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2024-10-18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共12篇)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1

就电子档案的整理工作而言, 其和纸质档案相比, 有着相对较多方便的地方, 但是因为网络等问题, 也使得其容易受到诸多干扰, 甚至存在被窃取的危险, 因而, 需要重视对其的整理与保护工作, 鉴于此, 笔者总结了此文。

一、电子档案的相关整理

目前, 就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已经基本电子化, 如此, 其整理工作也相对简单, 当然, 不一样类型的档案, 整理方式也有不同, 故而, 相关人员要区分其类型, 采取合理的整理方式。

(一) 文书电子档案的相关整理。

此类档案有两大类文件, 一类来源于内部, 另外一类则来源于外部, 整理它们的时候, 要区分明确。若是前者, 分类的时候, 可以依据时间, 也可以依据组织机构名称, 如此, 再做好相应的组盘和分盘工作, 检索起来格外方便, 这样的整理方式也使得电子档案的保存时间可以得到有效延长。归档的时候, 为方便进一步查找, 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可以依据部门做好分类。为避免归档时伴随诸多不规范行为, 可以选择专门部门负责此工作, 完成组盘后, 为了提高他人查找和查收效率, 应由专业人员做好相关安排, 同时, 将对应目录建立起来。

就后者而言, 整理的时候, 可以选择文书室, 将相关文件进行扫描存入计算机, 就公文传递等环节, 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 归档等工作可以由业务部门来处理, 完成此项工作后, 再由承办部门做好分级, 接着由档案部门处理, 审核结束, 由档案工作者将相关档案信息填写完毕存入数据库。当有人想要查找这些档案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查到自己需要的文件。

(二) 科技电子档案的相关整理。

就此类档案而言, 有着丰富的类型, 因而归档工作相应复杂, 整理的时候, 可以选择分类管理, 也可以选择项目归档, 大多情况下, 都是基于前者, 然后利用后者, 具体而言, 如下:

第一, 基建档案, 此类档案大多是经过电脑进行打印, 然后完成相应的输入工作, 若此档案为纸张实体的形式, 应该采取扫描方式完成对其的电脑录入工作, 然后, 结合案卷号和其他序号实际做好相应的链接工作, 如此, 用户查找档案时, 仅仅输入较为简单的词即可;第二, 设备档案。此类档案的来源大多属于企业, 当相关工作者进行相关设备的采购工作时, 外商提供的信息中, 就传统的资料而言, 它们存在的形式大多是图纸, 而就现代的资料而言, 存在的时候则多属于电子方式, 目前, 国内相关的设计部门, 设计产品的时候大多为电子化方式, 因而进行相关设备购买的时候, 就交易双方而言, 要将电子档案提供出来, 并且将相关说明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标识出来。

二、电子档案的相关保护

(一) 软磁盘的相关保护。

首先, 要采用统一标准的软盘。一般而言, 大多选择高密度的3.5寸软盘, 同时, 要保证好其质量, 因为质量好的软盘大多有近十年的寿命, 而质量差的软盘寿命大多不会超过一年。第二, 要将管理条件规范化。软盘存放的时候需要避开磁场和震动, 同时其存储环境需要整洁并且具有适中的温度 (14度到24度) 与湿度 (40%到50%) 。第三, 防范好病毒的入侵。就各业务部门而言, 要重视自身电脑的病毒监测, 使得电子文件的磁盘一直处于健康和受保护的状态当中。

(二) 光盘的相关保护。

首先要保证光盘使用和排放的规范化。因为其使用寿命和累计使用时间密不可分, 而伴随使用时间的不断加长, 激光对光盘原料的稳定性影响也逐渐变大。其次, 要预防一些有害物质的侵蚀。某些工业区域里, 有着相对较大密度的有害气体诸如氟化氢等会对光盘有着较大的侵蚀;而海洋地带的海盐颗粒也可能会使得光盘逐渐老化。故而, 应该将其存放在具备合适温度 (14度到24度) 与湿度 (40%到50%) 的环境里。第三, 要保证信息读取面的光洁度, 拿用光盘的时候, 要避免触摸其数据区, 尽量将和其的接触面控制在光盘内沿地带。

(三) 重视创新。

就电子档案而言, 很多人还觉得其是个新鲜事情, 要想让人们全面认识它, 还需要加大对其的宣传和利用。因而, 就档案部门而言, 要通过大力宣传让自身工作人员养成依法治档的理念, 同时, 针对档案工作者, 要重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从而保证使得各档案能够规范归档。基于电子档案的发展视角而言, 档案工作者要通过各项电子设备, 制作和维护好相关电子信息, 参与文件的保管工作, 重视电子档案检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使得电子档案能够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 就电子档案而言, 不论是其整理工作, 还是对其的保护工作, 都十分重要, 因而, 在整理电子档案的时候, 要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在保护电子档案的时候, 也要重视整理方面的相关问题, 并将两者和谐结合起来, 如此才能推进电子档案的和谐健康发展。

摘要:伴随着各项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电子档案的整理以及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要。而在本文中, 笔者就其整理和保护进行了相应论述和分析, 希望能为相关探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电子档案,整理工作,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爽, 王永华.传统档案保护与电子档案保护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7) :25.

[2]王巍.电子档案的保护[J].信息化建设, 2007 (09) :19.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2

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保护信息的一种法律工具

知识产权属于一种“信息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处于专有领域的一些“信息“提供的法律保护.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数据信息”,在构成电子商务的四种“流“中,“信息流”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作为电子商务“信息流“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数据信息”是可以作为“商业秘密“直接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的;而更多“数据信息”的固化、表达可以文学作品、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形式取得版权和其他权利的保护;某些“数据信息“可以商品化,构成“信息化商品”受到商标、商誉等权利的保护;电子商务中进行的商业竞争自然也要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约和限制。不仅如此,现在知识产权的版权保护,已经延伸到在网络环境中对作品(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利用的保护,这对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知识产权贸易已成为电子商务活动,特别是国际间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

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广义的理解还应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

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大大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30年间增加了190多倍。除了技术贸易以外,以商标许可、商号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版权许可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贸易,也有飞速的发展,并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发展虚拟化的主要方式。

三、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交易对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已经出现了知识产业,即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配置的产业,就是通常所讲的高科技产业和版权产业,也可通称为知识产权产业。在有形商品贸易中,附有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通常被称为“知识产品“或“知识产权产品”,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中凝结着占相当大比重的、多种知识产权的价值,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产品就属于这类产品。在无形商品贸易中,计算机软件、包括电影在内的视听作品、录音制品、文学作品等版权产业的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简而言之,这种主要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这些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目前商品交易中的一种主要商品,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交易对象。尤其是版权产品,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上载“和“下载”,实现网上交付,利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交易更是独具优势。

四、电子商务模式已成为专利保护的一种客体

,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专利审查程序手册M.P.E.P》中已经明确允许商业方法申请专利。

7月23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就StateStreet银行诉SignatureFinancial金融集团一案作出判决,确认指导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的专利是合法、有效的。这一判决是针对Signature集团拥有的美国第5193056号专利而作出的,也是CAFC首次对涉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否可以取得专利作出的判决,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1月,美国最高法院确认了这一判决,从而确立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专利保护的合法地位。

194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对AT&T公司诉ExcelCo鄄munication长途电话公司一案作出判决,判定AT&T公司的市场营销方法的经营模式专利有效。

美国对于这类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专利,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那些已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经营方式,首次移用到因特网上,便可获得专利保护,将已有的经营模式“系统化”也可获得专利保护。

在此前后,有一批相当数量的有关电子商务领域的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统计,1990年美国授予的与网络有关的发明专利仅有22项;在19以前,涉及因特网的专利申请只有13件;到年底,有关电子商务的授权专利,美国已有1500多件,日本有接近200件。随后的国家是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国。韩国宣称每年有关电子商务的专利申请达到3000~4000件,位居全球之首。

外国向中国提交的第一件电子商务专利申请是在1994年5月9日(申请号94190313.3),国内提交的第一件电子商务专利申请是在1995年12月7日(申请号95117826.1)。目前中国对于商业方法不准备给予专利保护。

对于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予专利保护,尽管争议甚大,且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它确实可以刺激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也是事实,不容忽视。

五、电子商务为知识产权的获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一种新的获得知识产权的途径――电子申请也已问世。电子申请就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向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关提交知识产权确权申请。按照传统的做法,这类申请(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等)应该是以纸件为载体进行的。

WIPO起草的专利法案条约(PLT)和专利合作条约(PCT)细则的修改中,已提出电子申请的要求,确认了其合法性。日本专利局是第一家成功实施电子申请系统的,1990年12月已经开始接受有关专利的电子申请,到年,67%的专利申请是通过网上提交的,另外有29%的专利申请是以软盘的形式提交的,只有4%的申请文件是以传统的纸介质方式提交的。韩国已经着手进行通过互联网申请专利的试验。美国、日本、欧洲3个专利局正在进行通过互联网联机申请专利的准备,并把实现专利文献无纸化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电子申请形式

获得专利权、商标权,从其实质内容来看,是获得知识产权的一种新途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电子商务。

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与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工业品 外观设计 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3-0112-02

18世纪英国爆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人工手工劳动力的时代,称得上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让西方国家迈入了工业化生产的序列。工业品的外观设计正是从这一阶段开始萌发并逐步发展壮大。纺织业率先产生了对外观设计的迫切需要,随后由此向整个工业品生产领域扩大。产品外观设计作为一种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造物行为,它所受到的社会影响远远多于人类其他的创造行为。一方体现在人们对工业品基本用途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外观美感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生产者对于外观设计成果的保护意识。本文试图通过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特征入手,谈谈对工业品法律保护方式的选择,以求为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立法保护建设与法制体系完善添砖加瓦。

一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

18世纪自英国出爆发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由此产生了无数新的利益,对工业品的外观设计就是其中之_。纵观工业革命爆发之后的历史变革,无论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还是稍晚爆发工业革命的法国,外观设计最初都是诞生于纺织等轻工业,再由纺织等轻工业逐步扩大到其他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中去。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各种保护,与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一样,也是从纺织等轻工业领域,一步步发展至其他工业品外观设计中去的。而外观设计这一新兴领域,也渐渐步入了一个良性的成长历程中。

德国工业化进程相比较英法两国略微晚了一些,但在19世纪末期,德国的工业水平迅速赶超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德国在提升工业化的同时,抱着成为未来工业时代领袖的希望,为了使“德国制造”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同老牌工业国家产品相抗衡,德国的企业家和工业技术人员同艺术家一起,在20世纪初期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针对标准和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进行了探讨,提升工业品的质量和美观以创造并提升成为新的国际水平。以此为开端,于20年代初期成立的“公立包豪斯学校”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确立,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成立的学校;接着通过了50年代功能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传播,再到“POP艺术”、后现代设计,一直到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环保设计、绿色生态设计的今天,设计,已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且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在近200年的成长历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关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思想,经历了多种风格和潮流的变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从历史上来看,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出现最初是与工业化的发展和批量生产方法相联系着的。由于工业品外观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地位也愈发重要,对于其保护也日渐受到重视起来。或许正如莫利斯说的那般“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有用,但你认为不美的东西”,如今工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从产品本身是不是好用、技术水平是不是够高、性价比是不是让人满意的角度出发了,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设计上的竞争,以至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如果忘了好的设计的重要性,那么英国的工业将不会有竞争力……”日本早在上世纪中就已经建立起来设计兴国的路线。如今设计对于各大国际知名品牌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业品的外观设计已然成为了各大品牌综合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开创出新、在技术条件相差不大的基础上如何生产出美观的产品就是重中之重70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设计不被剽窃顶用,世界各国都因此而为了保护其竞争法宝不被盗窃冒用,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通过立法、寻求法律途径对工业品的外观设计寻求保护。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也是随着其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渐建立、发展并不断完善的,同时外观设计也是建立在工业技术的前提之下,因此,对工业品外观设计不能脱离工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工业设计发展需要,我国的外观设计法律保护也应适当调整以求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域外法保护模式

众所周知,工业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提升产品的美感,满足大家对于精神更高层面的需求,还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设计人员通过创作而产生的智力劳动结晶,如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一样,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更要从创作者的角度对工业品的外观设计进行法律保护。世界各国都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或者从专门立法或者从民法的角度对其进行保护。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国际保护也一直都颇为重视。1988年,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生效,巴黎公约同《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尼泊尔公约》一同,构成了国际范围之内保护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两个“基本法”。巴黎公约的保护范围包括了工业品外观设计在内的等多项知识产权以处罚并制止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其基本目的就是在成员国内,每一个成员国的工业产权(当然包括工业品外观设计在内)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巴黎公约》中,工业品外观设计不仅仅受到保护,还和商标权一样,是作为独立一类的工业产权的内容而受到保护的。一直到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订立,国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才彻底建立起来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之中,工业品外观设计也是作为一类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和在巴黎公约中一样,位列其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同其他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一样,工业品外观设计的保护当然也需要建立一个平衡的利益机制。不仅需要提供有效的保护以实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在工业生产中本应该体现和发挥的作用,还需要避免保护过度而导致其在合法商业流转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保护,甚至成为障碍。因此为了可以让外观设计自由流转和使用,只能设立数量尽可能少但有效的障碍,即为:工业品外观设计需要受到法律保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又不可以制造过多,以免造成阻碍,这就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的,针对工业品外观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endprint

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并结合工业品外观设计本身的性质,加之无论是《巴黎公约》还是TRIPS协议都没有对法律保护具体模式提出要求,各国对于其法律保护模式既有著作权法的模式,也有专利法模式,或者单独立法进行保护,但是却都避免进行多重保护。工业品外观设计是在已经成熟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有限的创作,相比较单纯的艺术创造和发明专利的创造性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工业品外观设计还相差很远,如果实行多重保护,这样就会给予工业品外观设计过多的保护,导致所有权人的权利或许会多于设计人和创作人,不仅不利于外观设计的流通,还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但是不适合多重保护不代表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保护,以美国为例,美国没有建立独立的外观设计保护法,而是分别从数个并立的法律对它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保护。美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为主,商标法、版权法为辅的三法并立的保护模式,再加上反不正当竞争法,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依照不同条件对外观设计加以保护。有学者称之为保护缺漏、忽视效率的零散保护模式。这样复杂的多角度保护的弊端也极为明显,先不说工业品外观设计纳入专利法和版权保护法的保护范围是否合适,尽管有部分外观设计具有显著性,足以让消费者从外观的角度就可以与其他产品相区分,但商标不应当是商品本身,而应该是商品来源的证明,两者在本质上就不同,通过商标法来保护外观设计本来就是不合适的。工业品外观设计在商标、纯粹的发明和艺术品之间有交叉重复的部分,因而具有很多共性,试图通过商标法、专利法或者版权法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总是给人一种师出无名之感,而由此产生的保护范围和方式的冲突或缺失会导致保护,过度或保护不全面的情况,与对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的初衷南辕北辙。

除去美国采用的多角度保护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方式是单独立法进行专门保护。通过前文的描述可知,英法两国是最早对工业品外观保护进行立法的国家,紧随其后的德国也毫不例外地对其采用单行法保护,除此之外还有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世界上第一部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统一法是欧盟理事会于2001年通过的《共同体外观设计理事会法规》(Community Design Regulation),这部法规不仅体现未出来世界各国对外观设计进行专门或统一的两大立法保护模式,还是在国际世界中对外观设计进行法律保护之中所展现出来的极高水平。

专门立法对外观设计的保护,并不当然排斥其他相关法律对其的进一步保护,实际上,尽管外观设计与工业品工业产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其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其独立具有的艺术性也同样值得保护。

三我国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问题与建议

工业品外观设计在我国当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从我国已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来看,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是以《专利法》为基础,《著作权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以及参加的国际条约为辅助的模式。可以看出,我国同美国法律模式有相似之处,未制定专门的法律对工业品外观设计进行保护,其中弊端前文已经描述,而且,不断涌现出来的外观设计侵权案件,以及在处理时的不恰当方式和法律保护空白或不足之处也说明了我国现行法律对外观设计保护的欠缺。具体来看,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工业品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著作权法》仅仅在第三条中“生产而绘制的产品设计图”和《实施条例》第四条中为展示、试验而制作的立体模型作品两处表述涉及外观设计,且都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外观设计足以到达作品的高度上,其才有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其次,《商标法》修改之后承认了三维商标的合法性,使得外观设计可能可以在满足了商标的资格条件下,以商标的形式受到《商标法》的保护;最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诚信原则和保护商业秘密条款,可以在事后对外观设计进行救济性保护,而仅仅事后救济是明显不足以对外观设计进行有效保护的。

从我国现行制度的不足之处结合国际趋势来看,应当是将外观设计从专利著作权商标等摘离出来,独立制定专门的单行法对其进行保护,同时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给予事后救济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的,对工业品外观设计做到有效并适当保护。在制定单行保护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

1工业品外观设计概念的界定问题。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工业产品的不可分离性导致外观设计和《专利法》中发明概念有交叉部分,同样的,外观设计的艺术性使得其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也有所重叠,因而如何清晰明确地界定出外观设计同这两者的区别就尤为重要。《专利法》主要的保护对象发明同外观设计的区分相对而言较为明显,如前文所述,外观设计的创造性和社会贡献程度与发明相差甚远,重中之重是与版权的保护范围区分开来。在此问题上,我国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即:外观设计可以同时获得工业外观设计法和版权法的保护,但是一旦将外观设计运用至工业品上,就排除了版权法的保护而只获得工业外观设计法的保护。这样既能保护外观设计本身就拥有的艺术性,同时就可以区分开来造型艺术和工业品外观造型,防止保护过度或重复。

2工业品外观设计权利保护的取得和期限问题。工业品外观设计的取得方式国际上有注册制和自动取得制,主要区别就在于注册登记是否是工业品外观设计受到保护条件。笔者建议对于是否登记注册的工业品外观设计都应当保护,应该建立起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登记制度,但是对于两者保护的期限可以有所不同,对于已经注册登记的工业品外观设计给予时间相对于没有进行注册登记的稍长的保护期限。这样对于已经在市场流通的工业品外观设计给予及时保护,有利于服装家居等更新换代以及市场流通较为快速的产品,同时对于流通较慢的产品则通过注册登记保护期限较长的不同保护程度来实现。

浅析水产品健康养殖与水环境保护 篇4

1 水产品养殖的一些自身污染问题

a.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挖潜, 提高产量, 片面地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导致在养殖方式上势必要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 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 提高了日换水量, 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 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b.以原料为主的饲料投喂方式引起的自身污染。2011年11月9日从农业部在湖北武汉召开的渔业灾后复产及池塘改造现场上获悉:目前池塘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 其产量占到全国养殖总产量的53%, 所需配合饲料数量是惊人的, 而大部分是采用转化率不足20%的糖麸饼粕类, 浪费的原料也同样惊人, 给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同时也影响了鱼虾生长、滋生病原菌、诱发病害、提高了养殖成本。

c.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 缺少对养殖容量的调节评估, 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使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 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 且威胁当地人民懒以生存的水环境。

d.不能因地制宜, 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 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在各地兴起的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这些养鱼池基本上都依赖抽取地下水, 流水养殖、耗水量大, 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 严重浪费了水资源, 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e.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 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素和消毒剂, 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 疾病交叉感染几率高。

2 以健康养殖方式保护水环境的对策

健康的水产养殖应不超过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 不破坏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上加以控制, 微观上给予引导。

a.控制有效养殖面积。2007年中国水产品总量达到4890万t, 水产养殖面积563.3万hm2, 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30.1万hm2, 池塘177.0万hm2, 湖泊105.8hm2, 水库126.0万hm2。因此, 为了保护生态、调动养殖者的积极性、稳住水产品价格, 应对水产品养殖面积作出宏观、合理布局。一方面,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库、湖泊等水域应尽量少养殖或不养殖, 即:使养殖业应该放养的数量、面积、品种、产量等报经专家评估, 把养殖所带来的污染控制在水体自净能力范围内, 多放滤食性鱼类, 少放吃食性鱼类。另一方面, 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水产养殖。对水资源充足、养殖技术高的区域可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全封闭养殖, 而对一些水资源匮乏、养殖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的地区, 由于产量低且容易污染水质, 应采取不养殖或粗放式养殖, 以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b.积极推进配合饲料养殖技术。使用配合饲料不仅鱼虾生长快, 而且抗病能力强, 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各地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 逐步禁用原料“饲料”。

c.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走集约化、封闭式养殖之路。在养殖过程中, 通过搭配鱼虾贝藻混养, 实现生态互补;投喂配合饲料减少对池塘的污染;利用微生物技术分解水中的NO2负离子、氨根离子、H2S等有害物质, 改善水质环境、维持池内生态平衡;配备增氧机以保持良好水环境、提高养殖产量;通过投放麦饭石、沸石粉等改善底质等手段, 从而实现健康养殖。整个养殖期间基本实现不换水或少换水, 以达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养殖期间不用或少用抗菌素和消毒剂类药品, 推广使用中草药, 实现绿色环保。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5

一、申请与受理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机构或人民政府认定的协会和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申请保护的产品在县域范围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县域范围的,由地市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地市范围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

申请人应提交以下资料:

1、有关地方政府关于划定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建议。

2、有关地方政府成立申请机构或认定协会、企业作为申请人的文件。

3、地理标志产品的证明材料,包括:

(1)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书;

(2)产品名称、类别、产地范围及地理特征的说明;

(3)产品的理化、感官等质量特色及其与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之间关系的说明;

(4)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包括产品加工工艺、安全卫生要求、加工设备的技术要求等)

(5)产品的知名度,产品生产、销售情况及历史渊源的说明;

4、拟申请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技术标准。

出口企业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向本辖区内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提出;按地域提出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和其他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向当地(县级或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照分工,分别负责对拟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相关文件、资料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二、审核与批准

国家质检总局对收到的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国家质检总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公报、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发布受理公告;审查不合格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申请有异议的,可在公告后的2个月内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

国家质检总局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专家审查委员会,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技术审查工作。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审查委员会对没有异议或者有异议但被驳回的申请进行技术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批准该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注:以上所称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

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

(一)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6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在国外,平均每辆车上的电子装置占整车成本的20—25%,一些豪华轿车可以装有48个微处理器,电子产品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由于欧、美、日、德汽车整车产业非常发达,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最旺盛,是全球主要汽车电子市场。2004年和2005年的世界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240和1340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增速保持在整车市场增速的2.5倍左右。2006年,我国汽车需求达到600万辆(其中轿车400万辆),汽车电子产品价值按25—30%折算,市场规模大约达到2500—3000亿元,并将保持持续的增长趋势。

随着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的价值含量迅速提高,未来的汽车电子产品中,围绕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和娱乐等方面的元器件及其安全与防盗需求的增加、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之间的转换以及动力方面性能的提高,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跨国汽车电子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维持并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也为开辟和占领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运用全球择优配套体系实现全球汽车电子产业的区域转移。由于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成为此次转移的重点区域,我国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已刻不容缓。

一、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持续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是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的直接保障,随着国产汽车产品升级步伐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和普及已成为汽车产品升级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基本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预计2008—2009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规模将达到1434.1亿元人民币。

中国汽车电子产业正在积蓄力量,以区域为单位形成产业集聚, 实现产业链优势互补和整合来降低综合成本,形成一批汽车电子骨干企业。吉林省计划到2010年,把长春建成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汽车电子生产、出口、交易基地;湖北省计划以“一个产业带、两个产业园区、一个信息平台”为基础,做大汽车电子产业;天津市计划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重要影响的汽车电子产业园。

(一)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是国内轿车厂大多是合资企业,其所生产的轿车多是外方设计的,外方掌握技术决策权,使用的电子产品都是外方的配套厂商提供的产品,国内自主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很难进入其配套体系。由于汽车电子产品与整车的配套相关性很高,新兴的中国电子企业要上规模,很难走出合资经营模式,且容易被整车厂控制,这严重影响了国内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二是电子产品更新周期比汽车短得多,两者发展的不同步使得汽车制造商难以及时采用新型汽车电子产品。

三是国内汽车电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能力不足,形不成规模效应,在市场开拓、产品销售、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使我国汽车电子产品成本高、可靠性差,致使国内产品难以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四是各地汽车电子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汽车电子行业缺乏配套能力。由于缺乏整车的需求牵引,汽车电子制造商不得不自行研发产品的功能性样机,才到整车厂接受测试,通过测试之后才寻求配套厂家。

五是汽车电子企业在开展研发和产品产业化方面比较少而且力量单薄,数量和资源投入还达不到一定规模。对国际标准体系的要求了解不够,由于测试次数少和费用高的原因,产品经受的测试时间比较短,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难以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二)我国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具有的内在和外在优势

1.市场优势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汽车电子产业增速迅猛,基本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巨大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大容量和市场需求多层次的特征,对反映这个市场的所有相关信息,对这个市场的消费群体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体制政策、法律法规,我国的企业比国外的企业更容易了解,拥有本土市场优势。只要充分发挥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针对市场的特色,推出符合需求的产品,我国汽车电子生产企业就能生存和发展壮大。

2.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在未来20—30年内将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全球汽车整车成本构成中,工资约占汽车价格的7—10%,且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低成本的劳动力使得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将在海外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同时,它也会促进汽车电子产品的出口。国际汽车巨头如福特、通用增加对中国的采购,年采购额已接近10亿美元。国际汽车零部件厂商如美国的德尔福、日本的电装、德国的博世等一大批世界级汽车零部件巨头,已纷纷将汽车电子的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降低成本。

3.后发优势

目前,我国已引进了多种轿车和发动机技术,在不同程度上都装有先进的电子产品,如电子喷射装置、防抱死制动系统等。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组织技术力量对这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产品;同时可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增强开发能力,缩短我国在汽车上应用电子技术的过程。

二、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模式和对策分析

根据世界汽车电子产业的总体发展模式以及主要汽车生产国汽车品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基本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三类:自主开放型发展模式、共同经营型发展模式、外资主导型发展模式。传统汽车生产及汽车电子产品的发达国家基本上均是自主开放模式。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墨西哥、西班牙则是按外资主导型、共同经营型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模式,但引进的均是国外品牌,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日本和韩国,作为汽车工业的后起国,先引进,接着推行自主开放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创造了汽车业界的神话。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日臻成熟,在自身宏观环境优势、市场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一定程度的技术优势等条件下,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应在现有的国内主要几个汽车生产基地按外资主导型、共同经营型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 发挥自身优势, 培育起属于自己的专业人才、建立起专业的研发中心、自主的生产厂商等,推动全面技术和产品提升,达到自主开发、生产、销售。

(一)国家实施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把汽车电子产业规划和促进汽车电子应用政策统一纳入专项体系,培育汽车电子产业

汽车电子是一项涉及汽车、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工业的系统工程,要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配套,相关产业要相互协调。从总体上说,汽车电子化是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在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下,由信息产业部门联合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和行业专家,通过对我国汽车电子的市场调研,根据我国汽车需求市场情况和未来电子技术与汽车制造技术融合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调控和管理汽车电子市场,集中人力和财力进行汽车电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新技术的引进,关键技术突破点和重点产品研究开发方向等。

(二)制定鼓励政策,用贴现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对汽车电子技术研究开发、汽车电子发展专项的项目进行详细论证。国家在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和政府采购等方面,重点支持一批汽车电子产业化工程和技术改造;成立汽车电子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是进行电子控制单元软硬件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国外公司是不会技术转让的;吸引国内外中小型电子企业,从事高性能车用传感器、车用电子控制执行器的引进、开发和生产;利用国外著名IC企业,进行车用高性能CPU的OEM设计制造;组织或创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集成企业等。

(三)培育骨干汽车电子企业,推动汽车企业和电子企业的合作,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为国产汽车电子产品创造市场空间

汽车电子产业在走向专业化和市场秩序等方面亟待规范、实现良好的运转。应该加强各类工业应用电子产品的专业管理,加强相关标准建设,可尝试将原附属于各汽车企业的电子部门或公司剥离出来,通过联合、上市重组等方式,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汽车电子骨干企业。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以获取相应的技术介入汽车电子领域。汽车电子行业要抓住跨国公司及建立全球对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机遇,突破原有集团、部门、属地的界限,加快与国际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开拓汽车电子产业的美好未来。

(四)在产业布局上,应结合汽车工业布局、汽车电子产业状况、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地区、汽车电子研发实力较强的院校和研究所、高科技人才培养和聚集地区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是选择和依托现有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和研发机构,建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研发生产体系;二是选择电子信息产业较发达地区,建立汽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车载电子产品、汽车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相关软件产业;三是选择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研究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国家级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促进研发机构和汽车企业紧密结合,加快成果转化。

浅谈电子防雷避雷与保护 篇7

1 雷电的形式与雷电灾害的分类

■1.1雷电的形式

1.1.1感应雷

电子设备最容易遭受感应雷的破坏。它有两种产生形式,一种是高电压感应,一种是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

1.1.2直击雷

直击雷的危害很难以想象,对于灾害发生很难发现预测。既然这种雷电形式的危害不可避免,很难发现预测,那么我们未雨绸缪,采取电子防雷避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1.1.3球雷

这是一种可怕的雷电形式。它通常以红色火球的形态经门窗等而入,造成火灾的发生,令人猝不及防。

■1.2雷电灾害的种类

1.2.1感应雷灾害

感应雷灾害发生的目标范围较小,但是危害却是巨大的。它经过电力设备的电线传输,传输的范围越大,破坏就越大。这种灾害对电子设备装置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1.2.2电磁波危害

这种雷电危害对通讯设备有强烈的破坏性,导致通讯设备失去信号,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当遭受雷击之后,在附近瞬间产生强烈的电磁场,在电磁波辐射影响下,通讯设备极易受到破坏。

2 防止雷电灾害的措施

■2.1电力设备接入保持在不受影响的范围内

雷电对电力设备的损坏是通过线路遭到电击导致设备引起火灾,或雷电的高温引起设备烧灼。通常雷电灾害也是有影响范围的,在接入设备时将接入范围扩大到影响范围之外,一般不受影响是在1.5km-3km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1]。

■2.2及时将手机关机

雷雨天气及时关掉电源是常识,但是有些人不注意将手机关机。有些人认为手机体积小,在雷雨天使用手机不会带来伤害,其实手机等一类具有辐射的电子产品最容易受到雷击,有些人在雷雨天气还在打电话和玩游戏,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雷雨天气中不要放松警惕,记得及时关机。不要打电话,尤其在高层建筑、大树下接打电话。

3 电子防雷避雷技术

■3.1应用发展

3.1.1避雷针

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现雷电的发生原理之后,发明了避雷针,随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避雷针,出现了许多像避雷针类似的避雷带、避雷线等避雷设备 [2]。

3.1.2放电管

放电管是一种早期防雷的产品,具体用于小型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但是在技术方面还有缺陷,使用寿命时间短,不能应用于防护感应雷灾害。

■3.2电子防雷避雷技术设备

3.2.1中光ZGB2信号系列电子避雷器

感应雷电对电子设置装备的破坏性是非常严重的,中光ZGB2信号系列电子避雷器能够很好地减少感应雷电的破坏性。它能够阻止雷电冲击波,目前这种信号系列电子避雷器共有六大种类,十四个品种。

■3.2.2中光ZGF系列全方位多功能防雷器

这种系列的防雷器突出特点是全方位、多功能。360度无死角,集防雷避雷与消雷功能于一身,另外还有自动报警和雷电记录的功能。其克服了其它避雷设备的缺陷不足,取得了重大突破。

4 结语

电子档案载体与信息保护分析 篇8

1 电子档案的有效载体

1.1 光学载体

电子档案的光学载体是基于已经普遍应用的光盘技术开发出来并已被普及使用的最常见电子档案载体, 光盘主要由盘片、载体和保护层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电子档案的光学载体存储时间长、生产成本低、利于复制和多次反复使用, 它有着更为可靠和简便的物理操作技术, 对环境等因素没有太大的硬性要求, 而且存储量大, 特别是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光盘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电子档案储存手段。

1.2 微缩载体

以最前沿的固态硬盘为代表的微缩载体已经成为军事、医疗、工程领域的主要存储介质。U盘、硬盘微缩载体读写速度快, 容量大、低能耗、无噪音、防震性好特点, 而且在很小体积上就可以存储大容量电子档案数据。微缩载体尽量减小了对机械部件的使用, 在计算机中使用时散发的热量较小, 也更为安全和有效。

1.3 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主要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云计算机概念上发展出的档案存储技术, 它可以将网络中存储在不同计算机上的大量不同类型的档案自动拆分, 放置在互联网当中, 当用户需要时可以快速的将档案传递给用户, 虽然其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机服务, 但其强大的档案调取和流动能力, 能更好的发挥电子档案作用, 本文也将其列为现代新兴的存储方式之一。

2 电子档案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子档案有强大的存储能力, 方便的调取功能, 与计算机结合后, 还可以产生强大的信息整合效应, 但也存在着数据泄露、存储介质失效、程序错误引发的数据丢失等问题。

2.1 数据泄密

数据安全和保密性是电子档案存储工作的生命线, 即使数据保存的再持久完好, 泄密的档案也是毫无意义的。电子档案的强大交互性和快捷使用的方便特点, 也为档案数据的流失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虽然已经开发出了大量的保密手段, 但是仍然不能100%阻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这也成为电子档案受到质疑的最大原因。而且电子档案的泄密不易被察觉, 一旦发生电子档案的泄密问题, 极有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2.2 存储介质失效

电子档案是基于光盘、硬盘等物理介质存储的数据, 当物理存储介质出现破坏时, 存储其中的档案数据很难被恢复。电源电压的不稳定、外来磁场对磁介质存储设备的破坏, 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软件的更新, 电子档案的长久保存也会遇到像文件扩展名称改变、数据读取程序对物理介质不适应等问题, 这些归类于存储介质失效的问题都可能引起电子档案的无法调取、甚至是电子档案的永久灭失, 存储介质的安全性也是当前电子档案应用领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3 程序引发的数据错误

电子计算机领域最大的敌人就是病毒, 程序的错误、黑客的攻击都有可能造成对电子档案的破坏。网络的发展使电子档案可以被广泛共享, 但木马程序同样对电子档案构成致命的威胁。电子档案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由于传输过程为了适应某些软件的操作需要, 电子档案数据无形中被篡改, 从而引发了对电子档案的数据破坏。由程序引发的电子档案错误正在像疾病一样侵蚀着电子档案, 严重影响了电子档案的正常高效使用。

3 有效电子档案保护手段

3.1 审慎的采用电子档案存储方式

发挥电子档案方便快捷的特点和低成本制作优势, 首先需要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 因此不是越方便简单的电子存储介质越好, 而是要根据电子档案的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一般来说, 容量小、密级低的电子档案可以选择经济实惠、可以多次使用的光盘做为主要存储手段。容量大、需要长久保存的电子档案可以选择不易损坏、不直接接入互联网的磁盘为主要存储手段。选择存储方式应当尽量根据电子档案的用途对其分类处理, 以此达到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3.2 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更为规范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应当覆盖到电子档案从生成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 使所有过程都处在可监控的安全体系之下, 这其中包括电子档案的制作、使用、维护、人员培训、安全检查等种种环节, 也包括了电子档案的存储与使用在分别的操作系统和终端进行、纳入了电子档案的使用管理权限设定等工作, 只有建立了规范合理的电子档案安全制度, 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档案数据的原始性、使用操作的合理性、档案长久存在的安全性。

3.3 建立电子档案的备份系统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建立一套完备的电子档案备份系统,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包括硬件的备份, 指的是实现两套存储介质分别对档案进行存储, 其中一套用来使用, 另一套用来做永久储存。软件的备份, 主要指对系统的定期进行备份, 可以随时将数据恢复到某个时间结点, 以此保证当电子档案数据出现错误时, 可以快速追查, 解决问题。备份不是将档案数据进行简单的复制, 而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可控的保险机制, 只有建立了电子档案的备份系统, 才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减小不必要的档案损失。

3.4 广泛应用电子档案安全技术

为了有效应对计算机病毒、恶意篡改电子档案数据等行为, 切实防止因档案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 可以将电子档案置身于先进的安全技术当中, 这其中包括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档案网络结构, 将包括数据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数据调取机制全部处在网络监管体系内运行, 比如设置不可卸载的模块程序、进行目录级别控制、进行身份认证、实行档案通信的网络端口控制等。这些依靠技术对电子档案实现的监管, 可以有效抵御降低电子档案的运营维护成本, 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子档案的实际功有, 保持电子档案的稳定使用。

4 结论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电子档案正在成为广泛应用的存储手段, 在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可快速读取、方便传递交流信息特点的同时, 要时刻重视电子档案可能带来的数据信息泄露、存储介质不安全、网络电子档案交换所带来的风险。要使电子档案时刻处于规范监管的状态下, 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 选择正确恰当的电子档案存储介质, 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维护, 广泛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确保电子档案的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触发了档案管理手段的全新变革, 在电子档案日益广泛应用的今天, 探讨电子档案新载体的实践应用, 加强电子档案的信息保护, 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和应用领域的前沿。从电子档案的载体分类介绍开始, 着力总结出电子信息档案载体的选择标准, 并对电子信息档案的保护措施进行阐述, 力争为长期、有效、大规模使用电子档案找到理论依据。

关键词:电子档案,载体,信息,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勇.现代电子档案载体的分析与选择[J].经济管理, 2008, 3.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档案

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食品监管体系的漏洞,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关注日益提高。农业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过程,都有可能存在安全的隐患。通过合理应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兴技术和手段,能够让终端消费者全程观察和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可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保证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稳定性,增加生产者的收入,促进生产、加工和销售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能够被消费者了解,一是需要有信息流通的渠道,二是需要有生产加工过程的完整记录。本文拟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信息流动的分析,探讨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信息记录和归档管理方法,研究如何利用良好的电子档案管理,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建立可信的农业产品安全监控环境。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的信息传递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户将农产品提供给加工企业或批发商,再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给超市和其它零售商,最终送达消费者。信息呈现由供应者向需求者单向流动的特性,且仅在交互的节点间传递,内容既不完整,也不方便留存和查询。

电子商务的环境,方便了信息的采集和存储,也便于交易参与者通过网络沟通和查询信息。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展示了销售方的产品信息,也保存了销售数量和购买者的评价信息,这改变了传统模式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特性,使得购买者不再仅是产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产品信息的补充者,成为影响后期交易的重要角色。

但是,现有模式也存在信息传递不准确、不清晰的问题。一是由于地域、品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不同人群对口味、色泽的偏好差异,会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评价,进而影响后来者的购买决策。二是网络方便了虚假信息的制造,消费者在无法识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评价较好、价格较低的产品,这进一步激发了价格战,以次充好,低价倾销的情况,在电子商务的交易中,十分常见。

二、消费者对农业产品信息的需求

解决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者,优质优价,才能促使相关经营者重视产品的品质,避免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消费者希望信息便于查询,内容完整,真实可信。这不仅包括了网络上展示的产品说明,还包括可信的农产品种植、加工的过程信息;也不仅仅是网络上的文字、图片和简短的视频信息,还应该包括可查阅的农产品种植地点、种植人员、生产过程(施肥、喷洒农药、间苗、间果等)、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等)、加工过程(晾晒、处理等)的信息。

消费者对网络展示的农产品信息的信任程度,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对价格的认定。可信的信息,优质的产品,会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并形成良好的产品口碑,形成品牌,进而影响产品的价格。

三、建立农产品信息档案

基于社会互信度不高的现状,提供何种形式的农产品信息记录,如何展示相关信息,以及如何让消费者信任所提供的信息,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够让终端消费者将所购买的农产品与具体的人和地点联系在一起,让消费者不仅仅是面对生产的结果,也能够观察和参与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形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感情纽带,就能够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改善现状,激发生产者的责任心。

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可信度的提高。当前网络上提供的农产品信息,没有建立起生产者、生产地点和农产品之间的关联,不能实现对农产品的回溯。由于信息的缺失,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同仅与产地相关,而与生产者和加工者无关。这一情况,使生产者缺乏保证产品品质的内在动机,也无法实现对农产品出现问题时的追溯问责。

首先,为生产者、生产地点和产品建立编码(条码或二维码)。送达消费者的产品携带编码,通过编码可以将生产者、生产地点(可区分的地域空间,可以按农户的种植地来区分)和产品联系在一起。

其次,将生产者、生产地点和产品的说明文字、展示图片和视频信息,按照已建立的编码建档,方便终端消费者按编码查询。

第三,如果农产品需要加工,需要为加工单位建立二级编码,二级编码与产品编码相关联。可通过产品编码找到相关联的二级编码来查询加工单位的人员、场地、加工过程等信息。

第四,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信息,应该与产品编码相关联,以区分不同生产者、生产地点的产品的用户感受。

四、农产品信息档案的应用

现阶段的网上农产品销售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在网络上销售,可以对应C2C的模式;一类是网络零售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可以对应B2C的模式。

在农户直销的模式下,农户有维护产品品质的动机,也易于实现生产者、生产地点和产品的信息一体化展示,但由于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所限,在产品的加工、贮存、包装、运输上,单个农户不具备改革创新的能力,难以保证产品送达消费者时的品质。同时,生产安全农产品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外观(比如水果的大小、色泽等),在缺乏市场影响力的情况下,保证农产品内在品质(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反而会导致产量和销售价格双下降,影响农户的收益。因此,生产与市场主体相一致的产品(不一定是更符合食用安全性的产品),成为更理性的选择。

在零售商在线销售的模式下,由于零售商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较高,对供应链的整体掌控能力较强,具备按时、按质送达产品的能力。但受销售品类众多、信息采集分散、分户建档成本较高的制约,目前对农产品的销售和管理,仍然是仅针对产品的。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因缺乏产品与生产者的关联信息,而不能追溯问题的根源。农户在地头将产品交付之后,对产品所担负的责任也就终结了,这不利于促进农户保持和提高产品的品质。

可以考虑将上述两种模式结合,利用农产品电子档案来推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农户负责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并提供生产者、生产地点和生产过程的电子信息;零售商负责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产品认知(而不是只看大小和外观),并负责农产品信息建档和档案系统的维护、农产品的在线销售、物流管理和评价管理。消费者购买到产品后,不是对单独的产品评价,而是对特定的信息组合———生产者、生产地点和产品的整体进行评价。有问题的产品能够回溯到生产者,在后期的销售中,将会剔除不合格的生产者,而保证遵从规则者的利益。

五、农产品建档与追溯机制的建立对地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农作物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很多地区的农业产品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一方面,不按照规范要求使用农药,使得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农产品安全品质下降。通过建立农产品档案,建立农产品追溯机制,即可以避免单方面的追求产量,也能够保证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合格的农产品。

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立品质标准、建立物流中心、扶持零售企业,来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销售。利用农产品档案管理和电子商务把农业生产的零散状况,统一到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平台中,鼓励按规范生产安全的农产品,抑制劣质产品。优良产品的内在品质,能够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的忠诚度,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价格。这有利于打造地方农产品的品牌,能够在产品竞争中取得先机,获得产业优势,会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六、总结

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消费者愿意以较高的支付价格获取安全、有品质保障的农产品;消费方式的改变,使得用户便于获取更加全面的的产品信息。在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今天,通过建立电子化可追溯的农产品档案,来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成为可选的路径之一。利用编码技术,按生产者、生产地点和农产品关联建档,为消费者展现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商品信息,甚至可以为消费者定制化生产,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必定会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肖然.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浅析[J].管理观察,2013(05).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现状与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商务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优势使人们看到了它在农产品交易中的潜力。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有利于减少的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和功能,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种种问题。虽然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却存在多方面的挑战。

二、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形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是指在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各种交换活动和运动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如农产品的收购集货、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和活动。电子商务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

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农产品的定货、销售、运输、加工、还是农产品的广告促销及付款等等,都伴随着农产品信息流的流动,通过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缺乏沟通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鸿沟问题,从而形成农产品流通信息的商务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2. 农产品网络销售。

农户或农业生产经营实体通过自建网站或者利用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交易,通过农产品网站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可以将大量的、分散的、单独的生产经营单位集中到一起,形成规模市场,中小实体消除了原有的规模劣势、信息劣势,使得经营实体在生产经营中可以跟大企业一样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 农产品网络广告。

通过互联网发布农产品广告的主要优势是电子商务广告具有多媒体功能,可以把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结合在一起,形式生动活泼,农业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和销传意图选择适当的目录制作方式;其次农产品网络广告的制作简单快捷,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第三,农产品网络广告覆盖面广,广告效果持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网络营销的效果。主要目的是通过互联网广泛宣传农业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的形象,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尽可能多地挖掘潜在顾客。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薄弱。

从总体上看各省、市、县、镇都在进行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工作,包括建站、购机、入网等等,使得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格局初步形成。但统一化与规范化水平较低。在农村基层缺乏收集、处理、传播农业信息的基础硬件设施,相关农业信息平台面向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农业行业协会的信息服务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低水平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已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功能不完善,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真正能对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有帮助的信息较少,绝大多数农村传递农业产品流通及农业经济信息的方式还局限于广播、报纸、专家讲座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农业信息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现象,信息无法到达农户层面。

2. 农民自身条件限制。

由于我国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多数农民不懂得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因此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接受、组织的能力较弱,限制了农民通过农互联网获取农产品流通信息的能力。农民本身存在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及浓厚保守意识的特征,导致大多数农户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行为中更倾向于用经验来决策。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民对农业信息获取上存在部分农民不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地方农业实际情况,有即时即兴、随机摄取信息的现象;其次,农民在农业信息获取上具有从众性,农民一般会对农业信息表现出较大的盲从性,风险意识较弱,由于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导致经常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事件;最后,农民对农业信息获取上具有观望性,农民创新意识薄弱,主动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弱,缺乏相应的信息选择能力。

3.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不仅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流通环节各方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等。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限制,一些懂得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管理的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而在农村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呆在农村。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1. 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流通发展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通讯网络、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组织协调等社会环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整体性与复杂性特点,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制定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农产品流通障碍。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有力的技术经济政策,推进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塑造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环境,包括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电子政务建设等相应的具体措施。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而我国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适应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应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标准化和销售策略,同时政府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2.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较迟,在时间上发现电子商务交易方面问题也相对较晚,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之处,未得到及时修订,研究制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行动较滞缓,日前依然缺乏电子合同法、网上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保护法、网上信息管制等多个法律法规,对网络犯罪的定罪和处罚尚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对于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经常出现的有关信用问题、支付安全的问题、税收的问题、物流保障的问题等发生的纠纷,政府应当加强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用以确保当出现网络上的纠纷时,能够有法可依。

3.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信息成本。

通过政府推动,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4. 构建基于供销社合作社为中心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具有“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都表现出参与个体与组织众多、规模小与离散性强、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的特征,这就需要借助农民合作组织把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联结起来。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在农村,熟悉农村市场,了解农民需求,全国供销社系统是中国农村的最大流通体系。供销社系统自上而下遍布农村完整的组织体系,成为采集和传播农村各类信息的重要载体。

5. 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变革。

通过供销合作社系统集中网络资源,与地方网站、专业行业网站联通,以遍布各地的市场和经营网点为基础,建设提供交易和商务服务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平台,全方位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信息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广泛的信息交流。

6. 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制定长期的可执行的农民教育计划,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在计划中要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教会农民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从网络上检索到需要的信息以及在网络上交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努力为农民提供上网条件,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进行“电子商务下乡”,推动当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凌云.电子商务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

[2]王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李霞.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电子产品与环境保护 篇11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 问题 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观念和服务模式

虽然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在我国而言,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由于缺乏普遍认识,也导致了电子商务发展与物流业发展的脱节,物流配送难以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的现象,进而也就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二)人才稀缺

人才是第一资源,不管对各行各业都是适用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的。但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如企业不重视、缺乏与之配套的教育系统等,使的我国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落后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这就要现代物流企业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可以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高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如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等,这些都制约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和快速发展。

二、对策与策略

上面我们探讨和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快速以及健康发展。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有视无睹,而是要积极思考,不断变革,做好解决问题和办法。

(一)提升社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

提升社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主要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电子商务物流对社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企业也必须提升自身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只有使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大力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解决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离不开专业物流人才的支持和帮助的。物流专业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现阶段,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仍然是培养我国专业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可以鼓励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二是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依靠国家和高校以外,企业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企业中,企业具有众多的物流人才,虽然这些人才由于一些原因,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但其具有良好的操作经验和物流知识,只有企业加强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一定可以提升这些员工的素质,使其可以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需要。

(三)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有效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要想解决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必须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最大限度的发挥物流配送的优势。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主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迅猛发展,这为配送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在配送体系中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配送的效率,更可以降低配送的成本,提升企业的效益;二是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可以规范配送行为,使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得到优化,从而减少配送出错的可能;三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物流配送的动向,更可以提升配送的效率,如采用条码技术就可以极大的缩短配配送中检查的时间,提高配送的效率。信息化是一切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只有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才能实现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健康、协调以及快速发展。总之,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不管是对物理企业的发展还是物流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黎鹰.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问题与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

[2]吴瑜华.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问题[J].科技信息,2009(18)

电子设备与个人隐私保护 篇12

其实, 摄像头这只特殊的“眼睛”, 早已潜伏在我们身边:商场、银行、学校、街头……而关于它的是非争论, 也从未停止。随着摄像头的广泛应用, 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 也不断引发各种隐私侵权事件的争议, 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界限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成为官场现形“器”

传统意义上, 摄像头以这些形象为人熟知:在反对恐怖主义时, 它是“救命的天使”;在打击罪犯时, 它是“诚实的目击证人”;在防盗安家时, 它是“财产的保护神”。而今天, 它又有了新的“职责”:有网友戏称, 继“老婆举报”“二奶反水”“小偷入室”“微博举报”后, 小小的摄像头也成为防治腐败、整顿官场不正之风的“不二神器”。

摄像头撕下了部分官员伪善的画皮, 露出可憎的一面:生活腐化、贪污受贿、庸官懒政。而如上海这几名法官的经历, 近年屡见不鲜。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张敬礼、重庆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等一干官员, 落马都与摄像头有关。

今年1月, 一段“胶州市建设局吕苏办公室受贿现场”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安监站站长吕某已被暂停职务, 接受调查。春节前后, 湖南多地用“针孔摄像头”拍下了一些干部的上班生活:打游戏、看电影、睡大觉。

隐在角落的摄像头目睹官场“混、浮、软、假、奢”之怪现状, 腐败官员现形之后, 等待他们的, 将是冰冷的法律和愤怒的民众。业内人士认为, 这种电子监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执法人员滥用权力、损害公众利益。

除此之外, 摄像头在维护公共交通和安全等方面, 表现突出。一直以来, 摄像头与红绿灯“搭档”, 充当着“电子警察”的角色, 防止汽车出现闯红灯等可怕现象, 更好地维护交通秩序。而现今, 部分地区的“电子警察”还兼职做起了“老师”, 学生主要是司机和行人。

因事故频发、伤亡惨重, 大货车事故频发, “大货车失控致29辆车连环撞”“超载大货车撞翻救护车”“疲劳大货车凌晨冲进居民家”……悲剧轮番上演, 网友送名“疯狂的大货车”。据悉, 2012年, 货车的万车事故率比同期全国交通事故万车事故率高出1倍多。

今年5月份以来, 为降低货车事故, 北京市交管部门鼓励市民拍摄货车违法驾驶行为并举报, 交管部门以此为线索, 用探头作证据, 将近期事故编成短信, 发送给大货车驾驶人, 起到警示作用。

在生活中, 摄像头也上演“七十二变”。它出现在餐馆里, 可以让顾客“监视”厨房做菜的全过程, 真正吃上“放心菜”;它出现在手表上, 报警系统启动后可连续摄像30分钟, 助遭受性侵害的女性“反强奸”;它出现在鱼钩上, 使水下鱼群一目了然, 让钓鱼活动成为一场“视觉盛宴”。迷你版的它, 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胃肠病、支气管病、整形外科的治疗上, 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又提高了治疗效果。

小小摄像头, 功能可不小,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今日美国》报的一句问话, 也发人深省:在努力建造一个充满监控的金鱼缸社会前, 我们应搞清楚:这些探头是否真能让我们更安全?

向前一步是滥用

“满城尽是摄像头”“透明人”是现在摄像头泛滥的真实写照, 而且其数量仍在上升, “滥用”与“侵犯隐私”成为其最被诟病的两个关键词。

以安全的名义, 老大哥在看着你。走进电梯, 你是否也会首先查找一下有没有摄像头?没有。那好吧, 现在可以放心地剔牙了。

公共治理的需要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微妙平衡难以掌握。稍有不慎, 前者过度强势滥用就有可能对后者造成损害。

现实中, 关于监控被滥用和曝光隐私的事件确实也接连不断。如“上海复兴中学教室亲吻监控视频”“深圳地铁工作人员泄露恋人拥吻监控录像”“四川绵阳摸胸门事件”等。

2012年, 东莞有一家水疗馆为“震慑窃贼”在更衣室安装了摄像头, 并把客人更衣时的视频直播到更衣室外的售票大厅, 让客人裸体出镜。

电子摄像头功效被无限放大的同时, 在具体的监控行为中, 公民隐私常常面临被“无限省略”的窘境, 甚至沦为满足个人好奇心和窥探欲的工具。对此网友调侃道:“探头有危险, 接吻需谨慎。”

实际上, 现在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摄像头“武装”到厕所, 校园几乎变“牢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 以及微博、推特等自媒体的发达, 使很多公共场所监控拍下的画面被传到网上, 导致普通人生活受到干扰。“有图有真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的江湖规矩是:“有视频有真相。”

受到人们质疑的, 还有摄像头可能成为犯罪者的作案工具。2003年, 徐正国等6人就是利用摄像头, 多次在长沙、株洲两地银行的自动提款机上盗取别人的存款共10余万元。

更令人费解的是, 当我们需要摄像头提供证据时, 这个“不会说话的证人”却经常出现“技术故障”。另外, 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被摄像头“武装”, 但除了政府安装的之外, 还有很多归私营业主、单位和个人所有, 出现不恰当的“斜视”和窥私, 甚至有的地方电子眼被外包给了企业。所有的这些, 折射出的, 是摄像头管理的一片乱象。

我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专家表示:“面对一种新技术的发展, 可能相应的制度不是很健全, 法律相对滞后。”

请法律遮挡隐私

摄像头应该安在哪?谁来监督“监控者”?如何保障公共安全?又如何守护隐私?

一连串的问号里, 一边是尚未明晰的权力边界, 一边是公私难分的“模糊领域”。在公共治理、反腐与公民隐私之间, 这个权衡良久上下摇摆的天平, 如何才能审慎地放上使之取得平衡的砝码?

国家基于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公共场所设摄像头有其一定意义, 而且从现代社会的终极正义而言, 其合法性是不容怀疑的。但也不能牺牲权利换安全, 这需要在立法和执法等多方面规范摄像行为。

首先, 关于摄像头的安装场所问题, 专家认为, 摄像头应该安装在公共场合, 而在公共场合安装时则要注意是否侵害了私人私密的空间。例如, 如果一条街道的摄像头刚好可以照到旁边的厕所, 这就会引起争议。

其次, 是谁有资格来安装以及摄像资料应如何管理?

摄像头应该由公权力机关来安装, 而非私人。而管理的关键问题则是采集信息之后, 信息的利用和去向要合法, 要体现法治的基本要求。采集的信息应该由特定的机关使用, 而这也是立法上急需进行明确的问题。

另外, 视频资料不能随便流出。为此要完善隐私的法律保护, 对监控数据进行严格的管理, 要制定查看、使用影像的严格程序。

目前, 除8月1日河南省最新通过的《河南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外, 北京、重庆、深圳、广州等地都已经有公共摄像头的地方规范。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规范是粗线条性质的, 欠缺具体细化, 而且我们缺乏一部对监控系统进行规范的全国性法律。

在这方面, 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例如美国法律就允许在公共场所安装监控设备, 只在某些特定的“合理区域”, 如卫生间、更衣室、卧室等场所有隐私权保护。而在英国, 使用摄像头的地方必须加上明显标识, 所以在大街小巷, 会看到许多地方都标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的英文缩写牌子。

另外, 法律的完善和细化当然是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但是, 个人的行为与法律意识也同样重要。

所谓公共场所, 就是所有人都能共闻共见的地方。所以, 为了避免自己隐私被暴露, 关键是要在这样的场所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原因是当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隐私暴露于这种场合时, 理应已经想到因此可能要承担的隐私风险。

上一篇: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下一篇:中学英语课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