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管理

2024-06-27

ISO管理(精选12篇)

ISO管理 篇1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207)负责起草的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主要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和声明、环境绩效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和温室气体管理等针对组织和产品层面的国际标准。1996年ISO/TC207发布了ISO 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2004年将其修订为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威胁的严重加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经过长期努力,ISO/TC 207十年磨一剑,于2006一年3月1日正式推出了ISO 14064-1,2,3:2006温室气体管理子系列国际标准,力图通过采取全球性的方针和措施,共同努力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化。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核心标准。它从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角度来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而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则详细规定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组织温室气体清单的原则和要求。同样遵循PDCA的运行模式,同样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仔细研读两项标准的内容,不难看出其内在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基于同样的PDCA运行模式和管理逻辑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将“环境管理体系”定义为:“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须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 (PLAN)-D(DO)-C (CHECK)-A (ACTION)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绩效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ISO 14064-1:2006是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第1部分,即: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组织可根据该标准提供的指导,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来提升温室气体测量与报告的可靠性,同时让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与其温室气体资产或负债相关的风险。从标准的内容和实施流程上讲,组织层次上温室气体清单的设计、制定、管理和报告实际上也遵循了PDCA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边界、识别GHG的源和汇、量化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制定改进温室气体管理措施、对清单的质量管理、报告、内部审核等要求也都贯穿了PDCA的理念。

2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ISO 14064-1温室气体管理子体系标准之间的差别

2.1由组织的环境因素说起

按照ISO 14001:2004标准术语3.6的规定,组织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组织生产活动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或再利用,向空气、水体和土地的各种污染物排放等。而在向大气排放当中,又可能包括了氮氧化物、硫化物、聚丙烯酰胺、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的排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恰恰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诱因,也正是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标准所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ISO 14001:2004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组织所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自身能够控制的和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而ISO 14064-1:2006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组织诸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即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对单一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如图3所示)。

2.2在ISO1 4064-1:2006中未予体现ISO 14001:2004的要素

虽然ISO 14064-1:2006《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遵循PDCA思想,其条款部分对应PDCA,但并未完全按照“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进行设计和构建。对照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所描述的17个体系要素来看,在ISO 14064-1:2006标准中,没有包含4.2方针、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2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6管理评审等要素。可见ISO 14064-1:2006标准并非管理体系标准,而只是一项管理工具标准,它可作为组织在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有益补充,为组织提供与温室气体量化、测量、报告、清单或项目的确认或核查有关的附加管理内容。ISO 14064-1:2006与ISO14001:2004的具体差别见表1。

2.3是否有必要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6次成员国大会在坎昆召开,启动了“国家适当减缓行动”(NAMA)。这就意味着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将接受发展中国家依据“符合气候管理体系良好实践原则”,来开展各自独立的自愿性认证。标准和合格评定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将成为巨大挑战。为了支持国家减缓行动或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广泛的需求,ISO/TC 207/SC1 (环境管理体系分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研究“能否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标准来支持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查的要求”。2011年4月ISO/TC 207/SCI向其76个成员国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建立新的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是否需要建立测量、报告、核查(MRV)或温室气体(GHG)管理体系标准(MSS)?

·现有的ISO 14000系列标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管理而言是否够用?

·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ISO 14001:2004与ISO14064-1:2006标准是否可以实现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国家层面的适当减缓行动?是否能够对MRV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尽管至2011年6月举行的ISO/TC 207第18届年会上尚未就此做出最终决议,但是,这一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目前在国内存在两派观点。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认为:建立GHG-MSS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已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企业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如何应对?如何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建立专门的GHG-MSS将使企业能够采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有效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只是企业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但是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未对如何控制该类环境因素提出更详细的要求,也未给予更具操作性的指南。因此,有必要建立GHG-MSS以使ISO 14001标准在温室气体管理方面得以更好的应用。此外,ISO14001:2004标准并未要求企业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时一定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因此,既往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显得相对粗糙,力度欠缺,尤其是控制措施上有时缺乏量化信息作为依据,而建立并实施GHG-MSS,则可以更加充分地运用科学的LCA分析方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给予量化,进而通过一整套PDCA管理理论和程序专门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有效管理,而这一点也是单独使用ISO 14064-1:2006标准所无法实现的。

而不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则认为,目前组织已存在众多的管理体系标准,诸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财务管理体系等,再建立GHG-MSS无疑将为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其次,以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辅助实施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工具标准,即可达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

鉴于以上两方观点,笔者认为:第一,在现阶段决定是否制定GHG-MSS或许为时尚早,联合使用ISO 14064-1:2006与ISO 14001:2004标准对于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而言有其可行和操作简便的一面,而专门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思路。第二,对于组织而言,无论是否建立并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面对当前节能减排的紧迫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控制活动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从实施主体、工作量和未来评价角度分析,无论是否创建并实施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都不会对组织既有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带来冲击和影响,即便有多个管理体系同时并行,也都是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体系的实际运行角度讲,尽管各种体系控制的对象与内容各有所侧重,但各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必定讲求相互的兼容与整合。第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尚未决定是否有必要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之前,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在国内原创性地开展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尝试性地在国内开展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初步研制与试点实施,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选择。

参考文献

[1]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2] 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 第一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

ISO管理 篇2

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实施ISO9001标准,可以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实施ISO9001标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产品可信程度

按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无疑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最有效的保护,也增加了消费者选购合格供应商产品的可信程度。

二、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ISO9001标准鼓励企业在制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连续的监视与控制,以实现顾客能接受的产品。此外,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增加顾客(消费者)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程度。因此,ISO9001标准为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有效于企业的持续改进和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这就促使企业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恰恰为企业改进产品和过程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增进国际贸易,消除技术壁垒

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ISO9001标准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也在国际范围中得到互认,并纳入合格评定的程序之中。世界贸易组织/技术壁垒协定(WTO/TBT)是WTO达成的一系列协定之一,它涉及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贯彻ISO9001标准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国际通用的共同语言和准则;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参与国内和国际贸易,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因此,贯彻ISO9001标准对消除技术壁垒,排除贸易障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ISO9000认证常识

一、什么叫ISO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它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简称ISA)。IEC 也比较大。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190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组 1

织。IEC主要负责电工、电子领域的标准化活动。而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ISO 宣称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ISO 现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

IS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全体大会”,其日常办事机构是中央秘书处,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央秘书处现有170名职员,由秘书长领导。

二、什么叫ISO9000

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中技术委员会(简称TC)共185个,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共611 个,工作组(WG)2022个,特别工作组38个。ISO的2856个技术机构技术活动的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

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

ISO制定出来的国际标准除了有规范的名称之外,还有编号,编号的格式是: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号中的内容可有可无),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别是某一个标准的编号。

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的标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个标准是ISO8402:1986,名为《品质-术语》,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发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个国际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此后,TC176又于1990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1年发布了三个标准,1992年发布了一个标准,1993年发布了五个标准;1994年没有另外发布标准,但是对前述“ISO9000系列标准”统一作了修改,分别改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并把TC176制定的标准定义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发布了一个标准,编号是ISO10013:1995。

三、什么叫认证

“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ISO/IEC指南2:1986中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举例来说,对第一方(供方或卖方)生产的产品甲,第二方(需方或买方)无法判定其品质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来判定。第三方既要对第一方负责,又要对第二方负责,不偏不倚,出具的证明要能获得双方的信任,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认证”。

这就是说,第三方的认证活动必须公开、公正、公平,才能有效。这就要求第三方必须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信,必须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须与第一方和第二方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关系,或者有维护双方权益的义务和责任,才能获得双方的充分信任。

那么,这个第三方的角色应该由谁来担当呢?显然,非国家或政府莫属。由国家或政府的机关直接担任这个角色,或者由国家或政府认可的组织去担任这个角色,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认证机构”,详见附录B。

现在,各国的认证机构主要开展如下两方面的认证业务:

1.产品品质认证

现代的第三方产品品质认证制度早在1903年发源于英国,是由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BSI的前身)首创的。

在认证制度产生之前,供方(第一方)为了推销其产品,通常采用“产品合格声明”的方式,来博取顾客(第二方)的信任。这种方式,在当时产品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检测手段就可以直观判别优劣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日趋复杂,仅凭买方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产品合格声明”属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一套,真真假假,鱼龙混杂,并不总是可信,这种方式的信誉和作用就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前述产品品质认证制度也就应运而生。1971年,ISO成立了“认证委员会(”CERTICO),1985年,易名为“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促进了各国产品品质认证制度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各国的产品品质认证一般都依据国际标准进行认证。国际标准中的60%是由ISO制定的,20%是由IEC

制定的,20%是由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也有很多是依据各国自己的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认证的,详见附录C。

产品品质认证包括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两种。依据标准中的性能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合格认证;依据标准中的安全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安全认证。前者是自愿的,后者是强制性的。

产品品质认证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很快。

到了50年代,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基本得到普及。第三世界的国家多数在70年代逐步推行。我国是从1981年4月才成立了第一个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

2.品质管理体系认证

这种认证是由西方的品质保证活动发展起来的。1959年,美国国防部向国防部供应局下属的军工企业提出了品质保证要求,要求承包商“应制定和保持与其经营管理、规程相一致的有效的和经济的品质保证体系”,“应在实现合同要求的所有领域和过程(例如:设计、研制、制造、加工、装配、检验、试验、维护、装箱、储存和安装)中充分保证品质”,并对品质保证体系规定了两种统一的模式:军标MIL-Q-9858A《品质大纲要求》和军标MIL-I-45208《检验系统要求》。承包商要根据这两个模式编制“品质保证手册”,并有效实施。政府要对照文件逐步检查、评定实施情况。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第二方品质体系审核的雏形。这种办法促使承包商进行全面的品质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美国军工企业的这个经验很快被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军工部门所采用,并逐步推广到民用工业,在西方各国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上述品质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各国的认证机

构在进行产品品质认证的时候,逐渐增加了对企业的品质保证体系进行审核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品质保证活动的发展。到了70年代后期,英国一家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首先开展了单独的品质保证体系的认证业务,使品质保证活动由第二方审核发展到第三方认证,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更加推动了品质保证活动的迅速发展。通过三年的实践,BSI认为,这种品质保证体系的认证适应面广,灵活性大,有向国际社会推广的价值。于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项建议。ISO根据BSI的建议,当年即决定在ISO的认证委员会的“品质保证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品质保证委员会”。1980年,ISO正式批准成立了“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即TC176)着手这一工作,从而导致了前述“ISO9000族”标准的诞生,健全了单独的品质体系认证的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原有品质认证机构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大批新的专门的品质体系认证机构的诞生。

自从1987年ISO9000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品质管理,适应品质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品质管理体系,申请品质体系认证,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约有40个品质体系认可机构,认可了约300家品质体系认证机构,20多万家企业拿到了ISO9000品质体系认证证书,第一个国际多边承认协议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也于1998年1月22日和1998年1月24日先后在中国广州诞生。

一套国际标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被这么多国家采用,影响如此广泛,这是在国际标准化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已经被公认为“ISO9000现象”。

ISO管理 篇3

一、培训制度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沈飞集团公司经过近三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培训制度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它主要包括:职责范围、岗位标准、岗位单元标准、管理规章、管理程序等五部分。

1、职责范围。是对公司培训各部门工作职能的规定,是培训管理职能从横向和纵向上在各部门之间的划分,是各职能部门实施培训管理、开展培训工作的基本依据。它包括培训相关部门职责的引用标准、隶属关系、主要职责、权限、工作程序等内容。

2、岗位标准。是依据公司培训工作分工和协作的客观要求制定的,是规范每个培训岗位人员的责任,权限、必备素质和相关考核要求的管理文件,是员工达到从岗资格的标准。它包括任职条件、岗位职责与权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检查与考核等四项主要内容。

3、岗位单元标准。是岗位标准的细化,是对每个岗位单元工作项目、内容、依据、要求、使用表格、时限、流程、审核与批准等内容具体操作的描述。如培训主管科培训员的岗位单元标准,其工作项目分为培训实施管理、培训项目策划与设计、基础管理、培训教学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含有若干个培训内容。如培训实施管理包括六项工作内容,即年度与专项培训计划的拟订、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过程监控、人员资格控制、现场即时培训。岗位单元标准是规范岗位单元工作的“桌面文件”,应力求做到全面、细致、具有操作性,达到即使一个不熟悉岗位单元工作的人,只要按本岗位单元标准的要求与流程去做,也会规范的完成此项工作任务。

4、管理规章与规则。培训规章是公司各级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以及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培训的法律、法规、指令等,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做出的具体规定。它包括培训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公司与职工的责任和义务、培训保障、培训对象及规定。培训规则是建立培训过程必须遵守的原则规定与要求。它主要包括培训过程的建立,培训子过程的基本控制要求和支持本规则所必须建立的工作程序等章节。如民机培训规则中“培训过程的建立”一章,就规定了沈飞集团公司按IS010015的要求,把培训过程设定为五项子过程。即确定培训需求、设计与策划培训项目、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培训过程监视。“培训子过程的基本控制要求”一章,明确规定了培训各个子过程的实施要素。如培训需求确定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过程使命。主要确定现有与要求能力之间的差距,确定由于员工现有能力与要求能力不匹配所需要的培训;将规定的培训形成文件输出。(2)输入与启动的要点。一是公司发展与改进的需求;二是人员的需求能力;三是评价现有人员能力的标准,四是上一轮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评价形成的输出要求等。 (3)本次活动的目的。确定和分析能力需求,评审能力、

确定能力差距、识别解决弥补能力差距的办法;编制培训需求说明。 (4)制定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并指定部门维护。(5)管理程序。是管理规章、管理规则的支持性文件,是对完成某项培训职能的工作内容、依据、职责、规定、要求、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目标全过程的综合描述,它是实现培训运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沈飞公司培训管理程序分为两类。一类是按国际、国家、行业和公司质量体系标准要求编制的,称为通用程序;另一类是按国际、国家和军民机质量体系标准及客户的特殊要求编制的,称为专用程序。如民机培训管理程序共有七项,即《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设计与策划》、《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过程控制》、《现场即时培训》、《人员资格授证》。它就是根据2000版IS09000系列标准对人力资源的要求,IS0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对培训过程的规定和客户、产品规范标准对人员资格的特殊要求,及沈飞集团公司对人员培训的规定而制定的。它的创新在以下5点:(1)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和培训全过程的主持人管理,首次在培训中引入并实施了项目管理方法;(2)通过分阶段的全程的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体现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培训管理,确保了下道工序培训质量符合程序与规范、标准要求,达到了事前预防,即时改进的目的;(3)强调了培训过程理念,注重了培训循环四个子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过程转换中的信息增值以及培训的绩效测量;(4)通过突出由客户对受训者从岗后行为与态度的测量与效果评价,体现了“客户满意持续改进”的培训质量方针;(5)以培训需求确定作为培训过程的切入点和方向标,有利于提高培训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制度体系是沈飞集团公司为开展培训活动而指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需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它是职工培训有效运作的法规和保证。目前沈飞集团公司已完成了培训系统岗位职责范围11个、岗位标准135个、岗位单元标准95个、培训规章(规则)2个,培训管理程序18个(见附图一)。培训制度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培训工作责权明确,运作规范,管理科学,形成了完整、有效的培训质量保证法规和机制。

二、培训制度体系的特点

1、全面的培训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了满足现代企业和国际、国内质量认证体系要求的从人到岗,从基层单位到公司管理部门全面、系统的企业培训规章制度体系;二是职工培训形成了公司——专业系统——厂、站、科室的三级办学管理责任体制。确定了职工培训责任体系的构成,规定,完善了以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岗位标准为依据的培训责任网络,保证培训工作体制精干、责权明晰、管理到位、运转协调。三是规范了各专业委员会的职责、要求、权限,为从岗资格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认定、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权威保证。

2、全过程的培训质量控制

依据《培训过程监控》的要求,通过培训主管科培训员与承办培训单位相关人员的磋商、现场观察和资料收集,对培训四个子过程——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设计与策划、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价,分阶段实施责任到岗,管理到位的培训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获取满足程序要求的有效证据和预防、纠正培训过程的违规问题,从而保证培训每一个子过程输入与输出的信息质量和绩效,达到了培训过程按相关程序规定规范实施的目的。

3、全方位的培训效果跟踪和评价

围绕着受训者能否达到培训目标和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制定了《培训效果评价》程序,设计了全程、全方位的培训效果评价过程。它按培训过程要点分为四个环节。即培训实施过程评价、培训考试考核评价、培训结果评价、培训结果持续评价,包括了各生产厂、专业厂和职能科处主管领导、检验室、经管室领导、受训者的直接领导、授课教师、主管培训员对受训者培训近、远期效果的评价和受训者对培训组织者、培训教师的评价。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为改进培训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特别是评价以受训者满足从岗要求为重点,评价的第一责任人是受训者的直接领导,更加突出了职工培训直接有效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和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使培训效果的认定更加直接、贴切。

4、全层面的职工培训需求确定

建立了“公司——单位个人”全层面的培训需求确定程序,形成了“个人——单位——公司”至下而上的培训需求确定渠道,通过跟踪公司科研生产进度计划,确定项目培训的同步需求;根

据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岗位要求,制定岗位培训与考核大纲、教材;通过调研技术等级培训需求,尝试开设可供工人自主选择的培训课程,达到培训与个人的学习需求统一,通过培训效果评价,获取改进培训工作的依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通过建立职工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逐步探索可供职工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培训课程、计划,努力实现建立满足职工个人学习需求的自主开放的职工培训体系的目标。

5、信息化的培训管理和程序化的培训运作

职工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建立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在管理程序、岗位标准中规范程序化的工作流程,为培训制度体系实施的现代化、程序化,提供了一个科学、准确、便捷的平台。目前,在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只要输入相关数据,可自动生成培训管理程序规定的各类表格、报表;通过对资格证有效期、失效期、生效期等信息的监控,实现了对各类人员专业(工种)资格证、上岗证的动态管理,只要输入人员编号,数秒钟就能查出其自然状况和培训经历;只需数秒钟就可完成对培训班数、人数,培训面向的产品、人员资格证的有效期等10余个结果的统计,并完成报表。在18个管理程序中完全实现了程序化管理。即在每一个程序中都有一个必备部分叫工作程序,它以流程图的形式,将一项培训活动从输入、到输出或过程转换,每一环节中涉及的单位、人员的职责、要求、工作标准、时间接点及信息资料和档案的处理与保存都描述的非常清楚,相关人员只要按流程图,即可工作。

曰作者单位:沈P日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公司

ISO管理 篇4

1 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有哪些好处

(1)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ISO9000系列标准是在总结各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宝贵的财富。它通过一套系统的、全面覆盖质量管理过程的文件体系,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全面规范、法制式约束,将之程序化、法规化。企业申请质量认证、取得认证,意味着企业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无疑是一次全方位、大幅度提高的过程,企业在申请认证的过程中,认证机构将通过各种方式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体系,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每一个普通员工,都通过认证过程中的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额,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建立质量体系是企业实现质量好、成本低目标的必由之路,可使企业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机制,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是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证明,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受到广大顾客的信任,因此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就会增加产品销售量。国内外的经验征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取得认证资格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提高利润的有利手段。

(3)有利于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

实行质量认证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采购商愿意或者指定购买经过认证的产品,有些采购商在订货时要求生产厂家提供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证明。例如,丹东某厂生产的罐头主要销往日本,认证前每年生产量最多1200吨,取得认证资格后,日本某株式会社随即提出全部包销该厂生产的产品,年需要量达4000吨,大大超过该厂的生产能力。事实说明,企业取得质量认证的资格,是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扩大出口的需要。

(4)可以免于其他监督抽查,节约成本

我国的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规定:“获准认证的产品,除接受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检查外,免于其他检查”。这一条是针对当前来自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监督抽查特别频繁而规定的,企业产品获得认证资格后、可以减少各种监督抽查所带来的过重负担,对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2 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具有适用性广、通用性强,对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进行系统控制的优势。如今,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已被众多企业所看重,成为企业证明自己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一种“护照”。但是,随着管理体系标准的不断推行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问题日渐突出。有些企业在通过认证后,真正将管理体系标准结合自身的组织、生产实际的还很不够,使ISO9000系列标准在某些企业中推行效果一般,甚至无明显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1)缺乏质量理念支持

管理层只有真正认识到客户满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才能从客户的角度开展质量工作,才能真正建立客户驱动的质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树立工作就是为客户服务的质量理念。这一观点在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之初,部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认识是模糊的,有人甚至认为满足用户提出的要求是过分的,无理的。树立这种质量理念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努力。

(2)缺乏监督考核制度支持,企业的执行力度低

执行力是一种能力,它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全员参与,但如何让全员积极地加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来呢,这就要公司领导来动员大家,要求大家一定要按公司的规程来办事。执行力不是仅仅要求员工按公司的规程去做事,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规程下做事的同时,想出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执行力度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执行力度不够就是再好的质量管理模式也不能够有效的运行,目前有些企业普遍存在执行力度低下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质量管理制度贯彻虎头蛇尾,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监督体制。有的企业为了能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一旦拿到了证书,便认为自己拿到了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对许多工作和要求就放松了,使当时为通过认证而建立的监督考核制度形同虚设。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质量理念、考核制度、执行力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企业在运行质量管理时要正确利用质量理念、考核制度和执行力度,不可只利用一项、二项或重点突出其中的一、二项而使它们之间失去平衡。

3 有效贯彻质量管理,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如何解决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1)加强企业高层领导的质量管理观念

成功的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高层领导,只有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充分认识贯彻ISO9000标准的重要性,不断地给员工去灌输质量思想,制定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并不断地给员工进行质量培训,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现代质量管理观念强调:“质量从头头开始,从头开始。”这就是说强调质量观念的更新、根植,质量策划的运筹,都需要从领导做起。这不是捷径,而是必由之路。

(2)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加强企业执行力度

一个好的监督考核体制能刺激质量管理体系良好的运行,那么监督考核制度如何来制定呢?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目标管理法”,并将目标管理法与监督考核体制结合起来管理,将企业的方针目标逐层分解并建立监督考核体制。可以以部门、科室和个人为单位来分解,部门的质量目标应依据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结合本部门业务的特点来确定部门质量目标项目,目标值应依据以往的历史业绩、公司质量目标值、结合目前技术现状综合确定。目标值应该是可量化、可衡量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切记不要将质量目标值夸大或不切实际。针对每一项质量目标,应制定实现的具体实施措施和实施计划,并落实负责人,并且应制定衡量质量目标实现状况的方法和评价的依据。同时要策划好一个监督考核体制,贯穿于整个质量目标实现的过程,制定每一阶段的考核方法。以用来考核部门、科室、个人的目标达成率以及为达到目标采用方法的有效性,可以充分体现出部门、科室、个人在工作方面的效率以及能力。这样可以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员工平时工作的潜力,以促进个人与公司得到共同发展。对于企业其他的质量活动可采用奖励的方式。任何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一个监督制度来进行监督就不能成为最好的制度。

4 结束语

ISO9000系列标准是公认的质量管理标准,同时它又是一种很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汪军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思想[Z].

[2]赵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34(11).

[3]李卫平.浅谈产品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意义[J].江汉石油科技,16(4).

[4]赵宏革,孙培廷.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须明晰的几个关系[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篇5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在上海海事大学的应用与成效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0年前不足15%提高到目前的23%,实现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但由于高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毛入学率的快速提高,使得高校办学质量问题日益凸显。

上海海事大学于1997年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应用其管理思想和理念,建立与运行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使目标控制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工作运用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过程,实现持续改进和提高,从管理机制上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规范了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通过十余年的运行实践,学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适应学校管理和人才变化的需要,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国内外航运界的认同。

一、高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1.高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自身过程管理的需要。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建立适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内外高等学校不懈的追求。

作为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的基本思想是“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它要求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证产品质量,强调“质量体系以文件化的形式规范所有质量活动的各个环节”。其典型特点是建立一系列完整的文件化程序,以规范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过程,并在各个关键环节上实施有效的控制,以期符合预定的目标或标准。

高等学校的管理具有过程相对稳定的管理特性,并有类似的质量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要素循环系统。因此,在学校引入ISO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以ISO质量标准体系的管理模式是可行的。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于高校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目标和程序要求进行,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有利于规范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

2.高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WTO在《服务贸易协定》中明确规定教育行业也是服务贸易的范畴,国外教育机构已经以联合办学、兴办二级学院、远程教育等形式进入中国教育市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我们的高等教育将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站稳脚跟。

从高校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来看,通过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二、上海海事大学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背景

为顺应世界现代航运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1997年,上海海事大学决定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该决策基于两个背景:一是航运业关于教育培训的国际公约和国家相关法规的实施;二是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需求。

1.积极履行国际公约要求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增长,国际航运业已成为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范围船舶数量、吨位和种类的快速增长,各种严重损害海洋环境,造成重大人命、财产损失的海难有增无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何通过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来改善公司和船舶的安全技术管理,如何建立世界范围认可的海员培养和适任标准,提高管理人员(包括船员)的素质,降低船舶安全事故发生率,成为全球航运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1994年5月,国际海事组织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原理颁布了“国际船舶安全管理规则”,并于1998年7月起在全球范围生效并强制执行。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又通过了“海员培训、考试、发证、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修正案,对涉及海员培养的知识和技能、考试发证的适任标准等方面要求予以详细和明确的规定;该公约同时要求所有缔约国船员教育与培训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船员教育培训和考试质量。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13号令,要求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接受独立专家组对院校的审核,审核合格的单位经交通部批准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并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既是国际海事组织及国家政府部门对海事类学校的强制要求,也是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2.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质量需求

面对中国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阶段,高等院校需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来进行自我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全球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模式:通过对目标和过程实施有效的策划、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和改进,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在国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模式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英国标准协会BSI率先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并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的理念设计出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律的认证规则,很快在英国几十所学校得到应用,并逐渐被各国教育界所接受。截至目前,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认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北美有139所,欧洲有263所,亚洲有123所。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内的几百所高等院校借鉴质量标准的管理理论并予以实践。实践证明,在国际教育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已成为学校质量管理可选择的模式之一。

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内部管理涉及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组织、人事、宣传、后勤等各个方面。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脱节、漏洞或重复劳动的现象,有效地发挥学校各级组织的管理职能,这对于学校强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上海海事大学于1997年9月开始建立质量标准体系。1998年先后通过了国际著名的认证机构挪威船级社(DNV)和交通部国家海事局的首次审核,分别获得“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成为我国海事类高校首批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高等院校之一。1.建立航海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上海海事大学在引进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时,首先在主要培养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商船学院和主要承担国际船员培训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航海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建立体系框架。建立之初,制订了质量手册1份,程序文件42份,业务指导5份,岗位职责8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份,统一和规范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内的教学文件200余份。文件内容覆盖“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育资源管理”、“招生与学生管理”、“教学准备与实施”、“教学效果检测”、“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师德、教风、工作作风建设”等教学环节。这些环节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下构成一个以体系文件为基础的整体,即以教学管理为主线、育人为中心,在明确各类活动对目标定位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将学生招生、教学、考试、直到就业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大体系。这个体系在形式上又可被划分为决策、过程实现、检查监督、信息反馈等模块。考虑到质量管理体系以教学管理为主线,并涵盖学生和师资管理工作的特点,学校要求与上述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图书馆一并先期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2.在全校教学等各项管理活动中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在以航海类专业为主的商船学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一年以后,学校在管理评审中认为,已建立体系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状况明显好于未建立体系的学院。因此,针对ISO体系的基本要求、适用性和局限性,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对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转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管理工作的对接。考虑到高校大规模扩招引起的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担忧,学校决定于2000年起在全校范围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1999年和2000年,全校先后顺利通过了DNV的外审和CMSA的中间审核,标志着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

200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ISO9001:2000版在全球各成员国生效。与ISO9001:1994版相比,2000版淡化了体系要素对应性,更注重以客户为中心、PDCA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等理念,因此其通用性更强,可适用于任何行业,为学校灵活运用ISO9001质量管 5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理原理实施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3年,学校完成了与ISO9001:2000版相对应的文件体系换版工作。目前,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覆盖到全校各个部门,全校教职员工对体系的认识正不断提高,质量意识也进一步增强。

四、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

上海海事大学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紧紧抓住ISO9001体系中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即把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高等教育特点融合为一体,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通过强化过程监控实现期望目标,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以教学管理为主线、涵盖学生管理、师资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客户观念

早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初的1997年,上海海事大学就提出了“视教学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培养一流航运人才”的质量方针,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和21世纪办学的大政方略,并以“质量手册”的文件形式向全校教职员工发布,奠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主线和内涵。通过不断宣传和持续运作质量体系,树立起 “客户(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等)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控制”等质量管理的理念,培育和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客户观念;围绕质量方针,确立了把培养高质量并符合客户需求的高级国际航运人才作为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积极关注国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需求,努力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已成为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基本共识。随着广大教职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内涵的逐步理解,对体系的认同度也不断提高,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按程序文件办事已逐步成为习惯。2.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的典型特点之一是要求建立一系列完整的文件化程序,以规范管理过程的每项活动或每个环节,并在各个关键环节上借助有效的质量(工作)记录予以佐证和检查验证,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或标准。

学校建立的质量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质量手册》,是对质量体系予以总体描述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是学校对外向客户介绍学校质量体系的手册,也是对内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质量方针、办学指导思想、机构设置、体系文件的主要架构等内容。

第二层次的《程序文件》,是对涉及教学质量的各种活动或过程予以描述的文件,包括活动或过程的目的、责任者、操作步骤、必要的输入和最后输出以及相关的质量(工作)记录等内容,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的、方法或流程、主要概念以及相互关系等事项。程序文件是学校日常工作的法定依据。

第三层次的《支持性文件》,它由各类政策法规、校内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指导》、《技术规范》和《质量记录》(工作记录)等一系列文件组成,用以支撑第二层次的《程序文件》的运作。其中《业务指导》是对《程序文件》的一种补充,它们是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和教学辅助部门的具体岗位使用的操作依据文件,它规范每项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辅助工作的操作原则、流程和工作接口,以及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相关的质量记录等事项。3.形成了程序清晰、职责分明、检查方便的管理平台

由于有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工作 7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程序,从而消除了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各种程序文件在质量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工作职责和部门工作接口得到进一步明确,消除了工作中相互扯皮和推诿的现象。

质量记录是质量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审核的主要证据,有了质量记录,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会向各级管理者传递比以往更丰富、更及时、更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体系的运行和体系的审核必须要有质量记录完整性和有效性作为基础。按照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的要求,审核中如果发现某项工作没有按工作程序的要求留下工作记录或记录不符合要求,就被视为体系运行的一项“不符合”。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不仅每一重要工作环节必须留下质量记录,而且还要有相关责任人签字。发现的问题,只要对照文件中职责要求,就可查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无形之中强化了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责任心。

由于各项管理活动均形成文件化的程序、规章制度和规定的记录样式,质量体系从管理形式上的规范化入手,并以“审核”为手段来加强过程的严格控制并对体系本身进行监控,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以防止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规范行为,从而使管理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

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克服了以往管理过程中因工作程序和职责不清造成的“因人而异”、“相互推诿”等弊端,真正做到“办事有程序,管理有依据,评价有证据”,逐步形成程序清晰、职责分明、便于检查的管理平台。

4.实现了自我监督和持续改进的机制

“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中使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校每一项工作都运用PDCA的循环过程,实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从机制上确保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率的提高。

按质量体系的要求,各主要工作环节都必须留下完整的质量(工 8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作)记录备查。具有质量体系显著特点之一的C(Check--检查)是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并通过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等三种不同类型或层面的审核来完成。

内审是对质量体系运行符合性的内部审核。根据质量体系的程序文件要求,对照每一项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审核。对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由审核员开出建议项或不符合项,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整改情况。

内审解决了“有章不循”的问题,但没有解决体系本身的缺陷,它需要通过管理评审来解决。管理评审是学校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一种有效性和适宜性评审,是对体系进行整体性改进的决策平台。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校长)主持,管理者代表(主管副校长)组织召开,并作管理评审报告,通过对包括本内、外审情况,不符合项纠正情况以及学生和外界反映的评论,集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充分、适宜性作出评价。评审决议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监督实施。

内审和管理评审都是内部自我检查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审是通过外部机构对学校管理质量的客观评价,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外审是社会公认的认证机构或政府主管机关对学校建立的质量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定期审核。定期接受认证机构的外审,重新确认质量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是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和持续改进的关键环节之一。

总之,正是上述定期、严格的内、外审核以及管理评审制度,促使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有了强有力的全过程监督措施。按质量体系要求,对内外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纠错,使体系具有了持续改进质量的机制和功能。由此,通过持续改进,学校建立起了自我监督和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5.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外部质量认证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在2002--2006年全国航海院校船员适任资格考试中,连续5年名列第一;在近六年CET-4考试中,学生合格率高于全国1倍左右;在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中,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二十多个百分点以上;1998年以来,航海类和航运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当年就业率达到100%,全校平均就业率(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总体评价呈上升态势,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学风的满意度也达到了90%以上的水平。

200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由“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在2004年教育部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和2006年教育部对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中,学校都获得优秀。学校还成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这些都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肯定。

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一种通过对过程控制而实现质量目标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同高校管理的实践如何有效地融合,是学校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永恒的主题。从上海海事大学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方面ISO9001体系标准确实给学校管理吹进了一股新风,带来了新的理念,但是,另一方面原有的以注重目标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及人的惰性往往会不自觉地对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工作程序和过程控制的方法持消极态度。要真正做到人人规范地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程序进行每一项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

上海市2009~2010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材料

ISO管理 篇6

一、分解过程

结合专业评估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将ISO管理体系中认为影响质量的四个方面,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运用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系部管理体系相应的四个基本内容,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教育服务实现、监控分析和改进,将专业建设过程、教学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节点分解,以把控质量的关键点,并和ISO9000管理标准进行一一对应,便于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规范。

二、规范文本

产品质量有一个从生产、形成到实现的过程,组织为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会将质量形成的全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分解目标,确定合理的工作程序,开展必要的质量活动,确保产品质量在其形成的全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借鉴上述管理理论,可将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专业调研、教学计划、授课计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监控、设备管理、教学效果及反馈等。对上述阶段首先进行文本规范,严格标准,确定教学质量检查流程及每一阶段的文本要求,便于对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

三、注重考核

借鉴ISO9000管理标准对于系部二级管理来说是一个管理模式的突破,这要求所有教师更新观念,全员参与。所有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全员参与,充分落实,将相关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质量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有利于提高整个组织和个人的执行力,同时也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四、及时反馈

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称为PDCA循环,循环反复的过程是持续改进逐步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PDCA循环运行的速度提高意味着管理效率的提高,就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看,管理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能成为高水平示范学校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是提高信息反馈速度的前提,也是管理集约化的发展方向。

ISO9000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而顾客的满意度是产品是否具有价值的体现。对职业教育来讲就是能否达到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因此系部二级管理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把控也必须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现有水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ISO9000管理标准,分解管理环节,结合《教学管理规范》和各级各类评估要求,建立管理流程,整合管理组织机构和功能,完善管理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流速和PDCA循环反馈速度,构建科学、规范、集约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职教立项课题“ISO9000管理标准在职业学校系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数控专业为例”(课题立项编号:D/2013/03/043)的研究成果之一。

ISO管理 篇7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大量计算机设备介入课堂, 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少额外的负担和麻烦,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会干扰教师的正常上课安排,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 长此以往, 势必会打消教师和学生在一对一数字学习环境下上课的积极性, 这种新型环境的优势也无法得以体现。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方式, 以便能适应这种新型的技术环境带来的挑战。

ISO9000标准总结了各工业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最先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 为企业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提供指南。2000年, ISO9001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修订, 指出了产品质量的保证是顾客的要求, 组成了一个通用标准ISO 9001:2000。20世纪90年代开始, 教育领域开始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虽然目前社会上对于教育领域采用ISO9000认证还有一定的争议, 例如, 有学者认为, 教育是个性化的, 不能完全标准化, 但不可否认, ISO9000标准的引入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规范学校管理, 提高学校的服务意识, 使学校教职工各尽其职, 也使领导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因此其中的许多管理思想还是值得教育管理者借鉴的, 同样, 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管理一对一网络班也有不少启发。

八大原则的应用

八大原则是ISO9000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产品和组织, 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一对一网络班管理中也可应用。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教育行业是服务行业, 在教育领域中的顾客可以认为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是教育领域的主要顾客, 同时又是教育产品的载体。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学校就是以学生为关注焦点, 关注学生。这一点跟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初衷不谋而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学, 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在一对一网络学习环境下, 网络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如电脑的辐射及不良坐姿影响给学生的视力和颈椎发育。我们需要采取对策解决或者使不利影响最小化——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如桌椅等设备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骨骼发育与成年人的不同。又如可以在教室中摆放仙人掌等吸收辐射的植物。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同时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高免疫力。

领导作用领导者要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学校领导者确定建设一对一网络班的目标和运作方向, 营造全员参与的环境, 给教师们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源,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提高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使他们能够轻松进行数字化备课, 并从容控制网络班的课堂, 解决一些常见问题。另外, 领导者还要协调各部门的人际关系, 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全员参与责任到人,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这样才不会人浮于事, 遇到问题总是无法得到解决。一对一网络班教学能够顺利开展, 离不开学校领导、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研员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学科教师直接跟学生打交道, 是教育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对一网络班教学中, 学科教师除了要完成备课、上课、日常教学管理等任务外, 还应该培养学生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包括电脑操作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电脑的基本使用、维护和清洁、文件管理) 、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康习惯 (包括学生的坐姿、运动饮食等) 的培养。另外, 对于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如学生不能上网、投影仪不亮等都有相关应对措施。在网络班教学中,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关键, 电教人员要保证网络班的网络和设备正常运行, 负责网络班设备的维护检修和升级, 学科教研员要协助学科教师做好在新型环境下的备课, 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做研讨和探究, 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来管理, 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ISO提出了PDCA的过程模型, 即Plan (策划) ) —Do (实施) —Check (检查) —Action (改进) 。PDCA可以应用于网络班管理的方方面面, 包括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管理规章制度、人员职责等方面, 管理上需要定期的评审以及数据分析, 制定预防措施, 及时记录和检查管理中的问题以便改进。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来识别、理解和管理, 有助于组织提供有效地快速实现目标的措施。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PDCA的最终结果就是改进, 同PDCA的应用一样, 持续改进的原则也应该应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的, 成功的结果取决于活动实施之前的精心策划和正确的决策。比如学生机软硬件的统一购买、安装和升级等要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基础上, 需要考虑到教师教学需要、家长的购买力、学生操作电脑的习惯等多方面才能做出决策。

与供方的互利关系对于一对一网络班而言, 最重要的供方是电脑、桌椅等教室设备供应商。一方面由供应商向网络班提供适合实际教学需求的软硬件产品以及相关的售后保修服务;另一方面, 网络班向供应商提出教学的需求, 帮助其发展适应市场新需求的产品。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在ISO9000系列标准中,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由体系文件构成的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三个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手册、工作文件和记录。

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的组织与实施。 (1) 质量方针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 技术的介入也使其质量方针和目标不同于传统教学下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北师大跨越式课题为例, 其质量方针可以概括为“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 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从而实现基础教育在质量提高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2)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跨越式课题在质量方针的基础下将其质量目标具体化, 提出“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课业负担前提下”, 小学语文要达到以下目标: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 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儿童“能读会写”——能认读2500个以上常用汉字 (手写汉字能力不提前) , 能阅读一般报刊和青少年读物, 并能用手写或用电脑打写出几百字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 (相当于新课标五、六年级水平) …… (3) 职责分配和管理职责。在质量手册中要写明过程和要素的主要负责人和负责部门, 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4) 测量、分析与改进的组织与实施。ISO强调过程方法和持续改进, 如何对过程和资源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以更好地接近质量目标, 应该在质量手册中得以体现。

程序文件是学校内各部门对质量活动与管理活动内容、运作步骤、控制方法及相互衔接的具体规定, 是质量手册的支撑性文件。程序文件是贯彻实施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关键, 可以用5W1H (即Who、W h a t、W h e n、W h e r e、W h y和How) 来概括, 通常指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例如在一对一网络班的管理程序文件中, 要具体地明确网络班各项硬软件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运作方式、负责方、应急处理办法以及问题处理时间等。

工作文件是规定某项工作如何进行的文件, 可以让管理有章可循。通常可以是行为操作规范, 例如《网络班学生使用电脑操作规范》、《网络班教师使用电脑操作规范》等。记录则是指为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一方面记录可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 可以作为考评的依据;另一方面, 及时记录工作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防患于未然。一对一网络班的管理记录可以包括:软硬件损坏、维修、保养记录, 教师机使用记录和反馈, 家长领取、送回计算机登记记录, 日常管理工作安排和记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记录等。

ISO管理 篇8

1 构建ISO质量管理体系规范

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 结合医院医药学管理具体情况, 调整医院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 明确详细的药事管理制度和每个岗位的职责、各个工种的操作规范和作业指导书。

1.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 以及医药管理的质量方针以及质量目标, 以“患者关心的问题”作为主要内容, 将“医疗药学服务的质量控制”作为医药管理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保证质量目标是可测量的, 同时要还确保其方针是相同的。但是重点考虑体系的鉴别过程, 明确与之相关的顺序以及相互影响, 制定原则与方针保证这些能够正常地运行, 还要做到使这些过程始终处于被监控之中并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1.2 编写医药管理质量手册:

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要求, 医院药学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将它的职能写入《质量手册》之中, 明确它所具有的职能。药事管理委员会在医院院长的领导之下, 负责开展医院的药事管理工作。

1.3 程序文件:

过程与方法为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为了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地运行, 把医院药事活动的流程明确下来, 利用程序文件的方式使得药事工作流程走向程序化。主要有《药品采购程序》以及《药品管理控制程序》等文件来控制药事活动。

1.4 构建二级文件:

依据ISO质量管理体系关于产品实现质量要求的规定, 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医疗行为的特征等形成二级文件。根据工作的系列进行划分, 主要包括:立足于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的管理制度, 例如医院药品的购买和保管以及退药、药物临床应用研究的有关制度、临床药师制度、设备使用的规定等;为了发展医药学科而制定的科研教学工作制度, 例如, 医药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以及医药科研的立项与实施等。

2 记录控制

作为ISO质量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是记录控制。构建且一直保持记录, 保障质量体系高效运行。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定与流程过程中清楚地提出了要进行记录与保存记录的要求, 要保证记录是清晰的, 容易鉴别与检索。除此之外, 还要清楚记录的标示与储存以及保存的时间与处置需求等。

3 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对医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增加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主要的意义在于ISO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管理的成本, 降低开支等等, 同时要考虑医改以及药改对医院的影响,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明确, 提高服务质量以及降低开支是亘古不变的方针策略。

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投入主要包括:认证费用、咨询费用以及监督审核的费用等等, 此外还包括设备的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 运行之后可以得到的回报有:降低设备损耗、精简机构、降低医疗成本的支出、医疗成果和技术带来资产的收益等等, 同时对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信誉度, 以及塑造医院的良好形象的效果十分显著。

综合以上观点不难看出, ISO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医院可以说是:“小投入、大回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投入会变得越来越少, 而医院所能够获得的回报却会越来越多, 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4 造成ISO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医院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确实存在着风险, 造成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体系构建的缺陷、运行不到位、没有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没有长久坚持等因素, 虽然造成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只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 完全可以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医院的管理者应当从以往的失败经验总结出预防风险发生的主要途径。具体如下: (1) 由医院的不同阶层共同构建ISO质量管理体系, 由管理者带头, 大力推进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进程, 以医院的精英为构建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中坚力量, 切实落实考核制度, 改善管理经营方式, 转变管理理念, 做到不流于形式, 把理论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去。 (2) 医院上下要有永不言败、决不放弃的决心, 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运行, 让时间来证明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价值, 一定要坚信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医院上下所有人员要从内心转变观念, 摒弃传统的不良习惯, 积极接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 杜绝管理上的松散, 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挑战。让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深深植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

5 总结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注为对于组织的管理结构和工作者与技术水平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的一些管理要求。将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到药学管理过程里, 可以从四个方面实现对药学服务进行规范。第一, 其明确要求构建药事管理体制, 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质量方针等, 使其能够有效地实行。第二, 明确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以及质量手册等, 令药学服务能够落到实处。第三, 对药学服务的整个过程依照体系的要求进行控制, 令药学服务的质量有所提高;第四, 持续地归纳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地完善药学工作, 令病人的用药是科学的、有效的。

经过实践证明, 将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到药学管理中, 持续完善药学服务, 赢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也令医院的名气有了提升。

摘要:将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到药学管理, 使医药管理工作有根据可循, 促进医药管理的制度化以及程序化。

关键词:ISO质量管理体系,医学管理,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孙玉刚, 陈淑媛, 付小平.药学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4) :39-41.

ISO管理 篇9

2005年9月, ISO颁布了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对食品链条中所有组织机构的要求) 。这一标准具有如下特点:只聚焦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可用于食品链条中的所有机构组织、结合食品法典委员会定义的被认可的食品安全系统要素、提供了可用作第三方认证部分的可审核性标准 (这个标准也可供食品加工者用于开发食品安全管理系统) 、允许通过HACCP或运作预备程序 (PRPs) 达成食品安全控制、保证用于控制食品安全过程的有效性, 并且整个过程被验证、贯彻、监控和管理。

ISO 22000与HACCP相融合

ISO 22000是作为一个管理系统标准撰写的, 因此, 标准主要针对政策、计划、实施及操作、运营评估、改进、管理评审等管理系统要素。ISO 22000定义了需要达成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管理行为, 这一标准要求文档化具有可测量目标的质量政策, 比如, 减少国外事件投诉20%、提高第三方审查分值10%等。管理评审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性, 评审不仅能验证管理系统的效率, 还可以给高层管理提供一套交换关于食品安全新想法的系统, 并且对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开放式讨论和评估。管理评审的结果应该提供具体的数据来支持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营改进计划, 以及产品和过程的运营目标。另外, 管理评审还要为日后工作生成一系列建议, 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结构改进, 资源分配, 确定性风险的缓解计划, 以及满足机构将来关于食品安全需求的战略规划等。食品安全团队领导人的职责不仅是管理食品安全团队, 还需要对保证食品安全团队成员的培训与教育, 以及保证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维护及更新, 这个人将向高层管理汇报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及适宜性, 而不需要顾及其他分配任务。

ISO 22000架构强调三方面主要内容:与食品法典委员会HACCP相融合、强调预备程序和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连接、定义管理行为以确保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ISO 22000融合了食品法典委员会 (法典) HACCP五个初始步骤及七项原则, 这样, 通过ISO 22000认证的任一机构组织将满足所有法典委员会HACCP的要求。ISO 22000要素与法典HACCP要求的比较见表1。

对预备程序经常或持续性的违反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危害。从管理标准角度出发, 预备程序涵盖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广泛的要素, 其中包括设施、培训、好的生产习惯等等, 因此, 预备程序必须要完备的设计、实施、验证及 (或) 监控, 从而达到持续的效果。然而, 许多预备程序并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核实、验证和监控格式。ISO 22000阐明了预备程序 (PRPs) 在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的角色, 预备程序描述了让食品安全管理系统 (FSMS) 正常运行所需的环境, 预备程序支持并保证HACCP计划的有效性。食品安全专家们可能在预备程序的标准条款上存在分歧, 但是, 所有的预备程序有四点是共同的:都针对间接的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常规程序;可应用于多条生产线;瞬时性的预备程序不满足, 很少造成食品安全危害。ISO22000为法典HACCP提供了更易于理解的方式, 可提供审核性格式让食品加工企业很容易的确定现有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是否存在不足。

NWA eHACCPTM是一个全方位支持ISO 22000标准的集成化食品安全管理系统 (FSMS) 的典型范例, NWA基于NWA质量信息系统, 提供ISO 22000及HACCP标准要求的操作、监控及分析等食品安全管理功能, 集合软件可追溯性功能, 可以满足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所有要求。NWA eHACCPTM包含数据采集、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持续改进、原因分析和纠错措施、数据储存以及电子化文件管理等功能模块, 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ISO 22000与ISO 9001集成

ISO 22000的范围是食品安全, 而ISO 9001的范围是食品质量。ISO22000可以用于两个方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标准提供给那些想开发具有技术水准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机构组织;可以和ISO 9001一起, 开发针对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的管理系统。

ISO 22000和ISO 9001有如下几点不同:ISO 22000不允许排除任一要素;ISO 9001是可以适用于任何机构的通用标准, 而ISO 22000是描述开发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特殊过程领域的特定标准;ISO 22000假定机构开发产品概念及后续的制造流程;ISO 22000假定机构已经选定了供应商, 而且供应商有能力满足质量要求;ISO 22000假定验证计划及控制计划都已经建立, 并且满足用户需要;ISO 22000假定现有制作过程已经被验证满足质量要求。ISO 22000有许多提及的内容要求机构组织满足所有食品安全法令、条例及客户要求。另外, 应该注意ISO 9001及ISO 22000中的要素数量存在差异。有关ISO 9001和ISO 22000的比较见表2 (当标准之间语句不同但意思相同时, 表中用“等同”一词) 。这个表不是一个官方比较, 而是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如何平行使用两套标准来开发有效的管理系统。

ISO管理 篇10

1 基础设施基础的识别

医院根据现有医疗服务及医疗服务战略发展的需要, 从质量目标、安全性、环境影响等方面明确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如病房的布局、内部空间安排, 医疗仪器设备的精度与能力及选用, 水、电、通风设备、医疗气体等辅助设施及供应室、血库、药库等的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设施的管理要求及改善计划。

2 对基础设施的管理

在医院, 基础设施的管理程度对于医疗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策划, 明确管理要求并加以实施。

2.1 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可按PDCA循环的模式进行。

2.1.1 系统地识别出基础设施中对医疗服务符合性产生影响的环节或因素, 并确定其对影响医疗服务符合性产生的方式。

2.1.2 制定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并实施。

2.1.3 对医疗服务符合性受基础设施影响的程度以及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 考虑结合改造、增加新的基础设施等方式予以改进。

2.2 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 在规定管理要求时, 应充分考虑其运行特点及对医疗服务符合性产生影响的方式不同。

2.2.1 对于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一旦建成就对医疗服务的符合程度产生影响。因此, 在其设计、施工与安装过程中, 对其中可能影响医疗服务符合性的环节或因素加以控制。如手术室的洁净度要求等。另外在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投入运行后, 除了注意日常的维护外, 当发生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或大修等对医疗服务符合性影响程度变化较大的活动时, 也要考虑这些变化对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的影响和要求,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无论在常规还是应急状态下, 医院为患者提供每天24h、每周7d的医疗服务。因此, 不间断的清洁水源和电力对于满足患者医疗需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医院定期检测应急用水和电力系统, 并记录结果, 在水或电力系统中断、污染或故障的情况下, 医院有应急措施保护患者及员工的安全。

医院的设施系统及其他关键系统的高效运行对于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的安全和满足患者医疗需求是必需的。例如食品准备区域的废弃物污染、临床实验室的通风不足、氧气罐的不安全存放、氧气管道的泄漏、电线的磨损都会造成危险。为避免危险, 医院定期检查这些系统和进行预防及采取其他维护的措施。对系统的关键部件 (如开关、继电器) 给予足够重视。在模拟实际负荷要求的环境下, 测试应急情况和后备电力来源。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 比如加强新设备区域的电力服务。

2.2.2 对于设备设施, 要结合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周期, 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2.2.1 设备的前期管理阶段 (1) 设备采购申请:设备更新及添置新设备时, 使用科室要提出的设备申请中包括有标准型号详细的技术数据 (技术要求) , 作为选型依据。 (2) 设备的选型采购:尽量选用能耗低、技术先进的新设备。 (3) 设备的验收与调试:由设备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共同完成。

2.2.2.2 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设备操作人员经过培训, 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实行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双包机制, 并落实到个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汇报。

2.2.2.3 设备的检修管理 检修实行维护保养与检修计划并重, 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恢复或改善装备性能, 达到长周期、满负荷、安全稳定运行。

2.2.2.4 设备的报废 当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或不能再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时, 应建立有关制度, 对设备的报废过程进行控制。

2.2.3 建立能够确保医疗服务符合要求的信息系统, 一般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对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将对医疗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医疗过程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2.3

基础设施的监测可以帮助医院预防问题, 并提供有关系统改进、计划升级或更换设施等决策的必要信息, 监测资料要有书面记录。所制定的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的细致、严格程度, 与管理对象对医疗服务符合性的影响程度相一致。

我院实施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 已经通过两个周期的复评, 严格贯标的同时紧密结合本院实际形成上述经验, 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考虑基础设施的适应性, 而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注重医院公共空间构成和基础设施的持续性、秩序性、效率性、安全性。这不仅涉及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涉及医院的形象声誉、可持续发展等。

关键词:基础设施,ISO9000标准,管理

参考文献

[1]田兆树.医院后勤设备管理[J].现代医院, 2008, 8 (8) :138-139.

ISO管理 篇11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3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ong Zhengjiang

(Anshu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Anshun56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of certification industry,pointed out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build a unified information platform certified needs for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and based on J2EE framework,MVC design pattern,combined with the rich client technology is currently very popular Ajax technology to complete this unified platform,system analysis and system design.

Keywords: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全球贸易一体化已经形成,我国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企业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产品质量的代名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认证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有100多家认证单位,认证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和缺陷。我们仔细研究了当前的认证现状,发现了很多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认证事业的新思维。针对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通过认证后的质量管理效果现状和认证前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目前认证机构繁多和认证市场存在的很多严重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构建一个认证监督平台对我国认证事业发展的的必要性。然后基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思想,基于J2EE架构和MVC设计模式,并结合使用当前备受推崇的RIA富客户端技术架构了具有三层结构的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监督平台的系统模型。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监督平台的必要性

(一)认证单位存在问题研究

1.质量认证咨询机构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参与企业质量认证咨询活动的各类机构中,有许多未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进行备案登记,未经允许就私自开展工作。这些机构有的法律地位不明、缺乏必要的具有相当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咨询人员、责任心不强、有的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质量认证咨询机构的经营运作亟待规范。一些咨询机构存在着过分商业行为,利用企业急于开展认证工作的心理,以快速通过认证审核为诱饵,压低价格,招揽认证咨询业务,向企业提供低水平的咨询服务,损害了认证信誉,严重扰乱了认证市场的秩序。

3.质量认证审核机构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一些认证机构为开拓认证市场,纷纷在全国各地设立工作站,四处招徕业务。这些工作站既未经国家认可,在开展认证审核的同时又开展认证咨询工作,严重违反国家禁止认证、咨询“一条龙”服务的原则。

4.跨行业认证的弊端。認证机构跨行业认证,对企业对认证机构都是得不偿失的。由于不懂行业、专业,导致文件、文本漏洞百出,最后企业对认证机构的看法是“拿钱取证,不过如此”,而企业本身也深受其害,质量文件形同虚设、可操作性差,仅得到一张证书而已。

(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监督平台的必要性

针对企业,以上深入分析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企业给出了建议措施。但是这些远远不够,没有有效的认证平台来全面的掌握认证企业的相关信息和不能有效的跟踪监督企业在获得认证后的质量管理行为,不足以保证一个企业会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宗旨来实施质量管理到生产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需要一个强大的交互和监督机制对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所以必须一个有效的可以让认证部门和申请认证企业可以方便的实时进行交流的认证和跟踪监督平台。

二、软件设计相关技术研究

(一)MVC设计模式概述

MVC(Model—View—Controller,即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是web应用的典型的开发模式[1]。本次构建的质量管理认证和监督平台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B/S结构,实现申报审核和后续跟踪监督审核的网络化申报,以优化申报流程,减少申报和审核的成本,提高审核和后续监督的力度。MVC设计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整个系统分成相对独立而又能协同工作的3个组成部分:

1.视图:视图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负责用户请求的提交和处理结构的反馈。

2.模型:模型表示企业数据和业务规则。在MVC的三个部件中,模型拥有最多的处理任务,负责主要的业务处理。由于应用于模型的代码只需写一次就可以被多个视图重用,所以减少了代码的重复性。

3.控制器: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去完成用户的需求。所以当单击Web页面中的超链接和发送HTML表单时,控制器本身不输出任何东西和做任何处理。它只是接收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然后确定用哪个视图来显示模型处理返回的数据。

MVC的处理过程总结:首先视图层接收用户的请求,控制器获得视图层提交的数据,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模型来进行处理,然后模型用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返回数据,最后控制器用相应的视图格式化模型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表示层呈现给用户。流程图见图(2-1)

(二)富客户端技术

1.富客户端技术概述。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中文名称“富客户端应用”。是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开发理念,是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必然趋势。它突显下一代Internet应用程序的两大特点:一是“丰富性”,是指能够融合客户端的交互性和用户界面的直观性;二是“广泛性”,是指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应用程序。具体地说,RIA要提供的富客户端应用包括:提供互动的确认和格式编排用户界面[2]。提供无刷新交互,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提供通用的用户界面特性如拖放式、在线和离线操作能力等。使用被广泛采纳的互联网标准,可以立即部署、可跨平台性。采用逐步下载来检索内容和数据、拥有杂志式布局的网页。能够实现声音和图像双向互动。

2.Ajax技术介绍。Ajax英文全称“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它是DOM、XHTML、CSS、XML、XSTL、JavaScript和XMLHttpRequest等多种技术的整合,旨在创建具有丰富用户体验的Web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3]。它使用客户端脚本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使用该技术,Web页面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进行重新加载,就可以动态地更新。本次开发和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用户对界面交互性的要求,为了提高系统的交互性和智能性,本次设计将在视图层使用RIA技术目前较为流行的实现技术Ajax技术及Ajax的一个很成熟的前台框架Ext框架和后台框架DWR框架。这一实现方案对一般的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EXT和DWR框架介绍。(1)EXT框架是目前最为优秀的Ajax框架,完成了对底层Ajax异步通信的封装,并提供了丰富且美观的界面组建。(2)DWR(Direct Web Remoting)框架是一个开源的服务器端Ajax框架。实现了服务器端的Java代码到客户端的JavaScript代码的映射,使浏览器里的代码可以调用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Java对象。

4.EXT框架和DWR框架相结合的优点。(1)简化开发。JavaScript的手工编写和调试对不是很精通JavaScript的开发人员来说是很不容易的,DWR使用反射将服务器端对象(Java编写)自动生成JavaScript对象,Web页面可以通过这些对象的直接调用完成业务和功能上的处理,其中的兼容性等细节都被DWR封装好了,开发者配置好DWR就可以直接使用了。(2)安全性保证。JavaScript代码没有安全性保证,而Java代码运行在服务器端,可以通过访问的控制保证代码的安全性。(3)基于MVC模式开发,易于维护。DWR框架也是基于MVC模式设计的,与EXT的结合也正符合MVC设计模式思想。

本次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友好性,交互性及丰富性,所以吸收了RIA的富客户端开发思想,使用Ajax的前后台框架EXT和DWR框架相结合进行开发设计。

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一)总体流程图

该平台最基本的业务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对获得认证的企业进行后续监督。其他业务还包括:提供认证咨询,发布相关的国内外新闻,提供相关培训,发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内外的相关法规条文。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这里只对认证和监督的流程进行详细分析。

总体流程是由企业向认证部门提出申请,认证部门根据企业的申请资料,并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所得情况进行审核,通过的话就颁发认证书,不通过的话企业可以整改后再次提交审核。若企业能获得认证,认证部门就要进行后续的监督计划。每年按照监督审核计划执行审核,一次不通过就吊销证书,只有通过监督审核才可以继续获得认证。

(二)功能性需求

本平台主要面向认证部门或单位和申请认证的企业,提供基于网络的透明的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线服务平台,主要提供的业务功能包括认证和认证监督两个环节。以下分这两类用户分别给出各自需要的业务功能需求。

申请认证企业可以在线提交认证申请资料,变更和删除申请资料,跟踪认证进度,取消申请认证,实时接收认证整改信息,认证相关政策、知识查阅,认证历史管理,签订认证合同,账户管理,支付认证费用以及与认证部门的多种在线交流功能等。

认证部门在线接受企业的申请,审查资料的完整性,确认专业人员,制作一次认证的任务书,编制认证合同,编制年度监督计划,到企业认证的现场认证结果管理,认证过程向企业发送信息反馈,合同管理,认证支付管理,认证审核和认证结果管理,存档资料管理,证书管理,证书制作、颁发等功能。

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

(一)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的总体架构是指软件的体系架构,良好的软件体系架构可以降低系统开发的难度,增加模块的重用性,提高系统后期的可维护性,对软件开发的成本和后期运作的成本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系统采用的是基于MVC设计模式、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的,在结构上采用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三层结构。

视图层是用户功能呈现层,提供系统与用户交互的接口,现在用户对软件的友好性,丰富性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富客户端开发问题,以给用户更加丰富,更加智能的交互体验。所以视图层开发使用了RIA目前较为流行的富客户端技术Ajax技术及其框架EXT框架。

业务逻辑层特别用到了DAO(Data Access Object)公共接口,该接口提供了几个处理数据的统一方法,如增、删、改和查询方法。我们将不同的復杂的数据库操作及业务逻辑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封装在各个Bean中,通过实现统一的DAO接口来对数据执行各种操作,DAO内部的方法对于外部实体也是透明的。这样也就使得用户界面与业务逻辑相分离,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所以接口也算是一种规范,一方面使所有的开发人员都按统一的名称、参数等来进行编写和调用,另一方面使整个代码看起来结构清晰,层次明显便于读者理解及技术人员的维护。

用DAO接口隐藏持久化操作的细节,这样使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业务对象无需知道底层的持久化技术知识,这是标准j2ee设计模式之一,也是我们在架构整个系统时所遵从的原则之一。

数据存储层是对建立系统与数据库连接的底层类的管理。这里面的类都是Java中关于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的标准类。

(二)功能模块设计

用户按角色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认证部门用户和申请认证单位的用户。根据用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图可以确定认证部门需要的主要模块功能包括:对申请资料的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任务书管理,认证审核业务,管理每次认证的结果几大模块。申请认证单位的用户主要需要如下模块功能:管理申请资料,接受审核时与认证单位交互的信息平台,管理账户信息。用例图对每一个模块都有详细的描述,根据用例图的分析,系统的详细的功能模块结构按照两类用户划分如下:

1.面向认证部门模块。申请资料:受理申请资料→审查完整性→提出受理意见→确认体系文件→确认专业人员→审核资料评审→受理批准→申请资料信息管理

合同管理:编制认证合同→核对审核人数→专业及合理性审别→合同批准→确认和签订合同管理→合同基本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申请单位账户信息→支付情况管理→任务书管理

审核任务书管理:任务书基本信息管理→任务书转交→任务书编制

监督任务书管理:任务书基本信息管理→任务书转交→任务书编制

认证审核:审核通知管理→文件审查管理→资料审查管理→文审报告管理→注册推荐管理→现场审核报告管理→反馈信息管理

认证结果管理:通知管理→证书管理→文件归档管理→认证确认→认证批准(如图4-1)

2.面向申请方的模块。申请资料:提交申请资料→补充申请资料→变更申请资料→申请资料编辑

接受审核管理:收到通知管理→整改要求管理

账户管理:账户信息管理→账单管理→确认支付

五、总结

本文目的是开发设计一个通用的统一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监督平台。通过实际调研和大量的资料查阅整理,确信了这一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对我国质量认证和监督以及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设计在充分了解了认证和监督的详细工作流程,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确信其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实现认证和监督的高效率和高成效的运作;并使用先进的技术完成了该系统软件的总体架构和系统平台的总体机构设计。为我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监督早日实现在统一平台标准化透明化运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设计模型。这一探索对我国的质量认证事业意义重大,可以很大的促进我国认证事业的发展,并能让质量认证的目的和作用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周涛.基于J2EE四层结构与组件技术的远程教育支撑平台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2

[2]向春,沈建新.AJAX核心技术解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2

[3]孙伟,王蔚.基于AJAX的富客户端技术研究与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08,3

[4]林飞,郭丽丽.企业实施ISO9000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5

ISO管理 篇12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着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和国家制造能力的竞争。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智能制造, 而其基础是在新的信息和网络技术 (ICT) 的支撑下, 实现制造装备 (设备资产) 的智能化。其实质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也就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表明装备资产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增加了, 这同时对设备资产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014年1月15日,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已发布ISO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 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中文版征求意见稿也于2015年12月公布。这对我国设备资产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也为我国提升设备资产管理带来契机。基于ISO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 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理论和最佳实践, 对我国设备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进而试图对我国设备资产管理从战略和运营管理上进行再定义。

1 ISO 55000概况及对其看法

ISO 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包括3个标准, 分别是ISO55000《资产管理—概述、原则和术语》、ISO 55001《资产管理—管理体系—要求》、ISO 55002《资产管理—管理体系—ISO55001应用指南》。其中ISO 55001的内容, 是组织实施资产管理时应满足的基本与方向性要求。

1.1 资产管理体系中各要素间关系

ISO 55001国际标准能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 但组织应决定哪些资产适用于此国际标准。ISO 55001共分10个章节, 即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组织环境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定资产管理体系的范围、资产管理体系) 、领导力 (领导力与承诺、方针、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策划 (资产管理体系应对风险与机遇的措施、资产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划) 、支持 (资源、能力、意识、沟通、信息要求、文件化信息) 、运行 (运行的策划与控制、变更管理、外包) 、绩效评价 (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和改进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 。资产管理体系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主要关系, 图1 (资料来源于ISO.ISO 55002[S]Switzerland:ISO, 2014) 。

1.2 与传统模式的不同特征

与传统的设备资产管理模式相比较, ISO 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的不同特征主要有3点。

(1) 注重设备资产创造的价值, 而不仅仅是寿命周期费用成本 (LCC, Life Cycle Costing) , 强调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审视资产的回报, 也就是在全寿命周期的价值创造。

(2) 从组织 (企业) 经营战略的高度来建立资产管理体系, 以便使资产管理 (体系) 对企业经营战略及战略目标起到承接、支撑与落地的作用。

(3) 关注利益相关方, 即建立资产管理体系时应体现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1.3 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虽然ISO 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例如, 其仅是原则性的框架, 一般企业很难直接根据这个框架去建立有效、操作性强的资产管理体系;对于资产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的基本架构, 也未提出基本的建议, 而组织结构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于资产在全寿命周期中如何进行价值创造, 价值的评价也未提及。如资产维护、效率改进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等, 也未予以更详细的说明等, 而这些正是资产进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但笔者认为ISO 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 对于提高我国资产 (设备) 管理, 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际的指导作用。

2 目前设备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宏观管理层面上

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具有法规性质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文件 (简称“条例”) , 以期指导我国企业的设备资产的管理和实践。其主要特点与内容可概括为:“一生管理” (制造与使用的全过程) 、“两个目标” (不断提高设备综合效率、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 、“五个结合” (制造与使用, 保养与维修, 修理与改造更新, 群管与专管, 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 的综合管理模式。“条例”主要是基于我国当时设备管理实践, 并借鉴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美国“后勤工程学”、日本“全面生产维护 (TPM) ”等。在一定时期内, 对我国的设备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 以及“条例”本身的局限性 (如只是行政法规性要求, 没有配套的体系构建细则和实施指南等) , 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管理等变化, “条例”未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与完善, 致使“条例”贯彻实施未达预期效果, 在企业的设备管理实践中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2.2 微观实践层面上

从微观实践层面看, 我国设备管理近年来主要受TPM (及其衍生的Tn PM、“点检定修”、“设备管家制”等) 的影响较大, TPM在企业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TPM的主要特点是全员参与、注重现场、自主维护、计划维护、点检、状态维护等, 目标是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 但TPM较少涉及与企业经营战略的直接对接,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思想也偏弱等。故而, 总体上看我国的设备资产管理现状, 与ISO 55000资产管理系列标准、企业现代管理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都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 缺乏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核心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价值管理时代, 即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精益管理、工业4.0、智能制造等, 本质上均是为了提升组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ISO 55000系列标准明确提出:“资产存在是为组织及其相关方提供价值”, 即其核心管理理念是“价值创造”。但我国设备资产管理普遍缺乏“价值”理念。虽然“条例”强调了设备的“一生管理”, 但其目标是“不断提高设备综合效率、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即其经济性是指“成本最优”, 简而言之其显著差别为, “成本最优”是强调“少投入、少消耗”, 但“价值创造”是强调“消除不创造价值的投入和浪费、提高有价值的产出”, 强调的是“客户价值”、“股东价值”等。同样道理, 目标是“设备的综合效率最大”的TPM, 也未能完全体现“价值创造”的理念。

2.2.2 缺乏价值理念在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上的体现

设备的早期管理中的规划设计阶段, 没有价值创造的理念, 因为主要内容都集中在技术、性能、选型、维护管理等的层面上, 没有价值创造所强调的投入产出比的价值衡量概念。即使有的企业在前期规划中有关于经济问题的研究讨论, 一般的指标也都是“投资回收期”的概念, 没有价值的概念, 缺乏价值衡量指标, 例如, 净现值、EVA (经济增加值、经济利润) 等衡量指标;在使用阶段停留在主要关注设备效率、故障维修层面的事宜上, 而这些只是价值创造的基础部分, 缺乏设备资产在日常运营中如何体现客户价值、股东价值的理念和方法。缺乏对设备运行效率对企业效益影响的衡量, 对客户价值、股东价值的衡量。

2.2.3 缺乏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和系统思维

(1) 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中广泛存在着“就设备谈设备”的现象, 设备管理还停留在设备的职能管理上, 具体表现为注重维护维修管理、故障解决, 或者是为生产/产品提供保障。缺乏从企业整体的发展、企业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的高度, 对企业设备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和管理体系构建。

(2) 指导思想不明, 目标不清。由于缺乏基于企业战略的系统思维, 在构建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时指导思想不明, 目标不清, 架构混乱, 致使许多企业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的目标还只是停留在维护维修等具体问题的解决上, 设备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源于战略管理的要求, 反过来也就不能支撑企业经营战略落地。

2011年, 由笔者主导的白云机场的资产管理体系规划咨询项目———“以价值为中心的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架构”设计, 以及2012年的鞍钢矿业咨询项目———“设备资产管理中长期发展规划”时, 提出:“基于企业战略、以价值创造为中心构建资产设备管理体系”。这在国内应是首创, 但在当时并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也是例证。

ISO 555000系列标准, 明确提出“建立资产管理体系对组织而言是重要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设备资产管理的定位, 应为实现组织 (企业) 经营战略目标服务。

2.2.4 缺乏流程化的概念

现代企业管理中发展最快, 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的部分之一是企业组织结构的管理, 从大师级的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 , 到迈克尔·哈默的组织再造 (《再造企业:经营革命宣言》) , 以及我国的优秀企业华为、海尔、美的等的流程化组织变革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变革成功的重要性, 都说明了形成流程化组织结构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性。可能是由于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等原因, ISO 55000系列标准中提到了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问题, 但并未提出具体要求。

目前我国有部分企业正在进行流程化的组织结构变革, 但设备资产管理领域对如何构建流程化的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则少有探讨和实践探索。

2.2.5 缺乏体系概念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设备资产管理理念, 还停留在“就设备谈设备”的设备职能管理阶段, 这不仅表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甚至在许多“权威性”文章和书籍中都有明显的表现。究其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在于缺乏体系概念所致, 分不清设备职能管理与设备资产管理体系的区别所在。ISO 55000系列标准明确提出资产管理体系是涉及多个部门及跨职能的管理活动。也就是说, 需要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孤岛管理”, 方可跳出“就设备论设备”的窠臼, 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方可自然融入企业整体管理之中去。

2.2.6 缺乏对客户/相关方的利益的关注

ISO 55000系列标准中, 强调建立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时, 应关注企业相关方 (股东、客户、员工、供方、社区等) 的利益与价值诉求。但企业在建立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时, 普遍还停留在“设备资产管理为生产服务”、“设备管理为产品服务”的理念层次。如此断层的管理方式, 带来的恶果往往是:相关方对设备资产管理的绩效不满, 但设备资产管理人员却觉得与自己不相干;资产管理人员做出了贡献, 却无法得到相关方的认可等。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资产管理就必须以价值创造为中心, 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 进而为股东、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3 设备资产管理的再定义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可知, 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 我国目前的设备资产管理理念、实践都亟需改进。因此, 根据上面的讨论, 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对设备资产管理的要求, 有必要对设备资产管理进行再定义。

3.1 核心理念、战略定位

企业 (特别是资产密集型企业) 设备资产管理应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 (1) 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中, 需有资产体系战略; (2) 资产密集型企业应制定单独的资产管理战略 (SAMP) ; (3) 资产管理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服务; (4) 明确企业应建立的资产管理体系, 以承接企业战略, 支撑企业战略, 实现战略落地; (5) 明确资产管理者是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主动必要参与者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 ; (6) 明确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价值创造; (7) 将设备资产管理的理念, 从“全寿命周期费用 (LCC) 最优”, 转变为“全寿命周期价值创造 (LCV, Life Cycle Value) 最大化”。

3.2 组织变革

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1) 企业设置首席设备资产管理执行官/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管理体系行使管理权,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 按资产管理流程成立跨职能的资产管理部门; (3) 资产管理体系/部门是价值创造中心/利润中心, 而非传统的设备管理部门是成本中心; (4) 变资产管理“为生产提供保障”, 为“为企业战略的实施, 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5) 资产管理者应具有国际视野, 具备战略高度, 具有系统思维的素质和价值创造的知识能力等。

3.3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的新职能是: (1) 由设备职能管理上升扩展到设备资产管理体系构建与管理; (2) 日常运营管理由围绕着效率提高、故障降低等, 扩展到维护保障 (人机) 价值链持续可靠稳定运行, 快速满足客户与其他相关方需求、创造价值; (3) 绩效评价管理, 由注重故障、效率等, 上升扩展到对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程度评价、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幅度的衡量和评价上, 例如, 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单位资产的现金流、客户满意度、EVA等。

3.4 数据成为战略性资产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 支撑智能制造的技术主要有信息物理系统 (CPS) 、工业物联网、智能移动、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 (VR/AR) 、云计算、大数据等。但并不是有了这些技术就能实现智能制造, 就可创造价值。设备资产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 信息网络系统 (数字化系统) 加工处理的是数据, 其关键是数据分析挖掘 (基于CPS的大数据建模) 能力, 是把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能力。设备资产、智能维护/预测性维护, 乃至整个产业链、价值链是依靠数据去驱动、整合和协同, 进而创造价值。即智能制造是由数据驱动的, 数据是创造价值的“原材料”, 数据成为设备资产体系战略性资产。

4 结语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下一篇:主题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