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方法

2024-07-27

地质填图方法(精选7篇)

地质填图方法 篇1

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large scale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又称详细区域地质调查。一般是在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择相应地区, 采用比例尺所进行的综合性或专门性地质调查工作。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矿产或专题性调查和综合研究, 系统地查明工作地区的地质特征, 寻找矿产, 研究成矿规律, 圈定进一步详细普查的地段、提供矿床勘探基地, 或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在矿区地质工作中,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后面的工程布置有着指导意义。野外矿区地质填图中, 主要以1∶2000、1∶1000的地质图为主, 下面就谈一下我们在野外的长期矿区地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1 地质剖面测量

为正确划分地层层序、建立填图单元,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开展1∶1000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剖面线应选择在地层发育完整, 基岩露头好、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的地段。如果出露不全或因构造而缺失, 可以选择地质内容相互衔接的若干小剖面替代。实测剖面采用半仪器法, 界线点、剖面端点用SP24GPS测制坐标。

测量地质剖面要详细记录分层位置、岩性特征以及构造位置、规模、产状、蚀变等特征。相应绘制实测剖面图、地层柱状图, 确立地 (岩) 层层序及建立填图单元等。

剖面测制时, 凡大于0.5m的地质体均准确定位并绘制在剖面图上;小于0.5m的重要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及构造均应定点详细描述, 并放大表示。

2 1∶2000、1∶1000地质测量

1∶2000、1∶1000地质测量, 是基本了解测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 基本查明地表含矿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分布范围、产状及其变化, 大致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的重要方法手段。通过系统的1∶2000地质测量, 不仅可以研究矿体的地表产状变化、古采遗迹和老窿, 收集矿体、矿化体的资料, 还可以发现一批新的含矿地质体或矿体, 为进一步部署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2.1 填图方法

野外填图以1∶2000、1∶1000地形图作底图。以追索法为主, 辅以穿越法。填图网度原则上线距20m~40m, 点距10m~20m, 局部地质体厚大及构造稳定的部位可适当放稀观测点密度。观察路线一般沿地层界线、构造线走向布置。观察点应布置在岩层、标志层、含矿断裂等分界线或构造线等最有意义的地方, 尤其是各种界线转折处。对构造、含矿断裂、矿化蚀变带及其它重要地质体和找矿标志层, 必须沿露头连续追索, 详细观察、记录其出露位置、长度、产状、矿化特征和围岩蚀变等, 并测制垂直走向的短剖面或露头素描图。同时, 按规定间距, 沿厚度方向采集连续拣块样。并注意收集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资料。

地质观察点按顺序统一编号, 不得重复, 采用半仪器法标绘在图上, 并在实地用红油漆标注。地质图应在野外直接填制, 实地连图。地质点处必须在实地认真观察和编录, 严禁在室内凭记忆勾划和记录, 但须根据工程揭露、岩矿鉴定和化学分析结果以及综合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和修正, 使其更加确切。填图中重视矿化体、含矿层、矿体及与它们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产状、厚度、岩石特征、蚀变类型、蚀变特征、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 必要时采集拣块化学样。

2.2 测量精度

一般情况下, 每平方千米地质观察点1∶2000不少于500个、1∶1000不少于1000个;根据矿化情况可以适当放稀或加密。单一地质体长度在图上小于1mm或构造线长度小于5mm者, 以一个地质点控制, 注明其方向、长、宽和产状;大于1 m m或长度大于10mm者, 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质点控制。宽度小于1mm的标志层、含矿断裂、矿化蚀变带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体可在图上夸大表示。为配合1∶2000地质填图, 正确划分地层层序、建立填图单元,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开展地质剖面测量工作。

3 资料的综合研究整理

此项工作包括野外和室内两方面的工作, 且一般应先从资料的野外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

(1) 中间性整理: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 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地质填图中获得的野外资料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整理研究, 还应该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做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 形成一批中间性成果, 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补充工作计划, 然后进行野外加深研究。

(2) 室内综合整理:包括对全部剖面测制及填图资料的全面整理, 综合研究。主要技术要求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征。进而进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3) 编写填图总结: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各种原始资料也经过初步整理, 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 或已按验收意见完成野外补充工作, 对所获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综合研究, 编制各种成果图件, 通过总结最后编写地质调查报告。

最后进行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主要内容如下。

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完成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以及质量评述。

测区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床。

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部工作意见。

摘要:随着地质工作程度不断提高, 地表和浅部矿产逐步减少。今后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展深部地质找矿。众所周知, 传统的、普通的地质图是地表地质模型, 这样的模型又基本上是二维的、地表的, 满足不了深部地质找矿的需要, 所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关键词: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庆文, 李超岭, 张克信, 等.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4.

[2]方成名, 葛梦春.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及应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

[3]方成名, 葛梦春, 李超龄, 等.数字填图技术理论基础[J].新疆地质, 2003:S1.

[4]王生志, 徐大地, 荆友广, 等.PRB技术在矿区地质填图及图件编绘中应用的几点尝试[J].化工矿产地质, 2004:2.

[5]李超岭, 杨东来, 于庆文, 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 2002:2.

地质填图方法 篇2

一、概况

1、目的任务;

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开展1;2000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紫阳县西南部麻柳乡的石门湾-何家湾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紫阳县麻柳镇所辖,地理坐标为:

东径:108°10′47″-108°11′18″ 北纬:32°17′23″-32°17′56″

由矿区向北东约一华里可至襄渝铁路麻柳货运站,向东约两公里有矿山公路至麻柳乡并可与210国道、310省道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区地处北大巴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地形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最高标高1306米,最低标高570米,相对高差736米左右,一般坡度30-50°,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呈北西南东向,较大的水系麻柳河及青岩溪汇入汉江支流任河,区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4℃。年均降水量1127毫米,无霜期268天,由于区内多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本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工业不发达,属贫困地区。锰矿、钡盐及瓦板岩的开发渐成规模,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内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

3、以往地质工作简况(1)、陕西地质局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过1:20万紫阳幅区域地质调查;陕西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1:20万紫阳幅区调修测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骨架,奠定了区内地质工作基础。(2)、1974-1975年陕西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及1:1万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等工作并开展了矿点初步检查评价工作。区内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西冶716队在工作区南部开展了磷矿地质普查,发现了吴家坪、青树湾、彭家湾锰矿点,但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未对所发现的锰矿化作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工作。近年随着矿产业的升温,局部地段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3)、2005年5月—2008年10月,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受安康市康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先后对勘查区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剖面测量,1/2千地质简测,对已发现的矿(化)体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布设施工了中、浅部硐探、钻工程进行控制了解,圈连了矿化蚀变带工业矿体,估算区内铅锌资源量(333+334)矿石量31.29万吨,锌金属量2.14万吨,铅金属量0.14万吨;其中333金属量0.4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09%。编写了《陕西省紫阳县石门湾铅锌普查地质报告》。

2005-2006,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该区作了初步的普查地质工作,编写了《紫阳县石门湾铅锌矿地质普查报告》。

2007-2008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区内初步开展了局部地段详查工作,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6条(K1、K2、K3、K4、K5、K6)。对区内部分矿体在深部的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认为区内铅锌矿化在中、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以上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虽没收集全面,但是通过已有资料为本次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找矿指明了方向。本次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工作自2013年7月18日开始-2014年5月20日结束,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石门湾铅锌矿区已有成果,对石门湾铅锌矿区(原编号)K1、K2、K3、K4矿体在913-975米标高中段区间已施工了LD1、LD2、LD3、LD4、LD7等五个老硐和K5矿体标高在740-768米施工的LD5、LD6两个平硐均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区开展1:2000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表探槽工程揭露,间距按50×40米,分别施工了TC1、TC2、TC3、TC4、TC5、TC6、TC7、TC8、TC9、TC10、TC11、TC12、TC13、TC14、TC15、TC16、TC17、TC18、TC19、TC20、TC21、TC22、TC23、TC24、TC25、TC26、TC27TC28共计28个。通过揭露追索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基本查明区内主要构造分布及其构造性质,构建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确定了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和发现并圈连了铅锌矿(化)体8条。分别是(现编号)K1、K2、K3、K4、K5、K6、K7、K8。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完成实物工作量

1;2000填图面积0.37km2 地质观察点;283个

探槽工程;28个。总斜长3529.95m,总水平长2837.7m。采化学样;581个。(其中外调1个,2013年6月前66个)采标本;24个。(其中薄片23件,光片1件)老洞调查;10个。总进尺609.5m 老洞清理;17m 工程地质测量面积;0.37km2。地形测量2.03km2 1;1000实测剖面4条(0线、28线、23线、40线)总水平长1.479km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所用底图先期采用1;10000地形图放大1;2000地质平面图。至最后请由陕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测量组2014年4月实测1;2000地形地质图。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于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体和主要地质界线除穿越法外,并沿走向进行了追索。

线距一般为50-40m,个别<50m,点距50-30m,个别<30m,在地形地质图上<1mm有意义的地质体均进行了放大表示。

地质观察点编号前面冠以”D”字样代表地质点,点号按自然顺序编号。填图人员:有王俊贤,张玉虎,童光荣,陆续增加了姚富升,张祖浩,李明生。分三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由两人组成。王俊贤填图作业组(又称编录组)除完成填图工作外,还要负责全区所有探槽工程编录取样工作,负责追索k7、k6、k5、K3的矿化体连接及测区相关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观察点以D1-D88.探槽编录26个。张玉虎填图作业组由测区以东至南北填图,追索K1、K2、K3及K7矿化体边界的硅质岩,炭质泥岩出露界线。地质观察点分管编号从D300-500之间。童光荣填图作业组(又称工程揭露组),除填图作业外还要负责带领民工进行地表工程揭露。由测区中心往南追索K5、K4、K8矿化体连接。地质观察点分管号为D201-D300之间。朱光明驻矿协助石门湾铅锌矿详查工作。完成地质填图面积0.37km2。定地质观察点283个。已大大超出(规范)要求,全部为原岩点,原岩点率为100%,达到了设计目的。

三、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工作区位于杨子准地台台缘凹陷北缘,属相对稳定区。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除震旦系陡山沱组岩相变化较大外,其它地层岩相变化较小,厚度变化大,变质轻微。

区内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褶皱多为紧密的线状褶皱,褶皱轴线与主要断裂近于平行。断裂以走向断层为主。地层、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构造变化较强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区内主要矿产有锰、磷、重晶石等。

四、矿区地质

1、地层

工作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如下:(1)震旦系: 上震旦统(Z2):底部为含黄铁矿碳质板岩,下部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夹硅质岩;上部厚层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为区内磷块岩及铅锌、锰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与下覆南沱组地层呈整合或断层接触关系。在该区未能细分为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仅按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两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Z21):底部为含炭粉砂质页岩夹石炭透镜体、炭质硅质板岩;上部为白云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状白云岩;上下两种岩性界面之间夹有锰矿层。该层主要分布在茅坪大梁以西。

第二岩性段(Z22)按岩性组合特征又可分为两个亚段: 下亚段(Z22-1):主要出露测区西南部。底部为薄-中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页岩;上部为薄-中厚层状灰岩、中厚层灰岩; 上亚段(Z22-2):由下而上为中层状白云岩、薄-中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状硅质岩、薄-中层状硅质岩夹薄-中层状白云岩及粉砂质页岩、石炭透镜体。上亚段为普查区内铅锌矿的含矿层位。

(2)寒武系:工作区寒武系地层出露在老林湾-水晶湾-岩溪湾-何家湾-石门湾一线的北、东、南部:

下寒武统(∈1):下部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炭质板岩夹泥灰岩、鲕状灰岩、古杯灰岩;上部中厚层泥质斑纹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2、构造

区内断层、褶皱发育。主要出露两组断层构成区内总体构造格架,一组是北东-南西向断层为区内规模较大的成矿期后破坏性断层。主要分布于石门湾、大湾、岩溪湾、老林湾这四个沟溪中。另一组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区内规模较大控矿构造,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一般在走向或延伸方向上多有双重因素受限,一是前者构造破坏。二是不利岩性也有一定的限制。(1)、老林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近东西,分布于测区北部经过,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 320°∠28-38°,局部产状10°∠38°,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K7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45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2)、岩溪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走向呈弯曲摆动,分布于测区中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276°∠35-4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9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3)、大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中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产状:280°-300°∠30-5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1支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4)、石门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总体产状:280°°∠45-6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8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

(5)北西-南东向断层:分布于全区,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控矿断层。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产状:220-330°∠35-7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多具硅化、白云岩化,下盘发育断层炭化泥。

(6)顺层断层(层间):是区内规模较大的含矿断层,对区内整个铅锌矿带及含矿层的展布有控制作用;它的展布方向与北西-南东向构造相一致,矿化蚀变关系紧密。蚀变为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产状235-330°∠35-75°。

3、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发育,青龙寨-唐家大湾断层南北分别有肖家坡向斜及麻柳复式向斜。铅锌矿区基本位于断层以北麻柳复式向斜南翼的何家湾-唐家河坝复式背斜的北西倾没端何家湾一带,由林家湾背斜、岭子山向斜、田竹湾背斜等及其它更次一级的褶皱组成,枢纽与区内地层走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因断层作用褶皱两翼残缺不全形态不对称;(1)林家湾背斜

分布在林家湾-侯家岩一带,和岭子山向斜毗邻。呈NNW-SSE向展布,长1200米,宽200米,向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Z21),两翼由第二岩性段(Z22)组成,其中北东翼产状247-288°∠44-59°,为倒转翼,侯家岩一带次级褶皱更为发育;南西翼被F3断层破坏。(2)岭子山向斜

分布于王家山-岭子山一带,与林家湾背斜毗邻,长1300米,宽400米,向斜向南东翘起.核部由下寒武统(∈1)组成,两翼均由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组成,北东翼部分被F3断层破坏。南西翼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5°。(3)田竹湾背斜

分布于铅锌矿带西南侧田竹湾一带,北与岭子山向斜毗邻,其北东翼即为岭子山向斜南西翼,长1400米,宽100米,北斜向北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北东翼为第二岩性段,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8°。南西翼被F1断层破坏。

4、节理、劈理构造

在含矿层白云岩中往往发育断续的节理或裂隙,产状20-80°∠63-68°,并常见参差状白云石脉、石英白云石脉、石英方解石脉等较为发育,且多与角砾状、条带状黄铁矿、闪锌矿相伴产出。

三、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局部地段仅见较小规模的辉绿岩脉出露。

五、矿(化)体特征

矿区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8条(K1、K2、K3、K4、K5、K6、K7、K8)。矿体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浸染状、条带状为主,多以锌为主,铅锌共生或伴生,并多与黄铁矿相伴产出,矿化与碳酸盐化及硅化蚀变密切。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K1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东部,瓦厂梁一带。矿体总长307米,最低控制标高711.11米,最大出露标高855.55米。矿体品位、厚度、产态沿走向变化较大,矿化连续性较差。走向近东西,局部北西-南东。产状225-238°∠60-77°局部产状25-34°∠72-81 °(TC13-TC14段)。矿体呈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稠密浸染状闪锌矿石为主,见零星方铅矿。厚度0.77-3.35m,平均厚度1.87m;Pb品位0.039-2.18%,平均0.496%,Zn品位0.42-7.39%,平均1.61%。

由TC13、TC14、TC28、TC15、TC8、TC5共六个工程控制。

K2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1矿体西侧,矿体长310米,最低控制标高780米,最大出露标高940米。产状:232-298°∠48-65°。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局部共生有铅。厚度0。919m-1.9m,平均厚度1.29m,Pb品位0.043-0.95%,平均品位0.306% ,Zn品位0.444-1.38%,平均品位0.991%。由TC8、TC12、TC11、TC25、TC10、TC26共六个工程控制。

K3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2矿体西侧。长241米,最低控制标高818米,最大出露标高960米。产状230-310°∠39-5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南被灰岩断层所截切,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差,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为铅锌矿体。厚度0.805-2.12m,平均厚度1.18m,Pb品位0.005-0.436%,平均品位0.25% ,Zn品位0.03-1.58%,平均品位0.91%。由TC8、TC25、TC10、TC26共4个工程控制。

K4矿(化)体:为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3矿体西侧。矿体长39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23米,最大出露标高922米。产状:225-275°∠38-7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伴生有铅。厚度0.42-2.38m,平均厚度1.57m。Pb品位0.092-0.288%,平均品位0.2%,Zn品位0.398-0.765%,平均品位0.518%。

由TC1、D217、TC22、D34、TC13共五个工程控制。

K5矿(化)体:为铅锌共伴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长湾-三棵树一带,部分地段与寒武系地层分界接触。长203米。最低控制标高750米,最大出露标高795米。产状:248-295°∠ 34-64°,平均产状273.27°∠ 44.9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变化较大,矿化沿走向连续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锌矿石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 0.56-2.02 m,平均厚度1.32m,厚度稳定。Pb品位0,06-0.972%,平均品位0.258%。Zn品位0.303%-2.01%,平均品位1.15%。

由共D25、TC20、D209、D210、D211、D217、TC3六个工程控制。

K6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4矿体东侧。长8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88米,最大出露标高844米。产状230-300°∠52-72°。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0.44-1.54m,平均厚度0.805m。Pb品位0.085-0.203%,平均品位0.144%,Zn品位0.209-1.75%,平均品位0.979%。

由D78、D77、TC13、D79共4个工程控制。

K7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最北部与东侧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长220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65米,最大出露标高870米。产状250-265°∠40-62°,平均产状256.8°∠51.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18-3.47m,平均厚度2.38m。Pb品位0.094-0.678%,平均品位0.230%,Zn品位0.51-2.26%,平均品位1.071%。由TC19、TC18、TC17、TCK6、D2共5个工程控制。

K8矿(化)带:为一多条矿体组成的铅锌矿带,位于矿区南部,北段被石门湾断层截切,南跨穿石门梁,矿体东侧与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矿带长161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930米,最大出露标高1003.39米。产状220-258°∠45-67°。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3.38-27.83m,平均厚度20.6m。Pb品位0.06-2.88%,平均品位0.4%,Zn品位0.167-11.36%,平均品位2.21%。由TC9、TC24、TC23、TC7共4个工程控制。

六、结语

1、主要成果

(1)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

(2)系统的调查了区内构造,确定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两者(北西-南东向断层与顺层断层)在延展方向上是密不可分的。(3)发现铅锌矿(化)体8条

2、存在问题

(1)地质观察点追索点距密度过大。(2)地表所取化学样其铅锌品位普遍偏低,代表性差。主要是人工剥土(取样)深度不够。

3、下步工作意见

(1)进一步理顺区内地层层序。准确岩石定名,修复完善基础资料。(2)加强与区外构造配套与研究查明区外构造控矿规律。

地质填图方法 篇3

关键词:GPS,地质勘探,地质填图,应用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是全球最为先进的定位技术。通过GPS技术的使用, 可以对空间中的坐标进行导航。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在500 米左右, 自通过差分技术分析后, 能实现厘米级的精度定位。

实践证明地球表面的每一平方毫米的地方都能够确定一个唯一地址,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GPS技术进行勘察或导航是完全可行的。GPS技术应用的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 专业市场, 指GPS在地质勘探、精密农业等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第二, 批量市场, 车辆、飞机导航等对目标进行监控的领域为批量市场;第三, 安全市场, 对运输方面、抢救以及安全防盗等方面的定位是GPS的安全市场。本文中涉及的地质勘探以及地质填图属于专业市场。

1 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不合理, 选点不明确

地质勘探涉及很多个方面, 比如水文勘探、环境勘探、矿产勘探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地质勘探也在不断的深入, 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地质勘探面临很多挑战, 逐渐显现出很多问题, 比如设计不合理、选点不明确等。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设计方案已经无法当代社会的要求, 草率的工作安排往往导致设计资料不齐全、附图不完整, 立项依据缺乏可靠性, 使勘探的预期效果不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从而阻碍了地质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1.2 工作程序颠倒, 实施过程不合理

各类地质勘探过程都需要合理的安排勘探周期, 坚持由浅到深、由稀到密的原则, 严重依照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勘探工作, 禁止越界施工、边探边采。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工程地质勘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比如未设置明显标志、采样方法不符合相关规定、工作程序颠倒、实施过程不合理等, 这些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中存在的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勘探的效率和质量, 使得勘探结果的精确性和可参考性大打折扣。

1.3 地质勘探人才队伍缺失, 进度较慢

我国的地质勘查业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但到20 世纪末时已经逐渐走向衰退, 随之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勘探进度缓慢、成果屈指可数, 更不利的影响是导致相关地质勘探人才队伍缺失, 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已经停办, 后继无人。因此, 对于相关企业来说, 其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年轻、懂技术的勘察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

1.4 新的勘查技术应用缓慢, 传统的勘探方法已不适应社会要求

当前社会中新的勘查技术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勘探、卫星遥感 (RS) 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分析处理等。这些新技术是在传统勘查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而来的, 不仅具备传统勘查技术的功能和优势, 还更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GIS技术能够很容易的使传统的勘探工作得以简化, 通过特定软件操作流程也易于控制, 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对勘探地质进行模拟还原展示, 形成数字地球。然而很多相关单位对于物探、遥感、地理信息等相关现代化技术了解甚浅, 甚至根本不去主动接触, 也没有懂技术的相关人员加以实践, 在各类地质勘查中仍继续沿用传统方法。

2 GPS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情况

GPS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找矿上。地质矿产部门引入GPS技术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地质找矿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找矿时需要测制1:500 到1:10000 比例的地形测量, 同时还要对1:50000 的勘探网进行测量。不同的地质工程对于高程的要求也不同, 而因为比例存在差异, 很难保证其精密度;找矿地区多为海洋以及高山等各种条件都十分恶劣的地区。

因此, 在这些地区找矿且实现高精度就十分困难;很多找矿工作和国家的控制网点距离很远, 要确保独立测点的精度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最后, 在一些存在滑坡以及崩塌等危害性的地质进行找矿工作, 也存在着精度如何保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采用GPS技术都能很好地解决。因为使用GPS技术, 在对平面控制部分进行测定时可以达到0.1到10-6D的精度, 而且在找矿中使用GPS单点可以进行定位, 这样可以减少控制测量这个环节, 解决时间和费用冲突问题, 而且还降低了对测试地点的条件要求。

GPS在高程系统中的应用:世界其他各国使用的高程基本上都是从平均海平面上开始计算的, 这样起算的高程称之为海拔。然而, 如果从我国的黄海水面开始测量, 当使用测量工具测到地面的海拔时, 不仅要对沿水准的路线中的重力值进行测定, 还要对地面点沿着垂线到水准面之间的平均重力值进行测量。

然而, 要对这个重力值进行测定就需要对地面点到水准面之间的岩层密度进行推算。通常来说, 这样推算是十分困难的。GPS技术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GPS技术可以对地面点到水准面的岩层密度进行推算, 进而得出重力值, 这样在测定海拔时就更加方便而且精确了。

3 GPS技术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使用GPS技术可以实现野外填图。以往使用的野外填图都要先把地形图放大成手图以提高地质点在原来地质图上的精度。而使用GPS技术中的差分定位技术则可以直接把原来的地形图当做野外填图使用的手图。

把差分GPS技术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后, 再对观测点进行代号标注, 这些代号和野外记录相应点代号是一样的。然后把GPS的数据转换成GIS数据就可以在原来的地图上实现地质填图的目的了。使用差分GPS技术进行填图不但可以节省填图的时间, 而且还能确保数据的精确性;使用GIS工具能够减少野外的工作量, 而且还能减少成图的时间。

4 小结

总之, 使用GPS技术在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中都发挥了作用。很多勘探单位对GPS技术的应用也十分重视。具有高技术、操作简单、测量精准等能够满足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工作需要的GPS技术, 在今后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郑雪峰, 彭和求, 肖冬贵, 李泽泓.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方法——在湖南1:25万大庸市—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 2007.

[2]李征航, 包满泰, 叶乐安.利用GPS测量和水准测量精确确定局部地区的似大地水准面[J].测绘通报, 1994.

地质填图方法 篇4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在浅覆盖区地质填图单元划分中的应用

不同岩性的岩石,其放射性元素U、Th和K的含量不同,即使是同一岩性的岩石,由于成因不同,形成年代不同,地质演化过程不同,其放射性元素含量也不同.笔者根据放射性元素在岩石中分布的`这个特点,利用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动态聚类图,然后再与已有的地质图对比,分析各种岩性放射性元素U、Th和K的含量,为该地区进行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作 者:陈树军 刘菁华 王祝文 CHEN Shu-jun LIU Jing-hua WANG Zhu-wen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6刊 名:物探与化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200731(2)分类号:P631.6关键词:航空伽马能谱 变异系数 主成分分析 动态聚类

野外地质填图教学实习的影响因素 篇5

我校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开展地质认识实习,地点安排在北京的西山。大二阶段进行地质填图实习,地点为秦皇岛柳江向斜盆地,大约1个月的时间。大三阶段进行金工实习,大四阶段为毕业生产实习。截至目前,笔者已经连续参加了两次地质认识实习和地质填图实习,带领学生也超过了50人。结合自己在填图实习过程中的认识,并参照我院制定的《地质专业二年级地质测量教学实习大纲》要求,探讨地质实习的具体流程以及采取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供同行参考。

1 教学流程

1.1 地质填图实习目的

根据我校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制定的《地质专业二年级地质测量教学实习大纲》要求,区域地质填图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通过地质填图实习,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5万地质填图的规范、程序和基本工作方法。(2)巩固课堂所学矿物、岩石、构造地质学及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正确应用。(3)加深对已学课程基础地质理论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高年级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具体的操作环节

为达到地质填图实习目的,根据地质填图工作的一般程序,并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将教学进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1.2.1 教师备课阶段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院要求所有带实习的教师需要提前到实习基地进行备课。老教师可以重新整理和思考实习区内的地质现象,同时,把经验、认识和工作方法等内容传授给青年教师。此外,还邀请国内重点院校的老专家到实习基地对我们进行指导,如,曾邀请北京大学的张老师(构造方面专家)对我校带队教师进行了培训。

1.2.2 动员及准备阶段

这是个重要阶段,主要涉及三方面:(1)由院领导出面作动员,既表明了院里对实习的重视,也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统一。(2)带队教师向学生讲解地质野外填图实习的目的、意义和任务,简要介绍实习的主要内容、实习区内的研究进展和地质基本情况、区域地质填图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等,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3)带队教师向学生讲明实习应携带的东西和注意的问题,尤其是组织纪律问题。

1.2.3 教学基本训练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地质填图基本技能训练。此阶段是关系到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把遇到的地质现象、地层、矿物和岩石等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工作方法传授给学生。本阶段会选择10~ll条地质路线进行教学。其具体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有:(1)矿物和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2)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的确定;(3)岩石与化石标本的采集和编录;(4)路线地质信手剖面的勾画;(5)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6)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7)地质观测点的布置、观察与记录;(8)多种地质素描图的绘制;(9)地质路线的布置;(10)填图单位的划分和地质界线的填绘等。

1.2.4 半独立和独立填图阶段

半独立填图阶段作为一个过渡阶段,首先安排2条半独立路线让学生进行试填,通过这2条路线,检验学生在填图单位划分、标志层、定点以及观察和记录中是否存有问题。指导教师在路线结束后的总结交流中,应指出路线填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要求。而独立填图阶段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每天检查各小组的工作进度,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检查填图质量,并就新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2.5 编写地质报告阶段

编写地质报告是区域地质教学实习的总结性环节。在编写地质报告开始前,教师向学生讲明资料整理的目的和要求、几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图式和规格、地质报告编写内容和提纲等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地质问题进行专题性论述。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地质报告。

2 如何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野外地质实习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如1.1所述。要高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好两个环节:(1)改进教学方法、思路和教学手段。(2)加强和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2.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1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曹文融等通过参加美国南加州大学本科生野外地质实习,切身感受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的好处和魅力。笔者也有幸于200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一次实习,主要是由本校教授和学生组成的实习团队,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规划路线等内容,效果非常好。但是,由于在国内的确还存在一些因素阻碍着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习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因素,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鉴于此,笔者更倾向的做法是,在目前这个阶段,总体上还是由教师制定路线,明确教学要素。但在个别路线上,尤其是独立填图的路线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实习的具体任务和方法后,逐步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因为,在我们最近的一次实习过程中,确实尝试了让第一小组针对独立填图中的6号线进行自己设计路线和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结果表明,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寻找和描述只是基本合格。而在寻找地质现象时,只知道穿越法,而没有适时地应用追索法。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进行研讨式的教与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1)在野外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每到一个教学点或者观测点时,教师就其地质特征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学生不懂的,首先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给大家充足的时间。经过学生讨论后,仍然没有弄清楚的,教师在当天的实习总结时,集中回答学生争论较大或疑问较多的问题。这种探究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学生的信心。(2)选择集中讨论问题的地点也很重要。如,在秦皇岛实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大石河边或者实习基地院内的某个角落等地方。其目的是让大家在一个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讨论,这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2.1.2 引进新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已经应用到地学研究中,如GIS技术应用于区域填图、CAD应用在数字地质填图和MAPGIS在地质填图的应用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教学目标,需加大对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野外地质教学应从单纯的“老三件”(罗盘、放大镜、地质锤)转变成“老三件”和“新三件”(GPS、便携式电脑、数码相机)的双臂合力。但是,实习提交的地质图件(素描图、剖面图、地质图等)不能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而是由学生亲手绘制。

2.2 教学效果的考核

地质填图实习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学生对地质基础课中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为了能够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和地质思维能力的全面训练和培养,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非常必要。笔者连续两年参加了野外地质实习,与带队多年、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制定了一套考核体系(见表1)。并应用于2010年野外实习,结果显示,本次实习的学生对实习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解释以及编写实习报告的规范等方面,较之以前的学生有明显提高,表明制定的考核体系合理且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考核体系中,指标的第2项和第3项是在实习过程中完成。其出发点是检验学生的实习成果,评价其优点和缺点,并指出不足,以便为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为,经过实习,学生对实习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已经很熟悉,指出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消化,并能指导后期工作。

3 结束语

野外地质实习是掌握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完成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系统的规划、成熟的教学流程、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规范的考核方式等。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地质思维和掌握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洪涛.完善地质类野外实习的建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5-106.

[2]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93-95.

[3]曹文融,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3-56.

[4]赵文吉,张松梅,晋佩东.GIS技术在区域填图中实施方法与数字地图[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3):286-289.

[5]何虎军,赵亚宁,杨兴科,等.CAD在数字地质填图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10,35(6):250-252.

[6]张钊,韦龙明,陈三明,等.MAPGIS在地质填图及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2:221-225.

[7]张维宸,颜丹平,王根厚,等.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地质精品课程建设的“摇篮”[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13-116.

[8]邹和平.野外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课程考核的一些做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1):205-206.

[9]肖军,朱蓓,王家生,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7,1:43-46.

地质填图工作的几点体会 篇6

对不同地质勘查找矿阶段应选择不同精度的地质填图。通常有两种方法来确定填图精度。

1.1 用单位面积内的地质点数来控制, 一般有三种类型:

1.1.1 正图或精图, 达到地质观察点规定的数目。

1.1.2 地质简图, 达到地质观察点数目的73% (曾经是50%) 。

1.1.3 地质草图 (现在一般很少用了) , 是正图的60%。

与之相对应的地质勘查找矿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地质勘探阶段、地质详查阶段、地质普查找矿阶段 (包括预查在内) 。不管哪种地质图, 对矿化带、矿体、构造形态、蚀变岩、岩体、地层分布都要表示出来, 只是精度不同。

1.2 以比例尺的精度控制地质体的地质图

普查找矿阶段, 主要根据矿体、矿化带、岩性等的规模和分布范围以及复杂程度来选择地质填图比例尺。对普查找矿一般选择1:10000或1:5000比例尺地质简图或草图, 当矿脉厚度为1-2m时或几十厘米, 也要表示出来, 可用引线以数字注明实际厚度, 在文字描述中说明。

通过地质普查阶段之后可以转入详查阶段, 地质填图可进行1:10000或1:5000比例尺简图或正图。当进入地质勘探阶段, 确定了具有比较好的工业价值, 可进行1:5000、1:2000、1: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正图) 。

虽然在规范中提到在普查找矿中地质填图“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我们要结合实际, 不能因为有这一提法, 就盲目采用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1) 普查找矿阶段对是否是矿还没有明确, 这时也不可能有1:2000比例尺地形图, 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 误差就太大了, 这种图是不能用的。 (2) 普查找矿这个阶段是在后期达到大致控制主矿体特征, 仅是有限的采样, 没有必要用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详查的目的是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 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可以转入地质勘探时, 根据需要或为矿山开采提供资料则进行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2 地质填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工作前要踏勘并统一认识

首先对填图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踏勘, 统一认识。地质填图不是拿张地形图就可以去填图了, 要对区内的地层、层位、标志层、岩性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实地观察、采集标本, 放大镜观察掌握岩石特征, 保证岩石定名一致, 然后开展地质填图。

2.2 地质观察点选点描述

地质填图要求组员都要观察, 一人记录。不能一人观察记录, 其他人仅量产状、定点。地质观察点要求对整个露头进行全面观察 (一般十几平方公尺或更大) , 要尽量寻找有意义的地质现象作为观察点或者几个小点作为一个观察点, 并不是碰上一个露头描述就行了。

对地质露头观察点要进行标准描述, 也就是在野外全面、客观、准确的完成描述。野外地质填图, 要采用全面高效的野外地质填图项目格式化观察表。分类清楚, 内容比较齐全, 避免野外漏掉观察项目。填图时只要划圈或填很少的字就行了。

地质填图对第四系一般不定点, 但在野外要随时圈出分布界线。有的在成图时才圈界线, 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沉积岩地区填图, 要分出层来, 随时以“V”字型的方式注意连图。若是等到成图时, 才按“V”形连图, 那麻烦就大了, 在室内是连不好的。遇到解释不了的地质现象也不要去掉, 会有人解释的。

逢沟必断的说法不够准确, 可做提示注意。必须有山脉错动的沟;沟通出去, 沟的两端不受山的阻挡, 才可定为断层。还有的把具有擦痕的面都定为断层, 断层层要断, 层间滑动不能定为断层;经常出现的裂隙面有擦痕也不能定为断层, 是高度裂隙带或剪切裂隙带。

断层的描述, 不能不是上下运动就是水平运动, 实际上绝大多数断层是斜移运动, 不同性质的断层对矿体有不同的意义, 要注意到这一点。断层面的方向不一定是断层移动的方向。

2.3 量产状问题

首先注意区分裂隙面和层面, 对于火山岩必须在与流纹、流层、碎屑、角砾、矿物定向排列相一致的面上量产状。

对变质岩、沉积岩要避开具有柔皱的岩层和部位, 要在比较硬性的岩层或者在柔皱层的顶底板量产状比较可靠, 不要把劈理面或层面相混淆。

量产状要选择能代表总体倾斜方向的面。“量面不量线”把罗盘放在面上垂直走向量, 不要放在面旁边的线上量, 线不一定垂直层面和走向。产状的符号要系统标出, 达到控制形态的数量, 正确与否会影响对地质体的解读。量出与总体倾斜方向不同的产状要特别注意。

总之, 在开展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要做最充足的准备工作, 在野外工作的每一项记录中, 你要以你最大的努力力求最详细的记录每一种地质现象, 这样才能把地质填图工作做好。

摘要:地质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 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全面描述及标定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 对地质找矿工作至关重要, 文章简单谈一下几年来从事地质填图工作的体会

地质填图方法 篇7

1.1 煤田资源遥感地质调查的层次

依据研究范围和深度, 以遥感为先导的综合找煤模式大致可分为4个层次:

其一, 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 确定含煤远景区。

其二, 对主要含煤远景区开展1:100 000~1:250 000的遥感地质调查, 初步了解调查区地质背景和煤系发育特征, 确定重点调查区。

其三, 对重点调查区开展1:50 000~1:100 000的遥感地质填图, 调查了解含煤盆地和聚煤规律、含煤地层分布、构造演化与控煤构造, 确定有利含煤区。

其四, 选取有利含煤区开展1:50 000煤田地质填图、布置二定量的电法和地震等物探工程, 以及槽探等山地工程, 调查了解煤系和煤层赋存特征, 对资源潜力较大、赋存有利的区段布置适量的钻探工程验证。

最后综合分析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取的资料, 对煤炭资源潜力做出总体评价, 确定有利勘查区, 为进入勘查阶段 (预查或普查) 提供依据。

1.2 煤田资源地质调查流程

在每个层次的煤炭田源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又可以划分成以下步骤:准备工作、图像数据处理、初步地质解译、野外踏勘与地面地质工作、详细地质解译、野外调绘、综合分析等 (图1) 。

2 遥感煤田地质填图技术流程

2.1 收集资料

应收集的资料包括:填图区已有的矿产、灾害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比例尺不小于填图比例尺的填图区最新地形图资料;相应分辨率的遥感图像。

2.2 遥感影像图制作

目前, 用于1:50 000比例尺填图的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应该达到或优于2.5m (如国产天绘一号、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等卫星遥感图像) , 1:5 000比例尺填图的遥感影像分辨率应该达到或优于0.6m。影像圈应达到下列要求:层次丰富、影像清晰;色调 (色彩) 一致、均匀、反差适中;遥感图像控制点和地形图对应点误差≤0.4mm;遥感图像与地形图所对应的经纬度网平面位置中误差≤0.3mm影像图图廓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误差:边长误差在±0.2mm之内, 对角线长误差在±0.3mm之内;影像图图幅应与地形图图幅相一致。

2.3 初步解译

在分析以往地质工作和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地物的形状、色调、色彩以及不同的图案纹形、地貌、水系等影像标志组合, 进行概略地质解译, 编制概略地质解译图, 划分填图区内不同类别可解译程度的区段。

2.4 踏勘

初步了解地质体影像特征及影像与目标物的相关性;初步确定实测地层剖面位置及山地工程位置, 预计施工工程量;修测概略地质解译图;初步建立填图区地质体影像解译标志。

2.5 地质填图

2.5.1 实测地层剖面

填图区内全层实测地层剖面应不少于1~2条:全层实测地层剖面时, 应对区内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实测地层剖面时应采集岩石、矿石、化石标本, 进行室内鉴定。重点层段实测地层剖面的所测层位从含煤地层基底开始, 到含煤地层之上500~700m的上覆地层为止, 以能控制煤系的发育特征及其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为原则, 同时应重点了解各剖面间影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剖面间距参照表1)

实测地层剖面分层厚度为2m。岩性标志层、重要化石层、主要煤层以及解译标志层不管厚度大小, 都要单独分层。编录中对重要地段的煤层, 应量测厚度。1:50 000~1:250 00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5 000;1:10 000~1:5 000比例尺填图的实测地层剖面比例尺为1:2 000。实测地层剖面必须按照行业标准编录。

通过实测剖面, 建立工作区内岩性、地层、构造及其他地质体的解译标志。在实测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揭示地层、构造的特征, 在条件许可时, 需要开展一定数量的探槽。

2.5.2 详细解译

详细解译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 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单因子到多因子地质信息提取, 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解译到定量解译的过程。

2.5.3 野外验证和调绘

野外验证和调绘的方法:图像解译为主, 验证调绘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Ⅰ类和部分Ⅱ类区段。验证调绘为主, 图像解译为辅,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Ⅲ类和部分Ⅱ类区段。全野外调绘, 适用于可解译程度Ⅳ类和部分Ⅲ类区段。

参考文献

[1]谭克龙.基于遥感技术的煤炭勘查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 2012, (05) :18-19.

[2]吴玉章.矿井地质勘查的特点及技术手段[J].科技与生活, 2012, (08) :63-64.

上一篇:全媒体语境下一篇:再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