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制度管理分析研究

2024-10-18

用水制度管理分析研究(精选7篇)

用水制度管理分析研究 篇1

摘要:缺少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不仅制约了塔里木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与绿洲生态环境维持和恢复,也影响了绿洲经济转型和流域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此,在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现状与变化分析和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存在问题与其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确定和选择了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方式,探讨了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而且,重点探讨了塔河流域未来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这成为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重要制度保障与未来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制度变迁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1,2]。显然,通过市场手段的农用水权交易成为缓解“水危机”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当前中央1号文件推动了国内7省区水权转让试点,其中新疆昌吉州和哈密地区也开展了水权转让试点;这都成为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创新的政策推动。但是,明晰的水权界定与政府市场化改革是农业水权转移的两个前提条件;而且,现实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与低交易费用和低开发成本是诱导农业水权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3]。进一步基于国内农用水权转让的调查分析,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深层原因是农业水权不明晰、外部性强、排他的操作性差、水权交易信息不充分与管理中重行政轻法律[4]。目前中国不同用水目标间的水权转移多是在政府行政指导下完成的,倍受关注的黄河流域水权置换仍是“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的结果[3]。农业水权转移要求解决水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转让问题[1,5]。农业水权必将流向水资源使用价值高的城镇、工业和环境等用水部门[1,3,6]。但是,在西部干旱区,尤其是在塔里木河流域(以下简称塔河流域),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缺少市场环境制约了农用水权向二、三产业转让交易;同时,应急生态输水仍然是行政强制的水权转让行为;这使长久生态用水难以保证。而且,农用水权向生态水权转让等研究也亟待加强。尤其是,目前农用水权只涉及农业用水的使用权[1,7],缺少所有权和交易权,难以实现农用水权转让。尽管水利部在《有关水权转让若干意见》中,对水权转让和转让管理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7];但是目前农用水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和《取水许可实施办法》中仍然不允许转让。为此,基于现有农用水权转让实践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展可转让农用水权转让的研究。再者,国内外农用水权转让成功案例都表明,建立农业用水使用权转让补偿机制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与促进节水的有效手段[1,2,8,9];而且,水利部出台的《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在目前很多涉及农用水权转让经济补偿研究中[8],农用水权转让补偿费用也都包括节水工程建设费用、运行维护费和更新改造费用以及农业风险补偿费、种植收益损失经济补偿和生态补偿等内容。尽管有关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探讨,但提出了农用水权转让的交易价格研究问题[10,11]。国内灌区已有农用水权转让价格确定的实践[3,5,12];但与国外基于水市场的水权转让价格不同,这些水权转让价格都不是由市场定价,仍是以行政定价为主。尤其是,水权交易价格没有包括资源水价、环境水价与相关的各类经济补偿,这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塔河流域已有相关农业水价调整的研究[13,14,15],但仍然需要开展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与市场交易价格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流域未来农用水权转让分配。还有,从实施角度,农业用水权有偿转让交易应当不仅包括水权转让的条件、审批程序、权益和责任转移以及对水权转让与其他市场行为关系的规定,还应包括不同类别水权的转让范围、转让条件和程序、内容、方式、期限、水权计量方法、水权交易价格、水市场审批部门等方面的规定[5]。而且,根据水利部水权制度框架研究课题组的界定:水权制度是划分、界定、配置、调节、保护和实施水权,明确国家和用水户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并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水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其中,水权制度由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使用权和水资源使用的转让权制度等三部分内容组成[13];农用水权转让制度构建的一致意见是明晰农用水权,确定分权决策的水权结构;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与明确交易主体和实施合同交易;科学界定政府角色、制定交易制度、实施宏观调控和监督交易活动;建立农业水权交易市场与配合以适当的补偿机制[1,13,16]。但是,农用水权管理制度创新是水市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3]。特别是,农用水权管理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绩效还需要关注长期生态效应[17]。为此,塔河流域应当借鉴当前国内农用水权转让的实践经验,结合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在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塔河流域农用水权的内涵界定,特别是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内涵界定及其转让分配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研究,更好的指导未来流域农用水权分配制度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构建农用水权转让的水市场。显然,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研究成为流域农用水权管理创新、绿洲发展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化及其现状

2000年以前塔河流域农业节水主要用于农业水土开发;2000年后干流下游应急生态输水部分来源于源流节水,但属于无偿行政再分配,并没有农用水权转让分配。而且,《水法》没有交易水权的规定,《水行政许可条例》不允许农用水权转让;尤其是,新修订实施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农用水权转让的条款与相关制度规定。至今,塔河流域一直没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

1.2 当前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有关农用水权主体所有权和交易权等法律法规建设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拥有水资源的所有权,但所有权被进一步委托给各级地方政府、水行政管理机构和流域管理机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无序与区域垄断,产生区域间的用水矛盾和纠纷。再者,《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第26条和第30条规定:取水许可证不得转让,否则吊销取水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用水户有偿购买用水行政许可后,也只有用水权,没有所有权;尤其是,《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的农用水权转让建议,又与已有法律和法规中不允许水权转让条款存在冲突。还有,新修订实施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农用水权转让的条款。塔河流域节约农用水权难以通过合法和合规的方式转让分配。

(2)农用水权难以确权到户和没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分案。尽管塔河流域通过综合治理投入建立斗渠以上水量计量、监控和调度体系,但是流域农用水权分配只到县团一级,斗渠以下防渗节水、计量等工程不能保证农用水权计量到户与配水到田间。而且,流域黑地和开荒无法控制,出现阿克苏流域水量分配限额和定额指标完成了,但农用水权初始分配却没有完成的问题,无法达到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确权到户的要求。尤其是,没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制约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及其制度变迁。

(3)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与其经济补偿机制缺失。塔河流域当前农业水价很低,难以作为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确定的依据;而且根据已有调查,各种摊牌增加的农民用水成本,已高于实际水价,且“平摊水费”的计收办法,对农户节水无激励,不能起到促进农用水权转让分配的作用。再者,尽管《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第15条都明确表明,水权转换总费用包括生态补偿、风险补偿和种植收益补偿等水权转换成本和合理收益,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还有,《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也没有农用水权转让价格的条款。而且应急生态输水的实践表明,塔河流域农用水权转让分配价格与生态环境和第三方利益的经济补偿机制缺失成为制约农用水权转让分配的重要因素。

(4)水资源管理重行政与轻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7年经自治区九届人大审议通过《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1998年正式成立塔委会和塔管局;1999年自治区批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各用水单位年度用水总量定额(试行)》;2001年国务院批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2003年自治区批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地表水量分配方案》;2005年修订实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2010年开始塔河流域二次规划;2011年把各流域管理机构归入塔管局;尤其是塔河流域一直推行水资源定额、限额等行政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塔河流域社会经济极为落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市场建设和交易成本非常高;而且,管理者和用水户对水市场认识不足,都制约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

2 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诱因与变迁方式选择研究

2.1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

(1)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水资源稀缺加剧,是诱发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水土开发,三源流引水量都超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水资源紧缺指标的临界值,上游耗水较20世纪50年代增加20%以上;而且枯水期3-5月径流量被全部引入灌区;和田河和叶尔羌河已无水补给塔河干流,干流下游卡拉径流量由12.6亿m3下降到2.3亿m3。尤其是,未来流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水资源的极端稀缺,将使水资源价值达到1~2元/m3,导致农用水权转让收入增长超过种植收益,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再者,“三源一干”农业灌溉单方水的GDP产出为0.9元;其中,经济作物棉花单方水产出约为粮食作物的5倍;工业单方水产出又为棉花的49倍以上。而且,种植0.067 hm2粮食所消耗水量,干流中下游要比源流多用水3~5倍,用水效益仅相当于源流区的20%~30%。尤其是随着对口援建政策的实施,塔河流域工业化需要产业间的水资源流转。为此,通过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增加转让双方的经济收益,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经济诱因。

(2)农业用水为主和利用效率很低是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直接诱因。农业用水占98%的塔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据估计,塔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提高0.1,可节水33.5亿m3;干流中游河道治理和渠系防渗可节水7.9亿m3;田间灌溉节水约为29.4亿m3,种植结构调整和管理节水潜力也很大,都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直接诱因。

(3)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将是促使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政策诱因。2005年出台的《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2006年修订实施的《水利部关于内蒙古宁夏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对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制度变迁必将起到诱导和促进作用。再者,对口援疆与经济转型政策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建设,都会使塔河流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产业间水资源流转需求,成为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政策诱因。

2.2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方式选择

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只能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原因是:首先,目前国内已有农用水权转让分配制度变迁都是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塔河流域的参照。其次,塔河流域是典型贫困人口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而且,农用水权分配实行行政管理,尚不具备选择诱致性变迁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再者,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也缺少农用水权主体及其所有权和交易权的规定。

3 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内容研究

3.1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通过把水权理论应用到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形成行政和市场结合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机制,推动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实现流域农用水的高效配置,为绿洲经济转型提供水资源支撑,是未来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指导思想。为保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实施,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具体是:非农用途分配原则-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主要向生活、生态和二、三产业用水分配,避免又用于农业水土开发;效率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需优化水权结构及其用水经济效率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公平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优先向生活用水分配,然后再向二、三产业和生态用水分配;安全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不会因粮食作物用水减少,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经济补偿原则-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能够弥补节水工程建设成本、种植收益与种植风险损失等。

3.2 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的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

(1)农用水权内涵的重新界定。基于已有研究[15],塔河流域农用水权是水权主体对农业用水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与当前农用水权内涵不同,经过水权初始分配和有偿行政许可,农业用水户应当成为农业用水实际主体,而且获得农用水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收益权及收益补偿权;同时必须承担水资源费、环境水费和工程水费缴纳、环境保护、供水单位的供水成本和收益补偿、取水许可申请等责任和义务,实现权责一致。

(2)可转让农用水权内涵界定。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是指通过工程节水、非工程节水等方式,节约且待转换用途的农用水权[15];即可转让农用水权仍是农用水权;农业用水户具有农用水权的所有权、交易权等权利,并承担农用水权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获得可转让农业水权分配的节水、种植风险、生态环境损失等经济补偿。再者,可转让农用水权客体是待转让和转换用途的农业节水,明确农业节水与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区别,突出水权客体角度的可转让农用水权计量和分配。而且,农转非是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必然选择。

(3)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前期基础条件建设。塔河流域首先需要完成流域水资源整体规划和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并进一步完成农用水权初始分配;其次,通过水利工程、计量设施建设,具备可转让农用水权形成和转让的节水工程、计量设施、输水和储存工程等基础条件;再者,通过水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和市场环境建设,具备基于准市场机制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条件;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市场交易基础条件、规章制度及市场交易环境建设,进行可转让农用水权市场分配。

(4)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分配机制的确定。塔河流域需要立足现有水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借助行政力量,强制推动把水权、水价和水市场引入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建立基于行政和市场结合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准市场机制;而且,在构建水市场的条件和环境成熟时,建立可转让农用水权市场,进行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同时,塔河流域应当通过出台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相关政策、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市场环境、加强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改变水资源管理、提高节水意识等措施,改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变迁环境,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创造制度变迁条件。

(5)可转让农用水权的分配阶段、范围、去向、优先权和期限的确定。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是在农用水权初始分配后,对节约农用水权的再分配,属于农用水权的再分配;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范围主要在三个源流和干流,具体是阿克苏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和田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叶尔羌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与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分配去向包括:生活水权分配、二、三产业水权分配和生态水权分配;优先权是:首先可转让农用水权向生活水权分配,然后向二、三产业水权分配,最后向生态水权分配;转让期限根据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去向、节水工程建设期和投资回收期确定,如果转让方和受让方是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工程建设形成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那么转让期限可以为10~20 a;如果不存在建设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的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工程建设,一般可取5~10 a。

(6)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确定。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就是在基于节水潜力的可转让农用水权供给计量基础上[15],确定三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可转让农用水权向生活水权、生态水权和二、三产业水权的分配量。具体是,塔管局必须会同科研院校,确定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方案,并经审核、论证、修订、听证与公示等过程,再报塔委会和自治区政府审批,并修订塔河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方案和重新颁发水行政许可。

(7)可转让农用水权价格和经济补偿机制确定。塔河流域不仅要明确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价格包括水资源价格、工程水价、生态水权价格、节水工程经济补偿、种植收益和风险补偿等,而且需要确定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不同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差别价格[15,18]。具体是,首先由塔管局会同相关科研院校,确定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价格,然后通过价格主管部门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交易主体双方、农民用水户协会代表及其他相关利益人等参与的听证会进行听证和讨论,在经修订、公示后,再报请塔委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在此基础上,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制度需要规定对农户种植收益补偿、种植风险补偿、节水工程经济补偿、挤占生态水权经济补偿、节水和调水经济补偿、第三方效应补偿等;并由塔管局会同科研院校确定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经济补偿标准,提交用水户协会、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并通过听证、修订和公示后,报请塔委会和自治区政府批准;同时,由人大政协等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监督机构,对各类经济补偿进行审核、监督。

(8)明确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参与者及其组织体系构成。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参与者包括分配主体与组织管理者。其中,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主体包括水权出让主体和受让主体。水权出让主体包括塔管局及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与农民用水户协会。由于农业用水户比较分散,所以农民用水户协会更适宜作出让主体。但是当前农民用水户协会只负责斗渠以下,对干支渠则难以起到主导作用;当存在跨流域和跨行政区域的水权转让时,塔管局和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可作为出让主体。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受让主体则主要是工业企业与塔管局、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等。塔管局和各源流管理局、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及其灌区水管机构主要把可转让农用水权向生态用水权或生活水权分配。工业企业等则是把可转让农用水权向工业水权等分配。其中,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组织管理者包括自治区政府和塔委会、自治区水利厅、塔管局等其他源流管理局、流域各地州(师)及其所属各级政府和灌区水管机构,形成四个层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具体是,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和塔委会负责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取水许可的审批;塔管局等其他源流管理局负责审核和取水许可颁发;塔管局及各源流管理局与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和灌区水管机构以组织和实施者身份,分别参与流域和行政区域生态水权分配。而且,塔河流域需要建立基于流域管理局的三源流和干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以及基于各级水管机构的各地州师及其所属各级行政区域的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

(9)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程序及其监督管理规定。首先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双方需要先向灌区所属行政区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提出申请。若出让方属于源流和干流管理局,则直接向源流或干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提出申请。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申请的内容包括水权分配数量、期限、价格、转让理由、转让用途等内容,并附水权出让方的取水许可证复印件、转让双方签订的意向性水权转让协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水权转让可行性研究报告、拥有初始水权的各地州(师)所属各级政府出具的水权转让承诺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文件或资料。其次,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须经过审批程序。即由上一级行政区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对转让双方协议和申请进行审核后,报请灌区所在地州(师)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进行审核批准,然后再报请源流或干流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交易中心审核;在申请批准之前还需报请自治区水利厅进一步审核,然后才由塔管局报塔委会进行最后审批。审核内容包括转让双方是否自愿达成协议、提交材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转让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各级机构分层审批的规范性等。此外,塔管局和自治区水利厅还需要成立专门检查组进行实地调查。再者,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要经过公示程序。具体是,塔管局和源流管理局把水权转让双方的基本情况、水权分配水量、水质、用途、期限、价格和第三方效应等相关信息,向相关利益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公告,加强对水权分配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维护水权分配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率。还有,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需要经过水权变更登记程序。即转让双方主动持取水许可证到发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权变更登记;内容涉及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主体、客体、费用、期限、用途等情况。最后是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监管程序。即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必须接受自治区水利厅、各级水行政主管机构,尤其是塔管局的监管。监管的主要内容涉及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主体资格;分配是否合法和合规;分配水权数量和水质与用途的合理和合格性;分配是否存在垄断和违规;分配价格确定程序和水平监管等。

3.3 其他相关制度建设

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需要在立法环节确定相关条款。具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明确规定农用水权主体的所有权与交易权,在《物权法》中明确规定取得行政许可的水权主体具有农用水权的私有财产权,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取得行政许可单位的农用水权分配的许可权限;尤其是,进一步结合水利部《水权转让若干意见》,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增加可转让农用水权转让相关规定等。再者,塔河流域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涉及面非常广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建立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节水补偿、第三方效应经济补偿制度等。

用水制度管理分析研究 篇2

1、教育师生提高商品意识,节约用水。

2、学校配备兼职水工一名,负责管理校区供水及有关供水设备检修。

3、水是商品,学校对各户安装水表计量收费,由总务处加贴封条或标记。总务处和水工负责定期抄表并按季向用户收取水费。严禁用户在表前私自乱接水管,自行改动水表,如有偷水者是学校教职工的按200元/次补偿学校;不属学校教职工的按400元/次补偿学校,情节严重的依法处理。若用户发现水表损坏,应及时报告学校派人维修更换。

4、用户用水设施房内部分由用户负责所更换的配件和材料费。

5、教职工调离学校或退出住房,应先向总务处报告,安排水工登记用水数,交清水费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6、供水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设备,及时发现并消除漏水安全隐患,确保供水状态良好。如要停水检修,应预先通知用户。

7、各处室办公用水、教学用水,要做到人走要关水。

8、凡不系本校教职工住本校者,其水的供应采取预交定金制度,不预交定金者,立即停水。

我国农业用水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篇3

1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发展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 同时也是建设战略现代农业的需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水规律所实施的用水管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具体而言, 农业用水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 为此, 必须采取包括工程、农艺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 这将对我国农业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农业用水管理的总体思路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建管并重”的基本思想, 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目标, 明确农业用水管理的总体思路。具体而言, 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着力加强和完善现有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推进灌区高效农业节水管理深入发展;提升灌区水利信息现代化配置和管理水平;研究实践水利管理单位公益性服务与市场经营服务有效结合。以此为基础, 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管理节水型社会、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管理制度等方面,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和探索, 敢于实践, 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管理现代化之路。

2.2 完善用水管理制度

在新《水法》框架下, 制定一系列农业水资源需求配套管理办法, 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 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一方面, 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 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城乡水务、取水许可证发放、水资源费征收等。另一方面, 结合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推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 以村和灌区为单位, 采用用水户直接选举的办法, 逐级选举产生用水者协会。并在水管单位的指导下, 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水资源民主管理机制, 使群众在促进用水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完善农业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 是现阶段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提高用水管理水平、提高农民节水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针对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灌区, 开展多种形式的灌溉水量计量和水费改革的试点工作。一是井灌区计量方式改革。安装传统机械式水表的同时, 将水费征收方式由原来的按用电量收取改为按用水量收取的方式, 并实行一费制, 农民缴费更直接、更明了, 有效地提高灌溉交费和节水意识。二是地表水灌区计量方式改革。可以在地表水灌区研制安装灌溉泵点超声波流量计, 实现超声波自动记录用水量, 实现了地表水灌区防渗明渠输水模式的精准测量。

2.4 实施农业供水社会化

当前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仅仅着眼于水管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只能解决末级渠系以下水费的征收和工程的管养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在完成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的基础上, “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具体实施层面, 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 将从事农业供水的经营性水管单位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吸纳社会资本, 实现产权多元化, 提高资产运行效率; (2) 允许、鼓励资产规模较大、集约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的供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 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有效竞争机制, 实现规模经营; (3) 农业供水公司作为公用事业型企业, 可以采取“相关利益人治理模式”, 即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 确保农业供水公司在以供定需的前提下, 农业抗旱、排涝、农村人畜饮水等关系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方面优先考虑。

综上所述,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要求, 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与严重浪费、低效率配置的矛盾必须尽快解决, 否则势必影响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战略。而农业用水管理必须依托整个社会改革环境, 设计水权激励机制, 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各项制度, 继续完善当前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薛亮, 郝卫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用水生产力[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5)

用水管理制度 篇4

二、小区水电和煤气均经科学设计、精心安装,切不可随意更改。如确需改装的需书面报告管理处并请专业人员进行施工,费用由住户自理。

三、各住户均可设立独立水表、电表、和煤气表,有关费用以抄表数计费收取,请按月及时缴交费用。住户不得有意破坏计量仪表,禁止偷水、偷电、偷气。

四、任何人不得私自打开消防栓盖取水;未经管理处批准,小区内主供水阀门及梯位供水阀不得私自关闭。

五、下水管道严禁倒剩饭或其它废物,如造成堵塞,管理处可派人疏通维修;住户室内疏通费用由住户全部承担,公共管理维修费用由使用本管道的住户共同承担。

六、未经管理处准许不可私自增大负荷或架设电气线路,不可拆卸原有电气线路设备。

七、若遇临时断电,请将有关电气的开关断掉,以免突然送电时电流量过大烧坏设备。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对策研究 篇5

关键词:用水效率,管理模式,管理对策

1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现状情况

用水效率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用水效率红线”落实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目前, 云南省虽然以《水法》为标志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 取水许可制度, 水资源论证, 调整水价, 征收水资源费, 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措施推动了节水工作的开展。但管理体制不健全, 水平低, 工程维护不力, 用水效率低下, 水价机制不合理, 水利工程管理难以走上“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地方配套的水法律法规, 协调机制不完善,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 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浪费得不到遏制, 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 加剧了城市用水紧张局势和生态系统恶化, “一龙管水, 团结治水”的格局尚未形成。

1.1 节水管理机构不完善

云南省除昆明市设立节约用水管理办公室外, 其他州市均未设置专门的节水管理机构, 缺乏专人对用水效率进行监督管理。同时, 由于节水管理涉及工业、农业和生活各个方面, 管理对象庞杂,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而长期以来, 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 使得用水管理效率不高;且由于用水效率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跨部门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如曲靖市城市用水由城建部门管理, 调水又由水利部门管理, 没有形成跨部门协调机构, 后期用水效率管理困难。

1.2 用水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大量调查、调研, 大部分企业用水没有安装计量水表, 用水量大部分根据缴纳的水资源费估算;农业灌区大部分无量水设施, 用水量按水库闸后出流开始测算或者水库库容估算用水量, 灌溉水利用系数没有测量设施;城镇节水器具统计困难, 由此不难看出, 各州市用水计量、用水统计等用水管理制度不健全。

1.3 用水效率指标偏差较大

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导致各州市同一行业用水效率指标偏差较大。通过调查、调研复核全省13个州市的用水效率指标现状情况为:万元GDP取水量的范围为31~666 m3;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范围为0.28~0.58;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的范围为17~308 m3;农田每公顷平均灌溉用水量为0.288~1.021 5万m3/hm2;城镇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的范围为70~301 L/人·d;城镇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的范围为68~273 L/人·d;城镇管网漏损率的范围为3%~30%。

1.4 公众节水意识不强

云南省水资源量相对丰沛, 公众节水意识不强。农业灌溉大水漫灌, 放跑马水的现象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 水价偏低, 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 制约了价格手段在用水效率管理中的作用。如:西双版纳州水资源较为丰富, 部分水库管理所鼓励企业多用水, 能多收起水资源费, 维持水库的正常运行, 基本没有节水意识。

2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是实施用水效率管理制度的强有力保障, 必须优先完善其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支撑。加强节水法制建设, 建立用水效率管理法规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法律、法规, 逐步研究制定符合云南实际, 与节水目标相适应、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及用水效率考核管理需求配套的规范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和效率评价体系, 为规范化、标准化的用水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 推行节约用水技术措施应用

社会可控制性用水行业主要为工业、农业和城镇居民等, 用水形式主要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其中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 其余用于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农村饮水等, 尽管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下降, 但仍是本省第一用水大户。应大力推行的节水技术措施, 按农业、工业、城镇居民用水分述如下。

(1) 农业节水技术。

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大力推行和采用农业用水优化配置技术、高效输配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等, 优化配置多种水源, 实现农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

(2) 工业节水技术。

通过广泛推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冷却节水技术、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技术、洗涤节水技术、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节水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工业输用水管网、设备防漏和快速堵漏修复技术、工业用水计量管理技术等, 提高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有色金属、食品与发酵等高用水行业水的利用率与用水效率。

(3) 城市生活节水。

通过推广节水型器具应用、城市再生水利用、城市雨水等利用技术、城市供水管网的检漏和防渗技术、公共供水企业自用水节水技术、公共建筑节水技术、市政环境节水技术、城市节水信息技术等, 节约和控制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园林景观、洗浴等社会服务业用水, 促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

2.3 搭建跨部门协调管理机构

建立用水效率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由省水利厅厅长担任, 副组长由省水利厅分管副厅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管副主任、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分管副主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担任;省财政厅、省科学技术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国家税务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监察厅、省统计局为考核领导小组成员, 见图1。主要职责:负责用水效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指导用水效率管理工作, 并对用水效率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2.4 构建分级考评机制

在用水效率管理领导小组监督指导下, 成立用水效率考核工作组, 该工作组由水利厅牵头, 省级考核组织机构成员单位和各州 (市) 职能部门及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主要职责:负责对省用水效率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完成有关表格调查资料的收集、材料报告、现场实地考察以及汇总总结等。考评由区域用水效率考核、工业用水效率考核、农业用水效率考核和居民生活用水考核几部分组成。用水效率分级考评机制见图2。

(1) 区域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区域, 主要指云南省所辖的州 (市) 或县 (区) 级行政区。即为云南省的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共16个州市及其所辖的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自治县共129个县 (区) 。重点是州市政府的所在地、市辖区、县级市。

(2) 工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云南省辖区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重点是火力发电、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制药、烟草、水泥、冶金矿产等高用水行业中的取用水企业。

(3) 农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云南省辖区内的各级农田水利灌区, 重点是大中型灌区。

(4) 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云南省辖区内的城镇居民聚居区, 即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聚集区 (人口上万人) , 包括社区、居委会、集镇、街道邻里、居民小区等。

分级考评机制采用自下而上的自查和自上而下的抽查、检查组成, 分县、州 (市) 、省3级进行考评, 其考评程序如下。

(1) 省水利厅将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考核工作组, 具体负责考核, 协调、准备相关事宜。

(2) 每年1月底前, 各考核对象将上年度用水效率定性考核指标落实情况和定量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表格、自查报告, 报州 (市) 级人民政府, 同时抄送州 (市) 水利 (务) 局。

(3) 每年2月底前, 各州 (市) 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县 (区) 用水效率考核指标落实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核查, 形成州 (市) 级考核自评报告, 报省考核领导小组。

(4) 每年3月, 水利厅将会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考核工作组, 通过重点抽查和现场核查等方式, 对各州 (市) 考核指标落实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监督核查, 形成考核评价报告, 于每年3月底前上报省政府, 经省政府批准后, 再上报水利部。

2.5 制定分类考核办法

依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及不同行业考核控制指标的目标, 分类制定《云南省规模以上企业用水效率考核管理办法》、《云南省大中型灌区用水效率考核管理办法》和《云南省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考核管理办法》, 各办法中明确考核主体、适用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分标准、奖惩措施等几个方面, 保障用水效率考核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6 制定各地方考核指标控制标准

根据不同行业分解给云南省的考核控制指标的目标, 结合云南省16州市水资源及用水效率指标偏差较大的情况, 分州市制定不同的考核控制指标, 不能搞一刀切, 水资源越缺乏的地区考核指标越容易实现, 水资源丰富地区, 考核指标难于实现。

2.7 逐步实施用水定额管理

为实施用水效率考核指标值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必须对各行业实施用水定额管理。

(1) 工业用水方面逐步贯彻实施工业水平衡测试, 完善计量设施, 对工业用水按照地方标准考核指标定额管理。

(2) 居民生活用水方面按照地方标准考核指标定额使用, 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实施梯度水价管理。

(3) 农业用水方面逐步建立我省节水灌溉试验站网, 开展节水灌溉试验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试验和长期统计研究, 制定按作物需水要求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灌溉的最佳节水灌溉制度, 监控不同作物的节水灌溉定额, 为科学制定我省种植作物的灌溉定额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也要开展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监测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测算各类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为考核指标值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依据。

2.8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用水效率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爱护水、节约水”, 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 广泛宣传节水知识。通过建立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示范灌区,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节水管理, 水资源丰富地区也要倡导公众节约用水, 留出更多的生态用水。

3 云南省用水效率管理取得初步成效

对云南省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水效率现状调查, 采用调查、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等技术手段, 构建云南省区域与行业 (工业、农业、居民生活) 用水效率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云南省适用的上述用水效率管理模式。完成了《云南省大中型灌区考核方案》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考核方案》, 并试点在曲靖、昆明等州市开展试点考核, 2012年本考核管理模式在曲靖、昆明等地的用水效率试点考核和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中得到了应用, 同时也为红河等州市制定节约用水考核方案、政策等中提供了参考,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4 结 语

本文从建立健全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 推行节约用水技术措施应用, 搭建用水效率管理协调机构, 建立分级考评机制, 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及考核控制指标, 逐步实施用水定额管理, 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 公众参与”的用水效率管理模式, 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保障“用水效率红线”落实的基础工作。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部分州市用水效率考核及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初步运用, 在以后的工作中, 还可为其他地方各市州县区、各行业在建设节水型社会和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效率红线”等方面, 提供有效管理模式应用;也可为地方水资源战略的制定、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政府关于节水方面的决策等, 提供技术指标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Z].国发 (2012) 3号.

[2]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Z].国发 (2013) 2号.

[3]叶澜涛, 孙书洪, 王仰仁, 等.灌区用水效率与效益评价以天津市里自沽灌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1, (2) :105-108.

用水制度管理分析研究 篇6

关键词:乡镇农田灌溉,管理机制,改革

1 引言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 农田灌溉直接影响农业产量。研究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机制, 了解其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做出相应改革从而提高管理机制的效用, 以期达到节约水的同时提高农业产量的目的,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2 乡镇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施政方式不当

一些地方政府喜欢用行政命令的手段, 没有切实的研究, 不结合实际, 不经试验、调查研究就将在某一地区效果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到当地, 并要求在一两年内全地区实现渗灌化。这种不切实际、一味照搬他人的经验的做法不仅没带来任何成效, 反而产生很坏的影响, 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2 管理措施和政策不完善

由于乡镇的发展程度的限制, 乡镇农田灌溉整体的管理措施和政策还不够完善, 导致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例如以下情况:

部分地区对灌溉用水的商业过程的公开度不足, 农民不了解价格的由来, 也不知道承包商是怎样获得的用水的权利;部分地区当地政府在用水被商家承包后, 没有介入管理, 进行一定的约束, 导致了承包商与农民之间对水价的意见不一致;因为农民对相关政策不了解, 无法监督购买者, 导致很多购买者钻这个空子, 将灌溉用水当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牟利。

2.3 农民对灌溉用水的节约意识不够

由于农业用水长期以来都是农民利用周边江河湖泊以及池塘的水资源进行灌溉, 所以, 农民对水资源基本没有节约意识, 在他们看来这些水似乎是取之不尽的, 农田灌溉用水的浪费现象很普遍, 而这又是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政府就算要介入管理也需要时间, 更不用说还要建立完善的灌溉用水管理机制。

2.4 灌溉效率低

在很多地区, 因为地形的限制, 农田的分布不合理, 加大了灌溉的难度, 在灌溉过程中, 水资源的浪费比较多, 整个灌溉用水的效率低, 除了地形原因, 还有灌溉设备。由于乡镇的经济水平有限, 设施设备的配备也有一定限制, 设备落后、不够现代化、不齐全等等都使农田灌溉用水的效率大大降低。

2.5 农田灌溉用水价格不合理

在价格方面, 许多乡镇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价格设定的比较低, 部分地区甚至是不需要出任何费用的, 导致农民无法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农民可以任意使用湖泊、沟渠、水库的水资源, 造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使得其他地方缺水严重, 但也没有办法贸然调动灌溉用水的价格, 因为调动价格可能会使农民难以接受, 在农村造成一定的动荡, 不利于国家整体的发展。

2.6 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落实

虽然为了解决乡镇农田灌溉用水的问题,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是, 下级政府对政策的实施却没有充分的落到实处, 并且, 目前在乡镇灌溉用水的很多方面连政策也没有办法完全兼顾到, 还没有很好的统筹管理制度, 导致乡镇灌溉用水整体的疲软。

3 如何完善乡镇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机制

3.1 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职能

在用水管理机制的改革过程中, 政府部门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相关人员要首先要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 然后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具体情况, 而不是仅靠其他的成功的经验, 生搬硬套, 要知道某一地方运用得好的方法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地方, 地域不同所需要的方案制度多多少少会有些区别。要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特点来管理。

3.2 完善水价体系

在当前的经济、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下, 建立起科学的水价体系, 才能使水价得到合理确定。为了在改革过程中不对水管企业造成经济损害, 需要将与其进行同步改革,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改革的重复性, 也能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最好最高效的改革;当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推行相应的水费计收制度, 力求能起到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 并尽量切合农民意愿, 保障农民的权益;要建设起可靠、稳定的投入机制资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 将会使管理工作受到巨大的影响, 资金是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机制改革和实施的重要保障。虽然, 之前有一些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由于资金问题还是制约了它最终的绩效。结合以上几点, 就能用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改革, 完善水价系统。

3.3 提高各地区对乡镇灌溉用水的认识

乡镇农田实施灌溉用水机制, 对农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很多人对这种新的方式不了解甚至不接受, 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提高对灌溉用水机制的认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果能让农民整体的认识提高, 那么, 其他的工作也会比较好进行。所以, 基层干部就要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让农田灌溉用水机制深入群众, 结合实际与民意从而找到更好的更合适的灌溉机制, 进一步改善乡镇农田灌溉用水的现状。

3.4 推行更好的生产模式

目前, 各农户的生产模式一般都是分散式,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而要适应现在的经济形势和对农产品的需求, 就要推行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之后, 由于农业场地集中, 易于操作, 这样农业灌溉就能规范化, 从而达到节水化的目的。所以, 推行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实现农业灌溉用水节约化的重要因素。

3.5 让农民参与到灌溉用水的管理中来

农业灌溉的服务对象是农民, 其对生产生活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灌溉用水的最大需求者也是农民, 如果能结合他们的长期劳作的经验, 将其运用到管理之中, 一定会使乡镇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机制完善得更好。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 到基层听取意见和建议,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将他们所具有的优势, 比如, 丰富的经验、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努力的作风充分的发挥出来, 运用到实际的灌溉用水管理机制中来。

3.6 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灌溉用水管理办法

任何事情只有对症下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对于乡镇农田灌溉用水机制也是一样。了解灌溉用水本身特征, 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方案才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所以, 灌溉用水就需要结合水的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改变之前不太实用的封闭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在某一流域内建立统一的水权利益制衡机制, 然后让农民也参与进来, 并充分利用地方干部比较深入农民的这一优势, 给予他们对灌溉用水管理的相关权限, 在出现问题时, 能快速的结合地区情况做出决策, 不仅仅由上级政府来管理, 从而节省成本, 切合实际, 提高效率。

4 结语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确保农业灌溉用水使用的高效化、节约化, 是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就不用谈农业进一步的发展, 也会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做好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方案, 切实加强政府和农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基层抓起, 一步步完善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机制, 除此之外, 还要大力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 推行节水灌溉, 调整农业用水价格, 制定完善的水价体系, 使我国的农田水利制度更加健全, 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依章, 刘孟雨, 唐常源, 张秋英, 董宝娣.华北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考[J].节水灌溉, 2007 (6) .

[2]廖永松.灌溉水价改革对灌溉用水、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 .

用水制度管理分析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管理范围

宁阳县426处集中式供水进行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出厂水、末梢水。

1.2 管理方法

宁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管理模式”。

1.2.1 统筹规划

宁阳县从实际出发,对农村水资源全面安排、分步实施。在农村建设移民等引起的农村用水人口变化,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统筹考虑其他用水需求。

1.2.2 防治结合

宁阳县特别重视防治采矿、工业等引起的水源污染和破坏,同时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污水、垃圾、粪便处理,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宁阳县加强了水污染的源头治理,落实“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政策,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应根据水源水质等情况,采取适宜的水质净化措施。同时加强水质检验,建立水质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1.2.3 因地制宜,跨村镇集中供水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水资源等条件以及发展需求,采取资源节约型的建设方式,合理选择饮用水水源、工程型式、供水规模和水质净化措施,做好区域供水工程规划。宁阳县采用适度规模跨村镇的集中供水,供水到户。

本县自2007-2010年对不合格水源分别采取了水井加盖、水井密闭等一般措施112处,对水源进行沉淀、过滤、消毒127处,借用水源或水源改址等措施75处,见表1。

1.3 监测方法

按照《全国爱卫办关于下发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技术方案的通知》 (全爱卫办函[2008]5号) 中调查表格内容要求,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每个监测点分别在枯水期 (3~4月份) 和丰水期 (7~8月) 各监测1次,每次采集出厂水、末梢水水样各1份。水样采集、保存、运输、检测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DB/T5750-2006) 进行。

1.4 评价指标和标准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毒理学指标为砷、氟化物、硝酸盐;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进行评价。

2 结果

宁阳县2007-2010年农村饮用水源监测及农村饮用优质水源变化情况见表2、表3。

2.1 农村饮用水源合格率逐年提高

宁阳县2007年农村饮用水源合格率较低,只有38.26%,主要为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不合格,合格率分别为46.48%、48.59%。2008年以后农村饮用水源合格率逐年提高,尤其是2008年宁阳县农村饮用水源有了大幅提高,合格率上升了25.8%,各项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合格率上升了39.52%。

2.2 优质水源的比例逐年提高

由2007年的11.97%提高到2010年的29.0%,提高了17.09%。

3 讨论

我国农村饮水卫生安全问题多,问题复杂,安全饮水是人类健康的基本需要和有效保护健康的基本需求要素,改善农村饮水水质则是首要任务。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是为及时掌握农村饮水水质及其动态变化、提高农村饮水卫生管理水平和政府制定实施农村改善规划提供重要依据[3,4,5,6,7]。目前该项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纳入国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

宁阳县实施“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管理模式”,对农村饮用水开展持续监测,采取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8,9]、跨村镇集中供水、对不合格水源采取整改等方法,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村饮用水的合格率,效果显著,值得在广大农村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艳华.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检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4) :216-217.

[2]秦海宏, 沈慧, 袁东, 等.对“应急状况下生活饮用水安全性评价标准”制定的思考[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9, 26 (4) :419-420.

[3]朱延美, 许宁, 张文平.我国饮用水安全性研究现状[J].北方环境, 2004, 6 (1) :57.

[4]鄂学礼, 凌波.饮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6, 5 (1) :3-5.

[5]穆春祥.2007年中牟县农村自备井生活饮用水细菌学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9 (4) :307.

[6]任绍娟, 王艳秋.北京市海淀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8) :675.

[7]李维光.丽江市古城区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质卫生检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2) :110.

[8]鄂学礼, 王丽.安全饮用水的基本要素及其科学依据[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 14 (5) :336-337.

上一篇:认知迁移下一篇:三融合、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