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调研报告

2024-08-01

社区志愿者调研报告(精选8篇)

社区志愿者调研报告 篇1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

题 目 关于社区志愿者工作的情况调查

姓 名 牟晓莲 学 号 1251201209455 入 学 时 间 2012春 分 校(工作站)万州广播电视大学 指 导 教 师 骆永华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制

调查提纲

一、调查时间:2013年08月04日至2013年09月03日

二、调查内容:关于万州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调查

三、被调查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太白街道孙家书房社区居委会

四、被调查人:李志兰

五、调查方式: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调查

六、时间安排 1、08月05日至08月10日调查准备; 2、08月11日至08月16日到被调查单位进行调查,并实地调查社区志愿者工作情况; 3、08月18日至09月01日整理调查资料,起草报告初稿,经指导老师辅导修改后定稿;

关于万州区太白街道孙家书房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调查

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 牟晓莲

内容提要: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努力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嘉定镇街道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广大市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呼声的不断高涨,以及街道创建上海市文明社区、上海市和谐示范街道的现实需要,都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做好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如何完善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建设,强化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成为一个关系到街道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万州区太白街道孙家书房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近年万州区成立了街道志愿者总队。建立之初,总队由机关、青年、巾帼、服务设施、辖区单位以及楼组6支分队,9425名社区志愿者组成,志愿者人数约占辖区常住居民总数的14%左右。随后的几年,街道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又相继组建了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队、文明学校讲师团、科普宣传讲师团等多支队伍,各社区也围绕百姓和社区需求,组建了小区日、夜防队、医疗服务队、送报送书小队等志愿者服务队。经过多年的建设,街道志愿者总队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从不定型、全能型逐渐向针对型、需求型发展,形成了劳务奉献、智力服务和应急救助3种类型的队伍。8年来,广大社区志愿者充分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以及社会各项公益性活动,展现了街道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志愿者活动已逐步成为街道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和实现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品牌”。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力增强”:一是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着眼于“便民”、“利民”,各社区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区、共建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便民设摊、教育培训讲座等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涉及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美容美发、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权益维护、科教文化等多个领域,以其面向特殊人群和公益性的特点,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累计有6000多人次的市民能从中受益。二是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公共管理功能;着眼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队积极扮演“啄木鸟”角色,对市容卫生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为街道落实整改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小区日、夜防队负责巡视居民区,承担了社区稳定工作,积极维护社区治安环境;交通文明志愿者积极协助交巡警、交通协管员维持交通秩序,宣传文明出行;不少社区还组织居民成立了护绿队、护园队,积极协助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单位参与公共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三是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结对帮困,积极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有效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太白街道孙家书房社区志愿者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街道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前还有差距,社区志愿者工作顺应形势的能力尚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制约和影响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管理

街道虽然建立了志愿者总队,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协调统筹,导致志愿者分队称谓繁多、档案重置。目前,街道就有科普、日防夜防、法制宣传、环保、交通值勤、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等志愿者队伍20支以上,这些志愿者队伍由街道不同部门、社区以及单位自行组建,从登记注册到工作记录都存在大量重复性要求,无端增加了工作负担。平时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二)、管理散乱,缺乏机制保证

目前,街道社区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搞活动、上项目的阶段,短期性、随意性强。主要表现为:1.没有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机制,造成志愿服务供给信息匮乏;2.没有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反馈机制,缺乏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同和肯定;3.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信息采集机制,社区内大量的服务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出来;4.没有建立志愿者约束激励机制,志愿者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三)、宣传无力,缺乏正面引导

近年来,街道对志愿者活动也有报道,但忽视了典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对志愿者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个人鲜有及时、持续、系统的宣传报道,宣传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典型作用的发挥。

(四)、参与面窄,缺乏活动载体

尽管街道几年来相继开展了“三百工程”、“在职党员联系社区”、“文明在我脚下”交通文明值勤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各社区也有社区课堂、法制宣传站、便民设摊服务等一批活动载体和阵地,但仅限于特定人群,很多志愿者都是老面孔,真正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载体并不多,志愿者活动的能量还有进一步挖掘释放的空间。

(五)、存在误解,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社会上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误解,严重影响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开展。主要表现为:1.形式主义论。认为开展志愿者活动是逢场作戏、摆花架子,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工作宣传的需要,没有实质内容。2.无用论。认为抓志愿者工作没有实际效果,只能增加工作量,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人素质的内化作用和对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上的偏差严重阻碍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三、主要建议及工作设想

加强社区志愿者工作,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在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阵地建设、人员配备、管理激励等方面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要在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下形成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自我良性运行状态;要使每一位志愿者都乐意在社区内从事服务、贡献力量。根据街道实际,现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设想:

(一)加强基础建设,构建街道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1.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设。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思路,街道志愿者总队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明办,具体负责街道所有志愿者服务资源的管理、统筹、调配以及街道层面志愿者队伍的登记管理工作。18个社区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构成组织网络,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为服务站负责人,负

责本地区志愿者注册登记、信息管理、服务评估,协调和配置社区内的所有公益服务资源,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培育发展本地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等工作。

2.实行志愿者注册登记。依托18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制作颁发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将其作为志愿者身份证明、业绩证明和奖励依据,着力建设一支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二)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促进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1.建立认证反馈机制。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完成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标准。积极倡导注册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志愿者每次服务时需携带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如实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证上填写服务内容、服务小时数,并由服务对象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确认。每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对在本地区注册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认证评定,并报街道文明办备案。

2.健全招募工作机制。改变以往“拉壮丁”式的招募办法,以自愿为主,通过各类宣传阵地,长期刊登志愿者招募启事和登记办法,为志愿参与社区服务的市民提供信息。各条线、单位如根据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实施志愿者招募,也主要从志愿者数据库中筛选物色,避免重复劳动。

3.建立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志愿者或具体工作需要,由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反馈,街道文明办统筹安排,运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对相关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或其他进修,提升专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训,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对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也要加强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要着力培育和确定一批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不断做深做实,并积极推广特色项目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打响志愿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服务项目,形成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同时扩大项目的领域覆盖、人群覆盖,拓宽群众参与面,使每一位志愿者都能“人尽其用,各展所长”。应根据不同社会层面,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志愿者工作的保障力度

1.注重宣传,打造志愿服务文化。要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传,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练祁家园》、街道网站每期都要有志愿者服务信息,可开展“寻找身边的志愿者”等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志愿者工作、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志愿精神的弘扬。

2.条块结合,增强志愿者工作合力。要将志愿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纳入各部门、社区、单位的工作规划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并切实发挥群团工作优势,支持协助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形成“党政支持、群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促进志愿服务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3.强力推进,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督导。要强化工作考核评估,定期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进行检查督促,巩固工作根基。

参考文献:

1.参见:《社区志愿者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7页。

2.参见:袁媛、谭建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第30-31页。

3.自我实现中的“实现”就是指“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参加:田军主编,《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4.参见:田军主编,《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5.参见:《社区志愿者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31-32页。

6.参见张网成著:《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2011)》,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186页。7.参见:《社区志愿者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38页。8.参见:《社区志愿者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37页。

社区志愿者调研报告 篇2

在我国, 社区的稳定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情况分析会”上获悉至2006年, 我国有8万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和1800万名社区志愿者。就上海而言, 全市19个区县中的95个街道3300多个居委会和148个乡镇都分别建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总队和服务队, 人数70多万, 他们活跃在帮困济贫、助残扶弱、城市管理、治安防范、法律咨询、医疗救助、就业指导、文化辅导等领域中, 他们的志愿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发挥着“凝聚民心、扶助弱势、倡导公平、培育文明、化解矛盾、社会创新”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对于社区志愿者仍处于一个求大于供的状况,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如何激发已有的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能力, 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的, 不需要采取措施来激励, 但是对志愿者的激励是有必要性的。

(1) 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是由社区志愿服务利他利己统一的性质决定的。

在2001年第56届联大会议上, 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直截了当地说:“关于志愿工作纯粹是利他主义的服务的这种传统看法, 正在演变为一种对所有有关人均为有益的服务, 换句话说, 互惠性的服务。”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说:“志愿服务的原动力是助人自助、有私奉献, 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其实利他与利已是统一的, 志愿服务给人的是“好的社会关系”“尊重”与“自我实现”, 志愿精神体现了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已的统一。在整个世界, 无私奉献的人有, 但那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的人是“有私”的。社区志愿者要大众化, 就得意识到这一点。

(2) 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数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并且存在人员流失状况, 采取激励对策能够留住人,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以满足社区志愿者大众化需求。

在我国社区志愿者并不多, 即使是“在成绩显著的城区和街道, 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所占辖区总人口的比例也不过10%左右, 许多城区和街道的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还不足人口的5%。”。许多社区都在为志愿者的招募而犯愁。

在社会中无私奉献的人有, 不为任何利益全心为他人的人有, 但是社会更多的是平凡的人, 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希望有所“得”。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 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 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 社区需要大众化的人群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激励可以使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 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3) 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有利于发扬志愿者精神, 使更多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 从而推进我国公民社会的进程。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和参与程度, 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没有责任感, 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责任感……社会精英只会创造出狭隘的理论……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社会, 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 社会和谐的程度更受损害。”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就会有越多的社会责任被承担, 人们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就会越强, 从而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步伐。

3 社区志愿者激励的对策

志愿者到志愿者组织中来, 从他们成为志愿组织一员的那个时刻起, 实质上他们就与组织间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志愿者是带着期望自愿进来的, 他们的动机是要激励的。因此组织应该要依据相关的激励理论从组织激励、团队激励、服务对象及社会认可入手来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激励工作。

3.1 组织激励

(1) 尊重志愿者志愿者有尊重的需要,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它是处于第四层。尊重志愿者是最基本的, 但是目前没有得到组织的尊重是志愿者流失的原因之一。

不尊重首先表现在, 志愿组织者对志愿内容的安排, 组织管理问题上。志愿者希望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但是志愿组织组织的活动追求形式和场面, 这些单纯追求表面的东西, 严重地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这些无为的消耗是对志愿者的不尊重, 它们是志愿活动的绊脚石。因此在志愿活动的安排上应该是注意活动内容的意义与价值性, 在时间安排上要注意时间的有效性, 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尽可能少的精力, 完成尽可能多的事。

其次是态度上, 管理者的“需要时招集, 不需要时不闻不问”“做完后, 没有任何沟通交流, 像陌生人一样各走各的”的作为, 让志愿者感觉到自己像是随手可得, 信手可撕的“便利贴”, 这是对志愿者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认同的“挑战”。基于此, 志愿管理者应该做到保持与志愿者的交流与联系, 不论是活动期间还是活动结束都应如此。例如做完事后做总结, 开展交流会, 组织心得体会, 写文章, 出简报, 做杂志等。

再者就是志愿行为的强迫上。有些机构或组织对将志愿服务纳入工作考核的范围, 对不能达标者处以行政处罚;还有些地方将志愿行为做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例如, 要求享受了低保的人员定时来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其实对志愿者给予激励并没有错, 通过政策引导志愿行为也没有错, 但是要注意实施的方法, 要注意到志愿者的行为是自愿的, 不能因为没有参加而给予惩罚或一些利益的剥夺。

(2) 在活动实施期间的资源保障资源的保障, 是志愿者的工作环境之一, 因此在活动期间, 应有的设施与资金都应该准备充分, 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会影响活动的开展和志愿者的心情, 尤其是资金方面, 尽可能做好预算, 不让志愿者志愿出力又出钱, 一两次能够接受, 但是如果多了的话, 会打消一些志愿者的积极性。

(3) 做好服务对象的工作在之前志愿管理者尽可能与志愿服务对象进行接触, 对他们进行了解, 并将活动开展的内容, 服务对象的状况向志愿者说明, 让志愿者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即使志愿者遇到不好的事件, 由于有准备的心理, 积极性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4) 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志愿者管理者要清晰的认识到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社区活动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性, 但是也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 那么对于意外事件应该怎么处理就变得很重要了。

(5) 表现组织对志愿者的关心。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归属感是社会需要的一个方面, 志愿管理者要从小事做起, 从关注志愿者困难做起。例如在他们生日和节日时寄上祝福卡, 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等。

(6) 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志愿管理者对于所有的志愿者不论他们的动机属于哪类, 只要他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 那么就应该同等对待。因此志愿组织应该做好激励方面的工作。是否接受, 志愿者有权选择。志愿者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志愿者时间登记制度, 时间转换制度, 时间通用制度, 发放证书、在社区内进行名字张贴、开会表扬, 寄感谢卡, 电话感谢等。

3.2 团体激励

作为志愿者, 精神生活是他们从事志愿事业的一个主要动力所在, 队友间的和睦及其价值的认可是志愿者的精神支柱。志愿者管理者应当注重志愿者的志愿信息在团队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提升志愿者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这样做也利于加强志愿者之间的了解, 增强他们之间的关系, 促进一个和谐团体的形成。

3.3 志愿服务对象或社会认可激励

内部动机理论认为“当员工体验到选择感、胜任感、意义感和进步感时就出现了内部动机”。“胜任是一种对于自己所选定的任务活动可以熟练完成的成就感;意义是一种追求有价值的任务目的的机会”, 服务对象和社会的认可会让志愿者承认自己完成志愿工作的能力, 使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价值的, 促使他们更有自信地接受任务的挑战, 激励他们从事更多有意义的事。

要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 志愿管理者或组织应做以下工作:

3.3.1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2001年中国志愿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困难中最大的困难在于, “社会缺乏认识”, 人数占到了71.50%。我国的志愿服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加上当前国外一些不好思想的冲击,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志愿者行为遭到误解。因此志愿管理者应创造机会让人们了解社区志愿工作的性质, 了解志愿者的善意及为此而付出的艰辛, 而其中最快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宣传。在这个信息的发达的时代, 宣传有着多种渠道, 可以通过制作网页, 杂志, 电视报道, 广播, 举办各种宣传活动等。

3.3.2 加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系

(1) 志愿管理者及时将服务对象反馈的情况告诉志愿者。志愿者执行任务, 任务结束需要反馈, 知道自己的忙碌是否对他人有帮助。如果评价不如意, 他会想办法进行改进, 下一次遇到同类事件便能更好地完成。如果受助者满意那么他们会感到很开心。

(2) 当志愿者在服务对象那遇到困难的时候, 志愿者管理者应该提供支持。管理者要帮助了解情况, 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而不能听之任之, 让志愿者一个人去承担。在志愿者感到困惑不解, 有着消极想法时, 志愿管理者应该尽力关注和解答, 想办法减轻甚至消除志愿者的消极想法。

社区志愿者是需要激励的, 管理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激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励能够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使志愿者愿意并且努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区志愿活动献一份力;激励能够使志愿者坚持不懈地进行志愿活动, 从而降低志愿者的流失率;激励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组织中来, 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 从而扩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 增强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关于激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8 (1) .

[2]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3]陆建民, 万仁孝.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社区志愿者调研报告 篇3

【摘 要】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的全方位的教育,志愿者是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加强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和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既要完善乡镇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也要不断丰富社区志愿者的教育活动;既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也要给予其更多的温暖的关怀。

【关键词】社区教育 志愿者团队 管理 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即人人皆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即人人皆要从小到老不断地学习。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带来了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而要搞好社区教育,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就要靠社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这一股庞大的力量。

一、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不仅关系到居民綜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区教育问题凸显重要。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中国大部分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对此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问题是不够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各类人们的各种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社区教育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社区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小到婴幼老到耄耋的所有成员,社区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不同学习需求,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内容极其丰富,范畴十分宽广。如社区法治、安全教育,职业培训教育,家政教育,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对象教育,居民道德、身心健康及审美娱乐教育等的方方面面。社区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办班授课、主题讲座、应急演练、各种教育活动等。此外,还有以条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实物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面广量大,这就要求社区教育的队伍包括各方面的人才。因此,要推进一个区域内的社区教育工作,仅靠社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工作者队伍的力量远远不够,这就必须有一支数量足够、专业齐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与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结合使用,形成互补,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志愿者将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社区教育的组织运行中,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充当社区教育管理者角色,既能扩大受益对象,又可以增加接受教育的内容,改变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单一的状况,也能降低教育成本。

首先,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充实了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几乎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社区教育的队伍必定包括各方面人才,其数量也十分庞大,仅依靠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社区教育专兼职干部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是不够的。而社区教育志愿者来自社区的各行各业,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具无偿、免费的特点,可大大节省社区教育的经费支出。

其次,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经常看到,社区教育机构花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社区教育,而参与的社区居民寥寥无几,有时甚至用发放纪念品或生活用品的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加,说明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不够。社区教育志愿者来源于基层社区,也是社区居民中的一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言传身教将对自己的家庭和周边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志愿者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向居民传播知识经验,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知识技能,也给自己个人特长展示提供了平台,生活体验进一步丰富,人生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而被服务对象在得到新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志愿行为的理解,不知不觉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化,进而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志愿服务方式,使教育过程由单项转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营造整个社区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首先必须热爱公益事业,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他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管理经验等,并通过他们扎实的工作,把社区教育的理念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实际行动。很显然,社区教育志愿者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功能,关键在于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

(一)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者团队的领导。由于社区教育志愿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志愿者活动有分工也有合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要切实搞好社区教育服务工作,首先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够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这一庞大队伍的领导。我们由成人教育办公室牵头,镇团委、妇联、公安、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及关工委分工合作,协调和指导全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招募和日常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社区学校为核心,以辐射渗透型为形式,把分散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教育的作用,保证了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社区教育志愿者入队标准,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指导,提出社区教育志愿者自愿服务的要求,让这支队伍有章可循,持久稳定地发展,使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管理更为完善合理。让社区教育志愿者明确职责,热爱社区教育工作,主动、积极参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还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工作;鼓励他们钻研社区教育工作理论,勤于实践,踏实工作,勇于奉献,敢于创新。

(三)广泛招募社区教育志愿者,引进人才。社区教育的各级组织在政府引导和激励下,以学校为龙头,连接在社区的街道、派出所、消防队、敬老院、交警队、医疗、工厂、企业、事业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科室如科协、妇联、团委、民政、综治办、关工委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支包含了各专业人才在内的庞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同时还招募辖区的大中小学生,吸收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把他们培养成为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四)对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注册登记,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广泛动员辖区居民中的党员、教师、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参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让根据他们本人的特长,选择自己的服务意向,并進行规范注册登记。然后把登记的志愿者名单筛选整理,根据服务意向进行分类,从而建立好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信息库。这样能够为团队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最为根本的依据,这也是志愿者团队管理建设的基础所在。

(五)完善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库。在志愿者展开服务工作中,首先需要真实地了解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只有真实地了解相关的需求信息,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定期到居民家走访,真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生活需求。同时,志愿者团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社区内部的活动,居民在参与的同时也是志愿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途径。这些都会让乡镇社区的教育资源需求信息更进一步得到完善。

(六)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培训。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素质是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培养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提升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个性心理品格;在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二是构筑社区教育工作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志愿者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一技之长。除了对他们分别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和基本业务流程的培训,还要就志愿工作的目标、知识和专门技能等进行通用培训或是专项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特别培训,包括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知识、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知识等。既要培训社区教育的通用志愿者,也要培训社区教育专业志愿者,这样才能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持久。

(七)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想要更好地发挥乡镇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作用,社区应当不断丰富志愿者的教育活动形式,这样才能够让志愿者的工作更好地得到渗透。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题式的教育活动,志愿者们可以在活动中给予居民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集体回答居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志愿者还可以定期到有需求的家庭里走访,照顾那些有需求的社区居民。这将会带给居民更多的帮助与关怀,这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活动形式。

(八)给志愿者更多温暖,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动态的人力资源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长期留住志愿者,保持志愿者团队的稳定很重要,也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维持住志愿者在工作中的一腔热情,除给每一个志愿者分配合适的教学活动外,应注重其自身的心理满足,对症下药方可维持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持久性。一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内“有学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闲者”的积极性,以满足社区成员在法律、保健、教育、 休闲、科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其次,为他们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志愿者的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不少志愿者自身的生活可能也面临各种问题与困难,乡镇社区不仅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所有这些加入进来的志愿者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关怀,这样才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从而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

(九)建立教育志愿者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典型榜样。我们把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质量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按服务日期、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分别登记在记录卡上,并按记录卡上服务时间的累积数对志愿者实行星级评定,为志愿者颁发证书。通过评定来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效果的取得,同时结合不同的活动项目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如:每年评选社区教育志愿者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一种倡导终身学习的社区学习型组织,也是一支创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会越来越壮大,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社区教育志愿者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一分力量。

总之,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工程,它的发展有待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终身教育观念是建立在终身学习概念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2]吴丛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管理的改进思路――以淮安市S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3(03).

[3]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社会实践报告 社区志愿者 篇4

---11网络工程 李尚前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全球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城市在发展,社区也在发展,我们大学生更要肩负起发展的重任,从帮助他人做起,从小事做起,点滴汇聚成海洋。暑假一个月的假期,我有空就去居委会服务,帮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和文件,走访人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把目光放到我们社区,集合我们社区的大学生进行劳动,科普宣传,慰问老人等活动,帮助居委会把我们社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从街道办事处了解到,我们正努力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以争创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这也是打造服务型、魅力型、特色型社区的需要;社区服务中心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人员,协调社区关系,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一个组织。为真正实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这一目标,居委会在中心分别设了信访接待、党建服务、民政服务、社区服务、法律服务、劳动保障、人口计生、家政服务等8大窗口,随时随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建立一家“爱心超市”,帮助社区贫困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实际困难。同时,也可解决单位和群众“有爱无处献”的问题,有的人苦于找不到献爱心的渠道,想捐而无处捐。因此,建立“爱心超市”,是建立了一条方便、快捷、简易、广泛的捐助通道。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适应那里的工作,觉得很无聊,很没用。但是,通过与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社区服务的乐趣。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

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在义务劳动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提升了我们内心的自豪感。

但在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社区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社区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修修补补、理发和量量血压等服务项目比较普遍,而当前居民群众也很关心的金融保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等服务项目还不够普及,居民群众就近就地得到帮助比较困难,一般都要去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方能掌握。此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还不多,一些老小区除场地、经费难以落实外,文艺人才缺乏也是难点之一,对于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诸如修理彩电、冰箱、电脑等,还是有局限的一面。再如社区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配套。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为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由于各个社区新旧不同、地域不

一、基础各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设施的不平衡性。如有的社区是新建设居住区,条件优越,各类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而有的社区是老居民区,房屋陈旧,条件简陋,服务设施缺乏,居民群众在就医、休闲、娱乐等方面难以满足。如我街道的两个社区,有常住户4300余户,暂住户500余户,人口11600余人,由于是老式居民区,大多数居民仍然住在

不配套的房子里,天封社区现仅有两处室外健身广场和一个医疗服务站,莲桥社区因无场地和房屋至今未建,居民活动空间很小,尽管琴桥音乐广场的建立给居民带来了欢乐,由于部分老年居民身体较差且远离广场,所以还是可望不可及。并且社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投入也有待进一步加大在社区建设中,上级部门提出一定的硬性指标和规定也是必要的,但不管社区的实际搞一刀切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既不利于社区的全面建设,也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如一方面规定社区某某室某某所要达到多少面积,才能参加哪一级的评比,否则靠边站,从而挫伤了部分条件较差的社区干部积极性,影响了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对条件较好、新建的社区投入较大,各类设施建设可谓锦上添花,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四、思考建议

1、健全机制,完善网络。

在社区服务中,健全机制、完善网络是重要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社区服务机制和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及辖区单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服务网络。同时,服务的形式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政府引导下逐步走上市场化道路,采取无偿和有偿(低偿)相结合的途径,志愿者服务作为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2、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在社区服务中,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是有效载体。社区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社区资源不同,如政治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等。不同社区的资源不尽相同,如新区与老区、城区与郊区、单纯居住区与商居联合区等的资源都因时间、地域和商贸发展因素造成社区资源的不平衡性,因此,利用资源上要做到既科学又合理,因地制宜,不能搞单打一和一刀切。

3、加大扶持,形成规模。

在社区服务中,加大扶持,形成规模是可靠的保证。应该说,近年来政府对社区的扶持力度是大的,措施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社区服

务中心、社区创建、弱势群体等方面的扶持成效是明显的,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但是社区服务工作中需要政府扶持的项目还很多,个别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此,我认为应抓住重点,量入为出,逐步改善,稳定民心。

4、务求实效,消除形式。

在社区服务中,务求实效、消除形式是最终目的。在目前社区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如社区志愿者数量不少,但服务活动不多;社区服务的项目不少,但真正受益的居民不多;各类组织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不多。因此,要解决这种不对称现象,使社区服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实习报告 篇5

为了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75期“阳光万里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围绕“青春奉献迎华诞、实践观察促和谐”为主题,秉承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宗旨,深人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这项活动受到了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实践,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由此对生存空间―社区―的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完善产生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一、工作的目标与思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90%的同学都未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大家对社会的了解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同学们可以深人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和增进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开阔视野,由此在暑期我们开展了“温暖社区实践行”活动。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深入社区挂职锻炼,切身实践

“阳光万里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利用暑假时间在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道渭河社区挂职,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化社区环境,清除花坛、招贴等。队员们不怕苦累真正参与到社区的服务工作当中来,进行了一系列丰。在这一周里,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美草坪中的杂草,捡拾小区内的垃圾,清理楼道里的小,不怕日晒风吹,在一丝不苟地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辛苦。在参与社区劳动的同时,志愿者们还试着融入到社区工作当中来,学习如何为居民服务,排忧解难,如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为申请生活补助的贫困户出具相关的证明,随社区负责人走访、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生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有机会接触繁杂、琐碎的社区工作让同学们觉得不虚此行,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最让成员们受益匪浅的还在于听社区负责人讲解该社区的社区服务情况,同时积极针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相应对策。通过社区负责人的讲解,我们了解了渭河社区服务的大致情况:该社区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贫困居民服务、下岗失业职工服务、幼儿青少年服务、使民利民服务、家政教育和家务劳动服务、民俗改革服务等9项。该社区将其中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贫困居民服务、下岗失业职工服务等4项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重点。目前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仍是弱势群体。例如,渭河社区共有700余名下岗职工,为此,社区特意安排专人负责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目前已经有许多下岗职工在社区的帮助下成功再就业。残疾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渭河社区特别重视针对残疾人的有关服务,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婚姻、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为行动不便的送去轮椅,定期走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安排公益岗位,为他们办理保险等,使残疾人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享受其权利和行使其义务。再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渭河社区总人口的60%-7O%,社区将老年人服务摆在社区服务工作的第一位,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多方面的老年人服务,办理“高龄老人优待证”,减免去公园、去医院挂号的费用,分别为60岁一70岁和7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关爱卡”和“夕阳红卡”,持“关爱卡”的乘坐市内公交车半价,而持“夕阳红卡”的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的公交车,同时,社区还为 “空巢”老人配备专业人员,为他们买菜、料理家务,生病时陪他们看病,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困难,在过年过节时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务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伴及老有所为。渭河社区还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健康咨询和身体检查等服务。

2、深人调研研究对策

听了社区负责人关于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讲解,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们在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深人的认识的同时,据此制作了一套关于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法律服务功能、安全稳定功能、医疗服务功能、培养教育功能、就业再就业功能、关爱老龄功能、生活服务功能、政务服务功能、民间组织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10项。服务队的队员们深入社区进行调查,采访社区居民对社区内服务的看法、建议等。之后队员们将调查问卷进行了汇总,交流了心得体会,得出了结论:大部分居民对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比较满意。当然,他们也指出了社区服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居民们认为开展情况最好的是就业再就业功能,其次是关爱老龄功能和培养教育功能。有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法律服务和医疗服务开展不够,社区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也有少部分居民表示并不清楚社区服务功能定位情况。针对调查结果,志愿者们畅所欲言,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建社区治安岗亭,请医疗机构进社区,免费为社区居民测血压,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社区活动的宣传,社区负责人多与辖区居民走访沟通等。社区负责人认真听取了我们关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反馈和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的一些看法、建议。她提到,在现阶段,随着社区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社区服务越来越着眼于社区的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和共同问题,社区中一般居民即非弱势群体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这标志着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引导下,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已由增进社区成员的福利水平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容正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3、组建社区健康宣讲团,竭诚服务

我们团队不仅对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和研究,而且组建了一支社区健康宣讲团。我们聘请了辽宁省公共营养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公共营养师张帆老师,对青年志愿者们进行培训,讲解了许多公共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耐心细致地向我们介绍演示了一些家庭常用医疗器械如血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队员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营养健康常识和医疗保健知识。于是同学们根据张帆老师的讲解,结合平日所积累的一些养生保健常识和通过网络查得的资料,选取其中重要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生保健知识,向居民们进行宣传。队员们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利用小区内的宣传板、阅报栏,出宣传板报,向居民们宣传遇到突发状况的紧急应变处理方法,如“火灾中的逃生与自救”“煤气泄漏的处理方法”“溺水者的抢救―人工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外伤止血”“骨折的紧急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抢救”等。队员们分工合作,利用所学知识一方面在小区内进行义诊,免费为小区居民测量血压;另一方面,志愿者服务团的成员们以散发传单的形式向居民们介绍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中医养生、饮食卫生、身体锻炼及养生保健知识。包括 “干燥春季巧喝水”“如何去除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如何给冰箱除异味”“洗袜子的科学方法”“英国营养学家建议2012年多吃7种健康食物”,还有一首健康食谱的诗歌。

队员们向他人介绍这些养生保健知识的前提是自己积累了大量的医疗健康知识。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增长了才干,大家都认为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不管是对将来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经验。

三、工作成效与收获

1、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体味国庆60年国家的新变化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活动中,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75期 “阳光万里行”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深人社区,调查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人,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完善情况。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深切的体会到新中国60年的伟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认真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2、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篇6

项目调研报告书

项目名称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负 责 人 李灿

学 院 法学院

年级专业

法学专业2012级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

775879610@qq.com 指导老师 龙黎明

所在学院 法学院

填写日期:2014年9月13日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摘要:本小组项目主题为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通过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和广西省梧州市蒙山县参与社区矫正服务,并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实地了解当地社区矫正的实施状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目前作出的相关政策等,得出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的情况,据此,力图以小见大,分析出当前解决此问题的些许可行之策。

【调查背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群众及领导谈心交流,让年轻的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也让大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作为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很快也将走上社会,所以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往往会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经常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引起了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提出了多项司法改革举措,在司法界引人瞩目,而在这其中,“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工作,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又是改革举措的亮点之一。

根据我国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和工作实践,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承担社区矫正的主要管理工作,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中,具体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和管理的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及街道、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但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是,从各地司法所的情况来看,平均每个司法所仅有1-2 个工作人员,有的还存在空编的情况。因此,与司法所承担的多头工作相比,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很难开展好新时期的社区矫正工作。加之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过去没有涉足执行刑罚的工作,相关法律经验不足,执法水平低,难以适应社区矫正的要求,更难满足社区矫正的需要。同时,现行司法所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司法所工作人员既受同级镇政府的管理,又受区、县司法局的领导。因此,司法所工作人员常出现混岗的情况,既要负责镇上的事务,有时还会派去包村,又要兼顾司法所事务。因此,如果仅靠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监督,很容易留下监管的空挡。这就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社会力量自身具有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特点,在其参与下,能够充分利用更多的形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好地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区矫正,为社区矫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法律人,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社区矫正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希望为我国的司法制度建设献计献策,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服务社区矫正的志愿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开拓知识面,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简介

双流县,成都市下辖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中心,成都市区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东升街道,距成都市区10公里,属岷江流域,县境内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双流县地处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地貌有低山、丘陵、平原、台地。双流县最高点为三星镇云崖村,海拔988.1米,最低点为黄龙溪镇皇坟村四组(原陈新村大河滩),海拔423米,县境地形最大相对高差565.1米。广西省梧州市蒙山县简介

蒙山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县,位于自治区东部大瑶山之东,东经110°19’-110°45’,北纬23°52’-24°23’,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县城蒙山镇陆路距首府南宁市460公里,北上距桂林市146公里,南距梧州市186公里,西距柳州市186公里,东距贺州市180公里,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全县面积1279平方公里,辖6镇3乡,总 3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人口22万人,其中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余人。是中国近代农民革命所建政权──太平天国开国之地,通过中国老年学学会专家组评审,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项目意义及目的】

一、通过志愿服务,亲身体验社区矫正的优点和缺点,为社区矫正制度的改进提出建议;

二、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等日程安排,为当地的普法教育和宣传工作做一些贡献,帮助当地居民解决一些身边的法律问题,提高其法律意识,促进法制宣传建设工作开展。

三、通过项目的座谈会、实地考察、志愿服务和调研的总结等,分析和总结当地社区矫正现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在当地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更好开展尽一份应有之义。

四、切实落实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精神,让大学生走进社会、走入基层,到农村实际走走看看,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彰显当代大学生、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

五、通过项目组成员之间的配合,独立思考探寻问题,制订调查方案并实证调研,提出创新性意见,提升团队成员的团队配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训练组员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的能力。

【前期筹备】

(一)组织动员

1、召开前期筹备动员会,针对小组内部各成员的兴趣、特长,优化小组内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分工、合理安排;

2、调动小组内成员以及对外关系网络的积极性,扩大潜在成员的范围,如积极与调研地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争取支持等;

(二)资料搜集

针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实施阶段,通过各类途径如图书馆文献资料、互联网、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新闻媒体报道等广泛搜集与此次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类资料。

所需的资料:

1、实践活动开展地双流县、蒙山县、涪陵区等地的基本资料,如当地自然环境、人口民族状况、经济状况以及普法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等基本信息;

2、社区矫正相关文献以及制度;

3、适合用于社区矫正方面的相关法律资料(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等);

4、关于农区法制现状研究、农区普法教育工作开展、农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参考资料:苏力著《送法下乡》、王晨光著《农村法制现状》、秦晖著《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刘建发著《“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马建新著《论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

(三)物资准备

充足的物资以及良好的物资管理制度是合理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物资准备工作:

1、做出一份账目明细、分类有序的经费预算表以及一份物资管理表;

2、建立起较为有序、较为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将物资的管理落实到个人;

3、在出发前采购齐所需物资,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标志、团队成员所需的日用物资、防暑消暑药品、法律宣传小资料等。

【调查概况】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提法:“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机关社区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实施于2011年5月1日的《刑法修正案

(八)》,第一次在刑法中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201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修订,其中也明确地规定了对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2012年3月1日颁布《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的实施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决议: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工作,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不断引起重视,其必将在未来的司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社区矫正制度作为舶来品,社区矫正制度还并没有完全适应我国的法律土壤,我国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规定出台之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还在试行阶段,试图构建适合我国法律制度及文化背景的社区矫正制度。本次活我们以“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为主题,通过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广西省梧州市蒙山县和重庆市涪陵区实地了解当地社区矫正的实施状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目前作出的相关政策等,得出现阶段这一地区社区矫正的情况,据此,力图以小见大,分析出当前解决此问题的些许可行之策。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实施中,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承担社区矫正的主要管理工作,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中,具体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和管理的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及街道、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人员存在着编制严重不足、相关法律经验不足、执法水平低,难以适应社区矫正的要求,更难满足社区矫正的需要。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常出现混岗的情况,既要负责镇上的事务,有时还会派去包村,又要兼顾司法所事务。因此,如果仅靠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监督,很容易留下监管的空挡。这就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社区矫正制度是2003 年开始在我国试点进行的,虽然距今足有十年的时间,但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程度并不高。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不足、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权利、义务、责任不明晰以及缺乏一个参与机制等问题明显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社区矫正的具体实施情况,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我国的社区矫正的现状,并鼓励专业人才参与到社区矫正的服务中。

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志愿者,我们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区矫正提供一定服务和帮助。作为社会志愿者我们能够以一种平等主体的身份来帮助 6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矫正人员,我们与矫正人员之间是互动的而非单向的,是建议性的而非强制性的,这就容易使矫正人员更为接受和认可,减少矫正人员潜在的抵触和戒备心理。其次,我们具备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作为社区矫正的辅助人员,能够为矫正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

从全国试点范围看,各地社区矫正的主要做法有:日常督管工作,包括对矫正对象的报到、迁居、外出销假、学习、会客等各事项的管理;由公安派出所、基层司法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矫正对象家属和近亲属以及社会志愿者等组成的监督考察小组对矫正对象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监督;采用与矫正对象定期见面、不定期走访和集体活动等方式加强管理。个案矫正工作,通过对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年龄特征、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等的详细考察,做有针对性的矫正工作。公益劳动,组织矫正对象打扫公共卫生及植树造林等,以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帮困扶助,为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和生活帮助。北京、上海、江苏、山东以及很多省市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了社区矫正实践———开展了诸如心理咨询、一对一帮扶、志愿者行动、法律援助、高校社区联合矫正等多项实践。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方式包括社会工作专业方式、社会资源整合方式、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方式等等社区矫正的专业队伍由社区。

(一)志愿服务方式

第一、通过与当地司法局联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当地社区矫正的特点,以及了解服刑人员的特殊案情和其他情况,针对个案和具体服刑人员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

第二、与服刑人员一起参与劳动。一般的社区矫正方式有要求罪犯必须在社区从事一定时间无报酬(少数州有低酬)劳动。我们通过和服刑人员一起劳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了解,建立信任。

第三、与服刑人员聊天、交谈,我们作为志愿者与服刑人员处于平等地位,而且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更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这样能更好的为他们疏散心情。

第四、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法律政策。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和现行的国家法律政策进行普法,让服刑人员了解国家刑法罪名和刑罚的构成以及法定、酌定量刑情节的规定,使他们更愿意参与社区矫正,争取减刑,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一份子。

第五、开展心理辅导,我们在接受相关心理培训后视具体情况而定采取心理辅导。

第六、听取服刑人员的心得体会和报告,给出专业建议。

第六、加强宣传。我们在本次社区矫正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将致力于对外宣传,把我们所了解和感受到的社区矫正的相关情况通过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对外宣传,希望引起广大同学和其他社会群众对社区矫正的关注,让大家认识到社区矫正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参与到社区矫正当中,为社区矫正工作贡献力量。

第七、在后期组织专业团队,固定接触人员,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模式开展社区矫正的服务工作。我们在后期的课题调研中将充分讨论和分析以上方式以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方式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社区矫正服务中,组织专业团队固定长期性地与服刑人员建立联系。

在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将探讨更多的形式服务与社区矫正工作。

(二)课题调研方向

第一、社会力量(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合理形式。

我们通过与三个地方的司法局联系,获取第一手的社区矫正相关资料,了解各地实施社区矫正的形式;我们也通过新闻和文献了解国内外更多的社区矫正形式;再加上我们在志愿服务中探索的形式;我们将在课题调研中对这些形式进行具体探讨和分析,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形成较完备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形式方案,希望能为社区矫正工作建言献策。

第二、社会力量(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模式。

(1)通过构建组织、培训、管理、评估、保障和奖励机制,形成志愿参与工作保障体系。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建立长期的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模式;

(2)在社区矫正中组织专业团队,固定接触人员,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模式,即一个志愿者对应一个服刑人员,在长期固定的对接中建立信任关系,更有助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3)建立高校法律学生每月与司法局合作,服务于社区矫正的模式,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通过他们与服刑人员的联系和对社区矫正实行的监督,有助于弥补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的缺点,发挥法律学生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的优势,提高社区矫正的专业水平。

第三、社会力量(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志愿者自身安全问题、志愿者与服刑人员的交流信任问题、与司法局人员的合作问题等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讨,如何保护志愿者群体和服刑人员群体,如何更好地磨合志愿者和服刑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处理社会力量与专业工作人员的合作问题都值得我们在课题调研中去探讨和分析。

第四、借鉴国外社区矫正实施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课题调研前期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到国际上对于社区矫正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情况,我们希望在志愿服务中小范围实践,并深入探讨和学习,把国外先进经验和本土的社区矫正模式相结合,更好地提出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可行性方案。

社区矫正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贯彻刑罚的人道性,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温、良、恭、俭、让的人道主义风气,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矫正通过对矫正人员进行再社会化的教育,使其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监狱只是暂时监管犯人的场所,经过惩罚、教育以及改造后,绝大多数罪犯还是要回到社区的。只有对社区矫正的意义及价值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我们希望能够参与社区矫正,做一些志愿服务工作,为社区矫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调研具体实施

此次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分为两个组,分别在双流县与蒙山县进行调研与实践活动。其中在双流县司法局进行志愿服务以及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帮扶社区矫正人员;在蒙山县主要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社区矫正的实施等问题。

实践活动主体部分主要开展3天左右,在双流县1天时间访问司法局工作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以及当地民众,发放调查问卷、探讨社区矫正发展问题等;1天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在蒙山县1天时间访问司法局工作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以及当地民众,发放调查问卷、探讨社区矫正发展问题、对比与双流县社区矫正的实施情况等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一、调研双流县社区矫正情况

活动主要采取下面几种形式:一为对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翻阅有关社区矫正的相关资料;二为访谈社区居民;三为发放调查问卷,全方位地对社区矫正问题进行调研和探究。(1)活动时间:

2014年8月27日8:00——18:00(2)活动形式:

①对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访问、翻阅文件和资料; ②发放调查问卷,顺便对居民有关社区矫正问题进行访谈;(3)活动过程:

①27日早上到达双流县司法局,首先与司法局负责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谈话(访谈记录见附件),翻看了社区矫正的相关文件和材料,和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社区矫正形式和发展等问题的探讨;

②27日下午,在双流县各社区发放了有关社区矫正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见附件),对部分参与调查的居民进行了访谈。(4)活动结果:

第一日访谈和翻阅资料,以及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居民的访谈,为后面的调研打下了基础,我们获得了宝贵的调研资料,活动成果丰硕。(5)活动照片: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访问东升街道司法所杨所长,对有关社区矫正的问题进行探讨

——访问双流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陈队长,对有关社区矫正的问题进行探讨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双流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

二、走近社区矫正人员

(1)活动时间:

2013年8月28日10:00-16:00(2)活动形式:

团队成员和矫正人员一起进行矫正服务,对矫正人员进行访谈和法律方面的宣传,同时继续发放调查问卷。(3)活动过程:

①28日早上,提前与司法所沟通好,确定当天有社区矫正人员会到司法所做汇报和服务后,团队来到双流县东升镇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了解,与她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访谈记录见附件);向居民继续发放了部分调查问卷。

②28日下午,旁听了矫正人员的汇报,对矫正人员进行了访问,以及进行了法律知识的普及。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4)活动结果:

本次活动让团队成员对社区矫正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也让团队成员对社区矫正制度的优缺点有了思考,对以后对社区矫正的分析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5)活动照片:

——小组调研成员走近矫正人员

——与矫正人员沟通交流,对其进行普法宣传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三、调研蒙山县社区矫正情况

活动主要采取下面几种形式:一为对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翻阅有关社区矫正的相关资料;二为访谈社区居民;三为发放调查问卷,全方位地对社区矫正问题进行调研和探究。(1)活动时间:

2014年8月24日10:00—16:00(2)活动形式:

对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访问、翻阅文件和资料;发放调查问卷,顺便对居民有关社区矫正问题进行访谈;通过现场采访的形式,利用录音、笔记、拍照等途径记录下采访过程,并整理出采访笔录。(3)活动过程:

①当日10时抵达蒙山县司法局,采访了司法局的领导,就社区矫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问询(访谈记录见附件)。

②对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对部分居民进行了访谈(访谈记录见附件)。(4)活动结果:

此次活动获得了宝贵的资料,方便团队对各个不同地点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对比和比较,活动成果丰硕。(5)活动照片: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司法局工作人员接待团队成员

——对司法局领导进行采访

——对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蒙山县司法局蒙山镇司法所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四)团队成员心得、感想

1、“sculaw小分队”社区矫正之双流县

2014年8月27日,阳光灿烂,经过前期的准备,我们开始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我们团队将实践主题锁定为社区矫正的实施这一近年新出现的刑罚实施方式。我们团队分赴两省,我和团队中的几名成员去到了双流县司法局对双流县的社区矫正制度实施情况做实地调查。

进入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的办公室,便能看见墙上挂着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制度、流程等。看到我们的到来,矫正大队的陈浩老师相当高兴,他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双流县目前12个区的实施状况。在我们提出想实地观摩一下社区矫正中思想报告这一重要程序之后,还将我们带到双流县管辖的东升镇司法所。在司法所我们见到了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已久的杨军老师,她先是向我们介绍了大致状况,之后还带我们一起参与了一位服刑人员----一位因迷信法轮功而获刑的老奶奶----的思想汇报,也是该人员解除社区矫正之前的最后一次思想汇报。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与老奶奶谈话过程中一直态度亲切,充满关心,结束时还扶着腿脚不便的奶奶下楼,这让我想起杨军老师之前读对我们说过的,对待服刑人员的态度要刚柔并济,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虽然他们也是服刑人员,但是也不同于在监狱里服刑的人员。

我国于2011年将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写入刑法修正案

(八),之前一直由公安部门负责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移交到司法局,陈浩老师也对我们说社区矫正目前实施起来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之前并无相关工作经验,而且各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另外,目前我国虽已将社区矫正制度写入刑法,但是对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无法律规定,只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部规定的一些法规来操作。虽然人员、资金以及制度上都存在一定困难,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双流县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以东升镇为例,服刑人员矫正的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只有极少数的顽固分子重新收监。我想这结果不仅是因为社区矫正这一制度的先进性,同时也得益于司法工作人员的努力与敬业,从单纯的管理到如今的管理帮扶为一体,司法人员不仅仅将之当做任务,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对犯罪分子改造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回归社会,而不是将他们从社会中剥离,而这些司法工作人员不 17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仅仅是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也予以关心,为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思想汇报的时间也给予服刑人员一定的自主性,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也让这些服刑人员看到了国家与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在心底深处更容易接受思想改造。

在此次的实地调查中,司法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十分的感谢我们大学生把社会实践主题投向这一块,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使社区矫正能够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将责任限定在政府组织身上。在看到基层司法所的人员设置情况之后,我也感受到了社会力量的重要性,如果有更多的人,特别是法律、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的话,既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利用专业知识更好地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改造。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但是这一天中的所见所谓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平日里纵然接受了再多的理论灌输,却终及不上一天的实践所得到的收获多。从陈浩老师与杨军老师身上,我也看到了身为法律工作者的价值与意义,我已十分期待能早日投身其中。

2014年8月27日

四川大学法学院“sculaw小分队”

队员:梁亚萍

2、“sculaw小分队”社区矫正之广西蒙山县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分赴三省一直辖市,针对社区矫正现状作调研。本站我们来到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基层社区。

蒙山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辖县,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藤县,北接荔浦。国道321线贯穿县境南北6个乡镇。全县面积1279平方公里,辖6镇3乡,总人口22万人,其中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3万余 18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人。各乡镇均设有司法所,由蒙山县司法局作统一管理。配备一至两名司法协理员,无专职社区矫正监督人员。据我们实地了解,目前蒙山县共有社区矫正服刑人员62人,其中缓刑50人,暂予监外执行5人,管制5人,假释2人。从数量上看,缓刑犯居多,占82.6%。从犯罪类型上看,犯故意伤害罪者31人,占50.0%;犯盗窃罪者13人,占21.0%;犯交通肇事罪者10人,占16.1%;犯赌博类罪者8人,占12.9%。我还从司法工作人员处得知,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中,青少年的比例非常小,最新的统计数据看,仅两例。犯罪类型均为盗窃,所判处的刑罚皆为缓刑,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缓刑两年和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调研的首站,来到蒙山县司法局,司法局局长和办公室主任以及社区矫正科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热心的领导们告诉我们:调研的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知识了解不够、认同度不高。由于社区矫正开展时间还不长,农村群众广泛认为一个人犯了罪就要“坐牢”,是其应得的惩罚,从未听说过社区矫正。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的思想熟悉存在偏差,认为法院宣判了,监狱释放了,就没事了,不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也无所谓。

获悉社区矫正的大体现状后,我们对社区矫正司法协理员进行了采访,对蒙山县现有的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实行的监督、检察与教育,和相关普法形式、主题和方式,以及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初步调查、阅卷与访谈。

第一,完善健全的制度是各项工作科学规范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对社区矫正办公室了解到,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蒙山县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台帐,做到一人一档,详细记录社区矫正人员的档案信息、工作、生活、思想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切实做到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服刑人员每月需要上交报告,详细记录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心得体会,体现了对服刑人员的学术化管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端正态度、改变自我。在我看来,这样的管理办法既严谨而对于服刑人员也相对自由。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自己是一名犯错的学生,被老师罚站或者写检讨书,虚心向上还是一个好学生。

第二,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原则:以人为本,教育帮扶并举。首先,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保证了矫正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在管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注重了解矫 19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正对象的家庭状况和近期思想表现,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如,文圩镇矫正对象李某,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工作人员经过不断地协调、沟通,终于帮他争取到了民政所发放的家庭生活困难补助,每个月领到60斤大米。李某深受感动,决心运用在服刑时学到的水电和电焊技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把自己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我们学习法律就是要理性对待,预防犯罪,帮助罪犯回归社会。

第三,对服刑人员相对自由的管理并不代表司法人员任务得到了松懈,他们深入走访各村、街道,了解矫正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思想动态,并着手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帮他们找工作、出主意,因人而异,各尽其能,各施所长。让他们步入生活正轨,顺利地完成人格重塑,尽早融入社会。

目前,西河镇社区矫正人员都有自己的事业或学业,其中从事运输业5人、搞种养5人、开商店3人、在校学习1人,全镇社区矫正人员没有一人重新违法犯罪。非常开心的是,看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教和帮扶,使矫正人员有了稳定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也使他们从心理上摆脱了曾经的阴影,重塑了对今后生活的信心。

希望我们的“sculaw小分队”能以此次调研、访谈,对一些具体存在的问题能作出简明扼要、实事求是的探索,愿本队的调研能为社区矫正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为法治中国奉献绵薄之力。

2014年8月25日

四川大学法学院“sculaw小分队”

队员:覃蓝叶

【调查数据整理】

此次现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646份,回收率达95%,面向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及学校老师和同学,另有走访农户17户,记录并收集问卷26份。故此次调研总共搜集调查问卷672份,数据全面翔实可靠。具体数据如下: 具体数据如下:

Q1:您觉得法律和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联么?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A、密切关联(492,73.2%)B、有关,但不密切(96,13.8%)C、毫无联系(81,12.1%)D、其他(6,0.9%)Q2:您是否听说过“社区矫正”?

A、经常听说(315,46.9%)B、听说过,但很少(249,37.0%)C、没有听说过(57,8.5%)D、记不清了(51,7.6%)Q3:您是否愿意参加社区、村委会等组织的法律知识宣传和培训?

A、愿意(228,33.9%)B、视具体情况而定(246,36,6%)C、不愿意(189,28.1%)D、其他(9,1.4%)Q4:您一般从哪些途径获得与社区矫正等法律知识相关的内容?

A、电视(495,73.6%)B、他人口头讨论(138,20.5%)C、各级组织的法律学习(30,4.5%)D、其他(9,1.4%)Q5:您认为“社区矫正”能否起到对犯罪人的教育、改正作用?

A、可以(171,25.4%)B、不清楚(303,45.1%)C、不可以(144,21.4%)D、其他(54,8.1%)Q6:您认为我国“社区矫正”现状如何?

A、广泛存在,但不完善(273,40.6%)B、十分完善(108,16.1%)C、比较落后(150,22.3%)D、不清楚(141,21%)Q7:您认为影响我国“社区矫正”深入完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中国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B、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还不完善(48,7.1%)

(255,37.9%)C、基层工作不到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D、多方因素共同造成(147,21.9%)

(222,33.1%)Q8:您是否知道本地社区存在“社区矫正”?

A、知道(159,23.7%)B、不知道(533,76.3%)

【调查数据分析】

现场发放问卷以及走访农户的主要询问内容大致涵盖以下八个方面问题:①法律对于生活工作的关联性;②公民对于“社区矫正”的了解程度;③公民是否有意愿参加社区、村委会等组织的法律知识宣传与培训;④一般从哪些途径获得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社区矫正等法律知识的内容⑤对社区矫正作用的认识;⑥对我国社区矫正发展现状的认识;⑦对影响我国社区矫正深入完善原因的认识;⑧是否知道当地社区等组织存在社区矫正情况 等。现将统计分析如下:

图1-1 法律对于生活工作的关联性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A、有紧密联系B、有关,但不紧密C、毫无联系D、不清楚

1、如图可以看出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的今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农村也在进步,农村百姓同样也能感受到法律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也逐渐尝试着去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农村百姓开始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一味地商讨、争吵,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极大的鼓舞。

50.00%40.00%30.00%20.00%10.00%0.00%经常听说听说过,但很少没有听说过记不清了

图1-2 是否听说过社区矫正

2、从调查得知:在我国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后,公民逐渐得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社会中,无论是对法律知识认识的不断加深还是对“社区矫正”等较新法律名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词的了解都有所提高。而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人群对社区矫正等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如农村居民及一些学生,这是由政府宣传力度、基层普

法还不深入以及公民素质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也提醒我们要加强普法宣传程度,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社区矫正。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愿意是具体情况而定不愿意其他

图1-3 是否有意愿参加社区、村委会等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

3、从图标得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即使是农民也不能离开知识而只用体力维持生活。广大农民自知自己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因此他们对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这种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对将来生活很有帮助的组织活动十分感兴趣,并且热衷于参与。这是我们大力宣传法律普及以及进行法制化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总体国民素质,增加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有三分之一的农民都表示愿意,体现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重视,但同时应认识到,由于忙碌于农活不能脱身,或者在工地等地方打工以及抚养子女等原因,农民们并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来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毕竟工作才是养家糊口的根本之计,没有工作便是纸上谈兵,所以更有进四成的农民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对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稍有打击,这也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中。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电视他人口头讨论各级组织的法律学习其他

图1-4 一般从哪些途径获得社区矫正等法律知识的内容

4、根据图表得出:在广播电视高度普及的今天,通过电视新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仍是主要的来源。有近四分之三的公民都是通过电视新闻了解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越来越平民化的家用电器,在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方面占有绝对性的地位。而二成的口头传述中也有不少是通过电视新闻进行的二次传播,口头传述便于农民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讨论,这样有利于相互交流和发飙看法相互借鉴,是一种良好的模式。不可否认国家大力推进三农建设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显著成就。

反观其他方式比例着相当低,从中得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我们的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农村的信息技术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信息技术不仅有时效性、传递性、不灭行的特点,并且很多方面由于电视传播,我们有必要在农村进行技术革新,推进新农村的信息技术进步,以此推进法制化。

50.00%40.00%30.00%20.00%10.00%0.00%可以不清楚不可以其他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图1-5“社区矫正”能否起到对犯罪人的教育、改正作用

5、从中可以看出来,有四分之一的群众都认为“社区矫正”能起到对犯罪人的教育、改正作用,当然这和他们所接触到的身边事例有关。但还是有大多数人对社区矫正不了解,不清楚社区矫正能否起到对犯罪人的教育、改正作用,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社区矫正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很多公民都还不了解这一制度。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人认为社区矫正起不到对犯罪人的教育改正作用,这说明我国现今的社区矫正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被所有人所认可接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一选项的比例会逐步增高,我们也期待社区矫正等法律制度能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广泛存在,但不完善十分完善比较落后不清楚

图1-6 我国“社区矫正”现状如何

6、从中,只有二成的人满意我国的社区矫正现状,有四成的人都不满意。这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有十分大的关系,部分细节难免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有不少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压力固然是一种动力,为人民服务才是根本的宗旨,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稳中求胜,继续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的进一步建设。而针对部分公民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则有必要加强普法与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了解实时动态,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于这个群体倾注的经历。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中国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基层工作不到位多方因素共同造成

图1-7 对影响我国“社区矫正”深入完善的主要原因的认识

7、此调查中: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国家的宣传力度不够,这当然与国家对农村等地区的硬件条件建设有关。很多的人认为,这与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有关,这说明在有关制度及政策建设上还有待提高。在相关权利制度上面,民主制度不健全也是诟病之一,这有待于我们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也有人从基层工作不到位、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找答案,所以在农村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相关法律知识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知道不知道三维柱形图 3

图1-8 是否知道本地社区存在“社区矫正”

8、根据以上数据看出,在当代公民中中,大都知道本地社区存在社区矫正,这说明近几年来我国社区矫正等基层法律制度有所发展。但还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社区矫正的存在,也告诉我们,社区矫正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大力的宣传与

发展才能为更多人所知。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状况描述】

通过此次活动调查可以得知: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农村地区的农民们法律意识也没有以前那么薄弱。公民社区矫正等基层法律制度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性,可以从自身角度提供很多建议。

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社区矫正还不能为大家所熟知,也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我国政府对此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建设也还不完善,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这些也导致社区矫正仍不被很多人所认可和接受。

他们对于社区矫正以及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看法也值得我们深思,在追求速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许注重效率而忽视了落实,特别是宣传不到位,政策及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国民素质普遍较低也是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多多考虑,多下功夫。

相关司法执法的部门作为政府机关,也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多办实事,而不能人浮于事。他们应该多多宣传自己的工作与作用,让百姓对他们产生更多的了解,愿意请教他们来为自己服务,而不是游手好闲。多组织相关的普法活动,多给农民时间让他们参与,这样才能使普法宣传进一步成功。

【分析成果】

我们的调研和志愿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对调研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等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下面从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两个方面呈现分析成果。

一、社区矫正推行中遇到的困境

(一)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滞后

国际上实行社区矫正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只是在法律规范的形式上有所不同。有的国家制定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最典型的是美国,到1996年,美国相继有28个州通过了社区矫正或类似于社区矫正的地方性法规。有的国家有单行的社区矫正法律规范,如新西兰的《假释法》、芬兰的《社区服务 27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法》、日本的《缓刑执行保护观察法》、《犯罪者预防更生法》等。

我国现行法律是解决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问题,其内容相当原则。社区矫正规定只以通知、办法的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种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缺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建设不足

有些基层社区建设根本不够施行社区矫正的条件,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也盲目的效仿施行。它们的条件不具备,建设不到位,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安置帮教能力不足。目前有的基层司法所在原有的职能基础上,又承担起社区矫正的职能后,对于要完整、准确和有效地履行非监禁刑罚执行的职能,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有效性及其公信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状况使社区矫正根本不能落到实处,导致罪犯刑满释放后感觉不到刑罚惩罚性进而重新犯罪,使公众对社区矫正失去信心。

(三)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不够

在具体社区矫正工作中,公安、司法行政部门有时存在相互推诿扯皮,导致个别社区服刑人员不知所措,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教育与多个部门和单位工作相联系,但公安派出所认为,社区服刑人员已经移交给司法所管理,就与本单位无关了,不需要管。政府领导干部认为,实行社区矫正是你司法所的事,与我们无关,无需我们管理。村组干部认为,社区服刑人员是罪犯,刑罚执行是执法机关的事,与村委会无关。而司法所以工作人员少,且要承担普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和政府法律顾问等繁重的工作任务,表示力不从心。这样就导致,文件上是齐抓共管,实际工作中所有单位都不管。

二、创新和完善社区矫正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

由于社区矫正的某些规范的不确定性,致使工作人员无法放开手脚去做,效率不高。目前有关社区矫正方面的内容在《刑法》中得以明确,但是《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其他基本法、程序法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因此,完善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才能为社区矫正工作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有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及授权,相关部门、人员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去实施,所以,完善立法规 28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范实乃当务之急。

(二)加强司法所建设,健全社区矫正组织机构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所的重头戏,司法所建设关乎基层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司法所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高低甚至于工作的成败。应当通过加强司法所的建设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要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强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水平,以期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这项刑事政策。要加强对司法所的保障,加强司法所的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应全力以赴支持这项工作,在办公用房、交通工具、技术装备、人员配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司法所真正能切实的履行好矫正职责,提高矫正工作水平。

(三)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法院应当正确理解、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强对被判非监禁刑到社区服刑人员的调研,多与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联系,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风险,研究判决的精准度。检察机关应明确职责,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法律监督,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公安机关与矫正机构密切配合,严防脱管、漏管。监狱部门应积极协助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开展工作,加强与社区矫正机构的衔接,在矫正人员的交接上不仅仅停留在档案交接上,而应当及时向社区矫正组织提供出监罪犯详细的改造情况和重新违法犯罪的预测资料,便于社区矫正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社区矫正组织要协调各部门,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及时将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将矫正人员的情况反馈给法院和监狱,提高接受检察机关监督的主动性,共同做好矫正人员的转化工作。

(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矫正工作信息化水平

构建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库,实现全国一体化网络管理。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络能够更快速地解决各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快速地完成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手续,另一方面也能更快速的得到被矫正人员矫正情况的信息反馈,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置。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司法行政、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的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共享,实行网上办公,势必全力解决在衔接及具体执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提高矫正工作质量

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有效工作制度。一是要健全社区 29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服刑人员的报到、汇报、请销假、公益劳动、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多种制度,确保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与社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矫正工作,利用社区这种开放、平等的环境及社区的教化、经济生活、社会福利保障等功能,快速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三是要加强心理矫正教育,培养矫正对象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社区矫正中很多服刑人员是初犯,主观恶性不深,犯罪只是脾气暴躁、情绪一时失控等个性不良造成的;还有一些未成年犯是因为在单亲家庭缺乏关爱和温暖,对生活理解发生偏差而犯罪;也有些罪犯是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受不良思想意识、亚文化的影响,心理不稳定甚至扭曲而走上犯罪道路。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造成的犯罪必须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在服刑人员中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是矫正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实现资金渠道多元化。

目前许多矫正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许多良好的规则以及矫正工作所需的硬件,因为款项欠缺不能很好地实施。对此,国家应当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司法行政部门也可以拓展经费的来源,如依靠民间资本、自主积累等,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增设专门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衔接,设立问责机制。服刑人员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因此,矫正工作还应该变换工作思维,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如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以帮助矫正对象在心里上接受社区矫正,更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要着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衔接。社区矫正制度实际上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主导,将矫正对象即犯罪分子置于社区内,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执行活动。所以,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任务艰巨,需要整合各种力量,制定具体社区矫正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细化各单位、个人的相关责任,建立问责制度,确保社区矫正有序顺利推进。

(八)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认识度,壮大社区矫正队伍。

社区民众对社区矫正的了解不多。要让社区矫正这一理念深入民心,就应加大宣传力度,如借用法制宣传日,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同时,社区矫正的实 30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施仅仅依靠社区矫正人员显然有限,还应壮大其队伍,组成一个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社团。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了解更多知识,只有真正认识和了解社区矫正的优势和好处,才能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矫正的队伍来。只有民众从内心接受认可了这项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才能顺利有效的实施。

【后续工作】

一、整理相关材料数据

活动后期阶段,做好活动的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包括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访谈笔录等文字材料及相关的多媒体材料,以便得出此次调研的的结果,并就此提出合理化、针对性强的建议。将此次调研活动中所得到的相关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一方面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以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并作出细致分析,另一方面将其他材料如录音、录像材料等进行进一步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做成访谈笔录。为形成完善、系统的实践报告做好准备工作。

二、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此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了解基层的法治现状并对此提出我们的建议,在实践中锻炼我们的能力,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整理好相关材料之后要对此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议,同时将这些建议进行整理交由指导老师修正补充,使得最终结论、建议更加地贴近实际、更加合理。

三、反思总结活动中的不足

由团队成员内部进行总结反思,对此次活动的过程等环节进行会光顾与分析,反思活动中的不足及欠缺之处,吸取教训,提高能力。

四、向当地政府反馈相关信息并建立长期联系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对相关结论、建议进行了修改后,再次跟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将修改后的结论建议及时反馈当地政府,为其今后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进行信息反馈后,与当地政府建立起长期联系,建立起相互合作机制。一方面,大学生长期在校学习,对于社会接触较少、认识较肤浅,通过这样的长期联系机制,可以为其深入了解社会、基层、农村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大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是有所区别、有所不同的,这样长期的相互交流也利于当地政府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得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思维方式的意见。这样的长期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目前,双方通过互留双方联系方式等形式建立起了这样的长期合作联系。应进一步加强此工作,通过其他方式、其他渠道进行更为广泛的联系和合作,比如法律问题咨询邮箱等形式进行。

五、向学院汇报工作

在此次调研活动取得初步成绩后,应向本学院、校团委及时作出工作汇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此次活动,实践团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活动,进行调研。此次活动专业性质强、难度大、克服困难多,期间有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应当进行总结和反省,积累经验。为以后开展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结语】== 回望参加社会调查的这段时间,农民们的善良和质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也许没上过多少学,他们也许素质不是太高,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民人口有7亿多,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深切影响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从报告的结果不难看出,农民的法律意识虽有提高,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也就与社会的发展有显失调。所以普法活动的继续开展还是很有必要。因此,我们从法律意识一般理论分析到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同时指出农民法律意识低水平的形成是中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开放程度和法制建设滞后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要提升农民法律意识低水平必需大力发展中国农村经济、政治、教育和完善普法工作。真正让群众懂法律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如果可以把普法活动真正贯彻到农村还是很有作用 32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的。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重视,还要充分地引导和发挥社会团体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此次的学习和实践调查,心情有些许复杂,这样的不理想的现状对我们而言是一种鞭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的路十分艰难,需要十分的勇气,更需要十二分的执着。只有加强法律的普及来弥补,才能使西部人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格道德完善,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律建设,才能实现法治现代化。

最后,衷心感谢给我们提供此次实践活动机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还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合作和热心帮助我们的当地政府领导、工作人员及热情的人民群众,所有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都是促使我们完成这次社会调查的巨大动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学生以一己之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基层的决心。

【参考文献】

[1]陈震武.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监狱学刊,2006(2):38-40。

[2]冯卫国.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3]郑川、张庆珊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与社会创新管理工作[J].中国检察官,2009(19)。[4]钱美兰:《社区矫正工作推行以来存在的问题与思考》,载《法治研究》2010年第4期。[5]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载《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6]郝赤道:《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载《法制日报》2011年第316期。[7]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治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8]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9]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载《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附件一:基层法治现状调查问卷

调 查 问 卷

您好!我们是四川大学法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基层法治现状调研,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下面,我们想采访您几个相关的问题:

Q1:您觉得法律和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密切关联么?

A、密切关联 B、有关,但不密切 C、毫无联系 D、其他 Q2:您自己或者身边是否发生过因为不了解法律而吃亏的事情?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A、经常遇到 B、有过,很少 C、没有 D、其他 Q3:您是否愿意参加村委会等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

A、愿意 B、视具体情况而定 C、不愿意 D、其他 Q4:您一般从哪些途径获得法律知识的内容?

A、电视 B、他人口头讨论 C、各级组织的法律学习D、其他 Q5:当您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一般会选择什么途径解决?

A、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解决 B、找村委会 C、上法院起诉 D、其他 Q6:您认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现状如何?

A、基本民主,但不完善 B、民主程度很高 C、民主建设很落后 D、不清楚 Q7:您认为影响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A、中国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B、一些主要领导民主作风不够 C、国民素质偏低 D、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Q8:您是否知道本地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司法执法部门的法律问题咨询热线?

A、知道 B、不知道

再次感谢您的帮助,祝生活愉快!

附件三:访谈笔录

(一)社区矫正人员的访谈记录

1、访谈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 访谈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镇司法所 访谈时间:2014年8月27日

访谈对象: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70岁 学历:小学 访谈成员:王晴黛薇 访谈内容:

A:请问您是因为什么罪名而进行社区矫正的? B:我是因为迷信法轮功而获刑的。A:距今,您参与社区矫正有多长时间了呢?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B:到今天,差不多两年时间了吧。A:您参加的主要社区矫正方式是什么? B:我主要会做工作汇报、心得汇报。A:大概的频率是多久一次呢? B:每两个星期一次吧。

A: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对待您的态度如何?他们好相处么?

B:他们人都挺好的。因为我年纪大了,他们也非常照顾我,对我有很多格外的照顾和关注。我真的很感谢他们。特别是小杨(杨军)。

A:我看您腿脚有些不便,在进行定时的心得汇报上司法所是否为您提供了方便么?

B:恩,有。他们知道我走路不是很方便。有的时候可以让我晚些汇报,不耽误治疗。或者打电话汇报,非常理解人。我很感动。A:您的家人是否积极配合在社区矫正中的各项工作呢?

B:我的女儿、女婿都很支持社区矫正。这样的形式,让我可以继续跟家人住在一块,不用去监狱。我很感谢党、感谢这个政策。

A:今天是您最后一次进行矫正汇报工作了。希望您今后身体硬朗,开始新的生活。B:谢谢你们。

2、访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 访谈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 访谈时间:2014年8月25日

访谈对象: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48岁 学历:初中 访谈成员:覃蓝叶 访谈内容:

A:请问您是因为什么罪名而进行社区矫正的? B:之前小偷小摸过。

A:至今,您参与社区矫正有多久了呢? B:差不多一年多吧。

A:您如何看待这种矫正形式呢?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B:我觉得挺人性化的。让我们可以回归社会,回归家园。A:您所在的司法局工作人员对待您怎么样?

B:他们都挺好的。比较理解我们,让我们好好配合,好好改造,早日回归社会。A:您平时的生活如何?有什么经济来源?

B:我之前没有啥经济来源,生活过的很惨。后来,司法所工作人员特别帮助我。他们经过协调、沟通,帮我争取到了民政所发放的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现在我每个月可以领到60斤大米。基本的生活没有问题了。我特别的感谢。A:有想过服刑完毕后的生活么?有什么规划和打算?

B:我在服刑时学习了水电和电焊技术,打算以后以此谋生。现在想的就是好好改造自己,以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把自己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A:在您服刑期间,家人和社区里的人对您如何?

B:家人还是很感动的,毕竟可以天天见到,不用去监狱了。社区里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感觉他们有点冷漠。现在时间久了,多多少少好了一点吧。A:非常感谢您接收我们的采访。祝愿您早日服刑完毕,回归社会。B:谢谢。

(二)司法局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

1、调研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与志愿服务” 访谈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司法局 访谈时间:2014年8月27日

访谈对象: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司法局矫正大队大队长陈浩 访谈成员:梁亚萍 访谈内容:

A:队长,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双流县社区矫正的情况吧。

B:好的。双流县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下设12个司法所,其中东升镇、西航港、九江、彭镇等司法所服刑人员较多。而在工作人员的配置上主要是司法局派出、街道办和辅助人员配合。

A:双流县社区矫正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B:我们社区矫正秉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理念,以司法所牵头、社区和家属配合的三级监管模式,采取GPS手机定位、思想报告、谈话、公益劳动、大型节日集中普法等形式开展。

A:那目前在执行社区矫正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B:执行人员法律知识缺乏、资金不足,人员匮乏。这也应当是其他执行社区矫正司法局、司法所的难题。

A:那咱们双流县社区矫正执行情况如何呢?

B:虽然人员、资金以及制度上都存在一定困难,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双流县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以东升镇为例,服刑人员矫正的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只有极少数的顽固分子重新收监。总体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A:请您分享一下工作人员在参与社区矫正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 B:我认识是人性话的管理和服务吧。司法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同时也要对他们的生活也予以关心,为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比如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思想汇报的时间也给予服刑人员一定的自主性。也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也让服刑人员看到了国家与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在心底深处更容易接受思想改造,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

A:请您分享一下咱们社区中矫正比较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吧。

B:我们社区有一位因迷信法轮功而获刑的老奶奶。今天刚好是她做最后一次思想汇报的时间。这位老奶奶一直很积极的配合我们工作的开展,和各个矫正人员相处的也非常融洽。两年来,按时进行反馈和汇报,是我们社区一个非常成功的改造典型。

A:您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社区改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B:当代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特别像你们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专职或者志愿者的形式投身社区矫正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实践。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为国家的社区矫正制度贡献力量。

A:非常感谢您对我们访谈的支持和帮助。

2、调研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与志愿服务”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访谈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司法局 访谈时间: 2014年8月25日

访谈对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蒙山镇司法所所长 访谈成员:覃蓝叶 访谈内容:

A:所长,麻烦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蒙山县社区矫正的情况吧。

B:好的。目前蒙山县共有社区矫正服刑人员62人,其中缓刑50人,暂予监外执行5人,管制5人,假释2人。从数量上看,缓刑犯居多,占82.6%。A: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类型情况是怎样的呢?

B:从犯罪类型上看,犯故意伤害罪者31人,占50.0%;犯盗窃罪者13人,占21.0%;犯交通肇事罪者10人,占16.1%;犯赌博类罪者8人,占12.9%。A:其中少年犯多么?数量如何?

B: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中,青少年的比例非常小,最新的统计数据看,仅两例。犯罪类型均为盗窃,所判处的刑罚皆为缓刑,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缓刑两年和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A:咱们蒙山县社区矫正资源是如何分配的么?请您大致介绍一下。

B:各乡镇均设有司法所,由蒙山县司法局作统一管理。配备一至两名司法协理员,无专职社区矫正监督人员。

A:没有专职社区矫正监督人员?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B:主要还是编制和经费上的问题的困难。

A:那我们社区矫正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是专职人员和经费的问题么? B: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在试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具体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和管理的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及街道、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人员存在着编制严重不足、相关法律经验不足、执法水平低,难以适应社区矫正的要求,更难满足社区矫正的需要。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常出现混岗的情况,既要负责镇上的事务,有时还会派去包村,又要兼顾司法所事务。这都是目前社区矫正面临的通病吧。A:那还有别的阻碍么?村民们的态度如何呢?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B:由于社区矫正开展时间还不长,农村群众广泛认为一个人犯了罪就要“坐牢”,是其应得的惩罚,从未听说过社区矫正。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的思想熟悉存在偏差,认为法院宣判了,监狱释放了,就没事了,不参加公益劳动、思想教育也无所谓。所以在开展社区矫正过程中,问题还是不少的。A:那也请您分享一下目前咱们社区矫正的成果吧。

B:目前,西河镇社区矫正人员都有自己的事业或学业,其中从事运输业5人、搞种养5人、开商店3人、在校学习1人,全镇社区矫正人员没有一人重新违法犯罪。我非常开心的是,看到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教和帮扶,使矫正人员有了稳定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也使他们从心理上摆脱了曾经的阴影,重塑了对今后生活的信心。这是最值得令人高兴的。

A:非常感谢您的配合和指导。祝愿咱们蒙山县的社区矫正工作能够越来越好,您们辛苦了。

(二)当地居民的访谈记录

1、访谈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镇社区居民 访谈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镇 访谈时间:2014年8月27日

访谈对象:姓名:刘艳梅 性别:女 年龄:40岁 学历:高中 访谈成员:隆汶睿 访谈内容:

A:阿姨,您知道什么事社区矫正么?有听说过么?

B:这个好像我们社区也有哇?是不是让犯人回家的那个措施啊? A:是的,差不多。B:恩,我知道这个制度。

A:阿姨,您知道您所在的社区有社区矫正人员的存在么? B:知道,都是街坊邻居。很多都认识。司法所也宣传过。A:您怎么看待社区矫正这样的狱外执行形式? B:让犯人能回家,和亲人在一起,我觉得挺好的。A:会不会觉得自己生活的社区不安全呢?

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与课题调研

B: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但是,时间长了,也没发生什么坏事,就习惯了。也觉得没什么了。

A:您和这些社区矫正人士接触过么?他们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和变化?

B:接触过。大家都是邻居,也都认识。就像没有犯事之前一样的相处嘛。变化啊,感觉就和正常人一样啊。没啥特别的。

A:社区矫正需要全社会人士的共同配合和支持,也需要广大志愿者的参与。如果处于社区矫正需要,您愿意参与其中,帮助社区矫正人士正常回归社会么? B:反正就是相处嘛。也没啥不愿意的。只有他们能够好好改造,好好做人,不再犯事,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不危害到我们,我也愿意帮助他们的。虽然没啥文化,不过还是能出一把力吧。

A:目前社区矫正都是针对一些所犯刑事案件社会危害性较轻的罪犯,如果扩展到稍微严重的重刑犯,您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人跟你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呢? B:这个,恐怕还是有一些担心哦。重刑犯都是比较凶残的人,我还是挺担心家人和自己的安全的。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探微 篇7

一是志愿者的选择。从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更好的服务精神, 还要有很好的奉献精神。同时, 从教育的技能要求出发, 需要志愿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 并且, 这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能力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志愿者的选择, 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时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受服务对象, 建立一定规模的志愿者资料库, 以便为选择志愿者提供参考。执行这种选择过程的机构应以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 并让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其中。

二是志愿者的培训。制度化的志愿者培训对志愿者的成长是有益的, 也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培训可以稳定志愿者的志愿心理, 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培育志愿精神, 弘扬志愿文化。在培训中, 安排经验分享、成果展示、自我评价等一些相关活动, 可以巩固培训的效果, 活跃培训的氛围, 同时, 志愿者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进一步增进了志愿服务的共识, 让志愿者在集体活动中建立人际关系, 融入志愿者队伍, 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是志愿者的组织。对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是提升志愿活动效率的一种保障, 同时, 精细化的志愿者组织, 一方面能唤醒志愿者的志愿精神, 另一方面也能让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活动, 避免志愿活动出现问题, 如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组织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教育机构, 也可以是农村社区组织, 借助这些机构和组织, 可以让志愿者获得更方便的志愿服务渠道。在组织过程中, 组织者对志愿活动要形成方案, 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 一方面使志愿者顺利活动, 另一方面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资源支持。

四是志愿者的考核。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将不断丰富, 志愿的考核管理也将多种多样。可能这种考核的约束性实际并不存在, 在志愿者本身而言, 也可能不太重视这种考核, 但这并不意味着考核没有意义。恰当的考核将对志愿者参加活动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不过, 这种激励作用可能有限。结合志愿服务实际, 贴近志愿者本身, 科学设置志愿者考核体系, 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动力之一, 达成志愿者服务效能的提升。

五是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是开展志愿活动的法理依据。在各种志愿活动中, 志愿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这也是志愿活动的主要价值之一, 当志愿者权利未受到尊重, 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参加志愿活动的激情, 并对该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 志愿者的义务也必须得到履行。一般的志愿者其义务的履行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对其义务作出规定, 对志愿活动本身而言, 将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六是志愿者心理干预。志愿活动是基于人向善天性的活动, 但事实上, 在活动过程中, 志愿者常常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些方面, 如嘲笑、冷遇等, 对志愿者心理会产生不良反应;同时, 劳累、健康状况等因素也会给志愿者心理带来损害。应建立一种心理干预制度, 尽可能让志愿者排解不良情绪, 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从而有效保护志愿者的心理健康。

七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反馈机制。志愿活动的效果要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评价和反映。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相结合, 方式上可采取调查、访问、成果展示、案例发现等。

八是志愿者的退出机制。志愿者有选择退出的权利, 志愿者的退出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 退出权都应该得到落实。组织者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让志愿者退出, 人性化地处理在退出问题上的一些纠纷, 可能对志愿者队伍也不尽然是一种伤害, 而是让志愿者获得了更多的尊重, 更能让志愿精神得到弘扬。

社区志愿者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29-03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化、现代化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来看,眼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仍是政府。从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可大致分为科教、文体、法律与卫生四个方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及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并对志愿者提供各方面支持。由于高校本身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自身定位

(一)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有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狭义上讲,是指在一个社区内,以块为主体、与满足居民的求知、审美、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较高层次需要向关联的种种文化现象的总和。”[1]地方高校作为其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着社区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之一,高校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密切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三个结论:一是社区文化是高校文化孕育的载体,即高校文化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多年以来形成的社区文化的影响;二是社区文化作用于高校文化,即“地方高校作为社区文化的子系统,其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内容、形式都受制于社区文化多角度多层面的规定与影响”[2];三是高校对社区文化的反作用力,即我们常说的高校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和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与创造性若能很好地运用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独具特色且异常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变化表达了对更高社会服务水平的渴求,而这种渴求恰恰为高校志愿者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仍是政府,因此高校志愿者需要给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找到准确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去。

1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创造者

高校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校园文化本身就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是相对的。从文化群体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两者皆从属于社会文化,且二者是横向(并列)关系;从建设主体来看,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从属于社区文化的。”[3]因此,高校不能做自我封闭,高校特别是高校志愿者需要与社区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交流。高校志愿者需要深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一线中去,通过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将贯古今、融中外的优秀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推广到社会、传播到社区中去,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2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文化研究的中坚研究者

不同社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水平的差异。而高校志愿者在研究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志愿者可以通过发表研究报告,撰写论文将自己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3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优秀社区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形成新的文化能力的时候,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社区文化可对他们产生极大影响,能培养高校志愿者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因此高校志愿者作为能动的主体,到社会上后,他们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与深厚感情,成为社区文化的传播者,努力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和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二 南京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调研结果

(一)主要服务类型与奖励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笔者总结出了南京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主要存有三种服务类型:热点调研与政策宣讲、公益服务与科普宣传、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这三种服务活动是志愿者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与学科特点,配合社区需求展开的。调研表明,参与第二、三种服务类型的人数比较多,占54.5%,此外还有8.26%的志愿者参加技能培训或社区建设方面的活动。

在奖励机制方面,虽然是志愿者活动,但33.79%的志愿者希望有精神奖励,希望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皆有的占到了38.62%。其中,志愿者们希望的物质奖励,实际上是希望能帮助解决在志愿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及材料费用。因为高校志愿者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并无收入来源,因此期待解决交通费和材料费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效果影响因素

在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的人际关系方面,同学和老师占的比重最大,占59.31%,反之,所服务的对象仅占19.31%。在活动结束后的沟通问题上,访谈结果显示团队负责人会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但是沟通主要是形式上的。对于一些需要商榷的具体问题,两者很少沟通或者沟通具有困难。如志愿者难以满足社区要求,或社区难以认同志愿者的想法等。对于制约服务效果的其它因素,大部分选择集中在“缺乏时间、缺乏指导与缺乏项目创新”。在如何提高服务层次上,31.03%的志愿者认为应当改变制度关系与提高人员质量,48.28%的志愿者则期待平台载体与制度规范的改变,其余志愿者则认为服务关系的改变很重要。

(三)参与意识情况与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志愿者是否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这个问题上,有33.88%的志愿者表示并不是非常了解。而关于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的动机,从自身兴趣出发的仅占16.55%,48.28%的志愿者最初的参与动机是受同学或同事的影响。在服务时间上,半年至一年占35.17%,半年以下的占33.80%,仅31.03%的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一年以上。

36.55%的志愿者认为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仅属于一般水平。关于志愿者专业与服务类型的关系,44.14%的志愿者认为专业应当有关联,28.28%的志愿者却认为二者的关系并不重要。

以上方面综合表明了当前志愿者服务活动存有三个关键性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志愿服务的动机不明显与激励不够;学校、社区沟通机制不顺畅;制约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亟待进一步有效优化。

三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建议

(一)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 志愿者不了解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凭感觉

虽然当前高校志愿者踊跃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但结合调研结果来看,部分志愿者虽然参加了志愿服务,却缺乏对于服务本身的深入了解。虽然志愿者们初期都非常积极,但很多志愿者只是服从组织的分配,机械的去执行分配到手上的任务,完全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更谈不上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容易使志愿者失去继续服务的兴趣从而导致志愿服务长效性的缺失。

2 部分社区文化建设忽视高校志愿者资源的利用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典型问题表现在缺乏对高校志愿者资源的利用。缺乏充分利用高校的力量来建设社区文化的意识。这种高校力量的缺失是导致调查结果中“现有文化资源在类型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重在以赢利为目的而不注重服务、培训类比较多而生态环境教育类比较少”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行政、形式色彩过于突出,服务效果参差不齐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部分社区的活动仍然沿用“组织活动”的形式,社区组织的活动往往是为了迎合各单位的行政需求,由社区进行机械组织,由政府或高校志愿者组织进行相关活动,志愿者与社区服务活动之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与交流。缺乏沟通使志愿者在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由于缺乏主动权,多数的高校志愿者在度过了志愿服务最初的兴奋期后,容易对“被分配”的活动感到失望甚至热情消失,从而造成服务效果有好有坏,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缺乏沟通同样使社区相关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参与活动的双方积极程度降低,最后导致相关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4 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性有待加强

根据问卷调查,33.33%的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时间在半年以下,而在一年以下的占了41.66%。一方面,随着学生志愿者年级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大,许多人因为时间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更倾向于在每年重大纪念日、节日与假期社会实践组织志愿服务活动。”[4]以上两点导致高校志愿者缺乏与社区的长期服务计划,然而,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连续性的活动作为支撑(尤其是法律服务和教育等深度活动)。在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方面,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 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存在供需偏差

南京社区的人员构成并不单一,部分社区的人员构成是外来人口与农转非居民,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更需要的是卫生类服务,而目前高校志愿者提供的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主要集中在科教与文体服务,如法律宣传,支教活动。例如仅仙林小学在每周就有7支志愿服务队进行支教类的活动,且有的服务形式相对单一且注重形式。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其实并不在于量多,对具体多样化需求的实质性关注才是真正重要的。从校社互动来看,这种需求与服务错误的情况会加剧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对于高校、社区及青年志愿者来说,并不是共赢的方式。[5]

(二)主要的对策

1 组织志愿者培训,进行有效激励,保障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在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之后,南京高校需要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辅导活动。如专家进行讲解“什么是社区文化及当前社区文化的建设情况”,帮助志愿者们分析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位置,理清社区文化建设与高校志愿者的关系,使志愿者在一个清醒的认知状态下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其次,需要进行一定的激励政策,如学校可以进行资金援助、活动指导与进行奖励,社区方面可以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良好的学生颁发奖章,对于表现平平的志愿者进行鼓励。综合以上两点,才能从源头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2 扩大影响,争取社会支持

社会力量对于推动高校志愿活动的开展、优化高校——社区文化共建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管理者,应立足于开发服务品牌,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力求得到社区居民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利于寻求社会资源,如商业或基金会形式的资金支持。作为社区管理者,应综合考虑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合理的调配资源,力争校社共赢。

3 加强校社互动,探索社区需求

当前南京地区,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对于社区的文化服务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校社缺乏互动,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高校志愿者与社区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高校志愿者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如进行关于志愿者服务的需求调研、基地建设、服务内容安排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反馈跟踪,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整。在社区应该树立良好的互助理念,做到支持志愿工作,参与志愿工作,做好信息互通方面的工作,与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志愿者在社区进行的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汉莹.解读社区与社区文化[J].群众文化,2002(04).

[2]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

[3]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0(06).

[4]陆为群.大学城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思路探析——以

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3).

[5]楼玉兰,周照东.论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和发展模

上一篇:《将相和》教案、说课稿下一篇:学校改造工程整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