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内容速记(精选3篇)
银行核心内容速记 篇1
一、贷款卡制度(一)贷款卡 1贷款卡的概念
贷款卡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发给注册地借款人的磁条卡,是借款人凭以向各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资格证明,贷款卡编码惟一,贷款卡在全国通用。 2贷款卡编码、编号和密码
贷款卡编码:共16位,在卡系统中代表整个企业的概念,其中前6位代表地区,中间8位代表序号,最后两位代表效验规则。 贷款卡卡号:共18位,是由前16位贷款卡编码再加上最后两位流水号(01,02……)组成。贷款卡密码:是为保证持卡企业安全使用“贷款卡”,卡系统对“贷款卡”设置的进入使用口令,口令按企业所持“贷款卡”张数对应位置。 3贷款卡状态
贷款卡状态指“贷款卡”在卡系统中所处的状态,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企业经营活动情况在卡系统中设置的,按贷款卡编码和贷款卡卡号分,各自有不同的状态,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1)“贷款卡”编码的状态
在卡系统中,对贷款卡编码设置“有效”、“暂停”、“注销”三种状态。(2)贷款卡卡号的状态
贷款卡卡号的状态指“贷款卡”卡号在卡管理系统中所处的状态,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企业办卡情况在卡系统中对贷款卡卡号设置的“正常”、“换发”、“挂失”三种状态,分别代表三种含义。
(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其功能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制度是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管理手段,通过对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和借款人信息的登记,全面反映借款人资信情况,为金融机构提供借款人资信咨询服务,并对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信贷行为进行监控的金融监管服务制度。 其主要功能有: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城市中心支行按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一组织机构代码,对借款人有关信息进行登记、建档;
第二,金融机构将其与借款人发生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担保、授信等业务数据及资产质量情况,借款人的欠息、逃废债、经济纠纷和直接融资等事项,以联网或送盘等方式每天向中国人民银行城市中心支行中心数据库报送;
第三,金融机构可根据授权使用网络或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向中心数据库查询本部门及下属信贷网点发生的,与其有业务关系的借款人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担保、授信等资信情况;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能够及时对信贷数据按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类型、贷款种类、期限、数额、风险状况等进行汇总处理,并对其进行监测;
第五,对数据库进行备份、恢复和参数设置,确保系统的信息安全。
二、贷款授权制度
贷款授权是指贷款授权主体就贷款业务经营和管理中的有关权力事项,对贷款授权对象所作出的一种限制性规定,主要表现为对贷款授权对象资格的认定、对贷款授权对象行使权力范围的界定、对贷款授权对象权力大小的限定以及授权主体管理贷款授权事项的某些原则等。
(一)贷款授权制度体系
贷款授权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贷款授权主体、贷款授权对象、贷款授权范围、贷款授权对象的确定标准、贷款批准权限的确定与调整、贷款授权方式、贷款转授权与再转授权、贷款授权管理等要素构成。 1贷款授权主体与贷款授权对象(1)贷款授权主体
贷款授权主体是指有资格对贷款权力资源直接行使使用权、配置权和管理权的经济实体,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法人或法人代表。(2)贷款授权对象
贷款授权对象,也被称为贷款受权人,是指直接接受贷款授权主体对贷款权力事项的有关安排,并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和权限限度内行使对贷款权力资源的使用权和一定管理权的当事人。贷款授权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总行有关贷款经营管理部门(或主要负责人);二是总行直接管辖的受权分行(或直接受权的分行行长)。 2贷款授权范围(1)全部授权
全部授权也称全范围授权,是指授权主体对授权对象授予同自身权力范围相同的权力,包括各种业务经营管理权、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制度建设与决策权、奖惩权等。(2)部分授权
部分授权也称有限授权或差别授权,是指授权主体对授权对象授予的权力范围小于授权主体自身的权力范围。 3贷款授权方式
贷款授权方式是指确定贷款授权的具体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即口头授权、授权书授权和总行发文授权。 4贷款批准权限的确定与调整(1)科学设置贷款批准权限;
(2)贷款批准权限的确定和调整由贷款授权主体负责;(3)贷款批准权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贷款转授权与再转授权(1)贷款转授权
贷款转授权是指贷款转授权主体对贷款权力资源直接行使再配置权。(2)贷款再转授权
贷款再转授权是指贷款再转授权主体对贷款再转授权对象授予一定范围和一定水平的贷款批准权和对贷款审批的管理权。(二)贷款授权方案
贷款授权方案是依据贷款授权制度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信贷业务管理需要而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贷款受权人名单; 2贷款批准权限种类的设置; 3贷款批准权限水平的确定; 4贷款受权分行管理等级的确定; 5对贷款授权有效期的规定。
三、授信与统一授信制度(一)授信与统一授信 1授信 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证的行为。
银行授信的对象可分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三类。 2统一授信
统一授信是指银行作为一个整体,集中统一地识别、管理客户的整体信用风险,统一地向客户提供具体授信支持,并集中管理、控制具体授信业务风险。 3统一授信的产生
在银行内部,由于授信的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彼此的信息也很少沟通,这就形成了各部门分头向客户授信,分散管理信用风险的局面。 同时,这种分别授信的机制也给客户带来了很多不便。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商业银行提出了统一授信的理念,这就是,在审贷分离的原则下,“审”和“贷”分别由一个部门来完成。统一授信是现代银行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的需要,也是提高工
作效率,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统一授信的原则 1授信主体的统一 对同一法人客户,银行系统内只能由一个机构按审批程序和授权权限对其核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是在对客户的资信情况及银行融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调整得出的银行融资总量的最高限额。 2授信形式的统一。 3授信币种的统一。 4授信对象的统一。(三)统一授信机制 1银行相关部门的职责
结算、营业等部门对具体授信业务操作的技术性、合规性风险负责;公司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对授信风险(客户信用风险)负责。 2授信业务审查要点
一笔贷款的合规性审查一般由公司业务部门负责。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有实际的贸易背景,是否属业务量的正常增加,贷款的用途是否符合银行的要求等。(四)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 1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的概念
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就是指银行将某一企业集团若干独立企业法人作为一个整体,评价、管理、监控其信用风险。 2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的目的
(1)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是银行有效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的需要;(2)实行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也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四、贷款管理责任制
贷款管理责任制,就是在贷款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建立的责任制度体系,形成相互制约、责权分明的合理机制,从而促进信贷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一)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权、责对等的原则,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产,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 3有利于提高信贷人员执行金融宏观政策的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的原则 1贯彻一级法人思想; 2坚持权、责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审贷分离和集体审批原则。(三)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
行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行长是贷款管理的责任人,即贷款的安全由行长负责,保证信贷资产安全是行长的主要职责;(2)贷款实行分级经营管理,即行长对授权范围内的贷款的安全全权负责;(3)行长授权的主管人员应当对行长负责。(四)贷款审批责任制
总结目前贷款审批工作的各项制度,最基本的有三项:一是审贷分离制;二是分级审批制;三是集体审批制。 1审贷分离制度
(1)审贷分离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审贷分离是信贷运行机制的核心,它是指授信业务的审批主体与发放主体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制度。从贷款管理角度讲,实行审贷分离的意义是:
其一,实行调查评估、审批、发放各环节的相分离,可以做到环环相扣、责任分明,达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目的,从程序上保证贷款审批、发放和管理的科学性;
其二,实行审贷分离,可以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贷款进行分析和评价,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信贷业务部门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复核,对业务部门调查手段、方法、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进行检验,从而更有利于保证评审结论的准确性;
其三,实行审贷分离,有利于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克服感性认识的片面性,使决策人员更理性地作出决策。(2)审贷分离制的内容
审贷分离制的内容主要是贷款“三查”制度。贷款“三查”制度是指贷款调查、贷款审查和贷款检查,它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制度,涵盖了贷款活动的全过程,无论信贷管理体制发生怎样的变化,贷款的“三查”制度不能变,各级信贷业务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2贷款分级审批制
贷款分级审批制是指贷款人根据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和贷款风险度确定各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应当报上级审批。
实行贷款分级审批,有利于发挥银行各级机构的优势,适应同业竞争的需要;要利于实现贷款工作责、权、利的统一,调动基层行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增加基层行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分、支行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努力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经营水平;有利于灵活地开展信贷业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3集体审批制
集体审批是指贷款的最后决策或批准不是由一个人作出的,而是由一个集体作出的。集体审批制是贷款科学决策的一种方式。(五)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信贷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岗位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就无法保证信贷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能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
(六)贷款第一责任人制
贷款第一责任人是指对某笔贷款的安全性负首要责任的人,不同贷款可以确定不同环节或身份的第一责任人,这个第一责任人可以是信贷员,可以是信贷科长、处长、信贷部门总经理,也可以是主管信贷的副行长、行长。 1建立贷款第一责任人制的意义和目的
第一,有利于增强各级信贷人员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各级信贷员坚持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信贷工作,从而有力地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
第二,有利于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
2贷款第一责任人的确定
其一,信贷业务人员提供的对借款企业和担保企业的书面调查材料不够全面、真实、准确,造成贷款决策失误或贷款损失的,信贷业务人员为贷款第一责任人。
其二,信贷业务人员提供的对借款企业和担保企业的书面调查材料不够全面、真实、准确,信贷业务部门领导未经核实即予通过或明知材料不合规仍予通过的,信贷业务部门领导为贷款第一责任人。
其三,按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程序,凡前道程序认为贷款不符合条件,不同意发放而最终被批准发放的贷款,后道程序中第一个同意发放的人为贷款第一责任人。
其四,信贷业务部门未报信贷管理部门审查私自放款,信贷业务部门领导为贷款第一责任人,风险管理部门越权或违规批准贷款的,风险管理部门领导为贷款第一责任人;主管信贷的副行长或行长越权或违规批准贷款的,主管信贷的副行长或行长为贷款第一责任人。
其五,风险管理部门未经信贷业务部门报送项目而点贷或直接批准贷款,风险管理部门领导为贷款第一责任人;经过主管信贷的副行长、行长同意的,主管信贷的副行长、行长为贷款第一责任人。 其六,贷款发放后,由于信贷业务人员贷后管理工作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或反映问题,或在职权范围内能采取措施而未采取措施造成贷款损失的,由信贷业务人员承担责任。
其七,对信贷业务人员反映的问题,未及时处理或因采取的措施不力而造成贷款损失的,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工作在哪一级被拖延,由哪一级负责人负第一责任。 3对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
按造成贷款损失金额的大小和对外影响程度的高低,可以给予贷款第一责任人警告、记过、降级、调离信贷岗位、降职、撤职、留用查看、开除公职等处分,对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依法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4贷款第一责任人制与行长负责制的关系
贷款第一责任人制是指对某笔贷款业务失误的第一责任人进行认定,而贷款管理中的行长负责是指行长应对本行的整体信贷工作负总责,包括贷款原则的确定、投向的选择、制度的完善、贷款管理思路的确定等。两者层次不同,范围不同。
贷款第一责任人制与行长负责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的促进和根本保证。
(七)对大额借款人建立驻厂信贷员制度
所谓大额借款人就是指借款人获得借款的数额较大。较大数额的贷款集中给单个的借款人。贷款人也就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贷款人要加强对借款人使用信贷资金情况的跟踪调查,及时
发现有可能导致信贷资金损失的问题。(八)离职审计制 1建立信贷离职审计制的目的
(1)准确评价离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水平;(2)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3)改进信贷管理;
(4)建立离职审计制,完善规章制度。 2离职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离职审计不是简单地对交接记录进行审查,而是对离职人员在岗期间的各项信贷工作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总的原则是看其是否贯彻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本行的信贷政策,是否严格遵守了有关的信贷规章制度,是否很好地履行了本岗位的工作职责。
银行核心内容速记 篇2
一、银行员工手册的功能介绍
目前, 社会公认的观点, 员工手册的功能具体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 从企业角度出发, 制定员工手册是为了传达企业的发展理念, 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 强化行业特殊要求, 提升企业的凝集力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 从员工角度出发, 员工手册能够使新招聘的员工快速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历史文化、运作模式、日常管理、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 促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对于银行业来说, 除具有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员工手册功能, 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一:有利于银行做到审慎经营、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和改革中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员工手册将银行各个岗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更明确不能做什么、不能要求或代替他人做什么, 有效规范工作行为, 将保障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严守合规性, 进而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功能二: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客户服务水平。在发展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量的同时, 着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是银行业赢得客户, 占领市场的一大主题, 也是银行业做到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通过对员工手册的集中学习掌握, 能够提高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感知度, 提高业务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全面提升客户服务效率。
功能三:有利于银行员工更好处理各类劳动纠纷事件, 保护银行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员工手册是劳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中不可能约定的事项, 诸如员工的行为规范、考勤制度、企业奖惩制度都可以在《员工手册》中加以规范。
二、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原则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的设计关系到员工手册是否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实际和员工的自身成长, 关系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 在员工手册制作过程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
一是坚持依法而行原则。《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在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的过程中, 要从员工手册的基本内容——内部制度——发布途径三个方面, 审视员工手册是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同时,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涉及应充分体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和权利义务的对等, 这有易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要符合银行的实际情况, 既要具有员工手册共性的内容, 又要体现出银行业特有的严谨性、合规性和权威性, 也要体现银行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 企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员工手册应该不断进行更新、充实和完善。
三是坚持普遍认同原则。员工手册的受众是广大员工, 而不是企业某一部门或群体。因此,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一定要具有普遍认同性, 尤其是一些规章制度、职业操守和合规操作具有权威性, 不可朝夕令改。
四是坚持道德教育原则。银行业具有高风险性, 银行案件层出不穷, 对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银行业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在侧重专业技能职业化建设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员工从业伦理观的道德教育, 防止出现破坏性的道德沦丧事件, 给国家财产带来损失。
三、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要素及选择依据
1. 核心内容要素
设计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应把握“符合银行业特点, 做到发展理念为先, 企业文化为本, 制度管理为基”这一总体要求。根据银行业特点及性质, 笔者认为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要素, 一般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 主要概述员工手册的作用;第二部分整体概述, 主要介绍江苏银行整体情况;第三部分为企业文化要素及阐述;第四部分为员工规范;第五部分为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第六部分为职业操守和合规操作。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2. 选择依据
一是前言。其主要目的是迅速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 激发员工学习手册的热情。主要包括通过学习员工手册可以得到什么;祝福语与展望;董事长或行长签名。
二是银行整体概述。其目的是让员工对企业整体状况拥有一个宏观的感性认识, 对于员工迅速融入到企业、增强企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包括银行历史;经营理念;战略目标;业务介绍;组织架构。
三是企业文化阐述。广义上讲, 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 可以成为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具有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的指导。将企业文化纳入员工手册核心内容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调适企业、员工与环境三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理念。
四是员工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履职要求;社会责任;服务礼仪;应对媒体策略等;
五是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这关系到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结合, 能够有效地保证员工个体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的一致性。主要包括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工资福利制度等方面。
六是职业操守与合规操作。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必须加大对员工的合规意识教育和行为的刚性约束, 这对于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利益具有基础保障作用。职业操守主要包括是根据银行业的特殊性, 规定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比如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合规经营;廉洁从业;优质服务等方面。合规操作主要包括办理业务过程中刚性约束, 与客户进行业务往来时应坚守的原则等等, 以及违规违纪处理决定等方面。
四、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应注意问题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后, 应面向全行员工公示员工手册。这既是保证员工手册合法及有效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企业将相关政策告知员工的一项书面证明。目前有效公示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员工入职时, 为员工准备一些工作需要的资料或者劳动工具, 应包括员工手册并需要单独列明。同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二是对员工手册的内容培训时, 要将培训主题以及到场人员工详实记录, 并要求每一名员工进行签到明示。三是对员工进行关于员工手册内容掌握情况的开卷考试, 类型行为应为手写式的答卷, 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四是公布在公司的内部网站上和自动化办公处理系统上, 便于每个员工可以通过上述系统进行查询查看。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已走向国际化、科学化。本文结合国内外银行业发展实际, 对银行业员工手册的功能, 核心内容设计原则、要素及选择依据进行初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制定银行员工手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管理,人力资源,员工手册
参考文献
[1]傅茂君.重视员工培训发展彰显企业竞争活力——对《麦当劳标准化管理手册》的认识与体会[J].四川劳动保障, 2008, (11—12) .
[2]陈兴华.中小企业员工手册编制“四步法”[J].HR经理人, 2008, (06) .
[3]王平.寓文化于制度——从员工手册看麦当劳的企业文化[J].企业管理, 2005, (8) .
银行核心内容速记 篇3
2.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的是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实际结果;而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的是损失发生前的事物发展状态,在风险的定量分析中可以采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
3.预期损失: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可以预见到的损失,通常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损失的平均值(有时也采用中间值);非预期损失是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和持有期内)计算出的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是商业银行难以预见的较大损失;灾难性损失是指超出非预期损失的可能威胁到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大损失。
4.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
6.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
7.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8.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9.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0.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1.经济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2.社会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贫穷加剧、生存状况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13.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14.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15.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
16.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17.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18.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19.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
20.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21.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22.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23.绝对收益:是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
24.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
25.公司治理:是指控制、管理机构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体系安排和监督制衡机制。
26.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27.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广大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企业文化。
28.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
29.风险控制/缓释:是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已经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策略以及合格的风险缓释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30.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31.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32.质押:又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33.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34.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35.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
36.客户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
37.专家判断法:即专家系统,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
38.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预期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的风险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费用等。
39.公司风险暴露:是指银行对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客户的债权。
40.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非中央政府公共部门实体,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41.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42.股权风险暴露:是指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东权益(资产及收入方面直接与间接的所有权),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优先股(特别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
43.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4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是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判断。
45.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
46.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47.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8.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49.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
50.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51.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52.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3.即期:是指现金交易或现货交易,交易的一方按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额的金融资产,交付及付款在合约订立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完成。
在实践中,即期通常是指即期外汇买卖,即交割日(或称起息日)为交易日以后的第二个工作日的外汇交易。
54.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常见的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55.名义价值:是指金融资产根据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
56.市场价值:是指在评估基准日,自愿的买卖双方在知情、谨慎、非强迫的情况下通过公平交易资产所获得的资产的预期价值。
57.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
58.市值重估:是指对交易账户头寸重新估算其市场价值。
59.收益率曲线:用以描述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60.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对资产价值造成的最大损失。
61.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62.交易限额:是指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63.风险限额:是指对基于量化方法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参数来设定限额。
64.止损限额:是指所允许的最大损失额。
65.内部欺诈:是指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此类事件至少涉及内部一方,但不包括歧视及差别待遇事件。
66财务/会计错误: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在财务管理和会计账务处理方面存在流程错误,主要原因是财会制度不完善、管理流程不清晰、财会系统建设存在缺陷等。
67.文件/合同缺陷:也称文件/合同瑕疵,是指各类文件档案的制定、管理不善,包括不合适的或不健全的文档结构、协议中出现错误或缺乏协议等。
68.产品设计缺陷:是指商业银行为公司、个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的产品在业务管理框架、权利义务结构、风险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
69.错误监控/报告:是指商业银行监控/报告流程不明确、混乱,负责监控/报告的部门职责不清晰,相关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未履行必要的汇报义务或对外部汇报不准确(造成损失)。
70.结算/支付错误:是指商业银行结算支付系统失灵或延迟(如现金未及时送达营业网点或交易对方等)。
71.交易/定价错误: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因未遵循操作规定导致交易和定价出现错误。
72.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
73.高级计量法: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格要求,以及定性和定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74.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进行出售,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75.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客户存款或从市场获得需要的资金,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76.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
77.市场准入:是指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可以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
78.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监管人员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金融机构的账表、文件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督促金融机构合法、稳健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安全的一种检查方式。
79.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银行监管透明度,从而有效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银行核心内容速记】推荐阅读: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09-1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06-23
银行的核心系统建设论文11-06
银行核心网络建设方案11-16
银行家的核心竞争力08-13
村镇银行加快发展的核心工作就是创新09-14
银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辩论赛精彩辩词11-11
2024银行从业《个人理财》专业术语速记08-19
核心内容12-03
文本核心内容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