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特点

2024-08-08

景物特点(共4篇)

景物特点 篇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古诗三首》。

教学理念:

重视对古诗词的朗读品味, 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古诗词, 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组课文, 主题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而且要知道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虽然三首古诗词所写的景物和内容不同, 但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因此, 采用“类比迁移”进行教学, 即抓住引起诗人思乡之物,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远离家乡后的苦痛, 达到情景交融, 感悟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四个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听讲和同学互助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材料和三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 重点词句及古诗情境幻灯片, 范读录音, 古曲音乐。

2.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怀乡古诗词;课前通读本课古诗词, 大致了解诗句意思;查阅有关三位诗人的资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古曲音乐, 回忆并背出以前学过的怀乡古诗词 (如《静夜思》等) 。

2.谈话入题。同学们,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思乡之情时刻牵动着游子的心, 从古至今, 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 伴着悠扬的旋律, 跟随“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朗诵, 学生已全然进入阅读古诗词的状态, 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学习《泊船瓜洲》

(一) 初读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注意多音字“泊”、“间”、“重”、“还”的正确读法;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说出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检查初读情况。

4.解题析句。“泊船瓜洲”———船在瓜洲靠岸停泊 (作者身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从京口到瓜洲仅有一水之隔。“钟山只隔数重山”———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青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明月才能照我回到家乡。根据诗句意思,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处的位置和家乡所在位置。)

5.结合 (简笔画) 示意图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诗的情况, 结合文后注释及“示意图”感知诗意, 弄清诗句中几个地名之间的联系, 便于全面把握诗人回望家乡的思念之苦, 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做了情感铺垫。)

(二) 品味意境。

1.出示《泊船瓜洲》主题情境画面, 配乐朗读。

2.学生品读《泊船瓜洲》。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诗中哪些词语体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2) 结合文后的“资料袋”, 体会“绿”字之妙。 (3) 感情朗读, 体会思乡之苦。

3.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身临其境体会诗人心境。

4.进一步质疑: (1) 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 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连近在咫尺的家乡都不能回去的痛苦。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将乡愁融于满目春色的忧伤。)

(三) 领悟情感和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法。

3.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的描写, 抒发诗人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4.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三首诗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达方法, 学生把握了前一首的表达方法, 就能理解后面两首的表达方法。因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领悟诗意, 学生很容易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再次复习古诗学习方法 (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 。

2.过渡导入:在奉诏进京的途中, 是融融的春风, 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王安石无限的乡愁。又是什么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的乡愁呢?思乡的王安石, 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 江水边, 明月下, 想着自己的家乡, 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思》。 (板书:秋思)

3.自由朗读并体会诗意。

(设计意图: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从“春绿”转向了“秋思”, 使相同的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得以呈现,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了解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画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读准“欲”的音, 说说“欲”的意思。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重点理解“意万重”、“复”、“又”等字词;读后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4.解题、析句。“秋思”———秋天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诗人客居洛阳城中, 看见秋风乍起。“欲作家书意万重”———想给远方的家人写封信, 可要说的话太多,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复恐匆匆说不尽”———信写好后,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行人临发又开封”———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 又打开信封查看。

5.同桌互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有了学习《泊船瓜洲》的经验, 学生对“解题→品词→析句→连意→体情”的古诗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初读感知, 让“秋思”的感悟基调成为学生探究全诗的源头。)

三、对比阅读,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秋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秋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秋思》。

(1) 自读批注, 解读语境。与《泊船瓜洲》相比, 引发诗人张籍思乡的是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抓住“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重点词语, 说说当时作者忧心忡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两首诗, 说说张籍和王安石在思乡情感上有何异同。

3.结合《秋思》写作背景, 体会当时张籍身在异乡的苦闷。

4.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 把《秋思》改成一个小故事。

(设计意图: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 伴着瑟瑟的秋风,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品读全诗, 从诗人对一封家书的举止足以窥探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这一切都因对阔别家乡的思念, 是肃杀的秋风引起了作者的乡愁。)

四、背诵全诗, 升华思乡情感

1.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2.初步了解“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1) 对比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点。 (2) 运用“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的叙述, 抒发诗人____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秋思》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3.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 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 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思乡。但表达方法有所不同, 前一首是“借景抒情”, 这一首是叙事抒情。)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身在异乡, 远离父母妻儿, 身处边塞的将士更加思念故乡。他们白天征战沙场, 英勇杀敌, 保家卫国。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异域的景物, 枯燥的军旅生活让将士们孤苦难耐, 家乡成了他们热切向往的去处, 可遥遥无期的战争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心情有谁能体会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感受《长相思》为我们展现的画面。 (板书:长相思)

2.配古曲音乐朗诵《长相思》。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将士们的内心所想, 通过激情导入和配乐朗诵, 渲染出宁静而真切的氛围, 为学生体会满目苍凉的边塞生活的难耐做了情感上的蓄势。)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诗意

1.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文后注释, 说说诗句意思;知道诗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初读情况。 (1) 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读准“榆”、“畔”、“帐”的字音, 分清字形。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等字词。

4.解题、析句。“长相思”———词牌名。“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上阕) ———将士们跋山涉水, 翻过了重重高山, 条条河水,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 将士们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都点起了灯;“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下阕) ———入夜了, 边塞又刮风, 又下雪, 从梦中醒来的将士再也睡不着了, 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因为故乡温暖、宁静, 没有风雪之声。

5.结合诗句意思, 说说自己对诗人“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理解。

6.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全诗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并尝试说说这首词与前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7.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与前两首诗相比, 《长相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相同之处,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探究, 学生除了解诗句意思外, 还可以对词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即上阕写景叙事, 下阕抒情。)

三、对比品味, 体会诗人情感

1.出示《长相思》主题情境画面, 播放配乐朗诵《长相思》的录音。

2.自主品读《长相思》。

(1) 感情朗读, 体味语境。想一想:与前两位诗人相比, 诗人纳兰性德的处境有什么不一样?诗人为何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2) 交流品读感悟。 (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等重点词语, 说说自己对山海关外军旅环境的印象感受。)

(3) 对比三首古诗词, 说说纳兰性德与王安石、张籍在思乡情感上有何不同。

3.结合《长相思》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戎马生涯的孤独与凄惨。

(设计意图:有了前两首诗的学习经验, 学生对理解诗意, 体会诗人情感有了一定的技能。在领悟这首词的情感时, 重点让学生从边塞恶劣的环境和枯燥、遥遥无期的军旅生活中去想象诗人的孤苦与无奈。)

四、总结表达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指导对“融写景和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情感”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

(1) 《长相思》在表达上和《秋思》、《泊船瓜洲》是否有相同的特点?

(2) 运用“这首词通过_______的叙述和描写, 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情”句式, 说说《长相思》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由于三首诗词在表达上具有相同的特点, 而且都以思乡为主题, 所以把握表达方法、体会诗人感情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相同的设计安排可加深学生对诗词蕴意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掌握。)

景物特点 篇2

人是场景中的人,即人生活在场景中,既然如此,人就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甚至成了人的一部分。文人重性情,也重周围的环境,现实或幻想中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通过这些场景传达出微妙的东西,因此在文学类的作品中,我们不能忽略关于场景的文字,这些妙笔生花的文字是怎样从他们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呢?何以如此形象生动,让人如醉如痴、同喜同悲?又从这样的场景中流出哪些美妙的东西,让人意会,让人言传这就不能不探讨其特点和作用,现暂时总结一下,以资共享。

在诗歌和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中,景物描写占得比重较大,作者往往通过这些景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把许多景物集中在一幅画中,准确有序且形象生动,把自己的情感蕴涵在自己苦心经营的画里,这就要调动多种多样的手法,若去分析,一般有哪些特点呢?就以高中学过的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和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沁园春 长沙》上阙写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看”字领起本词的景物描写:在这幅画里,作者用诗心摄取了山、林、江、舸、鹰、鱼等一系列的景物虽多而不乱,景物的布置很有顺序:由远及近,这就涉及到观察景物的角度,有次序的才能美;否则,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再美的景胡乱安置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法:从写景的视角上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色彩上看,作者浓墨重彩,对比鲜明,充满着勃勃生机;从动静的角度看,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从虚实上看,有眼前景,也有心中景,虚实结合。总之,作者调动他多种手段,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雄奇伟丽的湘江秋景图,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散文大家朱自清在他的《荷塘月色》里,也用他的如椽巨笔,曲折有致地传达出他的心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 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不仅如此,他笔下的景物不再是自然界里的无感情的东西,一个个都是情种,让人感觉到时刻向你抛眉弄眼,有满腹的心事向你倾诉,这在于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把荷叶比成裙,且是舞女舞动时飘起来的;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写出了花的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荷香比成歌声,若有若无,隐约随风,缠绕耳际,让人心醉,把闻到的通过听到的表现出来,真是妙极!作者不仅绘其形,还运用拟人雕其神,荷花,袅娜、羞涩;荷叶,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流水,脉脉含情。这哪里是“物”,这是人,是少女!她要向你诉说万种风情,让你心动神摇。当然,这里的描写也有动有静,有虚有实。作者调动了大量的手段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美,传达出自己的无限情意: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总之,在运用写景来抒情的诗歌和散文中,景物的描写主要是用来抒发人物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看,写景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写景的视角上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等,分层写景,符合逻辑顺序,也更具美感;从对景物的感知调动的感官上,可视,可听,可嗅,从多个角度写景,有形有声有色有味;从色彩上看,运用大量冷或暖色彩的词,渲染一种阴沉或明朗的氛围,悲乐之情由此可现;从修辞格上讲,可比喻,可拟人,可夸张,可排比,可对偶,使景物形象生动,有气势,具有音韵美;写景还常常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营造意境,又富有生机;还有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虚实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事物,揭示人物内心;有时,还运用叠词,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传统的叙事类的作品中也少不了场景描写,作家往往用它去表现人物、推动情节、深化文章的主题,下面就结合具体的作品来作分析: A、首先对人物的作用

作者往往给作品中的人物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营造一处特殊的意境与氛围,尤其是侧重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甚至揭示人物的性格。

(1)、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心理。《祝福》中开头的场景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些有关年底祝福的场景描写,虽是炮竹声声,但作者并未突出其本身热闹喜庆的特点,选取“沉重的灰白的晚云”、“钝响”“阴暗”“乱”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烘托出“我”的 心情。《山羊兹拉特》中有一段赏心悦目的场景描写,不仅暗示暴风雨已过,也营造出一种的 意境,烘托出阿隆的 情怀。所以高明的作者不是把情感明召大号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自己玩味出来。(2)、营造意境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故乡》中,作者回忆少年闰土,有一段这样的场景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此段描写营造了 意境,导引闰土这一人物出场,给闰土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正面衬托了少年闰土 的形象。《炮兽》一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字来写炮兽的疯狂与强大,渲染出紧张恐怖、令人窒息的氛围,其实也在为下文炮手和朗德纳克的出场作铺垫,这么疯狂强大的东西都被制服了,反衬出炮手的勇敢无畏尤其是朗德纳克的沉着冷静与有勇有谋。

(3)揭示人物性格。

有一些场景它并不是用来营造意境渲染气氛,主要是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尤其是对一个人的客厅书房的描写。《林黛玉进贾府》对于荣府尤其是“”的描写,通过

显示出其家主人的 地位身份及其富贵来源。《祝福》中有关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也堪称经典。“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一个老于世故、落后保守的地主阶级形象典型跃然纸上。

B、场景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场景描写不仅对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作者往往给故事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或凄凉或明朗的场景暗示出故事的结局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调子,有时甚至用一些景物去推动情节的发展。《祝福》中开头的有关祝福和雪的场景描写,使进入小说显得舒缓、自然,给故事交代了一个特殊的背景,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最能体现封建礼教的年底的祝福时,更加强了其悲剧性;而这段 的场景,也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全文就笼罩在这种凄凉的基调中。《山羊兹拉特》中有关暴风雪的描写“”,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又怎会有山羊兹拉特和阿隆的相依为命的故事情节?场景描写的这种作用在《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文中,施耐庵先生用了大量笔墨写了风雪之大,因为风雪大“屋子摇撼得动”,而至于把用来住的草堂都压塌了,林冲只能到山神庙暂时栖身,又因风雪大,用石头堵住了山神庙的门。想把林冲活活烧死的陆虞侯等也来此躲风避雪,进不了山神庙而在门外邀功请赏,说出了火烧草料场的阴谋,林冲怒火中烧,杀了三贼,直上梁山。这回写得异常精彩,尤其是对于风雪的传神描写,直接推动了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C、对主题的暗示象征或者深化作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的景物描写不再仅仅满足于营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氛围,抒写一种心情,而是有特殊的涵蕴,这样的描写往往有暗示或象征作用。尤其是把场景置于文章的结尾,结尾往往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之笔,此处用景物描写来替代,既委婉含蓄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值得品味,发人深思。《炮兽》中节选文字的结尾这样写道“”这段阴森恐怖的场景,暗示了未来不可知的更大的危险。郁达夫的《悼鲁迅》的结尾“”,这里的新月不再仅仅是指刚升起的月亮,还象征着,《祝福》的结尾写道“”,这段收尾不仅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写人们的热闹喜庆,众神的醉醺醺并要降福给鲁镇的人们,而就在此时,祥林嫂却死去了,更增强了讽刺与批判的力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丹柯》中关于森林沼泽雷雨的描写占了文章的很大部分,随着环境的步步恶化,推动着故事走向高潮;此外,这些景物描写象征了人生路上的坎坷,使本文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是对主旨的进一步深化。

在一些文章中,景物是发展变化的,有哀景有乐景,运用对比的手法,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丹柯》中丹柯率领人们走出险境的恶劣恐怖的景物描写与丹柯牺牲后人们获得光明自由的场景描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丹柯 《山羊兹拉特》中暴风雪来时的场景描写与阿隆与兹拉特战胜暴风雪后的景物描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没有兹拉特的救助,阿隆将被可怖的暴风雪吞噬,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不止在营造意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D、结构上,给下文做铺垫或照应前文。

有些景物描写不只为文章的内容服务,它还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在结构上作了精心的 安排,看似是不经意的一笔,恰能使后面所发生的情节不显得突兀,因合情合理而让读者信服,这样的景物描写就为下文作了铺垫。在《山羊兹拉特》中开头的景物“”,这里的芳草就为后文阿隆找到草堆,兹拉特吃到青草活下来并救助阿隆作了铺垫。《炮兽》中的前文有这样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就为后文朗德纳克拿起钞袋卡住 作了铺垫,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故事怎么能让人相信呢?《祝福》中的开头与结尾都有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只是突出了的主题,在结构上还首尾呼应,更显出了作者小说的成熟。

景物特点 篇3

关键词: 旅游文本 景物描写 特点 翻译方法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海外旅游,出境游已成为新时尚。英语作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成为国际旅游业中使用最频繁的服务类语言,众多国外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为了使中国游客更好地欣赏旅游景点的自然之美及西方的异域文化魅力,大量国外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被译成中文。笔者选取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本特点,并对其常用的汉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般来说,景物的描写可分为两种方式:说明性描写(expository)与联想性描写(suggestive)。说明性描写以从所描写事物中获取信息为目的,景点说明词就属于说明性描写。联想性描写是要求对所描写事物产生直接的感官联想。以下笔者将重点讨论英文在联想性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一)用语简略

通常,英语旅游文本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行文用词简明扼要,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文本中常用客观的具象罗列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之美,给读者留下明确具体的印象。例如:

(1)Tiny islands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 Hunks of oral reef, coconut palms and fine white sand.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紧密相连,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环绕半岛边缘。岛上珊瑚礁红,椰树成片,沙滩如银,景色如诗如画(贾文波,2004:110)。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英文句子用语简洁明了,没有太多的修饰成分,几乎全是景物的罗列,珊瑚礁、棕榈树叶、白色沙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岛风景画。

(二)结构紧凑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十分讲究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语法规则十分严格,表现为一种严谨的空间搭架式立体结构,反映出英语表达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美学特点,要加强语义、扩展信息。英语不是单纯靠词语的添加,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的,句子的深层寓意在很多情况下常隐含在句子的上下文之中。例如:

(2)Although the state (Hawaii) is located in the tropical zone,its climate is comfortable because of the ocean currents that pass its shores and winds that blow across the land from the northeast. The temperature usually remains close to the annual average of 24 degrees Centigrade.

虽然夏威夷地处热带,但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4度左右。岛上常有东北风刮过和太平洋的气流经过。

以上英文例句中的画线部分包含英语句子中常用的一些连词和代词,通过这些词汇的应用,使句子的结构更紧凑,逻辑更严密,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表达注重“形合”的特点。

(三)善用比喻

英语旅游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还常常通过鲜明的比喻或隐喻,使表达显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通过合理运用比喻让景物活起来,也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更清晰、直观。例如:

(3)The harbor looked most beautiful in its semi-circle of hills and half-lights. The color of a pearl gray and a fairy texture.

只见海港环抱于半圆形的小山丛和朦胧的灯光之中,煞是好看。一片银灰,宛若仙境。

(4)Pearls of water drops oozing out of grassy clefts gradually accumulate to form a small pool like a pale green mirror.

溪水从长着青草的岩石缝隙里,像珍珠一样,慢慢地沁出,渐渐的积成一小洼,好似一面淡绿色的小镜子。

以上例子中,例(3)运用的是隐喻,把海港的构造比作仙境,生动地刻画出海港之美。而例(4)中则把水滴比做珍珠,把水洼比做镜子,使小溪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直观清晰起来,使语言表达更丰满,凸显出意境之美。

二、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常用翻译技巧

英、汉民族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統、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文化和审美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英、汉旅游文本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差异。英语旅游文本中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旅游者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和自然之美。因此,翻译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时应以读者效应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英、汉景物描写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有效达到交际目的。

具体而言,译者应先对原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把握原文景物描写的发展脉络,从字里行间读出原文所描述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所描述景物的图像。然后在翻译时,译者应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等各种语境因素,力求实现从原文到译文在形象与意象、具体与抽象、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有效转换,用符合目的语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语言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为使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汉译符合汉语的体裁规范,使译文雅俗共赏,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可结合源语文本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增译、分译和结构调整。

(一)增译

增译又称增词法(amplification),是指在翻译时根据目的语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文语义信息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词,将原文的内涵意义加以引申,或使译文表达更通顺,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例如:

(5)There are scene of all sorts,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看看各种表演,像激烈的格斗,精彩的骑术,上流社会的形形色色,普通人家生活的情形,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恋爱场面,轻松滑稽的穿插等(叶子南,2001:76)。

此例中的汉语译文采用了典型的增译手法,画线部分为译文增加的词,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隐含意义,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用“形形色色”更好地表达了scenes的复數形式;“生活的情形”隐含在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之中;原文字面上虽然没有“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但译文绝对没有添加文外之意。如果将这些加进去的词语去掉,虽然不会影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但很可能使译文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也不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二)分译

由于英、汉句型结构上的差异,英、汉语不可能在句式上完全对应,这就要求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切分。切分的单位可大可小,有时原文是一个简单句,但句中的某一个词或短语会影响译文的效果,这时就有必要把这个词或短语单独抽出来,构成一个独立的从句或一个独立的句子,这种方法就叫分译或拆译。分译法通常用于英语长句的翻译,一般需要把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比如说把一个定语从句拆成另一个独立句,或是一个主谓结构,同时根据原文的意思在词序上作必要的调整。长句拆译的常用方法有“顺拆法”和“倒拆法”。顺拆法就是大致上按句子的意群分成一个个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按原来的先后顺序译出,适当填进一些连词或虚词,以保证意思的连贯。倒拆法就是按意群把句子拆开,逆着原文的句法排列,逐步往上倒译。在有些情况下,则需要综合应用顺拆法和倒拆法来翻译。例如:

(6)The sky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urned the Seine into a lovely shade of blue which trembled in the hazy sunshine filtering through leafy branches of the trees lining the river’s edge.

原文包含了英文特有的句法结构,通过使用过去分词、定语从句、现在分词表达出英文长句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英语表达的长处。具体翻译时,译者先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把它拆分成几个分句:(1)The sky reflected in the water,(2)turned the Seine into a lovely shade of blue,(3)which trembled in the hazy sunshine,(4)filtering through leafy branches of the trees,(5)lining the river’s edge。然后依次把每个分句的意思译出:(1)天空映照在水面上,(2)把塞纳河染成了漂亮的蓝色,(3)(塞纳河)在朦胧的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4)(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树木,(5)(树木)排列在河的两岸。最后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添加适当的词语并调整语序,汉语译文如下:

天空映照在水面上,给塞纳河染上了一层怡人的蓝色;朦胧的阳光透过两岸枝繁叶茂的树木,照得河水碧波荡漾。

(三)结构调整

由于英语旅游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此外,英语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和写作结构上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鉴于以上原因,在对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进行汉译时,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需要,在不损害原文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对原文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例如:

(7)Beautiful and serene, Malacca is perfect for tourists seeking rest and relaxation in a tropical paradise.

对于在热带天堂中寻找休息和轻松的旅游者来说,美丽宁静的马六甲可谓完美无瑕。

译文根据汉语的行文需要,调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将“for tourists seeking rest and relaxation in a tropical paradise”先行译出,让beautiful 和serene作定语修饰 Malacca。这样的译文更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易让中国游客理解和接受。

结语

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译者只有把握好其语言特性,在汉译过程中以读者效应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才能译出符合中国读者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译文。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出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及常用的汉译方法,以期为英语旅游文本的汉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5).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大纲 篇4

教学目标

一、在景物描写中,强化“观察”的意识

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景物

教学方式

以说导写(用说话的方式引导写作,促进写作,使说写能力同步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短时间观看后,要求学生口述画面内容。

教师点评:对景物描写前,首先需要观察;要想描写得正确、细致,更好的把握事物的特征,平时必须要有较强的.“观察”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

二、阅读《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一文,要求学生概括出其中要点。

三、引出作文训练题:

把文后第一、第二题结合起来(分组与观察的工作,教师已布置),以第一题中的“参考题”为参考,也可以另写对象,500字左右。

四、15分钟的构思,然后要求学生说出:(1)全文主要内容或感情(2)某些具体内容:尽量详细,能说出一些好的词句,开头与结尾必须说出,以供大家讨论分析。

上一篇:执行困境下一篇:反思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