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选取(精选12篇)
教学选取 篇1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 多数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其实, 与教学内容相比, 教学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正所谓“目标统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 而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备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理想”的状态和现实的情况整合教学内容。这是因为, 最“理想”的教学内容并不总适合体育课堂, 而教师“不看好”的内容却可能是学生喜欢的, 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材本身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般先制定教学目标, 后选取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有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非凡。例如, 芜湖市在芜湖一中举行了高中体育与健康“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课题为“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素质”。参与授课的五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一:选取了两组4分20秒中速跑为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呼吸节奏并报时。结束后, 组织学生测量脉搏, 了解跑的情况。组间教授学生小步跑、高抬腿等跑的专门练习, 以调整课的负荷。
教师二:采用竞走为教学内容。教师先讲解心肺耐力素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做竞走示范动作并讲解竞走的动作要领。学生由慢到快练习走, 体会走和跑的区别;行进间转髋练习, 通过髋关节转动增加步幅加快步频;学生由慢到快练习竞走, 体会全身协调用力;学生分小组自由练习;让距追逐游戏 (将全班分成八组, 每组在80米直道上循环进行) :每人相距10米, 进行竞走比赛看哪一组表现最优秀, 看哪一位同学竞走的距离最长。
教师三:选用“图形”跑及跳绳练习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先讲解耐久跑的呼吸节奏和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靶心率范围内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心肺耐力素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学生在各自小组长带领下完成两次5分钟的“图形”跑, 根据芜湖一中的自然地形选择了圆形、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图形”跑与跳绳练习交叉进行。跳绳练习也分成四个小组, 跳绳方式不定, 学生相互计数, 并大声报出来。
教师四:本节课选择了抱球接力跑和持球变速跑练习为教学内容。抱球迎面接力跑以抱三个球跑动和传递增加练习的难度和趣味性, 如何又快又稳地交接好球, 学生可以在自主练习时讨论与尝试, 练习时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共练习三次;慢跑及持球变速跑:在变速跑中, 以球的头上传递来控制跑动的速度, 保持队形的整齐, 练习时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每组一球, 进行800米+600米的练习。
教师五:以健美操基本步伐的学习与创编为教学内容。教师先讲解健美操的健身作用并完整示范动作;教授学生健美操六种基本步伐;健美操六种基本步伐的组合练习;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展示。
以上参与授课的五位教师按照同一教学目标选择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改变了传统的只采用单调、枯燥的耐久跑这一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取都着力于加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明确总的教学目标即一节课最主要的目标以及具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即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分级教学目标。总的教学目的不用非常具体, 但要体现本节课的主题。分级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 有利于在一节课结束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有利于教师课后重新审视并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应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分级教学目标是由总的教学目标分解而来的。因此, 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分级教学目标进而实现总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执教《挺身式跳远》时, 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一) 明确总的教学目标, 即学生能掌握挺身式跳远的方法
(二) 明晰具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助跑及起跳技术。
2. 学生能巩固提高空中挺身技术及落地技术。
3. 学生能完成多次挺身式跳远练习。
4. 学生能了解并掌握提高挺身式跳远效果的方法。
当然, 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已学过的内容等都会影响分级目标的达成。笔者采用让学生练习助跑及起跳技术、空中挺身技术及落地技术以及完成多次挺身式跳远练习完成1、2、3项分级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如何提高挺身式跳远的效果有所体会以完成4项分级目标。这样, 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掌握挺身式跳远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笔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完成目标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素的影响, 对可能需要调整的目标做到了心中有数。比如, 在上述分级目标中, 如果学生助跑及起跳技术、空中挺身技术及落地技术 (第2项分级目标) 需要比预设更多的时间, 则第3项分级目标就可能无法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开发教学资源, 在生成中即时对其进行调整、调控和整合, 并根据课堂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合理和准确地调整预设的内容。例如, 在教学“挺身式跳远”时, 安排了两组“腾空步”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挺身式跳远的动作结构、强化上述第2项分级目标。学生学练很认真, 效果也很好, 为此笔者又增加两组练习, 并将第3项分级目标挺身式跳远练习减少两组作为课后练习。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笔者决定增加“腾空步”练习的次数是基于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这是一个以教学机智为支撑的快速决策的过程。
教师需要明确课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尽可能做好充分的预案, 以利于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
教学选取 篇2
学号:164078 姓名:邓文婷
摘要:选取有效的教学素材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可以优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变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键词:有效素材 时效性 情感共鸣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素材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素材,是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材料。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是指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材料,素材按多媒体属性分,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剪切、声音,也就是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媒体资料(含音视频资料)、活动资料、漫画;按其用途可分为涵养素质、印证知识和能力提升三方面;按学习内容可归道德常识、法律知识、国情教育三大类。
二、有效教学材料选取的意义
1、有效选择和利用教学素材,是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客观要求。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高考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提出并解决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慎重选择与运用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2、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精心安排课堂探究,合理取舍探究素材,把探究的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过探究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自然,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素材经过教师精心选取、设计、巧妙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构建新知识铺路搭桥,既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又把知识交给学生去访问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命需要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学生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教师在引导、疏导、指导学生中既充分展示了人格魅力、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有利于走出教师选取和利用素材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结合平时实践,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教学素材落后,缺乏新颖性、教学素材的主题“随意化”,缺乏“含金量”、探究素材单
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三、思想政治教学中素材选取的原则、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即前提是时间。也就是说材料的选取要注意时间的因素。这里的时间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要关注考试的规定时间范围。考试的规定时间范围是师生必须关注的问题。注意从考试说明的规定时间范围内来选取材料。
第二,所选事件在时间上的前后联系。典型事件在时间上的前后联系是关于时间问题的深入把握。这一理解是基于对事件的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该事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那 么,从时间上讲,就要关注此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如果此事件在未来时间内的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那就要在当年的时政复习上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三,所选背景材料的效用程度。这个层面的意思是说,材料的选取能否做到对政治知识的合理考查。以高一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如果材料选取的经济现象过于复杂,比如虚拟经济中关于银行理财、股票投资等更为具体并且深入的内容,那么就不宜选取。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反之,如果背景材料太简单,相当于课本上的例子的简单重复,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2、典型性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能够取得胜利 的强大思想武器。政治教学材料的选取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坚持典型性,并充分体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在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关注新教材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的新表述,体会新思想。高一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核心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内容在新版教材的表述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在新的表述中,包含了编者对社会形势及理论创新方面新的理解。因此在选材料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有新变化的表述,明确新思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背景材料的选取要突出重点。高一思想政治课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二框的框题是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围绕主题是经济建设中的指针,而抓住主线则是具体的方式、方法。突出体现了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重点突出第二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第二框 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在背景材料的选取中,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4、导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根本目的决定其教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根本素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就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要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讲述理想信念问题时,用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信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经历来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坚持导向性的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导向。教师教学时,要有十分明确的是非
立场,明确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是非界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不仅是“人力”的教育,更是人的“德性”、“精神”、“理想”的教育。如果导向把握不好,采用案例开展教学,不仅无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甚至会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新的困惑甚至混乱,这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5、现实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就必须敢于正视和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具体现实问题,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研究、探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探讨和分析,从而达到对一些枯燥、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较好契合点和路径,增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的案例选择中,要坚持现实性的原则,力求选取那些能够揭示时代本质特征、蕴涵事物内在联系、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案例进行剖析、引导。
在选择材料时,一要选取尽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特别是近年来报刊、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距离较近,同学们比较熟悉,有新鲜感、时代感,案例使用的效果较好。
二要选取那些比较符合学生接受视阈范围的典型案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相关之处,能够引起学生更多的思想、情感共鸣,如选取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人和事。这些典型事件或人物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距离较近,示范效应明显。
三要选取真实的案例。有些所谓的“案例”只是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发生,但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或结果,或者这些情况是“相传”的,是“有人说”的,那么,这样的“案例”最好少用或不用。因为,这些真实性待考证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说服力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科学教学素材的选取及其思考 篇3
案例:
《预测》一课曾经是这样编排的,把玻璃球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水的位置上升了。目的在于放两个,球沉降,水的位置上升。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孩子能作出放四个、六个等的准确预测,水的位置会上升,上升的高度呈一定比例的增加。玻璃球放入量筒?个人观点,一不小心,量筒会被撞击受损。怎么办?换材料。换量筒为透明塑料杯,贴上纸条,可以让孩子做水的位置记号。玻璃球换成其他一样大小的跳跳球。拿出跳跳球,放入盐,两塑料小匙,可,水的位置上升不明显。再放两小匙,升了一点点。由此看出,有些事情,难以准确预测。再次放入跳跳球,会怎样呢?你能预测吗?根据小球放入水中会沉降的事实来预测,那就会出错了!这里的跳跳球、透明塑料杯、一定量的食盐,就属于典型的材料,而跳跳球则属于典型中的“典型”了。
思考:
生活中的材料随处可见,但真正能拿来就用的真的很少。而我们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结构性的材料,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有指向性的材料,思维活动的彰显需要有层次性的材料。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注重积累,从生活原形中,从仪器设备中,选取提炼一些真正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关注材料的时候,要选择本质和非本质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选择一些剔除无关属性的材料,选材时“宁少勿滥”,这样,经典也许在不经意间会时常闪现!像跳跳球这样经典材料,就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历了“玻璃球一土豆一橘子一塑料小球”的思考,反复地揣摩,选取出来的教学材料。
问题之二:教学设想有创见材料浪费不可取
案例:
“城市孩子很富有,乡村老师却贫穷。”这话听起来有点怪味,但这却真的是事实,这是小学科学教学材料中折射的一幕。
2000年,与同仁去宿迁实验小学参加了省级科学教材培训。《把液体倒进水里》一课,大概花费了材料费200元人民币。也难怪,十二个小组,用的是蜂蜜、豆油、酒精,每组都是200ml、500ml的量简装液体。往水中依次加蜂蜜、加染色的酒精、加豆油,轻轻振荡,静置,出现什么情况?改变顺序,加染色的酒精、加豆油、加蜂蜜,又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改变顺序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去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浮与沉。孩子们玩得够爽的了,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实验完毕,每个小组把残液倾倒于指定的废液简里面。
可我们乡村小学,课堂上怎么可能那么多的液体呢?听课之余,我在思考,200元一节的科学课,如此昂贵,值得吗?看到那些孩子,只有羡慕的份!因为,我只能用少量的液体,借助很小的量筒,六人一组或八人一组,教学目标其实也一样能达成。
思考:
发掘教材内涵是教师研读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是教师把握教材精髓的提炼。用廉价的实验材料进行并不简单的科学实验,需要教师的智慧,更需要孩子们的热忱,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宰!
例如,《冷热空气》一课,我们的孩子想到了用大一点的方便袋作为实验材料,用四只铁架台的柱子做支架,同样可以探究热气袋上升的秘密。《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中,我们尝试了对废旧材料加工改进,做成了“风的形成”学具,对于学生体会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问题之三:数据获取难把握硬件材料是缺憾
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好多观察实验都需要数据资料,都需要跟踪观察。例如,研究小车的运动,在车重、路面等条件不变,仅仅拉力大小变化的情况下,谁快?谁慢?如果做成定性的实验,我们可以用两辆小车,同时进行。如果做成定量实验,获取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的多少,从这来分析,学生用秒表进行时间数据的记录,就很难把握。因为,这里不仅仅是相互配合的问题,更是手感与听觉的配合,脑与手的配合,眼睛与手的配合等等。教室的实验桌面只有那么长,所以,我们不可能借助延长小车运动的距离来获取更准确一些的数据。这就是配合,协调问题。但是,更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测速仪!科学,便捷!从数据中能发现规律!
但是,科学材料中,没有发现这样的设备。最后导致学生的实验数据不明显。因为按秒表有误差,人的协调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思考:
“数字化的科学与生活化、大众化的碰撞”。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早两年就提出了他的数字化科学的设想。但是,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哪里来的数字化设备呢?更别说数字化科学实验室了。正如,测量液体的温度,我们仍然在延续前人的方法,借助玻璃温度计,数格子,看温度,甚至还要估计一下小数点后面的一位数字。看到非典期间的红外体温计,我也想过,能否给学校也配备数字温度计,这样学生获取的数据更准确,更科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就可以从定性分析变化为定量分析,那样会更具备说服力!
我们需要一些可以采集到的数据,透过可见的数字,通过记录、比较、计算、分析,这样才是真实的探究,才能从重视知识传授的验证性实验向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性实验转变。
在没有现代化的辅助设备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实验细节上做文章了,来弥补教学材料的缺憾!
问题之四:材料超市看花眼呈现方式有偏差
案例:
例如,指导学生建立“溶解”的概念时,选择的材料就应该注意成分单纯,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要明显,如食盐、糖、砂等在水中的现象比较明显,目标指向性强。像麦片、洗衣粉、面粉等材料则宜用在巩固认识溶解的概念上。
再如,研究小车的快慢,我们在学生讨论制定方案后,再发给孩子秒表。测量水的温度,懂得怎么操作后,再发给他们温度计。
思考:
科学课中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关注材料发放的次序和时间一组有结构的材料还能调控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建立“溶解”概念时,只能发给食盐、糖、砂三种材料。辨别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也能溶解的时候,我们再发给学生洗衣粉之类的材料。
关注材料的收取兰本达教授说过: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时,我不会把材料放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他们永远会对一条蛇或一块磁铁感兴趣),而当全班儿童专心于探究活动时,我也不会去试图对全班进行某种解说。此时的讲解会扰乱他们内在的思维而迫使他们去接收和处理来自教师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当进行研讨或解说时,最好让孩子们远离材料的原因。如果有足够的空间,我们或者把孩子们围成一圈,离开课桌,或者把材料放在一边,不让孩子们看见
“探究时不研讨,研讨时不探究”。适当的时候,把材料进行有效的隐藏,哪怕是用一张白纸盖住材料筐,也是好的。不要因材料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之五:历史遗留问题多拨开云雾艳阳见
事实:
1、教育投入的不足软件硬件上不了台阶硬件设施严重配备不足,虽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配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但好多与现行的教科书不吻合,材料陈旧,质量偏差,难以充当拿来就用的角色。(科学教师兼职的还很多很多,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研究教材,寻找材料,更多的是希望有拿来能用的东西。)教育软件的更新节奏距离实际还有距离。师资力量欠缺。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2、思想观念在作梗学科歧视仍发生学科歧视仍然存在于家长、老师和社会之间。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对象。
思考:
小学科学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不!
2010年6月1日胡锦涛来中国科技馆参加了“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说明了总书记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关注!
温家寶总理在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们要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教育的均衡。关注教育,关注教育的均衡,重点在西部,在农村!
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着变化。
软件上教师理念在不断更新。教材培训,现在正逐步展开。省级一级培训,市县二级培训。教师的城乡流动,给农村师资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硬件上教学材料的更新。用财政拨款的方式解决理化生实验室配备器材。同时,还加快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的建设。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每一个角落。
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要改变自己!在小学科学材料科学的问题上,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努力,只要我们还在坚持,泥泞的山路将会变成一条康庄大道!我们期待着……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选取的要求 篇4
为此, 在高中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案例的选择, 笔者在多年尝试中, 认为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下列一些要求。
1. 客观真实性要求
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客观真实性, 案例不真实, 就不能反映客观的存在, 这样假设的条件也只能得到假设的结论。地理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也就不能凸显出来。
地理学是有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 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地理学科在学生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探究自然、了解自然特征上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地理学在服务于人口和城市、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业、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旅游、医学、航天和航空等等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因此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应用客观事实, 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联系, 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生产和生活。
2. 目的性要求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 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 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中以田纳西河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首先是该流域为什么要治理, 为什么要开发;其次是治理什么, 开发什么;第三是怎样治理, 怎样开发;第四是治理开发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有什么值得其他流域学习借鉴的地方。学生在一系列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发现了关于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 即首先分析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其次找出该流域的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 以及有利条件和开发优势;再次在遵循因地制宜要求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发展拥有地区特色的经济;最后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以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 我们对学生提出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的探讨, 从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现在则要求教师要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 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归纳, 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运用,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 时代性和科学性要求
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某些地理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地、广泛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地理信息, 尽可能使自己的讲解符合客观实际。同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 地理科学研究也不断地取得新成果, 出现新理论, 这些都要求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比如对《产业转移》的讲述,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在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移入地区, 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成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出区, 时至今日已基本实现产业的升级。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移入和移出在形成的原因和对该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了解可以看出, 案例的剖析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才能客观地、科学地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
4. 启发性要求
案例教学,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掌握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对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治理上, 学生在一系列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讨论荒漠化的治理时, 有些学生就说暑假时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把旅游活动变成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甚至有些学生说西北荒漠化不就是缺水吗, 于是学着电影《不见不散》中葛优说:“如果把喜马拉雅山炸开形成一道五十公里的口子, 世界屋脊还留着, 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 试想一想, 那我们美丽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不算, 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有各种奇思妙想冒出来。
启发性要求是案例教学中的灵魂,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5. 综合性要求
案例内涵应较丰富, 不能过于简单, 案例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原理, 以帮助学生学会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案例教学的实施,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
比如在《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中以田纳西河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田纳西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和经济落后, 根源是洪涝灾害。对于洪涝灾害的形成我们就要进行综合分析, 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又要从地理位置、流域内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水系特征、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人为原因则要从历史上工农业生产活动等方面加以分析。通过综合分析, 找出形成的主要原因, 学生也就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如地形落差大, 由山地进入平原, 流速突然降低, 排水不畅, 学生提出降速、减量可以通过筑坝拦水来解决, 而降水季节变化大也可以通过筑坝拦水调节径流来解决, 就这样通过综合、推理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案例分析需要我们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丰富, 以便于学生获悉更多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 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地理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 各种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因此, 在案例选择和分析时要避免孤立片面地、绝对地阐述地理现象和问题, 要用综合的观点来解决。
6. 突出实践性的要求
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和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0多个, 几乎全是实践内容, 它包括地理演示、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案例都是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快速转化。因此, 在案例选择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开展一些有效的观察、调查、探究等实践活动, 以实现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当然在案例选择时还要同时考虑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审美水平、道德水平、兴趣、思维方式和活动能力等情况。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 掌握着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思考, 组织讨论研究, 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 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 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 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 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 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 有利于学生的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案例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 加之采用的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易于学习和理解。案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 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 而是共同探讨问题。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选取 篇5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图像选取及合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闽教版新版教材八年级上册Flash中活动四《图像的合成》第二堂课的内容。本活动的内容是图形图像处理中非常基础的知识技能,在图像处理这一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活动中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也是后续活动(如活动六平面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本活动中创建选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里涉及到众多的选择工具,某些工具在使用时需要学生细心。学生可能难以一步到位创建合适的选区,教师要多加鼓励,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魔棒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会使用选择工具中的一种“魔棒工具”进行抠图,以及利用图层合成图像。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表达、交流或创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工具完成图像作品,用以呈现信息、交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参与图像作品创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2)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
(3)能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认真负责地利用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树立健康的信息表达和交流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魔棒工具的使用
2、教学难点:魔棒工具的容差和连续的两个属性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情境体验导入新课
通过合成图像前后的图像对比,引入本课主题
提问:展示的几张图像中有何联系?
学生回答,引入本课主题
展示图像合成示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建立概念
图像合成的.三部曲:选取图像——复制——合成从图像素材中挖取我们想要的部分即抠图,抠图抠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图像合成的好坏,因此抠图是图像合成的基本功。在Photoshop中抠图也称之为“选择图像”。
学生倾听老师讲解
通过三部曲的介绍,使学生与旧知识相连,更容易掌握图像的合成任务探究上机实践
用实例介绍用魔棒工具完成图像合成,并注意魔棒工具的两个属性“容差”、“连续的”。
属性一:容差
解决问题:
(1)选用不同的容差值,再用魔棒选择同一选区,会有何不同?
(2)若容差值始终为10,有没有办法选中图像以外的所有区域?
(3)图像粘贴后如何改变选区内容的大小和形状?
(4)粘贴后观察图层面板有什么变化?
属性二:连续的解决问题:若将“魔棒工具”的“连续的”复选框去掉,操作时会有何不同?
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做专项练习
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做专项练习
通过问题使同学们对魔棒工具的使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例子巩固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将老师提供的图片制作出大头贴或其他有创意的合成图像。教师走动,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并对制作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有时间可当堂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行完成通过例子将魔棒工具的使用进一步巩固。
归纳小结
梳理知识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魔棒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要掌握魔棒工具的两个属性“容差”和“连续的”。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用套索工具选取不规则的区域进行合成图像。
六、板书设计
(1)属性一:容差
教学选取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字词教学 策略选取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任何语句、文章都是由基本的字词组合而成。因此,要学好语文,正确掌握相关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是其关键。小学生正处在认知的初级阶段,对新鲜事物表现出了加强的好奇心,对新的汉字和词汇表现出了较快的接受能力,但同时也容易出现记忆牢固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对字词的记忆和理解准确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兴趣激发
汉字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实际运用中意义广泛。相同的字,不同的场景和语气,表达的意思也常常各不相同;而不同的字,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往往又能表述出相同的意思。因此,要准确把握汉语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立体感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例如一到三年级,这些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且词汇量也较少,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建立音与形的关系。然后可结合实物,让学生再建立音形与义的联系,这样一来,才能实现理解与记忆的结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中的《静夜思》,老师可先教会学生这首诗中所有字词的正确读音,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诵,熟悉过后,再对其中的字词进行具体讲解。例如“举头望明月”中的“明月”,先让学生进行跟读,接着可以问:“同学们见过月亮吗?月亮一般都是弯弯的,所以这个“月”字也是略带弯弯的感觉。”接着,在解释明月:“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明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明月,明就是亮亮的感觉,“明”就是当太阳光照着月亮时,月亮将光线传入了人们的眼睛,这时就同学们就能看见亮亮的月亮,我们就叫它“明月”。所以,明就是把月亮和太阳放在一起。”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知道了每个字的写法和读音,也知道了其具体表达的意思,对学生理解该词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在字词的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常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方法选取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词汇量的增多,提升学生词汇认识的效率变成为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关键。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字词选择不同的教学和记忆方法,提升识字认词的效率。
(一)巧用字谜、儿歌
字谜记忆法是文字学习中常用的记忆方法,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字词记忆的速度和准确度。例如“回”字大口套小口,“从”字两人并排走等,学生在用该方法记忆的时候,不但形象而且朗朗上口。同时,也很好的记忆了这些字的结构和写法。此外,由于小学生对字形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遗忘,但对顺口溜和字谜等一些具有一定娱乐性质的语言游戏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协助学生记忆。例如,石头撑起一座山——岩;十元买早餐,八元买豆干——干;十五天——胖等,这些都激发学生识字认词的积极性,同时又融合了语言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于一些类型的字词可以编写相应的儿歌。例如:“鸡、鸭、鹅”三个字,尖嘴鸡,扁嘴鸭,我我我是大鹅。这样一来,既形象又生动,记忆时也不容易出错。
(二)善于比较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当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许多容易混淆的字词,对于字形相近的汉字及词语,老师应重点摘录出来,进行对比强化记忆,例如“往”和“住”;“王”和“玉”;“马到成功”的“成”和“计日程功”的“程”;“渡过难关”的“渡”和“暗度陈仓”的“度”等,都应单独整理出来,进行对比记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混淆,准确记忆。
另外,还需加强记忆巩固。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规律,人们的记忆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的降低。因此,老师在字词教学中,应当根据科学规律,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映像,减少遗忘率,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对汉字及词汇的记忆准确度。
结束语: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小学与语文字词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要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曲线,及时进行复习巩固,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和准确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雪梅.一“字”一世界,一“词”一天堂——例谈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6,03:66-67.
地理教学案例选取的实践与探索 篇7
1. 探究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和斯瓦布分别提出发现法和探究学习的模式, 强调“通过探究过程理解自然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 这种记忆是短暂的, 只有通过研究得出的答案才能经久不忘。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 新的思维需要与原有的思维结构发生碰撞, 思维矛盾就成为新的学习动力。尤其一些可辩论的话题, 更不能一言以蔽之, 更具探究性。比如在学完气候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后, 通过这个案例承转: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 地处黄土高原, 属西北干旱区, 为什么能形成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2. 典型性。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取决于所选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案例应是学生耳熟能详, 对其中的道理略知一二, 这样就易于设计探究问题, 触类旁通。例如:在学习由于人类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 则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形成的实例。
3. 实践性。
从教学内容看, 案例要来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 是对已发生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 必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关注时势热点,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气候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时, 所选案例如下:案例一%2009年初,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 旱情突出, 沙尘天气频繁发生, 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案例二:广东深圳靠近香港, 以其“天蓝、水清、地绿、花多、城美”, 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竞赛第一名。
4. 生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阶段, 他们对大千世界由好奇转向独立思考并且思维活跃, 但心理较脆弱。教师若能匠心独运, 教学案例新颖别致, 势必激发兴趣,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时, 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学习火山灾害时, 播放影片《山崩地裂》片段, 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选取中教师的角色意识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师在案例选取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树立目标意识。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必然要求教师摒弃以讲为主的方式, 注重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能力要求。吃透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 做好案例选取的前期准备工作。
2. 建立素材库意识。
利用案例教学的最大难处就是案例不足, 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每次想用具体案例时, 总是“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教师授课前不仅要查阅相关的地理资料, 从大量的地理现象中提炼出切实有用的教学案例, 还应未雨绸缪, 早做准备。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地理大事, 分别归类整理, 建立相关文件夹, 用时就如探囊取物, 不必“临时抱佛脚”, 只需稍作修改, 十分方便。
3. 确立整体意识。
案例的选取虽然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工作, 但并不能与其他相关工作割裂开来。探究问题的合理设计, 有序的课堂调控, 案例选取时都要考虑。把握重点和中心问题、设计教法、必要的总结等都是和案例选取融为一体的。因此需要在建立知识传授大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选择。
三、案例选取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1. 拖沓冗长, 言之无物。
一些案例的选取是从各种练习材料上直接摘录下来的, 未经任何改造, 让学生在读过材料后不知所云, 浪费了时间、精力, 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层探索的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效果。
2. 内容陈旧, 叙述枯燥。
由于所选的资料过于陈旧, 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 故无法有很强的认同感。而言辞的平淡, 甚至采用专业性很强的词语, 学生更感到味同嚼蜡, 无法引起共鸣, 即使问题设计得再好, 先入为主的认识始终让学生难得要领。
3. 哗众取宠, 华而不实。
有的案例选取乍一看起来, 颇具吸引力, 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但细究起来, 很多内容有待商榷, 与设计的讨论题貌合神离, 甚至犯科学性的错误。因此, 教师上课前对所授内容务于精熟, 根据教学要求选取案例背景材料。紧扣教学目标, 构建开放性的地理教学模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 是为适应新大纲的要求而确定的。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改正、提高, 它必将不断完善,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从典型个案入手, 进行开放式的探索, 正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恰当案例的选取, 则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谨在新教材使用的基础上谈几点体会。
教学选取 篇8
舞蹈通常是通过音乐表达内涵、音乐节奏等创造并调整动作的。在舞蹈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舞蹈选择伴奏音乐, 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舞蹈与音乐的呼应与配合。
(一) 芭蕾基础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芭蕾基础训练课是舞蹈教学中的基本课程。众所周知, 芭蕾是优雅的, 要注重脚尖、脚背以及腿的感觉, 也要看舞蹈者的整个线条。 在芭蕾基础训练中, 伴奏音乐的选取要根据芭蕾舒缓、流畅的特点来选择4/4拍或者3/4拍的音乐。[1]比如在训练“蹲” 的过程中, 要跟随着舒缓的音乐流畅地进行动作练习, 所以一般会选择《天鹅》之类的音乐;在跳跃动作的训练中, 动作是有节奏、有弹性的, 需要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 所以会选择《土耳其进行曲》之类的音乐。
芭蕾基础训练是循序渐进的, 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特点, 伴奏音乐选择就要从动作特点出发, 选择合适的音乐。 同时, 由于教学的不断推进, 伴奏音乐也要有所调整, 在调整中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改变、音乐的节奏, 并秉承与舞蹈动作相配合的原则。
(二) 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民族舞蹈来源于民间, 内容丰富多彩,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特色。 中国民族舞蹈种类多样, 部分民族的舞蹈已成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民族舞蹈伴奏音乐的选取, 可以蒙古族和傣族舞蹈为例。
蒙古族舞蹈表现的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生活的场景, 具有豪放、不羁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 长调歌曲节奏自由, 旋律悠长, 音域广阔;短调歌曲节奏轻快, 十分适合蒙古族舞蹈的练习。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 基础内容是“手”“肩”的训练, 因为该动作讲究速度与节奏, 所以会选择《赛马》之类的节奏轻快的歌曲, 而在“柔臂” 的训练中, 则应选择《牧歌》之类比较悠扬的歌曲。
提到傣族舞蹈, 我们会联想到傣族人民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葫芦丝吹奏出的悠扬音乐, 还会想到我国的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及她的经典动作“三道弯”。傣族舞蹈婀娜多姿、节奏缓慢或轻快明细, 常见动作有“按掌”“平掌”等。 在选择傣族舞蹈伴奏音乐时, 我们应考虑到傣族舞蹈蹲起或摇曳的身姿, 大多会选择《美丽的金孔雀》之类的葫芦丝名曲。
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众多, 蒙古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是教学中一定会涉及的内容, 伴奏音乐多为民族音乐并能够展现舞蹈特色, 符合舞蹈动作的规律。
二、伴奏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
舞蹈教学是舞蹈的传承, 是教会人们用动作表达情绪的过程。在音乐与舞蹈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节奏。[2]具体而言, 伴奏音乐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配合舞蹈表达情绪、促进舞蹈创作与构思以及训练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的作用。
(一) 配合舞蹈表达情绪情感。由于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的舞蹈动作缺乏情感, 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 引起观众的共鸣,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伴奏音乐来帮助他们理解舞蹈背后隐藏的情绪情感, 形成具有魅力的舞蹈风格。音乐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的, 在舞蹈教学中, 伴奏音乐可以赋予舞蹈更强的感情色彩, 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舞蹈内容, 并配合他们的学习过程体会舞蹈动作蕴涵的情绪情感。
(二) 训练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舞蹈来源于人类的对四肢解放的渴望, 音乐则是点燃渴望的火苗。舞蹈动作是有节奏的, 音乐更是有节奏的, 节奏就是舞蹈与音乐之间最直接的共同点。在舞蹈教学中, 伴奏音乐让舞蹈动作在节奏下表现, 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更让学生在音乐旋律的包裹中去品味节奏的价值, 在长久的配合练习后形成了韵律感与节奏感。韵律感与节奏感是一个舞者的基本素养, 所以在舞蹈教学中要挖掘舞蹈与音乐的配合价值。
(三) 促进舞蹈创作与构思。一旦音乐响起, 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摆动, 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要让学生学好舞蹈, 首先就要让他们想跳, 但最终要让他们会跳。所谓“会跳”, 就是要让学生创造舞蹈、构思舞蹈, 并展示给观众。舞蹈动作的内涵来源于生活, 需要学生不断积累, 但舞蹈动作的创作与构思需要伴奏音乐作为引子, 从而引发他们创作舞蹈。所以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把握音乐的感染力, 通过播放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们能够通过音乐去联想动作、创作动作并构思出舞蹈。
摘要:本文从芭蕾基础训练、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谈起, 探讨了伴奏音乐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配合舞蹈表达情绪情感、训练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以及促进舞蹈创作与构思的价值。
关键词:舞蹈教学,伴奏音乐,价值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洁.万般风情弄清影 (舞蹈卷)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教学选取 篇9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好的将政治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相结合。同时, 新时期的中学生从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借助教学辅助素材的重要作用,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一、紧扣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
政治生活教材在编写中已经给出了大量的素材, 这些教学素材都是专家经过研究、探讨和论证后才编写进教材体系的, 这些素材也都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有效利用好教材中原有的素材, 引导学生解读这些素材, 从而发挥其导课的重要作用, 而且在后面内容中还可以反复使用, 融合政治知识点更加深入的挖掘, 达到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目中, 先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给出的5副图片 (主要是提炼出图片包含的事件) , 接着提出与本课知识点相联系的3个问题, 然后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知识点学习结束后, 在落实教学效果时再次利用教材中5副图, 让学生要准确的表达出这些事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那些职权的体现。
对综合探究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此类教材以作业的形式进行灵活运用, 主要发挥其落实教学效果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同一个观点,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所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学生不同的认识程度去回答, 通过学生作业的情况检查教学效果。
例如, 在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一题中, 我要求学生充分理解给出的事例,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学到的观点, 谈谈有序与无序的区别, 并谈谈给我们中学生的启示。从作业情况来看, 效果很好。
二、提升学习兴趣, 优化整合教学素材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 对教学素材进行去粗取精, 优化组合, 捕捉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生活素材。对于教材中的素材, 有同类型的可以弃之不用, 适当选择当前社会中的政治热点问题、本地生活中的实例等素材, 这些素材不限形式, 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求知欲,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活例, 从而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
例如, 在“我国外交政策和宗旨”一课中, 通过网络找到了一个《中国航母》的视频材料。这个材料首先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 中国拥有航母是否意味着是对别的国家的一种威胁?学生的回答多数为“否”, 那么就要问你凭什么说不是呢?于是自然就引出了“我国外交政策和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然后就开始了本课知识点的学习。
三、立足教学效果, 有效加工教学素材
根据人脑对外界符号刺激的接受速度和深刻程度来说, 文字信息不如图片信息直观迅速, 图片信息不如音像动态信息更能激发人的思维, 而我们的课本所提供的素材大多是文字资料, 少部分是图片资料。为了增强材料的有效性,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搜寻到更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但是, 这些资料往往是新闻稿件、电影、故事等不适合教学课题的形式, 于是我们就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 以更适合课堂教学。
例如, 对于视频资料, 我一般采用《会声会影9.0》编辑工具, 对一些视频进行裁剪, 还可以将几段视频材料进行拼接, 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自己需要的文字、图片和声音。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素材更加切合实际, 迎合学生需求, 起到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在呈现教学素材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效果合理呈现, 避免一味的花俏, 重实效, 避浮华, 尽可能使用更为简洁明了且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形式呈现。
四、立足学生思维, 变换课堂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及时抓住政治课中的认知点和潜在的教学价值及时调整课堂形式。
例如, 在“民主决策”一课中, 因为民主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课本中介绍的以外, 生活中还有很多形式。于是, 我采用了“竞赛”的课堂形式, 将知识点都设计成了一个一个的竞赛题目, 做成精美的动画PPT课件, 分为“个人风采”和“团队智慧”两个板块进行竞赛, 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五、立足学生发展, 积极开发社会生活素材
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足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这也是教育社会化的根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和课本的框框, 走进社会, 融入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积极关注、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和体验中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办事, 促使学生学习进步, 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 个性完善, 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 定期组织学生去社区、司法机关、当地信访部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 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遵循社会规则, 汲取丰富的营养, 感悟人生的真谛, 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丰富了生活, 开拓了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立足学科知识的融合, 特别注重政史结合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中学各学科之间, 同一学科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 融会贯通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素材的选用要做到点面结合, 学科融合, 既要十分注意思想政治学科各章节之间知识点, 以及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又要将政治本学科不同章节之间有互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科学整合, 综合起来讲解 (有时更加适合复习课) , 还要用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点来讲解或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科的内容, 通过这种综合课的教育,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 政史不分家, 在政治生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经常学习历史知识, 一些政治观点很容易就通过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就完全讲通了。如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一课, 通过新旧民主革命证明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 最后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身上, 最终完成了新中国的建立。这些在历史课中已经讲解的非常详细, 只要将历史线索和政治观点有效结合起来, 建立起其中的逻辑关系, 很自然就能够让学生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内容和意义。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这样, 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摘要:教学素材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 随时挖掘一切可供利用的教学素材, 通过教学素材的有效开发,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
教学选取 篇10
一、市场营销案例分类
市场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市场营销案例的多样性。从案例篇幅上看,可以将市场营销案例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案例。小型案例的篇幅较为短小,涉及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反应简单的市场营销问题,如表现为新闻稿件、公关宣传、小型促销展览等活动。中型案例和大型案例在情节结构上更为复杂,涉及矛盾体更多,层次更加丰富且缺乏明显的指向性线索。针对这些案例进行的营销更加复杂,需要更多人和部门共同努力,将营销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反复敲定和确认,保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影响力,并将简单的新闻宣传转变为长期的广告、电影性宣传,以此来保证营销效果的持久性。
从内容上看,可以将营销案例划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两种。前者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中某一特定方面或某个特定主题进行操作的营销活动,其手段相对单一,活动目的较简单,操作性和时效性价值更强,能够使受众对营销方案产生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后者则通常以企业的营销活动的策划单位或对象,强调对某一市场环境的总体性分析,这需要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相关内容并制定出详细的策划方案。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从授课内容上看,市场营销课程涉及专业理论较多、内容抽象性强、对学生逻辑分析及整体思考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刚接触市场营销课程的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师的授课节奏,并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这容易使他们对课程产生错误认识并滋生畏惧、厌烦等负面情绪。将案例教学引入市场营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生活化,转变为学生随处可见的营销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
2. 锻炼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市场环境的多变性,使市场营销课程成为了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组织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分析讨论市场营销案例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相关情景,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和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讨论情景,让学生能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案例所呈现出的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经验,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语言交流及逻辑分析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到营销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的实用价值。
3. 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授课途径,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硬性记忆。案例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营销课程的授课传统,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
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与提问意识,帮助他们认清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市场营销活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规划。此时,教师充分发挥了课程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渐成为市场营销课堂的真正主体。
三、市场营销案例选取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市场营销是一门需要较强实用性价值的课程,其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是客观发生过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真实记载。在案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选择那些客观发生过的,具有较强真实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保证案例与市场营销理论相切合。客观真实的营销案例是对市场营销课程,它能够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将学生从课本理论的束缚上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使他们在分析营销案例成功及失败性的同时找出这一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2. 典型性原则。
市场营销案例中所蕴含的事实具有揭露市场营销本质的典型性特征。典型案例是对客观时间出现的客观营销策划方案所进行的提炼和精选,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解读出不同案例中所蕴含的共性及个性特征,将典型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此拓展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外,将代表性案例引入教学,也能够拓宽学生对这一领域发展变化的认识,帮助他们设想出更贴近经济发展需求的营销案例。
四、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的设计
从内容上,可以将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案例分为例证案例跟项目案例两种。所选案例可以是营销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独立事件,也可以是某个复杂营销策划的片断情节。案例设计环节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及授课进度为基础,将两种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入一定的教学元素,鼓励学生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及经济关注重点元素加入到案例设计环节中,并在设计过程中加深对相关元素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高玲.教师实施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过程比较研究——基于本科教学和高职教学比较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2]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03).
教学选取 篇11
摘 要:现在,无论是在中职院校或者是大学校园,教学资料的选取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持久性。一方面,校方为了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而选择了专业教材,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种选择却并不买账,大量的学生教材闲置在二手书摊上。教学资料的选择无疑成为了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职院校;网页制作;教材选择
中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独特性,由于在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中下游的层次,所以很多和类似于数学、英语挂钩的学科让学生头痛不已。比如,网页制作课程在选择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书中涉及的编程知识过多过深的话,会让学生在拿到教材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为,这里面的编程是用的英文,逻辑性用的是数学的思维模式,而这些正是他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最缺乏的知识。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网页制作的教学资料,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书籍的选择
选择不要出现大量编程代码的书籍,特别是复杂代码,比如php、oracle等数据库语言的嵌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选那些容易上手,容易出实际效果的书籍。这样让学生能够不通过枯燥的代码编写也能实现熟练掌握,达到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选择和实际工作接轨的书籍。现在,有很多书籍作者为了赶进度,粗制滥造,把原本很简单或者没有必要出现的东西,直接写进书本。这样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既觉得枯燥,又觉得学不到东西,自然就不会再看下去。但是,如果我们教授本课程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选择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书籍,比如书中出现了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综合案例书籍,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专业知识,也为今后到社会上工作时,能够直接接轨所选择的行业提供前提保障。
2 选择适合工学学生的辅助资料
一本书,除了本身书本的内容精彩之外,还有一个部分就是辅助资料。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电子资源和辅助教学资料上,例如,如果选择的网页制作书籍上面配有教学光盘,并且有较详细的视频讲解。这不仅会给教学的教师减轻负担,也会让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丰富,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教师上课的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中,或许,这就会成为使得更多的学生课后能够去反复学习和钻研学科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教学课件的选择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给教师安排不一定都是机房的课程,有一部分是多媒体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在多媒体课不能亲手练习,只是单纯地听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步骤,所以会导致很多学生不注意听课。任课教师应该从电子课件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里来。课件既可以是任课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也可以使用书本配套的课件。两者各有优缺点,书本中提供的课件直接拿来用非常方便,给教师带来了便利,可是这种课件缺点在于很容易脱离教师所讲解的东西。但如果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对于课堂进度、所学知识的把控上效果会更显游刃有余。
4 教材的选择
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在实例的操作过程中描述的操作步骤不可以过于简练,有些教材为了简单起见,把很多原本重要的步骤省略,这样给学生使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不愿意再使用教材。鉴于此,我们选择的教材,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类的教材,应该选择那些步骤相对详细,编排相对合理的来使用。但是,在选择步骤详细教材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去照搬照套,而应该通过更多的教学实例来丰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 选择教材不能脱离教学计划
选择教材不能脱离教学计划,作为任课教师必须对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非常明确,那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我们必须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来选择教材。尽量避免出现和实际脱节的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出现一本书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只使用了一半甚至更少的内容,后面复杂的内容因为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因没有教授或者出现赶进度的情况。
每个学校的特点都不一样,每个学校教授的学生也各有差异,在市场上公开发行的教材面向的是所有学者的需求,无论是在针对性还是适应性上都会差很多。想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特点来教学的话。其实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出校本教材,这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定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教研的形式组织任课教师对于该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进行梳理,根据制定的标准,给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充实内容,丰富教学,集体备课,从而摒除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情况发生。
6 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计算机专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从其他地方找到学习途径,并且这种学习会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必要的知识补充和交流。首先,很多学生具有自我的封闭性,即将自己包裹起来,不让外界接触,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上网、手机等途径来获取与外界的交流。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学习的平台,例如群、论坛等形式,使得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沟通交流学习。另外,在兴趣的培养上,应该利用技能竞赛或者是评比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材选择对于类似于中职院校的《网页制作》这类计算机课程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薄弱的特点,在学生的学习途径上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基于教材的同时,又不依赖于教材,达到学生学和教师教融合贯通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述,杜世友.就业导向的网页制作课程设计及其成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2]刘铭.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J].职教论坛, 2010(35).
[3]张辉.网页制作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先整体、后切分、再拼合”的新型教学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语文教学切入点的选取和切入策略 篇12
一、教学切入点的选取原则
(一) 从语言本身入手, 关注语文教学本体
语文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它与其他学科, 如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语文教学并不因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而丧失其教学的本体———语言和文字。事实上, 语文学习就是对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学生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循环往复学习中涵养语感, 学会以文字表达情感。也就是说, 语言与文字在学校教学中不仅是了解教学内容与学习对象的“工具”, 它更是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习对象。因此, 不管教学内容多么丰富,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首先应从文本语言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教师要细读文本, 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反观学生的阅读需要与问题, 这样才会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
(二) 从文体入手, 重视学生内隐性语言的建构
除最为基本的识字学习外, 学生对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 这个载体就是文章。叔本华曾说文章是作者“心灵的精华”。这个“精华”必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深刻相连。学生学习语言文字, 必须在这样的精华所构筑的语言环境中, 才能够真正理解其确切的含义。这就不能不重视语言环境的性质, 即文章的文体。虽然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淡化文体”之说, 但也仅仅是“淡化”而非“不要”文体。所以, 教师教学切入点的选取应与文体相关, 以引导学生对文体的认知。这种认知的获得, 不应是传统的文体知识灌输, 而应是与文章学习紧密相联的知识的良性渗透。例如, 学习小说, 就可以选取环境、人物、情节作为切入点, 如《孔乙己》等文。
(三) 从学生入手, 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定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因而, 教师要在全面把握和了解学情及学习需要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与目标, 以最优化的教育策略, 来恰当地选取切入点。“恰当”之谓, 应与学情适应而稍高于现状, 既要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 切入点还应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兴趣点及学习的爆发点和导火索。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乐于参与、乐于浸润其中, 并乐于进行探索、思考及发现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无论是哪一种, 都应是文章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的聚散点,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切入点的选取, 也反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见识、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等方面的水平。因此, 研究教学切入点的选取与设计, 是非常必要的。
(一) 从文眼切入
教师教学切入点的选取如能够抓住“文章之眼”,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意大有裨益。以《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学习为例, 如若教师能抓住尾句“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中的“痴”字,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被贬的背景下, 作者以被贬之躯, 在寒冬之夜去赏雪, 不可谓不“痴”。这种“痴”, 是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 是对世俗之外的怡情雅致的痴, 是对故国往事恋念的痴;但其表现却是严寒天气下所谓的一人独往。所谓“雅兴”“超凡脱俗”实在是“痴”字的内化。在这样的认识下,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入。
(二) 从关键词、句、段切入
关键词、句、段能够集中揭示文章的重心、能够表达情感塑造形象、能够展现文章风格。关键词、句、段是一篇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之处, 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技巧。例如, 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 如果能够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展开教学, 就能使学生发现整篇文章的生机和活力, 较快进入文章的意境。作者的写作顺序是盼春、绘春、赞春, 作者的写作画面是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和春天里人的活动。接下来, 学生自然也就会结合尾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理解作者写春景的目的是激发人们去发奋努力, 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 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以小说教学为例, 传统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会逐渐消磨掉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事实上, 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打破陈规, 直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 适应学生需求展开教学。例如, 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看到题目, 多数学生会直接关注“拳打”二字, 想知道鲁提辖是怎样打镇关西的。教学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需求, 放弃一般的教学步骤与过程, 直奔小说的高潮———“拳打”部分。在学生欣赏了打斗场面之后, 自然会引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 他们会主动去研究与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接下来文章的情节、脉络、结构等就容易被学生所掌握。
当然, 教学切入点还可以从学生的质疑、文章的线索与结构、不同文章间的比较等方面选取。具体到某一篇文章, 其选取策略自然也是灵活的。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 其切入点的选择都是合理的。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入点的选取, 要从语言、文体及学生心理需要入手。要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切入的方法。即从文眼切入, 从关键词、句、段切入, 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建胜.对当前高中语文课文分析的切入点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 2013 (11) .
【教学选取】推荐阅读: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选取12-31
选取一份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情况05-15
参数选取08-03
设备选取09-17
选取策略01-22
选取10-16
课程内容选取10-17
选取课外读物10-10
优化选取论文10-12
控制点选取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