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棉花(精选5篇)
早熟棉花 篇1
辽棉23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1997年以辽棉16号 (辽205) 为母本、SGK321为父本杂交经12代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 201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辽棉16号生育期125天左右, 生长季需要有效积温3600℃左右, 光照1100小时左右。植株塔型, 株高82厘米左右, 第一果枝着生部位6~7节, 着生高度26厘米左右, 无限果枝;茎粗壮, 掌状叶中等大小, 叶色深绿, 根系发达;花乳白色, 花冠中等大小。铃卵圆形, 多为5室, 全株上中下各部位棉铃分布均匀, 铃期发育快, 开絮畅而集中, 单株平均结铃11个, 铃重6.7克, 衣分率43%;种子卵圆形, 毛籽褐绿色。霜前花率97.5%。纤维主体长度28.4毫米, 整齐度指数86.1%, 比强度29.7cN/tex, 马克隆值4.6。枯萎病指数0.3, 黄萎病指数17.9, 高抗枯萎病, 抗黄萎病;蕾铃受害减退率85.8%, 抗虫性达到高抗水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棉花抗虫组区域试验, 8点次增产, 1点次平产, 1点次减产, 两年平均每亩籽棉产量232.7公斤, 比对照辽棉19号增产11%;每亩皮棉产量91.1公斤, 比对照增产1 1.4%;霜前花率9 3%, 比对照高0.3%;霜前皮棉亩产86.3公斤, 比对照增产11.6%;2008年在新疆玛纳斯试验, 霜前籽棉亩产321公斤, 比对照新陆早13增产26%以上。2009年参加同组生产试验, 平均每亩籽棉产量212.6公斤, 比对照辽棉19号增产9.5%;每亩皮棉产量76.5公斤, 比对照增产13.1%;霜前花率97.5%, 比对照高2%;霜前皮棉亩产72.3公斤, 比对照增产11.9%, 增产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4月25~29日播种, 辽宁棉区每亩用种量3公斤 (脱绒光籽) 。适于在平平坦中等肥力地块种植, 每亩保苗0.7万~0.75万株。7月10~15日打顶。6月下旬至8月上旬根据肥水、植株长势化控3~5次。前期施足底肥, 初花期重施花铃肥。及时防治蚜虫和红蜘蛛;二代棉铃虫可不用药防治, 及时防治三代棉铃虫。
适宜地区:该品种适宜在辽宁北方特早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及黄河流域夏播棉区种植。
早熟棉花 篇2
关键词:棉花;早熟西瓜;套种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S562.0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1-0027-04
0 引言
旱地作物栽培历来受到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关注,相比冲积土形成的平原地质,因其受自然条件的诸多限制,特别是水利灌溉条件导致的干旱或雨水冲淋,对作物生长或结实非常不利,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针对棉花产出效益的下降,各地兴起了棉田套作立体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特别是西瓜与棉花的套作[1-4],以促进棉田产出效益的提高,稳定棉花生产。江西丘陵红壤旱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 2 .8 %[5],常年“亩”土地收入不足千元。赣北棉区的丘陵旱地多为种植单季作物和间套种,劳力充足地区一般采取油菜一棉花、小麦与棉花、西瓜与棉花、棉花与蔬菜等套种,劳力不足地区而单一种植棉花、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
采用西瓜与棉花套作,可有效地利用大自然充足光热能,同时采用地膜覆盖能显著地减少丘陵旱地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湿度稳定,并能长期保持湿润,有利于根系生长。研究表明,在较干旱的情况下,0~25 cm深的土层中土壤含水量覆膜一般比露地高50%以上,且具有增温效果[6]。土温高,水分适宜,且通气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优良的土壤环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因此,作者通过多年来在丘陵旱区推广的小拱棚早熟西瓜试验[7]和棉花覆膜栽培的高产试验[8],进行棉花与早熟西瓜套作高效栽培模式试验,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取得西瓜产值超75000元/hm2、棉花产值超27000元/hm2的较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江西省九江县永安乡、瑞昌市武蛟乡和湖口县五里乡棉田开展。瑞昌市武蛟乡和湖口县五里乡的试验地为丘陵旱地,无灌溉条件,地势坡度较大,上下地块落差1 m左右,且地块面积较小,多在700 m2左右,常年棉花与油菜连作。九江县永安乡的试验地为湖区洲地,地下水位较高,且有灌溉条件,常年为棉花一熟种植,冬季多空闲。
1.2 试验方法
2012年12月各试验点集中连片选取0.35 hm2开展瓜棉套作高产高效试验,于冬季耕翻后晒垡,开沟作畦。早熟西瓜品种为早佳84-24,3月7日进行大棚基质穴盘育苗,4月上旬移栽,栽植密度6000株/hm2。种植棉花品种为赣棉杂1号,于4月育苗移栽或直播。
1.2.1 瑞昌点栽培模式 畦宽3 m,西瓜于3月7日育苗,4月7~9日移栽,单行栽植,密度6000株/hm2,栽好后搭小拱棚养护。棉花采用直播方式,于4月12~14日在移栽西瓜的小拱棚两侧打洞播种,距棚边30 cm左右,距沟中心60 cm,即棉花平均行距150 cm,株距35 cm,密度19050株/hm2。
1.2.2九江点栽培模式 畦宽3.5 m,西瓜于3月7日育苗,4月2~3日移栽,单行栽植,密度6000株/hm2,栽好后搭小拱棚养护。棉花于4月中旬营养钵育苗,5月10~11日在畦沟两边(距沟边20 cm)打洞移栽,株距50 cm,密度11445株/hm2。
1.2.3 湖口点栽培模式 畦宽3.6 m,其中2.4 m 栽种1行西瓜,1.2 m栽种两行棉花。西瓜于3月7日采用大棚基质穴盘育苗,4月3日移栽,密度6000株/hm2,栽好后搭小拱棚养护。棉花于4月上旬采用大棚基质穴盘育苗,5月10~11日移栽,株距45 cm,密度12345株/hm2。
1.3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3年在瑞昌、九江和湖口三地开展,先期早熟西瓜育苗,在西瓜苗定植后,分别按方案进行播种或移栽棉花(直播或营养钵育苗移栽),因棉花栽培株行距设置不同,密度差别较大。
1.3.1西瓜栽培管理 三个试点的西瓜品种均为早佳8424(麒麟瓜系列)。3月上旬制钵播种,4月上旬日移栽。栽前10天在距西瓜定植穴20 cm 处埋施基肥(鸭圈粪12000 kg/hm2)。移栽时在西瓜移栽行上先铺地膜,再按株距45 cm的标准打洞栽苗,然后搭小拱棚护苗,拱棚四周用土压实盖严防止漏风,并在拱棚边开浅排水沟。拱棚膜用厚度0.03 mm、宽2.2 m浅蓝色塑膜。这样搭小拱棚有利于瓜苗移栽后活棵快和生长较快。一般5月份气温较高,当在气温25℃以上时,可在小拱棚两端钉木(竹)桩,将外棚膜提起固定于桩上,下部稍留20~30㎝空隙,以便两头通风。于5月17日揭膜,同时整枝,每株西瓜留双蔓,且每蔓只留一个瓜,且掌握坐瓜部位在瓜蔓第15~17节。5月22日,追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300㎏/hm2,在距瓜穴30~40㎝处埋施。
1.3.2 棉花栽培管理 棉花直播或移栽时于穴底垫施三元复合肥75 kg/hm2;6月5日埋施发酵枯饼或鸡鸭粪肥1125 kg/hm2、磷酸二胺262.5 kg/hm2、尿素75 kg/hm2、氯化钾300 kg/hm2、锌硼微肥30 kg/hm2;7月10日埋施尿素300 kg/hm2、钾肥225 kg/hm2; 8月12日雨后撒施尿素225 kg/hm2。期间在苗期、蕾期整枝打边心、抹赘芽等,并辅以矮壮素控制生长,8月10日打顶心。于7月4日、7月19日用20%啶虫脒、氟邦尼、三唑锡等农药防治盲蝽象、蚜虫、红蜘蛛等。于7月25日、8月10日、8月20日用4%高氯甲维盐、1.8%增稠阿维菌素、印楝素等防治斜纹夜蛾、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并添加3%飞虱毙克(啶虫脒)防治白粉虱。
nlc202309012309
2 结果与分析
2.1瓜棉套作有利于棉花早发
瓜棉套作栽培,西瓜先于棉花移栽定植,且早熟西瓜栽培有地膜覆盖,对后期移栽棉花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棉花苗期由于有地膜保护,苗期地温比未覆膜地要高,覆膜处理10cm处地温比露地处理高0.9℃~6.8℃[3]。土温高,水分适宜,通气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促使棉花早发。瑞昌点的小拱棚边直播棉花比露地直播棉花出苗提早3天,现蕾、开花提早10天左右,基本上在6月27日进入盛花期。
2.2 棉花和西瓜的产量与产值协调发展,单位面积收入增加
将3个试点的棉花与西瓜的产量产值列于表1,由表1可知,在3个试验点瓜棉不同配置模式中,以湖口县点的籽棉产量为4147.9 kg/hm2位居第一,另两试验点均在3300 kg/hm2左右,差异不大。按2013年度棉花价格9元/kg计算,在农药化肥等值投入情况下,以湖口县点的棉花单位面积产值37331.3元/hm2为最高,九江县点产值29995.0元/hm2居中,瑞昌市点产值28803.0元/hm2为最低。
各试验点早熟西瓜基本上在6月中旬日开始成熟,至7月30日止,湖口县点摘瓜量达到26250 kg/hm2,平均售价达到3元/kg,西瓜产值为78750元/hm2,居第2位,其它各点西瓜产量产值详见表1。综合棉花与西瓜的产值,以湖口县点的总产值116081.3元/hm2为首位,九江县点的110995.1元/hm2居第2位,以瑞昌市点的96303.6元/hm2最低;湖口县点比瑞昌市点总产值增加19777.7元/hm2,相当于丘陵地区单纯植棉的产值。
3 小结与讨论
3.1 解决西瓜藤蔓缠绕棉株问题
瓜棉套作栽培,在棉花生长苗期,西瓜藤蔓生长旺盛,爬附能力极强,大量藤蔓穿结于棉花行间及植株上,藤丝缠绕,对棉花生长极为不利。解决的思路有两个:一是通过棉苗早移栽或在膜上直播,促进棉苗早发,当瓜藤爬蔓时,棉苗株高在35 cm以上,能较好地保护棉苗顶心不被缠绕而正常生长;二是湖口县试验点采取瓜棉分离栽植技术,主要表现在宽窄畦种植,作2.4 m宽畦种一行西瓜,作1.2 m宽畦种两行棉花,棉花与西瓜相间种植,这样可保持西瓜藤蔓不至缠绕到棉株上,棉苗生长不受瓜蔓影响。
3.2 棉花与西瓜的合理配置,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试验各试验点早熟西瓜单位产值均可达60000元/hm2以上,九江县点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及土壤条件,西瓜产量常年均较高,但因其在棉花栽培中一味追求希植大颗、大水大肥模式,棉花栽植密度低,单位株数较少,在2013年7月至9月高温干旱较长时期影响下,棉花中期长势受抑制,造成中期脱落严重,遇干旱逆境棉花群体优势差,单株成铃数较少,总桃数少,棉花产量降低。瑞昌丘陵试验点所采用的棉花提早膜下直播方法,效果较好,能促使早苗早发,为有效避开瓜蔓的缠绕争取了时间,但因2013年是高温干旱年,棉花中期无灌溉,棉株行间距较大(1.5m),自身群体遮荫保湿困难,因而棉花产量较低。湖口县试验点管理较好,棉花栽植密度适当,棉花双行间距仅60cm,在干旱之年逆境条件下,群体遮荫保湿具优势,通过发挥棉株群体优势夺得较好产量,且2013年早西瓜卖瓜及时,单位产值达到78750元,瓜棉产值总和达11.6万元,在3个试验点中效益突出,种植模式最佳。
3.3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是试验的两个丘陵点(湖口、瑞昌)种植方式均有特点,早直播有利于早苗早发,双行密植有利于大空间小群体,建议在以后的试验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总结出最优组合模式。
二是通过在无灌溉丘陵棉地扩行套作栽种早西瓜,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既能在单一棉花生产收入较低状态下提高棉地收入,又能保留或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满足国内棉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希望在明晰瓜棉套作棉花、西瓜栽植方式与密度后,能更进一步探索出丘陵棉地高产高效最佳种植模式与种植技术,为农业及农民收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骅,王永超. 江苏盐城瓜棉间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J]. 棉花科学,2011,33(6):64-65.
[2] 胡楚林,赵中阳,熊南星,等. 棉花间作西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江西棉花,2007(2):36-37.
[3] 刘卫星,孙剑,李艳萍. 早熟西瓜—棉花套作双优双高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0(10):218-221.
[4] 孙玉华. 地膜西瓜套作棉花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19.
[5] 杨毓华. 丘陵红壤旱地耕作改制的方式与对策[J]. 江西农业科技,1986(9):13-14.
[6] 梁馨文,任瑞丽,张丽清. 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方式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45-146.
[7] 伍琦,田绍仁,赵万荣,等. 西瓜小拱棚双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规程[J].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25-27.
[8] 伍琦,李传林,朱智亮,等. 江西丘陵棉区棉花覆膜栽培的高产机理及技术要点[J]. 棉花科学,2012,34(6): 12-17.
早熟棉花 篇3
特征特性:辽棉29生育期130天左右, 植株塔型, 生长势强, 根系发达, 茎秆粗壮。株高80厘米左右, 第一果枝节位5~6节, 果枝类型为Ⅱ式。叶色绿, 叶片较大, 宽苞叶, 有油腺、蜜腺。花冠较大, 花乳白色, 花药乳白, 柱头中等。结铃习性好, 上下棉铃大小均匀一致, 单株结铃平均9个左右, 单铃籽棉重6.4克, 子指11.2克, 衣分率41.7%。铃卵圆形有尖, 五室铃较多, 开絮前铃面多呈紫红色。开絮畅, 容易采摘。霜前花率88.1%。
产量表现: (1) 棉花品系比较试验。2009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 辽棉29每亩籽棉产量154.68公斤, 比对照增产7.11%;每亩皮棉产量71.29公斤, 比对照增产8.43%;每亩霜前皮棉产量61.02公斤, 比对照增产14.04%。2010年品种比较试验, 辽棉29每亩籽棉产量150.97公斤, 比对照增产8.03%;每亩皮棉产量60.1公斤, 比对照增产7.32%;每亩霜前皮棉53.66公斤, 比对照增产7.92%。 (2) 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在辽阳、朝阳、北票、新民、喀左等市县5个点次平均每亩籽棉产量161.35公斤, 比对照增产6.01%;每亩皮棉产量69.3公斤, 比对照增产9.24%;每亩霜前皮棉61.69公斤, 比对照增产14.63%。霜前皮棉5点全部增产。霜前皮棉增产极显著。2012年在辽阳、朝阳、北票、新民、喀左5点次平均每亩籽棉产量222.02公斤, 比对照增产2.6%;每亩皮棉产量89.79公斤, 比对照增产1.66%;每亩霜前皮棉76.25公斤, 比对照增产10.55%。霜前皮棉5点全部增产。2011~2012年两年区试平均结果:每亩籽棉产量191.69公斤, 比对照增产4.31%;每亩皮棉产量79.54公斤, 比对照增产5.46%;每亩霜前皮棉产量69公斤, 比对照增产12.56%。 (3) 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12年参加辽宁省棉花生产区域试验的同时, 参加了全省生产试验。试验安排在辽阳、北票、朝阳3个点。以主推品种辽棉19号为对照品种。每亩籽棉产量173.98公斤, 比对照增产11.17%;每亩皮棉产量56.54公斤, 比对照增产10.34%;每亩霜前皮棉产量48.04公斤, 比对照增产7.09%。增产点比率100%。
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棉花纤维品质检验结果 (HVICC校准水平) :纤维长度30毫米, 整齐度指数85.5%, 断裂比强度30.3c N/t e x, 马克隆值4.5, 伸长率6.5%。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在特早熟棉区春播最适播种期在4月20~25日, 因地区气候差异, 最迟不能超过4月30日。在黄河流域夏播应在5月20日左右。 (2) 适宜密度。辽棉29长势强, 在辽宁棉区种植每亩密度7000~8000株为宜。 (3) 肥水管理。辽棉29具有较大生产潜力。前期要施足底肥, 保障旺盛的营养生长。后期可根据不同地区的肥力适当追肥。尤其注意增施磷、钾肥。初花期重施花铃肥。 (4) 及时化控。辽棉29营养生长旺盛, 要及时进行化控。6月下旬至7月上旬根据气候和棉花长势情况,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化控。打顶后药量适当增加, 化控1~2次, 间隔7~10天控1次。 (5) 病虫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 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防治红蜘蛛可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死螨净2500~3000倍液喷雾, 间隔7~10天喷1次。棉铃虫发生严重时, 可用35%硫丹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早熟棉花 篇4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状。植株筒形,株高65厘米,叶片掌状,叶色浅绿。营养枝少,易整枝,耐密植。第一果枝着生在第三至第四节位,Ⅱ式果枝。果枝较壮,发育较快。
2. 棉铃性状。现蕾早、坐铃快、结铃多。棉铃卵圆形,单株结铃数10个左右,单铃籽棉重60克。吐絮顺畅而又集中,容易采收。
3. 早熟性好。早熟性突出,且不早衰,活秆成熟。春播生育期117~120天,比对照品种提早采收5~8天,霜前花率98%左右。
4. 抗病性强。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抗病鉴定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9.2,黄萎病病情指数16.3,两者均已达到抗病水平。
5. 纤维品质优良。皮棉洁白而有丝光,衣分率43%~45%,子指10克。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棉花纤维品质检测结果显示,纤维品质优良,综合指标符合纺织工业标准的规定,可以纺成优质棉纱。
二、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了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全省10个试验点两年平均每亩霜前皮棉产量77.7千克、皮棉总产量83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9.7%和12.4%,居各参试品种的首位。2006年还参加了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全省4个试验点平均每亩霜前皮棉产量87.6千克、皮棉总产量90.1千克,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7%和12.1%,高产性和稳产性良好,增产效果显著。
三、高产栽培要点
1. 选地与整地。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力均匀、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地块种植。应该精细整地,秋翻或者春翻20~25厘米深,做到地平土碎,土壤疏松,上虚下实,清除残茬,为播种和保苗创造良好条件。
2. 选种与播种。要精选良种,选用籽粒饱满整齐,无病无伤和发芽率高(95%以上)的优良种子,经过充分晾晒之后进行脱绒和包衣。在特早熟棉区春播应于4月25日至5月1日,最迟不可超过5月5日;在黄河流域棉区夏播应于5月20日前后。实行露地栽培、覆膜栽培、大垄双行栽培均可。该品种适于密植,每亩以种植8000~10000株为宜。
3. 化控与整枝。通常应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对棉株进行2~3次化学调控。要注意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在打顶后可适当增加用药量,相隔6~7天结合防虫重控1次。该品种长势稍弱,营养枝少,可以进行简化整枝,即采用只打顶不整掉营养枝的方法。在特早熟棉区高肥力地块只打顶,在中等肥力以下地块和新疆“矮密早”栽培可以免除整枝,从而减少大量用工,节省植棉成本。
4. 除草与培土。一定要在棉株封垄之前及时完成3次铲耥,每次作业应该间隔10天左右,务必彻底铲除株间、行间和田边四周的各种杂草。最后一次耥地要适当深耕,以利于多培土、防倒伏。
5. 施肥与灌水。中等肥力的地块,在整地时每亩要深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6000千克,三元复合肥80千克,做底肥;在初花期要追施尿素20千克,做花铃肥;在青铃期倘若脱肥则应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混合液,做叶面肥;在生育中期和后期如果土壤缺墒或者天旱无雨则应及时灌水;在雨季要排水防涝。
6. 防病与治虫。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防病可施入棉花专用土壤消毒肥或合缘酵素菌生物有机复合肥,这样对棉花枯、黄萎病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恶霉灵30%水剂1000~1500倍液灌根或喷雾,也能有效防治棉花枯、黄萎病。防治蚜虫应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对红蜘蛛可用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喷杀。对棉铃虫可用35%硫丹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四、适宜种植地区
多年来的试验、试种、示范与推广情况表明,辽棉20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特早熟棉区、黄河流域夏播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辽、冀、晋、鲁、豫、陕和新疆等省、自治区都可种植,其开发推广前景看好。
早熟棉花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点与实验材料
田间实验于2013年, 分别在射阳县海河、盘湾、临海三镇的试验田同时开展。试验田选择的均是连续植棉多年的一熟棉田, 土壤质地为壤土或黏土。海河、盘湾镇试验田前荐作为为小麦, 临海镇试验田前荐作物为大蒜, 3块棉田的地力都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上, 排灌条件良好。本次试验的棉花品种是当下我地种植范围较广的中棉所63F1, 中棉所63是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1.2 试验设计方式与田间管理
各个试验点全部使用裂区管理的设计方式, 主区种植整枝, 分列去叶枝正常整枝与留叶枝两个处理。副区则进行密度处理, 设立四个密度, 分别是3.00、4.50、6.00和7.50株/m2, 连续重复3次。每个点都使用4行区的方式, 在这之中, 海河点小区面积是30 m2, 行长为9.53 m, 行距是0.8 m;盘湾点的小区种植面积为25.3 m2, 行长为6.4 m, 行间距1.0 m;临海点的小区种植面积为33.4 m2, 行长为8.34 m, 行间距确定为1 m。
海河点在3月中旬开始耕地, 耕地时施鸡肥22.5t/hm2, 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当成基肥。3月下旬做浇水造墒处理, 依照墒情与天气的变化情况在4月24日播种。按照预定的植株距离人工点播种脱绒种子8~10粒,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在地头播种预备苗。播种工作完成后覆土, 之后使用地膜覆盖。棉苗第二片真叶展开后进行定苗, 保证每穴留1株健壮的棉苗, 在缺苗的地方将预备苗及时移植, 让每个小区中的留苗密度均和计划指标一致。
盘湾与临海使用营养钵的方式做育苗移栽工作, 所有工作保证在3月底完成, 临海在4月初播种, 5月中旬将其移植到大蒜田;盘湾在4月初播种, 5月初将其移植到小麦田。前茬作物在收割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
在种植小区出现花蕾后五天做去叶枝处理, 及时的将棉株下端的叶枝与赘芽去除, 之后结合其他棉田管理, 在盛蕾期与花铃期各自整枝一次, 在7月中旬打顶;留叶枝处理需要将叶枝与赘芽保留, 可是需要在7月中旬把叶枝的顶心打掉, 完成此项工序后对主茎心打顶[2]。依照棉花的生长情况, 在海河实验点喷施缩节胺化调2次, 在临海与盘湾点喷施缩节胺化控3次, 之后各个点见花之后追施150kg/hm2尿素, 完成打顶动作后追施尿素75 kg/hm2, 依照中棉所63F1抗虫棉的具体特征对害虫做处理, 其他的种植要求依常规即可。
2 结果
2.1 密度和棉花产量的关系
种植密度与整枝对单位面积的铃数互作效应特征明显, 并且3个试验点的每个处理间的差异表现基本相同, 留叶枝情况下7.5株/m2的铃数最多, 去叶枝条件下的5.25~9.75株/m2之间的铃数差异不明显[3]。
种植密度和整枝对铃重之间不存在互作效应, 不管密度如何, 都是去叶枝铃重比留叶枝铃重更高。不管是叶枝的去留如何, 密度变高, 铃重都有下降的形势, 去叶枝3株/m2处理的铃重占比最大, 相比其他密度处理的铃重高度大了约6.5%~17.6%。
2.2 密度与整枝对棉花早属性的影响
种植地点和密度、种植地点和整枝与密度和整枝间对棉花早熟性都不存在互作效应, 可是地点和密度、整枝三项因素间却存在显著的互作性效应, 这表示整枝与密度处理效应受到了试验点生态条件的制约。就总体种植成果分析, 去叶枝的早熟性相比留叶枝处理更好, 5.25~7.50株/m2的密度处理早熟性比3株/m2与9.75株/m2处理效果更好。
3 结论
棉花叶枝的去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定论, 有学者研究表示留叶枝能够提升棉花的单产量1.9%~31.5%。但是, 也有研究报道表示, 留叶枝和去叶枝相比, 并不会对棉花的产量有多大影响, 甚至会有少许的减产。
就本次研究中发现, 合理的密植对棉花增产来说是一项基础性操作措施, 在传统整枝种植的条件下, 我地棉区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地力种植一熟的春播棉, 种植适宜密度大约为5.25株/m2上下, 比这个密度更高的种植不存在明显的增产效果, 太高的密度甚至会发生减产, 因此在减少用工保留叶枝的形势下, 不需要种植过高密度, 可适当降低以达到高产目的。
摘要:棉花的产量与熟相, 不但受到品种基因型与生长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也和大田栽培管理方式之间有密切联系, 如种植密度与整枝方式等。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调整, 以及当下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棉花科技工作人员开始将重点放在了保留叶枝的棉花栽培技术上, 同时实验了棉花叶枝可利用性与保留叶枝的可行性, 效果良好。
关键词:棉花,种植密度,留叶枝,早熟性,产量
参考文献
[1]董合忠, 李振怀, 卢合全, 等.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4) :792-798.
[2]王子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