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念论

2024-07-30

柏拉图理念论(精选10篇)

柏拉图理念论 篇1

一、对理念论的简述

柏拉图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的思想, 在“普遍性定义”基础上发展出理念论。

柏拉图在这里是这样的解释: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 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所谓“理念”, 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 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 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 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 所有的理念都是单一而等同的。既是一又同一。柏拉图认为, 在所有的理念中, 善的理念是最高的, 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 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他说:“我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和自己一样”。太阳是可见世界中万物生长的源泉, 那么善理念则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得以存在和可知的原因。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独具特色,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

二、柏拉图后期理念论

柏拉图后期理念论是前期理念论的进一步发展, 他在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后, 并没有象其他的哲学家那样, 极力为自己的体系辩护。柏拉图的后期理念论主要特点是:对前期理念论的内在矛盾与不完善做自我批评;发展他的“辩证法”, 探讨一些最普遍的哲学理念, 将运动与联系的特征引入理念与理念间的关系, 阐发了所谓“通种论”;在知识论上提出了“蜡版说”和“鸟笼说”打破了知识和意见绝对对立的界限。论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连续进展过程, 超越了他前期的先验回忆说。柏拉图指出理念论中的矛盾和困难并不是否定理念论。以下做具体的阐述:

1. 柏拉图的自我批判和反思

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通过巴门尼德和年轻苏格拉底的对话, 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对理念论系统本身的矛盾和缺陷的揭示, 第二是对事物的理念的分离和分有关系中所包含的矛盾的揭示, 这两点批判的反思说明柏拉图在后期已经意识到了理念之间及理念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是必要的。

2. 理念系统本身的矛盾和缺陷

在前期理念论中, 柏拉图坚持理念世界是事物的“原型”, 每一种事物都会被安排一个原型, 否则就不能得到解释。这样, 理念成为包含由高到低不同层次的一个系统, 最高的理念是至善, 依次为各种伦理道德理念、关系的理念以及各具体事物的理念等等, 它们由至善统领构成一个目的论系统、按照理念是解释事物的原型的意义来说, 只要有什么事物, 就会有什么理念, 否则事物就不能得到解释, 那么, 这些卑贱肮脏事物的理念是存在的。

这样, 按照前期的观点, 即遵循目的论的思考方式, 应该没有属于这些卑微肮脏事物的理念, 但是现在要按照本体论的观点对宇宙万物形成一个系统的解释, 就不能忽略这些理念, 这就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表明, 前期理念论难以用理念说明现象世界所有事物的普遍本性, 因而不是一个完整而有说服力的理念系统。后期理念论中, 一方面, 柏拉图不再过多关注具体事物的理念, 而是转向普遍范畴的研究, 从而绕过了这个矛盾;另一方面, 他也注重对立理念之间的关联, 可以看做是试图解决这个矛盾的尝试。

事物与理念的“分离”及“分有”的内在矛盾。前期理念论割裂了理念和事物的关系, 然后再以事物“分有”理念来解释世界。《巴门尼德篇》重点揭示了这种分有说包含的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事物分有理念只有两种情况:部分分有和整体分有。如果事物分有理念的部分, 那么分有到的理念的部分和理念整体不一样。这样, 实际上大的事物分到的是“小”的理念, 这是自相矛盾的。相反, 如果分有理念的整体, 那么, 许多大的事物各分有一个大的理念, 那么, 大的理念又是多个了, 这和“理念是单一的”原则有矛盾。因此, 事物对理念的分有既不能部分地分有也不能整体地分有。

其次, 如果承认事物分有理念, 那么事物和理念就是相似的, 它们的相似就说明还有第三个理念在包容它们, 以此类推, 以至无穷。这样, 整个世界就不仅是事物和理念的二重化, 还要加上不同理念的叠加, 因而是多重化了。

柏拉图的后期理念论所建立的范畴体系以及范畴之间的思辨联系, 则为以后的思辨形而上学的范畴学说提供了理论前提。在《巴门尼德篇》和《智者篇》中, 他实际上列举了多种范畴, 包括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整体和部分、奇和偶、有限和无限、静和动、同和异、相似和不相似、相等和不等、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和消灭等等, 这些范畴为以后的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提供了前提。黑格尔还吸取了柏拉图后期理念论中关于范畴转化的思想, 创立了他的思辨哲学的理念学说。从这个意义上看, 其后期理念论为以后思辨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要:柏拉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其哲学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 理念论在世界哲学史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而他的后期理念论对西方哲学有着深远影响, 古希腊罗马哲学以及基督教哲学神学是在吸收、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哲学、文化、文明也都彰显着柏拉图理念论的光辉。本文简单论述了什么是理念论和后期理念论的形成和影响。

关键词:理念,理念论,摹本,分有,原型

柏拉图理念论 篇2

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比较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历史进入了所谓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都发生了最深刻的转折,以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为代表的各大文明都同时出现了巨大的进步,产生了诸如老子、佛陀、“顼罗亚斯德”、以赛亚、柏拉图等思想巨人.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这种哲学突破可以通过中、希哲学的突破反映出来.在中国,老子提出了“道”,创立了“道论”.在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建构了“理念论”.笔者试着从道与理念的含义、道与理念产生事物的方式、道与理念同事物的不同关系等各方面考察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异同.通过对老子“道论”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在“轴心时代”的老子和柏拉图,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难题,他们构建哲学理论的目标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二人却是沿着不同的进路来趋进自己的目标的.通过对老子“道论”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出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在“轴心时代”突破的异同,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精神的巨大差异.

作 者:许亮 XU Liang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79(6)分类号:B223.1 B502.232关键词:柏拉图 老子 道 理念 轴心时代

论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 篇3

关键词:思想;柏拉图;公民教育;古希腊;正义

公民教育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由于各个城邦的政体不一样,因此,对于公民教育内容的限定也就不一样。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它是针对全民性的,是以政治实践为途径,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美德或公民精神。”

1 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他的父母亲都出身于名门贵族。尽管幼年丧父,但家庭环境和家学渊源对柏拉图的洞察力有极强的辅助作用,同时也激起了他的参政热情。柏拉图见证战争,也看到雅典政治的不断变更。其中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在民主制恢复的第八年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这一事件给柏拉图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他认为,当时的民主政治是不正义的,是令人厌恶的。他对民主制和僭主制失望透顶,进而开始构建他自己的理想城邦。在他的城邦中推崇真正的哲学,认为应该让哲学家掌握政权。

古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柏拉图生活在希腊的古典时代。希波战争开启了古典时代的大门。“希波战争后,希腊世界形成了两大城邦集团:一个是以斯巴達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一个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两大同盟在政治、经济上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发展,终于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的失败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战争中大量奴隶的逃亡,致使工业停顿;各城邦渐渐脱离雅典帝国,不再交纳赋税:战争也动摇了人民对神明的信仰,对一直以来遵循的道德信条产生怀疑,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清晰地认识到了民主制度的缺陷。

2 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柏拉图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理念,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较高的才能与智慧才能把握。意见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是最低级的认识。他把整个世界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人们凭借自己的感官所能触及的世界是“可见世界”,“可见世界”也就是“现象世界”;只能运用理性的智慧去思辨才能把握的是“可知世界”,“可知世界”也就是“理念世界”。“人们感官所触及的现象世界是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中,在它的背后的理念世界则永恒存在。”

在“理念世界”中是有等级划分的,并不是所有的“理念”都处在同一等级。“理念”的最高等级是“善的理念”,它是“理念中的理念”,是它赋予了“理念”本身的存在性、可知性和真理性,是一切存在的终极原因。在“可知世界”中“善的理念”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知道的。关于寻找“善”的途径,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从低到高的四种形态,即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从想象到理性的过程,既是人的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的灵魂转向的过程。柏拉图运用“洞喻”来说明了这个转向的过程。

3 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内容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包含有许多的内容。首先进行的就是对公民实行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中包含着天文、历史等,它主要是以希腊神话为题材、以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育的。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时期就开始的。为了防止对幼小灵魂的残害,他认为故事的内容、形式、风格以及曲调等应该有严格的规定。他为真正的神话设定了两个标准:第一,“诸神是行善的使者,但却不是万物的缔造者”。第二,“不管诗歌还是散文只要涉及神圣的东西的时候,就不能把他们描绘得跟魔术师似的。因为凡是神圣的,就是不会在任何言行方面欺骗百姓的。”之所以对公民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公民具备一种和顺的性格,发展想象力。

伴随音乐教育的是体育教育。音乐与体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服务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体育服务于激情,理性上的求知和激情中的勇敢决定了护卫者的美德。体育教育是在音乐教育之后进行的。体育不仅仅包括体能的锻炼,它还包括医疗和节食。进行体育教育主要是让护卫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体育教育也是为了军人履行国家中的职能而做的准备。音乐和体育教育的原则都力求简朴。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安排适宜,才有利于和谐心灵的产生。

除了以上的内容外,柏拉图的公民教育还包括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科学等,柏拉图十分重视算术,他认为算术不仅可以使公民脱离可变世界,把握真理,而且也有利于军人统帅他的军队;算术不能马马虎虎地学习,而要深入下去学,直到能看到数的本质;学习算术并不是为了买卖,而是为了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几何学可以帮助人们较为容易地把握“善的理念”,因为它的对象是永恒的事物;同时,几何学不仅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而且还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学习几何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天文学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表面的繁华去探讨背后的真实、去寻找表面美后真正的美。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研究天文学,需要正确地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去管那些可见的事物。谐音学的学习是为了深入研究音之间数的关系,考察什么样的数的关系是和谐的,什么样的数的关系是不和谐的,目的是寻求美者和善者。无论是算术、几何学还是天文学、谐音学,都是为了最后辩证法的学习做准备的。

柏拉图还十分重视实践和非智力因素对于公民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学习到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方面不低于别人。在对公民进行各种实践锻炼外,还必须让他们在这些实践中接受考验,看他们是否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不移,是否会萎缩、出轨。除了以上这些外,柏拉图认为还必须注重公民的美德、性格的培养,必须警惕一些人所拥有的各种美德是真、是假,不能错用假好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以及个人的朋友,从而维护城邦和社会制度。并且,柏拉图还主张公民终身学习的观点。

4 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

柏拉图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正义”的公民,以达到城邦的繁荣。对于何为正义这个问题,柏拉图否认了“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为弱者的必须”的观点。他认为正义就是城邦的公民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如果理性主导激情,激情压抑着欲望,欲望服从于理性与激情,那么这个灵魂就是正义的、健康的。柏拉图所进行的一系列公民教育,就是为了调和这三部分的关系,实现这三部分的和谐。

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是相似的。国家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它们分别与灵魂中的理性、激情、欲望相对应。生产者满足欲望、护卫者提高激情中的勇敢来保卫城邦、统治者运用理性思辨来治理国家,如果三个阶层之间能做到互不干涉,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阶层的划分是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的。

正义的人与国家就是具有美德的人与国家,公民教育就是为了促进美德的形成。个人具有四种美德——各尽本分、勇敢、智慧、自主(灵魂中的善控制恶)国家也有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护卫者、军人,节制与正义则属于全体公民。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出正义的公民,塑造出正义的城邦,才有助于城邦的繁荣与稳定。

5 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方式

柏拉图把公民教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5.1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教育是从幼儿开始的。柏拉图认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柏拉图十分重视幼儿的教育。他不主张对幼儿进行强迫式的学习,他认为被迫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中生根的,学习要根据儿童的特性,改造成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这样,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在游戏中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每个人的天性。幼年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音乐教育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到二十岁,公民开始接受体育教育和军事教育。体育教育主要是锻炼体操、骑马、射箭等,而军事教育主要是结合军事学习一些文化科目,如算术、几何等。在这个时期,公民将被要求把以前分散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各科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检验公民有无辩证法天赋的最主要的试金石,同时,也有利于为以后成为优秀的城邦的统治者和护卫者打下基础。

初级阶段的学习是针对城邦内的全体公民的,无论男女皆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初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公民个人灵魂的和谐与正义、培养个人的美德。初级阶段的教育基本完成后,优秀者继续进入高级阶段的学习,而剩下的则根据自身能力的大小接受别的学习内容。

5.2 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的教育对象是“爱智慧者”,即哲学家。在高级阶段的过程中,柏拉图分别运用“日喻”、“线喻”、“洞喻”来说明心灵转换的过程。由这些比喻可知:初级阶段的教育为公民在高级阶段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高级阶段的教育所學习的内容依次是: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以及辩证法。前面几门学科,在初级阶段中已有些涉及,但并不深入。把算术放在前面学习是因为“那些天性擅长算术的人,往往也敏于学习其他一切学科;而那些反应迟缓的人,如果受了算术的训练,他们的反应也总会有所改善,变的快些的”。几何学的对象是永恒的事物,学习几何学有可能把灵魂引向真理。

在高级阶段的天文学的学习并不是去研究天空中那些可见的事物,而是要使用灵魂中的天赋理智来研究可见事物背后的东西,进行“理念”的研究。谐音学和天文学是兄弟学科,它也是为了最后辩证法的学习做准备的。

辩证法的学习主要是把人从“可见世界”完全地带入进“可知世界”。“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在达到顶峰的同时,个人还要继续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来成为更好的统治者,而在成为统治者后,在闲暇之余还要继续学习哲学。

参考文献:

[1]刘文泰.古希腊城邦政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7.

[2]胡晓燕.《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7:27,115.

[3]段元秀.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论析[J].教育评论,2012(2).

[4]柏拉图著.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76,181.

[5]柏拉图著.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78,79.

[6]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71,289,298.

[7]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140.

作者简介: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音乐学习的启发 篇4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美”即是理念, 不论是模仿说、回忆说、灵感说、效用说、修辞学, 都被理念所统帅, 以其为理论基础。可以说, 一切事物的存在、发生、发展, 都是在理念的指引下得以实现的, 没有理念, 世界将不再真实, 一切都将是“影子”或“影子的影子”。

那么, 理念到底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它对我们音乐的学习又有何种启发呢?

首先,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来看,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 强调理念是事物的共性, 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共性, 也即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来看一下, 虽然组成音乐的每一个音摸不到, 也看不见, 但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能听得见它的声音, 并且在音乐的感染下, 还能使我们的感情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 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自己看不见或摸不到, 就否认音乐的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可认知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知的事物, 音乐也不例外。从“音乐”这个词来看, 它是音的组合形式的, 是多个音的一种抽象, 是各种不同音响组合的一种普遍的共相, 或者说是类概念、本质。由此, 我们在这里就可以将“音乐”这个概念, 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这样的话, “音乐”这一概念, 便和柏拉图的理念是一种“东西” (理念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 很难作以定论) , 这便取得了“音乐概念”和理念之间的一种关系——等同关系。这种等同关系也是我这篇文章的理论根基, 我认为, 要想探讨理念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这种等同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获得了这个根基之后, 我们便可以更深一步的探讨这一问题了。

理念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 离开了理念, 事物就不存在了。按此逻辑, 如果将“音乐概念”看成是一种理念的话, 那么, 单个的音响必然是在以音乐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加以组合, 才可以称之为音乐。因为单个的音响是不具备美的特征的。因为任何事物, 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 才称得上是事物, 否则这一事物将不再存在。

人们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 理念是一切事物模仿的模型, 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如:木工是根据桌子的理念来制造具体的事物——桌子的。

那么, 这种摹仿理念的学说对我们音乐学习又有何种启发呢?这也是我本篇文章正要强调的核心问题。我认为, 音乐学习者最应注意的便是理念了, 这是一种音乐的理念。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就是说, 我们不管是学习哪一种乐器, 或声乐、或舞蹈, 在我们的脑海中, 就应该有一种与自己所要学的专业相适应的好的理念, 在拥有这种好的理念之前, 我们必须要先具备一种分辨能力, 即我们要分辨出什么是美的、是好的, 什么是不美、不好的 (美与不美是相对而言的,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因此不能把它极端化, 美既是相对的, 又是绝对的) , 这个分辨能力的获得,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种是天生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另一种就是后天的培养, 这种培养可以是通过聆听一些音乐家的演奏与演唱来获得的。在我们具备了好的分辨能力的前提下,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最重要的便是在大脑中储藏这些好的理念了, 只有掌握了这些好的理念, 我们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才能够达到一种好的效果。理念在这里实际上是起到了一个诱导的作用。也就是说, 我们在平时练琴或练声时, 要先在自己的大脑里过一下, 想一想, 自己在练习时要达到那种好的理念?追求的是那种音响?是哪种美?当我们心里确定下一种好的理念之后, 再在这个好的理念的指导下去练习, 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练琴目标, 我们只有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练习, 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正如平时所说的,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了目标, 才能有成功地希望。这里所说的目标, 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 不仅仅是技巧上的、事业上的、名誉上的目标, 它同样也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 否则, 我们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泡在琴房里, 也是起不到作用的, 反而会事倍功半。

可见, 理念论在我们音乐学习中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 这种诱导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也许, 柏拉图正是看到了音乐理念的这种巨大的诱导作用, 才贬低艺术, 特别是美术, 而唯独抬高音乐之所在吧!

摘要:理念对音乐的学习起着巨大的诱导作用, 这种诱导作用, 在我们的音乐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掌握好理念对音乐的这种诱导关系以及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对于我们音乐学习者来说, 是增强音乐修养和音乐技巧的重要途径, 也是音乐学习者能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理念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并对音乐学习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结合柏拉图的理念论来谈一下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音乐学习,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斯·昂.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柏拉图.理想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柏拉图理念论 篇5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但总会有时“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这时如果在工匠的后代中发现金有银者,便可将其提拔为治国者阶层,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凡治国者最重要的品质便是智慧和美德,这样被尊为“精神贵族”“思维领袖”的他们便可以领导国民的德行的增长[4]。而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统治的观点,当然这里的哲学王并非从事专门哲学研究的哲学家,而是对人类政治生活有着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把握住政治生活的秘密,把深奥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现实连接起来,在危难的时刻点醒人民的精神与政治领袖。

可以说,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有其当时社会的合理性,表现在其《理想国》之中的政治倾向虽然略显保守,但是,它是基于雅典城邦制一些缺陷所提出的,对于当时比较激进的城邦制度来说,只是折中主义的做法。而且他这种提议和设计都是为了保证能够在国家中选拔出真正出类拔萃的统治者,同时为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政治艺术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空间。至于那些统治者—哲学家如何在这一空间中纵横捭阖,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了。

二、柏拉图“贵族政治”的精蕴与内涵

柏拉图一生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国”城邦制度以及“贵族政治”治理体系虽然看起来过于理想而脱离现实,在思想上似乎能够找见“太阳城”的踪影,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中蕴含的精蕴。

首先,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城邦之所以“理想”的先决条件是整个城邦公民的道德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深厚,而且城邦的最高价值标准便是城邦内部和谐一致性和城邦的整体性上的融合。这种思想实质上便是对前文提到的潜伏于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的批判。也是他对于政治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并且柏拉图在这一问题上还认为在这一治理观念下法律规则是不必要的,这便是于海所说的“正义的最高境界是谋求‘无讼’”。因为法律的原则过于生硬和抽象,只能作为常态的或普通的运用,时不大于适合复杂的情况的,而且在他看来因时制宜的自由裁量远胜于硬性的规则,而如何因时制宜的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裁定者的个人素质。一个机敏富有涵养的裁定者的判定会使得被审判者既受到合理的裁决又避免法律的冰冷。

据说这种批判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柏拉图在年轻的时候曾有过积极地“入仕”的念头,有意在政治的舞台上大施拳脚,但是严酷的政治现实却使他心灰意冷感到处处受到压制,尤其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污蔑以渎神罪而被处以极刑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所以他反复思之,终于认为只有哲学家掌权或者政治家变为哲学家,这样既能带领全体公民道德上的进步,进一步促使公民精神的崛起。还能避免政治上的盲目性以及决策的武断性[5]。其次,柏拉图十分推崇城邦之中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团结在“哲学王”和“精神领袖”的领导之下。这便是城邦存在的又一个前提,即城邦本身有一个合理的社会架构,生活在城邦的人有着不同的分工,扮演着不同且不可或缺的角色[6]。每一个阶层各司其职,形成一台紧密咬合的机器,会把这种政体一直延续下去。

城邦之中的农民、各种工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是社会基本生活不可或缺的,当然医生和教师作为“公共必需品”也是不可少的。而且哲学家作为教师的教师也是不可少的,最后武士作为保家卫国以及维护城邦内安定的因素也是不可少的。这正是“这三个部分各自执行自己的职责而不互相干扰和僭越的时候便有了正义”[7]。再次,这一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集权”,这一观点的体现便是柏拉图在设计过程中规定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尤其是应当服从整体的善的问题,即城邦的主体性与整体性是第一位的,个人不过是城邦有机体中的部分,理应为城邦的和谐作出贡献。“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该给她什么任务,以便使大家各就其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8]便是这一理想的直接体现。

三、“贵族政治”对现今制度的启示 虽然柏拉图的思想的不可实现性比较大,但是仍具有其合理内核,否则就不能解释其近千年来仍受学者追捧这一事实,应该给予辩证的思考与看待,这样才能够做到“扬弃”。

第一点,其所宣扬的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柏拉图的设计中,人民在“哲学王”的带领下,普遍存在的便是那种超越自我的公共精神,每一个人努力为城邦做贡献并且将私人生活至于公共生活和共同事业之下,每一个公民重视对城邦的忠诚与归属,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十分明显。

柏拉图乐观地坚信,单纯依靠个人理性的思考、觉悟乃至计算,再加上“哲学王”的理性教育,人就可以具备私人生活中需要的私德,也可以形成认同自由民主价值的现代公民精神。他们对人、进而对公民有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认知,当然也就觉得,不需要私人社会的中介,人就可以从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的状态,直接通往完美的公民社会。

第二点,柏拉图强调公民道德的提高的一个前提便是强调文化的教育还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同的教育应该同时相互协调地进行,使公民兼有不同的好的品质以避免因单一而走向极端。“孩子们如果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令他们健康成长。国家一旦发生任何变革,他们就会起来恢复固有的秩序”。身心健康的公民才能“在心灵上意气奋发”成为国家的“护卫者”。这样又反过来补充了第一个观点。第三点,柏拉图运用了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以人性来解读城邦的本质。城邦从整体上有如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人的灵魂中有欲求、激情和理智三部分。与此相应,城邦是由拥有欲求的体力劳动者和商人,拥有激情的护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者阶级所组成的。这要求管理者不仅仅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更应看成是一个呼吸着的活着的灵魂,这样就必须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管理的社会,这样才能在治理工作中更加完满,制定的政策也会更有人文气息。

这样三种互补的观点便构成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其所宣扬的“哲学王”治理模式的可以作为启发公民精神的工具。

四、总结

柏拉图理念论 篇6

一、能给人带来惊讶感

即使是一位哲学教师或者哲学理论研究者, 如果摒弃了对柏拉图哲学的先入之见 (例如, 早期的、原始的、客观唯心主义等观念) , 直接读阿伦特的这段话, 则定会产生惊讶。这种惊讶不同于海德格尔所讲的好奇。海德格尔所说的好奇揭示 的是“常人 ”的一种浅 薄态度 , “它贪新骛 奇 , 仅止为了从这一新奇重新跳到另一新奇上去。”②在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常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在激发中, 没有对所讲的知识的真正领悟, 好奇就变成了“贪新骛奇”。

今天的几何学教学很难给人这种惊讶感。现在几何学教学有概念名称 (“圆”这一词) 、概念定义 (圆是其各个端点与中心点等距的事物) 、概念例子 (圆的画出的或实物的、有大小形状的、有不同颜色的几何学图形的例子) 、概念属性 (圆的关键特征:A.在平面上;B.中心点与各个端点等距;C.封闭的) 四个方面。如果是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 那么教育仅止于一种无新奇的知识传授。柏拉图关于圆的观点引起的惊讶产生于“不在”这四个方面:圆并不固定地存在于表达名称与概念的文字中, 作为语言符号的“圆”是约定俗成的, 如果人们愿意的话, 则可以将“三角形”称为“圆”,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圆的语言表达, 语言仅是表达圆的工具。圆也不在感觉之中, 它不等于“能被画出来, 能被擦去, 能用两脚规绘出, 也能被毁掉”的东西。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感觉阶段, 则只有通过具体的圆的例子, 才知道圆, 从而真正掌握圆, 能给人带来惊讶的恰恰是这种“不在”。

如果一位教师讲出了圆的四个方面, 再一一指出圆“不在”它们之中, 就能给学生带来惊讶。这种惊讶使阿伦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伟大的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在文字后面有‘不可言喻的’某种东西。”此语使笔者想起了庄子的话:“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这间接地说明了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立文字” (释迦牟尼的话 , 意思是不执著于文字、图像、感性教学工具) 的领会。

二、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来自于他的哲学观。在他的哲学观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感性世界, 一个是理念世界。“圆”属于理念世界, 圆的例子及语言表达属于感性世界。学习就是回忆, 就像柏拉图所讲的从一张画像中想到了、回忆起了自己的朋友一样。人的灵魂原本是处于理念世界中, 在出生之后, 人到了感觉世界, 就遗忘了理念, 学习就是通过感性的东西 (事例、有声语言或文字语言) 回忆曾经知道的东西。基于此, 他反对灌输,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道: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 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不可能。只有达到灵魂对理念的直观, 才能理解圆。这样说来, 理解圆需要心灵的觉醒———顿悟。笔者并不赞成柏拉图的哲学观, 但笔者从柏拉图关于圆的观点中意识到教师要有自己的哲学观。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在《教育哲学导论》中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 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 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 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 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 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 而坏则每况愈下。”③可见, 哲学之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有哲学观的教师比没有哲学观的教师更有内涵。

三、教学不能画地为牢

国外有学者指出:“从莱布尼茨以来, 大概再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活动。从那时起, 科学日益成为专家的工作, 其领域显示出日渐狭窄的趋势……今天, 没有哪位学者可以不加限定地自称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一个人可能是拓扑学家或声像学家或甲虫学家, 他也许精通本行, 掌握其全部文献, 但是, 他通常会把邻近学科当做属于其邻近的同仁的领域。”④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教学状况。在古希腊, 柏拉图这一生动的思想, 出现在几何学的教学之中。但现在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只会出现在哲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与哲学教学的分离, 使今天的教学很难有像柏拉图关于圆的见解那样的深刻性。老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要具有哲学思想, 并将哲学思想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注释

1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28-129.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 1987:209.

3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135.

柏拉图理念论 篇7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建立起教育学体系的教育理论家,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在《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其涵盖了各个教育阶段的思想体系, 被认为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巨矿, 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从现代视野客观分析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 能够培养治理城邦的哲学王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柏拉图把教育提高到比立法和军备更加重要的地位。他认为, 良好的教育能够潜移默化的使人的精神纳入正轨, 使其心灵得以端正。否则, 就算具备完善的法令, 也很难贯彻下去;就算有数不完的财富, 也很难加以保护;就算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也很难做到长治久安。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对高校教育平稳推进、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必须以大学生为中心进行, 要体现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潜能, 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享受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快乐, 使高校成为促进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园地。

二、注重大学生美德的培养。

世界著名教育理论家柏拉图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和理论。在他的观点里, 所谓的理想国应该由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分别是:1、护国者;2、卫国者;3、生产者。这三个部分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缺一不可。这三个重要的部分同理协作, 同时还要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和人民。要符合这样的情况的话, 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要建立起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具备了这样道德观念和思想的人民的国家才可能是正义的国家和完美的国家。我们必须要为这个目标和理想而努力。这三种角色的人群所拥有的是各自的职责。举个例子来说吧, 护国者的重要职责是负责城邦的安全和治理工作, 他们要具备高超的智慧道德。而卫国者的职责是保护人民安全对外御敌等等重要的军事目标, 那么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敢的道德水平。还有就是生产者, 生产者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生产, 那么不容置于节制的道德水准就非常重要了。所以说, 为了建立理想中的邦国, 这个邦国中的人民必须要具备这些基本的道德水准。这些道德实施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

柏拉图关于美德教育的理念, 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大学生的美德培养。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需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如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 使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历史, 同时各个方面一起参与,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注重大学生美育的培养。

柏拉图教育理念对于音乐价值的诠释, 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大学生美育的培养。柏拉图认为, 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心灵的完美, 他把道德与审美看做同一种价值, 同时认为, 音乐可以改善道德面貌。

当今国际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 这些很容易使大学生的内心失去平衡, 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这种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除道德教育之外, 还要更多的依靠美育。通过美育来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兴趣、胸怀, 在大学生的精神层面起到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保持大学生精神的和谐与健康,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维护其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 塑造理想的人格, 对激发想象力、发现新规律、创建新理论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美学的角度看,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殊的审美活动,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对真、善、美的价值选择过程。我们要遵守教育的规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学会审美, 引导大学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注重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 体育和音乐教育是两项最基本的教育, 他认为, 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要用音乐和体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与此相应, 好的教育就应该是能够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

柏拉图所谓的音乐教育, 也称为音乐文艺教育, 除了通常所说的音乐外, 还包括诗歌、文学等。在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方面, 音乐文艺教育能使人心灵愉悦, 使人心灵向善并突显理性, 一个人如果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 就可以很透彻地看出一切事物丑恶的一面, 自然而然的予以抛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融入音乐和体育的因素, 并使两者结合, 才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 品格高尚完善;才能够美化心灵和增进健康, 最终达到理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 达到和谐。

五、注重对大学生的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

在希腊的语言中, 教育意为“引出”, 在苏格拉底那里, “精神接生术”就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所谓“精神接生术”, 就是在讨论问题时, 通过辩论双方一问一答, 揭示矛盾, 逐渐深入的认识真理。每个人灵魂中都蕴藏着真理, 只是由于受了现实生活的影响才蒙蔽了, 现在要通过对话帮助真理“出生”。但是, 在苏格拉底那里, 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 那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意识中都包含众理。在这一点上, 柏拉图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认为人的灵魂本来就已认识众理, 包括最高的理——善。鉴于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可通过启发的方式, 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忆以往正确的、反复验证的知识, 目前出现的具体感性事物, 都仅是一些刺激物而已。

在柏拉图看来, 教育可以说就是心灵的转向, 运用他这种教育理念, 就是把大学生已然具有的、潜在的知识诱发出来, 或者也可以说是引导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使大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 逐渐学会思考, 逐渐将知识与方法内化, 进而使自己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便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他要求人们, 不分男女老幼都出席法庭审判活动, 都到剧场看戏, 都到军营过军事生活;在生活中向优秀的哲学王和勇敢的护卫者学习, 在磨难中培养节制的美德, 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柏拉图认为, 一个人如果要做军人, 少年时就应去实习战争, 在战争中完善技能, 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能仅限于狭小的天地, 需要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进行知行结合的教育实践和研究, 柏拉图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他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 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看来, 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 有点类似政治培训班, 主要是因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柏拉图想要在这里培养治理城邦的优秀人才。

当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切实贯彻知行统一,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相联系, 积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七、注重大学生守法精神的培养。

柏拉图关于守法精神的理念, 要求我们应注重大学生守法精神的培养。在一个民族诸多德性精神中, 守法精神是肯定性的美德, 是现代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体系运行的重要前提, 也是法律信仰生成的道德基础。只有公民具备了守法精神, 法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 还需要具有守法精神的人去执行与贯彻, 这样才有可能把遵守法律内化为社会生活中的自觉习惯, 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大学生, 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使其具备守法精神尤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培养大学生的守法精神, 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这可以通过相关理论学习与相互交流完成;接着, 是要让大学生具备使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使其不仅懂法, 还会用法;最后, 要使大学生把法律知识自觉转化为强烈的道德自律精神和道德责任意识。

柏拉图还认为,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会对青年一代产生影响, 甚至可以说, 他们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只有合格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所以, 高校在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 一定要慎之又慎, 努力把教育交给那些在经验和能力方面均有资格做人类心灵工程师的人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教育, 尽可能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以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与引导。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丰富、深刻, 自诞生至今, 曾产生过范围广大、历时久远的影响, 各个时代的教育家都或多或少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吸取过自己所需的东西。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 高校教育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探析与借鉴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著) .郭斌和, 张竹明 (译) .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等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奈尔.诺丁斯著.许立新译.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浅论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篇8

一、艺术本质论——“摹仿说”

就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古希腊流行的是摹仿说, 即把客观现实世界看作文艺的蓝本, 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卷十中, 柏拉图却改变了这种普遍流行的摹仿说原来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涵义, 把这个观点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理念之上。在柏拉图看来, 我们所理解的客观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而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因此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隔着三层”。柏拉图以床为例解释了他的理论。他认为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式”;第二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1]在柏拉图的哲学范畴中, 床的“理式”也就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 是作为事物的典范和标准而先验存在的、绝对真实的客观实体。木匠虽根据床的理式制造出个别的床, 却只能摹仿到床的理式的某些方面, 受到时间、空间等有限事物的限制。床与床不同, 适合于一张床的未必适合另一张床, 所以这种床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不是真实的, 只是一种“摹本”或“幻相”。而画家所画的床是根据木匠的床所作的摹仿, 只是从某一个角度看到的床的外形, 不是床的实体, 所以更不真实, 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 “影子的影子”, “和真实隔着三层”。

由此可以看出,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式世界, 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由事物的理式构成, 是绝对的真实存在、永恒不变、尽善尽美。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影像, 是可见世界中的万千事物, 包括自然造物 (如山水花树) 和人工造物 (如工匠的制造) , 它只是理式世界的不完善摹本。艺术世界即虚幻世界, 是现实世界的影像, 是摹仿的艺术, 如绘画、雕刻、模仿诗等, 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因此双重地远离真实, 远离绝对的美。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由神创造的, 是第一性的;真实世界依附于理式世界, 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双重的远离理式世界, 则是第三性的。因此他断言:“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 无论摹仿德行, 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 都只得到影像, 并不曾抓住真理。”[1]P76显然, 柏拉图瞧不起摹仿者, 把他们看成是制造假象、迷惑众人的诈骗者, 是无法认识真理的浅薄无知的低劣者。在《斐德若》中他把人分为九等, 在这九等人中, “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列在第六等, 地位在医卜星相之下。柏拉图认为, 诗人或一切“摹仿的艺术家”对于所摹仿的事物并没有有价值的真知识。因为“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 他就不愿摹仿它们, 而宁愿制造它们, 留下许多丰功伟绩, 供后人纪念, 他会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 而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1]P73也正因为如此, 柏拉图说, 斯巴达的立法者莱科勾和雅典的立法者梭伦才是伟大的诗人, 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才是伟大的诗, 荷马尽管伟大, 却远比不上他们。相反, 诗人还调动、激发人们的情欲, 宣泄人性中下流低劣的部分, 满足人们的哀怜癖和感伤癖, 并没有给人们真知识, 却“有伤风化”, 败坏伦理, 于理想社会无益, 必须将他们驱逐出理想国。

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说”把抽象的精神理念作为文艺的根源, 对艺术真实的理解也终究是唯心主义的。他没有看到艺术是时代和人民的产物, 不理解艺术不仅是摹仿, 而且是创造。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和贵族阶级的立场造成了他的“摹仿说”真理与谬误并存, 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 我们应看到的是, 柏拉图关于“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这一看法作为理解文艺本质的一种基本观点, 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努力深入人心。[3]P2

二、艺术功能论——“效用说”

柏拉图攻击文艺并非因为他不懂文艺, 恰恰相反, 柏拉图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 他深刻地了解文艺和诗, 对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从一个特定的历史角度去要求文艺, 提出了著名的“效用说”。

正因为认识到诗和艺术的深刻影响, 所以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 柏拉图非常重视并严肃对待这种影响。在理想国中,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种理想的“保卫城邦”的人, 一种他所谓的有“正义”的人。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 所谓“正义”就是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应站的岗位, 应统治的统治, 应服从的服从, 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柏拉图把理想国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 其次是战士, 最低的是农工商。后两个等级应听从于哲学家, 国家才能有“正义”。柏拉图还把这种等级划分应用到人身上去:人的性格中也有三个等级, 相当于哲学家的是理智, 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 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2]P52因此, 人的性格要达到“正义”, 意志和情欲也就要受理智的统治。文艺要有益于培养哲学家和人的理智, 也就是说, 文艺要有益于培养“理想国”的统治人才, 使各个等级安分守己, 以达到“理想国”的“正义”。

柏拉图之所以如此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 是因为他认识到文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他在《理想国》中认为文艺的特点是“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他们就拿来浸润心灵”。[1]P62他把文艺的这种“浸润心灵”的作用称作是“诗的魔力”, 认为如果青年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秀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 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1]P62这说明, 柏拉图已经十分深刻地看到了文艺特有的对人从情感上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柏拉图深刻地认识到了文艺领域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他发现荷马和悲剧诗人们把神和英雄们描写得和平常人一样满身是毛病, 互相争吵、欺骗、陷害;贪图酒食享乐, 既爱财, 又怕死, 遇到灾难就哀哭, 甚至奸淫掳掠, 无所不为。在柏拉图看来, 这样的榜样绝不能使青年人学会真诚、勇敢、镇静、有节制, 绝不能培养成理想国的“保卫者”。他还考察了当时文艺作品的社会心理作用, 认为当时是诗歌和一切的“摹仿的艺术”都逢迎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1]P84即情欲。表现在悲剧通过人物“哀述一番”来激起听众同情的“哀怜癖”, 喜剧则是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的欲念”, 使人于“无意中染上小丑的习气”。[1]P86柏拉图认为, 文艺如果迎合人的情欲, 放纵人的一切欲念, 使人失去理智的控制, 就在人的心理、性格上破坏了“正义”。

有鉴于文艺的社会效用, 柏拉图提出了以政治效用作为衡量文艺标准的人, 他的基本态度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 必须服务于政治, 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 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 那么, 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 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 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敬的荷马, 也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在西方美学史上, 柏拉图是最早明确提出以政治效用作为衡量文艺标准的人, 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后世卢梭和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点。柏拉图十分重视文艺对国家对人生的积极作用, 力图消除文艺的消极作用, 这从文艺社会学角度看是十分合理的。但是, 他的“效用说”的具体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奴隶主贵族的继承人团结一致维护贵族统治的反动秩序, 他的所谓对国家对人生有益实际也不过是把文艺作为实现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一种工具, 因而文艺成为了他狭隘政治观的传声筒, 成为政治和道德的奴仆。此外, 他不知道文艺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有广泛描写真善美、假丑恶的权利, 而把文艺视为少数人所有, 将文艺纳入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政治轨道, 这必将束缚文艺的发展, 使文艺失去它丰富的美学含义。因此可以说, 他的“效用说”是极具有功利性和阶级性的。[4]P2

三、文艺源泉论——灵感说

“灵感说”并不始于柏拉图, 在他之前的德谟克里特等人就认为诗歌创作来自灵感, 但柏拉图却是第一位将其理论化、系统化的美学家。[5]P2

柏拉图的灵感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 使他处在迷狂状态, 把灵感输送给他, 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2]P56柏拉图认为杰出的诗歌作品与其说是人的作品, 还不如看成是神的一种诏谕, 一个伟大的诗人就像一个占卜者和预言家那样, 都是神的代言人。神输送给诗人灵感, 又由诗人辗转输送给无数的听众, 正如磁石吸铁一样。因此无论是荷马还是其他的诗人, 尽管在歌咏战争, 却没有军事的专门知识;尽管在描写鞋匠, 却没有鞋匠的专门知识。他们全是凭借诗神所赐予的灵感才能创作出伟大的诗篇的。

第二种解释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2]P57在《斐德若》中, 柏拉图提出, 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的现象, 而且是罪孽的惩罚。依附了肉体, 灵魂就蒙上了一层障, 失去了原来的本色, 认识真善美的能力就削弱了。但是灵魂在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 脱离了肉体后, 它还要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 即真纯心灵的世界。在那里, 它扫除了一切尘障, 如其本然地观照真实本体, 即尽善尽美、永恒普遍的“理式”世界。待到它再度依附肉体,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使它隐约记得在理式世界见到了景象, 并且还隐约追忆到生前观照那美的景象时所引起的高度喜悦, 对这“理式”的影子欣喜若狂, 油然起眷恋爱慕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一种“迷狂”状态, 也就是“灵感”的征候。在这种状态中, 灵魂会驱使肉体进行创作, 以最大限度摹仿所回忆起的“理式”影像。在柏拉图看来, 惟其如痴如醉的迷狂, 才能使诗人的动作、表情、语言不为本人所能言传, 也不为他人所能理解, 而此时所写的诗才是最有魔力的诗, 即使是一个最没有才华的诗人, 只要获得神的感发, 进入灵感迷狂状态中, 也能写出最卓绝崇高的诗行。因此, 柏拉图认为, 诗神所赋灵感是诗人创造艺术的源泉和动力。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基本思想是神秘的反理性主义, 他的视线不是去关注丰富生动、多姿多彩的人寰, 而是射向那飘渺无垠、神秘莫测的“彼岸世界”。他贬低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超人力量的行为, 这与他的“理念论”同样是十分荒谬的。事实上, 作为服务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形式之一的文学艺术, 是一定的客观现实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 就根本不可能创造出文艺作品来。诚然, 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灵感现象在文艺创作中的存在, 然而灵感的产生, 往往是以艺术家一定的实践积累和创作经验为基础和依据的。事实上, 诗人、艺术家离开了生活实践, 只凭魔力给予灵感去创造, 只不过是空谈而已。

柏拉图看到了单凭理智不能创造文艺, 文艺创造活动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所不同, 但是他错误地把理智和灵感完全对立起来, 即形而上学地否定理智的作用, 又对灵感加以不科学的解释。他也看到单凭技艺知识不能创造文艺, 于是把天才和灵感等同起来, 又形而上学地否定技艺训练的作用, 这是和他鄙视劳动人民和生产实践的基本态度分不开的。柏拉图把艺术的感染力的来源摆在灵感上, 而不摆在人民大众的实践生活, 以及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上, 这也说明了他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根本是错误的。

四、结语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 针对文艺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 他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 但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 这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是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就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 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他要文艺服务于反动政治。因为他要强调政治标准, 就抹煞了艺术标准。另外, 他要使理智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 不惜压抑情感, 因而他理想中的文艺是起畸形发展的作用, 即摧残情感去片面地发扬理智。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 柏拉图的灵感说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他只见出艺术的社会功用而没有见出文艺的社会源泉, 不能算真正认识到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血肉关系。

由于受阶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柏拉图的许多文艺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他的理论却给后来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美学思想的成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3]刁克利.柏拉图对西方作家理论的奠基.外语研究, 2005, No.1.

[4]李忠荣.柏拉图文艺思想三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Vol.27, No.1.

简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篇9

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 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他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 此时的雅典正值奴隶制城邦日渐衰败的时期, 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公元前427—公元前399是他的青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的柏拉图学习文学, 而且创作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公元前399—公元前387是柏拉图跟随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习的8年。在苏格拉底去世之后, 他开始外出游历。前387年, 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开始接收徒弟和讲授知识, 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学生。他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品德, 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公民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达到正义、公平、友善、和谐的理想生存状态。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理想国》等一些哲学著作中有所体现。柏拉图通过辩证法和国家学说等一系列的思想体系, 具体地提出了大量与教育相关的问题, 他构建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柏拉图希望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出建立和管理及会统治所谓的理想城邦国急需的各类人才, 以此真正实现他的理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理性教育思想、国家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和全面、平等发展教育等思想, 这四方面内容较完整地构成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 理性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他认为人类的心灵应该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要素构成。人们用来学习、用以思考和推理的过程是人类心灵中最为高贵的理性部分, 这说明人类是具有思维能力的, 有别于其他生物。为了取得名利的胜利, 不惜一切代价付出足以体现出人类所充满的激情部分, 也可以称为爱胜表现。激情和欲望是不无联系的, 然而激情又比欲望部分更要高级些。欲望是感性而没有理性的, 是心灵当中最低级的要素, 可以表现为感官的需要, 例如对物质的追求、精神的追求及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情感追求, 而“金钱是满足这类欲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 可以称为爱利部分[1]165。

柏拉图认为, 理性教育是通过对理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人类心灵能力发展程度相结合的过程。理性的培养基础是知识, 同时也是开启智慧、启迪心灵的理性基础。所以柏拉图高度重视天文、数学几何等自然学科知识的传授, 这对培养造就人类的理性是至关重要的。他进一步指出, 仅仅学习这些理论课程是不够的, 远没有达到哲学所要求的高度和深度, 不能完全掌握绝对普遍的东西, 为此柏拉图要求自己必须向老师苏格拉底学习“即使在一个人对所谈论事物的什么一无所知时也能确立相对论断的技能”[2], 这就是后来哲学家们所说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通过推理、演绎的过程, 从这个理论到另外一个理论, 真实地揭露出为追求真理而议论和争论的矛盾双方的表现, 进而达到理性中“善”的方法。在辩证法的指引下, 人们在接受完整的理性教育的全过程中, 不断充实自己, 掌握真理, 最后达到理性教育中最高的层次, 那就是要求做到善的表现。

(二) 国家教育思想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做学问、到处讲学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还十分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 集中体现在他是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将国家教育与国家政治密切相连的第一位教育家、哲学家。他十分重视国家和社会中教育所占有的地位和表现出来的作用, 并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输送栋梁人才, 而且要发掘人才、利用好人才、通过人才保证国家政治大环境的稳定, 进而保障国家的繁荣昌盛。

同时柏拉图也认为,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具有和谐安定、文明富强、公正法治、人民平等幸福的充满正义感的民主国家, 最核心的是体现在国家的统治者是否真正关心国家利益, 关注国家人民。柏拉图是头脑中充盈着智慧和具有保家卫国能力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指出, 要通过对人们的教育培养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这是对国家负责的表现。哲学王是能够给国家带来光明和正义的, 通过哲学王的治理, 能够完美地改善国家政治的不正义的局面, 从而使国家走上正义的道路。柏拉图认为, 哲学王治理国家是需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的, 是需要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 是需要有果敢坚强、品性温和、充满公平正义等优良品性的。可是这些优良的品性不会自然产生, 也不会自然灭亡, 而是经过有意识的能力培养和塑造才得以形成的。教育是实现和保障理想国的必要途径和根本手段, 这很好地体现了柏拉图的国家教育观点。他认为, 国家的教育事业应该摆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要作为国家发展的头等要事来抓。建立公共教育机构场所, 从育婴所一直到高等学府, 国家不但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还要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和有利于发展国家教育的政策。柏拉图国家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人们的教育建立心中完美的正义之国, 进而使真正的理想国愿望得以实现。在这个终极目标的指引和导向下, 柏拉图确立了他所认为的教育的主要目的, 即要培养爱学习、懂真理的理想城邦国的统治者, 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爱国家爱国民、始终如一地忠诚于国家的保卫者。通过国家教育的培养, 国家的管理者拥有智慧、勇敢和正义等美德, 促使每个人自由发展达到心中的善念, 进而使国家管理者领导国家走向成功。

(三) 学前教育思想

柏拉图主张:“教育应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受到陶冶。”[3]71“孩子一生下来, 在三岁之前, 要由政府管理这方面事务的官员带到国家育婴所, 由国家安排的专职人员负责抚育。”[3]194而教育则是由国家安排最优秀的公民监督实施。“3-6岁的学龄前儿童都要集中送到神庙附近的儿童游戏场上, 由国家委派的公民监督实施教育, 饮食起居则由委派的公民负责”[4]71。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柏拉图非常重视对幼儿的教育, 他要求讲给幼儿的故事必须经过仔细挑选, 除去那些不健康的, 并禁止传授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害的内容。不要暴怒责罚儿童, 也不要激怒他们, 不要让他们失去体面, 要用幼儿最能听懂的和最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所选择出来的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这样做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从小得到熏陶, 想象力得到充分启发。

(四)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 教育应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全面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天赋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有着改造个人的功能, “一个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 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5]140。然而每个人的天赋又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后天的职业性质及社会地位。天赋固然很重要, 但是“如果所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 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4]140。为了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柏拉图提出用和谐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用全面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从而提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论断。

基于教育的全面性发展, 柏拉图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提倡教育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不能妄想把没有灵魂的东西灌输到有灵魂的东西中。在西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柏拉图最先提出有关男女在接受教育平等方面的问题, 主张男孩和女孩的天赋能力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不论男女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全面教育, 使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全面发展。所谓全面教育, 正如他提出的应当在全体公民当中实施全面的社会发展教育,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文法、体育、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及辩证法等知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始终。柏拉图相信通过学习以上所列出的这些知识都能够使每个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使全部公民都根据自身的天赋能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对其评价

柏拉图作为古代西方教育历史上系统提出教育理论的第一人。他所提倡的有关教育理论等的一系列思想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以及从理性教育到全面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理想国》的横空出世, 标志着柏拉图所认为的理想国应该是一个崇尚教育并懂得如果教育国民的理想城邦国家, 并且把教育看做是使人类灵魂达到心灵理念最高境界的唯一方式。柏拉图根据历史经验并结合自己对理想国家的伟大设想, 在《理想国》中不仅为理想国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和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 而且设计出了对教育培养国民的理想的教育课程, 更依据灵魂的阶段性提升指出了理想国的组成构架。他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拓展示训练, 把政治和哲学相结合, 将抽象与具体相融合, 培养出能够真正获得真、善、美等理论知识及能够建立、管理和统治理想城邦国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目的性和局限性,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的教育思想是为所谓的理想城邦国服务的, 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为管理和统治国家所服务的, 对人才的培养是有等级区分的。虽然提出了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享有教育, 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尽管如此, 纵观历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整个西方的教育理论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影响力也很巨大。

摘要:在古代西方的教育历史上, 柏拉图是第一位系统而又全面阐述教育思想和相关教育理论的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深刻、经久不衰, 其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对后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理性教育,国家教育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4]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论柏拉图的主体性思想 篇10

一般认为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主体主义哲学确立的标志。然而主体性思想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在柏拉图甚至更早的时期已经萌芽, 并且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了西方社会长达几千年。

柏拉图以“理式”为核心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大厦。他的相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相是事物的本源, 具体事物是它的摹本;2) 相是有等级的、最高的理念是“善”;3) 相是看不见的, 它是人的一种假设;4) 相的美是绝对的、完美的, 具体事物的美则是相对的。

柏拉图以相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一方面吸收了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将自我主体作为评判知识的标准的价值取向, 而普罗泰戈拉的自我评判标准的相对主义危险倾向则被相之永恒性所克服;另一方面也吸取了苏格拉底在主张“认识你自己”时所坚持的将人自身作为哲学关注的基点的做法及其在运用知识助产术中对探求知识普遍性所作的努力, 苏格拉底关于事物的一般化的定义被柏拉图实体化, 并以之作为实物的本源。“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 乃是因为美出现于它之上或者它分有。[1]”

柏拉图的相论对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思想的扬弃在两个方面做出了贡献:首先是解决了知识确定性问题。在柏拉图之前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的思想有了相当的影响, 但是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 一切都难以认识和把握, 人何以找到生存的依据, 这一问题不解决, 人类便永远生存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正是在这种确定性的追求中柏拉图找到了相。相不是一种外在的事物, 它原本就是被人所假定的, “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 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 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1]”“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 并且在那里去寻找存在的真理好些。[1]”“这种向内心寻找普遍必然性的, 在主观性 (主体性) 中建构客观性 (主体间意义上的普遍有效性) 的思路, 正是笛卡儿的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旋律。[2]”

其次, 柏拉图完成了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对于“相”一词在希腊文中应该怎么翻译的问题历来争论不休, 而叶秀山认为柏拉图的原本意思很清楚, “理念即万物‘原型’的意思, 此种‘原型’, 不在‘万物’自身, 而只能在‘思想’中, 在‘主体’之‘设计’中, ‘万物’正是据此种种之原型‘制作’出来的。[3]”由此他认为在柏拉图看来, 这个世界是制作出来的, 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世界是生长出来的, 生长是一客观过程, 而制作则是一个主观过程。由“生长”的观念到“制作”的观念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作”的思想正是一种早期的主体性思想。然而柏拉图的制作思想有一个蜕变的过程, 他的主体性思想最终没有摆脱本体论哲学这个大背景的制约。做一个通俗的比喻, 柏拉图的相的产生就好比一个做神像的泥塑匠, 泥塑匠在塑神像的过程中, 他知道这是一个自己的创造过程, 自己是有着一定的自由的。但是当神像做成以后, 它就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成了一个外在的、异化的东西。理念也是这样, 它最初存在于人心, 而最后却成了一个外在的, 统治人的东西。

2 主体性思想与城邦社会

希腊的城邦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形态, 当时希腊周围的国家已经大多实行了疆域性的集权主义, 而希腊的城邦制则是以卫城为中心建立起的一套国家体系。而且在长期面临周围的强大国家的入侵的处境中, 希腊地区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城邦也没有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强大的政权, 反而继续保持着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这其中有着众多的原因。

早期的国家由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发展而来, 在由氏族向国家的转变中, 公共仪式、神的故事逐渐由成员的共同事务转变为部分成员的特权。于是那些掌握了这种特权的人垄断了神意的解释权并在事实上成为权力的垄断者。但是希腊的关于神的故事不仅保存在神庙与王宫之中, 而且流传于民间。因此希腊人保持着特有的自由与相对的权力, 因为他们都能分享到神的荣光。希腊人用群体的力量、各自独立的叙事方式信仰着自己城邦的守护神, 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城邦政治, 这种政治的核心不在庙堂, 而在广场。公共领域的存在是城邦存在的重要条件。

城邦政治的本质就是运用人的理性, 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 从而决定公共事务, 任何未经讨论的权力 (僭主) 都是非法的。因此讨论所凭借的话语 (包括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各种手段, 如投票) 就成为城邦公民所必备的一项特权, 也是区分公民身份和非公民身份的主要标志。这种公共领域的存在和公民对自己理性的运用正是柏拉图建构自己主体性思想的现实基础。奴隶不属于公民行列, 因为他们没有权力参加城邦事务, 无法体现自己的理性, 因而是不自由的。

在柏拉图时期, 伯罗奔尼撒战争破坏了希腊的民主政制, 随之而来的僭主专制极权造成了社会的空前混乱和人们的价值危机。正是在这个时候柏拉图提出了理式说, 以这种可以自明、能够确证的“理式”来挽救这场危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柏拉图的“制作”思想取代“生长”思想有了更大合理性。生长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如同一颗种子长成大树, 其成长的过程本身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制作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不是自然出现的, 它是人们根据某一摹本制作出来的, 而且这个摹本原就在自己的心中, 就是“理想国”, 现实的国家是不够合理的, 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去设计和制作理想之国, 对不合理现实的改造和对理想之国度重建都要特别倚重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发挥。既是制作, 便难免有误差, 于是需要不断地修正。这种修正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主要表现。

3 主体性思想与合格公民

在理想之国, 政治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处理城邦事务, 而且要在这些活动中使公民得到教化, 将城邦精神内化于公民的心中。柏拉图关于金银铜三等人的划分可以视作每个公民依据自己的本性而做出的不同的职业分工, 每一类人如果都能各安其份, 各守其职, 便可以得到不同内容的幸福。手工业者享受家庭之乐, 城邦保卫者可以拥有荣誉, 而哲学王则可以据有权力。这并不是一套等级制的划分, 如拥有权力的哲学王的理性必须处于完美的理想状态, 否则公民便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对其不断的“制作”, 使之得到规范的运行。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 三类人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天性不同而作出的, 不同天性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 各不逾越。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而这种天性不是由出身决定的, 而是有关职业的本身要求决定的, 也就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特征去从事相应的工作。每个人的天性不是生长出来的, 而是制作、即教育的结果。每个人的天性必须在教育中发现。教育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 因为在强迫之下是什么也学不到的。在教育中每个人学到了一些本领同时也放弃了另外一些本领, 于是他们便被自然的分流到相应的职业中去。

既然人的天性不是“生长 (先天注定) ”出来的, 而是与教育有关, 那么人人都有即凡而圣的可能。教育者应该利用合理的手段, 创造有利的条件, 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趋近至善的潜能, 而作为受教育者也应该积极努力, 展现自己的天性, 以便将来从事与自己能力相应的职业。这是一个主体性双向发挥的过程。

在柏拉图的这种构想中, 一个人应该或勇敢坚强, 或沉着冷静完全是根据其所从事的职业的需要, 勇敢在此不仅指对真理的坚持, 对城邦的忠诚, 同时也是一种坚定果敢、勇往直前的品格。人的品格是人的一种潜力, 是通过培养发掘出来的。而培养的主要标准就是理念, 理念实际上就是要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作为卫士要勇敢, 作为国王要沉着冷静, 而这些都是国家教育的结果, 是培养的结果, 也就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而具备什么样的气质, 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则是运用个人的主体性对自我按照某种理念“制作”的结果。

除了教育, 另外一个影响合格公民形成的重要社会途径就是公共领域, 任何不符合理念的东西都需要通过在公共领域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再制作。制作的依据仍然是要符合理念, 并最终是符合城邦的利益, 一个人作为城邦守卫者是否勇敢, 作为手工业者是否有逾越的念头等等。教育主要是国家的职责, 而广场作为公共领域则是每一个公民参与的领地。这两个方面一起对一个人的品格的形成和保持发挥作用。一个公民如果要成为城邦守卫者, 就必须勇敢、坚强, 要成为国王 (如果可以的话) , 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冷静。然而一个人的品格是否符合其所对应的理念, 要在广场的辩论中得到检验, 勇士要有勇士的话语, 国王有国王的话语, 失去话语权就意味者失去合理性。话语权的彻底丧失意味着公民权的丧失。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 一个人的品格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制作的, 但是一旦在职业划分中有了归属以后, 一个人便又必须保持相应职业所应有某种品格。这种变与不变共存, 同与异共在的双重结构的交叉点便是一个人的应有位置。

在这种二元框架中, 理式一方面召唤着公民行使自己的主体性, 另一方, 它又限制了公民主体性的发挥, 从而成为人的异己力量的存在。这种矛盾是柏拉图相论本身的矛盾所导致的。一方面, 他试图用人的主体性来解决人的知识自明性问题, 以便使人在自身内部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人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相对主义危险, 使得知识具有普遍性, 他又强化了理式的绝对性, 最终使得理式成为一种人的异己力量。而这种矛盾正显示了柏拉图对本体论哲学反思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斐多篇.古希腊罗马哲学[M].三联书店, 1957.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叶秀山.哲学作为创造的智慧——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卷二[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下一篇:市场需求呼唤技术创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