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节能可持续发展 篇1
发展节能产业能为我国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推动天津市节能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节能产业是跨行业、涵盖面宽、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显著的综合性产业, 与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照明、化工等传统产业有着较大的交叉, 涉及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加快发展节能产业, 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推动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1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节能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以节能汽车和节能家用电器为主导, 在节能建筑材料、节能型通用装备、节能型照明器具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
在节能汽车制造方面, 新区聚集了以一汽丰田、松正、长城为代表的节能型汽车研发生产企业, 在小排量、混合动力车研发方面积累了较强技术优势, 已具备批量化生产的条件。
在节能家用电器生产方面, 新区聚集了三星、大宇等国际知名的家电制造商, 节能型产品比重不断加大。此外, 新区还依托高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建设国家节能蓄能产业基地, 将在蓄能、自然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等节能蓄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节能照明器具生产方面, 依托斯坦雷电气等企业, 新区在光电子、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特别是在汽车照明显示装置、广告显示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节能建筑材料方面, 国际知名建筑材料制造商在新区设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代表企业为欧文斯科宁、西控茵诺威达等。
在工业节能装备制造方面, 新区聚集了SEW-传动、西门子电气传动、特变电工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在节能输配电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在节能服务方面, 新区目前已有17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 并建成了国内首个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所。依托中兴能源、中节能、远大低碳等专业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 新区已初步具备了开展一体化节能服务的基础。
2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
经过对国内外节能产业发展趋势和滨海新区节能产业现状分析, 我们提出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为:
依托滨海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节能环保市场, 积极打造以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引领,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为重点, 技术研发、引进、再创新为支撑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坚持外向型发展, 把握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趋势, 充分发挥发达国家参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 吸引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积极入驻, 充分发挥临港优势, 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积极引入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将滨海新区建成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服务综合示范基地, 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装备的产业化基地。
3 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1 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广泰达环保公司发展模式, 培育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移交为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集成商, 通过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服务带动上下游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技术研发引进。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重点扶持培育2~3家节能服务龙头单位和8~10家节能服务骨干单位。
3.2 贯彻落实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依托滨海新区八大主导产业和产业聚集区, 以推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节能减排为重点, 规模发展低碳冶炼、余热余压发电、蓄热式加热、冷温锻工艺等工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支持滨海新区电力、冶金、石化等高能耗行业对原有传统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继续推行余热余压发电, 实施IGCC (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示范工程。
3.3 推广普及建筑一体化节能示范
依托滨海新区石化、冶金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轻纺经济区、汉沽、大港为重点发展区域, 继续发展工业废渣、粉煤灰等生产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烧结非粘土薄壁空心砌块、内热煤石烧结砖等新型墙体材料。规模发展非电空调的生产, 发展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蓄冷和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装置, 集中式空调风机水泵变频调速装置生产。规模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产品, 以中新生态城、中心商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旅游区、北塘经济区等为试点, 促进节能墙体与节能装备集成一体的标准化住宅产品推广应用,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制定。
3.4 规模化发展智能电网装备制造
以中新生态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 加快发展电动车并网充电系统、大规模电池储能变电站及智能电网配套装备和产品;依托天津特变电工、SEW-传动设备、霍尼韦尔等创新能力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规模发展智能电表及智能用电终端、智能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高性能电力电缆、特高压变压器等智能电网产品, 加快节能型输配电设备的普及应用。
3.5 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技术水平高的节能环保产品, 支持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促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宣传力度, 贯彻落实对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 通过市场和行政双重手段调动企业进行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积极性。
摘要:发展节能产业能为我国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是推动我市节能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分析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滨海新区节能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滨海新区,节能产业,主要任务
节能可持续发展 篇2
一、我市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wmxz.cn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石油资源处在衰竭期,面对形势,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地提出:“构建大庆市全面发展战略新高地”的战略思想,实现大庆的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建设节能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目前,我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当脆弱,能源消耗严重。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城市、县城房屋建筑累计面积6543.39万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4477.1万平方米(包括:住宅面积2952.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524.5万平方米)。经测算在一个采暖期内,全市标煤总消耗量约102万吨,按燃煤300元/吨计,消耗3.06亿元。如大力实施节能,按节能标准50%,则建筑本体即可实现30%,一个采暖期可节约标煤27.3万吨,折合燃煤约30万吨,按300元/吨计算,可节约奖金9000万元。公共建筑节能测算大约是1.5亿元,可为我市财政节省2.4亿元用于替代产业的投资,加速我市的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二是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精神和物质需要。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是满足人类物质和生活需要组成部分,人们也对建筑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受石油、石化生产的影响,环境质量十分恶劣,为此提出了“东移北扩”总体规划目标。目前,已逐渐形成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风新村、让胡路两个大型居住区,由于供热设施集中,能耗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他污染物都会污染空气、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酸化,破坏生态平衡。节能建筑由于采用了成套的节能技术措施,譬如适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墙体保温、屋面保温、中空双层玻璃窗、保温门和节能空调等,减少了围护结构的散热,改善了建筑热环境的质量,提高了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既节约了能源,改善了环境,又降低了房屋的使用成本,住户得到了实惠,进而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满足生活需要。
三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需要。节约建筑用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10月12日上午听取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汇报后指示:实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并把节约放在首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亦指出:建筑节能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建设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注重科学用能,合理用能,针对不同气候地区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陆续颁布。其中,针对湖南省这类气候地区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于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还在2000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76号令“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建筑节能的管理、责任、处罚作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总之,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大庆市可持续发展,事关把大庆建设北方现代化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全面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必须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建设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战略新高地,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强化监管为手段,以提高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达标率为重点,坚持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以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先后有黎明小区、阳光佳苑、八一农大、大庆石油学院、东湖上城、祥阁小区等23个居住小区全部按建筑节能50%标准设计,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总面积的13.6%。又以完善制度、立足长远的思想为指导,在全省率先出台和下发
第九,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大庆石油学院、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公司等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对新型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研究,为建筑节能提供技术保障。重点研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空调技术、住宅集中采暖技术、太阳能电池草坪灯、太阳能电池路灯等建筑节能技术;开发、推广外墙保温体系、节能门窗技术、屋面保温隔热技术、热量监督体系、引进和借鉴国际、国内成熟的、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体系、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节能减排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石 篇3
经济矛盾未解决
过去有一种担心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中国2006年以来的实践却恰恰相反。在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情况下,2006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1%,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1.5%。有关人士表示,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
大家的共识是,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都有着高度的肯定。
也许是从环保部门转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解振华对不计环境保护的发展所造成的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超过环境负荷,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则表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重大的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去年国家确定的节能4%和污染减排2%的目标没有实现,加大了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解振华也坦承,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行业增长了20.1%,同比加快了3.6个百分点。这种格局使得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也在不断暴露。
“从经济增长的态势来看,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仍呈增长势头,结构性污染问题仍未缓解,从环保总局和批复项目的行业来看,电力、石化、钢铁、有色等重污染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从污染减排的现状来看综合措施还未到位,减排投资渠道不畅,各地淘汰落后产能进展不平衡。如果这些状况不及时扭转,不但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难度很大,而且将对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的担心所在。
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尽管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形势严峻,但官员和专家学者依然有足够的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了1.33%,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位GDP能耗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长11.5%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81%和0.28%,首次实现了两个指标的双下降。
对于如何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解振华提出了几条主要措施: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的力度;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1000家耗能大户企业节能行动,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四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五是逐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六是加快法制建设,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节约能源法修订稿已经审议通过,大体上明年二月循环经济法有可能通过颁布。
作为环境主管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表示,将配合国家发改委做好四区的划点工作,也就是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这四个区域的划定工作,以利于调整产业布局。同时将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企业环评准入的门槛,进一步遏制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发展的速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今后所有的新上项目必须在完成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家环保总局还将实行严格的减排目标考核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各省、市、自治区的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则更多地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节能减排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政策法规保驾护航,但节能减排工作要向纵深目标推进,关键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我国应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通过战略政策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要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示范提供经济、政策、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要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的发言,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行动。
六大措施跟进
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推出包括经济制度安排、财政投入力度、重大工程选定、环保监察等六项措施,保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六项措施中,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仍是首要办法。
解振华表示,依法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13个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其中,包括要抓紧落实“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炼钢能力5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5亿吨,造纸能力650万吨的任务。将淘汰落实产能的任务进一步分解到相关的地区和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企业,必然带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及企业职工安置等问题。这样,相应地退出激励机制需要完善起来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激励机制,办法已经制定出来。即今年中央财政拿出了20个亿作为支持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补偿。这些资金一部分用于政府转移支付,另外是对淘汰的企业职工的安置或者是进一步的转产给资金上的支持。
节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篇4
倪维斗:从技术节能、系统节能、体制节能(即产业结构节能)和社会节能4个层次可以初步勾勒出中国节能体系的框架。
目前我国一些产品的能耗较高,从本质上看,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不到位,各个环节的利益链没有组织好。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元巨量资金,但发展模式并没有多大变化,某种程度上还更强化了高能耗的发展模式。从长远看,这会对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埋下更深的隐患。从节能角度看,在这一二十年,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家调控和体制调整,为我国经济发展塑好型、奠好基。但近期的国家行为却没有在这方面有明显成效。
其实,节能本身就是在开发能源,而且是最“清洁”的能源,在这方面我国的潜力是极大的,这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
记者:在节能和能源利用方面,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社会节能?
倪维斗:社会节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些年来,社会上已经出现一种追求奢侈生活的倾向。实际上按我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按我国的综合资源禀赋来看,我们绝对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来消耗能源。到2050年,按所能提供(包括进口)的各种能源来看,再考虑到环境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我国的人均能耗应该控制在3.5~4.0吨标煤之内,比目前美国人均11吨和英、德、法人均6吨要少得多,全国各种能源消耗总量限制在60亿~65亿吨标煤内。因此,我们要有明确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低能耗限度和合理的能源服务水平。
从全国看,应当通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与此相适应的、各阶层人民努力遵循的、比较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消费模式,即要树立一个样板,绝对不能把“胃口”吊得很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从各个角度,如税收、文化、道德、行为准则等方面,加以提倡和引导。此外,从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节能监测和节能服务等建设方面更要加速进行,这些方面的贯彻落实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所有这一切当中,最重要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要带头做出榜样。当然,这绝非易事,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只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指标,而不从更深层次加以深入分析和进行全面改革,恐难完成任务。
记者: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节能意义重大,从目前情况看,调整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倪维斗: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的重要方面。而其所以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因为GDP在很大程度上变成资金运作,一定程度上是一些利益集团的博弈。而这些利益集团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都把扩张作为第一要务,而国家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以体量大小为末位淘汰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投入资金的单位收益率)也促进了这种扩张。
调整产业结构,对节约能源具有极大的潜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模式,要平衡中央、地方、企业集团的利益,这牵涉到中央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地方政府及其主要官员的评价体系(官员升迁机制),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链等。
节能可持续发展 篇5
统计数据显示,钢铁、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等这些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全社会能耗将近77%左右。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高耗能项目增长过快,行业间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总而言之,这都是目前这些行业所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企业解决高耗能问题除了跟企业经营方式有关,最大的原因则与企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去年对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是工信部对严肃处理高耗能产业所下发的第一张政策条令,而水泥行业以其特殊的工业地位也成为国家实施绿色发展所燃烧的第一把火。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不得不对生产方式进行调整,更多的是在生产设备上狠下功夫。
据了解,通过水泥企业选购的设备已经占据了整个行业设备总需求的大半部分,尤其是作为水泥生产的前端破碎设备更是在科技上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大型化、绿色化破碎设备成为水泥企业在选购中优先考虑的标准。截止到目前,我国知名的水泥粉碎设备生产商郑州鼎盛所研发的大型单段反击式破碎机和石灰石专用破碎机逐渐成为市场上的首选,原因就在于其生产的破碎机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反击式破碎机更是以产能优势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新型高产量碎石设备。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就是要严格控制高耗能、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在此次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形势下,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以及关闭小的生产能力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是当前高耗能产业的主要突破手段,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才是解决浪费污染的最佳途径。
节能可持续发展 篇6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城镇人口飞速增加的需求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在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总量将持续保持在10亿m2/年左右,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为100~150亿m2。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采暖需求线不断南移,新建建筑中将有70亿m2以上需要采暖,10亿m2左右为大型公建,按照目前建筑能耗水平,则需要增加1.4亿吨标煤/年用于采暖,增加4000~4500亿kW.h/a用电量。这将成为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
当没有采取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基本维持目前建筑能耗水平时,与目前能耗总量相比,到2020年,我国需要新增采暖用煤1.4亿吨/年,新增建筑用电4000~4500亿kW.h/a。而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后,有可能在同样的新增建筑量的条件下,基本不增加采暖煤耗,建筑用电总量仅增加1100~1300亿kW.h/a。所节约的燃煤量约为我国目前煤炭总产量的10%,所节约的电力约为三峡全面建成后年发电总量的4倍。因此,建筑节能应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一矛盾的最重要的措施。
节能降耗坚持可持续发展 篇7
水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产业, 是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产业。水泥行业作为我国主要的高耗能产业之一, 是工业领域节能的重点, 其节能效果对完成我国能源消耗目标、工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资料显示:“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以上, 其中钢铁、石化、建材、有色为主要的能耗行业, 是我国工业节能工作的重点。建材工业是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产业, 能源消耗约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10%, 在全国工业部门列第四位, 其中,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砖瓦4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建材企业总能耗的90%, 是建材工业节能的重点产业。全国“万家重点用能企业”名单涉及水泥、玻璃、陶瓷等子行业共2 796家建材企业。其中, 水泥企业1 241家, 占全建材行业的45%。”
1 公司概况
云南瑞安建材投资有限公司 (云南拉法基) , 是2004年6月按省政府的部署, 云南省水泥行业在全省工业领域率先实行行业整合, 由原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开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东骏水泥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成立的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随着行业整合的深入实施, 香港瑞安有限公司通过收购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及向合营公司认缴现金出资, 于2006年4月28日挂牌成立云南瑞安建材投资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 云南省政府与世界水泥巨头—法国拉法基集团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扩大建材行业战略合作协议》, 明确了拉法基作为云南建材工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随后, 拉法基与香港瑞安联合重组, 形成了滇中南、滇西北为区域, 以富民、红河、东骏、剑川、丽江、云龙等水泥企业为骨干的企业集团。成为云南省水泥行业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生产工艺最先进的水泥集团之一。
拉法基集团是世界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 拥有170多年历史, 自2005年来, 一直是建材行业唯一入选“全球100家可持续发展最佳公司”的企业。2008年进入云南管理公司以来, 大力推进集团“将专业技术与生产经营、创造价值、尊重员工和当地文化、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能源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与云南省政府就云南省建材行业升级重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指导下, 在加快云南省水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节能政策、发展废物利用, 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方面, 做了许多的工作。
2 拉法基集团在云南公司的节能可持续发展实践
拉法基集团在云南公司的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承诺与实践, 主要体现在:
(1) 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 提高产能, 降低能耗。
水泥生产企业的能耗使用情况与生产方法、生产方式、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从管理水平看, 管理越科学、越精细, 能源浪费越少, 节能效果越好。拉法基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 逐步将其优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及工具贯彻落实到各工厂。首先对设备管理和维护实行精细化管理, 因为这是能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直接影响生产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抓好生产过程的精细化控制和管理, 有利于实现水泥行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落实。熟料烧成工序是水泥生产的主要耗能环节,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的耗煤集中于熟料煅烧阶段。公司通过加强窑系统精细化管理, 保证窑系统生产设备运转率以及提高了熟料产量和质量, 保证正常生产, 防止重大设备事故发生, 减少降低设备事故停机次数和时间, 从而实现高产稳产、降低单位能耗的目标, 公司熟料热耗明显下降。2009~2013年连续5年公司10条窑平均热耗比2008年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平均下降9%、降低337MJ/t;熟料单位电耗平均下降1%, 虽然下降幅度较小, 但均呈下降趋势。
(2) 大力推行劣质煤的利用。
劣质煤的利用是公司合理利用资源, 在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一个亮点。2010年公司劣质煤利用率平均为10.43%, 其中, 旗下4家工厂实现了零的突破, 之后逐年递增, 至2013年, 公司平均达到26.9%, 旗下所有工厂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高的工厂利用率达到80%。2014年公司劣质煤使用目标再度提高, 平均为34.5%, 最高的工厂依然为80%, 最低的为10%。
(3) 积极推行替代燃料的利用。
从世界范围看, 水泥窑使用的燃料种类多样, 我国水泥行业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 而在欧盟、拉美的许多国家可燃废物和生物质燃料的使用量稳步提高。水泥窑使用可燃废物替代一次能源, 无外排残渣, 材料利用效率高, 在发达国家已有30多年的实践, 欧盟50%的可燃废物被水泥窑利用, 年用量超过600万t。使用替代燃料能够在熟料生产能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我国水泥行业采用替代燃料的时间短, 燃料种类少, 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是节约原煤的有效途径之一。公司根据各工厂生产工艺及资源情况, 对各工厂制定不同的替代燃料使用目标, 并跟踪实施结果。2013年公司旗下的华坪工厂实现了零的突破, 全年实现替代燃料占熟料总燃料比重4.4%。2014年公司继续积极推进替代燃料的使用, 并推广更多的工厂使用, 对旗下4个工厂制定了目标, 最高的4%, 最低的1%, 并加大跟踪力度, 确保完成预算目标。
(4) 大力发展低温余热利用项目。
为贯彻执行《国家能源法》, 合理使用有限资源, 变废为宝节能降耗,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0年12月, 公司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签署《拉法基瑞安水泥生产线低温余热利用项目协议》合作协议, 对公司旗下的5条日产熟料2 500t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实施低温余热利用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上半年前全部完工投入运营。自2012年投运以来至2013年末, 吨熟料余热发电量已达到22~29k W·h/t, 合计总发电量达1.3亿度, 节约标准煤5.3万t。
余热发电项目的建成投产, 标志着公司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 投资节能粉磨设备, 淘汰落后产能。
五年来, 公司不断优化水泥粉磨系统, 投资1.1亿元新建节能粉磨设备。如, 对公司旗下的剑川工厂粉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投资2 000万元增加1台辊压机, 为2台水泥磨作预粉磨, 增产、节能效果明显, 台时产量比原来提高40%, 吨水泥电耗下降10k W·h。
公司在节能降耗工作中, 建立开展集团内纵向能耗指标对标活动, 不断找出差距制定行动计划改进。如, 公司旗下的华坪工厂, 2010年在拉法基集团全球水泥工厂能耗对标活动中, 年度平均单位水泥粉磨电耗最低, 被评为节能优秀。
2011年公司为旗下的开远工厂投资7 000万元新建一台节能型水泥磨, 淘汰其原有的3台低产高耗能落后磨机。五年来, 公司共关停淘汰落后水泥磨共11台。为节能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3 结语
五年来, 云南拉法基在节能降耗的目标管理工作中, 通过以上5个方面措施的实施和管理力度的加强,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公司统计年报数据显示, 自2009~2013年期间, 单位产品能耗大大降低, 吨水泥能耗平均值与2008年相比均呈下降态势, 年平均下降幅度达30%, 五年来下降幅度稳定保持在23%~35%之间, 达到并超过了GB16780-2012《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推荐执行的先进水平。
拉法基进入云南五年多来, 凭借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公司走在了技术和市场的前端, 成为建材行业的佼佼者。拉法基在中国的发展目标不仅是要成为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 而且要成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并通过卓越的“多元本土化”管理, 为中国、为云南水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论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建筑节能行业的诞生历史并不久远。建筑节能, 在发达国家最初被定义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额外散失。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 执行新型节能标准, 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 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 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 充分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2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史
在我国建筑节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被正式提出, 到目前才发展了约30年, 不过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此期间我国相应的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如1986年国家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0年通过了《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2004发布了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审查工作”的通知、2005年7月开始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6年1月施行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以上大致列举了我国关于建筑节能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设立的一些法律法规, 其中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指导全国节能的大法, 该法对我国的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2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各种科技园区、大型建筑群、生活小区群和小城镇不断涌现, 建筑行业迎来新的高峰。据有关部门测算, 我国现有总建筑面积已近500亿平方米, 同时我国房屋总面积还以每年17~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 超过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房屋总面积的总和。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速度还将会有所加快。预计到2020年, 全国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快速激增给我国的能源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为我国每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超出发达国家标准的1~2倍, 并且我国现有建筑节能的的效率仅仅达到发达国家节能标准的的35%。我国境内各种已有建筑中约96%为高耗能建筑, 即使新建建筑物中也有约94%属于高耗能建筑类型。
2.3 中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我国建筑节能在法律法规上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首先,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国家一直在倡导发展节能建筑、实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技术体系和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缺少配套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特别是缺少技术细节以及可操作的实际标准;其次, 建设部虽于1995年就已经正式发文鼓励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但由于相关执行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 所以新能源在建筑节能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还很薄弱;最后, 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还有欠缺, 我国公民的节能意识还比较淡薄。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建筑节能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在我国实际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
3 解决我国建筑节能问题的途径
3.1 加强技术培训与实践及节能技术的研发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 再加上经济发展离发达国家相差还很大, 所以在建筑节能的技术上相对贫乏。所以,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发展自主创新的节能技术, 加强先进技术的培训, 搞好节能型建筑的试点积累设计、施工经验, 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升华, 再在部分城市加以推广实验, 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同时, 个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特点, 因地制宜, 加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与新产品, 争取早日实现主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的生产本地化, 在提高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大大降低本地区建筑节能的成本, 实现建筑节能的产业化、区域化。
3.2 制定并出台相关扶持和激励政策
正确及时的政策出台是新型行业兴盛的关键, 而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出台的相对滞后, 是制约我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节能型建筑的设计、建设等成本普遍高于普通建筑, 仅仅靠政府的强制措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所以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能有效刺激节能产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政策:首先, 对研发建筑节能技术、生产建筑节能产品、改造现有的耗能建筑、新建节能型建筑等给予贷款;其次, 对建筑节能行业给予税收和专项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最后, 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税收这一有力武器, 严格限制建设高耗能建筑, 及生产高耗能建筑材料、产品。
3.3 尽快消除认识障碍
公共建筑还是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 所以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公共建筑上。积极开展各级政府机构的建筑节能节能工作, 各级政府机构能耗的降低, 不仅节约了行政开支, 还可以起到建筑节能模范带头作用, 对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因此, 我们下一步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各级政府机构的建筑节能工作上, 要尽快制定并强制实行相关的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标准及用能定额。目前, 我国社会各界严重缺乏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一方面,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建筑节能这一概念, 对建筑节能这一意识更是非常淡薄;另一方面, 由于节能建筑的成本要高于普通建筑的10%左右, 面对这一利润障碍, 即使是了解建筑节能的房地产开发商也都望而却步, 积极性很低。为此, 必须通过网站、电视、报刊、杂志等公共媒体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 把政府提倡建筑节能的新政策、作用和意义讲深讲透, 通过深入宣传, 让广大群众了解到建筑节能的概念及意义。
4 小结
节能可持续发展 篇9
人才的紧缺带来的问题不仅波及节能服务公司, 也为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带来了考验。对于用能企业而言, 一边是政府部门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边的企业内部节能技术人才的缺乏, 在“夹缝”中生存的用能企业如何得以生存?而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 一方面是用能企业迫切的节能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节能技术人才的紧缺, 公司做大做强谈何容易?
业内专家表示, 从长远来看, 高水平技术人才紧缺, 特别是综合性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对节能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节能意识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 可以说节能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巨大的节能潜力, 专业的技术人才反倒成了问题。
对于业内企业而言, 人才的紧缺已与融资难相当, 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建设节能省地住宅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节能建筑
住宅和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住宅建设规模和住宅存量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已经成为国家资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初步测算,我国住宅建设用钢量占全国总用量的2 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0.6%;城市建设用地30%用于住宅建设;全国400亿平方米现有建筑9 9%属于高能耗建筑,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 0%,是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如果加上建材生产和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能耗,住宅总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 7%。从土地占用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均用地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平均83.3平方米,而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人均用地100多平方米,这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的国情极不相符。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全面把握国际行业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第一,发展节能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鲜明地提出了3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可分割。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耗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三是必须为当代人和后代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1 9 9 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发人深省地指出:“地球不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的”,号召世界各国不仅要关注发展速度,更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进入2 1世纪,人类和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于大量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越来越高,温室效应越来越强,环境酸化日趋严重,生态灾难愈演愈烈。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发展节能建筑,对改善大气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发展节能建筑是关系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探明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2.4%和1.2%,全国有2/3的城市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23%和20%。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51亿亩,人均耕地1.41亩,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保证粮食安全,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达到17.28亿亩,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和能源已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瓶颈”,是中华民族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可回避的“软肋”。合理开发,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已成国人共识,而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发展节能建筑,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住宅有4个基本要素,即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主要是满足居住者居住行为的基本需求并达到安全、抗震、防火等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对住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舒适性和健康性。只有满足舒适性的要求,才能实现居住者的健康。影响住宅舒适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室内热环境,它是由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地板等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的室内微小气候。良好的微小气候,能够保持人体热平衡,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反之,如果长期在冷热反差较大的环境中生活,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神经、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稳定。特别是在生态恶化、污染严重、空气和水体质量下降的状况下,我们更应当注重居住健康,依靠良好的室内微小气候来调养身心,提高人体免疫力,抵御生态恶化对人体的侵蚀。因此,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是体现以人为本、提高人居环境的内在需求。
二、走住宅产业化之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节能省地”是一个全面节约的发展理念,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实现节能、省地的目标和要求,就必须走住宅产业化之路,加快住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住宅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为此,必须立足科学发展观,理清思路,有序推进。
首先,要建立一套纵向覆盖省、市、县,横向覆盖开发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程序。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是全国住宅产业化的主管机构,各省建设厅是主抓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机构。各市、县要成立高规格的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指派管理机构,全程参与项目审批、土地出让、方案审查和综合验收,从机制上保证节能建筑的规范运作。
其次,要紧紧围绕两条主线开展节能工作。一是要狠抓新建项目的节能管理。虽然政府对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很不平衡,有的项目修改设计和审查时间,甚至疏通有关管理人员调整项目施工许可证发放日期,故意逃避节能审查和监督。二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为缓解住房紧缺的矛盾,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火柴盒式的多层住宅。由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建设标准,这批住宅存在着一定缺陷,加之年长日久,不仅外观陈旧不堪,而且屋面渗漏、山墙开裂、保温隔热性能差等问题愈来愈突出。对于这些旧房的节能改造,要按照“多元筹资、有偿改造”的运作机制筹措改造资金,对列入改造示范的项目可采取“市里补一点、区里贴一点、物业产权人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改造。对确实无力支付改造费用的住户,也要研究帮扶和救助办法。要积极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加层或扩建后向市场出售,将所得资金用于改造,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现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特别是党政机关要带头启动改造工程,以便真正起到示范导向的作用。
第三,要切实把住项目实施过程中的3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把住节能审查关。建筑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项目初步设计方案中必须进行节能专项说明,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必须明确提供建筑热工计算书、节能设计主要技术措施以及相关节能材料、节能产品的技术参数,不得违反建筑节能标准为建设单位另搞一套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二是要把住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关。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将节能技术标准、规范和工艺落实在施工中,确保工程符合节能设计要求。三是要把住验收备案关。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或检测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予验收,并责令整改。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建筑节能情况载人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并在销售过程中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材料及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都要载入《住宅质量保证书》,接受消费者监督。
第四,要重点强化四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以系统工程的要求来指导和强化规划设计。要按照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建造低环境负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与环境的共生共荣、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依靠技术创新,以“四节一环保”为主要内容,选择确立适宜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造体系、部品体系和成套技术,努力实现住宅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通用化,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三是要积极推行住宅装修一次到位。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是向消费者提供半成品毛坯房,而节能建筑则倡导一次装修,更多地向消费者提供成品房,彻底改变目前由客户进行二次装修,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后状况。四是尽快建立住宅性能认定制度。提高住宅性能,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保证住房消费者的权益。
三、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典型示范全面推进
住宅产业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又要建立有利于产业化的管理机制、发展机制,才能保证这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学习,广泛宣传。抓好某个项目的节能,取决于项目实施单位的思想认识;抓好某个城市、某个地区的节能工作,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能只热衷于一路一桥、一个广场、一幢大楼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应当集中更多的精力研究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就住宅工作来说,在促进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和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切实转变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使住宅发展由追求量的增长尽快转变到质的提高上来。
二要强化立法,依法行政。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以充分体现“四节一环保”、住宅产业化和住宅性能认定等方面内容,为全面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尽快形成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真正把住宅产业化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要齐抓共管,配套联动。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住宅建设和合理消费的经济政策,通过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推广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鼓励购买中、小套型、功能良好的经济实用住宅,限制过度消费行为;要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加强城镇规划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宅。
节能抓技改环保促发展 篇11
商南县环保局局长张林告诉记者:“企业要发展,管理人才是大事。近年来,东正公司在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前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并向科学化迈进。工艺技术不断改革创新,拥有先进的检测和检验技术,为公司产品严把质量关。公司本着“勤奋、守信、求真”的精神,与社会各界真诚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节能环保抓技改
1998年改制后成立的商南县东正公司,由于原化工厂早期建厂起点低,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安全环保设施落后,影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自成立以后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新设备,改建厂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厂区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完善安全环保设施,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环保治理水平。通過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走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2005年到2010年,公司又先后投资1176.7万元.新建铬渣解毒生产线1条;建成占地3500平方米,库容2.7万立方米,符合“三防”要求的中转渣库1座,有效解决了新渣的堆放问题。
2009年至2010年底,公司对3#煅烧机组实施尾气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改造。于2010年9月底顺利完成了项目的建设改造任务,10月份开始试运行。截至到2011年1月底设备试运行良好,4个月共节约标准煤7067吨,比改造前能耗降低了很多,同时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粉尘污染。该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金方面并得到中央财政2009年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奖励资金的支持。通过对原有锅炉的改造,使用余热锅炉,对尾气热风进行回收,返回辅热以降低物料的燃点,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并提高了锅炉供热能力。对锅炉排放的尾烟使用袋式除尘,过滤尾气中的粉尘,已达到环保要求。
规划明天新战略
作为化工企业,东正公司的高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环保治理工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治理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抓好抓实,并视为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公司成立安环科,专门负责安全环保工作,实时对公司安全环保工作情况进行监管。同时,还制定了相应制度和污染防治办法及环保应急预案等,以达到污染防治和管理的目的。
为了彻底和有效解决老渣场土壤污染问题,公司在2010年开始启动遗留铬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前期已投资37万元开始资料和技术准备工作,2010年11月委托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及陕西省工程咨询中心对厂区周围的土壤污染进行评估和调研,12月份编制了土壤修复可研报告。该项目预计投资5313.5万元,项目建设期预计7个月,运营期2.5年。项目建成后,可彻底解决该老渣场及厂区周围的土壤铬污染问题。
为确保土壤修复项目顺利实施,2011年初,公司开始建设水处理车间,到6月底车间主体工程建设完毕。现水处理设施已安装到位,即将开始试运行。这一环保工程的循环利用和实施,彻底消除土壤中的铬污染。
加强节能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篇12
关键词:医院,节能管理,发展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疗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医院业务量增长的同时, 医院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其中医院日常的水、电、油等能源消耗占医疗成本的相当比重。如何加强经济管理, 降低能源消耗成本, 也将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领导重视, 强化组织领导
节能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长期性工作, 需有长远规划和专职机构及人员负责。为此,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任组长, 各副院长任副组长, 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及成本控制委员会”, 负责部署和监督协调工作, 督促落实各项措施, 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了“节能及成本控制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节能效果的评价。2009年3月份成立了“节能及成本控制办公室”, 挂靠于审计科, 设专人负责日常节能工作。成立动力办、维修办、物业办和汽车队等, 设置能源管理岗位, 明确各岗位职责。从而医院形成了院长全面负责, 主管副院长主抓, 节能及成本控制委员会和节能及成本控制办公室——后勤保障科、器械科等相关职能科室———各临床、医技科室、行政职能科室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节能管理体制。
为了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医院还派出主管院长及相关人员, 参加上海的“医院后勤管理创新与典型经验交流研讨会———精细化管理与节能降耗”学习班。回院后在主管院长的带领下, 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节能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
二、加强宣传, 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 不断增强职工的节约、节能意识。向全院职工下发了节能倡议书, 开展了节能点子有奖征集活动。在院网站http://www.96130.com开辟了“节能减支”栏目, 发表节水、节电36计等多篇文章。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悬挂布标, 门诊大厅大屏幕常规性地播出节能宣传口号。经常在院周会上反复强调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利用会前时间播放《节能减排别只剩下哭泣》、《大山使用节能电器》等节能知识短片, 在医院动态工作要讯上进行节能及成本控制宣传, 发布信息。在医院知识竞赛中增加了节能知识的题目。通过持续不断地宣传、教育和培训, 使干部职工掌握了节能知识, 提高了节能意识, 形成了“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制度管理, 全面控制能源消耗
1. 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下发《节能及成本控制方案》, 明确了工作重点, 增加了节能工作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为了加大夏季空调和公共区域用电的管理力度, 医院特制定下发了《节约用电的暂行管理办法》。在空调使用上, 规定气温低于28℃时, 不准开启空调, 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 下班前半小时关闭, 做到无人不开空调, 开空调时不开窗户。用电方面, 要求做到人走灯灭, 不得有长明灯、无人灯、无人扇, 任何科室不得使用电炉、电加热器等高耗电设备。对公共区域用电明确责任科室, 责任落实到人, 并规定了奖惩措施。此外, 医院在年终综合考评中设立了年终节能减排单项奖, 很好的激励科室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2. 建立巡查制度, 加强监督。
后勤保障科每周两次对全院巡查, 重点加强对公共区域的管理, 发现长明灯和浪费水的现象及时制止, 对设备进行常规的检查和维修。节能及成本控制办公室也不定期对各科室水电使用情况进行巡查, 加强监督, 兑现奖惩。
3. 创新举措, 全力控制水电。
医院大胆创新, 建立了“水电限额制度”。依据历史水电数据, 按照科室特点, 实行临床按照平均每床日耗能量, 医技科室按照单位工作量耗能量的限额控制方法进行水电控制。该制度将用水用电指标分解到各科室, 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 明确了科室节约水电的主体地位。此制度实施后, 各科室自发地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在此基础上, 2010年又对各科室的用水用电情况进行细化, 把不同位置或不同用途的水电明细分别列出, 每月整理印发各科室, 以便使科室更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4. 降低办公费用。
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 建成电子病历系统, 修改文稿尽量使用电脑, 通过网络或U盘交换信息, 尽量避免使用纸张。控制公文印制发放数量;所有科室打印文件时, 除有所要求外, 字体型号缩小, 排版尽量紧凑, 提倡纸张双面使用。减少和避免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设备处于长期待机状态。
5. 减少车辆支出。
医院实行定点加油, 按月对每辆车进行百公里用油统计, 并严格落实奖罚。实行定期检修、定点维修制度;执行严格的维修审批手续, 1000元以上需经主管院长批准, 2000元以上需经院长批准。建立了车辆档案, 内容包括用油、保养、维修、保险、事故等;实行“一人盯一车”, 每辆车指定一名责任人。严禁公车私用;非紧急性公务尽量乘坐公交车;长途用车需经医院严格审批, 发生的费用列入科室支出。通过努力, 理顺了车辆的权责关系, 建立了车辆管理的有序机制, 进一步降低了车辆成本。
6. 建立能耗台账。
医院认识到资源消耗台账是节能工作的基础, 建立了水、电、汽油、汽车维修、固定电话、办公耗材六大项记录详细、科目清楚、数据真实的能源消耗台账。资源消耗账的建立为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更为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统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7. 加强节能改造。
淘汰非节能灯为高效节能灯, 新建建筑全部安装节能灯, 目前医院节能灯的使用率在95%以上。新购置空调和热水器全部为节能产品。门诊大厅等公共区域照明控制改为集中控制;手术室、ICU层流全部使用变频控制技术。
医院请有关节能减排专家论证后, 为中央空调安装了制冷剂群控系统。采用此系统优化运行后, 设备根据系统空调负荷实际需求, 按运行小时数量比较来启停冷却塔和水泵, 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运转率和设备间的互备性, 达到设备的智能化节能使用。为了提高资源消耗数据质量, 医院对部分科室和病区的电路进行了改造, 实行分户计量。
【节能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绿色发展节能中国06-30
建筑节能发展前景10-14
创新建筑节能发展模式08-31
工业节能的发展趋势10-05
节能降耗促发展11-05
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11-06
节能服务发展前景05-11
建筑节能及发展前景05-14
暖通空调发展节能环保08-03
节能环境下的建筑节能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