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通用9篇)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篇1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遵义会议的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圹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篇2
在精神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中, 依据教师在理论与技术两方面的培训及经验背景, 建立以自我分析为基本核心的教学模式, 是精神分析课程的特色所在。自我分析模式依据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涵式要求[1],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一个学期的有限课时) 帮助学生习得与巩固庞大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掌握基本的精神分析技术技巧。
一、主题式的教学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从诞生之日起, 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 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驱力论开始, 不断催生与促成新的理论学派, 其思想体系得到了丰富化发展。概括来说, 除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外, 还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社会文化学派、自体心理学派等重要分支[2], 这些分支当中又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与分化, 它们都极大地补充了弗洛伊德对人类潜意识心理的解释。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 不可能将精神分析的全部精华进行透彻阐述, 因而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有所取舍。其依据在于精神分析的时间发展轴线、精神分析各学派中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的密切程度, 以及理论的繁易程度。也就是说, 课程内容的编排应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神分析发展的时间线索与自己生活的经验与背景密切相关, 并且理解起来不会特别费力, 即使不需要查阅太多课外资料也能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 以主题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非常适合, 使得课程的进行与完成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前述要求, 实现自我分析的保证。
在多年的教学中, 依据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 精神分析课程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六大部分, 精神分析的历史发展、人生全程的发展动力、地志学与结构学范畴、防御机制、自恋与人际关系、梦的解析。这些主题涵盖了精神分析领域内各派的理论观点, 并且前后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除第一主题外均十分适合自我分析任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做到边学习边应用, 通过自我分析能够更深刻和更直接地获得理论与技术的要旨。
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学习是通过转化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 因此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3]。体验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创造情境和机会, 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 它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4], 这与精神分析的要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5], 其中, 案例法与自我分析训练是精神分析课程实现体验式教学目的的两种主要方法。在各个主题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进行理论阐述, 同时辅之以丰富的案例, 为学生自我分析提供范式;继而, 与理论知识点相匹配, 教师介绍和讲解重要的分析技术与技巧, 随后即进行自我分析的训练, 要求学生使用这些理论与技术要点对个体内在相关部分进行剖析。在体验的环节,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自我分析状况进行即时督导, 同时遵从自愿原则, 公开点评或者个体点评, 及时帮助学生巩固理论与技术的习得水平。
案例教学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精神分析课程当中既使用临床案例, 也使用文本案例, 取材十分广泛, 如鼠人、杜拉、安娜·O、狼人等经典案例;经典文学作品如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莎士比亚戏剧 (《麦克白》、《李尔王》、《俄狄浦斯王》等) 、外国文学名著 (如《人性的枷锁》、《巴黎圣母院》、《飘》等) 中的人物;经典与流行的影视作品, 如《太阳的女人》、《别对我说谎》、《樱桃的滋味》、《弗里达》、《第六感》等;以及一些流行现象, 如娱乐节目“非诚勿扰”所展示的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与价值观, 等等。另外, 教师个人的临床案例也可运用于精神分析教学, 但要遵从保密原则, 即在使用之前, 一定要先征得案主同意。
自我分析法是精神分析课程的特有方法, 在创建上结合了角色扮演、临床体验等体验教学方法, 其技术主要有轴线法、结构法、构念法、唤起法, 等等。轴线法, 如在“人生全程的动力观”的主题教学中, 要求学生依据标志点将个人内在情感发展进行定位, 并围绕位点进行拓展性描述, 整理自己内在情感经验, 获得自我成长。结构法, 如在“地志学与结构学”主题中,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的结构图, 并进行分析佐证, 从而达到对自己内在人格结构概况的了解。构念法, 如个人构念系统的测试等, 帮助学生获得客观的自我认知, 认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唤起法主要应用于情绪的唤起体验, 如在防御主题当中, 教师设计并展现一个场景, 如纸团试验, 唤起学生的阻抗与防御体验, 随后展开防御的讲解, 并要求学生作自我分析。
三、临床式的课堂管理态度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成分[6], 不仅用来控制、减少学生不当行为, 而且还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建支持性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爱、尊重、归属 (于学校) 的需求的回应[7]。在精神分析课程上, 考虑到精神分析本身对于人类行为背后潜在意义的探索与心理治疗的临床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临床态度的渗透, 这体现了教师统合内在角色的要求[8]。
临床式课堂管理主要体现为以共情的态度、抱持的接纳所创建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同时细心地倾听、澄清与面质、解释等, 临床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课堂管理的效果, 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于其理解自我、了解个人内在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临床式课堂管理使学生可以“亲见”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使用, 直观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些都直接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课堂管理的范围涉及学生的诸多行为, 他们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 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共情的态度涉及对学生课堂行为背后潜在意识的深层次理解, 如迟到, 教师探究的是迟到背后传达的动力意义, 并鼓励学生个人展开对迟到行为的分析解释, 或鼓励展开课堂讨论;抱持的接纳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各种不理想行为进行包容, 通过非语言线索传达出关注而非批评的情感态度;倾听、澄清、面质、解释等技术可用于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等环节当中, 如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耐心、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的澄清与面质、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点悟式的解释, 等等, 均可促进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努力, 促进内在的成长成熟。
四、自我分析报告式的考核形式
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意义重大, 其作用不仅在于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促进知识的储备与转化,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及教学效果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考核方式有考试与考查形式两种, 考试还可分为纸笔测试与口试, 其中以纸笔测试为主, 它又可分为开卷与闭卷两种形式, 多以测验项目构成。考查方式在大学教学中主要为写论文、设计报告等形式。
精神分析课程的考核突破以往模式, 以自我分析为基本轴向, 要求学生依据课程设置的五个主题, 对个人内在动力成分作以细致分析。即要求学生首先将自己视为一个长期案例, 依据所学的理论与技术, 对个人动力成长史、内在人格、防御行为、潜意识冲突、自我悦纳与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 增强自我心理发展的信心, 促进内在动力、自体意识、社会化三个方面的成熟。
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必须面对自身, 不需使用参考资料, 杜绝了学生抄袭的来源。另一方面, 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依据的是课堂所讲的理论与演练的技术, 因而保证了学生对平时学习的积极投入, 促进了课堂管理;再者, 自我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各个教学主题展开分析, 因而考核全面, 可以衡量每个主题的教与学的效果。
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学生对所学主题掌握的准确程度、理解问题的深度、分析的准确性等, 其它标准主要指语言的流畅性、内容的完整性、表达的清晰性等方面。在课程教学的最初, 学生不免对这种不熟悉的考核形式有所担心, 但到提交报告之时, 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 他们能够努力和勇敢地面对个人内在, 在报告中或口头交流中都表达出对此门课程的认可, 以及对自我分析式体验教学效果的肯定。
五、结语
精神分析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灵魂深处隐藏的力量的探索;精神分析的目标在于发现生命早期的历史真相, 揭示因果关系, 从而解放个体内心的枷锁, 以获得新的成长。然而, 精神分析之难———对于其主体与对象而言———意味着在其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劫数”, 无论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临床者, 或是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艺术家与文学家, 掌握精神分析的唯一途径是“体验”, 也就是说, 首先要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而对于一门课程而言, 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即成了了解与掌握精神分析思想精髓的不二选择, 而自我分析则是这个模式的核心所在。
在精神分析课程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模式, 贯穿自我分析于始终, 要求教师能够将督导、分析师与教师两者的角色恰当融合:既要教会学生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又要做到指导的恰当, 给学生以一定的心理空间能容纳自我分析的内容, 同时还要能有理智与情感的距离, 作为“第三只眼”观察在师生互动中发生的精神分析现象, 能够做到恰当的节制, 指导另两个角色之间较好地平衡, 以促进学生理论与情感两方面的成长成熟。明知困难但坚持, 这就是精神分析的态度, 也是追求真理的态度。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和知识的统一, 希腊语中的美德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他的真正潜能, 而知识指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人对自身的知识, 也包括对人所处情境的知识[9], 而这两者恰恰是精神分析所要成就的。精神分析为人们认识自己及其情境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 其技术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人实现潜能。精神分析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这个哲学契机,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下, 自我分析是大学生开启内在心理世界的钥匙。随着对内在世界的探索的深入, 年轻的一代将卸除异己的包袱, 发掘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 在完善自我的同时, 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 (第五卷) [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4:295.
[2]Bateman, A.W.&Holmes, J.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 1995.15.
[3]Loo, R.Kolb’s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Istherealinkage?[J].EducationalPsychology, 2004.24, (1) :99-108.
[4]张海英.关于体检式教学基本原则的探讨[J].文教资料, 2009.32, 141-142.
[5]Sadler-Smith, E., &Smith, P.J.Strategies for accom-modatingindividuals’stylesandpreferencesinflexiblelearn-ing programm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35, (4) :395-412.
[6]Brophy, J.History of research on classroom manage-ment.In C.M.Evertson&C.S.Weinstein (Eds.) , Handbook ofClassroom Management:Research, Practice, and Contempo-raryIssues[M].NewJork: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2006:17-43.
[7]Nie.A, Shun.B.Complementary roles of care and be-havioral control in classroom management: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9, (34) :185-194.
[8]Theodosius, C.Recovering emotion from its manage-ment[J].Sociology, 2006, 40 (5) :893-910.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篇3
一、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精神关怀而和谐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扶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
(三)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精神关怀不仅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更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意识和素养,更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具体操作系统,使精神关怀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一位学生在充盈着精神关怀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精神关怀的存在,体味着精神关怀,践行着精神关怀,形成关怀精神。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班主任教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教育行为、人际关系、情感境界、价值取向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媒体。因此,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是实施精神关怀的关键所在。
(四)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让学生们从班集体中、校园里感觉到和谐气氛,学会和谐相处,学会主动营造和谐环境。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精神关怀的具体内容
班主任对技校生精神的关怀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是技校生的基本精神需求。
(一)关心
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关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品质。学会关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形成关心性关系的过程。人是在关心与被关心中学会关心的,而学会彼此关心,也就形成了关心性关系。学会关心,包括学会合乎理性的关爱,认识关爱与尊重、关爱与被关爱、关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辨明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等等。
(二)理解
这里的“理解”是指对人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主要指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即体验他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人格特点,等等。因此,理解是以人的方式把握人,与对物的认知有根本的不同。教育的成功,不能没有理解。班主任要學会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三)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在实践上承认人的尊严,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更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精神生命。
学会尊重,要处理好自尊与尊人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尊重。在班级管理中,要改变只重学生的“表现”,较少关注学生心理生活、道德发展的状态,而应多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他们在情感、价值观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学生的隐私,不私拆学生信件,不翻看私人日记。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有弱点的学生。
(四)信任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有光明的、积极的一面。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班主任相信自己的学生渴望新知、天天向上的要求,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信任学生是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班主任专业化必须具备的品质:对学生提出合理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长善救失;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
总之,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相辅相成,都是对人的认识和态度,也都是班级教育的基础、班级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渗透于班级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2006.12.
[2]江兴代.天使的翅膀.(100个精彩的班主任工作案例).2007.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篇4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篇5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在农村问题的解决上除了要以德治国更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国,完善法律法规来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法律保障。
我国对农业的法律大致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
农村经济管理者需要切实落实法律的相关规定,保证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良的经济情况,这就要求国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来遏制,而这些农村的经济问题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者们及时反馈,国家才能及时了解农村的新问题,妥善解决。
3.2 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干部队伍
农村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一批适应时代发展,了解时代要求的管理者队伍。
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主要进行领导、决策的工作,是统筹安排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
这批干部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政治觉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农民耐心细致,这样才可以对下属有示范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还包括对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经济和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
而且农村的干部队伍必须要稳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员流动方案,保证在岗的人员都是有能力能办实事的人。
另外,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时候要发挥农民群众的力量,多方听取农民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虚心接受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3.3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要面向群众,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归根到底是为农民大众服务的,要接受农民的监督。
完善监督体制,既是政治民主的表现,又能及时纠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健全的民主监督体制能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农村的经济管理献力献策。
健全监督体制,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在一方面督促管理干部办好事、办实事,另一方面,为构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群众保障。
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可以引进信息化的办公模式,信息化的办公模式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统计系统,制作相应统计表格,便于政务公开。
另外,信息化办公能够吸收其它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本地的经济管理更上一层楼。
4 结束语
现代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也要进行健全,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将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进行明确。
参考文献
[1]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69-70.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篇6
那么, 面对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时, 怎么才能找到“这一点”?笔者认为, 除了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建议、单元前的“导学提示”、课文后的练习题以及该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以外, 还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一、文体入手把握“这一类”
我们知道,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由不同的文体构成的;各种文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事实证明, 有无文体意识、文体知识会直接影响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完全可以说, 语文教学的许多谬误, 基本上都是源于教师文体知识的缺失。比如, 童话, 如果按照记叙文的方式来教, 以事实逻辑取代情感逻辑、想象逻辑, 那么一定会使学生心生疑惑、无所适从。而理性的议论文, 如果教师明白此类文本重在通过事例分析论证观点的“机理”, 那么也就能让学生轻松掌握。
从这一角度来看, 阅读就是对某一特定文体进行解码、解释的具体行为, 是一种文体思维活动。所以阅读教学是一种文体教学活动, 也就是说, 它要求教师把小说当作小说来教, 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而阅读能力则是指某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离开对文体的把握, 很难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
倘若, 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解读课文, 就能清楚地发现“这一类”应有的教学内容。譬如, 写人的散文, 根据此类文体的特点, 我们就可以基本断定:文本将会通过1 个或多个事件、情境的记叙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或性格特征;而在某一个事件或情境的记叙中又会通过典型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描写展开。那么, 与之相应的言语“内容”和“形式”就是该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事实上,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与内容”也作了提示, 如,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内容应为事件梗概、场景、人物、细节;诗歌应为诗意、情境、情感;说明性文章应为说明要点和说明方法。
二、同类比较发现“这一课”
不同的课文, “内容”当然也不相同。但是在言语“形式”上, 如何发现“这一课”?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了一条简便易行的路径, 即在由文体入手整体把握“这一类”的前提下, 通过同类或同题比较。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很显然, 它们同为写人类的散文。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在“形式”上, 《詹天佑》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 其他三篇则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物在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再比较这三篇文章, 也是各具特色,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巴金老人以“信”的形式的深情“独白”, 《鞋匠的儿子》是林肯总统针对性极强的即兴演说, 而《钱学森》则是钱学森在不同情境中对爱国情怀的反复表达。
据此,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篇课文各自的教学内容指向。《詹天佑》不必赘述了。《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应该联系巴金老人的人生经历、还原写信情境, 深入理解、体会巴老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并学习书信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鞋匠的儿子》应联系美国的政治背景、林肯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深入剖析那位议员“责难”的言下之意的基础上, 理解林肯总统在即兴演说中表现出的智慧与宽容, 学习“以退为进”的演说技巧 (即演说“形式”) 。《钱学森》则应在紧扣人物的不同处境的基础上, 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 学习文本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
值得指出的是, 类似的“比较”, 还可以在整册教材范围进行。譬如上述第六单元的课文与第三单元的课文———《小草与大树》《轮椅上的霍金》比较。还可以在整个学段内比较, 课内外比较。总之, 有比较就有鉴别, “比较”能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三、立足课堂确定“这一点”
上文说过, 课堂教学的时间只允许我们重点围绕文本的某一点展开。故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做到少而精, 必须抓住关键。那么如何确定“这一点”?华东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提出了一种做法, 即结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编者意图、学生发展需求, 从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是否具有语文特点, 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 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 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确实是个好思路。不过经过了上述两个步骤, 前两点———“语文特点”“文本特有”已经得到体现, 那么后两点———“核心特质”“利于迁移”如何落实呢?
试以《钱学森》为例。该文可以教学的内容有很多:一是生字新词;二是背景了解;三是内容理解;四是朗读体验;五是倒叙机构;六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言语“形式”;七是联系背景的学习方法。立足课堂, 借用郑教授提供的思路, “这一点”不难找到。第一、二、三、四、七是常规学习内容, 学生早已习惯。第五点, 虽为本课特有, 但课标在第三学段对此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既为“了解”那就不应作为重点。事实上, 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难, 一点就通, 一说就会。第七点则完全符合上述要求。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写人的文章虽然读过很多, 但本文的这一言语形式显然是在他们原有的语文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他们一旦掌握, 对以后的读写肯定大有裨益。因此, 将“这一点”确定为教学的核心部分, 就能起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作用, 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深入,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篇7
一、数字教材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架构设想
数字教材在资源的组织与呈现上,不仅仅是传统教材资源的多媒体化,还应该做到对传统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作为教材资源,这种补充和拓展不是无序发散的,而是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教法和目标的要求下,以传统教材资源为基础和示范,以满足多样多元的实际教学需求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层、有序地有机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
1.面向优质资源有机整合而设计的数字教材的资源组织结构
数字教材的研发是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与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需要以教育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高度统一其涉及的跨领域设计、呈现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包括:①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勾勒课标体系和教材思想,如:数字教材的基础模块化设计和多功能集成模型;②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高效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以传统教材为蓝本,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围观概念的多媒体、立体化呈现;③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按照教学目标与教法补充和拓展必要的多样化的资源,并进行有机有序的组织和呈现,如:在数字教材基础模块下,提供完成此教学活动必要的补充资料、活动工具、评测内容等;④以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以课标和教材为核心的开放、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建设和整合机制。因此,数字教材的内容开发和建设应考虑创建一种科学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资源体系。针对基础教育数字教材,面向数字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开发框架构想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数字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开发框架构想
由此我们可以说,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方法与目标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多媒体呈现构成了数字教材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基本支持了课程教材教法的示范性作用,示范性教材是多样化教材的一种,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严的规范性。示范性教材本身也可以搞层次化、系列化、多样化。进而在开放性整合多元化多系统优质教学资源中起到纲要性引领作用。
数字教材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开放型整合研发建设,以数字教材的结构为模块,以教材示范性多媒体资源为示范引导,以课程标准的教法和目标要求为依据,以网络数字信息化运行机制为手段,引入各地各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数字教材和课标进行结构化有机整合。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使数字教材从标准化走向多元化开放化,从支持示范性教学走向支持多样化个性教学应用,还使各地多系统优质教学资源系统与课标教材接轨整合应用,并进一步在统一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下带动开发本地优质资源,为科学高效整合开发优秀的三级课程资源而提供开放的教育内容建设体系。
2.面向各级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而设计数字教材的运行机制
数字教材的内容构建不但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课标和传统教材体系框架内,还需考虑与我国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类型和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模式匹配和适应,结合国家大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工程所提出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三通两平台”建设机制。在这个体系内,从最终用户角度,有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从生产者角度,有教育教材出版社、各地教学资源平台和资源软件公司;从管理者角度,有教育机构厅或电教馆等主持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以及他们管理和连通的校园网。由此构成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管理者到管理渠道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它们在这个生态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责任,完成了教学资源生产和应用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循环、科学化有序发展体系,对教育教学从标准化示范引领到开放型多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各级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应用的框架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开发应用框架描述
二、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的运行设想
在这个教育教学资源生态中,从课程核心纲领性引导,到教材示范性作用,再到开放性共建共享资源体系,学习者和教育者、出版社和资源生产者,管理者和引导者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各自肩负着教材和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的职责。这个体系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以主流教材内容体系模块为框架和基础,发展国家课程教材知识体系下的地方、校本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资源,同时,在这一建设和发展实践过程中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加速信息化教育进程,推进课程改革,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化的教育出版内容建设和组织运行机制。这种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的运行设想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化的教育出版内容建设组织
目前,各地教学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与国家课程体系和使用教材体系的有机整合。新课标改革提倡 “一标多本”不是简单指开发多种教材,而是指课程标准指导下建设一个多层次、适合多样应用的教材资源体系,使教与学有更丰富、更有弹性和自由的选择空间。如果“课程标准”与“一课之本”的教科书没有被充分解读和有效应用,就无从谈起“一标多本”。因此,课程改革中发展和建设教材内容资源的基础,需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与教材示范性。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教材出版需构建“示范标版”的基础数字教材内容框架
(1)建设系统的教材资源体系,包括课程标准下各学科教材内容模块搭建、示范性教材资源入库,制定开放性资源入库的标准;
(2)建立开放性整合资源入库运行机制中,不断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
2.教材的数字出版需要与各级地方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建设“一标多本”的多元个性化数字教材做准备
以上基础帮助了各地教育机构、教育资源管理与开发机构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思想,使教材潜藏的课程理念和资源得到更好更有深度的挖掘和发展。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体系和教学指导,利用平台模块化设计指引、示范和预设资源建设的规格,引导各地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在以上基础上,根据本地具体需求整合资源入库,建设本地化教育资源和电子书包资源入库与开发的标准与审核机制;激励开发新型优质资源;
(2)建立开放性资源建设、使用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3.在数字教材的使用实践中获得个性化延伸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教师应根据本地、本校的情况,对资源进行再度重组开发。数字教材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多媒体编辑工具和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满足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的创造。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体系模块和开放的“资源开发平台”工具,补充更适合本地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资源。同时,教材资源也会在这个开放互动体系中不断优化,为更好地实现课改理念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实施环境。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实现教材资源的教师、学生实践应用、反馈和再开发的运作模式;
(2)在各级多方实践评价中不断优化资源,为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容资源保障。
这一发展实践过程,将无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革,推进课程改革,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出版,尤其是教材数字出版稳步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在实践中根据需求开发多层次的数字教材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鉴于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多元化特点,数字教材的研发要有的放矢地针对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与各地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系统和资源相结合,这是在实践探索中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开发的规划既要有行业领域前瞻性,又要服务于教育实际需要。因此,数字教材的开发在内容资源和功能上都应该分阶段、多层级的开发,支持与不同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按其资源与功能开发、应用以及可支持的教学模式特点,我们设想将数字教材划分成以下三个层级。
1.具有富媒体表现的数字教材的开发,服务于示范性教学应用
富媒体的数字教材是一个具有教材结构模块化,并提供了基础教学示范性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字教材;在内容资源上提供传统教材内容权威示范型的富媒体化资源;在应用上服务于基本的电脑办公和多媒体教室条件下可作本地使用的基础备、授课资源使用。
2.围绕数字教材,提供资源与应用管理系统,服务于个性化教学应用
在以上基础模块和示范资源基础上,可形成多样化资源补充和拓展,支持教、学个性化教材的实现;在内容资源上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工具软件和评价反馈资源与机制,并提供与本地化资源库链接、传载和储存的接口;在应用上提供模块化组织各类教学资源链接、上传和下载的库平台,用户在平台网络中进行个性化管理,可在校园网和局域网络(班班通、校校通)环境下的备、授课和资源管理使用。
3.围绕数字教材,提供动态与开放网络化服务体系,实现云教学应用服务
在具备前述两类数字教材的功能外,在内容建设管理、资源运行应用、教学评测跟踪等方面实现开放的网络化支持。提供课标、教材体系下的开放的资源建设系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具备模块化网络交互功能。动态的资源库与数据库系统支持,它是在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础上,进而实现人人通的三级网络应用和运行模式。从个人本地应用拓展到局域网络多样化个人应用,再到互联网实现备课、教学、学习、评价、资源管理与协作机制,建设多系统开放性融合的“教育云”服务体系。
四、数字教材开发与电子书包资源整合应用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围绕课标和教材整合和开发的组织资源,并作为数字教材资源支持一线教学,需要有科学严谨的开发、建设体系和标准的指导与支持。
1.完善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的标准体系
按照数字教材的层级发展要求,其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标准也需分层级和类型建立。
(1)完善基础内容和课件资源的开发标准
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类资源,可采用国际教育信息标准化的教育信息标准。元数据大大规范和推动了数字化信息资源框架和数位学习的建设进程,为集成开发更高级集成的智能化数字资源提供了可靠原料。
(2)整合课程与教材应用体系标准的建设
按照课程标准内容属性、目标属性、评测属性等进行相应的开发管理和制标;按照教材内容结构、教法与目标等属性建设应用管理和整合标准体系。
(3)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标准的建设
按照教学应用可分为教学示范、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研备课等标准;按照学习应用可分为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评测等标准。
2.开发符合信息化教育应用发展的新型资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前期受技术支持与应用等因素局限性影响,经调查,目前所开发出的教育资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资源的系统性、针对性较差,与课标、教材不配套、结构松散。②多为简单“呈现”式表现,支持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匮乏。③交互性差,包括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④开放性差,从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角度上没有营造共建共享、激发创新的发展环境。⑤教学资源形式与功能与现代多样的信息终端、智能系统不匹配,表现力与操控性差。
国家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另外,目前在国内外广泛推广的电子书包的研发实践中也表现出,对数字虚拟教具类的高智能化优质资源的开发需求尤显突出。
电子书包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通过信息化运行服务体系和智能终端为学生创造了高效的学习环境,而这都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下有机整合,科学发展。以课程标准为框架,以数字教材为示范引导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开放、多元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是电子书包科学研发和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人理财核心内容 篇8
1、财务资源,要清楚自己的财务资源有哪些;
2、生活目标,要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有清醒的认识;
3、要有一系列统一协调的计划,要保证所有的计划不冲突,协调起来都能够实现。
有关十九大的几条核心问题及内容 篇9
Q1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为何极不平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报告还强调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党组书记、副主任袁曙宏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为何这五年“极不平凡”。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党组书记、副主任袁曙宏
一是全方位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雷厉风行的果敢行动,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是开创性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三是深层次的。五年来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先后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很多改革成果都已经通过立法和制度确认下来。综观古今中外改革史,像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全方位、宽领域、大力度、深层次主动改革世所罕见。
四是根本性的。五年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Q2
"新时代”具有哪些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报告的一大亮点,贯穿报告全篇。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阐述了自己对“新时代”的认识。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
冷溶认为,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启的。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一是,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冷溶认为,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
二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冷溶认为,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
三是,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冷溶认为,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
四是,这“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冷溶认为,这句话是讲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
五是,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冷溶认为,这句话是讲新时代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要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要从新起点、新阶段来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过去长期努力的基础上,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是要从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上认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是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来认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是要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来认识。我们知道今后五年将是我们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五是要从党的新的历史使命上来认识。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在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六是要从党的建设新要求上来认识。报告强调,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这里,我还想说明一点,报告所说的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的。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时代。
Q3
为何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作出这个重大论断是有充分根据的。冷溶表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又作了归纳和精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八大算起已经过去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已经近40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
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
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判断。
Q4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认为,其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王晓晖认为,这是十九大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的历史贡献。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
第一,任何理论都属于它那个时代,只有认清时代背景,才能深刻认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称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是说,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这个重大课题就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理解,时代、实践和理论的逻辑就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习近平同志以一系列创新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大报告把这些创新观点概括为“八个明确”和 “十四个坚持”。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践和全党智慧的结晶,但它的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同志。在这一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领导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三是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正是遵循这一思想,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会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Q5
如何理解新目标? 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既要明确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重点,也要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行战略谋划。十九大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第一,明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再过三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三年是决胜的三年、攻关的三年,特别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或者说是重要的标志。十九大报告明确这“三大攻坚战”,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全面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难点重点、主攻方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将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可以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连续性。同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两步走”的意义在于:一是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目标,前两步目标早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再过三年也即将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从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将分两个15年安排。这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就完整了,实际上分成这样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提出到2035年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和过去的目标相比提前了15年。一方面说明我们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当然,作出这样一个安排我觉得是非常有把握的,也有利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而奋斗。
三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原来的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对此作出了两处小的调整,一是加上了“美丽”两个字,一方面是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另外将“美丽”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第二个小的变动就是把原来的“国家”改成了“强国”,这样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四是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次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都没有再提GDP翻番类目标。这主要考虑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了。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哪里呢?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所以才提出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不是不要增长速度了,我们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提GDP翻番目标,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Q6
党的政治建设为何如此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历史性成就,指出: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党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可以说,党的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
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组长、国资委党委委员江金权认为,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政治报告”的特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全篇,成为全篇的“纲”和“魂”。
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组长、国资委党委委员江金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这个总要求是由六个层次构成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条指导方针,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工作主线,就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
江金权认为,这个总目标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值得注意,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有着共同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十九大确定的新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最重要的,是统领、是核心,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是其他建设的根和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政治建设上。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作用。这是党的十九大在党建方面最大的创新。报告着眼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定了八项重点工作。江金权就其中的两条作了介绍。
第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报告在这方面部署了四项任务:一是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调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特别是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三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这也是新提出来的,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这16个字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四是加强党性锻炼,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我理解,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说勾画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党的十九大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Q7
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
中央纪委副书记肖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体会。
中央纪委副书记肖培
整个十九大报告3.2万字,第十三部分4100字,占了报告的八分之一,可见分量之重。这部分1个序言、8项要求,条条都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句句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誓言。在昨天刚刚结束的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要继续革除一切侵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要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再一次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对全面从严治党、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强有力的领导。这部分我的学习体会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紧紧围绕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去五年,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纪委查处的中管干部案件,从李春城到孙政才,共292人,几乎都有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绝大多数都有政治问题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严重问题。所以报告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第一条,是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这就要求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
第二,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作自觉行动,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过去五年,我们共查处多少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呢?18.9万件。处理党员干部多少人?25.6万人。就在刚刚过去的“两节”,中央纪委网站还通报了160多起。可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所以,今后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也是总书记常讲的一句话,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紧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大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度,绝不能让“四风”反弹回潮,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第三,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报告强调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第四,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党的十九大仍然作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政治判断,提出18字要求: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要明确今后的惩治重点,那就是在高压态势下仍然不收敛、不收手,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反映集中,已经进入了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要清除政治问题与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去我们这几年查处的部级干部、局级干部的数字都有了,我们查了多少处级干部呢?纪律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人,乡科级干部24.6万人,村支书、村委会主任27.8万人。所以要推动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使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真正感受到管党治党的成效。再有,追逃追赃不停步。我们这几年由于强高压、长震慑,外逃人数逐渐递减,2014年外逃人数是101人,到了2015年就是31人,到了2016年就是19人,今年到现在只有4人。我们追逃防逃一起抓,这样才有了从2014到今年逐年的下降。总书记强调,不管十年、二十年,尚有一人在逃,追逃就绝不停止,展现了党中央顽强的意志品质。所以我们未来几年,要通过不懈努力,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赢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第五,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把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擦亮巡视利剑,推进市县巡察;擦亮派驻“探头”,发挥监督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十九大的安排,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迅速在全国推开,这样实现我们的巡视监督、派驻监督、国家监察三个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Q8
监察体制改革有四个关键词要抓住
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肖培认为,有四个关键词得抓住。
第一个关键词是合署办公。1993年,中国共产党就做出了一个形势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4月总书记在听取巡视工作五年规划的时候提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严峻加上“复杂”是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一语中的的精准概括。形势决定任务。1993年依据当时形势党中央做出决策,中央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把分散的反腐败力量集合起来,由中央纪委行使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由中央纪委对党中央全面负责,这叫合署办公。
这次同样还是基于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国家监察委员会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24年过去了,实践、历史都充分证明,党中央要求合署办公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反腐败九龙治水不行,必须把拳头攥起来。这次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把党执纪与国家执法有机贯通起来,把过去分散的行政监察、预防腐败以及检察机关的反贪、反渎力量整合起来,攥成拳头。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就是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这是什么?总书记讲,这就是中国的反腐败机构。制度创新就是制定国家监察法,这是中国的反腐败国家立法之一。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职责权限。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依法赋予监察机关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这几个字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要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因此,正在制定起草的国家监察法将赋予国家监察委员会以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权限。
第三个关键词是调查手段。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地方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赋予了12项调查措施,都没有扩大权力,都是实践中实际使用又比较成熟的权限。可以分两类:第一类就是现行的行政监察法中规定的监察机关的调查手段和权限,现在规定的是查询、复制、冻结、扣留、封存等手段。从全国人大去年的试点决定看,未来要把它修改完善为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鉴定等这样一些手段,都是现有手段。
第二就是把纪委实际使用的谈话、询问等措施确定为法定权限,写入法律。这样完善调查手段,把所有的调查手段法治化。同时法学界关注一个问题,技术侦查怎么办?技术侦查仍然按照现有规定,由严格的审批程序决定以后,交有关部门实施,监委不重复、不替代。
第四个关键词是留置调查。这回有一个词,用“留置”取代“两规”。“两规”是1994年的一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28条第三款所规定的。总书记2013年参加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时,提出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惩治腐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国家监察委员会不是司法机关,它的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反腐败所涉及的重大职务犯罪也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犯罪,国家监察法因此就不能等同于刑事诉讼法,调查也就不能等同于侦查,所以不能将一般的对刑事犯罪的侦查等同于对腐败、贪污贿赂这种违法犯罪的调查。所以将要制定的国家监察法,对留置的审批程序、使用条件、措施采取的时限都会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乃至于对调查过程的安全、医疗保障等等都会做出相应的规定,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反腐败工作法治化。
Q9
为什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袁曙宏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之所以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至关重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做到这些,迫切需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来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第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么大一个范围,这么宽的面,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它改变的是人们的观念、改变的是人们的行为。建国68年来、改革开放39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路程,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确实也还有不少短板,还有不少弱项。举个很通俗的例子,大家在北京看到还有不少人闯红灯,记者朋友也有可能闯红灯,习以为常。当然,我到纽约、巴黎等地也看到有人闯红灯,但是没有我们这么多。我们的法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其他三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来说,全面依法治国相对比较薄弱。十九大报告当中有一句话: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我认为这就留下了伏笔,要对全面依法治国更加重视。因此,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十分必要。
第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调研起草过程中,征求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意见,很多地方和部门都提出,建议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Q10
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的原则是什么?
江金权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干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实际上是对总书记一贯强调的要求的重申。这次报告提出的,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干部当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顾虑。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既要强调从严治吏,也要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广大干部,从而充分地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今天之所以提出容错纠错问题,这是有来由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解决了一些干部乱作为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也出现了一些干部不作为的问题。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总书记已经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三个区分开来”。他明确指出: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总书记在随后的一系列讲话中对这个原则进行了阐述。江金权认为,这个原则和要求主要有四点:
首先,看你是为公还是为私,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第二,看你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第三,看你是遵纪守法带来的失误还是违法乱纪。第四,看你的决策程序,你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肆意妄为。把这四点把握住了,那我们的干部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推荐阅读:
技术标的核心内容07-19
文本核心内容05-19
银行核心内容速记07-26
各地限购令细则核心内容10-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06-26
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学习培训情况总结10-21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围绕“教师职责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内容)06-30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07-21
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10-13
弘扬雷锋精神内容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