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化电视广告

2025-01-02

媚俗化电视广告(精选12篇)

媚俗化电视广告 篇1

摘要: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和媒体间的激烈竞争, 也使得民生新闻显现出媚俗化倾向, 这种倾向又使得民生新闻扭曲病态发展。如何避免媚俗, 匡扶正义, 这是电视新闻从业者必须探讨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民生新闻,媚俗化,理性

近年来, 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和兴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节目的收视王牌。

1 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表现及危害

民生新闻发展初期不论从新闻质量还是数量以及对老百姓生活的关注度, 观众都表示很满意,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民生新闻逐渐丧失了初期的发展活力, 百姓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荧屏, 显现出的枯燥乏味也致使民生新闻逐渐呈现媚俗化倾向。现今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播目的上, 繁琐空洞, 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导致电视民生新闻不再以传递上层建筑的惠民政策和利民措施为己任, 开始为迎合大众的兴趣点和百姓的好奇心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添加各种猛料、奇闻、八卦等信息, 来提高收视率。这种现象在地级电视台比较严重, 不仅可以增加收视率还能够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如岳阳民生频道从2009年的新闻零距离和岳阳经视新闻, 到2010年的民意直通车, 再到2011年的新闻20点, 再到2013年的民生视界直至最终停播, 从开播初期以健康的社会导向为出发点, 到因行业竞争的愈加激烈, 导致发展艰难, 为改变现状, 更换栏目名称, 抓新节目内容, 却忽视了新闻媒体原有的社会责任, 开始以经济利益为着重点, 缺失了社会性和服务性, 导致最终停播。

在传播内容上, 追求刺激, 淡化新闻严肃性。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无可厚非, 但如果为了吸引经济广告而刻意追求收视率, 就会导致新闻传播走上歪曲道路, 在传媒内容上就会不自觉地去讨好观众, 为吸引观众眼球, 满足大众的好奇和感官刺激, 往往就淡化了新闻的严肃性。如2015年1月发生的姚贝娜去世捐献眼角膜事件, 有的记者为抢报道、抓头条, 不顾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与同行之间产生恶性竞争, 相互诋毁, 严重偏离了社会民生新闻的发展轨道, 这对媒体对观众都是一种伤害。

在传播形式上, 重复庸俗, 偏离新闻传播初衷。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闻题材充斥荧屏, 观众的态度由稀奇变为习以为常。新闻的类型来源是有限制的, 越取越少, 但每天还在报道, 以至于大量没有意义的新闻或炮制原来的新闻搬上荧屏。如炮制某明星的私生子, 作为新闻标题, 要不就是重复报道百姓的琐碎生活, 毫无创意和创新之言, 给人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

在传播效果上, 偏激报道, 忽视媒体责任感。这种现象主要是在报道新闻中主题人伤天害理的行为和惨不忍睹的做法时, 新闻播报人情绪过于激动化, 对于这种错误行为, 认为使用什么样的词语都不解恨, 如:某电视台在2013年的一起特大杀人持枪抢劫案的报道中, 新闻工作者把持枪人作为该枪毙的罪犯进行报道, 这个判决在法院还没判决之前就给犯人定了刑, 用了大量的词语渲染, 如遭天杀、天理难容、立即枪决等。这种偏激的报道方式使其偏离了法律程序。正确的做法是对所报道的事物应有某种责任感, 理性的思考问题, 即要坚持正义又不能随心所欲, 应全面理解新闻的价值意义, 以平和心态达到真是报道的目的。

2 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原因分析

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的走俏和热播, 各个电视台也开始出现盲目复制、毫无新意的恶性竞争, 使民生新闻在信息传播上风格形似、内容接近, 失去了原来的新闻忠诚度, 造成民生新闻步履维艰, 从而使部分电视台为追求更高的收视率, 开始走新奇、异样的发展道路, 使得媚俗化、娱乐化等现象渐渐出现在了民生新闻的屏幕上, 造成民生新闻忽略传播内容和要旨, 以高收视率作为节目的好坏评价标准成为当今众多电视台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 追求收视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 长期压抑的享受欲望被激发, 长此以往, 使人们逐渐失去了理智, 开始对敏感、暴力、色情、八卦等新闻感兴趣, 这一苗头被新闻工作者成功利用, 恰好收视率又是新闻传播业的生命线, 这样多重因素的加权作用最终导致民生新闻的制作理念开始发生改变, 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利用当前社会上的敏感字眼, 采取搞笑、无厘头、夸张等手段满足大众的好奇心理, 以赚取高收视率, 进而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 这种模式简化为:敏感字眼=大众好奇心理=收视率=广告收入=RMB。

二是媒体角色发生变化。娱乐是人天生的本性, 在文化消费时代, 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生理学上讲, 娱乐可以让人放松, 可以宣泄压抑的情绪, 调节心态平衡。大众的价值取向丰富多样, 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爱好需求使得电视新闻出现了分化, 再加上传媒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只是简单的重复工作, 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的信誉度和社会效应。

三是社会大众的认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开始对媚俗化的东西感兴趣, 如敏感的政治问题、窥探明星私生活、色情、暴力等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利益。媚俗化还可以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 因此, 民生新闻的媚俗化也就顺理成章被一部分观众所接受。

四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全球化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项目, 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低俗内容的电视节目也随之涌入, 国际上的一些敌对势力也利用影视产品来进行文化入侵和渗透, 有意扰乱我国社会安全和稳定, 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 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3 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应对策略

为抵制媚俗, 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民生新闻的采编要在“增强四种意识”上下功夫。

3.1 要增强平民意识, 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

民生新闻要始终坚持平民视角, 贴近群众生活, 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为着眼点和立足点, 坚定平民立场, 密切关注与普通大众亲身利益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在报道方式上, 采用平民叙述方式, 用人们常见的、常用的亲切朴素语言和手段传递信息, 为普通百姓代言;在报道的利益取向上, 以平民的利益为落脚点, 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生活态度, 传递朴素的人性之美, 摒弃花边报道, 让老百姓真正成为民生新闻的主体, 真正制作出有质感有文化水准的好新闻。

3.2 要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报道深度和厚度

民生新闻不能单纯的停留在反映民情和提高收视率层面上, 应把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作为重点,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针和牵引, 使的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当然, 民生新闻也不能空谈大道理, 要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纵向层面, 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和解读形式, 它一直是以贴近大众、服务百姓为发展宗旨, 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大众的生活实录, 同时还有较强的地域性, 应注重老百姓的的愿望和需求, 尽量避免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 特别是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环境下, 要关注的民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扩宽视野, 实实在在反应大众的心声, 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 真正体现宽广的新闻视角。

3.3 要增强观众意识, 讲究新闻报道的技巧

民生新闻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还必须强化观众意识, 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 就要考虑怎么创意观众才愿意收看, 就是要把每条民生新闻做的让观众愿意看。例如在报道理念、报道方向上有所转变, 甚至把报道内容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 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人物出现顺序记录讲述出来, 让受众融入其中, 更直截了当的了解事情原委。在现如今这个以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 民生新闻要想获得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还要坚持以“受众为本”的基本理念, 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 同时也要注重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不能千篇一律, 力求快速、新奇、独特等措施来吸引观众眼球, 只有这样, 民生新闻才可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3.4 要增强监管意识, 使监管有法可依

首先要加强法律监管。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电视节目媚俗化的治理有法可依, 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监管经验, 规范我们的电视节目。2005年, 美国国会通过的《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就是专门限制广播电视机构播出淫秽、下流内容和污秽语言等低俗化节目的法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来规范针对民生新闻媚俗化的问题, 只有建立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才能有效的制止电视节目的媚俗化问题。

其次要加强行政监管。电视媒体行政监管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主管部门的监管, 这可理解为党委宣传部门和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对电视日常宣传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要继续发挥好各级宣传主管部门已有的电视节目审评组 (阅评组) 的作用, 通过监审为主管部门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 对节目制作单位提出改进的要求;另一个层面是民生新闻制作播出部门的自我监管, 现在各级广播电视台都有审稿审片制度, 台长、主任、责任编辑应在节目的运作、审核、播出等各环节发挥好监管职责, 规范选题、拍摄、编辑、播出秩序, 从源头上抓起, 避免媚俗化苗头的产生, 同时要把民生新闻是否有媚俗化倾向作为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奖金分配挂钩, 从机制上遏制电视民生新闻媚俗化的产生。

再次要加强受众监管。受众是电视节目的接收对象, 他们对节目的评价对媒体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制定“媚俗”电视节目评价标准和违规处罚办法, 建立全面的受众投诉举报公共平台, 让受众根据评价标准及自身感受提出对节目的意见建议, 对电视媒体施加压力, 并最终与法律法规体系相辅相成, 逐渐使媒体形成一种严格的自我审查心态, 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收视素质。

总之, 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 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 要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感, 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 为公众传达正确可靠的信息, 培养受众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消费观,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为我国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统建.大众传媒媚俗化倾向与提升媒体公信力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媚俗化电视广告 篇2

论历史教学的通俗化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对通俗的语言是更加容易接受的,富有激情的通俗讲法更引人入胜.易中天老师凭借他丰富的知识,极富激情的通俗讲法,使众多的人对三国充满了兴趣.如若我们在教学中也能通俗化,那么学生对历史的情趣就浓厚了.在教学中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由浅入深的调动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最为简单通俗的.方法来讲述历史,从严谨的“正说”到简单的“趣说”转变;趣说不是胡说,历史教学千万不能成为演义野史.

作 者:武宜鹏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刊 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历史 教学 情感 通俗 趣说

浅析新闻媚俗化、娱乐化 篇3

电视新闻类节目媚俗化、娱乐化的主要表现

1.漠视苦难和死亡、缺少人文关怀

无论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到底有多少人死亡,还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都是新闻娱乐化、媚俗化发展到极致的表现。把新闻当竞技,把死亡当游戏,这是某些新闻工作者的失职,更是某些媒体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如果受众看待死人就像看待感冒病人一样,多而正常,那么受众就不会在乎,也就会失去起码的同情心。还比如:杨丽娟事件,媒体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恶意炒作,以满足一些人的好奇心理,而对弱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

2.打着“三贴近”的旗帜,报道低俗

有些媒体和记者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受众,一味地认为车祸、犯罪、婚外恋、色情、丑闻等才符合“三贴近”,才是老百姓的生活。也一度使得某些栏目成了车祸报道站,婚外情专栏等。当然,报道车祸、犯罪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媒体过了“度”,就会使报道陷入低俗。比如:某知名城市台在报道一名刚被从人贩子手中解救出的少女时,不是关心女孩在被绑时的苦难遭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而是过多地让女孩讲述受侮辱时的情况,以刺激受众。

3.法制意识淡薄,侵权现象屡有发生

有的对未成年人不加保护,有的对案件的嫌疑犯直接以犯罪分手相称,甚至对涉嫌卖淫的女青年用尽侮辱词汇等等。笔者认为:报道时,媒体和采访对象首先是平等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采访对象,无论他是未成年人、名人,还是罪犯,而不应该为了某些私利侵犯他人的权益。这一点,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真相调查)栏目就做得比较好。有些报道涉及到未成年人时,首先经过当事人同意,之后以马赛克处理,充分保护了未成年人的隐私。

4.以故事化为借口,滥用现场镜头

有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无限制地滥用现场镜头。比如某新闻节目报道车祸,现场镜头之充分、描写之细致令人毛骨悚然。还有一条新闻报道两村民因家庭琐事打架,镜头也是长时间对准两人打架的过程,甚至还对一方当事人受伤的地方加以特写。这让人不禁怀疑,电视节目是不是在宣传暴力,教唆犯罪7现在不少电视新闻节目中,滥用现场镜头的现象已如洪水般泛滥。

新闻媚俗化、娱乐化对城市电视台的伤害

新闻节目在许多观众看来,都是真实可信的,主新闻栏目更是传递着党的声音,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什么<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这足以说明电视新闻节目是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关注率最高的节目形态。面对权威不可动摇的中央电视台,以及齐头并进的省级电视台,如果城市电视台对新闻节目媚俗化、娱乐化不加以重视,势必给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城市台带来更大的伤害。

1.对媒体公信力的挑衅。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一些媚俗化、娱乐化的情节使得真实性往往被忽略了。甚至有些媒体为了抓新闻眼、兴奋点,“抢”受众,在有些事实还没有调查清楚时就急于将新闻发布出去,而等到真相大白时,受众才明白此前的报道居然是媒体的“猜测加愚弄”。久而久之,受众就会对媒体产生怀疑,当媒体报道新闻时,受众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报道是真的吗”?

2.削弱媒体的竞争实力。

比如:几年前,某两家电视台同时报道了一则农民工跳楼事件,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中把跳楼人和围观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主持人语气也是调侃的、奚落的。而另一家电视台则对跳楼者跳楼的原因立即展开了调查,并派出多组记者,立足于解决问题,走访了民工,采访了有关部门,不仅促成了这位民工问题的解决,还将拖欠民工工资这一普遍性问题的严重性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于报道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受众最终选择那种,这也是媒体竞争的结果。

3.受众的不断流失。

对于媒体来说,受众的不断流失就意味着自己生产的产品消费者越来越不买账了。媒体受众的流失是建立在前两点的基础上的。虽然有些媒体不断地对受众以媚俗化和娱乐化的报道方式进行“轰炸”来提高收视率,但受众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增强,一旦受众对有些媒体产生了怀疑,认为它不能代表党和人民的声音,受众就会自觉地选择一些权威的媒体。

如何修正新闻中的媚俗化和娱乐化?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为社会主义媒体,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个“祸福论”其实就是为我们的舆论导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

2.对电视新闻节目严格把关,坚持平衡的原则。

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作为“守门人”应对受众负责,严把质量关,坚持平衡的原则。新闻报道并不是因为有了娱乐化才有可视性、趣味性、大众性,不能本末倒置。适度的娱乐化只是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趣味性的一个手段而已,不应该因此低俗化、庸俗化,漠视新闻的本质和社会效应。更不能把一条新闻夸大其词,不问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专门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

3.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应坚守职业道德,肩负起治理媚俗化和娱乐化的责任。

对于新闻来说,真实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而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责任。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体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和媚俗化,确保电视新闻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泛娱乐化、媚俗化进行改正。

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篇4

“电视艺术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积极迎合, 也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愈加迁就”[1], 造就了电视界一片又一片浓厚的媚俗乌云蔓延开来 :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门深究嘉宾的私人隐私话题, 问题露骨尖锐而且没有意义, 只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 ;有的电视节目中, 节目编辑故意让嘉宾爆出极具争议或骇人听闻的话, 引发社会一片哗然 ;有的电视新闻则着重爆料节目中一本正经的嘉宾或主持人的丑闻和小道消息 ;还有一些电视剧篡改历史, 歪曲人物性格, 上演着不伦不类的历史闹剧……

通过这类愈演愈烈的“大众通俗文化”拥有的广阔市场, 不难看出, 现如今这种媚俗化趋势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电视节目以收视率为目的

首先, 从其艺术文化本质来说, “大众文化必须关系到大众切身的社会境况。”、“加入文化商品或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从中创造出关于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资源的话, 它们就会被拒绝, 从而在市场上失败, 它们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2]约翰·费斯克的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电视艺术要想被大众广为接纳就必须贴合大众文化的社 会背景, 接近大众的真实生活, 才能被接受。这就使得电视艺术在尽量通俗近人的道路上走向了媚俗的弯路。

当然,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媚俗化的节目往往是电视艺术中吸引力最强, 竞争力很大的一部分。这也许恰好反映了这些节目产生的初衷——收视率。受众需要什么, 市场就会流行什么。电视艺术媚俗化与现在电视信息传播的功利化和商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物欲横流, 金钱至上主义侵蚀着人们价值观的今天, 在收视率说明一切的电视界, 只要是流行的, 受欢迎的, 能换来最大利益的节目, 就是需要大力推广和生产的“文化产品”;只要是能提高关注率, 引起强烈反响的消息, 就是“有价值新闻”。

二、受众群体的变化

“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像大众文化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3]约翰·费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中如是解释大众文化的来源。由此可见, 电视艺术媚俗的种子也在大众的内部和底层。

的确如此, 现如今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 不再是上层人家的奢侈品, 反之, 其受欢迎程度更大的是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家, 忠于电视的人群大部分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庭主妇, 老人, 孩子。这样的受众更倾向于电视带给他们的短暂廉价的愉悦感, 追求“及时行乐”式的娱乐的宣泄。同时一些新颖的节目形式也满足了观众一些猎奇、叛逆的心理, 一些文化程度并不低的观众也承认他们有世俗的趣味, 那些绚丽的、无品味的文本, 能为他们提供快感, 虽然深知它们是无知低俗的, 是冒犯自身阶级标准和认识的, 但这种快感之所以能带来愉悦, 部分原因也正是在于它们冒犯着那些阶级标准及意识形态。这就为电视媚俗文化提供了成长的营养。

由此看来, 电视艺术媚俗化原因来自于大众文化本身、当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大众心理、传播观念等诸多因素, 其发展势头是不可避免的, 媚俗化的电视节目也实现了一定的消遣大众的作用, 但是“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4]电视艺术还肩负这引导社会价值观, 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教育下一代等重大的社会责任。它来源于大众文化并促进发展着大众文化。如此媚俗化的电视艺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传播媒体的公信力和权 威性, 错误引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且也会导致大众文化的衰落和狭隘化。

所以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更是亟待改善的, 只有摒弃粗鄙媚俗, 发扬电视节目的积极作用, 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才能真正展现电视艺术的魅力, 使其在新媒体时代仍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3]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个“通俗化”的科技特派员 篇5

———记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彭国平

彭国平,男,汉族,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人,曾任怀化市医药公司经理及科长、中方县中药材技术信息推广站站长,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参与编写省部级教材《药用植物创新育种学》,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省市课题研究10项,其中有一项获省级三等奖、一项获地市级二等奖、三项获校级科技进步奖。2012年3月修订了2项湖南省地方标准:(1)地方标志产品:隆回金银花;(2)地方标锥产品:隆回龙牙百合。2012年正在制定隆回金银花国家标准。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因地制宜,科技化“北药南引”工程

2010年, 彭国平老师积极响应湖南省委组织部的号召,到隆回县担任科级特派员。指导该县山银花等中药材的种植,指导的中心地区是该县周旺镇、高坪镇和北山镇,重点指导周旺镇和高坪镇的北药南引技术研究与应用,北山镇的百合种植与山银花北药南引工作。

隆回县小沙江镇20多年的种植经验充分彰显了种植山银花的经济高收益,但是小沙江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谋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就不得不另辟蹊径了。在隆回南面的十多个乡镇中有很多闲置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了引导这些地区的农民发财致富。彭老师细心指导隆回南面的周旺镇及高坪镇从小沙江镇引进了山银花的种植。山银花适合种植在高海拔地区,小沙江镇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山银花产量高、品质好,山银花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在3%以上,是国内知名的、发展最早的山银花产区。而周旺镇的海拔在250m左右,地理条件与小沙江镇相差甚远,于是引种地周旺镇种植困难也就不言而喻了。为解决了引种地与原产区自然条件差异大而造成的诸多问题,将周旺镇伍先彬、刘四华姐妹的山银花种植基地做为重点示范基地,展开了各方面的研究及指导。

刘四华姐妹基地位于周旺镇邓家村,由于种苗和移栽技术问题导致死苗现象严重,彭老师通过现场诊断,尝试了多种改善方法,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等挽救了部分树苗。但当地山银花的种植瓶颈并没有就此突破。在一年中,彭老师多次来基地进行关于中耕除草、枝条修剪与植株整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现场指导,在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使药农了解了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伍先彬基地为5年生老基地,基地原来的情况是植株基本呈自由式生长,老枝、病枝、徒长枝、残枝、密枝、丛生枝都没有得到修剪,枝条呈自然伸展态,很多主枝连着很复杂的多级分枝匍匐在地上或离地很近生长,植株透气性很差,病害危害较严重,于是他根据这些情况,及时制定了植株修剪方案,现场指导了修剪方法。在此基础上还修正了原有的施肥方法,改穴施为圈施,改施单一化肥为化肥与农家肥并用,保证了各方向根系能够获得相同的供肥条件,避免了各方向枝条生长不均匀的现象。针对“天不时,地不利”的情况,通过彭老师的研究和指导上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低海拔地区盛产植株的管理模式。尽管基地在上半年气温较低、雨水过多,极大影响到了山银花的产量,但还是奇迹般得到了高产。北药南引工程充分的利用了闲置资源,两大基地的成功极大地催化了隆回南部农民生产山银花的积极性,这些成功离不开彭老师的高度的工作热情及废寝忘食付出的努力。

亲历亲为,帮基层农户排忧解难 “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热情服务三农。”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农户,提高山银花新产区的管理水平和种植技术,提高山银花产量和品质,彭老师积极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凡是农户需求的,从不推诿。农民朋友们遇到问题时,他会及时进行分、解决,用通俗的农家语言解答深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能将科学理论转化成农民朋友的语言的人,是无法将技术传授给农民朋友,甚至无法与农民交流的。”彭老师说。农民只听得懂通俗的语言,“农民不懂什么叫沙质土壤,你解释成带有沙性的土壤,农民就会恍然大悟。”彭老师告诉记者。

彭老师默默地工作,热心地与农民交朋友,做农家事,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不挑剔,不搞特殊化,服务不拘泥于山银花种植,小到农家琐事,大到上千亩的基地建设规划,只要是自己懂得的事情有问必答,热忱为农民解忧排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向农民索取任何东西,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广大药农的称赞和好评。

有一次因为烧苗而造成大面积山银花的死亡,位于基层的农户没有科学意识,不知道如何解决,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跑去向彭老师求救。彭老师将山银花死亡的原因用通俗易懂的农家语言解释给农户听,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烧苗的问题就解决。从此,彭老师也就成为了农作物的120,老师说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是简单的想为基层农户提供一个咨询平台。甚至到现在,还会有农户将农作物连同土壤一齐搬到实验室咨询请教彭老师。彭老师总是笑意盈盈的给农户做答,让农户感到无比亲切,毫无生涩之感。在采访彭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接到了多个电话都是农户打来咨询有关如何种种植药材致富的。彭老师总是认真的对农户当地的地理位置、海拔、地势、土壤类型、土层深度、交通情况、水源、劳力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种什么,种什么收益大,种什么风险高。总而言之,只要是老师力所能及的,从不推诿拒绝,从不吝啬言辞。

针对山银花生产的技术瓶颈,特别在低海拔地区表现的一些特殊性,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分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田间管理方案。彭老师与药农、镇农技员、镇分管领导以及隆回县的技术专业人员深入基地,现场指导,现场解决疑难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彭老师的现场指导工作也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户们必须自己掌握山银花的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朝向种植山银花致富。农民是不懂深奥的科学道理的,教育的受限也导致了理解水平的受限,怎样才能使农户理解技术的原理呢?为此,彭老师在周旺镇主办了一次全镇的山银花技术培训班。反响巨大,当天有60多位农民朋友们带着对技术的瞻仰和渴求来到了现场。老师用通俗易懂的农家语言,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的农家语言。要解释烧苗的原理,彭老师就打比方告诉农民,菜吃咸了人就缺水要喝水,植物肥失多了同样会导致缺水甚至死亡,农民就会明白了。

高瞻远瞩,为隆回县农民出谋划策

隆回县除小沙江、虎形山以外的其他乡镇种植山银花的积极性也很高,发展形势喜人,对山银花的种植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现场考察、指导,发现大多数农户对山银花的种植技术不是很了解,在种植过程中主要依靠口碑相传,没有标准化或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没有形成统一的种植操作规程和模式,在移栽、施肥、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是主要的薄弱环节,大多数是想当然,如高坪镇茅坪村10组的杨理初,由于施肥不当,种植的400株山银花施肥后全部烧死;高坪镇红花村的罗孝凡基地,已经是种植4年进入盛产期的基地,但严重感染了白粉病,许多植株已经感染到了整个植株,根本无法救治了,在彭老师去现场前药农还根本不知道是得的什么病;对白蚁的侵害一筹莫展。因此,基层农户非常缺乏技术,尤其是新种植区农户对山银花种植技术更加缺乏,他们强烈需求实际性的技术指导,特别是现场指导。就是在老产区小沙江,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是比较混乱,所以无论是新产区还是老产区,彭老师都主张举办比较系统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班,按照山银花的生长规律和管理要求,在全年内有计划地分期举行培训。针对实际问题,将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

为了提升隆回县山银花产业科技含量与持续发展,使当地人民更好地发家致富,彭国平老师与隆回县科技部门与山银花产业管理部门协商,根据隆回县山银花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成了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与隆回县的战略合作。依托生科院在山银花等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药用成分提取与综合开发利用、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以及成果优势,以及已形成的以山银花为主要产品的科研团队。为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推动湖南隆回县以山银花为主导产业的中药材产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发展科技,提升产业自身内涵素质,不断开拓新产品、新用途、新技术,优化产业技术结构,提升本地产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竞争优势,再创科学发展产业新优势的战略。

媚俗下的雅致 篇6

关键字:月份牌;广告画;色彩;广告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53-01

月份牌广告画的兴起源于清朝末年西方资本的涌入,资本家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抢占中国市场,倾销本国的产品,获取巨额的利润。因此迫使他们寻找新的能被大众接受、所喜闻乐见的广告形式,于是试着用在中国有着传统历史和广泛影响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年画加配商品广告的方式来做商品宣传,再用当时先进的印刷技术大量印刷,通过这一变革,印刷精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宣传画海报初露端倪。具年画专家考证:月份牌最早出现在现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四马鴻福来吕宋大票行随彩票附送的一种《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此画出现后,月份牌这一名词就被沿用下来。

与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月份牌广告画也经历了经历了起兴、发展、高潮与衰退的过程。但按照月份牌广告按照其艺术技法、发展规模、艺术题材、创作群体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月份牌广告画,擦笔水彩画时期、樨英画室时期。这也是月份牌广告画从起兴到发展再到高潮的发展阶段。蒋英在《从传统到现代-月份牌广告画的三个发展阶段》中的三阶段是这样命名的:“吴有如与早期月份牌广告画、“曼陀风”开创月份牌广告画的新时代、“樨英画室”将月份牌广告画推向高潮”,同样也是阐述了广告画的起兴、发展与高潮。

早期月份牌广告画作者大多是年画创作者,他们技法娴熟,画工细致,符合人们传统审美观念,同时还在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画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师便是周慕桥,王淑兰教授的著作记载:“周慕桥(1868—1992),苏州人,是早期月份牌广告画的画师。他最初为《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配图,他的《十二金陵图》最为知名,画工流畅、精细。他的国画功底较好,出手很快,故作品数量极多。因他在传统画的基础上揉入了西画的造型和透视,视觉效果良好,加上色彩也比传统仕女画丰富,印上月份牌随商品赠送客户很受欢迎。周慕桥因此名声大振,订货者络绎不绝。”月份牌广告画依靠早期优秀的画师逐渐的走向成熟。

1914年上海画家郑曼陀创造了一种先用炭精粉揉擦出素描关系,然后再用水彩敷色,在半透明的水彩盖罩下形成细致柔嫩的肌肤感觉,同时又不失东方美人的神韵。这种擦笔水彩画的问世给月份牌广告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郑曼陀与月份牌广告画发展》有这样的描写:“郑曼陀是一位杰出的月份牌广告画的革新者,他所独创的擦笔水彩画法,把月份牌设计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并对月份牌广告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法细腻,格调柔和,适宜画年轻女子,不久便风靡整个上海。”这种耳目一新的画法,画师们纷纷放弃传统国画技法,采用擦笔水彩画法。创造题材也丰富起来,改变了当时画坛传统画法的古装侍女的图画,扩大到仕女、戏曲故事、胖娃娃、山水、民间传说等。 中外资本家争相订画,很快,擦笔水彩画成为主流。随着擦笔水彩画的兴起,基本确立月份牌广告画的绘画技巧与风格特征。

杭樨英的出现则将月份牌推向了高潮。杭樨英创立的“樨英画室”采用外国先进的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分工合作,大量创作生产,并合作研究美国彩色卡通迪斯尼和广告技巧,色彩更加艳丽丰富,构图有所改进,人物形象大胆革新,旗袍时装美女题材的大量出现,引领了月份牌海报的时尚新潮流。这种时尚主要体现在广告画的人物服饰、生活场景、生活方式上。题材的不断拓展,有表现追求新时代女性时尚与现实与理想的生活特点,还有表现进步思潮与思想。有文章这样描述:“‘樨英画室’创作严谨,业务讲究信誉,画师的全盛时期,每年单是月份牌的广告画就达80张,每月的收入可以在当时买一辆小轿车。”可见月份牌广告画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了。

月份牌广告画经历了这三个主要阶段之后,技法、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基本定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根据国情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引导人们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受到压制,导致月份牌广告画的商品经济的社会背景不复存在,商品促销功能消失了。从事广告画的设计师、画师都转到年画领域去了,以此,中国月份牌广告画走向了衰落。

月份牌广告画的兴衰必然给中国广告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环境下,以商业目的的广告画在艺术上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因此被称为具有强烈的“世俗风味和亚美术特征”,它的迅速兴起与繁盛适应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经济发展,随之瓦解与衰退也应为其时代特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也与艺术的自律性有关,总会有个兴起、繁盛、灭亡的过程同时也受设计师自身艺术创造力、科技水平等等有关。

月份牌广告画的兴起,不仅使中国广告业灌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发展了一代又一代绘画的改革与创新,在中国木版年画的基础是上,创造出新的绘画技法:木版年画与国画工笔技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传统色彩、擦笔水彩画技法、传统水墨造形再敷水彩罩染等,通过西方先进印刷技术,批量印刷,月份牌广告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擦笔水彩技法的发明与运用,产生了这种既不是中国画又不是西洋画的特殊绘画艺术形态,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怪不得有人称“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用一句”殖民美术”而简单论之的。”

参考文献:

[1]宋玉书,许敏玉.中国近现代广告文化的演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9).

[2]崔浩,彭伟哲.我国早期商业海报的符号性及其价值—以月份牌广告画为例[J].艺术与设计,美术大观,2011(12).

[3]刘林清.中国广告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4]刘立宾,丁俊杰,黄升民.中国广告作品年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5]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

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 篇7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收视率

一、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表现的类别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 与之相对应的节目内容却开始走下坡路, 为了博人眼球, 于是一部分不考虑意义和价值的节目陆续上架, 形成畸形的发展趋势, 趋于低俗。

(一) 以“性”为看点, 狂打擦边球

现在很多手机客户端, 有自己平台制作的节目, 画面内容绚丽多彩、节目嘉宾立场奇怪、涉及话题高敏感度, 从头至尾都充斥着色情、另类荤段子、暧昧字眼等无下限吐槽点, 为的是博人眼球、大胆出位, 引起观众的猎奇心理, 提高收视率。“情色+恶搞”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的另类配方, 爱奇艺客户端推出的一个辩论节目《奇葩说》, 其中在节目主持人的选择上有亦正亦邪的马东, 台湾综艺节目领头羊著名的同性恋者蔡康永, 以及大胆出位言辞犀利的变性人金星, 在辩题的选择上更是大胆出位, “性”、“约炮”等字眼充斥于耳, 辩手们也是极具前卫思想的80后和90后, 支持一些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观点和行为, 为了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而标新立异, 毫无下限。

(二) 以残忍为噱头, 发掘人性之恶

一些电视节目中也出现了以“残忍”与“毁灭”来吸引注意力, 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 挑战道德底线。去年5月, 某旅游卫视名为“怪怪大学堂”的一档节目, 有一期叫“猫能从四层楼摔下而安然无恙”, 节目中, 一只挂着彩条的白猫被人从四楼左右高的地方丢了下来, 让热爱小动物一族心惊肉跳。

(三) 暴露隐私, 混淆视听

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而牺牲节目品质, 一味猎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访谈类和故事类节目, 编导适时地在采访中用语言或者其他手段加剧节目主人公情感的波动, 来满足受众的另类需求。在湖南卫视有一档别具新意的电视节目《变形记》, 节目选用的城市主人公多是刁钻蛮横、对父母拳打脚踢的反面人物, 农村主人公多是勤俭节约、老实听话的山里孩子, 编导让城市主人公故意表现出过激言行来凸显城乡孩子的教育差别, 在剪辑过程中通过删减、错位剪辑以及夸张的画外音等来暴露短板, 过多展现暴力、殴打、残暴的镜头来博取眼球。

二、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影响

第一, 在1974年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先驱人物卡茨提出过“使用与满足理论”, 从受众角度出发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 来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而在中国, 80年代出现的受众本位论, 认为大众信息的传播应该以受众为主体, 最大程度地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电视娱乐节目, 一方面寻求多元化的角度来满足大众娱乐;另一方面, 为了迎合受众的不同需求开始出现格调不高的内容。

第二, 随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 选题角度和内容展现出极大的重复率, 每个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以寻求、抢占稳定的节目受众, 竞争日趋白色化。节目编导受利益的驱使, 为避免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选择节目点时, 倾向于劲爆、噱头等话题来博取眼球。在很大程度上, 加入一些低俗化的元素确实能增强电视的畸形收视率, 还能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一个电视节目的成功靠的是歪门邪道和不入流的歪风邪气来站稳脚跟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更负面的是加剧了电视节目低俗化倾向。

第三,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年代,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获得信息, 但是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仍然是电视。然而时间一长, 电视媒体为了取得受众的收视率, 一些娱乐节目过度娱乐、恶性炒作, 从而走向低俗。江苏教育电视台的一档嘉宾谈话节目——《棒棒棒》, 为了抓人眼球, 提高收视率, 邀请干露露母女作为现场嘉宾, 两人游离在社会道德底线之外的污言秽语在网上蔓延, 作为所谓的公众人物给社会、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严重影响, 是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典型案例。

三、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对策

(一) 建立新体制, 规范市场

我们要规范电视市场和网络市场, 建立新体制, 创建和谐环境。在网络多元化环境下, 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交互性, 且网络环境下受众品味不一, 鱼龙混杂, 导致低俗趣味话题得以快速传播。政府相关部门及网络媒体内容运营商应该积极监督网络舆情, 防止三俗信息传播, 做好把关人的工作, 营造一个内容充实饱满, 思想积极向上, 引导社会大众和谐相处的体系制度, 在这个体系基础上, 完善社会的法律法规, 通过自律和他律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和素质。

(二) 提高品位, 抵制恶俗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是娱乐节目质量的保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 在创新求异、精心结构的大前提下, 编导要对每个环节、细节加以宏观掌握和微观调控, 树立品位意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品位, 抵制低俗恶俗庸俗之风, 各媒体制作单位要进行议程设置, 把关信息, 屏蔽三俗, 防止低俗事件进入大众传播流程,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 提高观众自身素养

随着物质社会的高度发达, 受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上一个新的台阶。受众的品位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和水平, 节目工作者依据受众品位进行节目制作。因此, 受众提高自身的观赏品位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间接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渠道。

四、结语

浅谈我国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篇8

电视节目低俗化是指电视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的低俗追求, 一味通过搞怪、离奇吸引受众眼球, 而丧失了节目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教化功能。电视节目低俗化在多种电视节目中都有所渗透, 如在法制类节目中, 创办法制节目的目的是普及大众的法律知识, 为公众提供法律服务, 但在现实中, 法制节目却存在着低俗化倾向, 如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在节目中过多地描写犯罪细节, 甚至夸大犯罪细节, 还有对犯罪过程暴力描述过细, 节目中凶杀、暴力镜头过多, 这样做一方面会给受众真实感和刺激感, 但是这种细节化描述有可能会诱发新的犯罪, 容易导致青少年进行模仿, 从而走上犯罪之路, 法制类节目的以上种种做法, 都是节目低俗化的表现。

不仅仅是法制类节目存在低俗化倾向, 综艺类节目中的低俗化倾向更加严重, 综艺节目本应是传播先进科学和文化知识、弘扬社会正气的, 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统一, 但低俗化倾向却日益凸显, 如恶意炒作明星、用明星的隐私吸引受众眼球, 节目内容设计庸俗、无聊、用语低俗、脏话连连、故意搞怪、节目冗长拖沓, 主持人服装和造型设计搞怪、低级媚俗, 选秀节目中预先设计评委内容, 以产生轰动效应。

谈话类节目中的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节目内容品位不高, 热衷窥探名人私生活, 节目内容空洞, 任何话题都会转到情感上;其次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嘉宾, 一些嘉宾参加节目的动机不纯, 有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在节目中口无遮拦, 借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有些主持人素质也不高, 在节目中提出的问题很低级, 完全不能体现谈话类节目的价值和品位;还有的一味在形式上下功夫, 模仿国外优秀谈话类节目, 而忽视节目内容, 没有在内容上深度挖掘, 没有用内容打造节目品牌, 结果是水土不服, 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电视节目中的低俗化还涉及新闻、专题、电视剧等领域, 如在新闻或专题节目中,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娱乐化倾向, 还有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过多等等, 电视剧中乱改经典、乱编乱造、泡沫化现象, 第三者、色情、暴力内容过多, 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原因

1. 受众选择的变迁

现代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受众在工作之余在进行消遣时往往更愿意选择能放松心情的、不需要动脑筋的新闻, 而不愿意看那些枯燥无味、与自己没有关系的硬新闻。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娱乐心理, 娱乐消费也日渐成为一种消费方式为大众所接受。

2.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收视率

媒体要想生存下去, 就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就要争取更多的受众, 不仅要制作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专栏节目, 更重要的是制作迎合大多数受众需求的通俗节目, 满足受众的本能兴趣, 如犯罪、性爱、冲突、猎奇等等, 所以, 媒体就陷入了低俗化。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市场占有率和受欢迎程度的指标, 如果收视率使用适度, 就会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制作出符合受众需求的节目, 而收视率使用过度, 则会使电视节目片面迎合受众而不考虑节目质量, 使节目走向低俗化。

3. 电视竞争激烈化

我国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多种多样, 不仅有同类媒体之间的竞争, 还有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 如报纸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业的竞争, 还要面临广播、电视的竞争, 传统媒体要面对新媒体的竞争, 地方媒体不仅要面临其他省份同级媒体的竞争, 还要面对中央媒体的竞争。可以说, 其他媒体都可以是自己的竞争者,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 媒体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收视率, 有的媒体在节目上下功夫, 有的媒体就走向了低俗化道路。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治理对策

1. 电视媒体要加强自律, 提高节目原创性

电视媒体要有正确的认识, 认清收视率和低俗化之间的关系, 要认识到电视节目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传达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文化才是电视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要通过加强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增强电视节目的品牌和影响力。制作高雅的节目, 引导受众, 向受众传达高尚的品德、正确的观念, 通过自己的优秀的节目提高受众的欣赏力和文化品位。让节目引导受众, 而不是让受众制约节目。同时, 要提高节目的原创性, 只有原创的节目才有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不能一味地跟风、模仿国外的节目, 要提高自己制作节目的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技术、资源能力, 提高节目的原创性, 制作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优秀节目。

2.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想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非常重要, 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 要求工作人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其次, 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用正确的态度接触、分析传媒信息;再次, 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教育, 理论知识、文化素养和视野对从业人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只有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 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所以, 一定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各种素质, 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崔欣, 孙瑞祥著.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高鑫, 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规制 篇9

一、在中国电视节目中低俗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形成的原因

(一) 低俗和低俗化的标准及概念

在《汉语词典》中, “低俗”是和“高雅”相对的词语, 意思就是低级而且庸俗, 此词用来形容粗俗、低级以及不文明的事物或者现象。相应的, 低俗化指社会表征或者文化艺术相对低俗, 是对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道德底线产生挑战的一种趋势。

而“低俗”颇为有趣的就是, 没有硬性的概念去划分此类事物是否属于低俗。因为其是一种道德上的概念, 所以它会随着国家、时代、价值观、文化传统以及道德水平的不同而改变标准。可能在你的国家觉得低俗的事情, 在别的国家就习以为常。可是不管低俗的标准有多么不好掌握, 纵观世界, 对其都有一个共识性的判断:凡是损坏社会公德、毒害青少年以及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悖的, 就是低俗。所以, 在对电视媒体节目是否低俗进行判断时, 就应该以这三个标准为出发点, 再加上我国特点进行划分。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媒体市场开始改革以来, 就出现了低俗电视节目。[1]片面上讲, 低俗节目就是淫秽色情等级以下, 可是语言行为中又含有明显的不敬、猥亵、脏话、庸俗无聊、有伤风化等对社会基本道德水准有一定冒犯的电视节目。如果从广义的层面上讲, 对暴力、色情、淫秽等方面起到一定宣传作用的电视节目, 也要包括在低俗节目之中。

(二) 造成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原因探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低俗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不仅没有逐渐消亡, 还成了一种发展趋势, 这其中也存在很复杂的原因。

第一, 在宏观的社会发展运行中,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其他方面滞后的现象, 这就造成社会整体的发展不均衡, 也是电视节目出现低俗化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发展的重心全部放在了经济建设上。直到90年代开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真正地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就是效率、发展、创新、速度、活力, 动力机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造成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相对落后的文化艺术事业不相协调。如果对社会动力机制过于看重, 将经济利益是否最大化当成所有事物发展的根本, 那我国社会文化相关领域也会出现一定的转型, 理性的精英文化不再受重视, 取而代之的是肤浅的大众文化。长此以往, 文化领域中就出现了低俗化的现象, 而电视节目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第二, 文化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同质化日益加重也推动了电视节目的低俗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各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可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也导致文化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在这其中, 低俗化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我国电视传媒目前还没有走入分众化传播的模式当中, 市场中大部分还处在“产品竞争阶段”, [2]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必须是由市场的增长以及对自身产业的创新来完成的。而营销手段与内容服务又没有显著性差异, 造成的不良循环就是电视传媒同质化严重, 互相竞争又十分激烈, 导致电视节目的栏目相同, 克隆居多, 甚至有一部分媒体都缺乏核心的服务产品。

竞争环境的恶劣再加上只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 让电视媒体的发展举步维艰。所以, 电视媒体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广告的投放就是电视媒体经济的一大来源, 广告费是与同时段的收视率是成正比的。所以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播什么, 什么吸引眼球我们就演什么。电视媒体从业相关人员都知道电视节目是存在趋低性的, [3]也就是说电视节目是否能被观众们所接受完全取决于观众中层次最低的那部分人。所以, 为了使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收视率, 只能将节目的档次和标准不断地降低。因此, 有人把收视率比作“万恶之源”, 还有人把其比作“隐匿的上帝”, 因为它才是统治这个圈子的主导因素, 一个百分点的失去, 可能就是直接走入死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 传媒者的投机心理也反映在了电视节目中。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 抢占市场的份额、资源、话题, 这些一样都不能少, 可是除了将节目向低俗化发展之外就没有别的路径可以走了吗?并不是。方法有很多种, 想要靠积极的话题取胜也可以。可是现在传媒者更想用取巧、容易的方法抢占份额, 而低俗的节目就是他们的捷径。

曾经, 弗洛伊德[4]就将人分成“自我”、“本我”以及“超我”这三个结构, 在这三个部分当中, 既有追求善良美好的人性基础, 又有低俗的人性基础。不可否认的是, 每个人都在性格中存在低级趣味的一方面。而低俗电视节目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用这一部分迎合观众的心理。其实, 高雅节目市场也相当的广阔, 并且有着不错的收视率, 如央视的《人物》《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以及《艺术人生》等等。但是高质量的节目就要付出相对较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只要电视媒体能够将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 踏实、诚恳、勤奋、负责地完成节目的制作, 这样不需要低俗化, 也会创造很高的收视率。

第四, 目前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也不断减弱, 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也是电视节目出现低俗化的原因。如果电视传媒只是狭隘地追求经济利益, 就必然会造成电视节目与传媒方面的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与专业水准不高, 进而使电视节目本末倒置, 过于注重节目中的娱乐性, 完全不理会电视节目要为观众们传达的文化传承、教育功能以及检测环境功能。[5]还有些电视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对暴力、黄色等低俗节目肆无忌惮的播放。与此同时, 我国在新闻界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此也没有健全的体系, 对于我国新闻媒体行业道德水准以及专业素质的情况, 国家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 但效果不甚明显。

第五, 我国关于媒介的素质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对于传媒以及传媒所表达的信息, 受众可以接受鉴赏的能力相对较弱, 无法自觉抵抗低俗节目与低俗媒体带来的诱惑, 有的受众甚至成了这些低俗节目的铁杆粉丝。从某些角度上看, 我国低俗节目可以长久不败, 观众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二、对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的规制

(一) 现阶段我国传媒规制[6]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电视节目低俗化方面已经采取了多次整治, 基本流程就是主管部门下发文件, 然后对具体节目提出批评通报, 命令其在一定时间内对节目进行整改, 情况严重者要被撤销栏目。涉及罚款的部分数额也不会太高, 形成不了震慑的作用。可是整改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 各电视台又开始有换汤不换药的低俗节目相继出现。整治工作的“雷声大, 雨点小”, 也造成低俗节目的不断“重生”。

目前, 我国在低俗节目的治理上还是根据行政进行干预。治理的方式也就是“红头文件”, 文件中由于过多地使用“必须”、“不得”等字样, 行政命令色彩相当严重。对具体的奖惩措施又只字不提, 这样就会让治理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相应的规制体系, 就会让低俗电视节目治标不治本。

然后, 在我国传媒方面的监管法规也相当的不健全。对于那些可以查询的法规还以《条例》《意见》命名, 法律效力极其有限并且法律的位阶较低。不仅如此, 在法规中, 内容不完善, 涉及传媒方面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政府相关部门在电视节目方面的规制也以经济、政治等新闻为主, 疏于对娱乐性节目的监管, 忽略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恰恰就是后者。

最后, 在对低俗节目进行整治时, 通常都是用“堵”的方式, 进行一刀切, 这也非常不科学。

(二) 将科学的传媒规制体系构建出来

就目前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情况而言, 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传媒规制体系。

第一, 政府要时刻对低俗节目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加以高度的注意。在此基础上, 也要在相应法规出台前, 对其稳定性普适性进行考虑, 不能只是简单地一刀切。

第二, 想要进行传媒规制体系的合理构建, 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其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是不可以一蹴而就、操之过急的。根据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现象, 在规制的构建中, 应主要完成以下几点:

首先, 要对独立的传媒监督机构进行构建。在我国, 广播电视业中广播电视总局属于最高的监管机构。广电总局既属于政府直属机构, 也是传媒最高管理部门。所以, 其在监管方面难免出现偏差, 因此必须建立专业的传媒规制体系。例如, 香港的广播事务管理局和美国的FCC, 香港的广播事务管理局就是行政长官亲自任命的, FCC的委员也是美国总统所任命, 这些监管机构和行业不存在利益关系, 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机构的权威型和公正性。

其次, 就是对传媒法规体系的完善, 尽量让监管变得习以为常。现在来看, 低俗化是文化市场发展中的产物, 不会轻易消亡, 想要彻底地“禁”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对低俗化有一个理性的看待, 将其存在必然性认识透彻, 将治理变成日常。想要达到这个标准, 就要改变目前传媒规制的行政干预, 在具体实践中发展比较好的原则、政策用法固定使用, 提高整治的可操作性与稳定性。在美国FCC中, 就有我们可以利用的监管方式:一是限制低俗节目播出的时段, 规定早上6点到晚上22点不可在任何电视频道播出。二是对节目进行分级。三是利用V-CHP将一些不适合播出的节目进行屏蔽。

最后,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节目标准体系。我国目前对电视节目的评价通常都依据经济指标 (收视市场份额、收视率) , 而对媒体公信力以及社会美誉度, 诸如此类的质量标准却不屑一顾。显然, 如此的评价标准是相当失衡的, 这也会刺激媒体低俗化的发展。

对于这类低俗的电视节目, 相关部门首先要对“低俗”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标准。上文就曾提到对低俗定位模糊这一现象, 如果没有相对准确的概念, 很容易让一些低俗化电视节目钻空子。这也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在制定“低俗”电视节目标准的时候, 要多多听取大众的意见, 将大多数社会人的判定作为标准。可以建立相关的公众听证会、广播调查, 通过对民意的了解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将群众的心声作为制定规制的最重要依据。要始终记住, 电视传媒的职责就是服务于人民。

三、总结

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低俗化现象, 必须马上治理, 刻不容缓。这是对媒体从业者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双重考验, 也是对我国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的考验。在治理低俗化电视节目的同时, 不仅要注重对规制的构建和完善, 更要不断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只有内外合用, 才能形成相互监督的约束体系, 我国电视产业才能更好更快地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就在各个方面开始了各种不同的改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电视节目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于此种现象, 电视行业开始了社会转型, 可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电视节目低俗化这一现象,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电视行业在价值上的迷失。对此, 我国政府也采取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 可是效果不佳。所以本文就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问题展开讨论, 对政府有效规制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电视节目,规制,低俗化

参考文献

[1]赵钒妤.论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6) :60.

[2]周敏, 冯宇晴.中国版《极速前进》与美国原版《The Amazing Race》比较分析[J].声屏世界, 2015 (3) :67-68.

[3]张筱荣, 朱平.网络文化低俗化论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15 (2) :230-233.

[4]李海霞, 张燕.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政府规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 :205-207.

[5]赵呈晨.被“规训”与被“保护”:从青少年视角看中国式电视节目管制[J].青年探索, 2013 (01) :60-67.

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与政府规制 篇10

一、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及其原因

电视节目低俗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电视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的不良倾向[1]。目前,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在电视剧、新闻节目、广告节目以及电视娱乐节目中都有所显现。

(一)电视节目低俗化标准

《汉语词典》中对于“低俗”这一词语的解释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用来形容低级、粗俗、不文明的现象或事物。而“低俗化”指的是文化艺术或社会表征低级粗俗,有挑战道德底线和人们心理承受力底线的趋势。低俗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概念,其判断标准会随着社会环境和大众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对“低俗”的认知还是有一定共识的。综观世界各国对低俗的界定,认定一个事物或现象低俗与否一般都要参照当代大多数人的判断,即当代多数正常人认为是低俗的,那么它就是低俗的,其中有三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对青少年有毒害的;有损社会公共道德的;有悖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2]。

(二)电视节目低俗化表现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主要表现有:以恶搞来娱乐观众,甚至颠覆传统;以窥视来探人隐私,发掘“丑闻”、“丑态”,挑战道德底线;以性为看点,大肆讨论低俗话题;公开血腥暴力, 放大人性之恶;以奇异吸引眼球,以高额大奖刺激观众,宣扬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其中某些节目内容同质、格调低俗,把一些人拜金、自私、享乐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通过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放大,挑战媒体的职业伦理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例如,江苏卫视王牌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节目之初,一些嘉宾在台上的言行举动引来大众非议,特别是马诺那句“我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言论严重挑战了社会传统价值观。近两年出现的胡编乱造、颠覆历史而又过度娱乐化的抗战电视剧,夸大事实,穿帮不断,被人们称为“抗战雷剧”,这种抗战作品不仅误导观众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更是对庄严历史的亵渎,是一种荒唐的历史观,是文化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原因

低俗是大众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商业利益影响而产生的媒体失范行为。电视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有其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节目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告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着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随着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另外,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参与了广告市场这块蛋糕的分割,传统电视媒体在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愈来愈少,失去了媒介平台的优势地位。为提高收视率,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一些电视台不惜牺牲职业道德,克隆、模仿国外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类节目。

2.低俗电视节目有一定的消费市场。低俗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得到发展,说明它仍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公众的娱乐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使得民众较少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等严肃题材的节目,而更倾向于刺激性强和揭露他人隐私等较为轻松愉悦的节目;同时,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受众对传媒所传递信息的识别鉴赏能力非常有限,对低俗媒体和低俗节目的自觉抵制能力还较弱。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盛行的重要原因。

3.电视媒介忽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中国电视业正处于转型期,商业色彩渐趋浓厚,媒体的娱乐功能被放大,而它所肩负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环境监测功能往往被忽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媒介伦理观念和自律意识出现偏差。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群众需求,电视媒体及媒体人理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4.政府对低俗电视节目监管不力。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7年9月20日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 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该通知在肯定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对其低俗之风进行了严厉批评,并从节目的审查制度、播出、内容、风格、样式、语言到节目的监督方式都做了全面详尽的规定。此后广电总局又相继下发了许多文件,对不良、低俗的广告以及电视节目进行整顿,严重者勒令停播。 但在实践中,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愈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客观上促使电视台主管部门放松了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监管,对电视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政府对媒体的规制手段有限,使得监管力度略显不足,这也是低俗电视节目仍旧无法有效抑制的重要原因。

二、低俗电视节目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或约束,以纠正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端[3]。政府规制是现代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它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类。对电视节目进行的政府规制属于一种社会性规制,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1.媒介本身的特性决定政府规制的必要性。电视产业由于对稀缺资源的占用,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市场的特征,这使得电视机构的成立与经营必须要有政府的介入。而电视产品又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效应,这种公共产品属性所带来的广泛的外部效应,使电视媒体必须正视其运营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此外,电视作为政府的“喉舌”,具有教化功能、引导功能和监督功能,它是政府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电视媒介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方针政策,以引导教化民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来反映社情民意,以更好地做好各方面工作。正是电视媒介本身的特性,使得政府规制成为必要。

2.媒介市场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规制。电视传播设备的成本普遍较高,进入媒介产业的门槛提高,产业在成本方面呈现出较大劣势。电视媒介的投资门槛高、投资大、回报期限长,但回报较为稳定、经济效益显著,使得媒介产业易产生垄断,因此政府的管制是一种必要的调节手段[4]。对于媒介市场来说,它既是一种产业市场,又是一种文化市场。媒介的市场性能够保证效率和经济利益,但难以实现节目质量的提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等对社会有利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的管制来监管电视产品的质量。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规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电视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通知来约束和管制的。下面结合国家广电总局对低俗电视节目的规制过程来具体分析其中所出现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健全。1997年制定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是现行法律效力最高的全面规范管理广播电视事业的行政法规,也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所要遵从的最基本的行政法规。《条例》制定的出发点是强调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电视娱乐节目的商业功能及其市场行为并未在《条例》中得到体现和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专门管理电视娱乐节目的法律法规出台,极不利于电视娱乐节目在市场中良性发展。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电视娱乐节目版权和创新性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而导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能力下降,相似节目扎堆现象严重,造成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的恶性竞争。

2.政府监管体制缺乏系统性。中国的电视管理系统一直实行“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电视行政部门既是电视娱乐节目的管理部门又是策划生产制作播出部门。此外,中国广电总局发布的法规政策文件有多个重心,但相应的法律政策规章体系并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对电视节目的监管并没有被纳入法律轨道中来,而多是以各种文件、条例为主,这样的监管毕竟缺乏效力,对电视的规制就不可避免地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此外,目前中国对电视的规制还没有发展成熟,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文件,而不是保障利益性的文件,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大多法规属于事后禁止追惩,而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不仅是低俗电视节目在政策约束下仍能持续出现的重要原因,也反映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失灵。

3.政府规制的行政化倾向。长期以来,中国对电视节目的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依靠下达行政命令、文件等方式进行管理。但是这种行政管理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和执行人员的主观意识体现得较为明显;行政规定弹性较大,执行起来容易出现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以广电总局在2007年下发的《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为例,广电总局对选秀类节目的规制细化到了节目的每一个组成要素,“不得”、“必须”、“应该”等带有明显行政命令色彩的话语时常出现。而且 《通知》中没有对违规行为提出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缺乏实际执行的约束效力和相应的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政府行为规制仍残留有“一刀切”式的行政思维逻辑和行政管理倾向[5]。如果政府能够把这种硬性的、制式化以及禁止式的规制方式变为鼓励创新式的引导,也许会取得更好的规制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和媒体加强事先沟通,发挥预警功能,共同抵制低俗化,并将行政性规制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规制体系

在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规制是促进广电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证。美国电视节目实行商业化运作,节目低俗化问题也一直存在。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内容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法治化、社会化和长效化的监管机制,对低俗节目进行了有效监管,做到了事先约束、事中监督和事后及时治理,形成了较好的电视节目生态。 下面就以美国为借鉴,探索中国政府对低俗化现象的科学规制之路。

1.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规是政府规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美国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无线电法》、《联邦通讯法》以及1996年的《联邦电信法》是美国广电行为规制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依据。除此之外,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 《2005年广播电视反低俗内容强制法》、《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净化电视荧屏进行了规范。目前在中国,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性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这很容易给被规制者可乘之机,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规制效果。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法规政策、评判标准,以更好地划定约束范围,明确媒体的权利和义务,为政府规制电视节目低俗化这一社会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从根本上保证广大电视观众收看到健康积极的节目。

2.转换政府职能,行政规制与行业自律结合。中国政府对电视监管主要是以行政规制方式为主,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而不是利益保障性的规范,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 在反对电视节目低俗化斗争中,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把政府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中国政府可以在保持现有规制结构的条件下,将外在的规制形式内化为电视媒体工作者的自律形式。一方面组织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独立于政府部门,又对政府负责的行业自律主体,建立有效的行业制度、自律审查制度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等对从业者进行道德约束。美国就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美国的全国广播电视协会除了主导建立电视节目分级体系,协助FCC对低俗节目内容进行管理,还制定了职业规范对电视从业机构的行为进行行业自我管理,在美国反低俗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6]。

3.完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目前电视媒体注重的收视率评价,反映了有多少观众看了电视节目,但观众为什么看,并没有反映出来。影响收视率的因素很复杂,节目的播出时间、 频道之间的竞争、宣传炒作等都会影响收视率。收视率这种孤立的评价标准,不仅对有的电视节目不公道,还容易产生误导,如文化水平和素养不高的电视观众对一些品位不高的节目趋之若鹜,一些制作单位为了迎合而专门生产这样的产品,电视精品就会失去市场。在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价时,不能把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作为唯一标准,而应该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节目的满意度调查,能够反映观众观看节目的收看兴趣与享受程度,得出节目质量的信息,是评价节目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纳入节目评价体系之中。

4.健全公众的反馈、投诉机制。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能够吸纳更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对媒体的监督中来,更利于中国媒介产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具有较为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1999年11月FCC成立了执行局,专门处理公众对于低俗节目内容的投诉,并对投诉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处理意见。而一旦FCC将节目定性为低俗,就会对改节目的播出方和相关责任方做出重罚。在中国,保障公共权益是中国实施电视政府规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与投诉机制是保证这一目的的有效形式。同时,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还能激励和激发公众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对各媒体的监督意识。这样既能使受众自觉抵制低俗内容,还能通过反馈投诉来约束电视媒体传播低俗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行政管理、 社会监督、媒体自律相结合的良性规制体系。

五、结语

电视节目低俗化问题考验了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以及中国传媒业界在应对媒体全球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考验了政府在应对这类社会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以及政府现行管理体制的适应能力。

好莱坞,媚俗还是先锋 篇11

在大部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那里,好莱坞是批判大众文化的终极标靶,它被当作通俗、媚俗、回避现实、粉饰现实的同义词。这里的“通俗”一词十分接近“庸俗”的意思。在西方,发端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或许有警惕“娱乐至死”的功效。

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精英学者也接过了这一批判利器,十分时髦而又安全地对“文化工业”“好莱坞模式”、普世价值等概念和文化产品进行口诛笔伐。在引进大片的初始阶段,就有学者惊呼:“中国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还有一批文艺青年、学者和评论家发明了一个十分通俗易懂,并广为接受的有趣说法,叫做“好莱坞也有主旋律”。要相信这类说法,必须闭起眼睛完全不看中国当下的特色语境。这类绝妙好辞让我恍惚以为美国政府也能够投资拍摄宣传电影,也可以用行政力量组织看片观摩,学习讨论,撰写心得。面对中国电影的贫乏和受到冷落,至今还有许多创作者将市场上的好莱坞产品以及其他商业电影的输入指责为罪魁祸首。其实普通观众很少关心电影作品来自哪里,他们只会在票房窗口用行动进行艺术趣味和人伦道理的选择。

反复提好莱坞不过是用词通俗方便而已,在实际的语言习惯中,它的内涵约定俗成。好莱坞一词指代的就是一种美的故事,其中既有对善的肯定,也不乏对人性恶的承认和剖析。商业电影的三大支柱在好莱坞那里建造得最强最美,这就是营造故事的章法作为骨架,炫目的奇观形成其视觉亮点,人伦、社会规范的常情常理呈现和道德思辨构成其观念基石。从艺术形态和实际的产业运作上,好莱坞是自由天空中艺术新思维的实验工厂,是发挥想象力的原爆点,是引领观众观看别人的生活、反思自己道德伦理的讨论小组。在商业电影、电视创作圈子里,操作者不会去理会那些对好莱坞的理论批驳,他们只会按好莱坞的那一套叙事章法编造故事,否则就没饭吃。

这种叙事章法不是好莱坞发明的,而是延续了古希腊悲剧的艺术传统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以来的美学探索。这里的视觉奇观是人类以前没享受过的,是电影技术手段应用以后人类不断试验,持久探索,在视觉享受领域食髓知味、乐此不疲才有所成就的。这些视觉奇观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和震撼不亚于我们在沙漠看到海市蜃楼。这里的伦理价值观不是哪个元首发布的主体思想体系,不是某个宣传机构用反复灌输而形成的虚假现实关系,而是人类继承古希腊传统和某些孔孟之道的古代微博式表述,接过文艺复兴洞烛黑暗中世纪的火炬,不断自由对话、平等辩论而形成的模糊而又可以言说的相对共识。

娱乐就是好莱坞的伦理,说它是好莱坞的天条也不为过。在今日中国,有许多人觉得我们已经娱乐过度了,许多学者引用尼尔·波兹曼的名言提醒中国人要警惕“娱乐至死”。有的学者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危险,与乔治·奥威尔《1984》困境对立起来,认为一个是放任娱乐,一个老大哥强权控制。其实,娱乐至死,逃避自由,懒得思索,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一些烂德行。而《1984》境遇是老大哥用武力制造、强力维持的可怕困境,它是暂时的、可以解除。仔细读读《美丽新世界》可以看到,赫胥黎描述的也是被控制的危险,而不是过度放纵、真正自由的休闲。在那里,人性消泯的原因是严密的科学控制的结果。在《美丽新世界》中,人被先天地划分为类,那些被称为阿尔法和贝塔的人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将来培养成为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普通阶层,他们生来就被注定是平民。从身份设定和洗脑程序都可以看出,在《美丽新世界》中,其主题词还是控制,管理人员用试管培植、条件制约、催眠、睡眠疗法、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等科学方法,严格控制人类的喜好,让他们用最快乐的心情,去执行自己的被命定一生的消费模式、社会性和岗位,“家庭”“爱情”“宗教”皆成为历史名词,社会的箴言是“共有、统一、安定”。

《美丽新世界》和《1984》这类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一直被诸多好莱坞电影使用,因为这是人类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危险。《银翼杀手》《异型》《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等一大批欧美电影的故事核心和空间营造都与《1984》和《美丽新世界》有着明显的对话关系。赫胥黎的思考指向完全与奥威尔一样,是控制的可怕,而不是自由主义的绝对责任和绝对放任。看一看行政办文化的时髦风尚就知道。现在显然还不是娱乐、休闲过度的天堂。

如何避免新闻“媚俗化” 篇12

1.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从新闻媚俗的危害结果分析, 其危害性影响的范围极为广泛, 包括广大受众的价值观、道德观、精神内涵以及生活方式,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更甚,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 传媒管理机构立即出台了各种限制媚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 但收获的成果甚微, 只能指标, 根本无法遏制其根本。道德是维系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根本, 是稳固社会思想的基石, 因此避免新闻媚俗的关键应在于重建受众的道德规范体系。目前, 我国当代主要树立的是为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但由于现实和历史的种种原因影响, 我国的道德构建仍然任重道远, 存在严重的“道德滑坡”以及“道德真空”现象。这也是导致新闻媚俗“钻空子”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根据当代中国现状, 继承民族伦理道德传统中比较积极、优良的一面, 有目的性、选择性的改造、整合到当前现行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中, 进而重新构建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同时也应该不断学习、借鉴中外一切优良的道德资源, 打造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更加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

2. 加强新闻媒体自律, 打造健康的媒体空间

2.1 重拾社会责任, 强调传媒职业精神。

新闻媚俗主要是由于新闻产业市场机制所引发的媒体职业角色和媒体生存、发展以及利益之间相互冲突的结果, 新闻媒体是党、政府的“喉舌”, 具有宣传党、政府政策、方针的社会责任, 是一种服务社会文明的角色, 但是作为一种经营主体, 新闻媒体是一种文化企业, 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 为了生存而逐渐淡化了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现在的新闻传媒越来越向低俗化发展, 不管是职业态度还是职业观念都与传统的传媒职业渐行渐远, 很多媒体丧失职业精神, 违反职业道德。当然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媒体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传媒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关的权能机构以及部门, 制定可行性高的自律规则, 建立新的新闻批评体系, 加强对新闻媒体以及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 重新整治传媒的市场秩序。同时应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自身道德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2.2 倡导媒介教育, 提高受众的辨别能力以及媒介素养。

想要避免新闻媚俗, 应从两方面着手, 不仅应该从新闻媒体报道根源上切断蔓延趋势, 同时也应该加重受众对媒介的辨别能力, 让受众能够自觉意识到媚俗信息的低级庸俗, 自觉抵制低俗化信息的干扰。我们应通过主流媒体来遏制低俗化商业媒体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一些不良文化广告以及设施应该进行查处, 鼓励受众从他们的身份、地位重新审视媒体, 加强受众的媒介教育, 提高他们对各种媒体的认识, 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去分析、接触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传媒信息, 指导受众学会正确解读传媒信息背后蕴藏的意识形态。让受众正确了解媒体的职能和作用, 对我们的意义, 选择正确的媒介信息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

3. 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首先应加强政府的有限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关或制度, 加强对新闻领导者以及新闻事业的管理, 比如可以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准入考核, 考核通过者颁发许可证。同时对于一些新闻媚俗者以及媒体应加强惩罚力度, 对于新闻媚俗者应进行封杀或曝光, 对其作品及本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后予以社会公布。对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而不顾职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的媒体应及时清理出传媒市场。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完善相关立法, 通过法律手段杜绝新闻媚俗, 现阶段应先进一步修补并完善现存的司法体系, 加强现行法规的执行力度。其次应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 将受众也纳入媒体行为的舆论监督行列中, 政府部门应协助社会各种人士组成民间独立的受众投诉委员会, 从而使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投诉新闻媒体传播中的问题, 加强对媒体的监督以及道德审判。媒体也可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不断调整、改善信息传播品位。

上一篇:生态蓝图下一篇:案件调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