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的题材

2024-06-07

社会调查的题材(通用11篇)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1

社会题材相声:梦中棋话

甲:听说你棋下得不错。

乙:嘿嘿,他们都那么说,也就是说说。

甲:你都会下什么棋啊?

乙:围棋象棋跳棋军棋斗兽棋………

甲:(打断)象棋水平怎么样?

乙: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啊?

甲:中国象棋。

乙:我三岁就知道蹩马腿

了。

甲:那你也算得上老棋迷了。

乙:那是。

甲:我得问你个问题,看在咱俩交情的份上,可不能藏着掖着。

乙:不能。

甲:你说………,你说………(抓耳挠腮,不好意思),你说………

乙:你倒是说啊!

甲:你说我下棋下这么多年了,他怎么就下不过马路对面那个修自行车的老头呢?

乙:这你都不知道啊?

甲:你知道?

乙:这说明你智商高啊!

甲:不是,真的,你说我又看棋谱,又听讲座,一到他那儿全不好使,书上说“当头炮,把马跳”。我怎么一走“当头炮”他就“把象飞”呢?

乙:老头没看过棋谱。

甲:更不对了,书上说:读书破万卷,下棋如有神。咱不能………

乙:下笔如有神。

甲:反正都是下。

乙:那倒是。

甲:后来,终于,让我找到办法了。

乙:什么办法?

甲:我告诉你,你可别告诉别人。

乙:我给你保密。

甲:(凑近,欲耳语)

乙:行了,你就说吧,这里没外人。

甲:没外人?(看全场)

乙:没外人。

甲:那我可说了。你可千万别告诉他。

乙:你就放心吧。

甲:我做梦跟他下。

乙:什么什么,你再说一遍。

甲:我做梦跟他下。

乙:那怎么下啊?

甲:就是在梦里跟他下棋,我当头炮,他飞象,我跳马,出车,(越说越高兴)我吃他的卒,我踩他的炮,杀他的车,杀他个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看乙,发现乙表情怪异)你可不能告诉他。

乙:(鄙夷的看甲)我不告诉他。

甲:赢了棋我都不告诉他。

乙:是!

甲:咱自己各一个人乐。

乙:对,赶紧的,蒙上被子!

甲:蒙被子干嘛?

乙:乐的时候别让人听见。

甲:听见倒没关系。

乙:有关系,丢不起那人!好家伙,我以为就我自己脸皮厚呢。

甲:就说那回,也就是1999年8月10日夜的这个梦吧。

乙:记得清!上世纪的事了。

甲:这个梦太奇怪了。

乙:怎么?

甲:梦见我成了一个象棋子,让人吆喝了半天,后来“叭”,把我给扔一边了。

乙:哦,有意思,这是让人给吃了。

甲:我一看,嚯,赶情这有好几位呢。

乙:也让人吃了。

甲:我还没坐下,就有人冲我打招呼。老兄,前方战事如何啊?

乙:谁啊,还是个热心肠。

甲:红兵。我还没说话呢,黑卒在旁边先开了口:“别理他,给他闷出病来。”

乙:这位闹情绪呢。

甲:红兵说:我怎么得罪你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至于吗。

乙:是啊。

甲:黑卒一翻白眼:别搭理我,我死了。

乙:意见不小。

甲:(学黑卒)又是这样,又是这样,别说过河了,我还没来得及动地方,就牺牲了。今天你摇旗呐喊,冲的倒猛。

乙:谁啊。

甲:红兵一听,来精神了,“那是,好不容易做一回中军。这往中间一站,感觉就是不一样。我身后是炮兵,骑兵在我侧翼。只听一声令下,三军雷动,我做先锋,冲啊!……”

乙:你就倒下了,比他还早呢。

甲:(情绪从高昂急转,然后自我安慰)倒……总是要倒的,人总有一倒,关键是怎么个倒法。将军一样倒下,光荣!你不想当将军啊?

乙:黑卒怎么说。

甲:怎么不想?谁不想?我做梦都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睡觉也是好士兵。乙:做梦的时候,还说做梦那?

甲:看人家车驰千里,马踩日月,炮声一响震山河,多威风。

乙:是啊。

甲:其实还不都是一样的木头?

乙:也有塑料的。

甲:就因为咱这脸上平白无故的写了个卒字,就这么倒霉。往脸上写字的时候也不考试,也不竞选,投投票也行啊,就是选不上你我,也有人请咱吃饭呀。

乙:净想好事。

甲:上回我们单位选科长。这个说“老张,投我一票,咱来一只烤鸭”,那个说:“小张,一张选票俩猪蹄!”

乙:这是选举还是点菜啊。

甲:不是,咱就说这个理,凭什么咱就得当一辈子卒子,有提干的时候吗?

乙:你得劝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2

一、找准学情原点, 走近历史

品德历史题材教材编排蕴含着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同一个主题, 在不同的年级会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年级的要求也会因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课外知识等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 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在了解了这个‘世界’, 了解了它的全部奥秘以后, 培养个性, 形成人的精神风貌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区位特点、群体特点, 才能精准定位, 为后续教学实施立好标杆。

《圆明园在哭泣》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的第二课, 前有《从四大文明说起》, 后有《悲愤的吼声》, 整个单元都是落实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这节课笔者在第一次教学时由于目标把握不准,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录像、数据等史实资料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了解这么多的历史知识是有困难的。重叠的知识, 让学习变得无味且疲倦。为此在第二次教学时, 笔者分析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发现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学生已学过《圆明园的毁灭》, 对圆明园有一定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学情, 笔者通览了整个教材体系, 把握历史单元主题以及同一单元主题在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认真分析、仔细寻找学生已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与教材要求之间的差距, 寻找造成差距的原因, 思考调整解决差距的策略。改偏重知识学习为全面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和知识”目标, 具体做法是:1.创设情境, 启发思考, 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和毁于一旦, 知道圆明园的被毁体现了外国侵略者的残暴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合作交流, 探究体验, 感受落后就要挨打, 增强民族自尊心, 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最终, 较好地达成了预定目标。

因此, 根据学情, 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结合学习主题”,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置学习目标, 让学生能够走近历史。

二、整合资源散点, 走进历史

品德教材编写遵循主线清晰、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则。历史题材教学点是按照教学内容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 其教学的重点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历史内容的学习, 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和人文感受, 关注生活文化和民族文化, 以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要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才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也指出:“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并以此为基础, 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 学生要认识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就需要教师梳理出与本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历史素材资源为学生所用, 把教材上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 进行一定的拓展, 把原本平面化的教学立体化, 做强质感, 学生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对此, 笔者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 进行了如下探索:散点聚焦。重点让学生深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聚焦“不可估量”。笔者从圆明园中的珍贵文物入手,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查找被掠夺的珍贵文物, 选择书上的兽首铜像图片这个点, 深入挖掘。课一开始, 笔者就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于2009年2月25日晚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 在法国巴黎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一买家通过电话竞拍买走。按照现在人民币兑换欧元大约7∶1的比价, 你算得出这两件宝贝值多少钱吗?如果按你父母的收入, 他们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赚到这个钱?”“这仅仅是我国曾经拥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两样宝贝, 这样的宝贝何止千万, 就连整个辉煌一时的圆明园也不复存在了, 这又是怎样的价值?谁应该对此负责呢?”课堂上, 学生沉默了。一段时间后, 许多学生的正义感瞬间得到爆发, 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悟。此时, 笔者适时补充了2013年4月26日, 法国企业家将向中国捐赠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的相关资料, 并了解其中曲折的回归历程。学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由于祖国日益强大, 所以法企会归还我们流失的鼠首与兔兽。这样, 尽可能将历史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使他们愿说、能说、会说。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观看了《十二生肖》电影片断, 更加真切直观地了解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巨大价值。一下课, 学生们围拢在讲台前, 向教师要有关清朝时期政治、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卡,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 学生学习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的兴趣是浓厚的, 通过课后收集不平等条约等资料, 把学习引向深入, 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既符合五年级学生学情的特点, 又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宏大的历史可以通过关键性历史人物、关键性历史事件以及关键性历史细节来开展教学,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

《品德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 这些图文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用好这些图文, 挖掘这些图文, 树立广义的教材观, 重组和整合教学资源, 筛选重点、解决难点, 能让学生顺利地走进历史的殿堂, 享受其中的快乐。

三、借用比较学习, 深入历史

比较学习法是历史研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品德历史题材教学引导学生做同期不同地的比较或者同地不同期的比较, 就能习得一种学历史、看历史、用历史的好方法。以史为鉴, 比照现实, 还能面向未来, 这样的历史学习才会是刻骨铭心的, 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思考历史、传承历史。

还是以《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教学为例, 笔者让学生观看今昔对比的两组圆明园的图片, 引发思考:怎么会变成一片废墟的?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迅速地融入课堂。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逐步了解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深刻地认识到圆明园“规模宏大”“景点繁多”“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又如数字的对比, “圆明园中当时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钟表就有441件, 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经查被英法联军抢走的物件有1197件, 而这只不过是圆明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悬殊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透过数字的背后, 学生了解了当时文物被损坏、掠夺的不计其数。他们自发地提出了:“为什么侵略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和毁坏我国的国宝?”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笔者还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文字描述, 让学生想象了当时欧洲宫廷与圆明园的比较, 从一个外国名人的角度进行了印证。这样, 学生通过图片、数据、文字的比较, 强烈地感知了侵略者洗劫、焚毁圆明园的肆无忌惮,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对野蛮侵略者的痛恨。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同类的比较、正反的比较, 是研习历史的最佳方法, 在比照中, 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感悟走得更深、更远。

四、巧用现代媒体, 活现历史

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世界, 要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事件,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产生心灵认知交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 教学要尽可能地克服时间、空间的局限, 用好现代媒体, 可文可图, 可声可视, 能有效缩短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达到以媒入境、以境生情、以情化人的目的, 求得品德教学的鲜活效果。

一百多年前的火烧圆明园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课本中呈现的简约的文字与平面的几幅图无法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丰富的体验, 不足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笔者通过播放纪录片《圆明园》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另外, 笔者还在教学《金字塔下留个影》时, 让学生看“金字塔和巨石”的图片与视频, 在教学《奥林匹克的故乡》时, 结合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观看奥运发源地和取圣火过程……

历史题材教学不能光说不看, 空对空地讲解是泛味的。好的教学应学会借用音乐、图片、板书、录像、学习资料卡以及教师本人的情绪等各种力量, 营造具有生命冲击力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的深处, 感受历史学习的魅力, 震撼学生的心灵, 诱发学生生命持续长久的感动。

五、倡导自主学习, 走出历史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笔者在教学这类历史题材课时, 会抛给学生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如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时, 笔者问学生:“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圆明园……但这些大都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发动建造的, 秦始皇下令造长城, 隋炀帝下令挖运河, 清慈禧下令修颐和园, 如果你是皇帝, 你会把国库中的钱用来做什么?”在教学《圆明园的哭泣》时, 笔者问学生:“现在有人大代表提出, 我们应该重修圆明园, 让万园之园重新绽放光彩, 你觉得应不应该重修?”在教学《奥林匹克的故乡》时, 笔者问学生:“2008年, 我们中国举办奥运会, 是百年的梦想, 是我们中国伟大复兴的标志, 你觉得应该办得风光些还是节俭些?”诸如此类的问题, 让学生越思越深, 越辩越清。

学习这些历史题材的内容, 既要让学生走进历史, 又要走出历史;既不能纠结于过去的耻辱, 也不能狂妄于现实的强大;既不能沉醉于昔日的辉煌, 也不能自卑于现实的弱小。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这才是历史题材教学的真谛。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3

一、在精选叙事中获得心灵认知,让历史真实起来

传统的历史课往往采用大量的叙事手法,淹没了历史中的人和生命,使历史成为一种只需要记忆年代、事件和人物等,孩子学得毫无兴趣可言,更别说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教材,选用了大量的生命叙事,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物去找到走进孩子心灵的通路。

如教学《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时,我让学生看台儿庄战役的片段,重点深度感悟台儿庄老兵回忆录,引领学生感悟:你们能告诉这个日本人心中的疑惑吗?为什么日军迟迟攻不下台儿庄?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这一支中国军队。让学生真正明白让日军攻不下台儿庄的原因是在三分之二的台儿庄被敌人攻陷的情况下,我军依然寸土不让,依然坚守阵地、不屈不挠,依然浴血奋战,捍卫着自己的领土。这就是我们不屈的民族,这就是我们坚韧的民族。学生在叙事与感悟中仿佛感觉那段历史历历在目,似乎那段历史真实了起来,从而心灵得到了洗礼,达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在生动情景中获得心灵体验,让历史鲜活起来

对于历史题材的内容,品德与社会教材往往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但对于学生而言,历史遥远,仅仅靠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不能引发感性认识。所以,设置生动的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轻松跨越历史时空,让学生的体验达到深刻。

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我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用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油画,带领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从蓝天白云、广场上的人、红旗等中观察,问: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它们又象征着什么?学生跃跃欲试,大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着重让学生观察朱德挺直的腰板,让学生从中明白国家领导人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腰板做人。通过观察与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瞬间,了解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是隆重的、喜庆的、庄严的、幸福的大典,从而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内涵。

总之,只有顺应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思维出发,创设生动可感的情景,才能让学生体验深刻,触及心灵,让历史题材的内容丰满和鲜活起来。

三、在联系生活中获得心灵感悟,让历史灵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标准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学生与历史的对话是从现实的情景出发的,如果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他们就会失去对现实的感觉。教师在讲授历史题材的教材时,要力求为学生寻找与现实对接的桥梁,使历史和现实对接起来,获得心灵感悟,为学生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

如教学《鸦片的背后》一课时,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引出人们经常提及的“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要不要花巨额重金买回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家文物?”等的讨论,在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之后,让学生反思当年中国挨打的原因,然后接入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状况,让学生感到那些人物,走近这些人物,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鉴古知今,把过去时态的历史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的历史。所以,教师只有创设联系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的效果。

四、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情感升华,让历史丰富起来

《品德与社会》标准指出:“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历史题材的内容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父母一起收集关于印度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灿烂的文化等知识。课中,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的热情较高。在分享交流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种思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了魅力无穷的印度,培养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学生的视野宽阔了起来,培养“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阔胸怀,逐步形成全球化时代的思想素质。

战争题材的作文 篇4

战争题材的作文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最近发生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争端和民族冲突,又将世界局势推向了一个新的不平衡点,随着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迎来了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的强烈对抗。俄罗斯在俄格关系上展现的强硬姿态让人们担心,新的东西方冷战的时代是否会重新来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以推倒柏林墙、东西德合并、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前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东西方冷战结束后,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力量不断强大,阻止了多次可能形成的世界大战和战争危机,世界又回到了暂时平和的时代。

谈到东西方冷战的结束,造就短暂的世界和平时代的来临,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政治家、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DD戈尔巴乔夫,他和他的《改革与新思维》结束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苏联,结束了一个强大的华约军事集团。因为他是结束东西方冷战最主要的`人物,所以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很怀念他,我断言将来历史会给他写上浓重的一笔。但由于他断送了苏联共产党的前途,一手造成了苏联的解体,在俄罗斯很不受欢迎,甚至有人主张对他进行行事诉讼。

另一方面世界局部战争却从未停止过,由东西方对抗引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边界领土冲突引发的中英中苏、中越边境冲突、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之战;种族争端引发的五次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种族冲突;价值观取向、宗教教义引发的我国三年解放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此外还有无数个象斯里兰卡、柬埔寨、土耳其、北爱尔兰、海地、苏丹、斐济等国家和地区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热爱和平的人们,我们所看到的战争,永远是影视作品中宣传正义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形象。战争的伤亡,仅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表达;战争的惨烈换来的只是人们的艺术享受和肾上腺素的升高,面对艺术化了的战争场面,唤醒人们的仅仅是爱恨情仇。人类的英雄崇拜情结与生俱来,人类对其他民族、其他群体或其他个体的征服欲也是与生俱来的。政治强人对局势、对战争的掌控,决定着人民的生死民运。芸芸众生的生存权全都掌控在政治CEO手中。

有多少人会去想,战争波及的无故人群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战争是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战争对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们都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学会妥协、让步、理解别人约束自己、相互包容,或许可以避免很多军事冲突以至于战争。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应该为全体人民所接受,为避免战争灾难的降临,请社会、民众、国家及伟大的政治家们优先关注人权。

战争,是政治巨人间以无故的民众做棋子,以大好河山做棋盘的一次对弈,无论谁胜谁负,受损的是大好河山和自然环境,受害的永远是普通民众。发动战争的政治CEO,一般都具有口若悬河的辩才,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诈术,以某某主义欺骗、蒙蔽人民于无形之中。反思历史,反思战争,无有例外(请读者原谅,此处不能说得太直接明了,否则会成为张丹红第二。)。时代进入到今天,人民应当醒悟,应当为维护自己的生存权而反对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战争。希望政治巨人们能怜天下苍生之悯,停止以战争手段创造历史,停止以战争手段扬名立万。让人类都能享有和平发展的生存权。

作文题材的处理 篇5

作文题材的处理

作文题材的处理                --------谈 春 秋 笔 法 的 运 用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273300  李传鹏     好的文章既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又要波澜起伏,富与变化。文章最忌平铺直叙。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感到单调乏味。元遗山说:“作文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这个比喻很好,直布袋是指文章从开篇,一眼就可望到底。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古人这些话,都是说文贵曲折,文贵变化。所以笔法之妙不在于一泻千里,而在于一波三折,不在于一气呵成,而在于婉转反复。而波澜跌宕,变化不测,不仅是在段的变化更主要在于题材的处理上,下面谈谈题材的处理。春秋笔法是指微言大义,暗寓褒贬。此笔法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到,它对题材的处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而显。晋人杜宇说:“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其意思说:在处理题材时不能面面俱到文章的内容稍微了解,但它的意义通过读者想象其内容更加明朗。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就运用此手法处理材料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父亲,通过父亲车站送别,望父买橘这一细节达到微而显用以少胜多手法使主旨明朗清晰,和盘托出在读者的面前。     二、志而晦。杜宇说:“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志”即“记”;“晦”即“隐”,“隐”而秀产生美丽。其意思是说“在题材处理上,运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就能让读者可以推出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例子,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们一般理解为,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劳动,提倡节约,其实诗中蕴涵的不止是这些,李绅是唐朝的宰相亲身躬耕,真正体味到劳动的艰辛,作为宰相号召人民节约,这体现出“仁”的理想,因此更深的诗韵隐晦起来,让读者去品味更是一石三鸟的境界。     三、婉而成章。杜宇说:“曲从义训,以示大顺。”其意思是说在处理题材上:运用起承转合来写文章才能达到文章的通顺畅达。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这说:“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说它不美……但它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开头一句,文章急转直下,言外之意,白杨树是不美的。可第二句,作者却没有说白杨树是不美的,用了一个表示不肯定的副词“也许”以猜想语气来说,第四句用“但是”一转再赞美白杨树美质,用“它……也不缺乏……更不用提它……它是……”的写法作者婉而成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白杨树,婉转动人,跌宕起伏。      四、尽而不语污。杜宇说:“直书其事,具文见义。”其意思说是在处理题材时,用实录来写其事,但不说的污秽直白,依据实录来了解其内容。如:《黔之驴》中,作者借驴的一举一动写出了那中外强中干,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短短的几百个字就能写出文章深邃的内涵,可谓言简意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也没大发议论,而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空间来思考,作者的构思可以说妙不可言。      五、惩恶劝善。这是春秋笔法当中的最后一个表现。其是说选择优秀的题材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我们作文就奔着这一原则来写。弘扬真、善、美;惩罚假、恶、丑。如:晚清的刘鹗的《老残游记》 文章借主人公老残,游说民间,行侠仗义,扶贫救济,惩罚贪官,揭露黑暗。我们中学生以后作文更是要发扬光大,来歌咏社会、生活、人生。     综合上述,作文的题材的处理不仅是以上的几种方法,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在平时我们作文时经常运用定会有收获。只要我们集思广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处理作文题材上是会独具匠心,别树一帜的,才使自己的作文熠熠夺目。 电子信箱:sdpylcp@163.com   宅电:0539----4284618

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篇6

《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主要内容是: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了。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红日》作者是:吴强。主要内容是:描写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小兵张嘎》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1961年发表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小说和电影中的“张嘎”,因其“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的最灿烂的一部分。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战士的过程

《铁道游击队》作者是刘知侠。主要内容是:为了抑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配合中国军队与日军交战,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枣庄成立了以刘洪为队长的铁道游击队 他们的目的是袭击铁路沿线。破坏敌人的运输补给线。并为山里的八路军提供弹药。

《小游击队员》是作家王愿坚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 樟伢子的父母掩护红军伤员时被白鬼子杀害了,带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儿的他四处寻找红军时遇到了红军的侦察员。在协助侦察员去敌区侦察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侦察员被俘。机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敌人的工事情报图送给了游击队,游击队歼灭了敌人,救出了侦察员。樟伢子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游击队员。

《赤色小子,》 作者: 张品成, 瘦小,是小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个在杀亲仇人的门下成长起来的孤儿!瘦小是个创造红色革命辉煌的孩子,他,为中国的崛起和努力平拼搏,做出了血的牺牲!他是个正义之子!

而他,却是瘦小的杀亲仇人,他是个劣绅,是个剥削农人财产的胖子地主!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7

一、用在当用时

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的教学中, 孩子们的认知都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复制和刷新, 才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真实的感知。实践证明, 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小学具有利于学生对品德地理题材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

正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 对于它的认识却是抽象、虚幻的。谁都想飞到太空中亲眼看看神秘面纱下的地球真容。在《我们的地球》这一课中, “让学生感知地球的形状”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记得笔者在第一个班级教学这一内容时, 播放了宇航员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在学生“哇!哇!”的赞叹声后, 笔者请他们描述地球的模样, 学生的的表情一下子从无比兴奋变成了一脸茫然, 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地球的样子。这时, 笔者心里产生了一阵失落:为了制作这个教具, 我不知在网上搜索了多少资料, 最终却只能带给学生欣赏的表象, 而没有真实的感知。

于是, 接下来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 笔者毅然改变了策略, 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在茫茫宇宙中裹着一层薄薄水蓝色纱衣的地球, 以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接着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引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地球实在太大了, 假如咱们小朋友手拉手绕地球一圈, 起码要4000万人呢!为了方便学习,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 制作了地球仪。” (随手出示) 这时,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起身想要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然后, 笔者微笑着说:“老师给每一组发了地球仪, 藏在你们的课桌里, 想不想自己亲手摸一摸、看一看呀?”“想!”这时学生对地球仪的兴趣被完全勾起来了。趁热打铁, 笔者顺势提出了观察的要求:“你能从地球仪上发现地球的形状、外表是怎样的吗?”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 更有目标性。虽然, 此时课堂上叽叽喳喳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绝不是噪音, 这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音乐, 因为没有什么比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声音更动听的了。接着, 一切水到渠成。笔者还没有让他们停下来, 就已经有好多孩子举手想发言了。“老师, 地球的形状是圆圆的!”“地球不是光滑的, 有些地方凸出来, 有些地方凹进去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同样一个环节, 前一次, 笔者在课前花了一个多小时制作的精美课件没有换来孩子们对知识的感知。而第二次, 在恰当的时机, 出示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便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钻研探索的兴趣。由此不难看出, 一个小学具, 如果用在当用时, 所发挥的作用, 往往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而功倍。

二、用在激趣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某事是做好这事的前提。儒经《礼记·学记》对此也有论述:“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如在教学《我国的行政区》这一课时, 笔者用研究制作精美课件的大量时间, 认真钻研了教材, 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 准备了既能突破课文难点, 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拼图小学具。 (很简单的制作法:在网上下载图形, 用卡纸打印出来, 并进行剪裁即可。)

在突破“了解我国版图”这个教学目标时, 笔者先在屏幕上呈现几张凌乱的拼图, 这时学生有些纳闷。而当屏幕上投示出一张完整的中国行政图时, 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地图也可以用来做拼图游戏的啊!这种拼图游戏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 现在看到老师也在玩, 极大地激起了他们想参与的欲望。当笔者大声地问他们想不想玩时, 学生们的回答都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于是, 笔者让学生拿出放在他们抽屉里的小拼图, 对照课本53页的我国行政图, 比一比谁拼得快。不到五分钟, 全班同学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趁着他们高涨的情绪, 笔者顺势提问:你是怎么拼的?最大的是哪个行政区?还有哪些行政区的名称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似?……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的回答是那样的自信, 那样的骄傲!接着, 笔者趁热打铁, 围绕五个自治区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学生们也都能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自主解答。

事实证明, 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 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活动, 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一个简单的拼图小学具, 解放了教师, 更是解放了学生。它犹如一张充满无穷力量的风帆, 让学生们驾着小舟轻松愉悦地漫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抓住兴趣的焦点, 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 把本来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真真切切地在学生高高举起的小手中得以实实在在的体现!

三、力求简约化

我们的品德课堂, 尤其是地理题材的课堂, 并不会因为它拥有多么先进华丽的课件就能走进学生的感官, 也不是那些纷乱的摆弄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把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裁剪掉, 把需要达到的目标简约而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繁杂中寻找质朴的真知。

如教研组成员在试教三年级下册《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这一课时, 其中有一个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它们能成为中国锦绣河山、灿烂文明的象征的原因。我们的教师为了突破这个重点, 让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产生由衷的感叹, 先是全组成员分头在网上搜集各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图片, 再由专人负责制作了配有震撼人心的音乐的视频, 想要在学生看了静态图片还不能引起共鸣时来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并把一切可能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 分块制作了相应的课件。

课堂的情况如我们预期的一般, 学生在观看了静态的图片后, 教师发问:“同学们, 看了刚才的图片, 请说说, 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有学生回答“长城”, 教师再问:“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在连续请了两个学生都出现同样的冷场之后, 教师微微一笑, 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 老师来帮助你们。”随即, 教师点开了预先准备好的视频。确实, 景色如画的黄山、气势磅礴的黄河, 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学生, 他们的眼睛都睁得滴溜圆盯着屏幕。音乐停止后, 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画面中, 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脑海中最深刻的印象, 教室里更安静了……

显然, 这样看似精彩纷呈的课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知。为了改变这种困境, 我们决定从文本出发, 将教材中的各种图片, 如沱沱河、黄山迎客松、冰封壶口等等打印出来, 并在每个图片下面配上相应的文字介绍, 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还给每个学生发了三张邮票图样的画框 (纸质) 。当再进行到这个环节的时候, 教师只是播放了教材中的配套视频 (原先我们嫌这个视频内容不够丰富, 不够震撼人心) , 接着让学生分组边欣赏手中的图片, 边读读资料介绍, 相互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然后, 请学生选择一个最欣赏的奇景画到邮票框里, 内容可以和图片中一样, 也可以根据资料自行创作。接下来, 一切水到渠成!

虽然华丽的东西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 有时却未必能够让它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一套小小的图片, 一张小小的邮票框, 剪去了一个个泡沫似的课件, 让教师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与文本的镶嵌, 就如拨开了挡在孩子面前的多余枝蔓, 让他们能够直面阳光。

四、注重实践性

为推进新课程,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课件, 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手段, 往往使得课堂复杂化, 从而忽略了新课程的另一个要求, 即突出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地理题材的课堂中, 注重实践性,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学具, 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应有的动手能力。而这些自制的小学具不仅让教师抛开了五彩缤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而且也为我们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这一课时, 笔者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 不是急于去寻找大量的资料准备做课件, 而是列出单子, 让学生自己去做课中需要的学具, 让他们一起参与备课。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好多组, 并给每个组分配了相应的任务。有的收集亚洲各国的资料, 有的收集欧洲各国的资料, 学生可以参照课本, 用自己最想表达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几天后, 教师的课备好了, 学生的课也“备”好了, 因为笔者看见他们已经在桌上放好了各种制作精美的图片, 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期待的喜悦。

在学习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时, 笔者一提出话题,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展示了。有明信片式的凯旋门、邮票式的埃菲尔铁塔、版画式的悉尼歌剧院……从这些精心准备的小学具中不难看出, 这些地理知识早已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深深刻进了自己的脑海, 根本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了。

通过使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学具, 可以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 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小学具虽不及豪华的课件, 但是我们的学生都有天生的好奇心, 他们对课堂中新鲜的知识充满好奇, 乐于表现, 小学具的制作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些特点, 作为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8

摘 要: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占据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前台位置。在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本文拟从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三个变革方向,探讨增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题材文学 变革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是国家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也随之具有了新的使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塑造出真实丰满的农民新形象?如何展现农村在改革中的新风貌?如何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持?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变革方向:

一、深入生活,了解“三农”,与新农村同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在客观上需要文学能够真实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的时刻、关注农业的发展状态、刻画出农民的生存轨迹……但客观事实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而新时代农民身上也出现了时代所赋予的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科学意识、竞争意识等特征,本来这一切都应该用文学的手段给以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但一些作家仍然用一种僵化的眼光打量着今非昔比的农村,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旧貌换新颜的农民,对农村真实生活的了解和心理体验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用想象和传闻编织起自己的作品。这如何能够能得到农村读者的认可?

要想创作出深受农民喜爱、真实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文学作品,我们的作家就必须深入生活,在长期与农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起与农民的深情厚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农民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才能充分地表现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的创造精神,发掘他们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未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表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深厚的乡土情怀和道德精神,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维护自身尊严的人格精神,表现他们适应时代发展、追求文明进步的进取精神。

二、采取对话的方式,坚持艺术创新、增强思想的深度,创造出符合农民欣赏情趣的文学作品

如果对当前农村题材创作从接受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是否能够采用适合农民口味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学,更主要的是农民需要文学,需要能够和新时期农民对话的新文学,需要让农民理解和反思的新文学,需要能够让一般农民读者看得起、看得懂、具有普及性的新文学,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谆谆教诲,也不是浮光掠影的自言自语,更不是迁就落后的粗制滥造。因此,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在艺术创新上就具有了新的变革任务:

(一)采取与农民对话的方式

赵树理改变了知识分子对农民采取居高临下俯视姿态的写作,通过精神上与农民平等的对话,得到了广大农民认可。但是,在对文学现代性的追求下,文学重新又回到了知识分子精英型写作,对农民采取自上而下式的启蒙,因此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虽然表现了一些新的农民形象,但仍以批判农民性为主要特征。这种注重批判的思维定式导致新时期的作家们更加注重追溯其政治经济根源,在历史背景、权力文化、生存境遇、人性等视域内展开对农民的书写,但以批判农民性为主的创作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文学与农民也愈加产生隔膜的感觉。所以,繁荣农村题材文学,就要解决如何看待农民与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问题,打破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通过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采取平等的对话模式,写出真实的农民,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

(二)加强文学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当前的农村题材创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与作家们在这一领域创作上缺乏创新有很大关系。农村在变,农民在变,欣赏标准与艺术需求也在变,如果我们在艺术上固步自封,以传统农村题材创作的审美范式作为创作的取向,不仅不能真正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能满足人民,包括农民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当然,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完全背弃,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打破原有创作模式和表现手法,在广泛的吸收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融现代与传统于一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适合农民欣赏口味为最终标准。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精品力作,也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增强文学作品表现新时期农村巨变的思想深度

如果说整个20世纪是农业“哺育”中国革命和工业建设的时期,那么,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刚刚开始进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因此,新农村建设期待着农村题材创作的新收获,而农村题材创作也应充分地表现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的创造精神。但是现在的农村题材创作还是按照以往的观念过多地表现了他们之于社会变革的不适应或被动性,过于注重他们身上还存在的某些愚昧落后因素或陋习,忽略对农民基本的人格尊重。这样固然能引起同情,但是这种同情是浅薄的、虚弱的,不足以真正反映出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真实作用和面貌。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以全新的审美视域、全新的创作理念去观照和思考,进而去反映农村与农民问题,发掘他们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未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他们身上蕴藏的深厚的乡土情怀和道德精神,表现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格精神,表现他们适应时代发展、追求文明进步的进取精神,总之,要表现他们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增加作品的思想深度。

三、繁荣各种文学体裁,发挥多种艺术形式的优势,多侧面、多层次的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

文学体裁作为文学形式的一个要素,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需要决定的。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对农村的历史变革要有更全面的把握,对农民的灵魂和精神要有更深的挖掘,对农村的社会生活要有更丰富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历史任务必将更为艰巨,而单靠一种文学体裁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不能停留于既往的创作经验和文学传统,在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传统,诗歌等文学体裁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个性和影响。文学关注新农村建设,就应发挥各种文学体裁的优势,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地反映现实生活,只有各种文学样式的参与,才能真正营造出农村题材文学的繁荣,才能更多侧面、多层次地满足农村读者的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自“五四”以来农村题材文学积淀了深厚的创作经验,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也创造出了骄人的成绩,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的契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有责任深刻的反映这一进程,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农民新形象,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们有理由坚信,在这一历史之于文学无法推卸责任的时刻,必将有更多的作家投身于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之中,关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及生活状态,表现时代真正的精神困境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韩少功.马桥词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段崇轩.九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精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4.

[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王晓初.论建国初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J].天津师大学报,2000,(5).

[8]张懿红,徐宏勋.永远的“乡土文学”[J].2002,(5).

[9]李运抟.现代田园的骚动与书写——近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走向,理论与创作[J].2005,(5).

[10]叶君.文学史范畴的“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1]张克明.文学创作:应当重视农村题材[J].理论与创作,2001,(4).

[12]王庆.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J].江汉论坛,2001,(4).

感恩为题材的作文 篇9

亲爱的妈妈,您还记得吗?十一年前的三月二十一日晚上,您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我的到来。这么一来,您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工作——养育我。您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爱。您对我的爱像涓涓细流,永无止尽;像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您的爱时刻回荡在我耳边,萦绕在我心头。

您总是无微不至地哺育着我。教我学说话,教我迈向人生的第一步……当我生病时,妈妈您就寸步不离地陪伴在我身边,为我担惊受怕;当我跨进学校门槛时,您时常叮嘱我上课认要真听讲,与同学要友好相处;回到家,您又不辞辛苦,每天都为我检查作业。每当我的成绩进步时,您的脸上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提醒我不能骄傲自满;当我的成绩退步时,您就微笑地鼓励我,安慰我,让我有了继续拼搏的信心。妈妈,您是用您的关爱和呵护,把我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船。

您不仅是关爱我的慈母,还是我人生的导师。您总会教育我,要尊老爱幼,要拾金不昧;要诚实勇敢,要知错就改……

在您的细心呵护下,我茁壮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而您的脸上却爬满了皱纹。您是用辛劳的汗水把我拉扯大的!妈妈,感谢您像一盏明灯,在我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引领我走上正确的阳光大道;感谢您像一缕晨光,在我无助无奈时为我映出一片光明;感谢您像大海般的博大的胸怀,包容我的过失……

妈妈,您为我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我要用我的一生,用我的成绩来报答您!我爱您——妈妈!您的养育之恩我永远永远都不会忘记,忘记您的爱就等于忘记了世间万物的一切又一切!

环保题材的作文推荐 篇10

刚走出时光机,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我“贪婪”地吮吸着,怎么也吸不够。环顾四周,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大型生态公园里。身边一片生机盎然,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有缤纷多彩的山茶花、国色天香的牡丹、亭亭玉立的迎春花……真是满园春色,令人陶醉。

出了生态公园,一串清脆的铃声传来,一辆自行车靠着路边停了下来。伴着玲声和美妙婉转的鸟叫声,自行车筐里坐着的小狗跳下车迅速跑到草地上,等排泄完,它训练有素的用嘴叼起落叶把便便盖上。落叶卷着便便渗入泥土不见了。

正在我目瞪口呆时,自行车开口说话了。他说:“为了城市卫生,不能让宠物随地大小便,埋到土里可以做肥料。落叶是特殊处理过的物质,有自动分解功能。”“噢,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来到池塘边,我看见有许多人从管子里取水喝。这才发现池塘里的水清的可以直接饮用!我也接了一杯,清凉极了。

时间差不多了,该回去了。我真心的感受到我们对环境的保护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依依不舍地按下返程按钮我回到现代,原本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

社会调查的题材 篇11

一、凝铸民族精神,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创作主旨

文化价值取向支配着文化的运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给文化指明了方向,而且从传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提倡真善美与抵制假恶丑的有机结合上为文化标示了方向。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创作者应当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创作主旨,多样化、艺术性地展现当代产业工人的内心情感和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认同。

工业题材影视剧行业性很强,创作者必须以积极乐观、真诚热情的态度,沉下心去体验并深入生活,才能真正还原工人群众真实的内心世界。《大工匠》的编创者们在工厂前前后后蹲了3年,深入车间与工人们亲密接触,感悟工人们的生存状态,熟悉产业工人的工作流程和生活环境,创作出展现当代产业工人精神面貌的力作。只有掌握这些最鲜活的创作素材,才能以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影视作品还原当代产业工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震撼人心、启迪人心的作品。

电影《郭明义》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及广泛好评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电影采取常态生活的视角观照平实的大众人生,展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干一行爱一行素朴的职业道德和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实际上,郭明义所引发的热议及其所带动的群体性助人风尚,基于大众向善的本真和美好的人性,这些真诚的价值关怀凝固于点滴的生活瞬间,不放大,不矫饰。正如在雷锋纪念馆中,一位参观者问郭明义——怎样才是学习雷锋?郭明义的回答很简单——参观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把属于你的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件事做好,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平实的呈现方式。在工作中,郭明义严格按照标准把路修好,公路维修任务紧迫,天气恶劣时,坚守工作岗位;在生活上,帮助工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劝导工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郭明义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在公益事业上,郭明义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爱,只不过需要一个火种去点燃它,而他就应当做这样一个无惧风雨的火种。20年的时间里,郭明义以54本鲜红的献血证,6万毫升的义务献血量守候其他生命的呼唤。一个人做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做好事,更难的是带动身边的人坚持做好事。这份无私的坚持,正是对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坚守,正是这份朴素而赤诚的坚守,让社会的和谐圈无限扩大。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切行为的根本,一切创造力的源泉。只有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在工作和生命中的价值。电视剧《钢铁年代》将时间定位在1949 年到1965 年之间,承载那一时期特有的激情和信仰,“反右”、“大跃进浮夸风”、前苏联釜底抽薪撤走专家、三年自然灾害非但没有击垮这些钢铁卫士,反而使他们以国家强盛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得以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力克服种种困难,意气风发地为国家建设尽心尽力,直到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炼出了特种钢,为钢铁企业培养了近万名的技术工人,支撑起中国钢铁工业的大厦。《钢铁年代》是那个社会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我们可以正视历史,向那个年代的人致敬。[2]电视剧《大工匠》所塑造的技术工人身怀绝技,视技术如生命,视国家利益为最崇高的责任和信仰。这些工业题材影视剧将核心内涵凝定于火红年代中集体性的民族精神,父辈们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大爱通过铮铮铁骨、自立自强的工人群像传递出来,书写了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豪情壮志和民族精魂。

二、内化核心价值,以人文情怀渗透人物创作

价值观决定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主动选择,既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情趣爱好有关,也与其自觉接受的价值引导有关,因此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应当以人文情怀为常态人生作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式新颖、内容充实、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将爱与善良融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在增强作品观赏性和感染力的同时,适时适度地传递核心价值内涵,引导受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导演高希希说“要想拍好工业题材,首先要深入理解,不能认为工业题材就一定是喊口号、主旋律,工业题材的主题思想要落到一个个普通的剧中人物身上。”[3]《钢铁年代》把关注视角从冰冷的机器转移到个性鲜明的人本身,用普通人物不平凡的事迹彰显和诠释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巨大的人性丰碑面前,纯真的人性和超越世俗的大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可以坦然面对严酷的现实,可以对抗沉重的命运。尚铁龙、杨寿山在面对共同的爱人春草时,谦让、成全、奉献成为写就三个人物的关键词。电影《钢的琴》用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讲述一群小人物以自我抚慰的人生态度不懈追求幸福,传达对待亲人、朋友不离不弃的责任感和乐观坚强的人生信仰。陈桂林面对人生困顿与无奈时坚韧乐观:女儿抱怨假琴弹不出声时,他将贝多芬搬出来安慰女儿;为了留住女儿,他用木头做琴、与众工友偷琴,最后造出钢铁做的琴。这一切看似荒唐,却折射出他对女儿深深的爱。众工友为帮助朋友抛开自己的事情,在集体造琴的过程中,他们找回了集体荣誉感和浓浓的兄弟情义。冰冷的钢的琴融注进平凡的情与爱、善良与美好,谱成心灵之曲。

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以贴切平实的方式,将责任与道德、理想和信念蕴藉于人物的一言一行;在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内化核心价值,将爱与善良传递给每一个人,将人文关怀植入人心。

三、创新叙事视角,以普世关怀延展叙事空间

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需要创新叙事角度,给传统的工业题材以崭新的观照视点,给当下的工业文明寄予未来无限可能。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传统的叙事角度有以下两种:

展现工业化历史,将工厂、车间、技术等工业生产元素作为展示前景,个体与工人群像作为重要的叙事支撑。《大工匠》以工厂生活和技术比武贯穿全剧,讲述产业工人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心路历程,全方位展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工人群众的生存状况及精神面貌。《钢铁年代》以鞍钢建设历史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小人物在各种困境中顽强奋进建设鞍钢的故事。传统的叙事视角将关注点更多置放于工业样态与元素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架构,通过展现工业元素、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工业时代的兴衰与变革,从而完成对工业化历史进程的节点式重要阶段的回放,启人回望并正视工业文明的时代精神。

工业化历史仅作为背景出现,正面展现身处工业时代环境中的个体或工人群像。电影《钢的琴》将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虚化为生活背景,以工人的生存问题作为叙述重点,以父亲为留住女儿而造琴为主线,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信仰。

在传统的叙事视角基础上,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不断摸索新的叙事走向,《漂亮的事》以观念革新为叙事视角,以巧妙的叙事结构突破了工业题材的传统叙事方式,将镜头对准企业自主创新,展现面对市场冲击和变革呼声时,现代企业所选择的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工业化道路。《漂亮的事》的主创人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唤起人们对国企改革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发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历史强音。

除了上述叙事视角,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应重视对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生产力的过度发展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贫富悬殊、心理问题、道德问题、家庭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问题,都是世俗化、工业化所引发的热点问题,因此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应将人文关怀、责任感和使命感融于叙事线索,以独具魅力的影像叙事,反思工业文明,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普世关怀的能动力。

辽宁工业题材影视剧应从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不断创新叙事视角,将核心价值融入人物和叙事主轴中,凝铸民族精神,实现文化认同,使其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推动者,真正发挥讴歌时代、弘扬正气、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实现辽宁全面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注释

[1]光明日报:“新东北风”掀开辽宁文化新篇章,北京,2011年10月11日12版

[2].新浪娱乐:《〈钢铁年代〉持“普世”价值立场致敬产业工人》,新浪网(http:/ / ent.sina.com.cn/ v/m/ 2011- 01- 12/09053204720.shtml),2011 年 1 月 12 日。

上一篇:守夜员岗位职责下一篇:疫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