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参考文献

2024-12-28

中文参考文献(共9篇)

中文参考文献 篇1

摘要:抽样统计表明, 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引用的中外文献存在明显的年代差现象, 综合引文年代差为6.53年;各专业期刊的中外文引文年代差不同。对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推测, 认为理论上可以将科技期刊中外文引文年代差作为中外科技学术研究水平差距的文献计量学的一种参考度量,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期刊,中文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引文年代差,早期文献,引文分析

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学术论文不可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引文计量学分析已成为科技期刊研究乃至学科发展水平或动态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引用著录情况的分析, 不仅可以反映科技期刊内容的学术质量及其在学科和学术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而且可以了解论文作者吸收科技信息借鉴已有科研成果的能力, 并从一个侧面反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质量水平。目前在对科技期刊的引文分析 (参考文献引用统计分析) 中, 大都只是对引文率、篇均引文数、引文类型、引文新颖性 (普赖斯指数) 、引文语种以及自引等指标进行分析, 而未涉及中外文参考文献引用的年代差问题。文献[1]曾指出, 中文被引文献从出版到被利用的平均时间差为半年, 而外文文献要两年左右。笔者在审稿及浏览、阅读已出版的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时发现, 期刊论文引用的外文参考文献相对中文参考文献年代普遍较早, 比较陈旧, 也就是说中外文参考文献从出版到被引用的时间差相对较大, 本文称之为中外文参考文献引用年代差现象。对此, 本文基于抽样统计定量说明中外文参考文献引用的年代差现象, 并简略分析、推测其原因, 供科学研究、著述、期刊编辑以及文献研究人员参考。

1 期刊引文时差及中外文参考文献引用年代差的概念

引文年代分析是指从时间的角度对引文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它可以反映出被引文献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 而且可以研究科学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特别是在文献老化和科技史研究中, 引文年代分布的分析更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效方法, 并为文献的科学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1]。文献计量学中有关引文年代分析的基本指标有“参考文献出版年”、“最大引文年限”、“普赖斯指数 (引文新颖性指数) ”、“引用半衰期”和“即年指标”等。本文则提出引文时差及期刊引文平均时差的概念用于揭示中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参考文献引用年代差现象。

被引参考文献出版年代 (简称引文年代) 是指被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发表或出版年代。由于正规的参考文献引用主要是指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的文献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 因此在引用文献发表 (出版) 与被引用文献发表 (出版) 之间都必然客观存在着时间差, 即“参考文献引用时间差” (简称“引文时差”) , 即:引文时差=引用文献出版年—被引用文献出版年, 计时单位为“年”;在期刊引文时差分析中, 期刊引文时差=期刊出版年—期刊中被引用文献出版年。当年发表的文献当年被引用则可近似认为引用时间差为零, 这在引文中只占少数, 用期刊的“即年指标”来衡量。引文时差反映了引文的时效性和文献被利用的速度。众所周知, 引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是文献引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 即科技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应尽可能是与论文主题有关的最新或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 引用的近期文献多则说明作者掌握着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吸收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强, 论文的选题具有前沿性, 研究内容较新颖。其主要反映的是期刊文献被利用的速度。为考察中文科技期刊引用中、外文参考文献年代差现象, 要衡量期刊引文时差的整体情况, 则可用期刊引文平均时差, 即引文分析中所统计的某期刊所有引文时差总和除以所统计的所有引文数量总和:期刊引文平均时差=期刊所有引文时差总和/所有引文数量总和。期刊引文平均时差可以从整体上衡量期刊论文所反映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对已有文献利用的及时性、新颖性, 进而反映研究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以及研究的起点和水平。本文所谓的科技期刊引用中外文参考文献年代差是指, 我国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引用外文参考文献平均时差与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平均时差之间的差值, 单位为“年”。

2 中外文参考文献引用年代差的抽样统计

为定量考察中文科技期刊引用中、外文参考文献年代差现象, 笔者采用以下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抽样统计计算:

(1) 样本来源取自本单位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 (因专业所限, 主要是工程技术学科方面的科技期刊) 。

(2) 为反映最新情况, 只选择2008年出版的学术期刊;为使样本在学术质量和引文规范性等方面有代表性, 只选择标有“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 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的) 字样的中文科技期刊。

(3) 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文科技期刊引用中外文献年代差的整体情况, 随机抽取包括综合性大学学报以及多种工程技术专业学科期刊在内的学术技术期刊中的538篇论文 (包括研究论文、综述论文及评论性论文) 文后著录的共计842325条参考文献逐条统计;为反映不同专业学科的特殊情况, 再对其中3种专业学术期刊1—6期所有论文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出版年进行逐条统计;分别记录每条被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出版年 (极个别出版年不详的文献略去) 。

(4) 引用文献期刊出版年 (本文中即2008年) 减去统计记录的被引参考文献出版年即得到每条引文的引用时间差。

(5) 分别对中、外文所有引文时间差计算总和, 并分别除以中、外文引文总数, 即分别得到中、外文引文平均时差;中、外文引文平均时差的差值 (单位年) 即科技期刊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年代差。

(6) 本文统计的外文文献包括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外或国际学术期刊 (包括我国主办的英文版期刊) 上用外文发表的 (从作者姓名可以判断) 文献, 但所占比例很小。因此, 统计结果可以近似作为中、外引文年代差 (我国作者的文献与国外作者的文献引用年代差) ;而且由于所引用的我国作者的外文 (英文) 文献 (从作者姓名可以判断) 大都是近期发表的 (即引文时差较小) , 因此可推测, 统计所得中文、外文引文年代差 (我国作者的文献与国外作者的文献引用年代差) 比实际的中、外文献引用年代差偏小。

统计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注:《建筑结构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和《微波学报》为2008年出版的1—6期。

3 分析与讨论

(1) 由表1抽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引文存在明显的年代差现象, 其平均年代差为6.53年;由于抽样统计的中文科技期刊是涉及多种专业学科的“核心期刊”, 且相当一部分是综合性多学科的大学学报, 说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存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引文年代差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表2可以看出, 不同学科专业期刊的中外文引文年代差有一定的差异, 说明中外文年代差与专业学科及各期刊内容质量水平等因素有关。

(2) 科技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刊载的是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科技发展和学术研究水平。由于期刊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在引用文献中具有研究背景、论题分析、启发借鉴、提供方法、提供论据或比较研究等多方面作用[3], 不仅能反映作者对本学科或相关专业领域发展动态的把握和吸收相关科技信息的能力, 而且可作为评估期刊论文学术质量水平和发表价值的参照系, 从一个侧面揭示期刊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等。从现代科技发展史来看, 大多数现代科技研究领域由科技发达国家初创并处于领先水平, 专业学科研究领域初创时期的经典文献或年代较早的重要文献大都是科技发达国家的作者发表的。而中文科技期刊引用的外文文献大都是国际上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外文期刊或经典学术专著、研究报告。因此可以认为, 我国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引文年代差,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学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也就是说, 可以将中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引文年代差作为我国与国际科技学术研究水平差距的一个文献计量学表征。

(3) 中外文引文年代差值比较大, 主要是由于中文引文近期发表的较多而外文引文早年发表的较多。中文科技期刊论文主要是有关我国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目前或近期的重点或热点研究课题, 因此所引用的中文文献近期发表的居多。而引用早年发表的外文文献较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①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某学科领域内开拓性或原创性论文和专著, 内容比较经典, 其在发表多年后仍具有学术影响力而被广泛引用;②某些早年发表的外文文献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未能引进国内, 其中一部分对我国作者仍有现实学术参考价值;③某些创新性强的、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外文文献, 发表初期可能没有被同行关注, 近年来才逐步受到广泛重视而被引用;④综述论文因为需要引用一部分本学科领域早期外文文献资料以揭示某专题研究工作的来龙去脉;而某些研究性论文, 也往往要在引言中对以往的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或评述, 或者引用一些影响较大的早期外文文献作为论据或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一些学术讨论性论文还可能对国外早年发表的经典理论进行新的论证、阐释或修正;⑤我国某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 大都在早年收集并长期保存着某些国外珍贵的早期文献;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现在也很容易通过网络化的文献数据库检索到大量相关的年代久远的外文文献。

(4) 引文统计中发现, 一些年代久远的外文引文只是“指示性引用”[4]而并未起到实质性学术论证作用, 由此可以推测, 某些作者可能是为显示自己学识渊博或论文的“学术分量”, 引用了某些年代比较久远但无现实学术参考价值的外文文献, 也可能一些外文文献并非是作者亲自检索、阅读的, 而是从他人以前发表的论文文后著录参考文献转引 (或批量转引) 而来。因此, 值得指出的是, 虽然理论上讲, 中外文引文年代差可以作为某学科专业研究水平国内外差距的文献计量学的一种参考度量, 但这必须以引文规范为基本前提;如果作者“崇引”或为标榜自己博览群书或旁征博引的所谓学术功底, 大量“引用”并无现实学术价值的年代久远的外文参考文献, 则可能使中外文引文年代差作为学科专业研究水平的度量失真。

4 结论与建议

随机抽样统计表明, 中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引文存在明显的年代差;中外文引文年代差理论上可以作为学科专业研究水平国内外差距的文献计量学的参考度量, 但其必须以引文规范为基本前提。引用具有原创意义的早期外文参考文献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应慎重对待年代比较久远的外文文献的引用, 尽可能跟踪近期发表的相关外文文献。在论文稿件鉴审、编辑以及科技期刊引文分析时, 对其中所引用的早期外文文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审其合理性[5]:

(1) 重要的综述或系统的研究性论文有必要描述论题发展历史渊源;

(2) 与国外早期发表的重要文献中的研究结果或结论进行对比分析;

(3) 对早期发表的经典理论进行修正甚至否定;

(4) 引用重要的而又非众所周知的理论或历史数据作为论证依据, 或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

(5) 为丰富论文内容给读者提供某些重要的、可能引起广泛兴趣而又鲜为人知的具有特殊参考价值的早期文献。

本文由随机抽样统计示例初步揭示了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引用中外文参考文献年代差现象, 由于抽样统计的科技期刊样本量较小且主要局限在工科研究领域, 统计结果及讨论或许片面, 但作为科技期刊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一种研究思路不失参考价值, 值得作进一步深入广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 (九) [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 24 (3) :236-240.

[2]陶范.参考文献引用原则辨析[J].编辑学报, 2006, 18 (4) :253-254.

[3]朱大明.应注重参考文献引用的学术论证功能[J].科技与出版, 2008, (12) :43-45.

[4]刘雪立.参考文献的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和批判性引用与影响因子的标准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4, 15 (3) :251-253.

[5]朱大明.科技期刊论文引用早期文献的现象简析[J].现代情报, 2007 (6) :128-129.

中文参考文献 篇2

[2]梁世连.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3]吴涛,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手册[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4]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6]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7]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培训讲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8]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9]田金信.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青出版社. 2002.

[10]自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1]张金锁.工程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12]丛培经.实用工程项目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3]桑培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l4]蒲建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5]王要武.工程项目管理百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6]戚振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7J顾慰藉.建设项目质量监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8]张毅.工程建设质量监督[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l9]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0]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1]赵涛,潘欣鹏.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2]顾勇新,吴获,刘宾.施工项目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3]李三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4J陈乃佑.建筑施工组织[MJ.北京E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5]许元龙.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

[26]郑海航.企业组织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7]许程洁,周晓静.建筑工程估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8]姜华.施工项目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9]任强,陈乃新.施工项目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0]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施工合同条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1]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生产设备和设计一施工合同条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中文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妇科冲任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038-04

《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徐灵胎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李时珍把冲任学说作为妇科疾病诊治的纲领。冲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通过众多医家从理论到实践之间的研究,冲任学说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进展,为了解国内妇科冲任相关的研究现状,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 2005~2015年11年间CNKI、WANFANG DATA、VIP、CBM收录的国内正式期刊发表的妇科冲任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并为今后进一步对妇科冲任相关学说的研究提供方向与信息。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1 研究对象 2005~2015年间CNKI、WANFANG DATA、VIP、CBM收录的我国公开发表的妇科冲任相关文献。

1.1.2 检索方法 计算机检索采用输入主题词、关键词的方式检索2005~2015年间CNKI、WANFANG DATA、VIP、CBM收录妇科冲任相关文献。人工检索采用对计算机检索结果参照标准进行纳入和排除的方式检索。

1.1.3 文献数据库来源 CNKI、WANFANG DATA、VIP、CBM四大中文数据库

1.1.4 检索策略 以“冲任”为主题词,“冲任虚损”、“冲任二脉源流探微”、“冲任不调”、“冲任治疗”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二次检索“学术思想”、“经验”、“中医妇科学”、“调摄冲任”、“肝、脾、肾”,再筛选出与妇科相关的冲任文献。

1.1.5 文献纳入标准 ①2005~2015年间国内标准期刊中公开发表的文献;②与妇科相关的冲任文献。

1.1.6 文献排除标准 ①食疗、保健等类型的文献;②与妇科冲任无关的药理实验与动物实验文献;③与妇科冲任无关的或重复的文献。

1.1.7 文献筛选 ①数据库检索筛选:通过上述检索方式,从CNKI、WANFANG DATA、VIP、CBM中检索出文献4653篇;②人工筛选:4653篇文献中,查重后获得4092篇,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排除与妇科冲任无关文献1384篇,排除食疗和保健类文献561篇,排除妇科冲任无关的药理实验与动物实验文献592篇,共获得文献1555篇。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将筛选文献的年代、数量、发表地区、期刊名、主题词等建立Excel数据库。

1.2.2 数据分析 对检索出的结果利用Excel软件,从文献发表年代、主要期刊源及研究内容分布等方面进行医学文献计量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 文献计量及年度变化 对1555篇妇科冲任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文献发表呈逐年增长趋势, 特别是近2年以来文献发表快速增长,结果表明与妇科相关的冲任学说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妇科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也表明近年来国内妇科冲任相关研究发展的趋势加快。其文献总量及年度变化情况。见图1

2.3 文献地区分布及期刊发文量 1555篇文献,只计算第一作者所在地址为准,按地区发文量统计,排在前7位的依次为:广东省48篇、辽宁省46篇、吉林省33篇、黑龙江省31篇、上海市29篇、四川省28篇、河南省28篇。7省市共发文243篇,占文献量的15.6%。广东省科研条件、科研水平较高, 故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东北三省每年举办东北三省妇产科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多,学习氛围浓厚,因此其科研水平及文献发表量亦居于前列。

2.4 文献期刊分布 1555篇文献分别发表在204种期刊上。按期刊载文量统计顺序依次为:光明中医49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46篇;陕西中医37篇;吉林中医药35篇;实用中医药杂志32篇;内蒙古中医药30篇,该6种期刊占期刊总数的2.94%,刊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14.73%, 说明这6种期刊是国内刊载妇科冲任相关期刊的主力军, 见表1。但妇科冲任相关文献在核心期刊的发表率较低,8种期刊占总数的3.92%,但刊载量却只有总数的6.49%,说明冲任学说研究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见表2。

2.5 冲任研究的主题分析 通过对1555篇文献中4189个主题词、关键词进行分析, 高频主题词、关键词比较集中。见表3 , 其词频累计达352次, 占所有主题词、关键词词的29.60%, 说明它们是当前与冲任相关的研究热点。

由此可见, 妇科冲任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合文献题目及摘要, 11年来妇科冲任学说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 ①冲任学术思想研究[1-5];②以冲任学说在乳房增生、不孕、先兆流产、崩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痤疮等疾病中的运用为研究热点[6-15]; ③治疗方法多从调理冲任入手,亦探讨冲任与肝、脾、肾三脉之间的渊源[16-19]; ④古、今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1-2]; ⑤冲任学说与中医妇科的关系[20-22]。

从年代载文量可以看出, 冲任学说在不孕、先兆流产、崩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乳房增生、痤疮等疾病中的运用的文献逐年增多。治疗方法有韩冰[23]在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方面运用补肾疏肝调理冲任大法治疗;王琪[24]认为月经病最终病位均在冲任,通过调固冲任而获效。在治疗月经病时采用治肝、脾、肾以调冲任,或直接补、调、理、清、固、温冲任等法,使冲任通调而经病自安;对于继发性闭经,通过腹部针灸补脾肾,充冲任,调气血。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和水道为主穴治疗[25]。

3 讨论与分析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 妇科冲任相关研究基本呈逐年发展趋势,尤其近4年发展较快。主要的科研力量分布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院大学等, 多为科研条件、科研水平较高及学术交流多,学习氛围浓厚之地, 而其它院所对冲任学说的研究相对较少, 存在学术研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文献研究整体方向来看, 文献的研究热点较集中在冲任学说治疗如不孕、先兆流产、卵巢早衰、闭经、痤疮等疾病。治疗方法多从调理冲任入手,亦探讨冲任与肝、脾、肾三脉之间的渊源。对冲任学术思想研究及古、今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研究较多。历代医家对冲任学说十分重视,认为经、带、胎、产、乳等生理活动,无不与冲任有关,冲任的失调是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回顾近年来通过调理冲任治疗妇科相关疾病的文献,整体研究水平却有待于提高,当下的临床研究以个案报道、经验总结、病例总结为主,大部分文献出于个人经验及心得体会[26-29]。临床研究不科学、不严谨,前瞻性研究基本缺如,很多临床研究缺乏科学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样本量偏小,甚至部分试验存在设计上的规范问题,而文献中报道的临床疗效尚不能为临床决策提供确切依据,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其提供的数据也较难为现代医学界所信服。医学领域中运用文献计量学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文献特征分析得出具有规律性的结果去研究现状、预测发展趋势,指导日常医疗活动[30]。循证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始自1996年,近年来其理念及研究方法正在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31]。但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对妇科冲任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及系统整理,并通过系统评价来进一步探讨其疗效的报道基本缺失。建议今后的妇科冲任学说发展, 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冲任病理机制及其辨证治疗作用进行深入的临床和试验研究,发掘历代各医家冲任学术思想,立足中医理论,继续探讨冲任与妇科的生殖生理、病理以及调理冲任中药和针刺调冲任之疗效,在完善、发展、充实的基础上,促使冲任理论的升华,产生新的主导方法,更好的指导临床。

4 不足

由于文献系统有着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本文只对CNKI、WANFANG DATA、VIP、CBM收录的妇科冲任相关期刊文献的基本情况做出统计分析,这样只从某一特定方面来评价和反映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尚不完善,其有一定局限性,不足以全面的对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今后,应完整地对妇科冲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估,客观、公正与科学的来体现当代妇科冲任定量化的趋势,对文献计量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刘铁平. 古代中医名家冲任学说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 胡海燕. 当代名老中医冲任学术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3] 夏天,高慧,柴淑娟,等. 韩冰教授运用冲任学说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的研究总结[J]. 天津中医药,2011,04:271-273.

[4]闫巍,杨新鸣,侯丽辉,等. 基于“冲任学说”评析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取穴规律和疗效机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9:2165-2168.

[5]杨新鸣,吴效科. 冲任阻滞与多囊卵巢综合征[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8:645-648.

[6]梁瑞宁. 周士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学术思想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杨新鸣,吴效科.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冲任阻滞[C]. //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会记文集,2010:105-108.

[8]章海凤,王法明,刘强,等. 热敏灸配合中药治疗冲任失调型寻常性痤疮24例[J]. 河南中医,2011,03:258-259.

[9]郑俊华 ,刘莹莹,付雨,等. 吴克明运用艾附暖宫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验案1则[J]. 世界中医药,2011,02:134.

[10]夏天,宋文嘉,赵丽颖. 补肾调冲方合来曲唑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1,08:86-88.

[11]夏天,高慧,付于,等. 冲任失调与卵巢局部调节因子网络在卵巢早衰发病中的相关性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11,06:535.

[12]赵齐生,陈莹,孙淑杰. 益冲任、通胞络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65例[J]. 中医杂志,2008,09:815-816.

[13]文霭欣. 探析冲任理论的发展与生理内涵及其在先兆流产的应用[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4]王菊,吕美. 补肾固冲法治疗青春期功血49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4:63.

[15]刘志勇,何凌,李芳. 从冲任论治乳腺增生的机理探讨[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02:56-57.

[16]李仁杰. 李佩文教授从冲任及肾肝脾论治妇科肿瘤经验[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1482-1484.

[17]李丽丽. 疏肝健脾、调摄冲任法治疗女性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18]卢芳怡. 针刺调冲任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9]尹巧芝,郝星华,谷红苹. 论女子之治冲任与治肝脾肾[J]. 四川中医,2010,04:28-29.

[20]韩延华,王敏,张雪芝.从“肝主冲任”论治妇科杂病[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11:3284-3286.

[21]胡薇. 调理冲任在妇科疾病运用的研究现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3:77-79.

[22]康珊萍,刘汉玉,董绍萍. 试论冲任学说与中医妇科的关系[J]. 现代中医药,2004,04:48-49.

[23]韩冰,夏天,高慧等. 冲任学说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168-170.

[24]王琪. 冲盛任通与月经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4,10:825.

[25]王铁云,刘克勤. 腹针疗法治疗继发性闭经40例疗效观察[G].//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2009:2.

[26]秦淼,梁丽. 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症68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08,04:214-215.

[27]王宝娟,夏天,苍荣. 韩冰教授运用补肾调冲法治疗不孕症验案1则[J]. 吉林中医药,2012,04:332-333.

[28]潘晓云. 辨证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J]. 山西中医,2006,06:21-22.

[29]吴兵花. 针刺耳、压联合心理疏导治疗冲任失调型痤疮55例[J]. 江苏中医药,2014,07:60-61.

[30]黎汉津,胡滨,陈沛沛. 中医药文献检索[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1]苏保华,王磊. 中医药学领域循证医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06:16-17.

历代法典文献中文书档案记载钩沉 篇4

一、秦汉时期

从出土睡虎地秦简记载可知, 秦简《行书律》涉及文书的传递内容:“行命书及书署急者, 辄行之;不急者, 日觱 (毕) , 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2]56文书传送或收到均要及时登记造册;如果文书档案丢失, 理应立即上报官府。秦简《内史杂》具体规定了文书档案若干安全保卫内容的记载:“毋敢以火入臧 (藏) 府、书府中。吏已收臧 (藏) , 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官。毋火, 乃闭门户。令令史循其廷府。节 (即) 新为吏舍, 毋依臧 (藏) 府、书府。”明确规定相关文书工作人员不允许私自携带火种进入收藏器物和文书档案的府库, 平时派遣啬夫和吏值夜看守与轮番巡查。府库要远离人口稠密区域, 即使新建官吏的居舍, 也不准接近储藏文书档案的府库。“吏自佐、史以上负从马、守书私卒, 令市取钱焉, 皆 (迁) 。”秦律还严格规定, 佐、史以上的官吏, 设有看守、保管文书的士卒, 如士卒被官吏利用以牟取私利, 均要处以流放的罪刑。对于官府文书档案的遗失。“亡之书、符券、公玺、衡嬴, 已坐以论, 后自得所亡, 论当除不当?不当。”关于文书档案人员的选用, 秦简《秦律十八种·内史》规定:“下吏能书者, 毋敢从史之事。”也就是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下级官吏, 秦律规定也不准做“史”的职务。秦朝沿用了战国时期的秦国由史官掌管文书档案工作的制度。而汉代官府则要求史官应具有一定的古文字水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引汉代《尉律》:“学僮十七以上, 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 乃得为史。”“讽籀书” (背诵籀文大篆) 九千字者方可为史官。西汉时期最大特点是“汉承秦制”。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文书、文书工作制度、档案工作制度之中, 却没能留下关于文书档案的律令史料。

二、唐宋时期

《唐六典》有关公文格式的规定:“凡上之所以逮下, 其制有六, 曰:制、敕、册、令、教、符。凡下之所以达上, 其制亦有六, 曰:表、状、笺、启、辞、牒。”清晰地确认文书的上、下行文格式, 便于文书档案的分类整理。依照唐令, “文案不须常留者, 每三年一拣除”。唐代文书档案的鉴定仅限于文书的勘误校正。唐代首创了最早人事档案的甲库。“凡制敕文簿, 授官甲历皆贮之于库, 监其检覆以出入焉。”说明了门下省甲库是用来储存有关官员的个人履历、职务、业绩等人事文书档案, 授官甲历。唐政府选拔官吏通常以甲历为准则, 即使用甲子记载官吏个人档案记录, 因此, 甲历档案被作为唐代选官体系中主要的凭据。正如《唐会要》中记载:“圣历元年二月敕文武选人检甲历, 不获者宜, 中书门下为检, 如又不获, 若在曹, 有官前后相衔可明者亦听而叙。”[3]145针对文书档案的稽缓行为, 唐政府制定了严格规定, 违者将严厉处罚。《唐律疏议》记载:“诸稽缓制书者一日笞五十, 一日加一等, 十日徒一年。”《疏议》对稽缓行为作了进一步清晰说明, 即“制书在, 令无有程限, 成案皆云即日行下, 称即日者, 谓百内也。写程通计符移关, 满二百纸以下给二日程, 过此以外每二百纸以下加一日程, 所加多者总不得过五日, 其赦书计纸虽多不得过三日, 军务急速皆当日并了, 成案及计纸程外仍停者, 是为稽缓”。可见, 稽缓制书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文书档案的高效运行。唐代档案立法对于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有着严格的规定。《唐律》是唐代法律的总称。主要是《永徽律》, 还包括《武德律》、《贞观律》等法典。《唐律》记载:“诸盗制书者徒二年, 官文书者杖一百, 重害文书加一等, 纸券又加一等。”“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 书既下则署而行之, 其禁有四, 一曰漏泄, 二曰稽缓, 三曰失, 四曰妄误, 所以重王命也。”从国家立法层面, 重视文书档案的保密工作, 如文书档案内容泄密行为定为禁令, 并划分为四种情况, 区别对待。欺诈、伪造文书档案的行为, 处罚相当严厉。《唐律》中记载“诸伪写官文书印者流二千里”、“诸伪写官文书及增减者杖一百”、“诸诈伪制书及增添者绞”等。这些处罚措施使唐代档案法规更加严谨。

基于唐代档案工作律令的基础上, 宋朝档案立法工作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散见于《庆元条法事类》和《宋刑统》等。宋政府明确规定, 地方官署和中央六部制作的册籍应标明“置册编写”、“连粘原本架阁”等字样。例如地方官署关于民政的册籍, “诸户口增减实数, 县每岁具账四本, 一本留县架阁, 三本连粘保明, 限二月十五日以前到州;州验实毕, 具账连粘, 管下县账三本, 一本留本州架阁, 二本限三月终到转运司;本司验实毕, 具都账二本, 连粘州县账一本留本司架阁, 一本限六月终到尚书户部”。各级政府形成的文书档案 (包括诉讼刑名的公文) 均要逐级上报存档, 直达中央六部。六部保存二年之后, 再送往架阁库, 八年之后, 移送至金耀门文书库收藏。在整理档案方面, 凡有关政策法令的重要档案文件, 要“置册分门编录”, 以所受日月“次第连粘”。在整理时应盖骑缝印, 并要写明年月、张数、“封题”和“事目”, 按照年月先后, 以千字文为序登录、编排。对于保管工作规定, 架阁库收藏的档案不得“交杂损失”, 并要“以时晒暴”。如有“漏落”, 要互相抄录, 以补其缺;如有“被水漂坏”或“为火所焚”, 要“雇人誊写”;对“要害文书”要“别库架阁”、“别为一籍”;诸司承受的“无行文书”, 也要“别架贮之”。掌管档案的官员在“替代”时, 必须办理移交手续, “文案皆立正案, 分付后人”。关于档案的鉴定、销毁制度在鉴定、销毁方面, 凡事关王朝大政的“重害文书”需要长期保留, 一般情况下, 移送“别库”架阁, 在原登记簿上用红笔注销, 注明移交具体年月日, 并由上级的“差官”签署确认。经鉴定, 一些架阁公案不需要“长留者”, 由上级“差官复讫”之后即可销毁。可见, 宋代的这些规定较之唐朝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利用方面规定, 凡“检用”档案时, 要“委官一员, 监视出入”, 并要“监官立限” (规定借期) , “批注交受”;归还时, 主管官员要清点, “纳日勾销”。至于机密档案, 除“职事”官员外, 一般不得借用。关于文书档案散失的处罚规定, “凡狱囚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 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盗论处。凡藏匿、弃毁、拆换应架阁文书, 有情弊者亦按此论处”。规定奖励告发办法, 凡告获藏匿、弃毁、拆换现行及应架阁文书, 有情弊者, “非重害”, 赏钱五十贯, “重害”, 赏钱一百贯。

三、元明清时期

元朝衙门纷杂, 机构交错, 官制紊乱, 造成文书工作机构却不太健全。中书省是全国文书的总汇机关。元代掌理制诰起草的机构是翰林国史院, 同时要兼管修史。元朝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内部专门文书机构很少, 一般设有承发司或经历司, 兼掌文档工作。元朝各级官府中掌理文书档案的官吏为数较多, 其名称有经历、都事、主事、吏目等。明朝的法律以《大明律》为主要法典。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监察御史、并按察司分司, 巡历去处, 先行立案。令各该军民衙门抄案, 从实取勘本衙门。并所属有印信衙门, 各制卷宗。分豁已未照刷, 已未结绝号计张缝, 依左粘连刷尾, 同具点检单目, 并官吏不致隐漏结罪文状, 责令该吏亲赍赴院, 以凭逐宗照刷, 如刷出卷内事无违枉, 俱已完结, 则批以照过。”关于“刑名造作等事”、“受贿者”、“事干钱粮者”、“知而不举, 及符同作弊者”, 分别规定了刑事处罚。清代对此作了类似的规定。奏折开始使用于康熙年间, 是向皇帝奏报情况的机密文件。关于文书档案的副本。雍正七年 (1729) 下诏:“嗣后内阁本章及各衙门档案, 皆于正本之外立一副本, 另行收贮。”副本制度的建立利于文书档案管理, 避免了文书档案的遗失。明、清以后, 屡次明令重申移交制度。清律规定:“凡直省州县, 无论正署, 俱于离任时, 将任内自行审理户婚、田土、钱债等项一切已结卷宗及犯证、呈状、供词, 均于接缝处钤印, 照依年月, 编号登记, 注明经承姓名, 造册交代。并将历存递交之案, 一并检齐, 加具并无藏匿抽改甘结, 交代接任之员, 报明上司查复, 其未结各案, 分别内结外结及上司审批, 邻省咨查, 并自理各项, 俱开注事由、月日, 造册交代。接任官限一个月, 按月查核, 入并无隐匿遗漏, 即出具印结, 照造款册, 由知府、直隶州知州核明加验详赍巡道、臬司, 存核查催, 臬司查明, 仍将印结移送藩司, 入于交代案内, 汇详知府。直隶州知州交代, 亦照此办理。”从这段引文中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对移交者的要求 (钤印、登记、编号、造册、出具甘结、交代接任等) ;对受移交者的要求 (期限、出具印结、造册、上报审核、送臬司藩司, 并汇详知府) ;移交的程序和手续:整理—交代—审核—出具甘结 (印结) 。《清律例汇纂大成》卷七《吏律公式》对部院衙门案卷移交, 上谕、奏折、条例移交以及词讼移交等内容均作了详细规定。雍正七年 (1729) 谕:“嗣后各部衙门存贮档案之处, 应委笔帖式等官, 轮班值宿巡查。”“凡 (故意) 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 (监候) 。若弃毁官文书者, 杖一百;有所规避者, 从重论。”明、清两代都很注重文书档案的保密制度[4]132。《大明律》规定:“若私开官司文书印封看视者, 杖六十;事干军情重事者, 以漏泄论。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于人者, 斩;掌事杖一百, 罢职不叙。”清政府又制定《惩治漏泄军事机密章程》, 凡十五条, 其中四条是关于保管军事文书档案的规定。

我们重新把这些记载, 依据文书档案形成的时间逐一遴选、分类、整理、加工, 使之系统化, 目的在于能够对《档案法》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升今天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杨小红.中国档案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2]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 1978.

[3]王溥.唐会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毕业论文(中文格式参考) 篇5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穆斯林的葬礼》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探析

系 别: 外语系 班 级: 11对外汉语本 姓 名: 范心语 指 导 教 师: 单小艳

2015 年

6月8

Study on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slem Funeral

Student: Fan Xinyu

Supervisor:Shan Xiaoy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Tangshan College June 8, 2015

《穆斯林的葬礼》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探

摘 要

所谓“悲剧精神”,就是与否定生命的一切因素顽强对抗,坚定地创造和捍卫生命尊严与意义的一种态度、一种愿望、一种艰苦卓越的努力、一种百折不挠的实践。它包含了人类崇高的人文情怀,体现了面对苦难时的自觉选择,具有理性精神,更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具有感化作用、指导意义。

“悲剧精神”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以民族、宗教、文化、爱情四个方面体现。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第二部分探究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第三部分探析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第四部分总结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悲剧的表现、揭示悲剧的根源,后探讨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进而得出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鼓励勇敢忠贞的爱情。

关键词:悲剧精神 民族 文化 启迪 现实意义

Study on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slem Funeral

Abstract The tragic spirit, is a tenacious fight against all factors that negate life.That is kind of attitude, kind of aspiration, kind of hard effort, also kind of persistence in practice.It contains noble humanistic feelings, reflects a conscious choice when faces sufferings.It possesses rational spirits, also has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in the real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ese, There is a minority writer named Horda, who is always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fehood, ha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thnic minorities.Her novel The Moslem Funeral, won the third Mao Dun prize for Literature.The majestic strong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nd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them, It undoubtedly has a new meaning for minority literary research ,favor to understand ethnic relations, maintain and strength national unity,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It embodys in ethnic, religious, cultural, love four aspects.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gedy and conflict;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tragic spirit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sistance;The third part seeks the spiritual enlightenment.;The fourth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ic spirit.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manifestation, promulgate the resource of the traged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gic spirit of compromise and rebellion, and then draw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tragic spirit.Key words: the tragic spirit;nation;culture;enlightenment;Practical significance.目 录 引言…………………………………....................………………....…….……………1 2 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22.1民族冲突体现….…….…….........................................................……………...…2

2.2回汉宗教碰撞 ……….….......................................................................………….……...2 2.3文化的激烈交锋....................................................................................................................3 2.4夹缝中生存的爱情…………………………………………………………....…..4 3 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5

3.1顽强的穆斯林民族……..........................................................................................5

3.2认主独一的宗教精神..............................................................................................5

3.3虔诚的文化与最后的屈从…………………………………….…………………..6 3.4勇于颠覆传统的悲壮爱情………………………………………………………...6 4 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7 4.1民族大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7 4.2对宗教的顶礼膜拜:信仰的力量巨大无穷..........................................................7

4.3 回汉文化共同生存: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效应…………………….….8

4.4 爱情与世俗的斗争: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8 5 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9

5.1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9

5.2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9

5.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

5.4鼓励、提倡自有恋爱………….............................................................................10 6 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谢辞...................................................................................................................................15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1引言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中雄壮坚挺的人物形象及其中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无疑具有新的意义,有利于了解各族的民俗民风、文化心理等,以此感染国民,从而稳定民族关系,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繁荣。

本文以悲剧理论为基础,将宏观的悲剧理论与微观的人物形象以及贯穿作品的四个层面相通共融,达到一定精神高度,探析其中的精神启迪及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2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

本文以矛盾与冲突的悲剧现状为入手点,从民族、宗教、文化、爱情四个方面描述,以悲剧理论为基础,以此为基础,探析悲剧精神。

2.1回汉民族不可融合的差异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一本书写回族生活的画卷,涉及了回族与汉族在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各个细节上不可融合的差异。

著名作家冰心在此书的序列中写道“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中很少有回族人,我只知道在我的印象里,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都戴着医务工作者一样的白帽子,北京有一条牛街,住的都是回族人,还有清真寺,如此而已”。

仅以饮食举例,对于汉族人来说,回族人确实如冰心所言,特异的饮食习惯给汉族人留下最深的印象。这一点在书中好几处都有提到:第一张《玉魔》中,梁亦清正在做活,壁儿在爸爸身后轻轻喊了声“爸,歇会儿尝尝鲜吧”,梁亦清头也没回,只说了句“汉人吃的可不能卖”。其中他让女儿远离汉人吃的食物,原因是汉族是吃猪肉的民族,而回族人则认为猪肉是污秽、肮脏之物。

在书中的“玉器梁”世家的眼里,回汉两族存在着明显界限,回汉民族融为一体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混合物,可见回汉民族不可溶合的差异。

2.2回汉宗教碰撞

如果说婚丧嫁娶、饮食差异是表面差异,那么宗教信仰则是烙印在回族人心里的道德约束,精神导航。

书中“玉器梁”世家中的人物形象,各个生活在规矩的精神世界,又无时无刻不出在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激烈交锋[1]中,人物的内心虔诚与世俗的纷扰无不动摇和拷问主人公的内心。

老一辈的匠人梁亦清,代表了传统的虔诚的穆斯林形象,他虽手艺高超,但生性木讷,缺少竞争意识,保守老实,没有书本知识,只会埋头苦干。因为他有着虔诚恪守信仰的内心,那就是雕刻“郑和下西洋图”,他还说“我应这个活儿,是因为咱们祖上三代都是回回。回回为回回做贡献,再苦也脸上有光,为祖上争光”。他一生的追求与付出,归结于内心对穆斯林的敬仰和恪守,对汉文化不屈从的倔强与顽强。

梁亦清的长女梁君壁,也是典型的倔强的穆斯林形象,她生性刚烈、有胆有识,自从父亲死后,她就挑起了一家老小的担子。她的行为方式、做事依据都是严守伊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斯兰教徒教义,处理家庭、爱情、亲情等都是出于教义规定使然,严格与汉文化划清界限。

2.3文化的激烈交锋

作为具有双重文化参照系[2]的回族作家,霍达拥有着浓重的文化心理。作品中无论含蕴深广的意境,新鲜神奇的民俗,娓娓道来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言谈,举止,感情,都使作品弥漫着回族文化的投影。

作品以“玉”“月”为轴心相互辉映,构筑艺术框架,展示了“玉的长河”与永远的玉文化。“玉的长河”吸引着琢玉者的苦苦追求,一方面让玉文化的发展史推动着这个穆斯林家族的兴衰浮沉,另外又以人物的内在品格解读玉文化——这是霍达对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内在品质的发掘——琢玉人创造了玉文化,玉文化又辉映着琢玉人。

《穆斯林的葬礼》从把握和发掘回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入手,来展示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家乃至整个回族的历史变迁,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因此可以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开掘回族生存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史诗。

文化心理的探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而作品中这种情感的代表和化身就是那位吐罗耶定老人。老人带着十来岁的孤儿韩子奇从东南沿海文化古城泉州的清净寺出发,历经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清教寺,......西安的清修寺......天津的南大寺......尽管身无分文,却执着地走向全世界穆斯林一日五次礼拜面朝的方向——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

回族文化的严谨与忠诚,是汉族文化无法比拟的,霍达用蒙太奇的手法将父子悲剧与母女悲剧加以强调和突出,在对比中展示悲剧的双重性,可以说是悲剧之中的悲剧同时又是悲剧之外的悲剧,深刻揭示了他们在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

2.4夹缝中生存的爱情

回族与其他民族的信仰有很大区别,因此,一旦回族人与其他民族人产生了感情,就很难转变为圆满,会受到很大阻碍,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穆斯林的葬礼》中提到的“卡菲尔”在回族人眼里被视为不纯洁的,伊斯兰经典经书[3]中规定,回族不得与其他民族通婚。

书中梁冰玉与奥利弗、韩子奇之间的爱情悲剧,是本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梁冰玉,一个天生丽质、聪明善良的少女,对未来充满幻想,由于战乱与姐夫同去英国,房东的儿子奥利弗深深爱上了这个冰清玉洁的少女,但是玉儿作为伊斯兰教徒,不得不痛苦得拒绝他“我要、、、听从真主的安排,你不是穆斯林”。面对爱情,玉儿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不得不退缩,戒律清规始终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再看玉儿与韩子奇,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天长日久便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但是伊斯兰教规有明确规定,夫妻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并且亲生姐妹不得同时嫁给同一个丈夫,他们的婚姻是不被承认的,同时还要承受世俗的眼光和来自梁君壁的压力。强大的戒律以及姐姐的咄咄逼人,使他们的爱情最终破裂,最终玉儿踏上了与亲生女儿割舍分离,长期漂泊海外的悲剧命运。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也让人心痛:两人的爱情,一开始便注定是个悲剧,新月是穆斯林,而楚雁潮是汉族。回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是教义中明确记禁止的。回族创始人穆罕穆德说过“结婚是我定制的,背弃我的教义,不是我的教生。我们要将婚姻视为天命和圣行。”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3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

妥协与反抗的悲剧精神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得出精神启迪与现实意义的必要。

3.1 顽强的穆斯林民族

从《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顽强的民族的成长历程,它离不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环境等。本书深度刻画了回族人民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它写出了回族人民的自豪感,刻画了穆斯林的人物性格,描绘了为了民族尊严将个人生死、命运浮沉置之度外的笃定、顽强精神。

不同民族有着自身不同的精神气节,它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回族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和学习。

执着的精神,信仰的坚持:回族人的传统观念特别强烈,如果失掉了伊斯兰教的信仰,那么回族共同体也会消失。回族人可以忍受贫苦磨难,但不能容忍别人对本民族信仰的曲解及玷污,他们会为了信仰做出强烈的反抗,甚至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崇敬真主,信奉真主,严格要求,无谓艰难困苦。

刚柔兼济,刚中带柔,柔中刻刚:刚指的是刻苦勤奋、吃苦耐劳、自立自强、诚信忠义。以主人公韩子奇为例,他吃苦耐劳、敢闯敢干,他跟随吐罗耶定的途中经过梁亦清家,不小心把玲玲的玉碗打碎,便立誓要留在梁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艺赔偿师傅的损失。而柔指的是仁慈仁爱、宽宏大量。当吐罗耶定路过梁亦清家门口时,他说“求真主赐予您安宁”,而梁亦清也不约而同的回应“求真主赐予您安宁”。这是出自他们内心最真诚、最和谐的祝福,这也是回族人善良厚道的真实写照。

爱好和平和爱国的情感:回族人从古至今,爱好和平,支持国家统一、反对战争,珍惜各族人民间的深厚情谊。不管他们他们身处内地还是边疆,不论平民还是官僚,他们都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力量。回族人与其他民族总是和睦相处、四海之内皆兄弟。

3.2 认主独一的宗教精神

《穆斯林的葬礼》对回族进行了一次文化心理的探寻[4]。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宗教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象征着一种精神,那是追求崇高的朝圣精神,是至死不悔追求人生永恒价值的伟大精神。

本文充分运用了“月”的象征意义与隐身的精神感召。月亮,正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一个意义深远的象征——宗教情感——月亮的念想。小说的标题:月梦,月冷,月清......月魂,形成了月的文化与赞歌;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冰雪聪明的女孩,都因为在“新月”升起之时而被父亲命名为“新月”;书中人物情感的流露,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有关景物的描写,都与月亮交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情结。

这不是作品无意中形成的巧合,而是一个独特民族独特的月亮崇拜情结象征性展示的需要。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展示之一的斋月也是月亮情感的恒久与升华,斋月开始于新月的出现,最后结束也是新月升起之时。霍达用她细腻的笔法写出了回回的追求,写出了回回的虔诚信仰,写出了回回的感召力,写出了回回的文化心理和哲理。这正是认主独一的虔诚的宗教教徒最内心的写照与真实流露。

3.3 虔诚的文化与最后的屈从

文化寄寓了人们一种意志、信念、思想灵魂亦或更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意识与道德意识一旦倒塌,只余下一架躯壳,那人无亦于行尸走肉。社会再变,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在日益丰盈。以往在人们头脑中那些一成不变的理念,不容更改的东西也早已被一抹时代的碎片所掩埋,依稀出现了很多可以商量的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也早已融入并渐次被同化。在历史的碰撞中,在时代的变迁下,回族人以他们特立独行的方式向人类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玉器梁”一家三代人文化性格、文化命运的衍化、变迁,与古老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的痛苦过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从梁亦清到韩子奇、韩新月这三代人的纵向展开,我们历历如画得看到回族在与汉族、甚至国家文化交流、接触、碰撞、化合中,文化意识日益觉醒,挣扎着为生命意识开拓更广的空间和疆土。他们都集成了伊斯兰文化的精髓,但一代比一代以更为开放、融合的姿态吸收伊斯兰文化之余的文化精神与营养,从而与时俱进得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更新。

3.4勇于颠覆传统的悲壮爱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穆斯林的葬礼》以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本书所涉及的由时代、信仰以及性格造成的爱情悲剧给人刻骨铭心的印象。

而人物命运和性格是产生悲壮爱情的根源,命运是决定性力量,是悲剧人物无法抗拒和改变的既定事实。然而爱情并不是简单的喜欢和钟意,更多的是共鸣。虽然宗教信仰是横亘在年轻人两边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是事实上,回族和汉族的自由结合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趋势。他们可以突破心理结构[5]、宗教信仰、现实阻挡,勇于颠覆传统、创造属于自己的爱情。

爱情注定要受到各方各面的阻碍,但是真爱面前不要退缩,就一定会出现曙光。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4悲剧精神带来的启迪

4.1 民族大融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回、汉等民族都创造了自己宝贵又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对待国内不同的民族文化,把各个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

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的优秀文化,丧失民族文化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当前趋势仅以语言为例,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逐步加进:随着各民族的交际日益密切,普通话成了各民族共同的交际语,少数民族使用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保护民族多样性的意义重大: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在经济上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因此,各民族间的隔阂与差异日益模糊,民族大融合趋势势不可挡。

4.2对宗教的顶礼膜拜,信仰的力量巨大无穷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客观认识和充分利用伊斯兰教教义[6]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对于进一步巩固和维护民族、宗教领域乃至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和谐,增强信教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以及穆斯林与其他民族、各宗教的亲和力、兄弟般的团结性,引导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的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物质利益层面的和谐,还有法律政策、制度机制和思想认识层面的和谐,也就是说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还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方面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社会充满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能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全社会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齐心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协力、风雨同舟、坚持不懈地共同奋斗。

4.3 回汉文化共同生存: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效应

文化是个整体性概念,它由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即文化核心)构成,二者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语言文化等构成了文化结构的表层,它们并非文化的核心。构成文化深层结构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围内将不同民族文化区别开来的文化特质,即流淌在每个民族的心灵中、体现着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同时它还包括民族信仰和价值倾向等。

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因此,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文化多元化有利于世界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其次,文化多元化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需要;第三,文化多元化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强有力武器;第四,坚持文化多元化是化解民族冲突的有效手段。因此,各民族交流日益密切是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的积极影响,也是大势所趋。

4.4 爱情与世俗的斗争: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越美好,毁灭后的沉重感就越浓烈,这种悲剧带来的美感就越深入人心。真正的爱情是勇敢与忠贞的代名词,本文的悲壮爱情在努力创造一个圣神、意蕴深厚的价值,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

当今社会,随着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性自有呼声日益加深,人们在除了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精神追求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自由恋爱成为共识,全社会大力弘扬勇敢与忠贞的爱情。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5悲剧精神的现实意义

5.1 加快民族大融合步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如下:

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二、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同一国家的多民族内,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在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内部事务,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三、实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继续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要根据各民族相互交往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要紧密结合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急需,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打牢构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5.2发挥宗教的精神与社会作用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我国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等特点。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同宗教界的爱国人士及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以正确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有一段完整的阐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是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三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四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之,我们常说:“宗教信仰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宗教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应该和各个方面一起努力,使我们人民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蓬勃不息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3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保护文化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首先,必须艺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优势,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走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把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融合进行。增强少数民族经济意识,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推向市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好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逐步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支撑点。

最后,政府要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创新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和谐相处,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动民族文化保护的进一步立法进程。

5.4鼓励、提倡自由恋爱

爱情,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不仅是作家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爱情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使人们充满巨大的内在力量。

现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步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的爱情。但是,现代人仍旧收到父母、老辈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全社会应该扔掉偏见与固执的外衣,不强迫、不将就,提倡自由爱情观,提倡真爱,鼓励勇敢与忠贞的爱情。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6结语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

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论文的构思、选题、立意面临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注释

[1] 陈国强.浅谈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9.13-15.[2] 李翔海.屈从与反抗的秘密[M].天津:新蕾出版社,2013-12-04.23.[3] 肖剑.穆斯林的葬礼里的“信仰”灾难[N].南方都市报,2011-10-02.109-110.[4] http://.[5]杨宗.穆斯林的葬礼生死恋故事[N].扬子晚报,2008-2-21.[6]章节琳.穆斯林葬礼中的世俗伦理.[N]贵州晚报,2007-06-03.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参考文献

[1]Brinkley,Alan.Tragic spirit.New York:Knolf,1985.[2]白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悲剧——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伦理[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3(02):23-25 [3]陈舜.文化皈依中的艺术收获--《穆斯林的葬礼》和《心灵史》之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9):34-37.[4]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金红.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生命意识兼谈霍达长篇小说的创作主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8-71.[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5):44-46.[7]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后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1):5-9.[8] 刘春艳.《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兼论回族的发展与文化自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6):112-114.[9]刘丽.论小说中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以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叶广芩《雾》为比较文本[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15(3):40-42.[10]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序——穆斯林诗魂》,江苏通华出版社,1999.[11]钱振纲.一曲爱情的悲歌(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N].中国文化报,1991-05-26.[12]邱文涛: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5):22-29.[13]王新惠.论《穆斯林的葬礼》对月象玉象的创造性运用[J].河南社会科学,2011,(5):135-137.[14]王锋,陈冬梅.在寻找自己民族历史和美学品格的道路上--试论当代回族长篇佳作《穆斯林的葬礼》与《穆斯林的儿女们》[J].民族文学研究,2002,(2):19-25.[15]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穆斯林的葬礼》之创作美景[J].新西部(下半月),2007,(5):174,177.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谢辞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单小艳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中文参考文献 篇6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学习迁移隐性或显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成果

学习迁移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还是教育教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 国内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迁移的基本机制、具体学科中利用传统方法促进迁移等方面的研究, 而有关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还很少。在此对于研究现状, 主要做以下几点论述。

(一)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文献年份及数量分析

笔者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得出不同年份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文献数量存在差异,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近10年来 (2003-2012) 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大致成上升的趋势。

(二) 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文献研究方法取向

笔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 有的文献在文中表明了其研究方法, 而有的文献的研究方法则比较模糊, 在参考《教育研究方法与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国内研究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时, 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图2所示,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 (51%) 和调查问卷法 (14%) , 笔者在此对这两种主要方法做详细介绍。

1. 文献研究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是国内学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 主要是采用理论探讨或文献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提高学习迁移的策略等。例如:金云波, 张育桂[1]探讨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及具体的策略;武晶晶, 王文利[2]对网络课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如多维度表征策略, 多情景呈现策略等;孙名符, 魏兴民[3]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迁移。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国内学者在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进行研究时采用问卷调查法, 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常薇[4]在《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知识向信息化教学能力迁移的设计研究》中, 针对应用型课题研究实施后的效果编制问卷对其分析;赵雪梅[5]在《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信息技术实验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效果进行了调查。

(三) 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重新唤起人们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受到关注的老话题——学习迁移的重视。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应该被淡化, 反之, 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去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国内的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呢?笔者在对文献整理的基础上, 发现对信息环境下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是研究者研究比较多的部分, 下面对这些主要内容分别阐述。

1. 学习迁移理论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在国内, 许多学者把学习迁移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赵雪梅[5]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迁移策略研究, 促进迁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迁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等方面做了论述。曹伟提出学习迁移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资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因素;利用比较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相结合。[6]

2.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研究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文献中, 对因素的分类是不同的。例如:王文静[7]把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相关性、相似性、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以及学生原有学习的程度等;熊艳[8]等把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划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大类, 其中, 主观因素主要有态度、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定势, 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情境与内容以及反应的相似程度、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应用价值等;房亚[9]提到影响学习迁移效果的心理因素分析中有迁移动机、群体效应等, 影响学习迁移效果的个人因素分析中有个人悟性, 认知结构的差异等;《心理研究》中指出,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指导、定势作用等。王海双[10]指出,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 具体、抽象表征的相互配合是学习迁移的基本途径, 元认知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 学习情境的多样性是提高迁移效率的重要手段。

3.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者的主观因素, 关键问题在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 更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金云波, 张育桂[1]指出具体策略主要有模拟游戏, 心智锻炼, 运用日记记录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齐冰[11]从学习情境角度、学生主体性角度、教师能力角度探讨促进学习迁移的各种策略, 其中, 从迁移的学习情境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学习的关系中运用加强相关性与避免高度相似性策略, 分学科运用学习迁移策略, 使用过渡学习和思维训练实现学习结果的保持和运用, 从学生主体性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 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从教师能力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对学习迁移的重视程度, 发现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与实现教学方法的促迁移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4.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式研究

技术对教育的支持由来已久,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 借助于信息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表现功能, 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教学, 使学生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一个逼真的仿真环境, 可以再现思维过程。除此之外,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等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概括, 从而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郭小平[12]指出信息技术环境在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方面的优点有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 并且形式灵活多样,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在类似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 可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安蕾[13]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力促进学习迁移,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计算机丰富的网络资源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 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及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宜情境,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理想场所,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党志平[14]指出信息技术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的构造方式, 可以通过技术提供模拟训练, 引导知识迁移;利用技术支撑学习活动, 启迪知识迁移;利用技术创设学习环境, 促进知识迁移;基于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 协同知识迁移。

二、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迁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20世纪初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开始重视将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知识技能向工作场所快速迁移的研究, 相对而言, 我国对学习迁移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 虽然我国对技术促进迁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并且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纵观国内的研究文献, 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 研究领域比较狭窄, 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很少, 它们制约着学习迁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 教育技术研究身处“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第一线, 实证研究应当大有用武之地。但纵观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我们知道, 国内研究者基本上采用的是理论思辨、演绎推理和经验总结式的研究。而且大多研究基本上是“心理学上的迁移理论与思辨+例子”的研究模式。这些研究方法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难以保证研究的效度与信度。另外, 笔者在分析文献的时候还发现, 先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思辨、经验总结还是一些心理实验, 大多研究方法单一, 很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三角验证, 这点也降低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二) 研究视角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发现, 很多研究者只是把学习迁移理论简单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某个方面, 从片面的角度出发, 并不重视整体的设计, 不能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虽然, 心理学家对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迁移的理论, 但这些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对迁移研究缺乏一种整体构想, 只重视局部、微观的探讨, 忽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的建构。再者, 用相同的过程或认知成分来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的迁移, 难免流于形式、内容空洞。因此,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学习迁移现象。

(三) 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 现在国内研究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等方面, 主要局限于知识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习者学习需要有更大的学习动机, 而现在的研究忽略了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 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入。

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趋势

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和国外的研究前沿, 可以预测未来的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 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现在的研究中, 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 所以, 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尽管实证研究并不能解决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所有问题, 但是实证研究对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水平、解决教育技术实践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国际学术地位与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证研究将是以后研究方法的一个趋势。

(二) 研究的系统化

不论是在信息技术还是在传统的教学中, 迁移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 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 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我们应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思想的指导下,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重视整体的观念,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发生学习迁移的各个条件, 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

(三) 更关注学习主体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是如此。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学得好, 这才是教学的内涵, 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因此, 要达到促进学习迁移的目的, 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研究者认为, 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中会越来越关注学习主体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认知能力对学习迁移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元认知技能在信息技术促进迁移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四) 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如前文所述, 国内学者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学习迁移的研究处在比较浅的层次,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点促使研究内容的逐步深化。首先,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范围将增大, 比如对知识、技能、态度和品德学习中的学习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其次, 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差异性研究将会增加。最后, 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的研究将进一步增强。

四、结束语

中文参考文献 篇7

作为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景观文献资料的翻译对准确传递本土文化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恰当的翻译能帮助外国游客认识到南浔古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开拓南浔的国际旅游市场。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异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从文化缺损的角度来探讨旅游景观文献翻译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旅游景观文献中的文化缺损问题

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正是这种文化的民族性给旅游资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1. 物质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不同,必然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个性。

例(1):嘉业藏书楼的介绍中“天井”一词被译为“dooryard”。根据南浔古镇文献资料的记载,“天井”在当时中国江南一带的建筑中的释义为:四面有房屋或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天井”是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长,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不同于院子。中国百科网中对“dooryard”的解释是“a yard outside the front or rear door of a house”,即“前院,庭院”的意思。由此,外国游客看到“dooryard”,自然认为与实物不对等,会觉得莫名其妙。

例(2):在张静江故居中的备弄的介绍中,“备弄”一词分别被译为“side lane”和“preparative alley”。“备弄”也叫“避弄”,在扬州一带则称为“火巷”。江南旧时的大户人家往往在厅堂楼阁边上开辟一条长弄,弄堂狭长,从入门第一进贯穿到最后一进院落,这条狭弄通常就叫“备弄”。弄上也有青瓦覆盖的屋顶,遇到房屋进深很深的,即便是艳阳天,弄内也是黑黢黢的。备弄有三个作用:一是供女眷、仆从之出入,二是在大宅第的前后左右之间起到既隔离又联带的作用,三是防火。所以“备弄”统一翻译为“side lane”比较恰当。由于国外并没有对等命名,英语中也没有与之对等的词,因而外国游客对“备弄”知之甚少,一个简单的“side lane”根本无法让他们了解中国这一特别的建筑并体会其中的文化。

1.2 人文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是西方社会所不能及的,一些专有词在英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或者不为外国人所知。

例(3):在藏书楼景点的刘承干的介绍中有中国古代的官名“提学使”。“提学使”是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长官,设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每省一人,正三品,作为督抚属官,位布政使之次,提法使之前,掌总理全省学务,选用僚佐,旌别属官,管理驻防学务,聘用外国教员等事宜。由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译文中则直接省略了这一在中国具有文化意义的词,结果使对刘承干的介绍失去了很重要的部分,因为“提学使”这个职务,刘承干当时对晚清的藏书文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例(4):在上述景点的介绍中类似的缺失还有“太守”一词,文中被译为“Prefecture Chief”。“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将“太守”翻译为“Prefecture Chief”显得非常冗余,改为“Prefect”更为妥当。由于译文中没有解释“太守”的含义,因而无法传递给外国游客其中的人文背景知识。

1.3 历史背景差异

文化的特殊性会形成语言的特殊性。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汉语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文化结晶。汉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创造了许多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的时间表达法。

例(5):在藏书楼景点刘承干的介绍中的“清康熙年”一词,被译为“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Qing Dynasty”。“清”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朝代,而“康熙”则是此朝代中的一位皇帝,“清康熙年”即清朝康熙掌权年间。然而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游客根本不知道“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Qing Dynasty”是什么意思,也无从进一步了解。另外一个时间词“民国”被译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民国”是一种国号,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改年号为民国。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介绍,游客很难明白。

例(6):在张静江故居尊德堂的介绍中的“甲午”一词译为“Jawu Year”。“甲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1个。前一位是癸巳,后一位是乙未。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甲属阳之木,地支之午属阳之火,是木生火相生。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1年称“甲午年”。但是国外均用数字来表示年份,与中国的纪年法完全不同。只是简单地将“甲午”音译为“Jawu”会造成严重的文化成分的遗失或扭曲。

2. 南浔旅游景观文献中文化缺损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南浔古镇旅游景观资料的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扩大南浔古镇的影响,吸引外国游客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符合西方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语法简单明了,语言层次分明,让西方读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

2.1 增补

增补法就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惠南、包昂,2003:151)。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用词造句的规律不同,在翻译时会出现文化缺损问题,目的语读者无法体会到译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所以在翻译时加入理解原文内容所必须的背景知识,以避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

2.1.1 增补原文中的隐含语义

介绍旅游景观时,通常要增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完善其隐含语义使译文的语法结构更加完整。

例(1):对小莲庄扇亭的介绍,有句话为“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这句话被译为“This pavilion is called Fan Pavilion because it looks like a Chinese fan.”增补的动词“is called”在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增补后使原句的语法结构得以完整,便于外国游客理解。

2.1.2 增补注解

在介绍旅游景观时,总会涉及历史事件或朝代名称,考虑到外国游客对我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译时往往需要增补该朝代或时期的起止公元年份。

例(2):在藏书楼景点刘承干的介绍中“清康熙年”被译为“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Qing Dynasty”。译文没有对“清”进行注释,外国游客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采用增补的方法译为“during the emperor‘Kangxi’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增加的注释则让游客们了解了“清康熙年”,还增长了知识。

例(3):在藏书楼景点刘承干的介绍中“民国”被译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我们也可以采取增补的方法,译为“in the 2n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5)”。增加了年份,外国游客就知道“民国”是什么年代了。

2.2 意译

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朱光潜,1984:362)。意译主要在源语与目的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强调目的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意译对保留原文形象及文化、历史内涵至关重要。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的一些专有词在英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而采用意译的方法能够再现原文信息,让外国游客了解汉语名称的意思。

例(4):在张静江故居的尊德堂的介绍中提到了“清大学士翁同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官名,对外国游客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就需要用意译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Wen-Tong he, a person holding the post of grand secretary whose responsibility was drafting documents in Qing dynasty, which was used to express the time in China.”加上朝代和职位的背景知识后,外国游客就能理解译文了。

例(5):在藏书楼景点的刘承干的介绍中有中国古代的官名“提学使”。由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译文中则直接省略了这个词,造成了部分文化的缺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意译的方式:“the provincial Educational Commissioner who man-ages students affairs and selects low-grade officials and employs foreign teach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1644—1911) .”

2.3 解释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意思的解释。这样,一方面能让外国游客建立起读音与意义的联系,了解汉语名称的意思;另一方面也使他们了解了这些名称的由来,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朱益平,2005:165—170)。

旅游翻译旨在向来自不同语言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游客展示本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翻译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减少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带来的不便。

例(6):在嘉业藏书楼的介绍中“天井”一词被译为“dooryard”。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同一个词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天井”在当时江南一带建筑中的释义为“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然而从英文的角度来说,“dooryard”解释为“a yard outside the front or rear door of a house”,即“前院,庭院”的意思。解释的方法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dooryard, the space surrounded by houses in four sides or houses in three sides and fence in one side or houses in two sides and fences in two sides.”这样译文读者就能摒弃他们自己的理解从而正确理解译文。

例(7):在藏书楼景点的刘承干的介绍中出现了“太守”一词,可以翻译为“Prefect” (an official title which is equal to viceroy or governor of a state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括号里的解释让游客们知道了“太守”的意思。

结语

以上探讨了南浔古镇旅游景观文献翻译中关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缺损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旨在减少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好地使古镇旅游景观文献的翻译符合南浔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传播江南水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65-170.

[4]王志华.旅游翻译中文化的差异和处理策略[J].大学英语, 2006, (9) .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6]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 :78-82.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8]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3) :336-337.

[9]朱光潜,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 (1949—1953) [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b:362.

中文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汇,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一、文化词汇的分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影响下, 学界对文化词汇的研究非常重视。学者们对文化词汇的界定和分类有所不同。孟子敏 ( 1993) 从意义的视角出发, 把语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并认为文化词语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或短语。孟子敏把文化词汇分为三大类: 在感情色彩上形成区分的褒贬义词, 在风格意义上形成区分的口语和书面语, 以及语言意义转化或消失之后产生文化意义等。常敬宇 ( 1995) 则从文化与词汇的关系着眼, 以汉民族诸文化因素为纲, 进而对文化词汇进行分类。比如从心理文化上, 分为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伦理观念的词语、中庸和谐委婉意识的词语、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和一些象征词语; 从制度文化上, 分为礼俗文化词语、民俗文化词语、宗教文化词语、典籍文化词语等; 从物质文化上, 分为饮食、姓名、数词、颜色词、地名文化词语等。常敬宇先生的分类影响较大, 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但基本上仍是遵循着相似的模式, 如王国安 ( 1996) 把文化词语分为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物质文化、自然地理、制度、风俗习惯等词语; 杨德峰 ( 1999) 将文化词语分为政治制度、宗教、人物、地理、历史、文艺、服饰、饮食、建筑、节令、器具、成语、习俗、礼仪等; 张高翔 ( 2003) 把文化词汇分为四类:制度文化词语、物态文化词语、心态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 王德春 ( 1998) 指出部分词汇中存在着国俗语义, 将承载国俗语义的词语分为: 具有特殊文化色彩、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 习惯性的寒暄用语, 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 国俗熟语以及反映我国特殊事物的且外语中没有现成对应的词语。

二、教材《轻松学中文》中的文化词汇分类

笔者对教材《轻松学中文》的文化词汇的分类参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分类标准, 把教材中的文化词汇按照物质文化 ( 地理名词、饮食名词等) 、心理文化 ( 熟语、祝福语、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词语) 、制度文化 ( 礼俗、民俗文化、典籍等) 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 同时又将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进行再分类, 比如物质文化中又分为饮食、姓名、地名、数词、颜色词文化词语等。其分布情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轻松学中文》中, 第一册没有出现文化词汇, 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册中的文化词汇主要集中在饮食类上, 有8个之多。第三册文化词汇仍然与饮食类相关, 但是数量降低到两个。从第四册开始, 文化词汇的子类型开始变得丰富, 除了饮食类外, 乐器、名胜古迹、习俗、民间娱乐和称谓语大量出现, 尤其是称谓语非常丰富, 表现了教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过渡和衔接。第五册中的文化词语类型更为丰富, 饮食、名胜古迹、器皿、艺术、节令、习俗、祝福语都已经出现, 这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六册和第七册沿袭了文化词语类型丰富、数量增加的模式, 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汇逐渐增多, 比如说祝福语、熟语、象征词语之类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频率增多。到第八册, 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数量上, 文化词语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为, 此时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可见, 《轻松学中文》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 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递增的特点。该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零文化阶段, 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以第一册为代表; 二是文化浅层接触阶段, 提供表层的物质文化知识, 以二、三册为代表; 三是文化深层接触阶段。文化词汇数量增多, 类型丰富, 全方位地展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 最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词汇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分阶段进行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在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初级阶段, 可采用直观性教学法, 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来解释该文化词汇的意思, 让学生轻松理解。

例如,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 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乐器, 因此带到课堂上的是友人所赠的“笛子”和“葫芦丝”。古典乐器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 ( 1) 图片展示“鼓”, 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片段, 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击鼓的水袖舞, 引出文化词语“鼓”, 并展示“鼓”的图片, 播放视频“北京凤乐团”的《五虎声威》, 再次展示“鼓”的图片, 领读“打鼓”。图片展示“二胡”, 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图片, 领读“拉二胡”。 ( 3) 图片展示“古筝”, 播放一段名曲《渔舟唱晚》视频, 再次展示图片“古筝”, 领读“弹古筝”。 ( 4) 图片展示“琵琶”, 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视频, 再次展示图片“琵琶”, 领读“弹琵琶”。 ( 5) 图片展示“笛子”, 播放一段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 然后拿出从国内带的笛子给学生展示, 并示范笛子的指法, 进行“吹笛子”的动作示范, 让学生传递感受, 摆出吹笛子的动作, 给学生拍照留念, 领读“吹笛子”。 ( 6) 图片展示“葫芦丝”, 播放一段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给学生展示葫芦丝实物, 并示范葫芦丝指法, 进行“吹葫芦丝”的动作示范, 让学生感受, 摆出吹葫芦丝的动作照相留念, 领读“吹葫芦丝”。

通过以上方法, 学生对古典乐器词汇已有所了解, 然后再次领读这一节课所学的古典乐器文化词汇, 并做词汇游戏再次掌握词汇。

最后, 播放古典乐器乐团“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恭喜恭喜》 ( 因为学生学过《恭喜恭喜》这首歌, 节奏感很好, 学生很喜欢唱, 他们会跟着节奏哼唱) 的视频。

文化词汇是民族特有的词汇, 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是很难理解的, 通过教学过程中提供文化词汇的图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体会, 学生既可以对所学词汇加深印象, 又可以提高文化词汇的学习兴趣, 更能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

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中、高级阶段, 可以采用“情景再现, 走进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语境教学法。孔凡成的《语境教学研究》中指出: “语境, 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语言环境, 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等; 语境教学, 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以课文语境为依托的语文教学。语境教学强调的是, 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基本方法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

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 都不可以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 语境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语境不同, 词语的使用要求也不同, 但是相同的词语要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 可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语境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

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小学生是很容易受到负迁移带来的影响的, 这就需要通过语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并把学生带到汉语中, 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具体的使用汉语的环境, 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学习汉语。

例如, 教材《轻松学中文》的第五册中的第五单元, 主要讲的是与中国年有关的内容, 在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媒介学习了“中国年”相关的文化词汇, 即“春节、年货、年夜饭、红包、春联、烟花、祝福语”等之后,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关中国年的场景, 准备一些道具用来渲染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过年的氛围。通过媒介展示以及词汇游戏的学习, 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与中国年相关的文化词汇, 也了解了中国人过年时年前年后要做的事情之后, 可以让学生使用提供的道具来表演, 自己动手来贴春联, 置办年货, 给红包, 拜年说祝福语等,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个氛围中, 这种“情景再现, 走进中国”的教学方法, 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文化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又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Schuman J.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Gingras (ed)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Washingtong, D.C.Center for Appplied Linguistics, 1978.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梅立崇.谈文化与词汇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1993, (1) .

[4]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G]//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5]孟子敏.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2) .

[6]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中文参考文献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5 (截止到5月31号) (下同) 年国内中文期刊有关足球报道的论文。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以“足球改革”为主题词下载了2010-2015年发表在知网上的足球科研期刊论文进行相应的分析。

(2) 逻辑分析法。

对查找出来的论文运用逻辑演绎与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2010-2012年, 是一个阶段, 这三年的每年的论文数量基本上都维持在10篇左右, 但核心从1篇增加到了5篇, 表示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上升。这三年间所发表的共20篇论文里, 基本上可以分为3大块:第一是对对体制的研究就占12篇。2010年内有一篇是曹祥发发表武汉体育学院的《论中国足球改革中的“体用”辩证关系》。清晰的指出了我国足球要发展, 必须注重“体用”的“体”字。“体”是整个概念的基本本质, 是绝对不可动摇的“本”, “用”则是概念的伸展、阐发, 是派生出来的“末”;从事业的角度看, “体”是整个事业的中心、是出发点、导向与指挥塔, “用”则是为“体”服务的具体事项, 是次一级的内容。2011年张广林的《中国足球制度改革之殇》对足球制度改革的困难和出路也进行客观的阐述。第二是对足球内涵相关研究, 有4篇文献, 第三类就是足球的国外足球对国内足球影响以及学校足球相关研究, 占4篇文献。从中可以明确看出, 对于国内足球体制改革的研究是前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总体的研究不尽人意。

第二个阶段为2013-2014年, 这个阶段总体的研究数量比前三年的还多, 为26篇, 核心期刊为8篇, 但是就2013年就有7篇之多, 足以证明对于足球改革的研究以及到了一个近几年来的高潮态势, 随之, 2014年核心有只有1篇, 虽与2013年相比, 相关核心文献数量剧减, 但数量还是保持着10篇以上的趋势。这一阶段, 有关校园足球额文献占10篇, 对体制的有关文献占5篇, 其他的都是有关足球现状和国外足球经验引进中国的研究, 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出, 校园足球越来越受相关专家学者的青睐。

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从表一可以看出, 仅仅5个月内, 网上出刊的文献就已经达11篇, 还不包括实际出刊网上未公布的论文数量, 从这一点, 可以看出, 2015年将是足球改革的文献的爆发之年, 就以中文体育类核心《体育与科学》为例, 就专门开设了“足球改革专栏”专门接收有关足球改革的相关论文。一下将足球改革的论文数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态势。笔者以“全文”为搜索词输入“足球”更发现, 2015年的有关足球的研究文献已经到了高速爆发期, 相关核心期刊对足球类的文章也是情有独钟。全国体育科研进入了一种足球热的研究高潮。但是, 如此之快的的研究有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许多专家学者重复的进行研究, 是不是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一股“跃进式”的研究之风席卷全国。这种态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得坐下来冷静思考, 未来足球的改革发展之路。而不是一味的跟风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专家对足球改革的相关研究已经处于一种“大跃进”发展趋势;相关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对足球改革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史前高峰;中国足球改革是时代所需, 国民所愿, 但足球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应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足球改革未来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 要与我国经济、文化、制度协调发展;当前全国对足球改革的研究速度已经超过了相关配套落实的速度, 这种局面是一种“泡沫”下的繁荣, 背后将导致的深层隐患将会是一种复兴“大跃进”的路线;基于此, 我们应该放慢脚步, 停下来进行反思, 在进步。而不要一味的追求速度, 而忘了潜在的危机。

3.2、建议

(1) 对于近三年来对足球的研究出现的急速上升的趋势, 笔者认为, 作为设计层的专家学者应该进行冷静思考, 真正的去发现足球体制这么多年的实际存在问题和弊端, 进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 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而不是一味的跟风研究, 出现泡沫式的研究, 为了体现“时髦”而进行不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研究, 这样的只会造成研究的质量很低, 出现一系列的“同类研究”。

(2) 相关期刊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而不是根据某个领导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文件而对自己期刊进行一系列的追风式的设置专题, 专门接受有关足球的论文。尤其是一些体育类核心期刊, 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紧跟潮流而偏向足球, 这样会导致其他期刊跟随其方向。到时会造成对于足球的研究相关论文出现爆炸式增长,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研究发展模式, 更是有关期刊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3) 中国足球从1992年到现在的2015年, 20多年的沉睡期, 这与我国的社会体制有一定的关系, 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全面的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足球的改革给从开始谈起到现在也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了, 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不如人意的情况, 这与事物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国家的相应的管理体制、与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 足球的改革也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 我们要遵循转型的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这样只会导致下一个足球“大跃进”的方生。对足球的研究也是一样, 我们要与国家总体规划相一致, 一步一个脚印, 将真正的国足走出历史的阴霾, 但是, 这需要时间, 更需要相关设计者、决策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 这样的夙愿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曹祥发, 陈浩, 刘旭, 何江明, 王锐.论中国足球改革中的“体用”辩证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4.

[2]鲍明晓.反思中国足球改革[J].体育科研, 2010, 03:15.

[3]孙科.中国足球改革诠释——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15, 03.

上一篇:企业哲学与伦理下一篇:控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