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

2024-10-21

“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共7篇)

“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 篇1

话题:“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作文

爱心不是偶然的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重返家园。而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家重见生机。

忽然,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观赏这些金鱼,当然,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也许,那金鱼象征着希望。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无法预言金鱼的繁衍,那是偶然的;但是,爱心不是偶然的。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会在那里结出果实。

分析:不要放弃任何表达爱心的机会,哪怕只是拯救两条金鱼。那样,你才会得到回报。

“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1月在我院结核科住院治疗的结核患者, 初次住院患者 (确诊结核1个月以上, 第一次因结核住院治疗) 107例, 再次住院患者 (第二次或两次以上因结核住院治疗) 194例。入选标准: (1) 经摄片、CT、查痰涂片结核杆菌及结核菌素 (PPD) 试验、病理、临床症状确诊为结核病。 (2) 确诊结核至少1个月以上; (3) 无认知、精神障碍; (4) 有一定阅读能力; (5) 愿意参加该调查; (6) 年龄≥15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设计问卷进行现况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初次和再次住院的结核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一般资料和结核病知识问卷, 一般资料调查表为研究者自行设计, 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病程。结核病知识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核病相关知识问卷, 调查结核病的传播途径、病史、并发症、预防知识、自我护理和规律用药等条目, 采用单项选择回答。每答对一题记1分, 累计得总分。

1.2.2 资料收集

在正式调查前对24例结核患者进行预调查, 然后对本研究所有初次和再次住院的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填写问卷时间为患者住院当天, 所有研究对象为研究者本人, 确定符合入选标准, 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 取得其同意后发放调查表。患者均在问卷发放后半小时独立完成, 填完后即刻回收, 年龄较大及视力不佳的患者由研究者逐条给患者阅读, 再由患者作出选择, 研究者不给予任何诱导。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 采用χ2检验、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值取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 收回有效问卷301份, 问卷回收率为92.6%.301份有效问卷中, 男182例, 女119例, 年龄15岁~85岁, 病程半个月~1年, 初次住院107例, 再次住院194例, 初次住院与再次住院的结核患者在性别、年龄、结核病资料均衡性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初次与再次住院患者结核知识水平比较见表1.

注:t=4.85, P<0.01, 初次与再次住院患者结核知识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2.3 初次与再次住院结核患者参加结核教育情况比较见表2.

例 (%)

注:χ2=16.7, P<0.01, 初次与再次住院结核患者参加结核教育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3.1 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研究结果显示, 初次与再次住院患者结核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再次住院患者掌握的结核知识更多, 与再次住院患者在医院接受的健康教育次数比初次住院患者多, 掌握的结核知识较多有关。再次住院患者中参加结核教育的人数占48.5%, 而初次住院患者中参加结核教育的人数仅占24.3%.研究显示, 结核患者的知识水平对治疗依从性起强化作用, 知识越多, 依从性越好。因此, 初次住院的结核患者是医务人员实施结核教育的重点人群, 应建立多种知识宣教渠道, 帮助患者清楚地认识和接受疾病, 以便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3.2 强化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 大部分患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健康教育。因此, 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初次住院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 同时也不能忽视再次住院结核患者的教育, 提高所有住院结核患者的知识水平, 更好地控制结核的发展。调查显示, 一些患者很想通过研究者本人了解更多有关结核的防治知识, 患者不知道如何有效控制结核杆菌的传播, 希望能从专科医生、护士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得到正确的指导。

结核病健康教育是以控制结核病为目标的专业性健康教育, 它可以促使公众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 提高结核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目的[2]。结核病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开展高频率、高质量的健康教育, 建立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是医院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莉, 等.70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8, 30 (4) :275-278.

让知识与情感交融 篇3

那么,如何在常识题材品德教学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外,还须在把握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贴童心,设计系列饶有趣味而又富有实效的活动,以此来提升课堂的“热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课堂的“广度”。

一、提升“热度”,激发德育活力

教师在常识题材品德课教学中,要在准确把握教材中人文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活动,以此来提升孩子课堂学习的“热度”,不断激发孩子的活力。

1.课堂演讲——让课堂 “活”起来

实践中笔者发现,采用演讲的方式,既能有效培养孩子信息整合与处理能力,又能极大地激发孩子对常识性题材的学习热情。在搜集、演讲、倾听过程中,孩子的心里埋下了情感的种子,从而让品德课堂“活”了起来。

在执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一课时,我先让孩子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小组成员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由小组选派代表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演讲。在那些生动的细节描述中,在那些饱含辛酸的故事里,孩子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

2.角色扮演——让情感油然而生

常识性题材所涉及到的知识,大多离孩子的生活较远,而课堂上开展的角色小体验活动,可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执教《让我们为祖先而骄傲》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一课时,笔者让孩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历史名人,然后让“观众”猜猜他是谁。孩子们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描绘历史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力求准确;有些小组为了制作道具,还特地到网上查找那个年代的服饰、兵器。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触摸到了伟人高贵的灵魂,实现了从认识体验到心理体验的转换,对伟人的崇敬也就油然而生了。

角色扮演让孩子思维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让他们从单纯的事件、知识的识记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他人、解释某种现象,从而激活道德情感,使常识性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

3.新闻发布会——让情感丰富起来

教材中所涉及常识性知识只有实现与时代、与生活对接,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执教《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一课前,笔者告诉学生:近期,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将他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的;极力否认他们在南京犯下的罪行;还把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所有近代侵华战争都归咎于中国,极大地歪曲了历史事实⋯⋯你打算怎样反驳呢?请在下一次课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吧。孩子们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搜集证据,与老师探讨。发布会上,大家慷慨陈词,一一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条条罪行,有的用“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作为结束语;有的反复强调“历史是不能改写的”⋯⋯

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开展品德活动,实现了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与孩子生活现实的对接,他们在演说、评点中,情感逐渐丰富起来,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4.科学小实验——让情感迸发出来

不少常识型品德课知识性强,那么我们怎样激发孩子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从孩子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设计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情感。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让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时,让四人小组分别用“中”“国”“人”“我”“爱”“是”等六个字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句子或词语。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分组活动,不时发出感叹:“活字印刷真的是活的,想怎么组合就怎么组合。”“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孩子们不仅领略了印刷的神奇,更充满了对祖先的敬佩之情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成了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在探究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原本枯燥的知识教学在动手体验中变得生动有趣。在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孩子的道德情感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来。

总之,将静态的常识知识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情趣,活力四射。

二、挖掘“深度”,充实德育内涵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执教常识型品德课时,我们更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次开发和创新建构,力求在对知识与道德的深度挖掘中,充实德育内涵。

1.数字妙算——拨动学生心弦

常识性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可通过计算和对比,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让那些原本既无形象又不能抒情言志的简单数字,经过巧妙的点化和运用,进而增强教学的说服力,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一位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哭泣》(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圆明园规模之大,便让孩子动笔算一算:“圆明园占地5200多亩,而我们学校的占地是35亩,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多少所我们这样的学校呢?”孩子通过计算得出了“相当于148所自己学校”的结论。在算一算面积并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的比较中,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圆明园规模之宏大,进而为它的消失而感到深深的惋惜。简单的数字计算,让师生收获了一个有深度的课堂,提升了孩子道德精神的内涵。

2.精彩辩论——收获理性启迪

不少常识型品德课知识味浓而情感性略显不足。没有情感的交融,就没有教学的生命力。为此,笔者针对课堂中一些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和疑问,设计了精彩的辩论,让孩子在主动参与中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本学期,笔者选取了“科技是把双刃剑”“网络利与弊”“知足与不知足”等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大家主动参与,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激活了思维,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能力。

实践证明,精彩的辩论为孩子创设了演绎激情的情境,实现了课堂向广阔生活的延伸,使孩子的道德认知在互动中升华,他们不仅获得了感性的愉悦,更收获了理性的启迪。

3.人生AB剧——提升判断能力

浙江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人生AB剧”,收视率特高。在一些社会常识、生活常识类型的品德课堂中,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一形式。如在执教《健康的人快乐多》(鲁美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有老师讲述了这样的“剧情”:小胖在沙发上吃零食、看电视。一个小时后,发现离上奥数班只有1小时了。他是该继续看还是不看?班上有35人支持继续看,27人选择不看,双方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大家取得了要养成良好看电视习惯的共识。接着,老师继续讲故事:小胖躺在沙发中继续看电视,还不时更换频道。突然电视机中出现恐怖场景,他是该继续看,还是停止不看呢?有19人选择看,因为刺激;有33人选择不看,理由是看了晚上会做恶梦,影响白天的学习。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节目的图片,让孩子交流哪些节目适合自己看,哪不适合自己看⋯⋯

在上述过程中,孩子必须在动脑判断后才能做出选择,而且故事的层层推进,不断吸引着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在快乐的参与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4.演练活动——提供生命保障

品德教学过程应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孩子个体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涉及到了较多的社会生活常识,如《我是小小安全员》(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天有不测风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等。如何检验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否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了呢?笔者创设了一个“火灾来了”的情景,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活动之后,让孩子交流,大家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交流后,孩子进一步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快速有序地疏散,不能慌乱、也不要拥挤,否则会出现踩伤事故。在逃生时,我们应捂住口鼻,弯腰行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针对第一次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再进行一次演练,在举一反三中掌握逃生本领。

在演练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学会了彼此间的关心,促使了道德情感的内化。

三、拓展“广度”,开辟德育新天地

品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品德教师必须帮助孩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真实的道德问题,促使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逐渐养成。为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当地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拓展品德课堂的广度,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发学生由认知实践转向解决问题实践、由模拟实践转向现实实践、由校内实践转向社会实践、由被动实践转向主动实践,努力开辟德育的新天地,在与生活的链接中升华道德情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1.社会调查——促使情感内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他们生活的地域也各有特点,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社会常识的事例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常会有些出入。对此,我们可依托教材内容,引导孩子走向社会,在采访、参观等形式的社会调查活动中,促使道德情感的内化。

《服务在身边》(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要求孩子认识和自己的生活有较多联系的几个社会机构,知道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后,孩子踏上了社会调查的旅途。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敬老院、福利院、妇联等机构的工作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关怀,同时福利院的孩子、敬老院的老人也触动了大家的心弦。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懂得了奉献和爱心,形成了稳定的道德认识。

2.专题研究——培养社会公德

对于品德课中涉及到的历史、地理、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笔者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课后开展小专题研究,鼓励他们自主选题,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他们建构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执教地理常识类品德课时,就经常运用这一方法来对孩子渗透环保教育。“废旧电池的回收”“汽车尾气的调查”“东湖水质的调查”等,都成了孩子开展环保调查时自主选择的研究课题。

在专题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还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社会公德意识。

3.主题队会——强化行为养成

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很多常识类知识,笔者常会专门组织相关话题的中队活动。如执教完《56个民族是一家》(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后,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并且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于是,在班队课上,笔者让孩子担任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导游,带领其他同学见识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美味食品,展示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等。在展示中,小导游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地介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有孩子朗诵《敕勒川》或表演少数民族舞蹈等等。一次精彩的班队活动,不仅让孩子收获了少数民族的知识,而且展示了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丰厚成果,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培养了兴趣爱好。

教学空间的拓展,使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道德情感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加深了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尽管常识性题材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品德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但只要我们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细,综合、整体地把握教学内容,扎扎实实设计好一个个教学活动,再硬的骨头,也一定会在“热度”的提升中、“深度”的挖掘中、“广度”的拓展中,成为孩子道德成长的“美味佳肴”。

(作者单位:平湖师范附属小学浙江嘉兴314200)

“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 篇4

关键词:历史知识,契合点,情感成长

鲁洁教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美妙而独特的情感。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而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 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其情感的健康成长。

探究初中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实现情感成长的契合点需要我们先厘清以下几点:

首先, 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存在的理由。

教育学和心理学都主张:知识学习的过程, 总是伴随着情感的发生。初中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两条相互平行或相去甚远、互不交叉的直线, 它们统一于同一个主体身上。知识是一种准备, 在为情感的成长而备, 知识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人的情感的健康成长。知识也是一种结果, 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附属产物。二者在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看似交叉的两条线, 统一于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中。

其次, 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存在的表现。

学生情感对历史知识的共鸣是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最典型的表现。学生往往在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学习中置换角色, 体现自己在那个人物、那件事情的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当学生的心理产生相同的想法后, 共鸣便自然产生, 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还有一种隐性的契合点, 就是历史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成长的对立和冲突, 这是很容易被教育者所忽视的。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得出自己臆想的结论, 而这一结论又常常与史实相悖。例如, 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认知上, 大多会单纯地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在他们的情感上很难认同一场失败的战争还能具有成功的意义, 这就形成了一种失败与成功的对立冲击。所以难免会形成一种与情感的“不适”, 虽然这种“不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时常发生, 但这类的契合点也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回避, 而恰恰正是这种不适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去调和缓解, 从而对学生的历史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矫正。

最后, 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利用的价值。

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两大病态缺失:一是, 教师情感教育观念的缺失。二是, 情感教育策略的匮乏。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的有效利用也是治愈这两大缺失的极好补药。

如何有效利用二者间存在的契合点, 促进历史知识增长与个人情感成长的共生、共进, 这是初中历史教育中薄弱而又亟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为此, 笔者做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并把探究过程中有效策略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概括:

第一, 教师要演活历史, 促进情感与知识的共鸣。

以恰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给学生传递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爱憎分明, 引起学生情感的萌动。如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就应该满怀自豪、如数家珍;讲“南京大屠杀”时就应该声泪俱下、义愤填膺。通过各种方式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在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鸣奏美丽的交响乐。使学生在“欢悦处抚掌大笑, 深沉处再叹再思, 壮烈处可歌可泣”。

用直接的方式给学生切身的体验。教师可以安排多种历史场景, 通过营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置入, 可以置入某个时代某个人物身上, 也可以置入某件事里;学生在情感上就很容易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演活历史的同时, 实现:“当你那样微笑时, 我也同样地微笑。”

第二, 教师要缓解冲突, 促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

有效的学习常常伴随着冲突产生, 教师要缓解冲突, 在对立中实现学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的统一。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初中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必然会产生冲突, 教师需要在冲突中去缓解学生产生的“不适”认知, 一场结果失败的战争也可以带来不朽的影响。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研究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一些基本看法。教师要拉着学生的情感向着健康的方向上靠拢。也恰恰正是这种“不适”的对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调和与缓解, 才实现学生的历史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逐渐的矫正。

第三, 教师要架构桥梁, 实现知识与情感的通畅。

当学生的情感与知识之间没有可立足的契合点, 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完成这个桥梁的架构, 实现学生知识与情感的通畅。如何实现水到渠成式的搭建,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触发学生情感深处的那个生长点, 使其不断地主动向课本靠拢、向知识靠拢。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一致性越高, 学生接受的程度也越高, 兴趣也越浓厚,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历史知识认知。

“了解与热爱”“知识与情感” 篇5

摘要本课例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疆地理的欲望,教师通过图文资料点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新疆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热爱边疆的情感。

关键词新疆;地形图;资源;气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出新疆的位置、范围、识别主要地形区,并能概括出新疆地形特征。

②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本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③列举说出本区发展特色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④我区巨大的能源潜力对东西部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疆地理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我区绿洲农业、能源等的学习,了解我区资源优势,了解“坎儿井”的修建原理,使学生感悟本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热爱边疆的情感。

②通过分析本区地理环境要素之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本区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辨证对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区的地势地形及气候特点。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农业的分布特点。

(3)新疆能源开发潜力。

三、教学难点

新疆发展的优劣势。

四、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演示文稿(自制课件)

生:查找有关新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展示首页演示文稿,以沙漠为背景的本章节标题。

师:同学们,大家在新疆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你们对养育自己的故乡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对我们的家乡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展示幻灯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师:大家先看图找找新疆在全国的位置。

生:在西北边陲。

师:非常正确,我们生活的地方在我国西北边陲,那么我们这儿的地形气候师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说说。

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新疆地形图”,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自己生活的地方。

学生讨论指出位于乌鲁木齐西北,准葛尔盆地南缘。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张地形图,能否概括出咱们新疆的地形特征。

生: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师:我们新疆地域辽阔,深处内陆,我们这儿的气候状况如何?归纳:新疆大部分地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师:新疆这样的气候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出示“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图,完成课本42页活动2的相关内容。

师:要发展新疆的农业,首先得有充足的水源,那么新疆的水源主要来自哪儿?咱们新疆是否有特别的水利工程设施?

生:新疆农业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生:我知道咱们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非常独特,是我们新疆地区特有的引水工程。

展示“坎儿井剖面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坎儿井构造,并播放坎儿井视频,更进一步了解坎儿井在干旱区的作用。

师:有了水源,就有了咱们新疆生机勃勃的农业。

师:咱们新疆在开发的过程中,水资源缺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并就我团农业发展缺水现象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

学生讨论回答。并分小组讨论完成44页活动3内容。

老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新疆的地形,气候,及咱们的绿洲农业,而现在新疆作为西部开发的重地,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新疆做了基本了解,那么咱们现在比比看,谁对新疆了解得多,谁的知识最渊博?(出题学生抢答)

(1)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2)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3)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4)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5)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6)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师:上述答案都在新疆,大家对新疆还了解些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组:有许多美味食品,比如烤肉串,手抓肉,馕,烤全羊,拨皮、薄皮包子等等。

2组:有许多旅游景点,如楼兰古城,尼雅古城,哈纳斯,吐鲁番的火焰山,天山的天池,魔鬼城,伊犁果子沟等等。

3组:新疆的沙漠众多,荒漠、戈壁随处可见,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新疆深处内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让我们通过几幅图片来了解其原因。(展示塔克拉马干沙漠、罗布泊、我团北沙窝等图片)

师:我们新疆今后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区的经济呢?(出示西气东输路线图)

生讨论完成46页活动题得出结论:西气东输不仅可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不足问题。

师:咱们新疆既荒芜又富饶,作为生活在新疆的儿女,我们今后将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建设我们的新疆呢?

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并对我们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酒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篇6

药酒的常识

药酒是以白酒、黄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疗和滋补性质的各种中药或食物,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或药物和食物与谷物、曲共同酿制)。药酒,又称“酒剂”,属于中成药的传统剂型之一。用药酒治疗疾病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疗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药酒具有易于吸收、奏效迅速、服用简单、便于贮藏等特点。直到现在,药酒仍然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常用剂型。

根据药酒的使用方法,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三大类。外用药酒多由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中药配制而成,主要用于运动系统损伤的治疗。内服药酒分为治疗和滋补两类,其中治疗药酒又分治风湿关节痛和治跌打损伤两类。治疗风湿病的药酒主要由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等;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酒主要由疗伤止痛、补肾强腰的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等。

滋补类药酒又可分为补气、气血双补及补阳三大类。补气类药酒以人参酒为代表,对因气虚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者有较好疗效;气血双补类药酒以八珍酒为代表,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等;补阳类以人参鹿茸酒为代表,用于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等。

泡制滋补药酒有冷浸和热浸两种方法。家庭配制以冷浸法最为简便,即将药物适当切制或粉碎,装入纱布袋置瓦坛或其他适宜容器中,按照处方加入适量的白酒(或黄酒)密封浸泡(经常搅拌或振荡)一定时间后,取上清液,并将药渣压榨,压榨液与上清液合并,静置过滤即得。热浸是将装入纱布袋的药材与酒置入容器,隔水炖煮加热后再密封浸泡,热浸容易浸出药物有效成分,并可缩短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控制在50~70℃为宜,以减少酒的挥发散失。药材与酒的比例通常为1:10。

药酒的药理

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而蛋白质、黏液质、树胶等成分都不溶于乙醇,故杂质较少,澄清度较好,长期贮存不易染菌变质。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

药酒的配方主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适宜的药方,以白酒或黄酒作为溶媒剂,用不同的炮制方法酿制。药酒用酒作溶媒的目的,是借助酒的辛温行散和引经之性,同时能有效地浸制出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药酒主要用来防治疾病或强身壮体,可广泛地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伤科等某些病证。

药酒不同于保健酒

药酒与保健酒相比,其相同之处是酒中有药,药中有酒,均能起到强身健体之功效,但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定义上来说,药酒以药物为主,具有药物的基本特征;而保健酒首先是一种食品饮料酒,具有食品的基本特征。

从特点上看,药酒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毒理的研究实验及严格的临床观察,经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酒不应含有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物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未经过医院临床试验便可投入市场。

从饮用对象来说,保健酒适于健康人群、有特殊需要之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此处的人群指成年人)饮用;而药酒则仅限于患有疾病的人群饮用,它是大夫开的一剂药方,有明确的适应证、禁忌证、限量、限期,必须在医师监督下饮用。

从风味上来说,保健酒讲究色、香、味,注重药香、酒香的协调;而药酒则不必做到药香、酒香的协调。

那么,如何分辨药酒和保健酒呢?首先看外包装盒上标注的批准文号。药酒标注的是“国药准字”,审批部门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酒标注的是“国食健字”“卫食健字”,审批部门是国家或地方的相关部门。其次看标签和说明书。药酒的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标注“功能主治”或“适应症”等内容;而保健酒没有治疗作用,不得涉及功能主治和适应症,只能标注“保健功能”或“适宜人群”等内容,有的“注意事项”标明“不能替代药品”。

健康服用药酒

对于酒的养生价值,一般认为少饮壮神健身,痛饮伤神伤身,醉饮致病乱性伤命。药酒,顾名思义是在把酒作为中药配方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因而不同的药酒就是不同用途的中药配方,有着不同的功效和治疗范围,以及不同的禁忌症。所以,服用药酒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要因用途而异、因病而异、因人而异,掌握药酒用法与禁忌是正确服用药酒关键所在。因此,药酒养生,适宜为佳,服用时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①辨证应用。药酒随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治疗者有化痰、燥湿、理气、活血、消积之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虚者宜补,血瘀者宜通,有寒者宜温,有热者宜清。每一种药酒都有适应范围,不能见药酒就饮。即使是补性药酒也不宜多服。因此,要根据病情选用药酒,合宜而用。

②限量服用。药酒的最佳服用量在一汤匙左右,即15~20毫升,不要过量饮用,一般不得超过100毫升。同时,也不应长期持续饮用药酒。通常一个疗程为3个月,喝了一个疗程之后可暂停一个时期,之后,再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饮用。年老体弱者,因新陈代谢功能相对缓慢,饮用药酒也应当减量,不宜多饮。

必须了解的宫颈癌疫苗知识 篇7

现有的宫颈癌疫苗主要针对HPVl6和HPV18两种类型,所以还不能预防全部的宫颈癌。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尚未感染HPV的女性而言,现有疫苗在预防宫颈癌、癌前病变以及其他生殖器疾病均显示出长期高度的有效性(>95%)。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已上市的疫苗都是预防性的,不具有治疗作用。因此,对于已经感染了HPV病毒的女性来说,打疫苗并不能消灭HPV病毒。大部分HPV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且并无治疗HPV的特效药物,所以一般HPV感染无需治疗。

接种过HPV疫苗依然要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因为疫苗并不能预防所有高危型HPV。建议年龄在30岁以上的女性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已有性生活或HPV感染的女性更应重视。

超过适应年龄还能接种宫颈癌疫苗吗?

据葛兰素史克公司消息,“希瑞适”在中国注册用于9岁到25岁女性的接种。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来说,还没开始性生活、未感染HPV病毒的人效果会更好。不过,年龄限制并不绝对。香港卫生署于2010年将四价疫苗的适用年龄由9岁到25岁放宽至9岁到45岁。世卫组织认为,能获得HPV疫苗保护的人群年龄为9岁到26岁,而最适宜接种的年龄为11岁到12岁,但具体还应以医嘱为准。

怀孕女性不应接种宫颈癌疫苗(图/摄图网)

疫苗上市后是否马上就能接种?

虽然希瑞适已经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上市许可,但在中国大陆注射使用HPV疫苗最快也得等到明年初。

正式上市后,各地疾控中心还需要经过招标等程序,发往各地接种站点才能接种宫颈癌疫苗。HPV疫苗通常分3次给药注射,共需要6个月左右完成。

接种宫颈癌疫苗贵不贵?

目前,宫颈癌疫苗刚刚在国内获批,价格暂时未知。但参考香港的价格,疫苗本身的费用大约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且很有可能作为二类疫苗在市场上销售。相比其他疫苗而言,消费者或将支付较高的费用。专家预计,随着更多宫颈癌疫苗产品在未来获批上市,价格一定会越来越便宜。

宫颈癌疫苗是否安全?

由于使用时间较短,副作用是否与疫苗本身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世卫组织全球疫苗安全委员会在2014年发表声明:会继续关注HPV接种的安全性,对现有证据进行认真评估,目前仍认为HPV接种的获益-风险比很乐观。但也强调近年接种副反应事件有所增加,不过大部分未经证实或缺乏证据。

上一篇:庆七一党员代表发言稿与2018年庆七一党员发言稿下一篇:建筑工程实习报告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