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施工技术论文

2024-08-03

BIM施工技术论文(精选12篇)

BIM施工技术论文 篇1

1 前言

建筑信息模型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是一种创新的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方法。它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 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等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 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 作为协同工作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建筑信息化模型 (BIM) 可以帮助工程建筑项目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避免反复修正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并且可以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实现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在国外BIM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美国大部分建筑都是依靠BIM技术去完成, 在日本BIM技术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推广和应用。BIM技术在中国未来的建筑业中的应用也会成为必然。BIM对未来的建筑设计业来说将会是一次真正的信息革命。就像20年前, CAD技术的普及推广一样是建筑师、工程师们从几千年的绘图板走向计算机绘图。计算机上的虚拟图纸的修改、复制等都十分方便,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CAD只是实现了辅助制图的功能。

2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持续设计

众所周知, 只有建筑师才从设计初期就开始构思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 拥有可持续的设计观, 才能真正做出可持续的设计, 也才能避免建造中、建成运营中的资源浪费。但当今建筑的复杂程度, 建筑师对整个建构过程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往往无法把握, 就算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全面地考虑可持续与形式、功能的完美统一, 然而当建筑建成后也往往与设计之初的构想差之甚远。于是不得不再加入所谓的节水、节能等的技术设备去达到目标。这必然就付出了不该有的代价,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持续设计, 在设计之初的场地设计时扩大了设计者整合各种现场数据的能力。在建筑单体设计时设计师可以针对每一个特定部分建筑的维护结构的热量得失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BIM模拟建筑物的朝向及开窗设置进而分析房间的采光、通风等真实效果。建筑师还可以更准确地整合多种不同形式的空间、材料及各种系统, 使其更好地去满足使用者生理及心理的健康需求。通过BIM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建筑的标准。

3 工程信息直观化, 建造过程可视化

传统CAD技术都以二维方式呈现, 其表达的信息要通过专业人员去读懂并分析, 若在复杂工程项目中其二维方式表达的信息超越了专业人员的读图能力及经验上的主观判断力, 就不得不依靠三维软件去辅助表达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 而且CAD二维图工作会导致建筑生命周期的隔断不连续, 当新的构思方案出现时, 往往就需要废弃之前的工作从头开始, 而BIM技术着使得任何信息都可以直观地出现在模型中, 这些信息 (形体、日照、流线、节能、水电暖及结构等专业信息) 都是相互关联的, 一处修改, 处处都会跟着修改。

建筑设计的后期BIM技术可进行辅助设计出图, 专业间碰撞检查, 相关规范检查, 项目工程量统计, 施工模拟, 标准构件生产及造价分析等工作。通过BIM的应用, 建筑设计过程的效率提高了, 成本降低了, 流程也变得更加简单有趣。各专业人员、投资方以及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交流也变得更加容易, 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服务水准, 更易获得业主及使用者的认可。

4 方案与建成效果一致, 所有项目都有其用武之地

2010上海世博园中的一半场馆都是应用BIM技术建成的, 尤其像演艺中心这种复杂的项目, 是BIM技术使其得以进展顺利, 施工中的曲线控制与设计模型几乎一致。再如正在建设的上海中心, 很多局部重点部位, 如地下室机房及设备层等关键部分用二维进行设计是根本无法做出的, 最终还是通过BIM系统才得以解决。BIM在其中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BIM是一次设计理念和方法的革命, 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项目都有其用武之地。如在住宅类项目中, BIM通过单元模块的建立来解决大量的重复工作。对大型、复杂的项目, BIM更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完全可以缓解原始CAD在设计表达和设计协同上的诸多问题。从而在前期方案推敲、专业协调、设计直观可视、设计质量保障、控制造价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5 数字化的项目管理及工业化建造模式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将所有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归类整理, 而BIM的模式是将设计归为数字化的数据库而不是单独的文件, 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地检索、查询、删除、替换和更新, 而且可以提供适用于各个建构阶段的模型。也就是说BIM可以像汽车、飞机制造那样, 实现数字化设计制造。如福斯特事务所在伦敦市政厅项目中, 从精确的数字化信息模型中提取出带有x、y、z坐标的500多种窗户, 厂家即可把每个窗子的空间点定位及其他数据输入数字机床, 这样即可生产出与模型中一致的窗子, 节省了时间, 避免了反复制造带来的浪费, 同时也提高了精度和质量。

6 结语

BIM为建筑业带来好处显而易见, 但BIM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BIM技术的应用软件的开发, 完善的BIM相关标准的制定, 同时还要通过大量项目的实践, 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BIM应用模式, 也只有这样BIM技术的优势才能在我国未来的建筑业中充分体现。

摘要: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 不断进化, 不断完善的艰难历程。原CAD等二维模式下的建筑设计手段早已不能实现许多建筑的非线性和超高层及超大跨度等特点,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必将淘汰。现在设计者贯彻信息模型理念已显得极为重要。BIM技术的将使对建筑设计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形成一次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式,可持续设计,工程,效果一致,BIM技术

参考文献

[1]苏毅, 曾坚.从尺规到NURB———用于辅助设计曲面型建筑的几何工具的沿革[J].建筑师, 2007 (10) :18-23.

[2]沈阳市建筑设计院.BIM:让工程建筑设计变得直观、精确[J].勘察设计, 2010 (12) :38-41.

[3]祝元志.BIM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前景与挑战[J].建筑, 2010 (3) :12-22.

[4]傅筱.建筑信息模型带来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转型[J].建筑学报, 2009 (1) :77-80.

[5]王广斌, 张洋, 姜阵剑.建设项目施工前各阶段BIM应用方受益情况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9 (10) :439-442.

[6]张建新.工程项目管理进度控制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BIM施工技术论文 篇2

------BIM技术应用心得

为响应局里对BIM技术应用的号召,在项目领导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本人有幸在营口万达项目参与了BIM技术的应用工作。通过本项目BIM的创建及应用,我作为一名机电安装责任工程师,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BIM绝不只是一个软件。

如果BIM只是一个软件的话,就像我们熟知的CAD或者广联达,那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BIM技术的应用只是在大家会应用Revit的情况下,就会想大家能看懂蓝图和CAD图纸一样,只是图纸的形式变了而已。当然,BIM技术的应用还是要建立的三维图纸软件基础之上的!

在一个建筑物的BIM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它所涵盖所有施工内容、施工顺序、以及工程量的准确数值,为该建筑物从建设到拆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和管理依据。

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

不远的将来,我们每个工人都可以拿着IPAD,依托BIM软件按照模型信息开展施工,我们每个管理人员也会拿着IPAD上楼进行检查和验收。因此,他绝不只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BIM将打开建筑管理效率的大门。

BIM技术的应用,将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使得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管理乃至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BIM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在设计阶段就会避免很多图纸会审的问题,这是很直观的。通过建筑模型我们会很直观的看到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施工的交叉次序。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所以,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所以说这是打开管理效率的大门。

BIM是总包精细化管理的宝刀。

协调工作是建筑业中的重点内容,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业主及设计单位,无不在做着协调及相配合的工作。一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要将各有关人士组织起来开协调会,找各施工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然后出变更,做相应补救措施等进行问题的解决。那么这个问题的协调真的就只能出现问题后再进行协调吗?在设计时,往往由于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不到位,而出现各种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例如暖通等专业中的管道在进行布置时,由于施工图纸是各自绘制在各自的施工图纸上的,真正施工过程中,可能在布置管线时正好在此处有结构设计的梁等构件在此妨碍着管线的布置,这种就是施工中常遇到的碰撞问题,像这样的碰撞问题的协调解决就只能在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解决吗?BIM的协调性服务就可以帮助处理这种问题,也就是说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提供出来。当然BIM的协调作用也并不是只能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它还可以解决例如:电梯井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之协调,防火分区与其他设计布置之协调,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之协调等。所以,他为总承包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依据。

作为一个项目的总承包,我们管理的最大误区在于,我们只是尽力给各个分包提供作业面,而没有真正地管控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及整个工程相关的节点问题。一个大的项目,没有谁会100%全面考虑到各个专业穿插、节点的质量与进度。除了建筑模型----BIM.而往往对于精通建筑行业的业主而言,所有专业穿插、节点的质量与进度的管理是交给总承包商的。这给我们应用BIM技术的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例如:某项目,“所有的非设计变更引起的拆改费用均由总包承担”。还好,我们的领导们慧眼看江山,从一开始就通过BIM技术的运用,从根本上解除了拆改带来的效益风险。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加强从建筑物挖图开始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尤其是作为总承包单位从质量、安全、进度、创新全方面对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分包队伍的管控,提升总承包项目的生产效率、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建筑信息模型将给总承包管理以及建筑行业的管理带来全方位的革新。

有了建筑信息模型,我们从一开始的图纸会审,到进度管理,到质量安全管理,再到各专业穿插的协调管理,最后到项目的成本效益管理,我们的总承包管理将会更加精细、直观、从容、自信,还可以说是完美。

BIM施工技术论文 篇3

【关键词】 BIM;Revit;信息化;建筑技术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housing in our hospital in 2015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odel of the guidance" opened "BIM build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he course,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pairs of case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students' basic skills; 2 increase of elective courses have expanded and deepened role for students BIM knowledge and skills through training students; 3 proved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class and reasonable operability.

【Key Words】 BIM; Revit; Promo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2

1 概述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我院大力推行BIM技术。

BIM包含信息为:(1)建筑信息模型,(2)建筑信息应用,(3)建筑信息管理[2]。其中Revit是提供BIM三维参数化主要工具,Revit包含主要有3个模块:(1)建筑模块,(2)结构模块,(3)机电模块。

1.1 Revit的主要特点

Revit主要特点包括:

(1)平台化

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二次开发功能,使得该软件能随着时间推移,开发功能越多,使用越简便如isBIM魔术师,里正建筑软件等。

(2)信息化。

其不单指对单纯设计应用,主要可以贯穿整个工程,包括造价、进度、工程修改等[3]。

(3)可视化。

能对建筑或建筑构件,结构构件等随时剖切处理,能进一步优化设计。

(4)族

族功能强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族建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其他设计人可以载入族,可以很好把设计人优秀设计思想传承下来,使得该软件能用的越长时间,变得越好用。

1.2 BIM技术当前问题

BIM相对当前建筑行业设计来说是较新的一个平台,目前大概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我国当前主流设计平台软件为AutoCAD,AutoCAD主要用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二维平面施工图设计,具有应用广,操作流畅特点。

②BIM技术新,Revit软件在2014版相对成熟,推广度还不够。目前BIM技术在许多高校都有教师进行应用和研究,开设课程较少。

③BIM技术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主要的Revit软件外,还包括:Navisworks,Magicad,斯维尔BIM等等许多软件[4]。

④BIM软件平台需要电脑配置高。

针对当前情况,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①建筑工程类专业,建议除了开设《建筑制图与AutoCAD》课外,应当开设《BIM建筑技术》这门课。

②目前BIM在教育中多数以培训形式存在,建议对该课程进行适合高校学生的课程设计。

③加大专业机房硬件配置建设。

2 课程设计及分析

经多年《建筑制图与AutoCAD》教学和BIM教学培训,我院已开出《BIM建筑技术》这门课。

2.1课程开出的目的

课程开出主要目的是:

(1)让学生提早接触建筑新技术,提高我院竞争力。

(2)《BIM建筑技术》课程系统性较高,适合高校作为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满足我院应用型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定位[1]。

(3)BIM主要以3D形式展现建筑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直观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建筑技术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理解,如:《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等。

2.2《BIM建筑技术》课程设计及分析

本课程设计学时为3学分48学时,并将其定位为专业主干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设计如表2-1。

对该课程设计分析如下:

(1)该课程体系较大,故定为3学分48学时,其中21学时为实践学时,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训练为主。

(2)BIM平台下软件界面相对其它设计软件较为复杂,所以概述和基本界面至少有3个课时,实践1个课时。

(3)族作为Revit重要特性之一[4],必须安排较高课时,同时安排较高实践课时。其作为主要内容,建议放在教学前面。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族插入时可以随时创建族。大部分培训教材将族放在建筑模型部分讲解是因为培训对象为具有一定工作环境为基礎工作人员,其并不合适高等本科教育。

(4)許多BIM方面职业培训只讲一个综合性较强案例,而作为在校学生其实并不合适。其应当选择一个结构简单建筑作为建筑模型教学。

(5)有了软件操作基础下,选择一个较为复杂建筑模型作为教学。目的是让深入学习一些较为特殊建筑构件设计,如:幕墙,特殊屋顶,特殊墙处理,斜楼板处理等。

(6)结构设计作为BIM教学主要部分,但操作熟练在建筑模型设计中已经具备应有操作能力,所以可以设置为4学时讲授,4学时实践教学。

(7)Revit作为BIM推行主要带动软件,但其实还有许多软件可以配合使用,故应腾出两个课时做介绍,为学生后期工作需要打下基础。

2.3《BIM建筑技术》教学补充

通过《BIM建筑技术》教学,学生能基本完成基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同时也养成了Revit软件操作习惯。由于BIM建筑技术系统较大,涉及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较多,可以开设一门《BIM建筑技术实例》。该课程作为项目化课程设置。

对该课程设计分析如下:

(1)《BIM建筑技术实例》专业针对性较强,故可以作为限选课称为《BIM建筑技术》教学补充课程。

(2)由于《BIM建筑技术》学习和实训较为系统,故其可以作为项目化教学。

(3)课程以讲授为主,每讲授完一个项目,学生完成一个相应的项目作为考核。考核的项目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2.4教学成效

我院关于BIM技术已开展两期,第一期教学采用教学方法为教师对软件各功用进行授课,学生建模教师指导;第二期采用本文教学设计。每期课时为64课时,第一期人数为54人,第二期人数为60人,为了进行教学对比,其中有20人同时上过两期校内培训。调查结果如表2-3。

由表2-3得出,第一期教学效果认同率为92.6%,第二期认同率为100%,第二期教学效果比第一期更加有效认同率为100%,所有学生都认为应当开设《BIM建筑技术》课程。根据调研结果,我院各系新生(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都开设《BIM建筑技术》课程。

3 结论和认识

(1)通过学生培训证明,本文《BIM建筑技术》课程设计合理有效。

(2)以《BIM建筑技术》作为主干课有利于保证学生BIM基本技术技能,以《BIM建筑技术实例》作为选修课,对学生BIM技术有扩展和深化作用。

(3)《BIM建筑技术》课程设计特点是双案例教学和族知识靠前教学安排,有利于学生强化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Z].2011.

[2]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Z]2014.

[3]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Z],2015年.

基于BIM的高速机电施工技术 篇4

当前, BIM技术在高速机电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尤其是在大型、复杂的工程管理中, 被国内外和业界人士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当前国内缺乏商品化的BIM软件, 没有充分发挥BIM技术在机电施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结合BIM技术在高速机电施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对BIM技术的含义和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提出了BIM具体的施工技术, 对其在高速机电的施工应用方法进行详细概述。

一、BIM的高速机电施工技术

1.1管线综合技术

机电施工存在较大的难度, 通过BIM技术的应用, 能够确保机电工程设计的优化性, 确保管线和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在设计机电施工图纸时, 需要建立BIM三维模型, 确保工程进度, 编制合理的审查报告, 确保工程设计的优化性, 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线综合设计方案[1]。

1.2管道碰撞检查

管道碰撞检查主要应用于施工前, 由于硬碰撞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造成工程管道和工程设备之间发生管道碰撞, 需要运用BIM软件来对管道碰撞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综合排布的合理性, 能够减少工程返工现象的发生。

1.3设计、出图、交底和施工

BIM技术自身具有较强的出图功能, 能够确保工序的优化性, 位置和标高的合理性。需要借助BIM三维模型导出的剖面图和平面图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能够给予后期的工程施工以指导性的作用。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功能, 通过对具体工程和模型进行对比, 能够对工程理论和实际工程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合理的评估和了解, 及时发现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为机电工程的顺流施工提供保障[2]。

二、BIM技术在机电施工中的应用方法

1、BIM可视化展示设计。

BIM可视化展示设计主要是指建模的过程, 需要按照数据和图纸上的内容开展施工工作, 对高速公路的道路、桥梁、设备和隧道等进行BIM建模。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项目设计内容的全面性, 为BIM可视化建立良好的基础, 确保BIM工程布局的合理性, 提高工程设计的可行性, 能够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BIM技术干涉检测和工程模拟。

道路、桥梁、设备和隧道都是高速BIM模型在哪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实现对线缆路由和设备控制范围的合理检测, 通过对设备进行定位和精确分析的过程, 能够明确设备间和模拟标段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及时解决问题, 减少工程变更, 确保各项调配资源的合理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确保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性。

3、BIM工程深入设计。

主要是指对BIM工程管理道路、桥梁、设备和隧道等进行深度设计的过程, 需要根据要求进行模型的创建, 有利于确保BIM系统设计的优化性, 有利于确保管线使用的合理性。能够结合数据进行模型的创建, 能够通过BIM建模对设备管线进行调整和完善。BIM三维模型的建立, 需要对工程内部的尺寸、型号、功能和材料等参数进行充分的了解, 将设备模型进行合理组织、分类和关联, 通过3D多视角进行浏览。需要确保工程安全、成本和质量等各项属性能够与模型相关联, 结合BIM模型项目特点, 对工程检测报告进行优化设计, 将形成的三维效果图分解为二维施工图。

4、BIM工程管理。

第一, 资源管理, 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工程阶段, 对资源、人员和设备等进行调拨管理的过程, 通过BIM系统能够生成设备调拨表, 及进度计划表等, 将表提交给采购部门, 能够确保采购工作的合理进行。第二,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计统部将施工定额标准以编码的形式在BIM系统中进行登录, 能够确保工程成本的精确性, 自动完成工程量的量算工作。同时, 还能够通过BIM系统自动计算出任意节点的总工程量, 对高速机电工程在施工中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系统的计算, 了解成本计划和实际进度之间存在偏差的原因, 对工程内部的各项资源进行动态化管理。第三, 进度管理。

三、结论

BIM在高速机电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应用, 该技术使用初期, 存在建模工作量大和标准不统一等特点, 应用的相关配套软件相对较少, 导致工程施工存在较多的问题, 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无法促进工程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BIM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BIM技术的精细化管理日益加强, 符合当前高速机电施工发展的进程, 在工程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平, 李丁, 林佳瑞, 颜钢文.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 2012, 16:10-17.

BIM技术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很荣幸能参加第*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 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BIM技术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篇2

本有虽从事施工多年,但接触BIM还是比较晚的,今年10月接触到一家叫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培训。感到中国BIM培训网的老师相当负责,无论从课程的安排,老师的讲解都想到了学员前面,尤其是像我这种属于BIM零基础的人,更是细心讲解,随时询问上课情况,及时了解需求,适时的对讲解内容进行调整,在此非常感谢中国BIM培训网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主要是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来谈谈通过此次BIM培训之后认识。

首先,BIM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可视化,所看即所得。当我们碰到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刚拿到图纸时,就很难根据二维图纸想象到整个项目的样貌,若是有了BIM的三维模型,则我们一看就能知道该建筑长什么样了,并且可以全方位的看到整个建筑各个部位,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我们的项目有一项软膜天花吊顶,其造型就比较奇特,虽然有二维图纸和效果图,但我们根据这些仍然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怎样的,亦很难去跟施工人员详细的描述它,施工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如果是在BIM模型里的话,就会简单许多,只需要找到这个构件,就可以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来观察它了,对指导施工也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就是BIM可以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利用此功能来检测建筑的结构是否符合负载条件、室内散热器的散热量以及灯具照明的照度是否满足业主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即使不满足,到时候发现问题了再改不迟,可是偌大的一个项目,势必会造成材料的损失,返工量必然也是相当的可观,从而增加了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最后,是BIM的碰撞检查功能也是非常强大,在BIM里,我们可以将各个专业的模型整合到一块去,利用碰撞检测命令对整个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功能既可以做硬碰撞的检测,也可以做间隙碰撞,比如热水管与线管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20CM,则设置好以后它就会将间距在20CM以内的热水管与线管找出来,方便我们修改。不仅可以做静态的碰撞检测,也可以做动态的碰撞检测,比如,同一个位置有两跟管道交叉穿过,但如果它们不是同时出项在那里的话就不会被检测出来。这个特点不仅提高了前期出图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后期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大幅度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以上是本人参加过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后对BIM的认识,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是结合了本人所负责的项目而谈的,然而,因为即使BIM再强大,计算机和软件也都是死的,不可能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操控,所以,BIM的推广还是需要大家的积极学习、研究和摸索。

BIM技术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篇3

很荣幸能参加第*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幕墙设计工程中的BIM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BIM;幕墙设计;应用

引言

BIM技术的本质其实是首先是建模,其次便是围绕着此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应用。从理论上来讲,开发商在提出项目方案开始便可以运用BIM软件进行建模获得预算数据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支持其决策。然后提供规划设计文件供政府部门审批,将修改意见在BIM模型中体现。模型流转到建筑师和设计分包时,他们进行扩初设计,配合招投标等,图纸和模型在这一阶段是关联的,模型的几何信息在不断的调整,并定义出初步的物理信息和功能信息,以作为下一阶段总承包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实施指导资料。总承包单位会对BIM在施工阶段进行调整,添加和修正各种信息,并将施工信息返回模型中,以管理和控制专业分包以及材料商的运转。监理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模型中获取几何信息、功能信息,可视化比对设计与施工成果的差距,而后提出意见。最后,工程项目竣工时将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建筑,一个在现实世界,另一个存在于电脑中,两者通过管理系统相互关联,物业可以基于电脑中的建筑对现实世界的建筑进行控制。

BIM是技术,也是方法,项目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收集并管理,整个业务流程均可以协同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提供准确的数据及信息,达到共享与交流信息等目的,提高了项目的进度及质量。

一、BIM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BIM的主要状况是:a)大部分业内人士听说过BIM;b)设计院大都已经开始应用BIM开展工作;C)大学院校开设了BIM课程,逐渐输出BIM人才;d)国家已经明确了BIM发展规划并着手制定相关BIM标准;e)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重视并在自己的工程项目中实践BIM;F)一些大型施工单位正积极运用BIM为自己创造价值;g)越来越多的BIM咨询顾问公司正在出现;h)复杂形态项目、大型项目强制要求使用BIM。比如上海中心大厦、凌空Soho等。

二、BIM的应用软件

BIM概念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包含建筑物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每个领域都有与之相关的BIM软件。比如BIM建模可选择许多软件厂商的软件,一般来说根据相关专业人士总结出的经验,可以按照如下原则选择软件,但也不是绝对的:

(1)民用建筑用Autodesk Revit;

(2)工厂设计和基础设施用Bentley;

(3)单专业建筑事务所选择ArchiCAD,Revit,Bentley都有可能成功;

(4)项目完全异形、预算比较充裕的可以选择DigitalProject或CATIAo

三、BIM在幕墙中的应用

BIM在幕墙中的使用,最早只是用于一些外形复杂的项目,双曲弯扭的截面用CAD制图无法绘制(如图1所示)。BIM软件有强大的三维功能,可以根据参数建模,然后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按照实际幕墙的板块进行分格,最后再从三维模型中拆分出每一个板块,直接生成加工图,以指导加工,保证幕墙安装完成面,能流畅的表达出设计师想要的效果。

图1 双曲弯扭的截面

目前国内传统的幕墙设计主要依赖于CAD软件进行二维的图纸绘制。根据设计院给定的平立面及结构图纸,进行幕墙系统的深化设计,不同位置绘制幕墙的分格,在幕墙分格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幕墙的节点图,以分格和节点图为依据绘制不同材料的加工图,进行下料加工,进而上墙安装。

通过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一系列BIM实践,我们总结了BIM在幕墙工程中的核心价值包括:

(1)曲面优化:设计师对建筑外形的设计理念是理论性的,比如很多工程的曲面是无规则的,或者说参数化的。用普通的软件难以绘制出建筑的外形,更不要说进行深化设计。幕墙BIM软件具有强大的三维功能,可以按照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模拟出设计师想要的外形。把理论性的概念变成实体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BIM软件三维模型

(2)方案推敲:有了模型.再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即把外立面按幕墙的面材材质不同进行分格。幕墙BIM协助设计师进行参数化幕墙分格,根据设计师的需求通过参数化控制幕墙分格,快速准确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帮助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与制造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不影响设计师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对曲面玻璃平面化,自由曲面板材可展化,降低生产安装难度,减少建造成本。

(3)幕墙系统基础建模:根据设计师的图纸和幕墙顾问公司的大样节点图,快速搭建模型,直观展示建筑的真实表现,完成幕墙系统的基础建模。也可通过与其他专业模型整合检查幕墙的设计缺陷和建筑、机电、结构、钢结构的问题。基于BIM创建的三维模型,对外幕墙、外幕墙支撑钢结构及其他相关专业进行碰撞检查,快速发现问题,协调解决。

(4)幕墙深度建模:通过幕墙公司的节点图以及前期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深化建模,模型参数化可以提取出加工、定位所需的数据,根据幕墙公司的需求制作加工图,定位图。幕墙公司按照BIM建模的数据图纸进行生产和安装,保证了设计师对建筑外形要求的延续性,在施工阶段避免了对建筑形体的更改。

(5)构件加工图,定位图与数据:

模型可直接导出材料加工图纸,直接与加工厂接口,进行下料加工。基于BIM模型,可快速分析现场测量数据,自动对不同偏差情况分类判别(正常偏差征超差项超差),效率大大提高;

可运用现场测量数据,快速修正设计模型,提取加工图,抽取细目定额理论数据。即使在超过设计运行的偏差情况下,也通过快速设计变更响应一>设计加工运输绿色通道等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可将新构件运至现场。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进行BIM模型预拼装。对于偏差较大的情况,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设备,自动生产实际单元板块,置人理论模型中进行现场预拼装模拟。

(6)简易幕墙安装动画,指导安装:可视化模型也是指导现场施工的重要参考数据,可以通过模型进行施工顺序的指导。基于BIM创建现场施工机具模型,包括钢平台、双层吊篮、施工吊机等等,进行运行分析模拟。

(7)幕墙系统数据管理:BIM模型在幕墙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在模型中快速找到破损位置的单元板块编号,进而找出其对应的玻璃规格以及链接的构件加工图。同时,分析该板块两侧的单元尺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更换方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是可以贯穿于幕墙的设计、招标、施工及后期的运营整个过程之中的技术。未来的幕墙设计中BIM将取代CAD等二维软件,成为不可或缺的设计技术。

作者简介:

浅谈BIM技术的应用 篇7

关键词:BIM技术,应用

1内涵

美国乔治亚技术学院的查克·伊斯曼(Chuck Eastman)博士提出的BIM概念:“建筑信息模型综合了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功能要求和构件性能,将一个建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单独的建筑模型中,而且还包括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维护管理等的过程信息。”是对BIM技术最早期的定义。

2002年Autodesk公司副总裁Phil Bernstin向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提出了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设计理念——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一词正式诞生。2007年美国发布了国家BIM实施标准,此后,英国、澳洲、韩国、新加坡、香港等相继发布了BIM实施标准。

2特点

2.1关联性

BIM信息模型中的对象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如果BIM信息模型中的一个对象发生了变化,那么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对象都将会进行更新,以此来保持BIM信息模型的健全性和完整性。这不仅提高了项目设计的效率、减少了图纸修改的工作量,而且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图纸间的错误、遗漏等问题。

2.2优化性

(1)项目方案优化

BIM技术可以把项目设计的变化对投资回报的影响进行实时计算并得出结果,而这个结果可以帮助业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项目方案。

(2)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

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异型设计,比如幕墙、大空间等,这些异型设计占投资和工作量的比例大,而且通常施工难度大、施工问题多,对其进行施工方案优化,可以最大化的保证施工进度且控制造价。

2.3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将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立体的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面前,给工程建设人员提供了一个更直观的图像效果。

2.4模拟性

在设计阶段,BIM可以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BIM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即根据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来模拟实际施工过程,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完成实际施工过程。

2.5可出图性

BIM技术通过对建筑进行可视化演示、调节、模拟、优化以后,帮助业主出不同于设计院的线条式图纸,可以出如下图纸:

(1)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2)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

(3)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3 BIM技术的应用实际案例

3.1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

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位于天津港的东疆港区南端,码头前沿线长为625 m,宽为65.05 m;码头包括前方承台、中承台和后方承台三部分;码头采用高桩梁板结构。码头主要包括水工码头、客运大厦和设备采购安装等三部分内容,码头客运大厦部分为地下局部1层、地上局部5层,采用钢结构框架支撑结构建造。

天律港国际邮轮码头的主体为异形钢结构,东西方向长为380 m,外檐部分的异型装饰板和中空玻璃幕墙为超长、超薄型构造,厚度仅为18 mm。此结构如果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不仅会使工程建设多次返工导致工期延误,而且还会浪费大量建筑材料。因此,承担该项目建设的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利用BIM软件对该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将其精确细化到每一个结构构件,并且分区域、逐层、逐点准确定位出每个大钢构件同外装饰面层之间的净距离,最终达到了施工控制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实现了项目建设“零”返工。

3.2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曲阜路站项目

上海市地铁12号线曲阜路站跨西藏北路与8号线曲阜路站十字相交。车站总长288.4 m,标准段净宽20.5 m,岛式站台宽12.5 m。高峰小时设计客流为7 062人/小时,车站总建筑面积18 776.2 m2。

(1) BIM技术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设计阶段BIM技术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使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沟通,以此来更好的开展设计。设计人员、审核人员等在任何时间段可通过不同权限从模型上直接获得相关信息,如专业视图、设计进度、设计质量等信息。

在项目设计阶段后期,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软件对项目模型进行管线碰撞检查、大型设备后期安装以及维护路径的设计研究,从而优化净空高度、优化管线布置方案和优化工程设计,以减少在项目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由于设计错误所导致的返工,以便保证工期控制造价和提高项目质量。

(2) BIM技术在项目建造阶段的应用

在项目建造阶段,可以利用设计阶段的BIM模型,加上时间属性,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人行及车行道路翻交和管线搬迁模拟,以4D的直观方式对施工重点、难点进行研讨、加深理解,以便优化项目施工方案。

在项目管理平台上,BIM可以协调组织项目的所有参与方(设计,施工,监理等)、运营单位进行运营条件检查并制定竣工BIM模型标准;设备供应商进行产品信息录入和设备运维参数录入,以及制定设备参数数据标准、提供数据录入接口;监测单位对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并且提供远程三维可视化监测数据访问平台;监理单位负责检验记录和提供检验管理平台;施工单位负责管片质量跟踪管理(RFID)和进度计划管理,此外还包括制定芯片选用标准和提供4D进度监控平台;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变更管理和提供设计变更管理平台。

4结语

BIM施工技术论文 篇8

1国内当前的现状

1.1政策标准方面。当前BIM技术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2012年1月, 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 包含五项BIM相关标准, 其中《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2014年12月已通过审查, 而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也在2014- 2015年相继颁布了BIM地方应用标准, 同时经济较发达的省市也较早地落实了相应BIM实施政策, 如广东政府提出“到2016年底, 政府投资的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 以及申报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应当采用BIM技术;到2020年底, 全省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建筑工程项目普遍应用BIM技术。”, 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2017年起, 本市投资额1亿元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市重大工程, 申报绿色建筑、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施工等奖项的工程, 实现设计、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 同时为了配套建设单位牵头作BIM应用, 出台了相应的BIM技术应用咨询服务招标及合同示范文本, 而内陆地区对于BIM技术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均相对滞后[2,3,4]。

1.2应用项目方面。翻阅近几年参赛获奖的BIM项目, 发现应用BIM效益较好的项目均是一些建筑造型复杂、使用功能特殊、体型庞大, 以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主题公园、火车站、机场等大型项目为主, 或是业主要求自身及各参建方均必须要求应用BIM的项目。对于目前常见的住宅性建筑BIM应用点较少, 效益不突出, 这也与住宅项目施工工艺简单有着直接关系。

1.3主要应用点。 (1) 可视化, 三维信息化模型可以直观地查看建筑构件的尺寸、位置、标高、材质等属性信息, 可视化技术交底及方案展示更加直观, 节省时间, 提高办事效率。 (2) 模拟性, 设计阶段过程中的节能、日照、通风、热能传导模拟等, 施工过程中方案、工艺、现场组织模拟;同时可以进行虚拟施工, 提前掌控工程整体实施进度。 (3) 机电管线综合排布、洞口预留及构件预制是目前BIM应用最成熟, 效益最显著的方面之一, 但目前仍未打通由模型数据直接进行数字化加工的环节, 中间仍需要人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 (4) 钢结构、幕墙设计深化, 钢结构深化是BIM技术应用最为成熟, 可以落地的技术;针对幕墙BIM模型, 精确进行尺寸分格、连接件的统计、详图的绘制等。 (5) 工程算量, 目前混凝土、钢结构型材、砌体、机电管线、装饰材料等均可以直接直接依据BIM模型进行工程量的统计, 提前制定材料计划, 只是存在部分软件钢筋由于模型搭建、转化的困难, 进行钢筋精细化统计还存在一定困难。

1.4主要应用软件。在二维CAD时代往往一个厂商的一个产品就能支撑技术应用环境, 例如Autodesk的Auto CAD, 而在BIM技术环境中, 并不存在在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软件产品, 建筑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更多的选择。各大民用建筑设计院在进行BIM三维系统设计时建筑以Autodesk公司的Revit以及Graphisof公司的Archi CAD为主, 结构设计以PKPM、YJK、CSI系列为主, 机电以Magicad等为主, 钢结构深化以Teklastructure为主;工业设计院以bentley公司的系列软件为主;工程造价管理以广联达、鲁班、斯维尔等为主, 其中也有基于三维实体算量的新点比目云、基于快速建模的天正、橄榄山、鸿业等插件。

1.5各主要单位应用现状。 (1) 业主方,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业主提出明确的BIM要求, 甚至明确提出需要的3D文件格式, 项目准入门槛明显提高, 在建上海迪士尼项目、天津117大厦、武汉的“绿地中心”等项目的业主也明确要求承包方会用BIM;同时越来越多房地产公司如万科、万达等在某些项目招标过程中均要求承包方拥有运用BIM的能力。 (2) 设计方, 具有总包资质的工业设计院、大型民建设计院因为市场竞争等需要, 积极在企业进行BIM推广, 国内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集团、CC- DI等上千人的大院, 其BIM团队已成型, 具备了BIM三维协同设计能力, 已完成一些代表性的项目, 且均以重点复杂建筑项目为主, 对于常规性项目, 仍是以传统二维方式设计;对于一些中小型设计院仅是进行了BIM技术的初步尝试, 甚至仍在观望之中。 (3) 施工方, 国内几大建设集团公司都已经拥有自己的BIM团队, 如上海建工、中国建筑等, 尤其在钢结构、机电安装等方面的深化设计BIM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目前施工企业中, 中国建筑下属施工单位对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时间比较早, 且各单位均有自己的BIM团队, 技术实力相对较强, 在施工项目基层普及比较广, 如中建三、八局等。其他国内施工单位也积极推进BIM技术的应用, 基本均以项目试点为主, 以点到线, 以线到面的发展, 部分单位成立了BIM中心, 且各施工企业的BIM团队基本以翻模、模型深化为主。

2BIM施工技术实施

2.1实施目标。项目管理团队在运用BIM技术指导施工时, 首先要明确建设单位的目的和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的目的和要求合理斟酌自己的目标, 即明确运用BIM达到什么目的, 具体想作什么, 是否考虑进行工程量精准计算及竣工后的运维等;根据工程项目特点、人员配备等明确BIM应用的实施目标, 有的放矢。

2.2团队架构。施工总承包单位进场后, 根据实施目标的要求, 组建施工阶段项目BIM管理团队, 配置足够的人员参与项目的BIM实施, 同时各分包单位建立自己相应的BIM专业实施团队, 在BIM总包单位管理下完成项目实施工作。

2.3任务分工。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和人员配置情况进行任务分工, 可按各个建筑的单体、专业、楼层或分包区域进行划分。

2.4建模标准。建立模型之初及明确模型的建模依据, 建模区域, 模型搭建顺序, 单位和坐标, 同时根据实施目标确定模型的精度等级。

2.5软件版本。项目启动前, 应确立保持软件版本及接口一致性原则, 确保建模软件的类型及版本统一, 并对交付成果的文件 (数据) 格式做统一规定。各参与方应按规定选用项目BIM实施软件, 提交统一格式的成果文件 (数据) ;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专业软件之间的传递数据接口应符合标准规定, 以保证最终BIM模型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

2.6模型审核。 (1) 施工总承包应接收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阶段BIM模型, 对提供的模型进行审核和确认, 对自身合同范围内的设计阶段BIM模型进行必要校核和调整, 项目总工对于图纸、BIM模型的精度及准确性应及时与设计、监理、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和联系。 (2) 施工总承包在没有设计单位提供的模型时, 项目总工应定期召集专业负责人根据进度安排对不同阶段自建的BIM模型进行审核和确认,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更新, 保证BIM模型与施工现场相结合, 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保持BIM模型的适用性, 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和联系。 (3) 施工总承包应统筹管理好各分包单位施工阶段的BIM模型;分包单位发出的BIM模型需经专业负责人审核确认后, 方可提交;施工总承包发出的BIM模型必须经项目总工审核确认后, 方可作为相关资料与设计、监理、建设单位交流的依据。

2.7进度计划。可以综合施工进度和项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同时根据项目特点, 确定项目BIM执行计划及相关方工作时间节点, 明确节点任务完成与否的奖惩措施, 形成良好的激励计划。

3BIM技术实施的几个问题

3.1高效运用模型。实施BIM技术的目的不是仅建个模型, 浏览一下, 而是将模型应用深入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模型是设计与施工间的信息传递的桥梁, 模型可以在技术交底、方案评审、安全与质量检查、预算造价、进度掌控以及进行工法编写、报奖资料的编制等多方面多层次实施应用起来, 充分利用好模型, 将显著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提升工程质量, 创造效益。若应用BIM仅为了翻个模型而不去应用, 即失去了其信息传递流通的价值, 且对于施工单位的中小型工程来说翻模成本也不低,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2结合现场的机电管线排布。模型整合后进行机电管线的碰撞检测, 碰撞检测各个专业间管线的碰撞距离要结合施工现场选用, 切忌追求理论上的碰撞距离为0, 不盲目采用软件的自动排布、自动连接, 不停留在理论上, 因为仅靠软件自动生成的, 调整成了所谓的“零碰撞”, 其实和管线综合完全是两回事, 是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碰撞检测后进行机电管线排布, 应由现场懂施工的技术人员来最后完成定稿, 切忌不可由没有下过现场、纯粹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建模人员来完成管线排布, 但建模人员可以根据施工现场人员的反馈进行修改。

3.3工作流程机制。目前BIM在如火如荼的宣传推广, 项目上也出现了一批BIM总监、BIM经理、BIM工程师、BIM部门等, 以及BIM实施新的机制和工作流程等, 看起感觉极具创新、高端等, 但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其为了应用BIM而创造了一套与现行项目管理机制并行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增加了项目管理人员的负担, 而不是将BIM技术融入到现行项目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之中, BIM技术在项目上实施的关键还是由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质量员等这些生产一线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 项目质量的提升本质靠的是科学、高效、精细化的管理。应该结合现有的项目管理机制及劳务分包管理模式, 将BIM技术渗透到生产一线进行精细化管理, 进而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 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同时充分认识到BIM作为建筑信息的载体是建筑行业技术的一种, 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工具、介质, 关键是如何利用好, 发挥BIM技术的价值。

4结论

BIM是建筑行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对整个建筑行业技术的一次革新, 进一步推动建筑粗放式向集约精细化管理的步伐, 但是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BIM实施路线, 进一步促进其 “落地”化的应用, 充分发挥其价值, 促进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震卿, 张莉莉等.BIM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深化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 2014, 45 (2) :115-118.

[2]SZGWS2015-BIM-01.BIM实施管理标准[S].深圳: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2015.

[3]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S].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2015.

我国BIM技术研究与应用 篇9

关键词:BIM技术,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技术政策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的各阶段, 以及每一阶段的各专业、各环节都在应用软件辅助专业工作。目前, 设计与施工等领域的从业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信息共享, 二是协同工作。信息孤岛几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到一个行业, 小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 数据不能有序流通、信息不能共享, 信息孤岛给行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筑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中信息应用和交换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风险的产生。2007年, 美国的麦克格劳·希尔 (Mc Graw Hill) 发布了关于建筑业信息互用问题的研究报告“Interopera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该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 数据互用性不足使建设项目平均增加3.1%的成本和延长3.3%的工期。具体表现为, 由于各专业软件厂家之间缺乏共同的数据标准, 无法有效地进行工程信息共享, 一些软件无法得到上游数据, 其产生的结果也不能为下游软件利用, 使得信息脱节、重复工作量巨大。信息不能共享必然也影响到各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和质量。而BIM技术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解决信息共享问题。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是在CAD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 是应用于建筑业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事实上, 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一直在对如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进行信息建模开展深入的讨论和积极的探索。BIM的概念是在2002年提出的, 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BIM给出的定义是:BIM是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是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分享的知识资源, 为其全生命期的各种决策构成可靠的基础。BIM是一种应用于设计、施工、管理的数字化方法和工具。应用BIM技术, 可以支持项目各种信息的连续应用及实时应用, 这些信息质量高、可靠性强、集成程度高而且完全协调, 可大大提高设计乃至整个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 显著降低成本。

BIM的提出和发展, 除了在技术上对建筑行业行为进行改革和创新外, 对传统的行业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挑战。它是引领建筑业信息技术走向更高层次的一种新技术。它的全面应用, 将为建筑业的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 同时, 也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使工程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成本降低。

20年前一场“甩图板”的运动帮助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实现了从纸笔到计算机二维绘图的飞跃。目前, 二维向三维、图形向模型的过渡和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BIM理念在国内的实践也开始初见成效。尽管相对于我国的建设大潮, BIM的应用仅仅是开始, 但BIM正在改变项目参与各方的协作方式, 改变人们的工作协同理念, 使每个人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获得收益。BIM技术作为下一代工程项目数字化建设和运维的基础性技术, 其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我国作为一个大国, 特别是我国正在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建设, 有必要着力推进BIM技术的应用, 以便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1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

BIM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的BIM参数模型, 涵盖与项目相关的大量信息服务于建设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安装、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 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等发挥出巨大的优势作用。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模式是创建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信息的数字化方式, 是建设行业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 必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当前, BIM在中国建筑领域内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虽然我国的BIM应用还未到普及阶段, 但是认识并发展BIM、实现行业的信息化升级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1.1 可实现建筑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

BIM技术有力地支持建筑项目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维护全过程充分共享, 无损传递, 从而使建筑全生命期得到有效的管理。应用BIM技术可以使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 (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设计团队、施工单位、建筑运营部门等) 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期内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 进行协同工作。不像过去依靠符号文字形式表达的蓝图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因为信息共享效率很低, 导致难以进行精细管理。

1.2 是实现可持续设计的有效工具

BIM技术有力地支持建筑安全、美观、舒适、经济, 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模拟, 从而容易地做到建筑全生命期全方位可预测、可控制。例如, 利用BIM技术, 可以将设计结果自动读入建筑节能分析软件中进行能耗分析, 或读入虚拟施工软件进行虚拟施工, 而不像现在需要技术人员花费很大气力在节能分析软件, 或在施工模拟软件里首先建立建筑模型;又如, 利用BIM技术, 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设计结果, 而且可以直观地展示施工细节, 还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 以便反映实际过程中的偶然性, 增加施工过程的可控性。

1.3 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BIM技术有力地支持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减少建筑工程“错、缺、漏、碰”现象的发生, 从而可以减少建筑全生命期的浪费, 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英国机场管理局利用BIM技术削减希思罗5号航站楼10%的建造费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整合设施工程中心 (CIFE) 根据32个项目总结了使用BIM技术的以下优势:消除40%预算外更改;造价估算控制在3%精确度范围内;造价估算耗费的时间缩短80%;通过发现和解决冲突, 将合同价格降低10%;项目工期缩短7%, 及早实现投资回报。

1.4 促进建筑行业工业化发展

我国建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原因是建筑工业化水平较低所致。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近半个世纪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以三维设计为核心的PDM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产品数据管理) 技术的普及应用。建设项目本质上都是工业化制造和现场施工安装结合的产物, 提高工业化制造在建设项目中的比例是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工业化建造至少要经过设计制图、工厂制造、运输储存、现场装配等主要环节,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工期延误和成本上升, 例如:图纸不准确导致现场无法装配, 需要装配的部件没有及时到达现场等。BIM技术不仅为建筑行业工业化解决了信息创建、管理、传递的问题, 而且BIM三维模型、装配模拟、采购制造运输存放安装的全程跟踪等手段为工业化建造的普及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 工业化还为自动化生产加工奠定了基础, 自动化不但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而且对于复杂钢结构, 利用BIM模型数据和数控机床的自动集成, 还能完成通过传统的“二维图纸-深化图纸-加工制造”流程很难完成的下料工作。BIM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大大推动和加快建筑行业工业化进程。

1.5 将建筑产业链紧密联系起来

建筑工程项目的产业链包括业主、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部品、材料、设备等, 一般项目都有数十个参与方, 大型项目的参与方可以达到几百个甚至更多。二维图纸作为产业链成员之间传递沟通信息的载体已经使用了几百年, 其弊端也随着项目复杂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大变得越来越明显。打通产业链的一个技术关键是信息共享, BIM就是全球建筑行业专家同仁为解决上述挑战而进行探索的成果。业主是建设项目的所有者, 因此自然也是该项目BIM过程和模型的所有者, 设计和施工是BIM的主要参与者、贡献者和使用者, 业主要建立完整的可以用于运营的BIM模型, 必须有设备材料供应商的参与, 供应商逐步把产品目前提供的二维图纸资料逐步改进为提供设备的BIM模型, 供业主、设计、施工直接使用, 一方面促进了这三方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对供应商本身产品的销售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渠道。

1.6 应用效益明显

如果工程建设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能够达到目前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 按照美国2008年12 800亿美元的工程建设行业规模计算, 每年可以节约将近4 000亿美元。美国BIM标准 (NBIMS) 为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为美国工程建设行业每年节约2 000亿美元”。对于我国, 同样可以期望BIM技术的普及应用会带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 充分地利用BIM技术, 将使我国建筑行业能够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新挑战。

2 我国BIM标准与技术政策研究

2.1 BIM技术基础研究

我国BIM技术研究是从IFC标准研究和应用开始的。1998年, 国内专业人员开始接触和研究IFC标准;2000年, IAI (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 Interoperability, 国际互操作联盟, building SMART组织的前身) 开始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科研组织进行接触, 使我国全面了解了IAI的目标、组织规程、IFC标准应用等问题。

对IFC标准的早期 (2001—2004年) 研究和应用之一就是在国家863计划中, 通过扩展IFC标准形成了《数字社区信息表达与交换标准》。在此研究项目中, 基于IFC标准制定了一个计算机可识别的社区数据表达与交换的标准, 提供社区信息的表达以及可使社区信息进行交换的必要机制和定义。此项目的另一个收获就是, 探索了IFC标准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以及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扩充的方法。

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 设立了“基于国际标准IFC的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系统研究”研究课题。此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全文翻译了IFC标准, 为后期的国家标准等同采用打下基础;开发了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CAD软件系统, 以及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在“基于IFC标准的建筑结构CAD软件系统”研发中, 深入探索了已有CAD系统借助商业软件和自主开发这两种主要BIM软件集成模式, 为直至今日的国产软件改造和系统集成打下坚实基础。在“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研发中, 探索了通过WBS编码集成3D模型、工程资源、进度管理, 形成4D可视化动态管理系统的方法, 此系统在“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工程”、“青岛海湾大桥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 通过“现代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课题, 研发了建筑工程协同设计集成系统、数字工地集成控制系统和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信息共享系统, 进而实现了设计与施工两个阶段的信息共享, 同时集成和改造了现有的专业CAD软件和管理软件。课题BIM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建筑施工管理IFC数据描述标准、基于IFC、IDM、IFD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技术、基于IFC标准的建筑信息模型数据集成与交换引擎装置和方法等。

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滚动支持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 设立了“基于BIM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研究课题。课题形成了诸多BIM技术相关成果, 包括: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软件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成本预测软件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软件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优化软件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安全分析软件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耐久性评估软件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信息资源利用软件系统。

2009—2012年, 清华大学、Autodesk公司联合开展了“中国BIM标准框架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体现在《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研究》、《设计企业BIM实施指南》两本专业书籍中。

2 0 0 6—2 0 0 9年, 我国参与了欧盟“E u r o p e INNOVA”项目, 应用IFC标准, 完成了基于性能的建造标准与实际业务过程的集成, 以促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2 我国BIM标准编制

我国BIM标准必须要考虑的行业现状。首先, 我国有自成体系的语言、工程标准和规范;其次, 我国有相当数量符合上述工程标准和规范的专业应用软件, 离开这些软件, 各类企业就没法正常工作。当前, 尚无一个软件或一家公司的软件能够满足工程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所有需求, 技术上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一批可以代替上述所有专业应用软件的其他BIM软件,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 建筑业企业都没有能力短期内更换所有专业应用软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简称住建部) 2012年1月17日《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2]5号) 和2013年1月14日《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3]6号) 两个通知中, 共发布了6项BIM国家标准制订项目, 分别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编码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这两个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这6个标准分为三个层次: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基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执行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

BIM标准编制的基本思路是“BIM技术、BIM标准、BIM软件同步发展”, 以中国建筑工程专业应用软件与BIM技术紧密结合为基础, 开展专业BIM技术和标准的课题研究, 用BIM技术和方法改造专业软件。我国BIM标准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信息共享能力是BIM的核心, 涉及信息内容、格式、交换、集成和存储;协同工作能力是BIM的应用过程, 涉及流程优化、辅助决策, 体现与传统方式的不同;专业任务能力是BIM的目标, 通过专业标准提升专业软件, 提升完成专业任务的效率、效果, 同时降低付出的成本。

2.3 BIM技术政策研究

作为一个大国, 特别是我国正在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建设, 有必要着力推进BIM技术的应用, 以便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水平的提升。BIM技术是一项新技术, 其发展与应用需要政府的引导, 以提升BIM应用效果、规范BIM应用行为。作为辅助BIM技术应用的国家技术政策主要有: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住建部在2011年5月发布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简称《纲要》) 。在《纲要》全文中, 9次提到BIM技术, 把BIM作为支撑行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纲要》中设定“加快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总体目标, 对于勘察设计类企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以“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系统建设与应用”为具体目标, 对于专项信息技术应用, 以“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4D项目管理等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改进传统的生产与管理模式”为具体目标。对于勘察设计类企业, BIM技术应用和发展重点是“推进BIM技术、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技术应用, 提升和完善企业综合管理平台”;“研究发展基于BIM技术的集成设计系统, 逐步实现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信息共享及协同”。对于专项信息技术应用, BIM技术发展重点是“设计阶段:探索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技术”;“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的应用延伸”;“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

《勘察设计和施工BIM发展对策研究》:住建部质量安全监管司于2012年启动了勘察设计和施工BIM发展对策研究课题, 针对我国特有的国情和行业特点, 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BIM技术研究与应用经验, 提出了我国在勘察设计与施工领域的BIM技术应用技术政策、BIM发展发展模式与技术路线、近期应开展的主要工作等建议。

《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内应用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住建部质量安全监管司于2013年组织编写了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内应用的指导意见, 该文件将于2014年上半年发布。在《指导意见》中, 设定了BIM技术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近期目标:2017年起以下新立项项目在设计、施工中采用BIM技术的达到80%: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2万m2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10万m2以上居住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中长期目标:2021年起, 建筑行业甲级设计企业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普遍实现BIM技术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以下新立项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全面实现BIM技术集成应用的达到95%: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指导意见》对于典型企业 (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运营维护企业) 给出了各自的工作重点。

3 我国设计与施工领域BIM技术的应用

3.1 工程设计领域

2007年, BIM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大陆的设计领域, 从上海国家电网馆工程、天津中钢大厦工程到深圳机场扩建等大型工程均采用BIM技术设计, 但此时的BIM应用还仅停留于设计阶段。2010年5月, BIM进入上海中心工程, 由业主牵头对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BIM技术应用进行了全面规划, 整合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单位, 启动BIM在“设计-施工-安装-运维”的一体化应用。作为当时在建的第一高楼, 上海中心项目成为第一个由业主主导, 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应用BIM的标杆。

在工程设计中, BIM应用较多的方面包括:

(1) 建立了三维设计模型, 各专业设计之间可以共享三维设计模型数据, 进行专业协同、碰撞检查, 避免数据重复录入。

(2) 使用相应的软件直接进行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设计, 部分专业的二维设计图纸可以从三维设计模型自动生成。

(3) 可以将三维设计模型的数据导入到各种分析软件, 例如能耗分析、日照分析、风环境分析等软件中, 快速地进行各种分析和模拟, 还可以快速计算工程量并进一步进行工程成本的预测。

(4) 设计成果的可视化表达与沟通。

3.2 工程施工领域

我国建筑业虽有超过十万亿的年产值规模, 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 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 建筑业生产效率更与国内其他行业、国外的建筑业均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建筑企业一直在提倡集约化、精细化, 但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不够, 难以落实。而BIM技术的出现让建筑企业精细化提供了可能。

施工阶段BIM应用的基础是施工BIM模型的建立。目前, 施工BIM模型的建立方式有两种。一是从设计三维模型直接导入到施工阶段相关软件, 实现设计阶段BIM模型的有效利用;方式之二是在施工阶段利用设计提供的二维施工图重新建模。由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割裂管理方式, 第二种方式在施工阶段应用较多, 虽然是重复建模, 需要一定成本投入, 但相比BIM能够提供的价值是远超过这点建模成本的。无论哪种方式, 施工阶段与设计阶段的数据信息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施工阶段的钢筋数量与形式在设计阶段是没有的;施工阶段的单价、定额等信息是这个阶段特有的。因此, BIM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转化, 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项目的进展, 数据信息将更加丰富, 更加详尽。

根据《施工企业BIM应用研究报告 (2012) 》对施工领域BIM应用调研的结果, 施工企业BIM应用的主要模式归纳如下:

(1) 中建三局一公司:利益驱动。通过BIM技术应用, 获得巨大效益, 安装公司BIM已经成为每个员工必备工具, 把BIM应用延伸到项目运维阶段, 为工程档案数字化进行探索实践, 并作为为业主提供增值服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2) 上海建工:业主驱动。根据上海中心和上海迪斯尼项目业主要求通过典型项目探索BIM全面应用, 在碰撞检查、深化设计等BIM常规应用基础上, 进一步把BIM应用到地形测量和特殊造型构件三维直接成型等工作上。

(3) 中建八局:制度保证。建立局BIM工作站, 要求下属公司建立对接, 与下属公司签订责任状, 将BIM应用纳入到主管领导的绩效考核中。

(4) 浙江建工:一把手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涵盖所有业务流, 成为各个岗位日常工作的必备工具,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已经覆盖主要项目, BIM单向功能应用在重点项目中开展, 有意识地探索BIM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

3.3 我国BIM应用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国内一些设计单位BIM应用情况调查发现, 我国勘察设计BIM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大环境:我国现有的建筑行业体制不统一, 缺乏较完善的BIM应用标准, BIM的法律责任界限不明。

(2) 三维建模:目前的3D建模软件效率不高, BIM模型的规范检查尚缺失, 缺乏本地化构件标准。

(3) 施工图:从三维模型生成的平面、剖面图尚不能完全符合施工图设计表达要求, 生成的统计报表等表单样式亦不符合现有设计标准。

(4) 协同设计:设计院现有的工作模式不能适应BIM条件下的协同理念, 大多数设计院未实现二维CAD协同, 难以一步到位地开展CAD/BIM协同设计。

(5) BIM项目全周期应用:缺乏各环节数据协同标准, 没有形成有效的价值利益链。

我国施工领域BIM应用存在的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国内施工领域使用的BIM软件大都停留在解决单项技术问题、提供单项使用功能的水平上, 且在其应用中也遇到了信息难以互通、设计与施工产业链割裂、未形成明晰的商业模式等重大“瓶颈”。

(2) 总体来说, 目前BIM设计使用的软件多, 施工使用的软件少;建模软件多, 模型应用和集成管理软件少。

(3) 受现行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合同的制约, 施工阶段直接使用设计阶段BIM模型还没有先例, 既缺少相应保障, 也缺少有效数据和接口, 一般情况下, 施工企业需单独另行建模。

4 结束语

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建设规模以及自成体系的建筑业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 必须探索和实践与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相适应的BIM普及应用和发展提高的道路、理论和制度, 引导行业BIM应用、提升BIM应用效果、规范BIM应用行为, 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BIM的价值在于对其理解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在于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的过程。建筑信息模型正在引发建筑行业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该模型利用数字建模软件, 提高项目设计、建造和管理的效率, 并给采用该模型的建筑企业带来极大的新增价值。同时, 通过促进项目周期各个阶段的知识共享, 开展更密切的合作, 将设计、施工和运营专业知识融入整个设计, 建筑企业之间多年存在的隔阂正在被逐渐打破。这改善了易建性、对计划和预算的控制和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管理, 并提高了所有参与人员的生产效率。BIM的优势包括不同软件、不同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出色协调、提高生产率、改善沟通、加强质量控制等;但应用好BIM的障碍也十分突出, 包括需要大量充足的培训, 要求高级管理层统一认识, 软件成本高昂, 硬件升级所需的成本等。目前, BIM技术应用既有很强的动力, 也面临着前进路程中的障碍, 既了解到改善生产力和协调有序的益处, 但同时面临成本、人才、软件能力限制等的挑战, 需要平衡上述几个方面的关系, 才能将BIM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进BIM技术研究与应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S], 2011.

[2]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勘察设计和施工BIM发展对策研究报告[R], 2012.

BIM技术应用现状综述 篇10

科技信息革新技术的浪潮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数字化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很好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迅速发展。它有机地结合了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图学及虚拟现实等技术, 彻底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在二维平面图纸下, 面对大量繁杂的文字及表格的工作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形象立体的模型方式。它可以真实并全面地将一项建筑工程物理的及功能方面的所有建筑信息进行形象表达。确切地说, 它更是其在整个建设生命周期内时刻进行修整、补充、完善的动态信息储备中心。各专业领域参与方均可以通过该信息交互平台较为自由地发布、传达及提取各自所需的准确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它改变了建筑行业以往单一的交流模式, 使信息传达趋向于多元化, 高效率地提升了建筑行业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 成为了建筑领域的一大革新, 并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具有极高的价值。

BIM的概念早在30年前就已经出现。国外BIM技术发展较早, 各国学者都对其有着高度的重视并在进行不间断地研究开发, 目前基于BIM技术的代表性软件有Bentley公司的Tri Forma、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 CAD软件。而在2002年我国才正式提出BIM技术的概念, 随后2004年Autodesk公司实施“长城计划”, 首次系统介绍BIM技术, 得到各方相关建筑企业的重点关注。相关领域部门先后举办“与可持续设计专家面对面”的BIM主题研讨会、“BIM建筑设计大赛”、“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高级培训班”等。Autodesk等随后推出了Revit等一系列应用软件, 上海现代建设集团等公司也在一些项目上使用了BIM技术。我国住建部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纲要中都在强调BIM技术的推广运用。相关部门也频频举办全国性的BIM大赛, 国内许多高校也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开拓研究, 最早在国内开展BIM技术试验研究的是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成立对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其他院系和研究所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虚拟制造方面具有积极性的影响[1]。近几年来国家也要求大型的复杂建筑项目必须采用BIM技术, 这将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后续发展, 相信随着对BIM技术的日益成熟, 它将成为未来建筑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种新技术。

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下, BIM技术已经日渐成熟。由许多实际工程案例表明BIM技术已经能基本较为完整地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包括设计决策阶段、施工建造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

1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对于设计人员而言, BIM技术的出现是实现从运用Auto CAD进行手工绘图到不用画结构图的一大解放[2]。此外, 它可以将较为抽象的二维平面图形立体化, 从而预先看到整个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效果, 并可对不符合自己预先构想之处进行反复调整, 准确定位, 直到制定最佳设计方案。另外, 由于各数据参数与模型进行关联后, 即使在工程实施后期施工环境发生改变或其他不确定因素产生, 在设计师进行单处操作调整处理后, 建筑模型其他地方也将自动调整尺寸并更新所有相关信息。因此通常只需对一种类型的建筑项目建模一次, 后期就只需要调用该模型而无需再次进行编辑修改, 这是对设计人员工作的便捷之处, 节省了人力时间, 缓解了制图压力, 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很多建筑公司的设计单位也会利用BIM技术, 尤其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 以此来更清晰直观地向业主展示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理念、功能情况等, 在这个过程中, 它很好地克服了传统由于业主方专业知识背景匮乏而不能参与的问题, 使其真正意义上地参与协同设计, 从而达到令各方均满意的效果[3]。如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项目的设计就采用了BIM技术, 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地运用纸盒、泡沫等手工模型进行展示, 建筑师将构思的草图导入BIM技术相应软件环境中, 进行参数化设计荷花瓣外观和花瓣数量, 并不断进行调整对比直至确定最终方案, 整个过程实现精准、高速、形象的高度同步。另外由于体育场馆的设计对防火、疏散、温度、声音等功能的要求较高, 通过使用BIM技术模拟预测体育馆在83Hz、125Hz、250Hz各个频带观众坐席区声压极差分布分析, 证明体育馆的声环境分布均匀并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无声场缺陷[4]。

随着BIM技术的出现发展, “绿色建筑”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即在一项实际工程的整个生命建筑周期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最大化地节约能源, 并减少污染, 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实用的环境。绿色建筑主要通过建筑设计的方法来改变建筑的声光热环境。它避免了传统二维图纸可视化差、信息量不全的特点, 设计师可以很便捷地获得有关工程的成本、进度、几何图形的信息, 从而更快速地进行决策设计。如南宁市规划展示馆的设计即结合了BIM技术。本项目外形为异性曲面, 若采用传统的二维图纸则难以表达出设计师的思想意图, 但运用BIM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使用数字建模软件, 把展示馆的信息参数化、数字化后形成一个模型, 设计师以此为平台将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中并加以解决。它分别对太阳辐射、室内采光、声环境、室内外风环境进行分析优化设计, 贯彻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 最大化地使用有限的资源, 是一种全新的高水平的设计模式[5]。同样中铁二院在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的铁路路线规划以及世博会中的德国馆、奥地利馆, 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香港地铁等项目都运用了BIM技术, 其他还有很多类似工程项目都是通过与BIM技术的相互结合才能顺利快速地完成。

虽然BIM技术对设计阶段的影响很大, 但是目前并未全面普及。主要是目前国内大多计算机硬盘配置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不论是对设计系统研制及专业软件的开发都还不够完善;国内尚未形成专门的BIM技术的规范使其存在责任归属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涉及的各领域各方都可以接触模型, 如果出现模型信息的泄漏等情况将无从追究责任。而国外相关软件对我国的建筑标准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国设计人员对该三维模型的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 有些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在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价格相对昂贵, 且培训专门的人员需要花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及时间, 对于一些小型公司企业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对于小型项目, 则更多公司偏向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6]。这些都导致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实践运用例子还处于少数, 获得的经验也较为匮乏, 处于起步摸索阶段[7]。

2 BIM技术在建造阶段的应用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 建筑施工现场不确定因素及突发情况繁多, 特别对于一些大型项目, 建设方利用BIM技术主要是进行虚拟施工, 即在计算机上虚拟仿真实际的施工过程。虚拟现实技术属于一种二次开发技术, 它可以运用仿真系统在多维空间构建出建筑物所在地周围的场景如真实般存在的环境, 利用计算机图学、传感器等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一种更为真实的交互体验, 使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建筑物受到加载、撞击时的情况, 来模拟工程在全真环境下的效果, 分析其所受到的影响及破坏程度。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 内力及外力的仿真分析及模拟加载是保证后期工程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 施工方也可以提前发现并排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缺陷或潜在的隐患, 如管线碰撞, 在直观地看到整个建造过程后, 施工方可以对其施工工艺进行调整改进, 通过对不同施工方案的比较, 实现最优的施工方案。通过BIM技术, 一方面为实际工程项目的建造提供经验, 有利于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的选定, 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返工现象, 提高了施工水平, 使后期实际工程的质量受到保证, 减少了工程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指导施工方进行施工进程的合理规划布置, 减少工期, 节约成本, 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实现绿色建筑。

就上海虹桥枢纽工程而言, 该工程运用BIM技术仅一项管线碰撞就减少5000多万的损失, 而北京世界金融中心项目由于采用BIM技术使工期缩短了一半, 并且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碰撞问题6000多处[8], 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又如长春万豪东方广场城市综合体工程则是BIM技术与施工建造的结合体。该工程涉及专业领域广泛、图纸问题多、管理部门众多, 在建造方面还存在施工节点多且节点构造复杂、施工工序繁多复杂的问题, 在不到一年半时间, 工期极度紧张的情况下, 依靠传统的施工技术显然不能满足工程的建造要求, 各参与方通过利用BIM技术模拟性、可视化、协调性等特点进行三维建模、碰撞检查、施工模拟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变更和返工, 最终得以完成任务。建造方首先在长春万豪东方广场城市综合体A区D楼酒店项目建立精准可靠的三维模型进行质量控制, 再将施工模拟与实际施工相互结合进行节点构造模拟、施工工艺模拟及预留孔洞模拟。将每一个节点钢筋进行表达, 保证节点构造清晰准确;施工工艺采用动画展示, 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建筑人员掌握施工方法、了解可能出现的施工工艺, 以此来保证施工质量;该项目利用BIM技术先在Luban soft的建模软件中对管线进行布置, 后将管线模型上传至Luban BIM works多专业协同系统中, 自动准确定位混凝土墙上的预留洞口, 输出预留洞口报告进而指导施工, 减少返工现象。总的来说, BIM技术在长春万豪东方广场城市综合体A区D楼酒店项目的建造过程中效果显著, 优化了设计, 提高了施工水平和质量并丰富了信息汲取的方法[9],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近几年, 全国各地标志性重要建筑也都是将BIM技术运用于虚拟施工中来开展进行的, 均取得较好的成效。

尽管将BIM技术运用于虚拟施工中有极大的优势及效益。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之还不能完全普及化。如虚拟施工技术虽然优于传统的手工和CAD制图的方法, 但是提供优化功能的虚拟建造软件和标准化流程, 仍然需要进行不断地开发和研究。基于虚拟施工的BIM技术软件需要对其建筑构件及其属性进行标准化定义, 并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可覆盖包括附属构件在内的绝大部分构件的族, 否则BIM软件无法按照用户的期望输出结果[10];其次, 在许多施工建造人员的思想观念内仍然单纯化地认为BIM技术等同于建模并认为其需要进行重复建模, 前期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 不能清晰地理解BIM技术的概念;同时BIM技术还无法由单项运用转变到集成运用状态等。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其整个系统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 以至于还不能完全被建筑领域全体接受适应, 它仍然需要研究人员继续去开发探索。

3 BIM技术在维运阶段的应用

管理主要包括基于数据层的项目造价、进度、资源成本多要素集成计划和控制以及施工过程可视化两个系统[11]。对于管理方而言, 一方面运用BIM技术积极影响了传统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方不再需要反复地与各专业领域参与者进行沟通交流, 只需要通过BIM这个信息库即可获得整个工程全面而真实的信息, 这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交流方式, 更趋向于多元化, 从而也更有利其在建筑物的图纸设计到最终建筑产品的完成乃至拆除这一整个生命周期中准确地进行资源的分配、材料采购、款项结算、工期进度安排等, 实现有效管理控制。另一方面, 管理者发布的消息也能及时可靠地进行传递, 避免了以往由于消息的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同时运用BIM技术实现4D/5D或者n D, 管理模式将更趋向于往精细小型化发展。一个长期大型的目标分解后则显得更直观具体, 放大效应则更加清晰地显示了该短期目标的合理程度, 并及时进行相应地修订整改, 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如日本清水建设公司在1995年利用三维CAD技术进行施工, 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虚拟系统, 通过该系统很好地进行了结构工程施工的有效管理;还有英国IES研究出的建筑设计虚拟环境系统[12]。

将BIM技术与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后, 管理方人员结构趋于简单化, 管理部门也可以逐渐缩减, 但对其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而目前具备工程背景且熟悉BIM技术的综合人才却十分欠缺, 让企业对传统管理人才进行培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比较高;另一方面, 即使这些管理人员经过培训, 但是短期内要真正掌握核心知识内容又较为困难, 将其用于实际工程中需要更加慎重, 若没有几个项目或者几年的工作经验, 相关人员也是不能保证该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它需要的是建筑人员能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学习和练习, 从而能够熟练掌握将BIM技术运用于实际工程的整个流程并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BIM技术还不能普及化的原因。

4 结语

综上所述, 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 BIM技术可以提供建筑前期全方位详尽的方案设计比选, 不断调整改进, 实现最优设计。在建造阶段, 它能指导整个施工过程的进行, 以“可视化”的特点显示各方物理及功能信息;运用虚拟施工技术可以协调各工作程序, 避免交叉作业, 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并排除潜在的问题, 保证工程质量, 并随时更新完善建筑模型, 为后期检查、责任归属提供根据[13]。在运维阶段, 管理方可以通过BIM技术实现4D/5D管理模式, 改变了以往的单一化交流模式, 而且信息传递更快速真实。虽然BIM技术存在极大的优势, 但由于其软件系统及多方面原因使得在应用方面仍然具有局限性。为此我们需要对此做出努力, 如相关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来制约及明确BIM技术的相关法律责任问题并完善相关的标准, 同时也可以开发部分免费软件课程, 对建筑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减少建筑企业的经济压力, 关于BIM相关软件及系统的开发也是任重道远, 目前国内外也都在积极开展BIM技术的研究并大力推广运用, 经过不断地尝试及经验积累, BIM技术在日趋完善化。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BIM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它将推动整个建筑业界向前积极迅速发展, 使绿色建筑、集约管理成为一种可能。对于现今的建筑人员而言, BIM技术已经是必须学习的一项新技能, 它意味着你接下去能在建筑领域中继续行走的可能, 回避与排斥只是意味着失业。但是做BIM仍然需要各行业共同协作, 并开展很多后续工作, 我们需要抓住重点而不是盲目为之, 应当加入自己的思考, 积累经验, 努力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及业主对建筑日新月异的外观和功能要求, 显然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信息建筑模型技术BIM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阶段的应用。在设计阶段, 设计方通过BIM技术进行方案比选、优化、决策从而实现最优设计;在建造阶段, 施工方主要用其进行虚拟施工来预先发现并解决问题, 保证工程质量, 实现绿色施工;在运维阶段, 管理方通过它进行多元化交流, 使信息的传递更快速真实, 实现对工程的有效控制。

BIM施工技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BIM技术 绿色建筑 生态城市

作为项目管理者,学习项目管理的前沿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国内外的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等变得十分必要。学习建筑领域的先进理念,尤其是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方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1.2 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根据需要,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裝修图纸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它直观、形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1.3 BIM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

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BIM做为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1.4 掌握BIM技术,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就象CAD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也一样,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引领方向。

2 绿色建筑

2.1 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生产绿色建筑,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2 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节约能源,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年颁布了企业标准,<绿色施工指导细则>,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2.3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国家提倡绿色建筑,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2007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2.4 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称号。如:河北燕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3 生态城市

3.1 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楼高、路宽、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做到保护。

3.2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社会上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思想状态千变万化,差异较大,但向往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才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建立服务意识。服务人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们看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变化。最后,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尊重科学技术,广开言路,多加听证与论证。在规划设计阶段尽求完美与完善,实施阶段精益求精,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下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生态城市将傲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昭示着东方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BIM施工技术论文 篇12

1 BIM技术的特点

BIM技术也叫建筑信息模型, 是在建设施工中一种数据化工具, 通过对建筑参数、信息进行整合, 以实现建筑施工的高效性, 并且节约生产成本[1]。BIM技术通过将二维信息转化为三维模型, 施工人员通过观看三维信息模型能够获取有效数据, 实现机电施工的综合规划管理。BIM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1 直观性

BIM技术技术将二维平面模型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 对建筑空间进行模拟, 能够在模拟的模型中充分反映各种机电电线、设备、支架、接口等, 并且通过颜色进行区别, 施工人员通过观看模型, 能够获取直观的信息, 对机电施工中的问题能够更加清楚。

1.2 高效性

BIM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能够帮助施工人员确定施工管线铺设的最适合路径, 而不需要去进行实地地一个个调查比较, 它能够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需要生成不同路线图, 施工人员能够根据图中指引更加方便高效施工。

1.3 全面性

BIM技术不仅能够对机电施工工程的管线、施工路线实现模拟, 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参数, 对机电施工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找出影响机电施工的各种问题, 帮助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做好准备, 以便在施工中越到此类问题好及时处理。

2 由施工单位开展BIM机电深化设计的优势

一般建筑都是由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建设, 施工单位因此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成果。由施工单位开展BIM机电深化设计, 更加符合建筑实际, 并且更加具有优势。

2.1 技术到位

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机电施工阶段将二维平面图形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所测量的数据材料、管线信息、管道路线等, 在施工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三维模型所呈现出的各种信息, 而且这样更容易发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可以帮助施工人员进行事前主办。但是, BIM技术需要使用三维软件进行模型设计, 在劳力成本不变的前提下, 机电图纸的提供日期会逐渐加长, 而且还可能造成有些机电施工不能够进行, 耽误施工工期, 影响施工效益。

2.2 贴近现场

施工单位是机电施工的主要施工对象, 如果由施工单位进行BIM技术模型的建立与完善, 能够充分考虑现场具体实际情况, 一旦在施工时发现问题, 既可以立即在现场进行方案改进。BIM模型在不断地通过利用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 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改变, 完善自身。如果由设计方负责, 是要考虑的是资金来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 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不能够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具体进行判断, 会严重影响施工效率, 对施工质量也有不利影响。

2.3 统筹管理

建筑施工在进行机电施工阶段, 许多分包单位开始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在多个分包单位集中进行施工时, 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如何对分包单位实现综合管理与施工组织。如果不同分包单位自由施工, 则会造成整个施工现场的混乱不堪, 而且有些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妥协退让, 形成利益联合, 这对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非常不利。而BIM技术通过由施工单位进行统一调整, 对各分包单位进行协调, 实现机电施工流程的完善。

2.4 有效利用

机电施工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其深化工作一直是建筑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 但是没有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在于BIM技术没有被能够实现其最大效益的建筑单位手中。要想对机电深化进一步强化, 就需要运用BIM技术, 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 并且需要培训出具有专业素养的技能人员。这些投入对于设计方、分包单位等来说负担非常大, 因此只有施工单位总揽全局, 从宏观上把握机电深化工作, 实现有效利用。

3 BIM技术在机电施工中的真正价值

3.1 实现技术手段向管理手段的进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BIM技术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主要有三层深度: (1) 能够实现施工企业形象的提升; (2) 能够促进施工企业突破技术难题; (3) 促使施工企业改善管理流程[2]。从具体来说, 解决具体施工现场问题只是第二种深度, 表明BIM技术可以实现成果价值的转换, 如果仅仅从第二层深度来体现BIM技术的价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人力是所有技术手段的掌控者。机电施工中, BIM技术应该是实现技术手段向管理手段转化, 通过将建设施工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结合, 找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确保施工质量, 提升企业形象, 从而能够从更深层次体现出BIM技术的存在价值。

3.2 再造管理流程

在进行具体的机电深化工作实践中, 经常会出现突发情况, 需要重新规划管道的问题。一旦出现此类问题, 那么就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 (1) 管道如何重新规划, 其规划的具体位置和实施方案; (2) 施工材料的再补充; (3) 与分包单位、材料厂家等产生的争端的解决; (4) 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通过BIM技术深化, 建立相关数据模型, 利用模型能够在纷乱的问题中进行分析, 寻找到各方能够协调的意见, 促使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保证工程质量[4]。

3.3 提供商议依据

在机电施工出现问题, 各方意见不一致之时, 如何使各方和平协商, 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法一直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在产生争议时, 在没有任何佐证的前提下, 各方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 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 必然会在争端中主动出击, 将责任推诿, 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进度, 而且还对机电深化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通过BIM技术建立模型, 能够非常直观地进行建设施工的流程分析, 能够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理智的选择, 进而进行洽谈, 商议解决办法, 提出新的方案流程,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各方意见能够使各方能够实现兼容并包, 促进机电深化改革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机电深化是非常复杂的工程, 在实践操作中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具有高的操作水平, 还需要施工人员有好的服务意识, 更大程度保证使用的方便和安全。在机电施工的整个过程, 都需要进行事前规划、严格管理, 确保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还需要建立规范的安全检查验收机制来确保工程质量的合格, 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此外, 还需要注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提高施工效率和水平。而要想实现上述观点, 就必须将BIM技术进行运用, 通过抓好机电深化的各个环节, 解决机电施工阶段的现场难题, 并开创全新的管理模式, 为建筑事业的发展积累经验。

摘要: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机电安装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机电安装实现取暖、排水等建筑施工的具体需要, 而且也是建筑施工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传统的机电施工需要花费大量的技术成本和管理资源, 严重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和施工进度, 而采用BIM技术能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及时发现施工问题、确保施工质量。本文从BIM技术的特点出发, 并具体分析了由施工单位进行BIM技术应用的优势, 探讨BIM技术在机电施工阶段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机电施工,深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杨震卿, 张莉莉, 张晓玲, 等.BIM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深化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 2014, 45 (2) :115~118.

[2]李报春.BIM技术在机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安装, 2014 (6) :20~21.

[3]秦少平.BIM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5) :339~340.

上一篇:医护礼仪下一篇:思想教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