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网

2024-07-29

家校联网(共4篇)

家校联网 篇1

孩子的成长, 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家校沟通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家庭、学校, 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 必然需要对话和合作。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希望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希望能得到学校的指导。如果家庭和学校能合力关爱孩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建立一个高效沟通通道, 孩子的成长必将会更加顺利。

●家校沟通方式类别

我校多数学生住校, 家长和学生分离, 还有很多家长工作生活在外地, 所以学校特别重视家校沟通。学校尝试了以下多种家校沟通方式。

1.家长会

每个学期只能召开一两次家长会, 而且很多家长生活在外地, 家长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但是难以常态化。

2上门家访

上门家访是最有效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路途遥远, 再加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隐私等原因, 上门家访越来越难以实现。

3.请家长到校

这种方法能及时快捷解决学生在校发生的偶然事件, 但是家长在忙于工作的时候突然被教师请到学校, 只能就事谈事, 大致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就事件的处理和教师达成一致意见, 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这种方式偶尔为之尚可, 如果经常请家长到校, 不仅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 还会招致学生的反感。

4.电话沟通

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快捷, 但是有些家长总是给老师打电话, 所谈内容往往重复, 有较大的随意性, 对学生的帮助意义不大, 并且干扰了教师工作之余的生活。因此, 电话沟通适合比较紧急情况下联系。

5.短息平台或校讯通 (家校通)

学校组织试用过一段时间国内三大运营商基于短信模式的家校沟通工具, 效果一般。这种方式本质是“短信平台+互联网”, 学校采取群发短信的方式通知家长。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存在这些问题, 我校最终没有正式试用家校通。

6.QQ群和微信群

家长们创建了班级QQ群, 邀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加, 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教师和家长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是存在信息量大、经常刷屏、难以管理等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家长们开始用微信群进行交流, 但微信群的安全性成了最大的问题。同时, 二者的可控性都不够强, 如果不可控的因素被放大, 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 也可能被放大, 最终酿成大祸。

●学信的优势

在尝试过各种家校沟通平台之后, 我校特别需要一个安全可控的工具, 同时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移动互联网, 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构建一座沟通桥梁。一方面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 另外一方面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今年开学之后我们比较了市面上众多的家校沟通APP软件, 最终选定了学信软件。从2014年5月开始在全校各班家长和教师中开始使用学信,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发现学信的优势如下。

1.免费且可拓展

学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APP软件。该软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家校沟通的纽带, 将孩子、家长、老师的心相连, 让孩子、家长、老师的情感融合。且该软件还提供了SDK平台, 让学校可以专享移动手机网站。该软件不仅仅是一个家校沟通工具, 还有丰富的学习功能包含其中, 让学习信息触手可及, 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 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获取知识, 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机构的管理效能, 也是该软件的一个重要功能。

2.为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

班主任们特别渴望把班级取得的成绩、特色课程等传递给家长。以前只能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发布在学校网站或者论坛上, 由于条件所限, 家长们不能时时上网查看。有了学信之后, 班主任在学信上一发布消息, 家长们的手机立即就会有提示, 可随时随地查看, 增强了家校沟通。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 通过学信, 教师们切实感受到了家长们参与教育的诚意。不用强制, 教师们都主动用起了学信。

以前有重要的班级活动或每日作业, 班主任只能发纸质通知让学生带回家去, 费时费力费钱。现在班主任只要在班级通知栏里发布重要活动通知或作业, 家长们立即就能收到。哪些家长已经签收, 哪些家长已经回复, 班主任们可以一目了然。

老师们都感叹, 有了学信之后, 家校沟通真便利了。

3.使家长更易于了解孩子的情况

有了学信之后, 家长们可以随时看到孩子的上课情况、晚自习情况、课外活动身影、劳动成果、各种活动, 等等。原本只能是想象的事情, 变成了现实。所以, 有的家长感觉到幸福感增强了, 因为上班时也可以看到孩子了。有的家长感觉到特别满足, 因为可以经常看到孩子的身影了。

4.沟通更可控

在使用微信群沟通时, 由于可以随便拉人入群而身份不公开, 所以, 微信家校沟通中存在很多问题。学信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满足了家长和教师的诉求, 大家在学信的身份是公开的, 家校沟通变得方便可控。

通过这一段时间使用“学信”, 我们切实感受到“学信”为学校和家庭搭建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让家校沟通变得更加便利。也让教育实现了从单元体到多元体, 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实现对等的共享与沟通, 打造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平台, 用信息化的手段创造协助教育。对于传统教育而言, 这是一次从时间到空间、内容、结构的颠覆性变更。相信有了学信,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家校沟通会更加顺畅。

家校联网 篇2

其一,对家校沟通的错误认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与家长沟通就是告诉家长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方式虽然能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是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这当然无法把家长的力量纳入到教育合力中来。而一些家长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家校沟通,认为沟通无非就是问问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情况,往往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相处。甚至认为沟通应该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全部,家长不必参和,更不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

其二,家校沟通形式大于实质。由于家长的兴趣、需求、动机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长在与学校进行沟通的形式、层次也各不相同。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主要集中在表层化的参与层次,通常是学校主宰着这类活动。这一层次的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品展、家长联系薄、家长报告等。

其三,单向灌输取代双向沟通。家校沟通方面,很多学校仍然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双向沟通。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在这些沟通方式中,学校对家长只是一味的灌输,很少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仍然停留于比较表面化的层面。

其四,随意性大于针对性。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或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召开一两次家长会,多数是在同一时间,面向全体家长进行。其余时间均是为了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与个别家长进行沟通,随意性较强。种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家长不能从活动中学习到较系统、较稳固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难以形成时间上和效果上的强化。这即使给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体系。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家长个体需求

其五,学习问题多于成长问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家长的主要关注点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而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关注少了。虽然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比单一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对学习问题的关注度远比其他方面的关注度要高的多,排在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内容末位的往往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其六,家校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过于局限。对于家长而言,虽然乐于与学校沟通,但由于忙于工作,忙起来甚至不能自己亲自接送孩子,很难与老师见面,更抽不出时间与老师保持联系。尽管学校想出了很多好的沟通途径,如亲子活动、家教讲座、家长会等形式,但总有一部分家长很难到学校参加。

面对林林总总的家校沟通问题,家长和教师必须寻找措施来解决。首先,学校与教师密切配合沟通,达成教育标准的共识,建立起一致的,正确的是非判断观念;其次,创建宽松和谐的家校关系,提高教育工作质量。教师应该尊重、信任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热情帮助家长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与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健康成长。

家校联网 篇3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一) 青少年期发展理论特征

埃里克·埃里克森在整合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人类发展描述为八个阶段, 个体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其任务就是要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青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性, 如果这种同一性不能建立, 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1]

要建立自我认同, 就要求个体努力评估自己拥有什么、欠缺什么, 努力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去形成更为清晰的概念, 明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变成什么样的。积极进行自我认同探索的青少年更可能经历一种个性模式:自我怀疑、混淆、思维混乱、冲动、与父母和权威人物发生冲突、自我力量减弱、身体症状增加。[2]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 一方面, 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使得他们渴望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 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以及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太完善和成熟,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 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 情绪比较冲动。所以, 在与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往往容易出现自我认同感的危机。

罗伯特·海威格斯特则综合考虑了个体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提出青少年时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身体成熟、社会期望及个人努力来获得一些技能、知识、态度的成熟, 而这种任务的完成, 是一个与文化背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互相作用的结果。

塞尔曼在他的“社会角色采择”理论中将青少年界定为“个体走向一个更高的更为抽象的人际观点采择水平”的阶段, 个体开始意识到作为社会系统的法律和道德, 这一切开始构成准确沟通和理解的可能。

社会认知理论则将目光聚焦到青少年对于家庭的影响。一个平和的、快乐的、容易安抚的青少年可能对父母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而一个好动、又喜怒无常的青少年则可能刺激父母, 使父母变得没有耐心、拒绝。

(二)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呈现出一些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

首先, 情感丰富强烈, 情绪容易冲动、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逐步脱离儿童期幼稚型的情感向高级社会情感发展, 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感、美感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心理认同感, 凡是符合自己情感意志的事情积极去做, 凡是自己心理不认同的事情, 即使别人强迫去做, 也会抗拒或逃避。他们拥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喜欢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 但是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 遇到不满或矛盾, 容易意气用事, 甚至和教师顶撞。

其次, 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中学生对别人和对自己评价的标准已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评价别人时开始学会从实际出发, 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作出判断, 而多数情况下往往会对自己性格上的优点作过高的评价, 对自己的缺点不大了解, 也不承认, 有时还不能理解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的原因。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委屈。

再次, 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强烈。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增强, 表现为他们开始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围的人如何看待我”。这表现为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获得很多的“自由”“独立”。他们反感家长、教师像对待孩子一样看待他们, 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如果对方没有这样对待他们, 他们就会非常反感, 甚至出现逆反情绪, 和成年人对着干。

综合而言,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 一方面, 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使得他们渴望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 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以及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太完善和成熟,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 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 情绪比较冲动。整体而言, 是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矛盾状态。

不可忽略的是, 这种心理矛盾状态正是中学生在与学校、与家庭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 同时, 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状态, 也对学校的文化与生态、父母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客观而言,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状态与家校教育形成了一个相互构建的心理和生理的场域, 是一个互建共生的生态。

因此, 研究中学生、学校、家庭如何互动, 才能够使得三者所构建的这一个场域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和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互联网等, 有关互联网的讨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 要理解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发展及其互动, 首先必须要明确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阿里巴巴副总裁邱昌恒认为“互联网真正核心有两点:第一个是云上的, 随时可以应用户而改变;第二个是数据驱动的。”出身学界的副总裁曾鸣则将互联网思维概括为三个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他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的联接, 并通过这种联接来创造出价值。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推出《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时, 将自己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进行了归纳,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 他再次重申了, “所谓‘互联网思维’, 并不是玄学, 没有神秘可言。我总结了四个关键词:用户至上, 体验为王, 免费的商业模式, 颠覆式创新”[3]。而与众多对于互联网的讨论不同, 许小年教授在对互联网思维的泛滥进行批判的同时, 指出互联网思维的生命力, 在于互联网能否作用于生产与生活的效率提高和价值创造。

因此,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 互联网是一个供给者与需求者高度互动的平台, 互联网时代是供给与需求高度互动的时代。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互动平台, 能够精确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并通过更加个性化的设计, 更有效率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时, 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和云存储将复杂的软件、简单和复杂的文档信息、图片信息等全部放在服务器上, 用户无论是对图片进行在线编辑, 还是对文档进行在线修改, 全都可以在远程服务器上完成。用户所有的数据都储存在中央服务器上, 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能够上网, 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IPAD, 都可以自由访问和分享这些数据, 而且既方便又快捷。

互联网所开启的大数据时代, 使得一切皆可“量化”。当然, 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当这种测量、分析的渴望与教育相遇时, 学校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估与测量, 将会被大数据彻底变革。正如量化一切, 成为数据化的核心一样[4], 量化学生的一切行为表现, 则开始成为互联网时代、数据化时代教育的核心, 也开始成为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石。

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 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 免费的商业模式之下, 在信息沟通与交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 却伴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获取到即时的信息, 实现即时的沟通与互联。

当然,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除了平等、开放和互动之外, 还给教育的生态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曾经说过, “要以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5]。智慧学习环境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趋势, 对学习生态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能够感知学习情景和识别学习者的特征, 以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适当的互动工具, 并且能够自动记录学习过程, 进行学习成果评测, 促进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这种智慧学习的特点就是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 其基础就是以信息技术革新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成熟与运用。

所以, 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云计算等产物, 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甚至重新塑造文字、沟通以至于世间的万物。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认为, “互联网思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 是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 是科技革命中范示转换的必然成果”[6]。互联网不但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 更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沟通方式、新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新的教育模式。

三、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 中学生在与家庭教育进行互动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个中学生与家庭进行互相建构的过程。同理, 中学生在与校园教育、校园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 也是中学生与校园教育进行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过程。所以,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起来,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家校协同教育

根据学者的研究, 协同教育是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这三大教育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家校协同教育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即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系统要素或学校教育媒体进入家庭教育系统, 协同产生教育功能;或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是家庭教育系统要素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7]前者是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其本质上仍然是家庭教育范畴, 后者本质上则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范畴。

无论是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还是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受教育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受教育的主体,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有了共同的目标, 才能够达成教育的共识。

既然有了共同的教育目标, 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 来实现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或者更加有效地让家庭协同学校教育?中学生与家庭的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现路径, 中学生与学校的互动是学校教育的实现路径, 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则是两种教育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二) 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变革

这种存在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教育, 其实现的路径、协作的程度、沟通的效度等, 都能够对协同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 免费、平等、开放、互动和智慧的属性特征, 也对家庭与学校、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沟通, 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地点,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家校协同教育平台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应对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对教育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北京市十一学校充分发掘互联网平等、开放、互动和智慧等属性在学校转型和课程创新中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属性特征, 为家校协同教育沟通搭建全面而便捷的沟通平台, 为家校沟通搭建桥梁和纽带, 是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迈出的第一步。

云计算和大数据使得学校建在云上成为可能, 北京市十一学校云校平台不但提供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活动, 而且还能够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表现, 赋予过程性评价。家长从家长端登录之后, 便能够查看学生在学校一天的课程表现, 并获取最新的学校和学部通知。

当然, 互联网时代为不同的年级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协同互动。基于课程或者是年级的公共邮箱、百度云、360网盘等能够提供便利的沟通、储存和查询功能, 只需要在手机端安装百度云、网盘等客户端, 便能够及时洞悉所有更新的信息和通知。微信公众号每日的信息推送, 更是将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嵌入到微信之中, 打开微信便能够及时收到学校、学科通过公众号推送的最新通知及相关事项。

基于课程而建立的微信群聊, 不但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分组讨论的共享与交流功能, 而且还能够实现课程与家庭、学校与家庭的即时互动。家长可以及时获取课程的教育资源, 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享自己与孩子交流的经验, 与孩子共同学习, 培养共同语言, 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 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8]

在这种开放、互动的过程中, 互联网所提供的诸多家校教育协同沟通的平台便具有了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2. 家校协同教育数据化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对个人最重要的生活行为实行数据化的处理, 从来没有变得如此容易且彻底。在这个计算型、数据化的社会, 对教育进行数据化的变革、对学习进行数据化的测量、对教学进行数据化的评估、对沟通进行数据化的定位, 开始成为家校协同教育沟通数据化的开始。

从过程性评价的中长期得分变化, 可以观测学生学习状态的波动情况;从常规管理过程中的加分与扣分情况, 可以观测学生的自我规则与自我约束;从学业成绩诊断评价的波动情况, 能够清晰地定位学生自己的能力层级;从课外活动自选学生的得分情况, 能够了解学生的领导能力、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

利用问卷调查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路径进行全方位的大数据分析, 包括学习的时间规划、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的状态起伏等, 都可以通过数据量化来进行比较与衡量。

类似极客大数据等进行教育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的数据服务公司开始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行融合。教师可以关注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成绩表现的差异性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如图1所示;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更为薄弱,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努力;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帮助学生整理错题、汇编错题本等, 介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

一两次的数据不仅能够为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提供参考价值, 而且也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学生的均衡发展情况, 并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的支撑与指导。当然,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价值, 只有放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来衡量, 才更能显示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从学生入学开始, 将学生整个中学阶段不同学科的学习表现、考试评价情况, 做一个3年, 甚至是6年的大数据分析, 从数据和排名的波动情况, 不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还能够更加真实地记录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甚至形成数据化的学生成长记录, 增加学生成长记录的客观性和含金量, 如图2所示。

3. 家校协同教育沟通网络变革

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学校, 实行选课走班制改革之后, 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层级来安排自己的课程表, 全校4000多张课程表同时运行。表1是某学生2015~2016学年下学期的课程表。

学生不再单纯隶属于某一个固定的行政班级, 也不再单纯由某一位班主任教师负责, 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 各科任教师、白天的自习管理员、常规管理教师、咨询师、教导处按照其职能分割情况, 都必须予以及时的关注。白天的自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 课后学生的常规行为表现, 课余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等, 综合起来才能够构成对一个学生整体的认知, 这和传统的行政班体制之下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沟通, 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

按照管理学的研究, 在一个组织系统的内部, 正式的沟通网络可以分为链式沟通网络、环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全通道式沟通网络。传统行政班体制之下的沟通, 是以班主任和学生为中心的沟通模式, 是一种链式沟通网络和轮式沟通网络的结合体 (如图3所示) 。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 使得家校教育沟通的平台随时可以搭建, 也随时可以获得。学校通知可以通过学生过程性评价平台进行通知, 年级通知不但可以通过平台告知每一位家长和学生, 而且还可以通过申请公共邮箱、搭建百度云、360网盘等平台将通知信息进行发布和存储。微信出现之后, 基于年级的微信公众号、基于课程班级的微信群聊, 使得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家长,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情况, 都能够实现实时的沟通协同。所以, 原来更倾向于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 (如图4所示) , 经过与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成为一个三位一体、多渠道共通的全新沟通网络 (如图5所示) 。

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是一个开放型网络, 每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都能够彼此了解。网络中的沟通渠道丰富而多样, 畅通而有效的沟通能够保证沟通的效率, 一般的学习型组织及高效的自治型团队都采用这种形态的沟通网络。[9]因为所有的信息都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有关, 学生位于全通道式沟通网络的中心位置, 在向周边各个主体提供其表现信息的同时, 也接收各方沟通的信息。

然而,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家校协同教育的沟通网络在免费和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辅助之下, 在平等、互动的微信群聊等辅助之下, 学生与课表上所涉及到的课程负责人员、日常管理人员之间产生互动, 并形成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表现, 逐步构建成一个立体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景象 (如图5所示) 。同时, 在大数据的时代, 这些信息通过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课业考核成绩、教师点评、常规管理的赋分与扣分, 能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立刻数据化。在数据化的学生、同伴、教师、年级、学部等不同主体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便已经开始, 家校教育的协同作用也就开始了。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家长会的主题往往由传统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情况沟通与汇报, 变成了年级主任为主导或者是咨询师为主导, 主要课程教师全程参与的联席沟通会议。年级主任或者是咨询师在决定对某个学生进行个别化介入之后, 便在学校框架范围内, 广泛征集各主体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反馈情况, 以期形成一个立体而全面的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表现的图景, 为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依据。

家长在与学校框架下的不同主体进行实时互动时, 也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接收到学生学校教育的信息, 进而在家庭教育环境中, 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补充性安排。如此, 便能够更好地促进家校教育协同的发展,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我同一性, 寻找到自我的认知, 完善个体身心的发展。

4.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变革

当然, 互联网时代十一学校家校协同教育的平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所有的沟通都开始数据化的进程, 并以数据化作为沟通与协作的基础, 传统的协同教育沟通网络也开始走向更加立体的、综合的、多元和多主体参与的新型沟通网络。这些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 最终必然导致家校协同教育理念的逐渐变革。

从沟通网络的变革中也能够看出来, 传统沟通网络是以班主任、家庭和学生三者为中心的沟通网络, 主要的沟通都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但是, 互联网开放、平等的属性特征, 使得沟通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的特点。

各科教师通过开放的平台,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与学生、家长等不同的主体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并实现协同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领域之内的各个主体, 借助互联网的助力, 在家校协同教育的进程中, 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地位, 而且逐渐走向多元。在多元信息的综合过程之中, 家庭教育能够描绘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而全面的孩子发展图景, 从而获得对于孩子更加全面的认知。

当然, 主体平等的同时意味着责任的分散和下沉, 缺少班主任的教育模式, 每位任课教师都履行着部分班主任的职责。要获得对于孩子更加全面的信息和认知,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 也需要更多、更加主动、更加全面地与学校教育进行有规划的长期互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在协同教育的过程中, 都需要有更多的主动性。

互联网免费、平等、开放、互动和智慧的属性特征, 正对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方式, 而且还影响到学校教育中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过程, 还影响到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与获得。正是这种影响, 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 协同教育的地位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互联网时代视野之下的家校教育的协同, 正在经历互联网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变革。互联网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使得家校协同随时随处都能够发生;互联网借助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使得家校协同更加全面理性而客观;传统的沟通方式, 在互联网的介入之下走向立体、平等, 而且呈现出交互性强的特征。所有的这些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变革, 正在催生着一种全面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理念, 使得家校协同在更具交互性的同时, 也更加走向平等、个性化和立体化。

但是, 与选课走班相结合的家校协同教育, 主体地位走向平等化, 主体交流的平台更加易于搭建和获取, 主体协作更加具有互动性, 在责任分散化的过程中, 更加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作的主动性。任何一方在这种协作关系中缺乏主动性, 都会逐渐陷入被动, 而主体的多元, 导致责任的分散, 也是新的沟通网络在去中心化之后所带来的最大弊端, 需要新的制度化的设计来克服。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2]雷雳, 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白雪.周鸿祎:互联网思维是常识的回归[N].中国青年报, 2014-10-08 (10) .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 周涛,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5]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N].中国教育报, 2012-09-21 (6) .

[6]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中华文化论坛, 2015 (4) .

[7]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9) .

[8]章深婷, 陶然.微信在小学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6 (6) .

家校共建.1 篇4

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抓好家庭教育,积极构建了家长学校,三类学习型家庭即民主家庭、、温馨家庭、特色家庭的多元化家教体系,创办了“公益课堂”“爱心育子”.“父母课堂”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家教品牌,实施家长与孩子三共“共识、共享、共进”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突出三个重视,即重办学形式、重教育实践、重家教方式的创新、凝成强劲的教育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引航,作为今年银州区示范家长学校,我们在大步的向新的高度迈进。

纵观近几年来,我校家长学校的规模由小到大,活动内容及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办学模式由大众化到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及社会各界的认可,这其中有上级各部门领导对我校家长学校办学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更有广大教师契而不舍的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探索中,我校结合实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现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做到三个到位

我校在区关工委和教育局关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家长学校校长,由分管德育工

作副校长任常务副校长,具体抓家长学校工作,家长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征集“家长学校”办校方案、建议,制订“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工作规划、活动方案,协调学校与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组织开展学习与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通过分析研究学校与家庭教育现状,认识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组织教师和家长代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明确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机制,帮助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办好“家长学校”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办好家长学校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管理到位,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工作站,形成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家长学校管理网络,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辅导,对家长委员会所提意见和建议的整理、分析、解答;由家长委员会负责向学校及时反馈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要求;由教师和家长负责掌握、交流学生(子女)身体、心理、学习、活动等方面状况。从而,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针对性。

(三)是落实到位,学校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做到工作有长计划,有短安排;活动有场所、有主题、有记载、有总结,确保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效性。:

二、科学运作打造特色、创新发展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离退休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负责

组织家长参加学习和教育活动,收集、整理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协调学校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等等。

(2)、开展特色教育活动。陈出新的上课制度从形式上又分普及课和专题课,上课内容做到“三强”即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实用性强。同时还要求上课教师认真备课,必须有讲稿,并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

同时打破多年的授课模式,由学校组织的家长集体授课变为分年部授课。因为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是高年与低年年龄相差悬殊,因此家长在对孩子教育和要求及方式方法上不同。那么我们就这一特点把家长分为三部分,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五六年级为一组。同时也依据高中低年组组织家长学习研讨,提高家长理论素养。学习的材料一个是家长自己订阅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我们自愿征定的家教园地。由于我校家长学校多年来工作做到了常抓不懈,已被家长认可理解和支持因此家教园地订阅率基本是100%。授课次数每学期也完成了。再有我们授课的内容由家长委员会来定,所以听课率也达到了100%。

(二)家长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家长会上我们向家长公布了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这也是家长委员会研究通过的。让家长走进教室、深入课堂、家校互动,感受新理念,接受新信息。我们把所有任课教师的个人简历分发给每位家长。每位教师在本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家长可以针对

自己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观摩,给每一位教师打分,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也由此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育教学的整体提高。本次活动历时一个月。

我校不但每学期请专家为家长授课。在五月13日按计划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会上表彰了十二位优秀家长,五位优秀家长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家长们联系自己教子的具体事例,结合家长学校给予的启示,有理论、有实践、有血有肉的发言给与会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三年二班的李建家长交流的题目《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二年一班的赵梦的家长交流的题目是《教子我有责任》等。家长交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科学教子的追求和高度的学习热情,家长发言的声声句句无不流露出通过学习后获得的成功喜悦和对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的渴望。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家长对家长学校办学理念和效果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对办好家长学校的重要意义已形成了共识。交流会后,家长有进行了研讨,气氛非常好,薛宁学生母亲认为:“家庭教育的模式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转变,要与孩子交朋友,相互理解和尊重,增进情感交流,家庭中要充满和睦、民主、上进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张思月父亲思今追昔,深深感谢学校开办家长学校,还能听到请专家授课,介绍教育孩子经验,避免了家长常犯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家校互动。在4月29日我校召开的第五界校体育节上,必不可少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教师代表的接力赛再次为为运动会增添了绚

丽的色彩。小小的接力棒无声传递着是家、校、社会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家校互动的升华。5月26日下午,在我校本学期新建的多媒体大厅中156名家长与家长选出的31名优秀教师汇聚一堂,双方先由代表发言,交流意见提出各自建议和想法。接下来是畅所欲言,气氛热烈而和谐。老师家长犹如一家人在商谈家事一般,预定两个小时的交流活动整正延续了一个小时有些家长还久久不愿离校。此次活动又一次推动了家校的沟通与理解,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每学期第一周的升国旗活动。由家长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辅导员介绍升旗手事迹,少先队队委升起国旗、校旗、队旗。此项活动家长极为重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看到了我们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规范性。

我校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家长信息反馈卡、家长信箱、、家教咨询、学习型家庭汇报活动等。我校于1993年正式举办家长学校,几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次次飞跃,正是家长学校作为一块重要的实验基地发挥了它的教育作用。本学年家长办报共110份,评出一等奖24份,二等奖25份,三等奖19份,优秀奖43份,在期末的家长总结上学校予以表彰。

家 校 共 建 材 料(2009—2010学年)

【家校联网】推荐阅读:

家庭联网07-18

实时联网05-28

联网系统06-26

联网管理07-01

联网运行07-02

监控联网07-11

电脑联网08-01

地区联网08-05

联网售票08-08

银行联网08-11

上一篇:隧道塌方处理下一篇:反垄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