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

2024-08-03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精选6篇)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1

信息素养一直是制约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兄弟院校提供一个借鉴。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大学生, 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的能力, 从而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事物中捕捉信息, 创造新信息。教育部自1984年开始下发文件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同样, 我校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视, 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中强调“信息检索课程是增强学生信息素质,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课程,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并将本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几年前, 我校各教学院和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一直处于脱节状态, 信息检索课的基础性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各教学院专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相对薄弱。例如:学生在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中, 面对信息海洋觉得手足无措, 图书馆员对研究课题又缺乏专业了解, 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作为学校一项教研课题, 首先设计一套与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余份, 设计约50个问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 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部分结果分析如下:

1图书馆免费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多, 为读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统计显示:学生知道图书馆网提供免费电子资源但很少用的占39%, ;知道但未用过的占28%, 不知道的占30%, 说明我校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学生对我校信息技术构建和资源情况不尽了解, 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是导致数字化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2对获取的重要信息收集和整理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学生中经常进行摘要记录信息并处理的约占38%, 偶尔记录一下的占47%, 不作任何处理的占15%。说明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有所加强, 但比例偏小。因此, 加强学生对信息处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质量仍然任重道远。

3获取信息资源主要途径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因特网在学生获取信息方面排在首位占97%, 和老师、同学交流占42%, 使用传统的报纸、期刊等仅占到6%。说明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 传统图书馆虽然很重要, 但图书馆与网络的密切结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加强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 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4对信息资源价值判断能力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学生对信息权威性、适用性、可靠性等判断能力一般和差的分别约占40%和54%, 说明我校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要逐步引导学生对信息权威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作出正确判断, 而不是人云亦云, 甚至被不良信息所误导。

5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分析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本专业相关文献、书目, 专业前沿, 网络资源情况, 对学生布置若干专业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这是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 (66%) 认为只有部分教师介绍或布置过, 说明现在的教学仍然是以课本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习惯。同时说明部分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状况也不能跟上时代发展, 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综合分析表明, 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很大差别, 普遍信息意识不强, 信息处理能力较差, 不会对信息进行鉴别、提炼与创新。而作为理工科大学生, 对专业期刊、数据库的利用是他们今后独立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改革与实践

1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

对新生开展多次图书导读活动, 介绍文献基本知识, 图书馆功能, 服务项目, 馆藏布局, 如何查找文献, 电子阅览室利用等。同时对学生进行图书分类、排架、书目检索系统使用的介绍和说明,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

2构筑良好的信息环境,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

我校图书馆定期充实各类信息资源, 不断完善信息检索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讲座与咨询活动, 如电子图书、专业期刊的检索与利用, 各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技巧, 文献资源的共享, 科技查新与文献传递, 开展“信息检索竞赛”活动等等, 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对用户进行培养教育, 增强了师生的信息意识, 调动了积极性, 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 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3.1案例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结合本专业的学术内容, 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检索课题, 通过上机实践操作, 制定检索策略, 不断修正、完善检索方案, 最终形成检索报告。之后教师对一些典型案例优缺点进行点评。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是一种较好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3.2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学术论文的撰写。学术论文是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大学生是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掌握学术论文如何撰写, 有利于在工作中进行科学积累, 促进学术交流, 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增加信息道德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处理好信息创造、传播、利用三方面关系,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增强法制观念, 培养自身信息道德水准。

3.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真正考核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采用考试卷面、课题检索报告及撰写综述论文三结合考核方式, 并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检索报告和综述论文上。

3.4充分发挥图书馆网页作用, 促进教学

信息检索课教学均由图书馆教师担任,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 通过网页发布实习题库、实习要求、检索实例分析等教学信息, 结合专业提出问题,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检索过程, 并以邮件的方式提交检索报告, 从而增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活动, 是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的关键所在

信息素养教育要与专业教师教育密切配合。我校各专业教师吸收大量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论文、著作、学术研讨等活动中, 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信息搜集、整理、研究、试验等工作, 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基础, 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就不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更谈不上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只有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科教育中, 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 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2

区委领导一行视察我校校园

下午3点,在张亚林董事长等校领导的陪同下,区委领导一行视察了我校的风雨操场、图书馆、食堂、教学楼等校园设施。房山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曾赞荣详细询问了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并强调一定要搞好食堂卫生检查,确保学生吃的干净,吃的安全。

区委领导一行视察我校食堂

区委领导一行视察我校图书馆

区委领导十分重视我校的办学和党建工作,视察过后,区委领导在我校会议室听取我校办学基本情况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介绍。曾赞荣对我校的办学和党建工作给予充分地肯定,并指出当前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之一,他还勉励我校领导积极面对困难,争取尽快发展我校的办学骨干入党。

区委领导听取我校办学基本情况和党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参与此次调研的还有区委办副主任王化占、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耿继民、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韩士军、区教委副主任刘立钦、窦店镇镇长宋爱茹。

房山区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曾赞荣讲话

校董事长张亚林讲话

常务副校长张子刈介绍我校基本情况

校党总支副书记赵文霞介绍我校党组织建设情况

我校副校长张丹海讲话

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研究 篇3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构成内容

2010年, 我校开始实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 通过开展系统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在总结两个“养成计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 通过实证、案例、定量研究, 借鉴员工素质模型 (胜任特征模型) 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总结出构成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五方面内容, 即浓厚的创业兴趣、完善的创业沟通能力、坚强的创业毅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知识。

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对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0年, 我校被遴选为首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2011年4月, 《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 河北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基地 打通就业窗口”的文章,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总结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体系以及关键特征, 有助于完善我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 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素质提升的努力方向。同时, 对于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深化我校提出的构建“课内与课外多方协作, 分层次思想引导与活动实践齐头并进, 模拟演练与市场进入相得益彰”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深化素质拓展教育资源凝聚, 形成合力,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全程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一)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应注重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重点包括:

1.建立创业教育校、系、班三级组织, 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渠道, 积极营造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 选择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团队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 选聘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 从而引导他们了解创业知识, 提高创业能力。

3.积极引入实践课程, 充分利用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模拟课程, 开展经营模拟、案例研究、实际公司创办等方法进行创业教学;开展系列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讲座, 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河北省青年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 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 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 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带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 要积极的编撰创新创业教材,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编撰模式, 更加注重案例分析,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深化理论知识, 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逐步的进行自我探索与实践。

第四, 完善创业培训机制, 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培训导师, 将课堂由学校引入企业, 通过企业家的言传身教和对企业运营过程的亲身参与, 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 开拓他们创业的思路,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全面实施“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 坚持普及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分年级、分层次的活动原则, 在第二课堂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育工作。积极扶持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 加强对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引导和专业性指导, 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合点, 从而利用社团的辐射性, 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 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实践平台, 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目前, 我校校内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12个, 校外创业实习基地86个。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 同时成为大学生实践自己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通过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 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管理、营销、财会等综合素质, 提升了创业素养, 也进一步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 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通过这些学生创业团队的积极实践, 也为将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成为兼容、开放、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功能,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渗透、在受众群体中的全范围覆盖。

(五) 改进管理,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 强化管理创新, 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 要设计出富于激励性的制度予以鼓励, 如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可以抵扣相应的学分, 对于创业中取得实际效果的学生, 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摘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 然而相对滞后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 使得大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 创业能力缺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有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素养,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进就业。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也能够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永媛.探析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群文天地, 2012, (16) .

[2]秦功礼, 刘珍.浅谈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河南教育 (中旬) , 2012, (9) .

[3]张衍群.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8) .

[4]张静.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 2011, (13) .

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篇4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本文分析归纳了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四个问题,并针对这四方面探讨了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引言: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文: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HA)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工具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和技能”。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够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表述,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大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的网络社会环境下,面对日渐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连续呈现的校园网络犯罪事件,如何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存在的缺失现象,在分析讨论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探索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所谓信息安全素养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然而,从网络信息安全视角看,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存在许多缺失现象。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不断迅速发展应用的互联网.2.1 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2.3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2.4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但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

1.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信息检索课”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和教育技术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文检课侧重于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和检索技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很明显单单靠三门单薄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三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文献检索这一课程,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多数也被安排为公共选修课,其课时数随学期其它课程课时数多少而定,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也并不完善,对其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量与操作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至今也没有相关文件来指导和评价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2.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中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3、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许多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有误区: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在许多教师看来,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4、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4.l 信息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知识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4.2 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4.3信息道德缺失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

三、大学生信息索养培养策略的探索

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出路的问题探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问题,笔者针对前面论述的四大现状,大胆地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和建立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

1.1 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起步比较晚,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比较分析其发布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吸收其先进的成分,改进其不科学的成分,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尽量细化目标体系、尽可能做到量化。

1.2 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

我们可以仿效美国的一些高校做法,成立信息能力小组或信息素养开创性计划委员会,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教师和有关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组成,共同研究信息能力的界定,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和项目。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信息素养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培养目标,分解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对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策略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一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提高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各高校对所有教师作硬性规定,抓好持续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让教师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高校学生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 3.1评价内容全面,原则要清晰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科学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高校学生素养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切实可行,这里面的科学性是指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须具有比较高的结构效度:一是评价因素的确定要全面合理,每个评价因素的内涵具体明确;二是各评价因素权重的分配要合理,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3.1.2可测量性的原则

在确定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教育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因素分解,从一级指标到二级指标层层分解直到分解成可见可测的因素。对每级指标均要规定指标的名称和内涵,并做到语言明确,外延清楚。而且评价要点必须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特性,即必须用评价对象的外显行为来标志评价的内容,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

3.1.3 公开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2激励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学生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对整个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组织和激励学生自主地对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行不断的构建,以让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快的提升。

在信息意识和信息理论道德的培养方面,激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即是在活动课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和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信息的信息需求、形成对信息的强烈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在信息能力的培养上,当代高校学生应该勇于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各种信息技能的实践或者比赛(如网站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软件开发比赛),比如有意识地参与班级网站、BBS的建立、积极地开通个人的主页,积极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提高自己驾驭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鉴别信息的能力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物质保障。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不够理想的现状,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加以重视,寻求更好的出路。自主利用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即读、写、算的能力),增广自己的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信息的方法和原则)、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及其未来)以及外语知识。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也必须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己任,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5]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6]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7]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8] 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5

诵读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已开展的如火如荼, 且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据调查, 目前我市的中职学校90% 的学校尚未开设这一活动。中职学校虽然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但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底蕴浅, 而他们三年后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 而岗位职业素养是要求从业者在“做人”中“做事”, 因此, 人文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

我校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丰富, 大多数同学把早读时间和课间时间用来收看电视节目、玩手机、上网玩游戏等。校园广播站播放着流行歌曲, 学生精神萎靡, 上课昏昏欲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看到的是, 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 有许许多多的不良信息, 侵蚀着这些对于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的认识还比较粗浅的中职学生。为此, 笔者结合我校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活动, 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经典作品选读原则

中华经典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唐诗宋词》等启蒙学读物,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由于这些古文经典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 其内容和形式毕竟离我们现代生活已经相隔太远, 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 所以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取舍。首先我们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 内容积极向上的经典篇章让学生诵读;其次, 选取比较简单的, 易于背诵的经典材料来诵读。对于读经活动来说, 要让学生对诵读经典产生兴趣, 就要求学习内容具有可读性, 要有文学性、艺术性。因此那些缺乏文采、说教性太强的内容我们可以不选取。

二、学科整合, 融为一体

(一) 诵读与语文课的整合

在每次语文课前的3 分钟, 由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读经诵典, 一年后可积累160 多首古诗词。在语文课堂上, 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播放适当的音乐, 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引发审美愉悦,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 全诗慷慨豪放,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诗歌感情跌宕起伏, 大开大合。如果只是一味枯燥的讲解, 学生是不会精准地把握这种感情基调的, 如若配上音乐背景, 学生就会读得酣畅淋漓, 同时诗歌的鉴赏能力也逐步得以提升。根据学生喜爱流行的歌曲的特点, 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 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课上借助音乐的外衣学习经典, 学习积累经典的任务得以高效地完成, 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 诵读与艺术课的整合

古贤圣人的经典名篇, 虽然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历史久远, 离学生生活太遥远, 单纯的背诵记忆, 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怎样让学生爱上枯燥乏味的经典作品呢?将经典的古诗词插上音乐艺术的翅膀, 如演唱岳飞的《满江红》, 李白的《将进酒》……还可以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改编成街舞的说唱词。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舞蹈中积累了经典古诗文, 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与经典诵读的完美结合。

(三) 诵读与班队活动整合

班队会活动并非常规的课堂教学, 它的关键是“活动”, 而经典诵读教学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难以拥有常规课堂教学时间, 我们除了在实验班利用早读、课间、课外等时间开展, 还融入了主题班队会活动。如我校开展的“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活动, 引入《三字经》部分内容:“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 替父亲暖被窝, 中职生更应懂得感恩父母,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体谅父母, 少让他们操心, 多为他们着想, 多与他们沟通, 多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体会父母的艰辛, 尊重父母的劳动, 做到不浪费, 不乱花钱, 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感悟中华国学经典的同时, 领悟做人的真谛, 这比班主任在班队活动中空洞说教更具有教育意义, 且更有说服力。

三、挖掘节日内涵, 展示传统魅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诵读经典名篇, 挖掘节日内涵, 展示传统魅力”的号召, 我们借助学校广播站这一平台, 每周二诵读《三字经》, 每周四诵读《弟子规》, 并先后做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系列特别专题栏目, 其目的就是营造富有中华经典特色的育人氛围, 让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热情辐射到整个校园。

四、教师文化涵养的提升

在指导学生诵读、监督、评价过程中, 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不是追求一种时尚, 也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理念。

经典诗词已经犹如一条河流浸润在学生们的心田,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和思想道德境界。这一活动也推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 营造了书香校园氛围。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实践与研究, 我们探索与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模式。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从而全面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曹韧, 师钦, 曾佐希.高考考点突破——古诗词鉴赏强化[M].北京/兰州:中国书籍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 篇6

关键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融合教育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在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一方面必须要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则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点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 在面对市场需求而调整办学方向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教育, 只有如此, 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秉持严格的职业操守, 在默默耕耘与服务的同时传送人文关怀。目前来看, 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化、人文化以及现代化发展。因此,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 从而使此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更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

1 我国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全面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包括护理专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之前, 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并不包含或包含极少的人文学科内容, 在教育的过程中偏重于科学知识的讲授, 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 以至于直至今日, 仍然存在许多遗留问题。

1.1 院校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缺少重视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职业人才成为了时代骄子, 在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是功不可没的。然而, 我国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 看准的是顺利就业, 继而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因此, 多数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在紧抓专业教学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 致使一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缺乏责任心, 对待护理对象缺乏关怀, 在工作上有技术、无“心术”, 这与院校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的不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 缺少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疏导, 就不能保证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正确性, 导致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出现偏差, 直接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弱化。

1.2 护理专业考核机制单一落后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多数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学期考核主要采用的是笔试, 而这种方式仅仅是对于专业课知识的系统考查, 而无法考核到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 对于护理专业而言, 更考核不到学生对于老年护理的职业理想、信仰与态度。这种单一落后的考核方式不能对于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考核办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没有实现学校考核、自我评估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等多位一体的动态性考核模式, 特别是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 学生是否对于老年人充满博爱之心则无从在试卷中体现, 目前的考核办法尚缺少横向思维, 亟待进一步结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特点进行优化与升级。

1.3 课程设置较少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

人文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撑, 而缺少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则科学便是野蛮的科学, 然而,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融合。“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主要以学习成绩、资格证、英语证、计算机证、技能大赛证等为依据。”[2]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功利思想, 使投身于护理工作的目标不再单纯。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对策

老年人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推广计划生育以来诞生了大量的4、2、1家庭, 这些家庭的第一代已经开始陆续步入老年队伍。”[3]老年人为国家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 因此, 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于老年群体的反哺, 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

2.1 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院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应快速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对于护理专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要加强重视。首先, 要在院校上下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将院校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素养、职业精神教育全面地融合起来。重新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重点引导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养料的输送;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资金投入, 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加强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工作的情感体验, 使包括图书阅览、教材开发、实习基地等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 要重点在护理专业开设人文类必修或选修课, 适当提高医学人文课的比例, 真正改变以往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错误理念。

2.2 进一步优化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素质测评的手段十分单一, 一些院校过分看重专业性评估, 而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考察。在这种评估模式之下, 学生的职业能力被片面的量化, 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内化和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强此专业考核与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升级。改变以往由试卷来决定学生专业能力的做法, 建立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内容同时要包括对于学生实践活动成果的考察。从全方位、多角度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平, 使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真正地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3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内容

课程的设置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教育资源, 要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重点加强该专业的课程设计, 全面融入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育课程, 要深度开发, 打造精品课程, 可以尝试利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进一步联合社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要积极争取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社区平台的支持, 为学生创造实践服务的机会, 在实践学习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

总之, 时代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必须要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要深入反思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快速转变工作理念, 促进课程设置与考核模式的创新, 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 全面营造校园上下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具有一定人文素养与高尚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2]冯文珍, 等.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3 (10) .

上一篇:借鉴企业下一篇:评估材料本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