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思想(精选5篇)
蒙氏思想 篇1
摘要:要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幼儿教师, 与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借鉴了蒙氏教育思想、理念与方法, 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蒙氏教育思想,数学素养,学前教育
由蒙台梭利创立的有着一整套教育理念及配套教具的独特教育方式, 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实践研究的热门。各地不断涌现了专门培训蒙氏教师, 配备蒙氏教具的教育机构, 各幼儿园也纷纷举办“蒙氏班”, 运用蒙氏教育法对幼儿进行教育, 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院校,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台梭利课程是必要的且可行的, 尤其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玛利亚·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 是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以幼儿教育为基础, 创立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学者认为,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过程中, 有三个非常重要且缺一不可的要素:预备好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干净整齐的教具。其中, 预备好的环境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它能够提供一个足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应该具有谦虚有礼、温柔亲切、省思自我的特质, 同时具备多重角色, 如儿童的观察者、协助者、示范者、解释者、环境的预备者、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者, 是推进教育成功的主导因素;科学的教具是教育成功的媒介, 这些教具的制作原理包含了孤立化的原理, 感官教育的对比、排序分类的构造性原理, 以及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的系统性, 教具的自动订正等。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她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 遵循儿童的敏感期, 激发儿童潜能,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 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其主要特点:以儿童为中心;不教的教育;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完全人格的培养;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混龄教学;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摒除奖惩制度;爆发的教学成果。
二、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 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 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 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在讨论问题时, 习惯于强调定义, 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在观察问题时, 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关系, 在微观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考虑;在认识问题时, 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广义化, 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建立的数学情感、形成的数学观念、优秀的数学品质和意识的综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认识数学素养更有意义, 广义的理解指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推理的能力, 了解数学和现实的联系以及对数学学习价值的再认识等。狭义地说数学素养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和意识或者说是数学文化中最基本的素养等。因此, 我们倾向于把数学素养当作是学习、探究数学并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水平, 是一个稳定的、可以终身受益的数学学习的学养, 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幼儿的思维结构以及要将幼儿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等。在实践中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数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是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特殊专业, 具有基础文化素质培养与艺术技能教育双重性特点, 而本专业学生入学时起点不高, 数学基础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差、缺乏数学兴趣, 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普遍较低, 因此,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尤为重要。
三、启示与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借助于数字、图表、字母等方面的转换, 通过空间、数量、推理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人们的逻辑、计算能力的学科。数学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她认为让儿童在生活与操作中自然地认知数学, 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奠定稳定的数理基础, 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 使我们懂得了数学是一连串的逻辑性思考与串联, 经过比较、分类与归纳, 找出其间的关联性, 并借助计算方法得到理想的答案, 因此数学不仅包含数字的组合与罗列, 还蕴藏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
1.操作性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会忘记, 让我看……我就能记住, 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因此, 依据数学学习的内容, 蒙台梭利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幼儿数学学具, 幼儿在数学学具操作中感受系统的数学知识, 获得了生活的经验, 将数值化的量抽象为数概念。
作为将来的幼儿教师, 不但能指导幼儿操作优质的、优秀的教具、学具, 而且自身也能完成由数学中抽象的、理念性强、思维意识强的概念或物体转化为可操作的、科学的、合理的外在形式, 运用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实施, 自行开发设计儿童玩、教具, 能为幼儿培养空间想象力、数的运算等技能得到提高和提升, 并学会运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改进蒙台梭利学具中为幼儿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情绪状态, 自我修订中易产生的“偷懒”现象, 这些都需要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
2.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蒙台梭利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 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 在教育活动中, 儿童是主体、是中心, 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自我发现, 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是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 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 运用自己的思考, 而日新又新”。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
传统式:小明, 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来!小明, 摸摸看这两个球, 你发现了什么?前者的问题, 局限性大, 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 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 去体会感觉, 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 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 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再来, 前一个问题, 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 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观点与立场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样更能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在深入研究和学习蒙氏教育思想以及实际操作蒙氏教具后,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以前所学的数学相关知识在蒙氏教具中的灵活运用, 更能感悟到曾学习过的深奥的、复杂的数学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广泛, 对相关的数学知识逐渐地明白了, 提升了她们数学理解能力。
3.自由式教育原则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 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 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字进行计算、量化、推理、归纳、假设等复杂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演练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 使儿童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 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而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激发兴趣, 把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 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 切实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云波.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及教具操作手册[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丛岩.在蒙氏教育中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2) .
论蒙氏幼儿音乐教育 篇2
关键词:蒙特梭利,幼儿音乐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 Maria Motessori,1870———1952) 是继福禄贝尔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创立了闻名于世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她于189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仅被聘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师,就是这份工作促使蒙台梭利对教育萌发了热忱,也是她献身儿童教育的起点。1907年,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一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习的新型学校,命名为 “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受聘照管这所学校。她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系统地进行了教育实验,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一、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设置音乐教具区域
蒙台梭利认为,“任何教育计划的施行,首要的是给儿童提供安全、真实且适合儿童大小的环境,以激发儿童发展他自己的进步”,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提供 “实境、实物, 尽可能让孩子使用 ‘真’的东西”。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创设真实自然的音乐教学情境。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的幼儿音乐教学情不但有利于诱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发展,达到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目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种激发他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环境。郎朗曾说过,他对钢琴的兴趣起源是动画片 《猫和老鼠》中猫的一段弹琴的片段。在幼儿园里,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音乐,短时期不可能期望他们演奏的很好,或给他们设置简单的乐器,例如奥尔夫乐器中的打击乐器。
二、尊重孩子———摒弃奖惩制度
传统的奖惩制度是成人控制儿童的手段,是利用外在力量控制的方法去抑制儿童的行为。蒙特梭利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奖惩对儿童不但无用,反而摧残了儿童萌芽的自尊心。不但无法协助幼儿改善自己的行为,而且会误导幼儿的价值观。因此,蒙特梭利教学采取尊重儿童的方式,培养儿童正在萌芽的自尊感和自控力。蒙特梭利认为: 儿童在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后,需要老师的肯定,以确保自己努力方向的正确,但自信心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一旦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足够的信心,他感兴趣的就是学习和工作本身而不是是否得到别人的赞扬。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学总是把奖励和表扬孩子作为一个法宝,许多孩子变得十分在意别人的赞扬和奖励,若是得到赞许就沾粘自喜,受到批评或得不到奖励是就失去意志力和自信心。而根据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真正自信的学生不会把表扬和奖励看成是唯一的前进动力,因为吸引他的是音乐本身和他学习音乐的过程。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持久的对音乐学习保持热情。
三、激发兴趣———让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让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也是调动孩子兴趣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歌曲,吸引孩子视觉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孩子给歌谱里的图画填上美丽的色彩。有时甚至让孩子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总之,让孩子的绘画和创作的才能融入在音乐学习当中,让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成为一种多元智能发展的途径,孩子们也就不觉得枯燥了。例如,在幼儿音乐课中,当老师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时,孩子们可以边听着音乐,边拿着彩笔给画种涂色; 甚至有些年龄大点的小朋友可以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组合。
四、自由创作的最好方式———音乐教育
蒙特梭利认为: 老师应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受到压抑或干涉,孩子必须自由活动才能真正表现自己。而音乐活动就是孩子自由表现、自由创造的最好方式。让儿童从小接受美好的音乐教育,在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这也就是我们在蒙氏教育背景下开展音乐教育的理念。在蒙氏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应以持续发展幼儿的整体性为目标并以情感教育为基本点。
五、敏感期熏陶音乐———培养高情商的儿童
林格在 《改变孩子一生的多元智能》中提到: 3岁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蒙特梭利认为,关键期它能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愉快地学习所有事务,对所有事情都充满活力和激情。在儿童期,特别是4一6岁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发展的关键期,音乐能力的发展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我们能给孩子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能够为今后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从做中学———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
奥尔夫说过: “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这与蒙氏的理念不谋而合,动作表现既能满足幼儿对音乐的参与探究、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在蒙氏教育背景下,直接性、体验性、发现性、创造性成为幼儿学习的集中特征,一系列物化操作材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师 “教” 的色彩,转而由 “教学具”引领幼儿自主学习,同时也让幼儿能在这种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作为独立学习个体的存在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做中学,这与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相符。蒙特梭利所期望的,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更深入的理解,以及通过教育来促使儿童的生命,开放出更加灿烂圆满的花朵。强调做中学习,操作中学习,主张自我学习,主张顺应儿童心理及需求,主要通过对儿童天性的领悟和顺乎天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蒙台梭利著.发现孩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我对蒙氏教学法的认识 篇3
我国自90年代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以来, 幼儿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时至今日, 我们仍在继续研究蒙氏教育教学理念, 在许多幼儿教育活动中都渗透蒙氏教育思想和方法, 可见蒙氏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影响之深远。 那么蒙氏教学法的精髓是什么呢?
蒙氏教学法体现的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 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步调, 因材施教, 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通过一些有准备的环境设计和教具操作, 让幼儿主动认识与了解外部世界, 自然成长, 构建完善的人格。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 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实施蒙氏教学法呢?
一、了解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
根据蒙台梭利的研究, 儿童成长过程中有几个重要时期:首先, 她认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 可称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独有的“心理 (精神) 胚胎期” (0-3岁) , 这个时期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其次, 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 称为“吸收心理”。 儿童具有无意识地吸收环境而形成的特定的质的能力, 就好比海绵遇到水一样, 会主动吸收。 因此, 各种本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方言等都会无意识地成为个体心理品质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吸收性机能。
再次,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与动物生理发展中类似的“环境敏感期”现象。 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 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 儿童就会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 蒙台梭利还试图区分儿童不同心理的敏感期:感觉的敏感期 (2到5岁) 、秩序的敏感期 (1岁到4岁) 、细节的敏感期 (2岁到5岁) 、语言的敏感期 (2月到8岁) 、手的动作敏感期 (1.5岁到3岁) 、行走动作敏感期 (1岁到6岁) 。
最后, 蒙台梭利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0-6岁) , 分为心理胚胎期 (0-3岁) 和个性形成期 (3-6岁) 。 在0-3岁心理胚胎期, 儿童主要借助吸收力适应生活, 无意识地感受周围的环境。 3-6岁个性形成期是儿童心理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的转折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继续充实和发展3岁前的各种能力并予以有意识的加工, 儿童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不同生长环境与内在本能的交融中形成。 第二阶段 (6-12岁) , 是儿童增长学识与艺术才能, 有意识地学习时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心理已有很大的稳定性, 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产生道德意识与责任感。 第三阶段 (12-18岁) , 儿童进入青春期, 有自己的理想, 产生爱国和荣誉感。
幼儿教师如果正确认识和理解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的吸收性心智和心理敏感期的表现, 把握好这种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 就能帮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长。 为此,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做到:
1.尊重幼儿为有能力的个体。 幼儿是具有天生学习能力的人, 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 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都不完全相同。 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以客观的态度, 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观察到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 应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尊重幼儿的成长步调,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当幼儿获得尊重与信赖后, 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尝试。
5. 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幼儿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 “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做”, 避免干预, 但要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二、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 又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 而是儿童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是“通过探索环境时所获得的经验从而实现的”。 蒙台梭利肯定, 创造良好的环境, 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 及早进行教育, 丰富儿童的经验, 可以改变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
什么是有准备的环境? 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 是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 儿童唯有通过如此环境才能达成工作的能力, 形成真正自己、建构自己、成为人。
“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材料; 人文环境主要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的花园, 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 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 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 这样的环境创造明显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
因此,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幼儿教师要关注环境的教育功能, 重视学习区的建设和材料的投放, 提供一个足以让儿童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
现在的幼儿园都比较重视环境的布置与作用, 在幼儿园活动室内, 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幼儿的年龄及兴趣爱好而设置的各种区域活动角, 比如绘本阅读区、娃娃家、数字游戏区、卫生站、超市区、面包房、科学区、益智区、小花铺、手工区、表演坊等, 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 在课程游戏化的今天, 我们还可以看到针对幼儿特点而设计的户外活动场地:沙池、种植园、植物角、油漆区、模拟建筑区、模拟超市区、模拟厨房区、搬运区、攀爬架、平衡木、模拟驾校等, 都是为了再现日常生活场景, 让儿童亲身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并在快乐尝试中健康成长。 所有这些环境的设置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都是要经过精心设计的。 教师在准备环境时, 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适合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 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准备环境。 要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材、教具, 并自行操作,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安全感的保障。 例如给幼儿用的椅子, 应避免用夹层的, 因为幼儿还无法控制重量, 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伤, 最好是固定型的;陈设的架子要稳固;门要钉牢等, 都是事先必须细想周虑的。 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 教师要用温柔、 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 才能使他们自由、 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所和用具。比如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 ——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和场所, 因为儿童必须依靠运动表现其人格, 尤其是他们的内心, 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 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
4.环境的美感。 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儿童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 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 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有限制的材料投放。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 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 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 以至于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
6.有秩序感的活动。 有秩序, 并不只是说每样东西都有条不紊, 而是更进一步地指陈设的顺序, 都经过考量过小孩的接受程度、需要, 使用上以是否能够方便而言。 因为秩序对幼儿的意义重大, 幼儿会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容易经由 “自己的观察”, 找出自身之外物与物及自己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借以促增心智的吸收。 同时, 有秩序、爱整洁的习性, 都是经由美好的环境而培养的,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
三、让儿童充分“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学习就是工作”, 当儿童全神投入自己选择的“工作”时, 他们会表现出极度的欢娱、平和和宁静, 这个时候纪律和秩序建立起来。 幼儿阶段是一个形成、创造与建构的时期, 唯有通过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运作的能力而成为人。 人类智力发展由认知而来, 认知则通过感官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积累而来, 而手正是感官的最敏感的触角, 也是与环境互动的最频繁的媒介。 手是人类的第二个脑, 工作是人性的特征。 通过工作可解决人性的偏差 (依赖、懒惰、任性、胆小等) , 使孩子从无秩序到秩序、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 儿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 体现人生价值, 同时训练手眼协调, 借助四肢活动使人格、智能、体能都得以发展。
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与蒙台梭利的让幼儿“工作”的理念是非常吻合的, 比如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自己穿衣、打饭、搬运、组装玩具、摆放家具、经营超市、建造房舍、栽培植物、喂养动物、组织活动等, 都是为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及独立自主的能力, 因为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 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
四、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蒙台梭利学校里儿童以自我教育为主, 在教育活动中, 儿童是主体、是中心,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员和指导员。 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 教师应该观察得多而教得少;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发展。 基于这一点, 我把教师的名称改为指导员。 ”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 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 细心的观察者。 在幼儿活动中, 教师要全身心地专注幼儿的一举一动, 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 发现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各自不同的潜能, 以及需要何种帮助, 了解各个儿童的内心世界,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与研究水平。
第二, 灵敏的指导者。 教师要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为不会使用材料的儿童提供示范行为;在儿童的自主活动中提供指导、帮助;保持教室的纪律和秩序, 制止不良行为。 教师的作用是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 具备语言、艺术、健康、科学、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 才能给幼儿以科学的指导。
第三, 积极的沟通员。 沟通技能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教师既要懂得如何与幼儿沟通, 让幼儿信任与爱戴, 又要懂得如何与家长及生活的社区联系沟通, 因为家庭与社区都是儿童的社会环境, 并占据儿童生活的大半, 对儿童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幼儿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沟通, 消除幼儿成长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让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
做到以上三点, 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和设计活动, 让活动能调动所有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这样才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正是我们现在在实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蒙氏思想 篇4
蒙氏阅读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能力, 陶冶了性情。阅读是孩子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蒙氏阅读”这套教材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欢乐。研究发现, 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此期间, 蒙氏阅读通过系统的教材和合理的教具帮助他们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在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下, 阅读陪伴人类终身。
一、陶冶了幼儿的性情, 培养了情商
幼儿是凭借色彩、图像、文字并借助于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蒙氏阅读充分综合了插画、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的魅力, 为孩子营造一个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自然的阅读学习环境, 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反复阅读儿歌故事。同时, 蒙氏阅读还是想象和创造的结果, 阅读儿歌故事可使幼儿的创造力受到激发, 让他们的想象驰骋飞奔, 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 构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想象世界。孩子是用耳朵来“阅读”, 儿歌故事的语言是优美、规范的书面语言, 通过欣赏和朗读, 孩子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 这有助于孩子对语言美和对作品的理解。蒙氏阅读提供的录音带可以在晨间、餐前、阅读活动过程中、区角活动、午睡前等一日生活的诸多环节中使用, 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既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蒙氏阅读在选材方面注重让孩子在轻松和愉悦中阅读, 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它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美、感受爱, 培养孩子情商。“蒙氏阅读”中充分体现了感受爱和关爱他人的思想, 诗歌“猜猜我有多爱你”每当孩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猜猜我有多爱你”时, 我们作为老师的都会觉得无限欣慰与自豪, 在学习中孩子不仅感受到了爱, 懂得了爱也可以分享, 还学会了表达爱。
二、划指跟读的训练培养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通过用手指划指字句的形式, 使字音和字形重合, 完成辨字音、认字形的过程, 也就实现了正确认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孩子非常喜欢跟着成人念儿歌, 他们显然不认为这是在“学习”, 而是在进行一项有趣的游戏。
连读:成人完整读一句话、孩子也完整地跟读一句话。
顿读:成人读一个字、词, 孩子跟读一个字、词。这样既轻松又准确, 音、形容易对上, 还可以起到纠正读音的作用。
跳读:当孩子熟练了以后, 就可以由成人读上句、孩子读下句。
正是通过这样的模仿, 儿童开始从被动听别人讲故事, 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 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最终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 逐渐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中体验快乐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 搭设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让幼儿体会到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活动, 也是听觉的、口语的活动, 甚至还是触觉的活动和愉快的游戏, 从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当孩子已经熟悉了儿歌故事中的内容, 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阅读儿歌故事, 进行情景表演。提高了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专注力。
阅读中的延伸活动, 主要是创编儿歌故事的后续情节或模仿儿歌故事的形式进行创编, 提高了幼儿的创编能力。在创编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体会了愉悦感、成功感、胜任感, 他们的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等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对幼儿敢于当众表达等心理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
四、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促进了园内的教研氛围
蒙氏思想 篇5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物化”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含义、意义以及怎样在“教育内容物化”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就“教育内容物化”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做简要讨论。
一、怎样理解“教育内容物化”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含义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幼儿的学习一般是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的。蒙台梭利提倡通过引导孩子操作设计合理的学具, 通过操作、摆弄物体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 再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知识, 反复的操作最后能达到爆发性的学习效果。另外, 操作学具, 还能使幼儿形成更主动、更专注、更独立和更自信的良好个性。
那么, 为幼儿提供一个将“教育内容物化”的环境与以往幼儿园所创设环境的方式相比, 有哪些不同?
首先, 出发点不同。“物化”的环境强调为幼儿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 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蒙台梭利提出:“不教的教育”。主张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 将“教育内容物化” (提供丰富的材料、重视操作性学习) , 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研究, 形成智慧。
其次, “教育内容物化”的环境强调环境的教育性, 而在环境中设置的操作材料具有“自我纠错”的功能。从而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学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第三, “教育内容物化”的环境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二、为什么要将“教育内容物化”作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蒙台梭利主张幼儿的教育应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 儿童是主体、是中心, 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重视操作性学习, 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自我发现, 自我教育和成长。基于此, 我们认为将“教育内容物化”作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 “教育内容物化”体现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
“物化”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己主宰自己学习的方式。使幼儿在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中, 学习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得以锻炼。
(二) 对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方式的反思
首先, 以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物化”的环境, 两者在创设上一般都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教师预设;二、或根据幼儿兴趣生成。但以往的创设方式忽略了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校正的设置。大大降低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而物化的环境强调了每一项物品的独立性、教育性, 重视环境中的暗示作用。让幼儿在环境中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 基于“教育内容物化”对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以及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方式的反思, 我们认为, 只有通过“教育内容物化”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因此, “教育内容物化”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最基本、最可行、最有效的方式。
三、怎样通过“教育内容物化”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前文已经谈到“教育内容物化”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最有效的方式。而“教育内容物化”的关键是以幼儿为主体、为中心, 为其提供丰富的材料、重视其操作性的学习。由此, 笔者认为, “教育内容物化”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创设适宜的物化环境, 促进自主学习
任何一种学习材料或工具, 要使幼儿熟悉并能充分利用, 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而物化的教育内容刚刚投放在活动室时, 作为一种新异刺激, 会引起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幼儿对其热情也会逐渐降低。这时需要教师对环境做出及时的调整, 延长幼儿对教育内容的兴趣, 及幼儿敏感期。促进其自主学习。如:中班数学学具中的《砂数字板》, 在最初摆放时因为数字凸起, 幼儿十分喜欢触摸。可是一段时间后, 选择它的幼儿越来越少。这时, 我在材料中添加了一碗彩沙、一张纸、一根蜡笔、一瓶胶水, 制作《数字小书》的工作又在幼儿之间开始了。在创设适宜的物化环境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 并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 选择适宜的物化环境, 促进自主学习
我们深知世界上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文化的最优秀的课程模式, 任何课程模式都是一种时代与文化的产物, 往往都有自己更适合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土壤。蒙台所利的教育模式也不例外。所以在“教育内容物化”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以幼儿为主体、为中心的原则。从本土、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 依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点, 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工具。如:在科学文化、语言、美术方面就可以制作大量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具。我们就结合“迎新年”制作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具。结合中国的生肖文化, 我们在科学文化区, 制作了《十二生肖来排队》的学具;在语言区我们也制作了同一主题《十二生肖歌》的学具, 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幼儿在其中兴趣盎然。
(三) 发挥物化环境的自我纠正功能, 促进自主学习
物化环境创设与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所提供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具有“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 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变为可能。如上述粉红塔的操作, 最小一块的距离就是相邻两块之间的差距, 如果距离大或距离小了, 幼儿自己就能感知操作出现了错误, 应该再尝试, 这样幼儿便可以靠着自我的修正而达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目的。蒙氏尽管有一套完整的教具, 但毕竟经历了100多年, 对于今天的老师和幼儿来讲, 这些教具已远远不能满足我们, 教师就可以根据蒙氏教具“自我纠错”的原则, 创造性地制作蒙氏的延伸教具。如在完成“纺锤棒箱”的教具操作工作后, 我制作了延伸工作:10个带有锯齿状的苹果, 上面有数字 (0—9) 和 (0—9) 的点卡。它的错误控制就是苹果上的锯齿, 幼儿只有正确操作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苹果。幼儿在不断的摆弄、操作中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四、在“教育内容物化”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以上从“教育内容物化”的思想出发, 简要论述了几点有关幼儿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从中我们还应该看到教师本身的特性。
(一) 教师自身认识对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自身, 对蒙氏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学会将理想化为方法而付诸实践。正因为蒙氏实践理念和方法的“教具”, 是根据对“儿童的发现” (意指蒙氏对儿童的发现, 亦为名著) 而设计的, 教师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 便会一成不变地、机械式地指导儿童, 反忽略了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因他们成长的法则和个别的差异, 而造成不合理、无效果的干预行为, 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懂得原理和方法的教师, 在进行指导儿童学习的“工作”时, 会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序与启、导之间的变化;她会懂得孩子内心的意识, 和学习的能力与自然的限制;以及什么年龄, 什么心态应该给他什么东西, 而予以正确地指导, 才会有效地帮助他们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 并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教师的综合特质, 在“教育内容物化”的创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的综合特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内容物化”的创设。主要表现为要很有耐心地观察孩子, 关心他们的需要, 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根据观察所得, 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负责“准备人”;孩子如何和环境接触, 他能居中协调与引导;更是一个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 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要能保证这个环境, 维持环境的完整, 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 都是完整的学习。这些特点, 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将为“教育内容物化”的创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教育内容物化”怎样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几个问题。包括怎样理解“教育内容物化”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含义, “教育内容物化”作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意义, 以及“教育内容的物化”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具体方式, 并就“教育内容物化”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做简要讨论。
关键词:自主学习,幼儿,教育内容物化
参考文献
[1]《童年的秘密》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金晶, 孔伟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06月
[2]《蒙台梭利教育法》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著李浩然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蒙氏思想】推荐阅读: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05-26
教师思想工作总结-思想总结08-01
思想汇报:入党动机思想汇报10-22
【思想】2011年3月思想汇报10-20
入党思想汇报:“生态文明”思想的建构08-28
入党思想汇:7月党员思想汇报09-11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07-05
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思想素质06-05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提高思想觉悟07-03
思想汇报: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