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产业

2024-12-10

航天产业(精选7篇)

航天产业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航天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的比较分析的方法, 根据中国航天产业的具体特点, 从资本实力、人才资源以及技术水平等三个方面对中国航天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航天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航天产业,技术,人才,资金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中国航天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产业麾下“弹”“箭”“星”“船”“器”等各类航天产品的研发、生产、试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正在不断提高。航天高新技术中所包含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 对于众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可以说, 我国已经成功迈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但是, 相较于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的发展水平, 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基础工业水平尤其是原材料、元器件和工艺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致使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航天产业是一个国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行业, 提升航天产业的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生产力因素, 在研究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因素的过程中, 采取分析比较的方法是比较关键的。首先要根据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生产力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了资本实力、人才资源以及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与分析, 研究了以上生产力方面的因素对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资本实力

资本实力是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航天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不能孤立的存在, 航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新技术的开发, 需要依赖于我国整体的制造业水平和工业经济实力。航天产业的周期较长, 研制资金需求较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几十年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是在资金实力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们国家已经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以及氢氧运载火箭等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从实验阶段开始转变为实际应用阶段, 运载火箭技术已经成功达到了商业运用的水准, 运载火箭已经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国目前的航天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应用能力方面, 与当今主要的国际航天大国相比, 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运载火箭的技术能力还不能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求, 能够发射的卫星的种类比较少, 卫星的质量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应用卫星应用发射系统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中国今后的航天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将主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资源状况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实力和承载能力, 所以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适当的增加投资的比例, 从而适应各个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产业的总趋势, 使得中国航天产业的应用和获取方面的收益达到最大。

二、人才资源

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资源与资本技术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才资源在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相对于其它发展要素而言, 人才资源永远是供不应求的, 始终处于一种买方市场的状态。人才资源是航天产业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发展因素, 所以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基础工业, 国家政府在人力与财力方面都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国家从高等院校挑选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到航天部门去工作, 另外一方面从地方上挑选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专家, 从而充实到航天科研的一线队伍中, 从事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工作。尤其经过最近五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和门类相对齐全的航天人才发展队伍, 实现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 已经能够满足航天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三、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因素是生产力因素中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分析航天产业的竞争力因素的方面, 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航天技术水平方面。最近几年, 在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方面, 取得了较明显的国际技术, 主要体现在首先形成了长征系列的火箭发展群体, 打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垄断, 比较成功进入了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展服务市场, 截止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345次商业对外火箭发射。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科技含量较高, 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火箭运载的入轨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另外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低温高能推进剂技术和第二个掌握发动机高空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从世界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来看, 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就是要尽力降低成本, 提高科学技术的可靠性, 从而提高运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最后发射宇宙飞船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航天器发射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顺利掌握了这一技术, 是世界上第三个国家能够掌握的航天器运载返回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顺利建成了三个卫星发射中心。它们主要适用于低轨道卫星发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用于发射地球静止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测控网站的建设方面,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建设了以西安检测中心为龙头的航天测控网络。中国目前依靠自己的力量所建设起来的酒泉、西昌以及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 已经成为世界上比较知名的航天发射场。另外一方面以北京航天指挥为中心和西安测控为中心以及远洋测量船队组成的航天测控网, 已经具备了网络资源共享的控制能力。在新的世纪, 中国的航天事业将会取得进一步发展, 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小结

航天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航天产业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对相关参考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三个基本要素对我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航天产业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美蓉, 王志民.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航天, 2012, (1) :11-15.

[2]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应用与未来需求[J].中国航天, 2013, (2) :13-16.

[3]石卫平.1999年世界卫星技术及应用发展动态[J].中国航天, 2012, (2) :10-12.

[4]税世鹏.稳中求升的军用卫星市场[J].中国航天, 2013, (3) :13-17.

航天产业 篇2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崛起的调查

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

西安东南倾,一城欲冲天。在著名的曲江景区之南,正在迅速崛起着一座极富特色、极具前景的航天新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30日,由西安市政府划拨90万元,租房办公起步,短短4年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4.1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速高居西安“五区两基地”前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航天速度、航天奇迹。但这还只是航天城冲飞前的蓄能积势,一个更大、更为快速、将会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发展正在孕育之中。

特色彰显,地位日重

西安被誉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聚集了一批像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这样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航天科研院所或其投资的科技企业。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到“神舟”载人航天、“嫦娥”太空绕月,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发展,都有这些航天人的心血、智慧和贡献。现在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原本就是航天科技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一个在航天产业和国家综合实力展示与竞争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区域。2006年7月,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立足地方发展,着眼国家未来,签署了在这个区域内共同建设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配套服务等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不仅为原有航天企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还吸引了省内的航天六院、航天四院、航天五院、航天九院等13家航天企业的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30多项军转民产业化项目进入基地,省外的中国卫星通讯集团公司等3家大型企业进入基地,引进了中国-加拿大卫星通讯产业园、新加坡科技卫星公司等3大国际产业项目签约入驻。另外,省内的58家卫星应用企业还将以联盟形式陆续加盟到基地卫星应用产业中。通过这种园区建设的聚集效应,基地内的航天科技企业和民用航天产业项目,不论是规模数量、创新能力、科技实力、发展潜力,还是综合效益都实现了重大跨越。目前,基地共有航天企业23家,2010年航天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占全国的18.3%。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的航天企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占全国的22%,成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基地生产总值可达到500亿元,占西安市的8%,全省的2.5%,成为我省重要经济板块和发展引擎。

天地对接,军民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产业政策、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航天科技企业雄厚的科技资源很难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民用航天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构建起从太空到地面的天地一体化产业体系,实现了航天科技与地方经济的有效对接,军工企业与民品生产的迅速融合。

基地建立伊始,就确立了“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产业繁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服务外包及动漫创意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基地内卫星应用企业有18家,预计到2015年达到100家,产值可达到300亿元。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集聚,引进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企业13家、太阳能光伏企业14家,总投资289亿元。特别是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重大产业项目的入驻投产,以及业界高端技术领袖人才入资的项目落户基地,把西安航天基地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推向了全球同行业的领先地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西安航天基地新能源、新光源产业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220亿元。数字航天产业已具雏形,基地借助卫星应用产业中的数据传输技术与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投资10.8亿元组建我国目前注册资本最大的西影航天影视动漫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西部数字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形成了陕西文化产业的航天品牌。

基地内的航天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军工企业,在发展军工产品的同时,利用自身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发出了一系列民用产品,航天四院运用火箭箭体技术开发出了双金属复合管,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运用空间有效载荷技术,开发出了车载应急通讯系统,应用于电力通讯的多个领域和国际救援。航天六院的民品产品有上百种,2010年民品收入30多亿元,占到军民总收入的50%以上。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基地专门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促进局,为军转民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军转民企业从产权、体制上与原企业分离,走市场化发展道路。仅2009年就为基地内8家军转民企业从国家发改委争取项目支持资金1.14亿元。目前,基地共有军转民企业12家,已开发民用产品41种,产值9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下一步,随着航天四院产业园项目、中国卫通卫星运营中心项目等一大批航天应用项目的开工投产,航天民用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航天基地的军民融合产业将实现产值600亿元。民用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基地人口已从建立之初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2万人,年均增长25%;一般性预算收入由基地建立前的4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3亿元,年均增长55%。2010年2月,西安航天基地被工信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以航天为方向的军民融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环境助力,服务添翼

基地一开始就把打造一流环境,提供一流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从服务、管理、融资等方面为企业助力,为发展添翼。

提供高效服务。基地针对国家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需要,组建了2办15局的管理服务部门,从项目引进、企业投产、产品销售到人才招聘等各个环节,为投资者和入驻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强化投资服务功能,基地专门成立了投资服务局,全权负责入驻企业的各项政策审批、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基地出台的《限时办结制度》使基地内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等,由市级部门要求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分别由40个工作日缩短为8个工作日。搭建转化平台。基地积极适应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需求,以西安航天基地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搭建科技攻关、知识创新、企业创新三大平台,形成包括各级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在内的社会网络资源、企业孵化培育和投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企业成果转化和产品制造。基地建立以来,累计孵化企业73家,培养技术人才1500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打造融资高地。基地着眼于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投融资平台高地。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协议,授信贷款62亿元。联合民间资本与英国蓝橡资本集团共同成立了中国西部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创投资企业——长安蓝橡创业投资公司。与新加坡公司签订协议发起规模5亿美元的新能源基金。利用陕西在能源发展过程中集聚的巨额民间闲置资本,引导其投巨资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国内资金规模最大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投资能力最强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了西安航天能源产业基金和陕西航天红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1亿元人民币。同时,牵头发起组建了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担保平台,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提升了融资空间,保证了基地设施建设、土地征用及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支持的需要。

创建良好环境。基地着眼于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园区,聘请了具有丰富园区规划经验的新加坡邦城规划设计公司,依据基地的地形地貌,对园区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先后投资13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目前,又启动了星河运动公园、中湖公园、人工水系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产业基地特质已经显现。按照建设规划,完全建成后的航天基地不仅是一个投资创业的黄金地段,更是一个自然与城市互动、产业与居住平衡的“追星揽月之都、低碳宜居芯城”。

创新示范,启迪借鉴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挥优势、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其示范作用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启示一,必须坚持和推动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西安航天基地从建立开始,就秉承 “四节约一环保”的理念,坚持低碳、绿色发展,无论园区规划、资源统筹、项目引进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地内大部分项目都是科技型、环保型产业,就连基地内道路照明也全部采用太阳能加LED技术,仅此项每年节省用电量60%。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西安航天基地的引领发展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带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才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启示二,必须发挥优势和充分体现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也是潜力。西安航天基地充分利用我省航天产业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确定航天产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引进航天

项目,做大航天产业,着力打造航天这块“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既不做落后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者,也不走与其他开发区搞重复生产、低水平竞争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特色化、集群化发展。西安航天基地的实践证明,只有依托资源秉赋和发展基础差异,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才能在做大做强产业中抢占市场竞争的高地。

启示三,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我省航天产业的集聚发展,使以航天产业为代表的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而且有力地带动了航天民用产业飞速发展,使基地成为国家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基地建立4年来,累计注册企业171家,利用内资16.25亿元,引进外资4667万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5.37亿元,吸纳就业3万多人。西安航天基地的发展表明,作为现代化的开发区不仅要有效聚集资源,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航天产业化险为夷的尝试 篇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怎样把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如何在危机中寻求发展的空间,怎样才能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航天四院各单位坚定信心,不畏艰险,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了做好应对金融危机工作,确保航天经济健康发展,2008年12月24日,航天四院召开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业应对金融危机研讨会,就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及航天服务业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各厂所、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市场需求、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存货和应收账款、投融资渠道、国家政策调整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本单位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参会院领导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关注经济质量,始终要把企业赢利能力放在第一位;关注风险,要高度关注金融危机中的汇率、利率、存货、应收账款等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影响;寻找机遇,谋求发展;谨慎决策,积极推进。各单位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正确对待金融危机,抓住核心产业,稳步渡过金融危机,实现产业经济的稳健发展。

院属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了应对措施。

四院42所是复合固体推进剂研究所。金融寒流给该所的民品发展和生产经营形势带来严峻考验。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化学气源事业部、特种橡胶事业部、胶粘剂产品事业部以及保护膜项目等产品的订货量,因遭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已明显下滑。在严峻的形势面前,42所积极应对,制定措施,战危机,迎转机,努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化学气源事业部、特种橡胶事业部果断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对国内气体发生器市场开拓力度,寻求国外大公司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的机会,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积极开展合作,尽快与客户完成匹配测试和产品配套试验,使新产品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批量供货,弥补产品市场的单一性,以期通过强强联合,提升自身竞争力,共同抵御风险。事业部加强工艺改进,积极开展降低生产成本研究,选用替代材料代替高价值原材料,并提高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保证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利用生产空隙组织各工段员工参加称量技能比武,积极参加青年“五小”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苦练内功抗击风险,为2009年百万套生产线能力改造和投产奠定基础。

保护膜分公司制定了未来发展工作方案,启动成本工程;积极开拓新领域,加快产品的转型换代,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特别是透明家电用PE膜已拿出样品,正在积极跑市场;进一步加强应收账款的催交工作,密切关注大客户的情况,防范金融风险。

四院7414厂是固体发动机金属壳体厂,此次金融危机对该厂的影响直接反映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任务承揽和货款回收上。初步统计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对7414厂的直接影响涉及金额5 300多万元,流动资金周转额3 000多万元。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7414厂制定出了具体措施: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掌握客户信息,力争在第一时间承接客户后续订单,对客户暂存的产品妥善保管,做到随时准备向用户发运产品并收取货款;加强货款回收力度,保障资金需求和安全,及时掌握用户资金状况,力争早日收回欠款,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收回货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发展方向,发展节能减排产品;继续实行大客户战略,在巩固现有大客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的大客户,力争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加强管理,继续推行成本工程、精品工程,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流动资金所需;利用国家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生产经营持续发展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面对金融危机,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厂的7416厂以“强身健体”、“练好内功”为前提,坚定信心、主动出击、采取一系列措施规避风险,确保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健康、平稳、快速发展,2008年该厂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年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当金融风暴严重冲击我国市场时,7416厂按照集团公司和院的要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在完善财务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控、增强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素质等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尤其针对重大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完善和修订重大决策程序,细化了重大投资金额范围,进一步明确了法律顾问和纪检等部门职责及各专业口共同参与的原则,更加体现了集体决策;在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方面,结合经济运行分析,梳理出了现金流、原材料库存、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制定了现金流问题解决方案、军品原材料存货过大解决方案,完善了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为规避经营风险奠定了基础。

7416厂对2009年至2010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将要投资实施项目中涉及战略风险、市场风险、投资回报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讨,提出了2009年主要应对措施:结合经营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加强运营风险的管理和法律风险的防范;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写,进一步加强对战略风险的分析;通过加强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监管,建立并畅通市场信息传输渠道,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分析,做好市场风险防范。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开展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培训,增强经营管理者应对暂时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加快产品技术更新,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认真做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及时掌控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变化,研究潜在竞争者,抵御营运风险;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存款保证金预警制度,完善应收账款工作责任制,加大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货币资金回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通过财务分析,重新审视现有项目的安全系数;在合资、融资方面,全面了解合作者的信息、信誉和资质,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将合作风险降到最低;对厂“十二五”重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实施项目PI膜,进一步研究外部潜在风险、内部实施风险、技术风险、新工艺竞争风险、价格风险和管理风险,制定和完善措施。

航天产业 篇4

本项目武警营房服务于某航天产业化基地,厂址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武警营房建筑面积约为3 600m2,服务人数125人,编制为一个武警中队。

该航天基地南北纵深约800m,东西长约2 000m,周界通过2.4m高围墙与外界隔离,全长约为5 000m,占地面积约1 140 000m2。

1 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条件和技术要求。

2)工艺及其他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技术条件。

3)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及标准,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建筑面积标准》中央军委[2009]9号文件及武警天津市总队司令部下发(2013.03.23)的“某航天产业化基地”守卫勤务执勤中队信息化建设方案。

2 主要设计内容

本项目武警三级网设计内容包括:语音通讯、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信息发布、会议扩声及投影等系统,是集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系统,是为满足武警部队特有的三级(总部到总队、总队到支队、支队到中队)指挥系统而建立的,旨在推进武警营房信息化建设,打造现代化军工项目。武警三级网系统图见图1。

2.1 语音通讯系统

语音通讯系统包括三部分内容:武警专网电话系统、厂区内部电话系统、地方直拨电话系统。

1)武警专网电话系统

本系统不设电话交换机,武警营房内所需武警专网电话由上级武警指挥部门引入。在建筑物作战勤务值班室、军官宿舍等处设置电话出线插座。

2)厂区内部电话系统

本系统不设电话交换机,武警营房内所需的厂区内部电话线由大厂区通讯站引入。在建筑物作战勤务值班室、宿舍等处设置电话出线插座。

3)地方直拨电话系统

本系统不设电话交换机,建筑物内所需电话线由厂区通讯站引入。在建筑物作战勤务值班室、军官宿舍等处设置电话出线插座。

4)无线通信系统

本系统采用无线对讲设备,用于监控室与流动值勤人员之间的联系。

2.2 计算机网络系统

根据武警部队要求,建筑物内设有上行带宽10M的武警专用网络系统,该系统作为基础网络平台整合指挥、监控、防护、报警、通信、执勤等信息,与上级总队、总部三级交互组成纵向数字光纤网络。

由于建筑物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涉密系统,系统所采用的电缆、连接器件、跳线、设备电缆等均为屏蔽型。但是该系统可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与武警上级单位通过光缆联网(厂区外部分租用市政管线)。

在建筑物二层设有网络机房,机房内设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如交换机设备、网络服务器、UPS、路由器、配线架及其他布线设备等),所有设备均安装在19″标准机柜内。同时,网络学习室设置的计算机交换设备也安装在19″标准机柜内。

2.3 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武警管理要求设置安全防范系统。设置内容包括视频安防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哨位安全管理等系统,并且,这些系统可实现联动控制。其中,安防系统主机设置在中队值班室。

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视频安防哨位集成箱摄像机信号一路利用多业务光端机传输至中队值班室哨位报警联动系统,另一路利用多业务光端机传输至中队值班室监控中心数字视频处理系统。武警营房内部通过采用高清720P网络摄像机,由交换机连接至数字视频处理系统,同时利用高清网络矩阵对前端数字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连接至屏幕墙。

视频信号存储采用网络型存储设备集中存储,存储格式为720P高清,存储时间>30天。

利用武警三级网络,由总控服务器设置,经视频伺服器有选择地传输视频图像至上级单位。

2)入侵报警系统

在兵器室、枪械库、司务长室设置双鉴式防盗探测器,利用高清网络摄像机的报警输入和总控服务器的配置实现报警联动功能。

3)出/入口控制系统

在兵器室、枪械库、司务长室设置出/入口控制设备,包括控制器、双向读卡器、电插锁及门磁开关等,其中兵器室、枪械库出/入口控制设备设置为双向控制,开门需要双锁双卡双人密码+指纹仪双重验证。所有信号传送至中队值班室的出/入口控制主机。控制设备包括控制器、指纹仪、输入键盘、电子锁及门磁开关等,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总线方式传输,计算机终端显示,控制主机设在中队值班室。

4)哨位安全管理系统

(1)本系统用于保证哨位执勤人员的自身安全和对哨位执勤进行相应管理,包括:哨位管理主机和有线对讲主机、报警模块和对讲模块。其中,哨位管理主机和有线对讲主机设置在中队值班室,武警执勤哨位台、语音对讲分机、紧急报警按钮设置在执勤哨位,指纹上岗记录仪设置在哨位处。

有线对讲设备具有录音功能。哨位对讲系统可实现哨位间的呼叫和通话、哨位与中队值班室的呼叫和通话、中队值班室对哨位的音频广播和监听等功能。

(2)在中队值班室、备勤室和各楼层分别安装四色(红、黄、蓝、绿)声光报警装置,哨位和移动执勤点根据不同警情触发相关报警开关后控制点亮不同颜色的报警灯并控制警铃动作。

(3)中队值班室电源由专用配电回路供电,并设置UPS作为后备电源,视频监控UPS后备时间为2h。

2.4 信息发布系统

在武警营房入口处设置一块LCD屏,用以显示执勤信息、天气情况、通知、欢迎词等,其显示内容由设在中队值班室的控制主机进行编辑管理。

2.5 会议扩声、投影系统

在武警营房大会议室设置会议扩声和投影系统,包括一套音视频节目源和矩阵、调音台、功放等,还要根据会议室的大小设置多个扬声器及话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摄像机、网络接口、有线电视接口,以顺利进行会议扩声、播放视频图像及多媒体数据图像等;在其余会议室要设置会议投影设备和有源音箱。

2.6 电子信息系统过电压保护装置和接地

为防止电子设备遭过电压损害,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铜芯电缆均需设置防浪涌保护器进行过电压保护。光缆的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在入户处直接接地。建筑物均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各弱电机房和竖井内设置接地端子,接地电阻≤1Ω。

3 结束语

武警三级网作为横向覆盖武警各个部门、纵向贯穿总部至基层中队的三级网络系统,是现代化武警指挥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武警部队指挥系统的畅通对基地的安全生产运营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引起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重视。本文提供的武警三级网建设方案,经过了武警单位的审核验收,是可行的,为其他军工项目武警营房的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3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航天产业 篇5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局(办)、中心: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创建国家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已经管委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城联创工作的决定》(市发[2008]18号)确定的创建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工作力度,力争2009年各项创建指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结合航天基地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以水环境整治、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航天基地环境突出问题。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环境监管水平,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航天基地“创模”现状

航天基地管委会自成立以来,就提出了“四节约一环保”的理念,始终坚持“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环保方针,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标准的基础建设和高品位的环境管理体系。航天基地新建项目工地较多,有关空气质量的指标离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建设项目“环评”、“三同 时”执行工作、节能减排等工作力度还须进一步加强。

三、实施步骤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模的统一部署,结合航天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创模工作分三阶段实施:

(一)部署工作、宣传发动阶段(2008年6月至7月)。

1、明确创模任务、进行宣传动员。2008年5月中旬,召开航天基地2008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动员大会,部署2008、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和创模工作,将创模任务分解(见附件二),并列入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考核。各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具体的创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

2、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以 “创模”活动为中心,围绕《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中的目标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率,使宣传活动丰富多彩,让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宣传活动走进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在全基地掀起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热潮。

(二)重点整治、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

各“创模”责任单位根据责任目标,从我区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的差距出发,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创模”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成污染源治理任务,进一步提高航天基地的环境质量。确保各项创模指标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的要求。各责任单位要落实工作,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并按照市“创模”工作统一安排,准备有 关技术报告、档案资料、统计数据,实现“创模”指标全面达标。

(三)自查整改,考核验收阶段(2009年10月至12月)。

2009年10-11月,按照创模考核指标的要求,对全区的“创模”工作进行全面的自查验收,对自查验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限期整改计划,并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程序、内容要求,做好创模技术档案资料和现场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2009年11-12月,进一步抓好考核指标达标、迎接国家环保部对西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

四、全面推进“创模”重点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航天基地环境质量,确保“创模”各项指标达到要求,2008-2010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期间,全面推进“创模”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安静工程、洁净工程、绿色生态工程、环境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的项目落实。

(一)碧水工程,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为目标,加快航天基地污水处理厂、雨污水管网的建设进度;加快与长安区雨污水管网的对接,到2009年底,实现园区城市污水处理率100%。完善城市排水管网配套建设,巩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抓好中水处理工程及雨水回收工程,提高废水深度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水利用率。

(二)蓝天工程,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加快天然气管道工程进度,扩大天然气覆盖面;加快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覆盖率;加强餐饮业油烟、烟尘监管力度;确保新增燃烧设备清洁能源率 100%;加强建筑工地管理,控制工地扬尘污染,创建文明工地。

(三)安静工程,控制扰民噪声源,创建噪声达标区。

严格夜间建筑施工审批,严禁产生扰民噪声、震动的作业方式;加强对餐饮、娱乐业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禁鸣和限速规定,加强土方车辆的限速、路线管理;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网格监测,实施区域噪声监控。

(四)绿色生态工程。

完成新建道路绿化建设,做好原有绿化的养护工作;增加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

(五)洁净工程。

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坚持道路机械清扫,继续加强道路喷洒、保洁管理。

(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环境监察、监测和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购置监测仪器及监察装备,为落实巩固创模指标的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航天基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管委会主任赵红专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张继学任副组长,成员为管委会相关各部门负责人。名单如下:

组 长:赵红专 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张继学 管委会副主任 成 员:

赵 舰 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兼招商局局长 蔡 虹 人事劳动保障局兼纪检监察局局长

贺延光 财政局局长

霍满红 社会事业局局长

元 方 经济发展局局长

张 营 规划分局局长

张 诚 建设局局长

李希文 土地储备中心主任

李沪东 综合执法局局长

冯 霈 农村工作局局长

王锁民 国土分局局长

朱 岩 环保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分局,办公室主任由环保分局副局长朱岩担任,具体负责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实施工作,协调工作和迎接考核验收等工作。

“创模”办公室需要对各项“创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创模”领导小组采取定期听取“创模”工作汇报会制度,对“创模”工作进行部署、指导、协调、督办、检查、考核和通报。“创模”办公室定期召开“创模”工作调度会议制度和“创模” 工作联络员例会制度。

(二)建立“创模”专项目标责任制。

“创模”办公室制定实施计划,分解目标任务,以创模责任书的形式,将创模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年终对“创模”工作进行专项考核,把“创模”工作实绩列为各部门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三)建立“创模”政策体系。

根据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定一系 列有利于“创模”顺利进行的配套措施,包括投资优惠措施、企业污染治理优惠措施、产业引导措施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体系。

(四)建立“创模”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对区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单位及项目责任人实行目标考核,加强“创模”重点项目管理和协调。建立“创模”重点项目库,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做到滚动发展,有序接替。完善协调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五)资金保障措施。

创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除工程措施以外,从创模的组织动员、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到验收检查都需要有资金保障。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管委会将拨出专项资金,为创模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航天基地要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示范区为契机,各责任单位及全体员工要切实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航天基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示范区的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任务分解表

航天产业 篇6

1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1) 产学研合作实力雄厚, 优势突出。首先, 表现为入住基地企业优势突出。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主体, 已在基地注册入住企业主要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6所、新加坡朝光置业有限公司、西安国家航天产业新能源基金。军民两用技术科技含量高, 在市场处于垄断寡头地位, 产品利润率高。其次, 西安历史地理环境好, 高校众多, 人才培养规模大, 着重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 每年都向基地企业、科研部门输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基地与多所著名高校有产学研合作关系, 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最后, 科研机构科技力量力雄厚, 科研成果多, 创新优势逐步显现。

(2) 产学研合作范围广, 方式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以“航天产业立区, 高科产业兴区”为发展战略, 重点发展民用航天产业, 大力发展以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打造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链, 努力培育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基地内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项目有:民用航天产业、半导体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支柱产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有: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共同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共建实验室、共建企业等。

(3) 基地优势逐步显现。基地产学研合作各方通过建立新型经济技术实体, 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和组织形式, 提高了基地创新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应和有效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业合作进入市场竞争机制, 自身实力和特有优势都得到长远发展, 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了基地生产力要素的配置组合, 增强了系统整体创新功能。

2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障碍

(1) 政策环境障碍。产学研合作是各自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 牵涉面广、涉及各方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从总体上看, 我国产学研合作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有利于推动、引导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扶持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力度还不够。就基地而言,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认识不足, 还未出台专门的相关配套措施, 导致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性、主动性不够。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侵权行为和无形资产流失时有发生。

(2) 产权体制障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缺乏共同参与竞争、技术创新、研发生产的思想与意识, 没有真正发挥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协同作用。在闭塞的产权体制影响下, 基地内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体系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 没有发挥协同效应。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 各单位、各部门之间职责任务交叉重叠、界定不清, 且运行封闭, 自成体系, 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 科技资源严重分离, 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例如, 基地军工航天资源优势相当突出, 但与地方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 造成了有些研发活动的重复进行, 导致科技资源浪费以及与当地经济发展创新体系的脱节。

(3) 社会传导机制障碍。产学研合作的效用机制障碍主要是指基地内科技优势大, 科技存量足, 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用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产学研合作发展虽然快, 但实际效益差。其主要原因是:首先, 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军工企业科研院所拥有大量学科及高级人才, 但高校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 成果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 加上投资能力有限, 中间环节脱节, 产品难以与市场接轨, 常常难以形成产业化局面;其次, 科技成果转换机制不成熟, 市场不完善, 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果实的动力和压力。军工成果和科研机构的产品技术含量高, 市场适应力较差, 市场需求的科研运行模式还未得到普及。这些社会机制问题阻碍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 产品难以实现产业化, 导致科技与经济相分离。

(4) 动力机制障碍。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动力机制障碍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是指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由于企业技术生产方式、制度环境以及资金等问题, 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 普遍技术支撑力不足, 对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低, 对科技成果的风险承受力弱, 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其二是指在“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战略指导下, 军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动力机制问题。军工企业的特点是开发研究项目技术含量高, 市场价值低, 企业生产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 没有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许多技术成果有不计成本开发的习惯;没有形成一条将技术商业化的途径, 缺乏从长远战略高度考虑企业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缺乏敢于在军民转化和军地合作中实现创新的企业家群体。其三是指军企向民企转变的中间体内部动力机制障碍, 一些军工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与重组, 转变为公司制企业, 但由于很少触及产权制度和结构的改革与调整, 不能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军工企业产权制度和结构单一问题突出, 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则很难使军工企业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真正的法人主体参与市场创新竞争。

(5) 合作机制障碍。产学研合作机制障碍主要是指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不完善。在基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涉及民营企业、军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 各方都处于不同的系统, 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这些主管部门既希望推进产学研合作, 又希望保护自己所属单位的利益, 因而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 如利益分配问题, 成功归属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例如,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的冲突是影响知识流动的重要因素。利益是高校谋求产学研合作的出发点, 知识是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投入, 因此知识产权必然成为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谋求控制的战略重点。因此, 企业在谋求关于知识产权的正式契约安排时必然会与高校的知识产权战略形成冲突, 进而影响产学研合作关系, 形成种种矛盾和冲突。

(6) 资金不足障碍。产学研创新合作中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产学研创新合作的项目中, 很多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如民用航天产业、半导体器件、新材料等, 风险大, 投入高。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 其自身并不具备转化资金的能力和实力;对于企业来说, 其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 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 或者对大多数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企业愿意承担部分风险, 但不愿或无力承担全部风险, 希望国家、省市通过有关政策, 吸引补偿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介入共同承担风险。目前基地的科技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 但政府的创新投入与基地强大的科技实力相比差距较大, 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远远不足, 金融机构对创新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乏力, 这些都导致产学研合作项目从基础性研究到中间实验产业化之间存在金融支持不足问题。

3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科技产业产学研合作提升途径

(1) 营造产学研合作创新环境。 (1)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加速促进科技成功快速转化。政府应做好各项宏观方面的工作。给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应有的自主权, 根据市场导向, 制定和调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 通过相关措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结合, 逐步增加对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投入。 (2) 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在组织机构方面, 改变条块分割,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脱离, 研究开发、中间实验和成果的产业化隔离的状况。 (3) 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政府应通过示范增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军工领域对中介咨询机构的了解和需求, 并通过相关措施促进地方企业、高校、军企和科研机构使用中介服务。

(2) 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产权体制。只有通过产权体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和创新体系中的障碍。 (1) 产学研合作创新, 由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完成。三方共同参与产学研技术创新开发, 获得创新收益, 并根据产权组成进行利益分配。 (2) 树立高校面对市场不断创新的观念, 以形成有效的技术供给。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创新, 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 及时把握技术活动的前沿, 改善同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 为争取科研经费创造条件。

(3) 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社会传导机制。 (1) 产品认证制度等。军工企业是一个以研究为主、生产批量少的组织体系, 可以通过建立军工企业孵化器, 鼓励年轻的研究人员创办自己的企业来实现军地合作创新。 (2) 创建军地产学研联合, 人才互补模式。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 知识面广、善经营的技术开发人才奇缺。对军工企业来说, 关键是缺乏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发展。

(4) 改革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1) 加强以市场需求为拉动力, 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改革。 (2) 企业内部动力机制的改革。产学研联合的动力机制在于:企业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 不断取得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包括新产品生产技术) , 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教师和科研人员有了企业作为科研成果的中间实验基地和产品孵化器, 也调动了他们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 也缓解了高校、科研机构经费不足的现状。共同利益成为推动产学研联合的巨大动力。

(5)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1)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价值表现在权力价值、技术价值、合同价值、竞争价值和市场价值5个方面。 (2) 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包括:道德风险、利益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 风险收益平衡”。产学研合作积极性受利益分配的影响,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 确保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 激励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6)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投资机制。 (1) 寻求多元投资主体,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多元投资主体中,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贷款为支撑, 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 (2) 风险投资要有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是影响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 鼓励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 (3)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在投资前或运营中对科技成果特性进行评估, 预测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是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关键。

摘要: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在产学研合作中有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借鉴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相关理论成果,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学研发展现状为切入点, 对其“寓军于民, 军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表现及其发展中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了完善航天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的途径。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障碍,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恪孝, 姚聪莉.西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3]王文奎, 李华, 杨玫.西安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8) .

[3]张旭娟.西安市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8) .

航天产业 篇7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逐步建立起独立国防军工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现“两弹一星”等重要成就。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于国防投入日益减少, 军工企业体制僵硬,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在军工行业成为全国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后, 国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 从具有政府职能的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等5机部改革成为具有现代公司制度的中国10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国家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军工集团内部进行重组, 军工企业纷纷进行上市, 民间优质资本开始注入军工集团, 截止2010年12月, 10大军工集团旗下拥有60家军工企业上市。

此时的国防产业朝着集中化、市场化和军民结合的方向前行, 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国防产业正在逐步走向市场, 由供需机制来决定其发展。但是从国防产业高科技性、资本密集型、国家安全等角度来考虑,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 自身带有很强的垄断性。我国国防产业可分为航天、航空、兵器、船舶、核工业以及军事电子6个方向, 其中航空航天业是国防工业的子系统。

1 航天航空产业市场集中度状况

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有产业集中度、H.I指数、熵指数, 由于资料有限, 对于航天航空产业分析主要针对上市的军工企业, 销售收入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1.1 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最常用的指数, 通常计算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的比重。本文采用前4家 (CR4) 和前8家 (CR8) 企业的集中度指标。

表1显示, 2011年前4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CR4为51.28%, 前8位厂商的市场集中度CR8为74.74%。根据美国学者Bain以市场占有率为基准提出的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划分标准, 50%<CR4<65%, 70%<CR8<85%, 产业的集中程度比较高 (适度集中) 。根据Bain集中度类型6个等级, 2011年航天航空市场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总体看来我国的航天航空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很高 (见表2) 。而从全球来看, 航天航空产业属于一般寡占型, 我国航天航空市场结构与全球类似。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计算。

(单位:亿元)

从表3中可以看出CR4一直保持在50%~60%, CR8保持在74%~80%, 虽然集中度在2008年保持上扬的趋势, 但是在2008年之后一直出现下降的趋势, 表明航天航空产业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 民间资本加入, 军工企业和民营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被市场竞争机制打破 (见图1) 。

1.2 H.I指数

从表4中可以看出, H.I指数从2006年的937.08517上升到2008年的1134.8927之后, H.I指数一直保持下降趋势。日本学者植草益依据H.I指数将市场形态分为6类, 高位寡头垄断型Ⅰ (H.I≥3000) , 高位寡头垄断型Ⅱ (1800≤H.I<3000) , 低位寡头垄断型Ⅰ (1400≤H.I<1800) , 低位寡头垄断型Ⅱ (1000≤H.I<1400) , 竞争型Ⅰ (500≤H.I<1000) , 竞争型Ⅱ (H.I<500) 。航天航空产业位于低位寡头垄断型Ⅱ (1000≤H.I<1400) 和竞争型 (500≤H.I<1000) 之间, 从寡头垄断逐步走向竞争。

1.3 熵指数

从表5中看出, 熵指数从2008年之后逐渐变大, 集中度变低, 与H.I指数表示的集中度趋势相同。参照魏后凯在分析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中对521个制造行业近60万个企业计算出的熵指数, 熵指数在2.5~2.99的产业数在整个产业中20.3%, 3.0以上的产业数占到5.4%。虽然H.I指数和熵指数变化趋势和方向基本一致。但是从熵指数来看, 航天航空产业产业在全部产业中垄断水平比较高, 比H.I指数显示的结果垄断性要高。H.I指数赋予大企业一个较大的权重, 因此可以较好的反映高集中产业集中度的细微变化。而熵指数赋予小企业一个较大的权重, 可以较清晰的反映低集中产业集中度的细微变化。中国航天航空产业从封闭走向市场才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 垄断性比较高, 从这一方面来说, 采用H.I指数更为合适。

2 结语

无论是采用CR4和CR8还是H.I指数和熵指数, 分析结果都表明中国的航天航空产业集中度比较高, 产业组织集中, 是典型的中上集中寡占型。这种寡占型的市场结果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而是政府政策以及国家安全需要造成的, 其也是航天航空产业市场集中度颇高是主要原因。随着国家国防产业政策的改变, 民间资本进入, 军用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民用产品, 经过未来长时间的充分市场竞争, 市场集中度下降, 市场垄断会逐渐被打破。但是航天航空产业拥有自然垄断的特征, 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在经过政策放开和市场的充分竞争后, 航天航空产业会实现规模经济, 市场的集中度变高, 预测整个市场会经历一个“U”型发展, 而此时正处于“U”型下降阶段。经过充分发展的市场高度集中与依靠行政政策维持的高集中度完全不同。

航天航空产业作为国防产业的一个子产业, 它的市场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进一步开放国防产业, 民为军用, 主动发现并且获取民用领域中的高科技, 同时军为民用, 提供军用技术的利用率。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化的基本要素, 政府作为国防产业的需求方, 在采办过程中采用竞争机制, 保证在一个项目的整个周期都有相互竞争的供应商, 允许外国厂商的加入, 在竞争中求合作。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兆凯.基于生态位的航天产业集群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3]黄艇.民间资本进入国防产业的效果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4]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1) .

[5]干春晖, 戴榕.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8) .

[6]罗勇, 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 (8) .

[7]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 2006 (5) .

[8]罗仲伟.军事工业主体的特性与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2) .

[9]马伟伟, 黎开颜.军工上市公司财务简析[J].航天工业管理, 2011 (9) .

[10]唐晓华, 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6) .

上一篇: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下一篇:气象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