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蚜虫

2024-11-18

棉花蚜虫(通用4篇)

棉花蚜虫 篇1

据各测报站5月3日—4日调查, 山西省棉田蚜虫普遍发生, 其中芮城、永济平均百株有蚜21~119头, 最高785头, 有蚜株率9%~26.5%;盐湖、临猗平均百株有蚜700~3 400头, 有蚜株率80%~90%, 百株蚜量明显高于2010年。

根据棉蚜越冬寄主及棉田蚜虫基数, 结合天气预报及生态因素等综合分析, 预计2011年山西省棉花苗期蚜虫将在芮城、永济、盐湖、临猗等主产棉县偏重发生, 危害盛期在5月中下旬, 发生面积5.33万hm2。棉蚜发生严重时, 可选用啶虫脒3%乳油2 000~2 500倍液, 或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防治。

棉花蚜虫 篇2

1 试验目的

为了探讨三种杀虫剂剂防治棉田蚜虫的效果特安排此试验, 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 供试材料

2.1 供试药剂

10%吡虫啉,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及20%啶虫咪乳油 (防治对象为棉花蚜虫) 。

2.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达勒特镇红坡一队棉花田进行, 土壤砂壤土, 肥力中等, 小区的栽培条件、肥肥各水管理均匀一致。棉花品种为新陆中46。

3 试验处理

1) 10%吡虫啉800倍液喷雾。

2)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

3) 40%啶虫咪乳油1 000倍液喷雾

4) 清水对照。

4步骤与方法

1) 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应均匀一致, 作物长势良好, 蚜虫发生较重, 已达防治指标。

2) 采用30型手动背复式喷雾器田间喷雾, 嘴圆锥型, 加恒压阀, 操作压力为1P。

3) 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施药时间为2015年7月2日。施药时沿棉花行直线行走, 每个处理一个来回0.2hm2地。先喷清水对照, 后是试验药剂。棉花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 植株上下打透。

5 防治情况调查

5.1 调查时间和次数

本试验调查5次, 施药前调查蚜虫基数, 药后1天、3天、7天、12天调查活虫数, 记录活蚜虫数。第一次7月3日, 调查药前虫口基数;第二次7月5日, 调查药后虫口数;第三次7月7日, 调查药后虫口量;第四次7月14日, 调查药后虫口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进并行统计分析。

5.2 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 选择3个小区, 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固定2株 (施药前要挂牌标记) 每株固定上部有蚜叶片2处, 调查固定叶片上的蚜虫数。调查药效的同时调查对作物的影响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5.3 各处理间药效防治情况

6 试验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棉蚜均有效, 第一天防治效果最好的为啶虫脒为13%, 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第三天防治效果最好的为40%啶虫脒, 防治效果达到了82%, 其他均无明显差异;第七天用量40%的啶虫脒防治效果最好, 达到了91%;其次为25%吡蚜酮防治效果达到了80%;第15天后观察, 40%的啶虫脒防治效果最好, 达到了90%;其次10%吡虫啉, 达到了89%, 40%啶虫脒达到了90%, 防治效果有所下降, 蚜虫量有所反弹, 说明15天后常规药剂啶虫脒药效期已过, 需再防治一次。吡蚜酮防效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1]姜运涛.吡虫啉不同剂型及施药方式对棉田蚜虫防效及对天敌和棉花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9.

棉花蚜虫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属马肝田, 土壤中全氮含量为1.53 g/kg, 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8.90 mg/kg、425.20 mg/kg, pH值6.20, 有机质含量23.87 g/kg。

1.2 试验药剂

试验药剂为: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 (由山东曹达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8%阿维菌素乳油 (由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3%啶虫脒乳油 (由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150.0 g/hm2 (有效成分11.25 g/hm2) (A) 、187.5 g/hm2 (有效成分14.06 g/hm2) (B) 、225.0 g/hm2 (有效成分16.88 g/hm2) (C) ;1.8%阿维菌素乳油202.5 g/hm2 (有效成分3.75 g/hm2) (D) ;3%啶虫脒乳油375.0 g/hm2 (有效成分11.25 g/hm2) (E) ;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共24个小区, 小区设隔离行, 小区面积30 m[1,2]。

1.4 试验实施

按小区用药量对水均匀喷雾, 保证全株喷透, 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一致。同一药剂由低剂量处理向高剂量处理逐小区进行, 不同药剂处理间施药前均用清水洗涤喷雾器;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3,4,5]。用山东卫士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喷雾工作压力为0.20~0.30 MPa, 喷孔口径为0.70 mm。2010年7月10日施药1次, 此时棉花正处在花铃期, 为棉花伏蚜发生期。实际用药液量为750 L/hm2。施药当日晴, 偏南风1~2级;温度为25.40~32.30℃, 平均温度28.30℃, 相对湿度为88%。试验期间未降雨。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小区5点取样, 每点固定2株有虫株, 每株固定中上部有蚜叶片2片, 调查固定叶片上的蚜虫数, 施药前调查蚜虫基数, 药后1、3、7 d分别调查活虫数[6,7,8]。计算虫口减退率与校正防效[9,10,11,12]: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药后1 d, 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分别为71.23%、84.75%、88.91%, 处理A、处理B、处理C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处理A、处理C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D与处理A的防效相近, 处理E与于处理B防效相近, 与处理C在5%和1%水平上差异显著。药后3 d, 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的防效分别为76.74%、93.15%、94.39%、71.47%, 处理A与处理B、处理C在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处理B、处理C与处理E、处理A、处理D之间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A与处理C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B、处理C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5%或1%显著。药后7 d, 处理A、处理B、处理C防效分别达到82.30%、94.87%、96.79%, 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处理A、处理C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D防效低于处理A, 与其在5%和1%水平上差异显著。处理E防效介于处理A、处理B之间, 与处理B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注:同列中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1%、5%水平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是防治棉花蚜虫的优选药剂, 对棉花安全性好, 持效期在7 d左右。建议其使用剂量为187.5~225.0 g/hm2, 即有效成分量14.06~16.88 g/hm2, 用水量为750 L/hm2, 均匀喷雾。

摘要:为探索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用药后1 d 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150.0 g/hm2、187.5 g/hm2、225.0 g/hm2对棉花蚜虫的防效分别为71.23%、84.75%和88.91%;用药后3 d, 防效分别为76.74%、93.15%和94.39%;用药后7 d, 防效分别为82.30%、94.87%和96.79%。其中, 187.5 g/hm2和225.0 g/hm2的用药量对棉花蚜虫具有优良的防效。

关键词: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棉蚜,防效

参考文献

[1]陈立畴, 高安, 王长水.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83.

[2]朱九生, 王静, 乔雄梧.5%啶虫脒微乳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 2005 (11) :523-524.

[3]林凤, 顾金祥, 张骅, 等.50%地亚农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试验[J].中国棉花, 2003 (9) :32.

[4]朱明华.3%乙虫脒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试验[J].江苏农药, 1999 (2) :31-32.

[5]刘毅, 李春燕, 刘志刚, 等.棉花蚜虫的防治技术[J].江西棉花, 2010 (2) :53-54.

[6]张宏军, 李世芹, 马保温, 等.3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报告[J].科技资讯, 2008 (24) :106.

[7]白红进, 师宝君, 姬志勤, 等.5%吡氯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药效试验[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5, 17 (1) :22-24.

[8]杨宝新, 翟雷霞.20%辛.灭乳油防治棉花蚜虫研究报告[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9 (3) :24-25.

[9]罗巨海, 戴自谦.70%高巧可湿性粉剂防治棉花蚜虫等害虫试验[J].石河子科技, 1996 (2) :28-30.

[10]张秀兰.35%赛丹和1.8%爱福丁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小结[J].石河子科技, 1999 (3) :20-21.

[11]田小兵, 王慧萍.30%松脂酸钠和蚜满敌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石河子科技, 2004 (1) :5-6.

棉花蚜虫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沙湾县金沟河镇南干渠村某农户承包地内, 总面积253 460 m2, 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8号, 采用1膜6行播种模式, 播幅2.30 m, 密度22.50万~23.25万株/hm2。试验药剂为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瑞胜) , 先正达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百福灵) , 上海迪拜植保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 (瑞胜) 150 g/hm2随水滴施, 滴水量为225 m3/hm2, 滴水时间3.5 h, 前1 h滴施清水, 1 h后再添加药剂滴施 (A) ;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百福灵) 叶面喷雾2次, 第1次为375 g/hm2, 第2次为450 g/hm2, 使用牵引式机动喷雾机进行棉花茎叶喷雾, 喷施药液量450 L/hm2 (B) ;空白对照 (CK) 。每个处理为1个滴灌出水系统, 每个处理的面积为28 014 m2, 3次重复。

在棉蚜发生蔓延上升期, 6月21日, 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 (瑞胜) 150 g/hm2随水滴施, 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 (百福灵) 第1次喷雾, 7月8日第2次喷雾[3]。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共调查5次, 分别为6月21日 (施药前) 、6月26日 (施药后5 d) 、7月2日 (施药后10 d) 、7月12日 (施药后20 d) 、7月21日 (施药后30 d) 。在每个处理区中间行随机5点取样, 每点取2株, 每株取上、中部有蚜叶片5片, 调查叶上的活蚜虫数, 计算防效[4,5]。计算公式如下[6]:

式 (1) 、 (2) 中, PT0为药前虫数, PT1为药后虫数, Pt为药剂处理虫口减退率, CK为对照虫口减退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示范结果

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施药后棉花蚜虫的为害明显减轻, 棉花生长正常, 对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没有影响。

70%噻虫嗪150 g/hm2随水滴施对棉蚜的平均防效:药后5 d为51.61%, 明显低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87.37%) ;药后10 d平均防效为72.88%, 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35.57%) ;药后20 d (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第2次药后4 d) 平均防效为67.74%, 明显低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93.99%) ;药后30 d平均防效为49.72%, 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处理 (防效为45.00%) 相当。70%噻虫嗪150 g/hm2随水滴施对棉花蚜虫的总体防效与对照药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次喷雾防治对比没有明显差异。

注:药后20、30 d分别为第2次药后4、14 d。

2.2 大田示范结果

2013年在沙湾县大泉乡、金沟河镇的棉花种植大户进行了噻虫嗪随水滴施防治棉花蚜虫示范, 示范面积近186.67 hm2, 通过与常规喷雾防治对比调查, 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随水滴施对棉花蚜虫的平均防治效果与常规喷药的防治相当, 与药效试验的结果一致, 较常规喷药防治减少2次机械施药的费用, 平均减少150元/hm2以上的防治费用。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150 g/hm2随水滴施对棉花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施用残效期长, 施用1次可有效控制整个生育期棉花蚜虫的为害, 对棉花较安全, 与常规喷药防治2次效果相当, 能有效降低棉花蚜虫防治成本, 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7]。

参考文献

[1]梁旭阳, 刘新刚, 徐军, 等.噻虫嗪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植物保护, 2013, 39 (2) :101-104.

[2]郭明, 万传星.五种杀虫剂防治棉花蚜虫的药效试验[J].农药, 2000, 39 (4) :24-25.

[3]尹绍忠, 侯平军, 赵怀双, 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8 (1) :26-29.

[4]陈立畴, 高安, 王长水.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83.

[5]刘政, 孙艳, 蒋欢, 等.0.3%苦参碱水剂等新型药剂对北疆棉蚜防效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5) :7056-7057.

[6]付贵成, 张艳民.13%吡虫啉·毒死蜱乳油对棉蚜的防效[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1) :64-65.

上一篇:资料采集下一篇:无线网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