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2024-10-17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精选12篇)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1

1 引言

煤炭行业是我国最危险、死亡率最高的行业之一[1], 尽管近年来煤矿总的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百万吨死亡率在2009年首次降低到了1以下, 但死亡人数仍达到2630人, 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仍有20次[2], 平均每天有7人为煤炭生产失去宝贵的生命, 居于世界较高水平。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的今天, 人们的生命意识得到触发, 对生命的尊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对于煤矿事故频发的现状, 社会和煤矿职工本人都显然无法接受。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使矿工不必在工作时为安全担忧是煤矿各层次管理者高度关注、学术界投入大量力量研究的问题。

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同样关注职工的工作安全, 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职工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 而保证其生命安全则是企业首先必须做到的, 因而, 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企业一定能够保证职工的工作安全, 煤炭行业因为在安全、环保等方面作为不力, 被认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下, 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社会责任指南 (ISO26000) 即将颁布, 社会责任再次被提上日程, 一次新的社会责任浪潮势必到来, 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无疑即将成为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煤矿安全管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将煤矿安全纳入社会责任框架, 最大限度的改进煤矿安全工作?本文将在以下内容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2 ISO 26000概述

2.1 ISO26000的提出

社会责任一词于上世纪20年代由Oliver Sheldon首先提出, 1953年由美国学者Howard Bowen在其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3], 此后, 社会责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西方社会掀起了一股社会责任浪潮, 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企业也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带动了社会责任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广为传播和大力发展, 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供应链管理要求其供应商提供有“社会责任感”的产品, 但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责任, 企业如何实践社会责任, 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和模式, Carroll虽然提出了一个对后来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 将社会责任的内容总结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4], 却由于定义过于笼统, 很难直接用于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目前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方式主要以实施社会责任标准, 并以此作为实施和验证的工具[5], 因而一个为各国、各行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责任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种类繁多, 如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等, 但由于各有其局限性, 不适宜作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由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 (社会责任国际的前身) 制定的SA8000是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并被欧、美国家在选择第三世界国家的进口商中广泛应用。由于SA8000的美国背景, 制定者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劳工状况没有充分考虑, 标准过高, 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难通过认证, 包括我国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 因而一些学者将其称为更加隐蔽的“贸易壁垒”, 目的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成本, 削弱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保护本国利益[6]。

鉴于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重要的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6月在瑞士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 并于25日作出决议:ISO准备制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南 (ISO 26000) , 但同时强调不用于认证[7]。至今, 六个年头过去了, 通过漫长的协商、修正, ISO 26000终于将在年底公诸于众[8]。

2.2 ISO26000结构

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 (以下称指南) 讨论稿分七个部分, 涉及内容包括:社会责任原则和识别、核心议题、贯彻指南等, 见表1。其中, 第6和第7部分是主要内容, 占据了指南的大部分篇幅, 第6部分给出了社会责任的七个核心主题 (见表2) , 对每个主题又进一步细化出了原则和事项, 以利于实施, 与劳工和安全有关的集中在主题1-3。第7部分给出了实践社会责任的具体指导, 包括:了解组织特点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从社会责任议题的相关性、影响力以及组织影响范围确定组织实施社会责任的优先序列;在组织体系和程序贯穿社会责任;建立社会责任沟通机制;强化社会责任的信用机制;审议和改进社会责任有关的行动和实践;社会责任的自愿倡议[9]。

资料来源: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raft) , 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站

资料来源: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raft) , 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站

3 ISO 26000框架下的煤矿安全管理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单一经营目标, 而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企业经营活动目标。职工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其利益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必须考虑的, 工作安全是职工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 因而, 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煤矿安全将得到改善。

第6部分的7个核心主题中, 1、2、3都和安全有关。

主题1是关于社会责任和组织治理的, 核心是建立能够平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决策体系以帮助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减少事故, 强化安全是当前管理的重中之重, 而煤矿职工, 特别是一线采掘工人, 因为工作技能要求不高, 又以合同制的短期工为主, 其利益实现对煤炭企业并不重要,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 煤矿工人的供给是充分的, 因而, 现行的企业治理结构中, 煤矿一线工人的声音很弱, 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反映他们以安全为核心的利益诉求, 这也导致了事故频发的局面。在依据指南践行社会责任时, 煤炭企业应将一线工人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体系, 使其治理结构中能够体现一线工人的利益, 完善安全治理。

主题2是关于人权的, 组织有责任尊重人权, 包括在其影响可及范围之内。指南明确了有关人权的8个事项, 分别为:尽职;风险点识别;避免同谋;解决雇员不满;歧视和弱视群体;民事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工作中的基本权利。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在煤矿事故多发的现实下, 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应该将生命权置于人权相关事项的首位, 例如尽职部分, 要重点建立评价当前的企业行为以及将来可能采取的行动对安全影响的机制, 在整个煤矿贯彻安全政策的机制, 跟踪安全表现以适时做出调整的机制;风险点识别则应考虑安全相关的矛盾所在, 与安全有关的可能腐败行为, 供应链中可能引起安全问题的环节;同谋被定义为有意识地为滥用人权行为提供帮助, 结合煤矿安全, 避免同谋则应建立制度对安全预防工作和安全事故处理工作做出透明、独立的安排, 包括在煤炭企业之内以及和煤矿安全有关的机构和部门;事项4提出组织要建立改善机制以解决雇员在人权方面的不满意, 对煤炭企业来说, 如果煤矿一线工人的人权状况得到不断改善, 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自我评价, 其结果是一方面他们会要求企业提供更有安全保证的生产条件, 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 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煤矿安全有间接联系的还有事项6、7, 组织应尊重雇员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 包括不阻碍雇员行使这些权利并在适当条件下为雇员提供条件行使权利, 对这些权利的拥有提高了雇员的政治、社会地位和个人素养, 会更有意识和能力影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 由此改善煤矿安全。

主题3是关于劳工的, 包括与在组织内进行的以及代表组织从事的工作有关的所有政策和实践, 共有雇佣和雇佣关系、工作条件和社会保护、社会对话、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开发和工作场所培训5个事项。很明显的, 事项4和煤矿安全直接相关, 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 要求煤炭企业最高限度的促进和维持雇员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指南特别指出实施合理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与经济业绩不是需要平衡的关系, 而是能够互相强化的。在这一部分, 指南详细的提出了鉴于安全和健康考虑的相关行动和期望, 共有18条, 这些条款对改善煤矿安全都是适用的。本议题中的其他事项也都对煤矿安全有重要影响, 比如事项5, 工作场所培训可以提高雇员的安全技能, 这无疑会显著影响煤矿安全状况。

第7部分的社会责任实践指导对煤矿安全管理同样有指导意义。对煤炭企业来讲, 主要的社会责任便体现在安全和环境上, 因而, 实践社会责任的相关机制, 如沟通机制和信任机制应重点考虑安全和环境, 审议、改进和自愿倡议社会责任也应以安全和环境为重点对象。

4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ISO 26000) 的框架和其中与安全有关内容的介绍与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改变以往只对股东负责,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而将经营目标确定为满足广大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煤矿职工是煤炭企业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 其以安全为核心的利益诉求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该得到满足, 而这正是煤矿安全管理的目标, 因而, 履行社会责任将促进煤矿安全管理。

ISO26000第6部分中主题1、2、3以及第7部分都直接和安全管理有关, 涉及到安全治理、安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及如何实施安全管理, 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安全管理, 所以, 履行社会责任也意味着安全管理的改善。

在社会责任指南 (ISO 26000) 即将颁布之际, 建议我国煤炭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未来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指南为蓝本, 明确煤炭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 并予以实施, 通过培养社会责任理念, 促进和改善煤炭企业的安全状况。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2

1.铸造辉煌,唯有质量。

2.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来自至高的品质境界。

3.质量——带给您看得见的未来,说不尽的精彩。

4.质量就是效益。

5.品质第一,客户至上;相辅相成,共创繁荣。

6.顾客至上,改革求实,以为人本,团结进取。

7.贯彻ISO9001标准,树企业新形象。

8.实施ISO9001标准,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9.发挥ISO9001科学效应,促进企业走上新台阶。

10.建有质量文化的质量体系,创造有魅力、有灵魂的质量。

11.开展体系认证,塑一流企业。

12.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13.百分之一的失误,百分之百的损失。

14.贯标认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

15.创质量第一,让顾客满意。

16.5S不是“全员参与”,而是“全员实行”。

17.产品原料不放松,后道工序才轻松。

18.预防为主,未雨绸缪;工序把关,避免错检。

19.质检好比守门员,把关职能记周全。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3

在《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中有三个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由此看来,要创建规范化学校,首先必须规范化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规范化。然而,目前我们在教育管理机制上有许多漏洞,许多学校在管理上是一个校长一个管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校长转,校长围着上级转,忽视了整个教育过程。为此,本人认为,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规范学校管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树立教育服务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者向社会、家庭或社会个体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的是服务消费品,它是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典型内容的教育服务,教育服务是教育劳动者向社会或个体提供教育机会的复杂劳动,教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者是教育工作者,其消费者是受教育者。学校教育和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学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但最终顾客还是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的工作单位。它们是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最终判定者。

在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向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信任”,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向社会、向顾客提供令人信服的教育服务。进行学校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学校,必将在未来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二、规范学校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

一般而言,学校只要运转得很好,学生、家长、老师都满意就行了。但是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有长期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方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其讲授水平、教材的适用程度、教学设施、器具等都影响着教育效果;而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及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复杂的劳动过程,影响的因素又有很多,并且都处于多变的状态。因此,任何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出教育质量环,依托一个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用文件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完善有效的教育过程网络和师资、设施、仪器等资源。通俗地说,就是在确立了质量方针、目标后,为了达到这个方针、目标,先把要做的所有事情全部写下来,每个人在工作中按照各自不同的内容依文件要求的去做,而不是仅仅依靠责任心和多年的经验去进行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像查字典一样看看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做就怎样写,怎样写就怎样做”。对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质量记录,不断在实施中完善,这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三、教育质量意识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学校通过对教职员工进行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使每位员工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把许多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升到可以操作的层面。即目标提出来后,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一所学校来说,通过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目标体系,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知道大目标下自己的小目标是什么,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过程控制”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它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只要在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时,将这些过程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就能够保证教育过程的质量,进而保证整个学校教育的质量。

四、有利于学校建立一个自我完善和改进的机制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过程管理,对教师的要求是贯彻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把课程计划落实到每一节课,却往往忽视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而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求学校必须不断地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和采取预防、纠正措施,开展由学校最高管理者、内审员实施和参加的并通过具体改进措施加以落实的自查、自评质量改进活动,形成闭环管理。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学校必须在教育理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人员素质、教育服务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改进,改善总体业绩、提高竞争实力,尊重教育规律和遵从管理规律的统一,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4

关键词:ISO9000质量标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高校最基本的两大任务是培养创新、应用和素质型人才和满足社会技术需求的服务, 而高校各级实验室作为高校的“心脏”[1], 是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前沿阵地, 对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技术需求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是毋庸置疑的。近几年来, 我校在化学实验室硬件建设如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与之相匹配的软环境建设如实验室管理水平及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水平是否能够与时俱进, 能否符合当前由大学生应试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这一趋势下的教育理念就成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 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简介

ISO9000标准由四个核心标准、其它标准、若干个技术报告和宣传小册四个部分组成, 原本是为企业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而采用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标准, 适用于各种类型, 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行业在ISO9000标准所覆盖的39个不同产品大类中, 属于第37类。ISO9000质量标准强调预防为主、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 引人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全要素管理与全员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理念, 以PDCA (Plan-Do-Check-Action) 循环模式应用于所有过程[2]。图1描述了在以过程管理为基础上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下, 以顾客的需求为过程的输入起点, 组织内部如何积极响应顾客需求及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最终达到顾客满意。

ISO9000质量标准中有“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作为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 实际上, 对于高校这一组织而言, 就是“以学生为关注焦点”, 理解学生当前和未来的教育需求, 满足这种需求并争取超越学生的期望。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才能更好的把学生推向就业市场,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2 ISO9000与实验室管理

2.1 实验室管理引入ISO9000体系的必要性

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 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4]。高校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具有相似性, ISO9000质量标准的理念和方法有高度的适应性。国外众多高校教学、科研实验室或科研院所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系统[5,6,7]。分析检测实验室也在满足ISO9000质量标准前提下, 基于ISO/IEC17205标准, 获得授权机构认证, 建立了规范的质量管理评价系统, 从而有利于实验室的管理和国际之间技术的交流和认可[8,9,10]。

2.2 化学实验室简介及目前管理现状

化学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 经近30年的发展, 在编人员10人。随着新校区的使用, 实验场所面积近3000 m2。根据实验室承担教学任务和功能划分组成、实验室管理组织及人员组成结构框架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目前实验室管理实行校、院 (系) 二级管理, 以院 (系) 集中管理为主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运行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有限的人、财、物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 由实验室统一管理和调配学院的实验技术人员、统一使用实验经费和配置实验设备器材、统一规划实验室建设和安排实验教学任务[11]。

3 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探讨

实验主体学生的关注和需求焦点也应是实验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图3中处于整个核心位置, 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给“学生顾客”这一受教育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服务, 能够达到甚至高于学生期望, 无疑是一系列复杂输入输出过程的集合体, 涉及到人、财、物的分配和组织管理。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 控制所有过程的质量”的核心理念, 使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实验教学大纲设定、实验教学前期准备、实验教学实施到后续服务及其结果始终处于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的机制下, 实现质量管理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12]。

基于此, 笔者认为就实验室中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管理及配置,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健全、完善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

按照ISO9000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形成以“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为质量管理体系行为准则的内部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实验室安全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完善或是新规章制度的制定都要以ISO9000标准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内容为基本框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能够明确实验室岗位职责, 改进、提高实验教学服务, 给规范实验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2) 建立实验室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实验室要进行科学高效管理, 除了有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制度约束外, 还应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为载体的现代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强有力的工具, 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

目前, 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主要采用Excel作为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统计工作, 实验室管理组织成员之间缺乏信息网络共享。以化学试剂耗材的申购流程为例, 每学期末由各个实验室管理员根据试剂耗材的存量和需求, 提出下一学期的采购计划, 由实验室主任汇总后, 报至物资采购科, 统一采购。这一流程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 但在执行环节, 由于各实验室的试剂耗材等单独保管, 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某些试剂耗材“多寡不一”, 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 经常存在着试剂重复购买, 而有些试剂、耗材则在实验室中积压甚至过期, 造成浪费。反之, 如果采用基于云技术的Saas (软件即专业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则可在ISO/IEC17205体系下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 实现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短期来看, 会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随着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发展, 长远来看, 也会助力于化学实验室的资质认证。

(3) 完善激励措施, 积极提高实验室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 人们主观上认为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室人员辅助教学人员, 结果导致“实验室工作只要认真谁都会做”、“干多干少一个样”等错误认知一定程度上在实验室管理组织及成员之间蔓延。客观上, 在实验室人员的业务培养、进修提高、评优晋级等制度和政策上亦有不合理的地方, 其后果就是直接挫伤了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造成实验室人员队伍不稳定, 不利于实验室管理和发展。只有切实从主观上思想认识的纠正到客观上校、院激励措施制度的完善两方面入手, 实验室的管理和发展才能纳入良性循环。

作为管理体系下的一个主要要素, 实验室人员应学习、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经验并实践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树立正确的岗位观念和提高服务意识,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学历层次和管理水平。在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 主动参与融入进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 同样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4 结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篇5

主要包括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8项原则、知识讲座、体系分析、质量手册、培训资料等资料,为的制定工作提供参考。

第一章资源管理

第一条人力资源管理

1.1各项目部特种作业必须实现持证上岗制,且必须配备齐全,坚持一岗一人一证制,定期参加主管部门或公司的技术培训。

1.2各项目部必须对所有进场施工人员进行三级质量、安全教育。三级教育分为公司、项目部、班组教育,公司级教育由公司技术部、安全部进行,项目部及班组级教育由项目部和班组在人员上岗前完成。三级教育必须有考核制度,并详细建档记录。

1.3项目部应当建立职业安全、技术培训制度,参加行业安全知识、技术培训,及时了解技术、安全动态,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1.4项目部必须确保“五大员”的人员配备,视工程大小合理配置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目标考核办法及经济处罚制度。

项目部五大员配备应报公司技术部、安全部审核批准。

第二条大中型机械设备管理

2.1项目部必须建立大中型机械设备管理台帐和单独的档案,开工时报公司设备动力部备案。

2.2工程所用的大中型机械设备应提前向公司报方案,内容包括进场时间、安装时间、验收时间及安装、拆卸单位的资质情况。

公司安全部、设备动力部必须参与项目工程大中型机械设备的验收。

公司设备动力部具备大中型机械设备安装、拆卸资质。

2.3项目部各大中型机械设备必须建立单独的维修保养计划,指定专人保养,定期进行维修。

现场各大中型机械设备应实行挂牌制,标明名称、型号、编号、保养人。

2.4项目部使用的测量、计量设备必须实行台帐控制,定期检测,专人管理。

第三条施工现场基础设施

3.1项目部必须建立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消防保卫制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报公司技术部、安全部、设备动力部审批。

3.2美化施工现场环境。项目部应有专项资金保障该项措施的实施。

3.3工程项目部应规划布置合理的施工现场办公环境,制作统一的“六牌两图”和公司标志,并布置于醒目

2013-4-2

位置,树立公司形象,确保工地文明施工。

3.4工程现场应进行封闭化管理,确保围墙等基础设施按公司统一要求落实到位。

3.5施工现场基础设施由项目部负责实施,安全部、技术部负责检查。

第二章产品实现

第四条项目质量目标

4.1项目部必须在公司质量方针的指导下制定项目质量方针。

4.2项目部必须在公司质量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项目质量目标。

4.3针对项目质量方针、目标,项目部必须有详细的各分部分项质量控制程序、措施,并责任到人。

4.4公司技术部负责对质量方针、目标的考核、检查工作。

第五条物资供方评价

5.1工程所需主要材料在采购前必须进行物资供方评价。

5.2物资供方评价应从供方的资质、产品质量、供货能力、供方信誉、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

5.3项目部应对合格的物资供方建档管理,进行过程中考核,并在公司技术部备案。

5.4物资供方评价由公司技术部进行考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第六条劳务供方评价

6.1开工前项目部应对劳务供方进行评价。

6.2劳务供方评价应从劳务队伍的资质(资格)、管理机构、人员构成,技术能力,工作业绩、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方面进行。

6.3公司参与造价三百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劳务供方评价。

6.4项目部应对合格的劳务供方建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考核,并在公司技术部备案。

6.5劳务供方评价由公司技术部进行考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第三章设计开发、QC小组活动

第八条项目部有会同公司有关部门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项目部有责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QC攻关活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十条公司有给项目部的开发及QC攻关活动提供技术、信息支持的义务。

第十一条公司有推广优秀项目部所开发的新技术及管理经验的义务。

第四章工程验收交付

第十二条公司技术部参与工程的基础分部、主体分部的验收工作。

第十三条工程完工后,公司技术部、安全部、设备动力部、工程项目部汇同现场监理人员进行自检,并

形成自检记录文件。

第十四条自检程序包括两个内容: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查和施工技术资料的检查。

公司技术部负责对工程技术资料的检查。

第十五条自检合格后方能通知建设单位组织正式工程验收。

第十六条工程验收合格后同建设单位办理交验手续,同时签发《房屋使用说明书》、《工程保修书》。

第五章保修服务

第十七条工程完工交付后,项目部不论解散与否,项目经理仍是该工程保修服务的主要责任人。

第十八条项目经理有义务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合同有关工程保修的要求进行工程保修服务。第十九条公司经营部和项目经理必须定期对已竣工交付的工程进行回访,并建立档案。

第二十条公司经营部对回访中业主反映的问题应及时通知项目经理进行整改落实。

相关阅读;

.ISO9001质量体系分析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6

关键词:ISO管理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八大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4)A(处理,ACT):以德育工作会议为平台,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专职政工干部、德育课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四、小结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7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要求上的共同性

文化主要依靠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学校精神等无形的“软件”要素反映在大脑里, 进而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文化建设是指人们对文化领域的创立和增加, 它主要依靠运作模式、文件化的管理制度、一系列检查考核的具体要求等有形的“硬件”行为方式有序有效地开展。文化建设与质量建设在工作性质上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在管理对象、管理行为上仍然有许多相同点。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层面组成, 它们在塑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统一的特点, 都强调了共同性。那就是在价值观、学校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思想行为等方面, 都需要被师生员工共同接受和认同。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行为,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只是一种理念性的目标, 很难具体和量化, 但可以通过这种理念性的目标来决定、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的效果。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要求来看, 其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及学校精神, 都要作用于全体人员、作用于工作的全过程, 作用于人的思想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要得到上上下下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 并成为全体人员共同的质量意识和主动的质量行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 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和人员, 体现了该标准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就是普及性强、面向所有组织和人员的共同性要求高, 具有共同性、普及性和通用性。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引进ISO9000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的科学管理方法, 体现的是体系结构、管理内容和运作模式的统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山东王家爱王百林贺志强

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样, 也是一个多层面、全方位、渗透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在管理体系上完全可以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 可以从编制目录开始, 对体系进行整体策划。例如, 可以针对文化建设各层次的要求, 首先把它设计成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等目录式的管理板块, 再以如何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精神和如何构筑科学的管理理念体系作为二级目录, 最后以如何制定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和形象标识等支撑性的文件作为三级目录进行推进, 这样就能够像ISO9000族管理标准一样, 全景式地勾画和反映出文化建设整体性的体系结构、层次递进和内在关联, 有利于实际操作。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一致性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把学校管理看作一个整体, 它所强调是一种整体功能和长远效益, 不再是采取个别管理方法或手段所获得的暂时的或局部的功能与效益。ISO9000族标准所考虑的也不仅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一种或几种因素, 而是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及其相互的协调, 相互间的联系及每一因素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 人是主角, 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通过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跳出“人管人、人看人”的管理模式, 通过ISO9000标准的制度化的程序, 将学校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要求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领导者的权威不是靠发号施令, 而是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来树立。人人都自觉地受制度约束, 成为学校的真正主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人为因素, 有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排除人为因素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干扰, 减少随意性, 增强科学性, 执行制度严格化、经常化、普及化和持久化。

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载体, 把制度融合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中, 使之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文化行为, 成为办好学校最持久、最牢固的软件。师生员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 既得到了培养教育, 又升华了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总之, 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为高职院校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是推进和提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因此, 应把推行和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行动与创造的优秀的学校文化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并通过文化的说服力、渗透力、诱导力和约束力来挖掘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 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编号06AIJ0230084) 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编号115GG53) 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引入ISO9000在管理要求上的共同性、在操作上的可行性和目标上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在ISO9000体系下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8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图书馆,服务意识

1 概述

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我国的教育领域正在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 高等学校图书馆教育资源不足与保证教学质量的矛盾日渐显露, 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已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和今后办学中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图书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而且可以提高图书馆日常服务读者的能力, 是构建高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很好的尝试。[1]目前, 已经被国内外企业界广泛接受的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 已经走进校园, 我国通过ISO9000认证的学校近百所,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给我们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 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2.1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树立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观

在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中“顾客”的概念是指教师、学生和广大读者, 高校图书馆向“顾客”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服务的质量集中体现在高校图书馆在培养自主学习人才的质量及其综合素质方面。因此, 必须充分尊重读者的主体地位。为之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

2.2 以人为本, 全员参与图书馆质量管理

图书馆服务质量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质量管理人人有责。高校图书馆致力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 追求卓越, 提倡团队合作精神, 切实做到人人关心质量管理体系, 人人做好本职工作, 全员参与图书管质量管理过程。

2.3 统筹安排,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系统工程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围绕图书管质量管理这个中心任务, 高校图书管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集成和优化配置图书管人、财、物等资源, 建立起图书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并协调好各子系统的关系, 保证高校图书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

2.4 预防为主, 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预防和控制, 而不是通过终结性评估得以实现的,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从传统的事后把关型为主转向事前预防型为主, 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在它产生之前或形成过程之中。为此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要加强对图书管理工作预防的过程控制, 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整个过程。

2.5 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质量

服务质量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追求优秀的服务质量永无止境。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质量观, 促进服务质量管理从静态的、检测把关型, 向动态的、持续改进型转变, 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并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来保证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期有效性, 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3 ISO9000在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ISO9000标准的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 不是专门为某一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ISO9000族标准覆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 图书馆列在第39类。可见, ISO9000族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2]。

在国外, 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已被应用到图书馆和教育培训机构。英国标准学会 (BSI) 根据ISO9000系列标准的原理, 制定了《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指南》 (1995年版) , 供大学、学院或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建立质量体系选择。现在英国已有许多大学按照ISO9000标准构建自己的质量体系, 由于ISO认证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国际认证, 继199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学区的19所公立学校首次实施ISO9000认证以来, 世界上已有许多图书馆和高等学校通过了ISO9000认证, 北美、欧洲和亚洲都分别有上百所图书馆和高等学校通过了国际认证[3]。

我国图书馆和高等学校ISO9000认证工作已经起步, 继青岛远洋船员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所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高等院校后, 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上海海运学院等也相继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这些高校的图书馆也与其所属学校一起通过了ISO9000认证。海南大学图书馆以“面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主题, 正式启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005年7月19日通过了ISO9000认证。实践证明, 通过在图书馆和中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使高校图书馆管理更趋规范, 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图书馆掂出了国际质量认证这块牌子的含金量, 纷纷开始着手准备质量认证工作。[4,5]以此完善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体系, 提高馆员的综合服务素质, 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办馆水平。

4 持续改进和创新,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传统的质量管理强调达到技术标准, 符合规范要求, 而质量管理体系则更强调质量改进和不断创新。在质量管理体系看来, “质量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 质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质量无所谓一个终极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造性地进行质量改进, 而不应发生大的停顿, 这样才能实现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持续改进更是贯穿于ISO9000标准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标准认为:“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6]。促进服务质量管理从传统的“检评把关型”、“静态保持型”向“动态控制型”、“改进创新型”的转变, 在读者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 在达到这个共识的基础上, 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 把服务改进成果应用于广大读者群体之中, 树立自主学习型人才观,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张扬个性, 形成特色风格[7]。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在这个平台的支撑下冲破自我, 发挥潜能, 亲历成功[8], 也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

结束语

一种先进的理念, 不仅决定一种思维方式和决策行为, 往往还会形成一种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ISO9000标准是现代企业国际质量管理的精华, 其理念、思想和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 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文.基于博客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 2009, (11) :111-113.

[2]白颖.高校图书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18:110-112.

[3]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2) :32-37.

[4]宋烈侠.开展教学评估,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1, (3) :11-22.

[5]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 2004, (2) :56-59.

[6]李铁锚, 赵祖明.以ISO9000理念构筑企业自我完善的平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2, (10) :33-34.

[7]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 (武汉) , 2001, (6) :90-93.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9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的认可, 并被运用于组织机构自身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上世纪90 年代末, 国内近百所教育机构相继通过了ISO9001 认证。特别是在中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后,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本科教育质量, 并针对此问题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由此,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工作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不断受到高校各级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涌现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取得了一定成就。

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 以下简称“联大机电学院”) 近几年一直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在教学管理上, 对学院教学管理的业务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形成了管理特色。

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意义

1. 1 关注顾客利益, 强化服务观念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原则之一是“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这样一种管理思想将学校的角色定位于教育教学服务的提供者, 教师即为服务提供者, 学生为接受这种服务的顾客。

1. 2 强调持续改进, 强化自我监督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 重视组织自我监督机制和完善机制的建立, 通过定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监督审核等来不断发现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通过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来不断发展、持续改进, 逐渐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1. 3 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任何一所正规学校都应当具备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学校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确保岗位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理顺各部分间的接口关系,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和操作性强的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1. 4 借鉴企业管理精神, 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机构, 其管理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学校管理理论大多来源于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因此, 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 可以为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2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背景

联大机电学院在2013 年学校教学工作会上提出“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这一原则, 在《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文件中, 提出“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科学制定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标准”。还提出鼓励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理念。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和标准化。

2.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梳理学院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 实验、实训、校外实习、课程设计等) 。

( 2) 把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观运用到实践教学管理上, 研究实验、实训、校外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管理流程, 制定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使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 3) 以单片机实验 金工实习和校外实习为课程样本, 进行实践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 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工科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制度文件, 管理体系来源于实践又实施于实践, 项目开展紧密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弥补了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不完善等问题。

通过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加强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研究内容具有实际意义且有可操作性, 解决了实践教学管理文件高大上和不容易执行的问题。

3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3. 1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2013 年7 月立项以来, 联大机电学院“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开展了以下工作, 具体包括:

3. 1. 1 整理学院实践教学相关文档, 对实际运行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调研, 深入了解实践教学过程, 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金工实习、校外实习、课程设计、工程技术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

3. 1. 2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为了把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观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上, 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重要驱动因素, 更好地梳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关键环节, 设计了调研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调查问卷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 设计33 个问题, 共发放问卷100 份, 收回86 份, 调查对象分布在工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题组对86 份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整理、汇总和分析。

3. 1. 3 按照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编制实验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实训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校外实习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编制金工实习管理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3. 1. 4 建立规范具体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实现对实践课程教学各个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形成了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制度文件。

3. 1. 5项目研究过程是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单片机实验、金工实习和校外实习为试点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的, 指导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起到了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使机电学院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直接受益。

3. 2 基于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应用

通过前期的构建和后期的研究与具体操作, 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具体包括撰写《机电学院实践教学满意度问卷》调研报告一份, 编制了符合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下的6 个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流程。编制了学院五个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编制实践教学控制程序。

4 实施效果及推广价值

4. 1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将编制的流程和质量标准在学院机械工程和材料工程专业进行应用, 并收集专业教师对实践流程和标准制定的反馈信息, 得到了专业教师的肯定, 整理了老师的意见, 重新调整了流程和标准。通过项目开展, 使机电学院有了一套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业务流程、质量文件和质量标准。

4. 2 项目研究是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单片机实验、金工实习和校外实习为试点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的, 指导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工作, 起到了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使机电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直接受益, 提升了机电学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4. 3由于ISO9001 标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预防不合格和持续改进的特点, 使学院实践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还有通过建立正规的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和规范了教学管理, 保障了责任的可追溯性。学院通过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使学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效化。

5 结语

ISO9001 是基于“过程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把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顾客满意”的质量观运用到学院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 通过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 不仅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而且使得一直以来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得到解决, 这完全符合学校推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思想要求。

摘要:分析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的应用情况, 提出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阐述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进行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的应用, 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和标准文件。

关键词:ISO9001,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程凤春、周丽娟.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04:18-20.

[2]韩福荣、王仕卿.基于ISO9001标准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73-76.

[3]潘玮丽.高等学校引入ISO9001建立教学质量管里体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大学, 2005.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10

一、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 专职的实验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 高校扩招更加剧了实验教师缺乏的问题。

2. 教学实验室规模和功能与需求不相匹配。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是根据课程的实验要求及实验技术条件建立的, 已建的相当数量实验室设施落后、严重老化。同时, 还存在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且多流于形式的问题。

3. 实践教学的地位认识不足。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投入较少。

4. 尚未形成完善的高校实践教学制度体系。高校实践教学缺乏标准和规范, 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现状

实践教学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从最初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框架性研究, 逐渐发展到对实践教学教材、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硬件条件的思考, 目前已深入到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有学者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探索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法[2,3]。也有学者将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按照实践教学队伍、教学条件等分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4]。此外, 可拓学的方法也被用来进行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5]。但这些评价方法的指标较粗糙, 且存在主观判断的影响, 同时, 并未将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作为评价重点。此外,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探讨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 多数研究是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 对于本科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鲜有报导。虽然也有学者依据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研究[6], 但实验室管理只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还将涉及实验教师、学生等方面。

三、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

1. 实践教学“产品”的特性、内涵分析。

在ISO9000-2000标准中“产品”这一术语的定义是“过程的结果”[7]。实践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因此, 实践教学的“产品”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获得的提高。实践教学“产品”是以学生为主体。

2. 实践教学“产品”的质量评价标准分析。

按照ISO9000标准的定义,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7]。毕业生能力是否符合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期望和要求, 是否是国家、社会急需的, 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判定标准。在这个过程中, 识别顾客的需求 (包括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自我发展要求的、家长希望的等) 尤为重要。

3.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的要素设计。

只有所有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环节上都受到控制, 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因此, 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所有过程, 并分析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明确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过程 (环节)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充分识别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所有过程、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点的基础上, 设计和确定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的要素。

4.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研究。

过程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理念推行的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运用过程方法对实践教学各过程实施质量监控, 明确各过程中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根据实际情况, 将质量控制点设计在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 同时根据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对质量控制点进行删减和增加。根据培养目标和现代教育思想确定质量标准, 依循教育规律确定质量标准的内容, 并不断更新。

5.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的架构。

概念构图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了解学校的愿景, 基于实践教学目标, 分析教育环境, 在此基础上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统筹教学资源, 实施教学计划, 评估教学质量, 检查质量目标达成情况, 根据完成情况调整质量目标、质量政策。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应具有自我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不断改进完善的能力。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变化很快, 学习环境、教学设备设施、教材和资料、教师、学生等均会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因此, 明确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过程, 科学合理地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建立在ISO9001框架下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教育环境、顾客 (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 对实践能力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动态变化。同时, 质量体系文件从编制到有效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文件的适宜性要在体系运行到一定程度才能反映出来, 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 反馈机制和修订机制是建立在ISO9001框架下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深入了解社会和不同专业领域对实践能力的需求, 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结合学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 特别是师资、设备、实习场地等情况, 综合考虑, 合理评估, 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设计质量体系要素, 选择质量控制点, 最终建立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 通过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和评审机制, 不断改进质量体系, 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摘要:本文在总结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在ISO9001标准框架下进行研究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研究。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高等教学质量管理和研究中引进ISO9000系列标准的情况, 从实践教学“产品”特性、质量评价标准分析入手, 通过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的要素设计、方法研究和体系架构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ISO9001框架下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

关键词:ISO9001,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忠亮, 庄炎.ISO9000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7, (5) :72-75.

[2]吴雄彪, 花有清, 郑一平.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质量评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3) :47-50.

[3]李春, 李继光.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J].河南科技, 2007, (6) :22-23.

[4]曹庆奎, 葛允海, 魏效玲.高校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19 (3) :38-40.

[5]杨乐芳.基于可拓学的高职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

[6]张勇, 张剑平.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1) :142-146.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构建机制;保障体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跨入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将由规模的迅速扩展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高职教育是根据当地经济建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强化教学质量,坚持质量标准的多元化,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

一、高职教育的质量定位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但质量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质量观。第一,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知识的传授,考察的方法多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学校评价学生的质量多以学生各门课的平均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价值观对社会需要关注不够,也容易导致学生以读死书为主要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第三,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吸收以上教育价值观,高职教育的质量定位既应遵循高等教育的统一性要求,又要突出自身特色。

1﹒具有高等教育的统一性的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统一性的质量要求是国家与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共同要求。质量标准应该涵盖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立志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业务标准。学生应该具备本专业较为系统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从事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志和方法。三是职业道德标准。它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

2﹒特有的质量标准

从宏观上看,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质量标准也应有差别。在普遍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高职教育特有的质量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实践能力是质量的重要内涵。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近期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足最突出的是实践能力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强调贴近企业,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职业技能培养而进行,培养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第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质量的新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强,也更受社会的欢迎。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尤其强调学会做人,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的作用更大。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由于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特别是一些人缺少诚信的品质,引起企业的反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是高职教育的质量内涵之一,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这种教育更加显现出迫切性。

第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新标准。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这对于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是一种考验。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成为衡量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的新标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出发,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质量观对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科学分解教学环节,研究各环节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构建起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二、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及管理偏差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充分吸收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实施ISO9000标准,是高等职业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可将这一思想概括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所谓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准则与工作流程,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各主要环节以及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通过对高职教育质量全过程、全员进行动态的质量管理,并实施制度化、流程化、周期化运作,从而达到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目的。

由于对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变通不足,实施高职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容易出现一些偏差:

1﹒简单套用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高职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与高校特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相融合,而不能简单套用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脱离教学实际,更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质量管理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各部门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在编制质量目标时存在着制定简单、难以考核或缺少质量目标的情况。

2﹒对教学服务质量的认识不足。服务质量是提高人才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包括管理质量、后勤质量、环境质量三个子系统。服务也是教育,我们一贯强调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和其他部门真正树立服务意识,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3﹒对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并且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中加以体现。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一些综合性、障碍性的实验活动以及举办一些创业教育案例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与其他科学的管理方式结合不足。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但不是唯一的管理方法。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在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注意到与其他科学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

三、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践

(一)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运行

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建立校、系(院)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定期教学检查制度、专业评估制度、课程质量认证制度、关键环节(例如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制度以及教学质量责任制等,保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监控体系。校级常设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及系院主任组成,研究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教学督导组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懂教学、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直接参与各项评估和检查;监控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对教学质量反馈的信息;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教学工作进行直接管理与监控;各系院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基层组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监控管理。

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建立周期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通过评估起到鉴定、导向和激励作用,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促进工作、重在提高质量”的目的。对高校内部来说,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可分为两级开展,一是对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重点考察三个符合度,即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教学条件和管理是否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质量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标准。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通过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要通过建立良好的贡献和利益相结合的机制,将评估与激励相结合,奖优罚劣。

(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构成与结构框架

高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特质,决定了监控不是目的,监控必须与保障、改进密切结合,相得益彰。ISO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强调质量保障与监控,促进教学过程优化,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ISO质量体系的建立,首先依赖于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和严格执行,初步形成激励和约束并举的运行管理机制。

2﹒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机制。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并不断提升的前提。要经常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引导全校职工树立“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明确新时期教育质量的内涵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看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程度,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提高。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必须是全员参与。每一名教职员工都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从本职工作做起,为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3﹒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质量是在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逐步积聚而成的,只有抓实每个环节才能保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有目标管理(毕业的标准),更要有过程控制,重视每一个环节,最终求得整体质量的优化。对高职院校而言,其培养的产品是高级应用型实用人才,我们不妨把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才模式设计阶段、人才培养阶段、人才使用反馈阶段。因此,教学质量应从人才质量、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地理解把握,质量标准应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ISO质量管理体系应注重实训、实操、实习过程的管理,各系院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预约、安排、进行状况应纳入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检查的工作流程图中。按照质量体系“过程受到控制,活动留下记录”的要求,对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都制定明确的控制规定。各部门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实施操作,全面地反映各项质量活动的开展情况,结果(记录)可以验证和追溯。

4﹒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管理的前提,主要包括教师的信息反馈、学生的信息反馈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信息反馈。通过这些信息来及时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其中,应特别关注服务对象--学生的体会和评价,他们的评教评学能及时迅速反映出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ISO9000系列标准中以“顾客为导向”满足不同顾客要求相一致,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单纯灌输书本上的“死”知识和执行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很难达到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方向来制订和调整教学计划,同时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质量保证体系。

6﹒定期开展ISO内审工作,注重内审的实际效果。如何使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相辅相成,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ISO内审是关键,应把ISO内审作为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持续改进的一种手段,制定内部定期审核实施计划,内审中以交谈、查阅文件记录、现场观测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与受审方一起确认不符合事实并予以记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整改的思路。被审核部门要敢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配合内审员搞好工作。

质量体系的建立,为高职高专院校质量管理建立了“法典”。在质量体系保证下,进一步确定各项质量活动的质量环,即:一切工作要围绕教学工作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三)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将评估标准内化为质量标准。

目前,教育部正在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于学校加强建设、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高专院校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抓住这一契机,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纳入系院的ISO质量管理文件中,用“质量目标”的方式确定教学管理任务,设立明确的考核尺度并纳入ISO内审的评审范畴,这种尝试也是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很好的措施。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将教学质量管理不断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注重教学质量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监控,强调教育质量价值共识的形成。实践证明,教学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ISO管理下质量管理 篇12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是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的核心标准。它从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角度来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工作。而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则详细规定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组织温室气体清单的原则和要求。同样遵循PDCA的运行模式,同样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仔细研读两项标准的内容,不难看出其内在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基于同样的PDCA运行模式和管理逻辑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中将“环境管理体系”定义为:“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须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 (PLAN)-D(DO)-C (CHECK)-A (ACTION)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绩效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ISO 14064-1:2006是温室气体管理标准的第1部分,即: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组织可根据该标准提供的指导,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量化和报告,来提升温室气体测量与报告的可靠性,同时让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与其温室气体资产或负债相关的风险。从标准的内容和实施流程上讲,组织层次上温室气体清单的设计、制定、管理和报告实际上也遵循了PDCA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边界、识别GHG的源和汇、量化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制定改进温室气体管理措施、对清单的质量管理、报告、内部审核等要求也都贯穿了PDCA的理念。

2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与ISO 14064-1温室气体管理子体系标准之间的差别

2.1由组织的环境因素说起

按照ISO 14001:2004标准术语3.6的规定,组织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组织生产活动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或再利用,向空气、水体和土地的各种污染物排放等。而在向大气排放当中,又可能包括了氮氧化物、硫化物、聚丙烯酰胺、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的排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恰恰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诱因,也正是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标准所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ISO 14001:2004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组织所有的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自身能够控制的和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而ISO 14064-1:2006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组织诸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即温室气体的排放,它是对单一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如图3所示)。

2.2在ISO1 4064-1:2006中未予体现ISO 14001:2004的要素

虽然ISO 14064-1:2006《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遵循PDCA思想,其条款部分对应PDCA,但并未完全按照“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进行设计和构建。对照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所描述的17个体系要素来看,在ISO 14064-1:2006标准中,没有包含4.2方针、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2合规性评价、4.5.3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6管理评审等要素。可见ISO 14064-1:2006标准并非管理体系标准,而只是一项管理工具标准,它可作为组织在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有益补充,为组织提供与温室气体量化、测量、报告、清单或项目的确认或核查有关的附加管理内容。ISO 14064-1:2006与ISO14001:2004的具体差别见表1。

2.3是否有必要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

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6次成员国大会在坎昆召开,启动了“国家适当减缓行动”(NAMA)。这就意味着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将接受发展中国家依据“符合气候管理体系良好实践原则”,来开展各自独立的自愿性认证。标准和合格评定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将成为巨大挑战。为了支持国家减缓行动或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广泛的需求,ISO/TC 207/SC1 (环境管理体系分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了特别工作组,研究“能否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标准来支持温室气体测量、报告和核查的要求”。2011年4月ISO/TC 207/SCI向其76个成员国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建立新的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是否需要建立测量、报告、核查(MRV)或温室气体(GHG)管理体系标准(MSS)?

·现有的ISO 14000系列标准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管理而言是否够用?

·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ISO 14001:2004与ISO14064-1:2006标准是否可以实现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国家层面的适当减缓行动?是否能够对MRV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尽管至2011年6月举行的ISO/TC 207第18届年会上尚未就此做出最终决议,但是,这一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目前在国内存在两派观点。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认为:建立GHG-MSS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已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企业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如何应对?如何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建立专门的GHG-MSS将使企业能够采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有效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只是企业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类,但是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未对如何控制该类环境因素提出更详细的要求,也未给予更具操作性的指南。因此,有必要建立GHG-MSS以使ISO 14001标准在温室气体管理方面得以更好的应用。此外,ISO14001:2004标准并未要求企业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时一定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因此,既往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显得相对粗糙,力度欠缺,尤其是控制措施上有时缺乏量化信息作为依据,而建立并实施GHG-MSS,则可以更加充分地运用科学的LCA分析方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给予量化,进而通过一整套PDCA管理理论和程序专门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进行有效管理,而这一点也是单独使用ISO 14064-1:2006标准所无法实现的。

而不主张建立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一方则认为,目前组织已存在众多的管理体系标准,诸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财务管理体系等,再建立GHG-MSS无疑将为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其次,以既有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辅助实施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管理工具标准,即可达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

鉴于以上两方观点,笔者认为:第一,在现阶段决定是否制定GHG-MSS或许为时尚早,联合使用ISO 14064-1:2006与ISO 14001:2004标准对于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而言有其可行和操作简便的一面,而专门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有效控制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思路。第二,对于组织而言,无论是否建立并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面对当前节能减排的紧迫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控制活动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从实施主体、工作量和未来评价角度分析,无论是否创建并实施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都不会对组织既有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带来冲击和影响,即便有多个管理体系同时并行,也都是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体系的实际运行角度讲,尽管各种体系控制的对象与内容各有所侧重,但各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必定讲求相互的兼容与整合。第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尚未决定是否有必要建立新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之前,密切关注国际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在国内原创性地开展有关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尝试性地在国内开展温室气体管理体系标准的初步研制与试点实施,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选择。

参考文献

[1] 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上一篇:温州精神下一篇:国际商务函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