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能力

2024-12-08

相对能力(共10篇)

相对能力 篇1

摘要: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 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 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共同实施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的, 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分别按故意杀人罪和绑架罪定罪。

关键词: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绑架,故意杀人,共同体犯罪

一、已满

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定性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与上述8种罪行相比, 绑架行为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但却未能被立法者列入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立法上的一个缺漏。这也导致在当前的法律规定不改变的情况下, 依照罪刑法定原则, 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的绑架行为不得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过, 仍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刑法》第17条第2款虽未规定绑架行为, 但明确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的, 要负刑事责任。而根据《刑法》第239条的规定, 在绑架中, 杀害被绑架人的, 不另行定故意杀人罪, 而是作为绑架罪的一个“处死刑, 并处没收财产”的情节。那么,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 是否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何追究呢

(二) 应否追究刑事责任

1.学界的“肯定说”与“否定说”之辩

从应然性的角度来看, 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理应承担刑事责任, 理由在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尚且对故意杀人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不对绑架加故意杀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因此, 严格地说, 从应然性角度对此问题并不存在什么分歧。但如果从当前法律规定下追究刑事责任的正当性来说, 对于此问题的定性, 理论界则存在很大的争议, 可以归纳为“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否定说”认为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理由在于:第一,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属《刑法》第239条规定的绑架犯罪, 由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中不包括绑架罪,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 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1]第二, 按照《刑法》第239条规定, 在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只是绑架罪的一个情节, 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尚不构成犯罪, 既然作为主行为的绑架行为不能构成绑架罪, 将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人的从属行为确定为犯罪则显然也不合适。[2]

“肯定说”则认为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理由在于:第一, 立法者之所以将故意杀人等8种犯罪行为规定在限制刑事责任的范围内, 旨在表明立法者认为或推定这一年龄段的人对故意杀人等8种行为理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而绑架罪中杀害被绑架人的杀人行为, 与一般场合 (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场合) 下的杀人行为本质一样。[3]因此当然具备对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这一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第二, 绑架和故意杀人并不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 并且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可以将其分开, 单独予以评价。绑架过程中的故意杀人行为完全符合《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 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不仅不缺少任何构成事实, 相反, 还舍弃了过剩的绑架部分。人们实际上是被绑架罪貌似结合犯的立法所迷惑和困扰。[4]

事实上, 学者们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的争论都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紧密相关, 根源就在于各方对该款规定的理解存在差异。一种观点认为, 这一条文所指向的是八种具体的犯罪, 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所实施的行为只有构成了这8种具体的犯罪, 才承担刑事责任, 此所谓罪名说, (罪名说后又发展成为广义罪名说与狭义罪名说, 狭义罪名说仅包括条文中所指的8种具体罪名, 广义罪名说不限于这8种具体的犯罪, 还包括与这8种犯罪相关的构成想象竞合和法条竞合的犯罪)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这一条文所指向的是八种具体犯罪行为, 即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只要实施了上述犯罪行为, 即需承担刑事责任, 而不限于这8种犯罪, 此所谓罪行说。依照上述观点, 如果对第17条第2款作狭义罪名说的解释, 则当然得出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不需要为绑架杀人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结论, 理由在于, 狭义罪名说是以事实为大前提 (行为人在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 构成绑架罪) , 以规范为小前提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没有规定绑架罪) ;故而得出依罪刑法定原则, 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结论。而依广义罪名说和罪行说的观点, 则相对责任能力人当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理由在于, 这是以规范为大前提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了故意杀人行为) , 以事实为小前提 (行为人杀害被绑架人的, 属于故意杀人行为) 。也正是由于对17条第2款的不同解释, 才导致了学界对于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行为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的争议。

2.笔者的观点

在笔者看来, 广义罪名说乃实质上的罪行说, 只是从不同角度对该条文进行的解读, 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的。故而关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争论就可以简化还原到狭义罪名说与罪行说 (或广义罪名说) 的矛盾, 对于本文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而言, 坚持狭义罪名说则不需追究刑事责任, 坚持罪行说则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罪行说显然是合理的,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理由在于:

首先, 从立法本意来看, 立法者将故意杀人等8种犯罪行为列入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者应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其意在表明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人对该8种行为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而对该8种行为以外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者在绑架他人后实施的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与一般场合的杀人行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既然处在该年龄段的人对于一般场合的杀人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那么便没有理由否认他们对绑架他人后实施的危害更大的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同样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如果认为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则司法实践中有杀人故意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完全可以通过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手段实施杀害行为, 以达到逃避刑事责任的目的, 这显然违背立法本意。因此, 行为人应当对此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 从罪数形态来看, 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 符合两个犯罪构成, 为实质的数罪, 即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立法只是将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规定为绑架罪的一个加重情节, 事实上, 故意杀人罪并不是绑架罪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绑架他人然后又杀害被绑架人的, 规定为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 实行数罪也是完全可行的。笔者认为刑法之所以将故意杀人规定为绑架罪的加重情节, 是因为绑架罪的法定刑已经很高, 实行数罪并罚没有必要。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定绑架罪一罪, 其前提是存在构成犯罪的绑架行为, 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尚不构成犯罪, 因此可以对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另行定罪。因此以绑架行为不构成犯罪, 作为否定后续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的理由显然不能成立。

再次, 实务界涉及这一问题的所有法律解释或答复意见均摒弃了所谓的狭义罪名说, 认为应当追究相对责任能力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刑事责任, 为上述结论的得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审判长会议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研究意见》认为, 《刑法》第17条第2款中的“故意杀人”泛指一种犯罪行为, 而不是特指《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这一具体罪名;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实际上是绑架和故意杀人两个行为的结合规定,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者虽不对绑架行为负刑事责任, 但仍应对故意杀人罪负刑事责任。 (2) 2002年7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中指出,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 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 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依照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3) 2003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在《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中指出,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行为,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 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17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行为, 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 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 定罪处罚。”

(三) 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在解决了追究刑事责任的正当性问题后,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 即如何对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定罪处罚的问题。

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即凡是持肯定说认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论者普遍认为在该种情况下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而非绑架罪。主要理由在于:第一,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中的8种犯罪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构成的定型, 既是对具体犯罪行为的规定, 也是对罪名的规定。因此, 在确定具体罪名时, 必须根据其涉及的犯罪构成确定。也就是说,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绑架杀人的, 只能定故意杀人罪。[5]第二, 如果对行为人定绑架罪, 则依《刑法》第239条的规定, 处刑太重, 不利于贯彻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6]

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应当对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相对责任年龄人定故意杀人罪而非绑架罪。具体理由在于:

首先, 不论持罪行说还是罪名说, 由于《刑法》第17条第2款未将“绑架”明列为相对责任年龄段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定绑架罪不免有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其次, 定绑架罪会加重对未成年人的刑罚, 虽然《刑法》第239条规定杀害被绑架人的, 定绑架罪, 处死刑, 将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作为绑架罪的法定加重情节, 但由于相对责任能力人不需要对绑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一旦定绑架罪, 无疑只能适用绑架并杀人的条款, 导致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者对其本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绑架行为负担了刑事责任, 明显加重了对该年龄段人的刑罚。

最后, 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指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17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行为, 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 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 定罪处罚。”依照此解释, 应按照17条第2款的规定定为故意杀人罪。

二、小结

笔者认为, 在目前的立法现状下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行为人绑架他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这是尊重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 相对最为妥当的处理方法。但应认识到绑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立法者也对其规定了严厉的法定刑。此外, 《刑法修正案 (八) 》中涉及的限制减刑等规定都将绑架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等罪名并列, 再次体现了立法者对于绑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评价与其他限制责任范围内的犯罪不相上下, 因此将绑架行为明确纳入到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内, 才更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上述的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牟伦祥.绑架罪条款有疏漏之处[J].法律与监督, 1999, (3) .

[2]孟庆华.关于绑架罪的几个问题——兼与肖中华同志商榷[J].法学论坛, 2000, (1) .

[3]肖中华.绑架罪略论[J].山东法学, 1999, (5) .

[4]陈家林, 张波.<刑法>第17条第2款的真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 (3) .

[5]袁彬.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适用与完善 (下) [J/OL].京师刑事法治网, 2012-03-03.

[6]肖中华.关于绑架罪的几点思考[J].法学家, 2000, (2) .

另类主持 真情相对 篇2

心直口快惹祸上身

SOS姐妹平常主持节目不按牌理出牌,常常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个人好恶在节目中表露无疑,“口无遮拦”正是她们的主持风格。爱看电影的SOS姐妹尤其喜欢在节目中的“不负责电影影评”单元发表她们看电影的心得,很多片子都被她们调侃过。SOS形容《艾德私人频道》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根本和《楚门的世界》差不多,干吗去戏院看,看录像带就好了。”而去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神鬼传奇》,在SOS口中,就成了“好莱坞的美女这么多,为什么要找一个这么丑的女主角?”卖座片《黑客帝国》、SOS的评论是:“看这部电影的武打动作,还不如去看成龙电影!”而去年的《午夜凶铃》系列,在她俩推波助澜,拼命说有多恐怖、多好看之下,也确实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进电影院。在节目中说电影不好看,当然让片商非常不满,抗议信直递到SOS的背后大老板杨登魁那里。前段时间她俩在节目中抨击《圣石传说》,还惹毛了一干布袋戏迷,网络上出现大量攻击二人的言论,两姐妹口口声声要说练武防身。现在SOS姐妹知道少说为妙,无论怎样继续“不负责影评”,但最后还是把话圆回来,一定会说:“大家还是去看电影。”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在情路上,大小S的经历可谓是各有千秋。在姐姐牵线搭桥下,小S与另一男主持人黄子交谈恋爱4年多,于近期传出准备结婚的喜讯;大S与韩国 “酷龙”具俊晔偷偷摸摸约会,被“狗仔队”拍了照片,具俊晔摆“酷”,拒不承认有这回事,把大S一个人晾在媒体前解释。

尽管给人十足另类的形象,但大S在爱情的态度上却相当执着与传统。徐熙媛在节目上也多次坦白对具俊晔有过幻想。在与“光头”的恋爱中,处处可见她的勇往直前。据说,大S与“光头”频繁在东京、香港约会,还为了心上人学会了难懂的韩文。正值“酷龙”在韩国的宣传期,大S几乎每周飞往韩国与光头见面。可惜酷龙所属的公司很怕他们的绯闻会影响唱片销量。事情传出后,甚至拒绝再让“酷龙”上大小S的节目。而具俊晔本人也对这段恋情三缄其口,只肯说:“SOS姐妹是很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很容易跟她们成为朋友。”面对具俊晔摆酷及“酷龙”歌迷的强烈反弹,小S在节目中仗义执言:“姐姐的委屈只有我知道。”徐熙媛闻言百感交集,当场哭了出来。

从大S日渐消瘦的身形,可以感到她受的心理折磨。私底下,她也曾想要一吐为快,但老板王伟忠一再劝她要忍耐。即使到了这个地步,大S还是很体谅对方:“韩国的民风民情真的很保守。所以这样的事件在台湾可能不算什么,但韩国人就比较难以接受。这可能是‘他’的经纪公司反应这么强烈的原因。”

对两个女儿交男友的态度一向开明的徐妈妈表示,她并不反对女儿交男朋友,但也希望大大方方,不要偷偷摸摸。她语重心长地说:“维持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手时不要互相伤害。”(一 文)

相对能力 篇3

一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 大多是用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段分数线人数的标准作评价。如规定考试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为优秀, 达到70分及以上为良好, 达到60分及以上为及格, 达不到60分为不及格。把平均分作为评价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如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如何, 往往是看班级学生达到重点学校或者一本投档分数线的绝对人数有多少作评价。这种绝对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视了各校、各班学生的基础、人数的多少、学生流失多少;其次忽视了各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学科差异、高低年级、不同学段的差异;再次是对学校、班级、教师不公平;最后是没有把教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等的教师放在同一个标准的考核点上。这种传统评价的结果会挫伤教师、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边缘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相对比例评价法的优势

相对比例评价法是从两个方面计算比例:“四率”所占分值比例和人数划分比例计算。各率比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校情而变化, 具体比例分值和人数划定因校而定。

1. 评价原因及思路

在同一个县区、乡镇、学校在分班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各校、各班学生文化素质绝对均衡, 即使总成绩很平均, 也不能保证单科成绩也平均。如果考生考分用80分以上才算优秀、60分以上算及格 (合格) 这样的方法计算, 就会出现教不同年级、不同科目、题目难易程度出现教师考核评价不公平现象。因为有不同年级 (高中低年级特点) 、科目差异、题目难度不同等现象, 实行相对比例评价法就可以做到对全县区全乡全校教不同科目、年级、题目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师考核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来考核, 杜绝了教低年级、不同科目题目简单高分多, 优秀率就高, 高年级、题目难优秀率就低或没有的现象发生。笔者认为相对比例评价法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 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第一, 教师教学成绩按四率考核得分。即:巩固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教师教学成绩=巩固率20%分+平均分20%分+优秀率30%分+及格率30%分。各率比值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校情做变化, 具体比例分值和人数划定因校而定。 (1) 巩固率占20%分等于全乡全级全班学生基数 (学籍数) 和考试人数相比的比值得分。 (2) 平均分以实考人数计算得分。 (3) 优秀率以占全乡全级人数30%的人数比例计算得分。 (4) 合格率以占全乡全级人数70%的人数比例计算得分。

第二, 班主任教学成绩考核得分。各班级、各学科总得分=巩固率得分+人平得分+优秀率得分+合格率得分。

第三, 教师综合评分。教师综合评分=基础分100分+巩固率+ (平均分-全年级平均分) + (及格率-全年级及格率) +优生率-低分率。

三评价遵循的原则

实行这种相对比例评价法遵循了公平性原则。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相对评价的方法, 充分考虑了学校、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到了学科差异、年级差异、科目试卷难易不同等差异;考虑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 无论是教重点班还是教普通班, 只要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他们获得成就的机会就是均等的。遵循了导向性原则。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能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 综合得分计算中, 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的目标或者重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权重的确定上做适当的调整, 以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 在教学工作中加以重视。如要引导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偏科问题, 就可以加大单科合格配套率的权重;如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提高教学成绩的合格率, 就可以适当加大合格配套率和均分系数的权重。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个教育难题, 是一个永远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意在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教育热心智士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快速发展。

摘要: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病。本文认为相对比例评价法可以克服目前质量评价的弊端, 引导教育教学更科学地发展。

关键词:教师,量化考核,相对评价,弊端,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敏.对教师个人才华的忽略——漫议教师教学评价[J].文教资料, 2009 (33)

[2]史峰.警惕“量化管理”的异化[J].教学与管理, 2007 (35) :7~8

股市相对论 篇4

宏观经济分析师

作为新时代上得了厅堂、唠得了家常、侃得起大山、看得清风浪的普通青年,如果你还不知道中国经济最流行的时尚关键词,已从高增长转化为慢减速,那么你肯定out了,就像不知道老外吃粽子的微博新段子一样。

有一老外,吃完粽子就和同事赞叹:“这中国小点心太美味了,就是外面的生菜有点硬”。好一句让人一脸黑线的有点硬,充分说明,没有专家指导,吃粽子也能闹出大笑话。但专家的指导更让人哭笑不得。

就像这几天看欧洲杯,对于葡萄牙能不能进决赛,名嘴A会说,进得了,因为葡萄牙有C罗,C罗神武世人皆知;名嘴B则会说,进不了,因为葡萄牙有C罗,就像荷兰有罗本。匪夷所思的是,一模一样的事实却能衍生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更令人称绝的是,从事实到结论的两个专业逻辑似乎都言之有理。像这样有趣的相对论故事在经济领域也不少见。

对于股市会不会涨,经济学家A会说,必须涨,因为中国经济在慢减速;经济学家B则会说,不会涨,因为经济在慢减速。既然都是经济学家,A和B的专业逻辑自然也不会输给足球名嘴。前者以为,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经济减速必然招致政策放松,而政策放松则会激励股市触底反弹;后者则会说,中国股市是经济市,经济减速必然对应企业微利,进而使股市走强缺乏物质基础。你觉得呢?

针锋相对 篇5

滥调:别讽刺我, 你不是也准备把自己包装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吃拿对卡要说:咱吃是因为有人请, 咱拿是因为有人送。哪像你, 脸面也不顾了, 自己就下了手。

卡要:要不是你手里有点权, 你以为谁会让你白吃白拿呀?

检查对形式说:你知道吗?其实我每次来都是为了看你。

形式:我理解, 所以我总是在你来之前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迎接你啊。

安居对乐业说:现在不景气啊, 飞涨的房价让人们离我越来越远了。

乐业:我也不易呢, 找工作很难, 要找份让自己快乐的工作难上加难。

得寸对进尺说:咱们是好搭档, 我的身后总有你的跟随。

多基准相对测量 篇6

关键词:测量基准,标尺,凹型,水准仪,多基准

1 概述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河南舞阳钢厂生产的产品号:M19273、图号:WY6503的试样剪, 它广泛服务于钢铁、锅炉、造船等相关企业用于剪钢坯及钢板的试样。目的是把试样件剪切成合乎要求的试样块.试样块主要用来检测产品的质量.其过程是试样边从定尺剪的废料槽中滑落, 落到分配运输链上, 自分配运输链后, 试样被运输到试样辊道上, 两个试样辊道与一横移机构相连的, 在辊道之后, 试样块被运送到试样剪, 在试样剪上剪下试样.试样通过溜槽上的导板落到试样运输链上, 并被运输到试样斗中, 其余材料是废料。在试样剪装配即将结束的时候, 英国监检人员在原无检验计划的情况下, 要求质检部门测量设备基础至剪刃的距离, 它关系到试样剪刃的更换, 试样剪剪刃间隙的调整, 试样废料的处理, 但该产品除送料装置没安装外, 其他部件都已安装完毕, 用常规测量设备根本无法测量。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测试人员经过讨论, 敢于创新, 决定用水准仪进行测量, 采用三次安装水准仪、模拟多个测量基准、用两个标尺的方法, 采集测量数据, 经过数据处理来完成此次测量任务。用户对测量结果非常满意。

2 问题所在

测量试样剪基础至剪刃的距离。通常测量剪刃至安装基础的距离都是在机械加工后、装配过程中测量。因原检验计划中无此要求, 而是在整个设备装配即将结束时, 英国监检人员突然提出要求测量试样剪基础至剪刃的距离。我们工作人员到达设备安装现场, 经过观察, 粗略测量,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该设备为了防止剪切力引起基座位移, 主机座安装在具有凹型的基础上, 周边空隙宽度不超过12mm, 没有放测量标尺基座的位置, 则无测量基准。2.2凹型基础表面平面度不好, 存在接刀台阶, 无法确定安装基准。2.3凹型基础在设备的后部, 而剪刃在“C”型架的开口处。2.4又因为剪刃在“C”型架处, 剪刃其向上空间仅有520mm, 所以不能放足够长度 (大于1820mm) 的标尺, 无法用常规测量方法测出高度差。

3 制定工作方案

3.1 利用水准仪和新的测试技术, 提高测量精度, 以测得准确的技术参数, 达到测量结果正确无误。3.2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出基础至剪刃的距离应为1820mm (允许加10mm调整垫板) 。3.3我们采用在不同方位三次安装水准仪, 多基准相对测量的方法, 完成此次测量任务。

4 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方案1:内经千分尺、平尺、平板法测量。将基座放在平板上, 平尺放在剪刃上, 用内径千分尺测量平尺到基础的距离。这种方法必须将装配好的试样剪拆卸, 测量完重新装配。严重浪费工时, 影响生产周期。方案2:水准仪、钢直尺多基准测量法。用水准仪测量, 采用多基准相对测量, 用钢直尺作测量标尺, 达到测量剪刃到基础的距离的目的。方案3:水准仪、卡尺多基准测量法。用水准仪测量, 采用多基准相对测量, 用游标卡尺和深度游标尺作测量标尺, 提高分度数, 则提高测量剪刃到基础的距离的测量精度。

5 制定测量方法

5.1 第一次安装水准仪, 首先确定安装基面;测量基准面, 选择安装送料装置的平面作为测量基准面一, 测出测量基准面一至安装基面的高度差Y1。5.2第二次安装水准仪, 选取靠近刀刃的另一平面作为测量基准面二, 测得测量基准一到测量基准二的高度差Y2。5.3第三次安装水准仪, 测量刀刃的水平, 经调整使其水平。测量刀刃至中间基准二的高度差Y3。5.4测量时测量标尺采用2000mm卡尺尺身及500mm深度卡尺, 提高分度数, 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度。5.5计算刀刃至安装基础的距离:Y=Y1+Y2+Y3。水准仪、经纬仪使用的必要性。5.5.1解决重型 (大型) 工件的形位工差的测量。5.5.2验证设备安装基础的定位点 (线) 的准确度。5.5.3为保证零件形位公差的正确性、产品正确装配及现场安装。

6 按对策实施

6.1 将水准仪安装在可测量到‘安装基面’和‘测量基准面1’的位置, 将500mm深度卡尺分别垂直放在‘安装基面’和‘测量基准面1’上, 读得标尺读数。以安装基面的高点作为安装基准, 计算其差值为Y1。6.2将水准仪安装在可测量到‘测量基准面1’和‘测量基准面2’的位置, 将2000mm游标卡尺分别垂直放在‘测量基准面1’和‘测量基准面2’上, 读得标尺读数。计算其差值为Y2。6.3将水准仪安装在可测量到‘剪刃’和‘测量基准面2’的位置, 将500mm深度卡尺分别垂直放在‘测量基准面2’和‘剪刃’上面, 读得标尺读数。计算其差值为Y3。6.4计算刀刃至基础的距离Y=Y1+Y2+Y3。检测报告:产品:试样剪;产品号:M19273 (1-1台) ;图号:WY6503;检测项目:剪刀刃平面至安装基面的距离。 (图1) 检测结果:安装基准面至测量基准面1的距离:Y1=469.3-469.9=-0.60mm;测量基准面2至测量基准面1的距离:Y2=1956-421.8=1534.2mm;剪刃面至测量基准面2的距离:Y3=446.4-161.8=284.6mm;剪刃面至安装基准面的距离:Y=Y1+Y2+Y3=1534.2+284.6+ (-0.60) =1818.2mm。符合要求。经过我们精心的测试, 结果完全达到工艺技术要求, 实现了测量数据与图样尺寸的吻合, 达到测量目标, 受到英国专家及质检人员的好评, 测试方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 结论

通过这次安装检测, 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 充分发挥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和我们的工作能力, 工作时能达到简洁、快速、准确。由于在检测中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对我们的未来的高精尖检测工作充满信心, 提高检测水平, 适应企业需要。

该测量成果, 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重型机器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产品装配、现场安装等高度差测量过程中。不但可起到检验的作用, 还可以起到指导工艺的作用。提高了我公司的测量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 不断创新, 继续探索, 持续改进测量方法, 努力设计出高水平的测量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福芸, 刘瑞清, 王世喧, 席德雄.计量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 11, 1.

相对运动和整体法 篇7

题型一:有相同加速度, 无相对运动

例1:如图1所示, 两物体A、B质量分别为m1、m2, 相互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对物体施以水平力F, 求物体A对B的作用力?

解析:在力F的作用下, A、B向右运动且保持相对静止, 即A、B的运动状态相同。 所以可以将A、B视为一整体, 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力F作用。 则由整体法得

F= (m1+m2) a①

然后用隔离法, 即以B为研究对象, B在水平方向只受到A对其作用力FAB,

则FAB=m2a②

思考:由例1, 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能用整体法解题的根本原因是连接体有相同的加速度, 那如果连接体内物体均无加速度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整体法解题?

题型二:无加速度, 有相对运动

例2:如图2所示, 物体A、B质量分别为m和3m, A、B间滑动摩擦因数和B与水平地面间滑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A、B相对匀速滑动, 求F的大小?

解析:题中A、B两物体均做匀速运动, 它们的加速度都是0, 也可以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与例1所不同的是它们有相对运动, 首先分析A的受力如图3所示:

则绳的拉力T=mmg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

其中Fm=4mmg

所以F=Fm+2T=6mmg

例3: 如图5所示, 质量为M的楔形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其倾角为a, 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 小物块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力。 用恒力F沿斜面向上拉小物块, 使之匀速上滑, 在小物块运动的过程中, 楔形物块始终保持静止。 求地面对楔形物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题中两物体虽然有相对运动, 但其加速度均为0, 即有相同的加速度,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6所示:

竖直方向上FN+Fsinα- (M+m) g=0;水平方向上f-Fcosα=0

即地面对楔形物的支持力FN= (M+m) g-Fsinα; 摩擦力f=Fcosα

思考:继续研究例1, 会发现整体所受的合外力为整体提供的加速度, 即为连接体内的每一个物体提供的加速度, 即F=m1a1+m2a2, 其中a1=a2。 再结合例2思考, 那如果a1=0、a2=0 (即其中一个加速度为0) , 则是不是可以利用整体法解题?

题型三:无相同加速度, 有相对运动

例4:如图7质量为M的楔形木块静止在水平面上, 倾斜角为a的斜面上, 一质量为m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FN和摩擦力f。

解析:本题分析的是物体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受力, 我们不妨先将加速度分解如图8, ax=acosα;ay=asinα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图9所示。 其中物块加速度为ay, 楔形木块加速度为0,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m) g-FN=may

即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FN= (M+m) g-masinα

在水平方向上楔形木块是否受力, 若受力方向如何? 还需通过加速度判断。 因为连接体中有一个物体其加速度有一向左的分量, 所以整体必定受到一向左的力, 而这个力只可能由地面施加。 即地面对楔形木块的摩擦力

f=max=macosα

例5: 如图10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固定斜面上, 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在木板上, 要保证木板相对斜面静止, 则人必须怎样运动?

解析:本题中斜面固定, 我们把人与木板视为一个整体, 既然斜面光滑, 那么斜面对木板只有弹力而无摩擦力, 整体受力如图11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m) gsinq=Ma+ma

由题意可知木板相对斜面是静止的, 所以其加速度为0那么由上式可得方向沿斜面向下

拓展延伸:由题型一和题型三, 我们进一步思考, 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分别以各自的且并不相同的加速度运动, 是否也可以用整体法解呢?

即F合=m1a1+m2a2 (a1=a2、a1=0、a2=0)

这类问题较复杂, 高中阶段不作要求,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展开讨论。

相对剥夺感研究回顾 篇8

社会学中“剥夺”一词包括肉体剥夺、经济剥夺、政治剥夺、社会剥夺、精神剥夺等几个不同维度。社会学解释剥夺是指被剥夺状态, 不是指剥夺行为。客观经济的被剥夺状态和被剥夺者的主观心理状态 (即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都属于被剥夺状态, 前者称为绝对剥夺, 后者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相对剥夺。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对剥夺感问题日益凸显, 它也逐渐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从二十世纪中叶伊始, 研究者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丰富了相关理论及体系。本文拟对现有研究从相对剥夺感理论框架及主要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

二、相对剥夺感的理论框架

1949年, 美国社会学家Stouffer在《美国士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相对剥夺感的概念, 但他并没有对相对剥夺感做出正式的定义, 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之后, “相对剥夺感”用于大量社会科学学科, 然而也带来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构造名称和理论框架。因此, 对相对剥夺感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之前需要了解相对剥夺的参照体系并建立认同相对剥夺感的基本定义。

(一) 横向相对剥夺理论

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对Stouffer的经验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了有联系的人、同地位的人、不同地位或范畴的人等三类参考框架, 形成了参照群体理论。他也认为, 每个人都面临多重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不同, 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得失的感知也不同。可以看出, 默顿对相对剥夺感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参照群体上, 即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人们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横向比较而产生的。

(二) 纵向相对剥夺研究

对纵向相对剥夺感进行研究的主要学者是Gurr。他在《人民为什么反叛》一书中对相对剥夺作了详细界定, 并指出了相对剥夺分别是下降的剥夺, 渴望的剥夺和渐进的剥夺三种形式。我国学者李俊在Gurr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了价值期待的来源。他认为, 价值期待的来源主要包括参照群体、过去的生活条件以及公平理念。王宁在研究中明确指出相对剥夺感有两个不同的维度: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纵向剥夺感不同于横向剥夺感的地方之一, 在于参照系的不同。引起横向相对剥夺感的主要来源是个人与横向参照群体的比较, 而引起纵向相对剥夺感的主要来源则是个人与纵向参照群体的比较, 即与个人在过去的某种状况的比较。

(三) 相对剥夺综合分析模型

Heather等研究者在《相对剥夺感:一项理论和元分析回顾》中提出了相对剥夺感的分析模型, 分三步定义了相对剥夺感。第一, 必须有由个体与参照群体做出的比较, 没有比较, 就不存在相对剥夺。第二, 必须有一个认知的评估, 能使个体感知到本人或他/她所在的团体处于劣势。第三, 这种感知到的劣势必须被看做是不公平的。感知者认为自己或他/她所在的团体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 结果导致了愤怒和怨恨的产生。这是相对剥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例如, 如果我受过良好的教育的邻居具有更大的房子和更高的收入, 我仍然可以认为这并不是不公平的, 因此没有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此分析模型中也对比较类型进行了划分———组内人员的比较 (IRD) 和组间比较 (GRD) :自己或自己所在团体的现在与过去或将来的比较;人们将自己所处环境与组外人员境况进行比较。该模型认为各种比较类型对应不同类型的结果。即IRD主要与人际交往层面的结果有关, 而GRD则主要与群体层面的结果有关。IRD可以影响群体层面的结果, 然而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增加GRD调节的。

三、相对剥夺感的主要研究

(一) 相对剥夺感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

张书维等人关于相对剥夺感与集群行为倾向的研究发现, 个体相对剥夺感与集群行为密切相关, 群体相对剥夺感在个体相对剥夺感与集群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也有研究者提出, 个体相对剥夺感是个体将自身与内群体或外群体成员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剥夺感, 与个体对自身所受对待的不满有关, 不会导致集群行为[3]。Sablonnière对俄国和蒙古的研究确认了所接收消极社会变迁的速度和暂时群体相对剥夺感之间的联系。例如, 蒙古人所接收到的社会变迁越迅速越消极,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比较所属群体的现状时不满情绪就越多, 相对剥夺感越大。付允研究了相对剥夺感相关影响因素, 构建了相对剥夺感二维亲合模型、社会群体相对剥夺感模型和相对剥夺感动态演化模型, 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定量评估和仿真模拟发展公平问题的方法体系。

(二) 相对剥夺感产生原因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社会不公是相对剥夺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公平主要包括分配不公和程序不公。当一个人的收入低于参照个体的收入数量时, 容易产生分配不公的消极心理;当决策制定或回报分配的过程存在问题时, 则容易导致程序不公。国内学者王思斌发现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不同个人或群体在经济收入、社会权力地位、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实际差距;主观原因是社会比较、认知差异等。聂正安指出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有失公允的报酬分配体系, 主观条件是人的自我估计的非理性倾向。罗桂芬则认为处于中国改革阶段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 相对剥夺感产生是其利益得失的变动导致。还有学者认为分配体制上的问题;同一地区高收入者的畸形消费行为和奢靡的生活作风, 打破了低收入群体脆弱的心理防线;低收入者的主观心理偏差都是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原因。

四、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 已有文献大多是从横向维度分析相对剥夺感, 缺少纵向维度的视角。但现实中纵向相对剥夺感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必要把它当做一个独立的维度加以研究。

其次, 由于研究者们对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完善和模型的建构上, 少量实证研究也往往选择不同的专门行业或人群进行研究 (如对矿工相对剥夺感的研究, 对退休老人相对剥夺感的研究等) , 使得在对相对剥夺感的研究, 没有形成通用的、权威的相对剥夺感量表, 国内外的研究大都以自编问卷为主。

再次, 自从群体差距成为群体相对剥夺的一部分, 一个重要的问题由此产生:组内认同是群体相对剥夺的先导还是结果?自从研究显示群在针对群体不平衡下态度和行为的反应中群体剥夺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分被视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情感因素后, 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迄今为止, 较少使用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因果关系的试验。

摘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相对剥夺感问题日益凸显。相对剥夺感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关于社会剥夺行为、个体偏常、心理健康的认知, 在大范围的领域内被证明是有必要研究的。较多研究表明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本文对相对剥夺感的理论框架及主要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 梳理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国内外研究。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Heather J.Smith.Relative Deprivation:A Theoretical and Meta-Analytic Review.Pers Soc Psychol Rev, 2012.

[2]张书维, 周洁, 王二平.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 2010 (3) :95-102.

戏说相对论 篇9

在社会生活中,相对论的哲学思想也无处不在。不过这里所说的相对论,却与爱因斯坦和物理学无关,只是一种社会哲学、一种价值态度。

很偶然的原因,我今年参加了省里3D动画的技能大赛,并意外收获一个二等奖。这是学校教师在专业技能竞赛方面的最好成绩,但我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提起来都会感到羞愧。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实在是太差,跟一等奖选手的水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而同事却以为我是在谦虚,或者是不满足。在他们看来,在这么多选手参加的竞技中,只要能够获奖,相对而言,就是水平很高的了。

我忽然发现这个“相对论”有些问题,并怀疑其他选手的水平。很明显,这只是“矮子里面选将军”,纵然相对位置靠前,就我的技术水平,仍然是个矮子。这不能不说是相对的缺憾。

究其原因,相对的实质,就是一种比较,而比较,需要有对照。“对照”的绝对值,就决定了相对位置的实际意义。

信息技术方面,有很多全国性的比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参赛者并不能代表该领域的较高水平,这样的比赛,即使是一等奖甚至特等奖的得主,也仍然实力一般,技术平平。一位同事喜滋滋地捧回“全国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三等奖,却不敢说明,所有参赛者至少都是三等奖。而在国际青少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即便没有获奖的选手,其实力也不容小觑。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地僧默默无闻,甫一出手,其功力便让人刮目相看,自叹弗如。

“相对”的样本各不相同,使得相对的结果往往没有可比性。同样的特级教师,不一样的教育水平;同样的博士学位,不一样的研究能力;同样的教授资格,不一样的学术成果。

而样本的参差不齐,又使得相对的水准失去了标尺。信息学奥赛中,同样是全国一等奖的,水平却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其中也不乏地区差异造成的标准不同,正如高考录取中的不公平。

“绝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为了突出“成绩”,考试内容出得题很简单,这样学生就有很多的满分。当然,这些满分和高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当不同学校的学生一同考试时,立决高下。相对有缺憾,绝对也有局限,由于检验标准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绝对值本身并不绝对。

比较纠结的还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你能保持年级前10名,上某某学校就没有问题”,做家长的常常向孩子灌输这种论调,牢牢监控孩子的相对位置。在量化的成绩面前,到底应该要的是分数还是排名?结果孩子自己也忘记了应该追求什么,迷失在相对与绝对之中。

有时候比较却也是需要的。有了比较,才知道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瞎子摸象,是因为没有比较,看不到全局;坐井观天,是因为没有比较,放不开眼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对论的好处还可以让我们在诸多比较的失望之余阿Q一下,从心理上取得平衡。

大多的励志名言中,经常有“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等激励语,似乎点点滴滴地充满着正能量,引导着年轻人踌躇满志地迈向梦想。

非粘性土相对密度测定 篇10

相对密度控制是非粘性土填筑控制重要指标。是非粘性土处于最松状态的孔隙比与天然孔隙比之差和最松状态与最紧状态孔隙比之差的比值。测定出非粘性土的最大和最小孔隙比, 即可计算出相对密度, 用来判断非粘性土的密实度。在施工现场测定非粘性土相对密度, 从而有效地实现实工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在二十四户水库施工过程中, 过渡、坝壳、反滤料的填筑, 测定相对密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检测指标。非粘性粗粒土所处的密实状态, 可用它的天然孔隙比e与最大、最小关系比的相对关系 (即相对密度) 指标来表示:

式中:Dr相对密度

rmaxrminrd______分别为最大、最小、天然干容重

emaxemine______分别为最大、最小、天然孔隙比

相对密对试验就是测定出rmax、rmin后, 借助于 (2) 式计算出所要求出的相对密度下不同粗粒含量之间相应填筑密度或实测的相对密度指标。

2 土样制备

2.1 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制备主要是为各项试验提供具有同一级配或要求级配的试样, 以保证试验成果的可靠性, 当我们采用料场天然级配时, 首先在料场布点, 挖探坑, 从探坑中取回试样, 酌情按一定的粒径范围进行颗粒分析, 根据整个料场所采取的多组级配, 在同一粒径下可得到最低、最高和平均的三个小于该孔径的百分数, 汇合成整个料场的三条控制级配曲线 (即粗包级配、细包级配、平均级配) 在以后的施工中, 就用三条级配曲线所做的相对密度, 就具备了很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2.2 超径颗粒的处理

由于影响相对密度试验成果的因素很多, 如:颗粒形状、大小、不均匀系数、粗粒含量、仪器尺寸和试验方法等, 目前处理超径颗粒方法大体有三种:1) 简单剔除法;2) 相似级配法;3) 等重量代替法, 在“635”料场由于超径量较大, 主要采用等量代替法, 这种方法是以仪器允许的粗粒部分等重量替换超径颗粒而保持粗、细含量不变, 这样即保持了料骨料的骨架作用, 又能保持粗料级配的连续性, 将超粒径颗粒等重量分配到大于5mm粗粒组各级配中。

3 相对密度试验

3.1 振动时间及附重的确定

试样筒参照土工规程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中表53-1, 选用尺寸为:直径:D=39.4CM, 体积V=53767cm3, 允许试验颗粒Dmax=80mm, 试样重为90kg。

振动时及附重的确定, 根据试验资料, 分析为:当时间为8分钟、12分钟、16分钟时, 不同的附重在这三个时间内的干容重变化不大, 特别是在12-16分钟这个时间内, 在Ps (砾石含量) ≈20%时, 附重为95kg, 它的干容重反而减小, 因此我们选用振时为12分钟, 考虑到砾石含量的增加对附重不同干容重变化较大, 选用附重为95kg。

3.2 配样中砾石含量最大粒径的确定

将料场颗粒分析后所得级配中超粒径含量按等重量代替法分配到80-5、60-5、40-5、20-5、10-5m m时, 得到了一个新的原级配, 再将这个新的级配按砾石含量的多少分配到各粒径区间, 根据各粒径区间的百分含量乘以新配的试样重90kg, 即这个区间粒径所需的配样重量。

3.3 试验操作步骤

各粒径区间含量按一定的总样重90kg配出后, 将其充分拌合均匀, 用人工灌注法进行装样, 装样时, 要避免振动及试样滚样, 并要求粗料分布均匀;落距一般为2.5-3cm;要尽量使装好后的试样表面平整, 如试样筒试样装填不满, 可采用尺子测量或灌砂, 测定出剩余体积, 这样就可得到它的最小干容重, 将装好的试样容积桶抬到振动台上, 根据确定好的附重及振动时间进行振动。最后同样可用尺子测量或灌砂, 测定它密实后的体积, 求得它的最大干容重。

4 成果整理

相对密度与干容重、砾石含量的三因关系:

目的是在以后的施工中, 当检验某一坝段的相对密度时可直接根据所做三因关系查验出来, 以下是二十四户水库工地的一组资料, 当 (1) 式中max=80mm时, 由试验所得相对密度、砾石含量和干容重的关系, 当粗粒料越紧密, 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 干容重也越大, 当砾石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干容重和相对密度都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1]范孟华, 邹正伟.改进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方法的建议[J].路基工程, 2007.

【相对能力】推荐阅读:

相对标准07-16

相对影响05-20

相对保护05-25

相对定位06-02

相对运用07-08

相对运动09-25

相对位置12-06

相对压力12-08

相对空间01-05

相对测量02-02

上一篇:国标方法下一篇:数字电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