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十四行诗

2024-07-24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共5篇)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 篇1

十四行集

(二十七首)

一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 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 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 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楼上的窗儿关闭,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 原野的哭声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七 我们来到郊外

和暖的阳光内 我们来到郊外,象不同的河水 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 在我们的心头,是同样的运命 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要爱惜这个运命,不要到危险过去,那些分歧的街衢 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

八 一个旧日的梦想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眼前的人世太纷杂,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象个老人 期待着最好的儿孙—— 如今有人飞向星辰,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怎样运行,怎样降落,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便光一般投身空际。如今那旧梦却化作 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九 给一个战士

你长年在生死的边缘生长,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

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 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他会出乎意料,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象不朽的英雄

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

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 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十 蔡元培

你的姓名常常排列在 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 什么两样,但是你却永久 暗自保持住自己的光彩;

我们只在黎明和黄昏

认识了你是长庚,是启明,到夜半你和一般的星星 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

从你宁静的启示里得到 正当的死生。如今你死了,我们深深感到,你已不能

参加人类的将来的工作—— 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复活,歪扭的事能够重新调整。

十一 鲁迅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黄昏 你为几个青年感到一觉; 你不知经验过多少幻灭,但是那一觉却永不消沉。

我永远怀着感谢的深情 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 它被些愚蠢的人们毁坏,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

被摒弃在这个世界以外—— 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转过头来又有乌云遮盖。

你走完了你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 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十二 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天边有明星的陨落,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 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十三 歌德

你生长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你为过许多平凡的事物感叹,你却写出许多不平凡的诗篇; 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好象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从沉重的病中换来新的健康,从绝望的爱里换来新的营养,你知到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十四 画家梵[言可]

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你燃着了向日的黄花,燃着了浓郁的扁柏,燃着了行人在烈日下——

他们都是那样热烘烘 向着高处呼吁的火焰; 但是背阴处几点花红,监狱里的一个小院,几个贫穷的人低着头 在贫穷的房里剥土豆,却象是永不消溶的冰块。

这中间你画了吊桥,画了轻盈的船:你可要 把那些不幸者迎接过来?

十五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翔在空中,它随时都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 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

十六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十七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十八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十九 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二十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 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

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 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 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二十一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二十二 深夜又是深山

深夜又是深山,听着夜雨沉沉。十里外的山村、念里外的市廛,它们可还存在? 十年前的山川、念年前的梦幻,都在雨里沉埋。

四围这样狭窄,好象回到母胎; 我在深夜祈求

用迫切的声音: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二十三 几只初生的小狗

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 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

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你们不会有记忆,但是这一次的经验 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

二十四 这里几千年前

这里几千年前 处处好象已经 有我们的生命; 我们未降生前

一个歌声已经 从变幻的天空,从绿草和青松 唱我们的运命。

我们忧患重重,这里怎么竟会 听到这样歌声?

看那小的飞虫,在它的飞翔内 时时都是新生。

二十五 案头摆设着用具

案头摆设着用具,架上陈列着书籍,终日在些静物里 我们不住地思虑。

言语里没有歌声,举动里没有舞蹈,空空问窗外飞鸟 为什么振翼凌空。

只有睡着的身体,夜静时起了韵律: 空气在身内游戏,海盐在血里游戏—— 睡梦里好象听得到 天和海向我们呼叫。

二十六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象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二十七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比较文学十四行诗 篇2

莎士比亚是全世界众多读者耳熟能详的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时代的杰出剧作家。他那广为传播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以及四大悲剧:《汉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可谓脍炙人口, 有口皆碑。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犹如中国清朝的文豪曹雪芹, 所以大量的莎学研究及红学研究文献曾出不穷, 浩瀚如海。但是, 也有很多读者只知道莎士比亚是伟大的剧作家, 却不知他还是一位在十四行诗方面无人能媲美的大诗人。他的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 共154首, 前126首是献给厚待他的一位金发少年, 也就是骚桑普顿伯爵或宾勃鲁克伯爵;后28首是写给一位神秘的“黑肤女郎”的。这位黑发黑肤背叛爱情的女郎究竟是谁, 为何引得诗人频频献诗于她, 一直都是个谜。至于她是真实人物还是作者的杜撰, 无人能解。莎翁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独到, 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 极为得心应手, 体现了他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张弛有度等特色。最为精妙的是全诗的最后两行, 往往构思奇妙, 语出惊人, 既是全诗最关键的部分, 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 可谓匠心独运。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 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名。十四行诗的写作发生在作者创作的中期, 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友情抱有坚定的信念, 同时也反映了其中期成熟阶段的凝重与沉稳并带有深沉的忧郁。

文学史上, 十四行诗分意大利式或彼特拉克式, 由前面的八行组和后面的六行组建, 押韵的方法是abba abba cde cde。英氏的十四行诗可分为三个四行组和最后一个两行组构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英雄偶句, 是最有分量的两句, 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押韵格式为abab cdcd efef gg。由于莎翁娴熟的运用与创新, 取得了无人能及的效应, 因此, 在英国, 十四行诗又被称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其他诗人纷纷效仿。本文旨在通过其三篇代表诗作的赏析, 再现大师的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 并从中获取心灵的启迪和极大的精神享受。

二、我的诗会使你的生命永存

让我们首先来欣赏他那首广为颂扬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

你比它更可爱、更温婉:

狂风把五月娇嫩的花蕊摧残,

夏季时光匆匆, 总是如此短暂:

有时炽热异常, 像上天灼烧的眼,

它那金色的面容常飘忽闪现。

再美好的事物也终将凋残,

随时间和自然的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夏日会永远鲜艳,

你将永远拥有这俊美的容颜。

死神也无法夸口让你在它的阴影里逗留,

当你在这不朽的诗句中永远地生息留守:

只要人类还在呼吸, 只要眼睛还在阅读,

我这首诗就会存在, 你的生命就会存在。

这首诗的主题是讴歌美, 讴歌文学。诗人起先认为夏天是美好的, 夏日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可供赞美, 如娇艳的玫瑰、葱绿的草坪、金黄的麦穗、繁星满天的夜空。但转念又一想, 夏天也有很多的缺陷, 例如:有时大雨倾盆, 把人淋成落汤鸡;有时烈日炎炎, 晒得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骤起, 把娇嫩的花蕾残害;所以夏日是不完美的, 更何况季节短暂, 时光稍纵即逝。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苦短, 如同朝露, 去日苦多, 美好的人和事物都难逃死亡的宿命。但是朋友啊, 你的夏日会永远鲜艳夺目, 你俊美的容颜会青春永驻, 令死神也无可奈何!为什么有这样永恒美貌的存在呢?因为我的诗句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只要人世间能有人鉴赏文采, 只要有人尚在呼吸, 眼睛还能阅读, 这首诗就会流传, 就能教你以及你的美永存。很多人都以为本诗歌是赞美一位女性的青春美貌的, 其实不然, 因为前面已谈到过莎士比亚的前126首十四行诗是献给一位美貌出众, 前程似锦的少年的, 也就是那位伯爵, 他很可能就是莎士比亚的资助人。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英俊少年的爱戴和羡慕, 并且敦促他赶紧结婚, 让子孙后代继承他的美德, 警告他时不我待:花好堪摘直须摘, 莫待花落空摘枝。

显而易见, 诗的最后两行是全诗的妙句 (Punch Line) , 是精髓所在。莎翁十分善长于应用这种形式, 字里行间无不突显自己流芳百世的不朽诗篇, 也就是他的咏诗文采, 这才是一个美好身躯的荣华与美丽能够恒久不衰的保证。所以, 他在塑造友人完美形象和颂扬美的同时所真正讴歌的是人的智慧, 体现了他深邃悠远的人文主义思想。

假如说莎翁的十四行诗是英诗中的王冠, 那么其第十八首便是这王冠上璀璨耀眼的明珠。诗歌中, 诗人联想恣意流畅, 比喻贴切鲜明, 语言跌宕起伏, 节奏激越铿锵, 全诗既精雕细刻, 更语出天成。其艺术风格和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望尘莫及。

三、爱江山更爱美人

让我们再来赏析他的十四行诗的第29首。

受尽命运的浩劫、世人的白眼,

我独自哀伤这飘零的身世,

徒用无益的呼吁惊动那耳聋的苍天,

顾影自怜, 诅咒自己命运悲惨,

一心羡慕他人前程璀璨。

想有他的仪表堂堂, 想有他的交友宽广,

羡这人才华横溢, 慕那人文采飞扬,

独独自己这边一无所长;

思去想来几欲把自己看轻, 却猛然间想起了你,

就像破晓时的云雀, 从阴霾的大地腾空而起,

展开羽翼高歌于浩瀚的天宇;

思卿至爱, 心中生出财富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 不与换江山。

诗歌中的男主人公分明在叹息自己悲惨的身世, 诅咒自己飘零如浮萍的凄苦命运。诗人倾诉说:每想到命运不济, 受人们白眼, 我独自哀伤自己在世上随波逐流, 哭泣着去哀求苍天, 可是它却装聋作哑不予回答。我形单影只, 顾影自怜, 诅咒自己的命运, 我真是一无是处, 无一专长, 我活在这世上唯有忧伤。多么希望我成为另外一个人, 像他那样富有锦绣前程, 像他那样眉目清秀, 拥有众多的友人;很想有这人的本事、那人的学识, 可这一切我都一无所有。正当我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之时, 我有幸想到了你。于是我的心灵如同云雀破晓时分从阴沉沉的大地腾空飞起, 飞向天国的大门, 展开歌喉去歌吟。想起你啊, 我亲爱的爱, 我忘却了所有的煎熬, 我如获至宝, 你是我不尽的财富, 令我不屑将地位与帝王对调。与18首诗歌一样, 也有人将本诗中他心仪之人误判为美貌如花的女子, 这显然也是一个错误。对诗人来说, 爱和他的挚友是最美、最真诚、最得力、最尊贵的。那么他也可以算作“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典范, 只不过这被颂扬的形体是一位高贵俊秀的少年。早先曾有人称莎士比亚是一位同性恋者, 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 因为在那个年代, 文人依附于一位地位显赫的资助人或赞助人是当时极为风行的习俗, 颂扬他也合情合理, 何况一个头发金黄、皮肤白皙、容貌出众、玉树临风、身世高贵的美少年本身就很吸引大众的眼球, 而莎士比亚又恰恰是对美孜孜不倦的追随者和歌颂者, 他又怎么能错过这种创作的素材, 不去引吭高歌呢?

四、她比任何雕琢粉饰的红颜都要美丽

我情人的眼睛和太阳并不相象;

她的双唇远不如红珊瑚明亮;

如果雪白是花色, 那她的胸前就一片黯然;

如果头发是铁丝, 黑色铁丝在她头上生长。

我见过玫瑰的光芒, 深红与浅白,

但没有任何一朵玫瑰, 像是她的面庞;

欢喜在一片芳香,

不存在于她呼吸中的每一片雾气。

我喜欢听她说话, 即使我非常清楚

丝竹之乐远远比她的声音动听;

我原谅自己从未见过神的离去;

我的情人, 当她离去, 步伐细碎在小径:

直道现在, 我指天发誓

她比任何雕琢粉饰的红颜都要美丽。

对于诗中的黑肤女郎究竟是谁, 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女王的侍女玛丽·菲敦, 但是有人见过她的两幅画像, 她棕发灰眼, 皮肤白晰,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还有人说她是莎翁时代牛津的一家名为皇冠酒家的老板娘。莎士比亚曾在酒店住宿, 和这位美丽聪慧的当垆“黑珍珠”发生过一段情。笔者比较倾向第二种说法。

诗的第一节, 诗人把自己的黑肤、黑发情人和金发碧眼的传统美女进行了比较, 结果她好像逊色很多;又把她与深红、浅白馨香的玫瑰作比较, 那更是相差太远;再把她的说话声与丝竹的乐声作比较, 那真是有天壤之别。可是, 在诗人的心里, 他所钟情的黑肤情人却拥有圣洁的的美, 如女神一般, 当她那细碎的脚步通过小径离去, 诗人顿时觉得魂消魄散, 无比惆怅, 盟誓道:“直到现在, 我指天发誓, 她比任何雕琢粉饰的红颜都要美丽。”因此, 比来比去, 诗人表面上在说女友素面朝天, 朴实无华, 实际是在赞美她所具备的别的女性无法拥有的美, 那自然之美是任何一位粉饰打扮的女子望尘莫及的, 所以, 最后两句才是他想要真正告诉读者的, 也可说是全诗的神来之笔, 把对爱情的诚挚、对情人的忠贞和欣赏表述得淋漓尽致, 使读者的脑海里不觉浮现一位黑肤、黑发美女的形象, 可谓完全跟着诗人的叙说徜徉在美的沿岸,

此诗还达到了很多作家所羡慕不已的意象密度。如:太阳、双唇、红珊瑚、白色、黯然、铁丝、玫瑰、雾气、竹乐、小径, 共有十组意象, 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 (1250-约1342) 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 却容量巨大,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悲绪浓郁的“游子思归图”, 把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渲染得令人唏嘘不已。一一细数也恰好是十组意象。这既是巧合又是必然, 因为都是大师的手笔, 自然不相上下, 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美誉, 都达到了美的理想境界。不管黑肤女郎是黑人还是白人, 她身上都具有原始黑色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她的美足以让才华横溢的诗人投入全身心的爱。

五、结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所以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数不胜数的读者,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诗的"甜蜜", 即它们用音乐般歌唱的语言颂扬了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友谊和爱情。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通过他们莎士比亚歌颂了友谊, 抒写了爱情, 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即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 真、善、美是生活的最高标准, 三者的结合就是我们人类所要求索的全部的主题。他在其十四行诗第105首中写道:

“美、善、和真”, 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美、善和真”, 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作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位一体, 产生瑰丽的景象。 (1, P113)

总而言之, 通过对莎士比亚三首极具代表性的十四行诗的赏析, 我们清楚地看到, 他除了宣扬真、善、美, 除了抒发强烈的情感之外, 还含有深邃的思想, 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与描摹贴切、自然, 反映了他积极、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否定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统治。他张扬人的个性, 宣称人的平等, 赋予人和人生以新的内容和意义, 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的最高境界。不少文论家都认为莎翁首先是个诗人, 其次才是一个剧作家, 即使他的剧本, 很大部分也是用诗体写成的。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 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诗在英国文学界得到了倍加推崇。莎士比亚是欧洲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卓越的作家之一, 他那甜美的诗句不仅在英国的抒情诗宝库中而且在全人类的抒情诗宝库中也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因此, 古往今来, 对莎学的研究绵延不绝并且还将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 因为有谁不青睐那王冠上的明珠呢?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P113

[2]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徐翰林.最美的诗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迷人的中国十四行诗 篇3

从郭沫若、冰心以惠特曼、泰戈尔那样的宏大气势与清新风格写出了真正的自由诗之后不久,闻一多就提出了格律诗论,要求新诗有绘画美、音乐美与建筑美。孙大雨更发展出了音组论,不仅在所译莎剧《黎琊王》中加以实践,而且也在创作的十四行中加以试验。朱湘更在《石门集》中编入自己写的七十一首十四行。新月派的诗人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陈梦家们也陆续写出了一些十四行。不过,同时或稍后,有李金发、戴望舒们从法国带来了一阵象征主义的自由诗风,冲决了他们的格律诗运动,叫新诗的格律化停滞不前了。虽说李金发、戴望舒们也像波特莱尔、瓦雷里样写出了一些十四行。这些十四行作者多半是学者型的诗人,较多对生活的抒说,而不像彼特拉克的恋歌那么深挚感人。从汉园诗人起,何其芳、卞之琳与他们的同代人,南方的艾青,北方的曹葆华、孙毓棠、陈敬容们一方面继承了“新月”与“现代”的双重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却建立了现代诗清新感人的新风格。抗战年代里,卞之琳在延安开始他的“慰劳信”的抒写,以十四行对延安与晋冀前线的人物作了一些光洁的素描。冯至的哲理诗,深沉而朴实,影响深远;唐祈写出了《蒙海》、《游牧人》而曹辛之(杭约赫)抒写人间的丑恶、苦难,杜运燮、袁可嘉写了一些十四行讽刺诗,多是深刻的现实主义之作。郑敏、穆旦则沉湎于艺术的玄思的探寻,也写了一些里尔克风的十四行。在五十年代,当时的年轻一代诗人,也以类似的“自由”诗风,在尝试十四行的创作,如燕翼、孙静轩。蔡其矫、公刘、邵燕祥、白桦等。吴均陶是杜甫与鲁迅诗的英译者,本书也选有他的《剪影》集中的几首较正规的五顿十四行,叶韵却多按中国习惯。自然,也有恪守欧洲十四行诗格律的诗人:屠岸。而年轻的诗人如叶延滨们的诗都有一种为格律束缚不住的才思,显现了未来十四行的希望。

钱光培是在多年积累的成果上精心选编这本《中国十四行诗选》的,虽说还不免略有一些遗珠。他作为新诗史的研究者写了序言《中国十四行的昨天与今天》,我以为这篇序以历史的观点分析了十四行从过去到现在的曲折发展过程是有深远意义的,我尤其赞同他在文前的题记:

“这是中国诗人对世界诗歌的贡献,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端午十四行美文 篇4

(一)

五月初五,

一个高贵的灵魂,

用水的澄澈,

为自己安葬。

高洁的品性,

让我们记住了,

忠魂的分量。

汨罗江畔竖起的丰碑,

永远是,

诗人衣袂飘飘风度翩翩的模样。

为了内心的尊崇和敬仰,

人们用端午节,

献给诗人一个隆重的祭礼,

用信仰托起屈子永不落幕的辉煌!

(二)

端午的清晨

是谁,把青柔的.柳条

早早地插上了门楣

给素颜添了新装

是谁,把带着露珠的艾草

偷偷地别到了女孩的发梢

让花季更增清香

又是谁,把彩色的香包

悄悄地挂在了我的胸前

教我伴着馨香在斑斓的童话里游荡

如今啊

这鼓囊囊的乡愁

塞满了胸膛

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情爱观论文 篇5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莎士比亚主要以其剧作闻名于世,但他的诗-主要是十四行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十四行诗原是中世纪流行于欧洲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是为唱歌而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后被文人所掌握运用,并完善发展。十四行诗大约于13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在16世纪初,英国诗人怀亚特(ThomasWyatt)及其友人萨里(Surrey)将这种诗体引进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青睐,而当时最著名的莎士比亚在其创作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式十四行诗的韵律格式,写出了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154首十四行诗。

一.十四行诗的主题思想

莎士比亚写十四行诗,先是按照当时的风尚,以向自己心上人倾诉衷肠为中心内容,并效法典范的意大利写法,每首诗都有一个题目,前四行点题,中四行写主题的发展,后四行推向结局,末尾两行用简明的格言告终。继之他在逐步掌握这一复杂形式之下,便挥洒自如,一步步达到自由支配形式的境界,将其表现的内容日益拓宽,既能装下整个世界,又能装下巨大的戏剧性内容,还能装下无限的感受、思想、想象与激情。

莎士比亚毕生写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这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这些诗不仅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在这些诗里,诗人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爱情的理想、以及他进步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诗人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生活的最高准则:美、善、真,以及三者的结合体。如在第一百零五首中,诗人写道:

美、善、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美、善、真,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屠岸译)

这是诗人对他所希望的社会、人生、文学、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人的内在美质的高度赞赏和歌颂,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生活和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追求,是对这一百五十四首诗的最简洁的概括。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思想主题主要包括情爱观、伦理观、审美观三个方面,而它们又分别是以美、善、真为理想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情爱观里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享受,以歌颂友谊、爱情为基础,通过对爱友之美、情爱之美的赞颂,传达了诗歌艺术能够战胜时间实现美的永恒的理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伦理观是以求善为理想的,它塑造了一个弃恶从善、惩恶扬善的社会秩序,这种善事要抨击虚伪、丑恶的旧伦理体系,通过道德熏陶、理性引导和人为努力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观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艺术的最高理想,他强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人性的倾心描摹、真实社会的客观揭露,以及艺术上的不事雕琢、崇尚自然,这种真又是以客观对象,通过善的引导而最终实现的,是与美、善高度统一的真。

二.情爱观

情感是审美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审美认识的主要驱动力。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描绘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复杂的,但他着重于对美的描绘,揭示了他对美的表现、美的理想。而他的十四行诗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他的情感美,即其宣扬的情爱观中渗透的对于美的理解、欣赏和追寻。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情爱观里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享受,传达美是诗歌的主要功能,美在现实生活中要受到时空的限制走向毁灭和消失,但却能通过诗保存下来,永垂不朽。莎士比亚相信诗歌可以鼓励人们追寻美好的情感,相信永恒价值的存在,提升对现世幸福和美的品味。

正如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六收缩宣称的一样:“我老写同样的主题/……/我的主题是你和爱,永远不变”,他的十四行诗所追求的是对爱情和友谊的歌颂,并且要不断追求与重复这一主题,从这一主题中提炼出新意。爱情和友谊就像是一座源源不断地宝库,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情、友谊内容,之所以具有“永远把旧话重提”的永恒意义,是因为其中渗透着诗人以美为品味的情爱观,使人将爱情和友谊视为美德源泉和灵感,诗人赞颂爱情和友谊,最根本地是出于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超出普通的传统爱情诗的关键意义所在。

由于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莎士比亚赞颂精神之美,主张精神的高度结合。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看不到肉体的放纵,只有最大限度的心灵结合。他对爱友的思念从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中断,而是始终如一地强烈,虽然肉体还在,思想却遭就飞到爱友身边,他与爱友之间的感情也容不下半点不忠、间隙、隔膜和不和谐。

诗人是用全部生命和热情来追求爱的,他从不因对方的放弃而放弃,也不因困难和阻碍而气馁,爱对他来说就是灵感的源泉,没有了爱的诗人会衰朽。而这种爱的核心就是爱友之美,是对美的发掘和尊崇。

如第九十八首:

在春天,我一直没有跟你在一起,

但见缤纷的四月,全副武装,

在每样东西的心头点燃起春意,

教那悲哀的土星也同他跳,笑嚷。

可是,无论是鸟儿的歌谣,或是

那异彩夺目、奇香扑鼻的繁花

都不能使我讲任何夏天的故事,

或者把花丛轩昂的茎上采下:

我也不惊叹百合花晶莹洁白,

也不赞美玫瑰花深湛的红色;

它们不过是仿造你喜悦的体态

跟娇美罢了,你是一切的准则。

现在依然像是冬天,你不在旁边,

我跟它们玩,像是跟你的影子玩。(屠岸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这种情爱观之所以能够长存不朽,永恒坚贞,最根本的是这种爱是一种美的理想化身,它不仅聚集着所有亡友的爱,而且是美德集中和最高体现。这种爱又是和艺术统一在一起的,诗歌艺术记载着爱友的美,而爱友的美也会因为诗的纪录而永远流传。可以说这种爱是对人类的整体之爱,是对美的忠诚和敬奉。

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大部分主题都是与时间有关的,诗人对爱友和情人的爱都要与时间进行抗争,以图达到不朽。在时间与美德关系中,莎士比亚得一个基本命题就是: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残酷无情的,而艺术是永恒的,美只有在诗歌中得到永恒,在生命死亡后仍然流芳百世、世代传承。事实上,在诗与美的关系上,莎士比亚也有一个思考和寻求的过程。最终诗人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通过爱友结婚生子、诗人写是这两种方式来达到对美德永恒的实现。

总之,对美的追求,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不可缺少的驱动力。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正式通过对美的歌颂来提升世俗的友谊和爱情,通过建立热烈忠诚、宽容美好的情爱观来追求精神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同时,莎士比亚认为美必须通过诗歌的形式才能万世长存。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将美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典范和准则,将诗作为记载美的手段,极力歌颂渗透着精神之美、理性之美的世俗爱情和真诚友谊,充满了肯定自有人性、褒扬热烈情感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激情。

三.人文主义风貌的体现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要内容,赞颂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审美理想,即美、善、真高度统一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理想。而美、善、真的和谐统一,又统一于爱中,爱是它们集中和最高的表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善、真思想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有关对友谊、爱情、婚姻、生命价值的称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个人命运的拷问,对时间、社会、历史、艺术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人文主义的风貌,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和开放性意义。

把友谊作为人类之爱,并具体化为美、善、真的融合与协调,赋予无限的境界,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着千差万别的艺术创造。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创作的中心所在,指导思想所在,以此出发,写出了数以百计的友谊之歌,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篇,争放异彩。

在诗人的笔下,把友谊时而看作高于人生痛苦的精灵,“于是别的苦痛,现在显得苦痛,比起丧失你来便要无影无踪”;时而又认定“你的爱对我比门第还要豪华,比财富还要丰裕,比艳妆光彩,它的乐趣远胜过鹰犬和骏马”;时而愿为友谊而全力付出:“我为你将展尽辩才反对自己,因为你所憎恶的,我绝不爱惜”;时而又意识到“爱呵,你这美妙的题材,值得更高明的笔的精写细描;可是你的诗人不过向你还债,他把夺自你的当作他的创造。”诸如此类颂扬友谊的诗句,翻开诗卷,俯首即拾,表达了诗人对人与人的友谊,对人类之爱的重视和酷爱,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色。在他的心目中,这决不是一个抽象的理想,而是体现在具体人的身上,相互辉映。

还有一些十四行诗是专门写爱情的,它们献给的总是称之为黝黑的太太的女人。

诗人笔下的爱情是无条件的,至高无上的:

夺掉我的爱,爱呵,请统统夺去;

看看比你已有的能多些什么?

没什么,爱呵,称得上真情实义;

我所爱早属你,纵使不添这个。

我不能对你这享受加以责备。

风流的妩媚,连你的恶也妩媚,

尽管毒害我,我们可别相仇视。

但是,猜疑是爱情的仇敌:

若没有猜疑把你的清光遮掩,

多少个心灵的王国将归你独占。

所以,检点些,谗言只能更恭维你的美德,

既然时光对你钟情;

因为恶蛆最爱那甜蜜的嫩蕊,

而你的正是纯洁无瑕的初春。(屠岸译)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无论是对友谊的褒奖还是对爱情的赞美,都贯穿着一根主线,就是对人的爱扩而言之,就是博爱。洋洋一百多首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式,悲剧式的结局,共同表达着一个爱字,人与人的爱,人类之爱。

四.结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作,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抒情诗的瑰宝。它们以礼赞生活的颂歌开头,以近似悲剧的心情结束,从中反映出时代的全部精神史,也反映了时代的现实进程。十四行诗无论在莎士比亚的诗歌中还是在他当代的诗坛上,都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虽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但更是为了赞颂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审美理想,即美、善、真高度统一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理想。而从创作的宏观上看,莎士比亚对外在于诗人的美或美善真三位一体的认识、把握和表现中也体现出它作为诗人的善和真,即敢于以诗传美的“善”和真诚审美、真实写美的“真”,三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美学观和诗歌创作观。从而内在的美善真三位一体与诗歌创作中的美善真三位一体相互呼应,相互印证,展示了莎士比亚具有创新意义的诗歌成就:

美、善、真,过去是各不相关。0

上一篇:软件企业售前工作流程下一篇:合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