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调解

2025-01-02

案件调解(共6篇)

案件调解 篇1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 我市传统的露地栽培面积逐渐压缩, 设施农业栽培方兴未艾, 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生产用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设施农业反季节生产中种子纠纷有所增加。设施农业以种植瓜果类和根茎叶类蔬菜为主, 其特点是生产用种量不大, 但所产商品时效性强, 价值高, 农户损失较大, 社会反响强烈。如何客观公正地调解与处理纠纷, 既是种子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 也是维护农民利益, 确保农村稳定的关键所在。

1 种子纠纷的种类和部分典型案件

1.1 达不到国家规范化标准引发的纠纷

一种是因种子质量引起。目前, 我国种子质量指标必须标注的主要是纯度、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种子质量纠纷主要是纯度、净度、发芽率等达不到国家规范化的最低标注标准。2006年春季, 我市果树农场刘屯村农民温室内种植樱桃萝卜纠纷案, 主要原因是北京某公司生产的樱桃萝卜品种纯度差, 杂株率高, 樱桃萝卜变粗、变长、杂色, 虽然产量没受影响, 但商品性差, 影响了商品售价, 导致群体性投诉案件。

另一种是种子标签、标志、名称不规范引发的纠纷。主要反映在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标签标注内容不全, 或审定品种名称与包装品种名称不符, 在原审定品种名称前加新、超等文字。

1.2 非种子质量原因引发的纠纷

第一种是因自然灾害引起, 包括冻害、冷害、干旱、洪涝等。

第二种是种植户人为因素引起, 包括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良种良法不配套等。

第三种是品种宣传不实, 特征特性介绍模糊夸大, 农民种植后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 感到上当受骗引发纠纷。2007年春季, 轰动我市的温室黄瓜种子纠纷案, 由于冬末春初遇见罕见风雪天气, 连日阴雨寡照, 导致温室内温度过低, 黄瓜叶片大量变黄、花期异常、果实畸形、商品性下降而减产减收, 几百户农民找经销商索赔。经销商认为是自然灾害引起, 不是种子质量问题。群众联名投诉到种子管理机构、市长热线、广播电台、消费者协会等, 经田间鉴定也认为温度过低是主要原因。群众不服, 后诉至区人民法院, 经法院审理调节, 因黄瓜种子包装袋上品种说明一项有“极耐低温”字样, 属误导性宣传, 经销商被判应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种是品种存在缺陷引发。某些品种存在缺陷, 种子经销商因没有把品种在栽培上的特殊要求和不同特征特性、抗病虫能力等介绍清楚, 种植后因品种本身适应性差造成减产减收。2009年秋季, 我区女儿河乡部分农民种植某公司生产的午阳4号玉米减产, 经我站会同投诉人、经销商进行田间勘验, 田间所见在正常株距和正常管理情况下雌穗不能正常结实、畸形、空秆、多体分化、穗位超高的“问题株”达27%~48%不等。经协商调节, 种植户得到了损失补偿, 但已收获回家的农户因无法进行田间鉴定, 只好按平均标准补偿。

2 如何调节与处理种子纠纷

出现种子纠纷后, 作为种子经营者要正确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 采取积极态度妥善解决。对因自然灾害、病虫危害、栽培方法不当等造成减产的纠纷要耐心解释, 不厌其烦。对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纠纷要及时协商, 经协商难以达成赔偿协议的, 任何一方都可以申请受理机关依法鉴定。种子管理机构在处理纠纷时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2.1 弄清原因, 保全证据

受理案件机关在接到农户投诉后要认真了解案情, 明确办案思路。对投诉人提供的人证、物证和案件发生地同期的不良气候、栽培方法、措施等相关情况要全面进行调查取证分析, 查找引发纠纷的原因。认真做好询问笔录, 包括投诉人的基本情况, 投诉的品种名称、来源、数量、购种价格、售种人基本情况, 购种时的发票和包装物品。

2.2 现场取证, 确定责任

种子管理机构调查人员会同经销商和投诉人赴田间进行实地勘查, 进一步调查取证, 核实发生纠纷的原因、灾害面积、产量损失等。经勘查确定纠纷责任, 是种子经营的问题, 经销商要对其应承担的责任予以认可;如果是非种子质量问题, 要向农户现场讲明, 其责任由农户自负或申请政府救济。种子管理机构在调查纠纷案件结束后要制作田间调查报告书, 一时难以认定的要保留现场, 必要时拍照。调查核实责任、面积、产量损失情况调查人员应记录在案, 并请到场人员对调查的相关材料签字认可。

2.3 公正处理, 合理赔付

种子管理机构要按照田间调查结果客观公正地确定责任和损失额度, 积极促成经销商与农户间达成协商理赔协议, 及时兑付农户损失的赔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受到损失的, 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应当予以赔偿;经营者赔偿后属于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责任的, 经营者有权向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追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可得利益损失是指因种子造成的该作物实际产量与所在县当年统计平均产量的减产部分, 按当年当地同类作物市场平均价格确定。有关费用包括购买种子支出的交通费、误工费和其他合理支出费用。

实际工作中, 由于温室生产的特殊性, 保护地栽培的可得利益损失, 按照所在乡 (镇) 前三年同种作物的单位面积平均产值乘以实际面积减去其实际收入计算。无统计资料的, 可参照当地同年同种作物的单位面积平均产值乘以实际种植面积减去其实际收入计算;无参照农作物的按照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计算。

3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3.1 改变行政观念, 加强服务水平

执法部门和种子经营者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更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把管理体现在服务之中, 帮助经营者增强依法经营能力、科学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 才能真正管好种子市场。

3.2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执法水平

健全种子质量投诉、举报网络, 依照农业部《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鉴定办法》, 制定种子质量事故调查制度和种子纠纷处理制度, 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处置, 把矛盾纠纷和隐患解决在基层, 化解在当地, 处置在萌芽状态, 维护社会稳定。

3.3 提高种子生产者和使用者 (农民) 的水平

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纠纷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瓜、菜种子纠纷较多, 主要原因是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不需要审定, 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种子经销商乱调种子、乱改名称, 没有经过规范试验、示范就直接销售, 群众不掌握种子的特征特性、适应能力和栽培要点, 导致纠纷增多。种子管理机构在加强对经销商管理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种子使用者 (农民) 的水平, 坚决抵制购买散装种子。一旦用种出现问题, 应在典型性状表现期内适时咨询或申请田间鉴定, 同时还要如实反映问题, 不夸大事实, 避免激化矛盾, 合理维护自身权益。受损失的用种户首先要找直接销售种子的单位和个人 (购种处) 赔偿损失。直接责任人 (经销商) 不得推诿拖延, 按责任及时赔付, “先赔偿再追偿”履行法律义务,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明文规定他们是直接责任人。再者, 农民朋友投诉后也不要放任不管, 要想法设法生产自救, 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案件调解 篇2

1、检察机关对调解书无法监督造成约75%的案件成为法律监督的盲区。法院调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达成协议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案件的结果,调解活动实质上是审判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调解协议作为法院审判活动的结果与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具有同等效力,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民事调解书作为审判活动的结果,自然属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畴,不能仅限于“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作为抗诉或检察建议的对象,否则人民法院将有约75%民事调解案件成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盲区。

2、同样是第三人利益被侵犯,只因侵犯人采用判决或调解的程序不同,被采用调解的形式侵犯的第三人就失去检察机关监督的保护,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该规定把检察机关对调解书的监督限定于“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在目前司法境况下,法律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未作出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存在争议,如果原案当事人通过法院判决损害第三人利益,检察机关可以监督,而如果原案当事人通过法院调解来损害第三人利益,检察机关则不能监督,对于同样是利益受损害的第三人来说明显不公,且实际生活中原案当事人采取调解的形式损害第三人利益较多,不利于公平公正及社会和谐稳定。我院2012年,我院办理在离婚诉讼中一方当事人与其兄弟姐妹相互串通,虚设夫妻共同债务并向法院诉讼,最后双方自愿达成调解结案转移夫妻共同财产,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利益案件4件,均向人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书并将四人以防害作证、帮助伪造证据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2013至2014年上半年共发现利用法院判决、调解损害第三人利益案件3件,其中判决1件、调解2件,判决是将法院已进入执行程序查封的机械设备质押给他人,经法院判决质权有效损害原债权人利益;调解是将法院已进入执行程序查封的不动产经法院调解以房抵債偿还他人债务,同样是第三人利益受损害案件,由于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属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存在争议,我院只能对以判决方式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书,而对以调解方式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告知其向法院申请再审或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该两案至今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

3、检察机关对损害第三者利益的调解书无权监督造成许多利益受损害第三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最高人民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未出台司法解释,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依照什么程序办理、能否上诉、原审当事人法律地位等均未作出规定,人民法院不敢轻易对该类案件受理立案,而损害第三者利益的调解案件由于多数没有进入执行程序或无需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第三人因生效调解受到损害却无法通过申请再审得到救济。第三人既无法通过行使第三人撤销之诉又不能通过申请再审维护自身利益,检察机关对损害第三者利益的调解书无权监督更是造成许多利益受损害第三人申诉无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4、检察院对损害第三者利益的调解书无权监督造成部分人以调解为手段规避法律监督,破坏国家审判权威。如果检察院对损害第三者利益的调解书无权抗诉或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无权监督,容易滋生司法腐败,在结案方式上给极少数人有规避法律监督之嫌的人以可趁之机,使个别审判人员借口调解而当事人一方而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国家审判权威。

5、对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进行监督,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客观需要,也是检察监督权的应有之义。对损害第三者利益的调解案件不能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必然影响民事抗诉再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影响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质量。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负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因此,对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进行监督,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客观需要,也是检察监督权的应有之义。

案件调解 篇3

一、民事再审案件诉讼调解的现状及造成调解难度高的原因

( 一) 民事再审案件诉讼调解的现状

从之前民事再审案件中的诉讼调解实践状况来看, 当前我国民事再审案件的有效调解率同一审和二审案件相比, 调解效果并不明显。对于一审案件来说, 通常情况下其调解率在70% 以上, 部门地区法院甚至达到了99% 以上, 但是对于民事再审案件来说, 其调解率几乎为0, 最高也只能保持在10% 左右, 归根结底是由于民事再审案件的调解难度高而决定的。

( 二) 造成民事再审案件诉讼调解难度高的主要原因

1. 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通常情况下造成民事案件再审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基于审判监督权的再审; 第二种是检察院提出抗诉; 第三种是案件当事人提出再审。从民事再审案件的产生渠道来看, 不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 同一审和二审相比民事再审案件涉及到的参与主体都相对复杂, 在经历了一审和二审之后当事人的心态失衡, 对平等诉讼调解产生排斥和抵触。

2. 民事再审案件自身的特殊性

对于民事再审案件来说, 通常情况下很难对案件主体法律行为进行认定, 由此引发了司法主体检察院和法院本身对此类案件的认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对于民事案件主体行为意图的理解大相径庭, 其所得出的界定结果也不会相同, 造成了民事再审案件中的争议焦点较多, 不利于调解工作的开展。

二、民事再审案件调解可能产生的弊端

( 一) 对我国诉讼法威严的挑战

对于民事再审案件的诉讼调解, 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当事人服从判决并停止诉讼, 较好的体现出了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但是从更深的角度来看, 由于民事再审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所以在审判过程中审判结果可能会进行多次的修改, 而此时进行的调解工作会相对软化程序法及实体法对法官的约束, 无疑给审判行为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创造了条件, 该种缺陷问题突出表现于再审阶段。

( 二) 不利于司法质量的提升

民事案件之所以能够进入再审阶段, 除了双方当事人对自身利益的密切关注外, 还说明了其对于案件的执着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案件当事人可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涉及到了法律敏感地带和复杂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诉讼调解的形式结案, 无疑是当事人自我承担并解决了这一难题。在该过程中法官虽然对调解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没有真正给予一个公平的审判结果, 长期以往不利于司法质量的提升。

( 三) 调解公正性缺乏保障

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对民事再审案件的受理法院作出唯一界定, 对于判决不服的再审案件, 一审和二审法院均可受理, 上级法院也可以选择自身或者指令下级法院进行再审,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出现了原审法院的法官重新审理再审案件的情况, 务必会给案件再审的公正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会采用久拖不决的手段“迫使”当事人进行调节, 不利于司法公正性的体现。

三、民事再审案件调解的运用和改善

( 一) 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

对于民事再审案件中的诉讼调解工作来说, 调解并不是最为根本的目的, 最为重要的是真正的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纠纷, 从而通过双方矛盾化解来确保社会和谐。所以对于民事再审案件调解来说, 其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 牢牢把握调解优先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 并在合法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前提下, 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自身意愿, 从而提出协商解决方案, 对于双方当事人当成的协议, 主要在不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及双方意愿的情况下, 法官都应对其进行有效确定。

( 二) 调解方式的掌握

调解工作作为重要的就是掌握合适的调解方式方法, 作为调解工作的参与者, 法官应在积极利用周边有利因素的基础上, 从以下方面入手, 提升调解效率:

1. 寻找有效切入点

对于大多数的民事再审案件来说, 其本身的判决结果并没有明显的错误, 但是可能因为没有寻求到最佳解决方案, 其造成的社会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从而引发了当事人的不依不挠, 最终不得不进行再审。在再审案件中, 可以通过案卷细读、意见交换以及举证责任分配等方法, 使当事人明白其中的事理, 对于有过高要求的一方当事人, 应对其进行事实、法律及利害关系的分析, 从而寻找出案件的切入点, 确保调解的顺利进行。

2. 运用法律逻辑化解当事人心结

进行民事再审案件条件, 应在对双方当时人心里有了清楚的掌握之后方能对症下药, 获取较好的调解效果。由此就首先应做到深入观察人心, 并对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争取当事人的信任, 并对其简要描述案件厉害关系, 从而使之能心悦诚服的接受调解工作。

参考文献

调解案件履行机制建设 篇4

调解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法院注重调解,审判实务中的大多数民事、经济纠纷也是以调节结案的,法院调解已成为民事审判中最富有特色的制度。所以前郭县人民法院非常重视案件的调节,具体工作做法如下:

(一)建立调解效率考评制度。

首先,要明确调解效率与法定审限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六条关于特定情况下的和解、调解期间不计入审限的规定,合理放宽了对调解案件适用时间、期间和审限的限制。但是法官不能滥用这一规定,不顾案件性质和具体案情,“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硬性调解,或者久调不决,甚至超审限。

其次,对调解效率的考评要坚持因案制宜,不搞“一刀切”。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要求速调速结,减少诉讼运行成本和当事人诉累,也可避免“夜长梦多”,应适用简易程序,在三个月的法定审限内,越短越好;对于案情复杂、头绪较多的案件,则要求耐心调解,通过多沟通、多了解,全面把握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争执点和利益共同点,找准平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对症下药”,避免因盲目调解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形,适用普通程序,在六个月的法定审限内越快越好。

(二)建立调解社会效果考评制度。

1、当事人满意度的考评。对当事人的满意度,可划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对当事人表示不满意的应重点评查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自动履行率的考评。对一些履行方式特殊的调解案件,结案后须继续履行的,要对其自动履行率进行考评。如分期履行的合同纠纷案件、各类赔偿纠纷案件,履行期限较长的案件如离婚案件中的抚养费部分及赡养案件等。跨年度的,应责成调解法官跟踪回访,促使履行人自动履行调解协议。

3、工作量的考评。个案调解工作量可大可小,应区别对待。如一个争议不大的离婚纠纷案件,可能经一次调解,在一天内即能结案,而一个诉讼标的大,涉诉当事人多的案件,可能要经过数十次的调解,也可能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其工作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诉讼标的大,案情疑难复杂,调解法官投入时间、精力、心血大的案件,在年终考核工作总量时应充分予以考虑,尊重、认同法官的劳动成果,不能简单的按1件计算,以保护法官“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积极性。

4、社会评价的考评。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为一般案件,社会影响面较窄,多为当事人周边的邻里亲朋、同事知晓,随机抽查,简单了解亲朋等评价即可;对极少数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在审理中,就引起公众或媒体的关注,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反响也

较强烈。故对重大案件,要深入走访,全面了解社会公众对案件处理结果的评价,确保调解工作不留下任何后遗症。

(三)科学、合理地确定年度调解达标率。

调解达标率的确定不应以“调解能手”或“调解新手”为标尺,而应以多数法官的实际调解能力为依据,毕竟大部分案件的调解还是广大普通法官完成的。总而言之,调解考评机制的发展趋势应为对个案质效要求趋严,对瑕疵案件、错案、超限案件责任追究到位,对整体调解达标率要求趋宽,既突出“调解优先”,又使多数法官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如单以调解率定优劣,则有失公允。

(四)建立调解考评结果的科学运用机制。

建立考评结果的公示机制。在考评中注意总结调解经验,努力探索调解规律,对一类案件形成行之有效的个案调解方法后,积极在系统内公示推广,提高调解同类案件的工作效率和成功率。把调解考评机制建设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诉讼调解工作在个案高质效、整体高调解率的良性轨道上运行。

环境心理学在案件调解中的运用 篇5

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环境心理学是集多种学科于一身的边缘性学科[1]。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同的环境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人们有不同的行为表现[2]。 当事人对于彼此之间纠纷的前因后果内心是非常清晰的,多数情况下会因为对方证据的缺失等而存在侥幸心理,从而拒绝或抵触调解。 作为法官,这时如果能准确地运用主客观环境因素的不断变换,及时洞察当事人的心态,就会促使当事人侥幸心理的瓦解,促成案件调解的顺利进行。

2 不同环境状态下,案件当事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 现对案件调解效果的影响

2.1 不同客观场所的影响

2.1.1当事人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不同的熟悉程度,影响当事人对环境的认知速度和感觉状态,熟悉的环境可以减少人们对环境的观察和认知时间,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产生对环境尽快的融合感,增强人们心理上的放松度,从而增进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性和亲近感,有利于法官走进当事人的心理;陌生的环境,需要人们一定的观察和适应时间,促使人们产生紧张感和恐惧感,进而使法官与当事人之间产生距离感,使当事人基于环境的震慑而放弃自身的侥幸心理[3]。 1家庭对于每个当事人来说 ,都是最熟悉、最温馨、最放松的地方,当事人对其中的任何事物感觉都非常亲近,在自己家中谈论任何事情,当事人都有一种主人的感觉,法官如果能主动深入到当事人家中, 当事人会产生一种充分受到尊重的自主感,从而直接拉近了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当事人对法官产生一种亲切感,心理上实现较为彻底的放松,进而得以敞开心扉,向法官客观阐述纠纷产生的根源, 明确表达自身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心理预期,从而使法官能够真实地把握案件。2居(村)民委员会等当事人相对比较熟悉的场所。 居(村)民委员会是离当事人生活最近的集体环境,周边存在其赖以生活、交往的邻居和人员,对其来说相对比较熟悉,法官选择到居(村) 民委员会这样的场所进行调解,身处的客观场所和参加的成员,当事人相对比较熟悉,会相应地使当事人转变心理戒备状态。 同时,这种相对熟悉的场所,可能存在当事人不太熟悉但对方对其相对熟悉的居(村) 民委员会成员的参与和介入,从而使当事人产生心理上惧怕,而促使案件真实情况的呈现。 3当事人不熟悉的审判场所。 审判场所对于当事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加之审判场所的严肃性和庄严性,会使当事人产生恐惧和紧张,而延长其观察和认识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心理和情绪负担,摄于环境的影响和法律的震慑作用,当事人会使始终处于戒备和紧张的状态, 而失去说谎的时间和机会,即使勉强说谎也难以自圆其说,从而促使其放弃说谎,以便接受法官的调解建议。

2.1.2空间场所的密闭程度密闭性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保密感,从而增强当事人客观陈述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开放的环境使人们的行为处于暴露状态,更多地受到外界环境的监督,从而增强当事人迫于外界压力而被动陈述案件事实的可能性。 家庭、办公室等相对比较孤立和封闭的场所,会使当事人因其保密性,而增加其主动客观陈述案件事实和对案件结果心理预期的可能性;审判法庭等相对公开的场所,因为有对方当事人、旁听人员或新闻媒体等其他因素的介入,会使当事人基于趋利避害心理的作用, 而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案件情况进行阐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陈述的客观性,但正是因为这种场所的开放性和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当事人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人员的监督和质疑,从而使其基于对监督的惧怕而被动地陈述客观事实和接受调解;当事人所在的集体组织或广场等更为开放的场所,使当事人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尤其是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案件,当事人会因为周边熟悉的人员的意见和监督,而产生害怕和尴尬的心理,从而促使其侥幸心理的瓦解,增强其调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3环境的严肃程度庄严肃穆的环境 ,能震慑人的心理,使人自觉地严肃和认真起来,从而放弃抵抗和狡辩的想法,降低当事人基于侥幸心理产生的对案件处理结果的心理预期,增强其配合调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温和、平等的环境会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增近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亲切感,促使当事人基于平等和尊重而主动接受调解。 审判法庭等庄严的环境下,法官的不苟言笑,法庭秩序的有序进行、对方当事人的质证和法庭的严肃询问等,都会增强环境对当事人的震慑作用,促使当事人慎重选择其言行,降低其对案件调解结果过高的心理期待,从而促成双方当事人调解意见的不断接近和融合;家庭、办公室等温和、平等的环境下,法官和当事人之间更多地是处于平等的状态下,法官的一杯热茶、一句暖话、一个笑容、一个让座等都会使当事人感觉无比亲近,从而彻底放弃心理戒备,而增强其调解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2.2 相 同 场所 ,不同 环境 组 成因素的 影响

2.2.1温度的影响适当的温度和光照可以触发人们的警觉水平,高温强光则使人烦躁易怒。 适宜的温度条件,可使人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适宜的温度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 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在高温或在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 温度越高对人的情绪影响也越大。通常来说,人生活的环境以20℃为理想气温, 温度达到35℃,人容易食欲不振,心境低落;温度升到38℃,躁动不安 、叫骂 、摔东西等情况会显著增多 ; 温度升到40℃,打架斗殴、自杀等事件的发生概率会比平常高出许多。 在不同温度下,人情绪可承受的极限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到达可承受的极限越快。 当事人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身心会有一种舒适感,从而促使其紧张感的逐渐消除,心境和情绪的逐渐平和,会使人的思维、语言和行动更加趋于正常,从而为其交谈、陈述案件事实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心情舒畅时,人们更易于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从而促使当事人对法官提出的调解意见的接受。 当温度过高时,人们就会心烦意燥、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等,从而使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调解工作因为无法沟通而出现停滞。 但是对于比较狡猾、善于掩饰自己的当事人,这时运用高温条件造成的不舒适感,可以打乱其故作镇定的状态,促使其出现紧张或混乱,而使案件事实在其不注意的情况下暴露出来,从而促使其在感觉固执己见、顽抗到底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降低要求、主动接受调解。

2.2.2色彩的影响颜色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一环[4], 颜色对人的心理状态有着特有的神奇作用,颜色可以操控人们的知觉、心理和情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意向。 色彩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这是得到普遍认识的客观事实[5]。 人的第一感觉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是色彩,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会促使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在实际生活中,相同的空间布置中,不同的色彩构成会使人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沉静、活泼、华丽、朴素、兴奋、忧郁、冷暖等[6]。 蓝色或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佳的心理镇静剂,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感到心情非常烦闷时,如果到公园、草地等充满绿意的空旷场所或者到蓝色的大海边,心境顿时就会变得非常开阔,烦躁的心绪也会逐渐平静下来,从而使自身的冲动想法和理念逐渐平复下来,以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而红色、橘色、橙色等比较明亮的色彩,则会激发人的兴致,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的心情兴奋,促使人改变一成不变的平静,激发人们更多的灵感,促使人在平和和谨慎的心态中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激情,但明亮的色彩也会使人产生更多的冲动,从而会使人失去控制和理智而酿成错误;粉红色、浅紫色等相对温和的色彩,给人一种温和、亲近的感觉,能使人放弃紧张和恐惧的心理,逐渐敞开心扉、表露心迹,从而利于该环境中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黑色、灰色、棕色等相对昏暗的色彩,能给人一种压抑、孤独的感觉,使人的心情逐渐沉闷、且逐渐变得不能集中精力甚至狂躁,长期处于这种色彩环境中的人容易出现抑郁、紧张、多疑等不适症状,从而产生对社会的报复行为。 不同色彩对人们心绪产生的不同影响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也能表现出来,案件的审判工作一般是在庄严肃穆的审判法庭进行的,而法庭中的布置一般墙壁是白色的,桌椅一般是黑色或棕色的,色彩比较严肃,通常给人一种紧张和压抑的感觉,会使当事人由于紧张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有意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为调解工作制造了一定的障碍,这时如果变换一种环境,将其带到环境色彩明朗的办公室就会使当事人的心境顿时出现较大程度的放松,如果到当事人所在的社区、村庄等绿树成荫或阳光照耀的情况下,则从色彩环境上更能促使当事人彻底放松戒备、敞开心扉表达自身意念,且从心情上更能接受法官的意见或建议。 鉴于此,作为审判人员就要准确把握不同色彩对当事人情绪和心境的影响,懂得适时变换环境,才能更好的取得良好的调解效果。

2.2.3声音的影响声音是人们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的声音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人们会立即感觉到这个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特点,同时会感觉到这个声音的来向、远近和熟悉与否,并由此产生情绪变化、联想或回忆[7]。 不同的声音刺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 声音大体上分为音乐和噪音。 不少心理学家指出: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适方法之一[8]。 贝多芬在谈到音乐对心理的作用时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9]。 大家都知道动听的音乐能使人的心情舒畅,长时间处于良好的音乐氛围中,会培养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使人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行为模式;而噪音则会使人的心情烦躁、不安,长期处于噪音的干扰下,会使人逐渐形成偏激、躁动的性格特征,而表现出消极被动的行为模式,做出对家庭、社会不利的举动。 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包括审判人员也不由自主的受到声音的影响,最基本的声音来源是审判人员和当事人说话的语调和语气,如果审判人员的语调比较高或语气比较严肃,就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使当事人不敢信口开河,从而使当事人心理调解的预期更加的切合实际,如果语气过于和蔼或随意,当事人就会漫天要价,从而使调解的差距增大;但如果遇到有的当事人过度紧张时,如果审判人员说话的语调过于严肃的话,就会加重当事人的紧张心理, 而产生当事人放弃调解的后果,这就需要审判人员及时转变自身声音,用相对和蔼、轻松的语调进行交谈, 调解就会达到预期效果。 当事人声音的不同也会影响调解的效果,如果一方当事人说话的语调始终是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话,对方当事人甚至是审判人员就会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甚至会把当事人的说话当成是一种噪音,从而使对方当事人及审判人员产生烦躁的心理,这样就会使当事人调解的心理预期或者合理预期无法实现或者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极不情愿调解的心理,而使调解工作可能终止。 所以,当进行案件调解时,要很好地运用声音的作用,及时调整语气、语调,这样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效。

2.2.4人员组成结构的影响1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熟悉或亲近的人相处,相互之间越熟悉,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亲近,越能彻底放弃心理戒备,畅所欲言、 无话不谈,甚至可以将自己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想法倾盘托出,比如知己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朋友之间等,都是可以交心畅谈的;而陌生的人们之间,因为接触时间短、了解程度浅,人们首先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对方进行观察和分析,相互之间交往会比较拘谨,心理上会始终处于戒备的状态,这样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心理障碍墙,而阻隔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法官就可以在调解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亲朋好友的作用,通知其和当事人一起到场参与调解。2对于有对抗关系的案件双方当事人来说,双方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水火不容,如果法官始终使双方当事人处于同一场所内,将会使双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会使当事人因为赌气而使仅有的调解希望化为乌有,这样就不适宜长时间将双方当事人置于同一场所内,而应将双方当事人予以隔开。 3审判人员组成的不同。 男女性别的差异也会影响人的心理。 女性往往给人一种温柔、和蔼、易亲近的感觉,男性往往给人一种威严、严肃、难接近的感觉。 对于离婚、抚养、赡养等婚姻家庭案件,女性更能以其细心、耐心、温和等特有的性别特点,更好地走近当事人的心理,更充分了解案件的情况,而以拉家常、闲聊天等方式,以实现调解的良好成效;对于刑事犯罪案件、当事人比较刁钻的民事案件,就需要发挥男性威严、不苟言笑等特有的性别特点,从而对当事人形成心理上的震慑,促使当事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案件,以威慑促使调解的达成。 这样,就要求针对不同的案件, 合议庭要适当地调配人员的组成,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审判效果。 4旁听人员的多少和组成结构。 他人是否关注及关注的程度,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人们会感觉自己处于一个私密空间,自己能够完全控制掌控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可以不被别人发现,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充分放纵自己的行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有人关注的环境下,人们会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处在别人的监督之下,他人眼神或言行的细微变化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一个赞许的眼神会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肯定,一个鄙弃的眼神会将人们信心十足的想法彻底打消,一个怀疑的目光会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犹豫不决等。 媒体的关注无处不在,媒体的介入会使事件完全暴露于社会公众面前,从而更好地体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彻底瓦解人的侥幸心理,能使当事人迫于媒体的谴责和监督,而放弃或降低自己的不合理请求,促使双方调解意见的形成。 因此,在特定的情形下,就要考虑给给当事人一个独立的空间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空间,审判人员要合理地确定旁听人员的组成和数量,使案件处于适当的关注之下。 例如离婚案件、未成年案件等,为了避免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障碍,就要为其提供独立的空间;而对于社会危害性较大的刑事案件、不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就要充分运用社会公众关注度而产生的强大压力,而促成案件调解的顺利进行[10,11]。

2.2.5当事人在同一场所停留时间的长短时间像一块砖头是有重量的, 它的质量只能作用于人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的称量工具称不出它的质量。 一个普遍的规律是,时间越长,它的质量就越大,对心理的压力就越大。 当时间的质量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 人会发生一些特殊的言语和肢体变化,比如自言自语、抓耳挠腮,甚至发疯,也就是说人长时间处于一个固定的空间,当时间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心情、 状态等处于最佳,就要不时地变换新鲜的环境,不同的环境能刺激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活跃,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长时间处在一个不变的环境中,周边是同样的人在不停的重复同样的理念或想法,人们就会感觉心烦意乱、有一种想逃脱、逃离现场的强烈愿望,可能会在不耐烦的情况下接受他人的意见,这就需要法官,不厌其烦、持久耐心的对当事人阐述利害关系,从而促成调解的达成。

2.2.6空间距离的影响人的心理距离会通过空间距离表现出来,而空间距离会影响人的心理距离。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 空间距离较近,心理距离也是较近;空间较远,心理距离则较远。 如果案件选在在空间范围较大的审判法庭,审判人员相较于当事人处于空间上相对较高的位置,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这就使当事人产生一种审判人员高高在上、无法亲近的感觉,而对法官表现出无比的尊重甚至是害怕,这样法官的威严和法律的严肃性能充分地得到展示,从而使当事人基于法律和审判法庭的震慑感而增加其接受调解的主动性。 这种环境在起到震慑作用的同时,也使当事人与审判人员之间产生强烈的距离感,从而无法实现双方之间自愿和谐地沟通,所以这时就需要能拉近双方距离感的位置调整的配合,审判人员可以在不开庭的情况下,与当事人坐在同一水平的位置上, 或者坐在离当事人较近的位置上,以拉近双方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相对于审判法庭的特殊设置,办公室或会议室,座位的排列等相对来说都是处于同一水平层次上,没有了位置的上下之分,也就不降低了当事人心理上,与审判人员地位上的上下之分,也更符合调解这种案件处理方式的空间需要[12]。

3 对调解环境的设想

3.1 设立专门的 巡回法庭

审判法庭的严肃性对案件的调解作用有其不足之处,调解需要严肃性和亲切感、震慑力和融合性等的完美结合,这就需要在审判法庭之外,创建一个更适合调解的环境,即建立巡回审判制度,设立专门的巡回审判法庭。 巡回审判法庭可以设立在当事人比较熟悉的居(村)民委员会,当事人长期居住生活在这个地方,周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他门都更为熟悉, 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纠纷产生的根源,掌握当事人的成长环境和人格特征,同时利用这种相对熟悉、开放或色彩较丰富的环境,最大程度的消除当事人的顾虑和侥幸心理,并能利用周边特定的人员构成结构(即家庭组成人员或村民等)的监督作用,更好的实现调解。

3.2 设立有特色 的调解室

现在大多数法院的调解工作是在审判法庭或办公室进行的,即使有的设立专门的调解室,也是把办公室或审判法庭冠以调解室的名字,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设立别具特色的专门调解室,以极大区别于审判环境。 从色彩上,要有别于审判法庭的沉闷色彩,将调解室布置成相对温和或亲切感较强的色彩,如淡蓝色、淡绿色、淡紫色等;从温度上,约见当事人时要使当事人处于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从声音上,可以设置适当的音响设备等,因为调解过程通常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事人等待的过程中如果听到美妙的音乐会使其心情平复,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思考、分析调解中的利弊关系;从人员的座位设置方面,可以设置成居家模式,使当事人有一种家的感觉;从空间的大小程度上,狭小的空间给人压抑的感觉,调解室可以考虑设置成空间广阔的场所等。 总之,应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设立有特色的调解环境,以实现更好的调解成效。

3.3 有效利用美 好的自然环境

美好的大自然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她能给我们带来无数神奇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美妙的自然环境,会给我们的调解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调解工作中,对于在特地的自然环境中的案件,比如田间地头的案件,不妨到绿油油一望无际的田地中走访一下,在与当事人一同感受大自然新鲜气息的时候,在审判人员和当事人保持美好心境的情况下,采取拉家常、谈心等方式,畅所欲言、无所禁忌地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达到身心愉悦、和和气气达成和解的完美效果[13]。

矛盾纠纷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产物,它的起因、发展受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4],而人都是在特定的主客观环境中,环境中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的心境或情绪,进而影响人们的言行,作为处理纠纷的法官,要充分把握环境中不同因素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程度, 根据当事人的主客观情况,适时、合理地变更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促使当事人心理向接受调解的方向引导,进而运用高超的调解技巧,不断提高案件的调解率,提升调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摘要: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相同的案件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调解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案件需要到当事人熟悉的环境中,使当事人彻底放松;有的需要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使当事人心理受到强烈的震慑;有的需要当事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紧张。通过研究不同环境下,案件当事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对案件调解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发挥环境心理学在案件调解中的作用。

案件调解 篇6

2012年9月15日晚, 肇事者张永红 (化名) 驾驶未经审验的陕E-5xxxx号中型自卸车, 在西安市红光路将女大学生张某撞伤后逃逸, 张某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后, 张永红电话联系其胞兄张永亮 (化名) , 让其胞兄张永亮顶替其认罪, 并将肇事车辆藏匿。后经侦查查明案件事实, 张永红、张永亮被先后抓获归案。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支队认定, 张永红负事故全部责任。

本案肇事方张永红系农民, 本身赔偿能力有限, 其父亲因其一家两兄弟被同时追究刑事责任, 顾虑很大, 反抗心理强烈, 不积极配合受害人赔偿调解事宜, 不愿赔偿。受害人一家系浙江人, 其父母均在西安打工, 且父亲有轻度残疾, 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张某本是一家人的希望, 痛失爱女后张某父母悲痛欲绝, 情绪十分激动, 要求将被告人尽快绳之以法并从重处罚, 拒绝将女儿尸体火化, 并向被告人提出巨额赔偿。交警支队对双方民事赔偿一直进行调解工作, 单双方情绪激动、态度坚决, 却无法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

二、案件处理

该交通肇事案件移送到我院公诉科审查起诉后, 办案人员发现案件中未涉及民事赔偿且尚未达成赔偿方案, 遂通知被害方可通过检察机关协助处理赔偿事宜。经被害方同意由检察机关帮助处理赔偿事宜后, 公诉科遂联系民行科, 建议民事赔偿部分由民行科支持起诉。

我院民行科经对本案情况审查并与被害方沟通后, 认为可以介入附带民事赔偿部分, 争取使双方当事人及早达成赔偿协议。民行检察官主动联系被害人家属、被告人家属, 利用熟悉民事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优势, 分别与其面对面交流, 向被害人父母详细分析案情, 耐心解释法律法规及相关赔偿政策, 使其将赔偿数额的预期调整到合理范围内;同时, 向被告人说明承担经济赔偿的法律依据和不承担的法律后果, 劝导其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工作, 尽快与被害人家属达成民事赔偿协议。通过多次沟通、协调, 双方最终达成民事赔偿协议, 被告人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筹钱履行赔偿协议, 并希望以较好的认罪态度和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争取宽大处理, 被害人家属得到满意的赔偿。事后, 被害人家属给我院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三、做法与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近年来, 交通事故等过失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 一起交通事故对一个甚至几个家庭就是一场灾难, 一个事故就是一个不安定的隐患。从化解社会矛盾、关心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 检察机关民行部门应立足职能、延伸工作触角, 积极创新案件审查工作机制, 用真心做群众工作, 不能仅仅针对刑事案件起诉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 还应当努力贯彻落实“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方针积极征询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民事赔偿意见, 调整工作方式方法, 利用专业知识及工作优势, 协调双方尽快达成民事赔偿协议, 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稳定。

本案属于典型的民生案件, 关系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 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我院民行科牵头公诉科和未央交警大队, 整合各部门职能, 并邀请商会、村长等参与协调, 及时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赔偿纠纷, 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主要启示有三点:

一是积极作为, 努力防止矛盾激化。民行科介入调解工作后发现, 被害人家属对被告人的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加, 扬言要去上访、申诉。被告人由于我们的介入又添加了更大的顾虑, 双方当事人的矛盾越结越深, 如果不及时化解, 极有可能导致矛盾一触即发, 继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当务之急, 首先要稳住双方的情绪, 这也是此类案件应注意的关键。我们民行、公诉部门承诺会认真审查该案依法办案, 本着公平、公正、自愿的调解原则, 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 并说服他们不要急于上访。站在被害人家属的立场, 去体会理解他们的心情, 安抚好被告人家属的情绪, 做肇事方的思想工作, 促使其积极履行赔偿义务。从而柔化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阻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扩大。

二是巧借外力, 促成矛盾得到和解。我院紧紧抓住农民纯朴的特性, 积极动员对双方当事人来说较为信任或有威望的人出来充当“和事佬”, 采用能为双方接受的方式进行说服和引导工作。多次邀请双方商会、村长, 进行协商, 相互通报各方情况和意见, 协商制定调解方案, 并由他们分头做思想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双方对调解达成了初步的意向。调解时机成熟, 我院趁热打铁, 立即决定召开座谈会, 召集双方全部当事人到场, 并邀请交警未央大队、公诉科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调解的顺利进行, 防止节外生枝, 我们紧紧把握协商进程的主动权, 宣布会议纪律, 确定发言规则、引导双方围绕问题症结, 充分阐述各方观点、相互交换意见、提出和解条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协商, 双方之间渐渐消除了积蓄的矛盾和怨恨, 相互间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各方均愿意退让一步, 达成和解。

三是关注弱势群体, 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此次调解的成功, 在于办案人员并未止步于就案办案, 而是将化解矛盾贯穿于办案的始终, 从着眼于群众最为关注的利益出发, 探求群众最易于接受的解决方案, 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据案后回访得知, 双方所在的村民及西安温州商会均对检察院的调解方案赞不绝口。检察日报等媒体对本案的调解工作给予了登载报道。

摘要: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赔偿对被告人刑事责任具有一定影响。被告人积极退赃退赔、赔偿受害人损失的, 彰显了被告人认罪态度、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决心。在办理交通肇事等多发性、过失性犯罪案件中, 当事人双方就民事赔偿达成一致, 有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 就民事赔偿问题受害人与被告人调解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可以由检察机关民行部门尝试介入, 积极发挥检察机关工作优势, 协调促进当事人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权益、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媚俗化电视广告下一篇:图书馆建设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