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

2024-10-12

相对主义(共12篇)

相对主义 篇1

提到庖丁解牛、因祸得福、盗亦有道、涸辙之鱼这些成语, 我们应该并不陌生, 这些词语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发人深思。这就是庄子写文章的一大特点。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我们应该也会有所耳闻, 在这里我想就我所了解的道家思想和庄子的思想作以浅显的分析。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者, 宋之蒙人也”, 仅此一句话, 没有更详细的介绍, 这就使得后人对庄子的生卒和籍贯产生了许多纷争。首先关于生卒, 有很多说法:

1.生于公元前369年, 死于公元前286年 (马叙伦) 。

2.生于公元前355年, 死于公元前275年 (吕振羽) 。

3.生于公元前328年, 死于公元前286年 (范文澜) 。

4.生于公元前365年, 死于公元前290年 (杨荣国) 。

5.生于公元前375年, 死于公元前295年 (闻一多) [1]。

而现在学术界多采用的是马叙伦先生的说法, 也就是生于公元前369年, 死于公元前286年。对于庄子的国属, 广泛集中于三种说法:即楚人、宋人、齐人, 这些地点在现在的地图上看来就是安徽蒙城, 河南商丘, 山东东明这三个地方。而这些地方的确定也并不是胡乱猜测的, 而是根据庄子文章中所提到的地方拼凑对应而来的, 这些地方现今也都有庄子故里, 庄子墓, 庄子观, 庄子钓台等庄子文化遗址的存在。因此庄子的国属至今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我们先暂且不谈, 让我们来了解下庄子主张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而“道”家思想的真正创始人是老子。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之所以称谓道家, 顾名思义, 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道”的思想。其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本根之道, 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始基或材料。二是法则之道, 也就是把道看做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和必然性, 具有客观法则和规律的意义。三是无为之道, 表明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的。在庄子看来, 天地万物产生和形成都是有其基础和条件的, 而“道”却不依靠任何条件, 是自己产生的自己。庄子非常认同老子的观点“为天下父母”, 也就是说天下万物都是有了“道”的存在才得以生成和存在。庄子认为宇宙的生成过程是先由“道”产生有形的物质世界, 而物质世界在经过发展和变化之后又回归到无形的“道”之中。庄子所谓的物质即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 是按照一定规律聚散生灭的, 只有“道”才是聚散生灭的法则。而“道”本身是无聚散生灭, 不生不死, 无始无终的。总的说来, 庄子的“道”有两种基本的规定性: (1) “道”是宇宙的绝对本源。 (2) “道”是支配天地万物的规律。

庄子追求的逍遥精神一直是某些人所向往的, 但是辩证的看这些观点又是人们不应盲目跟随的。庄子认为, 人活在世上只有遭受愁苦和劳累, 在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遇到的困难庄子认为都是对人类的折磨, 于是他选择的是逃避现实生活, 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 只有在“齐万物”、“齐生死”和“道”中, 才能找到人生存的真谛, 才能达到逍遥的最终目的。庄子眼中最逍遥的人他称之为“真人”, 所谓“真人”就是他以自然无为为本, 所以他睡觉的时候不会想到什么而做梦, 他醒来时也不会产生任何忧愁, 他吃东的时候并不感觉特别的香甜, 他的呼吸也与大家不一样, 他呼吸时能把气运到脚跟, 一般人的呼吸只能把气运到喉内。《逍遥游》是庄子向往自由的最高境界, 在庄子心中, 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 就要超越社会中那些浑浊的自我和世俗的功名利禄, 要使自在的人性不受身外之物的诱惑和伤害, 只有做到了克服外物的束缚, 超越物质世界和肉体的限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庄子认为, 人存在于世界所受苦难的来源无外乎就是物和观念的束缚, 要摆脱这些羁绊和束缚, 与道合为一体, 达到以精神逍遥为最高境界的人生逍遥。虽然说我们要辩证地看庄子的自由观, 但它对世人影响的广泛性是不容忽视的。他不受权贵和世俗的诱惑, 追求人格独立的自由精神。他唤醒深藏在人们心中的自由意识, 鼓励人们为自己的自在生存与封建恶势力相抗衡, 这种思想赋予了人们豁达的胸襟和勇气, 让人们即使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也能够保持乐观主义的心态。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庄子提醒我们“立身处世, 不做那种随俗浮沉的庸人, 而做一个风骨凛然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做一个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 而做一个性情开朗的乐观主义者”[2]。

在庄子眼中, 儒、墨两家的许多思想也是他应当批判的。他并不赞同礼治、德教的做法。他认为, 对于人们生活的社会的治理, 不应该是依靠礼、乐、赏罚等人为规定的干预, 而应一切顺其自然, 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任何束缚。庄子还对儒家提倡仁义和墨子主张的兼爱都进行了批判。在人们从各自私利出发的时代, 却在大肆宣扬“兼爱”, 讲无私正是因为你心中有私。如果想真正的无私, 那就要回到原始社会。他认为人类生死的归属就是自然。人由自然而生, 又归回到自然中去, 是最符合逻辑规律的, 但是社会却将人们异化了, 失去了人原有的本性和自由。但是庄子改变不了的是人偏偏就是社会性的动物, 其与社会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只能在固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取自由。他没有认识到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获得自由, 生存的目的并不是改变规律, 还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仁义礼乐也并非是错误的, 它们也可以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准则。人摆脱不了社会属性, 同样人不能离开群体独立存在, 即使真的获得了自由, 那也是在社会关系下、群体中的自由, 而不是抛开社会关系的自由。庄子也极力地反对“举贤才”, 反对人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 这固然是不对的, 但是在这不对之中我们又不难发现存在这一思想的合理因素。他认为, 人应该像原始社会那样“无私”、“素朴”、“无相害之心”, 在人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以后, 就会追求功名利禄, 私心必然是避免不了的, 他反对“举贤才”, 因为有了更多的“贤才”, 他们便成为了高人一等的官吏, 想尽各种办法欺压人民, 统治人民, 给人民造成穷困的生活境况。在考虑这些合理因素的同时却恰巧忽略了“举贤才”之后会有为人民服务、替人民说话的好官。而这些合理因素却成为他阻碍社会进步、否定科学文化作用的有力证据。庄子写文章是: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厄言日出。寓言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要做的事假借他人的言行从故事中表达出来;重言是能借用过去的圣贤和名人经典性的话, 能结束争辩总结性的语言, 是德高望重的人说的;厄言就是说像酒杯装满了酒, 使自然流出来一样, 从杯中自然而然地按人的自然之性, 顺口说出的语言。寓言是他写作上为获得好的社会效果所采用的一种主要写作方法;重言是反应他思想主张和信念的核心;厄言是为支撑主干言论起烘托作用的。庄子正是运用了三种手法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巧妙地批评了儒、墨两家。

庄子思想具有明显的相对主义态度, 但是又不乏辩证法的思想。“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最典型的相对主义观点, 夸大相对性, 否认客观事物的大小、好坏、美丑、成毁之间的差别, 在一般人看来这些相对的评价之间是有严格区分的, 庄子看来, “成”、“毁”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从运动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其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个事物的“成”就是另一个事物的“毁”, 反之亦如此。这也和我们所知道的矛盾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道理是相似的。大与小的关系, 庄子首先认为两者是相对的, 他否定了“大天地而小毫末”这一观点,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之所以存在大与小的相对性是由于“观之差”的结果, 也就是说, 每一事物自身都具有大与小的双重性, 但是这一特性只有通过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相联系才能表现得出来, 具体地说就是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大和小的概念也就不同。最后, 庄子认为这些只是“道”产生“气”, 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性的, 其最终都要归于“道”, 所以说它们的存在并不重要, 都是一样的。庄子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就在于他主观地运用了概念的灵活性, 否定了概念的确定性。他用“道”生万物的观点来否定上帝创造人类和宇宙, 是具有无神论的倾向的。前面我们还提到他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是由于物质性的“气”的聚合散而形成和消失的, “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行变而有生。”[3]由此可见是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乔力认为, “相对主义当然不是正确的理论, 但是它有助于人们冲决独断论的罗网, 解放思想, 另辟蹊径, 走上认识真理的道路。”[4]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从一切对象的自身以及其关系中揭露矛盾, 指明这些对象是相对的, 不稳定的, 从而在思想上否定, 瓦解这些对象。这是一种走入歧途的辩证法, 它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阶段。

从我以上简略地介绍和分析中不难看出, 庄子具有向往逍遥的思想, 而且具有很巧妙的写作手法, 他所提出的和反对的思想之间又存在许多矛盾, 然而他又有许多与时俱进的结论, 能够与现今的说法相迎合。所以, 对于庄子的思想和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贾顺先.庄子思想新探[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2008:1.

[2]张小平.道家哲学的民主精神[J].哲学动态, 2009, (6) :51.

[3]冯友兰.殷周至战国[G]//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367.

[4]乔力.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411.

相对主义 篇2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民族主义的种类:

1.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2.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

3.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又称有机民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4.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顷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华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5.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6.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与民族卫队在内的追随者。

7.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联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表现: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反过来,变质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与二战前的日本。

爱国主义流派:

个人: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官方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普通: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诚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曾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价值观相对主义辨析 篇3

关键词 价值观 实在论 虚无论 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2-0039-03

一、价值观的相对主义意味着什么?

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这使得世界各个地区各民族的观念、活动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使得人们对每一个局部问题的辨明是非,进行合理价值判断和对之取舍的要求更加迫切。排除价值观理论上的种种迷雾,建构有助于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价值信念,这实在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界热烈争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价值观冲突问题,令人困惑的是,虽然也有些学者和作品为价值共识或价值普适主义做了一些论证,但是更多的理论家都在为价值观相对主义的观点进行辩护,价值观相对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始终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

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千变万化,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是价值观实在论或一元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确实存在着普遍的,客观的,根植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根本需要的价值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种观念、活动或者事件,就可以判断出其是非善恶程度与否。而对于某种价值观体系及其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判断出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处于进步还是落后的位置。面对不同特质的价值观体系,比如说,对君主制文化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伊斯兰宗教文化价值体系,儒家文化价值体系,欧美基督教文化价值体系,一些保存史前生活方式部落的文化价值体系,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们在人类整体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判断出哪一种价值体系和原则是落后的和将要被取代的东西,哪一种体系代表着人类进步的高层次和高水平,应该作为模范和方向,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

第二种是价值观的相对主义或多元论。根据这种理论,虽然没有普遍客观的价值标准,没有附合全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的价值导向,但是每一种价值观体系或基本原则,都有着在某种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合理性,在某个历史时期、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框架内,有其必然和不可侵犯的性质。所以,相互差异相互反对的价值观体系不是处于不同发展层次和水平上,而是处于相互平行的不同发展方向上,不存在着谁先进,谁落后,批判谁和取代谁的问题。就像一束花,像一把草,每一枝花的花开花落,每一根草的草长草衰都是互不相干的自生自灭的自然过程。

第三种是价值观的虚无主义或怀疑论。这种观点认为每一种价值体系及其原则的存在都是完全偶然的现象,是完全孤立的现象,彼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也没有发展层次和水平上的连续性可言。按照这种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不用担心任何道义责任,不仅没有什么合理客观的价值标准,而且对价值观念的批判性思考本身就是多余无意义的。这种观点实质是导向于价值观的无政府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可以看出,这三种最基本的价值理论不具有等量的可辩护性,那些精神空虚发育不健全,或者是处于极端腐朽没落地位的人,才会采取价值虚无主义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实践和理论力量上处于弱势,而又对自我缺乏信心的人总是偏好于价值观相对主义这样的立场,以此来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做辩护。理论和实践上处于强势和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们往往采取价值实在论、一元论的立场,并用来作为批判和消灭落后观念的理论前提。

虚无主义的观点不值得一驳,而相对论的观点虽然也导向荒谬,却有着极大的迷惑性。

价值观相对论的论证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不同的时代、社会或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或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规制度。2特定价值观体系或原则,法规制度支配着特定时代社会对具体事件的价值判断,具体价值判断的真伪都以其所从属的体系和原则为参照标准。3每一个特定的价值体系或原则,法规制度与其它价值体系或原则,法规制度相比,没有优先性或模范性,也不存在低劣和落后的问题。4没有超越时空条件适用于人类一切时代和社会的普遍性价值标准及法规制度。5我们不能用一个特定的价值体系或原则,法规制度为标准来判断其它社会文化中的是非取舍,对各种差异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法规制度,我们都须保持宽容的态度。

价值观相对主义的这些论证表面看来似乎真实合理,但深入分析起来却没有一条能够成立。那些理论家还可以给出无穷多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支持价值相对论的观点。例如,他们可以举出某些民族的人把吃狗肉看作快乐,而同时一些民族则认为吃狗肉是不可理解的罪恶。再比如他们可以举出格凌兰岛的埃斯基摩人两性关系的价值标准与多数国家的两性关系价值观念完全不同。可以举出堕胎问题、死刑问题、隐私权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受到的不同对待,从属于不同的法规制度等等

(注:Editted by Michel Krausz & Jack W. Meiland Relativism-Cognitive and Moral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otre Dame, Indiana, U.S.A, 1982,p.45.)。

二、对价值观相对主义的六点批判

1.首先,价值相对主义者总是混淆文化框架中的伦理政治,有价值观内容的因素与其它传统习俗,自然特点等无价值观内容的因素。这是语义学中的混淆概念。任何文化体系中都有伦理政治等有价值意义的内容,和基于自然条件和习俗传统的语言,文字,饮食生活习惯等没有价值意义的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吃饭用筷子,与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不同,但这种文化因素主要是历史传承与习俗问题,而不具有伦理政治意义。美国人民可以合法保存私人武器,这不单是传统习俗问题,更是有着重要伦理政治、价值观意义的问题。

2.相对主义者自我辩护的另一个技巧就是从个别问题价值观差异的合理性中推论出一般的价值体系,以及法规制度差异合理性的结论。这是逻辑变换中玩弄的低级把戏。埃斯基摩人两性关系的价值标准与多数国家地区的观念有很大差异,但这种差异有其合理性,他们对许多问题独特的价值意识都具有合理性。但是这并不证明他们的整个价值体系原则和法规制度是合理的无须变革的,他们的许多特有的,和文明发达民族的价值观念有巨大差异的东西是不合理的。比如他们的杀婴无罪观念,比如他们的首领有无穷特权的观念,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东西(注:Arthur J.Minton & Thomas A. Shipka Philosophical Paradox & DiscoveryThird edition, published by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U.S.A.1990, p.135.)。

浅析有限论的相对主义特征 篇4

这篇文章关注的是一种有限论的相对主义,即没有一种绝对的知识划分标准,这些标准都可以被修正,生成环境都是开放式的;任何一种综合性的、承于传统立于现代的概念、观念其术语的使用或意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完备。在前沿部分,就为有限论作了一种有限论的认识。“有限论是关于概念的本质和概念的应用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一个概念的先前应用并不能决定这个概念的后继应用。这一点也许还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每一次的概念应用行为都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就是说概念本身对概念的下一次应用并不会产生既定的内容。偶然性无处不在,每一次的概念应用行为在原则上都是实用性的。这一点在实践中也许不构成任何问题,但这的确是一个可能突然变化的偶然性过程。”有限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有限论的相对主义知识观是建立在变动的基础上,这就好似没有稳固的根基,科学大厦就不会建立起来。因此需要说明的是有限论的相对主义即不承认绝对的知识,也不会摧毁知识的基础,而是要在变动中寻求一种完备而有效的描述性术语。

1. 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产生理论背景

相对主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西方哲学中,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包含了一种认识论的相对主义。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表达了一种“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相对主义观点。而柏拉图开创了相对主义的先河。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可感世界;一个是理智的世界。相对于可感世界而言,理智世界是“普遍的真相”,真正的是者是知识的确定对象,属于理智的领域;相对于理智世界而言,可感世界“不是真正的是者,但也不完全是非是者。”

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过渡到后现代主义的这么一个历史过程,在对待后现代主义凸显的二元对立——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理性与非理性等问题,现代主义文化是无能为力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为了拯救、为了挽回那些被遗忘甚至被否定的价值而出现,并有针对性的对现代主义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初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派,是为了区分迪尔凯姆和舍勒创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占主流地位的默顿科学社会学而在英国设立的科学研究小组,其成员包括巴恩斯、布鲁尔、皮克林等人。代表作有《知识与社会意象》、《构建夸克》等。同时,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又称社会建构主义,是随着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一个兼收了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新的研究领域。

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和方法论原则在实验操作上一步步逼着他们走向了相对主义。首先,科学实验既是个人在实验室操作的实验,也是人类文化和所有与之相关联能把实验做成功或是失败的集合,这是可能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其次,SSK把研究纲领分为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四原则,是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SSK也把自己研究领域称之为经验科学,对于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来说,科学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用情境的丰富性来否定经验的教条,进而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最终导向相对主义。

2. 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的特征

《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代表性著作之一,在写作时就强调,其“目的是准确和清楚地阐述在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在什么地方以及对科学知识进行一种社会学分析是必须的”。这本书也代表了SSK思想家们主要的观点和方法,相对主义贯穿其中,有限论观点作为形式解构的理论前提而被综合,例证式的案例研究和分析成为本书最大的亮点,潜移默化影响着理论的渗透,从四点出发表明一种有限论的相对主义特征。

第一,对实在有限论的解构。“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实在论是一种应该反对的形式或假定。我们的观点是:实在论应该在有限论的意义上被认识和说明。”一方面,有限论自身的外围体现。SSK有限论和一般有限论是不同的。SSK分析方法的有限论代表了对科学知识的解构,是一种方法论依据,说明的是知识的有限和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解构整合。一般有限论则更多表达为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缺乏。另一方面,对于例证式学习的有限论表明,对案例的收集和分析来使民众相信他们所使用的科学术语是对这个世界真实写照的描述。同样,他们希望使用更加精密和精确的数据公式、符号来推导出科学预设的真确性以使同行认同。例如密立根油滴实验。但这个实验给出的数据和重要发现,却在随后研究过程中得出了与他实验不一样的数据和结果。

他们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有别于一般的实在论者。一般实在论者面对经验的事物是由自然赋予的;而SSK则不同,他们把经验完成的物看作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因为理论渗透的原因造成的对同一现象产生的不同结果,则是由观察者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而引起的。

对于大部分科学家来说,他们在哲学上倾向于实在论者。科学实在论分为理论实在和理论实体。理论实在是一种无形且看不见的实体,但科学家作为研究的假设认为其真实存在的。第二种是物质实体,即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能被观察和证实的客观物质。对于科学这一对象来说,科学具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研究客体,例如,电子、中子、夸克等等。这些对象或是被看作某种假定而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实体或是被认为是文化构建的理论实体,一个科学家逐渐地认识到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围绕这些实体真实的存在哪里而作的任何一种实验,都可以被认为是这种客体获得真实客体的地位。可以说,这些理论是伴随着外部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而逐渐被认识,修改和再被认识的。

第二,对分类有限论的解构。按照人类对现有知识的认识水平来说,获取知识的方式可以分为习得的和继承的。对于分类来说,也可以分为习得的和继承的。前一种是对“传统实践地意识”,后一种是“经验的意识”。这两者共同构成的经验本身则是科学活动的基础。分类得以可能正是我们因袭的社会惯例和传统使我们不自觉或自觉的参加到这种环境中。在给定的一类事物外在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也可以认为是分类得以进行的基础。但是,分类所涉及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纷繁复杂,标准也各不相同。为分析和区别“鸟”和“鸭”之间相似性的关系,作者通过经验的实例论证来对分类的可行性提出了要求。会飞的不一定只有鸟,飞机也会飞。鸟类和飞机不同。即使鸟和鸭都拥有羽毛、眼睛、会发声,但我们的感官感觉是不确定的,感觉到相似和同一类物种是不同的。不论我们讨论了什么,重复的事实论证不能提供给我们任何有实质性的建议。相似的东西不是一类东西,相似所表达的是“一种既相同又不同的关系”。[] 而且分类随着社会的变化,认识也会发生改变,没有一种定性或定量的绝对永恒的客观知识。这样,对传统和社会惯例而来的分类并不能给予我们任何真正意义上确定性的知识。“有限论是把分类描述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并把它引申为经验现象的企图”。认为在经验形成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许许多多超出表面现象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复杂性,我们却只能在现有的水平上对其进行认识和区分,对于那些我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东西,只能在一种普遍性基础上对其笼统的解释。

第三,对信念有限论的解构。对信念来说,“信念是对这个世界是什么的实质性的确信。”信念是在术语用于已经分类的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们相信传统经验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用在分类的有限论观点也可以适用于信念的解释。即,“信念的未来蕴涵是开放式终结的;任何关于信念的陈述都不存在不可废弃的真或假;所有现存的关于信念的例证,证实,反驳的陈述都是可以修正的等。”

在归纳和论证信念的有限论方式,自然本身不能够为自己进行任何形式意义上得有效分类,这些分类与自然无关,而是与生存在这个世界有经验能力并对分类感兴趣的个人有关。“柯林斯否认经验和传统之间存在任何冲突的可能性。传统可以产生观点,经验则不能。传统仅仅与传统相冲突,或者与自身内部的敌人相冲突。但绝不会与经验本身相冲突”。在现有公认的信念下,科学家相信存在一种现象,他们具有探测这种现象的实验能力,同时也可以否定这种能力。这样的公认信念,将会引出这么一种认识,即“对自然规律地把握,不是来自于自然的经验,而是来自于对社会性建立起来的对自然规律描述性的概念的使用”。而这里对信念的认识则把它置于大社会文化系统当中。这里的大社会文化系统涵盖了自然和社会中一切知识总和,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都可以作为建构信念的要素。这种对信念的庇护,是在有限论的张力所提供的认识。即科学知识是一种信念的张扬。通过对经验的表现分析,在有限论的基础上,分类是可以被扩展、修正的。

第四,对范例的有限论解构。有限论观点认为,理论本身也是开放式终结的,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理论。对于理论的使用,也不是死板的,而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其包含了一定的经验特性,但这就恰好表达了理论自身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修正。孟德尔实验就是一例。从20世纪初直到现在,历代科学家都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或多或少得对《植物的杂交试验》中的这个理论内容进行扩展。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所表达的词汇在孟德尔时期他没有做出完备描述。而对于这样一种发展表明,在所有科学家对孟德尔杂交试验的认识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进行的,而不是在遵循同一种模式。随着科学家对实验的深入,在语言使用上更加追求一种更完备、准确的描述性术语。而当前“科学家能够做的仅仅是以合适他们自己的方式,应用,修正或扩展超越孟德尔理论,就是说,用孟德尔理论的权威捍卫他们的工作”。

对于孟德尔试验这一例证来说,它具备了“一个研究的范式或范例”的代表性的。任何对这一试验感兴趣的科学家或集体都参与到这个实验的研究上来。这一实验就成为了一个集体性的行为,代表着科学最高权威信念。由一个范例和已经解决问题而分离出的科学知识,则优先于任何他们中间抽象出来的各种概念、理论和法则。但在孟德尔理论分析看来,孟德尔理论内容和外延逐渐的发生变化或丰富或深化,这与科学家对这一实验不断地重复性训练和教授而有关,也在于科学知识的模式就是在不断地继承、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的挑战和对权威的质疑声中走过来的。按照有限论的观点看来,科学活动不是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它包含着外界的(社会制度、自然因素、文化等)和内部因素(个人情感、意志、理智等)的相互交流和反思,包括科学理论的认识,也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演化的机制。

总而言之,有限论的观点作为全书的核心思想,一直贯穿于全书始终。科学知识社会学派吸收了一般有限论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改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论的产物。对于有限论而言,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信念和知识,这些信念和科学知识都是在传统和科学共同体之间协商而定,随着人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继承和修正而来,同时也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来。虽然相对主义寓于有限论中,但相对主义与有限论并不是阶层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这一种关系就肯定了科学知识内部要素之间运转的机制是一种演化的机制。对这个机制所抱有的信念是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开放式终结的。任何知识是可以使用、扩展、修正,任何一种知识信念也都可以被例证、证实或反驳。

结语

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派,“是继以默顿为代表的传统科学社会学之后产生的新科学社会学。”巴恩斯、布鲁尔正是在默顿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地批判其学说——传统和正统科学哲学传统。其批判的纲领就是融合在四个纲领中的相对主义知识观。这种观点代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般原则。

巴恩斯、布鲁尔在一篇名为《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的文章中提到:“在学术界,相对主义处处招人讨厌。批评者们觉得,可以任意地用诸如‘有害的’这样的词来形容它,或者把它描述为一种‘威胁的潮流’”。一方面,“有害的”一词作为信念的反映物,既被看作是真实的同时也是虚假的。绝对的观点是不存在的,一切科学的信念、知识、理论和信仰都是相对于人、时间、地点、环境、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而言。另一方面,作为某种“威胁”的力量,它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构成了极大的影响。

即使这样,这也不能彻底否定相对主义作为摧毁知识基础发挥相应作用的历史事实。巴恩斯等人认为:“相对主义绝不是对知识形式的科学理解的一种威胁,恰恰相反,它是这种理解所需要的。相对主义就于所有这些学科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类学、社会学、制度史和思想史、甚至认知心理学等等,这些学科说明了知识系统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它们的分布、变化方式。正是那些反对相对主义的人、那些认为某些形式的知识理所当然地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他们才对知识和认识的理解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此时,相对主义不仅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成为了打破权威、破除迷信的手段之一。

摘要: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学科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和阐述了学科形成理论背景和一些主要观点,通过对《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一书的分析阐述,以有限论观点为切入点,分析列举了文中存在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及其特征。

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有限论,相对主义

参考文献

[1][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邢冬梅蔡仲译.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B.巴恩斯·D.布鲁尔.鲁旭东译.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J].哲学译丛,2000(1).

[3]江天骥,李涤非译,朱志方校.相对主义的问题[J].世界哲学,2007(2).

[4]http://baike.baidu.com/view/688954.htm?fr=aladdin

[5]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对主义 篇5

【拼音】jī huì zhǔ yì

【简拼】jhzy

【近义词】投机取巧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利用机会

【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双水村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终于采取了机会主义态度,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英文翻译】opportunism

【产生年代】现代

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 篇6

价值澄清学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混乱,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儿童难以适应,失去价值观指导的儿童出现惶恐不安、焦虑、冷漠、喜欢幻想、反复无常、无所适从等心理障碍。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怀疑。由于社会的多元化趋向,使人们难以确认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价值澄清学派试图通过他们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观,并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动。

價值澄清的观点是以道德相对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既然价值观是属于个人的,那么,价值就是相对的,是可以随着个人的经验而变化的。再者,价值澄清学派主张,价值观是不可教的,应该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道德相对主义虽然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但却忽略了道德内容的教育,忽视了道德行为的指导,在一些学生面临的重大道德问题上束手无策。最终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无政府主义,这显然与其所倡导的澄清价值混乱的初衷相悖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发展道德认知的方法,试图通过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使儿童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人们对科尔伯格学说也开始进行重新检讨和批评,品格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中期,品格教育已在美国道德教育中获得了主流地位,甚至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

论语言相对主义对精神生活的影响 篇7

米哈伊尔·巴赫金无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调”诗学研究还是对社会语言学的探讨中, 都强调将个人放置在社会群体里做观察, 甚至对“饥饿感”这样一个乍看完全属于个人生理主观感受的概念, 巴赫金也将之分为个人的“我-感受”一端和社会的“我们-感受”一端。前者最终会使个体滑向动物的生理学反应, 被匮乏的欲望逼迫而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者的道路;而后者则是群体性的长期匮乏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即便实际上欲望已不再激烈, 仍然会处于“饥饿”状态。挨饿的整体实际呈现出的是温驯的、毫不羞愧的饥饿意识。巴赫金将人的社会性提到很宽泛的层面上, 这一点在今天越来越被证明是明智的。虽然我们都认可人的身上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 但是二者并非等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即在正常社会交往中, 我们是社会性的存在。并且我们不应该将“社会性”看做是某种完全压抑性的力量, 或某种僵化森严的社会规范。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指出, “社会性”是这样一种事实, 即人们不仅在需求和照应方面相互依存, 更重要的是对思考者来说, 他们的最高官能即人类的心智是相互依存的。

和克罗齐的语言观带有的鲜明唯我论色彩相反, 巴赫金的语言哲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巴赫金认为, 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符号, 语言符号是最纯粹和巧妙的社会交际手段, 要研究意识形态结构的所有深层次内涵就必须探讨作为意识形态的符号哲学的语言哲学。这就要求将语言牢牢地与意识形态连在一起进行认识, 并且确保意识形态环境的丰富性和语言内部的多重音性。巴赫金既不认为语言仅仅是思维意识的承载体, 能被动反映真实存在, 又和语言决定论者不同, 不认为是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想乃至这个实体世界。他所感兴趣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真正的存在 (基础) 是如何决定着符号的, 符号又是怎样反映和折射着形成中的存在的。” (1) 也就是说, 社会和语言是互相塑造的。巴赫金指出, 语言的所有符号意义只有在个体之间的一切相互交往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离开符号所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社会组织交往活动, 语言就没有生命力。符号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尤其特殊的是, 它反映并折射出意识形态环境内部的不同意见和争论, 这构成了语言符号的多重音性。符号是运动发展的, 它永远置身于紧张的社会斗争之中。符号内在具有辩证性, 一方面反映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稳定社会形成过程中永远在不断积累和消亡的辩证事物的过去因素。专制极权政府往往会强制推行一套具有“超越性”的永恒意识形态, 赋予其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但这套意识形态符号是脱离变化万端的社会存在的, 其内部本应进行的社会评价斗争被扑灭, 于是成为所谓单一的重音符号, 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失去意义。

巴赫金对社会多重音性的推崇体现在他的众多理论观点里, 其赫赫有名的“复调”理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来是音乐术语的“复调”被巴赫金引入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中, 意指各种独立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 各种有充分自我价值的声音的共鸣。这些多种多样的意识在统一的客体世界里展开, 既微妙的辩证杂糅又保持自己的不相混合性。复调小说是对作者一家独大的独白小说的一种超越, 它平等地展示纷繁的态度、观点、思想和情感, 并打破其各自封闭的界限, 使之进行对话。对话的主人公, 以独立的姿态交换彼此的精神生活, 在一个大的对话场中, 每个个体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真诚而严肃地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申诉, 寻找支持, 吸引伙伴, 与反对者论辩, 也与自我进行深邃的沟通。巴赫金尊奉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复调小说的创造者”。在陀氏的小说中, 人们使用的语言就是内部具有多重音性的符号, 它的意义能也仅能在对话交流中体现, 并且毫无疑问地展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们的激烈精神斗争。对巴赫金提倡的这类社会语言哲学来说, 当我们谈论语言时, 其实在谈论意义, 也就是在谈论语言符号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的功能。没有了不同意义的生成和社会观点的交锋, 语言就变得平面化, 内涵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意义变得单薄乏味, 人们的精神生活就随之贫瘠枯槁。

二、语言相对主义的盛行

今日的世界已经发生太多改变,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对自身整体命运的重新认识, 科学技术的空前发达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很多改变。公认的一点是,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混乱而难以把握的时代, 其最主要的时代精神特征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盛行。在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激进的断裂情绪, 其最矛盾的地方就在于, 它一方面希望在断裂和颠覆感中指明某种新范式的天启式开端, 另一方面它的破碎的去中心主体理论又是那样虚幻和流动不定。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费雷认为, 在我们使用“后现代”这个概念时, 我们希望“赋予它一定的内容, 赋予它一系列的道德和认识论的特性, 仿佛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现在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事实上, 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2)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 今天的后现代主义思维无处不在, 并且构成的是一种消解性的否定的力量, 有时甚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人们开始寻找建构性而非解构性的后现代立场, 但是一直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指导。作为一种和今日世界极为契合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既完美诠释今日世界的许多特点, 又如同一个不幸的诅咒, 让世界困于其之中。后现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总体性的推倒重建、对宏大叙事的否定、对本质主义的嘲弄等。语言相对主义是其诸多特征的综合。作为与社会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符号系统, 语言既记录下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变, 又不停影响人们思考自我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三、语言相对主义对精神生活的影响

当今正处在多媒体高峰时代, 互联网平台的交流空前发达, 人们个人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 发明语汇的速度越来越快。几乎每天都有网络新鲜词产生, 虽然其中一些的使用范围有限, 一些很快就被遗忘, 不过也有许多成为真正的流行语, 大范围地在社会上通用。作为后现代主义特征之一的解构性, 在语言相对主义里显现为语言使用的任意性。很多过去受到人们敬畏的语汇或者严肃的语汇, 在今天都可以被随意地放置进生活语言中, 成为极佳的调侃方式。这其实是后现代艺术的一种生活化, 本质上就是将古典的崇高解构掉, 将曾经的中心分解掉, 实现后现代主义追求的颠覆式解放。但是在这种语言生活化走到了极端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纯粹语言的游戏, 意义完全无以附着。意义是知性的产物,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遵循共同感受和常识创造彼此可以理解的意义。但是今天, 人们满足于似是而非词不达意的表达。很多暧昧不清的说法被创造出来, “你懂的”是其中一个代表。人们对它的使用相当自如, 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了一种语言的智慧。但是在其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后, 我们就该有所反思。学者徐贲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话语分为公域和私域。有些语言在私域里使用尚且可行, “你懂的”是交谈者为了避免不适或为了各自的需要而默契使用的一种手法, 但是放到公域里却完全不适合。语言任意性除了在语言的使用上之外, 还体现在语言的性质上。关于语言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 很多时候要看语境, 所以确实具有一定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在今天语言的使用中, 已经趋近于流动性。人们很难判断一些词语中包含的真实意义, 甚至不认为词语的意义是真实存在的, 一切都基于使用者的使用意图, 而后者的任意性非常强。在今天的中国, 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会发现即使想要自如的说话都很困难, 因为我们的语言存在太多歧视而人们完全意识不到。当女性主义者以其著名的“吹毛求疵”批判今天中国女性默默接受的诸多歧视性语汇———比如“软妹子”、“女神”、“女汉子”、“剩女”时, 往往收获的是不以为然。人们对语言采取的相对主义使用法, 使人们越来越对歧视、压迫、漠视缺乏敏感, 因为我们打心底觉得, 一切无可无不可, 一切没什么明白不明白。

正是在这一点上, 今天后现代主义的糟粕将人们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巴赫金、存在主义完全区别开来。后者所强调的社会多样性、意识形态多重音, 人性的诸多可能性, 人的自由性、发展性, 绝对不是非心智判断的结果, 绝不是平庸之人随意的选择。确实, 为了开始创制意义, 人们要想方设法地与我们所是、所为、所在和所遭遇的一切和解, 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舒适的生活, 就必须理解这个世界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也就是要赋予其意义。但是二十世纪蔓延的是一种对“无意义”的接受, 我们似乎不能也不愿赋予事物以意义, 意义如此流动不定, 语言就成了似是而非的东西。

乔治奥威尔说, 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语言, 而语言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我们的语言嬉笑怒骂, 调侃恶搞, 随意放肆, 玩世不恭;我们拒绝崇高, 对诗歌、艺术毫无敬意。这样的社会使用的语言, 只能成为含糊畸形而又空洞的文字游戏。徐贲老师指出, 犬儒主义的一个特征是“看穿”而不“说穿”, 不说穿是因为看穿了“说”的无用, 甚至不仅无用, 还会为自己招来麻烦。这就是犬儒社会的大悲哀, 犬儒式精神生活的结局。我甚至认为, 徐贲老师所说的“看穿”的能力, 可能会随着人们不再使用健全、生动、透明、清晰的语言而渐渐退化。

人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寂寞”, 孤独感并不是诗人的专属感受。事实确实如此,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孤独, 永远缺少真正的交流。这是语言必须担负的责任, 但是显然相对主义的语言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马尔库塞说得好, 要与控制人的锁链决裂, 就必须同时与控制人的语汇决裂。

摘要:巴赫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出, 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现象, 其整个现实消融于它的符号功能之中。作为意识形态符号的语言具有的多重音性, 是其最重要的作为活生生的社会符号的特征。他视语言为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内部各种辩证变化斗争过程的最有力的工具。巴赫金的语言观重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 突出个人必须在人和人的交往、对话中表达思想, 达成共识, 以此反抗统治意识形态企图灌输给人们的单一重音符号系统。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盛行的今天, 人们对任何语言本质问题的弃绝和对语言的肆意使用, 即语言相对主义的泛滥, 在根本上有别于巴赫金的理论。作者分析后现代主义和语言相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后者对当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巴赫金,社会语言学,语言相对主义,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巴赫金全集 (第二卷)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359.

[2]汉娜·阿伦特.康德政治哲学讲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相对主义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三大主义教学方案

美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课程, 美术课程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在美术教育课程的标准下, 高中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更加深入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 美术教学很难引起高中教学的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阶段主要是以数学、语文、外语和物理两个主要科目为主, 许多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开设一些诸如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部分学校即使开设了美术课也形同虚设, 大多数的美术课都会留给学生自习或者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占用。因此, 美术教学在这些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高中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的滞后性

美术课程在高中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不如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这三个科目。因此, 大多数学校只是聘请了一些非专业或者兼职身份的美术学教师进行教学。他们自身对美术的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很难从美术学的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由于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中生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美术教学课堂显得空洞无味,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创作能力。

二、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教学方案,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现实主义:从实际出发, 转变高中美术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制定, 对高中的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水平出发, 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参与到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来, 美术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情境课堂教学法、模仿指导教学法和示范尝试教学法来改善自身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导致高中生对美术产生的反感和厌倦。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高中生的特长, 在加强对高中生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该为高中生营造一个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氛围。无论是从高中生的审美创造力还是塑造高中生的个人创造力方面, 美术教师都应该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例如, 对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赏析, 教师可以从该作品的背景和画面的寓意以及构图方式等角度依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补充。

(二) 浪漫主义:丰富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

根据高中美术教学大纲的需求, 各个高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课程结构设计。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着课堂来对高中生进行理论式的教学, 相反,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应该挣脱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地融入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内容并对此展开一些实践性的教学。例如, 高中美术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利用学校内已有的资源, 如树叶和房屋建筑以及人物等等美学元素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独特的装饰画或者人物素描, 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 高中美术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中外名人名画, 以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思维。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要将高中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以提高高中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

(三) 印象主义: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由于印象主义需要教师自身在相应知识的积累方面有一定的底蕴, 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的美学培养和创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中教学师资力量极度缺乏, 学校要加大对高中生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 积极地引进美术专业的教师和教授。为了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高中美学的教学任务, 学校适时地为高中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

综上所述,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各个高中的美术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由于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因此, 新课程下高中美术教学的进步需要各个高中美术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出符合现代化美术教学的新思路。

其良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当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所以应该采用实施高效教学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下主要对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性进行探讨分析, 使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探索

美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 其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美术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美术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 提升美术课程教学质量, 保障美术教学的高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教师应该构建小学美术的高效课堂, 使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程相对简单

摘要:对高中美术教师而言, 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了当下每一个美术教师所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对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美术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三大主义,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赵诗.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和反思[J].艺术教育, 2009 (2) .

相对主义 篇9

德国浪漫派分为早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是奥古斯都·施莱格尔、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蒂克年, 他们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中心, 以费希特、谢林等的哲学为基础, 形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流派的纲领。他们认为浪漫派的文学是文学中的文学, 是宇宙的诗, 一切文学都在浪漫派文学里。他们主张, 艺术的最高法则就是打破一切法则, 把一切科学、美术、诗歌、音乐融为一炉而没有区别:诗人要凭兴之所至, 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的约束;他们认为理性是危害人类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的, 艺术的基础是热情而不是理智;物质世界使人失望, 人只有从梦幻中、灵魂中、世界中才能找到精神的乐园;他们向往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宗法社会,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中世纪是富于宗教的神秘感的时代, 所以中世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时代, 讴歌中世纪, 就是讴歌美。

服从于这一理论, 这一派作家的创作多表现宗教的神秘和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如诗人诺瓦里斯的《夜的颂歌》, 诗人沉湎于神秘的世界, 歌颂死亡, 歌颂黑夜, 否定现世人生, 表达出一种人生无常的颓废悲观的感情;蒂克的小说《威廉·洛厄尔》描写了一个英国青年的堕落, 但作者却把堕落的原因看作是启蒙思想的后果;在其另一部小说《弗兰兹·斯坦恩巴尔德的漫游》中, 作者则美化封建骑士制度, 用中世纪的所谓“牧歌生活”来对比现实生活, 表现出一种将封建的生活和制度理想化的倾向。

早期浪漫派成员清楚地认识到了他们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中心人物就是施莱格尔兄弟:弗雷德国希和奥古斯特·威廉。弗雷德里希腊创造力, 但性情反复无常。奥古斯特·威廉比他哥哥的头脑清晰, 这使他能够传达他哥哥的思想, 并且使自己在关于戏剧和美学的传播中, 起到了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译员”作用。他的讲演录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早期浪漫主义作家的集体精神与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并不矛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集体精神是从他个人重要性的认识中产生的。人们可以通过接触这些个体, 也可以通过公共集会来认识他们。这些集会非常古怪, 它们是以希腊小品词“syn”命名的, “syn”表示“集合”, 如“synexistenz”、“symphilosophieren”、“synenthusiasmus“、”sympoesie“等。在实践中, 为了给他们的研究成员提供实验材料, 这些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加入了最早的远征队。无论在哲学和诗歌领域, 还是在宗教、政治和自然科学领域, 早期浪漫主义作家都无疑表现出了极大的、普遍的兴趣。因此, 这个组织不仅包括瓦根诺德尔、蒂克和诺瓦利斯 (哈尔登贝尔格的笔名, 而且包括宗教思想家施莱尔马赫、自然哲学家谢林、巴德尔和物理学家席特尔。这种广泛性也不仅仅是德国对文化的传统癖好的表现, 这是从浪漫主义某个十足的存在主义重新评价的观念中产生的。这种重新评价将从诗歌中喷发出来, 以改变整个世界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诗化“整个世界) , 这些信念在大量理论著作中均有反映, 它们是前派浪漫主义作家成名的主要原因。诺瓦利斯和瓦根诺德尔死时年纪尚轻, 蒂克则与这个组织的关系似乎不大密切, 除了这三位之外, 早期浪漫派的浪漫主义作家都是思想的理论操纵者, 而不是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他们倾向于玄奥的抽象, 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在施莱尔马赫的《社会行为理论初探》一书中, 找到充分的证明。这本书谈的是对系统化认识。早期浪漫派的浪漫主义作家的许多观点, 是在他们的刊物《雅典女神殿》中以格言形式零碎地表达出来的。这些人从费希特所倡导的纯主观主义理论出发, 开始对人类的存在重新评价。他们认为, 既然这个世界依靠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我们当然可以用不断进步的、奇妙的中华民族主义来重新塑造它的创造性想象。在这一点上, 这些艺术家由于这个原因而占据了最高地位。艺术品有某种调解作用, 它用近似于真实的象征手法, 描写艺术家所认为的先验王国的景象。而引导艺术家走向这个王国的捷径, 正是他的想象。这种复杂的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直觉, 它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后期浪漫派的代表是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和阿尔尼姆, 他们宣扬天主教, 美化封建制度,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民歌的收集与整理方面, 如他们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的号角》以及格林兄弟所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流传至今, 被广泛传诵。这一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霍夫曼和沙米索代表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比较积极的一派, 这一派后来流传到了海涅, 则发展到革命民主主义的高度。

海涅最著名的诗体旅行游记《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 他自称这部长诗”是一个崭新的品种……它将显著一种比那些最著名的政治鼓动诗更为高级的政治。“因而长诗的政治很强, 反映了诗人较为成熟的政治思想观点。同时, 海涅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对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也在长诗中得到充分显示。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简析 篇10

一、达利 (SalvadorDali, 1940--1982)

对于萨尔瓦多·达利这位西班牙艺术家和他的艺术, 人们总会将这位20世纪的艺术天才与偏执狂、白日梦和精神分裂等病态现象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作“艺术怪才”, 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超现实主义者, 可以说是超现实画家中影响最为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

达利与1929年正式加入超现实主义的行列。他以精确的写实技巧为依托, 以荒诞离奇的形象组合为特色, 追求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梦幻效果, 试图将一种虚幻的悖论情境表现为一种可信的现实。他给自己设定的基本理论是“偏执狂批判法”, 他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解释为用一种达利式的幻觉来取代可视的现实。实际上, 这是一种用随意的妄想来取代现实的创作方法, 就像精神病人沉迷于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个世界一样。油画《欲望之谜》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早期作品。一个巨大的、生物状的怪异形象统治着整个画面, 在它的躯体上有两个空洞, 表面还布满了凹陷的卵形, 其中重复写着一个词汇——我的母亲。画面上达利自己的头像连接在这个形象的末端, 孤寂的大地, 单调的地平线, 处处彰显出忧郁怪诞的气氛。从专业层面上看, 达利继承了许多基里科的造型语言, 如荒诞不经的构思和局部的真实描绘, 死寂的阴影与单调的地平线, 以及那充满忧郁气氛的静谧, 而最能够代表达利妄想狂特质的形象符号, 莫过于那些软塌塌的钟表。此类作品如11933年的《柔软的时钟》、1979年的《欲望的延伸》、1980年的《记忆的延续》等, 基本上软化的钟表伴随了他一生的创作主体题材。

视觉的多义性也是他关注的另一个主题, 在他的作品《有伏尔泰的奴隶市场》中, 伏尔泰的形象与西班牙贵族的形象交叠在一起。而在他的作品《水中的倒影变成大象》中, 他展示了一种高超的在形体之间自由变幻的技巧。而在1936年他创造的《内战的预感》, 背景是西班牙内战爆发, 达利出于对暴力的恐惧和厌恶, 整个画面运用了被拆解的、零散的肢体自相撕扯着, 狰狞的面容, 可怕的魔爪以及布满瘤的肉身, 充满令人窒息惊恐的气氛, 令人悚然。

纵观达利的艺术, 有一点是肯定的, 他对潜意识幻境的表现是主动的、自觉的、戏剧性的。达利的艺术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 用艺术的形象把潜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及梦境转变为一种现实景象, 揭示了潜意识存在的真实性。他的艺术直接指向人类的心理层面, 这是对形式主义艺术风气的抵制和否定。达利继承了基里科、恩斯特等人的造型语言, 采用写实的局部描绘与整体性荒诞组合的表现手法, 将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极致。

二、马格里特 (ReneMagritte, 1898—1967)

马格里特的个人气质与达利相反, 他不喜欢抛头露面, 不喜欢嘈杂的纷争与喧嚣。真正给马格里特带来深刻启发和影响的是基里科的艺术——玄妙, 静谧, 富于哲理, 以及不遵循任何现实逻辑的组织画面的方法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 他开始在这个方向思索自己的风格。马格里特最有名的一幅作品是《形象的背离》, 它是马格里特对形象表述与语言表述、事实与幻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探索。画家用写实手法画了一个烟斗, 但是又在下面用工整的比利时文写下“这不是一支烟斗”。作者表明了一个深刻而且重要的观念, 即绘画中的物体只是现实中事物的一种形象化的表现, 在本质上它们是不能同等对待的。可以说这种观念如果在一个古典主义画家来看的话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但是马格里特却认为绘画的世界实际上收拾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事物并不遵循物理规律而是遵循形式、情感的规律。他就是要打破这种平面障眼法或者混淆古典主义的空间效果。

马格里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营造一种违反经验与逻辑的视觉错置的效果。可以说, 在他的作品中, 他或者改变了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或者混淆了绘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或者营造一种奇妙的空间效果。如在他的作品中, 巨大的岩石悬浮在半空中, 戴着圆顶礼帽的男人像雨一样落在静悄悄的大街上, 形体变成了容器, 一层层累积起来。在这幅《强奸》作品中, 他的反古典主义思想达到一个高潮。作品中形象是一个女性的躯体, 但它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物的头部, 而女阴部看起来像是嘴巴。这个形象的脖子挺起, 暗示着男性生殖器的特征。这幅作品可能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某种体现, 马格里特刻意使古典主义画家笔下的女人体变成一种粗俗和阴暗的象征。《强奸》被超现实主义者们认作是他们理念的重要作品。布勒东在1934年也用这幅作品作为他《什么是超现实主义?》一书的封面。

资本主义,还是知本主义? 篇11

花曾艳丽草曾青

千雨荷

朦胧灯光里,芳菲陶醉地看着镜中的自己:五官还是那么精致,皮肤还是那么细腻,只是,如今的她只有在昏暗的灯光下才能重拾朦胧的美丽了。

她叹了口气,看看钟:快8点了,今天晚上她是有事情要做的,不像以前的夜晚那么无聊———好朋友萍接受电视专访,要在今晚播放。芳菲把这个好消息也告诉了丈夫建强,毕竟,他是萍当年深爱过的人。但建强根本不感兴趣:“我忙得很,哪有空看那个呀!”是呀,他忙得很,他一向是个追逐美丽的人,外面多的是新鲜的美丽,他哪有空待在家里!

打开电视,芳菲一边看广告一边敷面膜。想起中午的酒席上,有冒失鬼讨厌地问起年龄,她万般不情愿地说出后,旁边立刻有人说“不像不像,你挺显年轻的。”这话在说的人也许是真心,落到她的耳里却如一枚刺。从小被人夸美丽,可是美丽终究是短暂易逝的,人过中年以后,她感觉到比一般人更多的委屈和不甘,只觉得上天太残忍,给了她一件精美的礼物,还没等她炫耀够呢,就毫不留情地收回去了。

主持人在朗声介绍:“我们请来的是全省十佳律师之一,曾萍女士!她以高超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爱心在司法界赢得了声望,今天她将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故事。”在热烈的掌声中,萍神采奕奕地登台了,粉紫色的中褛、银色的胸花,很好地衬托出她含蓄、知性的内质,看着这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芳菲的心酸酸地疼了:原来,丑小鸭真的是会变的。虽然她的脸看上去沧桑几许,甚至要比同龄人显老一点,但多年拼搏后得来的自信与淡定给她整个人抹上了一层独特的光辉。

萍微笑着说:“……我从小就长得很难看,因为一直有个漂亮女同学反衬,我对自己的难看感受就更深了。她很风光的,我们一起当知青下乡那会儿,她每天几乎不用怎么动手,很多人抢着帮她做事,而我就不同了,种地、垒砖、烧石灰,样样都得自己来,那时我羡慕死她了……”

芳菲也笑:是啊,那时的自己是多么骄傲,以为什么都不用费力,姿色就是自己一辈子的依靠。

“后来我喜欢上了一同下放的一个男生,爱得很痴。可是他选择了我那个漂亮朋友,当时我痛不欲生,我记得自己坐在山上想,我的存在毫无价值,我宁愿做一根草,因为,草与草之间都长得差不多……”

看着浅笑的萍,芳菲的眼睛有点湿:建强当年选择了自己,让她再一次感觉到姿容的优势,受惯呵护的她,当时并不能体会萍的痛苦。

“从那以后,我接受自己不美丽、不容易受到重视和欢迎的现实,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我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刻苦攻读,让事业丰富自己的人生……”

说到这里,一直微笑的萍,眼里有了泪光:“这么多年的经历,使我学会接受命运给我的一切,把握自己能把握的,珍惜自己能拥有的,我内心充满了自信和快乐!”

节目结束了,芳菲久久地陷在沙发里一动不动。稍微懂事以后,她就习惯于以相貌评判女人的价值,所以她用全部的精力去维护自己的外表,但美丽又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张小娴说:女人最大的敌人不是第三者,而是岁月。是的,姿色当然是女人的资本,但是岁月却让它不断贬值啊!

半晌,她拿起电话拨通萍的号码,对面立刻传来萍热情的声音,芳菲真诚地说:“你的表现好极了。说真的,如果有来生,我希望下辈子做个像你那样的人。”

萍咯咯地笑了,她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下辈子,如果有得选择,我还想尝尝当美女的滋味呢!”

【小辩论】

“姿本派”与“知本派”的唇枪舌剑

整理/罗西

关于“姿本主义,还是知本主义”这个论题,我们邀请了4位代表,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

知本派:吴健豪,男,29岁,IT从业员;钱丽,女,37岁,报社记者。

姿本派:李薇,女,27岁,公司职员;江渔,男,32岁,经济工作者。

吴健豪:女人用什么做人生资本更可靠,我想不能泛泛而谈,而应把它放到不同的环境里去考察。比如对女人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在婚姻里美丽有多大作用?历史上的四大丑女所嫁的都是名人大丈夫,排名首丑的嫫母的丈夫还是黄帝呢。可见嫁得好不一定非要有美貌作保证。

李薇:你举的例子太特殊,不足以说明普遍情况。我们明明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美女能凭借她们的美丽挑选更好的婚姻。通常的情况是,女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去钓取男人的财富和权力。如果美丽的资本足够雄厚,也许还不仅仅交换到一张“长期饭票”,弄不好可以获得一部“自动提款机”。

钱丽:可是这样交换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婚姻呢?!对姿本女人穷追不舍的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人的外貌,外貌总是要凋零的,如果这个女人只把资本押在外貌上,没有内在的东西可以替补,她在爱情婚姻上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而知本女人更注重在内质上做文章,她们生命中的男人大多是看重智慧胜过看重外貌的人。这样的男人更经得起风雨的侵袭,更容易与自己的女人在坎坷中携手同行。

江渔:凭心而论,有几个男人找女人是找德、找才,而不是找脸蛋的?女人喜欢男人的“学问”,男人喜欢女人“问学”。再蠢的男人在女人面前,也会装出高深莫测的样子摇头晃脑一番。哪个男人会喜欢一个像老师一样的女人?

吴健豪:这样的男人他找的真是爱人吗?不,他只是要满足虚荣而已。

李薇:我只请问你:如果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改为丑八怪,其余一切描写不变,宝哥哥还会为她坚守“木石前盟”吗?

钱丽:那我同样请问你:如果将林黛玉的美貌维持不变,但她只知道以自己的美丽为资本,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宝哥哥还会引她为知音吗?你看过《简爱》吗?它的女主角就是一位知性女子!

李薇: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夏洛特小姐最终都没有得到她自己所爱的人。所以《简爱》这本书,说到底,是一个美好幻想。数千年形成的观念对男子要的是才,对女子求的是貌。提及女人,首先被称道的仍然是她的美丽。有才无貌的男子是可敬的,而有才无貌的女子则是悲哀的。美貌是女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女人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重要的资本。

江渔:美丽是稀缺资源,它有一个优化配置的问题。女人有权用自身的美丽谋求最大收益,如利用自身的美博得自己最中意的男子的爱,运用自身的美谋取最好的职业等。女人的美对女人的成功有很大的促进力。

吴健豪:说到成功,说到职场和事业,那就更是知本女子的领域了。作为职业人,能力才是关键。任何企业都需要敬业、勤奋、勇于创新又善于合作的职员,而不是只能坐着吸引人眼球、害得男员工分心的美女。

李薇:嘿嘿,美女就只会害男员工分心吗?其实你自己心里也不得不承认,美貌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张通行证一张优惠卡,更容易获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江渔:以商业谈判为例,如果是两个男人之间谈判,他们彼此都会寸土不让,但是,如果一位美丽的女人与一位男子谈判,男人常常会作适当让步。美丽为女人博得了收益,她在谈判中取胜,公司会给予她相应的回报,这就是她美丽的职场优势和资本。

钱丽:记得年初智联招聘就曾做过一项大规模的网络调查:“女性在职场最重要的资本是什么?”结果,高达67.9%的网友选择了“能力”。

吴健豪:女人就像电源,自身能量的不断蓄积与衰减,常常会导致电压的改变。一个贫穷、朴素但却有上进心的女人,她可以通过不断汲取知识和培养外在气质及内在魅力,来达到提高与升华自己的目的,从而使自己的电压由低变高。一个美丽漂亮但却没有上进心的女人,如果她总是用美丽作为名片去捞取大千世界的灯红酒绿,用漂亮作为资本去赚取花花尘世的纸醉金迷,那她就会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使自己原先很高的电压变得很低直至为零,再也无法把青春岁月启动。

总结陈辞

姿本派:造物主给所有外观悦目者都赋予了优先的条件,漂亮的人已经免费手持成功的入场券。更何况千百年来,因为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漂亮更是女性的天职。因此,假如你漂亮,恭喜你!假如不漂亮,一定要设法令自己看起来漂亮!同时,好好地利用你的漂亮,大大方方地以它为资本,去为自己争取美好的生活!

知本派:以美丽做资本也许能换取一时的舒适,但它不足以支撑起你整个人生,而以知识做资本才能确保你的最终独立———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自己更可靠呢?你是知识的主人,但你只是丈夫的配偶。培根早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现在仍然是真理!

不做平庸美人

南方

谁说美女是花瓶?从现在起,关照自己的心灵、不断增长智慧;从现在起,为气质化妆、为精神美容,做个优雅自在的完美女人!

1.拥抱自然

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一定要拥抱大自然。请在每天散步时深吸一口新鲜空气,然后欣赏今天的天气,无论它是阴是晴、是寒是暑。散步途中,你有没有看到青翠的树、唱歌的鸟儿、盛开的花朵?在自然的怀抱中会让我们更沉静,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

2.每天阅读15分钟

世界有十分美丽,但如果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但如果远离书籍,将失掉七分内蕴。好书是女人气质、精神永葆青春的源泉,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成熟。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个月读两本书,一年读大约20本书,一生读1000本或超过1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

3.欣赏音乐

音乐是女人的公开情人,没有音乐的生活单调乏味。欣赏音乐需要投入、需要想像,善于欣赏音乐的女人会多一分感性、多一点细腻,在男人眼里总有着神秘的魅力。音乐抚慰人的心灵,心情不好时听一段钟情的音乐,让自己的思绪随着音乐飘荡,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烦恼已烟消云散。

4.追寻你生命中的导师

追求理想的人一定会找到这么一个人,他能够洞察你的潜力,祝福你新的尝试,让你在失落时,永远看到希望;让你在得意时,不要偏离轨道。他跟你一样深信你会成功,在平时是你学习的典范,并在特别的时刻,助你一臂之力。找到生命中的导师,会为你的成长提供巨大的助推力。

5.利用一切机会汲取知识的营养

除了书本,你每天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进你的知识。假如遇到一个印刷工人,他能教会你许多印刷的技术;遇到一个建筑工人,他能告诉你建筑方面的技巧;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他做人、做事的经验,你能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世故和人情。从每个可能的场所,努力汲取知识的营养,可以使你胸襟开阔,不致流于狭隘、鄙陋。

【男声道】

选谁做妻子?

我们在网上专门针对男士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美丽而不思进取的女孩和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但长相有点困难的女孩之间,你会选谁做妻子?

飞雪残剑:我选前者。女子之才,拥有能识别真、善、美的正常社会能力便可,主要是让人感觉可爱。难道要让每个女人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都英语六级?那不是为人妻的必要条件。

一见你就笑:记得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有句台词:“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如果选择前者,时间久了在文化修养、思想意识、生活品位上肯定会相差很远,不分才怪,并且漂亮的女人我养不起,也不敢养。

四魂之玉:爱美女是男人的天性。不过咱一老百姓,虽有同样的男人野性,可没有缴获战利品的装备。罢罢罢,还是挑那个外貌过得去,但人更贤惠的吧。

浪客剑心:不论美丽与否,我都会选择不思进取的女孩子,要不然怎么能显得出我们男人的伟大啊?呵呵,其实我喜欢单纯的女孩子,不要懂太多,只要活泼可爱就好。不是还有我吗?就算天塌下来不是还有我扛着吗?

70年代的一棵树:都不娶。前者可能只会带给自己短暂的快乐。后者娶了的话,估计自己一生都得不到快乐———爱美之心一生有之。

【女声道】

整容还是进修?

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网上专对女性进行调查,以期广泛地了解女性更看重姿本还是知本:如果你本来一穷二白,现在给你一笔钱,而这笔钱的用途只能二选一:整容或进修,你会选择哪一样?

鸠兹微雨:我是不会用来整容的,不是说自己不想做美女,而是觉得生命比美貌更重要,你想想万一一不小心给整坏了可怎么办!还不如学点实在的东西,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根基。

坐看落花空叹息:每个人都会在乎长相,说不在乎那是假的。整容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生活得更积极,所以,我选择拿这笔钱整容。

阳光儿:当然是进修,进修赚到多些钱再考虑整容!起码找到的整容医生也好一点。

爱哭的鱼:现如今,求职应聘都是美女吃香。想想天津女孩张静吧,10年求职无一成功为求生存下定决心去整容。这个浮躁的社会已经狂热地爱上了外表的美丽,作为个体只有顺应和接受,所以,我觉得,相对于进修,整容是条捷径。

暗夜花开:美丽是每一个女孩的梦想,可惜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先天得到这份幸运,但我们凭什么就不能在后天试一试呢?下岗的还竞争上岗呢!

第二眼美女修炼法则

玫瑰

也许很多“知本”女子没有天生丽质,不可能在第一眼被惊为天人,但是只要用心,在追求知识充实心灵的同时抽点时间呵护自己的脸蛋和身体,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姿本”也加加分,让人在看第二眼时充分感觉到你内外兼修的魅力!

定期为肌肤加氧:没有什么比面膜更能快速而有效地营养肌肤了,绒布质的面膜和膏体的最理想,一般一周一次就好。

秀发细照顾:每天洗发是对头发最好的保养,尽量将洗发液与护发素分开使用。

装扮的智慧:怎样在社交场合显得苗条、性感和优雅?选择酒红色或紫色的晚装很得体,白色虽然是经典的颜色,但特别要求身材,黑色则挑剔肤色,只有酒红色和紫色看去有收敛感,而且很入时。日常着装中永远不要选择那些松松垮垮的款式,也不要穿看上去廉价的暴露的衣饰,越是用料少的衣饰越要质地高贵。还要记住夏奈尔的哲学:香水是女人最后一件配饰。

由内而外的美丽:生理期前后吃点红枣莲子汤、乌鸡白凤丸是不错的;每天晚上喝一小杯干红可以调整女性的内分泌、暖子宫、活血化淤,第二天早上起来会有自然红润的颜色;木瓜瘦肉汤、白木耳羹、燕窝羹等等都是上好的女性滋补品。

体态是青春的标签:买一块小地毯,在音乐声中运动一个小时左右,达到一定的排汗量,并尽可能活动到那些平时很少用的关节与肌肉,运动后去泡个热水澡,滴上几滴香精油,让皮肤得到最大的放松。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就能看到自己光泽的肌肤与轻盈的体态。

相对主义 篇12

存在主义者会告诉你:你就是你, 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你只能保持你自己的主体性, 置于对象之外通过自由地选择, 让自己的对象虚无化, 把这个对象化的你从它浑浊的背景中体现在自己眼前。这时你才具备超越对象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也就是人所独有的。正因如此, 萨特才会宣称“只有这个理论配得上人类的尊严, 它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1]而且, 在存在主义者的世界里是没有“天生”的, 并没有“谁生来就是懦夫或者英雄, 是懦夫将自己变成懦夫, 也是英雄让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样的可能性将会是永远的存在, 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 不再是懦夫, 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是英雄。”[1]

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歌德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 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 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 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负担起来”的存在主义与歌德的这句名言可谓殊途同归。

“当我们说人要对自己负责时, 我们并非是指他只需对自己的个性负责, 而是他应当对所有人类负责。‘主观主义’这个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指人类的个人自由, 另一方面也指人类超越不了人的主观性。”[1]存在主义者坦言人类是必须遭受苦痛的, 他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承担其责任时, 他不能完全意识到他已然为自己的将来作了选择, 而且通过这样的行动同时成为为全人类做出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的时刻, 人是没有办法摆脱那种整体的、重大的责任感。”[1]

著名人文学者徐岱曾说过:“所谓幸福人生, 就意味着绝不逢场作戏和随波逐流地对待自己。”倘若你不“幸福”, 那你依然“不存在”。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当我在用属于我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来决定我的选择从而突显主体性时, 我的价值观和个性难道不是已经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了吗?这难道不是一种随波逐流吗?一个人呱呱落地之时已经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而这样的存在要比所谓的“理性”的存在更符合存在主义的观点。当你在思考并做出抉择之前,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需要思考“思考”本身?当你反思之时, 你是否也应当进行“反思之前的我思”?存在主义者就会告诉你, 是的, 你需要。只有消除所有现成的观念, 你才能真正置于对象之外而进行自由的选择。这时你的选择才是主观的、负责的、有意识的。

那存在主义是否是一种对人生采取绝望态度的悲观主义哲学?当然不是。“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 或者在我们的行为行得通的许多可能性之内。”[1]你把杂念全都掏空, 只留下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 这样你才能宁静致远。“当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 而不要征服世界’, 他基本也是同样的意思——我们不应当怀揣着希望行动。”[1]所谓的希望就是空想, 这当然不是悲观, 倘若说悲观主义要比乐观主义更深刻的话, 那只是因为人们常说的乐观往往是盲目的。而谨慎的乐观应当更能提升人的信心, 存在主义就是如此。“然而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 除开行动, 没有真实。”[1]只有付诸行动, 人才能成为自己, 你的一切就是你的行动给予的, 而我们是由我们自己所造就的。当我们明白了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后, 我们选择的行动就要担负起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撇去真实的行动, 人的一切便是不存在的。

给予人自我的意识, 教人谨慎而乐观地行动,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二、存在主义的影像表达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流行极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影响了许多艺术家, 伯格曼、基耶斯洛夫斯基、安东尼奥尼、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大师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当时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兴起, 以法国为首的欧洲电影毫无疑问会受其影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更是在其代表作《筋疲力尽》 (Breathless) 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在悲伤与虚无之间, 我选择悲伤……你呢, 你选择什么?”

“选择悲伤, 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 要么一无所有。”

这样极端的表达也体现了如文章中所说的, “存在主义并不是一种提倡美学的道德观”[1], 而萨特关于自由意志、责任、在一个无神的世界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等方面的一些观点, 已经势如破竹般渗透大众文化圈。“1989年, 美国导演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的电影《重罪与过错》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同样把萨特的观点神采飞扬、妙趣横生而又惟妙惟肖地演绎成一个当代谋杀故事。”[2]全片由两个毫无关联的故事组成, 人物与情节独立。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医生马丁·兰道因外遇而倍感自责, 想与他的情妇安吉莉卡·休斯顿分手, 对方却不同意, 于是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请杀手将她谋杀。第二个故事则是导演伍迪胸怀大志却无法施展才华, 他答应为他的妹夫阿伦达摄制一部电影, 把妹夫打造成所谓的喜剧之王, 但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 他却因志同道合和助手米亚法罗产生了情愫……

影片的两位主角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絮叨。而二人的絮叨都指向一个原因, 那就是内心的空虚——爱情的虚无导致了医生的空虚, 而知音难觅的苦恼则更好地诠释了电影人的空虚。伍迪·艾伦独具纪实风格的影像也颇有存在主义色彩, 在电影的结尾, 片中的利维教授说道:

“我们一生中都要不断面对痛苦的抉择、道德抉择。有的选择还意义重大, 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 我们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实际上是我们所做的选择的总和……”

这段台词正是阐释了萨特说的:“在存在先于本质的前提下, 人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 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 什么都不是。”[1]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传播, 那些从未读过萨特著作的人, 也许会被他这种从其他渠道流落到他们手中的观点所影响。

进入新世纪, 电影艺术依然深受存在主义影响, 无论欧洲、亚洲, 富含存在主义美学的作品都层出不穷。其中哲学专业出身的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的众多剖析人性的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存在主义的深意。在存在主义几乎与荒诞画上等号的今天, 朴赞郁用另类的写实手法, 把哲理与人性都蕴藏于光影之中。

在朴赞郁的镜头下, 人的分裂、异化一览无余, 人与人是对立的, 人与社会是疏离的, 人的个体生命是虚无的。“人只要存在, 就必然焦虑”, 人的焦虑在其代表作《老男孩》中被有限的影像无限放大。《老男孩》是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二部, 影片讲述了崔岷植饰演的中年男人吴大秀, 一生浑浑噩噩, 一天, 他在女儿的生日宴醉酒后, 返家途中意外地被绑架, 关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房中摆着一台小电视, 一头雾水的吴大秀, 从电视上获悉, 外面的世界已经“大乱”, 妻子被杀, 女儿失踪, 而自己成了犯罪嫌疑人, 被警方通缉。吴大秀开始疯狂地修炼, 一心只想报仇雪恨。直到15年之后, 吴大秀重获自由, 他拼命地找寻真相, 而在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中, 复仇的对象却一步步指向自己, 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被人精心策划的陷阱, 影片最后, 当谜团揭开时, 吴大秀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了断了这一切……

萨特那句著名的“他人即地狱”和该片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 片中的复仇者们互为地狱的存在, 而被囚禁的主角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人作为个体却拥有绝对的自由;更用畸形的恋情佐证了“把情感、个人忠诚和具体的爱作为道德基础——无疑是做了一个不负责任的选择。”[1]影片最后体现的复仇的无意义正是人生的虚无所在, 选择是可能的, 但是不选择却是不可能的, 人当然可以作出任何选择, 前提是要自由承担责任。萨特曾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严峻的乐观主义”, 因承担责任的痛苦而严峻, 却又因人的自由而乐观。这二者的失衡也正是电影《老男孩》中的悲剧诞生的原因。

三、结语

毋庸置疑,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存在主义思潮对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不仅因为它风靡之时正巧遇上了对世界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电影新浪潮, 更是当代电影导演哲学思考的一个出口, 我们也期待着更多饱含哲学深思的影视佳作。

摘要:自哲学诞生以来, “存在”的问题就一直在探讨范围内, 如柏拉图认为是“理念”, 马克思认为是“物质”……然而建立在纯粹的主观性上——建立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上的存在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靡一时, 其主要代表人物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篇为存在主义辩护的文章, 同时也应该是存在主义的相关书籍、文章中最通俗易懂的。试图通过世界一流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来佐证萨特该文中的“人道主义”表达, 同时体现出存在主义对电影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电影

参考文献

[1] (法)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 汤永宽,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2] (美) 理查德·坎伯.萨特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 [M].李智, 译.北京:中华书局, 2014.

[3] (法) 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4] (美) 马克·T.科纳尔, (美) 伊恩·J.斯考伯.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M].李宏宇,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5]张先云.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1 (2) :162-167.

上一篇:金融专网下一篇:正义感与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