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共12篇)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1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居民消费指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本文将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天津市居民消费的指标。
2.经济发展指标。GDP是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它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已被广泛认可。鉴于此,本文采用天津市GDP指标作为衡量天津市经济发展指标。
为了减少异方差,本文对居民消费水平(X)和地方生产总值(GDP)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Xt和LNGDP。变换后原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
二、实证分析
1.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确定VAR模型的结构,一般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达到最小。适当加大k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并比较不同滞后期所建立的VAR模型的稳定性。经过比较,本文最后选择滞后2期,即k取2。经检验,所建模型除LR和SC外,最终预测差(FPE)、赤池信息准则和汉南-奎因信息准则(Hannan-Quinn)最小,三个检验准则同时得到了满足。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和LNXt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该检验能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即协整秩。经过反复检验,确定协整变量含截距项并有确定趋势。Johansen协整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和时间序列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2.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和LNXt的协整关系,但没有表明这两个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Granger(1980)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从前面确立的天津市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由于二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他们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见下表),在95%的置信度下,天津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关系则在统计意义不成立。
3.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基于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中个别方程中的新息(innovation,即随机误差项)产生变动时,由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而对系统中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冲击强度和影响时滞。由于研究冲击响应时采用的是Cholesky分解技术,该方法的一个技巧是使误差项正交化。所以Cholesky分解的结果依赖于系统内变量的排序。Koop,Pesaran和Potter(1996)提出了广义脉冲响应(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和广义方差分解(Generalized Variance Decomposition),以避免正交化对变量排序的依赖性。故本文采用广义脉冲响应方法进行响应分析。
图1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居民消费水平一个正冲击后,天津GDP在第5期达到最低点,第5期以后呈现缓慢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外部冲击以后,给本市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反向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并不大,并且对第5期以后缓慢回落有一定拉动作用,不具有显著作用,这与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不是促进GDP增长的Granger成因的结论相一致。
图2中,LNXt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GDP一个正冲击后,居民消费水平在第7期会达到最高点,从第7期开始保持平稳下降,而且作用效果明显。这表明GDP的某一冲击会给居民消费水平带来同向冲击,且从第七年后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同时,它也印证了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视角相反,方差分解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新息(innovation)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判断各新息对内生变量的相互重要性。方差分析图说明,是LNXt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10期,其贡献率从42.38%上升为82.23%;LNXt对的影响较弱,其贡献率最高仅为15.64%。
4.VAR模型预测。基于VAR(3)模型,可以对天津市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做出样本内预测和样本外短期动态预测。从样本内预测序列图可以看到,因为静态预测是使用样本实际观测值进行预测,所以静态预测的效果要好于动态预测,但是,样本内动态预测可以预测出序列的变化趋势。VAR模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做样本外近期预测非常准确。本文结果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据统计,2014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15726.53亿元和28492元,取对数后分别为9.6631亿元和10.2574元,而该VAR(3)模型对2007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值分别是9.7425亿元和10.2547元,模型预测误差分别为0.008和-0.0003.
三、结论和建议
虽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依据任何实证工具进行简单的决策,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从计量分析结果看,天津居民消费水平和GDP构成一个相互有长期影响的动态线性系统,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即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不显著。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下,GDP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同向显著而持续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母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居民消费水平对母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对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收入提高,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公众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最终达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妍,郭翔宇,王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03).
[2]刘尚希.中国消费率下滑引致的经济风险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06).
[3]许淑娟.试论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郑春梅,孙颖,范丙文.中国农民消费特征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03).
[5]王海龙.基于农村信贷的扩大内需战略研究:宁波案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03).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2
一、问卷设计及背景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实力。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期,社会发展给青年教师带来了思想的冲击,也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诸多方面。浙江省现有高职教师23 461 人,其中专任教师15 777 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45%。
开展青年教师发展动态研究,目的在于了解青年教师群体(35岁以下)的心理和需求,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工作策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保证学校师资的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笔者以某地区某一高职学院的教师为样本,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60 份,回收问卷155 份,其中有效问卷140 份,有效率为87.5%,符合问卷调查的可信度要求,同时采用访谈方式完成了部分信息的采集工作。根据问卷设定思路,从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心理状况、教学科研、身体健康、社会认知等六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该内容主要通过访谈形式完成。大部分青年教师刚成家立业,还担负着照顾长辈、还房贷等压力,因此,很多青年教师需要通过承担大量的工作获得经济报酬,导致钻研课堂教学技能和开展科研工作的精力大打折扣。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回答“哪些因素对您工作方面影响最大”这一问题时,“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职称晋升困难”及“教科研经费不足”是主要选项。青年教师在生活方面最关心的是住房问题和工资福利待遇提高问题,对事关学院自身发展和利益方面的问题也十分关心。除此之外,地域文化背景问题、配偶问题及子女上学问题等与教师的籍贯分布呈现出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做好外地教师融入本地生活的工作也是提高教师稳定性的重要内容。可见,这些生活压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到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工作压力状况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0%的人表示赞同从事兼职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校外的工作量虽少,但经济收益远高于校内;二是校外兼职有利于教师增强技能,尤其是在企业兼职。如果任由第一种状况存在下去,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把时间、精力过多地投入第二职业,将会给学院的教科研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对第二种状况,学校层面应出台鼓励政策,以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青年教师中,专业技术职称在讲师及以下的占86%,这与目前全省教师职称总体比例是接近的。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将面临着巨大的职称晋升压力,合理规划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是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学院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分析高职教师工作压力的分布情况发现,各选项情况比较平均,说明青年教师的个体情况差异明显,且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完全一样,这给学院出台青年教师发展的激励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政策出台应尽量避免“一刀切”,而应该以更宽松、更多样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三)心理状况分析
柳友荣在《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编制了“生活事件量表”,在对200 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后发现,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依次排列为职业适应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情绪方面、人格方面、个人感情方面。从高职教师的职业感受、精神状态、幸福感等方面依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认可度达到93%以上,说明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可度较高,但同时应注意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高,并不代表对学院本身的认可度高。
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在人生理想方面,选择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占93%,选择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占7%,这反映出青年教师人生理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契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人生态度方面,选择积极进取的占85%,选择顽强拼搏的占8%,这与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也是相互印证的。
调查显示,高职青年教师处于心理平和状态的仅占6%,而心理状况堪忧的人群则占12%,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据。青年教师中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到82%,该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认为困扰自身心理健康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定问题。
(四)科研工作状况分析
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存在一定弱点。调查显示,科研在教师发展中的.需求占绝对地位的达到94%以上。但在调查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动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晋升职称,占43%;排在第二位的是完成科研工作量的需要,占27%;排在第三位的是专业或课程建设的需要,占18%。从调查结果分析,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目标比较“现实”,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和无奈的状态。职称和考核导向环境下的教科研工作如何与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是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力部门在制度制定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3
[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35-02
1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2)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尽管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企图找到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无法概括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迄今为止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论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放弃了对一般理论的探讨转向“类型学”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转向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分组或国别的研究,企图使发展经济学再具活力。国别研究虽然是一般经济发展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以国情特殊而否定一般发展理论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国别研究毕竟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理论,发展经济学始终未从总体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谈不上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因为只有在对各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做了系统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从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发展经济学的主旨上来,要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为己任。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国家。
这个意义上是广义的。
2广义发展论的理论结构
2.1发展一般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了,人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而现有的狭义发展经济学只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缺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经回答不了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开辟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广义发展论,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个总的概念。
广义发展论将文化、制度和政策视为发展的内生因素。即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对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政策偏好,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从而制度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则对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因而,文化是发展的又一重要变量。那么,可以把发展简单地表示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数: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
2.2文化因素内生化
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内生化”,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产生最深刻的内生因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ose.B)认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种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远古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行为偏好一长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种标准—标准逐渐被群体所认同一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生因素,是因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隐蔽性和超越性,所谓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当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模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会长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传统;所谓隐蔽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厚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无意识的层面,较之经济、政治结构具有更大的韧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谓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层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它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标准,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发展,而且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否鼓励获取财富的经济行为、对个人财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财富,更确切地说,是否把财富用于生产性的投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2、商业进取精神。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对财富的向往(对财富的向往程度取决于财富所带来的边际满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冒险精神。其中,冒险精神指的是愿意改变个人的职业,这意味着可能背井离乡,但发展往往需要这样的流动;当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制度层面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它起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经济人”。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将经济行为主体定义为“经济人”,但事实上,一切行为主体及其执行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实际上应是“文化经济人”。
3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应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决定广义发展论是否具有社会功用的关键,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在于它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我用“诱导发展”这个概念来表示模式的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诱导发展”就是对模式地逆向运作,有两种方式: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变迁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变观念-文化变迁。第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从而追使传统(上接第35页)文化、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层,因此是渐进式变迁;第二种运作方式是政策选择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由于经济行为主体使文化发生作用的载体,其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将导致文化变迁卜克因素,从而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载体,使文化遭到直接,剧烈的冲击,因而是突发式的变迁。这两种运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策选择首先作用的层面。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使用第一种诱导发展方式较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文化层面直接遭受冲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可以减小变革成本。而对子历史并不悠长的国家,直接使文化发生变迁,一不仅加速了变革进程,而且也使变革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因此,第二种诱导发展方式更适合。
4广义发展论的意义
广义发展论是就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而提出的,它重新回答了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为何陷入危机和发展理论为何在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处于低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发展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对发展理论研究的要求而提出的一个研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4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定性分析基础上, 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计量模型 (VAR模型) ,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进步与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扩大就业、改善投资环境等机制变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1 研究方法及变量和数据说明
1.1 研究方法
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来建立模型, 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方法。而本文是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复杂系统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所以, 用VAR建模是比较合适的。最一般的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1.2 变量和数据说明
1.2.1 指标选取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机制, 本文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进步与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扩大就业、改善投资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变量的选取如下:
(1)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PS) 。本文选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增加值之和来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 人均GDP (R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水平。
(3) 科技成果登记数 (KJ) 反映科技进步与创新水平。
(4) 全要素生产率 (TFP) 反映分工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
(5) 全社会就业人数 (L) 反映劳动力投入的规模和就业水平。
(6) 全社会固定资产外商投资 (FDI) 衡量地区投资环境。
1.2.2 数据处理
(1) 人均GDP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处理。为了精确地说明问题, 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其中, 对于以现价形式表示人均GDP, 本文试用1990年为基期的人均GDP指数对其进行平减, 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本文用1990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全国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1~2003) , 取样时段为1990~2012年。同时, 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 分别对各变量去对数, 分别为
2 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是:首先, 对变量序列做单位根检验, 确定序列是否为同阶单整;接着, 构造VAR模型, 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2.1 序列平稳性检验
在检验变量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前, 首先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在此, 对序列平稳性采取ADF检验。
注:检验形式 (c, t, l) 分别表示ADF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0表示不包含常数项或时间趋势;由AIC值达到最小的原则来确定ADF检验滞后阶数;D表示一阶差分。
2.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J-J协整检验法对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在协整检验之前, 必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综合各种方法, 表2列出了依据五种准则对滞后阶数进行选择的结果。
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 各变量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上, 均存在1个协整方程。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协整关系, 即:生产性服务业与投资环境、科技进步、劳动就业和生产效率, 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表4列出了各个协整方程的标准化系数。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 中括号内为t值。
上述协整方程系数估计值的t值均较显著, 表明各组变量序列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上的显著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1%, 全社会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0.46%, 科技成果登记数增长0.1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11%, 劳动就业人数增长0.82%, 人均GDP增长近0.67%。可见,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的作用, 远大于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这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不但可以直接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可以通过外溢效应的传导机制间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推动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社会生产率、外商投资环境、全社会劳动要素投入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
2.4 脉冲响应函数
2.4.1 对冲击的脉冲响应曲线分析
图1表示技术进步与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冲击响应。技术进步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响应, 在前3期都是负的, 但影响不是很明显。从第3期起, 生产性服务业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 远远大于先前的负影响, 到第5期达到峰值, 随后开始缓慢下降, 但都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正向影响。这说明,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会立即引起当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增加,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科技成果或包含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 需要漫长的时间, 因此具有时滞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质是充当人力资本的传递器, 是知识和技术扩散的主体, 只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以后, 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与创新向其他产业的渗透以及产生用机器生产机器, 实现人类知识叠加的放大效应带来的创新成果。
2.4.2
冲击的脉冲响应曲线分析
图2为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受生产性服务业的单位差变化的微小变动的反应方向和变化趋势。当生产性服务业在本期受到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以后, 全社会就业人数起于负面响应, 在第6期负向效应达到最大, 随后负向效应呈减弱趋势, 但仍然保持负向, 直至第16期, 全社会就业人数才处于正向波动, 并呈现出上升趋势。
这表明,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会立即引起当年及随后几年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 这与前文的定性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直接吸纳和间接促进效应带动全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相违背。就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直接吸纳效应而言, 1997~2009年, 中国服务业的就业弹性为0.224, 与此同时,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为0.03, 即服务业整体增加值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业增加0.224个百分点, 而单独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一个百分点, 却只能增加约0.03个百分点的就业人数。这些数据说明,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在就业吸纳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3]。原毅军 (2008) 对服务业内部各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研究显示, 1990~2002年中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 房地产是吸纳能力最高的, 其次是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然而, 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包含上述吸纳能力最强的行业, 却包含了吸纳能力最弱的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等行业[4]。因此,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构成客观上决定了其整体就业吸纳能力比较低。根据刘敏 (2010) [5]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 对整个行业的拉动作用最大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特别是金属和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而起最大拉动作用的行业是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总的来说, 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总体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较低水平,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较大幅度地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长还不现实。从投入产出系数看,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工业, 但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作为新兴行业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其强大的就业弹性以及其与整体行业中的主体行业的密切联系 (即与制造业的紧密联系) , 从长期看, 对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终将实现其对就业的直接吸纳效应和广泛的间接带动作用。
2.4.3
冲击的脉冲响应曲线分析
图3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单位标准差变化的冲击反应。生产性服务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冲击在第1期就引起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第6期达到峰值, 此后一直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 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微小变动始终表现为正向响应, 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性服务业保持正相关关系的协整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 在短期内,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但效果比较微弱, 从长期看, 这种效果会逐渐加强。这结论与以下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肖国安、张志彬 (2012) 生产性服务业在特大型城市的集聚发展正是满足了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服务于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改善中间投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集约化, 提高产出的效率[6]。冯泰文 (2009)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 有效地降低了工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促进了工业整体生产效率提高, 从而最终提升了我国工业的竞争力[7]。
2.4.4
冲击的脉冲响应曲线分析
图4为外商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单位标准差变化的冲击反应。当在本期给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 外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表现为正向波动, 在第5期达到峰值, 从第6期开始, 外商固定资产直接投资处于缓慢下降趋势, 但下降趋势的维持时间并不长, 从第11期开始, 脉冲响应值又开始缓慢的增加, 并产生持续的正向影响。
这与实际经济运行是相符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不可能迅速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时滞性, 需要5年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的规模形成集聚效应, 扩大企业运营规模, 共享基础设施, 降级交易成本, 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 从而达到持续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2.4.5
冲击的脉冲响应曲线分析
图5为人均GDP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中显示, 人均GDP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冲击响应较慢, 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人均GDP的冲击效应抑制处于正向作用且呈递增趋势, 在长期内趋于稳定, 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持久促进作用。目前国际上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在GDP中多占比重约为53%,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0%左右, 相比较而言, 中国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 分别为42.6%和23.5%[8]。可见,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 发展水平较低, 很多新兴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尚未体现,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的发挥, 所以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响应较平缓,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不强, 但从长远而言, 与前文的协整方程的结论一致, 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的释放, 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的拉动作用。
2.5 方差分解
VAR模型方差分解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组成部分, 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它考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源于某个特定新息所引起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的变动情况, 以此测算出各个冲击项目自身被解释变量独立的贡献度。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各变量的贡献率。方差分解的结果如图6~10。
3 结论
根据上述基于我国1990~2012年统计数据资料的定量实证分析, 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摘要:本文运用VAR模型, 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系统, 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规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 生产性服务业与外商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就业人数、人均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而生产性服务业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商投资的效应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显著而持久;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并未出现爆炸式的促进作用, 而在长期中缓慢地释放对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时滞效应;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未起到增加就业的作用, 而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方能发挥扩大就业的作用。预测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而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增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参考文献
[1]郑吉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管理评论, 2005 (5) .
[2]欧心黔.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杨玉英.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原毅军.中国服务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0.
[6]肖国安, 张志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7]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5
系统动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的重特大事故越来越频繁,静态安全评价已不能很好地评价动态过程中随机发生的事故,动态安全评价能动态地分析危险因素对生产安全状况的影响、危险因素相互间的转化程度,及时做出防范对策措施,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因此对系统动态安全评价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对系统动态安全评价内涵按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指标权重的动态性和评价方法的动态性进行分析,并介绍了现有的动态安全评价方法,最后指出了当前动态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作 者:吴媛媛 蔡康旭 方俊生 杨弋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5)分类号:X913.4关键词:动态安全评价 动态化处理 变权 时间序列 发展趋势
LDPC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篇6
关键词 LDPC码 第四代移动通信 纠错编码
1 引言
自从Shannon提出信道编码定理[1]以来,编码研究者一直寻找性能尽可能接近Shannon极限,复杂度较低且容易实现的信道编码方案。从早期的循环码、BCH码、RS码、卷积码、级连码, 直至发展到近来年的 Turbo码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2](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LDPC码),系统性能离Shannon极限越来越近。Turbo码已在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2000和WCDMA的信道编码方案[3]获得了主导地位。
对Turbo码的研究引发了基于图模型的编译码和迭代译码的热潮。90年代以来,Mackay等人在研究过程中重新发现LDPC码并意识到在编译码复杂度较低的情况下其纠错能力具有接近并有可能超越Turbo码的性能[4],出现了LDPC码的研究热潮。目前,LDPC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性能最好的码,成为当今信道编码领域最瞩目的热点。
LDPC码描述简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较低的差错平底特性,可实现并行操作,译码复杂度低,适合硬件实现,吞吐量大,极具高速译码的潜力[5]。已被认为是一类可与Turbo 码相媲美的信道编码方案。LDPC码极可能取代Turbo码而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6]的首选编码方案。
基于LDPC码的上述优异性能,近几年国际上对LDPC码的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应用和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重要进展。LDPC码可广泛应用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深空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电缆调制解调器、高速与甚高速率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光和磁记录系统等。
2 LDPC码的提出、发展、及现状
LDPC码是一类校验矩阵为稀疏矩阵的线性分组码,它是Gallager在1962年提出的,1963年Robert G.Gallager发表的《Low-Density Check-Parity Code》一文开始标志着LDPC码的诞生,Gallager把LDPC码校验矩阵对应到计算树上,校验矩阵中每列对应于图的一个变量节点,每行对应于一个校验节点,校验矩阵中的非零元素所在的行和列对应的变量节点和校验节点之间有边相连。Gallager证明LDPC码的最小汉明距离随着码长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并且在计算树上进行后验概率迭代译码可获得随码字长度增加而降低的比特错误概率。虽然Gallager证明了LDPC码是具有渐近特性的好码,但受到当时计算能力的限制,LDPC码一度被认为是一种不实用码,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忽视。
1981年Tanner在广泛研究图码的基础上提出规范图码的表示方法——Tanner图[7](也称二分图),把校验约束建立在局部码元集合上。从Tanner图上可以直观的理解LDPC码译码过程。直到1996年D.MacKay 和R.Neal证明LDPC码是一种好码[4],推广了Gallager的概率迭代译码算法,论述了和积算法(也称置信传播(BP)算法)的详细方案,极大推动了LDPC码发展,成为LDPC码发展的里程碑。1997年Luby等人首先提出非规则的LDPC码,并证明了非规则码比规则码有更好性能[8]。
实际上构造的LDPC码,其相应的Tanner图不可避免的存在小的环路,此时会造成译码码性能的下降。构造好的LDPC码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寻找构造码的分析方法,二是构造综合性能更好的码。Mao Yongyi和A. H. Banihashemi基于码性能提出根据围长(Girth)的分布来设计LDPC码, Hu Xiao-Yu等提出渐进边增长(Progressive Edge-Growth)算法,适于随机构造正则和非正则的LDPC码,通过对围长的优化,可以消除小环。Tanner等以循环矩阵构造LDPC码校验矩阵具有大的围长。Yu Kou和Shu Li等人利用有限几何方法构造LDPC码,给出了4种基于Euclidean空间的点和线设计出的码,但Wiberg对因子图的研究发现,对任意给定系统,无环图的状态复杂度是最大的,有环图的状态复杂度则会大大降低,证明基于有环Tanner图的LDPC码具有较低的译码复杂度。Mackay等指出消除4环对码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继续消环对于码的性能提高的影响则越来越不明显。Richardson和Urbanke等总结发展了Luby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密度进化(Density Evolution)方法,分析了消息快递译码下的LDPC码的容量,设计出接近香农极限的非规则LDPC码,论述了快速LDPC码的编码方法,对LDPC码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9]。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LDPC码的研究在译码算法的简化,密度进化的改进,非规则码的度数设计,校验矩阵的构造,距离特性和性能界的分析,通信和数据存储的应用,LDPC码的实现等各个方面展开,已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并在实际系统得到应用。
3 LDPC码的当前研究热点
3.1 LDPC码的校验矩阵构造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7
●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的提出
TPACK理论提出,教师使用数字技术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情境和内容中时,利用了动态性的知识,关注如何利用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如何合理运用教学法知识以及如何发展这些知识等。但TPACK理论对如何分析复杂教育现场中的动态性,几乎缺乏实用性的思考和探索。活动理论的引入有助于理解TPACK的发展和使用途径。
与将学习描述为一个孤立的、脱离情境的过程相反,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情境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基于活动理论的TPACK分析旨在了解社会文化活动与社会历史等社会环境因素对TPACK发展的影响。这为分析真实复杂的教育现场中知识和行为的变化提供了新视角。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TPACKtivity lens)将TPACK理论与活动理论相结合,描述了教学活动知识以及TPACK知识在活动情境中如何通过媒介工具得以发展,以及如何迁移到其他活动情境中。后文将概述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TPACKtivity lens)的各要素,并通过实际研究说明其对TPACK发展的价值。
●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的实施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学习中社会角色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文化与历史情境中互动,并将高级思维方式内化与分享。活动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在多元化情境中进行,对职前教师而言,这些多元化情境包括由家庭生活、监督教师、学生、教师教育学院、同事、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教育管理员、课程、学校使命、教师教育使命、共同体愿景、教育政策、文化历史对教育的期望等组成。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关注多元化活动情境及其交互元素,以提供对教师TPACK发展影响的深入理解。活动理论中的各种元素可单独描述,然而,在现实情境中所有元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活动系统包含有3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和3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次要成分又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主体是指向目标环境中进行一系列活动的个体或小组,可以以单独或者群体的形式影响客体、共同体和工具。但这些影响可能受限于社会文化活动及历史。活动理论因此认为,个体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系统,也不完全受控于社会系统,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也并非简单地交互影响。主体的角色取决于情境,并选择与该角色匹配的活动。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强调角色的作用,关注多元化情境中职前教师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塑造相应的行为。
客体是指活动情境中主体寻求的活动目标,它引导主体的行为及结果。例如,在一个职前教师实习情境中,职前教师的目的是寻求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以帮助学生学习。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检验情境中的客体如何影响主体TPACK知识结构的发展以及使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
工具允许活动情境中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主体相互联系。抽象工具与具体工具都可以被主体建构、学习和使用。抽象工具包括语言、面部表情、原理、视觉表征等。具体工具包括电脑、书桌、软件、硬件等。必须指出的是,工具也塑造主体的行为活动。Grossman将教育场所中的工具分为概念工具和实践工具,概念工具包括原理、框架以及教与学理念、教学实践指导等。实践工具包括引导阅读和实践的具体资源,如教科书、软件等。定义TPACK发展中的工具对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主体与工具进行交互时,基于客体的所有行为被社会文化情境、社会规则以及劳动分工所调节。规则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具有协调主体和客体的作用。活动情境中的不同成员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即有不同的劳动分工,以使活动可以正常进行下去。
共同体是指与主体完成活动过程的其他参与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引导、参与作用。为主体提供资源或帮助。共同体活动过程中建立的成果、思想以及工具将在活动情境中维持共同体的关系,影响共同体的行为。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关注由共同体引起的活动情境中的竞争以及动态互动等,有助于关注更全面的嵌入社会文化历史的共同体学习。
●TPACK活动分析法对职前教师实习的研究
为证明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的应用效果,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一项关于职前教师的研究。该职前教师群体试图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技术,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职前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具体来讲:①在实习生的日常生活、基础教育经验、技术讲座、资助项目、教师教育项目、位置设置以及虚拟社区中,他们自认为扮演着什么角色?②哪些概念工具、实践工具有助于他们学习利用技术进行教学?③当他们不同意情境中的目标设置时作何反应?本研究的参与者为来自GRITS(Getting Ready for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in Schools)项目的教育实习生。数据来源于对教育实习生的采访视频、录音以及转录、采访笔记、GRITS资助项目的申请、实习期间与指导教师的往来邮件、会议记录、不同阶段的教案编写、结业论文及在技术会议上的演讲。下页表所示的是为实习生列出的影响其利用技术教学的因素和情境。
如上表所示,实习生并没有意识到历史文化背景对其学习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影响。每个实习生都有其自己的实习背景,他们也都是复杂的美国公共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多元化且有时相互矛盾的多种因素一直影响美国公共教育:道德培训和国籍、工业经济职前培训、民主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互联网及其他信息技术文化,等等。
参与研究的七个实习生都表示,在美国中西部大学的教师教育项目中学会了教学。应对教师国家标准,该教师教育项目制定了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培训主题。一些实习生谈到在该教师教育项目中,老师给了他们一些想法,这推动了他们大量使用技术。然而在课堂里,他们重点关注学科问题,并没有意识到技术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或者应该怎样应用技术对特殊的教学内容进行建模。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揭示了教师教育项目中活动情境设置的矛盾,有一半的实习生谈到他们认为技术是有用的,他们应该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然而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技术。还有一些实习生将他们学习使用技术进行教学的动机归因于日常生活,或者说是生活在数字时代。所有的实习生都反映技术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持续使用数字技术就是证明。很明显,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境并未明显促进TPACK发展,因为实习生很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TPACK活动理论分析法关注到日常生活情境和课堂情境的明显不同,证明了TPACK不是知识的融合,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知识,来源于各要素的转换。
在GRITS资助项目中,实习生设计详细的课程教案以及实现基于标准的富技术课程。项目要求实习生与其指导教师定期会面,一是检查项目预期,二是获得帮助以及汇报进展,实习教室中提供软件和硬件。项目要求实习生写一篇关于目前工作的反思,并在教育学院的技术会议上展示他们的工作。GRITS资助项目旨在通过学习新的硬件和软件,发展实习生的TPACK,指导他们的课程设计。考虑到发展TPACK这个特殊的目标,促进这种知识发展的媒体工具以及情境在未来的研究中也应被重点关注。
实习生认为最能促进他们利用技术教学的,是与其他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组成的共同体。受访者提到在其他GRITS实习生的技术会议演讲中,学习了使用技术教学的思想,也与其他GRITS实习生在交流中学习。所有的GRITS实习生都曾与指导教师通过面对面会议和邮件进行讨论交流。一些实习生尽早并且经常发送课程计划,并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也有实习生谈到指导教师在其他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GRITS资助项目的工具应用方面,实习生分别从不同的知识要素入手进行课程设计。如A实习生在技术会议上接触到智能黑板,并且希望获取能将其整合入课堂的知识与经验。在基于已知智慧黑板的基础上,她认为智慧黑板可以促进她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法融合。A实习生向指导教师咨询意见,确定所要讲授的主题是美国的地形,并且登录智能黑板的网站研究实例教案。同时,她探索了智能黑板及其各种工具,并学习更多的功能,如利用强调工具制作高亮文本和屏幕区域,利用录制工具录屏等。她还发现了利用灰色窗口覆盖部分屏幕的功能以及教学幻灯片创建。当A实习生利用智能黑板为学生设计教学时,虽然只是从技术知识入手,但能很快地利用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从而她的TPACK也得到了发展。
台湾电脑产业发展动态分析 篇8
(一) 产业规模预估
2013年第二季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 (Notebook, 简称NB, 下文同) 出货为3, 591万台, 相较于前一季衰退1.0%, 与去年同期相比衰退达17.9%, 产业未随着即将进入的销售旺季有所增长。第二季全球NB的出货呈现季增长2.2%, 与去年同期相比衰退13.0%, 台湾NB产业的出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委外加工比重下降是造成台湾NB全球市占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例如, 大陆厂商联宝在2012年底开始量产, 联想也逐步增加自制比重, 将部分产品线转由联宝负责生产。
另一方面, 按销售惯例第二季是品牌厂商新品上市的铺货季节, 以满足返校潮的购机需求, 全球NB的出货量应有明显的成长, 然而NB的销售却持续低于预期。Intel计划6月推出新平台Haswell, 厂商于4、5月时积极降低Ivy Bridge平台的终端产品库存, 因而减少向ODM厂商拉货, 6月虽然Haswell新机上市, 但初期以搭载Core i5、Core i7 M系列及U系列的中高效能产品线, 造成在6月时出货虽有成长, 但是集中在新机铺货、高端产品为主, 增长幅度有限。
资料来源: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情报研究所 (简称台湾资策会MIC)
2013年第二季台湾NB的产值方面, 虽然迷你NB比重已大幅降低, 但市场上对于低价的NB需求仍在。科技教育的兴起, 让学校采购低价NB作为学生使用的需求增加, 使低价的Classmate PC与Chrome book的出货比重增加。由于PC市场需求不振, 厂商为了提升出货量, 低价承接新兴市场标案, 造成低价位产品的比重提升, 导致台湾NB产业产值季衰退率达12.6%。
(二) 未来发展展望
1. 市场衰退将加速生产线集中发展
自2009年起国际品牌在重庆与成都设立研发中心, 代工厂为了就近服务客户, 除了沿海布局不变之外, 西迁内地建立新产能以稳固客户订单。随着PC市场步入衰退, 不仅整体NB市场不如当初预期, 大陆及韩国品牌降低委外代工的比重, 加速台湾代工厂商出货衰退, 制造地分散不仅降低各厂的产能利用率, 也不利于上游供应链管理。
在成本考虑下, 集中化生产为现阶段厂商积极努力的方向, 加上大陆沿海城市工资大幅上涨, 使厂商加速集中内陆生产的步调。和硕NB厂分散在上海、苏州及重庆等地生产制造, 于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逐步将上海的生产线迁至苏州集中生产;仁宝也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进行昆山及成都厂区的减产, 以降低闲置产能的管理成本;广达除了Apple客户外, 其余客户自2013年初均以重庆为主要制造地, 产能西迁的比重最高。虽然西部制造具有工资上的优势, 但是招工及员工管理与沿海的模式不同, 员工流动率偏高, 且西部至欧洲的运输量有限, 因此ODM的成品出口仍依赖沿海的港口, 这段运输成本有赖于政府补贴。
在代工厂内陆产能达经济规模后, 上游零组件的供货商由观望转向配合客户, 开始在内陆建置厂房以争取订单, 如机壳厂巨腾、奂鑫。上游供应链厂商多已在沿海地区设置厂房, 客户分散制造也增加了供货商的运输成本, 零组件供货商在内陆建立产能时, 所享的政府优惠或补助远不如品牌及代工厂商, 让规模较小的零组件供货商, 不论是随着客户至内地建置产能, 或是用运送的方式均难以形成成本竞争力, 因而没有在内陆产能扩产的规划, 预估西部NB的供应链建立的速度, 仍受制于产业后续的成长性。
2. 新兴规格增加考验厂商产品布局及库存控管能力
为了刺激消费型NB市场的需求, 及面对平板计算机等产品的竞争, 厂商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新兴规格的开发。如Microsoft推出搭载触控功能的Windows8作业平台、品牌厂商推出结合平板计算机应用情境的NB产品, 以吸引消费者进行换机采购。
虽然NB已逐渐摆脱传统的型态, 产品除了效能规格外应用模式也成为差异化的规格之一, 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消费型市场的变化较商用型市场更快。以触控NB为例, 2013年年初市场普遍认为低价的触控NB需求将带动成长, 但到了2013年第二季度, 在消费者对于触控新机的新鲜感降低后, 触控NB的渗透率难以进一步的突破, 也让年初积极看好触控NB的厂商增加了库存的风险。
过往NB规格主要大项为CPU效能以及轻薄度, 然而在导入触控功能后, 厂商的产品布局不仅是单方面提供多功能型产品, 也应提供“正确”的产品, 即产品型态以及价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有限的开发资源下降低成本以提高获利。
资料来源:台湾资策会MIC
3. 中低价位新芯片平台推出将带动未来的出货成长
展望2013年下半年台湾NB出货表现, 由于中端Haswell芯片将于第三季度陆续推出, 预期14英寸及15英寸的主流新机将有助于提升第三季度的出货量。另一方面, 2013年下半年, Intel将Atom平台提前进行改版, 推出开发代号为Bay Trail M的NB芯片平台, 加上Intel为了提升平板计算机以及小尺寸变形NB的出货, Bay Trail的价格向ARM架构的芯片靠拢, 预期在效能提升及CPU成本降低下, 搭载新Atom平台的NB将提高其价格竞争力。
4. 触控NB需求平平, 影响消费型市场销售
自Widows 8上市以来, 虽然增加了NB部分应用的便利性, 但搭载触控功能的NB仍有明显价差, 让消费者在购买搭载新作业平台产品时, 不仅由于对Windows 8平台不熟悉而影响其购买意愿, 对于高价的触控NB也却步。
观察第二季度市场对于Haswell以及Windows8.1的产品持观望的态度, 且Windows 8.1未大幅度改版, 消费者在操作系统转移上仍有障碍, 使第二季度的触控NB渗透率仅小幅提升。预估未来触控NB的市场需求, 在消费者对于新的Windows 8平台无法短期内熟悉, 及变形的触控NB设计多元化, 将影响消费者换机采购的速度, 消费型市场短期难有明显成长。
5. 委外订单减少下, 2013年台湾NB全球市占率下滑
在NB市场成长性不如预期, Samsung在提升自有NB产能利用率的考虑下, 将委外订单逐步收回, 将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部自行制造;联想的集团代工厂联宝, 产能提升的速度虽然不如预期, 但逐步增长;日系厂商虽然未增加自制比重, 但品牌市占率逐步衰退。在整体NB委外订单流失下, 预估2013年台湾厂商的市占率由2012年的89%降低至85%, 年衰退率将达13%。
资料来源:资策会MIC
二、台式电脑产业
(一) 产业规模预估
观察2013年第二季度台湾台式电脑产业, 虽然Intel于6月推出新一代Haswell微架构处理器及8系列芯片组平台, 然按照Intel的产品发展蓝图, 首波推出的处理器以高端平台为主, 如Core i7和Core i5, 反观主流的core i3和入门级的Pentium系列预计将于9月才上市。因此第二季度属新旧平台更替时期, 品牌业者为消化旧有产品库存压力, 减缓新品拉货力道, 而使新品铺货效应迟至6月才开始慢慢发酵, 带动第二季度的消费力道相当有限。整体而言, 第二季度台湾桌上型电脑出货表现相较第一季度下滑3%, 达139.09千台。
观察各大品牌厂的表现, 整体皆呈现负成长趋势, 但Dell和Lenovo的出货表现逆势成长, Dell主要是因为降低售价带动了整体的出货表现;Lenovo的成长主要是其内需市场需求在支撑。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底上市的新款i Mac因制程难度高, 延后上市时间, 因此2013年第一季度i Mac的部分出货来自2012年第四季度的库存回补以及结清预购订单, 造成了Apple在2013年第一季度出货表现有大幅的增长, 但第二季度需求相对回稳, 造成Apple第二季度成长率出现下滑现象。
整体产值的部分, 第二季度品牌厂除了调整旧品库存外, 搭载Intel新一代处理器Haswell新品铺货的现象也于6月开始浮现。由于首波新品以高阶平台为主, 因此带动第二季度产品平均单价小幅提升至270美元。不过, 由于2013年第二季度台湾桌上型电脑整体出货表现不佳, 因此整体产值达3755百万美元, 与第一季度相比下滑了1.2%。
(二) 未来发展展望
1. Lenovo逐步降低代工厂的组装层级, 提高自制比重
联想目前拥有多座自有工厂, 并持续在各地设厂以扩大自制基础, 提高各产品的自制比重, 除联宝合肥厂主要生产NB外, 也在成都、武汉打造新厂区, 成都以生产台式电脑为主, 武汉则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 同时也持续扩大美国、日本等海外工厂的产能。就台式电脑而言, 主要的生产厂区除了成都外, 北京、惠州惠阳、墨西哥、匈牙利等地区皆有联想自有工厂。
除了通过联想积极在各地设厂可观察出其欲提高自制比重外, 还可通过台式电脑代工的部分观察到, 联想逐渐降低委台代工厂代工产品的组装层级, 逐步提高在台式电脑产品的自制比重。不过, 细部观察产品细项, 目前联想降低代工产品的组装层级仍以组装进入门坎较低的传统台式电脑为主, 组装难度较高的AIO PC (一体机) 尚未观察到有自制的现象。
联想欲提高产品的自制比重, 是希望提高对采购的掌控, 并深化与零组件厂商的合作关系, 此外还可培养自家的供应链, 以提高中国大陆本土零组件厂的实力。不过对于品牌厂而言, 从产品设计、进料到组装要完全掌握, 效益不见得高;且由于AIO PC在机壳设计、组装等部分流程难度较高, 因此, 预计未来联想在台式电脑的自制比重逐步提高已成趋势, 但要达到完全自制非短期可实现。
2. 触控技术进入价格竞争阶段, AIO PC触控渗透率可望提升
Microsoft于2012年发布的Windows 8操作系统, 正式将触控体验延伸至PC产品上, 对台式电脑而言, 触控议题无疑在AIO PC产品上引起关注热潮。不过, 搭载触控功能的AIO PC却因为价格居高不下, 而无法有效的提高触控在AIO PC的渗透率。目前AIO PC搭载的触控技术仍以玻璃式电容触控为主, 由于AIO PC产品设计朝向轻薄化, 因此可观察到, 重量和厚薄度具有优势的薄膜式电容触控技术, 在AIO PC的搭载率有提升的现象。
过去触控AIO PC价格不亲民的主要原因, 是大尺寸的触控产能集中, 相关业者未能有效提高良率等因素, 造成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多家业者相继投入相关技术的研发, 越来越多触控面板厂商通过Microsoft对于搭载Windows 8操作系统所设定的认证标准, 并且以具竞争力的价格抢夺订单, 导致过往触控面板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开始出现转变。目前可观察到, AIO PC触控面板价格已开始出现下滑, 预计2013年底电容式触控技术价格将下滑5%~10%, 以21.5英寸AIO PC为基准, 价格约下滑至80~85美元。
此外, 由于触控面板的价格战持续上演, 已有厂商投入开发具有低成本结构优势的金属网格 (Metal Mesh) , 如牧东、欧菲光、MNtech、3M等业者, Metal Mesh触控模块成本比电容式触控模块低约10%, 且Metal Mesh同样具有薄膜式触控技术的轻薄特性。客户端也有韩系厂商预计于2014年将导入Metal Mesh触控模块于其全系列触控AIO PC机种。
触控面板相关业者不断投入研发相关技术, 使触控面板良率有所提高, 且不断开发出更多相关技术, 以克服目前AIO PC触控面板的发展瓶颈,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具价格竞争力的触控技术搭载于AIO PC产品上。此外, 随着触控与非触控AIO PC价差的缩小, 未来将可望提高AIO PC的触控渗透率。
3. Haswell新平台铺货效应正式浮现, 旺季需求可期
观察2 013年第三季度, I nt e l新一代处理器Haswell搭载core i3和Pentium等主流平台机种9月上市, 可望有效带动整体台式电脑产业的出货表现。此外, Haswell处理器芯片瑕疵的问题, 虽然对消费者在使用上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但也造成终端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降低, Intel于7月向客户提供修复瑕疵的最终版芯片组, 预估随着最新版芯片组的上市, 台式电脑整体出货量将随之有所成长。
第三季度为传统的销售旺季, 但由于台式电脑市场不断受到NB、平板电脑的需求排挤, 及微软预计于10月底上市的更新版操作系统Windows 8.1, 并未搭上传统的销售旺季, 因此预期造成传统旺季需求不如过往强劲。但暑假及返校仍具有一定的购机需求, 以及十一长假的备货需求也将浮现, 均有助于第三季度整体出货表现。
资料来源:资策会MIC
综上所述, 即便NB和台式电脑持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以及Windows 8.1未能赶在第三季度上市, 但传统旺季的需求力道依旧存在, 因此预估第三季度台湾台式电脑出货将达1483.7千台, 与第二季度相比有9.4%的增长表现。产值的部分, 随着搭载Haswell新平台的机种开始大量上市, 其产品单价较旧机种高, 此外越来越多触控面板厂商通过Microsoft认证, 以及触控技术价格下滑, 触控议题持续在AIO PC上发酵, 因此第3季度台湾台式电脑ASP上涨至276美元, 产值达40.95百万美元, 较第二季度增长11.8%。
4. Windows 8.1 10月上市, 拉升市场需求恐有限
Windows 8市场反应不如预期, Windows 8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宣布将于2013年10月推出最新开发的Windows 8.1, 其主要是针对市场使用后的意见所做的修正和调整。针对开始键、应用程序分类与管理等皆有所调整, 期望能让Windows 8.1的使用更为便利、顺畅, 以展现微软为了提供用户良好的操作接口而不断优化产品的诚意和决心。
开放式创新发展动态分析 篇9
1 开放式创新中的管理制度
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在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创新模式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 探索适用于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是研究的重点问题。早期的研究成果侧重于探讨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专属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强有力的专利制度既会形成外部授权的意愿也会促使纵向专业化的形成, 所以专利制度与开放式创新直接相关;也有学者认为与封闭式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相比,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组织必须成为积极的知识产权购买者和出售者, 并且组织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仅要实现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目的而且还要设法从别人对该知识产权的使用中获得利益。在明确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之后, 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探究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促进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如:有学者通过对英国多个行业进行大规模调研后指出, 专属权程度高的行业 (如医药等领域) 其开放式创新观念强, 而专属权程度低的行业 (如服装业等) 其开放式创新的意愿弱;也有学者认为, 知识产权能够满足创新活动开展所必需的专属性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产权制度会阻碍开放式创新的实施, 事实上, 知识产权制度在保证专属权的同时, 也确保了开放式创新者能够从其内部创新获得收益, 并且保证了外部创新的有效供给。
2 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能力, 即组织对外部知识进行识别、评价和挖掘的能力, 对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共识为基础, 组织的外部知识搜索策略问题成为了开放式创新中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其代表性观点为:组织对外部知识的搜索策略越强, 其获得技术的机会就越多、创新绩效也就越好, 反之则可能会患上“组织近视”症;随着外部知识搜寻策略的扩大, 组织获取和利用创新资源的机会也会增大, 但是当该策略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即在过度搜索情况下, 也会阻碍创新绩效的发展, 也就是说组织的外部知识搜寻策略存在拐点。另外, 为探究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获取效果, 一些学者认为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外部知识或创意的流入并不是一个自动的或很容易的过程, 只有当组织发展出便于开放式创新过程的新型组织路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时外部知识才能够被识别、获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 有学者又专门针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行了探讨并得出, 某些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能够更好地创造并获取价值, 其关键原因是吸收能力在内部化外在成熟技术、促进与创新伙伴之间的技术合作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视外部知识资源重要性的同时, 也有学者指出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对内部知识的获取和管理也同样重要, 组织只有通过平衡外部知识资源获利能力与内部知识挖掘潜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获取效果。
3 开放式创新中的创新网络
在开放式创新中组织为了弥补资源缺口不得不同外部机构联结起来, 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为参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过程而由一些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组织通过有选择的、持久的商业联系所联结成的自主网络组织系统。创新网络其构成单元主要包括企业、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形式的组织, 他们在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特别是在网络密度和结构中心性方面的成果为促进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与扩散奠定了理论基础。就网络密度而言, 其实质是指网络节点之间相互联结的程度, 网络密度越高说明合作伙伴越多、联结方式越紧密, 一方面有助于网络组织之间信任机制的形成和协作关系的维系, 加速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迅速流动,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网络组织之间产生共同的预期与规范,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促进信息、知识等资源的自由共享。就结构中心性而言, 其关注的是节点占据网络结构中心位置所引致的信息角色问题, 通常用结构洞理论进行描绘;所谓结构洞是指网络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网络位置, 该位置在网络中承担了节点间信息桥的作用, 是网络稠密节点之间连通的唯一通道, 而离开了结构洞的桥接作用, 网络就会出现结构空洞;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节点充当了网络中介的角色, 可以接触到网络中独特的资源, 因而该类节点能够利用其信息优势对目标问题形成新的理解。
4 发展动态分析
开放式创新是国内外众多学者乐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已逐渐成为创新管理领域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分支。就现有成果而言, 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观点, 如在管理制度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妨碍开放式创新的开展, 在知识获取方面组织的外部知识搜索策略应适度且应注意获取知识能否被消化吸收, 在创新网络方面应格外关注对网络关系稠密地带及结构洞位置的管理, 等等。然而,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成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所有主体共有的信息获取平台, 组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配置创新资源, 与此同时也必须迎接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挑战。作为组织利益直接来源的消费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选购产品, 为了满足他们越来越高级化、个性化的需求, 维系市场竞争优势, 组织不仅要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而且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保持制造柔性, 为此, 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或者设计新的研发服务方式是组织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 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式创新力度, 不仅要从利益相关组织中获取创新源泉, 而且也要重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大众的智慧, 也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大规模协作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Gallini N T.The economics of patents: Lessons from recent US patent refor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 (2) : 131-154.
[2]Henry W.C.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upon firm entry into new sub-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worldwide hard disk drive industry con-ditionally[J].Research Policy, 2003, 32 (4) :659-678.
[3] Henry C.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 (2-3) : 354-363.
[4]Kim H, Park Y.The 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 activity on per-formance of SMEs:The case of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 52 (3) :236-256.
[5] Dyer J, Nobeoka K.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3) : 345-367.
[6] Laursen K, 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 (27) : 131-150.
[7] Kafouros M I, Forsans N.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Do companies profit from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other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 (in press) .
[8] Perks H, Moxey S.Market-facing innovation networks: How lead firms partition tasks, share resources and develop capabilit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40 (8) : 1224-1237.
[9] Shih H, Chang P.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aiwan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9, 31 (2) : 176-186.
[10]Arranz N, Fdez.De Arroyabe J C.Can innovation network pro-jects result in efficient performa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 79 (3) :485-497.
化学计量及分析测试技术发展动态 篇10
近年来国际贸易一体化速度加快,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计量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 许多国家对原来的以化学部门为主计量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加强, 国家的计量部门因此有了更加明确的责任与义务, 并通过这种措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计量部门产生的新的要求。首先以美国为例, 他要求自己国内的技术研究院和国家标准从研基、标准的传统单位演变成为一个需要负责技术开发的技术管理机构, 在保障实验室传统的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 从事化学计量研究的实验室增加了生物技术、过程测量、标准和质量保障技术等研究内容, 明确了其为化学测量提供基础的目标, 以达到增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目标, 其次日本在计量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 并不断对其测量机构的结构进行重组, 2001年日本成立了计量研究院, 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拓展, 也被也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当代社会无论是科研, 生产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测量技术, 化学测量的准确性往往会直接影响政策、法规、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所以, 研究化学测量技术保障其精确性不仅仅是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法律、经济息息相关的重要因子。
2 国内目前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化学计量测试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研究出了很多新型的测量仪器, 如: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它多用于对超痕量元素进行分析, 发射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 它多用于对材料的微观粒子结构及微波粒子场进行测量。借助于这些仪器来进行化学分析计量, 并对标准物质进行定量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在精确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新形势下化学计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问题, 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 入世对计量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计量的挑战, 国际化学计量发展形势的挑战。
3 对我国目前化学计量发展动态展望
对于化学成分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取得显著的新成果, 主要包括化学成分的量基和标准以及化学溯源测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于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的数量和准确度上我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并建立了以有机、无机以及气体分量三个分量基准。在我们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 比如, 在两次参加CCQM组织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的对比, 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我国负责CCQLV拟建的五个基准方法中的两个, 这两个工作组包括库伦发和凝固点下降法两个工作组, 并在研究中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 我国也在某些领域面临着发展问题, 比如在极限量领域的超痕量元素成分的定值研究技术等方面还处于基础阶段, 离子体质谱法痕量成分定值技术里面比较典型的是电感祸合目前已经被证实是比较有效的痕量元素成分标准物质定值技术, 他的应用已经相对比较广泛, 但我国对此项技术的应用只是在地址、环境领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分析测试仪器的使用标准我国的法律一般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近几年, 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仪器, 由于我国的技术限制, 这些设备的使用标准往往按照仪器厂提供的的方法进行校准, 使用的标准物通常是内部的标准物或者没有标识的样品, 无法对它们的量进行研究, 所以, 我们常常要通过对相应的鉴定标准的研究, 才能保障仪器的精确性。
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3.1 加强对化学计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建立并完善对化学成分量、化学工程量以及物理化学量的国家计量及标准体系。
对潜在的潜在成分量基、标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注重对基准物质和基准装置的研究, 通过建立基以及化学成分量基准, 不断完善化学计量基准体系。
3.2 加强对标准物质共性的研究
化学计量的准确度是由我们所掌握的测量技术决定的, 同时测量技术的好坏是能否进行标准物质研究的关键因素。测量技术是进行高准确度测量技术, 高新领域测量技术以及痕量成分测试研究的基础。
目前标准物质被逐渐应用于刚刚兴起的生物工程, 痕量与超痕量领域, 并大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开展研究时, 往往需要针对各类物质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挖掘, 才能保障各类标准的制备技术和稳定性保障技术, 举例说明, 就生化以及临床标准物质而言, 它们大部分带有活性, 并且稳定性很差, 而痕量与超痕量的标准物质则往往具有含量低, 易污染, 易吸附不稳定等特点。
3.3 统一全国的化学计量标准
建立统一的化学计量体系以及量值的传递标准, 力求使全国的化学测量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以便进行对比, 不断提高我国化学计量在国际计量领域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云巧.发展化学计量的几点设想[J].中国计量, 2002, (4) .
[2]韩永志.标准物质讲座 (第三讲) 国外标准物质的现状[J].化学分析计量, 2001, (1) .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 篇11
【关键词】 门诊、导诊护士;工作;人文动态发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54-02
1 探讨患者就医心理
1.1 医院运行中,患者因病而使其个性、情绪及行为被扭曲或使潜在的心理弱点突出及强烈地表现出来:求医心切、高度的自我中心、明显显的负性情感反应:基本焦虑、自我良好感的丧失悲伤、恐惧、容易激惹、愤怒等,扰乱就医秩序,影响医生就诊。
1.2 选择就诊医生的心理 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误认为有病医生就能治愈,对医疗技术的渴望极为迫切,对得到名医专家诊治和指导,心理有医疗安全感,否则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
1.3 对医疗信息意识要求 对医疗技术的诊治,新药品应用,各种检查项目临床数据及必要性的了解意识增强及医疗费用与期望疗效不相符的重视程度。
1.4 需求区域方位环境的便捷 缩短就医时间是每个患者所需要的,因此,医院设置、分布情况往往影响患者就医情绪,因此咨询导诊、护士做好解答和区域疏通极为重要。
2 关于护理人员工作應对策略的角色研究
2.1 理论指导实践基础知识和提升技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护士需要把自己工作定位最高点,以此适应患者的各类要求。由于国家现有教育体制的模式,专业课堂接受学习的时间限制,医学底蕴浅,知识覆盖面局限,临床实践工作的要求的差距很大,需要拓展、更新护理信息和技能知识。我院每月安排一次业务学习,每周一次经验交流碰头会,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新理论、新知识、交流工作的技巧、经验,互教互助。以各种工作渠道包括,护理传、帮、带,使新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状态,熟悉了解掌握医疗环境、科室布局,各科系医疗专家的特长技能,诊疗时间,科学疏导患者就医,按预约挂号,病情的轻重缓急归类,优化就诊秩序,缩短就医时间,使病情通过选择医生,优化就医环境,引导就医流程,使病人分流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尽快减轻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2.2 注重护理道德的培养和塑造 “主动服务无终点,热情服务很必要,服务环节要细化。”这已不是挂在导诊人员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溶入到日常工作中的准则。导诊护士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医院的整体形象,除了负责分诊工作,还要把爱心传递给患者,让患者深切体会到“到院如到家”的感觉。为了做好导诊工作,护士们个个练就了“顺风耳、千里眼、神行腿”。由于医院患者就医流量大,需要护士工作有爱心,耐心,细心、恒心、爱心、语言亲切,解答咨询问题,重点强调的是协助患者取药时,服药,详细为病人讲解药理作用、副作用、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完善工作的细节,积极开展健康宣教,让每名患者怀揣就医希望而来,满意痊愈就医心情而走的良好工作氛围。
2.3 开展工作礼仪的教育 导诊护士的仪表工作使体现医院的风貌,是医院工作第一服务窗口,通向何连接社会外界的纽带,注重着装训练,要求衣帽整洁,护士的着装美、气质好会给病人以信赖和安全感。美容化妆上岗,保持良好形象,拥有护士文雅的举止、优美的站姿,提升护士气质和风度,给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
2.4 制定培训计划完善工作目标 请专家及有丰富经验的护士,为导诊护士上课,讲解病种病类的特殊症状,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外聘老师讲解素质教育及道德礼仪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提高工作的应变能力,发展互利团队精神,是导诊工作区域,形成一种工作导向相互渗透,交叉,对于特殊患者的要求,解释工作开展多人全方位的沟通和说服,引导患者按序就诊,特别是在就诊高峰,正确疏导病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对于急躁患者的过激行为,要安稳情绪,及时快捷解决患者迫切需求的问题。
2.5 优化导诊工作流程 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解答各类咨询问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做好解释工作,熟悉各科系的工作流程的环节,熟悉各楼层的地理区域及科室布置。出诊人员的班次情况,专家特色及医疗设备的优势,强化业务学习多种知识,导医的语言技巧,医学心理学等,提升导诊护士的业务水平。要有团队协作的工作意识,医疗服务是需要多种环节次啊能圆满完成,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因此,必须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加强与其他人员及科室的沟通,做好衔接工作,防止漏诊,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取得患者满意的工作效果。
2.6 工作信息反馈的效果 为保证良好的医疗护理效果,工作中需要把握2种层次,即医疗与护理技术关系(水平),知识、能力、技术水平;非技术关系:人际交往,与患者技巧交流,及时了解患者就医心理活动,家庭状况、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及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状况,根据所交流的内容,为开展的医疗业务活动提供信息,对病人及家属对医院不满意的医疗护理缺欠,及时改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使之达到提高我院的社会知名度,使提倡文明行医的新风尚落实到实处。
3 小结
网球运动科学研究发展动态 篇12
1、研究对象
近十年来关于网球运动的科研成果。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维普境像收集了近十年来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网球方面的论文, 以及查阅近年来出版的网球方面的专著和教材。
(2) 逻辑推理法
通过归纳、总结对所收集的科研成果进行梳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对所收集科研成果筛选来看, 关于网球运动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主要集中在网球运动的社会学方面、运动医学、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网球运动的场地与器材的研究及规则与裁判法等内容。
1、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于网球运动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这几个角度:网球市场的开拓、网球运动的普及、网球文化的创建等。
在欧美各国网球运动已经开展得十分普及, 在我国发展势头也是十分迅速, 越来越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 网球运动也正朝着更加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健康的方向发展。网球运动组织和重要赛事是网球运动发展的两大支撑。现代网球运动的组织机构和重要赛事的发展模式是由国内扩展到国际, 重要的赛事增强了网球运动的竞技性和观赏性, 增强了网球运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四大公开赛已经成为了竞技体育界的名牌赛事。这几年在我国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杯网球赛都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学雷的研究认为培育我国网球市场的有利条件有: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网球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体制保证 (2)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网球市场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 网球市场的培育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我国网球市场发育的不利因素有: (1) 经济上的困难和国力的制约 (2) 体制转换的困难和法规建设滞后。
2、运动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伤病是运动员的天敌。网球运动员及爱好者常见的伤病主要有肩、腰、肘、膝、踝等关节和部位的损伤, 而对于网球肘的研究则占据了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主要研究阵地。网球肘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俗称, 因为常见于网球运动员及爱好者而得名。
现代医学对于网球肘的认识已经历100多年的时间, 对其中的发病机理仍未能完全认识,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Cyrix提出的伸肌总腱撕裂学说, 根据这个学说, 现代医学对网球肘采取了局部激素封闭加制动的方法, 反复局封治疗无效后, 采取手术疗法。但手术治疗的创伤与风险较大。1976年, Gunn发现顽固性网球肘病人中有近50%合并有神经根型颈椎病, 国内也有从颈论治顽固性网球肘的报道, 使人们对网球肘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肘关节局部。顾钧青等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 顽固性网球肘往往合并有患侧肩胛骨背面软组织高度敏感的压痛点,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而该点即为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宗穴。在治疗上用0.30 mm×40 mm毫针, 以患侧天宗穴为中心, 采取齐刺法, 行捻转泻法, 使之得气。同时, 常规取曲池、手三里和阿是穴针刺, 针刺完毕后用TDP照射局部, 每次治疗30分钟。该方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徐福成等以围刺法刺病邪所痹之筋, 再辅以推拿, 以一指禅推法推动气血运行, 用点按弹拨疏通痹阻的经络, 解除肌肉血管的痉挛, 调整和恢复气血运行平衡, 舒筋活血达到改善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3、网球运动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研究进展
(1) 网球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
对于网球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是网球运动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主要集中在技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在网球技术上的研究又分为发球、接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网前截击、高压球、放小球等;战术上的研究主要有单打战术、双打战术等。
欧超等通过对2006年法网中外女子网球运动员比赛技术统计分析与评价表明, 中国女子单打球员普遍存在发球缺少变化、攻击力不够, 非受迫性失误过多, 打法单调等问题。王艳, 刘娟妮对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双决赛的研究表明, 我国网球女双选手技战术全面提升, 但也存在若干问题, 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加强发球、接发球练习, 加大发球的时速, 注意落点准确和旋转变化, 提高接发球抢攻意识。女子双打应由一网一底为主的打法, 逐渐向全面型打法过渡。陶志翔等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从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人口、国际运动成绩为切入点, 分析研究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的管理体制、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中国高级教练员的水平、科研水平等, 提出了发展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的措施与对策: (1) 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走有中国特色科学训练道路, 以科技为先导, 促进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 (2)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做好运动员培养工作 (3) 加强与体育院校合作, 拓宽竞技水平发展渠道。刘青的研究认为, 影响中国融入国际职业网球的主要障碍有:“职业化”与以国家投入为主的行政体制的垄断行为的冲突;全运会赛会制、 (俱乐部) 联赛制等与国际网球职业化赛制不能接轨;人才基础薄弱, 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链难以形成;运动员培养体制和选拔体制脱节。蔺光梅对网球运动中的隐蔽性动作进行了研究, 隐蔽性动作是广泛存在于各对抗性竞技项目中较为特殊的技术, 隐蔽性动作这一特殊的技术存在一些普遍的特性, 隐蔽性动作的运用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2) 网球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
网球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网球运动中越来越被重视。严波涛、吴延禧等采用三维摄像和组场调研等方法, 对我国男女网球选手的发球技术进行了分析,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抛球、击球动作技术以及动作节奏等问题的本质作了探讨。彭承基对网球击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 探讨了旋转产生的机制, 提出了变向击球的概念, 明确指出了击球方向与球的实际运行方向之间差异 (即偏差角) 的存在以及影响这一差异 (偏差角) 的诸因素, 对打好变向球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就旋转球产生的机制提出了与磨擦力说不同的看法, 对打好旋转球尤其是强力上旋球也会有所帮助一对流传甚广的认为右上旋球与右下旋球落地后偏离方向相反的说法也提出不同看法。
(3) 网球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在网球比赛中, 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 更难以夺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尤其是双方的实力较接近时, 心理对比赛的胜负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网球运动训练与比赛中, 如何针对网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特征进行心理训练已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娇丽华对网球运动员心理遗传素质与选材进行了相关分析表明, 网球心理遗传因子均为网球运动选材工作中必须重视和严加度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判定, 可以形成对网球选手的运动潜力的相应评价。董天芳从心理状态、运动知觉、意志品质等方面分析了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比赛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对网球运动员心理能力高低进行了研究, 并建立了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模型。
三、小结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 网球工作者们运用多学科相互交叉方法去研究和揭示网球运动的本质属性, 从而使网球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大, 网球教学训练与运动竞赛组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对网球运动的研究在指导训练实践上还不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需要广大科研人员不断地从多角度、多学科的去研究, 网球科学研究更趋科学化、更具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解立群:《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网球肘》[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
【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推荐阅读:
发展动态分析08-17
动态压力的分析研究06-21
广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动态分析09-11
档案整理工作分析研究05-19
会计基础工作研究分析06-17
关注学弱生发展的研究分析论文08-02
动态灰色分析06-18
动态成本分析09-03
动态负荷分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