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2024-10-14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通用10篇)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1

探讨人生真谛 感悟艺术精神

——论《艺术人生》栏目的情感再现

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继《中国音乐电视》、《同一首歌》栏目以流畅娴熟的形式打动观众之后,又推出了清新怡然的文艺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不同于严谨、理性、写实的新闻访谈,也有别于起伏、跌宕的经济论坛,《艺术人生》打造了感性、写意、怀旧的荧屏诗学风格。新老艺术家走下缤纷的舞台,将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徐徐道来。节目请观众进入演播室,大家敞开心扉,促膝交谈,坦荡地诉说人生的真实,营造了人们灵魂和情感交流的浓郁氛围,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艺术人生》利用媒介的再现特点演绎了人生的艺术里程和情感里程,用多种不同或对立的方式来建构节目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什么和表现谁的选择方面,在如何再现人物和事情、时间和空间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开拓和尝试。

一、从《东西南北中》到《艺术人生》,电视文艺节目走出风光片框架,以艺术访谈形式塑造全新形象。

2000年12月22日晚九点,《艺术人生》第一期节目开播。突破了《地方文艺》、《东西南北中》等节目的风光片模式,栏目邀请文艺界的明星,展现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荡气回肠的情感,传达了人生旅程中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哲理。在节目播出整整四个年头的今天,已经有近两百多位文艺界明星走进了演播室。从对一位明星的采访,到对《红楼梦》、《东方红》、《无间道》等剧组的成功访谈,创造了制作人员实现电视理想,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双赢效应。《艺术人生》的宗旨是:拾起人生记忆的碎片,感怀人生难忘的瞬间,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嘉宾和观众在主持人理性的引导下释放情感,让感情自然地流露。不同于普通的明星访谈,《艺术人生》更加着重文化内涵。在演播室,明星和观众零距离接触,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位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以及他们坚定的人生理念和艺术追求,还有那些伴随着他们辉煌人生的实实在在的情感和故事。艺术家在生命过程中的感悟,让观众产生了共鸣。他们还原为本质意义上的普通人,经历着普通人的痛苦、挫折、抗争和奋斗。正是作为普通人的明星们的生命经历成为观众的人生参照,实现了人们情感共通的渴望。《艺术人生》记录并摹写了历史和岁月,留给未来一份有形可见的记忆。

1、真诚讲述,触摸人生心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品位也越来越丰富。今天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喜欢的明星和崇拜 的偶像。凡是来做节目的文艺工作者,他们诚恳的话语、激情的回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那些洒下无数汗水的幕后故事,都深深打动了观众。满足了电视观众走近明星、了解明星的愿望。

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记录片、照片的摄影家;开国大典时辛勤工作的书法家;大型舞剧《东方红》的文艺工作者;跟观众结下深厚感情的几代白毛女的扮演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新一代的明星陆毅、蒋雯丽、陈坤的深情讲述„„有些故事像镜子一样,审视着今天的生活。正是这些不计回报、真心付出的精神打动了今天的观众。在思考和沉淀的同时,《艺术人生》为记录这些曾经在艺术舞台上镌刻不朽印记的艺术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艺术人生》节目记录的不仅仅是舞台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艺术的精神和价值。

2、准确把握观众兴趣点

《艺术人生》的最大特色就是对嘉宾的选择,这些人都是文艺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名人。他们同观众一起探讨人生真谛,建构了灵魂和情感的交流氛围,准确地把握了观众的兴趣点。

在“非典”特别节目中,《艺术人生》邀请了一直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在毕淑敏真诚地讲述中,节目传递出乐观、坚强和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0世纪70年代香港文化独立意识上升,香港人的身份自主意识很强。随着97香港回归,内地观众对香港影视状况了解的愿望日益增强。电影《无间道》的成功,重新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渴望,展现了香港影片的悲剧气质和浪漫情怀。

《无间道》剧组做客《艺术人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导演刘伟强和麦兆辉谈到与内地演员的合作时表达了流畅顺利的情绪,这对两地演艺界进一步融洽创作有着很大的鼓舞,为两地艺术界搭建了互通的平台。

在国庆五十五周年之际,《艺术人生》及时地将五十五年前参加开国大典的老一辈艺术工作者请到演播室,激情回忆当年终生难忘的场景,使观众由衷地感受到祖国今天繁荣昌盛的欢欣和喜悦,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和观众的兴趣点。

二、戏剧元素的独特运用,层层递进呈现主题。

如果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包涵在艺术过程中的,如何区分哪些审美过程是我们所称的“艺术”,哪些又不是呢?是不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曾经拥有的每一个知觉的经历,都是艺术呢?不。普通的日常生活经历可能充满了疑惑,但它们不是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暂且不是。但它们具有潜力,那种可以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作为美学交流过程的原素材的潜力。而《艺术人生》要做的,就是整个制作群体要在媒体传播中为了受众感知、组织、澄清、强化并读解艺术家的生存状况的特定情形,使所有的感知事件组合在一起产生重要的媒体经历;同时,将光线、空间、时间、运动及声音与其情境互动,制造出最终的交流效果。在情境的框架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的任何方面来获取美的经历。通过赋予一个即便是相对平凡的景物线条和结构,一个艺术家就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其中内在的美。哲学家欧文.埃德曼强调艺术与生活紧密相关,他认为艺术并不仅仅与雕塑、绘画、交响乐有关,同时还是理解自身生活状态并将其转化为最有趣最绝妙东西的智慧过程。

再现是“真实”世界里一些事物的一种映象、类似物或复制品。它可以是以一定方式被再现或改编成媒介代码的物、人、集团或事件。通过一个既定文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媒介的作用。那些用磁带、磁盘、胶片和电视再现的事物,与我们经验中的真实极为相近。电视在某种层面上,用类似于我们通过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感受,解释经验的方式再现现实世界。

1、运用道具参与结构,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

《艺术人生》运用戏剧创作的手法,增加了节目的精彩程度。比如《刘欢专辑》中就体现出这一点。

随着灯光亮起来,主持人和刘欢走上台。台上的布置是一张旧的桌子,两张有靠背的木制凳子,两只带把的白瓷缸,一只竹编暖水瓶。那只写着建厂三十周年的杯子似乎足以引起人们怀旧的情感。刘欢在新专辑中演唱的歌声渐渐响起,在歌声中,他微笑着走上台。所有的道具在今天看来已经在生活中远去,每一个奏响的音符似乎都在敲打着回忆。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让前来做客的刘欢倍感亲切,自然而然地回归到灿烂光辉背后的真实。主持人融入其中,一起弹玻璃珠,滚铁环,俨然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随着刘欢少年时代的老师、朋友还有妻子的陆续上台和讲述,流淌的时间卷轴徐徐展开,熟悉的音乐伴随着大屏幕的画面混入:刘欢年少时曾经欢笑玩耍的胡同;今天已经白发苍苍的恩师的亲切话语;水均益、崔永元、那英等同龄人在唱片首发式上寄语的闪回出现在大屏幕上。那些曾经打动了一代人的音乐在人生的路途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这期节目是在2003年4月15日录制的,当时整个北京即将进入非典最严重的时期。非典给很多人带来了更多时间的自省和思考,也重新有了机会回味曾经的生命沉淀。刘欢恰逢这个时期经历着和每个普通人共同的处境,平民化的视角,展示了生活化的真实。那些经久传唱的老歌以轻缓的节奏和配器展现,就像春雨过后的一缕微风拂过焦虑忙碌的心情。整集节目好像是一曲旋律悠扬的MTV,视听语言流畅而讲究,仿佛岁月的曼陀铃,在艺术的舞台上轻轻弹拨。2、分幕的结构方式传达流畅的视觉效果。

除了道具的运用,《艺术人生》还借用了类似舞台剧的分幕的结构方式,保证了叙述的集中和流畅。

《张艺谋专辑》就充分运用了分幕的结构方式进行后期剪辑。从电影《英雄》当中的镜头、电影片场工作场景的频闪画面,到朱军的话外音已经响起,演播室的场景才迟迟出现。犹如舞台的大幕慢慢拉开,表演者登场。节目七分钟四十五秒,第一幕,对张艺谋故乡西安及其成长环境的介绍,用滤光镜作出的怀旧效果,黑底白色的字幕;十五分三十秒,第二幕,对张艺谋早期工作单位咸阳棉纺八厂和当时一个阶段摄影作品的回忆,递进式地延续了前面的话题;二十三分二十秒,第三幕,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主题音乐响起,《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代表性镜头相继出现,将访谈时提到的张艺谋二十多年的从影经历贯穿起来,达到情绪的高潮;三十分钟,第四幕,电影《英雄》中无名势如破竹的镜头——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对张艺谋和《英雄》拍摄的回忆,张艺谋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三十八分钟,升格,演播室的场景以黑白色调出现,背景音乐响起,访谈在舒缓浓情的基调中缓缓落幕。

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谈话是不间断的。主持人按照策划的构思对现场话题进行引导和过渡。后期制作时,编导将围绕人物的表现重点进行剪辑。经过剪辑,谈话被分成若干“幕”,幕间以字幕、背景介绍或片花间隔,最终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总体结构,幕与幕之间自然起承转合,同时弥补了录制现场的缺憾。

3、细节捕捉的人文关怀。

电视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它的画面第一性。画面的具体、逼真、生动、感性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艺术人生》节目对细节的刻画起到了点题、深化和渲染的作用,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宽泛、物化到了具体的人物上。

在《德德玛专辑》里,节目捕捉了她大运动量爬楼梯时艰难迈步的双脚;用不听使唤的手执著地练习拣豆子的动作细节,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让观众看到了一位性格坚强、努力抗争、立志重返舞台的民族歌唱家。

当主持人出其不意地拿出德德玛几十年前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时的学籍资料;章子怡意外地见到自己启蒙老师时的惊讶的神情等等,都成为观众记忆犹新的亮点。

节目的细节创作始终遵循着力量源于真实的原则。《无间道》专题中,高调光和低反差的照明的运用使整个场景有着充足的亮度,深蓝色的背景营造了深沉的情绪氛围,这种较为特殊的环境建构让节目在外观上比较有质感,模仿星光大道的预示性灯光营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感受和情绪。陈慧琳最先走上舞台,主持人用抛砖引玉的提问方式让她把其余的剧组人员一一介绍登场,有节奏的灯光和鼓点使场内的气氛的富有激情。

三、营造美的情感节奏和视觉节奏,让典雅和谐融入心灵。

1、情感节奏的想象力度 熟悉《艺术人生》的人一定能够感觉到,在每期节目的整个访谈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背景音乐。我们知道,在电视节目当中,音乐的运用往往具有强烈的超离现实的作用。当音乐响起,所有的谈话内容都已经是艺术的,同时将观众融入色彩和灯光营造的舞台情境当中,浑然忘我。这些非文字、非外延的表现性音乐,不留痕迹地制造了一个超叙事空间,创造了空间的深度。所有的音乐并不仅仅来自演播室现场的乐队,在导播间里,四轨声音同时进行切换,其中就有一轨是事先录制好的音乐,随时切换到演播室的声道。

电视是一种在空间里展开的时间艺术和在时间中连续的空间艺术。如何把现场空间、屏幕空间和叙事空间形态复合在一起,更加完美地展现现实空间的影像,是更多电视栏目创作的主旨。贝拉·巴拉兹说:“光线或阴影可以从画外投入画框内„声音则不然,周围的各种声音不可避免地会侵入特写,声音是不能硬加排斥的。”

2、感知持续时间的把握力度

在每一位艺术家的访谈中,都可以看到他们过去作品的精彩片段。对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小鹿纯子的扮演者荒木由美子的访谈,当观众非常熟悉的镜头在大屏幕上出现,荒木和台下的一百多名观众似乎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导播室里,执行导演同时对现场的四个摄像机位进行及时灵活的场面调度和画面切换,经过选择、取舍、重新组合后创造新的再现空间。在这种精心设置的倒叙里,故事的因果时间矢量被对过去事件的叙述打断,可以使低能量事件变得极富戏剧效果并令人投入。有时在同一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比我们所能够顾及到观看的要多的多。当一组多视点的镜头剪辑在一起,这种快速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事件密度和经历强度。在屏幕事件牢牢依附着媒体的前提下,客观和主观时间矢量都向媒体操控开放,节目对情感进行重新编辑,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高强度的纵向矢量。

虽然我们借助时钟来安排生活,但实际上更多地通过所做事情的质量来经历时间。我们看钟表,我们经历时间。客观钟表时间与主观心理时间的主要不同是钟表以数量测量,主观时间则以质量感知和经历测量。由于主观时间是以质量衡量的,我们用这个时间概念来表达对事件的相对投入,以及相对的时间意识。那么,对于《艺术人生》一个录制播出的节目来说,现场录制时间和制作后播出的时间几乎完全不同。这就要求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和现场录制时有相近或相同的情感体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越投入某事件,其持续时间就显得越短;越不投入,事件持续的时间就显得越长。一个按时结束的五十分钟的报告可能显得永无休止,对于同样五十分钟的《艺术人生》,如何才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永恒的瞬间,甚至是完全投入时的无限永久而不厌倦呢?

在《冰山上的来客专辑》中,扮演古兰丹牡、连长等剧组成员回忆起当年拍摄时的情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写的主题音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演播室响起,动人的旋律使人们仿佛回到了那时的岁月,心情格外激动。

这种情绪同时也感染了台下的观众,从而实现了主观感知时间飞逝的效果。这使得观众似乎感觉到电视传播的事件和实际的客观时间相同,其主观矢量时间也与实际事件相似。节目模仿并制造了现场直播节目所能达到的静观效应,尽可能地降低了媒体的干扰。

生活的日常经验以足够的证据表明,时间正在无情地向前推移,从现在之前的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流动是不可逆的。照片、影片、录像带和文字记载了过去,然而,意识却无法精确地冻结现在,使它成为连续中一个特定的瞬间。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时间,但是却处于感知的把握之外,仿佛永远失落在“还没有”和“已经”之间。它不再是位于横向时间连续上的一个数量,一个地址,而是一种质量。由此看来,人们可能偶尔地在极端感情状况下,如排山倒海的爱或恐惧中经历时间的零界点。极具矛盾的,每一个这种失去的时间的瞬间都包涵了永恒。这有些像十五世纪以前,圣.奥古斯汀提到的过去事物的现在(PRESENT OF THINGS PAST)、现在事物的现在(PRESENT OF THINGS PRESENT)和未来事物的现在(PRESENT OF THINGS FUTURE)。《艺术人生》正是希望通过澄清和强化原始事件,在对主观时间矢量的操控过程中创造永恒。3、视觉节奏的情境力度

很像音乐,操控灯光也可以产生非常直观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感,并营造情绪和氛围。《艺术人生》是在演播室录制的节目,所以整个过程都是在人工光线的操控下决定的。光影、色彩、质感、强度、色温、色调和影调的总体设计,是表现时空、情绪、人物性格和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主持人、嘉宾、场下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同时传达着整个节目过程中的信息、形象、情绪、气氛、态度和意义。

比如在《无间道》一期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和黎明在同一场景的景别切换,中近景和全景镜头使用较多,近景和特写镜头多用高于视平线的光位,光线分布均匀,充足,凸现融洽平和的环境效果。节目大量使用表述整个事件视角的细节特写镜头。创造了鼓励观众在头脑中将归纳性镜头序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的目的。这种归纳方式相对于较小的电视屏幕是非常理想的。在电视节目中,一个减小事件能量的有效方法就是由特写拉出成为一个远景镜头,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事件的全面的冲击力。

电视节目的画面造型元素和摄影造型手段承载着内在和情感和意义。在画面的空间布局中,要求在点、线、形、色、明暗、虚实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对比,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剪辑。在画面时值较长,画面动感较强的镜头中,视觉节奏的营造是通过画面中各种元素和手段及形成的影像形态在一个镜头内的时间中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来实现。这种相似的画面元素和手段运用及影像形态的特点在镜头中的单位时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次数越多,画面的视觉节奏感就越强。

在《无间道》剧组成员走进演播室大厅的时候,借助嘉宾的视线一致,将不同演员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将每个入场人物在紧凑的节奏里给观众一个清晰的交代,同时把人物细致的表情和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的表情传达给观众。几组相同的全景——近景——特写的平行剪辑,借助人物视线交代空间视点,保证了空间的完整、统一和真实感。希望《艺术人生》能够进一步做深做细,使人生艺术的拓片描摹更臻完美。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2

我和际鑫先生在一起工作、交往已有二十余年, 久而弥笃。读先生之文, 服膺先生所学, 窥见先生胸襟与为人, 然后可论其书画。

论书画, 固难以迹象求索, 当于书画以外求之。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有云:“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 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 屈折到人所不能屈折为深。”我以为, 际鑫先生的文章和他的书画艺术都有此境界。因为, 际鑫先生是以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 在领导与文人、学者之间, 在不同学科之间探索相通之处, 在诸多角色间自由来去, 而步入艺术理想境界的。先生是以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型领导的涵养来对待和从事书画艺术的。他把书画艺术作为自身修养和生命历练, 作为教育影响下一代的风范, 数十年临池不辍, 坚持下来。

先生的书画艺术成就, 是与他的德、才、学、识分不开的, 是与他丰富的阅历和旷逸的胸襟分不开的。先生曾在省、地、县三级党政领导机关和业务部门工作, 有着丰富的阅历。他担任主编的《中国革命道德·规范卷》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在全国发行;他主编的《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曾在全省高校使用;他主编的《河南省中小学书法艺术教材》由全省中小学选用;他的文章《从讲政治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党群关系》《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等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他写的上万字的整版文章《悲剧究竟发生在哪里———兼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一文被《求是》杂志的《内部文稿》刊发, 教育部领导还对文章加了批语, 让“认真阅读, 从中思考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际鑫先生退休离开行政领导岗位后的十年中, 他闭门谢客, 心无旁骛, 坚持习书作画、写文章。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他系统研读了有关专业书籍, 虚心向专家名师求教, 凭着他的韧劲和不懈努力, 终于圆满完成了由党政干部向书画家的转变。至今, 先生仍承担着许多社会工作, 他坚持书画创作, 继续为大学师生作报告、讲课, 还经常为报刊撰写文章, 认真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透过这些看际鑫先生的书画, 当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他的书画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有着萧散俊逸的韵致, 含有更多的文人清气和学者意趣, 这些确实是一般书画家所难以企及的。先生在书艺画道中的游兴, 既来自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也来自他对诸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与采撷, 当然, 还有他的灵性感悟, 更包含了他悬针倒薤的锤炼历程。

我赞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际鑫先生的评价:“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的艺术视野更广阔、艺术抉择更理性。高屋建瓴, 广涉博取, 受家乡深厚文化积淀和人文气息的滋养, 他逐渐形成了博大浑厚、朴茂劲健的艺术风格, 作品散发出中原特有的质朴醇厚气息。际鑫先生虽不以书画专门家名世, 然而业内同道对他的艺术水平却都是给以充分肯定的。我深知作为一名书画家达此境界绝非易事, 这也正像际鑫在人生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绝非易事一样。”

感悟艺术 泼彩人生 篇3

自幼深受舅父朱月湖,朱白亭影响的我,耳濡目染,迷上了书画艺术。春来秋去十余载,为自己尔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石。随着学识与岁俱增,我在探索书画艺术过程中豁然大悟:大凡胸怀丘壑求大道者,胸襟,才识,毅力三者不可缺一:必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暗自立志,决心寻师访友以求点化。

1982年,我拜于著名花鸟画家王秋野先生门下。从此王先生为我批阅习作,传授“心法”。师徒之谊,情深意笃。这之后我又先后得到著名书画家陈大羽,黄叶村,范石甫亲授教诲,赵朴初,林散之,启功、宋文治,赵梅生,张继馨,王学仲、赖少其等诸多大师都曾给予帮助和指导,陈大羽老师和赖少其先生还特意为我题写“勤耕耘”和“知难而进”加以鼓励。

在艺术道路上我严遵师训,师古人深入堂奥,临摹先从八大山人,吴昌硕作品入手。我呕心沥血,反复揣摩,细心体会两位大师运笔用墨之精义要旨及意境高妙之处。通过反复临纂,实践,我参佰到,变中求新,才能自成高格。

大自然永远是艺术的楷模。我深知求新求变,必须到大自然中去真切体会“堂奥”的个中真味,故而经常外出写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艺术灵感在大自然中返璞归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使我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以生命的本体拥抱世界,从而将生命引向永恒。

我是画花鸟画的,画面上意趣的经营,情调的滋育,是我在创作时一直强调的。所以无论是山禽水鸟,锦羽翠翎,还是古柯新藤,春华秋实,抑或是柳萌飞燕,残荷听雨,总是显示某种意趣和情韵,和读者产生共鸣,让人们自然领会“匿伟伏于平易之中,趣味出乎言语之外”的怡然与亲切。

如果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意趣则是花鸟画的灵魂。而意趣的营造是来自对自然万物体贴入微的观察与领悟只有含道映物,钟情自然,情以物迁,神与物游,才能于寻常花鸟中捕捉到不寻常的意趣。

跋涉艺术苦旅,诚然是一条无极之路。然而真正的志士,向来都是拓荒者。我从不在乎太阳为谁升起,亦不过问鲜花为谁开放。我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去。

如今,年过半百的我,负笈北上,游艺于京华,寄情于丹青翰墨,隐迹于繁华都市,在苦苦寻找人生新的起点。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在这条道上一步-个脚印去求索,去感悟泼彩人生。

(责编刘培龙)

汪新林,字二木,号润庵、申公、丁庐、弯弓、寸草,别署积玉斋、汇苹楼、久品堂,1956年生于安徽马鞍山。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新世纪现代艺术品集团公司艺术总监。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4

我坐在窗台仰望星空,爸走过来了,望着月亮幽幽地说道:“一只强壮的雄鹰,如果没有跌落山崖的勇气,又怎能翱翔在万里长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之路很长,你现在还望不到尽头,又为什么不乐观面对呢?”这样的人生,我不要呀,内心回荡着这句话。

看那圆月,不禁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便轻轻吟起,吟完又想起“一生蓑烟任平生”的苏轼。对呀,苏轼,一颗赤诚之心,穿行于污秽的官场,曾登上顶峰,也曾有过低潮,他累了吗?乏了吗?他停下他那宛如利剑一般的言语了吗?不,他没有。

在林语堂的笔下,他敢于调说掌权大官;敢于批判世间的一切不公。抛下墨水隐居之时,他将自己对大宋的满腔热血寄情于山水之中,在密州山里有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赤壁矶头,至今回荡着“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即使再失落再不堪,他也能嬉笑怒骂,笑对人生,在中华文化之巅上笑着俯视万物。

李白,不也是如此吗?李白一生留下诗歌近千首。在唐玄宗时期入朝为官,可玄宗却只是为了享乐。李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豪放之情在官场中处处受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现了李白对自己前路茫茫,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笔锋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沉浸在酒中不能自拔,李白的忧愁孤独彰显得淋漓尽致。可是,李白的壮志豪情并不允许他沉浸,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那些想攀附高贵之人对他的疑惑与不解,李白作出了“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回应。李白一生乐观豪放,总是笑对人生。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5

2、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的事业却无限的长久,个人尽管遭到不幸和许多痛苦,但是我们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这幸福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什么是最大的幸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那个使他奉献自己,以促使其早日实现的主义,将不受所有法律的订立和法律的破坏所左右,而日渐茁壮成熟——就像土里的种子,不管冬日的寒冻,夏日的干旱,仍然将它饱满的谷粒献给人类那样。

4、做人要像蜡烛那样,在有限的生命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用自己辛勤劳动为人民奉献一生。

5、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样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常常难以估量,困此,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6、人的一生如果只是寄生于别人,享受荣华富贵,那是可怜的人。人的一生主要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7、一个人要想有益于社会,就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理想,更主要的是实际行动。

8、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要活着就得像活着的样,给别人以温暖,不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

9、一个人的作用也许是渺小的,但是当你把自己献给祖国的时候,他就显示了一种高贵的品质。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篇6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作者:林肖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突显德育育人功能。《哲学与人生》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青少年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中,教材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侯斌面对身体残疾做出的选择,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明白“他是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选择自主性的基础上成功的”,接着提问:“作为中职生,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发展的可能?”引导学生意识到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精神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需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将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和根据实际选择的人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理论升华为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哲学与人生》德育育人的功能。“哲学”与“人生”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是对哲学课程的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既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例如在第八课《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中,教材设计了10个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其中第六和第八个问题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运用到人生中去解决人生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一个真正善良遵纪守法的人。指导学生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呈现多元化。《哲学与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众,从版面到插图都有很大的改观。采用图文并茂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通过案例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名言、相关链接、插图、体验与探究)等。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相关链接和体验与探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验与探究、拓展性栏目、方法性栏目、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运用得好,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4 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改革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十三课从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引入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合作、视频、故事等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本课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会计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园林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些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域,风格,西北艺术,民间社火艺术,原始性,生命力

民族、地域与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渊源流长,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 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世界艺术史上, 中国, 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遗产, 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美术的伟大成就, 足使我们引以为豪。

中国一位著名画家方济众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说:“艺术是人类生活中的精神结晶。它伴随一个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也伴随着一个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因而它的诞生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其民族特色。当我们一接触到艺术, 它就必然以民族的特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 中西文化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交流和融合, 只有在探索民族精神、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使中国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就像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大异其趣、风格迥异一样, 在中国艺术内部也有南北各异的风格差异。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 幅员的辽阔, 造就了中国文化异彩纷呈的面貌。从文明的初期开始, 北部的黄河文化和南部的长江文化就以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

在艺术中虽然不适宜将南方和北方截然分开, 但是两相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例如, 那些“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珠玉、如幽林曲涧、如水波涟漪”的作品, 多产生于东南地区;而那些“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火、如闪电、如长风出谷势不可挡”的作品, 则多出自西北地区。一边是“水灵灵的”气质, 一边是“火辣辣的”禀性, 从自然环境到人的性格, 从民风民俗到艺术作品, 无不呈现出各自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能否认艺术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主张“艺术决定于社会、气候利地理环境”。

与丹纳的观点遥相呼应的是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意思是人往往是由他所处的环境所影响、所决定的, 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艺术既然是活生生的人的创作, 表现着活生生的人的灵性, 那么由不同的环境所塑造不同的人, 就会造就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风格。中国艺术史就为这一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陕西有13个王朝建都, 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最鼎盛时期的唐朝首都就在地处西北的陕西长安, 在这一背景下, 受到上升时期文化中心优厚土壤的滋养, 积淀在西北地区的文化精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缘性文化传统, 而是上升时期高昂的中华文化精神。而以东南部江浙地区为大本营的文人画传统是从宋代才开始蓬勃发展的。文人画的基调是秀美、优雅、精致、恬淡, 既使是以奔放肆意之情挥毫写意的画家, 也终归浸透着文人士大夫艺术家那种高雅淡泊的气质, 大不同于汉唐艺术的浑莽沉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人画是南方传统而不是北方传统, 它和青山秀水、文人荟萃的江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说起自然环境, 与南方长江流域的温润秀丽不同, 地处黄河流域的大西北气候寒冷, 干燥而贫瘠的黄土地、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 于雄浑中包孕着神秘而崇高的力量。而西北风情, 不仅是指自然风貌的雄险、苍莽、深沉、肃穆, 也包含着民风的憨直、朴实和粗犷。相对于宋元明清以来南方高度雅致的文人艺术, 周秦汉唐那雄壮的开拓精神始终激荡着西北大地,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形成了西北特有的博大深沉、雄强刚健、质朴自然的艺术精神。一种以崇高为根本特质的审美倾向也从内在方面赋予西北独特的美的基调。“西北”与其说是一个地理概念, 不如说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包括美术在内的多种艺术领域里都有“西北艺术”之说。

西北艺术

西北艺术源远流长, 这里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文明的发源地,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远古的彩陶文化、青铜文化……都要首先从她的腹地去寻觅:作为文化交流的前沿——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起点, 也要到这里追溯。

作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中上游是炎黄子孙的摇篮。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丰富的美术创造,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左右, 这里就出现了精美无比的彩陶艺术。彩陶那浑朴端庄的造型和各种神秘的动物纹样、具有装饰性的几何纹样等等, 带给人许多暗示和灵感。青铜艺术经过血与火的冶炼, 把巫祝幻想化作神奇的纹饰和威严的造型, 给人以莫可名状的、深沉而又悲壮的审美经验。古老的图腾和神话故事中充溢着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原始的生命意识, 那是一个人面龙身、虎身九尾、一首三身的仙鸟异兽出没的世界, 是真实与幻想碰撞出的极致境界。

西北的中心就是古代的长安, 封建社会前期十多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 这个一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文化中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有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代大型兵马俑, 汉代 (公元25—220年) 雕刻中最杰出的代表——宏伟的霍去病墓的石雕群, 唐代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有18座, 俗称“唐十八陵”, 陵墓前的雕塑气势豪迈雄伟, 造型单纯冼练, 细部刻画准确精到, 墓室壁画线描流畅自如, 圆浑挺劲, 无不显示出盛世的时代精神。

西北山区有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阻隔, 再加上一直处在相当封闭的农村自然经济环境当中, 人烟稀疏、荒莽浑古, 但却绝不是文化的沙漠。从具体的时代这一横向的层面看, 中心;文化从长安这个大都市向周围偏远的县城、山村辐射, 并以自己的轨迹传承下来, 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西北民间文化。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看, 封闭的程度越高, 发展演变的步履节奏越迟缓, 越有利于原始文化传统因素的保存。当主流文化受时代的推动而不断更迭变迁的时候, 远离主流文化发展进程的民间文化的发展,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并且因其保守封闭, 而呈现出纯粹性。当历史的记忆越走越远的时候, 在民间文化中却仍然奇迹般闪烁着自远古以来各个时代的文化异彩——山村老人娘信手剪来的窗花剪纸, 可能正是远古图符的纹样;经久不衰的社火活动, 显示出与原始的招魂巫仪之间的传承渊源;质朴直白的民歌浸透着满腔满调的原始野味……

在主流文化一路走来, 日趋“精致”、“文雅”的今天, 这些携带着远古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人类的原初本真, 感受原始的野性和力量, 体会一次次心灵的冲击。而其中村村都有、年年举办的“社火活动”, 更将远古的人类文化以全方位的、立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给人无以复加的震撼。

民间社火艺术

在巫风盛行的远古时代, 人们信奉“万物有灵”, 神灵具有超人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主宰着世间万物, 于是遇事必占告神灵、卜问祸福。

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 这种原始巫术文化仍然以其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远古延续到今天, 并以相当程度的广泛性渗透在传统民俗活动中。社火这种古乡俗, 作为村社化了的“国祀”仪式, 也是最热闹的民间活动。“社火”二字的确切含义, 还是民间老艺人说得明白:“一社人火腾”。

社火又被称作“哑戏”, 因为角色是“哑巴”, 只有戏装的扮相而没有唱腔。正是因为这样, 社火扮相尤其讲究视觉效果, 一定要“好看”。夸张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造型, 犹如一场视觉的大宴让人眼花缭乱。社火一闹, 先是儿声炮响, 接着鼓乐大作, 全村人一齐涌向街头, 一时间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踩着半人高的高跷, 在人群中高高在上的社火队伍缓缓前行, 环绕村社广场一路敲锣打鼓, 场面壮观。抬头仰视, 只见每个社火人物都画着脸谱, 装扮成古代神话或历史传说中的大神大将, 一个个全副上阵、气势逼人、威武异常——“黑人黑马像块炭, 红人红马像团火”。演的人虎虎生气, 看的人热血沸腾, 仿佛通过尽情的宣泄来接受一场生命的洗礼, 重获新的力量。

世代相袭的社火, 在时间的长河中、在荒凉苍茫的大地上, 张扬着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炽热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艺术创作感思

人对自身认识的活动被称为文化, 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包含着人类经验的价值。人类的创造活动每时每刻都不会停止, 文化的丰富性一方面验证了人的创造性, 同时必然成为推动新一代人前行的动力。

民族性格和地域风俗历来是孕育艺术灵感和艺术风格的土壤。在生命的重负下, 对幸福与欢乐的向往、对崇高力量的信仰, 映射出西北自然和人的内在的精神光芒。在生命的热情和质朴的原初本性中, 蕴涵着神秘的哲理和不可言说的深沉。如果说原始艺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韵味, 于混沌中蕴涵着一切艺术的母体, 那么西北民间艺术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宝藏。那些没有文字记载或不入经传的远古神话、传说故事、图腾图符、巫仪活动等等给现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原始艺术那种稚拙夸张的表现手法、奇特的造型元素, 为现代艺术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提供了灵感源泉;豪放不羁、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为现实主义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新契机。

体会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个地方的人, 感触那有血有肉的生命, 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懵懂一次次被唤醒。远古的幽寂与现代的喧响、深沉的历史感受和缤纷眩目的现代激流、苍凉悲壮的回忆与石破天惊的幻想不断在头脑中交织、重叠……创作的激情, 终于在对西北文化的历史性观照和反思中喷薄而出。

关于人生感悟的美文:记忆与存在 篇8

笔者也总在思考,在世界中,一旦事情发生,就不会消失了,即使它可能会因时间或者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消失,但还是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但是,人类的记忆就是一种神奇的事物,如果没有纸张的记载,没有别人的提醒,它就是一个有限的载体或是存在窟窿的平面。记忆的留存,总是有可能无声无息地消失,随之而来就是那些人或事情的消失,留下来的就是曾今拥有这份记忆的人的一张无知面孔。

人类的生命就是一个制作记忆和流失记忆的过程,制作记忆的过程中可能会制作出爱情、亲情、友情,但也会制作出无奈、失败与仇恨;记忆的流失,不会分你记忆的正反,只要超过负荷,一下子就会流走!

不要忘记、我要忘记!其实,不要太过于执着,没有什么会因你的执着而留下或消失,所以我们要乐观地告诉自己,我们每时每刻所面对的现在的我,现在所知道的我,是一个内在是选择、是客观世界的选择。它留下的快乐,让它无限快乐,它消失的快乐,便让它从新燃起;它留下的痛苦,便自我检讨、自我克服,以便在下次遇到的时候,变得强大坚强,而消失的痛苦,便让快乐填补它留下的空位,其他的不要想太多,生活还要继续,人生还要继续!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9

2、深一脚,浅一脚,欢喜在路上,悲伤在路上。但只要心不走在绝路上,生活也终不会给你绝路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只有走过弯路,才更确信最想要的是什么。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学会孤独没有谁会把你当宝护着。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4、人生旅途上,横竖都是路,苦辣酸甜都要尝。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经历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满的人生。

艺术与人生的感悟 篇10

节目要素的品牌建构

在中国电视节目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频道、栏目、节目的品牌意识逐渐被媒体所重视。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用始终如一的品牌观念留住受众, 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节目品牌要素包括节目名称、内容、包装与宣传推广等方面。

节目名称的品牌建构。节目的名称是一个节目的标签, 一个好的节目名称必须具备内在的特有文化, 便于受众识别与记忆, 同时它也是节目定位的明确标志。

《艺术人生》在节目名称的建构上颇有新意, 充分体现出了《艺术人生》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国家级媒体播出的大家风范。“艺术”与“人生”这两个词也很有意思。从字面上了解, “艺术”是指这档节目访谈的对象不仅是明星, 还应该是位艺术大家;“人生”则是要为观众讲述明星的人生故事。《艺术人生》这个节目就是要将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还原成平凡的普通人, 让受众了解明星的艺术成就完全根植于他的人生经历中, 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明星与受众的距离, 还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超级访问》在创办初期曾经有过很多名称, 比如《超级接触》、《贴身访问》、《超级大明星》等。以上这些名称都不能很好地诠释节目的内涵与定位:《超级接触》不能让受众很快地了解节目的性质和内容, 有些像男女互动游戏节目;《贴身访问》有窥视明星隐私之嫌;《超级大明星》乍一听还以为是马戏团的节目。在经历过多次名称的修改后, 节目组终于敲定了《超级访问》这个名称, 它不仅朗朗上口, 也便于记忆。“访问”这两个字能够让大家很快地了解节目的内容定位是访谈节目, 而不是其他的娱乐游戏节目。“超级”两字则凸显出了节目的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也为节目的播出留下了大大的悬念。

节目内容的品牌建构。《艺术人生》总制片人王峥说过:“形态不变, 内容为王。”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也曾经这样评价, 他认为, 《艺术人生》主要以理性方式关照人的基本价值面, 通过选取有一定人生积淀和人生阅历的艺术家, 把他们作为代表过去历史回忆的文化符号, 来品味人生的深远、绵长, 而《超级访问》捕捉的是瞬间感受, 是一种即时宣泄, 表现明星的另一面, 两者满足的是观众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

在《艺术人生》开播前, 综观电视市场, 娱乐节目泛滥, 谈话节目风行。《艺术人生》同属电视谈话节目, 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才能成功。在《艺术人生》的内容及个性策划中, 编创人员深知娱乐节目的薄弱之处, 于是“以文化引导娱乐”的个性理念呼之而出。在节目内容上, 《艺术人生》以对社会的影响作为选择标准, 努力弘扬的是明星们“真善美”的一面, 中心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明星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是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 家庭与个人关系又是怎样的。

明星是许多电视节目取之不尽的源泉, 同样是请知名明星作为嘉宾, 《超级访问》的内容策划却别出心裁, 它从普通人的视角, 除了叙述明星成功的坎坷历程外, 还多角度地挖掘了明星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故事, 这不仅愉悦了观众, 还让明星本人也沉醉其中。

节目包装的品牌建构。一个节目品牌的建设除了节目内容、名称等内在因素外, 还要考虑通过外化的形式将节目展现给受众。节目的包装与宣传推广是外在表现的重要形式, 它们带给受众最直观的印象, 特别是在我国电视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 包装与宣传推广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包装与宣传推广对品牌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一, 节目片头的包装。片头如同一篇文章的标题, 是节目整体内容的概括和提示, 它代表着节目的整体形象, 一般由画面、音响和文字三部分组成。

《艺术人生》的片头可以说是简洁而大气。片头以蓝色为基调, 出现众多艺术家的影像。他们的肖像被做了特殊处理, 墨黑的底子上滑过的头像如雕塑一般立体而富有力度, 黑白两色及光线的明暗对比使眼神更为突出, 让人感受到节目的艺术感与厚重感。与《艺术人生》完全不同的是, 《超级访问》的片头让人感受到轻松活跃时尚的气息, 片头色彩基调以粉红、粉蓝、粉紫为主, 暖色调为节目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节目氛围。

第二, 节目标志的包装。节目标志 (Logo) 是节目最重要的标志, 也是最容易被受众记忆的标志。Logo要与节目内容、定位、风格等相适应, 让人一目了然。《艺术人生》的Logo同它的节目名称一样具有艺术性, 大大的“艺术人生”四个字十分醒目, 一旁旋转的话筒让人感受到明星们正在述说着他们的艺术人生。《超级访问》的Logo则显得十分通俗化, 黄色的“超级访问”四个字鲜明突出, 绿色Logo背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与《艺术人生》的Logo相比, 《超级访问》也有明确的中文标志, 另外它还体现出了自己明快、轻松的节目特色。

节目现场的品牌建构

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体现了对谈话节目现场的预测和组织调控能力, 谈话现场的交流能否顺利进行, 现场气氛能否达到热烈的效果, 都取决于对节目现场整体的策划。

主持人的建构。谈话节目被称作“主持人的节目”, 从电视谈话节目诞生之时起, 主持人就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建构是电视节目建构当中关键的部分。电视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 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嘉宾沟通的能力。

《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著名主持人朱军, 他有丰富的阅历和生活底蕴, 每次出场总体感觉都很正式稳重。《艺术人生》话题的切入在策划中基本都是由主持人朱军口述的, 他以平实的语言叙述访谈人物的相关资料, 以郑重的方式引出嘉宾, 这种严肃、大气的风格既体现出了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风范, 也符合《艺术人生》“呈现艺术人生, 感悟艺术精神”的高雅定位。

《超级访问》的主持人是李静和戴军, 两人年龄都比朱军年轻很多, 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朝气与活力。戴军语言幽默、谈吐风趣, 李静天性爽朗、机智活泼, 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相对来说, 《超级访问》开场策划的趣味性比《艺术人生》要强得多。两位主持人不对嘉宾作任何实质性的介绍, 只是给观众看嘉宾小时候的照片, 让观众来猜。随着照片一张张地出现, 悬念一步步地增强, 观众的兴致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这正与《超级访问》轻松幽默的定位相契合。

现场嘉宾的建构。嘉宾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角, 他们的表现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这里所说的“嘉宾”是指狭义上的嘉宾, 也就是与主持人构成谈话的那个对象。《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在对嘉宾的选择进行策划时, 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艺术人生》选择的嘉宾大多都是大众的明星, 特别推崇知识分子明星。在《艺术人生》中引起最大受众反响的嘉宾经常有着知识分子的背景, 比如罗大佑、陈凯歌、余秋雨、秦怡、刘欢等, 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对接的烙印。另外, 《艺术人生》邀请的都是重量级的大腕人物, 如著名歌手韩红、蔡琴、关牧村、朱明瑛、毛阿敏、李双江、韦唯等;音乐创作家三宝、赵季平;顶级导演陈凯歌、谢晋、冯小刚、赵宝刚等;年轻的一线明星赵薇、陆毅、黄磊等;戏曲说唱大家单田芳、马兰、姜昆等, 涵盖影视界、流行音乐界、曲艺界。

《超级访问》的嘉宾范围与《艺术人生》相比要相对窄一些。这里有两点原因:首先, 它是由民营机构推出的电视访谈节目, 因此在资金与重视程度上没有如央视一般强大的后盾支持。第二, 它的节目定位决定了受众对象是年轻的观众, 不像《艺术人生》老少皆宜, 所以它在嘉宾的策划上不能太过正式严肃, 老成的嘉宾不符合节目的风格。于是, 《超级访问》在嘉宾的选择上很少邀请如日中天的大明星, 除了邀请过小香玉、六小龄童等部分资深艺术家外, 多半是邀请二线演员和歌手参加。

现场观众的建构。现场观众是活跃现场气氛、丰富现场谈话的重要组成元素。《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在现场观众的策划上都非常重视, 认为现场观众也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

《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在演播室都设置了现场观众, 但两者设置现场观众的目的是不同的。《超级访问》的观众坐在主持人旁边, 位置比主持人还高, 这样的位置使观众觉得自己是谈话的积极参与者, 虽然《超级访问》的观众是不参与谈话过程的提问和评论的。《艺术人生》的观众席在台下, 主持人和嘉宾在台上, 相对于《超级访问》来说更加关注现场观众的情绪和反应, 在节目临近结束时, 它一般会有10分钟的时间留给现场观众向嘉宾提问, 要么送上自己的礼物、要么感谢嘉宾, 最后主持人再来上一段总结性的煽情话语使节目达到高潮。

欧阳国忠在他所著的《中国电视前沿调查》中说过:“在《艺术人生》中, 观众与嘉宾同样是主角, 他们不是摆设、不是看客, 而是节目实质的参与者, 是节目真正的主人。节目的嘉宾、观众、主持人三方是平等的, 他们真诚交流、平等对话, 在质朴、诚挚的氛围中品味、分享人生经历中的美好与感动。”由此看来, 现场观众的重要性不可质疑。

电视节目建构是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实践取得成功的保证, 对电视谈话节目《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的建构研究, 主要目的在于证明电视节目建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 以期对其他电视谈话节目产生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提供新的观念与新的方法, 增强电视谈话节目的竞争力。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能够取得成功,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节目品牌的建构。《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从开播至今, 在众多电视谈话节目收视率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却长期保持在前几位。两档节目虽同属电视谈话节目, 同样以明星为访谈对象, 但通过电视节目品牌建构形成了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的节目特色, 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关键词:谈话节目,品牌,《艺术人生》,《超级访问》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雷蔚真:《名牌节目的策略与衍变——〈经济半小时〉透析报告》,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冷智宏、许玉琪:《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版。

[5].翁佳:《名牌电视访谈节目研究报告》,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8].胡智锋、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年版。

[9].项仲平:《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五要素》, 《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3 (3) 。

[11].王珠银:《解析〈艺术人生〉成功的奥秘》,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4 (3) 。

上一篇:水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下一篇:花果山培训服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