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保险(精选9篇)
人身保险 篇1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论文农村保险论文
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
摘要:农村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初见成效,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中国处于经济战略转型的基本现状,依然就围绕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方针,其中特别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的试行,本文阐述了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局势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其进一步推广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保险公司涉足该领域之后却是举步维艰等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经济转型;发展建议 长期以来,金融服务业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瓶颈,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正在日益凸显着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的经济战略转型是否成功,“三农”问题是否能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理论分析
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根据国际贫困扶住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特定风险事件的风险保障,同时低收入人群要按照承保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所涉及的成本按比例支付一定保费的保险服务。从世界上各地区的实践来看,其要成功发展,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必须要符合低收入人群的需要,适当的确定保险的保障范围,可承受度,可获得性等。
而与一般的商业保险相同,人们对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也收到面临风险大小,个体风险承受能力,个人财富以及保险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最优保险需求模型:
maxI{(1-P1-P2)U(W-(P1+C))+P1U(W-(P1+C)-L1+min(I,L1))
+P2U(W-P1+C)-L2+min(I,L2)}„„① W(-P1+C)>W1„„②
其中,U为投保人的效用函数,W为财富,P1,P2分别为未来损失L1,L2(L1 根据①可知,在不考虑基本生活需求的财富约束时,投保人的最优保险金额是处于两种可能的损失金额之间,即L1 P(1-P2)U(1W-(P1+C)=P(21-p)U(1W-(P1+C)-L2+I)„„③ 但如果考虑到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时,对于低收入人群,他们可以承受的保险金额则只能由基本生活需求的约束方程式决定,即受到条件○2的限制: L*Low(W-W1-C)/P„„④ 因此,由以上①至④所列的模型可知,面临风险的水平越高(包括出险概率越高以及出险之后损失越多),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越低,人们的潜在保险需求越大。保险成本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即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很高,人们所能承担的保险金额也就很低。可以看出,低收入人群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和受到抑制的实际保险需求之间的反差,给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空间。小额人身保险则恰恰满足了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同时又为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最终能成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推动力之一。 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现状分析 (一)面临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在不断的加深,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脆弱性告诉我们,当务之急,中国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外需并重,以不断的扩大内在市场——尤其是在其中站决定性作用的农村消费市场来谋求长期的生存,但是,这种经济的转型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其中最主要的阻力是中国的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相对于消费能力的消费意愿也更加低迷。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高储蓄习惯,这种储蓄习惯又源于居民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这种状况在现在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转 变。当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传导到中国实体经济层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时候,这种储蓄的意愿就会达到一个顶点,相应的,消费的信心和意愿也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之前,可以预见诸如“汽车下乡之类的下乡活动虽然在初期由于财政的补贴等会有一些效果,但是仍难以真正的活跃农村消费市场,达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真正大幅上升,另一个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储蓄需求。前者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而后者则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大动作,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状况,其根本的立足点又在于建立并且健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机制,使农民真正的享受到党在十七大提出的“使全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带来的乐趣,农民们才能真正能够放心的进行消费而不用储备大量的现金以防万一,整个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够真正活跃起来,为庞大的“中国制造”提供庞大的市场,改变我国过度依赖于出口的经济结构,实现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 (二)低收入人群转移风险,稳定保障需求空间巨大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体系并没在现行机制下在广大农村普及,农村新农合的保障程度依然十分有限,农民人身或是财产损失补偿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农村保险业务 进程缓慢,根本上的制约了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有着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同时有兼有商业保险的高效运作方式的保险措施,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保险需求,其能够在没有适合农村社会的保险项目的情况之下向农民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保护服务,也能够在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向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商业性质的保险,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根据《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很大一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边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民工。作为农村大量流动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口,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游击性流动大,使得政府无法采用简单的城镇保障方式保障其的风险。然而,年龄在18-50岁的青壮年农民工人口占到农民工人口总数的97%以上,96%以上从事的是工作强度大,风险系数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女性农民工从事生产工作强度大的流水线工作,男农民工则聚集在意外事故风险极高的建筑业,冶金矿产业。这一低收入人群在风险面前非常脆弱,除政府救济之外,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缺失严重,应对风险的措施也相当有限。小额人身保险能够较好的满足他们在工作期间的人身保障需求,有效的转移其的风险,弥补由于风险管理手段的薄弱和滞后造成的相对贫困。 (三)保险公司涉足农村保险市场动力不足 从试点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开展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涉足农村 保险市场动力不足造成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虽然保监会出台了较多优惠政策,但是目前为止也只有不到十家公司申请了小额保险业务。究其原因: ①城市市场相对较完善,农村市场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②开展农村小额保险在费率厘定,保费收取,保险理赔等环节也存在困难。 ③保险公司很多都以城市为中心,不善于开发适合农村的产品,致使现有的小额保险险种缺乏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小额保险是扩大社会保护的有效工具,很多国家已经将小额人身保险纳入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大的激发了农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积极性,为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保险可以,并且应当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同时,政府也应当给予巨大的扶持。①政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小额保险市场,对于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的公司,实行切实的优惠政策。适当的优惠政策和广阔的农村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投身到小额保险之中。②政府对农民进行一定的保费补贴。一方面可以缓解了农民因收入原因而无法购买小额保险情况,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小额保险的覆盖面,推动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 (二)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保险是一种引致性的需求,不是自发形成的,这就需要不断向农民普及保险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启蒙他们的保险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一方面,政府以及大型的金融保险机构可以开展小额人身保险教育,帮助低收入人群了解保险,熟悉保险,并且运用保险知识,通过保险知识的普及,激发他们潜在的保险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使之参与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当中。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的形象,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投资建立农村的民心工程,例如修建希望小学,或是以公司的名义在乡镇小学设立奖学金,使农民对保险公司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使得保险事业真正的深入民心。当然,笔者在此还需指出的是,宣传的持久性的必要,只有通过“零距离”的贴心宣传,反复宣传,才能真正的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促使他们保险消费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三)保证以及优化的保险服务 农村保险市场的脆弱性和原生态的特征,促使政府以及相关的保险公司在保险服务的设置和推广上,更应该注重服务本身的优质性和合理性,建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基层体系。也就是说,要以村为最小单位,以村委会、村卫生所等村级机关为依托,设立小额保险专员和临时理赔点等构建基层服务体系。一是在县级保险公司设立小额保险管理机构,设专人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参保人数、地区等设立保险专员,由县一级的保险公司进行管理。二是针对农村小额 保险可能存在集中理赔的问题,可以建立临时理赔点,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的保险公司派人进行理赔,平时则由保险专员负责理赔。保费收缴可引进高科技产品。进而,力求小额人身保险服务达到一个简单化,可操作化和可实现化的“三化”标准,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帮助农民在受到意外风险后能够尽快的回复生产和生活,享受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切实实惠,从而也将进一步的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高峰,王珺.小额保险需求分析.保险研究.2008(10).[2]张文庆.论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机遇和对策.经济师.2009(7).[3]王文军.农村小额保险情况调查.中国保险.2009(4). 一、汕头市主要经济情况、保险业发展情况概述 目前国内对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尚无权威标准, 本文根据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常用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城区常住人口) 等标准, 划分汕头市为二三线城市。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 珠江三角洲南端, 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203.25亿元, 比前年增长13.7%, 增速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2010年更是实现人均GDP23274元, 同比增长11.8%。 保险业方面, 截至2009年, 共有包括国寿、太保、平安等在内的十一家寿险公司, 2010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为3762.73百万元, 比2009年增长15.1%, 占全省寿险保费收入的4.53%。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既具有各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 又具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性。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日趋饱和, 产业逐渐向泛珠三角地区转移, 而汕头作为经济特区, 其经济潜力巨大, 保险业的发展亦有相当大的潜力。并且保险深度一直处于广东省领先、全国靠前的地位。因此, 以汕头为调研对象, 进行对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需求的研究,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汕头市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39份, 整理得有效问卷188份。被调查者主要是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调研期间除问卷调查外, 还通过询问民众、走访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汕头市居民对保险业的认识情况。 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 分别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对风险的认识, 对保险的知悉程度及购买情况, 对保险的购买意愿等。 本次调查共有有效问卷共188份, 现假设这188人全部购买保险, 那么统计得出下列因素对于被调查者购买保险产品的重要性: 调查表明, 收入 (16%) 、社会保障制度 (15%) 、价格合理 (15%) 、产品合适 (14%) 与营销员业务水平 (13%) 对保险需求的影响较大。 在对影响保险购买因素的分析中, 经济因素和保险商品因素 (投保人收入、保险产品价格和产品合适) 是影响民众对保险产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共占比45%。同时, 业务员水平、对于保险条款的解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证明民众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社会评价方面 (亲友推荐、保险公司口碑) 共占15%, 影响较小。最后是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一定的替代性。以上符合人身保险需求的一般原理。接下来我们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在分析影响汕头市人身保险市场需求一般性因素的基础上, 研究影响汕头市等二三线城市人身保险需求的特殊性因素。 (一) 宏观层面 1. 经济因素是影响民众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只有在解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 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才可能对人寿保险产品产生需求。由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 国民收入对保险购买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因此, 一地区寿险保费收入的增加有赖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 利率水平的变动, 通货膨胀对寿险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一般认为利率水平与寿险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2011年央行连续三次加息, 一年期存款利率有2.25%提高到3.5%, 利率水平的提高将使保险产品费率水平相应提升, 影响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购买。 通货膨胀也是导致退保率升高的原因之一。通货膨胀会使保额的实际价值低于保费的实际价值, 因此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将削弱, 导致需求量下降。 2. 商品因素是影响民众保险购买的重要因素。 保险商品是一种隐性的非渴求性商品, 其供求规律并不完全符合一般经济原理, 但也存在一般商品的共性。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衣食住行花销占收入的比重较大, 对于保险这种非渴求性商品, 若价格过高, 那么购买保险对于消费者而言, 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民众将减少对保险商品的购买。 商品的价值是影响商品购买的另一重要因素。寿险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保障范围及保障程度上。若同等价格水平下, 一商品的保障范围广, 保险金额高, 人们将增加对它的购买。 3.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互补与互斥 (挤出效应) 。 社会保险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基于社会成员的基本风险和政府职责而确定的社会保险险种, 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 社会保障转型的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商业保险分担了民众的风险, 为社会成员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社会保险提供的是最基本、低水平的保障,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 难以满足民众的保险需求, 这便需求商业保险进行补充, 满足各个消费体的个性, 实现全面的保障要求。 但是现阶段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社会保障的补充——商业保险的需求尚处于较低的阶段, 并且相当部分社会成员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有了社保就不需要再购买商业保险, 或者觉得商业保险作用不大不需购买。 随着社会保险的转型, 商业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于优化风险、保障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微观层面 1. 民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 是指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保险中的事件则是指不幸事件。本文所指的风险正是保险事件风险。保险之所以存在正是源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与突发性。 由调查统计数据可知, 购买保险人数为93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49%;未购买保险人数为95, 占总调查人数的51%, 刚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已购买保险, 说明汕头市的保险市场已初具规模, 人们的风险意识也早已形成。但从中也可看出汕头市保险市场仍不够成熟, 保险缺口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 汕头市的保险市场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在对汕头市居民主要面临风险的调查中, 选择意外事故、疾病、养老的占绝大多数。 2. 民众对保险的认识。 (1) 对于已购买者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汕头消费者对保险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 大部分人都认为购买保险的目的就是购买保障, 在已购买保险者中, 64%的人认为保险是一份保障, 对于未购买保险者, 也有56%的人认为保险是一份保障。另一方面说明目前汕头主要保障性险种需求为汕头保险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 调查表明, 目前汕头保险消费状况及保险购买率并不理想, 尤其表现在保费的期望值上, 购买者期望保费普遍集中在 (0^500) 这一较低区间上。 (2) 对于已购买者的分析。在对未购买保险者不购买原因的调查中, 选择对保险不了解及已经有了社保的人占大多数, 同时有38%的人认为已经购买了社会保险, 不需要商业保险。这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具有挤出效应。朱镕基总理曾说过:“社保是一个基本的保障, 是保而不包, 超出的部分主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但目前二三线城市保险业发展仍不够发达, 民众对保险缺乏了解, 这也是为何在调查期望保费方面, 民众对保险的年期望保费大多不超过2000元。与此同时, 29%的人不了解保险条款。不容忽视的是, 仍有14%的受访群众对保险公司表示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与误解无疑是进一步开发汕头保险需求的巨大阻碍因素。 当然, 对于保险知识宣传的不到位及部分代理人的不诚信问题也使得公众对保险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诸如保险是投保容易理赔难, 或者认为自己年轻不需要购买保险, 有些则认为没有那么多闲钱买保险等。 3. 创新型产品并未获得大众认可。 在本次调查中, 本小组发现, 为规避利率风险而诞生的创新型保险产品的购买率并不理想, 甚至不如传统的保障保险, 这与国际大环境相悖。 通过进一步的访问我们发现, 汕头居民不愿意购买创新型保险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类保险产品并不能带来收益, 并且由于产品包含了投资账户, 造成保费过高, 保障程度下降, 无法体现创新型保险产品的特点, 造成该类产品竞争力下降。 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 银行利率不断调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而在长期、稳定的利率假设下设计出的寿险产品无法契合当前不稳定的市场状况, 因此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 三、对拓展我国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的建议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将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最终第三产业将聚集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意味着大量的需求, 保险作为金融产业中重要的一环, 其市场发展前景不可小觑。但是, 当下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仍然不够成熟, 尤其表现在民众对于保险的主观认识偏差及需求的能动性不足方面。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现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 注意中端环节 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 它的特征不像有形产品那样能让客户感知、衡量, 而其产品价值体现于对客户的服务过程中, 该过程分为三段:前端的销售环节、中端环节的人文关怀、后端的理赔环节。 实务中, 保险公司与大众都经历过了启蒙期, 对保险的认识都趋于理性, 早期建立于信息不对称的欺诈型销售已不再可能, 而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 汕头地区的居民对保险的认识一改观, 具体表现在理赔表现度上。 但我们也了解到, 由于保险产品的长期性、保单的简易性, 客户在长期不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会忘记保单, 乃使保单失效;或是在长久的不联系中产生认识偏差, 从而在保单到期后转而购买其他保险甚至拒绝虚报。 若保险公司能够多考虑客户, 在恶劣天气下、季节变更时能短信致以关怀与提醒, 一方面能提高客户风险意识, 自主规避可能的事故, 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 降低保单流失率的情况, 也为保险人自己赢得了口碑。 (二) 回归本质, 经营者应重视保险的保障功能, 销售保障型产品 保险作为一种补偿制度, 始终不能脱离“经济补偿”四个字。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汕头居民已经形成“保险是一种保障”的意识, 并且对保险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 这意味着过往“传销式”的欺骗性销售已经很难再起作用。 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寿险产品都具有投资理财功能, 但经济保障才是保险的本质,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牢记此本质。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居民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在经营中以最为本质的经济保障、补偿功能为切入点更能赢得民众的信任, 从而刺激二三线城市保险需求, 为扩大承保能力, 进一步做大保险的保险保障功能奠定保费基础。 (三) 媒体广告或许更优于陌生拜访 前文中已提到, 公众对保险的认识趋于理性, 自然就会对保险产品产生需要, 但他们为何无法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呢?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该类人群并不讨厌产品本身, 但男的的清闲被突然的上门或是电话打扰会让其产生抵触情绪, 从而不愿意认真倾听保险人的建议, 因此陌拜的效果不甚理想。 倘使保险公司能够利用媒体宣传让更多潜在需求者了解到更多的保险产品, 让其自主选择, 也许会有众多客户自发咨询购买保险产品, 至少, 在面对陌拜和电销时会更加热情, 增加销售成功率。 (四) 需要让民众了解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不同 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养老问题, 依靠社会保障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 可以更好的缓解未来更加严峻养老难的问题。 同时我们发现, 很多居民无法区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他们认为购买了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 便不再需要商业保险。如果保险公司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 民众极有可能自发的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填补社会保险的不足。这样, 一方面可以迅速的提升原保费收入, 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 四、结束语 二三线城市保险需求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上。保险公司的经营必须根据因地制宜, 加大对保险知识的宣传, 同时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占据地区保险市场做好铺垫。本文所引用数据皆来源于统计年鉴及问卷调查数据, 问卷数据方面, 由于一部分被调查者的态度问题, 加之问卷本身专业性较高, 被调查者难以透彻理解, 导致问卷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文章对影响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需求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希望能为各保险公司的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的拓展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贯东.解读保险的认识误区.中国信用卡, 2009年12月第36期. [2]邱文光.加强对保险的认识.经济导刊, 2009年9月1日. [3]何文炯.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保险研究, 2010年第7期. [4]申群意, 刘翰林.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金融天地, 2011 (06) . [5]谢云, 程细玉.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第24卷第3期, 2010年6月. [6]粟芳.收入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13-15. [7]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现状和前景.经济评论, 1995年第2期. [8]魏华林.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保险研究, 2008年第11期专. [9]孙祁祥, 贲奔.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供需规模分析.经济研究, 1997年第3期. [10]李庆艳.中国人身保险需求的计量模型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8月, 第23卷第4期. [11]魏华林, 李金辉.人寿保险需求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年2月. 偏爱返还型人身保险 目前,人身保险是中国人首选的保险产品。无论是寿险、健康险,还是养老保险,都有着各自的魅力所在。 过去,提到生老病死,中国人总是有所避讳的。有不少人会认为,购买保险并不吉利。特别是寿险产品,似乎有安排身后事的意味。可现在,随着保险理念的更新,大家更愿意让自己和家人有个更好的保障,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陷入困境。从逐年递增的保费上,就不难发现国人思想的进步。 我们知道,购买消费型的保险产品,如果没有出险,保费是不予返还的。或许中国人不太愿意接受把钱“打水漂”的结果,所以在选择时更倾向于返还型产品。即便知道相同保额下,返还型产品的保费较消费型高出一大截,可还是有不少人宁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房贷、家财险受冷,车险较热 家是每个人的栖息地,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人却没有为家投保的意识。究其原因,与产品本身也有关系。 现在的房贷险一般是财产损失保险与还贷保证保险的组合品种。既对房屋出现因火灾、暴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地震除外)发生的损毁进行理赔,也可对购房人在保险期间遭受意外伤害导致死亡或残疾,而丧失全部或部分还贷能力时,承担约定比例的还贷责任。 按理来说,这一险种应该广受欢迎才对,可市场的实际接受情况却恰恰相反。原来,房贷险存在很多免责条款,比如购房者因疾病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保险公司不予理赔。又如因为一些外部突发因素导致的房屋损失,比如战争、军事行动等,或是由于行政行为、执法行为造成购房者死亡或丧失还款能力的,保险公司也都不予理赔。正是由于保障限制较多,导致产品吸引力大大下降。 家庭财产保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远不及寿险、健康险那么重要。尽管保费低廉,但免除责任较多使很多人对最终能否获得理赔、赔偿金额可以多高产生疑问。 例如,一般家财险条款规定,无明显盗窃痕迹的盗窃行为或窗外钩物行为、门窗未锁而遭盗窃、被保险人雇用人员、同住人员、急速人员的盗抢行为等都不负责赔偿。而包括古玩、字画、邮票、手表在内的众多常见家庭财产都被剔除在外。因此,家财险的受众十分有限。 相对来说,车险市场就要热闹许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它可以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予以赔付。 一、名词解释: 人身保险均衡保费生命表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保险经纪人团体人身保险企业年金投资连接保险健康保险受益人保险金额宽限期条款不丧失价值条款人寿保险定期寿险两全保险分红保险医疗保险 二、简答题人身保险的特点人身保险理赔流程?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简述健康保险与人寿保险的区别分红保险的特点简述投资连结保险的特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与人身伤害责任保险的比较 8人身保险公司中的资金运用渠道有哪些?简述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述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责任简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与人寿保险的区别健康保险与人寿保险的区别 13简述影响寿险费率的因素简述团体寿险与个人寿险的差别 15简述人身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 三、论述题 1人身保险的作用 2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比较 3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比较 关键词:保险利益 保险法 时效 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一)本人;(二)配偶、子女、父母;(三)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四)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个人具有保险利益。” 一、新增雇主与雇员间保险利益 在与旧保险法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三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是新增内容,认可了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保险利益。同时又在三十九条中规定:“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此项规定在肯定了雇主对雇员的保险利益之后又对它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进行了限定。雇主对雇员的保险利益来源于雇员对企业的价值,雇员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一旦雇员死亡,则其工作必然要停止,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公司遭受损失。但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似乎不应对保险的受益人进行如此硬性的规定。但是保险法的立法似乎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对受益人的限定上来看,雇主为雇员投保的人身保险是雇员的一项福利,在其死后由其近亲属获得,类似死亡赔偿金。 二、关于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问题 1.在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问题上,还有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人身保险要求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因为以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而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为了防范道德风险,保障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同时对受益人的确定也规定要征得被保险人的同意。其次,是对保险利益要求时效的分析。人身保险要求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而不是保险事故发生时。这是因为(1)人身保险合同不是补偿性合同,所以不必要求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一定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规定其目的在于防范道德风险和赌博行为,如果签约时做了严格控制,道德风险一般较少发生于保险合同有效期内。(2)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是人,基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血缘、婚姻、雇佣等关系而产生的保险利益极易由于人们的某些行为而消失,而寿险合同多为长期合同,因此此项规定有助于维持寿险合同的继续进行,既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有利。而且寿险合同多具有储蓄性,被保险人受保险合同保障的权利不能因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保险利益的丧失而被剥夺,否则,有违保险宗旨,也有失公平。 2.下面就由于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的保险合同以及保险利益的问题做几点说明。首先,保险利益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发生了变化: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再具有保险法上规定的保险利益关系。又由于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问题上强调保险合同订立时存在保险利益,所以合同可以继续有效,但是相应的又会出现关于财产分割等一些的问题。而人身保险虽然带有一定的储蓄性,但却不同于银行的储蓄存款,可以随意进行分割。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因受益人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2.1以子女为受益人的,在投保人解除合同时被保险人可以继续缴纳保险费维持保险合同继续有效,不需要对投保人支付保单现金价值。在以子女为受益人的问题上,不需要对财产进行分割,当然也不需要返还现金价值,因为夫妻双方即使离婚对子女仍然具有无限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 2.2投保人以共同财产投保,以其配偶为被保险人而以自己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的, 离婚时保险合同解除,应返还对方一半的现金价值。投保人以自己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在离婚后不存在保险利益,易引发道德风险,危及被保险人生命,保险合同应解除。但是由于保险合同是以夫妻共有财产来投保的,所以应返还被保险人一半的现金价值。 2.3当投保人以共同财产投保,以其配偶为被保险人并且以对方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的,被保险人可以继续缴纳保费,要返还投保人一半的现金价值。在以被保险人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的保险合同中,即使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离婚也不至于存在危及被保险人生命的道德风险,因此保险合同可以继续维持,在被保险人要求继续缴纳保费的条件下,应返还投保人一半的现金价值。 3.法律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规定时遵循了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为标的的人身保险必须不能存在危及被保险人生命的道德风险。其次,对保单的现金价值进行了合理分配:该不该返还;谁来返还;返还多少等问题。保单现金价值可以看作保险人对投保人的负债,是保单解除时返还投保人的那部分价值。离婚时需要进行分配的财产当然也包括人寿保单中的这部分价值。因为保单保障的是被保险人的身体、寿命,对受益人支付保险金,所以投保人中途解除保险合同只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现金价值,而不能觊觎数额较大的保险金。至于以子女为受益人的情形可以看作遗产的继承,因而不需要返还保单的现金价值。现金价值的返还是由离婚后保单的持有人来进行返还的,因为他拿到了之前的保单现金价值,理应对投保一方作出补偿。至于返还多少,则应视原投保人对保单的贡献而定,若以其自己的财产投保,则应全部返还;若以双方共同财产投保,则应返还一半的现金价值。最后,这些规定的实施,均可以降低保单的失效率,维护保险公司以及投保人的利益。若一味地强调保险利益,而在保险利益丧失后只得结束保险合同,这将不利于保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生琼.人身保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孙蓉.保险法概论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方志平.论保险利益的区分认定及其效果 [J].上海保险,(03).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1322班陈志芳 【摘要】在保险发展蒸蒸日上的当今社会,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由于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尚未完全得到开发,毋庸置疑,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是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而想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必须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要积极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保险事业,从而保障我国广大农村百姓的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 保险产品 创新 保险市场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我国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未来保险竞争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保险业要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块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拓荒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依靠粗放的经营手段进行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开发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而现在都已接近退休的年龄,可他们却还在外面奔波劳累,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养老问题而一筹莫展,眼看着村子里其他的人领退休金的领退休金,领养老金的领养老金,而我的父母却什么都没有,他们自然是不想成为儿女的拖累,却苦于没有养老金和退休金的保障,这一点引发了我对于农村人身保险的思考。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缺乏农村保险市场统计数据,我们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2004年,全国县域保费收入1321.5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0.6%;其中,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958.74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9.7%。而农村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县域保费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下。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农村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性人身保险在中国农村具有了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商业性人身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由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保险购买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人身保险业务,在1982-1992起步的十年间,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低于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这标志着农村已具备购买保险的收入基础。 第二,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第三,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第四,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 疗保障需求。 第五,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为了尽量减少金融借贷中的风险,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初期,而农村人身保险更是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着各式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寿险公司以往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市为中心,加之农村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农村市场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开发能力也有限,这制约了农村人身保险的开发和创新。因此,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城市和农村销售同种类保险产品显然不能适应广大低收入农民的保险需求。同时,保险产品结构单一,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的迫切需求。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调查显示,就连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对于“县域家庭未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1/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收入低,家庭经济困难”。 (二)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三)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四)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前几年由于农村保险市场不受重视,农村人身保险业务萎缩,以及相应产品在保险公司经营地位的下降,农村人身专业保险人才纷纷改行或离岗。加之很少举办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拓展培训,导致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人才后续不济。 (五)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运用老方法老套路。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4.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中寿险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中寿险人均保费仅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一块处女地。在抓牢东部大中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一) 人身保险特性决定了保户需要优质的售后服务 人身保险业务与财产险业务相比而言, 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期限较长, 尤其是终身寿险业务, 在整个保险期限内, 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如被保险人年龄增长、收入增加或有的被保险人经济贫困不能续交保费、工作地点转移等情况, 均会使原有保单的保障范围、保险金额及保户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偏差。 (二) 优质的售后服务可以帮助保险企业开拓潜在市场 人身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 保户买了保险以后, 并不能立即得到经济上的收益, 如果不及时为其提供售报服务, 常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保户忘了自己买了保险, 感受不到买了保险给带来的益处, 体会不到任何喜悦, 所以, 保险人有必要对保户进行跟踪服务, 适时了解保户需求, 与保户进行感情的沟通, 思想的交流, 打消保户对保险的认识失调, 让保户更加认可保险, 进而增强保户的保险意识, 随着其对保险产生好感, 保户就会向自己的朋友进行推荐, 这样, 保户就起到了宣传保险的作用, 使更多的人与保险相识、相知, 最终参加保险, 增加保险企业新业务。 (三) 优质的售后服务能帮助保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保险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 而作为企业, 其形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它的经营效益, 影响它在企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良好的售后服务恰恰是企业体现诚信, 反映实力, 展示魅力和培养客户“忠诚度”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是衡量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标杆, 所以, 保险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能让人们更加了解保险公司, 得到社会公众认可, 进而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增强保险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人身保险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 收取续期保费服务 人身保险的保险费缴纳方式通常是分期缴纳的, 特别是人寿险保费分期缴费更普遍一些, 第一次缴纳保险费是总保险费的一部分, 以后投保人应按期续缴保费, 所以, 每当到保户需缴保费时, 应及时提醒保户, 为保户提供服务, 在保户应交保费之时, 保险企业向保户发一个短信或打一个电话, 提醒保户缴费, 避免因保户没及时缴费而导致保单失效。 (二) 保费自动垫交服务 投保人在逾宽限期还未缴保险费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将自动按保险单的现金价值垫交应缴的续期保险费, 从而使合同继续有效。这种做法即为自动垫交。垫交期间的长短, 根据现金价值的多少而定。投保人如果不同意条款约定的该项内容, 应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作书面申明, 一般在投保单上的特别约定栏约定。若没有特别约定投保人在垫交期间发生保险事故, 保险企业要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依约理赔。这项售后服务可以减少保单失效的机会, 从而更好地保障保户的利益。 (三) 保单贷款服务 人身保险中的人寿保险单具有现金价值时, 投保人可以凭借保险单向所投保的保险企业申请保单贷款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投保人依据保单获得贷款, 但投保人应按时偿还本息;若投保人不能按期付清本息, 当贷款本息金额超过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时, 该保单的效力就会中止, 如果投保人在此期间发生保险事故, 将无法获得理赔。保险企业开展此项服务, 可以帮助保户解决一时的资金短缺问题, 帮助其度过难关。 (四) 保险合同变更和终止服务 保险企业应为保户提供合同变更和终止服务。在人身保险合同有效期内, 投保人的很多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保险合同的相关内容发生变更。而有些内容如不及时得以变更会影响保险单效力。所以, 保险人应及时了解保户的情况, 掌握客户信息, 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保障需求, 防止给投保人 (被保险人) 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提供售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一) 寄发投保答谢信 保险单签发后, 保险的售后服务工作就开始了, 保险企业应在递送保险单时, 寄一封信件感谢客户投保, 信的内容不宜过长, 最好要用手写的。让保户感受到保险企业对保户的重视, 增加其快乐感, 判定自己投保是很正确的行为, 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 定期和不定期服务 人寿保险企业应对保户进行定期服务, 以便了解客户的需求, 收集客户信息, 对反馈的问题及时处理。例如, 在节假日定期与客户沟通, 对客户表示祝贺的同时, 解答保户疑问, 了解保户的需求。在解答保户疑问时拉近了与保户的关系, 便于扩大自己的保险市场。除了提供定期服务外, 保险企业还应掌握保户的个人信息和保单情况, 为保户提供不定期的服务, 在保户的保单快到期或应缴续期保费之时, 保险企业应及时与保户联系, 提醒保户。 (三) 及时帮助保户解决难题 保户始终是保险企业的“上帝”, 保户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保险企业都应为其提供优质服务, 并且这种服务不应当仅停留在保险业务服务上, 而应扩大服务的范围, 从加强保户联系, 促进与保户关系上增强服务。例如, 保户患有疾病时为保户联系看病医院, 让保户感受到保险人 (保险企业) 与自己是“一家人”, 能为自己着想, 从而更信任保险人, 认可保险, 进而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摘要:人身保险售后服务业务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环节, 优质的售后服务可以帮助保险企业开拓潜在市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及时开发新的保险产品。 按保险责任可分人寿、年金、健康等险种 根据保单的保险责任,人身险可分为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按照保险责任可以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 年金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生存作为给付保险金条件,并按约定的时间间隔分期给付生存保险金的保险。目前,市场上推广力度较大的养老年金保险其实就是一种年金保险。《管理办法》特别说明,养老年金保险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保险合同约定被保险人生存至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由保险公司分期给付生存保险金;(二)分期给付生存保险金、相邻两次给付的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年。 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都能算作健康保险。 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可以包含全残责任。而长期健康保险中的疾病保险,可以包含死亡保险责任,但死亡给付金额不得高于疾病最高给付金额。其他健康保险不得包含死亡保险责任,但因疾病引发的死亡保险责任除外。同时,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不得包含生存给付责任。 为了让产品更加一目了然,《管理办法》规定,人身保险的定名应符合下列格式要求:“保险公司名称”+“吉庆、说明性文字”+“险种类别”+“(设计类型)”。若是附加保险,应在保险公司名称后注“附加”字样,若是团体保险,则必须注明“团险”字样。这样一来,就能避免营销人员误导消费者产品类别,或是消费者主观判断失误了。 《管理办法》强调,保险公司不得开发团体两全保险。 按设计类型可分普通型、分红型、投连型等 若是将人身保险按设计类型分类,则包括了普通型、分红型、投资连结型、万能型等。 所谓普通型是指保险公司合同成立时保险费和保单利益都确定的保险。分红型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进行分配的保险。投资连结型人身保险是指具有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为被保险人设立一个投资账户、且该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保险。万能型人身保险是指具有保险保障功能并为被保险人设立保底收益账户的保险。 为了让消费者明确这些品种的收益情况,《管理办法》要求分红、投连、万能产品在名称中注明设计类型,而普通型人身保险则无需注明。 部分条款费率需要事先审批 以往,我国商业人身保险的条款和费率通常采用备案制,此次《管理办法》则明确提出,保险公司总公司负责将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报送中国保监会审批或者备案。 而对于具有现金价值、减额缴清条款的产品,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具有现金价值的,应当列明现金价值计算方法;具有减额缴清条款的,应当列明减额缴清保额的计算方法;具有利益演示的,应当列明利益演示的计算方法。 作为一名郑州保险律师,经常有当事人咨询,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该原则在保险案件中的适用是如何体现的?现本人结合案例,从保险利益的概念入手,作以解析,以飨读者: 案例:王某等三十余人在包工头的带领下,在某工地从事建筑劳务,甲公司是该建筑劳务的施工单位,2009年底,甲公司作为投保人,为包括王某在内的建筑工人投保建筑工地团体意外伤害保险。随后,甲公司将其承揽的工程转包给乙公司,而王某等建筑工人继续在乙公司名下从事建筑劳务。在施工过程中,王某发生伤害事件,遂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对方予以拒绝,声称乙公司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有此发生争议。 保险利益的概念 保险利益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又称可保利益。保险利益产生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经济联系,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利益,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遭受风险事故而受损失,因保险标的未发生风险事故而受益。 保险利益的特征: 首先、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法定的利益。合法的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必须是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2、保险利益必须是客观存在、确定的利益。确定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可实现的利益,而不是凭主观臆测、推断可能获得的利益。 3、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利益必须是可通过货币计量的利益。 结合以上保险利益概念和特征可知,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必须是法定的利益。投保人不能将自己的违法行为投保,也不得 把法律没有设定为保险利益的情形投保。比如新的保险法承认雇主可以为雇工的人身健康投保,就等于新发设定了这种利益关系具有保险利益,显然,在新法实施以前,若雇主以雇工的人身健康投保的合同明显是无效的。 【人身保险】推荐阅读: 人身保险12-16 人身保险合同10-05 人身保险市场10-29 小额人身保险论文10-21 人身保险公司05-12 农村人身保险市场09-05 农村人身保险发展11-30 人身伤害意外保险10-14 人身保险合同质押问题11-17 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08-10人身保险 篇2
首选人身保险 篇3
人身保险复习题 篇4
人身保险学论文 篇5
农村人身保险现状及对策 篇6
浅析人身保险企业的售后服务 篇7
人身保险管理将更规范 篇8
人身保险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