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

2024-09-19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共6篇)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 篇1

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

1.水文学的体系:水文学开始主要研究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以后扩展到地下水,大气中的水和海洋。水文科学主要通过定点观测,野外勘测和室内外实验等手段,获得水体时空分布和运动变化的信息,因而形成了水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三个分支学科。第一章

2.水体的化学性质:(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1)溶解气体的含量近于饱和 2)降水普遍显酸性 3.河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1)河水的矿化度普遍低 2)河水中的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很大

3)河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有差异性 4)河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变化明显 5.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充填于岩石,土壤空隙中,与岩石,土壤广泛接触,渗流速度很小,循环交替缓慢,而且地下水贮存于岩石圈上部相当大的深度(10公里),构成了地下水圈。2)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直到盐水。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常需以地质年代衡量。

4)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此层可溶入氧气成为地下水氧化作用带。6.水资源的涵义:

1)广义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2)狭义水资源:狭义的水资源不同于自然界的水体,它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第二章

2.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1)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2)小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又可称为陆地小循环。

4.蒸发的物理机制: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等。8.水汽输送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 1)水汽输送通量的概念:是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水平,垂直)2)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单位为克每百帕平方厘米秒。

12.可能最大降水:所谓可能最大降水(PMP)或可能最大暴雨(PMS),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13.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渗润阶段;渗漏阶段;渗透阶段。15.径流的含义及组成:

1)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2)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又可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表层流)三种径流组成。(填空)第三章

1.产流过程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2.流域上各处产生的各种成分的径流,经坡地到溪沟,河系,直到流域出口的过程,即为流域汇流过程。

3.流域汇流影响因素: 1)降水特性的影响

2)流域的地形坡度的影响 3)流域形状的影响 4)水力条件的影响

4.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等。

6.河水的环流运动:环流的类型:根据环流的形态分为纵轴环流,横轴环流,斜轴环流及竖轴环流四种。

7.河流的泥沙运动: 推移质运动:

1)起动流速: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接近河底的水流速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平衡,泥沙便会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速度称为起动流速(Vc)。

2)止动流速:起动流速是泥沙从静止到运动的临界值,当流速值减小到某数值时,运动着的泥沙便停止在河床上不动了,此时临界流速称为泥沙的止动流速。

3)扬动流速: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时,河床泥沙开始滑动,流速增大,泥沙间歇性跃动,流速再增大,跃动的高度和距离随之增大,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泥沙不再回到河床上,而悬浮在水中,随水流一起下移,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扬动流速,它是泥沙从推移到悬移运动的一个参数。

悬移质运动 9.湖泊的类型:

1)按湖盆的成因分类: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

2)按湖水补排情况分类:吞吐湖;闭口湖。

3)按湖水矿化度分类: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盐水湖。4)按湖水营养物质分类: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10.水库的结构:

1)水库的组成:拦河坝,输水建筑,溢洪道。

2)特征库容与特征水位:一个水库的总库容通常包括防洪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

死库容与死水位(设计最低水位);兴利库容(有效库容)与正常高水位;防洪库容与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和汛前限制水位。12.径流向海汇集效应:

1)径流补给对近岸海区的冲淡效应。2)泥沙向海输入陆地不断延伸。3)陆地元素不断向大海迁移。第四章

3.潮汐类型:半日潮;全日潮;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全日潮。

5.风海流成因类型:风海流(漂流,吹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6.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7.世界大洋深层环流系统:在大洋深处环流系的垂直结构中,可分出暖冷两种环流系统和五个基本水层(表层,次层,中层,深层和底层)8.海洋的大气环流效应:

1)海洋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热源; 2)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3)海洋与大气的物质交换; 4)海洋对气候影响;

5)海洋温度场对台风的影响; 6)波浪,潮汐对海洋的作用。第五章

1.地下水垂向结构基本模式示意图

2.地下水分类:

1)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

a.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

b.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2)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4.将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关系划分为以下类型: 1)具有周期性水利联系 2)具有单向水力联系 3)具有间歇性实力联系 4)五水力联系 5.承压水的主要特征: 1)承压性

2)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样

3)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要小,动态变化相对稳定 4)水质类型多样变化大 7.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 2)地表水入渗补给 3)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8.地下水径流:

1)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径流强度

2)地下水径流类型:畅流型;汇流型;散流型;缓流型;滞流型。9.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点状排泄(泉),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及面状排泄(蒸发)三种。

10.影响地下水动态因素:

1)自然因素:气象气候要素;水文因素;地质地貌因素;生物与土壤因素。

2)人为因素:一类是人们为了直接影响和控制地下水动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诸如打井抽水,人工间灌等,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另一类活动随让其出发点并非针对地下水动态的,但是活动的本身派生出对地下水动态影响的效果来。第六章(论述)

1.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水库水文效应;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 2)森林水文效应 3)城市水文效应

2.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来源:影响水质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气降水;2)农田降水;3)城市生活污水;4)工业废水;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3.天然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1)海洋: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物持续性强,危害性大;污染范围大。

2)河流:河流水质恶化程度随流量的大小而变化;河流水质恶化影响范围广;河流水质恶化影响大;河流自净能力强,水质恶化易于控制。3)湖泊(水库):湖泊,水库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湖水稀释和搬运污染物质的能力弱;湖泊对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累积和转化能力强。

4)地下水:地下水水质恶化过程缓慢;地下水的间接恶化方式;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高;地下水污染难治理。4.水环境容量:是一定水体在规定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容量大小与水体特征,污染物特征及水质目标有关。补充:水资源管理

1.水资源管理概念: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调控和保护水资源,使其处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最有利的状态,并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主要目标。2.水资源管理内容:法律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管理。

3.用水管理:国家对社会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及各单位和个人使用水资源活动的手段。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 篇2

比较复习法的内涵

比较复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授知识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比较,进而寻找相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类似知识点的理解。比较的方法是逻辑思维的常用方法,教师若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已有知识架构进行判断、推理及归纳的能力。这对于参加单招考试的学生尤为重要。常用的比较复习法有:交错比较法、小结比较法、顺序比较法、正误比较法。

交错比较法在复习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把需要比较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让它们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特性。如对机器和机构、联轴器和离合器等进行对比。

小结比较法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对比方法进行小结,这样就可以引领学生找出所授内容的异同,另类呈现的方式避免了学习的单调重复,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完液压泵一节以后,可以从泵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性小结。

顺序比较法即将需要传授的内容按先后顺序复习后再进行比较。这种方式多用于同类内容的比较。通过对所讲内容的比较,进而作进一步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蕴含在其中的相似点,以便进行归纳。如先按挂图介绍三星齿轮变向机构、滑移齿轮变向机构、圆锥齿轮变向机构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变向机构的一般含义以及各机构间的区别。

正误比较法就是将学生经常出错的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对比。用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学会自己鉴别正误,从而加深对正确内容的理解,避免再次犯错。比如错误回答:轴和滑动轴承组成高副,床身的螺栓和螺母组成螺旋副等。此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白运动副、高副、低副的正确含义,然后再对错误答案加以纠正,并使学生记住正确答案。

上述比较方法的选用并不是机械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适宜的对比方法,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比较复习法的运用

运用比较复习法巩固已学知识学生进行《机械基础》专业课复习时,可从已有的知识架构中找出许多相似处和不同之处,教师若能及时运用比较复习法加以点拨,学生便会加深对相似知识点的区别性理解,在知识的对比中巩固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例如,在复习零件与构件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仅限于对概念粗浅的理解,而不能实际掌握,在遇到知识的应用时,多数学生便一筹莫展。比如,关于整体式曲轴是零件,还是构件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概念入手,对零件和构件进行比较。因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零件是从加工制造角度考虑的,相互间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是加工制造的单元;构件是从运动角度考虑的,相互间能作相对运动的物体,是运动的单元。联系是:构件可以是由一个零件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零件组成。通过对比,学生便会明白整体式曲轴是由一个零件组成的构件。比较复习法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概念,从而达到区分的目的。例如,带传动中的打滑与弹性滑动这两个概念,初看时,内容似乎相近,然而它们各自的特性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打滑是由于摩擦力矩之和小于阻力矩之和而引起的,打滑后机构不能正常工作,且工作中打滑现象是可以避免的;而弹性滑动是在带与带轮接触区内,带的弹性变形引起的相对滑动,机构能正常工作,且工作中弹性滑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抓住两者间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由此可见,教师运用比较复习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已学知识。

运用比较复习法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在组织《机械基础》课第二阶段复习时,会发现许多内容之间有着有机的内在关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比较复习法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进行归纳小结。例如,在复习液压元件时,一般情况下学生难以区别压力控制阀(即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等)的进出口油压情况、阀的控制信号来源、阀的开启情况、阀的泄油情况等。教师可将各个压力控制阀的各种情况列于表内,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比较、记忆,学生便会很容易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又如,在复习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这一知识点时,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用比较复习法将它们的各种应用性能列于表内进行比较。即可从轴承的承载能力与转速的关系、受冲击载荷的能力、启动阻力、使用寿命、工作噪声、旋转精度、轴承尺寸等方面加以比较。比较复习法既适用于同一章节的复习内容,也适用于不同章节的内容传授。例如,我们可以把教材中各种零部件不同的失效形式(摩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等)归纳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师在运用比较复习法进行复习时,必须认真区分需要教师直接讲解的内容与学生自学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复习效率。

运用比较复习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被比较内容是运用比较复习法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程度相差很大,教师需寻找并选择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抓住其显著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出知识内容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复习时能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另一侧面重构知识体系,在对知识的清晰理解中巩固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教师请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考虑一下,能够将回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的传动装置有哪些?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便会主动回答,有螺旋传动、曲柄滑块机构、齿轮齿条传动、移动式从动件的盘形凸轮机构等等。此时,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对各传动机构的结构、工作平稳性、承载能力、传动精度、传动效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这样,比用传统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复习效果也更佳。

要选择有比较价值的内容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在比较中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比较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在复习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时,学生往往解答具体题目时就互相混淆,如自行车后飞轮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在运转中,机器如要降低其运转速度或让其停止运动,可以使用什么方法?等等。为此,在讲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几个概念单独列出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索出它们的本质联系与区别,然后再及时强化,给出相关例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使他们对这些知识不但能理解,而且会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摘要:《机械基础》是对口单招考试中机电和机械两个专业的必考科目之一。在考试前的复习授课中, 教师若能运用比较法, 梳理出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提高教学效率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机械基础,比较复习法,单招考试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2]俆永生.液压与气动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范围(整理版) 篇3

   中国古代文学(2)思考题

2.理解文学的自觉。

1.概念:建安风骨、三曹、七子。

2.曹操、曹丕、曹植诗歌各自的艺术特点。3.作品: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

 1.概念:

竹林七贤、左思风力。

 2.阮籍、嵇康诗歌的特点。 3.左思的咏史诗。

 1.概念:永明体

 5.作品:谢灵运《登池上楼》、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1.南北朝民歌的各自特点。 2.作品分析:《西洲曲》、《木兰诗》。

 2.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 1.陶诗的艺术成就。

 识记:魏晋南北朝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 1.概念:骈文。

作品分析: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作品识记: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孔稚珪《北山移文》、郦道元《三峡》。 1.了解关于“小说”的三则资料。 2.说明小说的渊源。 1.概念:志怪小说、《搜神记》。 2.熟悉《三王墓》、《宋定伯》。 3.了解志怪小说的艺术  1.概念:志人小说。

 2.《世说新语》的思想和艺术。 了解《典论·论文》、《文赋》、《诗品》的主要内容。 了解《文心雕龙》、《昭明文选》  1.说明唐诗的繁荣。 2.了解唐诗的发展分期。 说明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作品:《人日思归》。

        2.概念:上官体。1.概念:初唐四杰。2.说明四杰的贡献。3.作品:《野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从军行》、《在狱咏蝉》。1.作品:《春江花月夜》。2.简述:沈宋与律诗。

1.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2.作品:《登幽州台歌》。

 作品:

张九龄《望月怀远》;

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

王翰《凉州词》;

王湾《次北固山下》。

 1.概念: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 2.简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原因。 3.说明王维诗中有画。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 篇4

复习思考题:

1、需要、欲望和需求

2、市场与市场营销

3、市场营销哲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 需要:是指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

二. 欲望:是指想得到上述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品的愿望。

三. 需求: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

四. 效用:效用是指产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心

理感受,它来自于人的主观评价。

五. 价值:商品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的多少。

六. 市场: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

要和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

对市场的认识:

1、市场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基础上的交换关系

2、现实市场的形成要有若干条件:

①消费者②产品或服务③达成交易的条件

3、市场的发展是一个由消费者决定,而由生产者推动的动态过程

七. 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顾客总成本

八. 顾客满意: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

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

九. 市场营销:我们按照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观点,将市场营销表述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十. 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

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进。

基本任务:为达到企业目标,通过营销调研、计划、执行与控制,来管理目标市场的需求水平、时机和构成。

实质;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 篇5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5.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6.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7.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8.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9.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10.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B)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12.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13.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A)14.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D)1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C)16.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B)1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C)18.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D)19.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D)20.“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B)2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D)22.“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A)23.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B)24.“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B)25.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C)26.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B)27.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 1

原则(A)28.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D)29.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D)30.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B 人身权 C 名誉权D 荣誉权(B)31.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C)32.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B)33.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C)34.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A)35.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B)3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C)37.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A)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D)39.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B)40.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B)4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C)42.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A)43.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D)44.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C)45.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D)46.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C)

47.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B)

48.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C)

49.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C)50.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D)51.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B)

5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D)53.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C)5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A)5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D)56.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B)

57.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B)

58.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C)

59.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D)

60.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A)

61.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D)

62.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D)

6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C)64.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A)

65.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C)

66.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A)

67.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D)6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

6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D)

7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A)

71.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B)7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D)73.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C)74.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A)7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C)

7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D)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3.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4.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5.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6.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 六艺

。7.《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8.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1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12.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1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14.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15.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他还提出著名的“白板说”。16.洛克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

17.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1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20.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21.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22.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

23.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24.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2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6.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2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0.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31.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32.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3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34.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5.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6.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38.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39.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40.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41.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42.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4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44.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45.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47.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48.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4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1.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55.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56.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57.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58.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59.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60.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6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62.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63.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64.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65.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66.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67.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68.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69.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70.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71.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7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73.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74.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75.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76.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77.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78.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79.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80.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81.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82.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种。

83.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8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三、简答题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4.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 6.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7.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9.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0.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2.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4.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15.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7.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18.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4)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19.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20.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2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22.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2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7.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活动,创新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大量的知识作为基础,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是对尚无的新事物的发明,呈现出创新的意识和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的心理倾向。因此,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8.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9.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0.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

31.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2.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33.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递者、(2)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34.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6.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7.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38.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4)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9.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0.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1.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4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3.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4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45.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46.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47.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48.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49.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内容上,要根据教学计划一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2)在编制形式上,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科学设计教材的结构和顺序,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实践性;(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4)设计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参考材料;

(5)教材的版式、印刷、装帧等技术问题要符合卫生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要求。50.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1.课程评价目的、功能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目的:(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 功能:(1)诊断功能;(2)修正功能;(3)决策功能。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 52.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53.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54.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56.教学的任务有哪些?(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59.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4、交往性 60.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61.教学过程的结构或基本阶段有哪些?(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6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4.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验。6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73.教师应如何备课?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方案,包括制定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教学方案(课案、教案)

74、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75.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76.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77.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78.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79.德育的意义有哪些?(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80.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81.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2)学生的年龄特征;(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8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8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8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85.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86.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7.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88.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89.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90.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91.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92.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2.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3.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93.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0.1)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94.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95.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96.怎样才能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97.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这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是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98.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9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0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第二,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

四 论述题

1.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有何特点? 2.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3.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4.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5.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0.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 14

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11.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 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举例,略。

12.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13.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14.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15.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6.试述课的一般结构。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17.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18.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 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19.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 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举例说明(略)

20.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整理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学情与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学期有一大半以上的课程是整理与复习。而“分数乘法”是北师版六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时学生已完整地学完小学数学的全部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整体把握, 提高他们的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对比, 让学生对分数乘法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 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巩固倒数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复习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 增强合作精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 学了“分数乘法”后, 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法则、运算律、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复习。

【评析】上课伊始,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轻松自然, 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

二、回顾知识, 提升认识

1.列算式, 说意义。 (屏幕显示)

(1) 一盒牛奶1/4升, 24盒牛奶多少升?

(2) 花坛里有80棵花, 其中1/5是月季花, 月季花有多少棵?

(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 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 一辆汽车行1千米耗油约1/12升, 照这样计算, 行6/5千米, 耗油约多少升?

2.先讨论, 后小结。

(1) 学生讨论后再汇报分数乘法的意义。

(2) 通过说算式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出这四道题的意义实质相同: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3.先计算, 后交流。

(1) 上述四道算式让学生在练习本计算后, 分别说出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分数乘法中的所有计算方法可以用“分数×分数”的方法统一起来: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后再乘。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先列算式后再说乘法意义, 先练习后再说计算过程。这样复习, 让学生建立统一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知识脉胳。

三、巧用简便, 提炼技能

1.电脑显示下面题目 (运用简便算法) 。

2.要求学生先观察分析思考后再计算, 并说出你是怎样简算的。

3.师总结说明整数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一组简便计算来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 不但巩固了在计算中巧妙运用运算律的算法过程, 而且明白所有整数运算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同时避免计算的盲目性, 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主动发现计算规律, 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1.师提供信息 (如听课现场人数、各市参加听课各占总人数的n/ m等) ,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评析】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用分数乘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条件,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上一篇: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下一篇:时事新闻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