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膜(精选7篇)
壳聚糖膜 篇1
壳聚糖是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化形成的产物, 广泛存在于虾、蟹和昆虫的外壳及藻类、菌类的细胞壁之中, 是年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高分子, 所以在自然界中的储量非常丰富。因为可从工农业废弃物中提取得到, 这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 符合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精神。又因其无毒、无污染, 并可生物降解, 在纺织、印染、涂料、塑料、化妆品、食品、饲料、医药、造纸、生物工程、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所以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 壳聚糖
壳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有虾蟹壳提取法、微生物提取法、昆虫提取法和植物提取法等。
虾蟹甲壳的提取法目前包括两种方式:在高温下高浓度碱脱乙酰和甲壳素酶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微生物提取法目前可以分为微波法、酸碱法和碱提取三种。比较几种真菌的产品质量指标, 黑曲霉最为理想。植物提取一般从桑白皮中进行提取, 杨迺嘉等首次报道了一种从桑白皮[4]中分离壳聚糖的简便方法。
2 壳聚糖膜
甲壳素/壳聚糖资源丰富, 制造工艺简单, 易于成膜。甲壳素/壳聚糖分子内含有反应活性强的羟基、氨基, 易进行化学修饰 (如酰基化、硫酸酯化、羟乙基化、羧甲基化等) , 制得不同用途的甲壳素衍生物膜。尤其渗透蒸发膜和超滤膜是较新型的膜, 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食品卫生、石油化工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2.1 壳聚糖膜的性能
2.1.1 机械性能
壳聚糖膜的机械性受到壳聚糖浓度的一定影响。在55℃的成膜温度条件下, 薄膜的抗张强度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因为影响拉伸性能的有关因素是聚合物的结构, 平均分子量和聚合物的分子排列。当壳聚糖浓度太大时, 不容易脱气, 因为成膜液较粘稠, 在制膜时易形成气泡, 使膜不平整。
2.1.2 薄膜的透湿系数
壳聚糖膜具有较高的透湿性能, 这是因为壳聚糖薄膜是由亲水性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 本身容易吸水, 再加上是用流延法的工艺制成的, 它的分子排列属于“无取向”, 而属于“无取向”和“取向”之间的薄膜是用吹塑法工艺制成。
2.1.3 薄膜的透气系数
壳聚糖薄膜的透气系数与甘油浓度成正相关。透气系数的值越大, 表示气体对薄膜的透过也越容易。当甘油浓度增加时, 壳聚糖膜的透气系数也相应增加, 因为甘油作为增塑剂, 加入到高分子中间, 降低了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2 壳聚糖做反渗透膜
这种膜都是矩阵规则排列的聚合物, 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能力强, 当盐水接触膜表面时, 由于甲壳素是刚性的难溶物质, 不易制膜, 而用它的可溶性衍生物壳聚糖制膜比较容易。吸附动力学模型可以在两个主要的类分离:反应基模型和基于扩散模型。前者的人承担的形成吸附剂和吸附之间的化学键 (例如螯合作用) 。在这项工作中壳聚糖做渗透汽化膜和蒸发渗透膜。
2.2.1. 复合膜
壳聚糖可在聚砜多孔膜、聚丙稀腈多孔膜上制各复合膜, 可以显著提高复合膜的渗透性。随着复合技术的发展, 可得到分离因子更大的膜。
2.2.2 反渗透膜
使用醋酸纤维素膜等其他膜材料普遍不能对碱土金属盐的脱除能力比对碱金属盐高的要求, 而壳聚糖反渗透膜恰恰能够做到。而且醋酸纤维素膜不耐碱耐酸, 易滋生细菌, 但壳聚糖能耐碱, 交联后的膜还具有耐酸性, 在水中长期浸泡, 强度下降也不大, 也不易繁殖细菌, 有利于长期使用
摘要:介绍了壳聚糖膜的成膜机理, 以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为基础, 总结了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目前常用的壳聚糖膜制备方法主要是相转化法和溶出法。用以下几种指标来表征壳聚糖膜的性能, 包括机械性能、薄膜的透湿系数、透气系数、润湿性等因素。为壳聚糖膜的发展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壳聚糖,分离膜材料
参考文献
[1]许秀真.环保新型材料-壳聚糖多糖膜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 2008, 36 (3) :70-72.
[2]彭益强, 徐锦海, 高超, 李静丽, 贺淹才.从几种真菌中提取几丁质和壳聚糖的研究, 福建化工, 2000.
[3]黄惠莉, 林文銮.黑曲霉菌体制备壳聚糖.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4, 16 (4) :575-579.
[4]杨迺嘉, 郑显明;桑白皮中壳聚糖的分离与鉴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9, 11 (5) :38-40.
[5]汪锰, 王湛, 李政雄.膜材料及其制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6]ZENG Xianfeng, RUCKENSTEIN E.Control of pore sizesin macroporous chitosan and chitin membranes[J].Ind Eng ChemRes, 1996, 35 (11) :4169-4167.
[7]ZENG Xianfeng, RUCKENSTEIN E.Cross-linked macropo-rous chitosan anion-exchange membranes for protein separations[J].JMembr Sci, 1998, 148 (2) :195-205.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膜的制备 篇2
本文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 采用微波辐射法, 以戊二醛交联壳聚糖, 制备出戊二醛交联壳聚糖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缩写为G-CTS) 膜。制备采用有别于普通加热原理的微波“体加热”技术, 不仅显著提高了反应效率, 也得到了性能更优良的吸附材料。
1 实验部分
1.1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膜的制备
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5.000g壳聚糖, 溶于250m L 3%的乙酸溶液中, 静置12h, 直到气泡完全溶出, 得到2%的壳聚糖乙酸溶液。
量取一定量2%的壳聚糖溶液放入100m L的烧杯中, 加入一滴25%的戊二醛溶液, 在微波条件下, 400r/min搅拌放映一定时间, 然后吸取一定量制膜液在玻璃片上流延制膜, 放入干燥箱中80℃干燥, 然后放入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揭膜, 使用乙醇冲洗三次, 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 直到冲洗液呈中性, 放在洗净的白色泡沫上自然晾干, 得到G-CTS膜备用。
1.2 吸附实验
取50m L 200mg/L的Cu2+溶液于具塞锥形瓶中, 调节p H, 加入一定量的G-CTS, 置于恒温振荡器上振荡一定时间, 取下静置。吸取上层清液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Cu2+离子的浓度, 计算吸附量。吸附量计算公式:
式中:q为吸附容量 (mg/g) ;C0、Ce分别为吸附前、后金属离子的浓度 (mg/L) ;W为吸附剂干重 (g) ;V为溶液体积 (L) 。
2 结果与讨论
2.1 制备戊二醛交联壳聚糖膜的单因素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2.1.1 壳聚糖用量的影响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壳聚糖溶液量得增大, 开始吸附量增大幅度较大, 当增加到60ml时, 增加幅度已经很小了, 同时60ml时, 膜拥有一定韧性韧性, 所以以后实验采用60ml的壳聚糖溶液加入一滴25%戊二醛溶液。
2.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由实验结果可知, 搅拌时间在5到25min的时候吸附剂吸附量急剧上升, 继续增加搅拌时间, 吸附量几乎不再增加, 有些数据略低于25min, 可以确定确定搅拌时间为25min。
2.1.3 制膜液用量的影响
有实验结果可知, 随着制膜液用量的逐渐增大, 膜逐渐增厚, 物理性能, 完整性逐渐增加, 但是吸附量逐渐下降, 说明随着制膜液用量增加, 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官能团利用率降低, 根据趋势图中数据, 以后实验选择3m L制膜液来制膜。
2.1.4 反应温度的影响
由实验结果可知,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吸附剂的吸附能力逐渐提高, 在35℃的时候吸附量最大, 随着温度升高, 吸附剂的脆性也在相应增加, 35℃时, 吸附剂较脆, 必须小心揭下来, 才可以, 可以揭下来大片膜, 干后韧性良好, 40℃时, 膜不能完整揭下来, 且吸附量减小, 所以反应温度选择35℃。
2.2 正交实验
通过表中极差R可知道制膜液用量的影响最大,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影响明显, 壳聚糖溶液量的影响最小, 由表中数据可知道最佳条件:70ml壳聚糖溶液加入一滴戊二醛, 反应时间为30min, 制膜液量3ml, 反应温度为35℃。
由于1-9号样品中没有最佳条件的试验, 因此又补做了A3B1C1D3条件实验, 测定吸附量为69.125mg/g, 在正交试验中达到最大值, 验证了正交实验设计的正确性, 故最优水平组合为A3B1C1D3。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确定戊二醛交联壳聚糖膜的最佳制备条件为:70m L2%壳聚糖溶液加入一滴25%的戊二醛溶液, 在微波35℃中反应30min, 然后吸取3m L制膜液制膜。
3 结语
3.1通过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可以得到完整地膜并进行吸附试验。
3.2通过制备G-CTS膜的单因素试验, 得到制备G-CTS膜的各个单因素的制备条件:壳聚糖用量为60ml;反应时间为25min;反应温度为35℃;制膜液用量为3ml。
3.3通过制备G-CTS膜的正交试验, 进一步优化G-CTS膜的制备条件, 得到的制备条件:70m L2%的壳聚糖溶液加入一滴25%的戊二醛溶液, 在35℃中反应30min, 吸取3m L制膜液制膜。
参考文献
[1]毕韶丹, 安向艳, 党明岩等.香草醛改性壳聚糖对镉离子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J].功能材料, 2012, 08:1001-1004.
壳聚糖膜 篇3
另外,本实验中用的制孔剂琼胶,是一种海洋中含量极为丰富的多聚半乳糖,没有任何毒性,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和医药卫生等领域,而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极少有报道。本文以粒径小于200μm的琼胶固体微粒为致孔剂,使用相转化法制备了多孔壳聚糖膜,同时也制备和表征了琼胶-壳聚糖共混薄膜。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XL30-ESE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荷兰Philips公司;Nexus 67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AA240 DUO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Varian公司;PHS-3C精密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壳聚糖(CS):脱乙酰度91%,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琼胶(AG):粉体,粒径小于200μm,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二甲苯蓝FF(XCFF):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进口分装;环氧氯丙烷等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壳聚糖多孔膜和壳聚糖-琼胶共混膜的制备
膜的制备采用相转化法,步骤如下:将一定的壳聚糖溶于5%的醋酸水溶液中,配制成4%的壳聚糖醋酸水溶液。加入不同质量琼胶颗粒(粒径<200μm),强烈搅拌,使琼胶颗粒均匀分散,在真空条件静置脱泡后,取一定体积注入培养皿中流延成膜,在50℃真空干燥箱内干燥后揭膜,接着用5%的NaOH水溶液中和膜中过量的醋酸,再将膜取出并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泡冲洗至中性,放在沸水中热处理4h,最后50℃真空干燥。
交联[5]:将制备好的膜置于环氧氯丙烷碱性溶液中,在60℃氮气保护下交联4小时。再将膜取出后洗涤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储存备用。用CS,PCS-1,PCS-2,PCS-3,PCS-4分别代表5种不同多孔壳聚糖膜,其中制备过程中所加琼胶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分别为0:1,0.05:1,0.1:1,0.3:1 和0.5:1。
为了对比该多孔膜的性能,同时制备壳聚糖-琼胶共混膜,步骤如下:将一定的壳聚糖溶于5%的醋酸水溶液中,配制成4%的壳聚糖醋酸水溶液,并预热到65℃后,加入一定比例已经完全溶解好的的4%琼胶热水溶液,强烈搅拌,使琼胶溶液均匀分散于壳聚糖溶液中,65℃静置脱泡,注入培养皿中流延成膜,后处理与上面壳聚糖多孔膜一致。用CS,CSAG-1,CSAG-2,CSAG-3,CSAG-4分别代表5种不同的壳聚糖-琼胶共混膜,所加琼胶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分别为0:1,0.05:1,0.1:1,0.3:1 和0.5:1。
1.3 各种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取各种膜的固体研碎微粒,采用固体KBr压片法,制成透明薄片,进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其中以CSAG-2膜代表壳聚糖-琼胶共混膜做红外谱图,以PCS-2膜代表多孔壳聚糖膜做红外分析。
1.4 各种膜表面结构的观察
各种膜经过真空喷金后,用XL30-ESE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表面形态并拍照。
1.5 各种膜吸附性能
XCFF溶液的配制:称取一定量的XCFF,溶解在少量的pH=2.6缓冲溶液(HAc~NaAc)中,再转移定容于1000mL的棕色容量瓶中,溶液浓度为1000mg/L,备用。
1.5.1 各种膜对染料XCFF的动态吸附实验
剪取并称量0.0400g各种干燥膜,置于含100mL XCFF溶液的容量瓶中,每一种膜都分别准备10份,在不同预定时间测量其XCFF的浓度,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于614nm处,采用标准曲线法,计算XCFF的溶液浓度。
1.5.2 各种膜对染料XCFF的静态吸附实验
剪取并称量0.1000g各种干燥膜,置于含250mLXCFF溶液的容量瓶中,25℃下,避光振荡80h,之后测量其XCFF的浓度,测量方式与动态吸附相同。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种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图1所示为壳聚糖膜(CS),琼胶膜(AG),壳聚糖-琼胶共混膜(CS-AG)和多孔壳聚糖膜(PCS)的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出,以琼胶为致孔剂加热处理后的多孔壳聚糖膜(PCS)的红外光谱图与纯壳聚糖膜(CS)的非常相似,并没有出现琼胶在930cm-1处的特征吸收峰—υs(环)(3,6-脱水半乳糖);而此峰在热处理过的壳聚糖-琼胶共混膜(CS-AG)的红外光谱图中依然存在,说明多孔壳聚糖膜中的致孔剂固体颗粒琼胶基本可以通过相转移法除去。
CS(壳聚糖膜);AG(琼胶膜);PCS(多孔壳聚糖膜);CS-AG(壳聚糖-琼胶共混膜)
2.2 各种膜微结构的SEM表征
图2所示为为壳聚糖膜CS、壳聚糖-琼胶共混膜CSAG-3、多孔壳聚糖膜PCS-1和多孔壳聚糖膜PCS-4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壳聚糖膜和壳聚糖-琼胶共混膜表明均很光滑,两者的SEM图区别不大;此外,对于多孔壳聚糖膜来讲,利用琼胶做制孔剂通过相转移法制备的多孔壳聚糖膜,其表面单位面积内的空腔数与所加入的琼胶数量成正比,多孔壳聚糖膜PCS-4的表面光滑度明显比多孔壳聚糖膜PCS-1粗糙。
(a)壳聚糖膜;(b)壳聚糖-琼胶共混膜;(c)多孔壳聚糖膜PCS-1;(d)多孔壳聚糖膜PCS-4
2.3 各种膜吸附性能
2.3.1 各膜对染料XCFF的动态吸附性能
图3为多孔壳聚糖膜PCS-2和壳聚糖-琼胶共混膜CSAG-2吸附XCFF的吸附动力学曲线。从图3可看出,多孔壳聚糖膜都对XCFF的吸附也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此吸附机理基本符合溶液中的物质在多孔性吸附剂上吸附存在的3个必要阶段[6]。开始时吸附速率较快,且随时间的延长而有规律地减小,40h后基本趋于饱和。这是因为在开始时,XCFF分子主要被吸附在膜的外表面,吸附较快;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溶液中XCFF的浓度逐渐减小,同时吸附质沿微孔向内部扩散,扩散阻力渐增,吸附速率主要受扩散控制,导致吸附速率变慢;吸附后期,主要在吸附剂内表面吸附,且浓度推动力越来越小,吸附已基本达到饱和。所以利用该膜吸附时,吸附时间在40h左右为宜。达到饱和时间比较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XCFF分子与壳聚糖存在较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减慢了XCFF分子往膜内部渗透的速率。同样,壳聚糖-琼胶共混膜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也需要40h以上。
2.3.2 各膜对染料XCFF的静态吸附性能
图4所示给出了各种多孔壳聚糖膜和壳聚糖-琼胶共混膜吸附染料XCFF达到平衡时的最大吸附量。多孔壳聚糖膜的最大吸附量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制孔剂琼胶加入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又略有下降的趋势,最大吸附出现在制孔剂琼胶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0.1:1时,多孔壳聚糖膜PCS-2对XCFF的最大吸附量约为壳聚糖膜的1.3倍。增大的原因是由于制孔剂的加入增大了膜的比表面积,增加“裸露”了的壳聚糖上面的羟基氨基等功能团。此外,各种壳聚糖-琼胶共混膜对XCFF的最大吸附量是随着琼胶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少。这是由于XCFF是阴离子型染料,主要依靠部分质子化的壳聚糖上的-NH2等功能团的吸附作用,而琼胶的引入,部分“包埋”了壳聚糖上-NH2,使得它们对XCFF吸附吸附能力下降。
3 结 论
(1) 提出了一种制备多孔壳聚糖膜的新方法,以固体琼胶颗粒为致孔剂,通过热致相转移法制备了的多孔壳聚糖膜,并通过FTIR和SEM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此外还制备了壳聚糖-琼胶共混膜与之对比。
(2)在吸附有机染料方面,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多孔膜壳聚糖膜PCS-2具有良好的吸附动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吸附能力。与壳聚糖膜相比,多孔壳聚糖膜PCS-2吸附XCFF的能力提高了0.3倍。
摘要:以琼胶固体颗粒为致孔剂,通过热致相转移法制备了的多孔壳聚糖膜,并通过FT-IR和SEM对其进行了表征,也考察了其对有机染料二甲苯蓝FF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以琼胶作为制孔剂可以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多孔壳聚糖膜,在吸附有机染料方面,多孔壳聚糖膜PCS-2对二甲苯蓝FF的吸附量是壳聚糖膜的1.3倍。另外,作为对比,本文也制备和表征了琼胶-壳聚糖共混薄膜。
关键词:壳聚糖膜,琼胶制孔剂,吸附性能
参考文献
[1]Robinson T,Mcmullan G,Marchant R,Nigam P.Remediation of dyesin textile effluent:a critical review on current treatment technologieswith a proposed alternative[J].Bioresource Technol,2001,77:247-253.
[2]蒋挺大.甲壳素[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5.
[3]Bailey S E,Olin TJ.Bricka R M,Adrian D D.Areviewof potentiallylow-cost sorbents for heavy metals[J].Water Research,1999,33:2469-2477.
[4]Babel S,Kurniawan T A.Low-cost adsorbents for heavy metals up-take from contaminated water[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3,97:219-229.
[5]郑化,杜予民,余家会.肖玲交联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5):809-812.
壳聚糖膜 篇4
关键词:宫颈糜烂,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疗效,不良反应
宫颈糜烂是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域, 是慢性宫颈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 目前治疗宫颈糜烂的药物很多, 但是效果多不理想, 物理疗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科自2013年1月始用壳聚糖抗菌膜治疗宫颈糜烂, 通过对21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获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9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10月在我科妇女病普查中诊断为宫颈糜烂, 自愿接受治疗者, 诊断按《妇产科学》第六版慢性宫颈炎的诊断标准诊断[1], 治疗前均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原位癌。糜烂情况见表1。
注:另有113例合并宫颈肥大, 70例合并宫颈纳氏腺囊肿。
1.2 治疗方法
选择非月经期上药, 除外妊娠及哺乳期, 采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B-M型 (凸型) 治疗 (浙江三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由妇科医师专人上药及观察。暴露宫颈后用干棉球擦拭阴道上部及宫颈表面分泌物, 若合并宫颈纳氏腺囊肿, 呈白色或淡黄色囊泡较大者, 用络合碘消毒宫颈后, 用5 m L注射器针头刺破囊肿, 再次消毒, 后再上药。用专用上药器把宫颈抗菌药膜送至宫颈, 凸起的部分嵌入宫颈管, 膜部紧贴宫颈表面, 然后用带线棉球填塞阴道, 嘱患者24 h后自行取出棉球。每7 d上药1次, 4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7 d复查并判定结果, 用药期间禁性生活及盆浴。
1.3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显效:糜烂面消失, 宫颈光滑, 自觉症状消失;有效:糜烂面缩小变浅, 症状减轻;无效:自觉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恶化:宫颈糜烂面扩大变深, 症状加重。有效率= (显效+有效) /治疗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疗效见表2、表3。
由表2可以看出Ⅰ度、Ⅱ度糜烂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Ⅲ度糜烂。
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单纯型、颗粒型、乳突型。
本组总有效率为97.72%, 合并宫颈囊肿者处理后用药全部消失愈合。
2.2 不良反应
仅有1例初次用药后24 h阴道出现血性分泌物, 持续3 d自行消失。
3 讨论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的慢性宫颈炎症, 在我科的妇女病普查中发病率为37.23%。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 因柱状上皮菲薄, 抵抗力低病原体易侵入, 从而易发生炎症, 若感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 病毒, 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同时宫颈糜烂往往伴白带增多、偶有接触性出血, 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因此患者要求治疗宫颈糜烂的愿望较强烈。宫颈糜烂以往多用物理治疗, 治愈率高, 但副作用较多, 例如: (1) 术后阴道排液量大, 创面愈合时间长 (4周~8周) ; (2) 术后有出血, 宫颈管狭窄、增生, 不孕, 感染的可能; (3) 若出现宫颈管狭窄及粘连, 会影响以后的分娩及宫颈刮片的结果, 壳聚糖是从虾、蟹等甲壳动物外壳以及菌类、藻类等低等植物细胞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对于生物体来说, 组织相容性好, 局部用药, 吸收好, 无刺激, 也能抑制部分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还能激活人体修复细胞, 有促进伤口愈合, 止痛、止血, 防止粘连减少瘢痕形成等作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B型, 其内络合了纳米碘, 增加了抗菌效果。形状为凸形, 与宫颈形状相符, 凸起的部分嵌入宫颈管, 膜部紧贴宫颈, 同时用棉球填塞阴道, 给于一定的压力, 与物理治疗相比, 无阴道排液。从本资料来看,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B型对单纯型、颗粒型糜烂效果较好, 有效率分别是100%及98.18%, 在糜烂面积上Ⅰ度、Ⅱ度效果较好, 分别为99.39%及95.75%, 对于Ⅲ度糜烂, 虽然有效率为77.78%, 但9例中有5例为有效, 并未完全愈合, 因此对于Ⅲ度乳突状糜烂建议用物理治疗。
综上所述;壳聚糖宫颈抗菌膜B型治疗宫颈Ⅰ度Ⅱ度单纯型、颗粒型糜烂, 疗效好, 无副作用, 疗程短, 但每次用药必须由妇科医生操作, 特别值得在社区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壳聚糖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5月笔者对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30例宫颈糜烂Ⅰ~Ⅲ度患者进行了微波治疗, 其中对110例进行了创面愈合疗效的比较。患者年龄20岁~49岁, 以25岁~40岁发病率最高。230例患者治疗前均行白带常规、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TCT) 或阴道镜检查, 排除念珠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炎及宫颈恶性病变,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微波治疗。按治疗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使用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行微波治疗术后创面换药, 对照组术后3 d~7 d予碘伏消毒, 甲硝唑片2片塞于阴道, 1个月后复查。
1.2 治疗方法
患者于月经干净后3 d~7 d行宫颈微波治疗:采用徐州产K W BZ-1B微波多功能治疗仪, 输出功率设置为45~50 W, 定时预置时间为5 s, 将微波辐射器与糜烂面接触, 由宫颈上唇开始, 颈管口深入颈管0.3 cm~0.5 cm, 由宫颈外口向外扩展到正常宫颈组织2 m m~3 m m, 然后同法处理宫颈下唇, 以达到组织凝固发白, 糜烂深处以微黄、均匀平坦为度。观察组将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1枚敷于治疗面, 外带线棉球压迫, 24 h后自行取出棉球;对照组治疗后予碘伏再次消毒, 并放置甲硝唑片2~3片。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
观察组术后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压迫宫颈创面, 并于术后3 d~7 d、14 d分别行宫颈创面消毒后拭净消毒液, 放置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1枚, 宫颈肥大及重度糜烂患者再增用一次抗菌膜, 至创面愈合、宫颈光滑为止;对照组术后未对创面进行处理, 根据观察恢复情况予对症处理。2组术后均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要求术后2个月禁止性生活, 注意外阴清洁。
1.4 随访
由患者在日记卡上记录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 2组患者术后禁止盆浴、性生活及阴道冲洗2个月。分别于术后第1, 2个月月经干净后3 d~7 d复诊, 以了解宫颈修复时间。随访内容包括检查宫颈创面及查阅日记卡, 以了解创面愈合情况、脱痂期阴道出血情况。疗效判定标准:观察出血情况及出血持续时间, 阴道流液鲜红色为异常, 淡红色为正常;出血时间为从阴道排液中出现鲜红色血性分泌物到干净为止的持续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组阴道流血、流液明显较对照组轻, 无1例发生创面脱痂后大出血。对照组有3例出现较严重的创面出血, 其中2例创面敷云南白药、明胶海绵止血;另1例予阴道纱布填塞, 再次行微波止血后愈合。
2.2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见表1.
χ2=17.468, P<0.001.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情况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 其病理表现形式有宫颈糜烂、息肉、肥大、纳氏腺囊肿及宫颈管炎。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 病因主要为感染引起, 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 多采用物理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冷冻、激光、微波等。我院采用微波治疗, 其原理是高频电磁波通过特制探头传输至病变组织上, 使治疗部位病变组织吸收微波后发生高速运动产生内热, 瞬间达到高温, 自身凝固、坏死、变性、坏死脱落最后被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 但术后宫颈创面要经历渗液—脱痂—出血—愈合的过程。
3.2 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脱乙酰基后获得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对上皮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同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因此可促进创面愈合, 减少瘢痕形成。此外, 壳聚糖通过其与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促进红细胞黏附、聚集, 同时通过其硫酸衍生物的肝素样作用达到止血的目的。壳聚糖还具有抗生素样作用, 对巨噬细胞功能有影响, 达到抑制病原体的目的[4]。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为含有活性碘的壳聚糖衍生物, 对宫颈创面愈合有明显疗效, 因此笔者在微波治疗后即给予该抗菌膜及带线棉球1枚压塞宫颈治疗面 (24 h取出带线棉球) 。观察组出血时间1周~2周者为87.27%, 与对照组的50.91%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对照组阴道流血时间明显延长。创面愈合时间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愈合19例, 2个月内愈合26例, 3个月内愈合10例, 3个月未完全愈合0例, 对照组术后1个月内愈合11例, 2个月内愈合24例, 3个月内愈合19例, 3个月内尚未愈合的1例。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流液情况较对照组轻, 无1例发生创面脱痂后大出血, 愈合时间相对缩短, 提示西欧斯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可减少创面出血, 促进创面愈合, 各种并发症明显减少, 故用于宫颈微波治疗术后创面换药最为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索郎, 旺梅, 小普赤, 等.拉萨地区藏、汉族妇女宫颈病变普查结果分析[J].西藏医药杂志, 2004, 25 (3) :9-10.
[2]张惜阴.临床妇科肿瘤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2-109.
[3]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8.
壳聚糖膜 篇6
1 膦(磷)酸交联壳聚糖质子交换膜
由于天然壳聚糖膜在无水或是湿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存在质子传导率低和机械性能差等问题,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对壳聚糖的改性研究上。而在对壳聚糖的改性中,膦(磷)酸交联壳聚糖是提高电导率的一种方法。膦(磷)酸是一种两性酸,既是质子受体又是质子供体。膦(磷)酸在液态环境下解离度高达7.4%,体系中存在大量的H+,其扩散速率能够达到2×10-5cm2/s,是较为理想的质子载体。
近年来,膦(磷)酸交联壳聚糖膜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Cui等[6]利用壳聚糖与磷钨酸制备了新型的质子导电膜。经测试,制得的膜均一、稳定、没有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电导率。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钨酸与壳聚糖之间的离子交联作用减弱,会有部分磷钨酸泄露出来,从而导致电导率下降。针对这个问题,Tang等[7,8]制备了具有三维网络骨架结构的聚丙烯酰胺接枝壳聚糖高温质子交换膜。研究表明,该膜中互相连接的三维结构不仅能为磷酸质子的传导提供高速通道,而且能为磷酸的存储提供空间,使磷酸不易泄漏,从而保证了在高温无水条件下膜有较高的电导率。
但是,磷钨酸和正磷酸这种小分子无机酸,在交联过程中,避免不了因磷酸泄露导致膜电导率降低的问题,故不少研究者将焦点转到用有机膦酸交联壳聚糖的研究上。Yamada等[9]以壳聚糖和亚甲基二膦酸为原料合成了应用在无水条件下的壳聚糖一亚甲基二膦酸共混膜,这种膜可以在150℃下使用并且电导率可达0.5×10-2s/cm。而Jiang等[10]为了进一步提高膜的电导率,采用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共混,并分别用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EDTMP)和己二胺四亚甲基膦酸(HDTMP)这3种有机膦酸代替亚甲基二膦酸来交联壳聚糖,制备了有机膦酸交联的壳聚糖(CTS)/聚乙烯醇(PVA)共混膜。其中有机膦酸既作为交联剂又作为质子传导单元。研究表明,当ATMP、EDTMP、HDTMP的含量占膜中的质量为23.1%(wt,质量分数,下同)时,膜的最高电导率可分别达到3.58×10-2、3.51×10-2和2.61×10-2s/cm。其中EDTMP-doped PVA/CTS膜的甲醇渗透率可低至2.32×10-7,这远远低于商业化的Nafion117膜,可见这种OPAs-CTS/PVA膜有望在DMFC中得到应用。
2 硫酸交联壳聚糖质子交换膜
除了用膦(磷)酸交联壳聚糖之外,硫酸交联壳聚糖也是提高膜电导率的方法。当硫酸溶解于水时,会发生电离,其一级电离常数可达1×103,远远高于其他酸性体系。崔铮等[11]用硫酸交联壳聚糖来研究其质子传导机理,结果表明硫酸不仅可使壳聚糖分子中NH2质子化形成NH3+,提供质子,还可以为2个NH3+之间的质子传递起离子桥梁作用,并参与以水分子为载体的质子传导过程,减小质子传导的阻力,提高质子传导率。
硫酸交联壳聚糖膜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s)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Mukoma等[12]发现将壳聚糖与硫酸交联,所得到膜的甲醇渗透率随着甲醇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一点优于Nafion117膜。但是该膜的电导率与Nafion117膜相比还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硫酸交联壳聚糖膜的电导率,Smitha等[13]用硫酸和戊二醛作为与壳聚糖上氨基交联的离子交联剂和共价交联剂,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与壳聚糖共混,并依次用戊二醛与硫酸进行交联,制备了未交联的CTS/PVP膜、交联的GTS-CS/PVP膜。研究结果表明,膜的甲醇渗透率从CTS-PVP的9.2×10-8cm2/s减少至GS-CTS/PVP的7.3×10-8cm2/s,电导率从CTS-PVP的0.019s/cm增加到GS-CTS/PVP的0.024s/cm,说明交联的GTS-CS/PVP膜具有较好的阻醇性和导电性,从而提高了质子交换膜在DMFCs的应用。
除了将硫酸交联的壳聚糖与聚合物共混外,还可将硫酸交联的壳聚糖与无机盐复合。质子的传导主要取决于聚合物链上的无定形区域,而无机盐的加入可打破壳聚糖分子链中的结晶区域,增加膜中无定形区域,有利于质子的传导。同时无机盐与壳聚糖上的官能基团存在库伦作用力,这有利于壳聚糖与无机盐的复合。Soontarapa等[14]制备了硫酸交联壳聚糖膜,壳聚糖/硝酸锂等一系列膜,研究表明用硫酸交联壳聚糖/硝酸锂膜的离子交换容量和对氢气的选择透过性优于Nafion膜。虽然离子交换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壳聚糖/硝酸锂膜的电导率,但是电导率与Nafion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 壳聚糖酸-碱质子交换膜
相比于膦(磷)酸/硫酸交联壳聚糖质子交换膜,壳聚糖酸-碱质子交换膜有着自己的优势。壳聚糖是天然的碱性聚电解质材料[15],可与多种酸性聚合物共混,通过酸碱离子对之间的离子交联作用形成质地均一、结构稳定的酸-碱质子交换膜。
Smitha等[16,17]将壳聚糖与海藻酸钠、聚丙烯酸等阴离子聚合物共混,制备出新型的酸-碱质子交换膜。研究表明,该共混膜中存在氢键和离子交联作用并且膜表面致密均匀,其吸水率明显优于共混前的壳聚糖纯膜。这种酸碱共混膜的电导率数量级在10-2s/cm左右,可与Nafion膜相媲美,但是吸水率的提高使得膜拥有较大的溶胀系数,从而降低了膜的机械性能。
磺化聚醚醚酮(SPEEK)具有较高的质子传导率、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的磺化聚合物,制备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被认为是取代全氟磺酸聚合物最有潜力的聚合物之一。薛艳红等[18]以磺化聚醚醚酮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的酸碱共混质子交换膜,并对吸水性、离子交换容量、热稳定性、电导率和甲醇渗透率等做了一系列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磺化度为71.14%的SPEEK与壳聚糖按照质量比为5∶1共混时,所制备的SPEEK-CTS共混膜可与商业化的Nafion117相媲美,此外该复合膜的甲醇渗透率有所降低,吸水性和溶胀度均有所提高,但是电导率却有所下降,说明该酸-碱质子膜在应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4 基于壳聚糖的双层或多层质子交换膜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长久以来都是移动装置的首选能源。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是美国杜邦公司制造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然而其制作成本高和甲醇渗透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19],急需寻求成本低廉且甲醇渗透率低的质子交换膜。近年来,基于壳聚糖的双层或多层质子交换膜应运而生。这种层状结构不仅可以降低膜的甲醇渗透系数,而壳聚糖天然易得、成本低廉和成膜性能好,可以解决制作成本高等问题。
壳聚糖改性磺化聚芳醚酮(SPAEK)膜可以降低甲醇渗透率。SPAEK是磺化度较高的磺化芳族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能、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制备工艺。但是高浓度磺化度使得SPAEK有较高的溶胀度和甲醇渗透率,从而限制了SPAEK膜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Zhong等[20]将与硫酸和戊二醛交联后的壳聚糖与SPAEK复合,制备CTS-SPAEK双层质子交换膜。其中壳聚糖膜作为阻醇层,能够降低膜的甲醇渗透率。但是与SPAEK纯膜相比,该双层膜的电导率有所降低。为了解决电导率降低的问题,Zhao等[21]用壳聚糖与带相反电荷的磷钨酸(PWA)改性SPAEK,制备了以SPAEK为基底的CTS/PWA/SPAEK多层质子交换膜。其中带相反电荷的壳聚糖与磷钨酸之间存在静电作用,从而保证了磷钨酸稳定存在于膜中,有利于电导率的提高。研究表明,该膜的电导率优于纯SPAEK膜和Nafion膜,特别是膜的阻醇性能相比SPAEK膜和Nafion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5 结语
壳聚糖膜 篇7
关键词: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医用复合膜,创面修复
引言
胶原因其特殊的四级结构, 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等, 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3]。壳聚糖是甲壳质的脱乙酰产物, 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刺激性、无免疫原性、无热源性, 并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功能。大量胶原-壳聚糖复合材料研究表明, 壳聚糖和胶原是多种人体组织细胞生长繁殖良好的诱导支架材料和细胞生长基质[4,5]。硫酸软骨素 (CS) 是一种糖胺聚糖, 具有抗炎、加速伤口愈合等作用, 加入CS, 可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6]。本研究在胶原-壳聚糖二元复合膜制备[7]、胶原-壳聚糖分子间作用力[8]等前期工作基础上, 通过热脱氢交联 (DHT) -碳化二亚胺 (EDC) 复合改性, 将CS引入胶原-壳聚糖二元复合膜中, 为材料提供多糖类的生物活性, 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生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DHT是一种通过加热使胶原上的羧基和伯胺侧基发生缩合反应而交联的改性方法, 其优点在于没有引入有潜在毒性的化学试剂。EDC是一种通过在羧基和伯胺侧链基团之间形成酰胺键而交联的改性方法, 其优点是使反应后留下的水溶性异脲能很容易被洗掉。因此DHT-EDC复合改性既能有效交联, 又不会造成细胞毒性, 是一种有效的交联改性方法[9]。
1 实验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N-吗啉乙烷磺酸 (MES, 美国Amresco公司) , 碳化二亚胺 (EDC, 上海延长生化公司) , N-羟基丁二酰亚胺 (NHS, 上海延长生化公司) , 壳聚糖 (脱乙酰度>87%, 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 硫酸软骨素 (CS, 美国Sigma公司) , 茚三酮 (德国MERCK公司) , 溶菌酶 (生物纯, 成都天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甘氨酸 (美国AMRESCO公司) , 人重组bFGF (生物纯, 美国Sigma公司) , 胶原 (实验室自制) [10,11], 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且使用前未经任何处理。
冷冻干燥机 (Freeze 6型, 美国Labconco公司) , CO2细胞培养箱 (SANYO , JAPAN) , 倒置相差显微镜照相系统 (Olympus IX70, JAPAN) , 离心机 (Heraeus Varifuge 3.0RS , Germany) , 扫描电子显微镜 (JSM-5900LV, 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
1.2 实验方法
1.2.1 DHT-EDC改性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膜的制备
胶原和壳聚糖按1∶1比例混合, 溶解于0.5 mol/L的醋酸, 置于自制模具中冷冻干燥成膜。将未改性胶原基二元膜在常温下抽真空, 升温, 在110 ℃下处理2 h。将制得的脱氢加热改性 (DHT) 膜置于40 mL pH5.0~6.0, 50 mmol/L 2-N-吗啉乙烷磺酸 (2-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 MES) 的40%乙醇中浸泡30 min, 再在50 mmol/L MES、33 mmol/L 1-乙基-3- (3-二甲基氨基丙基) 碳二亚胺[1-ethyl-3- (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EDC]、20 mmol/L N-羟基丁二酰亚胺 (N-hydroxysuccinimide, NHS) 和1%硫酸软骨素的40%乙醇溶液中室温浸泡4 h。最后将上述复合支架在0.1 mol/L Na2HPO4 (pH值为9.1) 溶液中清洗4 h, 再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清洗过夜, 双蒸水反复清洗至中性, 冻干, 得DHT-EDC复合改性膜。
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EDC改性后, 分别用浓度为0.1~1.0 mol/LNa2HPO4 (pH8.0~9.1) 、1~2 mol/L NaCl、5~50 mmol/L甘氨酸、双蒸水反复清洗, 再将自制的b-FGF缓释微球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 分散, 均匀喷涂于膜上, 复合冻干得含缓释微球的胶原基体表创伤修复膜。将上述创伤修复膜无菌封装在医用包装袋内用60Co辐照仪辐照灭菌, 照射剂量为25 kGy。
1.2.2 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改性膜的性能表征
(1) 拉伸强度测定
将膜材料用模具制成哑铃状, 空气调节48 h, 在拉力机上以10 mm/min速度测定材料的拉伸强度, 每个样品测5次取平均值。
(2) 降解性表征
将膜样品 (10 mm×25 mm) 真空干燥, 精确称量, 置于试管中, 然后加入5 mL的溶菌酶降解液 (1.0 mg/mL, 缓冲液为PBS) 将其浸泡。试管封口, 置于 (37±1) ℃水浴中振荡 (固定转速为80) , 于1 d、2 d、3 d、5 d、8 d、12 d、15 d时取样。为了保持酶的活力, 需每72h更换一次酶液。样品水洗、干燥至恒重, 通过降解后样品质量的减少来确定样品的降解性。
(3) 三元膜浸提液细胞毒性试验
剪取约1 cm2大小膜材, 于4 mL培养基中37 ℃浸提3 d, 每天取一份浸提液, 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浸提液培养细胞3 d后, 用MTT法检测和光境观察。
(4) 全层皮肤损伤动物修复实验
选取一级新西兰大白兔20只, 雌雄各半, 体重1.5~2.0 kg。用速眠新对新西兰白兔肌肉注射作全身麻醉, 在兔背侧胸腰部脊柱两侧1 cm处, 脱毛、消毒。10 min后麻醉起效后, 切割建立3 cm×4 cm的全层皮肤损伤。在左侧创口敷以胶原基复合膜, 作为实验组, 右侧创口作空白对照, 两侧同时敷以灭菌的油纱和纱布, 并在纱布边缘用1号线与皮肤缝合, 1周拆除。术后连续3 d注射氨苄青霉素0.25 g/只。观察创口的出血量, 创口愈合时间及愈合创面的特征等。
2 结果与讨论
2.1 拉伸强度
胶原-壳聚糖二元EDC改性膜的拉伸强度为1.06 MPa, 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EDC改性膜的拉伸强度为1.19 MPa, 两者比较, 三元膜机械强度更高, 这与三元膜改性指数高于二元膜有关。
2.2 降解性能
图1表明了改性膜在溶菌酶液中的降解情况:EDC改性三元膜和EDC改性二元膜的生物降解性, 比未改性膜显著增强;在溶菌酶液中水解15 d后, EDC改性二元膜保留了89.74%的质量, 三元膜保留了93.02%的质量, 而未改性膜保留质量不到60%。这说明EDC技术能提供有效的交联, 提高材料的抗酶解能力;EDC改性三元膜的性能更加优越, CS的加入也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抗酶解能力。
2.3 含缓释b-FGF微球的三元膜浸提液细胞毒性试验
用含缓释b-FGF微球的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浸提液培养成纤维细胞, 检测其细胞毒性。分别浸提1、2、3 d的浸提液和空白培养基培养成纤维细胞, 3 d后用MTT法测得结果。如图2所示, 3组浸提液中繁殖的细胞都多于空白对照组, 且浸提液浸提时间越长, 繁殖的细胞就越多。可见此复合三元膜浸提液无细胞毒性, 并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图3是空白培养基和浸提液中培养3 d后的成纤维细胞照片。由图可见:浸提液中细胞几乎覆盖了整个培养孔板, 其细胞生长繁殖较空白培养基快。浸提液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 与膜材中含缓释b-FGF微球有关。浸提时间越长, 缓释的b-FGF越多, 浸提液中b-FGF含量也就越高, 其细胞增殖就越快。
(A:空白培养基, B:三元膜浸提液)
A: single cuture medium; B contain extracted solution of ternary membrane
2.4 含缓释b-FGF微球的三元膜对全层皮肤损伤修复的动物实验
胶原基创伤修复膜作为细胞生长的依附和支持物, 能诱导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 与创面愈合过程关系密切。胶原基修复膜能大量吸收组织渗出液, 并平稳地附着在创面上, 维持一定湿度, 防止机械损害和二次细菌感染, 作为创面覆盖材料, 对创伤修复十分有效。我们将bFGF明胶缓释微球与胶原基修复膜复合, 形成一种新型覆盖材料, 采用兔皮肤全层缺损模型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图4是兔全层皮肤损伤伤口模型的建立过程, 图5伤口覆盖修复膜和油纱后的照片。覆盖胶原基修复膜后, 伤口组织液和血液被膜材吸收, 修复膜平稳的附着在创面上, 提供了一个较佳的伤口愈合微环境。术后3 d观察, 实验组创面干燥, 与油纱和纱布无黏连, 修复膜与创面之间贴合紧密, 创口无红肿热, 动物未出现皮肤过敏现象;对照组创面多有渗出液, 与油纱和纱布黏连。
创口修复情况及愈合时间如表1所示:对照组术后有6例发生出血, 占30%, 实验组仅有1例创口发生出血, 占5%;对照组有1例创口发生感染, 实验组无一例感染;对照组术后20.73 d伤口愈合, 实验组仅为18.00 d。可见实验组愈合过程较空白组更快更好。图6是一只兔子3周后伤口愈合情况照片, 兔背脊左侧是实验组, 右侧是对照组。由图可知, 左侧实验伤口已完全愈合, 愈合的新生组织与周围组织融合良好, 无瘢疤产生;右侧对照伤口还未愈合完全, 有小块瘢痕存在。
本研究研制的胶原基体表创伤修复膜复合了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良好的壳聚糖和硫酸软骨素, 并经过了EDC交联改性, 膜材的生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得以提高, 可自然对抗胶原酶, 具有抑制细菌、真菌生长, 止血、止痛, 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可称为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体表创伤修复材料。本实验选用具有良好促愈合作用的胶原基膜作载体, 复合能持续释放bFGF的缓释微球, 以膜的形式覆盖皮肤缺损创面, 为表皮细胞及肉芽组织的迁移、增殖提供了支架, 且能在较长时间内缓释bFGF发挥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的作用, 有效地缩短了创面愈合的时间。在保护创面的同时, 也具有减少渗出、利于引流等特点。动物皮肤全层缺损模型实验表明:复合bFGF缓释微球的胶原基修复膜与创面之间贴合紧密, 有防止术后粘连、止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诱导皮肤再生的作用。
3 小结
(1) DHT-EDC改性三元膜拉伸强度、降解稳定性高于DHT-EDC改性二元膜; (2) EDC改性技术和CS的加入, 均有利于提高复合膜的抗酶解能力; (3) 复合缓释b-FGF微球的三元膜成纤维细胞培养试验, 证明了膜材料无细胞毒性, 可促进细胞的增殖, 细胞与膜材间黏附良好; (4) 复合缓释b-FGF微球的三元膜对兔全层皮肤损伤修复实验结果表明, 修复膜与创面之间贴合紧密, 有防止术后粘连、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和诱导皮肤再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un Song, So Yeon Kim, Taehoon Chun, et al.Collagenscaffolds derived from a marine source and their biocompat-ibility[J].Biomaterials, 2006, 27:2951-2961.
[2]Lie Ma, Chang you Gao, Zhengwei Mao, et al.Enhancedbololgical stability of collagen porous scaffolds by using a-mino acids as novel cross-linking bridges[J].Biomateri-als, 2004, 25:2997-3004.
[3]Dan Weihua, Li Zhiqiang, Liao Longli, et al.Skin Colla-ge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issue Engineering[C].Thefifth As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eather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2, 165-175.
[4]Arpornmaeklong P, Suwatwirote N, Pripatnanont P, et al.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osteoblasts on chitosan-collagen spo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7, 36 (4) :328-337.
[5]Sionkowska A, Wisniewski M, Skopinska J, et al.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collagen and chitosan blends[J].Bioma-terials, 2004, 25:795-801.
[6]陈列欢, 刘万顺, 韩宝芹, 等.角膜内皮细胞载体膜片的性质研究及移植试验[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 27 (5) :880-884.
[7]叶易春, 林海, 曾睿, 等.胶原-壳聚糖二元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功能材料, 2007, 增刊38卷:1943-1847.
[8]Ye Yichun, Dan Weihua, Zeng Rui, et al.Miscibilitystudies on the blends of collagen/chitosan by dilute solutionviscometry[J].European Polymer, 2007, 43 (5) :2066-2071.
[9]顾其胜, 蒋丽霞.胶原蛋白与临床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 78-84.
[10]林海, 但卫华, 曾睿, 等.胃蛋白酶提取猪皮胶原蛋白的工艺优化与过程模拟[J].中国皮革, 2006, 35 (5) :19-2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