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2024-09-28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精选8篇)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1

摘要:通过对林芝地区2002—2012年的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动态偏离份额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产业整体和部分的结构偏离、竞争力偏离和总体偏离的历史变动,得出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和瓶颈问题。结合林芝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三次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关键词:林芝地区,竞争力,DSS分析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其产业发展状况对于优化地区资源配置、实现区域间产业优势互补具有重要作用。对林芝地区产业结构竞争力的科学评价,有利于发现区域农业不同结构的发展差距、定位农业产业的优势发展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一般认为,竞争力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比较差距、吸引力与收益力的一种综合能力[1]。国内外对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结果为基础构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因子分析[2]、生产率指标分析[3]等;一类是以竞争环境为基础构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模型”[1]、世界经济论坛(WEF)等机构提出的竞争力因素模型、SWOT分析[4]等。上述模型方法在分析产业外部竞争力时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而对于产业内部结构的竞争力分析并不具有适用性[5]。本文认为产业结构竞争力是指通过产业内部的结构安排,使得生产得到了最优的经营成果,因而本文对于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将是基于生产结果为基础的评价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DSS)方法是在经典偏离份额方法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在区域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6]。其基本原理是在动态性变化中,通过定义区域所在整体为基本参考点,寻找各区域发展与参考点之间的增长差距,并将这一差距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偏离分量,使人们比较清楚地了解该区域某行业经济的增长或减少多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自身的结构优势、劣势及其竞争力的强弱,从而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以此来说明研究区域中经济的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假设有T个研究时期和J个产业组成部分,研究区域和参考区域的产业产值分别以g和G表示。以下标j=1,…,J代表产业组成部分;上标t=0 代表(0,T)时段的基期水平,t=1,…,T代表(t-1,t)时段的期末水平。那么我们有研究区域j产业产值与总产值水平:(基期)gj0、g0,(末期)gjt、gt。参考区域j产业产值与总产值水平:(基期)Gj0、G0,(末期)Gjt、Gt。并定义:

那么我们有:

(1)研究区域增长分量和(t-1,t)时段增长分量为:

(2)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roportionality Shift)和(t-1,t)时段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

(3)研究区域竞争力偏(Differential Shift)离分量和(t-1,t)时段竞争力偏离分量为:

(4)研究区域总偏离分量和(t-1,t)时段总偏离(Actual Shift)分量为:

(5)研究区域总经济增长量和(t-1,t)时段经济增长量为:

二、林芝地区产业总体竞争力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西藏统计年鉴》(2003—2013),选取了西藏自治区和林芝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情况,并以2002年为基年,2012 年为目标年份,将数据转换为2002 年的可比价。将数据带入分析模型,通过测算,分析西藏林芝地区产业结构在近十年的总量变化、结构偏离和竞争力偏离状况。

林芝地区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其中各指标为三次产业的加总,百分比为各指标值占林芝地区基期年份生产总值的比例。通过对三个偏离分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1)林芝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年均增长幅度为13.6%,同一时期西藏经济年均增长12.3%,林芝地区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于西藏全区经济增长速度。(2)在整个时期总体偏离情况与竞争力偏离高度相关,说明林芝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增长水平与西藏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决定了其经济增长水平。未来林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产业主导部门的竞争力。(3)林芝地区各年总偏离水平在各年呈现“W型”变动,在2002—2012 年期间总体偏离水平为6.25 万元,说明林芝地区在研究时期内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西藏平均水平;除2004 年,林芝地区结构偏离水平均为正,说明在西藏地区整体增长较快的产业在林芝地区也增长较快,林芝地区受惠于西藏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竞争力偏离水平各年呈现波动变化,且总时期内总竞争力偏离为1.21 万元,说明林芝地区产业结构整体上较为合理,能够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产业。

三、林芝地区三次产业竞争力分析

对林芝地区分产业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1)第一产业在整个发展时期的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呈现波动变化,且总体偏离程度为负。说明林芝地区第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于西藏全区的平均水平,其发展主要靠全区第一产业的带动,第一产业具有竞争力和结构劣势,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结构偏离的改善。(2)第二产业在整个发展时期的结构偏离在绝大部分年份为正,竞争力偏离呈现波动变化,且总体偏离在绝大部分年份为正。说明林芝地区第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领先于西藏全区的平均水平,其第二产业具有竞争力和结构优势,结构偏离在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占有绝对优势。(3)第三产业在整个发展时期的结构偏离和竞争力均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偏离程度多为正。说明林芝地区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领先于西藏全区的平均水平,其发展主要靠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和结构优势,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升依赖于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及讨论

西藏林芝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2002 年的2∶3∶5下降到2012 年的1∶3.6∶5.4,产业结构得以不断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产业结构的50%以上,在未来需要增强第三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地提升林芝地区的产值。对林芝地区的三次产业的动态偏离份额体现出,占有份额较小的第一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占有绝对优势的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西藏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受益于西藏整体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由于体现出了较好的竞争力水平。

因此,未来林芝地区针对第一产业要着重于增加产业附加值,与藏区整体产业趋势相适应,加大产业结构效益较好的部门在产业中占有比重;针对于第二产业,现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稳定,要着重培养龙头骨干企业,提升第二产业的竞争力;针对第三产业,其产业重点在于保持现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利用林芝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2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产业结构;延安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45-06

一、引言

延安作为陕北重要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其产业结构一直存在较大问题,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第二产业发展依赖能源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水平不高,导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延安三大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成为今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库兹涅茨以及霍利斯•钱纳里等人分别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资料,发现了现代经济发展中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联系,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方向。[1]帕西内蒂进一步指出由不同部门之间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与需求扩张速度不同所引发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2]初步揭示出了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产业与产业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关于延安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很多观点。马勇提出建设延安特色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延安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以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一体的“大生态农业”为主体,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补充。为了这一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必须统筹规划,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及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并按照产业化建设和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创建管理体制,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3]郝俊卿、郭文炯、王雁林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全面分析了延安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对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4]李树元、杨勇先提出延安必须要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延安经济可持续增长。并提出了八点对策建议:(1)延安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接续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克服短期行为,加强领导,研究制定发展接续产业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建立延安接续产业发展基金;(3)千方百计保持石油工业稳产高产;(4)扶持和建设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5)统筹全省科技资源,支持延安做大做强以果业、棚栽业、草畜业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6)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7)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8)陕西省政府要给延安市发展接续产业以强有力的支持。[5]姬雄华引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部门生产率指标对延安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表明: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第二产业发展依赖能源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水平不高。进而提出延安产业结构变动的合理趋向,即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确立林牧业为支柱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立足能源工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以及深加工业,促进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技术、信息咨询和房地产为主导产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延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6]刘星、李爱月提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延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等方面。[7]为使延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延安应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及途径解决“资源型”产业结构与产业梯度转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新兴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8,9]

各位学者对延安产业结构的分析大部分都是定性的描述概括,很少有从定量角度深入分析延安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延安当前的产业结构,揭示产业产业结构和延安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对延安经济今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Shift-share Method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可译为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成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hift-share Method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强大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10]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假设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Bj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γij=(bijt-bij0)/bij0(j=1,2,…,n)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Rj=(Bjt-Bj0)/Bj0(j=1,2,…,n)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bij=(bij0Bj0)/B0(j=1,2,…,n)

这样在[0,t]时间段内区域Gij可以分解为Nij , Pij, Dij三个分量,表达为:

Gij=Nij+Pij+Dij

Nij=bijRj

Pij=(bij0-bij)Rj

Dij=bij0(γij-Rj)

Gij=bijt-bij0

(PDij)=Pij+Dij

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它是指j部门的全国或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相对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相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ij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它是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此值越大,说明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PD)ij为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区域i总的经济量Gi可以写为以下形式:

Gi=Ni+Pi+Di

Ni=Σnj=1bijRj=Σnj=1[bij0(Bjt-Bj0)B0]

Pi=Σnj=1(bij0-bij)Rj=Σnj=1[[bij0bit-Bj0Bj0]-Σnj=1[bij0Bit-Bj0B0]

Gi=bit-bi0

引入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为i城市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全国或所在区域相应部门的比重,则i城市对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相对增长率L为:

L=Σnj=1KjtBjtΣnj=1Kj0Bj0:

Σnj=1BjtΣnj=1Bj0=[Σnj=1Kj0BjtΣnj=1Kj0Bj0:Σnj=1BjtΣnj=1Bj0][Σnj=1KjtBjtΣnj=1Kj0Bjt]=wu

w=Σnj=1Kj0BjtΣnj=1Kj0Bj0:

Σnj=1BjtΣnj=1Bj0

u=Σnj=1KjtBjtΣnj=1Kj0Bjt

其中,w、u分别表示结构效果指数和城市竞争效果指数。

由上式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区域总体结构效果,若Pi较大,则说明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朝阳增长部门,经济结构较好,不必进行大规模调整。反之,若Pi较小,则说明区域衰退,夕阳部门比重过大,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若Di较大,则说明区域有较多的部门发展迅速,竞争能力强,地位在不断上升,反之,则说明竞争能力较弱,地位有下降趋势。w大于1,则城市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城市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u大于1,则城市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延安市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本文在对延安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分析时,以陕西省为背景区域,以西安市为参照系,对延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系统进行Shift-share Method分析,时间区域取2003年到2007年5年,计算指标取各个产业的当年生产产值(见表1、表2、表3)。

表1 2003-2007年间延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亿元

产业部门总增长G全省份额N结构份额P竞争份额D总偏离

生产总值391.7415118.7680154.0318118.9417272.9735

第一产业18.28802.580419.4822-3.774615.7076

第二产业343.7061101.7283113.8392128.1386241.9778

第三产业29.747414.459320.7104-5.422315.2881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表2 2003-2007年间西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亿元

产业部门总增长G全省份额N结构份额P竞争份额D总偏离

生产总值817.0532439.5983578.4349-200.9801377.4549

第一产业31.78625.683042.9067-16.803526.1032

第二产业365.1357274.4511307.1246-216.440190.6846

第三产业420.1127159.4642228.403632.2449260.6485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表3 延安和西安地区相对增长率、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指数表亿元

地区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指数w区域竞争指数u

延安1.32311.06501.2424

西安0.88200.98260.8977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从整体来看延安和西安的三大产业都处于发展态势,2003-2007年间延安和西安实际经济增长额都大于陕西省的平均增长份额,总偏离分别为272.9735亿元和377.4549亿元,细分到三大产业,延安第一产业在2003-2007年间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15.707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241.977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15.2881亿元,同一年间西安第一产业在2003-2007年间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26.103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90.684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超过陕西省平均产值260.6485亿元,从这两个城市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延安经济增长额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在这五年中增长极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2003年延安第三产业产值占到生产总值的20.29%,然而到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到生产总值的12.13%。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西安的经济增长额主要依靠第三产业,西安这5年间的总偏离达到377.4549亿元,而第三产业占到了69%的贡献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总的结构变动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少,在第二、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11]我们可以得出延安在这5年间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依然停留在严重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规模增长比较缓慢,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分别从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延安和西安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偏离方面分析可以得出,在2003-2007年间延安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154.03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19.4822亿元,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113.8392亿元,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20.7104亿元。同一年间西安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578.434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42.9067亿元,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307.1246亿元,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增长量为228.4036亿元。从对比分析来看,西安生产总值的结构偏离增长量是延安的3.7倍,延安的产业结构明显劣于西安的产业结构,当然这样的数据结果和西安多年的经济基础和省会城市地位是分不开的,但是从三大产业各自的结构偏离分量又不难看出,在延安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增长量占到了总产值结构偏离增长量的74%,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69%上升到2007年的81%,而第二产业中的石油化工业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延安必须及时调整现存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产业,有效利用石油、天然气、煤炭这样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延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竞争偏离方面分析,延安的产业竞争力分量高于陕西省平均值118.9417亿元,而西安的产业竞争力分量却低于陕西省平均值200.98亿元,这说明延安的总体产业竞争力较西安有明显的优势,同样这样的数据结果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延安是一个近十几年靠大量开采自然资源才达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而西安已经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当悠久的古都,因此近5年的数据分析对两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偏离量才会得出如此悬殊的结果,可是在细分到三大产业,我们可以发现,延安只有第二产业的竞争偏离量为正值,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偏离量都为负值,延安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表3看来,延安相对增长率为1.3231,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可是结构效果指数为1.065,刚刚超过1,优势不是很明显,尤其是三大产业的比例和第二产业中极少数部门占到了第二产业产值的80%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延安经济在近十几年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2]

总的来说,延安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近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三大产业产值均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近十年来延安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处于全省前列,但同时产业结构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难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较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第二产业,资源型能源化工业在第二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导致其他细分的许多国民经济衡量指标都处于劣势,因此对延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迫在眉睫。

四、结论和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延安市产业结构中现存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延安市坚持城乡统筹,着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以苹果、草畜、棚栽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延安仍然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主线,延安经济产业结构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延安第二产业中的石油化工以及煤炭等等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够,造成资源的浪费,产业集群不仅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改进激励方式,在信息、专业化制度、声誉等方面创造出集体财富。更主要的是产业集群能够改善创新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2.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现代资源型产业应是延安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之一。因此,延安应利用石油、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业;利用世界苹果最佳适生区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世界名优苹果生产基地;利用“两圣两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延安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地。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不仅仅是针对工业发展,也是对所有产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延安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发展有机产业,切实搞好石油、煤炭资源的科学合理开采和利用,积极推广新工业、新技术,努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最大限度的提高石油、煤炭行业的利用效益。大力引进推广各类先进适用的技术,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普及活动,积极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和高校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工业和企业之间的购并、联合和重组对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将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产业组织政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促进跨产业、跨地区的购并、联合和重组,在优化产业组织的过程中带动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曾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3):83-86.

[2] 张红兵.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6(5):26-28. 

[3] 马勇. 延安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思路[J].延安大学学报,2001(2):50-52.

[4] 郝俊卿,郭文炯,王雁林.延安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灰色关联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4):58-61.

[5] 李树元,杨勇先.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延安经济可持续增长[J].市县发展,2008(3):31-34.

[6] 姬雄华.延安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向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3(5):52-55.

[7] 刘星,李爱月.延安产业结构问题及其调整思路[J]延安大学学报,2009(1):63-66.

[8]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12-114.

[9]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8-91.

[10] 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2):68-70.

[11]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30-132.

[12] 关春玉. 宁夏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48-52.

Analysis of Rationalization of Yan’an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SM Method

HU Bao-jian,CAI Zao-li,GUO Li-h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Shift-Share Method to mak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es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Yan’an and Xi’an cities.It focuse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an’an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deviated from 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 and the shift share effect,then find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s too low,economic development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secondary industry,resource-based energy chemical industry occupies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in second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serious waste,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eading to many other sub-national economic indicators are at disadvantage.All of these are contrary to the national road which advoca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n this basis,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rational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an’an:(1) Actively promoting industrial clustering to develop industrial clusters;(2)Developing resources in distinctive advantages to develop modern resources-based industries;(3)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4)Through mergers and reorganiz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to driv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3

1 研究综述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产业结构及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研究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产业结构优化测度领域, 各方学者大都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是产业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 第二是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分析原因并提出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李健等[1]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分别得出三次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陈兆友[2]运用Chou突变点检验和干预模型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得出FDI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存在干预作用;李琳等[3]运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对湖南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层面进行分析;张耀光等[4]运用三次产业结构中心轨迹的动态变化对海南岛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谢兰云等[5]对我国区域R&D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得出我国各省份R&D强度的差异与其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赵玉林等[6]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研究, 并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特点、动因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从山东省实际出发, 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进行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偏离份额模型作为国内外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较为成熟的模型之一, 以其数据全面性和分析结果详实性颇受国内外学者青睐。国外学者在偏离份额模型发展与演变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Nazara和Hewings[7]首次创新性地引入空间结构变量并提出空间偏离份额拓展模型;Mayor等[8]将区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偏离分量和份额分量;Austim[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析新西兰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现状, 得出新西兰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资源的制约;Matías等[10]同时提出地理变量和经济变量来表示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国内学者也引入偏离份额模型来研究国内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鲁奇等[1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系统研究了河南省五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徐缓等[12]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新疆两时段的工业结构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刁培莲等[13]运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2000—2009年武汉市以湖北省为背景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王健[14]采用偏离-份额技术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李丽萍等[15]运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2001—2008年间湖北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曹卫东等[16]运用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研究;于良等[17]通过区位熵法和偏离份额模型分别了分析枣庄市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并进行对比印证。

目前,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从国家或某一大区角度考虑研究区域时间点的状态, 忽略了产业结构在研究阶段期间内的演进变化和邻近区域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 邻近区域对研究区域的影响要比国家的影响要大。基于现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山东省的实际现状, 本文以山东省邻近地区作为参照, 采取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2—2011年10年间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模型 (Shift-share Method, 简称SSM) 是一种用特定变量 (如经济增长) 来研究区域在某时段产业结构的方法。此模型把研究区域某时段的经济变化分为国家增长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偏离分量3个分量, 它们分别可用于分析衡量区域的政策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度及产业的竞争力等。本文同时考虑了国家和邻近区域对研究区域的影响, 采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 将研究区域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分为国家增长分量、邻近-国家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邻近竞争偏离分量, 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2.1 变量设定

本文把研究总期限设定为T, 每一个细分时段设定为t, t=0, 1, 2, …, T-1。变量的下标i代表研究的产业, 上标t代表时期。G和g分别表示国家和研究区域的生产总值, Gi和gi则分别代表国家和研究区域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7]。Δgit+1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第t+1期相对于第t期的生产总值的变化值, 即Δgit+1=git+1-git。

2.2 动态偏离分析空间拓展模型

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是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邻近区域因素对研究区域的影响。设定研究区域为j, 邻近区域为k, Wjk为研究区域j和邻近区域k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将邻近区域第i产业的GDP增长率记为, 也称为第i产业的空间增长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i

其中0≤wjk≤1, 且, n是邻近区域k的个数;gikt+1和gtik是第t期和第t+1期邻近区域k的第i产业的生产总值, 则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空间模型的一般公式为:

式 (2) 中, 。gti*Rt+1是国家增长分量, 指的是研究区域第i产业第t期的产出水平按照国家所有产业第t+1期的增长速度发展一个时段所增加的量;是指按照邻近区域第i产业t+1期的实际增长率与全国所有产业增长率的差值发展所增加的量, 称为邻近—国家结构偏离分量, 简称空间结构分量, 它反映了邻近区域i产业在该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度, 该值为正, 说明邻近区域第i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增长速度, 鉴于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 邻近区域第i产业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该值为负则说明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拖后的负面影响;是指按照第t+1期的研究区域第i产业实际增长率与邻近区域该产业实际增长率的差值发展所增加的量, 称之为区域—邻近竞争偏离分量, 简称空间竞争分量, 它反映了研究区域第i产业在该时段相对竞争力的强弱, 其值为正表明研究区域第i产业超过邻近区域该产业的发展, 具有产业竞争力, 其值为负则表示竞争上处于劣势地位。

将式 (2) 等式右边的第一项移到等式左边, 则变换为下式:

式 (3) 等号左边是实际增长与国家增长分量的差, 称之为总偏离 (Gross Shift) , 等于右边的空间结构分量与空间竞争分量两项之和。偏离份额模型可根据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大小, 判断是哪种力量对总偏离起着主导作用。

3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选取2002—2011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 以邻近区域为参照, 分析山东省各产业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的偏离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3.1 邻近区域的确定和数据的初步处理

产业集群是一种空间集聚现象, 空间集聚既能节约运输成本又能增强企业间直接的交流, 进行更加迅速、准确的信息传递。本文主要研究空间上邻近区域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对促进山东省与邻近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互补提供理论支持。山东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北接河北省, 西邻河南省, 南靠安徽省和江苏省, 因此在地理上与山东省有公共边界的4个地区为具有空间作用的邻近区域。

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于200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及邻近4省份的统计年鉴。由于区域空间和时间的差异, 名义GDP无法完全体现研究区域和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及关系, 因此, 本文将2002—2011年各地区各产业的数据进行处理, 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上年=100) , 计算出每年各产业的实际不变价GDP, 这样能剔除因通货膨胀长期趋势带来GDP的增长量。具体公式推演过程如下:

3.2 空间作用强度系数及空间增长率的分析

邻近区域由地理位置确定, 空间作用强度则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密切相关。由于各地区空间上人口数量差异较大, 所以本文以人均GDP来计算研究区域与邻近区域的空间强度系数Wjk。Boarent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似度与二者之间的作用强度成正比, 设Xj、Xk分别为研究区域j和邻近区域k的经济变量, Wjk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将研究区域山东省及邻近区域2002年人均GDP代入式 (Ⅴ) , 空间强度系数表如表1所示。

将各地区的空间强度系数及相关数据代入式 (Ⅰ) , 得出数据如表2所示。

3.3 结果分析

将2002—2011年山东省各产业GDP、全国GDP和邻近4区域各产业GDP代入空间拓展模型公式 (2) , 计算结果见表3所示。

3.3.1 第一产业增长情况

2002—2011年, 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75亿元, 低于按照全国GDP增长速度计算的国家分量, 总偏离年均为-129.73亿元, 说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低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平均水平。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量最高点出现在2004年, 高达101.28亿元, 后期呈波动趋势, 由此得出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不稳定。

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和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均为负值, 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年均-131.66亿元, 先后呈现出升-降-升-降-升的波动状态, 说明邻近区域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速度, 邻近区域第一产业结构劣势不仅未能对山东省第一产业整体发展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相反还有一定的拖后影响, 尤其在2006年, 结构偏离分量低至-188.48亿元, 说明200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产值受邻近区域的拖后影响很大;竞争偏离分量为1.93亿元, 说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邻近区域的空间增长速度, 其产业相对于邻近区域于竞争优势地位。第一产业空间竞争偏离分量一直在0值附近徘徊, 2009年之后3年全部为负, 说明这10年间, 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第一产业的作用波动不定。2003年竞争偏离分量最小, 这一年产业竞争劣势给山东省第一产业带来负面影响比较大, 高达-33.54亿元;2004年情况则截然相反, 竞争偏离分量达到最大值, 此年产业竞争优势给山东省第一产业带来了28.59亿元的增长。

3.3.2 第二产业增长情况

综合研究期限10年来看, 山东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总偏离和结构分量均为正值, 分别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值, 说明邻近区域第二产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002—2011年, 山东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 396.25亿元, 高于按全国增长水平计算的国家分量, 且呈直线上升趋势, 2008年稍有回落除外, 说明山东省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很快, 发展势头良好。其中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和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率分别为83% (311.77/374.07) 和17% (62.30/374.07) 。

2002—2011年期间, 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呈现升-降-升-降-升的趋势, 2007年达到最低点-136.41亿元, 即2007年邻近区域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对山东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起着拖后的负面影响。但2009年山东省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偏离分量达到最高612.89亿元, 邻近区域第二产业结构优势比较大, 产业增长速度快, 对山东省起着积极、正面的影响。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在2002年达到最低值-103.55亿元, 说明山东省在该年空间竞争劣势比较大, 但2003—2007年, 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均为正值, 且比同时期第一、第三产业的相应指标要高, 说明山东省在这五年内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大。空间偏离分量与2007年达到最高, 给山东省的经济带来了295.60亿元的增长。

3.3.3 第三产业增长情况

总体看来, 山东省第三产业在2002—2011年间, 实际增长平均达到789.93亿元, 呈直线增长趋势, 高于按照国家增长速度计算的国家分量, 其总偏离为148.72亿元。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和空间竞争偏离分量也同为正值, 对总偏离的贡献率分别为70% (104.20/148.72) 和30% (44.52/148.72) 。

年度情况, 2002—2011年间, 第三产业空间结构偏离分量除2007年以外, 始终保持为正值, 呈现升-降-升-降的M型波动变化, 2007年为负值, 说明邻近区域第三产业对山东省有负面影响。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在2003年、2004年和2009年为负值, 分别为-29.92亿元、-49.95亿元和-122.85亿元, 说明与邻近区域相比, 山东省在这三年竞争力较弱, 阻碍了第三产业经济增长, 此外其他年份都处于竞争优势,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4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Shift-share分析

Shift-share图是在系统分析研究期间内区域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基础上绘制的, 可以使结论更加直观, 明确各产业部门属于何种类型。图1是产业优势分析, 以总偏离分量为横坐标, 以份额分量为纵坐标, 反映各产业在总增量和增长优势方面的诸多类型。图2是产业偏离分析, 用结构偏离分量为纵坐标, 用竞争偏离分量为横坐标, 反映各产业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18]。

通过图1产业优势分析图可以得出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位于S2象限, 表明二者是具有产业优势的增长部门;第一产业位于S4象限, 表明第一产业虽是增长部门但不具有产业优势。通过图2产业偏离分量分析图可以得出, 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原有基础和竞争力很强, 但第一产业原有基础较差但竞争力较小。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系统分析, 结论表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发展呈增长态势, 但竞争优势很小,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 竞争优势相对第一产业较大;空间结构偏离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比较大, 说明邻近区域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邻近区域第一产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产生正面的带动作用;空间竞争偏离分量均为正, 说明山东省在研究期间内三次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 其中第一产业竞争优势最小, 第二产业竞争优势最大, 第三产业次之, 但数据显示竞争优势又呈缩小趋势, 并且波动很大。因此, 山东省应加大力度调整第一产业, 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效率, 提高空间产业竞争力, 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借力蓝黄, 打造核心竞争力。2009—2011年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省一定要以蓝黄两区作为龙头, 引领整个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其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必然会对山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将对山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尤其是海洋科技、旅游业、服务业等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19]。

(2)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竞争力。空间模型结果显示, 山东省在研究期间内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全部为负值, 说明第一产业明显受邻近区域的拖后影响, 因此山东省应在借助邻近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地区高效生态产业, 提高空间产业竞争力。山东省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很大, 应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可持续发展, 发挥第二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另外山东省第三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但优势又呈缩小趋势, 因此山东省需要借助国家“蓝黄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自身海岸线较长、海洋资源丰富等优势, 积极发展海水养殖、海洋科技、旅游、金融等服务业[20]。

(3) 推动第一产业集约化与产业化。结论显示山东省第一产业呈增长态势, 但竞争优势比较小。针对此研究结果, 山东省应加大力度推动第一产业生产的集约化与产业化, 引导鼓励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保持第一产业增长态势的前提下, 提高竞争优势。

(4) 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促进高层次发展。空间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第二产业增长态势明显, 且竞争优势大, 因此山东省应注重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以高新技术代替产能, 加快第二产业的转型步伐, 实现高层次发展。

(5)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表明山东省第三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但优势呈缩小趋势, 因此山东省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 充分发挥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服务功能。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改造传统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 逐步发挥其经济服务功能来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摘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系统分析偏离份额模型演变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要素, 应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拓展模型对山东省2002—2011年10年间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竞争力进行横纵向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邻近区域而言, 山东省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产业竞争优势较大。山东省应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和旅游业, 保持第二、三产业的优势;同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打造核心竞争力。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4

产业结构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体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时间特定产业的优势。

关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学者们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樊元等(2007)从县域产业结构的视角,研究了甘肃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结构,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赵瑞峰等(2012)从广西后发达民族地区视角,研究其产业结构演进,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升经济增长水平;沈琪琪等(2014)以辽宁省民族地区为研究视角,指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与全国存在同构现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对称。以上学者多以研究某省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和竞争力为主,对民族地区县域产业结构研究较少。县域是省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省域经济发展升级的支撑,而民族自治县域的发展影响县域整体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借鉴学者们研究成果,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青海省民族自治县域产业结构,探索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在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Dunn等人于上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长总结为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分析区域产业变动趋势是否与参考区域相同,可以间接判断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状况。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在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Dunn等人于上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长总结为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分析区域产业变动趋势是否与参考区域相同,可以间接判断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状况。

R=(Et-E0)/E0,表示参照区在(0,t)时间段所有产业的总增长率,ei0表示研究区在基期的经济规模,即产业发展规模;Ri=(Eit-Ei0)/Ei0为参照区第i产业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Ei0和Eit表示参照区第i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ri=(eit-ei0)/ei0为研究区第i产业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ei0和eit表示研究区第i产业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2.2数据来源

本文以青海省7个民族自治县域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中青海38个县域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总产值。以2009年7个民族自治县域产值和三次产业产值为基期,2013年7个民族自治县域产值和三次产业产值为末期,2009年和2013年38个县域总产值和三次产业总产值为参照数据研究。

3青海民族自治县域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青海民族自治县域2009-2013年县域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本文侧重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因此,不列份额分量,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

据表可知,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看,青海7个民族自治县域产业结构总偏离量均为负值,大通、互助、民和的偏离量居前三位,大通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偏离最大,导致其总偏离较高;互助、民和第三产业偏离最大,导致总偏离较大。从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看,竞争力偏离量有正有负,除大通外,青海其他县域产业竞争力的偏离量均大于0,说明大通产业结构在青海38个县域产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其他6个民族自治县域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其中互助、民和、化隆居于青海38个县域产业竞争优势前三位。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7个民族自治县域2009-2013年增长期内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可知,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看,7个民族自治县域的产业偏离分量均为负,说明7个民族自治县域的产业结构与青海38个县域产业结构相比偏离较大,需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的素质,促进民族自治县域经济总量增长。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2009-2013年,6个民族自治县域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有各自的区位发展优势,但从长远发展看,6个民族自治县域还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投资,发展优势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发展电商,扩大特色产品、特色旅游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青海38个县域中,仅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处于区位发展劣势,因此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目前产业劣势。该县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进一步引进技术和投资发展工业,同时将农业优势进一步转变为工业优势,实现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精加工,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彤,安丰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工业增长偏离份额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6).

[2]樊元,惠树鹏.甘肃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1).

[3]赵瑞峰,朱晓璐.后发达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及提升分析—以广西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2,(16).

[4]李天国.结构性冲击与中国产业经济增长—对民族地区的结构VAR模型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3,(9).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引发的农业发展滞后及自我增长能力弱等弊端日益凸显, 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 而这些资源要素的配置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如果合理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的配置、技术的进步相适应, 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 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一、昆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概述

“十一五”向 “十二五”过渡期间 (2010~2013年) , 昆明市为确保治理滇池、保护水环境及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实效, 决定用三年半的时间将34.3万亩农业种植面积全部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经济林木种植、园林园艺景观和滇池湿地生态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区:一是蔬菜产业。滇池流域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现有2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逐年调整到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县。二是花卉产业。滇池流域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现有7.5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逐年调整到宜良、嵩明、寻甸、石林等县。三是粮食产业。滇池流域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晋宁现有粮食种植面积逐年调整到宜良、寻甸、石林、嵩明、禄劝、东川、富民等7个县区。[1]

“十二五”规划要求昆明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 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 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实施农业产业“东移北扩”战略, 建设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北部特色农业区, 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和开放型农业。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经营模式,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2]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原理和模型[3]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 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是研究产业结构的有力方法。该方法在研究我国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时曾被运用, 但用该方法研究昆明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文章较少。本文选取偏离—份额分析法来研究昆明的农业产业结构。

(一)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三个分量, 用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可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 构建模型。 设区域i初始期经济总规模为bi, 0, 末期经济规模为bi, t。同时, 依照一定的规则, 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 分别以bij, 0, bij, t (j=1, 2, …, n) 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 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 以Bj, 0与Bj, t表示所在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 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undefined, 所在大区j产业部门在[0, 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undefined, 以所在大区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将区域i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undefined。在[0, t]时间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 Pij, Dij, 三个分量, 表达为:

Gij=Nij+Pij+Dij PDij=Pij+Dij

Nij=bij′·Rj (1)

Pij= (bij, 0-bij′) ·Rj (2)

Dij=bij, 0· (rij-Rj) (3)

Nij为份额分量, 由式 (1) 可以看出, 它是指j部门的所在大区总量按比例分配, 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 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Pij为结构偏离分量, 由式 (2) 可以看出, 它是指区域i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它是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和所在大区的平均速度差异, 假定两者等同, 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 此值愈大, 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愈大。Dij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 由式 (3) 可以看出, 它是指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 反映区域i第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 此值愈大, 说明区域i第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大。PDi为总偏离分量, 反映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区域i总的经济增量Gi则可以写为:Gi=Ni+Pi+Di (4)

undefined

undefined

引入undefined分别为i区域j部门在初期和末期占同期所在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 则i区域对于所在大区的相对增长率:undefined (7)

式 (7) 可分解为: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undefined (8)

undefined

W, u分别为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力效果指数。由以上各式可知, 若Gi越大, L大于1, 则区域增长快于所在区域。若Pi越大, W大于1, 则区域经济中的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 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 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i较大, u大于1, 则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 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三) 利用Shift-share分析图进行分析。 分析图由两条倾斜度为45°的等分线, 把坐标系分为八个扇面, 然后标出区域各部门在坐标系中所处位置, 根据所在扇面, 更加直观地确定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类型。

1.部门优势分析图。 以能反映区域部门优势PDij (反映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为横坐标, 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图1中的八个扇面 (S1, S2, …S8) 反映了在总增量、部门增长优势方面的几种不同类型:

(1) 较好部门。指处在1、2扇面中的部门, 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

(2) 一般部门。指处在3、4扇面中的部门, 其中处于S3者为虽具有部门优势, 但却为衰退部门, 处于S4者为增长部门, 却不具有部门优势。

(3) 较差部门。指处于5、6扇面中的部门, 这些部门, 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 扇面5中虽为增长部门, 扇面6中虽具有部门优势, 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大区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

(4) 最差部门。指处于第7、8扇面中的部门, 为既无部门优势, 又为衰退部门。

2.部门偏离分量图。以竞争偏离分量Dij为横轴, 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轴, 建立坐标系。图2中8个扇面代表的含义如下:扇面1:原有基础很好, 竞争力较强的好部门;扇面2:竞争力很强, 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 扇面3: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部门;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扇面5: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扇面6: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扇面7、8:基础差, 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三、昆明市农业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在本研究中, 区域i指昆明市, 所在大区我们选择的是云南省, 选取了“十一五”末的2008~2010年昆明市和云南省农业中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产值和总产值为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 所以初期为2008年, 末期为2010年。n=5, 分别为农业 (当j=1时) 、林业 (当j=2时) 、牧业 (当j=3时) 、渔业 (当j=4时) 、服务业 (当j=5时) 。

(一) 计算总体效果, 对区域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能力作出分析判断。

由式 (4) (7) 得Gi=49.977亿元, 数值较大, L=1.034>1, 则在农业增长方面, 昆明市快于云南省。由式 (5) (8) 得Pi=10.80亿元, 数值较大, W=1.004>1, 则昆明市农业产业包含较大比重的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 经济结构较好, 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不必进行大规模调整。由式 (6) (9) 得Di=6.10亿元, 数值较大, u=1.03>1, 则说明该区域有较多的部门迅速发展, 竞争力强, 地位不断上升。

在总体效果较好之外我们注意到表1中显示渔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 (Dij) 为负。Dij是个十分复杂的因素, Dij的大小受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基础设施及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个地区Dij <0, 既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 因而竞争力低, 也可能是由于实际积累率低, 因而增长速度缓慢。实际上Dij值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 昆明市渔业部门区域竞争力偏离份量为负值表明在经济增长因素中, 来自产业结构之外的因素影响不明显。

(二) 构造Shift-share分析表。

《云南统计年鉴2009》、《云南统计年鉴2010》和《2011云南统计年鉴》中数据整理得到, 如表1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以当年价格计算, bij, 0和bij, t单位均为亿元。

(三) 利用Shift-share分析图进行分析。

可见, 昆明市农业产业各部门均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在昆明市农业产业部门中, 农业和牧业部门竞争力很强, 属于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林业和服务业原有基础很好, 属于竞争力较强的较好部门;渔业基础较好但属于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部门。

四、昆明市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建议

昆明市农业产业各部门发展势头较好, 不必进行大规模调整, 只需进行微调和注意保持即可。对于原有基础好, 竞争力较强, 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如农业、林业、牧业和服务业应继续强化这些部门的主导地位, 稳定并增强其创汇能力。[4]处于下降地位的昆明渔业曾是云南渔业的一面旗帜, 具备良好的发展渔业的基础。但是, 近年来由于新昆明跨越式的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以及“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 昆明作为西部第四大发达城市、桥头堡, 云南的省会, 随着土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土地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其土地越来越稀缺, 现在可谓寸土寸金。另一方面, 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水, 但昆明市地处金沙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缺少过境水资源, 主要依靠大气降雨蓄水, 是全国14个水资源短缺城市之一。从渔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来讲, 渔业的发展空间有限, 并不占“地利”, 而渔业又是一个见效快、收益高的农业部门, 放弃渔业不是昆明的明智之举。所以昆明渔业要想发展, 必须走出常规, 另辟蹊径, 在从周边地区运输渔业产品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渔业。[5]昆明市应做到:

(一) 构建云南渔业教育体系, 将强渔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渔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缺乏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高级专门人才匮乏, 使得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现不出来, 竞争力、创新能力弱, 致使渔业行业规模小, 属弱质产业。此外, 云南省的渔业教育基本集中在昆明, 在昆明为数不多的开办渔业教育的院校中, 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差, 实验室、标本、实验材料、设备仪器、图书资料、实习资料等匮乏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渔业教育的发展。综上, 应加大资金投入解决渔业教育办学方式和办学条件上的缺失, 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实施稻鱼工程, 科学应对昆明“少地”的情况。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 在稻田中开挖一定面积比例的鱼沟、鱼溜 (水凼) , 是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的立体农业种养方式, 在生态机制的作用下, 不仅能促进粮食生产稳产高产, 养鱼的稻田中基本没有必要使用农药, 同时还有相当或高于水稻的养鱼收入。稻田养鱼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 不仅是山区、半山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蓄水、节水、省地、优质、生态、安全、休闲、持续的特点, 非常符合昆明缺水少地以及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昆明市富民县实施稻鱼工程已受益。

(三) 推广节水渔业, 科学应对昆明“缺水”的事实。昆明干旱少雨, 水资源紧缺而自然资源如太阳能资源丰富, 宜推广节水的设施渔业, 即以太阳能为动力源, 引入水质净化处理、控温、循环用水等技术, 兴建循环过滤用水的养育工厂和太阳能温棚养鱼。这种方式用水量少, 但单位面积产量可达池塘养鱼的数十倍。

参考文献

[1].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2010-10-09

[2].中共昆明市委.中共昆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01-11

[3].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8~72

[4].王良举.基于SSM的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20 (10) :78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6

一、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概述

目前,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分析法) 已经成为用于分析某一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流行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偏离-份额分析法能够有效揭示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当前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是一种确定未来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有效方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SS分析法的原理是把某个确定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本文为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变化看成一种动态的过程[1],以该研究区域所在的大区域(本文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其经济变化特征的参照系,将在某一时期内该区域的自身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区域份额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三个分量。 如果一个地区各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参照区域相对应各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同, 那么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参照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应该是由结构因素导致的[2]。 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参照区相同,那么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参照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是由地区竞争力来解释。 在竞争力因素方面,一个地区地理区位条件的好坏将会对该区域的要素投入的产出比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在区位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由于成本要素的增加,其要素投入的产出比要明显低于那些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地区。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学模型构建

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G)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分解为地区增长份额(N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和竞争力份额(DS)三个部分。

1.地区增长份额(NS)

地区增长份额分量表示某区域某产业的标准区分量为假定该区域这一产业在某一时期(本文为2007到2011年) 以标准区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 计算公式为:

式中:NS为假定某一区域(河北沿海地区)各产业均按所在大区域(河北省)GDP的增长率增长而取得的增长份额;Yi0为河北沿海地区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为河北省GDP增长率。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S)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是指在某一时期, 标准区第i产业的增长率与标准区所有产业的增长率之差同某区域(河北沿海地区)第i产业基期经济活动水平的乘积,主要说明该区域第i产业随标准区第i产业变化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

式中:PS为研究区域与标准区域的增长额之差,研究区域的增长额指河北沿海地区按照河北省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 标准区域的增长额指按照河北省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Ri为河北省第i产业的增长率。

如果PS>0, 则表示河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反之,如果PS<0,则表示河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

3.竞争力偏离份额(DS)

竞争力偏离份额分量反映了研究区域与标准区相比,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劣势,反映的是区位条件和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3]。 计算公式为:

式中:DS为河北沿海地区第i产业按照其实际增长率增加所取得的增长额与按河北省同一产业增长率增长所取得的增长额之差[4],ri为河北沿海地区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如果DS>0,则表示河北沿海地区竞争力高于河北省整体水平;反之,则表示河北沿海地区竞争力低于河北省整体水平。

三个部分的关系式如下:

二、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年为基期,2011年为目标年, 利用2008年和2012年 《河北省统计年鉴 》为数据来源,主要收集了河北省各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分析计算份额分量、 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偏离-份额分析法在河北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本文以整个河北省作为参照区域, 河北沿海地区即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为分析区域,其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出来的数据如以下各表所示。

通过以上各表可以看出,2007-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4.60%, 高于河北省的78.82%,表2中,总增长被分为河北省分量(NS)、结构分量(PS)和竞争分量(DS)三个部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际增长额(4169.36亿元)高于地区增长份额(3884.55亿元),偏离值为正,总偏离值为284.8亿元;其中,竞争分量为259.99亿元,说明竞争力的提高使得其上升259.99亿元,结构分量为22.8亿元,说明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带来了22.8亿元的增长,然而结构分量的增长额与竞争分量的增长额相比相对较小,说明结构性因素对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要低于竞争力因素带来的效果。

表3为河北沿海地区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通过表3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三大产业分别对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河北沿海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96.64亿元,说明与河北省整体相比, 河北沿海地区第一产业处于产业结构劣势的地位,但在竞争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其竞争力优势使得经济总量上升了66.69亿元。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64.22亿元和55.22亿元,说明与河北省整体相比,河北沿海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处于产业结构优势地位,但在竞争力方面, 河北沿海地区第二产业同样具有竞争优势, 其竞争力优势使得经济总量上升296.47亿元, 与此同时, 河北沿海地区第三产业竞争力为-103.17亿元,说明河北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在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综上所述, 结构性矛盾是河北沿海地区第一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二产业虽然在结构和竞争力方面均具有相对优势,但结构优势并不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第三产业来说,提升竞争力水平则是当务之急。

三、推进河北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结论, 为了适应河北沿海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需要, 本文认为河北沿海地区应该尽快对第一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三大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沿海经济增长极的加速形成, 使得河北沿海地区尽快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一)调整一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目前河北沿海地区, 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虽然近年来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小, 但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和服务保障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有改变。 河北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应该走科技兴农之路,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第一产业在目前的相对竞争优势,为沿海经济振兴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河北沿海各地区可以进一步利用各自的现有优势资源, 引入高科技农产品生产设备,改善品种,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模式,通过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逐步构建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优的河北沿海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 利用港口资源优化壮大第二产业

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 着力打造河北省经济发展增长极, 已经被确立为河北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引擎。 打造新的增长极,发挥增长极核的扩散和辐射效应, 必须进一步优化沿海产业布局, 形成产业集聚,这是发挥扩散和辐射效应的前提条件。

目前, 河北沿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地位,但结构优势很不明显,应该通过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来实现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必须做好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沿海产业布局,推进资源整合,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形成沿海发展合力;其次,充分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通过政策引导,开放带动,使得生产要素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倾斜, 重点依托秦皇岛、唐山、沧州的港口和临港资源,不断完善三大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港口功能,打造现代化综合性港口群;再次,发挥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秦皇岛经济区重点打造数据信息产业、玻璃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粮油加工等产业集群,唐山港区努力形成以“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厂”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沧州渤海新区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化工业和重工产业等产业群,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重化工产业聚集区, 通过布局协调,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工格局;最后,加速港城互动,使得港口经济与城市产业结构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相关产业聚集区,真正形成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 依托旅游资源打造河北新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7

所谓产业结构效益, 就是产业结构在向高度化的转换过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考察实质上就是对产业结构效益的考察。

市场对于产业结构最深刻的影响来自于市场对于供给与需求的调动功能, 对于服装产业结构而言, 服装产业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应该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衡, 即服装产业结构的供给与市场结构相匹配。因此, 合理化与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应该保持对于市场结构动态的适应。产业结构效益是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与否的重要指标, 由于现有产业结构效益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和起点, 因此, 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必须立足现有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服装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服装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是促成北京服装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利用偏离——份额法, 对北京服装产业结构的主要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分析和确定, 比较北京服装产业结构各主要部门的效益状况, 最终为优化北京服装产业结构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理论框架及分析方法描述

偏离——份额法 (Shift——shared Method, 缩写为SSM) 是西方区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偏离——份额法分析认为, 区域产业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 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分量, 经济增长的竞争分量。在对服装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 该方法是以一定时期内服装产业的年增长率为基准, 分别测算某一地区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 并将其同该地区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某地区服装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 进而分析和评价其服装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

以北京服装产业为例, 服装经济增长率公式如下:

式中: 北京服装产业行业经济增长率

全国服装产业 (经济) 年对基期增长率

全国服装产业结构行业分量增长率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 在某地区服装产业 行业经济增长率中, 若 相对不变, 则通过 对和 值的变动, 可以看出服装产业内各行业相对于全国的偏离状况, 进而可分析和评价某地区服装产业内各行业的结构效益。

三.结果与分析

2.Vi值为正而Wi值为负的纺织品制造业, 说明北京服装产业的纺织品制造业的收入增长高于全国服装产业的增长速度, 但此部门却不具有竞争力, 处于劣势状态。其产业结构效益不仅落后于全国水平, 也远远落后于整个服装产业的结构效益, 因而该行业部门与全国相比缺乏竞争力和优势。这与北京服装产业纺织品产品单一, 部分原材料出现断档依赖进口, 无法适应服装市场需求的现状是吻合的, 同时也说明这是潜力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北京市作为首都和国际大都市, 纺织品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北京服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协调, 明显落后于总体水平, 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时得到足够的重视。

3.Vi值为负而Wi|值为正的服装批发业, 说明其结构效益严重落后于全国服装产业的整体效益发展, 其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服装产业的增长速度。不论全国还是北京市的增长速度都落后于整个服装产业的平均水平。从服装产业构成数据中可以看到, 服装批发业占据了总收入三成多的比例, 说明服装产业对服装批发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近年来提出建设时装之都的宏伟目标, 推行的是超前发展的战略方针, 虽然相对于全国而言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相对于整个服装产业则竞争优势较弱。因而北京服装产业主要部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关系北京服装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问题。

4.没有Vi|Wi均为正的部门, 说明北京服装产业没有哪个部门的结构效益和竞争力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四. 对策建议

服装产业是北京市的传统产业, 为把北京市打造成为时装之都, 搞好服装产业优化升级, 应当有“三力”来推动:一是政府推动, 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和优化升级的措施来加快优化升级进程;二是市场牵动, 需求带动供给, 需求引导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企业自身主动, 供给结构必须顺应需求结构的升级。

1.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科学管理。

区域产业政策是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和实施区域产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必须遵循于产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完善产业政策的目标是营造产业结构优化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以及制定产业的技术进步对策, 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学管理, 适当进行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收益必须大于投入的成本, 避免任意干涉带来的市场机制扭曲和盲目重复建设。

2.调整内部结构, 提高结构效益。

在北京服装产业结构中, 四个主要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等同。服装产业整体功能发挥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其中最差的因素。服装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于协调, 那么消除限制性因素便是协调的根本所在。北京服装产业应该着力于发展服装批发业, 并大力发展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装制造业和服装零售业。

3.强化企业主体, 激励创新活力。

支持服装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服装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 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全面升级。鼓励服装企业建立开发中心, 通过市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市场竞争, 扩大企业对科技人员、技术开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形成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外部压力;健全服装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 特别是强化国有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完善企业领导与企业长期的风险和利益同担机制。

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北京服装产业优化升级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摘要: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必须立足现有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本文选取北京服装产业的相关数据, 运用偏离——份额法, 分析了北京服装产业结构效益, 从而提出北京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服装产业,产业结构效益,偏离份额法

参考文献

[1].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0.

[2].杨公朴等.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6.

[3].周新生.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何侃侃.2008奥运年:靠什么带动北京时装之都建设[J].纺织服装周刊, 2008.5.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篇8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计划期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 (标准区是指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 作比较,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 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2share Analysis) 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1942) 和Creamer (1943) 相继提出, 后经Dunn (1960) 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该分析法把一个特定区域经济变量的增长分解成三个可加的分量:参照区域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参照区域通常是国家, 对于比较小的区域如城市, 参照区域可以是其所在省份。被分解的经济变量可以是收入、就业人数、增加值及其他各种变量。偏离-份额分析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偏离-份额分析传统模型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通常将区域的部门增长分解为三项:国家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 (又称为区域偏离分量) 。

设表示区域j产业 (或者部门) i的初始经济变量值, 表示期末值 (i=1, 2, 3, …, S, j=1, 2, 3, …, R) , 那么在此区间内的变化可表示如下:

设——国家分量, 指基期某产业按照全国所有部门和产业的发展速度增长所增加的量。

设——产业结构分量, 指基期某产业按照该产业在全国的增长率与全国所有部门和产业的增长率的差值所增加的量。如果产业结构分量大于零, 则说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有优势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设——竞争力分量, 指基期研究区域某产业按照在该区域的实际增长率与该产业在全国的增长率的差值所增加的量。如果竞争力分量大于零, 那么就说明该区域内竞争力较大的部门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有竞争优势。

如果一个区域大部分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 则称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 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然而, 基期拥有一个有利增长的产业结构既不是经济增长更快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竞争力分量涵盖了区域发展变化中国家分量和结构分量无法解释的部分, 它很重要, 因为它能提供区域相对竞争力信息, 是除产业结构外其他所有影响区域偏离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与技术因素、人类行为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 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的正负号和数值大小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竞争力提高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式 (1) 简单变形得到以下等式:

式 (2) 左边称为总偏离, 代表实际变化和国家分量之间的差值, 表明区域j部门i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高低。总偏离可看成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效果的指标, 该效果可通过式 (2) 右式来解释。

从公式可以看出, 偏离-份额分析只需要相对较少、通常也容易得到的数据, 基本消除了烦琐的、费时耗力的数据搜集工作, 分析快捷、准确, 且能很好地反映区域或产业随时间的变化。尽管偏离-份额分析存在一些局限, 但由于是最简单易行的分析技术之一, 而且分析结果相对准确,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浙江省服务业区域比较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经济总量排名在浙江省之前的广东、山东、江苏, 以及邻近的上海市为参照系进行比较分析, 寻找浙江与其他服务业发达省份的差距, 以期得到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定位。数据将选取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和各研究省份的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 并把时间区间划分为四个时间段 (根据统计年鉴统计年份的限制) ,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得到结果如表1及续表所示。

从表1及续表中可以看出, 从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 浙江省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对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说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在当前是相对合理的, 但同时内部结构先是被强化后是被弱化, 服务业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稳定。九十年代前半期以及二十一世纪前五年, 浙江省服务业产业竞争力相对于产业结构来说要处于优势, 促进了产业的经济增长;而九十年代后半期以及2005年以来, 产业竞争力相对于产业结构来说要处于劣势, 而且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的是负面作用, 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损失了251.20亿元, 在2005年2009年期间损失了858.09亿元, 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从总偏离的数值可以看出来, 九十年来以来, 除了近五年, 浙江省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全国所有部门平均水平, 说明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效果较好, 发展速度较快, 但近五年同全国所有部门平均水平持平, 发展速度下降。

注:数据根据全国和各省统计年鉴中所需数据计算得到

相对于广东、江苏、山东和上海, 浙江省服务业产值只有与上海不相上下, 明显落后于广东省, 其产值只相当于广东省服务业产值的一半左右, 也落后于江苏和山东。各研究省份, 除了上海, 其服务业产业竞争力都有一个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 而上海则是上升-下降-下降的过程, 近五年的服务业产业竞争力的下降或许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只有江苏省的产业竞争力分量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带来了334.72亿元的经济增长, 而其他研究省份的竞争力分量都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浙江省的损失达到了251.20亿元。浙江省的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仅远远落后于江苏, 而且也大大落后于上海和山东, 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政府合理地调整、引导。从总偏离数值来看, 也即各地区的实际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高低, 浙江省只有在20000-2005年期间, 实际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所有部门平均水平, 而且也远远高于其他研究省份的服务业发展速度, 说明在这期间, 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劲头很足, 发展很快, 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近五年的发展同全国所有部门平均水平持平, 仅略优于广东省, 远远落后于邻近省份江苏, 也落后于山东和上海市, 说明浙江省的服务业产业缺乏竞争力较强的行业, 易受外部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

四、浙江省服务业分行业区域比较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对服务业产业增长分量的比较分析, 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且缺乏竞争力, 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下面将通过对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的进一步比较分析来说明浙江省服务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优化措施。

浙江、山东、江苏、上海的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相似, 主导行业都为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江苏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竞争力优势最为明显, 为经济产值带来19.79亿元的增长;其次是浙江, 其竞争力分量为经济产值带来8.99亿元的增长。山东省在批发和零售业上的竞争力优势最强, 为其经济产值带来了312.27亿元的增长, 而浙江省在该行业上的竞争力优势是最弱的, 明显弱于其他三省, 只为其经济产值带来了17.12亿元的增长, 但该行业的内部结构相对于其他三省是最优的, 给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最少, 为32.46亿元。对于住宿和餐饮业, 江苏省的竞争力优势最为明显, 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带来了49.32亿元的经济增长, 山东省次之, 而浙江省的竞争力仅强于上海, 但也给经济发展造成了0.62亿元的损失, 其内部结构虽优于山东和江苏, 但也不尽合理, 给经济增长带来了18.71亿元的损失。浙江省金融业的内部结构在四省中是最合理的, 但其竞争力优势是最弱的, 上海市在该行业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优势。在房地产业方面, 浙江省的竞争力优势仅弱于上海, 强于山东和江苏, 但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负面的, 造成损失14.72亿元;其内部结构却仅优于上海, 劣于山东和江苏。在其他服务业方面, 仅浙江省的竞争力分量是大于零的, 即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带来了3.50亿元的增长, 其内部结构也仅劣于上海, 优于山东和江苏, 但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它给经济产值造成了56.57亿元的损失。

五、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浙江省服务业调整方向应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是以主导行业为主, 促进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势。

二是重点发展具有社会前景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教育业。

三是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省情, 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四是借助互联网开辟营销新渠道,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和集疏运的衔接配套, 强化物流基础设施整合, 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五是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不断繁荣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六是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新兴服务行业, 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 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晟立: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浙江区域产业结构[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 (1) .

上一篇:应用系统整合下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