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标准介绍

2024-05-23

iso14000标准介绍(精选7篇)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04 目录

1、范围 Scope----------------4

2、引用标准 Normative references----------------------------4

3、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4 3.1 审核员 auditor---------4 3.2 持续改进 continual improvement-------------------------5 3.3 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5 3.4 文件 document-----------5 3.5 环境 environment--------5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aspect----------------------------5 3.7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5 3.8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5 3.9 环境目标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0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6 3.11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6 3.12 环境指标 environmental target-------------------------6 3.13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6 3.14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6 3.15 不符合 nonconformity---6

ISO14001:2004 3.16 组织 organization------6 3.17 预防措施 prevention action----------------------------7 3.18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7 3.19 程序 procedure---------7 3.20 记录 record------------7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7 4.1 总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7 4.2 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7 4.3 规划(策划)Planning-----8

4.3.1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s--------------------8

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legal and other requirements-------8 4.3.3 目标, 指标和方案 Objectives, targets and programmes---8 4.4 实施与运行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9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Resources, roles, responsibilities9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awareness9 ` 4.4.3 信息交流 Communication----------------------------9

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ocumentation--------------------10

4.4.5 文件控制 Control of documents---------------------10

4.4.6 运行控制 Operation control------------------------10 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4.5 检查 Checking-----------11

4.5.1监测和测量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11 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11

ISO14001:2004

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Nonconformity, corrective action and preventive action---------11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要求和其他要求和重大环境影响信息,制定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可为组织所控制,以及那些能为组织所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它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用以下方式向外界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性; 1)进行自我鉴定及自我声明,或

2)为组织具有利害的一方,如消费者,寻求符合性的确认 3)由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符合性寻求确认;

ISO14001:2004 3 4.5.4 记录控制Control of records-----------------------12 4.5.5 内部审核 Internal audit--------------------------12 4.6管理评审 Management review-----------------------------12 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本标准中所有的要求都适用于任何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方针、活动性质、产品和服务、地理位置及其运行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规范提供了提示性的指南。2.引用标准

目前尚无引用标准。本条款的使用是为了与原ISO14001:1996版本一致。3.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ISO9000:2000,3.9.9] 3.2持续改进

连续的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3.3 纠正措施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而采取的行动.3.4 文件

ISO14001:2004 4 信息及其承载的媒体.注:媒体可以以纸张、磁性材料、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本,或他们的组合.[ISO9000:2000, 3.7.2] 3.5 环境

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3.6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具有重大的环境影响。3.7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8 环境管理体系

整个管理体系中用于建立、实施其环境方针和管理其环境因素的部分.注1: 一个管理体系是一组内在相关的要素,用于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ISO14001:2004 5 注2: 一个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3.9 环境目标

组织规定的,与环境方针一致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3.10 环境绩效

可测量的,组织管理其环境因素的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结果应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其他环境表现要求的进行测量.3.11 环境方针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表明的组织对其环境绩效的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为提供了组织的行为框架及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的框架。3.12 环境指标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3.1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4内部审核

ISO14001:2004 6 系统化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以获得审核证据,客观评估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小型组织,独立性需应表现出被审核活动与职责间的独立性.3.15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ISO9000:2000 3.6.2] 3.16 组织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3.17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而采取的措施.3.18 污染预防

为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释放或排放,而独立或综合采用的各种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和能源,以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除或消减,过程更改,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和能源物质的替代,再用,再回收,再循环,再生及处理等。

ISO14001:2004 7 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3.19 程序

为进行某一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ISO9000:2000 3.4.5] 注:程序可以也可以不形成文件.3.20 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性文件.[3.7.6]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决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ISO14001:2004 8 组织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并形成文件。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针对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适用其环境因素的有关法律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c)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d)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e)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及以组织名义进行活动的人员;

f)可为公众所获取。4.3 规划(策划)

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和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考虑那些计划中的,新的开发,新的或更改的活动与产和服务.ISO14001:2004 9 b)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如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将这些信息文件化,并保持更新.组织应确保这些重要因素在建立,实施,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加以考虑。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a)用来确定和获取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适用的法律,以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

b)明确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环境因素;组织应确保这些法律与其他要求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考虑.4.3.3 目标和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相关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目标与指标在可行时应予以量化,并与环境方针保持一致。包括对污染预防,符合适用组织的法律与其他要求及持续改进的承诺;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ISO14001:2004 10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用以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应包括: a)规定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4.4 实施与运行

4.4.1 资源,作用,职责与权限

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包括改进的建议 4.4.2 能力、意识与培训

组织应确保其工作中可能带来组织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影响的人员,包括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所有人员,应具备能力。能力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验。组织应保存有关记录。

ISO14001:2004 11 组织应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组织应提供培训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并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使为其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中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沟通其重要的环境因素,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果决定是需要外部沟通,组织应建立、实施与外部沟通的方法。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ISO14001:2004 12 b)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描述;

c)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及参考的相关文件; d)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由组织决定的为确保重大环境因素有效地策划、运行和控制过程所必须的文件,包括记录。4.4.5 文件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应得到控制。记录是文件的一种物质形成,应按4.5.4中的要求进行控制。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使: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的适用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运行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放;

g)防止失效文件的误用,出于任何保存的目的而留存的文件应适当标识。

ISO14001:2004 13 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并策划与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并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

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包括合同方。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确定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及组织将如何响应这些事故和紧急情况。

组织应对实际的紧急情况和事故进行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负面环境影响。

组织应定期评估,必要时修订其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测试上述程序。4.5 检查

4.5.1 监测和测量

ISO14001:2004 14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应包括文件化相关的监测信息,包括环境绩效、适宜的运行和对目标指标的符合情况。

组织应确保使用得到校准或验证的监测和测量设备,设备应得到维护,并保存有关记录。4.5.2 评估法规的符合性

4.5.2.1 为符合其遵守法规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定期评价期对适用法律法规符合性程序;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4.5.2.2 组织应定期评估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组织可以与法规的符合性评价一起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组织应保存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处理实际和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以下要求:

a)识别,纠正不符合,并减少其环境影响;

b)调查不符合,确定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其再次发生; c)评价需采取的措施以预防不符合,实施相关措施防止偶然发生;

ISO14001:2004 15 d)记录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该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4.5.4 记录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来证明对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符合性,及其所取得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保护、恢复、保留与处置记录。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4.5.5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审核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保持应立足于所涉及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审核程序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并规定:

ISO14001:2004 16 ——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确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选择审核员及实施审核过程应确保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的修订的需要,包括方针、目标与指标。应保存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的结果,对法规及其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评价的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沟通的情况,包括投诉; c)组织的环境绩效; d)目标与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状态; f)前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与其他要求的发展; h)改进的建议;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因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的修订后做出决定和措施,并与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

ISO14001:2004 17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2

关键词:企业,国家,ISO1400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972年, 联合国在瑞典斯德戈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首次引入了“持续发展”的概念。

从80年代起, 欧美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在公众中的形象, 相继响应持续发展的号召, 减少污染, 并开始建立各自的环境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3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并于此后起草、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该体系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清洁生产、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热点问题, 主要体现了企业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环境管理理念。通过了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绿色身份, 对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具有重大作用。我国于1996年引入该标准, 其中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头号文件ISO14001, 是企业寻求认证的主要标准。

1.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和实施益处

1.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

第一, 该标准的实施遵循自愿原则, 各组织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等条件选择是否采用该标准。

第二, 以预防为重, 也强调全程控制, 生命周期理念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主题, 该标准体现了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由“末端控制”到“全程预防”的发展趋势。

第三, 规则灵活同时重视与法律、法规的相符性,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不包含任何数字化的绝对量标准。它强调的是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持续性改进和污染预防的管理理念, 而且特别注重和应用企业所在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相符性。

第四,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ISO14000标准适用于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并愿意做出真诚的承诺, 真实的展示, 以及配合各项认证工作的任何类型的组织。

1.2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的益处。

第一, 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 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程度, ISO14000证书相当于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对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很大作用。

第二, 改善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国内外消费者素质和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环境的重视, 必然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三, 促进技术水平和工艺过程的革新,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为符合ISO14000的标准, 通过认证, 很多企业改进现有的、落后的技术水平和陈旧的工艺过程, 虽然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但改进实现后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 降低企业造成环境事故的风险, 预防和全程控制的理念, 可以及时发现并努力解决问题, 决不至于让事情发展到环境事故的地步。

第五, 减少污染治理和政府收费的费用而且更容易取得国家的财政支持, ISO14001标准要求对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对环境因素的影响, 确保各项排放不超出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大幅度减少了治理费用和污染罚款等政府收费, 使企业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 还获得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各国为了鼓励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会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最明显的就是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 如银行贷款、税收补贴等等。同时还有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 像在环保贷款、环保产品认证、先进单位评选等方面给予通过ISO14001标准认证的企业以优惠政策。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国内外推行现状

2.1 国外现状

欧洲国家长期以来, 环保意识浓厚, 因此对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十分热衷, 实施效果也不错, 尤其是英国,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就是由英国的BS7750发展而来。

美国在这一方面也走的很远, 它已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列入现有的美国环境法规条文中, 美国国家环保局、能源部等部门也相继推出试点, 支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

在亚洲, 最典型的是日本, 它曾经是十大公害国之一, 但近年来, 却造就了环保奇迹。企业对环境管理体系态度积极。还有一些像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等第三世界国家也都采取了较积极的态度, 新加坡政府对实施ISO14000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韩国甚至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强制实施。

2.2我国现状

我国于1996年就引进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推进之初国家环保局还在全国范围内, 基于自愿的原则组织了55家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虽然国家给予高度的重视, 但是企业对该标准的积极性远远低于之前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准。

第一, 相当部分企业未申请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1999年到2001年是我国企业申请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的高峰期, 3年内共有1024家企业通过认证, 随后趋势渐缓, 2004年4到7月这一个季度有65家企业通过认证, 2005年有279家, 2006年有334家, 而2008年则只有215家。而日本在1999年就已经有2400多家企业通过认证, 由此可见我国的认证情况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 已申请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后续执行结果不佳。很多企业, 在政府和市场的压力下, 去寻求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认证, 但是不能持续改进, 未能体现持续改进的理念。在2005年通过认证的279家企业中, 有27家在2006年被撤销、注销认证资格, 而2006年认证的企业在2007年也有71家企业被撤销、注销认证资格。

第三, 已经申请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差异很大。

(1) 地域差异:东部和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快、环保要求高、企业基础好, 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尤其是经济薄弱的西部地区。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通过认证的93家企业中, 江苏的有27家, 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山东有15家, 上海和北京每个市也分别有6家和5家企业通过认证, 而陕西和甘肃整个大省却各只有一例。

(2) 规模差异:大型企业积极性强, 而且更具备通过认证的能力, 已认证数量远远大于小型企业。

(3) 类型差异:通过认证的企业多分布于高科技、电子通讯、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 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煤炭矿产、非金属制品等行业所占比例远没有前者高, 而后者恰恰都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同时像海尔、康佳、联想这种外向型企业以及松下、索尼等跨国公司的在华子公司占了已认证企业数量的很大比重。

3.我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推行现状的原因

3.1国家的原因

第一, 对企业推行标准缺乏正确的引导。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便于行事, 简单的推行数字标准, 更有官员为了在短期内创造政绩, 运用行政方法过分干预甚至强行要求企业推行ISO14000标准, 但是ISO14000标准并不属于我国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一部分, 所以不可依据法律、行政等力量强制组织实施, 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容易引起企业的反感, 影响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长远推行。

第二, 宣传力度不够, 消费者绿色需求意识不强。

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向来比较薄弱, 而国家也缺少针对性的宣传, 消费者虽然也开始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有了了解, 但是往往会为价格等其他因素干扰, 使得企业对ISO14000认证积极性不高。

第三, 未能有效的规范认证。

不规范的认证机构和过程贬低了该认证的价值。一种情况是机构没有真正帮企业把存在的问题找出来, 影响了那些真正希望改进的企业申请认证的积极性。第二种情况是, 企业利用不规范的程序通过认证, 但是实际情况并未改进, 引起社会对该认证的质疑, 那么认证证书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变模糊, 企业当然就没有动力去寻求认证了。

第四, 环境保护职能太弱, 环保部门无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环境保护职能可以说是最近几年才受到重视的新兴职能, 由于国家还未足够重视, 该职能的权力支持稍有欠缺, 加之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职能交叉等问题普遍存在, 环保部门一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

第五, 环境法不健全, 多为规范性文件, 同时执法力度太弱。

我国虽然已颁布、实施了五部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多项环境保护法规和条例, 但是环境立法在我国仍属新领域, 在立法体系上还存在许多空白, 很多现行的法律并不适用, 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多运用相对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 加上地方保护主义, 以钱消灾的现象十分严重, 极大强化了企业的投机心理, 减弱了他们自愿环保的积极性。

3.2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一, 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对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双面影响。

(1) 基础。

ISO14000中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以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德明模式”即PD-CA模式为基础的, 该模式即使不如ISO14000中所规定的完善, 但是多年实施的经验, 可以成为推行ISO14000中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同时我国企业较支持的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有很多通用的地方, 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时所获得的经验完全可以运用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中去。

(2) 桎梏。

虽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借鉴了“PD-CA模式”, 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封闭式管理思路, 而是在变化中力求持续改进, 这是传统的管理者容易忽略的。同时现行的企业环境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居多, 企业环境管理处于被动局面, 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要的就是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最后, 我国大多数企业环保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都采用传统的先污染, 后治理, 哪里污染治哪里的末端治理模式。如何破除这种模式将是有效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难题之一。

第二, 领导者环境意识不足和作为盈利组织的短视产生的负面效应。

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面对认证带来的短期内成本增加, 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负担, 企业产生了一种短视效应。这种普遍现象使得我国企业缺乏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需要的领导者承诺和支持。

第三, 资金、技术的缺乏成为主要瓶颈。

企业环境管理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资金不足, 很多时候即使企业愿意, 要自筹资金进行环保建设也实在是力不从心。而且与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相比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费用要高很多, 一般为前者的3到4倍, 而且就对消费者的影响而言, 后者远不如前者明显。这是企业对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技术问题了, 有些技术问题是单个企业解决不了的, 但是环保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没有形成, 企业确实也无可奈何。

4.如何更好的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改善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体制

4.1走出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误区

4.1.1国家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对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绝对信任, 忽视了本国企业的实情, 虽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所提供的只是框架型标准, 而非绝对型标准, 但是该体系标准主要是总结了许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经验得出的一套环境管理标准, 政府为了借鉴成功的经验就很容易受发达国家标准的影响, 这使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我国企业的推行中遇到很多问题。

4.1.2企业的误区

第一, 认为没有任何对外业务就不需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

其实随着国际认证热潮迅速掀起, 国人对该标准也有了了解, 也已开始注意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 因此认证对内销的产品也是有益处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好好抓住这个可以为自己创造优势的好机会。

第二, 仅以认证为目标去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事实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是一种模式, 一种机制的认证, 是希望企业可以通过认证建立适合自己的、有助于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体制, 以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双赢, 而不是简单的达到某个标准, 这是体系认证与产品认证的重要差别。如果以认证本身为目的去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那只能是机械的去贴近标准,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得不到实质上的改善。

第三, 以自愿原则为借口完全拒绝政府的必要干预。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确实是一个通过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政府是不应该干预第三方认证, 但是政府领导环境保护工作是现阶段中国的客观需要, 在现今中国的环境意识水平下, 要企业自觉的在环境保护上追加投资还是比较难的, 而且第三方独立认证后, 企业多会把认证后的体系文件保密, 这样便不利于公众的参与与监督, 作为独立的以认证经费为支柱的认证机构, 若没有国家的监督, 便很难有全局性思维, 认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最后,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毕竟是个国际性标准, 需要国家来组织解释和同等转化工作。

4.2针对现有的缺陷做出调整和改进

4.2.1国家政府部门的改进:

第一, 强化环境管理职能, 加大执行力度。

给环境部门独立的地位, 足够的权力、法律的保障, 使其可以很好的行使环境管理职能。还有保持环境专职管理干部的稳定, 这样除了可以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外, 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和责任感, 以期减少外部因素对他们的干扰。最常见的就是政府其他部门, 可能出于税收等考虑, 要求环境管理部门通过一项在污染排放上可能会超标的项目。对于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的引导, 除了给予支持和进行监督外, 还可以把某些类型企业的环境管理部门作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给予行政权力保障, 并要求其直接对当地政府环保机关负责, 比如化工厂、电厂这类的重污染企业。同时还可以把企业环境指标纳入国家计划, 使企业克服环境管理是软任务的思想。

第二, 采取适当的激励、补偿机制, 鼓励企业改善环境管理体系。

例如执行限期治理时, 政府应有配套的援助措施, 对于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贷款银行应确保优先考虑等。针对寻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企业,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认证组织的认证费用;对已认证企业的产品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等等。

第三, 加强监督, 规范认证过程。

咨询、认证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认证的质量。目前应该对我国从事咨询工作的人员加强培训, 做到对被认证企业的负责, 也对社会负责。同时, 应加强对获准进行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评价, 定期对其独立性和公正性进行考察, 要降低认证费用, 使认证机构真正成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权威性的社会组织, 这样也利于保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最后, 淡化我国环境认证机构的行政管理色彩, 使企业自主、自愿的切实改进环境管理体制, 而不只是在行政压力下的一种形式。

第四, 转变消费者观念, 提高消费者素质, 倡导绿色消费。

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国内的绿色消费市场一直无法真正的打开。一般来说, 企业生产什么, 取决于消费者需要什么, 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就必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环境管理。在这点上贯彻环境标志制度尤其重要, 消费者绝不会买他们未认同的价值, 无论这种价值有多么重要。例如企业通过认证后, 在其产品上一般会有相应的标志, 如果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标志的意思, 那么对他而言这个标志就毫无意义, 企业就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好处, 这样会降低企业申请认证的积极性。

第五, 努力避免官员短视行为, 担任好引导作用的角色。

要扭转官员对认证的态度, 使其了解让企业通过认证并不是为自己创造政绩的手段, 企业是实施ISO14000体系标准的主体和受益者, 政府的干预只要保证实施过程并未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 符合国家整体环境管理的目标, 而不需要干涉细节工作, 以免压制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六, 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我国许多企业的经济技术基础薄弱, 企业只能着眼于解决亏损问题而无暇顾及环保问题, 因此为鼓励企业的环保行为, 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应给与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例如帮助企业制定与ISO14000标准相适应的实施规划, 组织开展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究, 还可以提供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4.2.2企业自身的改进

第一, 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环保意识, 完善内部审核机制。

注重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的建设, 把环境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学习和培训, 激发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绿色的组织文化, 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 该内部审核的内容应能覆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所有标准, 以及要求认证的所有部门, 而且对体系中重要环境职责的部门还应重点审核。

第二, 正视政府的作用, 配合外部审查工作。

据调查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约有一半以上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 作为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很少有全局思维, 所以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由政府用法律、法规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审查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而企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处罚, 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 这样也有利于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减少经济和声誉损失。

第三, 重视环境管理工作, 避免责大权小的情况。

企业领导者要重视环境管理工作, 设立明确的环境管理部门, 并给与有力和持续的承诺和权力支持, 同时要求环境管理所涉及到的所有部门, 积极配合环境管理者的工作。

第四, 始终贯彻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管理理念。

企业要实施生命周期评价, 要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对产品或活动全部生命周期进行基于环境考虑的规划, 它不仅要求在产品或活动的设计阶段预见和尽量避免可能的污染, 还力求在后继的各个环节中都不扩大和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这样不仅可以预防污染, 而且使企业后继的具体工作有章可循, 以便实现持续改进。最好的就是在企业间展开链式效应, 以优厚的条件鼓励前方产业和后方产业都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真正实现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和整个社会的自然环境。

5.结束语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的, 但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今社会, 我国企业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 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引入至今, 显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它的全过程控制等原则, 和我国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针是一致的, 虽然目前在其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公众、企业和政府能各尽其职, 实现良性互动,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就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月义.影响我国企业推行ISO14000标准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学院, 2002.

[2]富若松.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概述[J].化工环保, 2006, 26.

[3]东昱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我国企业中的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 .

[4]宋宗宇, 杜志欣.ISO14000标准在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具体适用[J].重庆大学建筑法研究所, 2005.

[5]金开好.我国企业实施ISO14000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02, (7) .

[6]张海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企业中的应用[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 (3) .

[7]游晓文.浅谈企业实施ISO14000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环境与开发, 2001, 3.

[8]张栋.推行与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若干问题探析.中国环境管理, 2003, (5) .

[9]张剑青.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我国现行企业环境管理体制比较分析[J].生态经济, 2000, (3) .

[10]ISO14000系列标准.中国顾问师网[EB/OL].http://www.qaiso.com/iso14001/bz/2007-12-28/7914.ht-ml.

[11]中国认证认可信息网[EB/OL].http://www.cait.cn/news/rzgg/.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3

关键词:标准 油品 环境污染 防治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05-02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油品的环境污染防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对油品管理多采用HSE管理,其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全面管理,而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更为权威,更为高效。因此,在油品环境污染防治上,能否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ISO 14000环境管理标准,通过应用其中的科学手段和先进污染防治思路,完善石油制品环境管理体系,对国家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1、ISO 14000系列标准内涵与适用对象

1.1 ISO 14000系列标准内涵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它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ISO 14000系列标准中,ISO 14001标准是主体标准,它规定了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17项基本要求,即通过建立一套机制,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等,对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来实现组织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该标准适用于可被组织控制以及希望组织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其自身未提出具体的环境行为准则。

1.2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适用对象

ISO 14000 系列标准是国际化标准组织ISO/TC207制订的自愿性国际标准,适用对象是全球企业、政府部门和非盈利部门。其适用任何有下列意愿的组织[1]:

① 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②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③ 向外界展示符合性;

④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

⑤ 对符合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

国内的石油企业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不断加大油品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并积极配合政府的监督,因此符合上述意愿,满足ISO 14000 系列标准的适用要求。

2、油品环境污染防治应用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意义

2.1有助于更好预防污染,促进环境持续改进

ISO 14000 系列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其通过在全过程中识别环境因素,评价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治理,克服了末端治理高成本、效果差的缺点,能有效减少油品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ISO 14000 系列标准强调遵守相关法规,使石油企业的环保工作长期地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企业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行为和绩效,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ISO 14000 系列标准强调建立监督、保障机制,确保长期有效运行,克服以往环境管理体系缺乏监督落实不足的问题,保证环境持续改进的实现[2]。

2.2 有利于石油企业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资源和能源的的利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成本,还将影响企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油品污染损耗,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依据ISO 14000系列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通过设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以及运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重要因素进行控制,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从而减少各项环境费用(配罚款、排污费、治理费)[3],还能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回收再生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2.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便于环保交流发展

ISO 14000系列标准作为国际性的环境管理标准,其从环境因素的识别、环境方案的实施再到管理体系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标准,因此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将其先进方法手段应用于油品污染防治中,能使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更系统、更科学。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作为国际性的标准,一旦建立,将大大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提升企业的形象,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壁垒,便于石油企业国际交流与发展。

3、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油品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3.1环境因素应用

环境因素定义是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要素。环境因素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是加强组织的环境管理,污染预防的需要。对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的过程就是污染防治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借鉴ISO 14000系列标准,最主要的就是借鉴环境因素识别管控模式。

以油品储运过程为例,首先针对油品储运过程先要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从而列出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如简要分析表1所示。通过因素识别,判断出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及其对应的环境因素,接着运用专家打分法、多因素打分法等评价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并将其列为重要环境因素。最后根据环境因素的重要程度对相应的活动采取手段进行治理,达到减少或者预防污染的作用。通过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较好的解决了环境污染防治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虽然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控只作为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由于其重要作用,十分值得石油企业的借鉴与学习。

3.2生命周期的应用

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通过对整个生产活动分析来确定环境因素,从而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达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其中环境因素识别多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

生命周期是活动发生、成长、持续、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任何活动或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石油企业作为油品生产、销售的组织,确定其环境因素可以从油品的生产、销售入手,研究油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通过生命周期的分析,可以清楚掌握产品生产过程中重要要素,使分析工作更加准确、系统。以石油企业为例,其应用生命周期分析可列出油品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通过生命周期的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各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明确石油企业重要环境要素,使企业能够针对环境要素进行控制,达到良好的污染进行预防、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思路在石油企业环境污染防治中有较好应用的前景。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多为采用的HSE管理,在不改变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将提高石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懂长德.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符颉,金艳,王正有.浅析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优势[J].环境科学导刊,2009:39-41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4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初探

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该文分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介绍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内涵,指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 者:穆平Mu Ping 作者单位: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环保局,秦皇岛,066004刊 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年,卷(期):12(3)分类号:F2关键词:企业 可持续发展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标准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5

公司:部门:姓名:得分:

一、是非题﹝每题三分﹞正确请填○,错误请填╳

1.(○)环境方针应传达到全体员工,并可为公众所获取。

2.(○).管理层必须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

3.(○)管理体系文件在发放之前应经批准使可发放。

4.(○)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

5.(╳)内审结果可以口头告知,不须书面形式。

6.(○)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应对重大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7.(╳)管理者应为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但不包括人力资源。

8.(○)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必须有一名管理代表,但必须由组织最高管理阶层来指定。

9.(○)审核计划的安排应考虑被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实际状态,和重要性及以前的审核结果。10(○)时间管理、观察发现事实、报告能力、随手加注记是审核员的主要技巧。11(○)组织要符合ISO14001:2004;应确定及文件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12(○)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13(╳)审核员可以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进行审核。

14(○)相关方是指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或受组织环境表现所影响的个人或团体。15(○)审核是客观的获取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准则的过程。16(○)记录是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企业最高管理者必须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18(○)组织应通过实际演练定期测试其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必要时修改应急计划和程序。19(○)审核的目的也包括确认管理体系是否适当执行与维持。

20(○)未遵循作业程序、指导书等文件作业时均可判定为不符合事项。

二﹑选择题﹝每题4分﹞

请在以下各题的多种答案中选择一种答案

1.(D)发现事实可藉由下列何种方式达成:

A﹑读资料、文件、记录B﹑观察﹑倾听

C﹑运用有效的问问题技巧D﹑以上ABC都包括在内

2.(C)目标的要求是:

A﹑应形成文件B﹑应符合方针一致

C﹑以上AB皆是D﹑以上AB皆非

3.(A)管理体系审核具有的特性:

A﹑系统性、独立性、符合性、文件化B﹑非系统性 完整性 及时性 C﹑系统性 逻辑性 特殊性

4.(C)认证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审核是:

A﹑第一方审核B﹑第二方审核

C﹑第三方审核D﹑A﹐B﹐C均可

5.(A)审核结果应不应该要列入管理评审:

A﹑应该要B﹑不须要C﹑不一定

三﹑问答题﹝每题十分﹞

1.审核员的角色特质与应具备的能力为何?请说明之﹝答案可以写在背面﹞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6

从要素控制到过程控制--2000版ISO9000族标准介绍

近几年,人们对”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已经感到不陌生了.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等同采用ISO9000标准,90多个国家开展质量认证工作;40多万个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我国有25588家(不含国外认证机构认证的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这其中,也包括于2000年12月通过认证的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作 者:张宝华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储运英文刊名:CHINA STORAGE & TRANSPORT年,卷(期):2001”"(3)分类号:关键词:

iso14000标准介绍 篇7

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由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的实施,标志着以我国为主要生产基地的船舶下水用气囊实现了新的跨越,正大步走向世界。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是由我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创新技术。经过30年的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具有低成本、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率、高可靠性、节能减排、机动灵活的特点,船舶气囊下水的优越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船舶气囊下水技术已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气囊产品的生产和验收一直执行船舶行业标准CB/T 3795-199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在该标准实施以来的10余年中,用气囊下水的船舶吨位不断提高,特别是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高承载力多层揉压气囊”在本世纪初投放市场后,扩展了气囊的应用范围和安全保障性能,数以千计的万吨级船舶采用高承载力气囊安全下水,到2011年,实现了76,500载重吨级的船舶利用气囊顺利下水。这些年来,使用气囊下水的船舶自重从几百吨发展到一万吨以上,对气囊产品开发、更新改造、品质保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产品的不断改进、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气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共同努力,完成了《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标准新一轮的修订工作,并争取我国的船舶下水用气囊标准在更高层面的平台上发布实施。

2009年,在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船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向ISO提交了《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标准草案。ISO受理该草案并组成了工作组,经过WD(WORK DRAFT工作组草案)、DIS(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国际标准草案)等工作阶段和技术委员会成员国投票表决,形成了FDIS(FINAL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最终国际标准草案)报ISO秘书处,完成了标准起草阶段的规定程序,最终实现了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

2 内容

标准共分10章,分别为: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分类,材料和规格,试验方法,型式试验,出厂检验,标记,随机文件、包装、运输及储存。

标准适用于船舶下水用锦纶帘子布浸胶成型气囊的设计、制造与验收。

引用的国际标准有:ISO 34-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ISO 37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ISO 18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ISO 815-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常温、高温和低温下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ISO 1431-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臭氧龟裂静态拉伸试验,ISO 7619-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第1部分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这些标准都是有关硫化橡胶性能和试验方面的标准,均已经为我国采标使用,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

为了便于不同直径气囊之间压缩性能的比较,标准在“术语”这一章介绍了“压缩变形率”和“单位长度承载力”的概念。

气囊压缩变形率指气囊受压后,其压缩掉的部分与气囊原直径之比(如图1所示)。

式中:R——压缩变形率;D——气囊直径;H——气囊压扁后的高度。

气囊承载力是指在无永久变形或损坏条件下,气囊受压时所承受的载荷。为了便于对不同长度的气囊进行比较,采用每米长度气囊承受的载荷来表示承载力指标,称为单位长度承载力。

在气囊的分类中,标准规定,按每米长度气囊的承载力,气囊分为下列两类:普通气囊,以QP表示;高承载力气囊,以QG表示。气囊的型式和型号见表1。

气囊囊壁由橡胶及帘子布挂胶成型组成,其力学特性取决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黏弹性及各组分材料分子松弛过程,不仅受复合材料的基体硫化橡胶的影响,还受到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作为骨架的帘子布纤维的分布和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硫化橡胶具有非线性性能,而帘子布纤维的性能、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气囊的工作质量。因此,标准对橡胶及帘子线的性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气囊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原材料可以全部在国内采购、加工,有非常优越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组成气囊囊壁的橡胶胶料性能应符合表2的要求。

帘子布层作为骨架材料,其密度为(90±5)根/10cm宽,断裂强力不小于205.8N/根。

气囊外形应光顺,无裂纹、气泡、重皮、杂质以及明显的污垢。

气囊压缩性能参数见表3。

标准规定了气囊的试验条件,以及气密性试验、压缩试验、单位长度承载力试验、爆破试验、压缩回复试验等试验方法。

标准提出,试验气囊的直径应采用实尺度,如气囊过大,难以安装在试验机上,可采用缩小的气囊进行,但其缩尺比应保证试验具有代表性,试验气囊的直径应不小于实际气囊直径的1/2,试验气囊的长度应不小于试验气囊直径的3倍。

气囊的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和出厂检验。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a)产品首次投产或定型;b)产品原材料有改变时;c)产品结构型式有改变时;d)影响产品性能的工艺方法有重大改变时;e)停产一年以上重新进行生产时;f)主管检验部门提出要求时。

型式试验的项目有:气囊气密性试验、压缩试验、单位长度承载力试验、爆破试验、压缩回复试验。判定规则为:全部检验项目都符合要求,则判定气囊型式检验合格。若有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允许加倍取样,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复验,若复验符合要求,则判定气囊型式检验合格。若复验仍有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则判定气囊型式检验不合格。

出厂验收包括:气囊外观检验、尺寸检验和气囊气密性检验。检验项目如有不符合要求的,允许返修后进行复验,若复验符合要求,则判定该批气囊出厂检验合格。若仍不符合要求,则判该气囊出厂检验不合格。

标准还规定了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方法。

标准文本的最后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典型的气囊压缩性能曲线和气囊单位长度承载力曲线图。QG6型直径为1200mm气囊压缩性能曲线和单位长度承载力曲线图如图1和图2所示。

3 要点

3.1 国际标准与我国原有行业标准的比较

从主要技术内容看,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与我国1996年实施的船舶行业标准CB/T3795-199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标准删除了气囊按照高压、中压、低压区分的分类表述,采用气囊按照承载力分类的条款。

这种改变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由于气囊品质的提高,气囊按照高压、中压、低压区分的分类表述已经不能完全反映气囊的使用特点;另一方面,随着使用气囊下水的船舶吨位的提高,气囊承载力是船舶利用气囊下水最主要的安全保障,用户对气囊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关心。

在国际标准文本4.1的分类中,将气囊按每米长度的承载力分为高承载力气囊和普通气囊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综合考虑了当前市场上使用的气囊结构和使用性能,也为船舶气囊下水工程队在船舶气囊下水前进行下水工艺的设计计算提供了方便。

(2)国际标准增加了压缩试验、单位长度承载力等试验的试验方法。

气囊的压缩性能和单位长度承载力是气囊的重要性能参数,也是船舶下水时进行计算和选择气囊的依据。在制定国际标准时,总结归纳了我国(实际上,世界气囊生产企业集中在我国)气囊生产企业及检测试验单位对气囊进行有关试验实际操作时应用的试验规程,作为试验方法增加到标准中。

3.2 主要技术指标

国际标准ISO 14409:2011中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是30年来我国船舶气囊下水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这些指标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和实际使用的考核。

3.2.1 额定工作压力

上世纪90年代,在起草船舶行业标准CB/T3795-199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时,起草单位对气囊进行了爆破试验,测定了试验气囊的爆破压力,并按照气囊安全工作的原则确定气囊工作时的安全系数,并以此进一步确定气囊的工作压力。

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我们与山东大学力学测试中心合作,对气囊做了一系列的压缩试验,进一步进行了验证,最后在标准中确定了不同型号、不同直径气囊的额定工作压力。

3.2.2 单位长度承载力

承载力是气囊最重要的工作指标,也是船舶下水选择气囊的主要依据。由于气囊的工作长度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随意订购,为便于对比,标准中提出以单位长度承载力作为气囊的性能参数。在本次标准制定过程中,委托山东大学力学测试中心对直径为1200mm、600mm的两种气囊专门进行了气囊承载力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十分吻合。

3.2.3 最小爆破压力

CB/T3795-199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颁布实施后,我国的很多气囊生产企业都进行了船舶下水用气囊的爆破试验。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标准起草单位收集了这些企业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的气囊生产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不同企业的管理状况也不尽一致,结合气囊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因素,取额定工作压力的3倍作为最小爆破压力的标准值。根据这些年来船舶气囊下水的实践经验,确定的最小爆破压力标准值,是保证气囊工作安全的最低值,也符合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质量管理比较好的气囊生产企业,这个标准值是很容易达到的,对于一般气囊生产企业,只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也是可以达到的。

4 结语

我国是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发源地和船用气囊的生产基地。

1981年,船舶气囊下水在我国山东省首先试验成功;2001年,“高承载力多层揉压气囊”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2011年,实现了7.6万载重吨级的船舶利用气囊下水。多年来,我国在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船舶气囊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化进程中,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

近10年来,船舶气囊下水技术不仅在我国得到发展,也已经在全世界推广应用,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伊朗、土耳其、爱沙尼亚等数十个国家都已经成功地应用气囊实现了船舶下水,获得好评。

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这项技术方面的地位,我们制定《船舶下水用气囊》国际标准,就是希望让中国的船舶气囊下水技术引领世界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

技术的成熟是制定标准的必要条件,在制定国际标准的过程中,我国在船舶气囊下水技术发展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得到了反映。

此次由我国主导制定“船舶下水用气囊”国际标准,虽然只是将一种产品标准推向国际,但其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我国制造的船舶气囊推向国际市场,使气囊下水以及相应的平地造船技术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而且也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大进步。我国在注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使我国的技术发展在国际标准中得到反映,把更多的中国标准介绍给世界,转化为国际标准,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

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标准包含知识产权。产品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对内可以促进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对外意味着技术壁垒。在国际市场上,标准不仅是一种产业和经济的秩序,而且也是产业存在的技术方案。我们相信,ISO 14409:2011《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国际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发展我国船用气囊的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摘要:船舶气囊下水技术是由我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创新技术,目前已在全世界得到了的推广应用。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这项技术方面的地位,国际标准ISO14409:2011 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Ship launching air bags(船舶与海洋技术船舶下水用气囊)的颁布实施,对发展我国船用气囊的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以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对官兵婚恋问题的引导与处理下一篇:乃哟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