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治理机制

2024-09-18

专项治理机制(精选9篇)

专项治理机制 篇1

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 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 积极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现就如何建立“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作一探讨。

一、“小金库”的概念及资金来源

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 此次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对“小金库”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即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劵) 及其形成的资产。

“小金库”资金 (资产) 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是以各种名义挪用、转移国家预算内、预算外收入;截留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高价倒卖、非法牟取价差收入;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侵占、截留罚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资产处置收入、资产出租收入等。

“小金库”资金不包括党委、团委、工会会费, 稿费提成和职工互助金等项目。

二、“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小金库”问题主要是个别部门、单位对执行财政政策法规的观念淡漠, 无视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规定, 存在侥幸心理。产生“小金库”实质上是一种领导行为, 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不同意、不默许, “小金库”就滋生不了, 或很难产生。“小金库”形成、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 思想认识偏差

一是少数部门、单位领导、财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认为“小金库”只是一般违规, 只要不是直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就不碍大事。二是有的领导干部认为, “小金库”的存在, 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普遍存在, 是正常现象, 无须大惊小怪, 还有的认为, 要处理好单位的对外关系, 就得有一部分“活钱”, “小金库”的存在在所难免。三是还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 本部门、单位的一些收入, 怎么支出都是内部的事情, 应由部门、单位自己作主。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了设立小金库“越轨”行为的产生。

(二) 经济利益驱动

一是一些部门、单位领导为了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违反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策规定, 隐瞒收入、账外设账。二是一些部门、单位领导热衷于搞吃请、拉关系, 而请客送礼等支出, 合法大账上不好明目张胆地支, 于是从设立的“小金库”中动脑筋、想办法。三是近年来个别部门、单位由于受利益的趋动和诱惑, “小金库”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有了“后劲”。除了财政正常工资补助外, 都竞相给干部职工发一些福利, 干部职工皆大欢喜, 这些开支自然要落到“小金库”。

(三) 个人私欲贪婪

一是极少数部门、单位的领导、财务人员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把“小金库”作为个人谋取私利的途径, 导致小团体的“小金库”经久不衰。二是正常的工资福利等收入不能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 一些领导干部放纵私欲, 把“小金库”作为个人敛财谋私的“黑洞”, 想方设法在私设的“小金库”里做文章。

(四) 惩处不到位

对于部门、单位的“小金库”问题, 一些管理部门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纵容、默认财务人员搞“小金库”;一些地方的执法执纪部门存在着“重清理”、“轻惩处”现象;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出于对干部的“保护”, 对有“小金库”的部门、单位领导或相关责任人存在“重处罚单位”、“轻处理个人”的现象, 对违法乱纪行为责任追究不力, 这些都纵容了“小金库”的滋生和蔓延。

三、“小金库”存在的危害

一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小金库”虽“小”, 但危害极大, 公款沦为“私房钱”, 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一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私设“小金库”并大肆挥霍资金, 在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 容易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 不仅污染社会风气, 而且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 严重损害干群关系, 损害了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二是“小金库”是滋生腐败的土壤。由于“小金库”资金深藏不露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使用起来方便, 不受监督和制约, 因此有些人便用它大搞不正之风, 有的用它行贿, 将公家的钱转换成联络感情、拢络人心、捞取“政治前途”的筹码;有的用它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游山玩水;有的将“小金库”资金花光分光, 装进少数人腰包, 据为已有, 中饱私囊, 使“小金库”成为个人以权谋私的钱袋, 从而滋生腐败甚至犯罪行为。

四、积极探索建立“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 中央虽三令五申, 依然未能彻底阻止“小金库”的扩张和蔓延, 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积极探索建立“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 加强政治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要加强对部门、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对“小金库”危害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认识“小金库”治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大意义, 特别是部门、单位的“一把手”要在思想上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 始终把治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 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 牢固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思想,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努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要加强对部门、单位财政财务管理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单位的非税收入是政府收入、是财政收入。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省、市财政法规政策, 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行为, 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自己不搞“小金库”, 而且要管好自己的下属也不能搞“小金库”。

(二) 狠抓制度落实, 监督关口前移

一是要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实行国库集中管理, 统一收入支付制度, 由财政部门对资金实行统一征收, 统一支付, 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二是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严格管理, 完善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制度, 全面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防止预算外资金收支的随意性;三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 加强财务票据的统一管理制度, 堵塞漏洞, 杜绝假发票、白条入账, 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四是要完善票据分离制度, 收款单位开票, 委托银行收款, 相互监督。五是要完善银行单一账户制度, 不允许单位多头开户, 以便资金监督。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 从源头上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防范“小金库”的发生。

(三) 加大财政审计监督力度, 完善监督机制

要加大对部门、单位“小金库”的监督力度, 必须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部门、单位收支活动的财政、审计监督, 杜绝和减少私设“小金库”的可能性。二是要对部门、单位执行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情况, 进行经常检查;对长期违反规定的部门、单位, 财政部门可扣拨或停拨相关部门、单位的经费。三是对部门、单位各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对违规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部门、单位, 依据政策规定及时进行纠正, 严肃处理。四是要加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控制力度, 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明确部门、单位财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 管钱、管物、管账人员进行相互制约,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定期对资金进行清查盘点。五是广泛宣传, 依靠全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要通过新闻媒体将部门、单位存在的“小金库”行为, 及时进行曝光, 并向社会公布, 始终让“小金库”置于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四) 继续做好对“小金库”问题的举报受理和奖励

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要做好“小金库”举报的受理工作, 要在相关部门长期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建立举报登记和查处督办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 做到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要认真执行信访工作保密制度, 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依纪依法惩处。要及时对举报者实行奖励。对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 具体按照中共中央纪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印发《“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 (财监[2009]26号文件) 予以及时兑现。若举报属实, 根据查出并已入库的税款或收缴财政的“小金库”资金数额, 给予3—5%的奖励, 奖金最高限额为10万元。

(五) 加大案件查处, 严肃责任追究

加大对部门、单位“小金库”案件的查处, 严肃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一是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 加大对各部门、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检查督促力度。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重点检查。二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 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 对发现有“小金库”的单位严肃处理, 对查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 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三是财政、审计等部门对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检查中发现的“小金库”问题, 在严肃进行查处的同时, 要将情况向纪检、监察部门及时进行情况通报。三是对私设“小金库”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不论涉及到哪个单位、哪个人, 都要做到“三个一律”:一律追究责任, 一律没收追缴, 一律公开曝光。视其违纪情节, 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依纪给单位的责任人和当事人给予必要的党政纪处分, 构成犯罪的, 移交司法机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 推进“三个”公开, 构建“阳光工程”

要积极探索推进“三个”公开, 增强健全经济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一是对部门、单位的政务、重大决策、资金管理要实行“三个”公开, 倡导经济运行“阳光”操作, 增强积极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杜绝“小金库”的产生。二是对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和责任人签订承诺书, 严格实行私设“小金库”行为的一票否决制, 有效制止私设“小金库”行为的发生。三是建议国家将各级政府“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设立为常设行政管理机构, 有效地开展并搞好日常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杜绝部门、单位“小金库”的存在, 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必须教育、制度、监督、惩治一齐入手, 不断探索建立“小金库”专项治理的长效机制。同时, 各部门、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财政财务管理政策, 以及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规定, 强化政府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确保政府财政收入应收尽收, 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专项治理机制 篇2

工作总结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根据《***市2011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治金„2011‟1号)文件要求,***街道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深入探究“小金库”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从票据管理规定、国有资产处置、严格财务核算和加大监督管理方面,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一、加强廉政教育,注重惩防结合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宣讲“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始终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二是拓宽教育机制。做到“三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激励教育和诫勉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起教育的长效机制。三是注重日常工作。抓好“四必谈”,对群众有反映的进行提醒谈话,对从事重要工作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事先谈话,对新任职的进行警示谈话,对受违纪处分的进行回访谈话,使廉政谈话制度更具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制度规定,加大执行力度

专项治理机制 篇3

下午, 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12年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研究部署了2013年的工作。

会议指出, 2012年, 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 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大局, 以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引领,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坚持改革创新、执政为民,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保持了好的态势, 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推动中央和我省关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和教育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积极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三是加大专项治理工作力度,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四是突出工作重点, 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针对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会议要求, 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 紧紧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总任务,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一主线,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着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具体来说, 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展监督检查, 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二是深化专项治理,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三是大力推进“阳光治校”, 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四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持续完善惩防体系。

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总结材料 篇4

一、加强学习,构筑防线,做到了认识到位。

我们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教育收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要性、必要性,把收费工作当作大事来抓,从根本上构筑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思想防线,增强抓好教育收费工作的自觉性。开学初,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学习教育部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有关文件,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领导带头学习收费政策,带头征求群众意见,带头搞好专项检查,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全体老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从源头上杜绝自定标准乱收费。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做到了责任到位。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关键是领导重视。为此,我们明确了工作责任,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作、内外结合、责任落实的工作格局。1.健全组织,明确分工。

学校高度重视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了行风建设工作规划,成立了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各科室、各部门在行风建设工作上通力合作,积极参与。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负其职,责任到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校长负责行风建设工作方案的制订、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教务部门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工会部门负责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总务部门负责规范收费工作。把行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行风建设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同计划、同实施,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学校各个部门和具体人员,确保行风建设工作在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学校针对以前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依法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做到了落实到位。1.规范收费,杜绝乱办班、乱收费现象。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按公示标准收费。收费时,严格执行“一次性收费,两个公开”原则,学校与教师签订制止“乱收费” 行为责任状,学校在显著位置公布学校与教育局的举报电话,接受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监督。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加强对学生期中、期末质量监测,不对学生成绩排榜公布,不向教师、班级下达升学指标,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教师的考评坚持全面性原则,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不办“重点班”、“快班”、“特长班”,分班根据小学五年期末质量监测成绩,平均分班,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又保证了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发挥。2.依法治校,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学校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活动,教育和引导教师们牢固树立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上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热爱每一个学生,不偏心,对学困生满腔热情,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尊重学生人格,实行师生平等,发扬教学民主,欢迎学生批评教师,教师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以身作则。让全体教师知道学生对他们有着特有的依赖和期望,自觉树立“为人师表”的风范,没有出现过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以生谋私的现象。

3.规范特困生学费减免工作。程序是:

①学生家长提出申请,村委会出具证明材料。

②班主任、学校进行家访、调查、核实,将最困难的学生上报,由政教处初审。

③政教处上报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4.在工作过程中强化服务性收费的管理。

关于保险、校服等服务性收费,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宣传,遵循自愿,不能强制”,从检查情况看,老师们认识是到位的、宣传是到位的、落实是到位的,在学校的专项检查中,没有发现有乱收费现象。

四、从严要求,抓深抓细,做到了检查到位。

为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收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我们开展了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督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检查,形成了经常性、随机性和制度化的检查格局,从检查情况看没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五、规范管理,做到了措施到位。

完善的制度是治理教育乱收费各项政策得以落实的保证。我们在狠抓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责任落实的同时,还着力于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责任制的落实做到了严肃认真,不走过场,任务具体,责任明确,发现问题,严格追究,使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六、加强民主管理,做到共识到位。

学校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方面,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一整套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

一是建立教代会制度。每学年召开教代会,教代会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审议和通过学校 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及修改,对学校发展计划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让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 管理、民主决策,让教职工享有参政议政和知情权,使教职员工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 起。

二是倡导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心桥工程”。充分发扬民主,倾听群众的呼声,广泛采纳各种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是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每一个教师的工作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七、勤政廉政,做到创优行风到位。

为了加强学校廉政建设,完善学校民主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我校推行了校务、财务等“四公开”制度,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领导一个清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廉政建设。

1.重大决策公开。对学校全局性、长远性和影响大的重大决策都通过多种途径认真听取 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使全体教师既是制定改革方案的参与者,又是执行者。

2.人事制度公开。学校中教师的选调、聘任、考核、晋级以及评先奖优、职称评聘等都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做到政策标准公开,评聘程序公开,评聘结果定期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以是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激励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性为衡量准则,自觉接受教师群众的监督。

3.财务制度公开。学校的收费标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做到一次性收费,不私设收 费项目,不“搭车收费”,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学校财务收入及开支情况均列出明 细收支帐目进行公布,大宗设备的采购严格按教育体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增加透明度,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教师的监督。

4.学校行政廉洁自律公开。学校领导每学期向全体教职工汇报个人的政治学习、思想作风、品德修养以及廉洁从政的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

八、自查结果。1.学校不存在擅自扩大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真正做到了“零”收费。2.学校不存在以举办提高班、实验班、补习班、培训班和超常班等为由向学生收取费用的情况。也没有教师私自收费补课的现象。

3.学校严格执行自愿原则和非营利原则,不存在强制收取服务性费用,不存在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课外读物,不存在强制学生统一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等形式强制服务、强制收费的现象。

4.学校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开展教育收费公示,按规定的内容和方式实行公示。5.不存在将捐资、赞助等费用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6.没有违规举办“校中校”或“校中班”,没有收取费用。7.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困难家庭学生补助金的发放工作。8.不存在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收费行为。

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启动 篇5

◆纠正一批管理不规范的记者站

◆停办一批违规违法严重的记者站

◆全国所有记者站一律重新登记

记者从2011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 新闻出版总署将于4月15日~7月25日开展记者站专项治理“百日行动”, 对违规记者站进行全面清理。据悉, 本次专项治理要取缔一批非法设立的记者站, 停办一批违规违法严重的记者站, 纠正一批管理不规范的记者站, 全国所有记者站一律重新进行登记。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2009年新修订的《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施行以来, 各报刊出版单位高度重视, 并严格按照规章要求进一步规范了记者站和记者证的管理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 一些报刊出版单位仍然存在擅自设立记者站、变相向记者站下达经营任务等违规行为, 部分记者站人员利用新闻采访活动的便利从事经营活动, 个别记者站人员以发表舆论监督报道相要挟, 对基层单位和群众进行敲诈勒索, 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对报刊记者站的管理, 严格规范记者站工作秩序和新闻记者采编活动, 严肃查处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 维护基层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闻出版总署决定进一步开展规范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工作。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3月18日下发的《关于开展报刊记者站专项治理的通知》, “百日行动”以省为单位集中开展, 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在记者站年度核验中核查相关材料, 审核记者站工作情况, 开展记者站综合评估, 对存在严重违规问题的记者站一律不予通过年度核验, 并依法注销登记。专项治理期间,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联合“扫黄打非”部门, 组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公布查处记者站违规活动的举报电话, 集中受理群众举报, 重点取缔各类非法记者站, 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采访活动。同时, 还将通过发动基层群众监督, 加强本行政区域记者站的监管工作, 对当地记者站开展一次全面检查, 列出存在举报问题的记者站名单并作为检查重点, 深入调查每一件举报案件, 对存在违规问题的记者站, 责令其停止一切新闻采访活动, 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通知还要求,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履行对所属报刊记者站的管理职责, 组织部署所属报刊出版单位在主办单位领导下开展自查自纠, 检查所属记者站的工作情况。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 报刊出版单位要将本报刊所有记者站采编人员的名单、职务在报刊上进行一次公示, 并在报刊出版单位网站上长期公示, 公布举报电话, 接受群众监督。

总署新闻报刊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要通过专项治理行动, 坚决改变记者站管理混乱的局面, 维护正常的新闻采访秩序, 为管理规范的记者站开展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保障, 基本实现记者站管理工作井井有条、新闻采访活动规范有序。■

成都联通开展实名制专项治理活动 篇6

本刊讯中国联通成都市分公司从9月起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实名制专项治理活动。

一是开展全方位无死角检查。将用户实名登记和信息保护纳入社会营销渠道考核奖惩体系, 强化网格对社会渠道的日常监督管理, 通过各种明查暗访 (巡检, 抽查, 黑客检查等) 形式, 对社会渠道、集团渠道、固融渠道、校园渠道、线上渠道各代理门店和代理点进行重点监控, 从原来抽查重点渠道扩大至末梢渠道, 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机制。

二是制定专项考核。对经查实的非实名制违规行为, 除了对实名制违规商家按照公司规定标准执行扣罚外 (包括社会商家罚款、网格执行负面清单、渠道经理扣罚) , 追加网格总经理, 分管副经理和相关责任人绩效考核。

专项治理机制 篇7

近年来,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污水处理的中间产物———污泥的安全处置问题日渐突出, 今年更是被列为江苏省7个突出环境问题之首。

《规划》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治理原则, 针对该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现状以及处置方面存在的工艺、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以填埋、焚烧、制肥为基本治理方向, 拟规划建设3家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点, 并明确了一整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污泥治理措施。

浅议延边州农机打假专项治理活动 篇8

1 工作思路和目标

(1) 工作思路。围绕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保障农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吉林省农机管理条例》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等法律法规, 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 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和整顿农机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坑农行为, 积极推进放心农机下乡进村, 完善农机打假和农机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2) 工作目标。通过州县两级农机部门的共同努力, 使农机生产、销售和维修经营行为得到规范, 促进农机市场秩序好转, 基本杜绝假冒伪劣农机配件和用劣质零部件装配的整机, 放心农机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工作重点及成效

2012年延边州及县 (市) 农机、工商及质监部门共同加强了对财政资金补贴购置农机具生产经销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管。对全州3家农机生产企业、41家农机经销企业的补贴农机产品进行了质量抽查, 监督农机生产及经销企业建立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了规范的生产经营及经销档案, 逐渐完善了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州农机管理部门建立了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档案, 及时掌握了第一手农机产品质量信息。

(1) 加强了农机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监管。农机管理部门联合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共同对全州500多家农机生产、经销、维修企业依法进行了规范整顿, 逐年强化了对农机市场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机经销企业的专用维修零配件质量的检查力度, 加强了对农机生产经销企业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的检查力度, 核对了农机产品鉴定证书、证章编号、规格、型号与机型是否一致, 鉴定证书、证章是否在有效期内, 是否乱制乱印, 严格执法, 不走过程。全面杜绝假冒过期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产品的销售。

(2) 建立了农机投诉机构, 及时处理重大、突发的农机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几年来州及县 (市) 农机管理部门接受并协调处理了200多起投诉案件, 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取得了农民和农机生产、经销双赢的成绩, 扩大了农机管理部门的影响力, 保证了农机安全生产的需要, 提高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

(3) 强化了合力查处案件的力度。州及县 (市) 农机管理部门加强与公安、检察、工商和质检等部门的合作, 加大联合整治的力度,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补贴农机具的行为和非法倒卖补贴机具案件, 坚决打击了坑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

(4) 开展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州及县 (市) 农机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农贸市场、3.15活动、电台电视、报纸及专题学习班、农村科技培训班及专题培训班, 开展宣传、咨询和培训活动, 发放5万多份资料, 提高了农民的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水平, 提高了农民的农机使用和维修技术, 促进了农机化安全生产。

(5) 依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全面规范了农机维修企业。目前, 全州70%以上的农机维修企业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剩余30%将陆续申请领取《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 实现了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目标任务。

3 不足和建议

专项治理机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1月—6月全院住院患者及2013年1月—6月全院住院患者, 调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前后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1.2 方法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 (HIS) , 利用抗菌药物在线查询, 检索2011年1月—6月及2013年1月—6月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标本送检率及联合用药构成比

2011年1月—6月住院患者9 390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5.65%, 2013年1月—6月住院患者10 93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99%;单一用药构成比从2011年的49.93%上升为2013年的67.65%, 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构成比从2011年的23.22%下降至2013年的8.53%, 病原学检查标本送检率从2011年的5.61%上升至2013年的25.22%。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标本送检率及联合用药构成比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用药品种数、人均费用及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2011年的77.94 DDD下降为2013年的57.18 DDD,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从2011年的1.86种下降为2013年的1.19种, 抗菌药物人均费用从2011年的625.93元下降为2013年的470.57元, 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比例从2011年的25.68%下降为2013年的16.72%, 见表2。

2.3 使用量、使用金额前十位的抗菌药物

使用金额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占五成, 2011年是头孢他啶、奥硝唑、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占前三位, 2013年是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居前三位, 见表3。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率情况

2011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2012年8月实施的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制订抗菌药物管理机制及方法。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及医院职能管理部门每月定期检查考评, 抽查住院患者及出院患者病历,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科室和主管医师, 并与其绩效挂钩。同时, 采取领导约谈戒勉、定期公示临床科室使用位居前十位的抗菌药物及每一种药物应用前十位的医生等方式促改进。通过专项整治活动,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了明显的改善,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75.65%下降至2013年的60.99%, 但仍明显高于吴安华[1] (49.63%) 、陈惠清[2] (47.20%) 、丁晓英[3] (56.23%) 、罗文基[4]等的报道, 与欧美国家差别更大。2007—2008年荷兰41所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30.90%[1], 应用比例甚至高于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单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011年的49.93%上升为2013年的67.65%, 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的比例有所减少, 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由2011年的23.22%下降至2013年的8.53%, 与杨建伟报道一致。

3.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用药品种数、人均费用及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情况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1年的77.94 DDD下降为2013年的57.18DDD, 低于许群峰[5] (61.78 DDD) 的报道, 但明显高于多数欧美国家的DDD值 (20~30 DDD)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由2011年的1.86种下降为2013年的1.19种, 抗菌药物人均费用下降了24.82%,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例由2011年的25.68%下降至2013年的16.72%, 略低于文献报道, 与廖庆权等[6]的报道基本一致。

3.3 抗菌药物使用数量、金额情况

使用数量、金额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中, 头孢菌素类占五成, 2013年前三位依次为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虽然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高疗效、低毒性、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 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抗菌药物, 但五水头孢唑林钠与头孢硫脒使用过于集中。虽然这两种药均为一代头孢菌素, 但与头孢唑林钠相比, 价格相对较高, 应引起高度重视。欧洲26个国家的抗菌药物门诊应用监测结果表明, 抗菌药物主要应用品种为青霉素类与少量大环内酯类, 而喹诺酮类与头孢菌素类使用较少。

3.4 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本次调查显示: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由2011年的5.61%提高到2013年的25.22%。要求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我院标本送检率远低于专项治理要求及文献报道[6], 说明抗菌药物使用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二是选用抗菌药物起点高, 使用特殊抗菌药物比例上升。三是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高, 普外科、呼吸内科、妇产科、ICU、五官科5个科室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依次为90.96%、89.45%、88.91%、88.24%、86.43%, 这些科室将是以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重点科室。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任重而道远, 它是遏制细菌耐药性最为主要的措施, 也是每一位临床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站在人类未来健康的高度认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摒弃现有的错误认识与观念, 严格按照感染性疾病治疗规范和合理用药原则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感染特征、病原体特点、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增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既保证感染治疗的有效性, 也能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 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后续管理提供循证干预措施。方法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 (HIS) , 利用抗菌药物在线查询, 调查2011年1月—6月及2013年1月—6月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75.65%下降至2013年的60.99%;单一用药构成比从2011年的49.93%上升为2013年的67.65%;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构成比从2011年的23.22%下降至2013年的8.53%;使用强度由2011年的77.94 DDD下降为2013年的57.18 DDD;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比例从2011年的25.68%下降为2013年的16.72%。使用金额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占五成, 2011年是头孢他啶、奥硝唑、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占前三位, 2013年是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和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位居前三。结论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高, 病原学送检率低, 需持续改进提高。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李春辉, 文细毛, 等.2010年中国740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 (1) :7-11.

[2]陈惠清, 周春莲.1 014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2) :142-144.

[3]丁晓英.2011年1—6月某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5) :353-354.

[4]罗文基, 黄丽娟, 洪一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4) :3130-3131.

[5]许群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前后横断面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8) :1884-1885.

上一篇:控制网关下一篇: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