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应用

2024-08-15

地质填图应用(通用8篇)

地质填图应用 篇1

摘要:GPS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展, 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领域也开始应用GPS技术, 而GPS技术在这些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GPS的使用使得勘探和地质填图领域有了新的发展, 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本文就GPS在地质勘探及地质填图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GPS,地质勘探,地质填图,应用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是全球最为先进的定位技术。通过GPS技术的使用, 可以对空间中的坐标进行导航。GPS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在500 米左右, 自通过差分技术分析后, 能实现厘米级的精度定位。

实践证明地球表面的每一平方毫米的地方都能够确定一个唯一地址,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GPS技术进行勘察或导航是完全可行的。GPS技术应用的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 专业市场, 指GPS在地质勘探、精密农业等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第二, 批量市场, 车辆、飞机导航等对目标进行监控的领域为批量市场;第三, 安全市场, 对运输方面、抢救以及安全防盗等方面的定位是GPS的安全市场。本文中涉及的地质勘探以及地质填图属于专业市场。

1 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不合理, 选点不明确

地质勘探涉及很多个方面, 比如水文勘探、环境勘探、矿产勘探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地质勘探也在不断的深入, 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地质勘探面临很多挑战, 逐渐显现出很多问题, 比如设计不合理、选点不明确等。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设计方案已经无法当代社会的要求, 草率的工作安排往往导致设计资料不齐全、附图不完整, 立项依据缺乏可靠性, 使勘探的预期效果不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从而阻碍了地质勘探的进一步发展。

1.2 工作程序颠倒, 实施过程不合理

各类地质勘探过程都需要合理的安排勘探周期, 坚持由浅到深、由稀到密的原则, 严重依照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勘探工作, 禁止越界施工、边探边采。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工程地质勘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比如未设置明显标志、采样方法不符合相关规定、工作程序颠倒、实施过程不合理等, 这些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中存在的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勘探的效率和质量, 使得勘探结果的精确性和可参考性大打折扣。

1.3 地质勘探人才队伍缺失, 进度较慢

我国的地质勘查业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但到20 世纪末时已经逐渐走向衰退, 随之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勘探进度缓慢、成果屈指可数, 更不利的影响是导致相关地质勘探人才队伍缺失, 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已经停办, 后继无人。因此, 对于相关企业来说, 其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年轻、懂技术的勘察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

1.4 新的勘查技术应用缓慢, 传统的勘探方法已不适应社会要求

当前社会中新的勘查技术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勘探、卫星遥感 (RS) 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分析处理等。这些新技术是在传统勘查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而来的, 不仅具备传统勘查技术的功能和优势, 还更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GIS技术能够很容易的使传统的勘探工作得以简化, 通过特定软件操作流程也易于控制, 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对勘探地质进行模拟还原展示, 形成数字地球。然而很多相关单位对于物探、遥感、地理信息等相关现代化技术了解甚浅, 甚至根本不去主动接触, 也没有懂技术的相关人员加以实践, 在各类地质勘查中仍继续沿用传统方法。

2 GPS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情况

GPS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找矿上。地质矿产部门引入GPS技术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地质找矿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找矿时需要测制1:500 到1:10000 比例的地形测量, 同时还要对1:50000 的勘探网进行测量。不同的地质工程对于高程的要求也不同, 而因为比例存在差异, 很难保证其精密度;找矿地区多为海洋以及高山等各种条件都十分恶劣的地区。

因此, 在这些地区找矿且实现高精度就十分困难;很多找矿工作和国家的控制网点距离很远, 要确保独立测点的精度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最后, 在一些存在滑坡以及崩塌等危害性的地质进行找矿工作, 也存在着精度如何保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采用GPS技术都能很好地解决。因为使用GPS技术, 在对平面控制部分进行测定时可以达到0.1到10-6D的精度, 而且在找矿中使用GPS单点可以进行定位, 这样可以减少控制测量这个环节, 解决时间和费用冲突问题, 而且还降低了对测试地点的条件要求。

GPS在高程系统中的应用:世界其他各国使用的高程基本上都是从平均海平面上开始计算的, 这样起算的高程称之为海拔。然而, 如果从我国的黄海水面开始测量, 当使用测量工具测到地面的海拔时, 不仅要对沿水准的路线中的重力值进行测定, 还要对地面点沿着垂线到水准面之间的平均重力值进行测量。

然而, 要对这个重力值进行测定就需要对地面点到水准面之间的岩层密度进行推算。通常来说, 这样推算是十分困难的。GPS技术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GPS技术可以对地面点到水准面的岩层密度进行推算, 进而得出重力值, 这样在测定海拔时就更加方便而且精确了。

3 GPS技术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使用GPS技术可以实现野外填图。以往使用的野外填图都要先把地形图放大成手图以提高地质点在原来地质图上的精度。而使用GPS技术中的差分定位技术则可以直接把原来的地形图当做野外填图使用的手图。

把差分GPS技术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后, 再对观测点进行代号标注, 这些代号和野外记录相应点代号是一样的。然后把GPS的数据转换成GIS数据就可以在原来的地图上实现地质填图的目的了。使用差分GPS技术进行填图不但可以节省填图的时间, 而且还能确保数据的精确性;使用GIS工具能够减少野外的工作量, 而且还能减少成图的时间。

4 小结

总之, 使用GPS技术在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中都发挥了作用。很多勘探单位对GPS技术的应用也十分重视。具有高技术、操作简单、测量精准等能够满足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工作需要的GPS技术, 在今后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郑雪峰, 彭和求, 肖冬贵, 李泽泓.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方法——在湖南1:25万大庸市—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 2007.

[2]李征航, 包满泰, 叶乐安.利用GPS测量和水准测量精确确定局部地区的似大地水准面[J].测绘通报, 1994.

[3]江在森, 马宗晋, 牛安福, 张晓亮, 王双绪, 陈兵.GPS技术应用于中国地壳运动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结果[J].地学前缘, 2003.

地质填图应用 篇2

一、概况

1、目的任务;

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开展1;2000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紫阳县西南部麻柳乡的石门湾-何家湾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紫阳县麻柳镇所辖,地理坐标为:

东径:108°10′47″-108°11′18″ 北纬:32°17′23″-32°17′56″

由矿区向北东约一华里可至襄渝铁路麻柳货运站,向东约两公里有矿山公路至麻柳乡并可与210国道、310省道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区地处北大巴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地形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最高标高1306米,最低标高570米,相对高差736米左右,一般坡度30-50°,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呈北西南东向,较大的水系麻柳河及青岩溪汇入汉江支流任河,区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4℃。年均降水量1127毫米,无霜期268天,由于区内多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本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工业不发达,属贫困地区。锰矿、钡盐及瓦板岩的开发渐成规模,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内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

3、以往地质工作简况(1)、陕西地质局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过1:20万紫阳幅区域地质调查;陕西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1:20万紫阳幅区调修测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骨架,奠定了区内地质工作基础。(2)、1974-1975年陕西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及1:1万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等工作并开展了矿点初步检查评价工作。区内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西冶716队在工作区南部开展了磷矿地质普查,发现了吴家坪、青树湾、彭家湾锰矿点,但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未对所发现的锰矿化作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工作。近年随着矿产业的升温,局部地段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3)、2005年5月—2008年10月,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受安康市康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先后对勘查区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剖面测量,1/2千地质简测,对已发现的矿(化)体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布设施工了中、浅部硐探、钻工程进行控制了解,圈连了矿化蚀变带工业矿体,估算区内铅锌资源量(333+334)矿石量31.29万吨,锌金属量2.14万吨,铅金属量0.14万吨;其中333金属量0.4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09%。编写了《陕西省紫阳县石门湾铅锌普查地质报告》。

2005-2006,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该区作了初步的普查地质工作,编写了《紫阳县石门湾铅锌矿地质普查报告》。

2007-2008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区内初步开展了局部地段详查工作,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6条(K1、K2、K3、K4、K5、K6)。对区内部分矿体在深部的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认为区内铅锌矿化在中、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以上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虽没收集全面,但是通过已有资料为本次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找矿指明了方向。本次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工作自2013年7月18日开始-2014年5月20日结束,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石门湾铅锌矿区已有成果,对石门湾铅锌矿区(原编号)K1、K2、K3、K4矿体在913-975米标高中段区间已施工了LD1、LD2、LD3、LD4、LD7等五个老硐和K5矿体标高在740-768米施工的LD5、LD6两个平硐均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区开展1:2000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表探槽工程揭露,间距按50×40米,分别施工了TC1、TC2、TC3、TC4、TC5、TC6、TC7、TC8、TC9、TC10、TC11、TC12、TC13、TC14、TC15、TC16、TC17、TC18、TC19、TC20、TC21、TC22、TC23、TC24、TC25、TC26、TC27TC28共计28个。通过揭露追索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基本查明区内主要构造分布及其构造性质,构建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确定了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和发现并圈连了铅锌矿(化)体8条。分别是(现编号)K1、K2、K3、K4、K5、K6、K7、K8。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完成实物工作量

1;2000填图面积0.37km2 地质观察点;283个

探槽工程;28个。总斜长3529.95m,总水平长2837.7m。采化学样;581个。(其中外调1个,2013年6月前66个)采标本;24个。(其中薄片23件,光片1件)老洞调查;10个。总进尺609.5m 老洞清理;17m 工程地质测量面积;0.37km2。地形测量2.03km2 1;1000实测剖面4条(0线、28线、23线、40线)总水平长1.479km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所用底图先期采用1;10000地形图放大1;2000地质平面图。至最后请由陕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测量组2014年4月实测1;2000地形地质图。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于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体和主要地质界线除穿越法外,并沿走向进行了追索。

线距一般为50-40m,个别<50m,点距50-30m,个别<30m,在地形地质图上<1mm有意义的地质体均进行了放大表示。

地质观察点编号前面冠以”D”字样代表地质点,点号按自然顺序编号。填图人员:有王俊贤,张玉虎,童光荣,陆续增加了姚富升,张祖浩,李明生。分三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由两人组成。王俊贤填图作业组(又称编录组)除完成填图工作外,还要负责全区所有探槽工程编录取样工作,负责追索k7、k6、k5、K3的矿化体连接及测区相关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观察点以D1-D88.探槽编录26个。张玉虎填图作业组由测区以东至南北填图,追索K1、K2、K3及K7矿化体边界的硅质岩,炭质泥岩出露界线。地质观察点分管编号从D300-500之间。童光荣填图作业组(又称工程揭露组),除填图作业外还要负责带领民工进行地表工程揭露。由测区中心往南追索K5、K4、K8矿化体连接。地质观察点分管号为D201-D300之间。朱光明驻矿协助石门湾铅锌矿详查工作。完成地质填图面积0.37km2。定地质观察点283个。已大大超出(规范)要求,全部为原岩点,原岩点率为100%,达到了设计目的。

三、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工作区位于杨子准地台台缘凹陷北缘,属相对稳定区。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除震旦系陡山沱组岩相变化较大外,其它地层岩相变化较小,厚度变化大,变质轻微。

区内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褶皱多为紧密的线状褶皱,褶皱轴线与主要断裂近于平行。断裂以走向断层为主。地层、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构造变化较强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区内主要矿产有锰、磷、重晶石等。

四、矿区地质

1、地层

工作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如下:(1)震旦系: 上震旦统(Z2):底部为含黄铁矿碳质板岩,下部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夹硅质岩;上部厚层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为区内磷块岩及铅锌、锰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与下覆南沱组地层呈整合或断层接触关系。在该区未能细分为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仅按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两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Z21):底部为含炭粉砂质页岩夹石炭透镜体、炭质硅质板岩;上部为白云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状白云岩;上下两种岩性界面之间夹有锰矿层。该层主要分布在茅坪大梁以西。

第二岩性段(Z22)按岩性组合特征又可分为两个亚段: 下亚段(Z22-1):主要出露测区西南部。底部为薄-中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页岩;上部为薄-中厚层状灰岩、中厚层灰岩; 上亚段(Z22-2):由下而上为中层状白云岩、薄-中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状硅质岩、薄-中层状硅质岩夹薄-中层状白云岩及粉砂质页岩、石炭透镜体。上亚段为普查区内铅锌矿的含矿层位。

(2)寒武系:工作区寒武系地层出露在老林湾-水晶湾-岩溪湾-何家湾-石门湾一线的北、东、南部:

下寒武统(∈1):下部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炭质板岩夹泥灰岩、鲕状灰岩、古杯灰岩;上部中厚层泥质斑纹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2、构造

区内断层、褶皱发育。主要出露两组断层构成区内总体构造格架,一组是北东-南西向断层为区内规模较大的成矿期后破坏性断层。主要分布于石门湾、大湾、岩溪湾、老林湾这四个沟溪中。另一组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区内规模较大控矿构造,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一般在走向或延伸方向上多有双重因素受限,一是前者构造破坏。二是不利岩性也有一定的限制。(1)、老林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近东西,分布于测区北部经过,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 320°∠28-38°,局部产状10°∠38°,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K7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45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2)、岩溪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走向呈弯曲摆动,分布于测区中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276°∠35-4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9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3)、大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中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产状:280°-300°∠30-5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1支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4)、石门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总体产状:280°°∠45-6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8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

(5)北西-南东向断层:分布于全区,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控矿断层。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产状:220-330°∠35-7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多具硅化、白云岩化,下盘发育断层炭化泥。

(6)顺层断层(层间):是区内规模较大的含矿断层,对区内整个铅锌矿带及含矿层的展布有控制作用;它的展布方向与北西-南东向构造相一致,矿化蚀变关系紧密。蚀变为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产状235-330°∠35-75°。

3、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发育,青龙寨-唐家大湾断层南北分别有肖家坡向斜及麻柳复式向斜。铅锌矿区基本位于断层以北麻柳复式向斜南翼的何家湾-唐家河坝复式背斜的北西倾没端何家湾一带,由林家湾背斜、岭子山向斜、田竹湾背斜等及其它更次一级的褶皱组成,枢纽与区内地层走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因断层作用褶皱两翼残缺不全形态不对称;(1)林家湾背斜

分布在林家湾-侯家岩一带,和岭子山向斜毗邻。呈NNW-SSE向展布,长1200米,宽200米,向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Z21),两翼由第二岩性段(Z22)组成,其中北东翼产状247-288°∠44-59°,为倒转翼,侯家岩一带次级褶皱更为发育;南西翼被F3断层破坏。(2)岭子山向斜

分布于王家山-岭子山一带,与林家湾背斜毗邻,长1300米,宽400米,向斜向南东翘起.核部由下寒武统(∈1)组成,两翼均由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组成,北东翼部分被F3断层破坏。南西翼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5°。(3)田竹湾背斜

分布于铅锌矿带西南侧田竹湾一带,北与岭子山向斜毗邻,其北东翼即为岭子山向斜南西翼,长1400米,宽100米,北斜向北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北东翼为第二岩性段,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8°。南西翼被F1断层破坏。

4、节理、劈理构造

在含矿层白云岩中往往发育断续的节理或裂隙,产状20-80°∠63-68°,并常见参差状白云石脉、石英白云石脉、石英方解石脉等较为发育,且多与角砾状、条带状黄铁矿、闪锌矿相伴产出。

三、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局部地段仅见较小规模的辉绿岩脉出露。

五、矿(化)体特征

矿区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8条(K1、K2、K3、K4、K5、K6、K7、K8)。矿体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浸染状、条带状为主,多以锌为主,铅锌共生或伴生,并多与黄铁矿相伴产出,矿化与碳酸盐化及硅化蚀变密切。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K1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东部,瓦厂梁一带。矿体总长307米,最低控制标高711.11米,最大出露标高855.55米。矿体品位、厚度、产态沿走向变化较大,矿化连续性较差。走向近东西,局部北西-南东。产状225-238°∠60-77°局部产状25-34°∠72-81 °(TC13-TC14段)。矿体呈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稠密浸染状闪锌矿石为主,见零星方铅矿。厚度0.77-3.35m,平均厚度1.87m;Pb品位0.039-2.18%,平均0.496%,Zn品位0.42-7.39%,平均1.61%。

由TC13、TC14、TC28、TC15、TC8、TC5共六个工程控制。

K2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1矿体西侧,矿体长310米,最低控制标高780米,最大出露标高940米。产状:232-298°∠48-65°。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局部共生有铅。厚度0。919m-1.9m,平均厚度1.29m,Pb品位0.043-0.95%,平均品位0.306% ,Zn品位0.444-1.38%,平均品位0.991%。由TC8、TC12、TC11、TC25、TC10、TC26共六个工程控制。

K3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2矿体西侧。长241米,最低控制标高818米,最大出露标高960米。产状230-310°∠39-5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南被灰岩断层所截切,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差,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为铅锌矿体。厚度0.805-2.12m,平均厚度1.18m,Pb品位0.005-0.436%,平均品位0.25% ,Zn品位0.03-1.58%,平均品位0.91%。由TC8、TC25、TC10、TC26共4个工程控制。

K4矿(化)体:为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3矿体西侧。矿体长39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23米,最大出露标高922米。产状:225-275°∠38-7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伴生有铅。厚度0.42-2.38m,平均厚度1.57m。Pb品位0.092-0.288%,平均品位0.2%,Zn品位0.398-0.765%,平均品位0.518%。

由TC1、D217、TC22、D34、TC13共五个工程控制。

K5矿(化)体:为铅锌共伴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长湾-三棵树一带,部分地段与寒武系地层分界接触。长203米。最低控制标高750米,最大出露标高795米。产状:248-295°∠ 34-64°,平均产状273.27°∠ 44.9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变化较大,矿化沿走向连续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锌矿石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 0.56-2.02 m,平均厚度1.32m,厚度稳定。Pb品位0,06-0.972%,平均品位0.258%。Zn品位0.303%-2.01%,平均品位1.15%。

由共D25、TC20、D209、D210、D211、D217、TC3六个工程控制。

K6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4矿体东侧。长8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88米,最大出露标高844米。产状230-300°∠52-72°。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0.44-1.54m,平均厚度0.805m。Pb品位0.085-0.203%,平均品位0.144%,Zn品位0.209-1.75%,平均品位0.979%。

由D78、D77、TC13、D79共4个工程控制。

K7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最北部与东侧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长220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65米,最大出露标高870米。产状250-265°∠40-62°,平均产状256.8°∠51.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18-3.47m,平均厚度2.38m。Pb品位0.094-0.678%,平均品位0.230%,Zn品位0.51-2.26%,平均品位1.071%。由TC19、TC18、TC17、TCK6、D2共5个工程控制。

K8矿(化)带:为一多条矿体组成的铅锌矿带,位于矿区南部,北段被石门湾断层截切,南跨穿石门梁,矿体东侧与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矿带长161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930米,最大出露标高1003.39米。产状220-258°∠45-67°。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3.38-27.83m,平均厚度20.6m。Pb品位0.06-2.88%,平均品位0.4%,Zn品位0.167-11.36%,平均品位2.21%。由TC9、TC24、TC23、TC7共4个工程控制。

六、结语

1、主要成果

(1)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

(2)系统的调查了区内构造,确定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两者(北西-南东向断层与顺层断层)在延展方向上是密不可分的。(3)发现铅锌矿(化)体8条

2、存在问题

(1)地质观察点追索点距密度过大。(2)地表所取化学样其铅锌品位普遍偏低,代表性差。主要是人工剥土(取样)深度不够。

3、下步工作意见

(1)进一步理顺区内地层层序。准确岩石定名,修复完善基础资料。(2)加强与区外构造配套与研究查明区外构造控矿规律。

浅谈数字填图新技术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地质填图;地理信息系统;路线数据采集;安卓

一、数字填图简介

数字填图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等技术为平台,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段,通过填制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查明调查区的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相比于传统地质填图拥有较大的优势。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地质行业得到普遍应用。

二、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流程

(一)背景图层资料准备。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或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野外手图库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对收集调查区已有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和资料进行数字化,作为背景图层。对不同投影坐标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应进行统一和矫正,一般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经差六度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方式。经预处理的数据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数字地质填图的基础背景图层应用于地质填图中。此外还需根据工作区的具体情况建立字典库,建立完善的字典库可以更好的解决地层、构造、岩性等地质内容描述的标准化问题,较好的提高野外数据采集效率。

(二)野外路线数据采集。PRB操作,属于数字填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采集相关数据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所采集的数据存在模型即PRB数据模型,主要由数个野外数据采集实体数据模型构成。其中GPOINT, ROUTING和BOUNDARY为最基本的操作过程。在数字地质填图中,用地质点POINT 过程、分段路线ROUTING 过程、点间界线 BOUNDARY过程三个基本 PRB 过程来描述其研究对象。

(三)AoRGMap填图系统简述。Android(安卓)是目前智能移动终端的主流操作系统,软件提供商较多。系统的开放性较好,软件版本更新也较快。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AoRGMap,相比之前基于Windows mobile的数字填图系统,操作更简单,使用更灵活,设备的选择更多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 AoRGMap主要提供GPS定位、路线数据采集、实测剖面等功能。

AoRGMap系统的基本流程是:先由桌面系统准备手图数据,转成Android可识别格式,并通过同步软件拷贝到采集器,经过野外工作过程采集数据之后,再导入桌面系统进行综合整理(如图1)。

首先通过数字填图系统完成工作区背景地理地图的准备工作,通过标准图幅生成工作区图幅PRB库数据。设计好路线后通过传输软件拷贝至手机存储卡中。开始工作时,打开

AoRGMap软件,选择导入的路线名称,即可进行填图工作。使用手机内置的GPS定位系统可实现快速准确的定位。

PRB野外数据采集包括地质点、分段路线、地质界面、照片、素描、产状、化石、采样等数据的采集,路线信息采集完毕后可利用USB数据线连接Android系统野外数据采集仪,将野外所采集的路线数据上传至DGSS桌面系统,在桌面系统可对野外路线数据进行浏览和修改完善。

AoRGMap填图系统相比于以往PDA上使用的系统有很多的优点。安卓掌上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为填图系统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支持。移动设备自身配备的GPS系统精度已达到较高的精度水平。图像采集可以直接使用设备上的照相机,成像效果较好。中央处理器和内存的优势使整个系统运行起来较为流畅。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提供了工作效率。

三、总结

数字填图技术是地质填图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重大革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果数据库能更直观的反映各项地质要素,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成果表现形式。创建的PRB数字地质填图的可视化过程及其相应的数据模型,可快速、准确编绘出新一代的数字化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及地质图。但同时也存在对工作量的控制缺乏灵活性、资料录入机械化、操作过程繁琐等缺点。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安卓移动设备的快速更新发展,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AoRGMap填图系统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凌锋,姚仕中. 对数字填图系统实际应用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12,03:36--37

地质填图应用 篇4

我校自2006年设立地质专业以来就开设了《区域地质调查》课程, 实习地点一般选择在距离南京120公里处的安徽省巢湖市凤凰山地区, 于2008年与安徽省巢湖铸造厂签订了巢湖实习基地协议。经过全国二十多所地质类院校的共同建设, 目前巢湖实习基地已经拥有了专门的教学网络和实验室, 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并有采用集成地理信息系统 (GIS) 、卫星定位系统 (GPS) 和遥感系统 (RS) 等技术的数字地质填图软件和虚拟教学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引入数字地质填图的必要性

安徽巢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我校针对五年制高职地质专业四年级学生的综合性野外地质实习课程, 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地质学专业课程 (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等) 和完成了普地认识实习后进行的。该实习使学生系统学会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 进一步理解已学的基础地质理论, 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 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进行生产、毕业实习打下基础。巢湖市凤凰山地区分布有海西—印支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复式褶皱, 组成褶皱的地层包括所有的沉积岩种类, 背斜和向斜形态完整, 断裂构造典型而简单, 加上距离地区行政中心巢湖市区不足5公里, 距离江苏省省会南京市120公里, 交通非常便利, 是较为理想的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除立项论证等少数项目外, 其余均是巢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主要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填图、地质调查报告编写、相关图件编制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是很好的训练。

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是靠地质人员手持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老三件”, 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和观察, 把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和工作手图上, 再根据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编写出地质报告, 绘制地质图、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等地质图件。地层产状、方位角、坡角等地质数据主要依靠罗盘测制, 精度往往不高, 文字、图件、数据等资料保存困难, 而且无法对测区资料进行适时更新。运用数字地质填图后,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发生了根本变化。

数字地质填图是集GPS、GIS、RS技术于一体, 结合计算机软硬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处理、成图和分析一体化的数字作业, 实现了野外路线观察过程精确的定量化描述。在实习过程中, 教师首先讲授数字地质填图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 使学生能用自编计算机软件对实测地层剖面制作、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定位、各种地质图件成图的全过程进行精确的定量化及数字化描述, 实现区域地质调查的数字化表达, 完成整个实习过程从文字到图件的计算机处理。实习中我们广泛使用了野外数据采集掌上机、手持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新五件”, 采集、记录野外资料、野外定点、剖面测制均在电子地图上进行。从野外踏勘、实测地质剖面到野外地质填图各阶段, 实习从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对这种实习方式很感兴趣, 对高新设备感到很新奇, 都能提高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非常好。

前期数字化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工作第一, 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或纸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所需背景图层的底图。我校所用1∶10000巢湖凤凰山地区数字地形图是在1∶50000地质图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放大、裁剪编制的, 以此作为数字地质图及专题图的底图。第二, 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 收集涉及测区的地层、岩石类型、矿产种类、物化探等资料。第三, 确定填图范围和填图比例尺, 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 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 统一图式图例。

技术装备除常规填图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外, 数字地质填图还需要一些特定的硬件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GPS、移动硬盘、数码摄像机等。软件支撑包括野外采集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 如用于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处理的GiSP、实测地层内业处理的SDP软件、用于绘图的MapGis、Coreldraw等。

制定教学计划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主要分为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整理两个阶段。其内容、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实习时间共21天, 行路等工作耗时2天, 实际工作时间19天。

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阶段主要包括路线踏勘、地层剖面实测、地质填图三部分。

路线踏勘路线踏勘的目的是认识测区内分布的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及识别特征, 认识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由实习教师负责讲解, 要求学生练习使用GPS进行定点, 同时地形特征明显时, 用罗盘练习后方交汇法定点, 并完成野外记录。路线安排: (1) 观察志留系剖面、泥盆系剖面 (狮子口附近) ; (2) 观察石炭系剖面 (驻地附近) ; (3) 观察二叠系剖面、三叠系剖面 (柴火山一带) 。踏勘阶段要求学生掌握GPS的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数字地质测量软件。每天路线踏勘后, 下午和晚上进行内业整理, 要求各学生小组按规范完成野外记录, 绘制剖面示意图。

实测地层剖面在一个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 首先必须确定填图单位。不同的比例尺填图单位也不同, 不同的地区 (如侵入岩地区、变质岩地区) 填图单位确定原则和方法也不同。沉积岩地区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划分, 通过实测地层剖面查明地层层序和厚度, 确定填图单位的。实测剖面前一天下午进行实测地层剖面知识准备, 安排专题讲座, 要求各小组利用课后和晚上的时间在驻地进行模拟测量。实测时分成4队, 按照实习队的安排对各自地质剖面进行实地测量。第二天进行实测剖面资料整理, 编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数据, 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综合成果图, 并提交文字报告。

地质填图地质填图阶段采取穿越地层路线法为主、追索路线法为辅布置路线。地质填图前一天进行区域地质测量阶段的知识准备, 安排相应的讲座。填图时间安排6天, 前两天班级全体学生在实习教师的示范下, 沿小山王东北经平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至7410厂附近, 开展由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的完整地质路线测量, 旨在建立学生对测区褶皱体系的全面认知, 为最后接图做准备。后3天班级分成两队, 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野外地质测量, 通过实习教师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掌握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最后一天安排野外路线考试。

接图和补充测量 (补点) 野外实习最后一天进行接图、补点以及提交实际材料图。

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包括数据整理和编辑、编制各种地质图件、编写地质报告三部分。室内整理是整个实习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提出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在室内整理过程中, 实习教师每天要组织讲评, 及时纠正成果编制中的失误。

实测地层剖面数据的编辑与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是指在选择好的剖面线上对地层进行划分、测量与研究。室内数据处理包括对各个数据记录的校对和完整性的检查、分层的室内归并以及真厚度计算, 主要通过SDP实测地层内业处理软件完成。在实测地层剖面数据处理系统 (SDP) 中, 首先要将野外取得的数据保存在系统数据库中, 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 自动绘制成各类表格和地质图件, 并可以将计算结果、表格和图件打印输出。目的是提高实测地层剖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减轻区测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GiSP数据的输入和整理GiSP是依托GIS技术研发的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平台, 用来对野外确定的位置点进行信息补充和完善, 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形成实际材料图。GiSP数据管理器具有很强的数据编辑功能, 导入巢湖地区填图区域地图后, 可以根据需要录入、编辑或删除点位数据。位置点和地层产状的标注分别采用“数据图示”菜单中的“标注位置点”和“标注产状”选项即可实现。目前GiSP试用版仅能输出实际材料图框架。框架图由位置点及其点号、位置点的产状、测区范围构成。输出实际材料图使用“图件输出”的“导出图档”选项来实现。为了获得最佳的解析度, 在使用“输出图档”选项之前, 应该通过“显示比例控制”设置显示窗口, 尽量将工作区铺满整个地图视图窗口, 然后再使用“输出图档”输出图形。GiSP输出的图档可以导入到Coreldraw软件中与事先打开的专业图件底图叠加进行精细加工。

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的制作实际材料图是在地形图上的野外操作手图, 反映全部野外工作行为 (路线、地质点、地层产状、地层/岩石单位、矿产资源、断裂构造) , 是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基础, 具有原创性、综合性和质量属性。绘图要求上墨不着色。野外所有地质点信息检查整理无误后, 首先, 输入GiSP数据处理软件, 标注在地形图上之后选择输出, 将点位信息导入Coreldraw实际材料图底图。其次, 通过不同检索手段在符合V字型法则的基础上, 进行地质连图。再次, 对所连地质界线赋属性, 线转弧段造区, 赋予区属性, 最终形成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是在实际材料图基础上的简化, 去掉路线、地质点, 简化地形线, 反映野外工作实测的和推测的地质现象, 包括主图和附图。主图要具备四要素:地层产状、地层/岩石单位、矿产资源、断裂构造。附图对地质现象进行简要解释, 其中综合地层柱状图是对测区地层的解释, 地质剖面图是对测区构造框架的解释。绘图要求根据地质行业标准, 进行不同地质实体的着色、花纹填充, 提取和叠加注记、产状、矿产等图层, 最终即可完成数字地质图的初步编辑工作。构造纲要图是突出构造的地质图的简化, 要求以构造旋回为单位, 突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绘出褶皱轴迹。

内业资料处理结束后, 要求每个学生提交野外记录本、岩石标本及化石标本, 实测剖面综合成果图及文字报告和一份实习报告, 每个小组提交一套图件 (包括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

几点经验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中应用数字地质填图, 从野外数据采集过程入手, 实现了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2009年至今, 学生在巢湖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 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实践教学的经验, 现提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应重视地质基本技能训练传统的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是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基础。野外岩石、矿物的识别, 各种构造及地质现象的分析, 罗盘及地形图的使用等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 是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如果不重视这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野外数字化填图就无法开展。因此, 不能因为数字化填图就放弃传统工具的使用, 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基本技能的训练, 必须人人动手、动脑, 每个学生都必须观察、记录、素描, 每天结束后每人都得写当天路线小结, 并提出新认识、新观点和新建议。

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野外数据采集的每个阶段, 教师讲解、示范后, 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负责检查和督查。室内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所有图件和报告。实习结束前我们安排野外考试检验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考试路线统一行动。个人在野外记录本上独立完成野外记录和路线剖面示意图, 在考试路线的终点将野外记录本交给监考教师;实习结束后还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优秀实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

要加强师生交流, 保证实习任务完成要想让数字地质填图在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中得到高质、高效的应用, 就要求野外填图人员都必须提高对GIS及地质专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在实习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 教师对野外所有地质现象统一备课、统一认识, 野外踏勘间隙安排多次技术讲座, 每天都要讨论明天的教学内容安排, 总结当天的教学情况, 同时下班与学生一起总结当天的路线地质情况, 解答学生的问题。

综上所述, 将最新的数字地质填图方法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践教学中, 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体现五年制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与时俱进、积极面向社会需求的特点, 为学生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2]地质矿产部.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0) [S].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001-91) , 1991.

[3]赵温霞.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3:160-172.

[4]刘国生, 孙世群, 等.巢湖基地地学实习数字化方法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1) :9-11.

[5]张树明, 蒋振频, 等.江山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引入数字填图技术的必要性及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77-80.

地质填图应用 篇5

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属性数据采集子系统的 动态数据模型

对于复杂的地质属性数据,使用常规的数据库数据模型,需要多界面录入数据,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界面的`切换上,培训使用系统困难;另外,系统完成封装后,模型和界面就被固定,无法做必要的实时扩充或更改.使用数据字典技术、数据逆向规范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动态数据模型,并把数据录入模型与数据存储模型分离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适应性和生命力.

作 者:张夏林 汪新庆 吴冲龙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刊 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年,卷(期):26(2)分类号:P628+.4关键词:数据模型 动态数据模型 数据库 地质填图 计算机辅助地质填图系统

地质填图工作的几点体会 篇6

对不同地质勘查找矿阶段应选择不同精度的地质填图。通常有两种方法来确定填图精度。

1.1 用单位面积内的地质点数来控制, 一般有三种类型:

1.1.1 正图或精图, 达到地质观察点规定的数目。

1.1.2 地质简图, 达到地质观察点数目的73% (曾经是50%) 。

1.1.3 地质草图 (现在一般很少用了) , 是正图的60%。

与之相对应的地质勘查找矿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地质勘探阶段、地质详查阶段、地质普查找矿阶段 (包括预查在内) 。不管哪种地质图, 对矿化带、矿体、构造形态、蚀变岩、岩体、地层分布都要表示出来, 只是精度不同。

1.2 以比例尺的精度控制地质体的地质图

普查找矿阶段, 主要根据矿体、矿化带、岩性等的规模和分布范围以及复杂程度来选择地质填图比例尺。对普查找矿一般选择1:10000或1:5000比例尺地质简图或草图, 当矿脉厚度为1-2m时或几十厘米, 也要表示出来, 可用引线以数字注明实际厚度, 在文字描述中说明。

通过地质普查阶段之后可以转入详查阶段, 地质填图可进行1:10000或1:5000比例尺简图或正图。当进入地质勘探阶段, 确定了具有比较好的工业价值, 可进行1:5000、1:2000、1: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正图) 。

虽然在规范中提到在普查找矿中地质填图“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我们要结合实际, 不能因为有这一提法, 就盲目采用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1) 普查找矿阶段对是否是矿还没有明确, 这时也不可能有1:2000比例尺地形图, 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 误差就太大了, 这种图是不能用的。 (2) 普查找矿这个阶段是在后期达到大致控制主矿体特征, 仅是有限的采样, 没有必要用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详查的目的是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 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 可以转入地质勘探时, 根据需要或为矿山开采提供资料则进行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2 地质填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工作前要踏勘并统一认识

首先对填图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踏勘, 统一认识。地质填图不是拿张地形图就可以去填图了, 要对区内的地层、层位、标志层、岩性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实地观察、采集标本, 放大镜观察掌握岩石特征, 保证岩石定名一致, 然后开展地质填图。

2.2 地质观察点选点描述

地质填图要求组员都要观察, 一人记录。不能一人观察记录, 其他人仅量产状、定点。地质观察点要求对整个露头进行全面观察 (一般十几平方公尺或更大) , 要尽量寻找有意义的地质现象作为观察点或者几个小点作为一个观察点, 并不是碰上一个露头描述就行了。

对地质露头观察点要进行标准描述, 也就是在野外全面、客观、准确的完成描述。野外地质填图, 要采用全面高效的野外地质填图项目格式化观察表。分类清楚, 内容比较齐全, 避免野外漏掉观察项目。填图时只要划圈或填很少的字就行了。

地质填图对第四系一般不定点, 但在野外要随时圈出分布界线。有的在成图时才圈界线, 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沉积岩地区填图, 要分出层来, 随时以“V”字型的方式注意连图。若是等到成图时, 才按“V”形连图, 那麻烦就大了, 在室内是连不好的。遇到解释不了的地质现象也不要去掉, 会有人解释的。

逢沟必断的说法不够准确, 可做提示注意。必须有山脉错动的沟;沟通出去, 沟的两端不受山的阻挡, 才可定为断层。还有的把具有擦痕的面都定为断层, 断层层要断, 层间滑动不能定为断层;经常出现的裂隙面有擦痕也不能定为断层, 是高度裂隙带或剪切裂隙带。

断层的描述, 不能不是上下运动就是水平运动, 实际上绝大多数断层是斜移运动, 不同性质的断层对矿体有不同的意义, 要注意到这一点。断层面的方向不一定是断层移动的方向。

2.3 量产状问题

首先注意区分裂隙面和层面, 对于火山岩必须在与流纹、流层、碎屑、角砾、矿物定向排列相一致的面上量产状。

对变质岩、沉积岩要避开具有柔皱的岩层和部位, 要在比较硬性的岩层或者在柔皱层的顶底板量产状比较可靠, 不要把劈理面或层面相混淆。

量产状要选择能代表总体倾斜方向的面。“量面不量线”把罗盘放在面上垂直走向量, 不要放在面旁边的线上量, 线不一定垂直层面和走向。产状的符号要系统标出, 达到控制形态的数量, 正确与否会影响对地质体的解读。量出与总体倾斜方向不同的产状要特别注意。

总之, 在开展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要做最充足的准备工作, 在野外工作的每一项记录中, 你要以你最大的努力力求最详细的记录每一种地质现象, 这样才能把地质填图工作做好。

摘要:地质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 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全面描述及标定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 对地质找矿工作至关重要, 文章简单谈一下几年来从事地质填图工作的体会

地质填图应用 篇7

1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特点

数字填图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GPS、GIS、RS等技术, 其流程包含了野外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处理、分析、成图以及图件输出等过程, 整个过程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技术。数字填图技术与传统地质填图相比较有着以下的优势:数字填图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没有太多的过渡所以操作者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能够将以前的地质调查进行适当的整合, 可以方便地汇集在野外调查手图中, 这样一来由于整合和融入了野外填图的历史信息, 所以对地、空的观察都比较方便即时,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多源地学信息和历史图件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即时的了解和掌握, 使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走向深度和广度成为可能, 也使得填图成果更加贴近客观实际;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是采用当前最高端的科学技术, 用高科技产品完全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具, 简化了整个传统区调繁琐的手工操作所有过程, 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不但能够自动转入施工工作中的观察点和界线点, 还能实现了对观察过程中的图、文、像等信息的进一步采集和整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更加精确和观察范围和标注精度, 为地质矿产的开采和分析提供了高效率保障。

2 野外地质工作数字化的现状

2.1 我国地质调查数字化的概况

在我国,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发展比较晚, 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期, 我国的地质调查局相继才进行了1:25万和1:5万两种不同地理条件、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的填图实验, 近两年随着地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管部门也在逐步改进我国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 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RGMAP2.5系统。我国自行研发的RGMAP2.5系统使我国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跻身于世界各国的先烈。目前, 我国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已经发展到1:2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11年的工作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出了“陆海统筹、远近结合、资源环境并重”发展理念, 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合理地部署地质部门的“十二五”调查工作。报告中要求各地区都要把整装勘查区作为调查的重点, 所以说重点成矿带的比例尺调查和远景区都设在1:5区调, 重点成矿带1:5区调、航磁工作程度达到65%, 全国达到33%。要进一步实现1:5万区调20万km2, 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40万km2。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和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评价体系。进一步改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隐患详细调查120万km2, 建成比较完善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和应急技术支撑体系, 研发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为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四个体系提供基础保障。发展完善基础地质理论和成矿理论。开发、引进、推广一批地质调查急需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研制一批新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星-空-地立体地质调查评价技术体系。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建立覆盖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 为企业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提供服务。

2.2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优势分析

PRB数字填图简单地来说, 就是由国家地质调查局研究和开发的一种适合野外地质信息的采集、贮存、传输的高科技系统, PRB数字填图过程主要是利用了GIS、GPS、RS等技术进行实现和操作的, 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是通过把地质点作为具体的实体点, 通过分段路线的链接使得点和点间界线形成和组织成为一个“全链或几何拓扑环”的数据模型。众所周知, 在野外所观测到的所有信息, 都有可能直接形成或者说是直接影响一个具体样品、材料图、产状、素描、地质点、地质界线、化石等属性和空间位置能的建库和成图, 所有的路线、地质点和每一个地质数据都能从空间延伸到属性、从属性在过渡到空间再进行相应的检索和分类, 最终就能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野外初始地质数据库, 通过这一信息就能利用技术手段对其经过整理和分析, 最后直接输出各类专题图件和相关的地质图。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改变了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信息采集工作的生存状态, 该系统的实现和利用为传统的地质工作披上了科技发展的外衣, 使原始传统的地质工作逐渐也走向了数字化, 是地质调查工作终于告别了笔记本和记录簿, 告别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和艰辛的信息存储, 完全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转接、传输和储存;同时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为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和前提, 完全实现了区调整个过程中的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总之, 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已在国内外形成, 在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中, 传授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符合时代的要求, 这一举措将会推动地质调查方法的发展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李超岭, 于庆文.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J].地质出版社, 2009.

[2]中国地质调查局.历史重任在肩, 成果功勋卓著 (序) .地质通报, 2009, 23 (1) .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的主要工作方法 篇8

1 地质剖面测量

为正确划分地层层序、建立填图单元,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开展1∶1000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剖面线应选择在地层发育完整, 基岩露头好、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的地段。如果出露不全或因构造而缺失, 可以选择地质内容相互衔接的若干小剖面替代。实测剖面采用半仪器法, 界线点、剖面端点用SP24GPS测制坐标。

测量地质剖面要详细记录分层位置、岩性特征以及构造位置、规模、产状、蚀变等特征。相应绘制实测剖面图、地层柱状图, 确立地 (岩) 层层序及建立填图单元等。

剖面测制时, 凡大于0.5m的地质体均准确定位并绘制在剖面图上;小于0.5m的重要矿化体、矿化蚀变带及构造均应定点详细描述, 并放大表示。

2 1∶2000、1∶1000地质测量

1∶2000、1∶1000地质测量, 是基本了解测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 基本查明地表含矿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分布范围、产状及其变化, 大致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的重要方法手段。通过系统的1∶2000地质测量, 不仅可以研究矿体的地表产状变化、古采遗迹和老窿, 收集矿体、矿化体的资料, 还可以发现一批新的含矿地质体或矿体, 为进一步部署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2.1 填图方法

野外填图以1∶2000、1∶1000地形图作底图。以追索法为主, 辅以穿越法。填图网度原则上线距20m~40m, 点距10m~20m, 局部地质体厚大及构造稳定的部位可适当放稀观测点密度。观察路线一般沿地层界线、构造线走向布置。观察点应布置在岩层、标志层、含矿断裂等分界线或构造线等最有意义的地方, 尤其是各种界线转折处。对构造、含矿断裂、矿化蚀变带及其它重要地质体和找矿标志层, 必须沿露头连续追索, 详细观察、记录其出露位置、长度、产状、矿化特征和围岩蚀变等, 并测制垂直走向的短剖面或露头素描图。同时, 按规定间距, 沿厚度方向采集连续拣块样。并注意收集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资料。

地质观察点按顺序统一编号, 不得重复, 采用半仪器法标绘在图上, 并在实地用红油漆标注。地质图应在野外直接填制, 实地连图。地质点处必须在实地认真观察和编录, 严禁在室内凭记忆勾划和记录, 但须根据工程揭露、岩矿鉴定和化学分析结果以及综合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和修正, 使其更加确切。填图中重视矿化体、含矿层、矿体及与它们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产状、厚度、岩石特征、蚀变类型、蚀变特征、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 必要时采集拣块化学样。

2.2 测量精度

一般情况下, 每平方千米地质观察点1∶2000不少于500个、1∶1000不少于1000个;根据矿化情况可以适当放稀或加密。单一地质体长度在图上小于1mm或构造线长度小于5mm者, 以一个地质点控制, 注明其方向、长、宽和产状;大于1 m m或长度大于10mm者, 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质点控制。宽度小于1mm的标志层、含矿断裂、矿化蚀变带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体可在图上夸大表示。为配合1∶2000地质填图, 正确划分地层层序、建立填图单元,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开展地质剖面测量工作。

3 资料的综合研究整理

此项工作包括野外和室内两方面的工作, 且一般应先从资料的野外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

(1) 中间性整理: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 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地质填图中获得的野外资料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整理研究, 还应该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做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 形成一批中间性成果, 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补充工作计划, 然后进行野外加深研究。

(2) 室内综合整理:包括对全部剖面测制及填图资料的全面整理, 综合研究。主要技术要求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征。进而进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

(3) 编写填图总结: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各种原始资料也经过初步整理, 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 或已按验收意见完成野外补充工作, 对所获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综合研究, 编制各种成果图件, 通过总结最后编写地质调查报告。

最后进行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主要内容如下。

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完成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以及质量评述。

测区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床。

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部工作意见。

摘要:随着地质工作程度不断提高, 地表和浅部矿产逐步减少。今后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开展深部地质找矿。众所周知, 传统的、普通的地质图是地表地质模型, 这样的模型又基本上是二维的、地表的, 满足不了深部地质找矿的需要, 所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关键词: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于庆文, 李超岭, 张克信, 等.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4.

[2]方成名, 葛梦春.RGMAP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及应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

[3]方成名, 葛梦春, 李超龄, 等.数字填图技术理论基础[J].新疆地质, 2003:S1.

[4]王生志, 徐大地, 荆友广, 等.PRB技术在矿区地质填图及图件编绘中应用的几点尝试[J].化工矿产地质, 2004:2.

上一篇:湿化呼吸治疗仪下一篇: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