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急(精选11篇)
综合应急 篇1
火场救出伤员
观看应急救援演练的居民
铺设逃生气垫
“着火了, 着火了。”7月9日9时许, 武汉市武昌区复兴路海达广场 (综合型商场) 冒出浓烟, 还有人员被困……
“海达广场由于地震引发大火, 火势已在蔓延, 请求支援。”广场负责人接报后, 组织人员控制火情, 并马上向政府部门报告, 武昌区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同时, 商场响起火灾警报, 传来疏散指令, 顾客在工作人员指导下, 有序从安全出口撤离, 返回地面。
7 min后, 街道工作人员和义务消防人员首先驾驶微型消防车赶到现场, 协助企业控制火情。稍后, 消防大队迅速抵达, 扑灭火源;同时, 医疗救护人员赶到现场, 救治伤员;公安部门到达现场实施警戒和交通管制, 维护秩序……整个救援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广场定期会组织火灾演练, 但这种大型实战演练还是第一次, 让我们知道万一发生火灾时, 如何疏散顾客并及时逃生。”海达广场工作人员说。原来, 这是武昌区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演练的现场, 相关工作人员模拟火灾现场, 进行灭火、人员疏散等。本次演练由武昌区政府举办, 武昌区安全监管局、区公安消防大队、紫阳街办事处、海达广场商厦等单位和企业共同参与。
演练持续了约40 min。为体现演练的真实性, 达到实际、实战、实用的演练效果, 这次应急救援演练采取的是“事先组织推演、实战临时决定”的方式进行, 事先不通知时间, 不预设脚本, 力求真实模拟人员密集型场所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使政府应急救援预案与企业应急预案有效对接, 武昌区安委会前期指导企业开展了多次应急救援演练预案的推演, 发现了演练中存在的问题, 责成相关职能部门整改, 并对该预案进行了修订。
武昌区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 这次演练是对各相关单位实战能力和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及应急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一次有效检阅。通过演练, 进一步提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的政企联动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演练现场救援受伤人员
现场环境监测
综合应急 篇2
综合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提高中央储备粮中合萝北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保证企业员工及相关人员人身安全和中央储备粮(含其他政策性粮油,下同)等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1.2
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005年7月15日修订稿;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2005年4月17日起施行;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自2006年1月11日起施行;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2006年8月发布;
《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5号,自2009年12月29日起施行;
《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年11月发布;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2010年6月1日施行;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国家安监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2005年9月1日起实施;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定》,1998年6月1日起实施。
1.3
适用范围
中合(萝北)库内遭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火灾,生产作业和储粮化学药剂等安全生产事故,且威胁到职工的生命、中央储备粮和国家的财产安全时,适用于本预案。
1.4
事故分类
根据工作实际和事件性质,安全事故主要分为火灾、洪涝灾害、生产作业事故、储粮化学药剂事故四类。
1.5
事故分级
按照突发事故的严重性、造成后果、影响范围等因素对应急事故分为Ⅴ级(轻微)、Ⅳ级(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特别重大)。
Ⅴ级是指一次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下,无人员死亡。
Ⅳ级是指一次造成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下,无人员死亡。
Ⅲ级是指一次造成经济损失50万元(含)以上、100万元以下,或人员死亡1至2人。
Ⅱ级是指一次造成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或人员死亡3至9人。
Ⅰ级是指一次造成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或人员死亡10人(含)以上。
1.6
应急预案体系
1.6.1
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以及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见图1)。
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防汛专项应急预案
中航(萝北)库综合应急预案
中航(萝北)库专项应急预案
生产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储粮化学药剂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现场应急
处置方案
图—1
1.6.2
应急预案过包括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防汛专项应急预案、生产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储粮化学药剂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7
应急工作原则
1.7.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储粮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
1.7.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实行中合(萝北)一级领导负责制,以突发事故现场应急处置为主,建立辖区和属地应急资源共享平台。
1.7.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防范检查、预测预警和应急队伍建设,做好设施保障与维护,实施预案演练。
1.7.4
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库内各部门要统一组织,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处置突发事故。
1.7.5
属地管理,整合资源。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与当地安全生产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
危险性分析
2.1
单位概况
中航(萝北)库是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具体负责政策性粮的经营管理,包括政策性粮的收购、储存、调运、销售、轮换等,现有职工82人。
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2.1
主要危险源
(1)库区内仓房、油罐、烘干塔等粮油仓储设施
(2)露天储存粮堆(垛)
(3)进出粮设备
(4)库内储存的储粮化学药剂
(5)库区内生产作业操作现场
(6)自然灾害
(7)办公、电气设备
2.2.2
风险分析
主要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
(1)火灾事故。用电系统老化或违规用电、粮食熏蒸过程中
措施不当、设备运行及维修过程中处理不当、库区违规吸烟或其他火源都可能引发火灾。
(2)自然灾害。地处低洼和仓房水位较低的易发生渍涝灾害,遇特大暴雨发生倒灌现象,地处寒带易发生雪灾。
(3)生产作业事故。主要包括:粮食进出仓作业时,在粮食自流过程中人员违规入仓清理,或粮面结拱时人员违规入仓清理,有可能发生人员被埋事故,导致伤亡;粮情检查、药剂熏蒸、机械通风、登高作业等工作中,由于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机械故障等原因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进入长期密闭不通风、低氧气调储粮的仓房、或熏蒸后的仓房可能造成中毒、休克甚至死亡;粮油超装超储或作业不规范,有可能引起粮仓墙体倾斜、仓壁开裂甚至倒塌等事故;露天堆垛、土堤仓、包装堆垛储粮操作不当,堆码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粮堆坍塌伤人;储粮仓房、粮食清杂整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粮食烘干时,入塔粮食清理不充分,杂质过多,或出塔排粮机械发生故障,都可能导致闷塔事故,损坏烘干塔并可能伤及人员。
(4)储粮化学药剂事故。因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不善、防范不力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在储存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泄漏、丢失
等事故;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在废弃(药剂残渣和包装物处理等,下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中毒、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等事故。
组织体系及职责
直属库应急体系包括库应急领导小组、各应急救援组。直属库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库主任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各科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各应急救援组组长由相应的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为相应科室员工(见图—2)。
当地政府和
有关部门
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
应急救援组
中航(萝北)
应急领导小组
图—2
3.1
中航(萝北)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3.1.1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航国际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中合粮油贸易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和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突发事故应急预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3.1.2
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加强薄弱环节管理,消除事故隐患。
3.1.3
成立抢险应急队伍,准备并维护抢险所需物资,开展全员安全生产教育,组织抢险应急队伍培训和预案演练。
3.1.4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队的沟通与联系,确保遇到突发事故时人员和救援资源的保障。
3.1.5
组织或协助组织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
3.1.6
及时上报突发事故,事故处理完毕后起草事故报告。
3.1.7
遇到Ⅲ级以上级别突发事故时,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安
监等部门报告。
3.2
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职责
事故发生后,中合(萝北)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应当即成立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具体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3.2.1
具体组织事故现场抢救、人员物资调动和外部资源的协调。
3.2.2
根据事态发展决定对预案和处置方案的现场修改,并组织实施。
3.2.3
负责事故现场秩序的维护,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
3.2.4
及时向分公司、当地政府和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汇报事态发展情况。
预防与预警
4.1
预防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做好安全生产预测预报和各类器材、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做好安全生产的防控和隐患排查,常备不懈。
4.2
事故和灾害预测
4.2.1
定期对本单位生产业务情况、生产设施设备条件、周边环境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4.2.2
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定期分析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监控管理。
4.2.3
通过新闻媒体或气象、地震、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灾害预报,获取自然灾害预报信息,预测灾害发生趋势和对本单位威胁程度。
4.3
预警和预报
4.3.1
通过内网、电话、文件等方式,及时通知各部门,对灾害性天气做出预警和预报。
4.3.2
应急领导小组在接到可能导致突发事故的信息后,要根据突发事故的严重程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4.3.3
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和设施,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4.4
预警解除
上级单位向中合(萝北)发出的预警,中合(萝北)在确定预警内容不会发生后,可以报上级单位解除预警。中合(萝北)自行发布的预警,在确认安全后可以自动解除预警。地方政府发出的预警,在地方政府发出预警解除后,中合(萝北)预警自动解除。
应急响应
5.1
应急响应
突发事故发生后,中合(萝北)要及时组织现场人员开展施救工作,启动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上报情况。
5.2
应急响应流程
事故或灾害发生后,按照如下流程实施应急响应(见图—3)。
分公司
总公司
中航(萝北)
根据事故情况确定报告当地政府和安监、公安等部门
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事故情况确定报告当地政府
确定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事故情况确定报告国家
安监总局、国资委等部门
确定启动应急预案
图—3
5.3信息报告
5.3.1
Ⅴ级、Ⅳ级应急事故发生后,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分公司。
5.3.2
Ⅲ级应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库负责人报告,负责人要在事发后2小时内上报分公司和当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并随时上报事态发展情况。
5.3.3
Ⅱ和I级应急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向分公司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并随时上报事态发展情况。
5.4
报告内容
上报情况,主要包括事故性质和发生的时间、地点、预测可能影响的情况和范围等。对于事故发生的经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取的施救措施等具体情况,可以续报。报告详细内容在专项预案具体细化。
5.5
应急终止
应急处置后,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确认现场条件已经达到专项应急预案终止条件时,由指挥部负责人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后期处置
6.1灾后恢复
6.1.1
对由火灾、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应急结束后要及时组织人员,对受损但仍有使用价值的粮油进行抢救处理,并抓紧清除污物,对消耗物资要及时、足量补充。
6.1.2
粉尘爆炸、储粮化学药剂事故,要确认现场已无有害气体并进行无公害处理,并确保不发生二次污染。对消耗物资要及时、足量补充。要安排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体检。
6.1.3
对基础设施受损的要及时安排维修改造或重建工作。
6.1.4
因洪涝灾害或火灾施救导致仓房粮食浸水,应先鉴定仓房结构是否安全,方能开展清理工作。
6.2
应急总结
应急结束后,中合(萝北)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6.3
事故调查
要成立事故调查组,查明事发原因,进行责任界定。对事故
有关责任人、应急处置中发生失职、渎职的人员要将处理意见一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要如实向调查组提供相关资料。
6.4
保险理赔
6.4.1
保险理赔范围
国家政策性粮、固定资产(不含运输设备)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灾害事故,包括火灾、爆炸;雷击、暴雨、洪水、台风、暴风、龙卷风、雪灾、雹灾、冰凌、泥石流、崖崩、突发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盗窃等由保险公司依照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予以赔偿。对露天和罩棚下储存的国家政策性粮及未列入国家计划的临储粮造成的损失、人为因素造成损失、地震损失、政治事件造成损失、保险标的遭受保险事故引起的间接损失、由于行政行为或执法行为所致的损失,不在理赔范围内。
发生人身伤害,需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当地工伤保险部门申报;总公司系统正式在册员工因公死亡或致残的,应同时将有关情况反馈中航服务公司保险处。
6.4.2
需提供的资料
被保险人提供有关资料,如财产损失清单、事故报告书、出险通知书、施救费用有关发票、必要的账册及其他必要资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提供影像资料。
6.4.3
理赔程序
立即向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报险,并通过分公司迅速通知中储粮服务公司(具体流程见图—4)。
发生理赔范围内的事故
向总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报案
向公安等相关
机构报案
取得事故证明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查勘人员赴现场
确定事故责任及损失金额
获得赔偿
涉及第三方
协助追偿
积极施救、现场保护、收集事故资料
图—4
信息发布
7.1
信息发布原则
7.1.1
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总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7.1.2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内容详实、及时准确,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同时要保守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
7.2
信息发布形式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新闻、公告、举行发布会、进行信息报道、张贴公告等。
应急保障
8.1
队伍保障
逐步建立起训练有素、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演练制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应急队伍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
8.2
经费保障
年初要编制本安全生产经费预算,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的需要,并做到专款专用。事发后,应急处置所发生的费用计入企业生产成本。
8.3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根据各专项预案应急处置的需求,建立健全以本单位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为主、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辖区内应急救援物资统筹调度,相互支援的机制。配备符合救援要求的防护装备。
8.4
通信与信息保障
充分利用中储粮系统内网和值班电话,加强通信联络。各级安全生产和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和值班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确保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通过内网、电话、文件等形式,通报辖区可能出现的安全生产隐患信息。
8.5
技术保障
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指导组。
8.6
外部救援体系保障
建立与社会应急救援机构的联动机制,签订互助协议,在自身救援力量不足时,做到能够及时利用相关社会应急资源。
培训与演练
9.1
培训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通过各种方法,对员工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并着重对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培训。编制对本单位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每年不少于一次培训。
9.2
预案演练
9.2.1
演练频次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专项预案演练频次,但每项预案每年演练次数不低于一次。
9.2.2
演练要求
应急指挥机构要做好演练方案的策划,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深入分析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专项预案。
奖惩
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10.1
奖励
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个人,由总公司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相关荣誉和奖励。
10.2
责任追究
对瞒报、谎报、迟报和漏报事故情况,或应急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审理。
附则
11.1
预案的执行和管理
11.1.1
本预案由中合(萝北)库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并报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11.1.2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按照有关应急
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11.1.3
自本预案发布实施之日起,中合(萝北)库相关文件和附件有与本预案相抵触的内容,以本预案为准。
11.2
预案的更新
11.2.1
在应急演练和处理中发现预案有不足和缺陷。
11.2.2
有新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实施,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了修订。
11.2.3
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
11.3
预案的实施
综合应急 篇3
1999年11月24日,发生在烟台的特大海难事故,客滚船“大舜”轮遇上寒潮大风,车辆移位引起汽油泄漏起火,船舶倾斜造成翻沉,致使302人中只有22人生还,引起巨大的悲痛和社会震动……。
2003年6月28日,国家对救捞系统实施了体制改革,建立了专门从事海上人命和以人命救生为目的的财产、消防以及环境救助等具有更高标准要求的水上交通专业救助队伍。同时,加大了对装备建设的投入,组建了海上救助飞行队等,初步形成大中小、远近结合、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沿海立体救助体系,实行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救捞事业在体制改革的新起点上,带来了显著成果,以东海辖区为例,改革前四年,平均每年的救助量约为100起,改革后七年,年均救助量近400起。
(二)东海救助局成立以来救助情况分析
1.辖区应急救助成效统计
自2003年7月10日救助指挥关系交接至2010年12月31日,七年多来,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已完成海上救助值班待命42,260艘天,执行救助任务2,510起。其中出动救助船舶1,731艘次,出动救助艇214艇次,出动救助直升机627架次,出动应急救助队(小分队)714次,救助遇险人员9,597名,其中外籍船员965人,救助遇险船舶360艘,获救财产总价值约248.395亿元。
从2008年开始,救助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2010年,辖区完成救助544起,救助遇险人员1589名,救助遇险船舶89膄,获救财产价值达36.7亿元。平均每天执行1.5起救助任务,出动救助力量1.9次,创建局以来最高,引人深思。(见图表1)
备全套潜水和应急抢险装备,筑牢世博核心管制区和周边控制区、外围防范区预控区水上保障防线, 并在世博会开幕式期间,承担开幕晚会水上表演的应急保障任务,保障了园区水域参演人员和船艇的安全(400多名上海海事大学学生、24艘冲锋舟、216艘旗船),并全程参与世博会开馆期间的应急保障任务,累计服务保障时间超过73.5万小时,成功处置3起突发险情。
2.辖区应急救助成效分析
—— 救助遇险人员人数对比(见图表2)
从2003年成立至2010年12月31日,随着我局救助装备的更新和救助能力的提高,救援遇险人数也大幅度提升,从2003年救助遇险人员451人,上升至2010年救助遇险人员1589人。
——获救船舶数量、价值比较
7年多来,从获救船舶的数量统计上来看,共救助遇险船舶360膄,获救的财产的价值约248.395亿元,尤其近年来在辖区一些海上特重大事故、一些遇险船舶的价值较高。
以上充分数据说明救捞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
—— 参与航空器应急救援情况
—— 参与内陆江河湖库应急抢险救助情况
—— 参与世博应急保障等重大任务情况
为了做好世博服务保障任务,我们派出专业救助船艇7艘,应急小分队3支,综合机动应急抢险车并配
(三)典型案例简析:救助“ COLDEN CRUX 18”轮
2010年4月4日2235时,救助指挥值班室接获信息,巴拿马籍液化气船“GOLDEN CRUX 18”轮(金十字18)在长江口水域航行中机舱突然爆燃,火势迅速蔓延至生活区、烟囱等,在自救无效的情况下施放固定CO2系统后弃船。其中2名船员事故时被困机舱,另外12名船员施放右舷救生艇逃生。
从搜救中心获悉险情后,我们即派出“东海救113”轮前往现场,于5日0019时,将在12名遇险船员全部找到救起。随即,“东海救113”轮对难船采取消防灭火,同时进行逐步贴近测爆、测温等工作。
6日晚上,“GOLDEN CRUX 18”轮在8-9级的大风浪中以2节左右速度走锚,最近时离花鸟山岛只有3海里,一旦搁浅发生爆炸(残存有毒化学品氧化丙烯)或损坏海底电缆,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世博会开幕在即,上海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情况十分危急。我们经过慎重研究,尝试在大风浪中保持两船间隔约五米距离,强行采用吊篮送将两名救助船员送上难船,抛下另一锚,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然后,又通过直升机将一名救助指挥和三名应急队员送上难船,对生活区舱室到两名遇险失踪人员遗体(尸体部分被烧焦碳化)。截止7日1400时,确认难船火已被完全扑灭。随后将难船拖至绿华山锚地。
虽然在过去的7年多里,辖区在应急救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辖区水上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一些阻碍提升能力的一些问题:
二、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首先突出体现在:人员结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
首先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当时国家核定的编制并没有随着船舶设备的增加而进行调整,再者由于救捞是一个艰苦行业,改革时队伍本身年龄结构就甚不合理。这些年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调整,但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及行业属性,人员捉襟见肘矛盾并没有完全改观。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几乎不敢奢求,对快速调整结构促进发展形成较大地阻碍。
其次是人员经费严重短缺。经费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严重不足,职工尤其一线职工因受收入、房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一低、一高”的状况,引进人员、人员的流失窘境困扰着发展。
(二)职工的救助技能亟待提高
在执行救助抢险任务时,除了气象、海况客观的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救助效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以及“每日一练”、“冬季大练兵”、“夏季技能比武”等专项活动的开展,一线救助人员的技能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现代运输业的多样性、快速性发展等情况,对救助技能的尤其恶劣气象下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三)救助装备建设、救助科技亟待加强
现有救助力量的配置明显不足。近几年国家对海上搜救工作非常重视、投入不断加大,救助装备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新型全天候大马力专业救助船与辖区港口建设、航运发展仍不匹配。,如: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海上救助工作支持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两岸“三通”的全面启动对海上救助装备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我局所辖海区岸线长、站点多,重点保障区域也相对较多,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开发和大建设,政府部门都提出了增加救助船舶的请求;四是老旧船舶比例仍是很高,且修理周期缩短和修理次数的增加对船舶调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五是多发的异常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大大增加了海上、内陆水域救助的需求。
另外,缺乏有效的搜寻技术和手段,搜寻辅助决策软件和大范围的海上搜寻技术,特别是夜间和恶劣海况下的大范围海上搜寻技术,成为应急救援能力提高需要突破的领域。
三.三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一)水上搜救技术的研究与提高
【案例1】救助失火船“RICKMERS GENOA”轮
2005年3月8日凌晨0408时,东海1号位值班船“东海救169”轮值班船员在DSC上获悉,马绍尔群岛籍船舶“RICKMERS GENOA”在由上海驶往青岛,途经连云港以东约130海里的黄海海域时与一艘韩国籍货轮“SUN CROSS”轮发生碰撞并起火,“SUN CROSS”轮当即沉没。这是一艘杂货船,载有旅客、危险品、甲板货等,救人与救船、货交织十分困难、繁杂,整个处置持续了五十多天,对救助技术要求很高,大意不得。
(二)海上污染的风险需要尽快、积极应对
墨西哥油污染至今仍是世界关注的热点,看一组仅东海辖区这几年发生的六十多起中的一些案例,可见在我国发生污染的可能性形势十分严峻?
【案例2】典型化学品船、油船救助
(三)陆域应急救助能力提高迫在眉睫
张德江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提出公路救援问题:“我梦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在高速公路和重点交通枢纽地段,搞急救中心,能够配备直升机。你们交通部门也要研究”。,李盛霖部长、冯正霖副部长高度重视,徐祖远副部长数次调研、批示,对我们震动很大,如何在综合交通体系下,加强公路应急救援成为新的课题,包括内陆涉水的灾害性应急救援?
四、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准军事化建设”,有效地促进职工救助技能的稳步提升
一是强化“每日一练”等“四个常态化”建设,促进职工救助技能的稳步提升,而且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是解决人员编制或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经费不足问题。
(二)严格执行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突出重点海域、重点时段的科学动态部署
一是严格执行动态待命值班制度,根据辖区救助季节性、区域性的分布特点,加强了重点时段和重点水域救助力量的部署。
二是确保船舶和船员始终保持适航、适救状态,确保救助力量的快速出动、有效救助,缩短到救助现场的距离,为救助遇险船舶和遇险人员争取宝贵时间。
(三)建立健全快速搜救协调机制,完善法规机制建
一是建立健全搜救快速、平行通报协调机制。如何加强同地方政府、搜救中心、涉水单位等方面的快速协调对提升应急救助效率至关重要,建立健全搜救快速、平行通报机制,共享搜救信息十分重要。
二是加快搜救相关法规建设。是近年来,随着海上搜救工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民众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感到相关的法规建设稍显滞后,和搜救工作的快速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增强主动作为意识,发挥基地“三大功能”,积极拓展救助功能范围
继续以救助基地为平台、以应急救助分队为主体,和地方110应急联动中心沟通协调,主动纳入地方政府的应急联动体系,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抢险救灾工作,拓展救助职能,扩大救助范围,不断提示交通救助人的能力。
(五)服务综合交通体系,拓展海空兼顾水陆并进的救捞救援体系
内陆救援尤其涉水应急救援已是我们当前急需拓展的工作,目前我们结合专业救助队伍实际,编制了相关应急救援专项预案,接下来如何细化应急预案并落实好,在综合运输体系下,对提升应急救助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验。
(六)加强化学品船及大型油轮救助装备和技术的投入、研究
虽然近年来我们对如30万吨超级油轮“FRONT PAGE”轮和化学品船“GOLDEN CRUX”等六十余膄危化船舶的成功处置案例,但如在这些救助中发生泄漏和大范围的油污污染,从现在的装备和能力看,我们将无法面对,加强此类危险程度高、污染风险大的船舶的救助装备和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七)进一步推动志愿者招募
近日,徐祖远副部长批示“很高兴从交通报上获悉东海救助局又一个水上救助志愿者分队成立。以救助基地为平台,积极组织水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和实施专群结合的救助行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但在发达国家已是一项成功的合作机制。当前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和组织开展好水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于快速应对水上突发事故,提高水上救助成功率,弘扬社会奉献精神,体现民族文明进步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我们要按照徐部长的指示,进一步调动救助基地不断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志愿者招募试点工作,并加强管理和使用,使其成为专业救助力量的一个重要补充。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同我国相比,在搜救技术、培训、志愿者建设、救助基金运用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实用的经验,加强同国外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必定能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开拓视野,积累经验。
综合应急 篇4
关键词:国家电网,电力通讯,应急通信
一、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的原理介绍
在我国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中通常应用NGN网络, 其功能优势在于技术支持与功能实现的独立性, 主体思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模式提供多媒体业务, 整个网络可分为业务层、控制层、传输层与接入层。接入层的主要功能包括不同媒体间格式转换、音视频处理、处理各类计入技术、提供不同业务类型接口、完成语音类业务分组化目标、分配IP地址与协议转换、实现业务聚集与宽带管理、通过统一协议接口送给核心交换层等, 接入层的设备包含各类网关, 比如信令网关SG、中继网关TG等。传输层可用多种形式, 比如ATM传输技术、IP协议、SDH同步数字体系等。控制层则将软交换作为实体去实现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 包括地址解析、业务提供、交换支持、呼叫控制、互联互通、协议处理、计费、资源管理等功能。业务层则主要实现业务逻辑处理, 其具备IN业务逻辑、AAA、地址解析等功能。
二、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设计
(1) 应急通信系统需求分析。针对我国电力系统应急通信的实际情况和还求, 应急综合通信系统在设计上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 比如整合资源、互联互通的应急指挥、电力基础数据支撑、电力应急管理等。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要求反应及时, 实现部门间的快速配合, 第一时间处理事故。在业务功能需求方面, 需满足互联互通、应急指挥调配、视频处理、视频会议功能、移动应急指挥、地理定位功能、集中控制功能等需求。此外, 系统还需具备一定的性能需求, 比如稳定性、兼容性、主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等。
(2) 系统结构设计。从功能需求和电力系统的需求来看, 应急综合通信后台系统可搭建在电力公司总部, 基于NGN网络标准进行平台构架。在现有电力通信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搭建, 扩展各种智能终端应用, 并将各种应急移动视频接入方式进行整合, 实现远程交互呈现。平台由四个层次组成, 其中接入层系统实现语音对讲、现场指挥及视频回传等功能, 其由三部分组成, 即应急移动视频会商系统、集群调度指挥系统、应急单兵系统;网络层系统选择IP网络作为承载网络, 运用4G、卫星、Wi Fi三种通信接入形式;控制层系统包括各类协议转换网关, 用以实现互联互通功能;业务层系统实现了软件平台, 即应急综合通信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
三、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功能与应用
(1) 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系统。从系统结构来看, 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即视频处理、主控处理与存储处理, 其中主控处理是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系统的核心, 但三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有一定的关联, 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多媒体协同通信。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系统由四个业务功能模块与六个辅助功能模块构成, 用于实现智能调度 (单呼、组呼、会议、广播、强插、强拆、监听、视频呼叫、视频调用、信息推送、环境监测) 、视频调度 (视频显示、关闭视窗、停止上传、视频转发、视频联动、视频截图、全屏显示、视频参数调节、视频设置) 、协同管理、数据中心 (查询、播放、下载、删除) 、拨号盘、通讯录、通话记录、信息记录、系统日志、系统设置等功能。
(2) 应急指挥态势标绘系统。应急指挥态势标绘系统包括主控处理、地理信息、视频处理三个部分, 其中主控处理是核心。该系统由八个功能模块组成, 各自需实现功能如下, (1) 新建与提交汇标:选择事件类型、输入态势标绘标题、绘制现场示意图、制定协同单位、语言描述、指定应急事件开始与预期结束时间; (2) 协同绘标; (3) 分析研判:结合事件实际情况, 并获取物资、人员、车辆等信息, 制定合适的调度方案; (4) 符号属性:标示地图个符号信息; (5) 指挥调度:双向视频交流与远程指挥, 定位现场位置及画面回传; (6) 态势专题: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显示当前态势。
(3) 远程交互呈现系统。远程交互呈现系统实现整个应急通信系统中的会议功能, 其由桌面客户端、移动客户端与会议中心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会议中心是系统的中枢, 而移动客户端则提供了更为便捷、实效的移动会议功能。远程交互呈现的目的在于远程会议, 其需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设置、视频呼叫、会议管理与联系人管理。
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集合了卫星通信、4G、WLAN技术、电力专用光纤、NGN通信网络、PTN专网等多种通讯技术, 以及机动应急移动高清视频会商等, 基本能够满足电力系统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创.基于无线自组网的电力应急现场指挥通信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5
综合应急预案 篇5
1.1编制目的
为积极应对突发生产事故,及时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地做好抢险救灾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
1.2.1《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11号)。
1.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5]33号)。
1.2.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2.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
1.2.5《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导则(试行)>等文件通知(电监安全[]22号)。
1.2.6《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版1.2.7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应对各类生产事故及突发事件,特别是应对和处理因公司员工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电力设备或设施重大破坏、严重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对人身安全、设备安全或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等构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威胁的生产事故及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必须把保证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公司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其他危害。
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公司统一领导下,建立公司、部门分级响应的应急管理体系。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影响范围和所需动员的资源等因素,分类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实行一把手问责制。
1.4.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加强公司应急处置资源建设,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系统。
1.4.4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发挥专家和专业人员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本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思想,时刻保持足够的应急资源和应急保障能力。
1.5预案体系
预案体系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2风险分析
2.1单位概况
2.1.1单位地址: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向阳镇。
2.1.2从业人数:目前公司员工176人,承包商(共7家)员工总数598人。
2.1.3隶属关系: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国投华靖电力公司。
2.1.4生产规模: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1×600MW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
2.1.5主设备型号
2.1.5.1锅炉:哈尔滨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600MW超临界变压直流炉。型号:HG-1900/25.4-YM7。
2.1.5.2汽轮机:哈尔滨汽轮机有限公司生产的600MW超临界凝汽式汽轮机。型号CLN600-24.2/566/566。
2.1.5.3发电机:哈尔滨发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600MW水氢氢冷却汽轮发电机.型号QFSN-1600-2YH9。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燃煤为主要原料的火力发电大型企业,工艺流程复杂,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及生产过程连续性的特点。其危险性除了锅炉及压力管道外,主要危险风险还涉及的物质有:发电机冷却的氢气、灭弧的六氟化硫气体、燃烧的煤粉、助燃的轻柴油,化学处理用的液氨、工业盐酸、工业烧碱及其他纵横交错的电缆、电子、电气设备等。上述设备、物质在突然泄漏、操作失控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存在着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伤、坏境污染等重大安全、健康和环保事故的潜在危险。因此,本企业存在的或潜在的紧急情况,并可能突发的事件种类有:人身伤害;电网事故;全厂停电;火灾;锅炉压力容器事故;储油(气)罐区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地震;洪水、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群体性的事件及其他外部突发事件等。
2.3物料分析
2.3.1燃煤
国投宣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煤源以淮南煤矿为主,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是印尼煤,该煤种自燃程度较高。煤是一种可自燃物质,在不需外界火源作用下,会在常温空气中由自发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放出热量,当放出热量多于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时,就会造成热量积蓄导致温度逐渐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燃烧。煤的自燃能力和煤的粉碎程度有关,煤粉或含煤粉的块煤比纯煤块更容易自燃。煤中不饱和化合物和硫化物含量越多越易自燃。在卸煤、输煤过程中,很多部位会产生煤尘,如转运站、煤仓间等。如果煤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在外界高温、碰撞、摩擦、振动、明火、电火花的作用下会引起爆炸,爆炸后产生的气浪会使沉淀的粉尘飞扬,造成二次爆炸事故。燃煤和煤粉自燃烧损运行中的胶带,造成出力降低或断煤停产。
在煤尘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中长期工作的人员有可能会导致尘肺病。
2.3.2轻柴油
本工程点火及助燃油采用0号轻柴油,闪点≥65℃。轻柴油属于石油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产生静电、易受热沸腾、易受热膨胀突溢、易蒸发等特性,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对生产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本工程所用柴油属于丙类。
2.3.3抗燃油
汽轮机调速系统使用的抗燃油是一种燃点较高的纯磷酸盐脂液体,具有优良的抗燃性、抗氧化性和润滑性,自燃点>600℃,抗燃性能远高于普通透平油,有利于汽轮机系统的安全运行。抗燃油成分中含有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一定的腐蚀性和对神经系统形成慢性危害,在装卸、维修、正常运行中如果皮肤直接接触抗燃油可引起不良反应。
2.3.4汽轮机油
汽轮机油主要用于电厂汽轮机润滑系统,汽轮机油的密度约在0.75~0.95g/cm3之间,比水轻又不溶于水,汽轮机油的开口闪点一般高于150℃,燃点低的只有200℃,属可燃物品,储运、使用过程如果发生泄漏,并且周围有未保温或保温不好的热物体极易发生汽轮机油系统火灾事故。
2.3.5六氟化硫
本工程采用的高压电气设备充有六氟化硫(SF6)气体。六氟化硫气体本身无毒、无味、不燃,并具有优良的冷却特性和良好的绝缘特性。六氟化硫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在电弧作用下会发生分解,形成低氟和高氟化合物,如SF2、S2F2、SF4、S2F10及HF等,这些物质均具有毒性,在密封不严或设备大修解体时,容易被释放出来,特别是本工程采用GIS设备,一旦泄露对运行人员或检修人员健康产生危害。
2.3.6氢气
本工程采用水氢氢冷却发电机,因此在电厂中有贮存大量氢气的设备。氢气是一种可燃、易爆气体,无毒,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其引燃温度为500℃,爆炸极限为4.0%~75%(V%),与空气的相对密度(空气=1)为0.07,爆炸范围极广,点火能量小,加上氢气无色、无味,它的存在不易被人的感觉发现,从而更增加了它的危险性。
2.3.7高温高压汽水
本工程是采用超临界参数的大容量设备,所以在本厂热力系统中有大量承压管道和压力容器(如除氧器、高低压加热器、排污扩容器等),其中流动着大量超临界参数蒸汽和水,具有极高的能量。当承压管道或压力容器破裂爆漏时,管道或容器内的蒸汽膨胀,特别是水的汽化膨胀,生成大量水蒸汽,向四周扩散,可使周围人员烫伤,若人员吸入肺部将造成严重内伤,所以其危害性非常大。
2.3.8其他危险品
本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还有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石灰石、次氯酸钠、联氨和氨等。
2.3.8.1盐酸
盐酸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厂水处理和锅炉清洗。盐酸在大气中易挥发成酸雾,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
盐酸与碱类、氯盐酸、次氯盐酸、硝酸盐及锌块、铝锭等发生剧烈反应,所以盐酸应按危险品运输,并与上述物品隔离存放、储运。
2.3.8.2硫酸
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具有腐蚀性的液体,不挥发,有强烈吸湿性。与水混溶可释放大量的热。在火电厂主要用于化学水处理系统,作业人员有较多接触机会。
急性中毒分为吸入中毒、皮肤及眼灼伤、口服中毒。吸入中毒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甚至肺水肿。皮肤及眼灼伤表现为皮肤接触浓硫酸后,局部刺痛;眼溅入硫酸后可引起结膜炎和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严重者可引起结膜炎以至完全失明。口服中毒严重者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胃穿孔、腹膜炎、肾脏损害、休克乃至死亡。硫酸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表现为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症等。长期接触高浓度硫酸雾的工人,可发生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硬变,出现胸痛、胸闷、气喘等症状。水注入浓硫酸会产生大量的热,溅到人体有可能发生灼伤。
2.3.8.3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又名苛性钠、烧碱、火碱,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系统。氢氧化钠通过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入人体,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腐蚀性强。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吸入氢氧化钠的粉尘或烟雾时,可引起化学性上呼吸道炎。皮肤接触可引起灼伤。误口服后,口腔、食管、胃部烧灼痛,腹绞痛、呕吐血性胃内容物,血性腹泻。有时发生声哑、吞咽困难、休克、消化道穿孔。后期可发生胃肠道狭窄,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溅入眼内,可发生结膜炎、结膜水肿、结膜和角膜坏死,严重者可致失明。
2.3.8.4石灰石粉
石灰石的主成分为碳酸钙,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与酸反应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石灰石在电厂作为烟气脱硫剂使用,石灰石中含的二氧化硅粉尘可导致作业工人患尘肺病。
2.3.8.5次氯酸钠
固态次氯酸钠为白色粉末,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受热后迅速自行分解,在碱性状态时较稳定。一般工业品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含有效氯为100~140g/L。易溶于水生成烧碱和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新生氧,因新生氧的氧化能力很强,所以次氯酸钠是强氧化剂。其稳定度受光、热、重金属阳离子和PH值的影响,具有刺激气味。
次氯酸钠溶液,又称漂白液。为浅黄色透明液体,稍带刺激性气味,对人体皮肤有伤害作用,一般用作漂白剂,氧化剂及水净化剂,在火电厂,次氯酸钠主要用于循环水杀菌灭藻。
本品放出的游离氯气可引起中毒,也可引起皮肤病。其溶液有腐蚀性,能伤害皮肤。生产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毒口罩、乳胶手套、橡皮围裙,穿长统胶靴等劳保用品,以保护呼吸器官和皮肤。
2.3.8.6联氨
综合应急 篇6
【关键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1.临沧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现状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欠发达。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7县1区。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0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是一个集山区、边疆、少数民族三位一体的地区,辖区内地震、泥石流、塌方、旱涝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频繁,全面加强我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迫在眉睫。
《意见》下发以来,临沧市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发展。临沧市消防支队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结合实际、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重点培育、逐个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下发了《临沧市公安消防支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暨试点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2010年4月,临沧市临翔区、双江县率先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其余县参照临翔、双江模式,分别挂牌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全市7县1区均挂牌组建了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支队,进一步明确了机构设置、工作职责、调度指挥和经费保障,形成了市、县(区)两级建制、成规模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同时,全市各地按照国发15号文件精神和公安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先后组建了4支政府专职消防队(沧源、镇康、永德、孟定镇),4支企业专职消防队(云南大朝山水电有限公司专职队、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小湾水电厂筹备处专职队、云南机场集团临沧机场专职队、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漫湾水电厂专职队),10支乡镇政府专职队,897支村寨志愿(义务)消防队,有效提高了消防灭火救援力量力的覆盖面,社会抗御火灾的整体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2.当前应急救援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2.1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2.1.1应急救援队伍车辆器材装备落后
随着临沧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对消防事业的建设投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边疆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短缺,消防经费投入十分有限,消防装备建设步履艰难,消防装备欠账较多,表现在:车辆结构不合理,现有执勤消防车辆量少质弱,全市共有消防车44辆,其中,9辆抢险救援车,8辆泡沫消防车,9辆高喷车,其余均为水罐消防车,主战消防车大多数还是小吨位轻型水罐车,高、低压泵浦车只占水罐车总量的20%,至今仅配备登高平台车1辆,无排烟照明等用于处置较大以上灾害事故的特种车辆;器材装备量少质弱,科技含量较高的化学侦检、生命探测、洗消处理等器材缺额较大。高尖端抢险救援器材基本上属空白点,制约了抢险救援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
2.1.2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场地设施缺乏
作为应急救援队伍主力军的我市消防部队,在开展综合性应急救援训练上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无训练场地,缺乏必备的特勤训练设施,地震、洪涝灾害、交通事故、危化品泄露处置、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火灾扑救等综合性训练项目一直未能得到正常开展,部队不能进行应急救援的适应性训练,制约了应急救援工作的整体推进。
2.1.3乡(镇)应急救援队伍总体建设水平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推进应急救援队伍的进程中,我市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也得到一定发展,但是,仍然跟不上步伐,部分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停留在发文部署上,已组建的乡(镇)应急救援队伍没有专门的营房和基本的公共消防设施,装备建设受多种因数的制约,组成人员多为社会招聘,其入队前,没有经过专门的救援技能训练,综合素质不高,救援能力不强。同时,作为应急救援队伍网络覆盖的末梢,缺乏有效的调度指挥,特别是农村发生灾害事故,缺乏及时高效的调度指挥,从而遗误战机。
2.2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中存在弊端
2.2.1应急队伍相对分散,专业救援力量不足
目前我市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和紧急救援实行的是一种“分而治之”行业垂直领导体系,分散而单一的灾害管理模式无法实现人力、信息、技术、装备等资源共享,大大削弱了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此外,我市至今没有完成特勤消防中队建设,全市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的能力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2.2.2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全市公安、安监(矿山、化工)、医疗、交通、民政、地震、建设、市政、通信等部门都组建了各自的应急救援组织,但是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运行机制,没有纳入统一的调度、作战、训练体系,各个力量之间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应急救援合力,且全市仅有1支矿山救护队,只能应对较为单一的灾害事故,通用性差,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尤其是涉及多种灾害事故同时发生时,仅依靠单一部门应急救援力量难以应对。
2.2.3应急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应急救援成本增加
目前,我市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包括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等,都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时,现有应急资源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应急救援效率。而这种分部门、分行业、分系统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的做法,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了巨大的人力、装备及资金方面的浪费,给当地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
3.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3.1加大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公和共消防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应急救援任务德增多,没有相应装备、缺乏相应设施,就会影响到完成救援任务的质量。主要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对照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订计划,分步配备,优化结构,重点发展大流量、大功率、大吨位消防车,优先配置举高、抢险救援、防化洗消等专勤消防车和防护、侦检、救生、破拆、堵漏等抢险救援器材,配齐配强《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规定的职业危害防护装备,逐步优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车辆装备结构,提升全市应急救援装备建设质量和水平。同时,突出抓好乡镇、村庄应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结合扶贫开发、村庄整治、农村电网改造以及乡村公路、人畜饮水、沼气、信息等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公共应急设施,做到新农村建设到哪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就做到哪里,并负责组织实施。进一步明晰安监、规划、建设、供水、供电、质监等相关部门职责,确保新建城区、旧城区改造的公共应急设施建设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3.2加快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现有保障体系,推进各县级区域性战勤保障库建设,重点抓好灭火药剂储备供应、装备维护抢修、装备物资储备、信息保障、移动供气、远程供水、油料供应、社会联勤保障等保障能力建设,形成具有完善的战勤保障体系。抓好人才战略实施,以市级区域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应急救援分队队员的各种救援理论、技战术培训,做好信息通信、专业技术及有关专家、人才等支持保障工作,强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同时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应急救援队伍营房装备、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训练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训练、演练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推动政府制定出台《乡镇应急救援队伍最低经费保障标准》,将合同制消防队伍和农村、社区义务消防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3.3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整合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在应急救援大系统中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也正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保障作用,应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业务,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有生命力,工作才能更具有主动性。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矿山、医疗、交通、民政、地震、建设、市政、通信等专业队伍纳入统一调度、作战和训练体系,将消防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形成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同时,立足于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实战需要,依托市、县两级110指挥系统与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全市各救援队伍的队伍构成、器材装备实力、集结能力、专长特点等情况,实行政府领导、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三级指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以及不同警种和救援力量之间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适时开展演练,做到在紧急情形下,能够第一时间集结救援力量抵达灾区的行动效果,根据灾情和各救援力量专长,科学配置,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分批派出开展救援,各救援力量之间优势互补、协同配合,有力有效有序地开展抢险救灾活动。
综合应急 篇7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破坏力大、覆盖范围广, 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威胁。因此, 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 建立高效应急处理和响应机制, 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是有效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应急预案的优劣, 直接决定应急救援的效率, 进而影响应急工作的成败。因此, 对应急预案的评估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般在应急预案编写完成后, 预案管理部门要对预案进行评估和审核, 通过之后再发布。这是静态预案的评估模式, 而动态预案是在静态预案的基础上, 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景而生成的, 对其评估往往距离突发事件的发生节点很接近。[1]有学者根据动态预案在事件发生后尚未实施和发生后已实施, 将对其评估分为应急预案的前评估和后评估。[2]本研究的评估主要是指应急预案的前评估, 对生成预案的完备性和可行性有着明确的评判。
应急预案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考虑, [3]其中,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应急预案前评估的常用方法, 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这些优势:可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控制在较小的限制范围之内, 使得对预案的评价客观可信;适用于多主体对多层次指标评价信息的整合评估。[4]
二、应急预案的前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 预案评估的准则
有关学者在应急预案评估的研究时, 充分考虑了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要求, 以及应急预案评估准则和应急预案编制准则之间的相通性和一致性。
应急预案的评估, 应遵守符合性准则、完备性准则、针对性准则、科学性准则、规范性准则、可行性准则。[5]总之, 应急预案应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 在正确认识灾害内部机理的基础上, 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包含的基本信息, 要有利于读取和使用, 不能干扰预案执行的有效性。这就要求预案的信息易于查询、语言通俗易懂、层次结构清晰。由于面临的突发事件类型多种多样, 其影响区域和范围也各不一样, 因此, 应急预案管理部门在合理组织实施各类预案时, 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或灾害的特点和具体情景。[6]
(二) 应急预案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细分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是对应急预案综合评估的必要前提。指标的细分量化, 可将应急预案的抽象化评估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应急预案的结构和内容使评估过程可操作化。在选取一定的评估指标后, 为了保障指标体系的规范化, 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层次结构。每一层级的指标都有共性, 遵循一定的评价准则, 所建立的指标层次结构, 要先根据评价目标确定其要遵循的评价准则, 并以此为原则构建一级指标, 然后在一级指标基础上建立二级指标。
(三) 应急预案前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 应急预案前评估指标体系, 大多数是组织专家用科学的方法, 对预案要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属于定性分析。本研究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为基础, 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指南》为指导, 按照应急预案评估的准则, 来构建前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各要素充分覆盖应急预案的各方面内容, 贯穿应急处置的全过程, 结合相关应急预案的评估思路和经验。[7,8,9]
1.应急预案的一级指标分析
一级指标包括方案的及时性 (B1) 、受灾程度匹配性 (B2) 、预防预警的有效性 (B3) 、资源调度的合理性 (B4) 、物资保障的充分性 (B5) 5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1) 方案的及时性。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 应急信息的发布越及时, 更新速度越快, 应急响应时间越短, 救援人员和物资到达得越迅速, 说明方案的实施效果越明显;反之, 效果就越差。
(2) 受灾程度的匹配性。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 受灾人员的数量、经济损失的程度与方案中既定的描述情景越接近, 则说明方案与实际的受灾程度越匹配。
(3) 预防预警的有效性。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 对灾情的预警越提前, 对灾害级别的监控越准确, 引导民众的防控防范使得损失越小, 说明方案的预防预警越有效。
(4) 资源调度的合理性。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 救援资源的消耗越少, 付出的资源成本越低, 救援效果越明显, 说明对资源的综合使用越合理。
(5) 物资保障的充分性。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 救灾所需的通信保障、资金保障、医疗保障、物资保障越充足, 说明物资的保障就越充分。
2.应急预案的二级指标分析
应急预案的二级指标, 着重衡量预案中各个模块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是指具有明确的情景、主体、客体、目标、可行的措施、各组织的职责与分工。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 以便定性地描述和测量, 为下一阶段的评价模型构建提供基础要素。比如, 从救援物资、救援人员、信息发布、应急响应方面的时间维度以及细化方案的及时性。其他二级指标的详细情况见表1。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 模型构建思路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 模糊集合、隶属度矩阵、评判函数、指标权重等内容。对单一指标进行评价侧重于细节, 对多指标进行评价侧重于整体。具体评价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 建立模糊集合
1.建立评价对象集合
将某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一级评价指标 (方案的及时性、受灾程度的匹配性、预防预警的有效性、资源调度的合理性、物资保障的充分性) 作为评价对象, 建立评价因素集合, 用X={X1, X2, X3, X4, X5}表示。
2.建立评价评语集合
将专家对各指标的评语划分为4个等级, 构成评语集合, 用V={v1, v2, v3, v4}={优, 良, 中, 差}表示, 以衡量被评价的预案在相应指标上的质量。
(三) 制定评价隶属度矩阵
由于以上指标虽然能获得确定的评语, 但评价结果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 需要对评语和各级指标量化, 使评价结果的模糊性变得清晰。利用专家咨询法 (也叫德尔菲法) , [10]选择若干专家按照二级指标对应急预案进行逐一打分, 专家并不会事先商量而给出一致的意见,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将所打的百分制分数按照表2划分等级, 再对打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二级指标对应不同评语的隶属度。得到评价对象集合中Xj对评语集合V的隶属向量Rj={rj1, rj2, rj3, rj4}, j=1, 2, 3, 4, 5, rjn (n=1, 2, 3, 4) 的取值, 按此方法收集专家组评分结果, 得到对于评价指标Xj有vj1个v1打分结果, vj2个v2打分结果, vj3个v3打分结果, 个打分结果。其中,
(四) 确定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在应急预案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尽相同, 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是对应急预案科学评价的关键, 因此, 需通过量化指标权重的大小以描述其重要程度。目前确定应急预案评估指标权重有3种方法: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11]主要根据专家的经验和能力, 主观性较强的是主观赋权法;利用数学方法, 侧重数字分析计算指标权重的是客观赋权法, 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解决前两者单独使用时所产生的问题的方法, 就是组合赋权法。
本研究综合使用主观赋权法中的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 确定指标的权重。虽然专家咨询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是在对应急预案评估指标筛选时, 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并不断交流反馈, 能够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稳定合理。应用专家咨询法一般都可获得较一致的调查咨询结果, 且结果具有一定的收敛性和较大的可靠性, 可科学地支持对应急预案的评估。其主要原理是先请一些特定领域的专家, 针对要解决的一类或相关问题提出见解, 然后整理这些专家的观点, 将整理好的观点以匿名方式反馈给评审专家, 由专家根据反馈意见再次提出看法, 经过这样反复评审最终得出比较一致的结果。专家咨询法的运用有3个基本要素, 即组织方、相关权威专家、评审表。
层次分析法, 是用层次结构的形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因其拥有简洁、系统和实用等优点, 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也是一种常用的主观赋权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综合考虑每个因素, 为每层的指标赋权之后, 要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并通过计算单层次权重和一致性指标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这样使得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得以提高, 进而保证应急预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的检验方法具体步骤是:
1.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
设判断矩阵C= (xij) n×n的n个特征根分别为λ1, λ2, …, λn, 由C是正反矩阵可以得出xii=1 (i=1, 2, …, n) , 判断矩阵C的迹为:。根据矩阵C的特征值之和等于矩阵的迹, 能够推出λ1+λ2+…+λn=n。令λmax=λ1, 判断矩阵C满足一致性, 要使除λmax之外的特征值为零。
其中, n为单层指标数, 也是矩阵C的阶数。C.I越小, 矩阵越接近一致性;否则, 越偏离一致性。C.I等于0, 则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计算
因为阶数越大, 单一的一致性指标C.I越难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因此, 需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用随机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接着多次计算一致性指标, 取算术平均值。[12]借鉴曹光兰提出的各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13]这些值是在重复计算500次以上得到的, 如表3所示。
3.一致性比率C.R的计算
通过计算C.I与R.I的比值作为检验一致性的判断依据。
C.R<0.1时, 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可以接受权重的计算结果。
专家组除了对应急预案的各项二级指标打分外, 还需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对同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打分, 即分别对5个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重要性打分。另外, 每层二级指标最多有4个, 所以, 把重要性程度的分数范围控制在[1, 5], 分别对应{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很重要}。
(五) 选择评价函数
单一评价是对应急预案中某个因素或某个对象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是依据众多的单一评价结果而获得对应急预案的整体评价。完成对预案的科学评价要选择最匹配的评判函数, 确定评判函数f:[0, 1]m→R (全体实数) 。f是一个m个自变量都属于[0, 1]的m元函数, 对应函数值可取任意实数, 表示为:d=f (z1, z2, …, zn) , zi∈[0, 1], i=1, 2, …, n d∈R。
3种常用的评判函数从不同层面衡量被评预案的效果, 即综合型评判函数, 把应急预案的各层指标综合考虑在内;选优型评判函数, 在权数的取值范围内选择特征指标最大的作为评判指标;去劣型评判与选优型评判函数相反, 在同样的情况下, 选择特征指标最小的作为评判指标, 选用这种评判函数的应急预案, 需要各项特征指标都高才能保证评判指标高。3种评判函数的公式为:
其中, i=1, 2, …, n;ai, bi, ci表示各因素加权后的权数。
四、实例分析
以某市安全生产事故动态预案P为例,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首先选择10个专家对各二级指标进行打分, 将专家打分结果作为5个一级指标单因素打分的隶属度, 归一化处理后得到隶属度表。对一级指标方案的及时性B1中各二级指标打分结果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的数据如表4所示。
(一) 单因素评价
根据隶属度表,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Rj:
运用1—9标度法, 对各二级指标的重要性打分结果进行标度, 并得到权重计算结果:
对一级指标方案的及时性B1, 根据专家组的打分,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其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A1= (0.32, 0.33, 0.20, 0.15) 。其中, 最大特征值λmax=4.22, R.I=0.89, C.I=0.03;一致性比率C.R=0.034<0.1, 满足一致性。将A1与评价矩阵R1代入综合型评判函数公式, 得到专家对于方案及时性B1的打分结果:B1=A1×R1= (0.4230, 0.3265, 0.200, 0.0505) 。按照相同的方法可得到B2= (0.3835, 0.2995, 0.2505, 0.0665) , B3= (0.3850, 0.3225, 0.2225, 0.070) , B4= (0.2580, 0.4720, 0.2460, 0.0240) , B5= (0.1530, 0.3010, 0.4510, 0.0950) 。将以上结果按照评价等级换算表换算成百分制, 则得到B1’=86.22, B2’=82.316, B3’=85.225, B4’=84.64, B5’=78.31。
A2= (0.67, 0.33) , A3= (0.60, 0.25, 0.15) , A4= (0.40, 0.48, 0.12) , A5= (0.16, 0.28, 0.36, 0.20) 。根据权重的大小可看出, 在16个二级指标中对应急预案评估结果影响较大的前3个指标为, 受灾人员C21 (0.67) 、级别监控C31 (0.60) 、医疗资源调度C42 (0.48) 。所以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救援首先要认真落实这3个指标。从最后的分数看, 专家对B1的评分在5个一级指标中最高, 说明该应急预案P在及时性方面做的比较完善。受灾程度的匹配性、预防预警的有效性、资源调度的合理性这3个一级指标的评分结果也较高, 说明应急预案P在这3个方面的工作也比较好, 而物资保障的充分性得分低于80, 说明预案P在这方面的处理还不尽理想, 有待完善。
(二) 多因素评价
将5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作为二级评价的矩阵, 对整个预案做出综合评价, 建立多因素评价矩阵, R= (B1, B2, B3, B4, B5) T。在方案既定的情况下, 非常规突发事件自身的级别高低有差异, 则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也有差别, 所以在预案的评估环节中, 要将事件的级别对评估指标加权。运用1—9标度法, 对各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打分结果进行标度, 并得到权重计算结果:
根据专家组的打分,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针对应急预案P的一级指标权重向量为A= (0.35, 0.16, 0.24, 0.15, 0.10) 。其中, 最大特征值λmax=5.09, R.I=1.12, C.I=0.02;一致性比率C.R=0.018<0.1, 满足一致性。将权重向量A与多因素评价矩阵R代入综合型函数, 得到对评价预案P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将所得结果B按照评价等级换算表换算成百分制可得, B’=84.939, 说明专家对应急预案的总体评价等级为良。其中, 35.58%的专家认为该应急预案P非常完善, 34.05%的专家认为该预案比较完善, 94.18%的专家认为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可以接受的, 是较合格的预案。只有5.82%的专家认为该预案较差, 还须进一步改进。由一级指标权重向量可看出, 对预案综合评估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方案的及时性, 所以, 要提高应急预案的应急水平首先要确保应急救援方案的及时性。
五、结论
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 而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能够尽可能地将由此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对即将付诸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准确评估, 更为重要。许多因素在应急预案的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 而这些因素又大多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且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为了准确描述应急预案各个评价指标包含的模糊信息, 可引入模糊评估方法对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进行量化, 使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综合应急 篇8
通过实地的调查,该综合楼存在以下问题:
(1)为使两个功能区之间不互相影响,教学楼与体育室之间的连通门关闭;
(2)平时教学楼的学生人数很多,而体育楼内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下课时教学楼经常会出现过于拥堵的现象,特别是袋型走道的现象明显。
为了保证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笔者对该综合楼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及建模研究,对相应的模拟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高校类似教学楼的应急疏散管理提供借鉴,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1 构建模型
1.1 相关数据收集
为使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笔者实际调研了该综合教学楼的男、女生比例和男、女生肩宽等数据。
(1)男、女生比例的确定。教学楼在固定的时间段内上课人数较多,其余时间人员的流动量较小,通过对教学楼内人员上课数量的实地的调研与研究,分别记录了14次不同时间段内的上课人员的数量并进行了统计。共调查统计了5 842人次,结果表明,男同学约占学生总人数的75%,女同学约占总人数的25%。
(2)疏散速度的确定。参考相关资料,笔者以最大行走速度进行设定,即男生取1.35m/s,女生取0.98m/s。
(3)男、女生肩宽的确定。通过调查取证的方法对60名学生的肩宽进行了调查统计,共调查男生30名,女生30名,统计所得肩宽的平均值分别是:男生肩宽平均值为45.5cm,女生的平均肩宽为38.37cm。
(4)建筑简化基本概况如图1所示。
综合教学楼内共有4层,综合教学楼西侧作为教室使用,东侧作为体育室使用,中间有连通的通道。西侧的二、三和四层作为教室使用,教学楼总共有12个教室,一层作为办公、实验室;东侧一层为室内游泳馆,二、三层为舞蹈室,四层为羽毛球室;教室门的宽度为85cm,疏散宽度总计为4.4m,游泳馆不作为研究对象参与模拟。
(5)人数设定。由于平时体育楼内人数不多,综合教学楼内的人数以教学楼内的最大人数和实际调研获得最大上课人数进行疏散,分别为1 624人和1 000人。
1.2 场景的设定
(1)由于每层近乎相同,共模拟了一个场景,为四层教室1内发生火灾,火灾模拟模型如图2所示。Pyrosim的燃烧过程模型选择非稳态的t2火模型,火灾发展系数α=0.046 89kW/s2,按照教学楼的消防条件及最不利原则,选定火源的热释放速率大小为6 MW。
(2)Pathfinder共模拟7个场景,其各自场景设置如表1所示,基本疏散模型如图3所示。
场景的设置考虑到了平时的实际情况与最有利的疏散情况,疏散出口设置分为:1部楼梯可用、2部楼梯可用与3部楼梯可用;人员行为设置分别为设置人员路径与人员任意疏散;人数设置情况为:最大座位量1 624人与调查统计到的人员最大量。疏散模型人员开始时的状况设置是根据实际上课时的人员情况进行安排的。二、三、四层教室内人员设置情况基本相同,其余人员均在一层房间内,东侧体育室内不设置人员。
1.3 危险的判别标准
为保证建筑内人员及消防员的生命安全,并保护建筑内的财产安全,将采用以下性能标准:
(1)各层距地面高度2m以下烟气层/空气层温度不超过60℃;
(2)各层距地面高度2m以下烟气层/空气层能见度不小于10m;
(3)各层距地面高度2m以下烟气层/空气层CO体积分数不大于5×10-4。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FDS模拟结果
该场景下,火源产生的烟气以轴对称烟羽流形式上升,到达顶棚后,沿顶棚迅速向四周扩散。火灾产生的烟气将填充整个房间顶部。当烟气层高度下降到低于教室的房门高度时,烟气向走廊以及其他房间蔓延。相比于温度以及CO体积分数达到的临界指标的时间,能见度指标下降到危险指标以下的时间最快。模拟结果表明,当时间为400s时,距地面高度2m以下烟气层/空气层能见度小于10m,接近危险,温度与CO体积分数达到危险时间皆在1 800s以后。
2.2 Pathfinder模拟结果
各场景下人员完全疏散出建筑物外所用时间统计,见表2所示。
场景A模拟的过程中连通门关闭,教学楼内的人员疏散仅通过教学区内一部疏散楼梯进行疏散,模拟开始后人员走出教室进入走廊,然后从疏散楼梯疏散,一部疏散楼梯不足以让全部人员顺利通行到达楼外,各层人员拥挤在楼梯口处,形成严重的袋型走道现象。
场景B模拟利用到了体育楼所有的疏散楼梯,借助于体育楼的疏散楼梯,人员疏散时间缩短了将近一半的时间,但是最初设置时人员的行走状态是无序的,模拟的状态相当于人员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的指导,大部分人员从体育楼的西侧楼梯疏散,最东侧楼梯的利用率不大。
场景C连通门开启,人员从两个疏散楼梯处进行疏散,人员出现了拥堵的现象。
场景D人员从体育楼的西侧楼梯与教学楼分别疏散,人员通过体育楼西侧的疏散楼梯疏散较为顺畅,疏散用时511s。
场景E人员疏散时各人员按照各自的设定的行走路线进行疏散,但由于疏散人员过多,疏散时人员拥挤在各疏散走廊内,相比于前几个场景,疏散楼梯的利用率达到最大,疏散完毕时间460s。
场景F人员的数量减少了624人,能够确保人员有序的疏散,该场景下疏散时间为283s。
场景G人员的疏散路径没有事先确定,人员可以向任意一个出口疏散,与场景B的疏散行为相似,同时也出现了类似场景B的现象,人员疏散完毕时间为308s。
2.3 对比分析与讨论
(1)通过场景A与场景B的对比分析可知,连通区域开启且利用体育楼的两部疏散楼梯可以缓解教学楼内人员应急疏散的压力。
(2)通过B、C、D三个火灾场景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增加疏散楼梯可以缓解人员安全疏散的压力;由于第三部疏散楼梯距离教学楼较远,人员的疏散时间较长,但通过观察模拟得到的相关数据,大部分人员进入到体育楼内,当教学楼发生火灾时,人员可以进入体育楼内以躲避火灾危险。
(3)通过场景B、E、F的对比可以看到,当疏散人数为1 624人时,良好的疏散指导并没有对人员的疏散时间造成太大的效果;当疏散人数为1 000人时,良好的疏散指导可以缓解人员的疏散压力。所以,应尽量限制人员的数量,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的安全疏散。
(4)通过场景E、G的对比可得,限制人员的数量及规定人员疏散路径,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人员的安全疏散压力。提高人员应急疏散能力以及限定人员的数量,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应急疏散的程度。
(5)对比FDS与Pathfinder的模拟结果可知,在合理的限制人数、良好的疏散指导以及综合楼疏散门全开启的情况下,人员疏散时间为283s,可用安全疏散时间为400s。但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包括了报警的时间、人员响应的时间和疏散时间,且对最后结果还需做一定修正。
3 结论
(1)综合教学楼内单一功能区的应急疏散可以依靠其他功能区的安全疏散通道,这样可以缓解某一功能区由于人员过多而产生的疏散压力;
(2)综合教学楼尽量避免锁闭用于连通各区域的安全通道,以便发生危急情况时人员能顺利的疏散到安全区域;如果平时确实需要各区域之间进行隔断,可以安装相应的自动控制装置,保证危急情况下其能自动开启,以确保人员能够其进行相应的疏散;
(3)采用限制上课人数的方式来确保人员的安全;
(4)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楼的参观及熟悉以便发生危及情况时人员能准确及时的找到安全通道;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疏散方案并加强学生的应急疏散的培训,以确保紧急情况时人员能及时并准确的疏散至安全区域;
(5)应当对该综合楼进行改造或者加强综合楼的安全管理。
笔者结合相关的软件进行了模拟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模拟是基于一定的调研基础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能反映实际的问题。
摘要:为研究高校综合教学楼的应急疏散能力,结合某高校综合教学楼的实际情况,利用Pathfinder和FDS对其进行建模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只使用教学楼的楼梯,借助体育楼的楼梯,并设定人员路径以及限定人员数量时,人员的疏散时间从870s缩短到283s。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认为,综合教学楼单一功能区的应急疏散可以依靠其他功能区的安全疏散通道,不应锁闭连通各区域的通道以及疏散门;提高人员应急疏散能力、限定人员的数量可以提高综合教学楼的应急疏散的能力。
综合应急 篇9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1.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以全面应急管理为指导, 充分考虑了国内石化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 主要从应急基本信息、事故应急预防管理、事故应急预备管理、事故应急响应管理和事故恢复管理[6,7]这5个方面建立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将其作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在已确定的5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 本研究调查咨询了多位在国内石化企业从事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通过分析汇总各位专家的意见, 最终扩展得出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三级指标, 建立了一套含有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8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1.2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2.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方法介绍[8,9]
(1)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元素值是将上一层的某个要素作为评价准则, 对下一层要素进行两两比较, 对照选取的Saaty的 1—9比率标度表 (见表2) , 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数值的形式给出判断, 并写成矩阵形式, 即判断矩阵。
(2)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采用科学实用的“方根法”进行近似计算。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乘积W:
undefined (i, j=1, 2, 3…, m) (1)
第二步:计算Wi的m次方根:undefined (2)
第三步:对向量undefined, 做归一化或正规化处理:
undefined, (i =1, 2, 3…, m) (3)
则, undefined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undefined (4) 式中, undefined表示向量ZW的第i个元素。
undefined
(3) 一致性检验
为了评价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 (权值) 是否合理, 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的随机检验, 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来判断各指标相对权重的逻辑是否顺畅。undefined (5) 式中: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值如表3所示:
当CR<0.1时 , 即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 就需调整判断矩阵, 重新进行计算权重, 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1.2.2事故应急管理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通过向石化行业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多位专家发放调查表的方式, 综合考虑专家的调查意见, 构造出各级评判指标的判断矩阵, 再利用前面介绍的方法步骤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因素的权重, 得出各指标权重系数 (详见表1) 。
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1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2.1.1建立评价因素集
因素集是指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所组成的一个普通集合, 假设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因素有m个, 论域记作:undefined
2.1.2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合是评判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 设所有可能出现的评语有n个, 则评语集可以表示为:undefined
2.1.3单因素评价
首先, 对因素集U中的因素ui (i=1, 2, …, m) 作单因素评价, 从因素ui确定该事物对评语集vj (j=1, 2, …, n) 的隶属度rij, 从而得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集:undefined, 它是评语集上的模糊子集。同理可得到每个因素的单因素评价集, 把这m个单因素评价集的隶属度作为行, 即可得到一个总的评价矩阵:
undefined
, 则R为综合评价矩阵。
2.1.4建立因素权重集
由于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在进行综合评判时, 必须给出各因素在总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即在因素论域U上给出的一个模糊子集:
undefined, 称A为因素权重集。通常各权重ai (i=1, 2, …, m) 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条件, 即:
undefined (6)
2.1.5模糊综合评判
当因素权重模糊集A和综合评判矩阵R (模糊关系) 已知时, 通过R作模糊线性变换, 把A变为评语集V上的模糊子集:undefined (7) 其中, “*”表示广义模糊合成运算, 即:
undefined, 该式称为模糊评价模型, 记作模型undefined。这里, “undefined”表示广义模糊“与”运算;“undefined”表示广义模糊“或”运算, 称B为评语集V上的模糊评价集。
2.2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11]
简单的说,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就是在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并根据需要多次这样地进行下去。以二层次模糊综合评判为例, 更高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以此类推。
设因素集为undefined, 评语集undefined
2.2.1划分因素集
设因素集U的一个划分undefined, 它应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 undefined
(2) Ui∩Uj=Φ, i≠j
(3) undefined
这时称因素集U中的子集undefined (i=1, 2, …, N) 为U的子类或因素子集。
2.2.2对因素子集undefined (i=1, 2, …, N) 进行一级模糊评判
设Ui的因素重要程度子集为Ai, Ui的ki个因素对V的综合评判矩阵为Ri, 则Ui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i:
undefined, (i=1, 2, …, N) (8)
2.2.3对U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设undefined的因素重要程度模糊子集为:undefined
由式 (4~9) 构造二级综合评判矩阵为:
undefined
则U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undefined (9) 仿照上述步骤, 还可以进行三级甚至更多级的模糊综合评判。
2.3评语集的确定与评价结果的处理[12]
将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状况划分为5个等级, 并分别对5个评语等级进行赋值。即管理好5分、管理较好4分、管理一般3分、管理较差2分、管理差1分。关于评价最终结果的处理, 本研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评判指标进行处理, 即以bj为权重, 对各评语元素vj进行加权平均, 取其值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即:undefined (10) 加权平均法最终获得的结果应是一个介于1-5之间的确定值, 它是考虑了各种模糊因素以后所得到的非模糊的综合评判结果。根据计算出的综合分值, 即可参照表4对被评价企业的应急管理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 并按照表中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
3应用实例
3.1指标隶属度的确定[13]
石化企业应急管理综合评判指标基本上都是定性指标, 具有模糊性, 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表达出来, 只能根据评价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分析、推理、判断来确定。本研究采用专家判断法来确定指标隶属度。它的做法是组织一定数量的专家根据判断标准做出相应的判断。
设有n位专家对某个指标ui进行判断, 分别有n1、n2、n3、n4、n5位专家评其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则因素对不同的评语等级的隶属度分别为:
undefined其中: n1+n2+n3+n4+n5=n
3.2收集评价信息
本研究选择某石化公司作为评价对象, 组织了10位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对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三级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判, 给出各指标所属的评语等级。 最终确定出各指标对不同的评语等级的模糊评价隶属度。详见表1所示。
3.3模糊综合评价
3.3.1 “企业应急基本信息”综合评价
根据表1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指标隶属度, 按照式 (7)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得到: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再利用式 (9)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就会得到 “企业应急基本信息”的评价结果, 即:
undefined
同理可以计算得到其他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3.3.2 “事故预防应急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3 “事故应急预备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4 “事故应急响应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5 “事故应急恢复管理”综合评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3.3.6该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最终综合评价
综合上面计算得到的5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可以得出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总的评价矩阵, 即:
undefined
又已知一级指标权重集A= (0.054 8 0.271 9 0.260 1 0.271 9 0.141 0) , 就可以最终得出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最终综合评价结果:
B=A*R= (0.197 4 0.406 3 0.305 5 0.084 4 0.005 9)
对于该评价结果, 若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得出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为“管理较好”级。
再按照前面表4对5个评语级的赋值, 利用公式 (10) 计算该石化公司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综合评价得分:
undefined=0.197 4×5﹢0.406 3×4﹢0.305 5×3﹢0.084 4×2﹢0.005 9×1
=3.7034
参照表4可以看出, 该石化企业应急管理状况评价结论为“较好”级, 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强。
4结论
(1) 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石化企业应急管理状况评价中, 建立了科学实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得到了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权重值, 能够较好的反映各指标因素对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状况的影响程度。
(3) 构建的石化企业事故应急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能够保证权向量和单因素评价矩阵信息的充分利用。
综合应急 篇1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功能需求,综合信息应用
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骨干, 是城市公共管理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不仅是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 也是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承担着对各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状况的实时监管、突发事件时获取、分析整理、信息的上报、相关救援资源及各运营主体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实现应急联动。
1 功能需求分析
1.1 线网运营统一监管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列车运行、客流等运营信息, 掌握线网运营状态, 协调各条线路的行车运营计划、运营时间等, 达到线路运营安全、准确、高效、服务的宗旨, 以有效提高轨道交通的整体线网能力、线网效率等。
通过对各线路控制中心提供的主要设备状态信息等, 进行处理筛选, 对线网主要设备运营情况的信息汇总、统计分析, 掌握各条线路的设备故障报警、防灾报警信息, 对线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和监测预警, 根据报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理流程。
1.2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在线路发生突发事件时, 如地面交通拥堵、相关车站大客流疏散、某车站发生重大事故或灾害等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获取报警以及监控的相关视频信息, 并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报送突发事件信息, 协调线路资源, 高效地处理应急事件, 以确保各线路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同时具备模拟演练以及对事件处理的总体评估和趋势分析功能。
1.3 线网内、外部信息交换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既与各线路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交换, 通过信息过滤和统计分析, 向相关部门报送, 与上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单位实现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同时又汇聚与轨道交通运行相关的外部信息 (如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等) , 为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提供信息渠道, 为乘客提供多方位服务, 实现城市信息互通和共享。
2 指挥控制体系架构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与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连通, 实现相关信息的接入和上传, 对安全管理内容定期上报, 并实现与政府其他相关单位信息的接入;同时, 负责与各线路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流, 协助控制中心与外界单位的协调与沟通, 掌握各条线路的实时运营情况, 突发事件时统一协调指挥, 协调相关救援资源及各运营线路, 组织有关部门实现应急联动。作为主管线路运营调度的控制中心, 负责管辖线路范围内的线路行车调度、维修管理等有关工作, 并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应用系统的下级用户, 实时传送本线范围的运营信息, 定期上报运营情况, 进行日常安全管理和资源维护, 完成线路级应急值守业务, 执行突发事件接报等工作内容。指挥控制体系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将功能和业务关系划分为以下5个应用子系统, 即信息采集与显示系统、综合应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线网运营管理系统、应急平台应用系统。功能概览如图2所示。
3.1 信息采集与显示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应急指挥中心各种接入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展示, 包括对预定的原始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提取部分信息, 采用统一的界面展示在调度工作站上, 并选取部分界面在大屏幕上投影。
(1) 专业监控信息采集。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标准接口与轨道交通各线路相关系统、上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外部相关单位等实现连接和信息交换处理, 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2) 路网运营信息显示。以路网图示方式仿真显示各条线路列车运行位置、状态, 能够通过站厅、站台图等直观地查看监控主要设备的运转状态信息。
(3) 报警信息管理。实时反映已接入专业监控系统的报警信息, 实现报警提示、报警记录、报警级别分类、报警详情查看 (如发生时间、报警设备、报警信号、所属管辖区域、主控方及所在地、解决途径等) 、报警确认及记录, 是否转入应急平台应用系统等各项功能, 及时掌握报警信息, 并根据报警级别研判, 及早预防预警。
(4) 预警信息接收显示。接收来自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发布的预警信息、社会有关单位发布的气象、地震等预警信息, 统一管理、展示。
(5) 运营信息上报。为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提供轨道交通各线的运营信息, 信息内容和查看深度根据上级应急指挥平台的管理需求确定。
3.2 综合应用管理系统
该系统具有对其他系统的统一管理权, 设置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所有软件应用系统的统一入口。建议采用B/S结构, 用户界面、业务处理和数据操作分离, 逻辑上独立, 保证系统数据安全。
(1) 数据管理。对各个应用系统的基础数据进行存储、检索、管理、维护, 对静态数据 (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组织机构、人员、规范、模板等信息) 统一更新、编辑、维护, 对历史数据存档, 定期备份。
(2) 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制作各种常规报表, 统一管理存档;对生成的相关业务报表、绘图及实时画面等打印;按照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报告的电子模板, 制作定期报表填报、上报。
(3) 系统维护管理。为调度工作站上的操作提供统一风格的用户界面, 为登录各个应用系统提供方便的入口;通过用户类别、身份识别及操作权限、角色的设置, 保障系统的安全使用和统一管理。
3.3 信息发布系统
(1) 日常信息服务。为各条运营线路、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社会有关单位等提供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信息服务, 包括预警信息、公告信息、运营信息定制等。
(2) 突发事件预警。根据突发事件结果, 向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上报突发事件信息, 包括爆发线路、车站、当前或临近换乘枢纽;向相关运营线路发布预警信息, 迅速组织运力调整方案, 准备换乘枢纽的客流接驳。
(3) 紧急通知。应急状态下, 第一时间向轨道交通应急领导小组通知事件, 向有关应急抢险部门、救援队伍发布紧急调度指令, 向各条运营线路、与有关部门协调, 向社会专项应急单位等发送紧急救援联动请求, 向上级政府有关领导报送事件处置进展, 向乘客发布事件信息和疏散引导信息。
3.4 线网运营管理系统
(1) 运营评估。根据信息采集与显示系统获取的实时运营和列车运行计划信息, 对运营执行情况审核;对历史运营信息的分类存档、统计分析;对一定时间的各条线路运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主要运营指标进行核算, 如故障率、晚点率等。
(2) 客流分析。根据客流数据, 以路网仿真图示形式直观地反映各线客流实时运行态势。根据历史客流数据, 通过统计图表等方式反映工作日、休息日、节假日、特殊时段 (如城市举办大型活动) 时的各种运营时段的客流统计结果, 提供对比分析和预测。
(3) 客流预警。根据实时客流信息进行短时客流预测, 为客流组织接驳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客流预测结果, 发出预警信息, 包括大客流出现的线路、车站、当前或临近换乘枢纽、影响范围等。
(4) 客流疏散接驳。查询大客流可能影响范围内的枢纽、车站周边其他接驳交通方式, 提请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开展多种交通方式的运力接驳协调, 为其他交通系统的客流接驳方案规划提供依据。
3.5 应急平台应用系统
(1) 应急值守
日常值班管理, 交班、接班、排班管理;突发事件报送, 安全报表定期上报;应急公文办理。
(2) 资源管理
(1) 数字化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的添加、编辑、更新、维护, 多种组合方式的检索查询, 实现数字化预案的结构化。
(2) 应急资源管理
建立救援人员、物资、专家资源数据库。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GIS) 开发轨道交通图层, 添加与轨道交通有关的应急救援资源等信息 (含社会专项应急单位出救点, 如公安、医疗、消防等信息) , 实现对轨道交通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3) 应急指挥
突发事件接报后, 根据事件级别, 第一时间向轨道交通应急领导小组通报事件信息, 根据事件的级别, 向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有关部门机构上报;在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切换电子地图自动定位事发地, 提供事发点附近布局、救援资源、附近枢纽可接驳交通方式等的空间分布查询;为指挥人员提供事件等级判定、应急响应启动、应急资源定位等决策支持;向事故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专项应急单位提请救援配合;根据事发区域查询结果, 向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提请其他交通方式, 配合组织疏散;借助视频会议系统, 与上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各线路控制中心实现可视化应急指挥。
(4) 总结评估
辅助制作事件调查报告, 对应急处置过程关键环节进行回放和再现, 对事故进行记录、存档, 对整个应急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和对比分析。
(5) 培训演练
对日常应急管理、安全常识进行培训管理, 包括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案例回顾、模拟演练、制定演练计划、演练过程记录和评估等。
4 关键支撑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业务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关键硬件系统的支撑, 分析总结已建城市的系统运行经验, 包括但不限于下述系统:
(1) 通信传输和信息网络系统。通信传输和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实现两个层次的信息互通, 一是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和各条线路控制中心、上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之间提供信息传输通道, 传输信息包括综合监控信息、图像视频监控信息、调度电话信息、视频会议信息等;二是组建应急指挥中心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 实现内部数据信息交互。主要由核心网络交换机、网管服务器、防火墙、光电缆等组成。
(2) 数据汇集、处理和分析系统。数据汇集、处理和分析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核心, 承担应急指挥中心数据的主要处理工作, 完成对所有监控数据的处理、存储和管理。主要由应用软件运行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GIS服务器、调度工作站、通信接口处理器等组成。
(3) 综合显示系统。以轨道交通路网骨架图为依托, 提供对各条线路的运营监控信息、图像监控信息、视频会议等多路视频信号以及模拟RGB、网络计算机信息和数字流媒体信息的显示。主要由大屏幕投影显示单元、图像拼接控制器以及系统控制软件等组成。
(4) 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主要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与各线路控制中心、上级应急指挥平台之间实现多地点、远距离的视频、音频和数据的协同传输, 满足应急指挥会商、日常会议、集中培训、远程汇报等需求。
(5) 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实时采集事件现场图像信息, 供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选看, 同时上传至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具备监视、图像选择、切换、摄像范围控制、录像等具体操作功能。
(6) 专线调度电话及录音系统。设置与各条线路控制中心、上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以及社会有关单位 (公安、消防、公交、地震、气象、卫生等) 等的专线调度系统, 并通过数字录音系统同时对多路电话线路或音频线路进行实时语音记录及语音播放。
(7) 时钟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应与各条线路控制中心时间信息保持一致, 以保证获取信息对比分析、统计时间的一致性, 实现统一指挥协调。
(8) 应急机动指挥通信系统。应急机动指挥通信系统是应急救援的机动指挥通信平台, 在紧急情况下可成为轨道交通应急指挥的现场信息采集中心与临时指挥通信中心。它担负着现场信息采集、通信、指挥、协调等任务, 与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各救援专业部门构成地下、地面、机动指挥体系, 具有相互补充、互联互通、独立指挥的功能。
5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符合国家、城市对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的建设要求, 建成后将服务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起到统一的应急、协调指挥作用。同时,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在世界和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实施或正在实施, 是有一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建设管理好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需要结合各个城市应急管理需求和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体制、管理模式等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 (2004-09-19) [2014-02-16].http://baike.baidu.com/view/2808339.htm.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 (2006-01-08) [2014-02-16].http://baike.baidu.com/view/2507959.htm.
[3]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EB/OL]. (2006-01-23) [2014-02-16].http://baike.baidu.com/view/3362683.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 (2007-11-01) [2014-02-16].http://baike.baidu.com/view/1177495.htm.
[5]刘光武.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平台建设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 2009, 22 (1) :12-15.
[6]张振江, 张岐山, 程军军, 等.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 2009, 22 (6) :53-55.
[7]曾建军.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模式初探[J].都市快轨交通, 2011, 24 (4) :74-77.
[8]宋键, 杨耀.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9 (9) :7-9.
[9]张子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 14 (z1) :61-63.
综合应急 篇11
机车无线设备是铁路行车调度的重要通信设备,是车机联控、工机联控、列尾车载设备查询、控制的载体,对行车组织、列车运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宁铁路局新的行车组织规则规定,列车在始发站或运行途中机车无线设备发生故障时,如不能及时修复,必须更换机车,在繁忙的客运站如更换机车至少需要30分钟以上,不但造成当次客车晚点、打乱行车秩序,如晚点时间过长,还会耽误旅客行程,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由于机车无线设备发生故障对行车造成的影响,迫切需要研制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当机车无线设备发生故障时能替代使用。
2 设计要求
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的功能主要是能代替机车电台,实现机车司机与车站值班员(车站电台)、助理值班员、运转车长(手持对讲机)、其它机车司机(机车电台)之间同、异频通话。
市场上已有内置铁路8组同异频频率(457.500/467.500、457.700/467.700、457.825/467.825、458.000/468.000、457.925/467.925、457.550/467.550、458.200/468.200、458.250/468.250MHz)的信道机,如日本健伍公司生产的TK868G信道机,该信道机具备铁路无线列车调度电话所有频率的收、发信功能,关键是设计控制电路,用来控制信道机的发射和接收,即通过信令呼叫接通车站电台和其它移动电台,当车站电台或其它移动电台呼叫应急电台时能发一回铃信号并接通且保持通话状态。
按无线列调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TB/T 3052-2002)规定,作为机车电台的替代设备,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同频发送123Hz、异频发送131.8Hz的音频信令即可实现与车站电台的通话,同频发送114.8 Hz的音频信令即可实现与其它机车电台或便携台的通话。当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用异频呼叫另一机车台或便携台需要通过车站台转接时,发送114.8Hz+186.2Hz音频信令,为保持车站台的转接状态,呼叫接通后随话发186.2Hz转接控制信号即可实现与其它机车台或便携台间的异频通话。当接收到其它电台同频114.8Hz、异频114.8+186.2Hz呼叫信号时,接收机开启,即可用同频或异频方式与其它电台建立通信关系。只要设计一块主控单元板,能收发上述亚音频信号,控制信道机的收发,同时主控单元板集成录音单元。
3 硬件设计
便携式应急机车综合无线电台采用一体化思路设计,集主被呼叫、列尾查询、录音等功能于一体。并采用锂电池为设备供电,在稳定情况下可满足5小时以上工作;并且在操作面板上还有一个110V直流电源接口可以在列车上直接使用110V直流电源工作。
设备由主控单元、录音单元、电源单元、电台控制单元、列尾司机控制盒及信道机组成。
主控单元板选用工业级ATmega1280为核心控制CPU,它是采用RISC结构的单片机,数据线和指令线分离,即所谓哈佛结构,这使得取指令和取数据可同时进行,且由于一般指令线宽于数据线,使其指令较同类CISC单片机指令包含更多的处理信息,执行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主控单元主要实现亚音频编解码、信道机收发控制、录音等功能。
电源单元具备直流110V输入12V输出和交流220V对电池的充电功能。
4 软件设计
(1)小三角(机车司机、车站值班员、车长之间通信)子程序:
(2)按键子程序:
(3)低端接收子程序:
(4)DMIS(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子程序:
(5)测试子程序:
5 结束语
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是列车行驶中机车电台发生故障时的替代设备,是一款大功率无线通信专用设备,设备集成了机车电台的大部分功能,并弥补了手持电台的部分不足,填补了机车电台和手持电台之间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铁道部.列车无线调度通用式机车电台主要技术条件(V2.0)[S].运基通信(2005)138号.
[2]铁道部.TB/T3052-2002.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S].
[3]铁道部.Q/XD-JS-35-2008,WTTJ-Ⅱ型列车无线调度通用式机车电台技术要求[S].
[4]钱度铭.单双工兼容制列车无线调度电话系统TW-42型铁道电台[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综合应急】推荐阅读:
市综合应急预案05-16
综合应急预案全套09-03
燃气事故综合应急预案08-02
影城综合应急救援预案12-23
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活动总结10-20
境外突发事故综合应急预案07-02
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09-28
非煤矿山综合应急预案11-04
新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12-24
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工作汇报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