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森林城市

2024-09-08

平原森林城市(精选5篇)

平原森林城市 篇1

城市绿地系统是构筑和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 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 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 拥有最大量生物的城市森林区, 是城市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基地,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中做好树的文章, 建设森林城市, 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 就规划建设平原森林城市进行探讨。

1 菏泽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的条件和必要性

1.1 自然基础条件

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 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 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 降水集中, 雨热同季,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55毫米, 年平均气温13.5~14℃, 处于我国南北方气候的交汇地带, 多种树木都可以在这里成活, 适应性强。菏泽北部为黄河, 南部为黄河故道, 处于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内, 属黄河冲积平原, 土壤沙质、盐碱化严重, 在全市范围内必须广泛植树, 搞农田林网化工程, 防风固沙, 维持农业的正常生产。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1.2 经济社会条件

菏泽林业生产起步较早, 基础较好, 长期形成了植树的传统, 农田林网、沿路沿河防护林带、经济林等组成了遍布全市的森林体系。早在1987年, 全市各县区都达到了林业部颁发的平原绿化县标准, 是全国第四个、山东省第一个平原绿化达标市, 并多次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目前, 全市实有农田林网化面积70.75万公顷, 木材蓄积量为1817.85万立方米, 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从2003年开始, 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每年9月19日在菏泽举办一次中国林产品交易会。这也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的具有行业代表意义的经贸盛会, 其常设会址为菏泽市区北部的中国林展馆, 成为我国林业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和林产品技术贸易的主要平台, 促进我国林业和菏泽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平原森林城市的建设, 并提供了丰富的苗木资源。

1.3 生态环境的需要

城市绿化具有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防灾减灾、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功能, 高大乔木与低矮的灌木、草坪相比, 又具有更加良好的生态效益。据统计, 1亩树木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 分别是同样面积草坪的2.8倍和3.1倍。1公顷树木每年的吸尘量为67吨, 是同样面积草坪吸尘量的3倍。树木还能有效地防治大气污染, 吸收有害气体。松树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二氧化硫;1公顷垂柳在生长季节, 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10千克;各种树木对空气中的氟化氢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

1.4 科学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 种植1平方米的草坪平均需投入20元人民币左右, 而且草坪从整地、土壤改良、播种, 到剪草、喷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 维护费较高。草坪还需常年浇灌, 每平方米草坪每周浇一次水, 一年需1.2吨的耗水量, 造成极严重的水浪费。草皮维护中的农药残留多, 也会毒化土壤和污染地下水, 对缺水地区和水源保护区都会产生相当的环境压力。一般草坪还需要经常更新, 再次出现种植费用和维护费用以及水的浪费, 给城市增加很大的财政负担, 直接影响到城镇自身的持续发展。栽种树木, 可能单株树木第一次投资的成本高些, 但种植相同面积乔木, 费用则是草坪的二十分之一。多栽树木, 建设平原森林城市, 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更符合菏泽这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

总之, 建设平原森林城市, 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条件, 将城市绿化与大环境绿化有机地协调与衔接起来, 有利于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塑造城市特色, 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菏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2 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的指标

目前, 菏泽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3%, 绿化覆盖率为46%, 各项指标在近几年内都有了很大增长。按照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部)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林业局) 和省级园林城市 (山东省建设厅) 的有关标准, 确定菏泽规划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的主要指标为:到2020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平方米, 建成区绿地率为46%, 绿化覆盖率为48%;绿地植物配置以乔木为主, 乔木树种不低于75%, 非林下草坪、灌木不超过25%;二、三类工业区绿地中乔木不低于80%, 地被植物以耐阴灌木及草本为主, 乔灌比为8:2;城市森林覆盖率为38%。

3 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的总体构想

根据《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菏泽市城市绿地水系规划》, 菏泽城区未来将形成“四环、五带、四园”的绿地系统结构,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主框架。其中“四环”为环城公园、环堤公园、沿外环路林带、环城林带, “五带”为沿赵王河、洙水河、万福河、京九铁路、新石铁路的五条绿化带, “四园”为东南水区、赵王河下游湿地、城北牡丹保护区、西城水库四处城郊森林公园。城市森林以绿地系统为框架, 形成“环、带、园、路、林、点、院”相结合的森林绿地系统, 达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一体的效果。

3.1 环——森林绿化环

森林绿化环指市区或边缘范围内呈环状布置的功能性林带, 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城市中心的环状林带和城郊环城林带两种。环状林带是城市不同时期发展范围的标志, 是城市的年轮, 对于塑造城市形象, 突出城市特色起到良好的作用。规划在菏泽市区形成四条环状绿化带, 呈同心圆的形式布局, 由内向外分别为:环城墙绿化环、环堤绿化环、沿外环路绿化环、环城林带绿化环。其中, 环城墙绿化环为沿城墙和护城河的绿化带;环堤绿化环为沿防洪大堤和护堤河的绿化带, 长15公里, 控制宽度150米;沿外环路绿化环为沿城市四条外环路的防护林带, 长50公里, 道路每侧林带宽度为30~150米;环城林带绿化环为沿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的防护林带。

3.1.1 环城墙绿化环

菏泽城墙历史悠久, 1446年 (明正统十一年) , 曹州知州范希正始筑城墙, 挖护城河。为防御洪水泛滥, 1522年 (明嘉靖元年) , 离城五里砌筑环形防洪大堤, 形成了“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环城墙绿化环即为沿城墙和护城河的绿化带, 全长6公里, 面积约130公顷。规划建设以人文内涵为“珠”, 自然生态为“线”, 串珠成链、续链成环, 优化生态, 继承传统文脉, 全面保护并展现菏泽古城的历史格局, 突现“花城水邑, 古城风貌”, 使菏泽古城的形象与内涵实现整体提升。已建成一期工程 (城墙外侧部分) , 总占地面积46.5公顷, 其中绿化用地25.6公顷, 共栽植乔木18000多棵,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并获中国人居工程范例奖。

3.1.2 环城林带绿化环

环城林带具有防风固沙、保护环境, 防止城市无序扩张, 保护城市边缘稀缺的农田、果园、林地等绿色资源, 传承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郊野和乡村特色, 丰富城市功能、塑造优美的城乡景观形象等的作用。菏泽环城林带绿化环主要沿城市边缘的日东高速公路和菏兰高速公路, 总长度为100公里, 宽500米, 共植树350万株, 树种为杂交杨、毛白杨、果树、泡桐等经济树种, 总投资3000万元, 在城区外围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 对环城林带将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 局部适当扩大, 结合沿线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观光农业等, 规划建设森林剧场、林海大排挡、森林氧吧、大农乐园等景点, 并建立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 开发其旅游功能。

3.2 带——绿化林带

绿化林带即城市中沿河、沿路的绿色廊道, 并在城市边缘扩展成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楔形布置的绿地。它能将市郊清新自然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 对缓解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突出城市形象起重要作用。菏泽城区受河流和铁路分割, 形成天然的组团布局, 规划形成五条绿化林带:沿赵王河林带, 长8公里, 控制宽度100~300米;沿洙水河林带, 长10公里, 控制宽度60~150米, 以旅游观光, 水上娱乐为主的生态功能区;沿万福河林带, 长15公里, 控制宽度300~500米, 以旅游观光、水上活动、休闲娱乐和生态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功能区;沿京九铁路林带和沿新石铁路林带, 总长度为35公里, 控制宽度为80~200米, 为防护隔离性绿化走廊。

沿赵王河林带是新老城区之间的重要的景观走廊与开敞空间, 南起万福河, 北至北外环路, 全长8公里, 总面积为203公顷。以中华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 中华路至北外环路段长约5公里, 面积174公顷。园规划定位为:菏泽市最具现代气息、地方特色和生态价值的, 集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景观带。目前, 已完成绿化投资750万元, 共栽植各类乔木30多种, 7400棵, 已成为城市中心重要的生态风景线。

3.3 园——森林公园

城市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植物景观为主体, 为提高城市绿地多元功能而建造的更高层次的绿化形式, 是建立在恢复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基础上的以乔木为骨架, 以乔、灌、藤、草合理配置为基调, 以森林结构群落为单元的群落景观。它能够调节城市气候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起到“绿肺”作用, 并能为市民提供更为亲近大自然的森林游憩、科普文化活动场所, 是平原森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现状自然条件, 在菏泽城区周边形成四处各具特色的森林公园:雷泽湖森林公园, 位于城市东南部;赵王河森林公园, 位于城市东北部, 赵王河下游, 面积9平方公里, 结合赵王河河道, 保留自然水体, 丰富植被种类, 以森林湿地生态景观为主;牡丹森林公园, 位于城市北部, 面积7平方公里, 结合曹州牡丹园、牡丹种植保护区和现状苗圃, 以牡丹种植、观赏和旅游为主;西城水库森林公园, 位于城市西部, 面积8平方公里, 结合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建设的西城水库, 丰富植被种类, 以水源保护和生态林地景观为主。

3.4 林——经济景观林

经济景观林指位于城市边缘, 现状已有一定基础, 且将来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片状森林绿地, 包括经济林、休闲林和苗木基地等。经济景观林是城市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菏泽目前城市边缘和东部开发区内很多经济林地长势良好, 已经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未来规划中将其有选择的保留在建成区内, 并逐步改变经济林的人工管理和单一树种的形式, 将其发展成为建成区内部的小型自然林地斑块。规划在市区形成20块经济景观林地, 每块面积在1公顷以上, 以保证其具有较为全面的生态服务功能。

3.5 路——林荫步行系统

林荫步行系统即沿城市道路的绿化林带和步行系统,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机动车道分离的林荫休闲道路, 主要供散步、运动、自行车等休闲游憩之用;另一种是道路两旁的沿路绿化带, 是构成城市绿色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是城市的景观性廊道, 而且能使城市的整个森林绿化系统形成网络化结构, 最大限度地为动植物迁移和传播提供有效的通道, 使城市内廊道与廊道、廊道与斑块、斑块与斑块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并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林荫步行系统。

根据道路的性质、区位、两侧建筑物情况的不同, 对菏泽城区内沿路林荫系统进行分类控制:老城区内的道路, 两侧建筑物较多, 新建大面积的绿地比较困难, 采用在城市道路红线内栽植2~4排行道树的形式;新城区和工业区的道路, 不但在道路红线内栽植2~4排行道树, 而且在红线外新划10~30米宽的绿线, 栽植5~7排乔木, 形成沿路的景观走廊, 在工业仓储区内还具有防护功能。结合高压走廊, 沿长江路、南京路、丹阳路等形成30~50米宽的绿化带。近3年来, 菏泽市区共投入2000多万元, 用于16条道路的绿化建设, 栽植行道树52000多棵,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6 点——街头片林

点即结点, 位于道路与道路、道路与河流的交汇处。绿地功能和效应的发挥需要一定的面积, 才能产生规模效应, 在搞好线状网络化林带建设的同时, 同时做好街头片林绿地的规划建设, 给居民就近留有停留、驻足和交往的空间。按照步行小于5分钟 (350米服务半径) 的标准, 在菏泽市区配置了150块社区级街头片林, 每处面积在0.4公顷以上, 确保在城市次干道以上级别道路的交叉口, 至少有一个角进行开敞控制, 建设街头片林。建设时, 对于街头空地、破产企业的用地, 优先利用, 进行片林建设。在新开发的居住小区中, 沿城市主、次干道都要预留一定比例的用地, 建设片林。2004年以来, 通过市、区、办事处联动的形式, 菏泽市区共进行了120块片林建设, 其中市级直接投入6600万元, 建设片林绿地58块, 绿化面积89公顷, 共栽植各类乔木61000棵, 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良好场所。

3.7 院——庭院树

在城市总用地中, 绿化和道路用地只占全部用地的30%左右, 政府投入只是平原森林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量大面广的附属绿地和庭院树是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的基础。搞好单位庭园、居住小区、工业厂区内的绿化, 多栽乔木, 并通过拆墙透绿等形式, 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连为一体。进行花园式单位和花园式小区的创建活动, 近两年来, 先后有菏泽学院、菏泽医专、市公安局、牡丹嘉园等164个单位被评为省、市级花园式单位或花园式小区。

4 平原森林城市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指结合城市的用地性质和文化内涵, 根据植物的功能、特性及园艺构图等要求, 对城市各类绿地的植物配比、树种选择做出具体的规划要求。建设平原森林城市, 应重点做好乔木树种的配置, 使绿化既有生态效益, 又体现城市特色。

4.1 乡土化原则

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 苗源多、易栽活, 有群众基础和地方特点, 应做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根据菏泽的实际情况, 柳树、法桐、国槐、毛白杨、刺槐、臭椿、元宝枫、栾树、白蜡、雪松、银杏、苦楝和柿树、木瓜等树种都应广泛栽植, 突出地方特色。

4.2 多样化原则

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 是大自然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地区的具体反映。丰富的植物物种, 是营造和谐、稳定、高效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在乡土化的基础上, 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 凡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 经过引种驯化试验成功的, 都宜大力推广使用。应树立群落的观念, 多植混交林, 建立自然、生态的森林体系。

4.3 注重景观的原则

充分发挥森林绿地美化城市, 增加城市景观效果的作用, 使森林系统与城市群体有机联系, 既取得生态效益, 又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树种要有利于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使人们比较容易从远处对城市总体轮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搞好常绿树与落叶树种的搭配, 尽可能采用常绿树种, 有利于美化市容。搞好植物与建筑的协调, 增加建筑艺术效果。如纪念性及体现庄重严肃的建筑前多采用对称式布局和常绿树, 以突出庄重、严肃的气氛;居住性建筑四周的绿化多体现亲切宜人的环境。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 发挥高大乔木的障景作用, 遮挡不美观而近期又无法拆除的建筑物, 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洁、生动、活泼。

4.4 注重协调的原则

菏泽为中国牡丹之乡, 城市有“花城水邑”和“中华牡丹城”之美誉, 并将形成“五湖六河”的水系系统, 水面面积达15000亩以上。树种配置时, 要注重与水和牡丹的协调, 适当选择垂柳、水杉等耐水湿树种和黄金槐、金丝柳、五角枫等观赏性树种。树种还应与功能相适应, 与周边环境及用地现状相协调。城市道路绿化主要考虑树形优美、遮阳效果好的树种, 并处理好与市政管线、交通视线的关系;环城林带和沿外环路绿化带应优先选择速生并抗风沙的乡土树种, 如柳树、桐树、杨树等;工业区防护林带要选择抗烟尘、重金属污染和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较好的树种, 如松树、女贞、皂角、黄杨类植物等。

4.5 可操作性的原则

搞好速生树与慢长树的结合, 近期以速生树为主。速生树早期绿化效果好, 容易成荫, 但有的寿命较短, 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慢长树生长时间长, 但寿命长 (百年以上) 。为了早日发挥绿化效果 (特别是新建城市和新建区) , 应该以速生树为主, 搭配一部分慢长树尽快进行普遍绿化, 同时要远近结合, 有计划、分期分批地使慢长树替换衰老树。搞好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结合, 使树种既符合绿化功能要求, 栽培管理容易, 又有经济价值。

5 建设平原森林城市采取的政策措施

5.1 超前规划, 建设科学合理的森林绿地系统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水系规划的基础上, 开展进一步的专题规划和研究, 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编制相关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完成相应的技术图则和规划控制导则, 科学划定绿线, 确定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严格规划管理, 确保按规划进行建设。建立城市绿地管理信息系统, 引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 对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进行实时跟踪、数据更新和总体控制, 提高规划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 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5.2 搞好经营,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完善平原森林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 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稳定的资金来源。在保证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前提下, 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市场管理水平和城市经营能力。建立森林绿化基金, 使绿地建设有一稳定的资金来源, 用于规划绿地内建筑的拆迁及置换。以先建公园、社区绿地, 后开发周边土地的方式实施绿地建设, 并参照城市土地储备基金制度建立专门的城市绿地储备金制度, 基金来源为城市土地出让金、特别是城市绿地建设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以用于城市绿地储备过程中的补偿费、绿地养护建设资金支出等, 建立城市绿地建设的良性循环。搞好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对森林、绿地、广场及周边地段的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 实行招标、拍买, 发挥无形资产的效益。大力推行绿地建设的市场化, 建立健全招投标和项目法人制度,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参与绿地的建设和经营, 形成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公开招标的造林新模式。

5.3 广泛发动, 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工程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 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环境教育活动, 开展全民绿化教育, 加强市民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乡土遗产保护意识, 开展健康的休闲方式, 提高地方文明程度。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工程, 做到制度化、长效化。在大型绿化带或森林公园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进行义务植树活动,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平原森林城市建设。

5.4 严格管理, 把平原森林城市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制定关于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的规范性文件, 实行绿地认养和门前三包制度, 建立成熟规范的城市“绿线管理”和“绿色图章”制度。切实保障城市森林绿化用地, 建设项目从规划、审批、实施到竣工验收必须严格管理, 对未达到绿化标准的, 按规定给予处罚, 绿化严重不足且没有有效补偿措施的, 不得投入使用。加大拆违还绿的力度, 对侵绿、占林等违章行为须严格处理, 并广泛发动群众的监督作用, 抵制侵绿、占林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规划, 2001 (11) .

[3]欧阳志云, 等.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城市规划, 2004 (4) .

[4]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汇刊, 2002 (6) .

[5]吴为廉, 葛春霞.森林走进城市, 城市呼唤森林.规划师, 2002 (4) .

[6]杨冬辉.关于城市与城市森林同步规划的思考.规划师, 2003 (1) .

[7]高瑞宏.邯郸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规划师, 2003 (2) .

[8]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菏泽市规划局.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9]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 菏泽市规划局.菏泽市城市绿地水系规划.2006.

平原森林城市 篇2

关键词:林业,一类清查,森林资源,平原地区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简称一类调查) 是林业部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是为了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的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每5年进行1次。平原地区存在着人为活动量大, 样地样木固定标志、引地定位物、样地及周边环境等容易发生改变的特殊情况, 给每次样地复位复查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笔者因从事过几次此项工作, 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操作经验, 以期与同行业人员进行探讨和交流。

1准备工作

一是在所有样地新的调查记录表中转抄前期检尺株数、胸径等有关数据, 准备调查时使用, 注意不能抄错。二是对各工组参加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让大家熟悉操作细则、工作流程等, 制作各地类调查事项明细。三是准备齐全所有必备工具、生活用具及安全设施, 特别是未统一配置的水泥桩、铁锹、油漆、计算器等。四是熟练掌握科学计算器使用方法, 主要是通过简易胸高断面积法确定优势树种和用直径平方平均法计算样地样木的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胸径。五是熟悉掌握罗盘、数码相机、GPS等仪器的使用[1]。

2样地复位

2.1样地调查实习

一般在县级调查时选择有测树因子且有代表性的作为第1个样地, 各个工组共同参与实习, 操作时集思广益, 对所有调查项目在不设固定标志的情况下多做几遍, 让大家充分熟悉调查程序, 便于各工组分开调查时能规范操作完成。

2.2找到样地

可根据现有地图、前期样地位置信息、原调查人员、前期向导、西南角点采集的GPS坐标导航等方法找到样地附近。

2.3复位样地

通过样地原角点埋设水泥桩、角点定位树 (物) 、样地树木回测、其他固定标志等能准确确定样地四角和四边, 视为完全复位样地。实际中常用样木距离反向交绘法确定角点, 再进行适当修正, 确定后验证其他角点及样木情况, 最后达到样木完全复位 (较为重要) 与边界准确。其他前期无测树因子的样地还可通过重新引线测量等方法复位[2]。

2.4特殊情况复位

个别角点发生无法测量等情况可采取移动交绘法确定, 记录说明原因;前期林木及固定标志灭失, 但通过其他方法能找到样地仍为复位;样地复位时地类发生变化, 但必须符合变化规律, 而且必须是5年内发生, 否则可能调查有误;能找到前期所设样地, 虽发生位移, 但符合复位条件仍可定为复位[3]。

3测设样地周界

凡有测树因子样地都要进行周界复测, 同时填写“样地周界测量记录”。复位样地周界长度误差应小于1%。一般从样地西南角点开始测量1周求闭合差, 同时验证样地是否复位, 避免样地边界移动及样木无法完全复位。

值得注意的是周界 (引线) 测量操作时, 测量角度要加罗差即坐标方位角 (+方向改正角) +罗差;记录时, 填罗盘度数即坐标方位角 (-方向改正角) -罗差。 (依据上期引线测量记录打样地时, 要减去上期的罗差同时加上本期罗差) 。

经过样地和样木复位, 确定样地落入大片无树的耕地、 荒地、河滩等, 不必再进行周界测量或转抄前期周界数据, 只需在周界测量记录中写明“样地落入大片无树的耕地 (荒地、河滩) , 未作周界测量”即可。

4样地固定标志修复加固

4.1埋水泥桩

样地4个角点确定后, 凡有林地和疏林地样地在4个角点需埋设水泥桩, 其余样地只在西南角点埋设, 若前期桩还在需改埋其他角点, 埋设操作一定要细致且桩中心对准角点, 并记录说明埋设情况。埋设水泥桩有困难时, 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移动一定距离埋设, 记录好移动的方位与距离。

4.2量测定位物 (树)

对样地西南角点3个定位物 (树) 发生改变的, 应重新测量补齐, 村庄上样地复位为防止角点发生变更情况, 可选择记录多个角点的定位物, 标注记录清楚。地类等易发生变化的样地, 做好引点位置及记录引点定位物也必不可少。经过样地和样木复位, 确定样地西南角点定位物前期的填写方位角或距离有误, 或者灭失, 本期进行了加固并测量, 应仔细准确地填写[4]。

4.3刮树皮、涂红油漆

为了便于样地内树木检尺和下期样地复查, 对于样地边界外侧树木在面向样地的一侧高于胸径一定位置逐株树涂5 cm宽红油漆 (刮树皮) , 明显区分出样地边界与检尺木。

5样地样木调查和测量

5.1样木复位

凡前期样木的编号及胸高线能准确确定, 并经胸径、树种、距离、方位角复测均无错者为完全复位样木。但满足部分条件的也可视为样木复位, “且原则上要求全部样木都要复位”, 如能确认前期样木已被采伐的伐根或枯死的树桩、 样木编号能确认却因虫害火灾导致胸径值下降、胸径错测木与树种错测木、依据样木位置图及周边样木等因素能确定前期对应样木等, 总之应根据上期记载树种、胸径、样木位置等综合分析, 避免脱离实际、生拼硬凑、样木复错位的情况[5]。

5.2样木检尺

乔木树种起测胸径一般为5 cm, 根据上期固定样木每木检尺记录和样木位置图逐株复核检尺, 并与上期样木号一一对应, 缺号树木要仔细查找分析原因 (保留木以外的其他检尺类型) 。进界木编号按前期最大树号续编, 且检尺位置要求在树干距上坡根颈1.3 m高度处 (实际检尺操作应常备一个1.3 m长的直杆, 从样木基部量至胸径测量处, 如果使用花杆千万注意底端有5 cm尖头) ;保留木的胸高线如果前期位置清楚且误差值在允许范围内 (河南省10 cm) , 本次加固时应与以前吻合, 并注意书写标准和适当留一点前期痕迹, 如超过范围要修正且“备注明确”。检尺记录量测树号、树种和直径时应形成严格的几人配合应答习惯。经济树确定每木检尺时, 要达到有明显主干、枝下高>2 m、树高>5 m的纳入检尺 (各省或有不同) [6]。

平原地区涉及四旁树较多, 检尺记录时在检尺记录表中应准确区分四旁树的立木类型。注意本次检尺株数、样地总株数、前期株数、四旁树株数等几者的逻辑关系要吻合。

5.3样木固定标志与位置图

5.3.1样木固定。 每株检尺木都要设固定标志, 即在胸高1.3 m检尺处用红油漆 (因保存时间太短而不能使用简易喷瓶式油漆) 涂3 cm的红环, 把握住红环的中心位置应是检尺的地方;逐株树木在树干北面地表上3 cm处钉专制的树牌, 前期树牌还在的在附近再新钉一个;同时在树干1.5 m处用红油漆以阿拉伯数字书写固定样木号。注意树号砸的要规范, 让人容易看, 按要求钉到规定位置。

5.3.2绘制样木位置图。为了记录样木在样地中的位置, 需要根据样木的水平距和方位角在现地绘制1∶200的样木位置图, 包括样地内有标识作用的明显地物和地类分界线, 也标示在样木位置图上, 方便下期样地样木复位。河南省在2013年调查时由省级规划院利用ARCGIS编制了一个由样木距离和方位角可电脑打印样木位置图的程序, 调查时对上期样木位置图先打印一份电脑图, 对上期有可能距离和方位角画的不太准的样木复位有很大帮助, 对本次现地绘制的样本位置图也可回到内业时用电脑制作样本位置图进行复核。

5.3.3拍摄样地照片。在样地范围内找一适当位置, 拍摄一张固定样地彩色照片, 尽可能地将角点及明显地物等能识别样地特征的部分拍摄出来, 特别对于平原村庄样地在房屋上写上样地号取景, 有利于下次寻找样地。

6样地其他因子调查

6.1测郁闭度

观测郁闭度, 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法, 可按照每隔2 m设1个观测点的方法, 调查郁闭度较为准确, 杜绝平常工作中直接目测。

6.2平均年龄

平原区林龄在调查时不能简单地加上调查间隔期, 应根据样地内样木变化情况, 如果村镇林大树全部采伐或枯死, 应观察考虑当前样木实际年龄。

6.3植被和下木调查

此项调查需要在样地西南角点设置2 m×2 m小样方 (需要记录调查位置) 开展调查, 须注意在调查样地的过程中提前避免踩踏周边的植被与下木。

7样地调查完毕进行回头看

一是检查地类确定是否准确;二是样地固定标志是否完整;三是复测胸径、方位角, 定位树 (物) 回测, 防止树木重测漏测、重号漏号;四是样地因子和其他因子调查项目填写有没有完成;五是现地绘制样木位置图与电脑方式制图进行对比。

8容易出错的问题探讨

8.1优势树种和平均木确定

优势树种计算, 先把树种等记录清楚, 为了防止外业计算器计算不准, 可以用智能手机的“wps office”等提前编好程序在现地完成核对, 也可以进行内业整理时用Excel表制作一个带公式的表格, 把单个树种胸径值逐一填入能够方便地分几列“树号、胸径、平方”, 确保优势树种和平均木计算准确, 以免影响整个样地因子调查项目的正确。

8.2对新增调查因子要重视

对于前期没有涉及而本期新增加的调查因子要认真对待, 可能是要求调查的重点项目。由于以前计算材积是一元材积表, 只用到平均胸径, 对平均树高调查要求不是很严, 但从2013年后计算生物量时需用到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因子, 所以对平均木调查要求较严, 必须严肃对待, 调查时切不可采取目估。对树高不是很高的, 尽量采用花杆或鱼杆, 而不要用测高器。

8.3关于周界测量和样木复位

对复测样地, 周界测量一定要按《操作细则》要求复位, 只要前期调查周界测量没有明显错误 (即周长误差小于1%) , 本期周界应与前期一致, 避免因周界变动产生多测木和漏测木。若出现前期样桩偏差, 而纠正到正确位置后不影响样木的出入, 则可能是前期样桩埋设位置偏差, 这时需把样桩改埋到正确位置。出现多测木、漏测木和错测木的样地, 应作为各级质量检查的重点。对前期铝牌号丢失或样木号不清晰的样木, 应综合分析样木的相关位置、树种、胸径等情况确定前期样木号, 提高样木复位率。对确实不能复位的样木, 不能强求, 避免张冠李戴。对于前期没有检尺样木, 本期有检尺样木的新设样地, 确定西南角点后要先埋设水泥样桩, 再架罗盘仪测西南角3个定位物和周界, 避免下期调查因样桩位置偏差导致周界测量错误。

8.4前期引点及样点固定标志都被破坏的样地定位

对前期引点及样点固定标志都被破坏的样地, 这种情况平原地区及城镇村周围较多。首先通过用上期采集的GPS坐标用GPS导航到西南角点附近, 如果样点附近地类一致 (如大片非林地或大片有林地) , 则可用GPS直接定位。 如果样地附近地类比较破碎, 特别是有林地与非有林地交界, 则须采用GPS辅助定位, 不准用GPS直接定位, 以防止人为因素造成偏差。

8.5耕地上造的用材林或经济林地类确定

只要达到有林地标准, 不管是否进行规划, 都按有林地进行调查。此外, 上级在配备罗盘仪时, 建议尽量提供质量高的仪器 (长时间存放情况下避免失磁) , 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 能很好地保证调查样地的复位和测量角度精度。

参考文献

[1]付民海.全国营造林核查综合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曹冠武.河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探索与实践[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8.

[3]黄魁.池杉在农田林网应用中的优势及其速生林管护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239-240.

[4]黄魁.林业调查中常见的简易GPS数据操作使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9) :194-196.

[5]齐中武, 黄魁.豫南地区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236-237.

平原森林城市 篇3

关键词:自然型森林村庄,绿化设计,河谷平原,浙江仙居,白塔镇茶溪村

森林村庄绿化美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改善村容村貌,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浙东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但农村绿化工作相对落后, 尤其是一些自然村落, 绿化率普遍较低, 有的只见房屋不见树, 村容村貌较差。近年各级政府部门对村庄绿化工作高度重视, 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 组织和引导群众掀起新农村绿化建设热潮, 建成了一些绿化示范村。虽然许多学者对村庄绿化思路、模式、树种选择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但由于影响村庄绿化因素较多, 亦无固定的成熟的绿化模式可循。现以仙居县白塔镇茶溪村庄绿化为例, 对河谷平原自然型森林村庄绿化作初步探讨, 以供同行借鉴[1,2]。

1 实地背景

茶溪村是永安溪畔北侧靠山旁水的自然型村落, 属白塔镇人民政府管辖, 距仙居县城约20 km, 位于原临石公路边。村庄在东侧岛岩山 (古寺庙) 、北面龙头山、西侧鲤鱼山所组成的半山岙中, 岙里港溪水在村旁西边流过汇入永安溪, 永安溪在村庄正南。该村总居户238户, 居住人口921人。自然环境较为原始淳朴, 村内仍有老建筑或20世纪80~90年代翻建和新建的简易2层楼房。该村经济发展较好, 在原永安溪古道经规划新建的村大会堂、办公楼、厂房及3~5层较现代的民居, 村内道路硬化, 较具现代特色。村内大树较少, 绿地面积不多, 村庄绿化状况较差。缺少季相变化丰富的观花、观果树种, 没有配置一定的公共活动绿地。

2 森林村庄绿化设计理念

2.1 尊重自然

对于自然型村庄的绿化建设, 要保护好原有自然植被与生态环境。设计结合自然, 遵循自然式、地域性、补偿性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景观改造中, 尊重地区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利用乡土植物,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 尊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尊重和保护生物样性[1,2]。

2.2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森林村庄建设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生活的需求, 以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 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 在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 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以植物为立体, 充分发挥各树种的优势, 适地适树, 使各种效益达到最大化。

2.3 人文关怀

森林村庄建设尊重当地村风民俗和村民的意愿, 村庄中不栽柏木类树种 (认为阴气太重, 一般在陵园墓地种植) , 多种吉祥树种, 如日本樱花、茶花、桂花、石榴、紫玉兰、杜鹃、广玉兰、银杏、木槿、夹竹桃、含笑、红花檵木、碧桃等。美化村容村貌, 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 普及生态文化, 增强对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1]。

3 与环境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案

森林村庄建设以花、果及丰富的植物资源, 适宜的绿地面积, 达到美化村庄改善气候的作用。片植香花、果树和保健树种, 营造森林氧吧, 让人们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原有场地中山水元素的合理作用, 以乔灌草为主体, 水为要素, 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效果。由花、果、山、水构成的景观, 亲近自然, 在翠绿碧水河畔, 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2]。

4 设计思想

4.1 岛岩山景观林改造

岛岩山位于茶溪村东北部, 临村一侧山体为马尾松、枫香、苦槠混交林, 寺庙位于岛岩山中上部, 经多次民间集资修理。在寺庙周边多有枫香、苦槠、樟树等古树群落。上坡方向为松、杉幼中林。通往寺庙的道路已硬化 (水泥混凝土阶梯) 。设计突出寺庙后侧山体的景观改造, 寺庙附近、通道两侧的美化。在寺庙后侧的松、杉混交林采用大块状清理植被, 块状整地, 规格为80 cm×80 cm×20 cm, 造林穴规格为40cm×40 cm×25 cm, 按4 m×4 m造林配置。采用枫香、银杏、深山含笑、木荷、合欢等树种。苗木规格:苗高100~150 cm, 带土球, 土球直径30~40 cm, 促成针阔混交林。在寺庙四周、通道两侧采用日本樱花、含笑、杜鹃、山茶花、合欢、夹竹桃、木槿、红花檵木、桂花等树种。乔木树种不能截顶、截干, 常绿阔叶树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栽植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

4.2 龙头山、鲤鱼山森林景观改造

龙头山位于茶溪村后, 鲤鱼山位于村西, 略呈“L”形。这2处山体多为马尾松林, 其中有樟树、柏树、苦槠、枫香、油茶混生。由于马尾松林稳定性极低, 易受松材线虫病、火灾的危害。拟采用间伐抚育改造, 伐除林中幼小针叶树个体, 伐除过密处部分马尾松中等木, 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5左右, 为补植造林提供空间。采用枫香、木荷等阔叶乡土树种。苗木规格:苗高60 cm以上, 地径粗0.5 cm以上。块状清理植被, 块状整地规格为60 cm×60 cm×20 cm, 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25 cm。采用不规则林下补植造林配置, 即见缝插针式补植。栽植时间同上。

4.3 永安溪畔景观林修复

永安溪畔 (含岙里港) 景观林略呈“L”形, 位于茶溪村西、南两侧。岙里港溪边多为疏林地, 永安溪畔北侧有台风影响形成的残次林和部分林间空地, 也有人工枫香、木荷、湿地松、毛竹幼龄林和保存较完整的马尾松幼中林。枫香、木荷、毛竹幼林生长良好, 枫香、木荷的郁闭度在0.7~0.8。在岙里港靠茶溪村地段, 采用湿地松进行补植造林, 卵石滩加客土造林或采用湿地松容器苗。永安溪畔靠茶溪村地段, 在林间空地、残次马尾松林土壤条件较好处选用毛竹、银杏、枫香、柏木、深山含笑、樟树、水杉、池杉等树种。在土壤条件较差地段选用湿地松、柏木等树种。在低洼易积水地段选用池杉、水杉、桤木、枫香等树种[3]。苗木规格:湿地松苗高20cm以上, 地径粗0.3 cm以上;池杉、水杉、桤木苗高100 cm以上, 地径粗1.0 cm以上;柏木苗高30 cm以上, 地径粗0.3cm以上;枫香苗高50 cm以上, 地径粗0.5 cm以上;银杏、深山含笑、樟树苗高150 cm以上, 地径粗2.0 cm以上。采用不规则林下补植造林配置, 块状清理植被, 块状整地规格、栽植技术、栽植时间同上。

4.4 村内美化

在2000年以后所新建的较具现代特色的民房、村大会堂、办公楼, 设计微型绿地, 配置桂花、石榴、银杏, 丛植或孤植, 铺设当地生命力较强的草皮。在村内通道两侧栽植日本樱花、茶花、含笑、红花檵木、夹竹桃、栀子花、合欢、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杜鹃等。古村落内保留原有的果木、树木, 利用门前房后空闲地栽种枇杷、柑桔、石榴、樱桃、桃树等果木。在火灾后的宅基地修建微型绿地, 设置健身场地, 配置健身器材, 供村民休闲、娱乐。

5 森林村庄自然功能展望

从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出发, 利用茶溪村现有的植被资源,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乔灌草相结合, 在不同地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岛岩山、龙头山、鲤鱼山形成针阔混交林森林景观, 岛岩山寺庙可为村民提供休闲聚会的场所。其山体的改造, 实现物种多样、异龄复层林,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国土生态安全。岙里港、永安溪湿地森林景观的改造, 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 增强固土保水、涵养水源、防冲刷、拦洪蓄淤等功能, 同时将起到较好的生态缓冲带作用。山体、湿地森林景观的改造将使森林布局更合理、质量高、蓄积量大, 各种效益更显著。真正将茶溪村置于森林的环抱中。林内的绿化美化,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合理配置, 形成四季美景, 季相鲜明, 给人一种愉悦欢快的氛围。让村庄掩映在环境优美的绿树红花中, 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家园。

6 结语

茶溪村森林乡村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的山、水、植被资源优势, 通过三面山体和临水一面的森林景观修复、改造, 可使整个自然型村落处于森林环抱中, 真正实现村在林中。村内的美化设计可使村庄处于鲜花丛中。树种的合理配置可实现春花烂漫、夏荫浓绿、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绿色家园。河谷平原自然型森林村庄绿化采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设计, 尊重自然、地域性、补偿性生态设计理念。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 以改善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前提。尊重当地村风民俗, 以示人文关怀。设计推广全冠栽植技术, 不截顶、截干, 常绿阔叶树栽植时摘除85%以上的叶片, 每个枝条留1~2片叶即可, 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美化之效[4]。

参考文献

[1]朱惜晨, 蒋春, 黄利斌.苏南水网地区自然型村庄绿化模式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 2010, 24 (1) :135-138.

[2]徐新洲, 卢建国.节约型园林景观的营造——马鞍山花果山公园景观规划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 2010, 24 (2) :130-133.

[3]段晓梅, 周庆宏.云南湿地公园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 (4) :78-80.

平原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 篇4

在华北平原城市水系比较少,在地势较低并且平坦的区域,可以适当地规划人工景观河道或者人工湖。人工河道可以有效地减少排水管道的沿途排水距离,从而减少干管管径。人工河及人工湖还可以起到调蓄作用,缓解特大暴雨对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通过规划人工河道及人工湖可极大地改善区域排水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重力自流与雨水泵站相结合

平原城市排水的方式因地形不同而有多种方式,在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排水方式都是重力自排,排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时,就可采用自排和泵站相结合方式。当城市地面高程比过境河流一定频率洪水位低很多,且河流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长, 土方的来源比较困难,填方城市地平成本较高时,排水方式只能采取泵站排水,但在天然城市地面高程与过境河流洪水位的高差相近或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短并有土方来源的地区,应该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当地与排水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规划确定排水方式是采取泵站强排还是重力自排,以及通过什么措施实现重力自排。有些平原城市的排水系统,在非汛期时,雨水可以通过重力自排排入下游水体;到汛期,河水水位相应上升,引起顶托,使城市排水不畅,城区容易产生积水,甚至发生河水倒灌现象。

3 合理地确定设计参数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为:

式中:ψ———径流系数;

P———暴雨重现期;

t———降雨历时;

F———汇水面积;

A1, c, b, n———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3.1 径流系数ψ值的确定

径流系数为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是影响雨水设计流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素为地面覆盖种类的透水性。在常规的设计中,计算某个汇水区域的雨水量时,常采用的是区域综合径流系数,这种计算方法会造成每个设计雨水管段的流量不是十分准确,从而影响管道设计时管径、坡度的选择不准确。在北方平原城市雨水设计流量计算过程中,如若区域控规设计已经完成,径流系数应该根据控制性规划的用地比例,分别计算出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屋面、面积铺砌便道、非铺砌土路、绿地的面积,按照径流系数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数据。即:

ΨAV———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a);

Ψi———相应雨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全部汇水面积。

3.2 暴雨重现期P的确定

暴雨强度重现期P的选择直接关系着管段设计流量的大小。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的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断面相应大。这对防止地面积水是有利的,安全性高,但是同时在经济上却因雨水管道管径增大而加大了工程投资。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雨水管道管径减小,节省了工程投资,但可能会经常发生排水不畅,地面集水而影响交通。

3.3 集水时间t的确定

集水时间t是指雨水从汇水面积最远点到流到最近雨水口的时间t1和在干道中的流行时间t2,即:

m——折减系数,管道采用2,明渠采用1.2,陡坡地区管道采用1.2~2。

平原城市的坡度一般都极小,所以影响t的主要因素就是集水距离。在一般设计中采用的集水距离一般为120~150 m。但是在实际设计中,道路雨水的起点,并不是计算雨水系统的真正起点,而应是厂房、小区内排水系统的起点。因此,集水时间需要考虑雨水在厂房、小区雨水系统的地面集水时间和管道流行时间。

3.4 汇水面积的确定

大中城市的雨水管网系统设计时,主干管的定线尤为关键,定线原则是使汇水面积内的雨水通过支管收集尽快汇入干管并尽快由管道就近排入水体。其中管网布置形式因根据地形而定。汇水面积的划分应要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按当地现状排水情况划分。设计中,如果地势比较平坦,街区控制规划不完善的地区,雨水应该平均排入四周的雨水管网,如果街区地势有一定坡度或者有详细的控制性规划,则不能简单的划分,应根据该排水区域的坡度和实际的控制性规划来详细划分汇水区域。

4 雨水收水口形式的确定

近十几年,雨水口的类型、尺寸发展很快,但是雨水口的收水能力试验以及相关的科学论证和分析却鲜有成果,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在暴雨来临实际收水时,绝大多数箅孔处于闲置状体,起不到应有的收水作用。如以前较为流行的点式雨水口,平时很容易被杂物堵塞,并且当路面纵坡比较大时,雨水往往会翻越过雨水口,收水效果不佳。所以,应该改变以前的点式雨水口,采用线形雨水口,这样即使在道路纵坡比较大时,也不影响收水效果。除此之外,在道路纵坡比较大时,对于地势低洼、树枝杂物比较多的路段,应采用平箅式多箅雨水口,形成连续线形收水口,收水效果更加。

5 排水管材的选择

近年来,塑料管道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较之以前也越来越便宜。由于塑料管的内壁粗糙系数小,过水能力比同等管径的钢筋混凝土要大。在同等设计流量的情况下,塑料管可以有效地减小埋深,管径等,这些都是在平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平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应大力推广塑料管材,以减少管径和坡度,进而减少埋深。

摘要:平原城市地势平坦, 坡度小, 河道水位比较高, 导致城市排水困难。针对此特点, 结合焦作市的情况, 对排水规划、设计参数和排水规划进行合理的分析, 达到优化设计和科学排水的目的。

关键词:平原城市,排水规划,雨水系统,设计参数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2011年版) GB50014-2006[S].

[2]防洪标准GB50201-94[S].

平原森林城市 篇5

某沿海规划区规划总面积为1 719.36公顷, 其中陆域面积为1 410.77公顷 (约占82%) , 水域面积308.59公顷 (约占18%) , 规划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目前该地区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 通过本次规划, 该地区将以居住为主, 同时适当发展工业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目前该规划区均没有污水处理厂, 污水随意排放, 且排水体制为雨、污水合流制。目前的污水均为生活污水, 暂无工业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污染了规划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 特别是给海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给规划区的产业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为此,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 采用雨污完全分流的排水体制,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将污水集中排放到污水厂内进行处理, 达标后才排放, 以减轻规划区建设及建成后排放的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本次规划主要根据规划区的人口总量, 按照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确定规划区的用水总量, 进而确定污水排放总量。结合规划区的地形地势, 规划建设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一座,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新城的污水排放现状, 为该城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

2 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2.1 污水工程规划设计

在分流制排水体制下, 沿海平原地区的污水系统规划主要需确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及规模、处理后污水排放口的位置、是否需要中途加压泵站以及污水管网的布置方式等。

2.1.1 污水处理厂

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受地形的影响较小, 主要考虑规划区的用地布局、城市废水排放口的位置、城市主要风向的影响。从用地布局方面考虑, 污水处理厂与居住区及公共建筑应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从污水排放角度考虑, 污水排放口的位置应符合受纳体水域功能和水源保护的有关要求, 若处理后的污水是排入河流的, 一般应在河道下游, 且不得设置在规划区取水点上游1 000m至下游100m范围内;若是排入海洋, 应避免设在回水区, 防止回水污染。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一般与出水口靠近, 以减少排放渠道的长度。同时, 污水厂应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污水厂的设计规模则根据污水处理总量确定, 进而确定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面积。

2.1.2 污水管网布置

根据规划区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 结合用地的竖向规划进行流域划分和管网布置。平坦地区的管网布置主要由污水厂的位置所决定, 污水干管应以最短的距离排入污水处理厂, 尽量避免设置污水中途加压泵站。划分汇水面积时除了结合地形外, 每段管道应分配适宜的服务面积。污水干管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管道穿越不容易通过的地带和构筑物。查清沿线遇到的一切地下管线, 准确掌握它们的位置和高程, 安排好设计管道与它们的平行距离, 处理好设计管道与它们的竖向交叉。同直径及不同直径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 采用管顶平接, 对于不同直径管道则采用设计水面平接。

2.2 雨水工程规划设计

由于沿海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 排水管埋深受到了一定限制, 排水口也基本上为淹没出流, 管网系统水位将受到排放水体水位的顶托。因此, 如何降低排水管网的埋深及减轻洪 (潮) 水顶托的影响, 是沿海平原地区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要点。

2.2.1 雨水管网布置

在沿海平原地区, 雨水管道的坡度不宜太大, 否则将导致排水口标高过低, 从而阻碍雨水的排除。要控制出水口的标高, 只能通过减小管道的长度、减小雨水管的坡度等来实现, 本次规划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雨水管的埋深, 进而控制雨水出水口的标高。

1) 分散排水, 设置多个排水口, 减少雨水主干管的长度, 从而减小管道末端的埋深;

2) 采用管道与箱涵相结合的排水管网系统。在相同的设计流量下, 采用箱涵排水较圆管排水可以减小排水设施的高度, 从而达到整体控制管网埋深的目的;

3) 采用内河涌与排水闸、排水泵站等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洼地、池塘和湖泊调节雨水径流, 必要时可建人工调节池或内河涌等雨水调蓄设施。采用内河涌等调蓄雨水的设施收纳排水, 可减小管道起端至排水出水口的距离, 从而控制管道的末端埋深;对于排水自流排放困难地区的雨水, 可采用雨水泵站或与排涝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排放;

4) 适当扩大排水管径。扩大排水管径不仅可以增大排水管的蓄水容量, 还能大幅度减小管网的水头损失, 控制排水管的排水坡降。在排入水体水位相同的情况下, 减小排水管的坡降, 可以防止排水管道上游水位过高而导致的局部内涝。

2.2.2 雨水管道设计

雨水管道主要需确定其管径。雨水管径主要由雨水流量计算所得。雨水流量则根据规划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选取相关的参数值进行计算, 主要需确定雨水径流系数、重现期。

雨水径流系数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不同种类地面排水区域的径流系数应分别取值。沿海地区的暴雨强度通常比较大, 径流系数偏大容易导致雨水径流量增大, 从而增大雨水管的规模, 导致管网整体造价提高, 因此在沿海地区有必要通过减小径流系数来降低暴雨径流量, 主要可通过增大绿地面积、采用透水性较强的路面等措施。

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的选取也非常重要。若重现期取的过大, 会使灌渠断面尺寸增大许多, 增加了工程造价;若取的过小, 一些重要地区如中心区、重要干道等会遭受暴雨积水的损害,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规划应避免整个规划区采用同一个重现期, 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重现期。此外, 排水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管道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一般不小于0.75m/s, 若起始管段的地形十分平坦, 则流速可降低到0.6m/s。规划区所采取的雨水管与合流管最小管径应满足300mm, 最小设计坡度为0.002。

3 结论

本文根据沿海平原地区排水系统存在的特点, 除了提出排水系统规划的一半原则, 还针对沿海平原地区排水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手段。沿海地区涉及到海洋、景观等生态敏感因素, 一旦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 将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因此应及时建立合理的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完全分流的排水系统, 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此外, 沿海地区暴雨强度大、地势平坦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导致雨水径流量大、管道埋深受限制、排水位受潮水顶托等问题, 本文从管道布置方式、管渠形式、增大调蓄水体、与排涝系统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以解决沿海平原地区排水规划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某沿海平原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提出沿海平原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同时结合该沿海城市现状, 对该城市的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提出具体措施, 建立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 以减轻城市排放的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采取措施尽量减轻城市内涝问题。

关键词:沿海地区,排水规划,污水处理,雨水规划

参考文献

[1]周杨军, 董秉直.新兴中小城市排水规划设计问题[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7 (10) .

[2]黄康.城市新区排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4 (6) .

上一篇:施工裂缝分析与防治下一篇:利伐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