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资源

2024-10-18

中国稀土资源(共12篇)

中国稀土资源 篇1

一、背景分析

2009年3月9日,英国泰晤士报撰文《中国掌握技术未来钥匙》,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稀土金属供应的“最大垄断国”,这一主导地位将使中国控制消费类电子和绿色技术的未来[1]。以这篇文章为标志,国内外众多媒体对“中国稀土”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国限制稀土生产更是引起巨大影响。

纵观国内外媒体报道,国外媒体关注的核心是中国稀土出口政策也就是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众多媒体表达了国外政府和公司对稀土稳定供应的担忧;而国内媒体则更多关注“丢失的稀土话语权”以及稀土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稀土是否该限制出口。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和应用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稀土行业发展中仍存在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高端应用研发滞后,出口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2]。为此,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都采取相关措施。2010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开展以稀土为主兼及钨锡锑等矿种专项整治行动,中国稀土等矿山目前已经从400个整合为116个,违法违规勘察开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3]。2011年,国土资源部划定了首批稀土、铁矿国家规划矿区。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其对稀土企业的排放、能耗总量做了详细规定,并对从事稀土生产的企业资质进行了严格限制。

与此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2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因此,鉴于稀土资源重要性,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大对稀土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运用多种方式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促进行业整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二、中国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

1. 开采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稀土矿产品价格上涨,一些地方矿山生产企业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现象经常出现,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主体过多、采富弃贫、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严重扰乱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例如,中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中重稀土资源,由于管理不善,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营、集体、个人开矿一起上,都不同程度地造成采富弃贫、采易弃难、漏采弃矿压矿的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只有20%~30%[4]。

包头白云鄂博自1958年实现工业开发以来,随铁矿采出的稀土资源至今已到1 250万吨左右,其中约200万吨在采选、冶炼及堆存等过程中损失掉,损失率在15%左右,实际利用仅有120万吨左右,利用率不足10%,其余900多万吨都被排入尾矿坝内。近年来,白云鄂博矿的铁矿开采规模仍在扩大,每年附带采出约50万吨稀土矿,其中仅有5万吨左右得到利用,其余均排入尾矿坝。

2. 环保意识薄弱,污染问题突出。

在相当长时期,中国稀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中国稀土的分布决定了南北在污染问题上有所差别,北方轻稀土主要是放射性物质排放造成的污染,分布在四川和内蒙古;而南方重稀土则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分布在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云南、四川七省区。

例如,江西省赣州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起,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错误思想影响下,稀土资源陷入乱采滥挖、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几乎县县开采,最高峰时有采矿证的矿山就达1 035个。由于技术和思想观念落后,许多开采行为“吃一半扔一半”。这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一片青山几个月后就满目疮痍,黄土一片。为保护环境,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从2003年起,赣州市全面停止了综合回收率不到50%的池浸工艺,2007年全面停止回收率不到70%的堆浸工艺,积极探索并全部采用回收率在80%以上的原地浸矿工艺。但是,业内专家指出,即使改进开采工艺,也无法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矿区地表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十分困难。

正是由于担心稀土开采、选冶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美国封存本国稀土矿而从中国进口稀土。

3. 资源性产品成本构成不完善。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矿业权投资、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总计七项费用被明确列入了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

但长期以来,中国稀土资源等资源性产品只反映了采掘、运输等开发成本,忽略了资源稀缺性、环境损害等成本,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过低,无法体现矿产资源稀缺性,损害了国家所有者权益;矿山环境治理的成本长期外部化;生态修复成本长期被忽略;大多数矿山,特别是小矿,安全生产支出投入不足,常常因此造成事故频发。至于为企业转产所准备的费用,矿山企业层面上更是很少考虑。成本构成不完善,没有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4. 稀土走私已形成“产业链”,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在加征出口关税和削减出口配额后,稀土走私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中国战略性资源出现流失。近年来,中国稀土走私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专人分别负责采购、收货、报关,走私主要是销往日本,韩国。由于国内稀土市场报价还比较混乱,以日本需求比较多的中钇富铕矿(国内市场价约13万元/吨)为例,走私200吨货,纯利一般在4 000万元左右(含“灰色”走私费用)。在南宁海关破获的稀土走私案中,涉案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69票,约4 196吨,案值约1.09亿元,偷逃税款1 300多万元。特别是国家出口退税取消后,走私者往往报关是一种产品,实际上是另一种产品。这样,他们不仅赚了成本和出口价的差价,还赚了低税收这个钱。

然而,生产企业对稀土走私和正常出口的“一视同仁”,让更多稀土走私者铤而走险。部分稀土原产地开采企业不管出口,只负责将原料售卖给客户,至于客户买稀土用来做什么就不得而知。

5. 监控管理困难。

中国稀土资源产地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而矿产资源监管机构又大多位于城市,这给监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乱采滥挖的中小企业抓住这一特点,采用迂回游击战术,巧妙地避开管制。此外,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加之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也给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6. 高端技术滞后,自主创新不足。

中国稀土产品产量和消费量较大,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投入不足,导致稀土应用技术含量低,跟踪仿制多,独立创新少,开发应用滞后。中国生产主要是低端的稀土产品,在高端产品方面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

三、政策建议

1. 完善稀土资源成本构成。

(1)政府要尽快通过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稀土矿产资源品的成本构成。国务院虽然在《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提出,但是尚没有对稀土等资源性产品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具体化。因此,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加以明确,使其法规化、制度化,强调所有从事矿产勘察和开发的市场主体必须执行,各级矿管部门有责任加以检查监督。(2)加快矿产资源税费改革的进程必须在理论上明确,矿产资源补偿费是矿产资源所有权作为财产权的实现,不是行政收费。加快调整稀土资源补偿费费率,建立与资源利用效率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3)在稀土矿产品成本构成中,重点要抓好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费用的到位。首先,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成本支出的责任制,矿山企业是治理、修复的出资主体;其次,要从源头上做起,坚持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建立落实矿山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不欠新账;最后,政府矿管部门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的保证金制度。对不按预定要求治理矿山环境的,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及时处理,并通报批评。(4)科学制定稀土矿产资源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稀土矿产资源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稀土生态补偿制度,防止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2. 严格准入门槛,加快企业整合。

中国稀土产业企业构成上的特点是民营投资多,规模小,但数量上超国企,多年来形成了稀土企业散乱小的不利局面。众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供大于求,这是导致中国稀土价格长期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必须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对稀土产业要素进行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首先,要制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的生产工艺、规模、设备、环保等标准体系。只要符合条件,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不论是地方国企还是中央企业,皆可入行;不符合条件,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也要限期整改甚至淘汰出局。然后,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尽快出台稀土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区域稀土企业重组整合,引导稀土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整合产能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使区域稀土企业既有高度分工、又相互紧密协作,以达到优势互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稀土骨干企业规模的目的。其次,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良好的互动机制,促进资源流动和技术创新结合,使上下游相关企业切实在战略合作中获取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使稀土产业整体优势得到体现的新路子。最后,除了提高行业准入技术壁垒之外,还应将环保、能耗标准和技术水平等指标均加入行业执法之列,制定企业处罚制度。通过政府干预,行政立法,协会与企业配合,上级与下级政府,当地政府与当地开矿企业签责任状等多种方式,强化执法管理。对于达不到或违反行业标准的企业,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对其进行制裁。

3. 统筹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推进生产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

2010年11月,商务部发出了《关于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的公告》,同时公布了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其中对申报出口配额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既有助于在合理确定年度稀土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营集中度,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又有助于实行严格监管,防止非法开采的稀土流入出口渠道,最终达到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

未来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相关政策制定,要统筹考虑国内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国际市场情况,合理确定年度稀土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推进企业生产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稀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共同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应重点支持内蒙古、江西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从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开发基地的转变,在条件具备的其他地区重点发展稀土深加工及稀土永磁电机等应用产品。

尽管稀土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源,但是并没有有效地扼制稀土产量的增加。因此,应探讨综合利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其他经济手段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升级转型。

4. 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稀土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开发能力不够,产品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中国稀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高起点、精产品、高质量、多品种、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内涵式、集约式的发展道路。稀土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依靠稀土新应用、新市场开发,也就是依靠稀土应用技术的发展来拉动。因此,稀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稀土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是将中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

稀土企业应该从知识产权战略角度谋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快稀土选矿和分离等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强对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再生回收等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高技术新材料及其高附加值应用产品,比如高综合性能稀土贮氢合金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新型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电子陶瓷、高性能稀土光学玻璃材料、稀土纳米材料等等,并使之实现产业化,形成产业链,从而提高中国稀土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三是稀土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为稀土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摘要:中国不但是稀土资源大国,而且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稀土资源遭到过度和无序开采,这严重危害中国的资源安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实现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从中国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完善稀土资源品成本构成、强化行业管理,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稀土,管理,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占恒.中国稀土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思考[EB/OL].(2011-02-17)[2011-02-25].http://www.cre-ol.com/_d271313088.htm.

[2]新华社.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N].人民日报,2011-02-17(1).

[3]王立彬.中国稀土等矿山从400个整合为116个[EB/OL].(2011-01-18)[2011-02-25].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3761102.html.

[4]李长久.稀土资源:觊觎与挥霍的碰撞[EB/OL].(2010-02-10)[2011-02-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2/10/c_121059500.htm.

中国稀土资源 篇2

我国稀土生产概况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可以大量供应不同品种及不同品级稀土产品的国家,在世界稀土市场上具有支配和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稀土产业根据矿产品类型和生产力布局,已形成南北两大生产体系。北方稀土生产体系以内蒙古、四川、甘肃、山东为主,形成以白云鄂博矿、氟碳铈矿为主要原料的轻稀土生产基地;南方稀土生产体系以江西、江苏、广东、福建等省为主,形成以南方离子型矿为原料的中重稀土生产基地。白云鄂博矿是稀土与铁、铌、钍等元素共生的综合矿床,稀土矿主要分布在该矿的主、东、西三个铁矿体中。四川至今已初步查明稀土矿29处,分属9种成因类型。稀土矿产资源集中于攀西地区,大多分布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西昌、德昌等县市,构成了一个南北长约300km的稀土资源集中区。牦牛坪稀土矿床规模居四川各矿床之首,矿床的工业矿物绝大部分为氟碳铈矿,其次为氟碳钙铈矿,少量硅钛铈矿等。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的统计,2008年国内探明的离子型稀土矿共计805万吨,江西省资源量占比达35%,约283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并且90%分布在赣州。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为我国所独有,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将离子型稀土矿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我国稀土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为保护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政府多年来对稀土产业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当前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还存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亟待加强、冶炼分离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等诸多问题。

(一)重组步伐缓慢,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的稀土矿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同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许多地方纷纷成立的小企业开始稀土资源开发,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破坏。由于中国稀土企业联合与重组的步伐缓慢,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稀土生产大小企业200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只有骨干企业20余家,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按产品分类,其中有稀土矿山30多个、稀土冶炼和材料厂80多个、稀土合金厂20多个、稀土磁性材料厂100多个、稀土荧光材料厂30多个、稀土微肥厂10多个。属国有企业(原财政关系在中央部门的企业)33个(含12个选矿厂、21个冶炼厂),地方中小型企业近170家。龙头企业还不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而在美国,稀土行业只有两家企业,法国仅有一家。稀土行业这种“小、散、乱、差”现象已成痼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更严重的是带来环境的破坏。

尽管近几年蒙古包头市加强了对稀土行业的治理和整顿,但如今仍有稀土开采企业100多家,年处理能力在2000~5000吨的企业仅有10家,大部分企业年产量只有几百吨。我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应,整个产业因此缺乏竞争力,产品定价的话语权比较弱。

(二)开采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稀土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主体过多、采富弃贫、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不够,行业准人把关不严。我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堪称世界最大的中重稀土资源,由于管理不善,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营、集体、个人开矿一起上,都不同程度地造成采富弃贫、采易弃难、漏采弃矿压矿的现象严重。

目前国内国有稀土矿山的资源回收率一般为60%,那些被一些经济学家赞美有加的民营矿山普遍不足40%。我国最大的包头混合型稀土矿回收利用稀土仅为开采量的10%左右,其余90%进入尾矿坝储存。由于未能采取分流、分堆等保护措施,大量稀土在浸取中流失,稀土精矿成分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稀土产品的深加工质量。我国特有的南方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属于世界罕见、储量有限的中重稀土资源,目前的平均利用率只有20%-50%。

受利益驱使,全国部分省市无序开采有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特有的南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无证开采现象又重新抬头,导致产量偏大、恶性竞争、开采无序,因而矿山的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仍较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

(三)过度开采,盲目竞争

我国的稀土蕴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排第一,是举世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海外市场的刺激,致使中国这些年大量、廉价地向发达国家出口了稀土矿产。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稀土产业自身存在无序竞争,各地一哄而上,乱采滥挖,造成产能过剩,稀土产品供大于求,而且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互挖墙脚,导致大量稀土廉价出口,甚至存在大量走私贱卖的情况。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本来仅在原包头、上海、珠江三个国营稀土厂推广的稀土分离技术扩散,各种各样的非法小作坊的无序开发,造成了稀土资源的大量损耗。

当任何一种产品供大于求时,都卖不出好价钱。我国的稀土生产能力迅速达到12万吨至15万吨,超过全球10万吨左右的需求。供求失衡、互相压价导致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倍,价格却是原来的不到七成,甚至低于1985年的价格水平,使我国稀土行业陷入困境。

多年以来,中国的稀土探明储量从1995年的43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3 010,下降到2009年的36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36.52%;可开采储量从10多年前的占世界80%多,下降到了如今的50%以下。由于过度开采、盲目竞争现象严重,我国的稀土资源始终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资源效益也没有显现出来,业内人士戏称“黄金卖出萝卜价”。

(四)环保意识薄弱,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稀土企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稀土资源企业在矿山开发和生产环节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三废排放超标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含有放射性的尾矿和废渣也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广西某县作为我国南方稀土矿储量大、唯一尚未进行规模开采利用的地区,不法分子稀土矿盗采矿点在不少乡镇渐成气候,一些地方非法采矿活动猖獗。在该县某村一处稀土矿采矿点,山坡被开挖成几层,每一层都建有数目不等的沉淀池,池中装满或乳白或黄褐色的液体,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沉淀池一边的简陋工棚附近堆放着大量的碳酸氢铵、硫酸铵等原料,另有大量叶酸等原料的包装袋散落四周。该县成百上千亩山林被砍伐殆尽,大面积开挖后裸露的泥土毫无防护,疏松的土坡上沟壑遍布,大量泥沙被雨水冲刷后堆积在山脚下水田里。本应秧苗葱绿的稻田里,现在却是泥沙淤积、荒草一片„„,在不少非法采矿点附近,当地群众对此十分不满。近年来稀土矿非法开采现象不仅在平南存在,在苍梧、岑溪、八步等地区,非法盗采稀土矿现象屡屡出现且打而不绝。目前广西只有一家公司有稀土矿采矿权,但其采矿范围只在崇左市部分区域,可以认定这些地方出现的稀土矿开采行为均属非法。

包头白云鄂博大量的稀土经过选矿流进了尾矿坝,尾矿坝因不断加高容量扩大,又处在干燥、少雨,多强风的高原地区,加剧了尾矿扩散成为砂尘源。该尾矿含钍0.056%,放射性比活度为2.4x104Bq/kg,比一般沙尘危害更大,不仅污染坝外土壤,对周围环境也造成污染。四川大部分采矿场存在废石乱堆放、原矿现象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堵塞,由于乱采滥挖,存在安全隐患,给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

早在2005年11月2日徐光宪、师昌绪等15位中科院院士联合提交了《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稀土和钍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使稀土行业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务院两位领导人都作出过重要批示,要求研究政策措施解决稀土过度开采,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大量廉价出口的状况。

(五)应用开发滞后,自主创新不足

中国是稀土的生产大国,但不是应用强国。长期以来,我国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稀土应用技术含量低,跟踪仿制多,独立创新少,开发应用滞后。目前,我国稀土科研与应用推广水平整体上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处于“稀土大国,科研弱国,专利受制”的尴尬局面。初级产品竞争过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缺少,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在“原矿一精矿一分离产品一功能材料一器件一实用商品”这样一个产业链中,从开矿到提取到分离,中国可以称作世界一流。但再到后面去技术发展非常有限,实际上和整个社会产业发展大环境脱节,而稀土真正的价值在于产业链后端,在于从功能材料到器件和实用商品这个环节的突破。

我国出口的低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极少,所以利润很低。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生产的高纯氧化钪提供给美国Bloom Energy公司生产燃料电池,但电池却不卖给中国。这个燃料电池用钪是最好的原料,钪决定了它的关键性能,但生产出离子导体,到最后变成燃料电池的发电机,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技术专长。

由于国内稀土产业缺乏长期规划,科研和产业化脱节,我国稀土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不足,特别是稀土新材料器件及终端应用技术更加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新技术、新成果较少,稀土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滞后,行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改变,而发达国家则会继续利用其在稀土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遏制我国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稀土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六)出口监管泛力,资源流失严重

我国稀土资源向海外市场低价流失现象十分严重。2005年,我国稀土年出口量比1990年翻了9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5%以上。因在我国购买稀土原料初级产品不受配额限制,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近年来又大规模在我国稀土资源区投资设厂。仅内蒙古就有近10家外资工厂。这些企业在当地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成功地规避了我国出口配额限制。国外企业拿到初级产品,提纯后产品增值10倍。直到2009年,国外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产品都是从我国进口的。日本、欧美等国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甚至封存自己的矿,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及尖端科技领域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我国所实施的稀土产品配额制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长期以来,我国上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4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与税号脱节,既无法满足监管需求,又导致我国资源流失和走私现象时有发生,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四、建立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战略

稀土是我国重要的优势战略资源,要使其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应该建立我国稀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积极引导国内稀土产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鼓励稀土产业向应用领域延伸,建立国家级稀土资源储备库,重视稀土的收储,设立从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协调对接的稀土专项支持计划,引导稀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促进稀土行业整合

(二)建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三)坚决贯彻出口配额制度

实际上,早在1998年,我国就已对稀土产品出口实施配额管理制,同时还实施“禁止、鼓励和限制”三个区别对待的原则。禁止稀土原材料出口;限制氧化物和金属,实行出口配额管理;鼓励类是下游稀土产品,如磁性材料、荧光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减少出口配额,是中国谋求稀土定价权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对稀土的需求日益扩大以及国家不断减少出口人册企业数目和出口配额,部分获得配额较多的企业为牟利而开始出现违规倒卖配额等问题。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大规模在我国钨矿、锑矿、稀土矿资源区投资设厂,在当地大量买人稀土原料和稀有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储备,成功规避了我国的出口配额限制。

此外,稀土出口走私活动日渐猖獗。据测算,2009年我国稀土走私出境超过2万吨,约占实际出口量的1/3。2008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计划指标为11.89万吨,实际产量高达13.53万吨,较2000年增加7万吨,年均增幅8.5%。同年,我国稀土消费量67680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5.1万吨,年均增幅17.5%。缺乏稀土资源的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稀土产品,在稀土出口配额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日本一些大型企业依赖走私以满足大约1/4的需求。即便是海关总署每年统计的数据,稀土产品也存在非法出口现象。

(四)制定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仅靠控制资源和出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稀土核心技术专利、稀土应用市场、稀土产品标准。

因此,我国要提高国家的稀土应用水平,从科技创新源头抓起,加大科技投入,同时重视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突破外资企业的技术限制,建立起我国自身的“高速公路”式的稀土产业链。

(五)加大稀土产业投入

(六)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保护稀土资源不等于贸易保护 篇3

中国虽然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但在稀土方面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稀土资源的总储量占世界第一。邓小平曾讲到“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说明,中国稀土的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

6月22日,欧盟与美国就中国对包括稀土资源在内的20多种工业原材料限制出口政策正式向中国“发难”,23日,欧盟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稀土的价值

19世纪60年代,随着稀土元素铕被大量用于彩电业,稀土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获得了“工业维生素”的称号。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它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它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

当今的世界,每六项新技术的发明中,就有一项离不开稀土,稀土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稀土的控制权就意味着未来对消费类电子、新能源、军事有了控制权。

国际之争

鉴于稀土的价值,世界各国对于稀土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过。20多年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稀土,他们经常一起联手,采取逢低吸纳、逢高打压的策略,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他们除了一部分用于生产外,大部分都作为其国家的战略储备。

事实上,除中国以外,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稀土储量国,芒廷帕斯矿山曾是美国最重要的稀土资源地,但美国出于战略的考虑,于2001年就把该矿山给封存起来了,转而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稀土用于生产和战备。目前,日本的稀土几乎百分之百从中国进口。

无序且盲目的开采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稀土总储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由于国内对稀土的开发无度,生产无序,恶性竞争等,使稀土矿的开采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大量珍贵的稀土被糟蹋,贱卖,致使中国在国际对稀土市场上痛失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以来处于低位徘徊。

从1990~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2008年上半年,全国稀土价格反而大幅“跳水”,原矿从7.6万元/吨降到了6.4万元/吨,稀土的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从每吨22万元一度下降至每吨13.5万元。仅仅半年时间,几乎所有的稀土原矿和产品都出现价格持续下滑现象。2009年3月12日的稀土金属现价,钕镨氧化物为5.8~6.1万元每吨,镨钕合金为8.8~9.2万元每吨。原矿价格更是卖成“泥土”的价格。过度开采加恶性竞争造成了稀土资源的浪费。

据专家估算,按照目前开发速度,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就会成为稀土小国或者是无稀土的国家,二三十年之后,我们将不得不花费巨资从以上的储备国进口稀土,到那时,我们将会受制于人。

从宏觀的角度保护资源和环境

近年来,为了规范稀土行业,保护资源和环境,国家先后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实施出口配额,将稀土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以及加征部分稀土产品出口暂定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达了新的稀土矿开采控制的指标,要求在2010年6月30日前,暂停受理钨矿、锑矿和稀土矿的勘查及采矿许可证,降低国内的产能。同时,还针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工业原材料黄磷,锑、铝矾土、焦煤,氟石,甸、碳酸镁、钼,稀土、硅、滑石、锡,钨和锌等实行限制出口和加收出口赋税及费用。

中国稀土资源 篇4

在中国被探明的稀有金属资源丰富, 规模庞大。钼、稀土、钛、钨位居世界首位。据美国地质调查所估算, 2007年中国稀土埋藏量约为2700万吨、钨埋藏量约180万吨、钼埋藏量约330万吨、钛埋藏量约2亿吨。

2. 四种稀有金属 (相关原材料、制品等) 不同量的趋势

2.1 钼

钼资源分布广泛, 相对集中在河南、吉林、辽宁、陕西、浙江5省。如下表1所示:2003年钼精矿生产量为89554吨, 2004年减少到83537吨。从2004年3月至12月, 辽宁省的葫芦岛钼矿山和浙江省青田钼矿山事业缩小。而且, 在2004年11月河南省栾川县政府发出采掘停止命令。由于以上原因, 钼精矿生产量大幅减少, 国内钼精矿供应不足。因此2005年三氧化钼和钼合金的输出量大幅降低, 导致钼精矿输入量增加。2004年一部分钼选矿工厂因为改造, 当年精矿生产量显现减少倾向, 但2005年达到78123吨, 2006年进一步提升到93066吨。但同时又由于钼精矿的品位低, 以及焙烧后的三氧化钼品质没有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水准, 2004年三氧化钼输出量为30062吨, 比2003年减少了7070吨。所以, 三氧化钼生产从2004年的45093吨开始年年连续增加, 历经2005年的42487吨, 达到2006年的41879吨。相反, 钼合金2004年的生产量和输出量比2003年大幅增加。2004年钼化学制品的生产量与2003年的15868吨相比大幅下降。原因是从2004年1月开始钼酸铵、高纯度三氧化钼等主要钼化学制品的输出还付税从15%减少到5%, 因此输出量下降, 所以该化学制品的生产量也降低。但进入2005年后, 由于国内钼化学制品需求量增加, 生产因而得以恢复, 从2005年的15187吨增加至2006年的18445吨。2004年钼金属制品生产量有比较大的增加。陕西省的华县金堆城钼生产工厂扩大金属钼粉的生产能力, 河南省的栾川完成钼粉加工产品制造线并开始生产, 江苏省和河南省的民营加工企业也扩大了生产规模, 2004年钼金属制品的生产量及输出量大幅增加。2005年钼粉和其金属产品的生产量及输出量大幅增加, 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国钼粉和其金属产品品质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的缘故。

2.2 稀土

稀土资源分布广泛, 相对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江西、江苏、四川、广东。2005年5月1日开始稀土的输出减税政策被取消, 因而输出量减少, 同时为其产品的输出量也减少了, 市场存在低迷状态。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地区相关稀土生产企业强化了周边环境的改造, 2004年和2005年稀土生产量为46600吨, 比2003年减少了7400吨。四川省主要稀土矿床集中在少数民族凉族、彝族居住的自治州。如表1所示, 2001年的生产量是9400吨, 2004年达到21701吨。但自2005年开始自治州的所有矿山由于环境改造和生产企业合并等缘故, 2005年的生产量为20000吨, 比2004减少了1701吨。中国南部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拥有重稀土而具有开发优势。与包头地区的矿山和四川省的矿山生产量减少不同, 江西省的离子稀土矿生产有增加的趋势, 从2001年的19200吨达到2005年的31600吨。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江西省的稀土生产量总和为98000吨, 与2004年相比减少了310吨。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 电脑、电话、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生产中不可欠缺的高性能磁铁生产量也伴随着增加, 稀土生产也势必进一步扩大规模与提高产量。2005年稀土矿物制品生产为119000吨, 2006年稀土矿物制品消费量为59000吨, 与2005年相比较减少了31000吨。这被认为是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 向海外输出量增加的结果。

2.3 钛

钛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河北、云南、广西、广东、湖北7省, 冶炼企业则在全国广泛分布。冶炼企业所在地区不仅仅是钛资源的原产地, 辽宁省的抚顺、贵州省的遵义等地均有分布。近年来, 由于航空产业、船舶产业、医学器具等制造业的急速发展, 钛制品需求量大幅增加, 作为生产大国的中国, 钛工业的技术飞跃进步。特别是2006年在海绵状钛和钛延展材的生产中引入新冶炼技术及设备, 各企业生产能力突飞猛进, 上了一个台阶。2006年末, 中国海绵状钛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0吨。作为主要冶炼企业的遵义钛冶炼工厂和抚顺钛冶炼工厂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4000吨、5000吨。2001年中国的海绵状钛生产量为2468吨2006年达到18037吨。如表1所示, 2006年钛铸造金属块年生产能力达到40600吨。其中作为钛铸造金属块的主要冶炼企业的宝鸡钛冶炼工厂,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所属的宝钢特种钢公司, 以及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旗下的西部钛业有限公司, 生产能力分别为12000吨、5000吨、4000吨。在2006年, 中国生产了22120吨的钛铸造金属块, 比2005年增加了5890吨。2006年以遵义钛业公司为主共6家公司的钛粉生产量比2005年增加了235.2吨, 达到1400.2吨。2006年钛延展材主要生产企业宝钢特种钢公司及西部钛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 钛延展材生产总和达13879.1吨。但由于2006年钛延展材消费量为13985.26吨, 同年的生产量无法满足消费量。这些不足的量从输入量进行补充。

2.4 钨

钨资源相对集中在江西、四川、湖南、福建4省。近年来, 中国钨业的采矿、冶炼、加工及贸易企业逐渐集团化, 形成钨业五大国有集团企业, 分别是湖南株州硬质合金集团、江西稀有稀土钨业集团、福建厦门钨业集团、北京五矿集团、四川自贡硬质合金集团。由于这些集团重组, 2005年钨精矿生产为73403吨, 比2004年减少了11997吨。但是由于一部分矿山进行整顿, 2006年钨精矿生产达到79864吨。与此同时, 从2005年开始, 钨资源的主要产地开展了提高钨制品附加值的活动, 仅仅提供钨精矿的一部分国有、民营企业从APT生产转型为生产氧化钨等加工型企业。因此2006年APT生产量为45600吨, 比2005年减少了6200吨;相反氧化钨生产为39900吨, 比2005年增加了1800吨。

另外, 一部分生产技术落后或经营不善而恶化的民营企业从冶炼企业市场上退出, 同时一部分优良企业又进行了产品调整。2006年硬质合金生产量为13200吨, 比2005年减少了1000吨, 钨粉生产量为20200吨, 比2005年减少了400吨。而钨合金生产量为11500吨, 比起2004年、2005年增加了400吨。

伴随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钨作为主要稀有金属中的“一员大将”, 其消费量也正在持续增加。2006年国内钨金属消费量为23500吨, 相比2005年增加了1200吨。同时硬质合金输出量在2006年为2625吨, 比2005年减少了31吨;钨合金输出量为4433吨, 比2005年减少了135.4吨。钨材和未烧结钨金属碳化物的输出也同样减少。相比之下, 钨制品的输出由于受限制, 输入量逐渐扩大。例如2006年钨粉、材和其它制品合计为7890.9吨, 比2005年减少3290.5吨。

根据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燃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2007) 、日本高级材料 (株) (编) (2007) 与土屋 (2007) 调查资料作表

NA:Not Acailable

1) 2006年MoO3和精矿的总输出量为28768.133t, 总输入量为5182.726t。

2) 2005年APT冶炼企业从2004年的44家增加到48家。

3) 2008年W粉冶炼企业从2004年的65家增加到69家。

4) 2005年硬质合金生产企业从2004年的201家减少至197家。

3. 考察

钼、稀土、钛、钨四种稀有金属资源在中国的分布区域性很大, 正面临巨大的需求和资源减少的危机, 必然要加大探矿力度及减少浪费。同时在生产方面, 要进行企业间整合, 优胜劣汰。在出口方面, 还要有意识地加大产品附加值, 争取更大的利润, 而不是单纯贱卖相关金属粉末原料来获取微薄的利益。这些的技术提升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据中国国土资源部考察, 西部地区存在丰富的稀有金属资源。但由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 矿床的开发规模还不够大。近年, 中国政府实行强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矿山能力、冶炼能力及产量严格管理的政策。政府应鼓励国内外有资金和实力的企业到西部探查开发, 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去海外探查开发。

参考文献

[1]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金属资源开发调查企画组 (编) (2007) :稀有金属的回收流通状况调查报告.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金属资源开发调查企划组.

[2]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金属资源开发本部企划调查部 (编) (2007) :金属资料手册2006.佐伯印刷株式会社.

[3]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金属资源开发本部企划调查部 (编) (2008) :中国消费构造分析2006 (第2分册[2]) 常用金属国际需求动向2006.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金属资源开发本部企划调查部.

[4]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企画调查部 (编)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监修) 西元昭夫 (发行) (2008) :稀有金属手册2008.株式会社.金属时评.

[5]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稀少金属储备组 (编) (2007) :平成18年度情报收集事业报告书第14号.矿物资源原料流通2006.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金属资源开发调查企划组.

[6]USGS (2008)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http://min-erals.usgs.gov/minerals/pubs/mcs/.

[7]产业新闻社企划编集部 (编) 资源能源厅矿物资源课 (监修) (2007) :面向稀有金属安定供给.产业新闻社.

[8]JOGMEC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 稀少金属储备组 (编) (2007) :稀有金属储备数据集 (总论) .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稀少金属储备组.http://www.jogmec.go.jp/mric_web/K5”:ogyojoho/2007-09/MRv37n3-14.pdf.

[9]土屋春明 (2007) .中国非铁金属产业、2006年的发展状况和2007年面对课题.能源.资源Vol.28No6.39-44.http://www.jog-mec.go.jp/mric_web/K5”:ogyojoho/2007-09/MRv37n3-09.pdf.

[10]泽田贤治 (2008) .中国扩大的资源消费对日本的影响.能源.资源Vol.29No3.42-46.

中国稀土资源 篇5

一、稀土行业管理职能划转工业和信息化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2号),原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的钢铁、有色、黄金、稀土、石化(不含炼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行业的管理职责,划转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由原材料工业司承担。原材料工业司金属材料二处负责稀土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提出稀土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相关工作;拟订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年度生产指令性计划和出口总量计划,归口管理协调稀土行业生产、技术进步、技术监督、统计等工作。

二、全国稀土行业重点企业座谈会在包头召开

9月26-27日,全国稀土行业重点企业座谈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和金属材料二处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内蒙古、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区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内重点稀土生产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陈燕海司长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规定的有关情况,就全国稀土产业发展及有关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稀土产业发展主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稀土行业摸底调查,摸清企业的生产能力、地域分布、法人治理结构、装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环保等基本情况;二 是抓紧制定并出台稀土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下大力气促进稀土行业改革、改组、改造,鼓励股权的多元化,强化企业管理;四是搞好稀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五是积极推进稀土行业协会组建工作,通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权益、提高凝聚力,并成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六是筹备召开全国稀土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理清思路,部署下步工作;七是关注和研究重大问题,研究稀土行业的产业安全、资源安全和企业安全问题,探索生产许可证制度;八是加强宣传、培训和信息交流,建立和健全稀土工作体系。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关于稀土工作的有关批示精神,针对当前稀土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讨论。

会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稀土企业生产情况调查的通知》(工信厅原函[2008]290号)和《关于做好稀土行业生产统计工作的通知》(工信厅原[2008]50号),开展了稀土行业的摸底调查工作,为进一步做好稀土行业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组建

12月25-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王彩凤处长主持召开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第三次筹备工作会议。协会发起人单位代表李红卫、王继明、马荣璋、钱元英、李发金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稀土行业协会筹备办公室向与会代表汇报了协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会议就《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章程》(草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 修改;审查了首批申请入会的单位资质;酝酿并提出了协会理事长和秘书长人选;研究了协会筹备办公室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与会代表一致建议拟成立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挂靠工业和信息化部,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的组建工作。

王彩凤处长表示,在下步工作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将积极会同有关方面为加快行业协会组建创造条件。

四、国家调整稀土关税、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公布11项稀土标准

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关税调整,稀土产品进出口税率继续上调,最高税率调整为25%。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国家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进行了修订和增补,于4月5日发布了《2008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公告(2008年第22号)。其中加工贸易禁止类稀土商品有:稀土金属矿、钕(未相混合或相互熔合)、镝(未相混合或相互熔合)、铽、金属镧、金属镨、金属钐、金属铕、金属钪、金属钇、铈及其合金(颗粒<500μm)、其他金属铈、其他稀土金属;电池级稀土金属、钪及钇,已相互混合或熔合;其他稀土金属、钪及钇,已相混合或相互熔合、氧化铈、氢氧化铈、碳酸铈、氰化铈、铈的其他化合物、氧化钇、氧化镧、氧化钕、氧化铕、氧化镝、氧化铽、氧化铒、氧化钆、氧化钐、氧化镨、氧化镱、氧化钪、灯用红粉、其 他氧化稀土、混合氯化稀土、未混合氯化稀土、氟化稀土、混合碳酸稀土、未混合碳酸稀土;稀土金属、钇、钪的其他化合物。

2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08年第11号公告,公布了351项行业标准,其中稀土行业标准11项。

五、国家全面做好2008年稀土生产指令性生产计划下达和落实工作

2008年全国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工作会议于4月27日-28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稀土办,内蒙古、四川、江西等十省区稀土主管部门及行业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07年我国实行稀土生产指令性计划的情况,各省通过认真执行稀土指令性计划,保护了稀土资源,促进了稀土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了稀土产业结构,特别是实现了产量明显减少、价格上升,指令性计划实施初见成效。稀土办公室对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稀土生产指令性计划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会后,国家发改委下达了2008年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生产计划。

六、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赴闽赣粤进行稀土调研

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于9月16至21日赴福建、江西及广东三省对离子型稀土矿产资源开采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调研。

调研组分别就三省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开采管理、生产经营、应用 开发、环境保护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深入江西龙南、福建上杭、广东和平等地考察矿山开采、生态恢复等情况,听取了各省市稀土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的情况汇报,并就稀土行业发展政策建议与各地代表认真交换了意见。此次调研为完善稀土等优势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治理措施提供切实依据。

七、《中国稀土发展纪实》与读者见面

在稀土界各方人士的支持下,《中国稀土发展纪实》于2008年正式与读者见面。

《中国稀土发展纪实》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建国近6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重视下,我国稀土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世界第一稀土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大国、应用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光辉历程。通过客观历史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各界人士为开拓和推动我国稀土事业发展所做出的业绩和贡献,以激励后人以史为荣,以史为鉴,加倍努力,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以推动我国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

八、稀土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由钢铁研究总院,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完成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高纯稀土金属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由内蒙古稀土行业协会、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发起,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14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成的“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10月21日在包头正式成立。

由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太阳能帆板和微波成像仪稀土永磁展开电机成功应用于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1星;由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制生产的稀土永磁制导器件被成功用在运送“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立下新功;国家以财政部补贴的方式推出首批5000万只稀土节能荧光灯,高效稀土照明器件在奥运会上得到成功应用,国产品牌占据了奥运会照明产品的20%。九、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江西省、赣州市政府以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推动下,11月26日,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西赣州成立。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江西省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依靠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快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等深加工产业链建设,推进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与赣州市政府签订的《关于共同推进江西省赣州市稀土产业 6 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书》的实施,力争在3-5年内发展成为离子型稀土采选、分离、加工和应用一体化的大型稀土企业。

十、稀土节能减排论坛、稀土企业家联谊会召开

由中国稀土学会主办,中国稀土学会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内蒙古稀土行业协会、全国稀土信息网承办的全国稀土企业节能减排科技论坛于7月19~23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会议围绕目前稀土行业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晟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溧阳罗地亚稀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分别就各自企业的节能减排现状以及最新进展做了发言。

中国稀土资源 篇6

百川资讯稀土分析师杜帅深谙个中原因: 2014年前11个月,中国稀土出口量达24,866吨,远低于当年配额规定的30,611吨。2013年总出口量达22,493吨,远低于商务部设定的30,996吨的配额。稀土出口量只占出口配额的90%,取消配额对其出口的量价料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014年8月,世贸组织(WTO)判定中国稀土出口管控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新年伊始,商务部取消稀土出口配额,象征性意义更大。

“如果稀土产品出口关税也被取消,将会对出口量产生影响。”杜帅说。实际情况是,调整关税并没有和取消配额一起来。

就在人们深感关税调整预期落空之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近日举行的例会上公开表示,稀土出口关税将保留至2015年5月2日,此后相关产品出口将“随行就市”。

大限真的来了

此前,西方媒体存在这样一种论调:中国取消配额是迫于西方的一些压力以及市场垄断地位受到威胁。

根据沈丹阳的表述,中国下决心取消稀土出口关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一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一项具体贸易政策选择;二是配合国内稀土等资源类产品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措施;三是综合考虑WTO相关裁决执行所进行的一项政策调整。

中国稀土出口政策争议肇始于2008年,中间经历“中国原材料WTO争端”,终于在2012年全面升级为WTO层面的贸易争端。

根据WTO去年8月做出的最新裁定,按照惯例,中国政府最晚要在今年6月之前予以执行。未来4个月,也是政府能够为国内企业争取到的最后“保护期”。

由商务部印发的 《2015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分级发证目录》显示,稀土与锑及锑制品、钨及钨制品等22种货物出现在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签发出口许可证的行列。其中稀土属于带有“ ”标注的货物,企业只需凭出口合同申领出口许可证,无需提供批准文件。但商务部规定,稀土的报关口岸限定为天津海关、上海海关、青岛海关、黄埔海关、呼和浩特海关、南昌海关、宁波海关、南京海关和厦门海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杨丹辉表示,“这两个政策(取消配额及关税)的出台是必然的,WTO稀土案初始,大家对这个政策调整的预期就非常明朗”。他强调,“我们是顺应了仲裁结果,但这也是一个自主的调整”。

中国WTO败诉下被迫完全放开出口可视为中国稀土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将加快推动稀土等资源类产品管理制度改革,或为政府高层再次重视稀土产业的契机,将提高稀土产业在国家的战略地位。

取消稀土出口限制意味着稀土出口端将实现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招商证券对此分析表示,未来对稀土行业的管理着力点就完全落在了国内的管理上,国家对整治稀土行业进入仅剩不到半年的攻坚期。如何有效打黑、资源税改革、改善环保以及有效进行收储将成为后期的重点“功课”。

加速行业整合、打击非法开采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稀土等相关资源,规范行业市场秩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类产业转型升级,中国政府充分利用经济和市场手段,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和改善稀土等产品的出口管理,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自2011年以来,稀土行业已经历了4年的调整,自身已然具备了周期底部反转的基础。目前稀土价格已跌至行业确认的底部,而且库存量少,已不能成为压制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此外稀土打黑持续进行,部分地区效果显著。

国家相关部委人士在不同场合几乎都曾表示,针对稀土产业,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完善行业市场监管和产业整合力度。中国稀土业乱象,在于小、散、乱,各自为政,互相倾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WTO裁决,倒逼中国稀土行业统一建制、集中经营,变小、散、乱为企业整合的大集团经营之路。

时至今日,全球稀土需求已并不那么旺盛,发达国家也在尝试开发稀土替代品。杨丹辉说,“稀土行业的有序发展,以及材料的高端应用,是我们目前政策的引导目标和方向”。

目前,中铝公司、包钢集团、中国五矿3家央企,以及厦门钨业、广晟有色、赣州稀土3家地方企业已经先后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的备案批文,按照市场化原则组成的6家企业为主的大集团格局已经初具雏形。

对于这6家大型稀土集团的后期整合,杨丹辉表示,“中央和地方之间、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还是有博弈的地方。整合方案批复以后还需要一个过程,况且这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待完善”。

此外,2014年10月开始,工信部更是联合其它7部委联合开展新一轮持续6个月的打击稀土违法违规专项行动。对于“生生不息”的“黑稀土”,杨丹辉表示,“工信部主导的资源整合,也主要是想以六大集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上游的控制,开采权集中之后, 黑稀土可能会有好转,但不能完全杜绝”。

沈丹阳称,中方将继续以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来加强对资源类产品的保护,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中国打击稀土非法开采仍然任重道远。数据显示,2014年稀土指令性生产指标为10.5万吨 (氧化物)。业内预计实际生产接近16万吨(氧化物),非法开采、超标生产依然存在。

新版稀土资源税酝酿“从价计征”

取消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以后,未来稀土是否会成为“脱缰的野马”?这成为了目前各界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表示,未来国内将以资源税等管理措施为主,以与国内消费限制平行施行的出口配额为辅的政策。

“征收资源税和开放性应用并不矛盾,国家对战略性资源有管控,这是合理的。目前讨论的包括收储政策、资源税和环境税的调整,以及一些特殊品种的国家直接管控,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杨丹辉说。

他认为,中国必须通过完全理顺稀土行业的体制机制,使该行业恢复到一个比较理性的状态。其中,价格机制又是“最最关键”,“对一些比较大路货的产品,比如说轻稀土,还是要以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为基础,而像特别关键的品种,比如重稀土,国家管控还是有需要。”

据悉,目前国内稀土类产品共有75项海关编码,包括稀土化合物类53项、稀土金属类16项、稀土合金3项和稀土矿类3项。其中稀土化合物与金属类海关编码合计69项,较2014年的52项增加了17项,稀土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进一步细化,但稀土元素钬、铥、镥类仍没有海关编码。如果税率调整,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每一稀土种类标记对应的海关编码。

目前,中国对轻稀土产品的出口关税设为15%,对重稀土出口关税设为25%。自2011年4月1日起,国务院统一调整了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轻稀土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为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为30元/吨。

多位稀土业内人士透露,相关部委正在酝酿将稀土资源税计征方式由原先的“从量计征”转变为“从价计征”。根据目前尚未最终确定的方案,北方轻稀土资源税税率将按照22%计征,南方离子矿将按照35%计征,就全国而言,稀土资源税税负将大幅提高。

企业反映,最终的税率可能不会有这么高。

“中国对稀土产品实施从开采、加工到出口方面的总量管控。这是一种以行政为主要手段的管控。”某部委人士说,“通过调研各国对资源的管控手段后得知,完全靠行政手段实行从头到尾的管控是管不住的。”

把好稀土资源国门 篇7

用途广泛日本觊觎

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 能与其它元素组成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 加上具有少小精广的特点, 因而稀有金属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 成为高科技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军事上用途更大。

作为一个岛国, 日本的资源匮乏, 稀土资源更是少得可怜。但日本庞大的经济体每天消耗着大量的矿产资源, 尤其是稀土资源。据统计, 日本消耗的稀土资源中, 90%需要从中国进口。

由于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资源占很大份额, 因此日本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稀土市场会造成其原料供应链的断裂。随着国际市场各类资源相继出现短缺, 世界各国都提高了对资源的重视程度, 日本政府担心稀土资源不足会影响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因此有消息称, 日本正利用各种渠道“悄悄”从中国大量买入稀土资源, 并采取其他一系列配套措施, 支持企业在海外购买和开发稀土矿山;还组织产业界人士与专家, 研究确保31种稀有矿物资源的稳定供应;大力研究开发和采用替代产品, 建立从废弃产品中的回收体系, 努力减少对外依赖。

优势不显受制于人

“中东有石油, 中国有稀土”, 作为累计探明工业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稀土资源大国, 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 由于管理混乱, 无序生产和盲目出口, 导致乱采贱卖, 我国稀土资源优势正在“缩水”, 稀土大国的优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统计, 近15年来, 中国的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 稀土价格却下降了36%, 国内有关矿产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5%。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管理、初加工产品产能过剩, 进而丧失了国际市场供求调控能力和价格主导权。多年来, 受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 稀土产业违规或越权审批项目一直禁而不止, 小企业、小矿山一哄而上, 在我国现有的100多家稀土企业中, 稀土冶炼分离能力已经超过20万吨, 而全世界稀土产品需求量不过10万吨, 在稀土资源定价谈判中, 我国虽然拥有稀土资源国际市场的绝对份额, 却因不计其数的出口企业和过剩的产能, 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喊出一致的“中国声音”, 最终将稀土资源价格主导权拱手相让。

另一方面, 稀土行业产生的效益不仅在于矿山的开采和冶炼, 更在于二次使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益。以核磁共振设备为例, 稀土是制造核磁共振设备最关键最核心的材料, 一台设备要用一吨稀土。中国稀土出口最多一吨十几万元, 因为提纯技术不一样, 日本可以卖到七八十万元;世界上90%的彩电粉原料都依赖中国的稀土产品, 由于中国产业化水平低, 只出口大量的稀土原材料, 日本和美国再加工成彩电粉高价卖给中国和韩国。一进一出, 效益大量流失。从技术上来看, 我国某些稀土技术并不落后, 甚至有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但是, 这些技术大都集中在初级环节, 如选矿、冶炼和分离稀土材料等, 而在稀土技术最后一个环节的材料延伸上,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 我国对稀土的高附加值产品没有加工权。美、日等发达国家利用已经掌握了生产稀土功能产品的核心技术并形成了系列专利, 不仅控制技术, 同时还控制市场, 产品要想出口, 必须向日本和美国交纳高额的专利许可费。日、美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封杀了中国稀土工业的产业化之路。

多重战略综合治理

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稀土需求越来越大, 储量有限的稀土资源正日益减少。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世界累计探明稀土工业储量约1亿吨, 我国为5200万吨左右, 保存较好的稀土探明工业储量仅剩2700万吨左右, 约占世界储量的30%, 因此, 尽快对我国稀土资源实施国家管制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 是关乎我国国家安全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提高出口关税和实行出口配额等限制措施, 但从根本上扭转稀土资源岌岌可危的严峻局面, 还应当从不同环节入手, 运用多重战略手段, 调整产业布局, 使稀土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资源战略:科学合理开采。资源优势, 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稀缺性资源的优势, 通常情况下是在经济中形成垄断的基础。垄断意味着控制市场供给和推动价格上涨的市场操纵能力。因此, 价格优势不应当与资源优势并存, 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和国家来说, 价格低只能是一种劣势而非优势, 把价格低、成本低当成中国稀土行业中产业优势的一个方面, 是极其错误的。受此影响, 我国一直对稀有资源的开采和出口管制不严, 乱采贱卖十分严重, 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过鼓励大幅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稀土储量国, 早已停止开采, 其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已经封存, 美国的钼公司现在也基本停产, 转而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的稀土产品, 存在仓库中。日本多年来一直从我国大量进口初级稀土原料产品, 贸易额一直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回过头来, 在国际市场稀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 美国和日本却利用低价进口中国资源的储存, 抛出储备打压市场价格, 国内一些小企业因承受不了产品积压, 只得降价销售维持生产。因此,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应限定开采总量, 对稀土冶炼和分离产品实施总量控制。对违规建设的稀土矿山和冶炼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对稀土开采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清理, 取消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的矿业, 对于违规建设的冶炼分离项目, 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进行严肃整治, 对冶炼和分离企业颁发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生产许可证, 大幅度压缩现有生产能力, 把开采量和出口量维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

科技战略:延伸产业链。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 在世界上表现为稀土初级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然而, 稀土资源大国不等于是稀土产业大国。稀土产业大国的标志, 应该是稀土应用大国和稀土技术大国。稀土是小产业, 却是重要产业。要改变稀土科研和应用推广滞后的局面, 首先必须重视稀土科研和产业化推广, 增加稀土科研经费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 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组织专业科研队伍。就稀土而言, 我国有近6000名相关科研人员, 分散在数百家机构、企业和院校, 力量分散。针对目前情况, 需要国家统一规划, 集中技术力量, 集中使用科研资金, 对核心技术形成联合攻关, 加快稀土下游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逐步打破外国的专利垄断。

产业战略:加速行业整合。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市场秩序乱是稀土行业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国家应组建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大型国有战略矿产集团, 建立自已的“稀土欧佩克”, 按照国家战略需要重新规划组织稀土资源的开采、生产和研发, 强化行业自律, 保证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 实行一致的限产和提价措施, 统一价格、一致对外, 逐步争取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

外交战略:发挥资源制衡作用。从外交战略层面坚定地运用稀土等战略资源, 在国际贸易方面充分发挥其战略制衡作用, 以增强中国的国家战略力量。众所周知, 全世界精确制导的元件73%都是依靠日本, 美国基本上都是用日本的, 这对中国非常不利。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说, 中国不能无限制出口稀有资源, 日本以此作为中国威胁论的口实来大肆渲染, 说中国的发展占用了世界资源, 威胁了别国的生存和发展, 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严格说来, 中国对稀有资源的出口还谈不上是限制, 只是开始从过去粗放、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和合理节约使用资源方向迈进。

出口战略:加强出口管制。应用于军事及高科技领域的稀土资源, 具有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战略作用, 应制定更严格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 限制出口。在海关方面加强查验, 严格堵截走私出口;同时拨出专款, 收购被民企及外资控制的稀有金属矿, 并对困难矿工做出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转业安排。

中国稀土资源 篇8

关键词:WTO,稀土案件,启示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稀土,满足了全球90% 以上的稀土需求。自2006 年起,中国开始实行稀土出口管制政策[1],引起了一些稀土供应短缺的发达国家的不满,日本、美国和欧盟相继向WTO提起控诉。

一、稀土案件经过

2012 年3 月13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向WTO递交的《关于中国违规限制3 种原材料出口》报告中指出:“中国对稀土、钼、钨三种原材料实施的加征出口税、限制出口数量、设定最低出口价格等措施不符合WTO相关规定”。2012 年5 月,日本联合欧盟和美国,就此向WTO争端解决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简称稀土案。

仲裁调解失败后,WTO于2012 年7 月设立争端解决专家组。2014 年3 月26 日,WTO公布稀土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加征出口关税、限制出口数量和出口配额等措施( 尤其是加征出口关税) 违规。虽然专家组最终裁定中国加征稀土出口税的措施不适用GATT第20 条“一般例外”条款,但部分争议问题的中方观点获得专家组支持。专家组明确了中国的资源主权原则,认可中国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赞同中国资源综合保护政策,并肯定中国对资源保护所做的努力。

按照WTO争端解决的惯例,我国可以在专家组报告发布60 天之内提出上诉。WTO需在3 到4 个月发布最终裁决报告。如果上诉机构终裁依然认定我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违规,那么我国就必须执行最终裁决,修正违规的出口限制措施。专家组做出判决后,我国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上诉。

日内瓦时间2014 年8 月7 日,WTO公布关于中国稀土出口措施违规案的上诉机构报告。上诉机构维持专家组阶段的裁决,认为中方涉案产品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不符合WTO有关规则和中方加入WTO时的承诺。

二、稀土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

裁定中国败诉,WTO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1. 3 条规定: “中国应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除非本议定书附件6 中有明确规定或按照GATT1994 第8 条的规定适用”。在中国被指控的九种原材料出口限制案中,只有黄怜、锌和锰可按附件6 规定征收出口税,而包括稀土在内其他六种产品未列入该附件中,所以裁定中方对稀土加征出口关税措施违规。

2. 中国无权援引GATT1994 第20 条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1. 3 条进行例外抗辩。GATT1994 第20 条只适用于违反的义务规则,而《中国入世议定书》属于超WTO义务,且《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1. 3 条不含有“符合GATT1994”的表述[2]。

3. 由于中方未能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内的生产或消费同样受到了限制,中方所采用的限制出口数量和出口配额的措施不满足GATT1994 第20 条的引用条件。GATT1994 第20 条属于一般例外原则,与本案相关的条款主要为GATT1994 第20. b条和GATT1994 第20. g条。

GATT1994 第20. b规定: 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在我国稀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所采取的限制稀土出口数量和出口配额的措施,可以避免过度开采,减少环境污染,符合该条款的引用条件。

GATT1994 第20. g条规定: 为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引用该条款需满足三个条件: 与保护自然资源相关; 可用尽的自然资源; 出口限制措施必须与国内生产或消费的限制措施一同实施。由于稀土属于可用尽且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且限制稀土出口与保护自然资源相关,适用于该条款的关键在于裁定中方所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对国内一同实施。由于中国未能充分举证在国内生产或消费中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因此,专家组认为该案不符合GATT1994 第20. g条的援引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一同实施”强调的是在国内也应有相应的限制措施,并不等同于GATT1994 第3 条国民待遇原则的“同等对待”。即对于国内稀土产品,并不要求采取同等程度的同类稀土产品出口限制措施,也未明确要求限制措施的相对量或绝对量。如果国内有相应的限制措施,即便对出口产品的限制程度更大,在符合GATT1994 第20 条的前提下,不对出口产品构成明显歧视,亦视为合法。

三、我国稀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商务部多次发表声明指出在稀土开采、生产、加工等环节中实施了有效管控,但目前尚无公开信息和数据证明国内稀土的生产和消费受到管控措施的影响。1978—2009 年,中国稀土年消费量从1000 吨增至7. 3 万吨,净增73 倍。2003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稀土消费大国,从2005 年开始,中国稀土消费量占世界的比重就一直在50% 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稀土消费国。2013 年全球稀土总消费量11. 65 万吨,中国消费稀土量7. 82 万吨,占比超过65% 。到2015 年预计世界稀土需求量将达21 万吨,中国国内需求13. 8 万吨。预测到2020 年中国国内消费总量将达19 万吨,高新技术领域消费量达13 万吨,预计占全球总消费量的68%[3]。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稀土消费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对我国例外抗诉举证是不利的。我国稀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稀土产业生产环节管理缺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稀土开采、经营主体众多,各自为政。稀土企业长期超指标生产,难以统一定价、定质、定量经营。各个经营主体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争相降价,恶性竞争,这造成了国内稀土市场供过于求、低价竞销,稀土出口价格极低,严重缺乏定价权。实际上,却把大量利润拱手让给别国。

2. 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业绩,无视环境代价,过度开采开发。稀土资源的盲目开采,能快速带来财政收入,极容易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的牺牲品。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往往采取“有水快流”的措施,放任或默认稀土资源的无序开采、生产和销售,而不考虑由此付出环境代价及其治理成本。

3. 国内外生产和供给不一致,违规倒卖配额严重。虽然近几年我国不断整合稀土行业,打击无序开采行为,限制稀土出口,但是实际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由于国内稀土价格远低于国外稀土价格,所以一直存在某些国内厂商在国内以较低价格购买稀土产品转手高价在国际市场销售的问题,造成国内外生产和供给不一致。2006—2009 年,每年大约有2 ~ 3 万吨稀土以氧化铁、大理石、去污粉、石灰粉等名义出口,或被转运到国外进行储备或深加工[4]。因此,这会给美日欧等国家造成错觉,认为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措施只是针对外国,是不公平的隐性贸易。这也是我国败诉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稀土案件对我国稀土资源管理的启示

第一,采取有效措施限制稀土资源过度消费。在稀土案中,我国未能证明其对下游企业使用稀土采取了相关限制措施。实际上我国对下游使用稀土的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但同时配额中未能出口的稀土仍被下游企业继续使用,这就变相鼓励了下游企业使用稀土,与环境保护的目标相违背。我国可以在对稀土资源出口征收出口税的同时,对国内稀土资源使用征收相应的资源使用税,以遏制对稀土资源的过度消费。

第二,对稀土开采、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严格管控,严厉打击稀土走私现象。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稀土产业各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关稀土生产企业资质,科学预测国内稀土需求量,合理制定销售配额。同时,严厉打击以各种名义将我国稀土资源走私到国外的违法行为,依法捣毁稀土加工、走私地下黑色产业链。

第三,大力培养专业国际诉讼人才。目前,我国严重缺乏精通国际法、WTO规则、商务英语和商务谈判技巧的专业诉讼人才。从能力和素质来看,专业国际诉讼人才需要具有法学、管理学、理学或工学等复合型知识背景,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在我国产品遭遇国际诉讼时,专业人才能够对我国入世议定书进行认真研究,并参考国际上已有的做法,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从而在诉讼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四,积极援引GATT第21 条“安全例外”原则进行抗辩。GATT1994 第21 条规定,允许缔约方为保护其基本国家安全利益,?取“与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的贸易有关的行动,及与此类贸易所运输的直接或间接供应军事机关的其他货物或物资有关的行动”。稀土除了在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原料,稀土资源的大量出口对我国经济安全也存在一定影响。我国对稀土资源所实施的限制措施符合“安全例外”条款,我国在抗辩中可援引该条款进行免责抗辩[5]。

参考文献

[1]杜凤莲,王媛,鲁洋.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观察[J].稀土,2014(4):112-118.

[2]彭德雷.“超WTO条款”法律适用研究:基于中国“稀土案”的考察[J].国际经贸探索,2015(1):89-100.

[3]全球稀土消费分布及中国稀土出口境况.中国选矿技术网.http://www.mining120.com/show/1411/20141101_172183.html

[4]孙章伟.稀土贸易和管理政策比较研究——以日本、美国、中国为例[J].太平洋学报,2011(5):49-59.

稀土资源税费改革问题初探 篇9

一、稀土资源税费征收情况

1. 补偿费征收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国务院150号令) 以及《关于执行“冶金采、选、冶联合企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问题解释的函》 (地函[1994]276号) 的规定, 对采矿权人包钢 (集团) 公司铁矿石原矿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 但并未对铁矿石原矿中的共生稀土资源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2011年之前, 铁矿资源补偿费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征收, 现由国土资源厅委托包头市国土资源局征收, 包钢 (集团) 公司按季度申报交费。

江西省赣州市对稀土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始终坚持据实计费、属地征收的原则, 由县级矿管局直接向本县稀土分公司征收, 计征对象为混合氧化稀土, 计征方式按混合氧化稀土的销售收入从价分步计征。

2. 资源税实际征收情况。

2011年4月1日前, 按照1993年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法[1993]43号) 对稀土征收资源税。从2011年4月1日起, 则按照《关于调整稀土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 (财税[2011]22号) 统一调整全国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根据通知, 调整后的税额标准为:轻稀土, 包括氟碳铈矿、独居石矿, 60元/吨;中重稀土包括磷钇矿、离子型稀土矿, 30元/吨。开采与铁矿共生、伴生的氟碳铈矿、独居石矿等稀土矿, 除征收铁矿石资源税外, 按通知规定税额标准征收稀土资源税。

目前, 在包头白云鄂博矿区, 开采与铁矿共生、伴生的氟碳铈矿、独居石矿等稀土矿, 除征收铁矿石资源税外, 还要按规定税额标准征收稀土资源税。

为认真落实稀土资源税政策, 赣州市人民政府网下发了《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落实稀土资源税政策的通知》 (赣市府字[2011]197号) , 明确规定:“统一全市稀土精矿对原矿的计税折算比”, “对纳税人不能准确提供销售数量或移送使用数量的, 寻乌县按1:900的折算比计征稀土资源税, 其他各县 (市、区) 按1:1 200的折算比计征”稀土资源税。

二、稀土资源补偿费征收存在的问题

1. 资源成本缺失, 损害国家权益。

长期以来, 包钢 (集团) 公司将其选铁后的矿浆出售给其控股的内蒙古包钢稀土 (集团) 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00111) (简称“包钢稀土”) 。对于双方之间关于稀土矿浆的关联方交易, 包钢 (集团) 公司一直采取与包钢稀土每3年签订一次关联方交易协议的方式执行, 14年来关联方交易价格只进行过一次调整。2011年, 包钢稀土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2年重新确定稀土矿浆供应定价模式的议案》, 双方拟从2012年起改变现行固定的稀土矿浆定价方式, 采用新的定价体系。

包钢 (集团) 公司稀土资源虽是铁矿的副产品, 但却早已形成销售收入, 内蒙古自治区却一直未对其稀土资源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很明显, 这不利于资源损耗成本的补偿。

2. 资源税税额调整调控效果有限。

自今年调整稀土资源税税额标准后, 税收大幅度增长。然而, 不可忽视的问题是, 资源税属于地方税种, 其使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不能完全体现“取之于稀土, 用之于稀土”的原则, 对于解决稀土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所起的直接作用不大。

再就是资源税对原矿从量计征的设计不够科学, 由于矿山品位有所差别, 容易造成“采大弃小、采富弃贫”问题, 无法实现国家对矿山企业浪费资源的约束和对节约资源的鼓励, 不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

3. 分成比例对地方政府缺乏吸引力。

新形势下, 随着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矿业权有偿使用逐步实施, 矿业权价款收入大幅提高。与价款实施2∶8分成相比, 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中央与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 其中:中央与省、直辖市5∶5分成, 中央与自治区4∶6分成, 且分成返还时间较长, 这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对维护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的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 随着矿业权“价款”扩大化, 地方政府进而越权擅自额外征收“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等, 不少地方政府凭借对矿产资源的实际控制与中央博弈, 致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被肢解, 难以落实。

4. 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与企业业绩脱钩。

国务院150号令颁布十多年来, 我国矿产品价格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始终未作调整。近两年来, 稀土矿产品价格直线上涨, 补偿费费率长期固定不变和明显偏低, 其结果是: (1) 低水平补偿费费率降低了开采成本、扩大了利润空间, 导致对矿产资源过度开采, 由此造成我国矿产资源极大浪费, 加剧我国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 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高利润率刺激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涌入矿业领域, 加剧了矿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导致开发秩序的混乱、滥采乱挖现象严重和安全事故频发; (3) 把本来应该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形式归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收益, 以利润的形式或消费者剩余的形式转移到了开发商或最终产品使用者手里, 使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能完全实现, 造成收入分配关系的扭曲。

三、几点建议

1. 修改国务院150号令, 增加有关共生、伴生矿补偿费征收条款。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矿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在全力开发利用主矿种的同时, 开始加强对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原地质矿产部对湖北省地矿局《关于共伴生矿产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问题的请示》的批复 (地函[1994]276号) , 虽对共伴生矿产征收补偿费作出相关规定, 但只是部门文件, 权威性不高。

鉴于国务院150号令颁布以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建议对其进行修改, 增加“有关共伴生矿补偿费征收条款”方面的内容,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采矿权人将共伴生矿产品销售给非采矿权人的独立选矿厂或选冶 (加工) 企业, 应该对选矿产品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 (2) 对于共伴生矿补偿费的缴纳, 要根据矿种单独核算; (3) 开采利用未达工业品位的矿产资源, 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减免补偿费优惠政策。

2. 对包头稀土开征补偿费, 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1) 确定征收对象。包头白云鄂博矿区两个采矿权 (白云鄂博铁铁矿、白云鄂博铁矿西矿) 的采矿权人都是包头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包钢 (集团) 公司每年开采白云鄂博矿石1 200万吨, 将选矿后的矿浆约300万吨出售给包钢稀土公司, 其余稀土被排入包钢 (集团) 公司尾矿库中。包钢稀土公司生产的稀土产品一部分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销售, 剩下部分进行收储。因此, 稀土资源补偿费征收涉及正在开采稀土资源、尾矿坝和已储备稀土资源三部分。

(2) 明确缴纳主体。包头稀土资源补偿费本应由采矿权人包钢 (集团) 公司缴纳, 但因其主要是以铁矿采、选、冶为主, 其稀土资源主要卖给包钢稀土公司进行后期选矿、冶炼、分离等经营活动, 其自身已不是稀土经营活动的主体, 因此稀土资源补偿费应由包钢稀土公司按精矿进行缴纳。

(3) 细化征收方式。考虑到企业负担, 尾矿坝稀土资源可待利用后征收;储备稀土资源待销售后, 扣除冶炼成本、利润后按照一定计价系数计算精矿的销售收入作为征收基数。对于正在开采的稀土资源, 应以包钢 (集团) 公司每年出售给包钢稀土矿浆折合成稀土精矿 (50%品位) 为计征对象。

3. 稀土费率与企业业绩挂钩, 控制采选企业利润。

为控制采选企业利润, 稀土费率应与企业业绩挂钩。以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为例, 根据2003~2009年稀土矿山企业平均销售利润和全国采选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 经初步测算, 离子型稀土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为4%~10%, 基本费率为4%。为使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建议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离子型稀土补偿费费率:

离子型稀土补偿费费率=4%+10销售利润率×100%

式中:4%为基本费率;企业理论利润率设定为60%, 则补偿费费率调整理论区间为4%~10%。

目前离子型稀土精矿对原矿的计税折算比为1∶1 200, 原矿按30元/吨计算, 则精矿为3.6万元/吨。现在稀土精矿价格大概在50万~60万元/吨, 每吨精矿资源税所占比例为6%~7.2%。倘若补偿费费率区间调整为4%~10%, 则每吨精矿资源税费所占比重为10%~17.2%, 企业可以承受。

4. 改变中央地方分成比例, 调动地方征收资源补偿费的积极性。

目前,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虽然较低、征管制度又明显存在缺陷, 但要改变, 阻力很大, 其原因有:一是矿山企业往往把矿产资源补偿费当成一般性行政收费, 思想认识还没有到愿意交费的程度, 其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 必然反对费率提高。二是相对资源税全部归地方所有来说, 补偿费采取4∶6或5∶5分成制, 且数额较小, 地方政府所得实惠不大, 因而对补偿费改革动力不足。三是税务部门认为, 国土资源行政执法队伍庞大, 存在截留挪用、征收效率较低等问题, 应该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

基于上述分析, 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调动资源原产地地方政府、广大群众珍惜资源和保护资源积极性, 笔者建议适当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分配地方分成比例, 增加地方政府的补偿所得, 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所在地地质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资料汇编, 2001

[2].许大纯.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对象的研究.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0;5

稀土资源开发治乱须用重典 篇10

不愿投入包钢稀土环评或难“过三关”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部委共同颁发《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转向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自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严格开展稀土生产秩序转向整治,并推出包括环保核查、出口配额制度实施等一系列措施。

“北方霸主”包钢稀土不幸“中枪”。今年4月5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基本符合环保要求的第二批稀土企业名单的公示》时,该公司再次落榜。

包钢稀土之所以环保不达标,原因是,公司“在环保上较为薄弱,如没有专门的环保部门。前期不通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尾坝库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分离冶炼项目上存在未批先建和久批未验的情况”。据悉,从提交的最新环评数据来看,包钢稀土本部情况仍不理想,环保核查小组已对各项不达标项目,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环保方面,其实技术并不是问题,主要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投入。第三批是否能通过,主要视公司的环保投入力度而定,目前还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史上最严”核查结果挂钩出口、再融资

此次环保核查可谓“史上最严”。记者了解到,从核查流程来看,各地区自己进行环境初评后,将由环保核查小组和专家评审组进行评审。经过评审组实地调研,并征求当地环保检测部门的意见后,方可发放环保核查通过许可。环保核查工作需要完成8大子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矿山和冶炼分离项目,以及产值在1亿元规模以上的深加工项目的环保核查许可,则须由工信部统一批复。“这与历史上地方环保部门具有决策权截然不同。”业内人士提醒。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新建项目只有山东的微山矿、中色的新丰县搬迁项目通过环保核查。

环保的投入确实不小。一位研究员向记者介绍,1000吨/年的稀土分离冶炼产能投入金额在2000万左右,即便按照“巨无霸”5万吨分离冶炼产能、折旧20年来计算,年折旧费用仅为5000万。

相比南方同行,北方稀土分离企业由于成立时间早,设备使用时间长等原因环保投入会较大。矿山方面的投入则更高些,环评一项的费用需要上千万,“至于后期运行成本,暂时没有数据,因为整个环保改善才刚刚进行”。

对于环保核查,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常态化机制。“不是说一次性通过,就无需再进行考评审核。”对于未达标企业,环保部会将核查结果抄送央行、证监会、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结果将影响企业的出口配额、指令性生产计划的分配、再融资等。例如,倘若7月底前仍未通过环评,包钢稀土将彻底无缘第一批出口配额。

产能过剩价格难控急需加速治乱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相比环保核查,产能过剩的情况更让人担心。“目前经过审批的产能有十几万吨,大概占到全部产能的三分之一,淘汰过剩产能压力较大。”

今年“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表示,稀土企业将整合组建为2~3家大型企业。不过业内人士承认,“整合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和障碍是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不统一,双方博弈较多”。

与北方包钢稀土“一家独大”不同,南方稀土却是“诸侯割据”,包括6家大型稀土生产企业。它们分别是中铝公司、中国五矿、中国有色、赣州稀土、江西铜业、广晟有色。3家是央企,3家为地方国企。“6家企业实力都很强大,另外,地方政府不愿意将资源拱手让人。如广东省和江西省都更倾向于由省内的企业控制稀土资源,外来企业只能涉足深加工行业。”

由于争夺激烈,在组建大集团方面,工信部的态度是让有条件的企业自己先行申报方案,原来是要形成2~3家,现在来看最后可能到4~5家。

在整而未合的局面下,稀土价格剧烈波动依旧。去年上半年稀土价格大幅上涨,7月后大幅回落,包钢稀土曾经试图通过收储、停产等多种途径稳定价格,最后却未能实现。公司内部人士透露,2011年内蒙古可统计的稀土矿产品高达11.92万吨,这还不包括滥采滥挖的小矿。而国土资源部当年给全国轻稀土的指令性计划只有8.04万吨,中重稀土为1.34万吨。

“产能和产量的失控,让包钢稀土对稀土价格的控制力显得非常苍白。”业内人士表示。

与此同时,今年前4月我国稀土出口量为3046吨,较上年同期下降43%,相当于商务部下达出口配额数的14.35%。

中国稀土资源 篇11

近日国内财经媒体援引日本消息称,在因中国稀土出口规制引发的美日欧对华贸易诉讼中,世贸组织(WTO)已基本认可了美日欧的主张,并已向相关国家发出暂定判断通知,认定中国违反了2001年加入WTO时的协议承诺。

此次诉讼始于去年3月13日,由美国主导提起,美国在稀土问题上一直在与日本和欧洲交换信息和意见,认为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对各国的高端产业等产生了影响,有必要通过WTO进行解决。而中国则坚持主张是因为采取环境保护政策而导致出口量减少。

稀土主要应用于电子、冶金、军工方面,在信息化、科技化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有“工业维生素”的称号,世界强国无不对稀土高度重视。日本在2006年提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规划,储备品种新增铂、铟及稀土3种稀有金属。欧盟在2010年6月发布《对欧盟生死攸关的原料》,将包括稀土在内的12种稀有金属列为未来欧盟紧缺原料。美国资源丰富,却是第一个封存矿山,进行稀有金属矿产保护的战略储备国。

在稀有金属行业占有重要位置的稀土品种,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经对稀土的重要性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国内稀土行业发展的现状堪忧,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等问题。

我国稀土储量曾经为世界第一,1990年中国的稀土储量占了全世界的80%。但行业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全球范围内,美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稀土储藏量的40%,俄罗斯第二占30%,中国第三占23%,印度第四占7%。20年的时间,中国稀土储量占比下降57%。按现有生产速度,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在2040-2050年前后必须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未来我们的稀土开采殆尽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

受到稀土的自然属性及历史原因影响,国内滥采滥挖情况严重,事实上造成供应过剩。下游应用提纯技术要求高,基本为欧美日垄断。造成各生产企业压价出口,纯度为99.9%的氧化铈仅为20-30元/公斤,有时稀土的价格甚至贱过猪肉。

价格低的同时,稀土开采对环境的破坏极大,环保成本未能全面计入价格。有记者去年在赣州调查偷采盗采现象时就曾发现,在被开采完的稀土矿周围已经不再生长植被,有的甚至整座山已被挖空,变成了遍体鳞伤的秃山。“仅赣州一地,如果要对开采稀土等矿产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初步预计资金投入将高达380亿元以上。”江西省工信委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整个江西省稀土主营利润也只不过为64亿元,380亿的巨额“环保欠款”是去年江西省整个稀土行业利润的6倍之多。

中国稀土资源 篇12

关键词:稀土,中国,出口

一、案例分析

稀土是明显的稀缺资源, 在全球分布不均, 已探明的1亿吨稀土储量中, 中国占36%, 俄罗斯占19%, 美国占13%, 澳大利亚占5%。

然而, 在国际贸易市场上, 稀土的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并不合理。中国36%的存储量却对应90%以上出口量。而美国1939年制定《战略物资储备法》, 对本国的石油、煤炭、稀土等只探不采, 长期从国外低价购买。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地时间2012年3月13日发表声明, 拟联合欧盟和日本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贸易诉讼。诉讼原因主要是中国限制稀土的出口, 威胁了美国等国的国家安全。中国的出口限制政策提高了中国以外地区的原材料价格, 同时压低了中国国内价格。这种政策导致下游生产商面临巨大压力, 并被迫将业务、工作岗位和技术转移至中国。

从战略角度出发, 中国更应该控制稀土的出口。美国现在将中国列为竞争对手, 许多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研发, 都是针对中国, 量身为中国打造。中国出口的稀土, 反过来被美国利用制造成今后打击中国的利器。

二、中国大量出口稀土引发的问题

(一) 稀土资源浪费严重

稀土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 中国是世界头号稀土资源大国, 有着丰富的资源储藏。然而稀土行业也是一个充满乱象的行业, 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整顿稀土资源开发秩序, 严格稀土出口政策, 加强稀土资源保护力度, 但是, 目前我国开采、冶炼等各类稀土企业100多家, 分布分散且资源耗费、损失严重。目前, 国内国有稀土矿山的资源回收率一般在60%左右, 民营稀土矿山的资源回收率一般在40%左右, 而一些非法矿山开采点的资源回收率仅在5%左右。大量宝贵的稀土资源在开采环节上就已逐渐消失。

(二) 出口产品价格低

由于中国的稀土出口量过大, 且出口秩序混乱, 导致国际稀土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 稀土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而且, 中国的初级稀土生产商有100家, 而国外的进口商却较少, 造成进口商“一单发百家”, 从而中国供应商则形成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在市场价格低迷的时候, 其他国家则趁中国出口厂家低价竞销之际大量购买, 增加储备。因此, 尽管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对稀土出口不断加以宏观调控, 试图限制稀土大量出口, 但收效甚微。每当稀土价格略有上涨时, 外商就停止购买转而使用库存, 中国企业则由于承受不了库存的压力再次降价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国内的稀土混战就这样持续不断, 使本已混乱的行业更乱。

(三) 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长期以来, 中国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投入不足, 导致稀土应用含量低, 跟踪仿制多, 独立创新少, 开发应用滞后。目前中国生产的稀土产品主要是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低端产品, 而在高端产品方面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 处于“稀土大国, 科研弱国, 专利受制”的尴尬局面。

(四) 稀土开采破坏环境

稀土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一是开采环节对植被的破坏, 对小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同时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破坏耕地、林场、草原等;二是稀土分离环节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药剂, 需经过许多化学程序、大量用水才能提炼, 排放物中含有高浓度的氮;三是稀土尾矿对地上水、大气的污染以及其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污染, 对人、畜、农作物等都有极大的危害。

三、解决措施

(一) 增加稀土储备

长期以来, 中国廉价的向世界供应了大量的稀土, 近几年每年的国际贸易量占到世界的90%, 然而, 中国大量的稀土外流, 满足了世界对稀土的需要, 留给自己的却是满目疮痍、严重受损的环境。中国稀土储量在1996年至2009年之间大跌39%, 按现有生产速度, 我国的中、重类稀土储量仅能维持15-20年, 还有可能需要进口。所以, 我国要加紧建立稀土储备机制, 保证国内的需要。

(二) 加快期货市场建设, 夺回定价权

目前, 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 大多是通过世界几大期货交易所形成的。因此, 要掌握中国商品的定价权, 就要加快我国的期货市场建设, 增加新的期货品种, 形成中国的价格指数, 争取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影响力。

(三) 加强稀土产品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稀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十分密切, 稀土产业链的后续发展空间很广阔, 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些年来, 中国虽在稀土冶炼、分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在稀土利用方面还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 应用到高科技领域的还不到50%, 而美国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稀土占到其总用量的77%, 日本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占到了90%。因此, 中国稀土产业应以创新为动力, 加强稀土的开发利用, 把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现由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的转变。

(四) 转变增长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数据融合技术下一篇:仪表故障剖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