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2024-07-10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通用8篇)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篇1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机关幼儿园 徐叶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尤其是如今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导致人们对幼儿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决不能输在起跑线”。而这也正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教育落在起跑线上,我就听过家长们来接送孩子时的一些对话:“我们也看着孩子可怜,本来不想让她过早地学习,可是人家孩子都学,她不学怎么办?”一个女士说:“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家小姑娘3岁半,每天幼儿园教认5个汉字,一个月算算就得认多少字啊!”她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家长比较放心。另一位来接孙子的老大爷还饶有兴致地给记者讲,现在孙子在幼儿园大班已经开始学习珠算、英语,并且进行简单的阅读训练,他每天回家听孙子给他讲今天学了许多许多知识,心里特别高兴。

诚然,当自己的孩子在邻居羡慕的眼光中流利地背出古诗时,家长肯定会感觉很骄傲。这也不能怪家长,其实,每一个家长的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首先培养出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开心快乐地成长。我们也知道,在现有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家长做出接受小学化教育的选择实属无奈。但是,让孩子如此早地接受小学化教育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呢?却很少有人关心。如今,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经过非专业性学习和培训出来的,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锻炼,如今的幼儿教师缺少教学理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更加在教学方法上只是遵循按照小学教师的标准,准时给幼儿上下课,而在教学内容上,只是一味的注重灌输,注重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但是从未将教育和幼儿自身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相结合统一起来。大都是迫于无奈,也就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没有能够把准确的完善的幼儿教学理念带到实践教学中去,使幼儿的教育失去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鲜明的教学结构,使幼儿一直禁锢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有很多班级间接或者变相使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教学内容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并布臵家庭作业;有的幼儿园虽然使用了幼儿园用书,但并不注重以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还是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其中,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背诵、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这实质就是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中来,有的幼儿园所教内容甚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应掌握的水平。所以,我建议通过家长会、家委会、家长讲座等途径,帮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掌握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以便指导幼儿认读汉字。定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自然习得汉字。如,带孩子逛商店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物品的名称;陪孩子外出游玩时,随时引导孩子注意马路上的路牌、广告牌、车站的站牌等;陪孩子散步时,不忘认一认门牌,读一读各种交通安全警句,等等。我们将阅读活动渗透在游戏中,以引导幼儿在玩中认、认中玩,使幼儿的汉字认读活动变得轻松、有趣,使幼儿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富有创造性。在认读汉字的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教学的度,以培养幼儿认读汉字的兴趣及主动性为核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认读汉字的兴趣,切不可将汉字学习看作是一种任务或是一种学习指标,使认读汉字小学化,从而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

还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教师、专业特色教师开展教研、听课、评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活动,采取“帮扶互助”的方式,推动我们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客观上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得到解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纲要》中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由于种种因素,幼儿教育小学化还很严重,从家庭、幼儿园到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自身做起,采取可行措施,全力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给广大幼儿创设一个舒适、安全、和谐发展的学习环境,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篇2

一、加强政府立法监管,完善评价机制

针对社会上久已存在、长驱不散的不良学前教育观念,政府有必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和内容。幼儿园去“小学化”现阶段只是一种倡导,连其真正的基本内涵都没有被正式定义过,严重缺乏制度保障。政府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向功能,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鼓励社会办园,但是不能任其随心所欲;应该经常深入到幼儿园中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尽量避免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以往“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局面,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和评判。另外,政府要适当调整财政计划,在经济上给予幼儿园尽量多的支持,帮助幼儿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也要不断扶持那些教学质量相对差的学校,增强学校之间的平等性,以避免家长为孩子进行跨区域择校而带来的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

教育部门应着力研究制定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可操作性标准。有了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奖惩和监管才会有依据。可操作性标准可分为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类。显性指标包括:活动场地是否够用,班级区角设置是否合适,各种兴趣、特长班是以正常活动的形式开设还是以收费形式另外单独开设,幼儿图书资源是否免费开放,课堂管理形式是否灵活等。隐性指标可考虑以下方面:幼儿的乐园程度,幼儿对幼儿园课程生活的参与程度,幼儿动手、交往、语言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其中,幼儿的乐园程度、幼儿对幼儿园课程生活的参与程度可作为最主要的指标,但其具体程度应由幼儿和其家长共同评定,不应由幼儿教师或幼儿园评定。幼儿动手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可由幼儿教师 (她们接触最多) 进行评定。另外,每个孩子均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这个指标应以幼儿入园后变化的幅度为指标。鉴于不同幼儿具有不同的性格色彩,不建议将性格、习惯等列为衡量指标。

二、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公众教育素质

目前,多数家长抱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但事实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发现,那些在幼儿园学习过小学课程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起初确实有一定的优势,而二、三年级后就不再显现,甚至还赶不上没提前学习的孩子。这很可能因为在幼儿园已经学过一些小学的内容,上小学后再重复讲授这些内容,孩子们缺乏新鲜感而走神、玩闹等,形成不良的学习听课习惯,成绩也随之下滑。因此,急于求成的教育心态是要不得的,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能成为媒体中所宣传的“神童”,成功人生和幸福模式的多样化亟待在当今社会观念中形成共识。

政府还应倡导全民都树立新型价值观和教育观,通过文化导向和娱乐导向,让每一位公民都认识到幼教“小学化”的危害。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如采用影视、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做成娱乐性节目,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将“爱、规则和自由”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家长和学子的心田,让新的价值观得到大力弘扬,让新的教育观生根发芽。

三、完善课程管理设置,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很多人对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前景表示担忧,是因为不知道去“小学化”后的幼儿园可以教什么。事实上,现在的学前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那些外显的短期效果,而忽视了那些内在的、使幼儿具有发展潜力的素质的培养。在入小学前,应注意培养孩子对待事物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使孩子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能力。

其实,整合课程并不排斥幼儿识字,学习数学、科学等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好奇心、创造力的激发和保护,同时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幼儿的肢体动作发育发展,进而间接促进幼儿大脑发育。若是幼儿园教育的管理者们、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专家们、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并将之与当下的幼儿做个对比就会发现,那时候,多数幼儿上不了幼儿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儿,和同伴一起疯玩儿,但是,玩儿是否就意味着没有学习呢?那时的幼儿在玩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品质:他们认识自己并调整自己,知道不能盛气凌人、要帮助他人,因为盛气凌人的人朋友少;他们认识他人及与他人的相处之道,知道哪些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哪些次之,哪些人要掏心掏肺地对待,哪些时候对哪些人不能太真诚;他们认识周遭的自然环境,对大自然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 (土、泥、水、风、磁、声等) 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很乐意深入地探究它们。谁能说在玩中学会的这些经验不是当下幼儿需要学习、必须学习的呢?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在活动中、在玩儿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只有当儿童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学并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诀窍后,他才不会认为学习是被逼迫的不开心的无意义的事情,他今后的学习才能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四、重视师资力量建设,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篇3

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儿童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现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顽疾。这种背离规律的教育会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酿成恶果。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

(1)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能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玩小动作等等。

(2)在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幼儿园的责任,有家长的责任,有社会的责任,还有教育部门的责任。 

(1)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的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本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2)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他们并不懂得素质教育,并不懂得全面发展,并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并不懂得教育规律。殊不知,他们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3)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面对日益蔓延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予以默许,总之不见教育部门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波助澜。 

(4)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许多幼儿家长把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哪间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间幼儿园去。他们以自己的小孩所学知识多作为炫耀的资本,津津乐道,其喜洋洋。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这种急功近利的小学化教育,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

(一)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认识外部世界,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说得严重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错过幼儿教育“关键期”

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以及管理20多年的幼教专家朱继红认为,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玩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以后才不会惧怕上学。 家长们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舍本逐末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幼儿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了,这会阻碍孩子语言表达的全面发展。

(三)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這些幼儿园里 “小学化”教育遗留下的后果,给小学老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们。 

四、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

(一)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育事关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宣传媒体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完善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良好习惯和奋发向上精神,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

(二)在幼儿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篇4

——09303班34号王丹丹

幼儿园原本是一个人人生当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段,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反作用。“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阶段,用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来替代幼儿教育的现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幼儿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在实践上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在农村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更是普遍存在,近几年日趋严重,似有越演越烈之势。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但一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不正当需求,达到扩大生源的目的,在教育内容选择设置上接近小学,开设拼音、算术、写字等课程,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教学方法上按照小学模式,幼儿一排排坐好,两手别后,教师一手捧课本一手执粉笔,采用的是强制的手法、填鸭式的教法,多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对教师考核和幼儿评价时更是讲究即时效应看孩子是否学会百以内加减法,会写多少个汉字,汉语拼音掌握的程度等等,这种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不堪重负,犹如被催熟的果子。

有很多家长讲到,现在私立幼儿园很多,很多孩子在私立幼儿园学到很多知识,把一年级的知识都快掌握了,为什么你们不这样呢?孩子升了一年级也省力啊!听到这些,我感慨颇多。现如今的孩子一般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又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面对孩子总会问“今天写字了吗?学拼音了没有?”似乎这就是进入幼儿园的主题。很少有家长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认识能力,独立性,自尊心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还有的家长会说“在这所幼儿园不如在那所学的东西多”。我认为,急功近利的提前灌输知识和技能训练是不可取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带来的危害是无法弥补的。

一是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幼儿心理健康。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教育者用强制的方法,逼迫幼儿提前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孩子长期处在机械的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整天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象力,结果对上学产生焦虑,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孩子甚至会患上不同程度的自闭症。

二是错过幼儿教育的关键期。从学习幼儿教育学起,我就觉得:幼儿园才是孩子的乐园,“玩”才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部分家长和老师过早对孩子施加压力,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幼儿期是训练口语的关键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结果被拼音、算术、写字等挤占了。其实孩子在“娃娃家”、“小超市”、“小医院”等各种游戏中快快乐乐地玩,这样既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三是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对幼儿成长危害极大。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这是由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身心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让幼儿提前进入小学化的教育,对于发育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对孩子的骨骼、肌肉的发育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四是让孩子在领先一步中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提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领先一步将来长大后胜人一筹。其实许多事实证明让孩子在领先一步中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这些孩子往往在短暂的领先后就泯然众人。总之这种违背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之举不可取,我们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不能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应该充分认识其危害性,要考虑幼儿的现实需要,从幼儿长远发展乃至一生发展着想,让幼儿在人生的长跑中获胜。

幼儿教育小学化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过早地将孩子拉入了“苦涩”的学海之中,阻碍了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创新方式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幼儿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努力践行幼儿教育的理念要求和规章要求。幼儿园领导及教师应认真研读幼儿教育相关的指导要求和规定,并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幼教模式。要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身心。同时,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应相互交流幼儿教育的新理念、新形式、新路子,不可“闭关锁国”。必要时,要请专家到幼儿园现场进行指导和点拨。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篇5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之辩

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被普遍认为: 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阻碍儿童全面发展; 致使儿童丧失学习兴趣,后续学习动力不足; 压抑天性、扼杀潜能,剥夺了儿童快乐成长的权利。因此,在“科学保教”的名义下,以所谓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幼儿教育“小学化”被社会各界坚决抵制。拼音、识字、算术等学习内容如洪水猛兽般被幼儿园所避之不及,而上课更是成了幼儿教师不可言及的禁区。就在全社会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轮番声讨中,西南大学的刘小红博士和廖其发教授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禁止幼儿园教幼儿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内容,取消一切传统知识的学习,完全以游戏、活动为中心是不科学的,也不可能必然地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童年,更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那么究竟幼儿园采用小学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教授幼儿部分小学的学科知识是否真如主流的专家学者所言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造成诸多伤害呢?

( 一) 儿童发展阶段的“抽象地图”难现真实儿童的全貌

当前,主流专家学者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批判时所持的利器主要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尽管儿童身心发展是连续的,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倾向于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意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然而,这样一些“年龄特征”是否客观真实地存在呢? 埃里卡·伯尔曼( Erica Burman) 就认为,发展心理学是基于人们对于分类、测量和控制的关注而产生的。在批判教育理论家看来,发展心理学以其“发展阶段”的隐喻,勾勒了一幅儿童发展阶段的抽象地图,帮助我们建构儿童形象、理解儿童需要。然而这样的努力却使我们陷入幻觉之中,以为抽象地图就是领域本身,或者就是全景,事物名称与被命名的事物是同样的。其结果就是我们对儿童丰富鲜活的生活和复杂具体的经验视而不见,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这个孩子或那个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所使用的“抽象地图”所设定的标准。我们不是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儿童关于世界的假设和理论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反思,而是轻易地止于对儿童生活的简单描摹,对儿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说“这个年龄的儿童应该是这样的”,而真实的儿童却远比我们所绘制的图像、我们所做的描述和我们所使用的范畴更加复杂,更与背景相连,呈现更多的视角。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但不能将教育学变成心理学的同义词,使教育教学背离其社会性和基本的价值导向。同样,发展阶段理论也应该是教育儿童所参考的重要依据,但不能成为教育者所奉行的唯一圭臬,使他们对真实的儿童及其生活置之不理。

( 二) 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属性不容忽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通过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完成编码。正如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 Otto FriedrichBollnow) 指出的那样,人生来是“有缺陷的生物”,只能在某种文化中,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生活能力。而人类的学习则兼具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从生理方面来看,经历了近百万年的进化,中枢神经系统和以前额叶为特征的脑的出现,使人类具备了某些非常特殊的其他物种所没有的学习潜能。但这还远远不够,人类的学习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环境,即依赖于时间和空间,许多发生于今天工业社会中的学习在千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心理特征几乎和几千年前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这似乎意味着只要具备一个健全的大脑,人类的学习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学习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学习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在认知神经科学普遍将学习视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彼此建立连接的过程,已有研究显示,就大脑皮层而言,儿童4 岁时其脑神经元之间就已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结构上为神经网络的组建作好了准备,同时其一系列复杂心理认知功能,如注意、记忆、语言、表达、认知、思维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增强。这无疑表明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各类知识的能力。现在的一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着自己的朴素理论,能进行抽象概念的学习,并像成人一样,运用概念进行归纳推理,扩大认识范围。因此,在幼儿园适当地教授儿童一些如汉字、拼音、算数等小学低年级的基础学科知识似乎也并非不可。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也曾说过,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能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由此看来,单从理论上来讲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晰,还有赖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那么为何在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会被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常识”,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又为何会由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话语,演变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呢?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话语分析

知识,作为科学探究的结果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客观真理,而在批判教育学家眼中这些所谓的“客观真理”却无不在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下被内置于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之中,知识作为权力作用的结果无法与权力相分离。正如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所言,根本不存在基本或绝对意义上的“知识”或“真理”,而只存在被定义或被接受的“知识”或“真理”。权力主体往往从书本或具体实例中,挑选其所强调的、褒扬的及所贬斥的,从而达成他们所期待的目的。因此,就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主流话语,我们无须去评判它是真理抑或是谬误,在某种绝对和客观意义上是对还是错,我们只需要理解当前语境中不同权力主体,如学术界、政府以及市场,在其话语表达中所意涵的利益诉求,继而思考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予以恰当的回应。

( 一) 学术话语对去“小学化”异口同声

自新式幼儿教育创办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学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对待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上步调一致、态度坚决,很少出现相左的意见。可以说学前教育学界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当之无愧的缔造者,而在这一话语背后隐含着怎样的诉求呢?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都显得势单力薄,并深受小学的影响。幼儿园的始业、假期基本上比照小学学历; 幼儿园的各类教养活动也同小学各科目较为一致; 幼儿教师的职务职称也未单独设置,而是和小学一并设置。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幼儿园的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便占据了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幼儿教师,用着和小学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着与小学相似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地位和价值何在”,这样的言论应该表达了很多幼教人士的心声。因此,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界也在试图摆脱小学乃至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对它的影响。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称谓由传统的体育、语言、图画、音乐、计算等科目变成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并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悄然间,幼儿园中“上课”被代之以“教学活动”,而一切活动都需要被“游戏化”。这看似仅仅是措辞和话语上的转变,但从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话语传播并产生权力,语言在建构世界中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表达或复制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学界借助去“小学化”这一话语就是试图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地位,获得存在感,在学术界求得话语权,在教育实践领域划分出自己的势力范围。

( 二) 行政话语对去“小学化”明确支持

从官方文件中用到“小学化”一词到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发布通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从话语口号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缺少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自然难以实现。可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无疑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的重要倡导者。透过这一话语他们又表达着怎样的诉求呢?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从现实经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学前教育的管理权责始终不如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那么明确,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法律的保证,管理都比较顺畅和到位,而学前教育则存在较多问题。从中央集中管理、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齐抓共管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随着管理责权的不断下放,对学前教育的监管也较为混乱。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讲,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审批单位不同,绝大部分的幼儿园由教育部门进行审批,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由市/区( 县) 教育局基教科审批,而民办幼儿园则由教育局民教科审批。与此同时,民政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等多个单位也在审批幼儿园。而本着“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作为幼儿园业务管理部门的普教科,其只管理教育部门办园和部分政府及集体办园,而对于民教科审批的民办幼儿园以及其他非教育部门审批的幼儿园则很难涉及。除此之外,一些未注册的幼儿园由于相关法律依据的缺失无法对其进行取缔或规范。因此,加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的领导,规范和完善业务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便成了当务之急。但仅凭抽象的要求加强领导、规范监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则很难落实。而这时“小学化”则成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相对于难以具体衡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则更为清晰可见,在这样的语境下,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成了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在一些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那些“小学化”严重并屡教不改的幼儿园的办园资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年教育部印发了《规范通知》,其目的无疑在于借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话语,通过运动化的形式,加强并落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有效监管。

( 三) 商业话语对去“小学化”态度暧昧

在学前教育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之外,市场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通过无形的手,在去“小学化”问题上悄无声息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而作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的.有力推动者,市场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态度则显得比较暧昧,那么在这种暧昧的态度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呢?

在我国,学前教育算得上是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学段。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 年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达66. 36%。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在课程的选择方面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课程编制及实施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于现成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市场。加之学前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灵活性强、弹性大,各类相关教育机构便凭借其所研发的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其中竞相角逐。去“小学化”话语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流行,使这些商家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在各方压力下,幼儿园那些被贴上“小学化”标签的课程资源陆续被摒弃,急需新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这就意味着原先已经形成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市场格局被打破,因此整个市场重新变得活跃,各种机构迅速研发和推广,符合主流话语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始抢占重新开放的资源市场。

作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力推动者,它们高呼着口号,光明正大地将“小学化”课程从幼儿教育的正门送走,用新研发的课程取而代之。与此同时,它们也并没有忽视人们对这些“小学化”课程的实际需求,经过包装,这些“小学化”的课程进入了幼儿园孩子的课外兴趣班,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教授这些内容的教育机构。可以说,这些名义上被摒弃的“小学化”课程终究还是被名正言顺地又从后门中迎了进来。在这一进一出间,借助去“小学化”的话语,市场充分地获得了双赢,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学前教育学界独立地位的巩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监管的加强,还是整个学前教育市场的繁荣,其最终都必将指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及其家庭权益的保障,那么这场被精心策划的去“小学化”运动能否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呢?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重新审视

( 一) 社会过度竞争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真问题

反观这场声势浩大的去“小学化”运动,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现实中其推动却是步履维艰。对于很多幼儿园来说其应对策略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只做表面文章。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归咎于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教师相对低下的教育素质等因素。然而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其实并非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向下自然延伸。在项贤明教授看来,尽管上述现象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真实存在,其所反映的却并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引起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而是教育领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当。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流动渠道单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促使整个社会过度竞争,继而导致教育的升迁功能被不断放大、学习被异化,由此产生了被我们所诟病的以应试为取向的教育文化。而在亨利·A. 吉鲁( Henry A. Giroux) 看来,文化是社会团体所经历的生活及其对生活中各种情况与条件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对不平等关系的挑战与维系。由此可见,社会上“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读书无用论”的弥漫都不应被视为人们所谓陈腐落后的观念,因为这些“应景式”的抉择都是人们在经过反复的理性博弈后所最终找到的纳什均衡点( Nash equilibrium)。因此,我们要寄希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不得不考虑整个社会环境,因为一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另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 二) 运动式改革引发学前教育新困境

幼儿学习负担被再加剧。对于当下这场去“小学化”运动而言,其所缺乏的正是对此清醒的认识,仅仅将视野局限在教育领域内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刻板地推动,其结果很有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甚至滑向改革的对立面,继而牺牲儿童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不输在起跑线上”既然是一种人们在面对过度竞争情形时理性博弈后的抉择,便意味着人们并不会因为一项缺乏社会环境支撑的改革而轻易放弃自己的抉择,往往只是作出理性的妥协。那些被贴上“小学化”标签的内容退出了幼儿园却进入了家庭和培训机构,一些家长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学习这些知识,更多的家长则选择了各种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课外培训市场的繁荣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们不得不牺牲原本放学后自主游戏、玩乐的时间而再度投入紧张的学习,这样的童年对孩子们来说似乎更加的苦不堪言。处境不利的儿童入学准备难做好。学前教育除了为儿童提供保育以及促进其发展之外,还承担着另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补偿教育,弥补他们成长环境中的缺失,帮助他们作好入学准备。究竟采用何种课程模式最为有效呢? 美国的早期教育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其结论是不同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在有效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早期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质量,而不在于课程模式所蕴含的特定哲学思想,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普遍认为学业取向的早期教育课程最便于实施。当下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普遍低下,很多教师并未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撤点并校后中小学的转岗教师。学业取向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学化”课程是他们较为擅长的,而那些理念先进的课程如高瞻、蒙台梭利、瑞吉欧等他们则难以驾驭,加之我国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更使这些课程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如此情形下,强行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相对弱势的幼儿园推行去“小学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剥夺了这些处境不利儿童作好入学准备,继而融入主流社会的权利。

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萌芽被扼杀。“千校一面”一直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校教育系统难以跨越的障碍。幼儿园则由于长期徘徊于体制之外,在市场的调控下呈现出一些多元化发展的势头,尽管有大量所谓“小学化”的幼儿园,但依然有一批幼儿园具有自己的办园特色,如有些幼儿园主打蒙氏教学,有些以高瞻课程的区域活动为主,更有一些幼儿园将各类不同的课程模式融于一体以探求自身特色。然而在这场去“小学化”运动下,为了使改革更彻底地推动,一些省市开始着手构建统一的课程体系来取代幼儿园“小学化”的课程,这无疑会摧毁学前教育刚刚萌发的多元化萌芽,促使学前教育最终陷入“千园一面”的泥沼。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篇6

这背离了《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提出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小学化”

一、引言

近年来,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重视,希望孩子早成材,快成材的.迫切心理,促使许多家长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内容,进而出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二、幼教“小学化”的原因

1、家长要求

刚才 我们说到,家长是使得幼儿园“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诱因,近年来,家长对学前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意识不断增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这种思想的蔓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很多家长们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

2、领导“重视”

正因为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幼儿园的教学发生了变化,有些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来时说“你们学校怎么不教点东西啊,人家其它幼儿园都教外语,你们也教点啊,不然我就让孩子转学”,在家长的“威逼”下,个别领导为保住生源,只能向教师们施压,为此,有些幼儿园就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

也就有些主办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投家长所好,不按幼儿教育规律及幼教有关要求行事。

有些幼儿园不想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去做小学化的东西。

但是看到别的幼儿园那么做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就迫不得已也融入小学化的东西。

这就出现了幼儿园的变质教育。

3、教师把关不严

近年来,小学化势头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最终执行者,面对家长以及学校的种种压力,他们很难独善其身,某些幼儿园甚至把有关小学化的东西或者说变相的以生源指数纳入教师考核,而小学化内容又成为家长考虑是否送园的标准,因此,生源又与小学化息息相关,所以被迫选择执行小学化教学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三、幼教“小学化”的影响

我们找到了一些使幼儿园“小学化”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现行的幼儿教育是什么情况,现行的幼儿教育对幼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幼教“小学化”对幼儿的身体发展的影响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

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

过早、过多地进行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的产生。

2、幼教“小学化”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

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

学习过于吃力,幼儿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幼教“小学化”对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削弱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4、幼教“小学化”对幼儿的未来学习的影响

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

四、如何摒除幼教“小学化”

1、政府加强引导监管

遏制幼儿园“小学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多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弊端,给人们正确的舆论引导。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做出科学明确规定,对不合规范的办园行为予以法律制裁。

2、幼儿园坚持正确理念

幼儿园应按照教育部新提出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指导思想及方针政策来办园。

3、教师严格把关

教师应严格把好关,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会迷失自己,人云亦云,也不要被这些干扰牵绊,甚至束缚,要体现自己在幼儿园的主体地位,勇于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积极主动的与领导磋商,与家长沟通,摒除小学化,让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4、家长思想的转变

据了解,很多好的理念由于家长不配合常常贯彻不下去,由于家长一味重视知识教育,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卷土重来”,屡禁不止。

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但不懂什么是正确的教育。

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孩子是在瞎玩。

与其这样,不如多学点知识。

五、结束语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篇7

一、制度管理:落实职责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让幼儿园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规范化管理。为此,我县除了细化幼儿园常规的管理制度外,还逐步完善了规范幼儿园管理的各项制度,一是制定了《关于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相关规定》,二是根据《重庆市幼儿园等级标准》制定了《璧山县幼儿园年检及等级评定评分细则》,三是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四是制定了《璧山县学前中心教研组教研制度》。

为提高学校附设幼儿园的管理实效,在明确管理职责中,我县确定校长为幼儿园的第一责任人,落实了校长负责、园长主抓的管理机制。全县幼教管理工作例会、大型教学观摩活动,校长都亲自参加,有效提升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力度。

二、资金保障:改造环境

相对独立的园舍、宽敞的室内外活动场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办园条件和玩具设施,是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办园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在县委县府的支持下,县教委高度重视学校附设幼儿园的硬件环境的改造,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园舍修建、改建、扩建以及设施设备的配置、教玩具的添置。几年间,全县投资4014.7万元,新建学校附设幼儿园3所,改、扩建学校附设幼儿园7所,平整、软化户外活动场地2万余平方米;全县小学附设学前班全部改建成了幼儿园,绝大多数幼儿园修建了沙池、水池, 配备了活动室、盥洗室、幼儿寝室、厨房、多功能活动室、卫生保健室等功能室,所有附设幼儿园配置了多媒体设施、大型户外玩具、 室内外中小型教玩具、保教书籍等。短短两年时间,全县各小学附设幼儿园办园面貌焕然一新,浓厚的幼儿园氛围取代了原有的小学学前班格局。充足的经费保障,着力打造出学校附设幼儿园规范的硬件条件,为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提供了有效支持。

三、搭建平台:建设师资

一支团结、敬业、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纠正学校附设幼儿园小学化的基础力量。我县立足实际做好师资培养工作:

1.重视管理者的素质提升

我县为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管理者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搭建了平台。先后采取文化进修、幼教理论学习、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园长提高培训等方式,鼓励园长参加国家、市、县级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园长的文化素质、管理水平。

2.稳定幼师队伍,提升专业素质

目前,我县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结构为小学在编教师和聘任教师并存形式。为稳定附设幼儿园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县教委在普惠认定、评先表彰工作中,将聘任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险办理、业务培训纳入考核当中;对小学在编转岗幼儿教师,晋级、评优、评先进行大幅度倾斜。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学习,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提升教师业务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培训,我县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全县举行的幼儿园青年教师主题教育活动能力竞赛中,大路小学附设幼儿园的一名转岗幼儿教师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多措并举:科学保教

保教质量是幼儿园发展的生命。实施科学保教,让幼儿享受科学有质量的学龄前教育,是我县小学附设幼儿园规范办园追求的目标。为此,我县多种举措致力于提高小学附设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

1.重学习,学专业

要求各幼儿园加强幼教理论的学习,在全县掀起“学法规、导实践”的热潮,通过对幼教法律法规的学习,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先后开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保教常规行为细则》《指南》的全县性培训学习,还即将开展《指南》知识竞赛、基于贯彻《指南》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凝练职业素养,提高实施科学保教的能力。

2.重活动,促实践

为了检验各小学附设幼儿园理论学习效果,指导幼儿园合理开展幼儿一日活动,切实提升规范保教工作的质量,我县先后在丁家小学、河边小学、大路小学、七塘小学等小学附设幼儿园开展了“游戏活动探讨现场会”“小学附设幼儿园环境创设现场会”“小学附设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落实现场观摩研讨活动”“科学保教活动区活动开展现场会”,全县各小学校长、小学附设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参会者观摩了活动现场,聆听了市、县幼教专家的讲座,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活动后,各参会者将所学、所听、所悟形成活动经验,用以指导本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抓特色,强科研

加强了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全县很多附设幼儿园先后参加了国家、市、县科研实验工作,如,“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 “角色游戏与幼儿全面发展的关系”“幼儿分级阅读”“幼儿园健康活动与民间游戏开发”“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等。同时,积极开发园级课题,力争做到二级以上办园等级的小学附设幼儿园班班有项目,园园有课题。

4.增师资,控班额

以前,我县小学附属幼儿园存在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而且保教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为了规范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管理,县教委明确严格要求各幼儿园按照年龄段规范招生,增加保教人员配备。 其中每班配备两名教师,幼儿人数最大限额不得超过规定班额的20%。目前,全县小学附设幼儿园的教师配备得到保障,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五、示范辐射:专业引领

我县有城关幼儿园、北街幼儿园两所市一级幼儿园,其中城关幼儿园为市级示范幼儿园;有河边小学、丁家小学两所附设幼儿园和北街幼儿园等三所县级示范幼儿园。我们充分发挥几所示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示范园和附设幼儿园园长定期交流园所管理理念、经验,教师之间经常交流保教经验。通过园长引领、园际交流、 骨干带教、结对帮扶、科研课题指导、互动教研、以赛代培、送课、代课、评课等多种形式,引领小学附设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化成长, 提高园长的管理能力和教职员工的专业素质,引领附设幼儿园各项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六、区域联动:合作发展

去年9月,全县成立了璧山县学前教研三级管理网络,建立起由教委学前管理干部牵头、区域联片教研、街镇中心园辐射片区园所的教研模式。示范园、街镇中心幼儿园、各学校附设幼儿园及民办园区域联片互动,有目的、有计划、常态性地开展起了有效教研活动。

摘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多措并举,纠正小学附设幼儿园“小学化”。

浅谈幼儿园小学化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与对策;教学有效性

现阶段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幼儿时期的学生要是能提前掌握部分知识或者能认识汉字、背诵大量古诗等被认为是聪明优秀的孩子。但事实情况是,由于过早的对幼儿实施不恰当的教育,让幼儿提前记忆其不能承受的知识,反而会产生“拔苗助长”的危险。而幼儿园为了迎合这种观念,也开始不断的扩充教学的内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趋势在多数幼儿园内出现,造成幼儿阶段的学生提前开始学习小学知识。但是幼儿的认识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非常的低,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小学化的教育非但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反而会使得幼儿开始厌恶学习,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有效对接。因此现阶段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思考,探究是否存在小学化的趋势,继而保障幼儿园能够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幼儿教育,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启蒙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基本探究

文章在本节首先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就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究情况进行梳理,继而对幼儿园教育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理念扭曲化,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趋势明显

现阶段,为了迎合社会对于幼儿提前的需要,在社会招生竞争环境下,不少幼儿园开始着重以幼儿阶段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为导向,开展所谓的“强化教育”,让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开始学习小学教学阶段的内容,以体现幼儿园教学的效果与优势。这种错误的理念导致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小学化,让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提前开始积累知识,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成长,更有可能因为过度的学习而导致学生智力的过度开发或者是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这种拔苗助长的理念导致了幼儿园教育的扭曲化。

2.教学内容形式化,幼儿园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内容的形式化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为了迎合扭曲的教学指导理念,教师开始着手准备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始知识的记忆与积累。这种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但是由于学生年龄与智力精力的限制,学生很难对知识進行充分的吸收,教学的内容变成了迎合扭曲教学理念的形式。以最为显著的教学内容为例,不少幼儿园阶段的教师不仅开始让学生背诵复杂的古诗,还开始让学生尝试英文记忆与乘法计算,这种语数外同步进行的小学化教学内容,虽然能够粉饰幼儿园的教育,但是学生却无法真正的学会相关的东西。教学内容的形式化不仅不会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反而会导致教学实践的严重浪费。

3.教学形式小学化,学生成长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

幼儿园教学形式是幼儿园教学效果发挥的重要载体。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为了迎合扭曲的教学指导理念,现阶段,不少幼儿园放弃了艺术形式教学、活动形式教学等具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转而开始借鉴小学的教学形式,安排大量的教学课程,教授大量形式化的教学内容。这些同样会阻碍幼儿园启发式教学效果的发挥,导致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扭曲化。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对策

综合前期的分析,现阶段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的扭曲化、教学内容的形式化以及教学形式的小学化等三个方面,小学化教学趋势不仅不能带来幼儿园教育效果的提升,反而会使得幼儿园教学时间的浪费以及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小学化教育趋势的扩散。

1.积极与家长互动,提倡正确的学生培养理念

要想改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趋势,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首先要积极的与家长保持互动,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的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定期上传正确的教育文章,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择校与评价观念。

2.以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丰富幼兒园教学内容

艺术教育、情感教育是启蒙教育最佳的教学内容,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被树立起来。因此,为了避免幼儿教育教学化的问题,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的探究适宜幼儿园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模仿的兴趣,而通过主题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感恩,感知社会温暖,继而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

3.借助活动、教学多媒体等形式优化幼儿园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来,更可以感受互帮互助的乐趣。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幼儿园教学课堂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可以继续丰富幼儿教学活动的形式,引入各种小游戏。而同时借助教学多媒体,通过音乐、教育动画视频的播放,让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继而在保障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幼儿园教学效果。以避免急功近利,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趋势。

三、结语

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就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的扭曲化、教学内容的形式化以及教学形式的小学化等三个方面,致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时间被浪费,而拔苗助长的坏影响逐步蔓延。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解决现有的问题。一方面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传播正确的教学理念与风气,赢得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不断的丰富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形式,展现幼儿园良好的教学效果,继而防止急功近利之风吹入幼儿园内。

参考文献:

[1]杜利娜,蒋美华.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社会学审视——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J]. 学海,2015,05:39-43.

[2]李康耀.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原因、问题、危害与对策[J]. 教育参考,2015,05:74-77.

[3]张涵淇.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及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2:224-225.

上一篇:校广播台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乡村医生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