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劳动法学(通用8篇)
选择-劳动法学 篇1
劳动法学 单项选择题1
劳动法学选择
1.下列主体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是(B)。A.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B.我国公民在境外设立的独资企业C.我国境内设立企业派驻境外的劳动者D.我国境内的个体经济组织
2.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出于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传统的(A)中独立出来的。A.民法B.经济法C.行政法D.社会保障法
3.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B.劳动合同具是双务合同
C.劳动合同是实践合同D.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A)
A.应当采取书面形式B.可以采取书面形式C.采取口头形式 D.必须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
5.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及于(D)
A.企业工会的全体成员B.参加签订集体合同的职工代表 C.参与合同讨论的企业工D.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6.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不属于劳动者工资范围的是(D)
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加班工资D.职工福利费用
7.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劳动者每周 至少有(C)A.一次6小时不间断的休息B.一次12小时不间断的休息 C.一次24小时不间断的休息D.二次24小时不间断的休息
8.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B)A 1%B.1.5%C.2%D.2.5%
9.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A)。A.职工B.用人单位C.用人单位和职工D.专门的保险机构
10.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D),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A.3个月B.6个月C.1年D.2年
11.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B)。
A.1880年瑞士会议B.1890年柏林会议C.1900年柏林会议D.1990年瑞士会议
12.与劳动法相邻的最密切的法律部门是(A)。A.社会保障法B.经济法C.民法D.行政法
13.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其时间是(B)。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D.18世纪中叶
1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D.书面劳动合同
1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度 C.工作时间的长短D.劳动成果的多少
16.我国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C)小时的工时制度。A.50B.45C.44D.40
17.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 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18.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A.用人单位B.职工C.用人单位和职工D.专门的保险机构
1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A)颁布的。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20.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B.企业工会代表C.企业代表D.企业法定代表人
21.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B)。
A.1880年瑞士会议 B.1890年柏林会议C.1900年柏林会议 D.1990年瑞士会议
22.与劳动法相邻的最密切的法律部门是(A)。A.社会保障法B.经济法C.民法D.行政法
23.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其时间是(B)。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D.18世纪中叶
2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书面劳动合同
2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度 C.工作时间的长短D.劳动成果的多少
26.我国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C)小时的工时制度。A.50B.45C.44D.40
27.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28.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A.用人单位B.职工C.用人单位和职工D.专门的保险机构
2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A)颁布的。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30.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B.企业工会代表C.企业代表D.企业法定代表人
3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C)。
A.18世纪晚期B.19世纪初C.19世纪上半叶D.19世纪下半叶
32.与劳动法相邻的最密切的法律部门是(A)。A.社会保障法B.经济法C.民法D.行政法
33.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其时间是(C)。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D.18世纪中叶 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
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D.书面劳动合同
3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C.工作时间的长短 D.劳动成果的多少
36·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C)的未成年人。A.14周岁C.16周岁B.15周岁D.18周岁
37.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
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38·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A.用人单位C.用人单位和职工
3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87‘年在‘)。A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D.专门的保险机构颁布的40.根据《劳动监察规定》和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不属于劳动监察范围的有(D)A.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遵守有关规定的情况 B.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 D.用人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能力
41..国际劳工组织于(D)正式成立。
A.1990年9月B.1915年3月C.1917年3月D.1919年6月
42.我国劳动法采取(A)
A.成文法形式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
4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D)。
A.《工会法》B.《合同法》C.《劳动法》D.《宪法》
4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A)订立书面合同。
A.1个月内B.2个月内C.3个月内D.6个月内
4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劳动者工资范畴的劳动收人是(A)
A.加班加点工作额外获得的劳动收人B.发表专业论文获得的稿费
C.用人单位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费D.用人单位发放的劳保工作服和劳保手套6.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D)小时。A.50B.45C.44D.40
47.对职工进行经济处罚,要求职工赔偿经济损失如需分期扣除的,每次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超过职工本人月工资的(B)。A.10%B.20%C.25%D.50%
48.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有三个基本渠道:国家财政补贴、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A)。
A.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B.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C.国家统一拨付的财政补贴D.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9,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A。职工代表B.工会代表C.用人单位代表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50.按照争议发生的法律依据,劳动争议可以分为(B)。A.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B.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 C.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D.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
51.1944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C)。A.《国际劳动宪章》B.《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 C.《费城宣言》D.《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会议》
52.工资法属于下列哪项劳动法律制度(B)。
A.劳动组织法B,劳动标准法C.劳动检查监督法D.劳动程序法
53.我国劳动法禁_L上用人单位招用未满(C)的未成年人。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
54.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因无效劳动合同所引起的赔偿责任主体应当是(A)A,用人单位B.劳动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担D.有过错的一方合同主体
55.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C)。A.政府高级公务员C.企业的经营者
56.下列主体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是(B)。A.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B.我国公民在境外设立的独资企业C.我国境内设立企业派驻境外的劳动者D.我国境内的个体经济组织
57.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出于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传统的(A)中独立出来的。A.民法B.经济法C.行政法D.社会保障法
58.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B.劳动合同具是双务合同
C.劳动合同是实践合同D.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59.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A)
A.应当采取书面形式B.可以采取书面形式C.采取口头形式 D.必须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
60.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及于(D)
A.企业工会的全体成员 B.参加签订集体合同的职工代表 C.参与合同讨论的企业职工D.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61.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不属于劳动者工资范围的是(D)A.计时工资B.计件工资C.加班工资D.职工福利费用
62.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其时间是(B)。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D.18世纪中叶
6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D.书面劳动合同
64.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度 C.工作时间的长短D.劳动成果的多少
65.我国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C)小时的工时制度。A.50B.45C.44D.40
66.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 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67.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A.用人单位B.职工C.用人单位和职工D.专门的保险机构
68.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A)颁布的。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69.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B.企业工会代表C.企业代表D.企业法定代表人
70.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B)。
A.1880年瑞士会议 B.1890年柏林会议C.1900年柏林会议 D.1990年瑞士会议
71.与劳动法相邻的最密切的法律部门是(A)。A.社会保障法B.经济法C.民法D.行政法
72.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其时间是(B)。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D.18世纪中叶
7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书面劳动合同
74.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度 C.工作时间的长短D.劳动成果的多少
75.我国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C)小时的工时制度。A.50B.45C.44D.40
76.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
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77.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
A.用人单位B.职工C.用人单位和职工D.专门的保险机构
7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A)颁布的。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80.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B.企业工会代表C.企业代表D.企业法定代表人
8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C)。
A.18世纪晚期B.19世纪初C.19世纪上半叶D.19世纪下半叶
82.与劳动法相邻的最密切的法律部门是(A)。A.社会保障法B.经济法C.民法D.行政法
83.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其时间是(C)。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D.18世纪中叶 8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D)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D.书面劳动合同
8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B.劳动繁重程C.工作时间的长短 D.劳动成果的多少
86.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C)的未成年人。A.14周岁C.16周岁B.15周岁D.18周岁
87.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劳动纪律特征的是(A
A.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B.劳动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 C.劳动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D.劳动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88·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B)A.用人单位C.用人单位和职工
8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87‘年在‘)。A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D.专门的保险机构颁布的90.根据《劳动监察规定》和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不属于劳动监察范围的有(D)A.社会劳务中介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遵守有关规定的情况 B.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 D.用人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能力
91.1.国际劳工组织于(D)正式成立。
A.1990年9月B.1915年3月C.1917年3月D.1919年6月
92.我国劳动法采取(A)
A.成文法形式B.判例法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
9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D)。
A.《工会法》B.《合同法》C.《劳动法》D.《宪法》
9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A)订立书面合同。A.1个月内B.2个月内C.3个月内D.6个月内
9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劳动者工资范畴的劳动收人是(A)A.加班加点工作额外获得的劳动收人B.发表专业论文获得的稿费
C.用人单位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费D.用人单位发放的劳保工作服和劳保手套6.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D)小时。A.50B.45C.44D.407.对职工进行经济处罚,要求职工赔偿经济损失如需分期扣除的,每次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超过职工本人月工资的(B)。A.10%B.20%C.25%D.50%
98.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有三个基本渠道:国家财政补贴、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A)。A.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B.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C.国家统一拨付的财政补贴D.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99.,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A。职工代表B.工会代表C.用人单位代表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100..按照争议发生的法律依据,劳动争议可以分为(B)。A.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B.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 C.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D.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
101.1.1944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C)。A.《国际劳动宪章》B.《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 C.《费城宣言》D.《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会议》
102.2.工资法属于下列哪项劳动法律制度(B)。A.劳动组织法B,劳动标准法C.劳动检查监督法D.劳动程序法
103.3.我国劳动法禁_L上用人单位招用未满(C)的未成年人。A.14周岁B.15周岁C.16周岁D.18周岁104.4.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因无效劳动合同所引起的赔偿责任主体应当是(A)A,用人单位B.劳动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担D.有过错的一方合同主体
105.5.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C)。A.政府高级公务员C.企业的经营者
B.国务院聘请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D.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106.6.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每月要求劳动者加班时间的时间不得超过(B)小时.A.24C.4 8D.3 6E.7 2
107.7,有关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D)。A.职业纪律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义务;而职业道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一种自律信条B.职业纪律的直接自的是保证劳动者劳动义务的实现,保证劳动者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直接启的是为了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其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C.为了保证职业纪律的实现,法律、法规制定了奖惩制度,以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以促使人们遵守职业纪律;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则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D.职业纪律约束的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职业道德则约束的是全体社会成员
108.8.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职员(干部)的一般退休年龄为(D)。A.男50,女45 }.男60,女50C.男55,女45 D.男60,女55
109.9.以下关于我国工会法律地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工会具有唯一性B.工会具有独立性C.所有工会组织都具有法人资格D.工会经费具有独立性
10.发生劳动争议的单位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由(C)仲裁委员会受理。A.用人单位所在地 C.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 B.职工当事人户口所在地 D.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约定的
选择-劳动法学 篇2
(1) 教学方法方式有待改进。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待改进。在教学方法上, 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过多, 忽视了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法学教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让学生掌握司法实践的能力, 因此, 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论坛式和沙龙式教学方法、通识教学和精英式教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本文后半部分有详细介绍, 在此不做过多阐述。在教学方式上, 应当改变传统的老师只教, 学生只听只背不应用的传统方式, 要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互动, 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激励学生,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自主、自发、自动、积极的去学习法律知识。
(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院师资队伍在结构上、稳定性上、工作方式上等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首先, 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独立学院法学院老师里面:女老师偏多, 老师偏少;中低级职称的老师偏多, 高级职称的老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 老教师偏少等, 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其次, 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流动性非常强, 师资力量极不稳定。独立学院法学院老师收入普遍较低, 而且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不乐观, 难以使教师真正以学校为家, 没有归属感和使命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法学院担任法学专业教师的, 每个月实发工资不足2000元, 除去吃饭等日常开销, 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因此, 导致不少法学院老师以独立学院的工作为跳板, 时机成熟后考公务员或者做律师, “骑驴找马”,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从而也就不利于学校的稳定。最后, 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 很少有参与科研的时间和机会。与公立学校法学专职教师每周6节的教学任务相比, 独立学院法学院老师承担了翻倍的教学任务, 有上课机器人的感觉。独立学院法学院专职老师很少有出去进修的机会, 甚至连参加教学探讨交流的机会都不多, 科研团队、学术团队无从谈起。使得法学院老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甚至对科研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学生质量和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生源来看, 独立学院法学院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不是很高, 生源也不是很充足, 偶尔能够涌现出个别佼佼者, 但是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学生条件看, 独立学院法学院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虽然独立学院学费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但是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吃苦和进取精神, 得过且过, 严重影响法学院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能力上看, 独立学院学生都非常有个性, 喜欢标新立异, 法学院学生更是喜欢彰显个性。形成了一种虽然能力很强, 但是不努力学习, 不要求进取的“高能歪用”的格局, 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加强。
(4)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 学校将过多的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后勤保障方面, 对教学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研为中心, 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后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只是教学工作的保障, 不应该本末倒置。
2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独立学院法学教学特色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以及环境的变化, 法律的作用日趋重要, 法学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这种社会变化,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院应当以培养具有法律基本精神、法律基础知识、逻辑思考能力、协调判断能力、其思维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学生作为目标, 设置法律练习、法律英语、计算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并且, 积极开展实务性教学, 开展司法考试论坛, 公务员考试题型讲解等活动, 使法学教学与时俱进并且彰显特色。
(2) 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法律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首先, 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思想, 知道用法律思想或者思维去思考社会问题。思想的科学本质是一种信息, 一种可以从灵魂深处给我们的行为以指引的信息作为高层次人才, 越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深入, 就越需要“有效思想”的指引。而法学专业学生就是需要正确有效的法律思想的指引, 才能使自己具有独到的见解。其次, 就是培养具有发现法律问题的能力。发现素质, 它至少包括认识与感悟未知的能力和素质, 认识与感悟未知的能力和素质是创新与创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引导他们进行法律思考, 形成法律感悟。最后,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够运用法律知识, 解决法律问题, 真正成为实用型的人才, 而不是“高分低能”型的人。
(3) 独立学院法学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影响和活力在于特色。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还要处理好上水平与创特色的关系。上水平是指独立学院要努力达到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社会公认的重要教育质量指标上抓出成效。创特色是指独立学院要有明确的定位,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特色求发展是独立学院学科建设乃至整个学院建设的立足点。独立学院必须进一步强化“特色意识”, 继续坚持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之路。独立学院只有在培育法学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才能构架良好的法学教学框架, 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案, 建立了相应法学专业和课程体系, 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法学人才培养特色, 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法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3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出特色, 才能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法律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劳动法学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应用性越来越强, 涉及到民生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必须积极开展特色教育, 突出劳动法学的特色和实践特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特色教学。
3.1 必须树立实践教学的理念, 在法学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性教学
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与案例辩论相结合, 注重课堂教学与模拟法庭演练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法律诊所演练相结合, 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证课题研究相结合。例如, 在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劳动法学主要调整的是劳动关系, 而劳动关系式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劳动法学研究和保障的是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因此, 我们在进行劳动法学的教学中, 应当从全方位的角度, 改善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结合, 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学实践模式。
(1)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问题调查和劳动公益行动, 了解劳动者生存现状, 培养社会问题关怀度和问题研究意识。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 开展劳动问题调查、咨询、调研等活动, 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爱程度, 真正地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关注劳动者问题, 形成多课题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研究。
(2)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积累解决法律事务问题的经验。学生平时学的劳动法学的知识, 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 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就需要劳动法学实务知识的积累, 而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
(3) 参加劳动立法地方化过程中的相关调研与实证研讨, 从理论和实证层面,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与解答能力。
3.2 积极开展沙龙式与论坛式教学
“学术沙龙”教学模式, 即在现代教学艺术理论指导下, 将学术研讨基本原则和学术沙龙的民主形式引入教学过程, 使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之间形成一种科学的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系统教育功能的教学方法。在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法律关系方面的案例分析, 分析劳动法律关系涉及到的社会新闻, 分析国家有关劳动关系方面的社会性政策, 认真学习劳动法律方面的经典著作, 开展劳动关系方面的调研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沙龙式的活动, 让学生更深的掌握劳动法学的知识。
此外, “圆桌论坛式教学”是借助法学院模拟法庭的“圆桌型”实验室设置授课课堂, 学生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通过抽签或者自由组合等方式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采用讲授、学生小组研讨、老师与学生点评三者的结合方式, 使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 促进知识点的落实和问题意识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团队合作等诸多能力。以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为例, 2008年上半年, 对法学院模拟法庭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建设, 形成了以法学院为中心, 模拟法庭为载体, “圆桌型”试验室为依托的新型法学教学模式, 在模拟法庭积极进行法学教学实践工作,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本人在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采取圆桌式论坛教学,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展开对劳动法学热点问题的讨论,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劳动法学时事动态, 并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劳动权益维护、医疗改革、劳动合同研讨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锻炼了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
3.3 进行阶梯式教学, 将通识教学与精英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 “稳定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国家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劳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通识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传授劳动法治基础知识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同时, 劳动问题的复杂化也带来了更多的劳动法治的现实理论问题, 其数量和问题解决的紧迫性都超过了其他部门法, 也给劳动法学教学回应社会创造了契机。因此, 在通识教学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应当及时挖掘社会热点问题, 进行精英式教学, 既有助于在解析现实问题中熟练掌握劳动法学基础知识, 又有利于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阶梯式教学非常符合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对我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正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1 (159) .
[2]王海霞.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选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3]刘勇兵.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8) .
[4]周济.独立学院发展的三字经[J].北京青年报, 2005, 5-1.
[5]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 .
选择-劳动法学 篇3
关键词:双师同堂教学 方法 探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这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其中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显得尤为关键,现实迫使大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我校也在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力图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体现。本人和法学院的何文杰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双师同堂教学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协同教学或合作教学法。协同授课之父美誉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夏普林(J.T.Shaplin)指出,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协同授课由两名或以上的教师共同担当一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双师同堂教学的优点
(一)教学方式多元化
课堂上由两名教师共同授课,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由一位教师传道授业的传统,从形式上给学生以巨大的冲击。这种教学方式加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可以使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也可使教师之间展开互动,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多种化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一堂到底的讲授,很少了解学生的反应,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也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在填鸭式被动教学中容易产生疲劳感,死记硬背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内容、知识多样化
从授课内容上来讲,每位授课人由于专业不同具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双师同堂授课有助于教师将各自所长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向学生讲授,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思考角度,让学生领会更多的课程精华。双师同堂传授课,其信息量要远远大于一位教师授课的情况。无论是跨学科多种学科知识的交替融合,还是理论和实践的协同,都向学生传播着多种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接收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为造就国家学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双师同堂教学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一起工作,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课堂方法和教学内容,共同进行课前准备,在课程讲授中进行协同和配合,课后共同答疑等,這样可以建立一个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教学团队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把握;互相激发灵感,促进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同时发现对方优势和不足,反省自身还需提高之处,互相帮助,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总之,双师同堂授课方式对教师而言能够促使合作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最终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有文字记载的教学活动开始,启发性教学就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凡是成功的教学都是与启发性联系在一起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客观上限制了启发性教学的开展,而双师同堂教学方法能实现这种突破。启发性教学的关键之处是要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真正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投入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绝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在这种方法中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潜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共同达到的精神愉悦与思想的自由。这样的效果在双师教学形式下是可以完全实现的,两位授课教师在讲台上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一反一正等,无疑会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热烈,让学生在风趣、幽默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双师同堂教学存在的障碍
双师同堂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开展也来有许多的困难,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一)教师授课难度增大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授课方式方法“随性而行”,带有浓厚的“我行我素”的色彩。学生养成在课堂上感兴趣便听一听,不感兴趣边做自己的事,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完全是单向的,没有什么反馈,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到底听了没有,接受了多少信息,反正把两节课时间混完就行了。双师同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使信息传递多元化,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也有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这样使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效率大大提升,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说教师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必须超过传统授课模式,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必须出众,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学难度大大增强。
(二)教师授课心里压力增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人进行,没有比较,没有监督,随意性很强,教师没有什么压力。双师同堂教学就有了竞争,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从两个老师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表达的清晰度,反应的灵活度,甚至衣着、外貌都要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授课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上课的压力大增。
(三)教师授课成本增大
我们这里所指的成本是一种广义的成本。由于双师同堂授课对教师的要求大大增强,必然会迫使教师在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备课,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堂上课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进度等方面的交流。在上课时花费更多的精、气、神去讲授和交流。这样使教师的授课成本大大增强。
nlc202309012001
(四)团队悖论
双师同堂授课模式要求授课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双师教学团队就是为了特定教学目的有两个教师结合在一起的组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有许多不良思想、行为和习惯影响教学团队的组建。首先,文人相轻的思想,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由于文人相亲,造成沟通障碍,教学团队无法顺利工作。其次,大学的教学管理体制造成教学团队建立困难。教师上课来学校,下课回家,没有办公室,教师和教师可能很长时间也见不上一面,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无法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团队建立的基础不存在。
(五)学校制度缺失
要使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进行下去,仅有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主要有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双师同堂教学成为学校正式教学行为,而不是教师私自、私下的一种教学行为。其次,明确课时计算方式,双师同堂教学教师课时怎么计算,是按一个课时计算,还是按两个可是计算。再次,制定合理的课时报酬,教师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就应有相应的报酬,如果没有,仅让教师无偿付出,短期内可以,但不可能持久。
三、双师同堂教学方法实施对策
(一)教师方面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上课的难度、成本增大,要使这种授课方式进行下去。首先,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勇于奉献,乐于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全部的精力、时间花费在教学上。其次,两个教师之间应进行密切的交流,建立教学团队,就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方式,教学的进度,教学的时间进行磋商,科学合理的进行授课。再次,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双师授课情况的反应,及时进行改进。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双师同堂授课的主体,同时双师同堂授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学生应改变以前课堂学习模式,改变教学角色,变信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方。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在课下就要做相应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升。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重要参与者,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态度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双师同堂教学改革不例外。首先,学校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探索和改革;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再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物质上鼓励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最后,营造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使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种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进方向。
双师同堂教学方法是大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方向,有自己独特的长处,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規划纲要的明确要求,也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需把这种探索和改革坚持下去,为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攻.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2年7月.
[2]田鹏,姚锐敏.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科教导刊.2011年4月.
[3]余陈乙.协同式授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析[J].江苏高教.21012年5月.
[4]钱丹洁,张伟平.协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升华[J].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8月.
劳动法学1 篇4
2、(判、空)全面和持续的和平只能建立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之上。劳动不是商品。
3、(判)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是: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实现持久和平,从而使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和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
4、(判)“三方原则”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一大特色。
5、(填)国际劳工标准包括两种形式:国际劳工公约、建议书。
6、(名)社会条款:是指在世贸组织协议中写入关于保护劳动权的条款,缔约方如果违反该条款,其他缔约方可予以贸易制裁,其目的在于通过贸易制裁来保证有关社会基本权利的实现,也称蓝色条款。
7、(判)核心劳动标准,是指一些最重要的具有人权属性的劳动标准,主要包括消除剥削童工、禁止强迫劳动、反对就业歧视、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8、(判)劳动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即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
9、(判)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法仅适用于劳动合同关系。
10、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与其职员之间的劳动关系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劳动法调整。
1、(判)在法律适用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一般法补充特别法。
2、(判、填)劳动法对劳动者是权利本位,对用人单位则是义务本位。德国1919年制定《魏玛宪法》。
3、(名)集体合同: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小内容的书面协议。
4、(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允许劳动者从事第二职业,但要求不得损害第一职业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5、(判)工会作为社团具有法人资格,并且是公法上的法人。
6、(名)社会条款:是指在国际贸易协议,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协议中写入有关规定,强制多边贸易协议的所有签字国实施基本劳工权利(即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国际劳工组织核心劳工标准”),并与贸易协议中其他义务条款具有同样的法律约束力。
7(判)我国工会的组织体系,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所构成,他们都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8、(名)国民待遇:是指对一个国家在给予其国境内的外国自然人、企业或者商船民商事权利方面与其本国公民、企业、商船一样同等对待,亦即外国自然人、企业、商船与本国公民、企业、商船一样享有同等待遇。
9、(判、填)企业分支机构只能成为有限制用人行为能力的用人单位,它对职工的义务应当由其所属企业负连
带责任。
10、(名)意思自治: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原则,它是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最普遍的原则。
1、(判)用人单位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不作为劳动合同无效的法定事由。
2、(判、填)在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制度和法律文件中,雇主协会被置于同工会平等的地位。
4、(判)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的规定,派遣单位不得是用工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5、(判)单位的代表人或代理人在执行其职务过程中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属于单位的违法行为,应当由单位承担法律责任,但有关责任人员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6、(名)野猫罢工:根据罢工有无组织领导,即是否由工会组织,可分为正式罢工和野猫罢工两种。劳动基本权立法比较健全的国家,把那些没有工会领导的、劳动者自发的、无组织的罢工,称为野猫式罢工。其实这种罢工是一种侵害团结权和滥用争议权的行为。实际上也损害了其他劳动者的权益,因而不符合合法罢工的条件,不受法律保护。
7、(名)法律竞合:
1、劳动合同形式有(书面)与(口头)之分。填空
2、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雇佣关系则由民法调整。
3、法国1804年制定的《拿破仑法典》将有关劳动合同的专门条款,称为“劳动力租赁契约”。
4、2007年6月制定、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被称为“新劳动法”。判断
5、《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关系判断P1466、竞业限制:是指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不得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名
7、根据《劳动法》第19条和《劳动合同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凡劳动合同都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判
8、《劳动合同法》规定,除非采用全日制用工外,“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判断
9、劳动合同的口头(推定)形式具有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判断
名)同工同酬:用人单位对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
11、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判断
12、我国《劳动合同法》第9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判断
13、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将诚实信用确立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名、判)
14、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
道德。名解
15、缔约中的告知义务属于劳动合同的先合同义务。判断
16、劳动关系的建立,不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以开始用工为标志。判断
17、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确认劳动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而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判断
18、全面履行原则:又称适当履行原则或正确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等,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以适当的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名解
19、全面履行必然是实际履行,而实际履行未必是适当履行。判断
20、《劳动合同法》第33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判断
21、《民法通则》第44条第2款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判
22、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都不具有溯及力。判断
23、劳动者可以无条件地预告辞职,但即时辞职则要受一定条件限制。判断
24、试用期内,劳动者预告辞职的预告期为3天,预告方式为口头通知即可,而无需采用书面方式。判断
25、经本职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同意,劳动者才可参与兼职劳动关系,并且,兼职劳动关系不得影响本职劳动关系的运行。
26、在我国,《劳动法》未区分规模裁员与规模以下裁员,无论裁员多少都实行同样的裁员制度。判断
27、名)经济补偿:也可称为离职费或遣散费,即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用人单位在法定条件下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补偿金。
28、经济补偿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一般标准是指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判断
29、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按照用人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中由用工单位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项待遇由用工单位提供给派遣单位,再由派遣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等事务,用工单位向派遣单位就提供的服务支付劳务费。名解
30、劳动者的招收和使用发生了分离,即(招工)和(用工)的分离。填空
31、劳务派遣可分为(雇佣)型派遣和(登录)型派遣。填空
32、登录型派遣较适合于可替代性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即主要是低端或非技术型劳动者。判断
33、劳务派遣的劳动关系结构: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呈现出一重劳动关系分两个层次运行的结构。其中有下
述要点:简答
A.“一重”。劳动关系实质上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在劳务派遣中,由于只出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重结合,因而只有一重劳动关系。
B.“三角”。在劳务派遣中,存在三个主体,即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形成三角关系。
C.“两方”。派遣单位不是独立于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的第三方,而是与用工单位共同为雇主一方,构成劳动者的相对人。
D.“两层”。雇主和劳动关系都分为两个层次。派遣单位为名义雇主、招工雇主,用工单位为实际雇主、用工雇主。
E.“纽带”。在劳动关系的两个层次之间存在两根“纽带”:一是委托关系,即派遣单位受用工单位委托为其提供招工、派遣等服务;二是默示担保关系,即派遣单位因招工和派遣就用工单位履行劳动法义务的能力对劳动者有担保义务,用工单位因委托派遣单位招工派遣或接受派遣单位的派遣就其履行劳动法义务的能力对派遣单位和劳动者有担保义务。
F.“主次”。即劳动关系两个层次的主次地位问题。在登录型派遣中,应当以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关系为主;在雇佣型派遣中,应当以劳动者与派遣单位的劳动关系为主。
34、原则:重法优于轻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35、非全日制用工不得适用于劳务派遣。判断
36、在劳动合同中,应当约定派遣劳动合同期限,该期限应当不短于2年。判断
37、《劳动合同法》第92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法律规定,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判断
38、如果劳动者在同一个用人单位的日或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时的一半以上,就应当属于全日制劳动关系。判断
39、劳动法以全日制用工为一般,以“一人一职”(即同一劳动者在同一时空只参与一个劳动关系)为原则,而以非全日制用工为特殊、以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为例外。判断
40、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判断
41、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适用民法,而不适用非劳动合同法。判断
42、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支付是不能按月结算的。判断
1.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1.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少于全日制用工2.全日制用工为一般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为特殊用工形式3.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具有临时性,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多具有稳定性4.全日制用工一般是一重劳动关系,非全日制可以存在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5.对非全日制用工需要制定和适
用特别法(如以小时计酬为主)。
2.非全日制用工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非全日制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成员,其劳动被作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劳务提供者与劳务接受者不具有组织从属性,劳务过程不由劳务接受者组织和指挥。《劳动合同法》所规范的非全日制用工,其用工主体必须具有用人单位资格;自然人雇主的非全日制用工,不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内,属于民事雇佣,由民法调整。
3.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区别:1.当事人不同(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单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目的不同(在其效力范围内规范劳动关系;确立劳动关系)3.内容不同(以集体劳动关系中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4.形式不同(要式合同;我国为要式合同,有些国家要式合同与非要式合同并存)5.效力不同(高于)
4.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二者效力关系表现为:1.劳动合同关于劳动者权益的规定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规定标准的无效2.集体合同可以补充劳动合同的内容,即集体合同有规定而劳动合同未作规定或虽有规定却被确认为无效,集体合同有明确规定而劳动合同的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集体合同的规定就当然被视为劳动合同内容的补充。
小题
1.我国对非全日劳动关系的界定: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50%)
2.填)非全日制用工在性质上属于劳动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3.如果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的日或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时的一半以上,就应当属于全日制劳动关系。4.判)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和劳动派遣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5.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终止较全日制劳动合同有如下特点:1.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单方终止合同而无需对方同意2.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随时通知对方终止合同而无需向对方预告3.任何一方当事人终止合同都不需要任何实体性条件(理由)4.终止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6.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可按小时、日、周单位结算,最长劳动报酬结算周期为15天,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能按月结算。
7.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适用民法非劳动合同法。
8.我国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全员承包合同不属于集体合同。
9.我国《劳动法》只就企业集体合同作出规定,《劳动合同法》第53条首次以法律形式对行业性集体合同和区域性集体合同作出规定。
10.专项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企业职工一方就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劳动关系的某些内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专项书面协议。
11.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应当每年订立一次。
12.专项集体合同依内容划分主要有: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13.已订立集体合同的,工资协议作为其附件,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14.专项集体合同是作为综合性集体合同的附件形式存在。
15.集体合同为要式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的集体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16.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只就定期集体合同作了规定,期限为1-3年。
17.我国现行立法只赋予县级以下区域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以集体合同签约人资格。
18.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与工会相对的集体合同当事人只限于用人单位,所以单位行政(法定代表人)才是集体合同签约人。
19.根据劳动部的规定,具备企业法人资格、跨省市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所属下一级企业或子公司的负责人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但只能委托一级,不得层层委托。
2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除了企业和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均不适用集体合同制度。
21.一般公务员不允许实行集体谈判,在英德等工业化国家,公务员享有集体谈判的权利。
22.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士应当对等,一般每方3-10人,双方首席代表可书面委托专家、学者、律师等专业人员作为本方的协商代表,但委托人数不得超过 本方代表的三分之一。
23.集体合同订立程序可分为签约阶段、政府确认阶段和公布阶段。
24.在我国关于签约程序的立法中,《劳动法》所规定的基本上属于非谈判型签约程序;《集体合同规定》(94年)所规定的则属于谈判型签约程序。
25.政府确认集体合同的方式法定为登记、备案、审查或批准。
26.准法规效力又称规范效力或物权效力。
27.在集体合同有规定而劳动合同未作规定或虽有规定却被确认为无效,集体合同有明确规定而劳动合同的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集体合同的规定就当然被视为劳动合同内容的补充。
28.债权效力又称债法效力,是指集体合同的目标性条款和集体合同运行规则条款对其当事人具有设定债务的效力。
29.在同级区域(县级或乡镇级),行业性集体合同与区域性集体合同不能并存,只能二者择一。
30.上级集体合同的规定可以补充下级集体合同的内容;下级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者利益不得低于上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
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篇5
课堂思考题讨论记录表11、请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印刷厂与张某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受劳动法的调整?
2、请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张某与印刷厂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其中的免责条款是否有效?为什么?
3、请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张某能否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本案应如何处理?
答:
1、张某与印刷厂之间系劳动法律关系,此关系受我国《劳动法》的调整。
2、张某与印刷厂签订的劳动合同部分有效。其中一条“若发生死伤事故,企业概不负责。”条款无效。
对劳动者实行劳动保护,在我国宪法中已有明文规定,这是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劳动法》第一条同时也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劳动法的原则和宗旨之一。而本案中,印刷厂在与张某签订合同中,都利用本身优势,将此条款强加予劳动者,这很明显是违法的,也严重违反了社会主义公德,应属于无效。该条款的无效不影响劳动合同中其它条款的效力,根据我国《劳动法》第18条的规定,其余条款仍然有效。
3、张某有权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诉,这符合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本案后,应先行调解,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法制教育,说服其依法给予张某工伤保险待遇,如调解不成,应裁决印刷厂向张某支付其花去的6700多元在内的全部工伤保险待遇。
课堂思考题讨论记录表2
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拿不到辛苦一年的血汗钱,不得一次又一次推迟归乡的日期。到底是谁给了黑心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胆量?拖欠工资问题到底有没有彻底解决的方式?
预先垫资、层层转包是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众多的案例来看,目前的建筑市场上,在层层转包的过程中,出现的“猫腻”是非常多的,一些有关系的人从开发商手中拿到工程,转手给包工头,包工头再把活分给农民工做。这样一层层下来,一个工程可以转四五个圈。中间转手的大多是“皮包公司”,靠转包牟取暴利,出现问题就一走了之。而农民工是“工程金字塔”的最底层,一旦承包商出现资金困难或携款逃跑,最终倒霉的还是农民工。预先垫付工程款的行为让可以垫付一定资金的工程队能揽到活,而不能垫付资金的工程队被排除。这不仅损害了工程招标平等的要求,违反建筑法规,而且发包方在工程已经或快完工的情况下仍然不给钱,恶意拖欠工程款,造成承包方无力支付民工工资。
要想解决日益突出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必须遏制愈演愈烈的层层转包现象,对工程的承包商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此外,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规,强制用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订公平有效的劳务合同,让欠资遭遇不再重演。
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原因除了拖欠方违法乱纪外,农民工求职心切、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希望能给广大农民工提防四大用工陷阱。
1、合同陷阱 很多农民工在被雇用时没有签合同或合同不规范。为防后患,农民工必须要与发包单位签订合同,写明工程名称、发包单位、工资结算日期、支付方式等。
2、转包陷阱如果打工者承建的工程是被人转**一手、二手,甚至是三手的,那就要特别小心。老板的资产状况以及联系方式都要清
楚,以防工资无处索要。
3、时效陷阱 追索劳动报酬的法律时效只有两年,而老板拖欠工资常采取的一招就“拖”,打工者应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
4、证据陷阱,想通过法律途径要回工资,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最好是劳动合同、工资单、欠条、人证等一应俱全。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之所以演化成为涉及全局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法律角度看主要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有法不依,劳动行政部门执法不严,解决欠薪的法律程序不适应农民工等。因此,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法律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建筑法》、《劳动法》的落实,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设定“拖欠工资罪”等。
第二部分小论文
作业
3、小论文
多种用工形式细思量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三种期限,又规定了一些灵活用工的条款。企业对这些条款如果运用适当,采取多种形式的劳动用工,亦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一,采用“工作任务合同期限”制用工。企业适当采取这种劳动用工方式,一是可以在终止劳动合同时,减少支付经济补偿;二是可以在连续订立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时,减少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约束。
第二,依法接受劳务派遣用工。法律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要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且一签就是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通过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务工派遣出去。在被派遣员工无工作期间,派遣单位还要向劳务工支付最低工资。另外,因劳务工和劳务派遣单位已经签定劳动合同,并由派遣单位发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所以,从《劳动合同法》“特别规定”的角度来看,实际用工单位通过劳务派遣形式一旦使用劳务工,就成为用工不建立劳动关系。由此推定这种用工形式不承担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一些法律后果,即对用工单位来说,使用劳务工不存在经济补偿和劳动合同期限的问题。企业依法在一些岗位上接受劳务工,可以减少一定的用工成本。
第三,灵活使用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可以定口头协议,并且允许劳动者在两个以上的单位工作。对于非全日制用工,还规定不得约定试用期,双方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不支付经济补偿等。对于这种灵活的用工形式,实际上企业可以对有些手工活、技术性比较高但能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如设计、市场营销以及策划等之类的工作,也可以采取这种用工形式。
多种灵活的劳动用工形式提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要注意多种用工形式所需要承担的连带责任,在《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条等有相关规定,企业用工时一定要注意。
总之,用人单位需要冷静、理智地看待《劳动合同法》,不要想钻法律的空子。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一点:依法管理也许会增加一点成本,但是违法管理,增加的成本更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看重从增加一定的人工成本中设法促进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譬如在提升劳动者技能上增加投入,提升其技能,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提升自身管理的绝好机遇。
第三部分计分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B5、C6、D7、D8、D9、D10、A
二、多项选择题
1、CDE2、BCDE3、ABDE4、CDE5、ABCDE6、ABCE7、ABCDE8、CDE9、ABD10、BD
三1、192、60天
3、职业介绍服务
4、货币/直接5、90日/180日
6、劳动行政
7、工会委员会
8、行政/工会
四、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2、竞业限制,是指雇主与雇员通过合同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劳动关系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雇员不得从事雇主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3、职工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或在职培训,是指在职职工为了更新文化知识的提高劳动技能而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
4、探亲假,是指与父母工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在一定期限内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5、行政责任,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行政部门实施了劳动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引起行政上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制裁。
五、简答题
1、简述我国劳动法的渊源
劳动法渊源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表现形式。我国劳动法的渊源具体表现如下: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7)地方规章.8)国际法律文件。9)国际惯例。
2、简述社会保险具有那些基本特征
社会保险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基本保险性。2)国家强制性。3)互助互济性。4)主体特定性。5)待遇的差别性。6)补偿性。7)社会福利性。
六、论述题
试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劳动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要劳动法律关系建立之前,劳动者和
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及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由其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确定。
在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确立劳动法律关系之后,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形成的,即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的当事人的共同意志。劳动法律关系体现的国家意志和当事人并不是平等的,当事人的共同意志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并以其为指导,国家意志居于主导地位。
3、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
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只有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社会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因此说,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
七、案例分析题
1、答:(1)医药公司不计发谢河的工资不合法。
《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法》第48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有权获得相应的报酬,谢河虽然没有能够完成承包任务,但享有获得报酬的权利。医药公司应按一定的工资标准支付给谢河工资。
(2)医药公司应补发谢河2月至6月欠发的工资,并纠正医药公司与职工的霸王合同条款。
2、答:(1)该厂制定的劳动规章不合法。
《劳动法》第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法》第8条规定:“女职工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企业劳动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相冲动突,该企业制定的劳动规章中的特殊产假制度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虽然该规章的制定征求了过半数职工的意见,但是不能因此使企业规章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选择-劳动法学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国际劳工组织于(D)正式成立. A.1990年9月B、1915年3月 C、1917年3月D、1919年6月
2、我国劳动法采取(A)形式. A、内地为成文法,港、澳、台地区既有成文法,又有判例法 B、判例法
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判例法为主,成文法为辅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D)。A、《工会法》B、《合同法)C、《劳动法》D、宪法,4。我国《劳动法"第肋条第20C规定,劳动者在问—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B)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劳动者工资范畴的劳动收人是(A).
A、加班加点:C作额外获碍的劳动收入 B、发表专业论文获得的稿费
C、用人单位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费D、用人单位发放的劳保工作服和劳保手套
6.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l,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铡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0超过(D)小时。A、50B、45C 44D、40
7.对职工进行经济处罚,要求职工赔偿经济损失如需分期扣除的,每次扣除的金额一般不超过职工本人月标准工资的(B).
A.10%B、20%C 25%D、50%
8.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有三个基本渠道:国家财政补贴.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缴纳保
险费,其中最主要的来潭是(A).
A、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B、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C、国家统一撞付的财政补贴D、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9.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B)担任.
A、职工代表B、工会代表 C用人单位代表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10.按照争议发生的法律依据,劳动争议可以分为(B).
A、权利争汉与利益争议B、合同争议与法律争议C社会争议与经济争议D、个人争议与集体争议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CD).
A.统一各国劳动立法B、统一各国劳工标准C、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公约D、制定和通过国际劳工建议书
E、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采
2.在我国,《劳动法,和t工会法,均确认了(BD)制度.
A、集体罢工B、集体合同C失业保险D、集体协商E、集体仲裁.
3.按照用人方式的不同,劳动合同可以分为(CDE).
A、书面劳动合同B、城镇职工劳动合同C、录用合同D、聘用台同E、借用合同
4.下列论述中,符合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的有(ACDE).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B、劳动就业的主体仅需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
C、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D、劳动就业必须是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E、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5、我国相关的劳动法规规定,属于计时工资制度包含的形式有(BDE),A、年工资铡B、月工资制C、周工资铡.D、日工资制 E、小时工资制
6.根据劳动部(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办法,的规定,可以实行
下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有(BCDE).
A、实行计件工作的人员B、出租汽车司机C、企业高级臂理人员D、勤人员E.推销人员
7、以下有关劳动纪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DE).
A、6C定劳动规章制度属于企业的自主权B、劳动纪律是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 C、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D、在劳动关系消灭以后,劳动纪律的效力随之消失E、劳动纪律不能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
8.按照1993年实施的t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的要求,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包括(BCDE).
A、建立证券萋金进行证券投资B、银行定期存款C、购买国库券D、购买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E、委托国家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放敦
9.在非国有企业中,民主管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CDE)
A.企业职工代表大会B、民主选举企业各级领导C、平等协商D、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并有权提出意见和建议E、职工代表参加公
司的监事会。
Io.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包括(ACD)
A、劳动行政主臂部门的代表 B、用人单位代表C、工会的代表D、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臂理部门的代表E、职工代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1
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
乙我国现行的劳动法是 199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 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根据法律性质,劳动法可分为劳动实体法劳动程序法、劳动监察法。
4、《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5.我国《劳动法》第33条规定,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 与企业签订。
6。职业培训以受培训的对象是否就业为标志,划分为就业前职业培训 和就业后职业培训 两大类.
7.根据(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收使用来成年工,除符合一般用工
要求外,还须向县级以上劳动行政 部门办理登记。
8、过错责任 原别是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9分,共15分))
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3.失业人员,是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未从事有酬劳动,当前有Q2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4.年休假,是指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的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
5.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是指针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其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方面对他们的特殊权益的法律保
障。
五、筒答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
答题要点:
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主要有:
(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
系,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2分)
(2)两者的主体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残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
动使用者).(2分)
(3)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民法以双方是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障一般性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女
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的某些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社会保险中的一些关系.(3分)
2、简述职业安全卫生的特征.
答题要点:
在劳动者的各项权利中,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基于对这项基本权利的保护而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表现为:它排除了用人单位通过任何形式免除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责任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允许
劳动者本人基于任何动机放弃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2分)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职业安全卫生关系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保护关系,因此,所有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规范
都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2分)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
护.(2分)
六、论述题(10分)
试述社会保险法律调整的原则。
答题要点:
现阶段我国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晨水平相适应原09。(1分)社会保险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提供可能和创造条件,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
平,社会财富较为丰富时,国家才有能力提供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社会保险的水平,社会保险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2。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1分)社会保险一体化即统一社会保险的项目、统一社会保险或萋本社会保险的标准、统一社会保险的臂理与实施机制等.实行社会保险一体化原则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险社会化要求进——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
盖范围,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同时实行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即把床来的各部门、各单位分散管理的形式逐步转为统一的杜会化臂理,将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转为社会化服务,逐步健全全社会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3分)
3.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台的原则.(1分)社会保险制度是为实现社会公平面设立的,但社会保险在实质上不是超越劳动者自身行为以外的愚赐,它需要每个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挂钩。因此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要坚持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娶处理好
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保障与激励的关系.(2分)
七、察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企业支付拖欠的工资,要求享受经济补偿金.
试分析;
(1)企业是否构成无故拖欠工资?为什么?
(2)企业不汁发张某的工资是否合法?为什么?
<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如何裁决?
答题要点:
(1)企业构成无故拖欠工资.(1分)(劳动法,第50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1
分)企业拖欠工资的理由不正当.
(2)不合法。(1分)张某已按约定提供了劳动.企业应依法并按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
(3)仲裁委员会应裁定企业按合同约定支付拖欠张某的2至4月的工资,并依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条规定支付张某相当
于未付工资25X的经济补偿金.
因企业未按《劳动法,规定,丽单方解除与张某的劳动合同,且其解除合同的理由没有依据故企业还应支付给张某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金。(2分)
2.李某1992年3月15日与北京某公司签订丁为期10年的劳动合同,有效期至2002年3月15日.2002年2月15日.李某收到公司的(续订(终
止)劳动合同意向通知书,公司表示拟与李某续订劳动合同.井要求李某将回执填好,于2月30日前将意见返回公司人事部.李某同童续签劳动合同,并按期将意见返回公司。2002年5月15日公司发出《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拟与李某于6月15日终止劳动合同.
试分析;
(1)该公司的做法是否符合劳动法律规定?
(2)李某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题要点:
(1)公司的做法不符合劳动法律规定。(1分)《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平等自愿、协商—·致的原则。(1分)公司与李某之间关于《续
订(终止)劳动合同意向通知书》的互相交换意见,应视为公司与李某之间在续订劳动合同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应就合同期限等问题继续协商。
而公司出尔反尔于5月“日提出与李某终止劳动合同,尽管提前1个月通知,也是违法的。(3分)
(2)李某可以依法与公司进行交涉,要求公司与自己续签劳动合同;(1分)在劳动合同期限上,根据《劳动法》第20条规定,(1分)李某可以要求公
司与自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分)如果公司不接受意见,李某应当在2002年7月15日之前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2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劳动法学 试题
2010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
A.1880年瑞士会议B.1900年柏林会议 C.1880年柏林会议 D.1990年瑞士会议
2、与劳动法相邻的法律部门最密切的是()。
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法 D.社会保障法
3、集体谈判起始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C.18世纪末 D.18世纪中叶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劳动合同期限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是()。
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书面劳动合同
5、按照计时工资的形式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A.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 B.劳动繁重程度C.工作时间的长短 D.劳动成果的多少
6、我国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小时的工时制度。
A.50 B.45 C.44D.407、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描述我国职业纪律(又称劳动纪律)特征的是()。
A.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 B.职业纪律是为了劳动者的自身利益服务的C.职业纪律是由劳动者自觉遵守的纪律 D.职业纪律是劳动者自愿执行的纪律
8、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
A.用人单位 B.职工 C.用人单位和职工 D.专门的保险机构
9、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是1871年在()颁布的。
A.英国 B.法国 C.美国D.德国
10、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担任。
A.职工代表 B.企业工会代表 C.企业代表 D.企业法定代表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参与国际劳工大会需有()三方代表参加。
A.政府 B.议会C.雇主 D.劳工 E.中立的民间组织
2、劳动者的集体权利主要包括()。
A.结社权B.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C.集体谈判权 D.罢工权 E.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3、有关劳动合同法律特征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B.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 C.劳动合同属于双务合同 D.劳动合同属
于有偿合同 E.劳动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
4、从法律的角度把握劳动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劳动是一种自愿劳动,而不是强迫劳动 B.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C.劳动是一种有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D.劳动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而不是无保障的劳动
E.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
5、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工资形式具体包括()。
A.计件工资 B.计时工资 C.奖金 D.津贴 E.抚恤金-
6、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缩短工时制在现阶段的主要适用范围包括()。
A.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过度紧张的体力劳动职工
B.从事夜班工作的职工 C.哺乳未满12个月婴儿的女职工 D.工资收人低于国家最低收人标准的职工
E.16岁至18岁的未成年劳动者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职工奖励的种类具体包括()。
A.记功和记大功 B.通令嘉奖 C.生产(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D.授予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E.晋级
8、我国现行社会保险的项目具体包括()。
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D.工伤保险 E.生育保险
9、在各国工会立法的实践中,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
A.机构参与 B.个人参与 C.岗位D.代表参与 E.政府干预
10、()之间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A.职工甲与职工乙 B.用人单位与职工甲 C.甲用人单位与乙用人单位
D.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与外籍职工 E.国有企业与国企职工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集体协商 2.特殊群体 3.工资 4.行政处罚 5.劳动争议的和解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简述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简述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论述题(14分)
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郭女士于1998年6月与某副食品加工厂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工作岗位为糕点生产线操作工。2002年5月15日,郭女士经县卫生防疫站检查确
诊为患有乙型肝炎。厂方以郭女士患有传染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生产为由,给其3个月医疗期,并通知其自行联系单位,调出副食品加工厂。期间,郭
女士提出自己已怀孕3个月,并提供了医院有关证明。2002年8月15日,厂方仍以郭女士患有乙肝在医疗期内未治愈为由,提前解除了与郭女士的劳
动合同,并一次性发给生活困难补助费200元。接到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的第2天,郭女士即流产。随后,郭女士多次以家庭生活困难为由,希望与厂
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要求厂方按法律和政策规定发给其病假期间的工资、报销怀孕和患病期间的医疗费,并享受产假待遇;提出如不能继续履行劳动
合同,也应当发给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厂方认为,郭女士患有传染病已不适宜在该行业工作,单位按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提前通知并按程序与
其解除劳动合同合理合法,现在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效益低下,厂里已经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从人道主义出发,发给郭女士一次性困难补助,郭女士的其他要求不能接受。郭女士在多次要求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于2002年9月15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郭女士所
患疾病确属不适宜食品行业工作,女职工怀孕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享有产假待遇。)
试分析:
1.该厂提前与郭女士解除劳动合同的做法是否符合劳动法的规定?为什么? 2.郭女士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合法?为什么?
3.此案应该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C 4.D 5.D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CD 2.ACD 3.ABCD 4.ACDE 5.ABCD
6.ABCE 7.ABCDE 8.ABCDE 9.ABCD 10.B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特殊群体,是指谋求职业有困难或需要特殊就业服务的人群,包括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3、工资,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4、行政处罚,是指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5、劳动争议的和解,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
关于我国休息时间的种类,是依据生产经营特点、民族传统习惯、劳动者的基本活动的需要等因素,由立法加以规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2)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3)公休假日。(4)法定节日休假时间。(5)探亲假。(6)年休假。
2.答题要点:
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共同构成社会福利体系,二者都是以浦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实现社
会公平为主要价值目标的物质帮助形式。
但二者也存在区别,主要有:(1)经费来源不同。职工福利的经费由行业或单位负担;公共福利的经费则由国家或社会负担或筹集。(2)享受主体不同。
职工福利的享受主体只限于特定的职工及其家属;而公共福利的享受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
五、论述题(14分)
答题要点: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国家总是依据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制定劳动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也正式通过法律关系的形式得到巩固和保护。
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两者的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内容的,当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律规范时,这种关系因不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任何一个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既享有权利也承担
义务,同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答题要点:
1.厂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做法不符合劳动法规定。
(1)郭女士享有3个月的医疗期。
(2)《劳动法》第26条规定,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
厂方在医疗期间就提出要与郭女士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不合法。
2.郭女士的要求合法。因为:
(1)困难补助金不能代替病假工资;
(2)郭女士有权报销医疗费,享有42天的产假待遇;
(3)有权获得经济补偿金。
3.此案应该这样处理:
(1)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厂方应当支付郭女士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按规定支付医疗补助金;
(2)厂方应支付郭女士42天的产假工资;
选择-劳动法学 篇7
一、反思目前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
在法学教育综合性目标的引导下, 目前中国高等法学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相分离。
我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职的法律人才, 而是一种普及法学思维的素质教育。因为我们的法律本科生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出, 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 所以, 在大学低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和法律专业无直接关系的哲学、政治学和文学方面的课程, 很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非法律工作, 成为政府公务员或者在大型企业和公司中任职。只有不到10%的人通过司法考试, 专门从事法律职业。这种综合培养目标下的通才教育导致学生的双重不满:立志成为法律职业者的, 认为未能受到充分的法律专业教育, 要想通过司法考试只能选择专门的培训学校继续学习;而绝大多数不能成为法律职业者的学生, 认为受到的法学教育又太多, 白白浪费了时间和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目前要实现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必须采用目标分类定位, 学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对学业基础好, 基本素质高的学生将坚定不移的按照法律职业化的理念、目标和教学模式去培养, 引入诊所教育模式, 在不能延长学制的情况下, 缩短理论教学的学时, 同时有效地利用假期, 使学生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参与诊所课程的学习, 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能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实现成为法律人的专业梦想。经过实践的历练最终成为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对于学业基础比较弱、基本素质不高却也在接受法学教育的学生, 帮助他们塑造职业观, 司法考试的通过不是近期目标, 但可以是长远目标。虽然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法律专业, 但是在一个日趋法制化的社会, 法律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只要努力掌握法学知识, 有一定专业素养, 将来就业的前景也会很光明。其实分类培养主要是回归法律的精英教育目标, 实现法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这样, 首先面临挑战的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 而是法学专业的教师。我们目前授课的专业划分是非常明晰的, 强调教师专业的研究深度, 这对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强调的是职业共同体化, 即法律人应该具有共性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共同路径。司法考试正是对这一目标的尝试。因此, 学生分类培养的前提, 是法学教育的教师必须类型化, 一类为法学研究型教师, 目标定位于法学研究, 可以定期以讲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培养法律人的理性思维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另一类为法学教育型教师, 目标定位于法学应用, 以诊所教育的目标要求训练, 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处理具体案件, 对学生进行法律资格考试的培训。
二、诊所法律教育的美国化与中国教育环境的背离
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历史文化传统, 使诞生于美国并日益在全球传播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 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中面临巨大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源于不同的法学教育生长环境。使诊所教育带有鲜明的美国化特征, 这是我们在诊所教育引进过程中的首要难题。
(一) 不同法系的分属
众所周知, 世界法律体系中有两大主要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奉行的是立法至上原则, 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必须由法律加以调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由法律加以定型化、规范化,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形式表现为大量的成文法和制定法。法官必须严格依据成文的法律进行审判, 自由裁量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专业学习主要是在研究抽象的法学理论基础上, 掌握具体的法律条文;但英美法系, 情形则完全不同, 法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它们法律法规的形成依赖于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所作的判决而积累起来的判例内容, 少有成文法律。这些判例都是法官基于普遍的良知和正义而作出的, 而且经过长期的筛选, 其公正性和合理性也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英美法系的法律内容在于法律理念的培养和法律价值观的构建, 这一切都源于大量判例的研读和分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这两种迥异的法律传统各有其优劣, 却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法学思维方式和法律价值判断标准。中国沿袭大陆法系国家传统, 属于典型的法典法系国家, 法学教育的内容突出学理性、概念性和体系性, 教师的讲授思维与学生的接受思维都固定于这一模式中;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传统使其更关注法律的实用性, 注重对不同判例的解读, 通过对不同时期判例的总结, 来分析法律制度的发展和运用规则的变化。因此, 判例的研读在两大法系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大陆法系是以概念法学为基础的, 英美法系是以经验法学为基础的。诊所教育成为美国法学教育的主导模式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诊所教育在中国要想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仍会面临巨大阻力。
(二) 法学教育模式的差异
美国的法学院教育是本科后教育, 即在我们所说的研究生层次上进行, 要求那些希望进入法学院读法律的人必须首先有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学位, 然后经过严格的法学院入学考试才可以进入法学院。法学院学制三年。学生毕业后所获学位实际上是法律本科, 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确实叫做法学学士 (LLB) , 后来美国人把这种学位叫做“法律博士” (JD) 。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在年龄上、阅历上相对成熟, 立足于基本的素质教育之上, 美国法学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 目的在于塑造既受人尊崇又收入丰厚的优越职业, 学术则仅仅是“针对少数人的兴奋”[2], 对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培育要求非常高。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大陆法系更为接近, 在法学教育模式上也更接近大陆法系国家, 中国的法学教育的第一阶段是本科阶段, 其总体而言是通识教育, 亦即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为目标。中国以本科为起点的法学教育体系与美国本科后起点的法学教育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对象。美国的法学教育目标针对“法律人”, 尤其是具有充分职业技能的法律人。中国法学教育对象的目标是双重的, 那就是“成年人”加“法律人”。中国学生从高中直接进入法学院学习, 无论是年龄还是阅历, 都无法实现“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 而在于经验的目标”。因此, 可以说, 现阶段中国法学教育是不可能直接进入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这就决定了中美教育模式的差异, 也决定了诊所教育的不同地位。
(三) 法学教育理念
美国倡导主体性教育理念, 无论是在学徒制还是学院制模式下, 人们始终认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而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因此,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自主自动学习是任何教育中的主要模式。中国虽然一直对填鸭式教学模式多有病诟, 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 中国的各级教育体制中, 教师单向的传导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 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不得不被动的成为客体化的知识容器。不需要参与, 不需要主动, 只是接受和记住。这种被动的, 主体缺位的教学理念, 根本无法与要求亲自参与、自主决策的诊所教育模式相吻合。
三、诊所法律教育的中国化
中国目前为了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法学教育开始高速发展, 直接的体现就是学校不断扩招, 法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与此同时, 法学教育也由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着大众化教育方向速滑, 越来越远离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入学门槛降低, 培养时间缩短, 同时又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 法律人才的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就业初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失落感或与社会的不适应和不相容感, 这种现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学生在法学院学习期间, 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 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形成期, 也是他们从普通人向法律人的重要转变期。这一阶段的所学所得, 往往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 法律诊所教育经历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的。通过法律诊所教育的经历, 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像律师一样办理真正的案件, 不仅能使年轻的学生们在法律职业技能方面得到训练, 也会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是一项特殊的职业, 法律人是社会正义的缔造者和维护者, 中国目前对法律人职业道德是以最低的底线为标准的, 往往将其混同于社会道德。英文的“职业责任心”一词译成中文是“职业道德”, 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在法律实践中应当具备的特有的道德观和职责感。在美国诊所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 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 还包括职业道德的训练, 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中国诊所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功能, 更要赋予法学教育更多的艺术与技术风格, 要塑造出更多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 而不仅仅娴熟的法律匠人[3]。这也是诊所教育独特功能所在。
摘要:反思目前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 在法学教育综合性目标的引导下, 中国高等法学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相分离。与美国倡导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相比较, 中国的各级教育体制中, 教师单向的传导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不同法系的分属, 法学教育模式和法学教育理念的差异, 使得中国必须立足于法学教育的本土化现实, 以诊所教育模式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的桥梁, 逐步实现中国法学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诊所教育,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141.
[2]罗伯特·斯蒂文斯.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法学教育[C]//阎亚林, 李新成, 付欣, 译.诊所法律教育——法学教育新模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25.
选择-劳动法学 篇8
关键词:体面劳动;大学生;职业选择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大学生“NEET” 的队伍逐渐庞大。“NEET”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
ployment training ”的首字母缩写,意指在结束学校教育以后,那些不升学、工作也不接受职业培训意愿的一类人群(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化进程,“NEET”的情况已日趋严重,而且数目正急剧上升)在结束学校教育以后,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上学,更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处于15~29 周岁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因此本文从体面劳动这一视角分析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从而找出对他们择业就业影响主要的方面,从而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和学校的培育方向上提供一些建议,更好的指导大学生的就业。
二、文献综述
体面劳动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Philippe Egger(2002)最先提出了社会应关注体面劳动测量的观点,并指出应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确定测量指标。David Beseond等人(2003)在Richard Anker等人(2002)研究的基础上,对体面劳动测量指标进行了更加深人的探索。James A.Athanasou(2010)以澳大利亚工作场所中的体面劳动状况为背景进行了定性测量。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从体面劳动的指标确定,测量维度,还是从员工的发展、组织氛围与组织支持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
三、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于2014年9月至11月针对安徽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共发放了235份问卷,收回208份,有效问卷为208份。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三大四的同学,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电气工程自动化、临床医学、环境科学、汉语国际教育、材料工程技术、空乘与礼仪、海运商务、建筑设计、资源勘查工程、艺术设计、中文、绘画、播音主持、英语、秘书学等专业,其覆盖面非常广,所以本次问卷很有代表性和信度。
(二)工作期望。(1)工作地点期望。期望的工作地点也是反映大学生对体面劳动理解的一方面因素。因为选择一线城市虽然与认为这些城市发展机会可能更多,但也反映了大学生认为体面劳动需要在大城市才能得以体现这一观念。根据调查结果,有百分之59.13%的同学选择毕业之后到二线城市发展,而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为27.4%,从而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规避了竞争压力非常大的一线城市,而选择了竞争压力适中的二线城市,既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又有较好的就业环境。(2)职业期望。根据调查结果高达44.23%的大学生选择大中型国有企业,其次是外资企业,只有8.17%的同学选择民营企业。因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有着相对较为成熟的员工的福利保障,无论是医疗还是住房等。其晋升的机制和渠道,企业文化等也较民营企业更为完善,从体面劳动因素的角度,无疑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做的更为成熟,也更吸引大学毕业生,可见体面劳动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自身存在的问题。(1)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普遍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模糊不清,在大学阶段对职业的体会并不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今后要从事何种职业也说不清,所以仅根据大学生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来决定和影响其职业倾向。(2)择业心理不成熟。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期望强,但在择业时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茫然、焦虑、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低等问题。
(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高校普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大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实习、实践环节薄弱,抑制了学生志趣的发现、潜力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2)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有些高校未经市场调研和论证,竞相开设热门专业或利用有限资源过度地细分专业,忽略了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师资条件、教学条件、社会需求相挂钩,致使学生专业技能难于满足社会人才需求。(3)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高校培养的一大批学生不仅不能创造性的去完成工作,有的学生甚至都难于适应本职工作。对于高校而言,面对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真正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职业的竞争和工作的需要。
五、有效促进大学生实现体面就业的途径
(一)学生自身方面。(1)明确目标。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家人期望等确定自己未来短期和长期的目标。这个需要大学生在上学阶段就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以及想要怎样的生活。择业不仅仅是选择职业,也是在选择未来生活质量、生活的城市和结交的人群层次,这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因素需要考虑,所以必须先明确目标。(2)准确评估自己。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职业,而不是一味攀比,追求高薪高职,这往往会使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求职屡屡受挫。而做到准确评估自己并不容易,这需要认真深刻的剖析自己,衡量自己。可以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量表,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评估自己。也可以通过与了解自己的人沟通交流,发现他们眼中的自己,从而重新认识自己。
(二)高校方面。(1)改革高校教育体制。高校应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密切注意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通过更为科学的专业设置,使得大学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就业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方向发展。(2)提升教学质量。高校拥有灵活而过硬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大学应该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以提高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综合技能。(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系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素质、习惯、知识结构等因素,因材施教,注意个性化的服务,可采用授课、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就业指导应与创业指导和毕业生教育相结合。
结论:在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体面劳动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自身认识不清、没有职业规划、就业心理不成熟等,当然高校也有一定责任。总之,不论是学生自身还是高校,都应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情商的训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择业。这也是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人才,利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永华,杨其勇.和谐视域下大学毕业生体面就业的理性思考[J].学 术 探 索.2012.8
【选择-劳动法学】推荐阅读:
劳动法选择题本10-19
自考劳动法选择题必考06-09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10-09
从劳动与技术的替代选择谈全面建设小康10-14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练习题 多项选择题10-14
法学考研院校选择08-30
方法学选择与评价08-29
劳动法学电大考试11-16
【劳保】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过程考核作业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