《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8-23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什么叫世纪?

生:一百年为一世纪,2005年属21世纪。

师:什么叫呼风唤雨?

生:结合课文理解。

学习生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找含有生字的句子反复朗读。

师出示生字卡片。

生:轮读。

师:强调不正确的读音:

后鼻音:程耕幻

控翘舌音:程哲

师:学生质疑,那些词语你不理解。

师生共同释疑,借助工具书理解:

奇迹

出乎意料

依赖

千里眼

腾云驾雾

洞察

归根结底。

生:区别易混淆词语:发明──发现。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生:分段读课文,看谁读的最流利。

师:说说读后留给你的印象。

生: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电视……

生: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海底,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科学创造的奇迹。

【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灿烂的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不太好,有好多学生手里没有字典、词典,而有的学生却很会利用工具书,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1.认识5个生字, 正确读写新词, 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等概念。

2.重点品味第3、4自然段, 在品味语言、关注语言形式中, 深入理解“呼风唤雨”的词义, 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3.感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知道举例要有典型性, 学会辨别、运用“发明”“发现”。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学习说明方法, 感受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而迅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举例子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感知文本

师:同学们,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 你们看——— (板书:呼风唤雨) 一起读一读。透过这个词, 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那些神话人物, 他们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生:我想到《西游记》里有风神、雷神, 还有龙王会下雨。

师:是呀, 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 大概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本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词。

生 (齐) :呼风唤雨。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说明文, 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 一个世纪就是100年。看到这个题目,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是谁在呼风唤雨?

生:靠什么呼风唤雨?

生:他们是怎么呼风唤雨的?

师: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书上都有, 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完成两件事:1.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2.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读文)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解决了哪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是人类在呼风唤雨。

生:我知道了, 人类呼风唤雨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我们班的同学会读书、会思考。你们的答案都聚焦在这两句话上。 (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哪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当然是人类。

师: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

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呼风唤雨”原来是神的本领, 在这篇课文中, 拥有这神奇本领的却是我们人类,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课文虽然不长, 但有些长句子不大好念, 来挑战两句怎么样? (课件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师:谁来?请你读。

(生读句子, 停顿不明显。)

师:想一想, 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人类获得了很多发现和发明。

师:对啊, 所以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停顿, 有强调。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句子, 强调“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师:你这么一读, 一停顿, 我们听的人就明白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课件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谁来读?好, 你来试试。

(生读句子, “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停顿出错。)

师:“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应该这样读, (指导读) 你再来试试。

(生再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哪两个词?

生:发现和发明。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两个内容上:一是理解“呼风唤雨”, 二是学习朗读中的“停顿”。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施老师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神话传说中体会只有“神仙”才有这样的本领, 然后置于文本之中,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的“人类”拥有的非凡本领。这样的理解具有层次感。如果再进行词语置换比较, 让学生思考:“说‘无所不能的世纪’, 或‘神通广大的世纪’, 可不可以?”如此辨析, 更能突显“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的“形象和夸张”, 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会更深入。朗读中“停顿”的教学, 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读通顺, 更在于帮助学生从停顿中领会句子的含义。可见, 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句义的理解。比如, “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的朗读, 宜作分步训练:发现和发明———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四步朗读训练, 采取“叠加”修饰语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感知停顿的位置及重音的转移, 进而深刻领会语句的含义。对后一个语句的朗读, 须教学“上百万年”这个词语, 熟读“人类历史上百万年”“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 并辨别两者的语义异同。】

二、抓第四自然段, 学习“举例子”

师:人类到底有哪些发明和发现呢?20世纪,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科学奇迹?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 找一找重点句子。

生 (读) :20世纪, 人类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都找了这一处是不是?

生:是。

师:有没有发现, 这个句子中间用了一个特殊的标点———分号, 这就说明前后的句子是———

生:并列关系。

师:好, 我们来看第一个分句。

(师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 人类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 (课件标红“潜”字) 这个字读对了吗?是第二声。再试试。

(生再读句子)

师:利用科学技术, 人类创造了哪些奇迹?

生:登上了月球。

生:潜入海底。

生:观察宇宙天体。

生: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你看, 人类能够登上———

生 (齐) :月球。

师:潜入———

生 (齐) :深海。

师:洞察———

生 (齐)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师:探索———

生 (齐)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本领大不大?

生:大!

师:“百亿光年”有多少米你们知道吗?

(生低语:很大;不知道;一百亿光年……)

师:看老师写一个数字, 你们帮着数零。

(师板书:94608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师:后面有多少个零啊?

生 (齐) :23个。

师:后面有23个零, 你想说什么呀?

生:这数字太大了, 完全无法计算了!

生:人类的本领实在是太大了!

生:太不可思议了!

师:人类那么大的本领, 用一个词形容, 那就是“呼风唤雨”!谁能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名读句子)

师:这句话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原子核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么?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如果我们把一个原子看作是一座巨大的宫殿的话, 一根头发丝那么点粗的东西里就有50万座这种宫殿。怎么样?原子小吧?

生 (点头) :小。

师:那么原子核呢, 比原子还要小得多呢!原子核差不多就是这座宫殿地上的一粒黄豆那么大!

(学生睁大眼睛, 张大嘴惊叹。)

师:你们这么惊讶, 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神奇了。

生:人类太了不起了, 这么小的东西都能看到!

生:太厉害了!

师:人类的这种本领让我们惊叹!请你再给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句子)

师:同学们, 人类能够上天入地, 洞察宏观世界, 还能探索微观世界。这一句话中四个典型的例子 (板书:典型的例子) 告诉我们, 20世纪的人类无所不能, 简直可以“呼风唤雨”。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好, 我们再来交流第二个分句———

(师课件出示句子:20世纪,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自己读一读, 找一找, 看看在这句话中作者又举了哪些例子。

生:电视。

生:程控电话、因特网。

生: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生交流, 师板书:电视电话民航飞机……)

师:你们看, 作者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20世纪人类的发明。你们谁知道,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20世纪的科技发明?

生:手机。

生:微波炉。

生:空调。

生:原子弹。

师:是啊, 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 在医药学和生物学领域, 人类发明了青霉素、克隆技术, 在军事领域, 人类发明了导弹、雷达等, 这些发明都非常重大。可是, 作者为什么只举了这些例子呢?

生:因为发明太多了, 全部写出来是写不下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 作者是随便挑了几样来写的?

(该生停顿片刻摇头坐下)

生:因为这些都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发明。

师:那你想啊, 导弹、雷达这些发明就不重要吗?作者怎么不往上面写呢?

生:作者举的例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

师:难道你们刚才所举的手机、微波炉、空调, 这些在生活中就不常用啦?

(生语塞)

师:别着急, 读读后面的句子, 再联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

生:作者所举的例子都跟“地球村”有关。

师:“地球村”是一个村庄吗?

生:不是, 是因为人与人联系紧密, 地球就像一个村庄一样。

师:那你们想啊, 要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关键靠什么?

生1:靠电话。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不管你在哪里, 我们只要打个电话就能联系了。

师:哦, 你的意思是说, 通讯发达了,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变得紧密了, 对不对?

(生1点头)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2:要发明交通工具。像坐飞机, 我们可以很快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师:对啊, 交通发达了,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紧密了。我们再看这些例子: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 这些都是通讯领域的发明;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些都是———

生:交通领域的发明。

师:为了说明人类把居住的星球变成了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选用了这两类典型的例子。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句话中, 我们同样发现, 写作时我们要列举例子, 还要列举典型的例子。一起再通过朗读感受!

(生再读句子)

师:这些典型的发明和发现, 都在说明20世纪是一个———

生 (齐) :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拿起书, 我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三个内容:认识分号的“并列”意义;理解“百亿光年”“原子核”;学习“选择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的方法。最让学生趣味盎然的是解词的方法, 教师用数字转换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百亿光年”有多长, 用“头发丝”“50万座宫殿”“黄豆”这三个具象的事物比拟“原子”与“原子核”, 生动而又形象, 体现了施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对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 教师不满足于所举的例子, 而是让学生将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从而理解作者是从“通讯和交通”两个角度来说明“地球村”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教学从更高水平上让学生理解了“举例”这个说明方法,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再细细琢磨一下这个语段的三句话, 或许还能发现:第一句话的两个分句, 前者说的是科学发现的成就, 后者说的是科学发明的成就;第二句话接着说这些发现和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和方便;第三句话接着说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活变化, 既有精神层面的, 又有物质层面的。可见, 这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承接关系”, 一层接着一层, 阐明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巨变, 与上一个语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此揭示20世纪科技革命带来的生活变革。如果能从语段的结构上来引导学生作些解读, 将有助于学生读得更透彻, 更丰富。】

三、融通学习第 3、4 自然段, 总结延伸

师: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连过去的王公贵族都不敢想。那时候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 圈一圈相关词语。

(生读课文)

师:你们圈出了哪些词语?你们说, 我来写。

生:千里眼。

生:顺风耳。

生:神仙。

(师板书:“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

师:人们在幻想“腾云驾雾”的神仙, 是不是?好了, 看看这两组词, 再快速读读这两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

生1:“千里眼”就是电视。

师:这是你的发现。

生2:“顺风耳”就是20世纪的电话。

师:这是你的发现。

生3:民航飞机飞到天上, 就像神仙在腾云驾雾一样。

师:你的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生4:我发现, 第一行词语都是写古代人们的想法, 第二行写到他们的幻想都实现了。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

生5:我发现上面一行的词语和下面一行的词语都能对应起来。

师:同学们, 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作者拿古代人的幻想和20世纪的现实前后作比较, (板书:前后作比较) 我们对“呼风唤雨”这个词的印象就更深刻了。看 (指板书) ,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幻想有———

生 (齐) :千里眼。

师:20世纪, 人类就发明了———

生 (齐) :电视。

师:远古时代人类幻想有———

生 (齐) :顺风耳。

师:20世纪, 人类就发明了———

生 (齐) :程控电话。

师:远古时代, 人类幻想能像神仙一样———

生 (齐) :腾云驾雾。

师: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了———

生 (齐) :民航飞机。

师:实现了飞天的梦想。这么多的发明创造, 真可以用诗句来形容——— (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样的变化, 我们用了多长时间?

生:一个世纪。

生:100年。

师:100年, 一个世纪, 人类的发明和发现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一个世纪”和“上百万年”这也是作比较。100年, 对于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来说, 是何其短暂, 简直是弹指一挥间!用诗中的话来说, 就是———

生:忽如一夜。

师:而人类创造的科学奇迹正是诗句中所描绘的———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一起再读读诗句!

(生齐读诗句)

师:课上到这里, 你们发现了吗?老师嘴里一直在重复说着两个词, 是什么呀?

生:发明、发现。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词的区别吗?

生:发现是指一样东西本来就有的, 被我们找到了, 发明是要我们去创造的。

师:说的真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辨一辨。拿出练习纸, 完成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1) 20世纪, 人类 () 了许多新型的交通工具。

(2) 20世纪, 人类 () 了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3) 这节课上, 我们 () 了作者写作的秘密。

(4) 我们 () , 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我们来对一下。第一处, 你选的是?

生:发明。

师:都一样吗?

生:是。

师:第二句。

生:发现。

是: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句, 你选什么?

生:发现。

师:这节课, 我们发现的作者写作的秘密是什么啊?

生:举典型例子, 前后作比较。

师:非常棒!我们看最后一句。

生:我选“发现”。

师:对不对啊?

生:对!

师:好,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句。

(生齐读第四句)

师:短短的一百年, 在20世纪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这真是一个———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对这样的变化, 哲学家罗素是怎样评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集中在两个内容: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辨析并运用“发现”与“发明”。第三语段与第四语段的“对比”写法, 不是教师“告诉”的, 而是学生“发现”的, 这是教学中师生共同生成的“语文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有“根基”, 就有运用的可能;这样的教学就有“机智”, 先有学的发现, 后有教的提升。学生对“发现”与“发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比较准确, 运用词语填空也无错误。可见, 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掌握已经达到了“运用”水平, 而用语句来准确“解释”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 会“用”不一定会“说”, “用”比“说”处于更高的理解水平。因此, 词语教学着眼于“运用”, “会用”是小学阶段词语教学的第一要义。很显然, 施老师的填空辨析练习设计得很有必要, 且成效明显。】

【总评:这是一篇有点枯燥的说明性文章, 概括介绍了20世纪是人类运用科技改天换地的时代, 彰显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教学这样的文章,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写的“内容”上, 而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 即从课文中发现“如何说明事物”的秘密。因此, 阅读本文的教学目标聚焦在“三个学会”: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学会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积累, 包括积累语言、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淀科技进步的自豪感。施国强老师深谙阅读教学之道, 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仅仅围绕“三个学会”, 定位准确, 目标集中。可以说, 有了适切的目标定位,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 在于围绕目标所组织的教学活动, 充分而有成效。这一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 对应着上述三个教学目标, 或者说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从三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来看, 施老师教了七个具体的教学内容:理解“呼风唤雨”;学习朗读中的“停顿”;认识分号的“并列”意义;理解“百亿光年”和“原子核”;学习“选择典型例子说明事物”;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辨析并运用“发现”与“发明”。其中“举例与比较”是所要学习的说明方法, 也是借此解读文本的阅读途径, 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最大的瓶颈在于教学内容的模糊与不确定。施老师清晰、可表述的教学内容, 是本次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一堂成功的好课, 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的点拨、引导, 可以让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感和进步感。施老师对说明性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概念) , 用数字转换和事物比较的方式, 化抽象为形象, 于平淡之处读出丰富内涵。这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功夫和对学情的深刻理解, 更需要教师的创意设计和现场机智。显然, 施老师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才华。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关键词:科普教育;抓住重点;精讲多练

一、加强预习

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他们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师生互动的效果相当好。

二、适当朗读,抓住重点

对于科普性文章,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过分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自豪满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在20世纪里,还有什么变化也实现了老祖先的幻想呢?”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

三、精讲多练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这两段要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这层意思要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自读自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例子,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用好工具书

由于课前没有要求让学生带字典。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4

留楚中心校 四(5)班 严朝璐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耕”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农耕社会”等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

一、紧扣教材、钻研文本,设计有效提问。

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三、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让学生体会到身为忠告人的自豪感,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处我不满意的地方。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

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3、在引导学生找到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对过渡句的阐述不够到位,应该举出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

4、在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后,以农耕社会和20世纪作比较,学习这种说明方法。我让学生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找出表示“发现”和“发明”的句子,分别用“——”和“~~~~”画出来。学生找得非常准确,但在此时我更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去读这些句子,充分地去感受、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体验农耕社会和20世纪有多大的落差。

也许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再潜心地设计也会从课堂实践中看到不足,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只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我只有通过认真总结得失和更多的学习、锻炼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5

认真反思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借鉴了教学光盘后,最终教学设计定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中心问题做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迫切的渴望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

开课后便抛出这一中心句,让学生自由默读后,找出能支撑这个中心句的句子。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找到句子谈感受,理解感悟后总要回归到中心句“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显得开放,充满激情。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同样也是必须的。接手这个班后,发现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更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在教学时也努力做到这一点。通过读第四段,分角色朗读三四段介绍农耕社会和二十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二十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评价语匮乏。评导结合一直是指导老师向我传授的教学理念。评是为了更好的导。因此,教师评价语必须做到准确、及时、有针对性。整堂课几乎听不到我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因此这又是课堂的另一个大败笔。

最后,语文味不正。班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直不是很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接手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喜欢采用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引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说点俏皮的,流行的话语是我比较常用的方法。一直没有觉得自己这个做法有什么不好,听老师评课后才知道原来竟有这么大的弊端。这让我不得不反思:真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是要靠老师精彩的能吸引人的教学。原来的自己一直走在了一个误区中,还好,发现的不算太晚。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在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并通过题目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讨论“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反思 篇7

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 篇8

一、导读揭题

有人说,近一百年是科技空前辉煌的一百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科技发展的百年历程,去感受科技的神奇威力。

1.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对哪个词最感兴趣?

(1)“呼风唤雨”让你想到了?意思?指神仙道士依靠法力,拥有使刮风下雨等支配自然的力量。

那在文中呼风唤雨的是谁?靠什么呼风唤雨呢?(2)出示句子: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在修辞方法上,就叫做——设问。我们请女同学来问,男同学来答,一起读读这两个句子。谁能不改变原意,把这两个设问句,变成一个陈述句? ——人类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

读一读,体会两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设问更能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谁能仿照这样的句式,也来试着说一个设问句。(真好,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设问句进行表达。)2..知道“世纪”是什么意思吗? 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比如我们现在是21世纪,就是从2001年到2100年,那20世纪就是从1901年到2000年。

而文中提到的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就是——20世纪。

三、品读感悟

(一)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1、“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的?(真会读书,关注到了文中泡泡的问题)(板书:发明 发现?)2、20世纪,人类有哪些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

(想知道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具体有哪些,是吗?这也属于发明和发现的问题。)

3.为什么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我们就要先弄清楚人类上百万年和20世纪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板书:上百万年 20世纪?)师(指黑板上):学贵有疑,同学们经过思考提出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发现和发明各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由说。

师: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出示“发现”和“发明”意思,请一生读。)

“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原先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点红“看到或找到”),“发明”是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点红“创造出来的”)。师:这儿有两个句子,你能来选一选,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 发现 发明

1、人们登上月球前()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月球上没有生命。

2、人们为了()海洋深处的秘密,()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生自由读,填空。

师:同意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瞧,这两个词表面看上去很相近,可仔细推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三)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分别勾画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成就的语句。

A 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是如何生活的?生汇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 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2)理解农耕社会。结合你读过的书或者看过的影视资料,说一说提到“农耕社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衣、食、住、行、劳作等方面,训练说话)

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祖先们那段艰辛的岁月。齐读。(3)仅是没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生产十分落后的时代,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但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却并从未停止。农耕社会,人类曾有着哪些美好的愿望?

千里眼,(就是人们希望——?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人或事)顺风耳,腾云驾雾,还会有(嫦娥奔月、飞毛腿等)(4)指导朗读:

再美好的愿望,美好的遐想,在落后的农耕时代,也只能是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完全依赖自然的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只能—— B 人类就这样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艰难地度过了漫长的上百万年的历史,那 20世纪人类又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呢?

出示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读这个句子,注意标点符号,你有什么发现?(发现和发明)

不仅如此,如登上、潜入、洞察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谁能用朗读带我们去感受新世纪的巨大变化?指生读。

(2)除此,你还知道20世纪的哪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出示:齐读。

20世纪的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线、维生素、青霉素、激光、DNA、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20世纪的发明:计算机、人造卫星、核武器、空调、洗衣机、霓虹、冰箱、立体电影、数字音乐、无线电、塑料、试管婴儿、石英钟、拉链、圆珠笔等

(我们读就读了这么久,那还有吗?从哪里看出来?(等)一个“等”字,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是说不清尽数不完的。所以,作者只能列举几样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进行说明,那这样的说明方法,就叫做——举例子)(板书)

(3)也就是在这最近的一百年中,祖先们那么多的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比如——?(生说。

(4)谁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人类的哪些发明或发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方便呢?(生汇报交流,训练说话)

C

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引用文中的一句诗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多美的诗句,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出示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其实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一句描写冬日雪景的诗。

而在这里作者引用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之多。

(一句诗就把20世纪的变化之多、之大、之快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后我们也要学习在写作中引用诗句或名言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并试着把它背下来。

D

既然作者就是为了告诉我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1)那为什么还要去写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生汇报。

(2)这种对比的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板书:作比较)通过古今对比的描写,让我们对20世纪的科学巨变有了更强烈真切的感受!这就是“作比较”的妙用!

(3)女生读前面,男生读后,老师读中间,合作着读一读。(4)也正是这今昔对比,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20世纪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归根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出示: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板书:科学)20世纪之所以能使人们的生活大大改观——引读

20世纪的改变程度之所以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的确如此,上天入地,登月潜海,科技创造了20世纪这个——(指题目)呼风唤雨的世纪!四.拓展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那现在的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了,面对新的世纪,你对科技发展又有了哪些美好的设想,来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生想象

五、作业超市

1.搜集20世纪科技发展的图片资料办一份手抄报报:科技之光

2、把你了解到的20世纪的科技成就与家长交流。

3、阅读:路甬祥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瞬间》。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 篇9

城内小学 吴综会

一、课标分析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不然,文本生动的情景就容易被单个语言文字遮掩,就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参与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三、学情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对于未来的世界,学生更加充满好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常识,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说明文的一般叙述方法。

四、教学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2)学习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

2、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六、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课题切入,了解目标

1、齐读课题,补充课题: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现在,就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课题读一遍。(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师: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生:当然是人类。师: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生: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在这一问一答中,你发现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一个设问句。师:知道什么是设问句吗? 生:一问一答的句子叫设问句。

师:准确的说是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句子叫设问句。

这四个句子连起来,就是说: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出示句子)是吗?和课文的句子比较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生:自读句子,比较。汇报。(强调突出了人类的智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

师小结:是啊,用上设问句,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多妙啊!我们也要学习学习。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体会体会,好吗?(合作读)

师:人类怎样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2、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词句)(2)学习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能力)(3)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热爱科学)

(二)引用名言,质疑牵引

1、时代对比。

师: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句话中的“我们这个时代”指的是哪个时代?“以往任何时代”又是指的哪个时代?用课本中的可以来回答。

生:“我们这个时代”指的是20世纪,“以往任何时代”指的是农耕社会。

师:20世纪与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到143页,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用“——”勾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动笔勾画。

2、生汇报,交流。

生: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幻灯片出示,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地球村”的含义 师:地球村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经不再是神话,现代科技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过渡: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的?

生: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 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谁来解释一下“农耕社会”?

生:只靠原始的农业耕作而赖以生存的社会。

人类的生活,只能顺从自然,只能听天由命,这就是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出示图片展示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图片内容)

师:带着你对农耕社会的了解,再读这段话(幻灯片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 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师:文中用了几个“没有”来介绍农耕社会的? 生:4个。

师:这是什么句式? 生:排比。

师:农耕社会还没有什么呢?如果让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你该怎么办呢?下面请同学发挥想象,小组讨论完成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真是()!

注:举例时尽量列举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吃、穿、住、行)

4、交流汇报

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提建议,然后填空。

5、教师小结

师:听了大家来自内心的发言,我明白了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情况。按我们的想法,那真是没法子过啊!古代人民想不想改变这样的生活呢? 生:想。

6.出示幻灯片,齐读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7、关键词理解

师:“千里眼” “顺风耳”和腾云驾雾这几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今天,古人的幻想都成为现实,今天的“千里眼”是电视机,天文望远镜等我们可以了解世上所有的事情 ;“顺风耳”是 收音机、电话等,我们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会“腾云驾雾”的神仙是 飞机,宇宙飞船。8.引读下一句

师: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

生: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 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师: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9.理解诗句

师:这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是说诗人早晨醒来看到昨夜的大雪,压在树枝上,就像一个晚上春天来临了,皑皑白雪好似千万朵梨花盛开一般。在文中还是形容大雪吗? 生:不是。

师:读着这句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现在的科学技术改变了很多。它使我们生活很方便。师:你从哪看出来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多? 生:我从“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出来的。

师:20世纪那么多的发现发明竞相涌现,变化真是太大了。读出这变化之大,生读诗句,读出了变化之大。师: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变化很快快。“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时间很短。

师:人类在过去上百万年里没有实现的愿望,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都实现了,变化真是太快了。读出这变化之快。生读诗句

师:作者引用一个诗句就把20世纪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时间之短,但变化之多、之大、之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多么让人惊叹!那就用惊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生齐读诗句。

10.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请两位同学再来读读第三、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农耕社会和20世纪的不同之处吧!读完之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段落】 指名读相应的语段。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朗读,大家知道路甬祥爷爷在向我们阐(chǎn)明古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观,用的是什么表达方法? 生:对比

师:对(板书:作比较。)

(三)突破难点,联系生活 1.幻想变现实的原因

师:是什么让幻想变成了现实?(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相关语句用“~~~~”画出来)生:“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理解发明和发现

师:“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原先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是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来填一下空。

(1).爱迪生()金属丝通电后会发出强烈的白光,于是他()了电灯。(2).科学家()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于是()了雷达。3.感受语言表达的特点

师: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呢?(指名发言)上半句是写发现,下半句是写发明,路爷爷在语言表达上,条理十分清楚。师:作者路甬祥爷爷在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

师:对,还有不同发现吗? 学生说不出来。师:老师给大家点提示。

【出示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生:都是一个动词后面接着一种发现。

师:是呀,这样不同的事物用上不同的动词,不仅用词精妙,而且句式对称。这么美妙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写“发现”和“发明”的句子 4.出示事例,加深词语理解

师:除了课文上介绍的发明发现,20世纪还有哪些其他的发明和发现吗? 先来说说发明,生1:电脑。生2:空调。生3:霓虹灯。生:„„

师:20世纪的发现有哪些?

生:杂交水稻、煤、石油、琥珀、钻石„„

师:同学们搜集的可真多,老师也在课外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仅仅是课文中提到的和老师列出来的这些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省略号)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了解生活中的发明、发现

师:关于生活中的发明发现,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请看由本文的作者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瞬间》一书节选。看谁是“火眼金睛”,我来问,你来答。2.回应开头,凸显中心

师:归根到底,是谁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齐读名言——

“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师: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威力,我想,他们一定会情不自禁的说:

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生自由发言

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 创造奇迹,改变生活。师: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的实现还要靠我们(指板书)生:人类,师:还要靠(指板书)生:科学技术。

师:那就让我们用智慧去迎接下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指课题)3.推荐阅读:

师:老师这里有四本书想要推荐给大家——

(1).《哇找到啦(改 变人类生活的100项发明)》(2).《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3)《科学家故事100个》(4).《发明一定有方法 》

通过阅读你会发现原来科学是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如此充满惊奇和感叹。

(五)作业 1.我的奇思妙想:

插上想象的翅膀,畅谈我的奇思妙想,当一个小小“发明家”。2.图片欣赏,开拓思维

(1)耳目一新的发明(筷子上的电扇)(2).草鞋:在私家草地上漫步

英国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对于早出晚归的城市上班族来说,缺乏与大自然亲近使他们无法排解巨大的压力。某公司近日推出新发明,宣布研制出世界上首个青草人字拖鞋,只需要培养3周,每只拖鞋上就会长出5000棵小草,只要合理浇水,它们会保持4个月之久。如此一来,青草人字拖可为都市男女缓解压力。

(3).地毯闹钟:解决早上老是恋床的问题,因为它一旦响起来,就要你踩上去才能停止(4)11岁农村女娃发明伸缩卡车:南京市六合区玉带镇中心小学的陈为军校长告诉记者,11岁的女生杨荷馨发明了伸缩式车厢卡车,获得了第六届国际发明博览会的银牌,而且已经申请国家专利。

(六)板书

科学技术 ▏

引用 人类 举例子 ↙ ↘(作比较)农耕社会 ↔ 20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10

语文课堂是搭建学生与文本,与编者,与作者,与教师之间相互对话的平台,本课的设计立足文本,从品词析句中理解文章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发展语言,理解语言,感悟语言,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材理解】

文章主要介绍了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状况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文章运用设问,引用等表达方式增强的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学生学习这片文章,能够在感受科技发展的迅速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并且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

1,会认“赖,耕,潜,舶,哲”等5个生字,会写“改,程,赖”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科学技术”等14个词语,理解“呼风唤雨”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词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3,通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艺术,学习运用设问,引用等来表达的方法。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并且从小树立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呼风唤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体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联系生活世纪,说说科技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艺术,学习作者运用学习运用设问,引用等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赖,耕,潜,舶,哲”等5个生字,会写“改,程,赖”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科学技术”等14个词语,理解“呼风唤雨”以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词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3,通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艺术,学习运用设问,引用等来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聚焦“科技”

1,播放视频: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火片段,“神州七号”发射片段。让学生自由说说感受。

2,师:是呀,真是太厉害了,太神奇了!这一切都得意于伟大的科学技术,这一切都科技呼风唤雨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切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之间喜欢的词句或难理解词句轻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3,出示新词,加强巩固。

4,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词析句,激喜欢之意

1,谁能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文中哪些词句让你觉得难以理解

(1)理解“呼风唤雨”:让学生先相互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联系课文理解。

出示句子:

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通过以读带讲来理解:呼风唤雨在课文中的意思是科学技术的用处之大,本领之强。学习作者运用设问加强语气的表达方法。

(2)理解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故事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你能在现代的科学技术中找找他们的影子吗让学生说说现代生活中哪些东西在农耕社会可以称上是“千里眼”,“顺风耳”哪些东西又具有“腾云驾雾”的本领

(3)理解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的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联系诗句来里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在文中中的意思是说明了科学技术发展之快,体会作者的表达艺术。

(4)理解“地球村”:

什么是的“地球村”为什么说科技的撒站,日益把人们居住的星球变程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你还能说说生活中一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吗

(5)“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多年以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时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能够吧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对科技发展迅猛之速的理解便会水到渠成。

四,畅谈未来,升热爱之情

1,“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想想看,科技技术还会创造哪些奇迹

2,你们现在有什么理想,你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吗

现在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你想为人类是会的发展做哪些努力呢请大家自由谈谈吧!

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腹地的变化,但是科技发展的脚步是永不停步的,让我们能够怀着心中的理想,不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也会有你们的产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语言,在感受科技变化的同时,树立起从小学好科学文化会知识,树立起服务科学的意识和信心。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这句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收集有关科技发展的资料,为下节课的“科技发展畅谈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科技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幻想

千里眼

顺风耳现实

腾云驾雾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篇11

1、正确读写并理解“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幻想、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等词语。

2、在质疑理解、对比阅读、品词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了解体会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初步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对比说明的表达效果。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

1、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

(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老师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瞬间。

(课件出示:教师用书中的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

3、设疑:那么多的成就,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你会怎么表达呢?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

(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梳理问题)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基本要求。

2、学生读课文。

3、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记下自己不会读的。

(2)同桌互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音。

(3)个别检查。

(4)释义: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或引导用工具书;或引导在文中语境中理解;或联系生活理解)

(5)读完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出示难读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或: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中心句是哪一句?

(也可教师直接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然后板书中心句)

(1)读句子

(2)“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a自由说

b教师出示词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课文选择。

(3)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五、品读课文,感悟巨变

1、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语段一。

语段一:。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1)读句子

(2)里边有一个生字,(教师板书:幻想)

a这个字与“幼”容易混淆,写一写。

b幻想是什么意思?或找个近意词

(3)古时候人们都有哪些幻想。(板书:过去)

a学生交流,读文中句子

b都说美好的愿望源于生活,那么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导入语段二。

2、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语段二

语段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1)读句子

(2)是的,人类“上百万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这“上百万年”是多少年呢?

教师板书:7000000

(3)引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

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

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

(4)终于到了20世纪,(引导学生读语段一)

a课文中哪段话告诉我们,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板书:现在,现实)

b导出语段三

3、根据回答,出示语段三

语段三: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我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前半句,作者的用词很有特点。(出示: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a引导学生发现动宾结构。先让学生发现,再提示

b读一读。教师读动词,学生读名词

c请学生仿。有困难就提示练习

(3)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比如:

(教师出示: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在眼前。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

b生师交流

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4、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1)根据回答,板书:作比较

(2)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科技

5、引读: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便实现了,所以,读(出示语段一)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变化,你会用什么词,什么话?

(2)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教师讲授这句诗的原意

b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c抓住“忽如一夜”,引导读出快的感觉

抓住“千树万树”,引导读出多的感觉

六、呼应开头,设疑结课

1、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再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2)再读这句。

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

(板书:将来与?)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

过去现在将来

幻想现实?

作比较

[设计理念]

其一,词语教学,彰显年段特点。中年级的词语教学,较低年级应当更多地开始关注“义”的教学。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除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解决读音字型外。还在教学中增加了“义”的教学,如:“呼风唤雨”的理解;解决读音后,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注重方法的引领。如:“原子核”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农耕社会”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在具体的语境当中理解词语;“程控电话”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其二,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恰当结合。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较偏重工具性,但是,我们要有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的语文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说明方法感悟,更注重语言训练点的挖掘与人文提升。先引领学生读懂“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然后,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让学生发现这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从两者的对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领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是科技改变了世界。

其三,突出语言实践。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读懂了“过去”与“现在”后,让学生用词语概括;我让学生到具体的语境中分辨“发现与发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描述20世纪科技成就时的用词特点,然后,仿说。通过小连笔,不但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且在同时,通过写感悟科技带来的舒适与方便。

[教学主线]

上一篇:广东省茂名市七年级下一篇:二年级表内乘法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