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理(共10篇)
科学道理 篇1
1 实践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发展主题
医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把握发展规律, 丰富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观念, 开拓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用新的思维谋划医院建设, 用新的观念指导医院实践, 用新的办法改进医院工作。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 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精湛的医护技术、优质的星级服务和独特的医院文化来支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医疗竞争的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发展必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所以, 提高医疗效果, 增强竞争能力要靠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优质服务要靠发展;打造医院品牌, 形成医院特色, 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加快医院发展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实现医院的科学发展, 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坚持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和全体职工共享。近几年来, 单位努力强化基础管理, 全面改善就医环境,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 医院固定资产、门急诊及出院人次、医疗业务收入、可动用资金等稳步增长, 职工的收入、福利同步提高。事实证明, 医院的发展凝聚了人心, 提升了士气, 鼓舞了干劲, 进一步证明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的困难和问题, 只有发展才能造福于全体职工和广大人民。
2 实践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它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始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就是尊重职工的人格, 重视职工的文化需求, 把激发职工积极性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动力。首先, 要尊重人才。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 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是富有思想情感的, 尤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更有着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对是非好恶有着很强的分辨趋避原则, 这不仅是医务人员修身立业的思想基础, 也是影响医院发展的人文因素。要尊重人才, 必须是医院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医疗学科发展中主动征求专家的意见, 以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 以极大的热情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其次, 要培养人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要认真落实人才观的衡量标准、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 形成科学的育人机制, 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建设学习型医院培养人才, 要围绕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科学管理等内容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学习, 以加强道德修养、陶冶文化情操、增长业务知识、熟悉业务技能, 提高人文价值。再次, 要重用人才。坚持靠事业、靠感情、靠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环境和搭建平台, 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渗透到医院管理中, 使职工的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得到体现, 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为加强医务人员的廉洁自律行为, 做到文明行医、廉洁行医, 我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临床医生的药品使用管理, 实行用药动态监控等管理制度, 同时严格物价管理, 规范收费行为。为优化医疗服务环境, 我院坚持以病人满意为标准, 在“方便”两字上下功夫, 注意改善工作中不方便群众的工作程序, 简化优化就医流程,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全面推行无节假日值班制度和开通绿色通道等等, 尽量做到“便民、为民、利民”。医院这一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实践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的结合, 既着眼长远, 创新体制机制, 又立足当前, 着力解决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注重总体设计, 明确总体目标, 又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各项工作。
全面发展, 就是推进医院建设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应在管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经营、环境、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逐步实现医疗技术特色化、医院环境生态化、医院服务人性化、医院设备数字化, 此外还要强调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信息技术的现代化,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医疗健康服务。
协调发展, 就是促进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各个方面以及医疗、行政各个环节相互协调, 通过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 加快发展速度, 优化学科结构, 提高质量和效益,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 医疗、教学和科研形成“一体两翼”的关系。脱离了临床的科研, 不是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 也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医院要以医疗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 以临床疑难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 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推动医疗水平的全面提高。
医院要协调发展, 还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要充分发挥城市大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学及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将医院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可承受的程度, 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统一起来, 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才能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要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医院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学科的发展壮大, 而学科的领先与突破要面对社会需求, 必须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适应病人的需求。医院必须为每个学科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 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遇, 要注重长远, 规划未来, 防止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 以观念创新为前提、文化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 通过创新求发展。
医院要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必须用好现有人才, 引进急需人才, 培养优秀人才, 选拔突出人才。医院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 敢投成本,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 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专家, 力争培养国内外拔尖专业人才。
医院要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具有振奋医院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塑造医院形象、凝聚职工力量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建设, 提高每个职工的整体素质,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端正服务态度, 提高医护质量。同时必须创建学习型医院, 把学习当成医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 当成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 倡导职工养成主动学习、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4 实践科学发展, 必须理清发展思路
我院正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坚持科学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 实现发展目标。
一是要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发展步伐。居安思危, 我院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目前我市医疗卫生单位又比较多, 导致各家医院都在加快发展, 抢占医疗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 甚至已经到了恶性竞争的边缘。目前, 医患矛盾比较突出, 医疗纠纷多发, 群众期望过高等局面短期内不能根本转变;医院因大规模基本建设等使资金、债务压力较大。因此, 我们既要有坚定的信心, 也要保持清醒认识, 并采取实际步骤, 努力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 构筑发展高地。医院是个技术型的医疗机构, 对医疗技术的要求很高。可以说, 医疗技术决定了医院的发展。近年来, 我院加快了技术创新, 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申报, 国家级科研课题、省市重点专科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实力。但距离高水平附属医院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还要大力倡导创新, 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实施创新。同时不仅要创新医疗技术, 还要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管理手段, 创新服务体系, 形成勇于创新, 奋勇争先的发展势头。
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 完善发展体系。服务不仅仅是表现为传统的微笑、得体的礼仪, 更表现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 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服务, 致力于使病员体验到我们优质服务的享受中。我们讲的有效服务, 就是要诚信、优质、人性化的服务, 要关爱病人、同情患者, 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待病人要有真心、爱心, 更要有耐心和同情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医院信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 服务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如服务环节是否到位, 服务流程是否合理, 病人是否感到方便满意, 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从细小的环节入手, 把提升服务水平贯穿于医疗的始终。
四是要增强品牌意识, 实施发展战略。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 做到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始终以较高的起点, 围绕品牌创建, 从长远的角度来科学地谋划医院的发展大计。探索“学科立院”道路, 以发展的眼光和战略高度谋篇布局, 为我院的长远发展作出的贡献。
五是要增强经营意识, 提升两个效益。医院虽然是公立的事业单位, 但要加快发展, 必须强调两个效益, 必须强化经营意识, 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加强医院核算, 要走全成本效益型之路。成本是医院在医疗活动中所能发生的各种医疗消耗, 是医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所必要的代价。医院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经费、卫生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就应特别注重成本核算。医院全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 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医院财务内控体系, 建立标准成本控制制度, 开展临床路径的应用和研究。要合理组织收入, 严格控制支出, 降低各项费用, 重视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效益的分析, 同时要把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 创造最佳效益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 而我们在深刻的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的点点滴滴。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科学发展, 归宿点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是重大民生问题。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着眼于卫生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维护好人民的健康。让群众感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新气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道理 篇2
---学习《趣味物理》有感
年 级: 08学 号: 2008512406 姓 名: 专 业: 指导老师:
级 王先 物理学 赵红菊
二零一一年六月一日
本学期通过学习趣味物理的知识,收到了诸多启示,物理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复杂的模型中,而真正离我们最近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掌握并懂得运用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启发思考,更好地把物理知识投入到离我们最近的世界。
生活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无处不在,下面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还有一些生活语言中的物理知识。
一、声学方面
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
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
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 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长,那么“四两” 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七岁看老”的科学道理 篇3
事实真是这样吗?
7岁前,我们拥有了什么?
研究证实,儿童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2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30%则在7~17岁间获得。不仅智力如此,身体的发育和性格的形成,其大部分也均在7岁前完成。因此,孩子从胎儿到7岁前这一段时期,就是人生的黄金期——萌芽期。
以7岁作为萌芽期的结束标志,是因为人在发展到这个时间点上以后,生理、心理,体力和智力都达到了一个成型的阶段。以识字为例,人到7岁的时候,大脑才具备比较成熟的能力。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具备成熟识字能力的人在看到一个汉字和一幅线条图画时,立即会分辨出来,但这个“立即”时间的间隔是170毫秒。进一步的研究证实,7岁的儿童识别汉字和线条画的时间间隔能达到170毫秒,但6岁前的儿童识别时间就远远超过这个时间了。
另外,中医学对人生发展阶段也有自己的论述,其中就有著名的“女七男八”学说。如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女性的生命每7年出现一次大变化;男性是每8年有一次生长变化。同样是人生的第一个生长周期,但男女的差异不大。以女性为例,“女子7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意思是女孩子7岁的时候肾气开始往旺盛的方向走,开始换牙,头发变得茂盛。过了7岁,说明已经告别童年,成为少女了……可见中医学的生命第一周期论,与现代科学的人生黄金萌芽期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的研究又陆续证实,人生黄金萌芽期的状况对人生后来的发展还发挥着神奇和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些影响力的显现,反过来更证明黄金萌芽期具有黄金价值。
给一生的性格定了调
那么究竟人生的萌芽期会对后来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呢?本世纪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俄勒冈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对此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最原始资料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份对学生4项性格特征的考察资料。4项包括是否健谈、适应性、是否易冲动和自我贬低程度。考察对象是当时夏威夷州约2400名不同种族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考察中,这些孩子的老师依照学生日常表现,以打分的方式作出性格方面的评价。40年后,研究人员找到其中144人,然后又对他们进行了同样的考察。
对比结果显示,那些当年被认为健谈的孩子,中年时也同样善于动脑,讲话流利,总是试图控制局面并表现出高度智慧;而当年被认为不健谈的孩子,中年时多表现为缺少主见,遇挫折容易放弃,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那些当年被认为适应性强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现出乐观开朗,善于动脑;而适应性较差的孩子,成年后态度消极,缺少主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那些当年被认为易冲动的孩子,成年后倾向于大声说话,兴趣广泛,喜欢冒险;而不易冲动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现得胆小害羞,与人保持一定距离,似乎总是缺乏安全感。那些当年被认为自我贬低程度低的孩子,成年后总是信心满满,喜欢张扬,善于动脑,表现出优越感;而自我贬低程度高的孩子,成年后易内疚,喜欢寻求安慰,爱讲自己的消极面,爱表达不安全感。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人在7到13岁的性格,基本上为人一生的性格定了基调,据此说7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
儿时聪明,长大优秀
最近,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7岁儿童的阅读与数学能力和其数十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关,总体上呈现出了“儿时聪明,长大优秀”的特点。
这项研究跟踪了英国三个大区域——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1.7万人,从1958年他们出生开始直到2009年,时间跨度约为50多年。跟踪调查的重点是这些人在儿童时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以及他们就业后的经济状况。为便于比较研究,研究人员还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数学技能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情况,细分出了不同档次。
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时具备较高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的人和这两方面技能表现平平的人相比,前者成年后收入通常较高,住房条件也更好,并且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例如,7岁儿童的阅读能力每提升一个档次,42岁时的年收入就会有7750美元的档次差异。数学技能的差异也与此类似。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人处在哪个社会阶层,童年的基本技能将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人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构成了人们未来发展能力的核心,是测评人童年智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当然,这个发现无疑是“7岁看老”说的又一个有力证据。
重基因,还是重萌芽期教育?
既然人生的黄金萌芽期对人的一生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那么黄金萌芽期自身又被哪些因素影响着呢?如果找到这些因素,人们才能找到把握这个黄金期的有效办法。
科学家发现,处于萌芽期的儿童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根子在于基因,而基因就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环境,追随人一生的东西,所有人们才有可能“7岁看老”。
但基因对人萌芽期的影响究竟占多大比重呢?前不久,英国一科学家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从大量单卯双生孪生子的遗传基因研究中发现,人们的成功32%~62%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他的则由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等因素所决定。从成功与否的角度看基因的影响力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却具有典型意义,说明基因对人的影响只占到了3至6成。既然基因对人是否成功的影响力没有百分之百,说明人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后天的影响力也能发挥很大作用,而且发挥这种后天影响力的黄金时机就是人的黄金萌芽期,其次是第二和第三个7年小周期。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人的黄金萌芽期施加后天影响呢?科学家认为,后天的教育应该和基因衔接起来,才会更有效——通过对基因检测,查出儿童的天赋基因,然后因材施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基因层面了解一个人潜在能力,这会使教育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性,避免盲目地培养儿童,还有利于对儿童未来进行人生职业规划。
简单道理 篇4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 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 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 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 他们来到了海边, 从此, 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 他们盖起了房子, 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 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 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点评】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 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 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饮食方面的谚语及科学道理 篇5
1.气大伤神,食多伤身 ;
2.狂饮伤身,暴食伤胃 ;
3.多吃不如细嚼
4.食不厌精,刽不厌细 ;
5.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
6.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7.不干不净,吃了生病
8.人想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9.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10.饭吃八成饱,老来胃肠好。
11.贪吃又贪睡,添病又减岁。
12.吃萝卜喝茶,气的医生满街爬。
13.男人不可百日无姜,女人不可百日无糖。
14.五谷杂粮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
15.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16.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17.少吃荤腥多吃素,没有医生开药铺。
18.药补不如食补。
19.气大伤神,食多伤身。
20.狂饮伤身,暴食伤胃。
21.吃饭不要闹,吃饱不要跑。
22.能忌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23.饭前喝口汤,永远没灾殃。
24.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
25.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26.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27.若要身体康,饭菜嚼成浆。
28.饭前一口汤,胜过良药方。
29.每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30.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31.宁可无肉,不可无豆。
32.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
33.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34.常吃素,好养肚,
35.多吃不如细嚼。
36.食不厌精,刽不厌细。
37.不喝隔夜茶,不喝过量酒。
38.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9.不干不净,吃了生病。
40.人想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41.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42.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43.要想身体好,早餐要吃好。
44.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5.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46.甜言夺志,甜食坏齿。
47.多吃咸盐,少活十年。
48.锅碗瓢勺洗得光,不靠佛爷甭烧香。
49.佳肴美味贵有节,每餐定时又定量。
50.精细粮食巧搭配,少荤多素有营养。
51.肉生疾来鱼生疮,青菜豆腐保安康。
52.臭鱼烂虾是冤家,饮食干净百病防。
53.学会吃饭千顿香,切莫贪吃一顿伤。
54.挑食偏食害处大,损害身体碍健康。
55.若要饭菜吃得香,细品慢咽嚼成浆。
56.饭前应宜先喝汤,胜似健身良药方。
57.吃千吃万,不如吃粥吃饭。
58.五谷杂粮身体壮,青菜萝卜保健康。
59.食五谷杂粮,保身体强壮。
60.主粮掺杂粮,蒸饭喷喷香。
61.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62.吃要有所节制,饮需适可而止。
63.好吃不痴胀,痴胀伤五脏。
64.饱食终日是万恶之源。
65.三餐不合理,健康远离你。
66.早上吃好,中午吃饱,
67.晚上吃少,饮食节制身体好。
68.早餐天天有,晚上减一口,
69.饮食宜清淡,低盐可延寿。
70.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71.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72.晚餐宜清淡,益身防早衰。
73.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
74.吃饮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原汤化原食的科学道理 篇6
在传统说法当中,所谓“原食”,指的是淀粉类食物;而“原汤”,就是指用水煮这些食物得到的汤。例如煮饺子、面条、馄饨所用的汤,还有米汤等,就是“原汤”。所谓“化”,一般理解为“消化”,现在认为,原汤化原食是指这些汤能够帮助这些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代谢。而发挥这种作用的关键,是汤中含有食物煮制时所溶出的营养物质。
煮淀粉类食物时,淀粉微粒会发生糊化,部分溶解到汤中。这时,汤会略微发黏。喝这种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可以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帮助减少积食的危险。
此外,喝原汤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这是因为,粮食中富含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但在煮食的过程当中,B族维生素会溶解到汤里。溶解在汤里的水溶性维生素数量与加水量和煮制时间有关,煮的时间越长、水的比例越大,溶出的维生素越多,甚至可高达食物中原含量的50%。如果弃去面汤和米汤,就减少了维生素的摄入量。因而喝原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烹调中的维生素损失。
维生素B1本身也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有关。缺乏维生素B1时,人体会发生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同时还会感觉到疲乏无力。这是因为,吃进去的淀粉类食物需要有维生素B1的帮助才能顺利地变成能量。否则,虽然吃了很多淀粉类主食,却不能被身体充分利用。
我国有些地区做米饭时习惯做“捞蒸饭”,也就是先煮米到半熟,弃去米汤,然后捞起来再蒸熟。这样虽然可以获得好的口感,“出饭率”也比较高,却会造成B族维生素的大量丢失。所以,直接煮米饭或蒸米饭更健康。在一些食堂和集体烹调单位中,厨师为了方便操作,不得不采取捞蒸饭的方式。不过,此时如果能把米汤当作佐餐汤水喝掉,一样可以避免营养素的损失。
原汤有这么多好处,那么,什么时候喝最好呢?我国北方居民有饭后喝汤的习惯,量多少没有严格限制。然而,在目前的营养状况下,饭前喝原汤可能更有帮助。这是因为,饭前喝少量汤既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又能使人产生一定饱腹感,不至于因为饥饿急迫而吃得过量。这也是“饭前喝汤,苗条健康”这个说法的原因了。
那么,饭前喝多少汤合适呢?并非越多越好。需要提醒的是,胃下垂患者在胃中负担沉重时会加重不适感觉,而消化液分泌不足的患者喝少量的汤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喝大量的汤也有冲淡胃液的危险,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所以饭前喝汤以一小碗(150毫升〜250毫升)为宜,如果不渴的话,饭后就可以不喝汤了。
总之,吃面条、饺子、汤圆等淀粉类食物前后,适量喝一些原汤是有益健康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益处有时候也会变味。比如,很多挂面产品为了提高“筋力”,加入大量的盐在面条当中,煮出来的汤都是咸汤,对于控制一日食盐摄入量相当不利。另外,由于饺子、汤圆中添加了大量饱和脂肪,煮出来的汤中也含有不少脂肪,未必适合多喝。因此,喝原汤是否有益健康,还是要考虑具体情况,而不可一概而论。
“人为规定”的道理 篇7
1.在除法运算中, “0”不能作除数, 也不能是分数的分母;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余数要比除数小;
3.在对自然数进行质数、合数的分类中, “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当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时候, 总疑惑:“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通常的回答是“这是规定”。事实上, 这样的回答并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 因为学生想知道的是“规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恰恰是课程内容和教师知识结构中缺失的内容。
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小学数学中数字“0”不能作除数, 也不能作分数的分母。究竟是什么原因需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可以从对除法运算的四种理解分别进行解释。
对除法运算的第一种理解是“逐次相减”, 就是用被除数反复减去除数, 直到最后的差小于除数为止。比如, 6÷2可以理解为下面的过程:
6-2=4, 4-2=2, 2-2=0。
逐次相减的次数就是除法运算的结果商, 上面过程中减去2的次数是3, 所以6÷2的商就是3。按照这样的理解, 如果除数为0, 那么被除数每次减去除数0结果都不变。无论减去多少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说明这个除法运算没有确定的商。
除法运算的第二种理解是“等分除”, 把被除数看做被平均分的总量, 把除数看做平均分的份数, 除法的结果就是每份中分得的数量。如果除数为0, 就意味着“份”不存在, 也就是“分”的活动不存在。这与除数为1的情况不同, 如果除数为1, 可以理解为是“分”的特例, 即分为1份。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分”的活动不存在呢, 就是总量不存在, 也就是总量为0。没有总量也就没有分得的份数, “分”的活动就是虚无的, 自然也就没有确定的结果。
对除法运算的第三种理解是“包含除”, 把被除数理解为总量, 把除数理解为平均分后每份的数量, 除法的结果就是总量包含的份数。如果除数为0, 说明每一份的数量为0, 也就是“份”是不存在的。与前面类似, 总量也就为0, 自然“分”的活动就是不存在的了。
以上解释或多或少有些牵强, 在数学中并不具有说服力。数学中是把除法看做乘法的逆运算, 也就是说“a÷b=0”应当来源于“a=b×0”。按照这样的理解, 采用“归谬”的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推理, 看看如果“0”作除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不妨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 字母b表示a除以0的商。即a÷0=b。
根据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这个等式等价于乘法关系式:a=b×0。
由于零乘以任何数的结果都是零, 所以可以得到a=0, 上面的等式因此就成为了0=0×b。
由于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此时除法的商b无论取什么样的数值, 这个等式都是成立的。这就表明如果在一个除法运算中除数为0, 那么这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 这在数学的推理中是不允许的。数学中对于运算通常有两个要求, 第一是运算结果要存在, 第二是运算结果要唯一确定。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形式的数学推理的需要:
如果a1÷b1=c1, a2÷b2=c2;
并且a1=a2, b1=b2;
那么c1=c2。
这个推理形式实际上就是“同样的原因应当有同样的结果”。其成立的前提就是运算结果的存在性和确定性。所以, “0不能作除数”这一规定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确定。
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小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程内容中, 特别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命题并不是除法运算自然拥有的规律, 而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一种源于实际的解释是:如果余数不小于除数, 说明没有分完, 还可以继续分。比如, 7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1个, 还剩5个。还可以分, 就应当继续分完。这个解释易于理解, 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并不具备逻辑意义上的说服力。
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 “a÷b=q……r”正确与否, 应当由“a=b×q+r”是否成立来判断。比如对于7÷2, 下面两个算式应当同时成立:
7÷2=3……1, 7=2×3+1
如果没有“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定, 7÷2在整数范围内就会出现四种形式上不同的结果, 依据对应的乘法算式检验都是正确的, 见下表:
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等的除法运算, 却得到不同的运算结果, 像这样运算结果不确定的情况就会给以此为基础的数学推理带来麻烦, 比如, 如果没有“余数小于除数”这一条件, 下面的推理就不能成立:
如果a1÷b1=q1……r1, a2÷b2=q2……r2;
并且a1=a2, b1=b2;
那么q1=q2, r1=r2。
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确定性, 不得已做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定。不难看出, “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与“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实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唯一确定。
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在“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中, 经常有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不能把‘1’归为质数?”通常的解释是利用质数的定义。定义质数一般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除了1和它本身没有其他因数的数是质数”, 第二种是“恰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无论哪一种方式其实都很难解释为什么“1”不能是质数。“1”的因数和它本身虽然是相同的, 但是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数, 一个是“因数”的意义, 另一个是“本身”的意义。这样的话, “1”也是符合质数定义的。由此看来, “1”不能成为质数还应当有其他原因。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古代希腊人有一种认识世界的“原子论”观点, 认为所有事物都被一些最微小的东西制约着。所以, 认识世界的一个办法就是“分”, 分到不能再分, 这时就会找到这些最微小的东西, 掌握了这些最微小的东西就意味着掌握了事物的全部。
这种观点用于数的认识, 就出现了把一个数分解为更小数的乘积的做法。比如, 100可以分为25×4, 这时出现的25和4就被认为是导致100出现的原因, 所以叫做100的“因数”。继续分下去, 直到不能再分, 就变成了5×5×2×2, 这时出现的2和5, 由于不能再分, 就被认为是制约100的最微小元素, 诸如此类的微小元素就被认为是制约全体自然数最本质的原因, 命名为“起始的数 (Prime Number) ”。清代学者李善兰翻译为“数根”, 后来改为“素数”或“质数”。
因此, 人们最初的想法是把全体自然数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能再分的数, 叫做“质数”;另一类是可以再分的数, 叫做“合数”。起初人们认为数字“1”也是不能再分的数, 属于质数。为什么后来把数字“1”从质数中提出来, 成为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的数了呢?
随着数论研究的发展, 人们发现将任何一个自然数分解为质数乘积的形式是许多推理的基础, 这个分解的过程在小学叫做“分解质因数”。作为推理的基础, 就要求这个分解的形式是唯一确定的。比如, 给定自然数100, 将其分解质因数的形式为:
100=22×52
对于给定的任何一个自然数, 将其分解质因数的形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N=P1r1×P2r2×…Pnrn, 其中Pi (i=1, 2, …, n) 表示质数, ri (i=1, 2, …, n) 表示质因数的个数。
这就显示出, 将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后, 其表达式中出现了质数Pi (i=1, 2, …, n) 、相同质数的个数ri (i=1, 2, …, n) 以及不同质数的个数n。所谓分解质因数的形式是确定的, 就是要求如果自然数N确定了, 那么分解质因数后相应的Pi (i=1, 2, …, n) 、ri (i=1, 2, …, n) 和n也要随之确定。
如果数字“1”是质数, 这种确定性就无法满足, 比如自然数100还可以分解为如下的形式:
100=22×52×13, 等等。
数学家们经过证明发现, 如果数字“1”不作为质数, 这个确定性的要求就可以满足了。这就是不把数字“1”归为质数的根本原因。由于数字“1”也不能满足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要求, 所以“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其中的道理与前面仍然一样。
函数的确定性思想
以上问题的解释都可以归结为数学中函数的确定性思想。张景中院士在《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一文中指出:“在数学里, 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叫做函数关系。”如何理解这里的确定性?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 通常是按照自然数的位数由少到多, 而后逐步扩展到小数、分数。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通过运算都会得到一个“和”, 这个“和”是随着加数的确定而唯一确定的。换言之, 数学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加数计算出不同的和的情况。
如果用z=x+y表示加法法则决定的函数关系, 那么其中的加数叫做这个函数关系的自变量, 其中的和叫做这个函数关系的因变量。函数的确定性其实是为了保证下面这种推理形式的可行性:
如果z1=x1+y1, z2=x2+y2;
并且x1=x2, y1=y2;
那么z1=z2。
简单说, 函数的确定性就是随着自变量的确定, 使得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也随之确定。用一般的函数表达式y=f (x) 来表达, 就是要求如果x1=x2, 要有f (x1) =f (x2) 成立。
在前面论及的除法运算中, 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看做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 商和余数看做因变量, 那么“0不能作除数”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定都体现的是函数的确定性思想。在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 如果把分解前的数看做自变量, 分解后的表达形式看做因变量, 那么规定“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也体现了函数的确定性思想。
总之, 函数确定性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描述自然的规律。比如在描述物体运动时, 经常需要研究“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把时间作为自变量, 对应的速度作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体现的是“时间”一旦确定, 对应时刻的速度就随之确定。换言之, 对同一物体来说, “相同时刻, 不同速度”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另一方面在于数学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前面的例子表明, 如果没有这种确定性, 就会使得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无法进行。这也表明了数学中的逻辑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
有疗效就是硬道理 篇8
对于中医药来讲, 有疗效就是硬道理。中医延续几千年靠的就是疗效。1956年石家庄发生乙脑大流行, 死亡率达30%。中医蒲辅周治疗167例乙脑患者无一例死亡。有关人员却说, 这样的治疗效果不能算医疗成果, 因167例患者用了98个方子, 平均每个方子用了不到两个人, 没有统计学意义, 所治疗的患者都是个案。中医疗效的评价一直遭遇现实的难题。
中、西医疗效不单评价指标不同, 其临床效果本身也有差异。上世纪90年代, 何大一教授发明了“鸡尾酒疗法”, 艾滋病患者的病毒载量对数级下降, 迎来一阵阵欢呼。有专家乐观地估计, 不出5年, 人类有望攻克艾滋病。然而, 药物毒副作用也大, “毙敌一千, 自伤八百”。在杀死艾滋病病毒的同时, 体内其他细胞也未能幸免。更棘手的是, 病毒会藏起来, 抗病毒药物无法将其消除, 会出现更凶险的病症。中医治疗艾滋病, 尽管没有除恶务尽, 患者照旧带“毒”生存, 不符合现行的评价标准, 但能延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入发病期, 降低死亡率, 减低机会性感染发病率, 且改善症状体征。
据一位在农村工作几十年的老中医介绍, 他的一位肿瘤病患者在城市大医院完成放、化疗程序后回到家里, 依然精神萎顿、身体不适。经他用中医药调理后, 症状发生了改观。患者食欲增强, 睡眠也好了。又过了些日子, 身上也感觉有劲了, 从足不出户到能外出行走, 直到现在可以下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中医疗效谁说了算?当然是患者说了算。评价中医疗效, 要从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测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要从对生活质量是否改善进行衡量。中医治的是人, 通过吃药来改善患者体征, 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的偏性, 从而调节人体平衡。中医关注的是患者的主观感受, 是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如果无视中、西医两者治疗理念的不同, 用西医指标来评价中医疗效, 一味强调指标的正常与否, 而忽视了活生生的人的感受和体验, 如此评价疗效就是舍本逐末。
从病本位医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人只要生理指标正常, 就是健康的。但是, 人不是机器, 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高级生命。从人本位医学的角度看, 病人的感受是绝不容忽视的。医生必须高度关注病人、尊重病人的感受, 而不能只关注指标。时下, 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 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 为什么?也许这正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个“死穴”:重技术、轻感受, 重客观、轻主观, 重循证、轻叙事, 重医疗、轻照护。结果, 医生做得越多, 医疗纠纷越多;医生承诺越多, 患者抱怨越多。医学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 失去了人文的制高点。因此, 医学决不能沿着技术至上的轨道狂飙, 而应更多地关注人的感受, 从病本位迈向人本位。
店长转型是硬道理 篇9
重磅出击
打造“转型时代新型店长特训营”
主办:IBMG商业智库中国零售企业商学院联盟
协办:阿里巴巴集团O2O商学院
郑重承诺:
课程新重实操可落地价格低
十四年的品牌
十四年的专业积淀
十四年200多期店长专业培训经验
十四年2万多名店长学员遍布全国
今天的零售连锁行业,普遍——
行业来客数下降30%以上
行业购物卡下降47%以上
电商蚕食市场份额42%以上
团队结构85、90后难于管理流失率27%以上
连锁企业店长如何转型?
“转型时代新型店长特训营”为企业提供解决之道——
1、店长转型——为店长提供最新最前沿系统的经验理念
2、团队转型——为如何管理团队,特别是85、90后员工管理提供路径与方法
3、营销转型——O2O、大数据、微信营销的工具与方法
4、竞争转型——如何进行门店运营竞争力打造,如何与电商进行融合与博弈
5天五大收益
五天五个阶段的落地课程,为店长的门店经营、管理技能系统提升提供解决方案可参与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的“中国首届学习型店长十佳企业”评选。
教学风格
问题引导+讲师讲授+视频+演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PK+优秀门店现场学习
本课程将于11月下旬在山东举行,而后将在大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长沙、成都、青岛、太原等省市陆续举行……,欢迎企业垂询!
案例展示
零售企业转型时代新型店长特训营
——绽放海航商业集团
IBMG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深知客户之所需,在集14年的行业经验,举办店长特训营200期的基础上,经IBMG董事长李生先生的总体设计、专家团队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行研发,给店长培训注入了新的形式与内容。从2014年8月起IBMG开启了“新一轮转型时代新型店长特训营”。
8月19日,IBMG店长特训营第201期“转型时代新型店长特训营”第一站在上海家得利超市公司总部会场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得利店长、区域经理140余人参加了本次店长特训营。
本次家得利店长特训营在项目团队深入调研客户需求、创新授课形式与课程、精细化管理与沟通的前期筹备中闪亮登场,迎来了家得利店长特训营的火爆场面——
老师们的讲课将知识性与实战性相结合,娓娓道来,诙谐幽默。课程内容的选题精准贴切,课程中的互动及案例讲解生活鲜明,让学员们耳目一新,店长们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踊跃互动,精到之处,赢得了学员的阵阵掌声。
开、闭营仪式的创新,隆重热烈,140人店长宣言的朗读使店长们感觉到店长岗位的神圣与责任,激活了整个会场,整个环节一气呵成,既体现了对店长层面的人文关怀、受众的需求把控,将中低端产品与转型期门店特点相结合,超出了家得利培训管理人员及董事长的预期。
“新型店长特训营”得到海航商业及上海家得利公司的重视,在人员紧张,业务繁忙的情况下抽出人力物力财力独揽上海店长特训营,为企业的发展苦练内功,提前做好店长管理及业务提升的准备。本次培训,收获了完美落幕,赢得了家得利上下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北京总部:王老师电话:010-51666016/26华东营销:张老师电话:025-83517309/10
鲁豫营销:魏老师电话:0532-68870898山西营销:张老师电话:0351-4732002
科学道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0-02
前几天,我们学校以“变革课堂教学.建设卓越课堂”为主题,开展了上课、听课、评课、议课的教研活动。虽然身为数学教师,但我还是走进三年级(1)班,聆听了青年教师上的一篇精彩的美文——《绿手指》。最初,我对老奶奶的精神十分感动外,迷惑不解的是:她培植出白色金盏花的科学道理在哪里呢?
一、故事回放
课文讲的是法国一个园艺所贴出征求纯白金盏花的启事,高额的奖金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但是,20年过去了,因为培植的难度,没有一个人培植出白色的金盏花。
一天,园艺所意外地收到一封热情的应征信和100粒纯白金盏花的种子,寄种子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妇人。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爱花人,20年前当她看到启事的时候便怦然心动,于是,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种子,精心侍弄。终于,在20年后的一天,她在那片花园中看到一朵金盏花,它不是近乎白色,也并非类似白色,而是如银如雪的白。于是,一个连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一个不懂遗传学的老人长期努力下,最终迎刃而解。
我想,曾经那么普通的一粒种子,也许谁的手都曾捧过,却因为少了一份以心为圃、以血为泉的培植与浇灌,才使得自己的生命错过了一次最美丽的花期。等待是一种耐心,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即使一粒最普通的种子,种在心里,也能长出奇迹!
在观摩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执教者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角度引领启迪,课堂上高潮迭起无比叹服。但是,我对老奶奶培植出白色金盏花的科学道理,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通过询问科学老师和查找带大量资料,终于明白了老奶奶历经20年的辛苦,终于培植出金盏花的生物学道理。
二、认识金盏花
课后通过查找,我知道金盏花又名金盏菊,为菊科金盏花属植物。金盏花植株矮生,花朵密集,花色鲜艳夺目,花期又长,是早春园林和城市中最常见的草本花卉。
金盏花原产欧洲,在欧洲栽培历史较长,广泛用于家庭小花园和盆栽观赏,在城市的街旁的栽植槽和零星墙角花坛中,金盏花是早春主角之一。
我国金盏花的栽培,是18世纪后从国外传入的,以后便出现盆栽金盏花。清代乾隆年间,上海郊区已见批量金盏花生产。新中国成立后,金盏花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于盆栽观赏和花坛布置。20世纪80年代后重瓣、大花和矮生金盏花引入我国,金盏花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我国重要草本花卉之一。
三、老奶奶的做法
我认为,老奶奶的做法非常科学:首先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种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她就从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选了一朵顏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次年,她又把这些种子种到地里去,花开时再从这些花中挑选出顏色更淡的花的种子栽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种秋收,周而復始。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奶奶终于培植出白色金盏花!
四、老奶奶做法的科学道理
我们知道: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当物体反射白光的全部波长而不吸收时,物体就会呈现白色。
花儿的颜色,原来这是由于花瓣里含有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缘故。在植物中决定花卉颜色的物质主要有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及甜菜素这三大类色素,它们均是分子量不足300道尔顿的次生代谢物,存在于液泡中。
花青素堪称“变色龙”:它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兰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当液泡中的PH值接近7时,花也可以显蓝色,PH 值较低时,花趋向于显红色,较高时则趋向于白色。
有的花色黄是因为花瓣里含有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有许多种类,有的可显黄色(如黄玫瑰),有的可显桔红色(如金盞花),有的能显红色(如郁金香)。花中含有不同的类胡萝卜素,就会显出黄或橙红等颜色来。
花色的浓淡与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有关,而植物中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又与环境有关。如棉花,初开时花呈白色或稍带黄色;当花开放后,如是晴天,阳光充足,由于棉株呼吸作用产生酸,使花呈红色。
通过遗传转化的方法,根据所转移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可以分析推测某一物种的花色素代谢途径,揭示某一花色的缺失究竟是植物体内没有此合成途径还是内源基因不能活化所致。利用调节基因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的其它性状大部分植物的花色比较固定,这是祖辈遗传下来的特性。有些植物也会出现变异,虽然变得慢,但能够代代相传,就成为一个变种,如金盏花,通过代代递减变异,从最初的金黄色就发生一些变异成为纯白色了。当然,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