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教育思想

2024-05-19

柏拉图教育思想(精选12篇)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1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 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通过简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从中认识到其积极与消极的两方面, 再结合目前我国教育的一些实际情况, 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理想国,善,哲学王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当之无愧的鼻祖式人物, 他的思想渗透于西方思想的血脉中, 从未断绝。而且, 他一生著作颇丰, 四十多篇对话集历经两千五百多年流传至今, 而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理想国》了。

《理想国》一书以理念论为基础, 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蓝图。全书共十卷, 书中探讨了教育、伦理、文艺、哲学等诸多问题。在《理想国》里, 柏拉图用大量的篇幅谈论了他的教育主张, 并提出了他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公民教育体制构想, 他的教育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影响巨大, 且在当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价值。

1、早期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早期儿童教育尤其重要, 因为“凡事开头最重要……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接受陶冶, 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 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为了培养美德, 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优美高尚的故事。”在柏拉图看来, “一个儿童从小受到了好的教育, 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 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 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到了坏的教育, 结果就会相反。”

他倡导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孩子骑着马到战场上去看打仗, 在安全的地方则让他们靠近前沿……”要给孩子们讲授一些规矩:“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 以及其他诸如此类, 都要注意。”同时要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

柏拉图应该是“寓教于乐”的最早倡导者, 他说, “请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 要用做游戏的方法。你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的天性”。“因为, 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 但, 被迫进行的学习确是不能在心灵生根的。”他的这番话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代教育对孩子的强迫性与压制性。

2、终身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 首先要用五年的时间进行“相应的体操训练”, 并“坚持不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1];之后, 再用十五年“派他再下到地洞里去, 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它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 看他们是否能在各种诱惑面前而坚定不移, 或者, 看他们是否会畏缩、出轨”;“到五十岁以上, 那些在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 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 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12]而这, 也正是柏拉图所建构的理想教育体制的最终目的, 即培养担负国家大任的“哲学王”。

从柏拉图的终身教育思想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人一生的工作, 不应当仅限于在学校的时间。即便是那些至善至美优秀能干的治国人才, 也只有当他们培养和选拔出合格的继承人, 他们才可以辞官离去。

3、音乐和体育教育思想

柏拉图吸收了雅典的传统教育经验, 特别重视音乐和体育教育, 认为二者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更把它们作为早期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认为, “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并“把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同时, 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二者缺一不可, 因为“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 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但是, “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温文是“人性中爱智部分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如“培养适当就能变得温文而秩序井然”。所以, 只有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适当结合, 从而“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 达到和谐”, 才能成为温文与勇敢两种品质和谐存在的人。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的护卫者必须在音乐里“布防设哨”, “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 违犯了固有的秩序”。因为这么做“别的害处是没有, 只是它一点点地渗透, 悄悄地流入人的性格和习惯, 再以渐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由人与人的关系肆无忌惮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 以致“破坏了公私方面的一切”。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柏拉图把对善理念的学习视为“最高的知识”, 但音乐和体育教育是无法达到善的。“体操关心的是生灭事物;因为它影响身体的增强与衰弱。”音乐“以音调培养某种精神和谐 (不是知识) , 以韵律培养优雅得体, 还以故事 (或纯系传说的或较为真实的) 的语言培养与此相近的品质。”可是这些途径并不能通向柏拉图所寻求的“善”。所以在书中, 柏拉图又接着一一阐述了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谐音学、辩证法这几门课程在心灵转向过程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 “全部这一学习过程能够引导灵魂的最善部分上升到看见实在的最善的部分”。

4、男女教育平等思想

柏拉图应该是西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首创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 不仅十分重视对男子的教育问题, 而且主张女子应该享有教育的权利, 他明确表达了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柏拉图并不否认男人和女人在性别上不同, 但同时申明:性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更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接受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在他看来, “同样的禀赋应该给同样职务”,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 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 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所以, “我们一向是以音乐和体操教育男子的”, “那么, 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 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 并且还给他要给他们军事教育。”而“一个国家能够造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 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吗?”

可以说, 柏拉图积极倡导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具挑战性的, 但他坚决认为, “关于女子体育和文艺教育的改革, 尤其是关于女子要受军事训练, 如携带兵器和骑马等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既然开始讨论的, 就得坚持下去。文人雅士们的俏皮话, 挖苦话我们是必定会听到的, 千万不要怕。”这种敢于与世俗偏见进行抗争的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国家教育思想

柏拉图所有的教育思想都是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 他的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立足于国家。柏拉图认为, 教育能引导人们拥有道德, 以实现善的理念。他认为每一个灵魂都会追求善, 并以此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自觉的, 缺乏对善的理念, 只有哲学家才具备这一点。因此, 在他看来,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爱智慧且深明事理的哲学家即哲学王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从而建立一个和谐有序、人民幸福的正义国家。所以, 《理想国》的中译者张竹明先生在解读柏拉图的国家学说时总结道:“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 精英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 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由于上述原因, 在教育的组织管理上, 柏拉图主张国家控制教育, 要采取公养公育的方法培养人才, 教师要由国家聘请, 教授的内容必须要国家审定。他认为, “最好的男人”与“最好的女人”结合生下的“优秀者的孩子”, 要“带到托儿所去, 交给媬姆抚养”, “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他们成人”, “从童年、青年以至成年经过考验, 无懈可击”, 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护卫者, “这是我们所述及的国家和制度藉以建立起来, 得到繁荣昌盛, 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的途径。”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柏拉图确是第一个创立相对完备教育体系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我们无法一一叙及, 但他的教育思想的很多特点, 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颇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同时其消极的一面, 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柏拉图提倡早期教育, 也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 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愈早愈好, 而且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下非但没有落伍, 而且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正逐步提升, 从家庭到社会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家尽一切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以便将来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但现今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确乎有些畸形, 从奥数班、心算班到舞蹈班、游泳班, 很多家长没有选择性、跟风似地给孩子报班, 恨不得小孩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而且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多学习柏拉图的教育精华。

同时, 柏拉图应是倡导寓教于乐的第一人。他主张用做游戏的方法来学习, 这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性。所以国内著名柏拉图学者陈康先生才会有这样的评价:“教育之任务不在注入, 乃在引导学子使其自求知识, 西洋启发式教育之始祖非他, 乃柏拉图之教育思想也。”可以说, 现在西方国家各高校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正是柏拉图所推崇的教育观念, 而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育思想与其一致, 这正是值得我们现代教育者好好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认为教授给儿童的故事、诗歌、绘画等内容必须严格审查, 只能选取美好的一面, 他要求诗人只能在诗篇里培植良好品格的形象, 而其他的艺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中也不能描绘罪恶的形象, 要让孩子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美的熏陶, 否则宁可不要。这一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同时是否也具有明显片面性和局限性呢?以我们自身的成长教育经历为例,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教育思想下长大的。从小老师和家长就教育我们要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 这是一个好孩子的必备品德。但随着慢慢成长, 特别是踏入社会以后, 我们开始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奉行的教育理念处处碰壁, 同时, 又有一套新的教育规则出现:防人之心不可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 我们彻底困惑、迷茫了: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什么是对, 什么又是错?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 还是整个教育体系出现裂缝?我们是否该从头反思, 不能把自己认为好和对的东西截取一部分, 然后写成一本专给孩子看的书, 因为事实上我们根本无从知晓童年期究竟是什么时候结束, 而成人期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它们从来都是相互连接、浑然一体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终身教育的思想也是柏拉图的一大贡献。这一思想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知识混杂多元化的社会,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 让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完备丰富, 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而学习也是丰富身心, 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作为如此伟大的一个教育家, 柏拉图在提倡男女教育平等这一教育思想创举的同时, 却主张剥夺第三等级民众的受教育权。可以说, 柏拉图的这种想法过于绝对, 过分看重了先天因素, 而完全忽略了后天的因素, 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理想的国家必定要有理想的教育作为支撑。总之, 柏拉图的《理想国》精心构建了一个理想完整的教育体系, 至广大, 尽精微。正如陈康先生所说:“柏拉图的《国家篇》不仅是集以前教育思想之大成, 而且成为以后希腊教育思想的源泉。1000余年的西洋古代思想史关于教育方面在这里达到他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张竹明译:《理想国》[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3]李永忠吴和庆《柏拉图的教育哲学》[J].《益阳师专学报》, 2000年 (2) :第111页。

[4]汪子嵩王太庆:《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第51页。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2

灵魂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它忘记了过去曾经关照的东西。

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观念。

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1](p62)柏拉图正是从这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出发,把人的知识,包括品德在内都看成是天赋的。

在柏拉图看来,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基础不同,只有具备一定天赋和相应道德品质的人才能从事相应的职业。

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可见,唯理论的天赋观念是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柏拉图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具体内容

柏拉图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围绕他建设的理想国来论述的。

一个理想国家就是符合至善理念、正义的国家。

他认为,要使国家的公民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德性,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而德育位于教育之首。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阶层的公民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并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

柏拉图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分为音乐文艺和体育两个部分。

柏拉图认为,“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音乐文艺是讴歌高尚道德形象的主要形式,音乐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格,使人辨别美德。

柏拉图认识到,过度的音乐文艺教育使人缺乏斗志,不利于对未来军人的培养,因此,特别要重视以培养坚毅、吃苦耐劳的品德为目的体育教育。

三、柏拉图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3.1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柏拉图强调,在儿童时期就应该重视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知识教育,使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以便为理想国要求的道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柏拉图说:“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2](p71)“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2](p140)因此,为了培养儿童的美德,在儿童教育的最初阶段,应该用符合理想国建设要求的道德知识武装他们的心灵。

3.2.道德教育要从基本规范做起

柏拉图强调道德教育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做起,公民应当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柏拉图还强调城邦中的公民应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如:“年轻人看到年长者来到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坐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2](p140)可见,公民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进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

3.3 道德教育需从正面着手

柏拉图认为,只有从正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青少年才能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情感与信念。

因此,他十分重视高尚的道德形象对青少年的激励与示范作用。

因为音乐文艺是表现与讴歌高尚道德形象的主要形式,所以在柏拉图那里,音乐文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如柏拉图所说,“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使他们……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2](p107)他要求应精心选择教材,严格审定教材内容,并反对把关于诸神的种种不好行为的说法以及此类的其他学识传授给青年。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强化青少年不断增长的道德知识。

四、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仍为当代人所推崇,并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目。

他的德育观念尽管带有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痕迹,但对解决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德育实效性较弱的问题,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4.1 要注重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如果道德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做到创新,就会更好地启发、感染学生。

柏拉图认为,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而且柏拉图提倡“寓教于游戏”,反对强迫教育。

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有的地区存在教育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等现象。

鉴于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内容和方法上做到创新。

比如,面对电脑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增添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此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

在方法上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应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否则,不顾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简单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4.2 要特别关注儿童道德教育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所以儿童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教育。

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后天的教育,陶冶心灵,避免邪恶的思想主宰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按照理想国要求的道德标准健康成长。

“塑造孩子就是塑造未来”,柏拉图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儿童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家庭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忽视。

二是社会不良现象对儿童早期道德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方法、形式不当。

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的低龄化日趋严重。

部分家长盲目攀比,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儿童知识教育的提前,忽视道德的养成教育。

[3]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儿童的道德素质,以便为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社会氛围

由于少年儿童模仿性强,判断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所说,“我们的护卫者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嘴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上便铸成大错了 ”。

[2](p107)可见,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在柏拉图看来十分重要。

当前,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不但有其自身的原因,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失误,更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

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负面影响,不良社会氛围的熏染,西方腐朽道德观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影响等。

可见,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完善社会结构,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2)

[2] 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8)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篇3

几十年的时间,柏拉图徒劳地企图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他的理想国,但直到晚年仍看不到丝毫的希望。因此,他不得不忍痛放弃最好的理想,动手设计第二套方案,即他所谓第二好的理想,这就是《法律篇》。晚年的柏垃图已不再在幻想中漫游,一生的挫折、坎坷使他比较注重实际了。《法律篇》改变了许多《理想国》的重要原则,在这里,他重新承认了法律的作用,恢复了家庭和财产,对民主制已不再那样仇视,并且提出了意义深远的混合制政体。柏拉图的《法律篇》对他的后继者产生了较《理想国》更大的影响。但是,《法律篇》不如《理想国》文笔优美,它较为冗长、晦涩难读,因此,无声无息不为人注意。对这部体现了柏拉图晚年思想特点的著作,目前研究还很少。而英国人斯达力(R.F.Stalley)的《柏拉图的法律概说》(AnIntroductiontoPlato’sLaws)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概述和分析了柏拉图《法律篇》的主要观点,从《法律篇》的年代、风格、对话体结构及其重要性一直谈到立法的目的、法律主权以及惩罚、责任等等。

首先是自然法的问题。自然法思想渊源于希腊哲学,几乎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贯穿始终。古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自然正义,它存在于一切民族、一切地方,人通过理性理解它,它是人定法的来源和基础。柏拉图对自然法的思想有所贡献。他同样认为:“有一些能够为人的理性所领悟的客观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与统治低能动物和无生命物质运动的自然法则之间存在一个基本的和谐,而任何真正的法则,其目的都是使人类趋于完美的普遍的善。”(第33页)“柏拉图表面上相信一切人皆有理性,但与此相联系的一种说法是:只有某种特殊资格的人才能够领悟最真实、最好的法则。”(第33页)柏拉图把自由民分为三等级,而奴隶根本不算是人,作为大奴隶主思想家,柏拉图常常在著作中表现出阶级偏见。

随后,作者谈到柏拉图的立法思想。柏拉图把美德与安宁视为立法的两大目的。他生活在希腊奴隶制走向衰败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他强调用法律重新建立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而美德是柏拉图最为关心的东西,他一切理论的目的都是促进公民的至善、国家的至善。他说:“法律应该寻求改善公民的道德品性”(第40页),使他们掌握道德的知识,从而明白“个人唯有获得道德的灵魂,才有可能幸福”。(40页)他还说:“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人民的至善,而不是去满足统治集团的贪得。”(第81页)

柏拉图把法律与道德紧密相连,希望人们通过守法实现道德理想,希望公民从事正义的活动是出于道德义务,而不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他提出,要把法律作为教育公民的有利手段,说服与强制相结合。他认为刑罚的目的有三方面:首先是为了制止犯罪者再次犯罪,同时也为了告诫他人;其次,刑罚给犯罪者以震动,触及他的灵魂;最后,刑罚是为了报复。刑罚有许多种类:死刑、监禁、耻辱、放逐、经济惩罚等等。柏拉图还主张奴隶犯罪要从重处理。

《柏拉图的法律概说》一书不仅论述、分析了柏拉图的法律思想,而且还研究了他的政治、哲学、伦理、社会、教育和宗教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联系《理想国》来论述《法律篇》,对《理想国》与《法律篇》观点的差异进行比较,提出差异有三点:第一,在《理想国》中,国家权力被授予哲学家,而在《法律篇》中,法律被视为最高权威;第二,在《理想国》中,统治者和军人没有自己的财产和家庭,即实行统治阶级内部的公有制,而在《法律篇》中,所有公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第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烈地仇视民主制,而在《法律篇》的宪法中,有一些民主制的特色。经过作者的一番比较,柏拉图前后思想的变化一目了然。

不过此书对柏拉图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的历史背景交待不多,对柏拉图晚年思想的转变及转变的特点论述不够,这是一点遗憾 。

简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篇4

柏拉图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 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他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 此时的雅典正值奴隶制城邦日渐衰败的时期, 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公元前427—公元前399是他的青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的柏拉图学习文学, 而且创作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公元前399—公元前387是柏拉图跟随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习的8年。在苏格拉底去世之后, 他开始外出游历。前387年, 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开始接收徒弟和讲授知识, 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学生。他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品德, 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公民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达到正义、公平、友善、和谐的理想生存状态。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理想国》等一些哲学著作中有所体现。柏拉图通过辩证法和国家学说等一系列的思想体系, 具体地提出了大量与教育相关的问题, 他构建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是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理论。柏拉图希望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出建立和管理及会统治所谓的理想城邦国急需的各类人才, 以此真正实现他的理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理性教育思想、国家教育思想、学前教育思想和全面、平等发展教育等思想, 这四方面内容较完整地构成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 理性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他认为人类的心灵应该是由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要素构成。人们用来学习、用以思考和推理的过程是人类心灵中最为高贵的理性部分, 这说明人类是具有思维能力的, 有别于其他生物。为了取得名利的胜利, 不惜一切代价付出足以体现出人类所充满的激情部分, 也可以称为爱胜表现。激情和欲望是不无联系的, 然而激情又比欲望部分更要高级些。欲望是感性而没有理性的, 是心灵当中最低级的要素, 可以表现为感官的需要, 例如对物质的追求、精神的追求及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情感追求, 而“金钱是满足这类欲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 可以称为爱利部分[1]165。

柏拉图认为, 理性教育是通过对理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人类心灵能力发展程度相结合的过程。理性的培养基础是知识, 同时也是开启智慧、启迪心灵的理性基础。所以柏拉图高度重视天文、数学几何等自然学科知识的传授, 这对培养造就人类的理性是至关重要的。他进一步指出, 仅仅学习这些理论课程是不够的, 远没有达到哲学所要求的高度和深度, 不能完全掌握绝对普遍的东西, 为此柏拉图要求自己必须向老师苏格拉底学习“即使在一个人对所谈论事物的什么一无所知时也能确立相对论断的技能”[2], 这就是后来哲学家们所说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通过推理、演绎的过程, 从这个理论到另外一个理论, 真实地揭露出为追求真理而议论和争论的矛盾双方的表现, 进而达到理性中“善”的方法。在辩证法的指引下, 人们在接受完整的理性教育的全过程中, 不断充实自己, 掌握真理, 最后达到理性教育中最高的层次, 那就是要求做到善的表现。

(二) 国家教育思想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做学问、到处讲学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还十分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 集中体现在他是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将国家教育与国家政治密切相连的第一位教育家、哲学家。他十分重视国家和社会中教育所占有的地位和表现出来的作用, 并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输送栋梁人才, 而且要发掘人才、利用好人才、通过人才保证国家政治大环境的稳定, 进而保障国家的繁荣昌盛。

同时柏拉图也认为,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具有和谐安定、文明富强、公正法治、人民平等幸福的充满正义感的民主国家, 最核心的是体现在国家的统治者是否真正关心国家利益, 关注国家人民。柏拉图是头脑中充盈着智慧和具有保家卫国能力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指出, 要通过对人们的教育培养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这是对国家负责的表现。哲学王是能够给国家带来光明和正义的, 通过哲学王的治理, 能够完美地改善国家政治的不正义的局面, 从而使国家走上正义的道路。柏拉图认为, 哲学王治理国家是需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的, 是需要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 是需要有果敢坚强、品性温和、充满公平正义等优良品性的。可是这些优良的品性不会自然产生, 也不会自然灭亡, 而是经过有意识的能力培养和塑造才得以形成的。教育是实现和保障理想国的必要途径和根本手段, 这很好地体现了柏拉图的国家教育观点。他认为, 国家的教育事业应该摆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要作为国家发展的头等要事来抓。建立公共教育机构场所, 从育婴所一直到高等学府, 国家不但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还要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和有利于发展国家教育的政策。柏拉图国家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人们的教育建立心中完美的正义之国, 进而使真正的理想国愿望得以实现。在这个终极目标的指引和导向下, 柏拉图确立了他所认为的教育的主要目的, 即要培养爱学习、懂真理的理想城邦国的统治者, 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爱国家爱国民、始终如一地忠诚于国家的保卫者。通过国家教育的培养, 国家的管理者拥有智慧、勇敢和正义等美德, 促使每个人自由发展达到心中的善念, 进而使国家管理者领导国家走向成功。

(三) 学前教育思想

柏拉图主张:“教育应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受到陶冶。”[3]71“孩子一生下来, 在三岁之前, 要由政府管理这方面事务的官员带到国家育婴所, 由国家安排的专职人员负责抚育。”[3]194而教育则是由国家安排最优秀的公民监督实施。“3-6岁的学龄前儿童都要集中送到神庙附近的儿童游戏场上, 由国家委派的公民监督实施教育, 饮食起居则由委派的公民负责”[4]71。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柏拉图非常重视对幼儿的教育, 他要求讲给幼儿的故事必须经过仔细挑选, 除去那些不健康的, 并禁止传授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害的内容。不要暴怒责罚儿童, 也不要激怒他们, 不要让他们失去体面, 要用幼儿最能听懂的和最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所选择出来的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这样做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从小得到熏陶, 想象力得到充分启发。

(四)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 教育应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全面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个人的天赋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有着改造个人的功能, “一个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 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5]140。然而每个人的天赋又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后天的职业性质及社会地位。天赋固然很重要, 但是“如果所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 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更坏”[4]140。为了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柏拉图提出用和谐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用全面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从而提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论断。

基于教育的全面性发展, 柏拉图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提倡教育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不能妄想把没有灵魂的东西灌输到有灵魂的东西中。在西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柏拉图最先提出有关男女在接受教育平等方面的问题, 主张男孩和女孩的天赋能力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不论男女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全面教育, 使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全面发展。所谓全面教育, 正如他提出的应当在全体公民当中实施全面的社会发展教育,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文法、体育、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及辩证法等知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始终。柏拉图相信通过学习以上所列出的这些知识都能够使每个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使全部公民都根据自身的天赋能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对其评价

柏拉图作为古代西方教育历史上系统提出教育理论的第一人。他所提倡的有关教育理论等的一系列思想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以及从理性教育到全面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理想国》的横空出世, 标志着柏拉图所认为的理想国应该是一个崇尚教育并懂得如果教育国民的理想城邦国家, 并且把教育看做是使人类灵魂达到心灵理念最高境界的唯一方式。柏拉图根据历史经验并结合自己对理想国家的伟大设想, 在《理想国》中不仅为理想国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和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 而且设计出了对教育培养国民的理想的教育课程, 更依据灵魂的阶段性提升指出了理想国的组成构架。他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阶段性学习和拓展示训练, 把政治和哲学相结合, 将抽象与具体相融合, 培养出能够真正获得真、善、美等理论知识及能够建立、管理和统治理想城邦国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目的性和局限性,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 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的教育思想是为所谓的理想城邦国服务的, 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为管理和统治国家所服务的, 对人才的培养是有等级区分的。虽然提出了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享有教育, 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尽管如此, 纵观历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整个西方的教育理论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影响力也很巨大。

摘要:在古代西方的教育历史上, 柏拉图是第一位系统而又全面阐述教育思想和相关教育理论的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深刻、经久不衰, 其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对后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理性教育,国家教育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4]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5

姓名: 201209211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2级物理学1班

一、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长达40年之久,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理念派生的,知识完全是天赋的,认识只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回忆活动。他的社会观把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铁质的三种人。金质的人应该成为上层统治者;银质的人应该成为军人;铁质的人应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并服从长上。柏拉图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论证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在唯心主义哲学观、认识论、人性论和社会政治观的基础上,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他首先论述了教育的政治意义,主张国家控制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作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柏拉图吸取了雅典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吸取了斯巴达的国家办学制度和军事教育、女子教育方面的经验。他指出,教育应当由国家负责办理,由国家进行严格的控制,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国家的利益来规定。

柏拉图论述了学前公共教育,主张早期良好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不但重视教育,而且提倡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他甚至提出胎教的问题。他要求将三至六岁的男女儿童,都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中去接受教育,由经过挑选的妇女进行监护。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性格很有影响,所以他主张儿童在游戏场所听经过选择的故事和童话,从事经过选择的游戏,以便在他们身上发展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柏拉图论述了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按照他的意见,男孩和女孩从七岁到十七、八岁,应分别接受普通教育,其主要内容是体、智、德、美方面的知识,主要形式是音乐和体育,“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他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应包含着智育与美育;体育不仅包括体操,而且还包括舞蹈、角力与军事锻炼。他强调音乐和体育对于形成儿童德行的影响,认为男女儿童应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对女孩也应给予必要的军事训练,好让她们长大后具有保卫城邦的能力,他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不应是私立的,而应该由国家举办。“应由国家选聘教师,并由国家支付教师薪金。”

柏拉图论述了高等教育,主张培养通晓“理念世界”的哲学家。按照他的意见,从20岁到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出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由他本人制定的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等学科(又称“后四艺”),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们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了。柏拉图极度鄙视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阻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他甚至要未来的统治者和军人不要模仿奴隶,不要对农业手工业发生兴趣。

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为奴隶主贵族政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一些发人深思的积极因素,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二、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启示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 —‘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

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

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 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篇6

关键词:柏拉图;和谐社会;社会分工;正义

作者简介:郭超文(1990-),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一、柏拉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一)分工论

柏拉图认为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他所设计的“理想国”是以社会分工为制度保障的城邦社会。 “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足,我们需要很多的东西。”[1]他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来说明分工的必要性,进而来解释城邦的起源。人天生的才能是单一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谁都无法独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柏拉图根据每个劳动者的天赋和性格的不同来进行社会分工,这便是他的分工论,也是其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二)人性论

柏拉图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确立了贵族奴隶主的统治,使和谐社会建立在贵族奴隶主的统治之上。柏拉图认为,每个个体灵魂中都充斥着理性、激情与欲望,但是由于所属阶层的差异,理性、激情和欲望又各有偏重。在统治者灵魂中理性占主导,所以他的品质是智慧;在辅助者灵魂里激情占主导,所以其品质是勇敢;而生产者灵魂中欲望占主导,这就使他们很容易偏离内心的善而走向邪恶,所以其应当节制欲望。

二、柏拉图和谐社会所遵循的原则

(一)个人正义

柏拉图把个体存在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与欲望。每一部分则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德行:智慧、勇敢与节制。在他看来,所谓的个人正义就是恰当地处理理性、激情与欲望三者间的关系,“个人正义就是这三种品质在自身内部各起作用,和谐相处。”[2]当个体的理性统领着整个灵魂时便具有了正义。

(二)城邦正义

观照个人正义的分析路径,柏拉图赋予了城邦正义具体的意义,即智慧、勇敢、节制。在柏拉图眼中正义是一个城邦建立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它是指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做最适合他的天性的工作”[3]柏拉图将国家成员划分为三个层级: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城邦的正义就在于这三个阶层在国家中各安其位,互不干扰。

三、柏拉图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严格的社会分工体系

首先,社会必须有分工,每个人必须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分工体系的建立是社会良序运行的客观需求,如果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社会连人们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满足。其次,社会分工的角色要依据个人天赋异禀的不同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大小来设定。最后,在整个社会分工的过程中要注重男女平等。社会分工应该将禀赋和能力作为衡量个体是否能够胜任某份工作的判定标准,而不是性别。

(二)推举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国家

在柏拉图所构建的和谐城邦中渗透着较为浓烈的“哲学王”思想,在他看来,“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4]因为哲学家是人类理性智慧的代表,他们终其一生追寻真理,对理念世界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是人类最高智慧的拥有者。治理国家需要智慧,也只有推举德才兼备的哲学家成为城邦统治者,正义的国家才能真正建立。

(三)普及公民教育实现社会和谐

柏拉图将公民教育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卢梭曾经说过:“《理想国》是以往所写过的关于教育最好的论著。”[5]大力倡导公民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个人内在的和谐,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在他看来,接受公民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因其出身、性别而被拒之门外,每一位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柏拉图和谐社会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首先,柏拉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社会分工理论、个人正义观,暗合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想国中,每个人都能够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专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样能够激发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6]柏拉图的社会分工理论与个人正义观隐含的“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引导价值。

其次,柏拉图将“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因素。他将和谐社会建立在贵族奴隶主巩固统治的基础上,把社会分工理论过于绝对化,以促使稳定阶级结构的形成。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改革促和谐,以发展固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和谐只能是一句空话。

最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柏拉图认为社会和谐源自于个人和谐。当个人实现内在和谐时,理性和勇敢就实现了对个人欲望的支配。个人具有了正义与节制的美德,就会听从统治者的安排,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求达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辩证统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8.

[2]熊璐.《理想国》的正义理念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J].四川大学锦江学院,2011,(5):119-120.

[3]黄颂杰.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J].现代哲学,2005,(3):29-38.

[4]李亚美.柏拉图心中的“和谐社会”[J].法制与社会,2010,(4):283.

[5](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

柏拉图初等教育思想的启迪 篇7

虽然柏拉图强调精英教育, 但是柏拉图也认为要使理想城邦的梦想实现, 除了有“哲学王”的施政, 还必须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配合。柏拉图主张给予城邦里的全体公民从小以合适的教育, 使他们有美的心灵, 善的理念, 强壮的体魄, 成年以后从事符合各自天生禀赋的工作, 各尽其责。这样, 和谐而美好的社会就会形成。

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是针对很少的一部分人, 他们出身高贵, 敏于学习, 强于记忆, 勇敢而大度, 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 经过各个阶段的学习, 才能成为城邦的守护者, 推行类似于孔子所主张的“仁治”。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公民, 无论男女都平等地接受教育。他的教育目标是使人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互相协调, 这样人才能是正义的, 智慧的, 勇敢的, 节制的。

柏拉图对教育划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二十岁, 是所有公民都要接受的初等教育, 包括文艺和体育教育。人在婴孩和儿童时代, 纯洁无瑕, 将来的气质、修养、道德、学识、人生道路将极大地取决于这个时期父母, 老师, 社会的引导。探讨这一阶段的教育,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 现代的初等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已相去甚远。但他的思想依然具有魅力, 为教育者带来启迪。

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影响人的一生的事情。教育者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要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父母会说希望将来孩子能成为工程师, 也有的父母会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 但是似乎现在这个社会更多父母会希望孩子将来可以赚很多钱, 不管是成为工程师还是成为音乐家。现在, 实际利益的追求比某种抽象的追求更吸引人。

教育的目的是一种务实的期望和培养谋生的技能。这种现状使教育失去了美感,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 学习不再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 而是变成了一种负担, 在和同龄人的比较竞争之中喘不过气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思考更加普遍和恒定的问题, 除了柏拉图, 历史上很多的思想家都阐述过怎样去培养“人”。

例如, 孔子要培养的“君子”, 是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卢梭的“自然人”, 追求个人的自由完整的发展, 以及个人和他者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康德认为教育要发展各人的自然禀赋, 等等。

这些说法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注重于人的个体的发展, 而不是注重某种世俗的目的。

二、教育的环境

柏拉图对于教什么给小孩子非常的重视。他认为人在幼小阶段是非常柔嫩的, 最容易接受熏陶, 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就会被塑造成相应的样子。在进行文艺教育的时候, 对于讲什么样的故事, 演奏什么样的音乐给小孩子听要非常的慎重, 因为这些都可以影响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认为儿童应该听经过审定的, 最善最美的故事。即使一些被公认为伟大的作品如《荷马史诗》, 由于里面一些故事的内容涉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而不适宜于讲给儿童听。

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时代, 没有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介, 跟现代社会相比, 社会传播的信息是非常少的。即使如此, 柏拉图对于教育材料的选择已经如此的挑剔, 可以想象, 要是柏拉图生活在当代, 他将是如何的忧心忡忡!在信息爆炸的年代, 究竟哪些东西是适宜于儿童的, 哪些是“儿童不宜的”?如果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都是儿童不宜的话, 那现在媒体里面有多少是儿童适宜的呢?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教育环境的纯洁在现代社会是肯定不能达到的, 那是否意味着现代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不能获得最好的教育呢?也许是, 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就可以接触到一些“有害”的信息, 但或许柏拉图有点杞人忧天, 他所主张的纯洁的教育环境也许有他的缺陷所在。儿童在百分之百纯的环境里成长也许不能够产生“免疫力”, 在进入艰险的成年社会的时候, 会显得无所适从。

在讲求竞争的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下, 无法进行博弈, 即使有高尚的理想, 也难于用有效的手段去实现。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看, 现在儿童可以接收大量信息的现状, 它可以较大地拓宽儿童的视野和圈子, 使儿童有多重的感受, 形成多元化的认识, 有利于将来在复杂的社会里面进行竞争。但是即使是这样, 柏拉图的想法也为初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在美和善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有可能陶冶出高尚的品格。人类文明社会不正是要追求这样的东西吗?现代人拥有更多的知识, 更强的算计利益关系的能力, 但却少了古人的英雄气概, 少了对个人的品德荣誉的追求。而古希腊人对于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 他们的理想是多么的令人叹为观止。

三、音乐教育

柏拉图对于音乐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认为对儿童首先要进行的是音乐的教育。音乐能渗入人的心灵深处, 儿童受到合适的音乐的教育, 就会对美的东西赞赏, 对丑的东西反感。当长大成年, 理性来临的时候, 这种教养就会和理性同声相应。

对于音乐的教育功能, 中国圣贤孔子也说“广博易良, 乐教也”, 提倡用音乐去陶冶人的性情, 养成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从圣贤们类似的看法中可以看出音乐对于人心教养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的教育, 特别是在学校的教育里, 对于能深深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情的音乐教育的重视是不够的。正因为音乐的重要性, 柏拉图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儿童也非常的谨慎, 他认为应尽量用单一的叙述, 单一的声调, 单一的节奏。曲调应该是模仿勇敢者的声调, 节奏应该是勇敢者的生活节奏, 音调和节奏适合勇敢者生活的言词。如果任由人听各种音乐会使人萎靡不振。

在现代社会, 孩子们接触到的音乐绝不是单一的, 而是有多样的节奏和韵律。是让孩子们听柏拉图所倡导的经过筛选的单一的声调, 还是应该无所拘束呢?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绪, 有些音乐能让人闻歌起舞, 有些能令人静心聆听, 有些会使人躁动不安。反过来也一样, 当人处于某种心境的时候, 会愿意聆听与之相符的音乐。孩子们的心里都有一根弦, 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将它拨动。

创作音乐的人是用音乐来传达他的心绪, 聆听音乐的人自然会接受这种心绪的感染。要使孩子产生健康向上的, 愉快的心情, 音乐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音乐的表达有多种形式, 只要表达的情绪是健康的, 形式也许不必那样单调。柏拉图认为乐器只需要里拉琴, 基萨拉琴和短笛, 但是如今孩子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乐器, 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多样的音色和悦耳的曲调, 能使孩子们有更愉悦的体验。节奏也一样, 不必是单一的, 雄壮的节奏使孩子们积极向上, 轻快的节奏使孩子们轻松愉悦, 舒缓的节奏使孩子们甜蜜安静, 这种多样性可以使孩子们在音乐里获得全面的积极的感受。

四、体育教育

音乐可以陶冶人性情, 但是柏拉图认为若是教育只有音乐, 将会使人的个性过于软弱和柔顺。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后, 必须接受身体的教育, 体育锻炼不仅强壮体魄, 而且还可以使心灵充满激情, 变得比原来更勇敢, 音乐服务于心灵的爱智部分, 体育则服务于心灵的激情部分。

孔子也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即强调武事的教育, 社会要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柏拉图注重尚武精神, 他认为体育锻炼要适合备战而进行锻炼, 女孩子跟男孩子一样接受体育的锻炼。

现代社会体育教育作为军事目的已被淡化, 更多的是作为强身健体以及娱乐的活动。但是在现在的教育实践中, 体育的教育被降低了地位。在应试教育的现实中, 文体的课时经常被所谓的主课霸占, 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读书写字, 体质越来越差, 带眼镜的小孩子越来越多, 身体缺乏匀称。这与古希腊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古希腊, 人们崇尚人体的美, 人们赤身裸体在竞技场上进行竞技, 以运动的成就作为个人最大的荣誉, 如果在竞技场上获胜, 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大量的艺术品都以人体为主题, 匀称的比例, 蜿转柔和的线条, 充满张力的肌肉, 无不体现出力的美, 这种美是肉体和精神的高度和谐, 是过分理性的现代人所缺乏的。现代教育失去了平衡, 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使孩子的脑袋过分的复杂, 看轻体育使孩子的身体过分的柔弱。这种失衡也使人的性格缺少一种“气概”, 遇事不敢挺身而出, 更谈不上拔刀相助了。

五、结语

音乐和体育的教育, 是为了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富于智慧, 勇敢节制。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音乐和体育的教育可以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 达到和谐。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 需要考虑到现在的社会和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已经完全的不一样。

现在的社会更加的纷繁复杂, 人怎么样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到自己的幸福呢?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8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建立起教育学体系的教育理论家,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在《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其涵盖了各个教育阶段的思想体系, 被认为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巨矿, 为后世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从现代视野客观分析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 能够培养治理城邦的哲学王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柏拉图把教育提高到比立法和军备更加重要的地位。他认为, 良好的教育能够潜移默化的使人的精神纳入正轨, 使其心灵得以端正。否则, 就算具备完善的法令, 也很难贯彻下去;就算有数不完的财富, 也很难加以保护;就算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也很难做到长治久安。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对高校教育平稳推进、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必须以大学生为中心进行, 要体现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潜能, 使其在主动的参与中享受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快乐, 使高校成为促进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园地。

二、注重大学生美德的培养。

世界著名教育理论家柏拉图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和理论。在他的观点里, 所谓的理想国应该由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分别是:1、护国者;2、卫国者;3、生产者。这三个部分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缺一不可。这三个重要的部分同理协作, 同时还要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和人民。要符合这样的情况的话, 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要建立起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具备了这样道德观念和思想的人民的国家才可能是正义的国家和完美的国家。我们必须要为这个目标和理想而努力。这三种角色的人群所拥有的是各自的职责。举个例子来说吧, 护国者的重要职责是负责城邦的安全和治理工作, 他们要具备高超的智慧道德。而卫国者的职责是保护人民安全对外御敌等等重要的军事目标, 那么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敢的道德水平。还有就是生产者, 生产者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生产, 那么不容置于节制的道德水准就非常重要了。所以说, 为了建立理想中的邦国, 这个邦国中的人民必须要具备这些基本的道德水准。这些道德实施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

柏拉图关于美德教育的理念, 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大学生的美德培养。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需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如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 使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历史, 同时各个方面一起参与,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注重大学生美育的培养。

柏拉图教育理念对于音乐价值的诠释, 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大学生美育的培养。柏拉图认为, 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心灵的完美, 他把道德与审美看做同一种价值, 同时认为, 音乐可以改善道德面貌。

当今国际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 这些很容易使大学生的内心失去平衡, 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这种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除道德教育之外, 还要更多的依靠美育。通过美育来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兴趣、胸怀, 在大学生的精神层面起到净化和升华的作用, 保持大学生精神的和谐与健康,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维护其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 塑造理想的人格, 对激发想象力、发现新规律、创建新理论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美学的角度看,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殊的审美活动,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对真、善、美的价值选择过程。我们要遵守教育的规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学会审美, 引导大学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注重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柏拉图看来, 体育和音乐教育是两项最基本的教育, 他认为, 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要用音乐和体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与此相应, 好的教育就应该是能够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

柏拉图所谓的音乐教育, 也称为音乐文艺教育, 除了通常所说的音乐外, 还包括诗歌、文学等。在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方面, 音乐文艺教育能使人心灵愉悦, 使人心灵向善并突显理性, 一个人如果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 就可以很透彻地看出一切事物丑恶的一面, 自然而然的予以抛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融入音乐和体育的因素, 并使两者结合, 才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 品格高尚完善;才能够美化心灵和增进健康, 最终达到理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 达到和谐。

五、注重对大学生的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

在希腊的语言中, 教育意为“引出”, 在苏格拉底那里, “精神接生术”就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所谓“精神接生术”, 就是在讨论问题时, 通过辩论双方一问一答, 揭示矛盾, 逐渐深入的认识真理。每个人灵魂中都蕴藏着真理, 只是由于受了现实生活的影响才蒙蔽了, 现在要通过对话帮助真理“出生”。但是, 在苏格拉底那里, 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 那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意识中都包含众理。在这一点上, 柏拉图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 认为人的灵魂本来就已认识众理, 包括最高的理——善。鉴于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可通过启发的方式, 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忆以往正确的、反复验证的知识, 目前出现的具体感性事物, 都仅是一些刺激物而已。

在柏拉图看来, 教育可以说就是心灵的转向, 运用他这种教育理念, 就是把大学生已然具有的、潜在的知识诱发出来, 或者也可以说是引导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使大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 逐渐学会思考, 逐渐将知识与方法内化, 进而使自己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便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他要求人们, 不分男女老幼都出席法庭审判活动, 都到剧场看戏, 都到军营过军事生活;在生活中向优秀的哲学王和勇敢的护卫者学习, 在磨难中培养节制的美德, 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柏拉图认为, 一个人如果要做军人, 少年时就应去实习战争, 在战争中完善技能, 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能仅限于狭小的天地, 需要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进行知行结合的教育实践和研究, 柏拉图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他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 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看来, 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 有点类似政治培训班, 主要是因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柏拉图想要在这里培养治理城邦的优秀人才。

当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切实贯彻知行统一,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相联系, 积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七、注重大学生守法精神的培养。

柏拉图关于守法精神的理念, 要求我们应注重大学生守法精神的培养。在一个民族诸多德性精神中, 守法精神是肯定性的美德, 是现代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体系运行的重要前提, 也是法律信仰生成的道德基础。只有公民具备了守法精神, 法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 还需要具有守法精神的人去执行与贯彻, 这样才有可能把遵守法律内化为社会生活中的自觉习惯, 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大学生, 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使其具备守法精神尤为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培养大学生的守法精神, 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这可以通过相关理论学习与相互交流完成;接着, 是要让大学生具备使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使其不仅懂法, 还会用法;最后, 要使大学生把法律知识自觉转化为强烈的道德自律精神和道德责任意识。

柏拉图还认为,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会对青年一代产生影响, 甚至可以说, 他们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只有合格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所以, 高校在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时, 一定要慎之又慎, 努力把教育交给那些在经验和能力方面均有资格做人类心灵工程师的人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教育, 尽可能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以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与引导。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丰富、深刻, 自诞生至今, 曾产生过范围广大、历时久远的影响, 各个时代的教育家都或多或少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吸取过自己所需的东西。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 高校教育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探析与借鉴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 (著) .郭斌和, 张竹明 (译) .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等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奈尔.诺丁斯著.许立新译.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9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建树。他“正乐”,即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论语》中,这是我们研究他音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两千多年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且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理想国》中,继承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平衡-静止”和谐观,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斗争-发展”和谐观,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成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就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试做以下方面的比较:

一、音乐教育中“和谐”理论思想之比较

“和”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把“和”作为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他要求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乐”之和来达到“天地人和”。

第一,乐和。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两句话是他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只有“文”与“质”兼而有之,“美”与“善”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可见,“乐和”不仅为音乐欣赏,也为音乐创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人和。孔子认为“乐”具有教化君子成“仁”的作用,因此,他把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音乐教育是以“仁”为核心、仁乐合而为一的思想。从这个层面讲,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实现全社会意义上的“人和”境界。

柏拉图“和谐论”主要体现在灵魂和宇宙的和谐统一思想中。他认为和谐作为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这种艺术和技艺上,音乐的和谐是对和谐理念的模仿,音乐与灵魂有相通之处。

第一,和谐思想与音乐的本质相通。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它把繁杂导向统一,将不协调导向协调。音调的协调应该为:“和谐是声音调协,而调协是一种互相融合,两种因素如果仍然相反,就不可能互相融合;相反的因素在还没有互相融合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有和谐。”他又强调“由于同样理由,节奏起于快慢,也是本来相反而后来互相融合。在这一切事例中,造成协调融合的是音乐。音乐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这是他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第二,和谐思想与音乐的精神共融。他曾谈到:“有些声音柔和而清楚,产生一种纯粹的音调,它们的美就不是相对的,是从它们的本质来的,它们所产生的快感也是它们所特有的。”这里的本质就是音乐之间数与比例的关系,这种快感是因数的比例关系在心灵里引发的和谐感。可见,他认为音乐的精神将不生不灭,永恒不变,从音乐本身的特性拓展到心灵,再引入教育之中。

二、音乐教育社会功能主张之比较

孔子对音乐社会功用的认识主要反映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语录是论诗的功用,也可说是论乐的功用。因为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他就主张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去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智慧、勇敢、寡欲、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用音乐进行修养。他重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强调“为政”必须“兴礼乐”。甚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音乐能起到安邦定国、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

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功用,他认为通过音乐教育使公民“行为优美”,为了培养理想的卫国者,他主张要严格选择诗歌、音乐的内容,务必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调和,勇敢精神得到发扬,防止他们接触丑恶、卑鄙、不礼貌的东西,否则他们就会滋生违反法律的性情和习惯,以致颠覆整个社会。

三、音乐教育育人功能主张之比较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德育紧密结合。对弟子施之以“六艺”,而“六艺”以礼、乐为首。为人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乐能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能修身也”。可看出他是把音乐作为修身养心、陶冶情性、培养品格的手段。

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它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于人的情感,价值在于使心灵达到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由此可见,音乐确实触及人的心灵,净化人的情感,使人某种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得以维持平衡,并进而陶冶性情,升华人格。他同样认识到音乐对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受到合适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使其心灵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调和,反之亦然。

综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都强调和谐思想,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把音乐教育做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在创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吸取他们音乐教育思想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思想精华,继承和发扬古代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断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46-147,157,160.

[2]何乾三,著.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2.

[3]田晓红.论柏拉图“和谐论”美学思想对其音乐教育的影响[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季刊)[J].2009(1).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10

1 心灵与肉体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人是心灵和肉体的统一体,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是心灵既美且善, 身体强壮无比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认为只有人的心灵充满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有智慧, 才能成为城邦所需要的真正护卫者。柏拉图眼光深邃, 在继承先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发展, 认为只有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要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 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心灵的至美至善;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锻炼健康的身体和训练勇敢的品质;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 从而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认为“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 因为音乐能“照顾人的心灵”, 年轻人只有接受了音乐的陶冶后才能培养良好的德性。柏拉图的音乐教育包括故事、文学、艺术等。而音乐教育中, 最主要的又是故事教育, 在柏拉图看来“故事是包括在音乐里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讲给孩子听的, 柏拉图呼吁“我们不应该放任地让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 因为“在幼小的阶段, 最容易接受陶冶, 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 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为了培养美德, 柏拉图主张建立故事审查制度, 接受好的故事, 而拒绝坏的故事。因为, 这些坏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恐慌, 使他们变成懦夫, 造成心灵的软弱, 会引起年轻人犯罪作恶的念头, 这些荒诞的言行, 对于听者是有害无益的。因此, 柏拉图建议要给孩子们讲审核过的故事, 认为这些审核过的故事可以铸造他们的心灵。同时柏拉图还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加强对故事编写者的监督, 让故事的写作者写出和乎规范的东西。

除此之外, 柏拉图认为还应该通过“净化”护卫者的感官直觉来“纯化”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 要阻止艺人在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描绘邪恶、龌龊的东西。避免青少年, 沾染不良的东西, 酿成大错。柏拉图认为, 要想使我们的年轻人心灵美, 就必须让年轻人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好的、美的、善的。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真、善、美, 做到“心灵美好公正, 判断正确, 对于坏人坏事毫不沾边, 毫无往返”。

柏拉图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 身体如果失去健康, 就会使自己变得神智不清, 以致会丧失殆尽已获得的知识, 只有身体健康, 才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因此, 要用体操来训练身体。柏拉图说的体育包括骑马、弓箭、舞蹈、掷弹、军事训练等。城邦的护卫者必须从童年期就接受严格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体质。在柏拉图看来, 护卫者必须是戒除酗酒的, 吃生肉, 不吃甜食, 视觉听觉极端敏锐, 能克服各种条件下的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柏拉图认为, 护卫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因为“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健康”, 而且还能训练“勇敢”等心理品质。柏拉图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 在柏拉图看来每个护卫者“既是好战士, 又是好医生”, “受伤以后敷这么一层草药就够了”。

在柏拉图设想的教育理念中, 心灵和肉体是相促进相互依存的, 心灵需要肉体保障, 使心灵免遭外部痛苦的影响;肉体需要心灵来支撑, 心灵能医治肉体;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 正是柏拉图所理解的“完美人”。当前,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但在身体上要健康,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 我们作为教育者, 不能只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应该关注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 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 激情与理性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激情 (即意气和欲望) 是人天性中存在着的, 是人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不加控制, 这种激情就会变得粗暴和野蛮, 因此必须要用理性来对激情进行引导, 使护卫者不但是身体强壮充满激情, 还是一个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理性人。

柏拉图认为, 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其中“一部分是人用来学习的。另一部分是人用来发怒的 (即激情) 。还有第三个部分……因而称它为‘爱钱’部分。”在柏拉图看来激情部分是永远完全地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的, 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正因为激情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 所以很多时候公民会为了自身的胜利和名誉而做出违背理性的事来, 正如柏拉图所说, 人天性中的激情部分可能会产生野蛮, 但训练适当就会成为勇敢, 过了头就会变成粗暴, 就会像野兽一样粗暴蛮干, 不和谐不礼貌。“结果成了一个爱同人吵架, 爱发脾气的喜怒无常性情乖张的人”。因此必须要对激情用理性加以引导。

如何引导人心灵中的激情部分使之变得有理性?柏拉图认为, 首先要处理好音乐和体育的关系, 因为音乐和体育是为人的“智”和“激情”服务的。但柏拉图反对公民专搞体育或音乐, 在他看来专搞体育或音乐的人是不完整的, 因为“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 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专注体育而不学习音乐就会变得野蛮与粗暴, 若专注音乐而忽略体育就会变得柔弱与柔顺, 而城邦的护卫者所需要的是这两种品质兼有之, 只有具备了这两种品质, 他才能变得温文而又勇敢, 否则便是既怯懦而又粗野。

其次, 柏拉图认为要想把激情引向节制、勇敢、正义的理性方向, 就必须通过学习一系列知识来培养, 因为知识是启发智慧和培养理性的基础。他认为数学、天文、几何等学科教学不仅能使人具有智慧, 变得聪明。柏拉图尤其强调学习辩证法, 他认为辩证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通过辩证法的学习, 使人至善至美, 洞察理念, 掌握真理, 富于理性, 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才算结束。

通过对人的天性中的激情加以理性的控制, 使城邦公民不但具有不惧危险牺牲不怕困难的勇敢品质,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失“温文柔雅”的气质, 从而达到激情和理性的统一。其关于激情和理性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洛克、弥尔顿等人继承和发展为绅士教育理论, 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勇敢、节制、正义、智慧, 正是柏拉图口中完美的人, 这些古希腊时代的高尚品德对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 我们感叹社会道德滑坡, 社会正义缺失;物质上富有, 但精神懈怠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学习柏拉图激情与理性相和谐的思想,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是我们当前紧要的任务。

3 德与智相和谐

柏拉图理想的城邦居民不仅是充满激情, 富于理性, 还是德性和智慧的统一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 将世上的人分为三等:统治者、军人、平民, 上天分别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白银、铜和铁不同金属。正是因为上天在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质的金属, 所以他们所需要的德性和知识也不相同, 只有这三个阶级的人各司其职, 即执政者用智慧管理国家, 军人用勇敢精神保卫国家, 平民用节制服从统治者的意志, 国家和人民就是正义和幸福的。

柏拉图认为, 上天在统治者身上注入的是黄金, 因而他们需要的品德是智慧, 是最有智慧的人, 是智慧的化身。要如何变得有智慧呢?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除了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外, 最重要的就是研习辩证法。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体系, 柏拉图认为它是最高深的学问。在通过了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习后, 人们基本具备了作为城邦公民或护卫者的知识, 大多数人被分配去担任政府官吏, 其中极少数出类拔萃、“身上加了黄金”的人 (即未来统治者) 将继续学习, 精研辩证法。辩证法有何种能力?柏拉图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 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只有接受过辩证法教育并通过最后考验的人, 才能成为“哲学王”, 即真正的统治者。

在身上注入了白银的人就是军人, 勇敢是其主要的品德, 只有具有勇敢品德的人, 才能护卫城邦。如何培养勇敢的美德呢?在柏拉图看来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 才有信心、勇气和智慧来对付入侵的敌人。这些知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等。对于算术, 柏拉图认为是城邦的护卫者都应该学习的, 它是技术、思想和科学知识都要用到的。为什么要学习算数和算学呢, 柏拉图认为“这个学科看来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因此, 军人必须学会它, 才能统帅军队;哲学家也应该学会它, 才能把握真理。柏拉图认为, 学习算术, 不是马马虎虎地学, 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深入地学下去, 目的是为了战争和便于将灵魂从变化的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对于几何, 柏拉图认为它的用途主要是在军事上, 指挥官精通几何就能在战争中安营扎寨, 排兵步列;同时, 柏拉图认为几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所以城邦公民要重视几何学习。对于学习天文, 柏拉图认为:“凡是抬起头来仰望天花藻井的, 都是在用灵魂而费用眼睛学习。”在这里, 柏拉图认为在学习天文学时, 可以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由无数事物构成, 是现象, 虽然可以通过目力感知, 但不是真实的知识, 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只有无数理念构成的, 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可知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 才能领悟真、善、美的本质。

对于在身上注入了铜和铁的人, 主要是指下层被统治者, 他们灵魂中固有的东西是欲望, 他们是被欲望占有的人。因此, 他们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节制, 即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服从奴隶主所制定的社会规范。如何节制这些下等人的欲望呢?柏拉图认为只有“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搞一门”, 即让这些人专搞一门技艺, 以此来消磨下层平民的意志, 使得这些人只知道生产财富, 而不会威胁奴隶主的统治。因此, 柏拉图认为他们要学的不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辩证法等知识 (因为这些人有了知识和智慧会威胁到奴隶主的统治) , 而是技艺, 用这些技艺为城邦创造财富。因而, 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要知道如何生产粮食、怎样建造房子、如何做衣服、如何经商等技艺就可以了。

德与智, 是人类教育永恒的话题, 柏拉图对培养美德探求知识的论述, 实际上体现了他关于德育和智育的思想。后世的教育家们大多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也应看到,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奴隶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作为身上加了“废铜烂铁”的奴隶是没有教育权利的。德与智相和谐, 古希腊人主张对人进行和谐全面教育的萌芽。当前,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是我们当前的目标。因此, 我们不能把德与智相割裂开来, 德是智的基础, 德决定智, 指导智。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理念是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 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达到这一理想国家的方式。柏拉图不仅为建立一个“理想国”设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 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设计了学习的课程。通过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教育, 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 建立正义国家。当然,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糟粕的部分, 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应学习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 并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起来,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摘要:“和谐”是《理想国》中反复论述的重要概念, 贯穿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是《理想国》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柏拉图,和谐教育,理想国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 张竹明, 译.商务印书馆, 2011.3.

[2]张发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2.

[3]余纪元.《理想国》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

比较视阈下的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 篇11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孟子

1 柏拉图政治哲学与中国先贤

对理想世界的设想与勾画,其实在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很早就有,古代的老子、陶渊明等也在文章中提出"理想国"的设想。中国哲人、文人的"理想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着很多区别与联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是集权制政体。他把人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哲学王统治者、第二等级是辅助者武士、第三等级是农民、工匠、商人、佣工。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在国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只有他们才能拥有智慧和理性。他们是从辅助者第二等级中挑选出来进行精心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柏拉图认为第三等级的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做粗鄙的体力劳动是神的安排,是命中注定的。柏拉图还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的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互相告密、恐怖统治。柏拉图的这些主张都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独裁集权统治服务的,其组织形式是专制集权制。而老子与陶渊明设想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无政府、无压迫、无剥削的原始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专制集权制组织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在《道德经》中设想的“理想国”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渴望,也是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的梦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国”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显示出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对社会(或者说是政治环境)的不同设想。

我们再来看看柏拉图的正义论与孔子、孟子正义论的区别、联系之处。在柏拉图看来 ,个人的正义就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而孔孟从“仁、义、礼、智、信 ”角度强调一个有德性的人之行为应如君子之举 ,义乃君子之本 ,也是做君子的条件和基础 ,执政者要遵循正道 ,以“正身、正名 ”,做人应有正直感 ,人应维持一种至中之和的本体状态。可见 ,他们都从人性的角度看到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 ,作为社会正义的实行者和承担者应从最根本上建立正义的观念 ,将自身诉诸正义。但在这之后就迅速出现了不同,柏拉图及西方哲人普遍认为,“正义的实在性和真理性之表现在国家里”,而孔子、孟子则认为只有正义在个体身上得以彰显 ,我们才能期望整个社会的正义。

其次 ,我们认识到 ,从宏观角度讲 ,二者的正义观起初有着一定的共性 ,但他们在发展中却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柏拉图的正义与法走到了一起 ,而孔孟的正义则一直与道德为伴。

在柏拉图的哲学王侧重“智慧”(哲学)而不强调“人伦”,这与中国传统的“重人伦”思想不同。究其原因,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啊才能参透城邦中的弊病,带有贵族倾向,而荀子就认为圣人与凡人都是人,都具有共同的人性,凡人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进德修业而成为圣人。其内在根据就是圣人与凡人都有相同的人性,其间并没有任何的等级或质的不同。

2 柏拉图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和谐思想贯穿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和现实关怀,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人类面临的生存的基本问题从未改变,柏拉图的智慧之光穿越千年从遥远的雅典投射过来,带给我们其实的光芒,如星辰闪烁夜空。

柏拉图的和谐思想立意高远,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由具备完美道德性的哲学王治理的理想王国,认为哲学王不仅具备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而且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秩序”、“正义”等永恒不变的事物上,竭力模仿这些“按照理性的要求有秩序的活动着的”事物,倾向于依靠人治的手段和人的主体德性来维护城邦的良好秩序,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人治、法治还是德治,都是由人和人的交往构成的。看看人类的历史:人治,有君主专制下的盛世;法治,有过法制盛世;德治,有过礼乐盛世!所以,社会和谐与否,关键看矛盾是否尖锐,千规律万规律,矛盾的尖锐与否最终还是由人的行为体现出来,而人是有意识支配的动物。所以,我们要看到,柏拉图和谐的理想王国,关键不在于他的人治。柏拉图之所以倾向于人治,是因为只有人才能作为智慧的载体,只有人,才能被教育知识被训练道德。归根到底,柏拉图之所以在理想国中构建一个哲学王,构建一个倾向于人治的政治体系,不是为了使哲学家掌握统治权,而是要让理性、智慧、善统治一切。

3 小结

柏拉图教育思想 篇12

在古希腊人看来, 体育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核心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仅可以锻炼公民的身体, 从而塑造公民健康的体魄, 更重要的在于, 古希腊思想家认为通过体育锻炼更可以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心灵, 从而使公民获得良好的德性。体育教育本身是塑造公民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 这种教育理念自身又是从塑造公民德性的先行取向出发而获得的。对公民德性的培养和塑造为体育教育提供了观念上的指导和一般目标, 而体育教育则为公民德性的塑造提供了一条具体途径。本文试图以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体育教育思想为例, 来探讨这种以培养和塑造公民德性为旨归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观念, 并厘清在体育教育与德性培养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而从中生发出可供我们今日的体育教育以借鉴的思想。

在古希腊, 体育并不是公民生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领域, 体育训练也并不是只存在于公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进行体育训练是每个古希腊成年男子公民的公民义务, 接受体育教育也是每个古希腊男子的应尽职责。虽然这种公民义务和职责并没有以法律条文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形成明文规定, 但却是存在于古希腊城邦的习俗 (ethos) 之中的。在古希腊诸城邦中的成年男子公民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在体育场内进行训练, 这尤其体现在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之中, 并且在斯巴达城邦中表现得更为极端一些:在斯巴达人那里, “家庭生活受到严格的限制, ……男童在母亲身边住到7岁, 从7岁到30岁他们要接受适当的公共军事教育与操练。女童也同样要接受精心安排的体育锻炼。”体育训练构成了公民的城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对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重视, 虽然有为了应付各城邦之间此起彼伏的战争的军事需要目的, 但更重要的却与古希腊人崇尚身体健美的风俗习惯相关。在古希腊人看来, 外表英俊、身体康健是一个人生活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 能对公民的身体素质进行检验和展示的体育赛事在古希腊城邦受到人们高度的尊重和推崇。这些体育赛事不仅有在全希腊范围之内举行的、各个城邦都会参加的泛希腊化赛事, 也有在各个城邦之内举行的赛事。城邦间的赛事主要有四个, 即:创办于公元前776年的奥林匹亚赛会, 这也是古希腊最古老、同时也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创办于公元前581年的伊斯特米亚 (Isthemia) 赛会;创办于公元前573年的尼米亚 (Nemea) 赛会;创办于公元前582年的帕提亚赛会。对于在城邦之内也举办的体育赛会, 比较著名的就是在雅典举行的泛雅典娜节的体育赛事。在古希腊, 这些体育赛事的举行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固定的模式, 这主要表现在各个赛事举办日期的仪式化和周期化上:奥林匹亚赛会和帕提亚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尼米亚赛会和伊斯特米亚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于是,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 每年基本都会有重大的体育赛事举办。

在上述各项体育赛事中, 奥林匹亚赛会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奥林匹亚赛会在古希腊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以其为中心, 同时还举办了相关的文艺活动。比如在古希腊就会有很多文学家为胜利的运动员谱写赞歌, 品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由此可见, 体育赛事的影响不仅仅在体育领域之内, 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在古希腊人的城邦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围绕着奥林匹亚赛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其中浸透和体现着古希腊人对俊美、健康、强壮的热爱和推崇。奥林匹亚赛会在古希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古希腊人曾经用以奥林匹亚运动会作为标志和节点的纪年法。比如, 我们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就可以看到他对各个哲学家的生平记述就采取了这种纪年法。比如, 他曾这样记述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的生平, “阿波罗多洛在其《编年史》中说, 在第58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二年, 阿那克西曼德为64岁, 不久之后, 他就去世了。”而这种记述广泛存在于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之中。

其次, 奥林匹亚赛会作为一个在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的国际性赛会, 它的顺利举行得到了各城邦的支持。众所周知, 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它由许多小城邦组成, 在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各个城邦之间却一致约定, 在奥林匹亚赛会举办期间, 古希腊范围内的所有战争一律停止, 从而确保运动员和观众能够安全参赛和安全观赛。“这意味着战争虽未停止, 但赛会仍可对战争置之不理, 正常举行。”古希腊人对奥林匹亚赛会的这种热爱, 在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时更鲜明的表现了出来, 即使面临波斯这个强大的敌人, 奥林匹亚赛会却依然正常举行, 古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和重视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 众所周知, 奥林匹亚赛会的获胜者得到的奖品是象征性的由橄榄枝编成的头冠。这只是荣誉性的表彰。但是这种荣誉却会得到全希腊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柏拉图在《申辩篇》中通过苏格拉底之口从侧面向我们描述了奥林匹亚赛会冠军这项荣誉的力量。当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法庭为自己的罪名做出辩护之后, 按照惯例他可以提出一项处罚要求以替代原告的惩罚请求时, 他说:“雅典的人们, 给我这种人最合适不过的, 就是在政府大厅里用膳, 你们中谁在奥林匹亚运动会中用一匹马、两匹马, 或四匹马的马车赢得了比赛, 我比他都更适合在那里吃。”在古典时代, 能在政府大厅用膳, 只是少数拥有特权的极少数人的事情, 贵宾一般只包括奥林匹亚运动会的得胜者和其他少数人。

古希腊人对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重视来源于他们对俊美的外表和健壮的身材的喜爱。在古希腊人看来, 拥有俊美的外表和健壮的身材是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评判标志, 或者说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因素。虽然拥有俊美的外表和健壮的身材并不一定能使一个人幸福, 但是如果一个人外表丑陋、身材臃肿的话, 那么这个人却必然是不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1099b1~5中对此表达得相当直白:“还有些东西, 如高贵出身、可爱的子女和健美, 缺少了它们福祉就会暗淡无光。一个身材丑陋或出身卑贱、没有子女的孤独的人, 不是我们所说的幸福的人。”

幸福这个概念在古希腊文中是eudaimonia, 这个字的字面意思是受到神保佑和庇护的, 其实就是“吉星高照”的意思。在古希腊人的一般观念中, “幸福”的本义更接近于well-being, 而非happiness。这也就是说, 幸福并非是一个人主观的内心感受, 而是有客观标准的, 这些标准包括有很多内容, 比如:良好出身、朋友众多、拥有财富、子女众多、身体健康、外表俊美等等。我们看到, 在幸福的组成要素中, 身体健康和外表俊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希腊人的一般观念中,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些构成幸福的诸多要素, 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幸福的。不过, 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 一个人拥有了这些外在要素, 只是获得了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和要素。在他们看来, 仅仅拥有这些要素并不足够使人获得幸福, 幸福的获得就是要让人实现自己的德性 (arete, excellence) 。

Arete这个词的词源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 它的本义是指体格健壮、孔武有力。这种品质也就和“好” (g o o d) 关联在了一起。在《荷马史诗》中, “好”通常就是和武士关联在一起的, 和身体方面的优秀相关。不过, arete最初也并不专指人, 它可以使用与一切有功能的东西上。只要这个东西将自身的功能发挥的好, 那就可以说它具有arete。在这种意义上, 只要马跑得快, 那么马就也是有德性的。由此, arete就是“优秀”的意思, 它实际上就是指功能发挥的好, 那使得功能发挥得好的素质, 以及使功能发挥得好的状态就是arete, 也就是德性。到公元5~4世纪的时候, 古希腊人认为德性是一种功能、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有能力去帮助朋友、有能力为自己赢得名誉, 权利和财富, 那么他就是有arete的。

因此, 在古希腊一般人的观念中, 德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人们的身体方面的优秀和卓越, 后来它也和人的家庭出身以及拥有的财富相关。但是苏格拉底将德性专指身体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转换, 他认为德性是人的灵魂的一种状态, 从而使德性普遍化了, 这就意味着无论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如何, 都可以培养自己的德性。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有关德性的这种思想, 他认为, 人的德性在于人的功能发挥得好, 而人的功能发挥得好就意味着人的灵魂中的三个部分, 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处于各安其位、各就其职、彼此和谐的状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正义的人。而《理想国》全书的主题就是在探讨“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者生活过得更好更快乐”的问题, “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一个人应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对于柏拉图本人来说,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正义的人就是人的德性实现得好的人, 所以, 正义的人的生活要比不正义的人的生活更好更快乐。

那么, 这种正义的人应该如何培养呢?正是以上文所述的对人的德性和功能的理解的基础上, 在培养正义的人的目标指引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体育教育思想。他认为, 体育不仅可以培养公民健康的体魄, 它更可以培养和塑造公民的心灵的品性, 从而塑造公民的德性。柏拉图的这种以德性的培养为视野或旨归的体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一个理想城邦的护卫者的教育模式的阐述之中。

在柏拉图看来, 塑造一个理想城邦的合格的护卫者, 首先需要让他们从童年开始获得良好的文艺教育, 这种文艺教育包括经过删定了的音乐、戏剧和诗歌, 与文艺教育同时或稍后, 护卫者要接受严格的体育训练, 这种训练乃至要持续一生。这种严格的体育训练不仅包括时间上的保证, 同时也包括质量上的保证。这种对体育教育的质量上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这种体育训练并不单纯指训练人的身体的基本技能。它同时需要与文艺教育结合在一起或者说要以先行的文艺教育为基础。因为在柏拉图看来, 一个人有了好的身体, 并不意味着同时能拥有良好的心灵以及良好的品格。但是如果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文艺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话, 却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因为相比于体育训练, 文艺训练更关注于一个人内心品性的训练, 在柏拉图看来, 要想培育一个护卫者, 最好的办法是从他的童年开始对他进行文艺训练, 从而在他的内心培养起节制等美德, 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教育相应地只关注或只能够训练人的心灵, 而体育教育只关注或只能够训练人的身体。相反, 柏拉图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甚至并不主要在塑造人的身体方面, “在不畏艰苦练身体的过程中, 他的目的主要在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 不是仅仅为了增加体力”。因此, 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目的也是要以培养和塑造公民的心灵为目标的。柏拉图认为以文艺教育为基础, 再结合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 就不仅会使人获得身体上的健康, 同时也会获得心灵上的健康。

其次, 因而, 体育锻炼和文艺教育需要以一定的调配比例被结合起来, 共同来训练人的心灵。在柏拉图看来,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灵魂中的三个部分, 即理性、激情和欲望都得到合适的训练, 从而三者才能够安守本分, 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因此, 教育的目的最终的目标是指向人的心灵的陶冶和教化上。他在《理想国》中对理想城邦的设计都是做为一个比喻最终指向这个问题的。因而, 在他看来, 无论是文艺教育还是体育教育, 其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塑造人的心灵, 培养人的德性就要从此入手并以此为目标。体育教育和文艺教育要同等重视, 不可单纯地侧重于其中的任意一种, 要在体育锻炼和文艺教育之间进行合适的搭配, 让它们以一种适当的比例来作用于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灵魂中的激情部分, 使得人的激情能够得到合适的训练。

那么, 这种合适的训练是什么意思呢?何种程度的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是合适的呢?

正如上文所说, 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塑造和熏陶人的心灵, 更具体地说是要培养人灵魂中激情部分的德性。而激情部分的德性指得是那能够将激情部分的功能发挥得好, 或者说发挥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就是“中道” (methon) 状态。说德性是一种“中道”状态的意思是说, 德性就其本质和有关它的陈述来说, 是一种中庸, 但是就最好的条件和最好的结果来说, “中道”却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的意思是说德性发挥得好。比如, 说马的德性是跑得快, 那么当一匹马实现了自己的德性的时候, 就是它跑得快而且躯体处于最佳的状态。对于德性的状态来说, 可以区分出不足、过度和中道三种状态, 唯有当德性实现了自己的中道状态时, 才可以说这种德性得到了实现。就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来说, 合适的体育训练就是能够将人的身体状态发挥到最好, 并且能够让人的灵魂的激情部分的德性处于最佳状态, 这种最佳状态就是让人处于勇敢状态而非野蛮和粗暴状态, 也不是处于软弱状态。野蛮和粗暴状态是德性的过度, 而软弱状态是德性的不足, 唯有勇敢状态是德性的中道状态。当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能够一方面让人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另一方面能够让人的灵魂中的激情部分处于最佳状态时, 即实现了自己的德性的时候, 柏拉图才认为这种体育训练和体育教育是合适的。

由此, 柏拉图认为:一种合适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既能够训练人的身体, 让人拥有健美的身材, 又能够并且应该训练人的心灵, 让人的心灵中的激情部分的德性得到最合适的发挥。当然, 体育教育只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部分, 但是这一部分却不是他教育思想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恰恰相反, 这一部分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是能够培养和塑造人的心灵的德性的。在柏拉图那里, 人的心灵的德性就是人的德性。如果人的心灵的德性能够得到合适的发挥, 那么, 人的身体的德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实现出来。

人的心灵的德性, 也就是人的德性在柏拉图看来是灵魂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之间的各安其职、和谐相处。其中, 理性部分处于统治地位, 激情部分处于从属地位, 对于一个有德性的人来说, 激情部分要帮助理性部分来控制欲望部分。当这三部分都发挥出自己的德性的时候, 人的心灵的德性才能够实现, 一个人才能够成为正义的人, 从而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而在培养人的德性的过程中, 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一方面训练和陶冶人的激情部分, 使人的激情部分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德性, 另一方面亦和文艺教育一起塑造人的理性部分的德性, 使得人能够正确地发挥自己的激情和理智, 喜爱值得喜爱的事情, 厌恶应该厌恶的事情, 从而保持自身在欲望方面的节制, 以及在激情方面的勇敢, 在此基础上, 人才能在理智上去追求那真正真实的东西——即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的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理念立足于人的德性的培养, 坚信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能够将人的功能和德性发挥出来, 从而使人处于最优秀的状态, 这种最优秀的状态不仅表现在人的身体健康、外表俊美, 同时更表现在人的心灵之内的和谐, 以及心身之间的和谐。当这一切都实现之后, 也就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条件、准备了基础。在古希腊人那里, 人的德性的实现和幸福的获得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占有的多寡来实现, 它更重要的体现出一种追求实现人的德性, 让人之为人的功能发挥到最好, 从而使人的心灵很身体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终达到心灵和谐、心身和谐的基本目标。这种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对我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摘要:体育在古希腊的城邦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通过体育训练可以为古希腊诸城邦提供身强力壮的战士。更与古希腊人崇尚身体健美的习俗有关。本文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为例, 探讨了以德性培养作为着眼点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这种体育教育思想与人的德性塑造之间的关系。指出古希腊的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 而更是为了塑造和谐的心灵, 从而实现人的德性, 最终获得幸福生活。

关键词:体育,德性,和谐,心灵,柏拉图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J].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J].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古希腊]柏拉图[著], 吴飞[译].苏格拉底的申辩[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4][英]奥斯温﹒默里[著], 晏绍祥[译].早期希腊 (第2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

上一篇: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下一篇:民营企业营销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