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文化

2024-09-10

恋爱文化(精选11篇)

恋爱文化 篇1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作者在韩国外国语高中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一种新的口语课类型——文化口语课。以《中国的恋爱文化》专题为例, 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检验, 来论证此种教学课型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研究, 希望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汉语文化口语课,韩国,教学设计,恋爱文化

一、韩国高中汉语教育现状

中韩两国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 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都具有向通性。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两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期间一度交流中断, 几十年的时间也造成了两国文化方面的隔阂, 但是自中韩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中韩开展各个层面的频繁往来。“目前,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1994年3月中韩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后, 中韩双方签订了年度交流计划。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双方文化交流计划顺利执行。“回顾2015, 中韩领导人互访、FTA正式生效、“中国旅游年”成功举办, 诸多“大事记”的发生让中韩友好关系得以稳健发展。”

与此同时, 在全世界掀起的“汉语热”在韩国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选择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语言补习班加强汉语学习。韩国学历教育体系下的汉语教学也越来越成熟。呈现出学习人数上升、课时稳定增加、考试逐渐规范、课型逐日丰富等特点。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笔者在韩国公立高中教学期间担任汉语口语课和听力课的教学。但是学校订的教材都是综合课教材。平时的口语课教学都是以课本内容为主, 做一些适当的词汇填充。学生虽然整体来说态度很认真, 但是每天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也不免让学生感到疲乏。因此, 笔者在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外, 还会在特殊的节日前后安排一次以文化为主体的口语课, 笔者称之为文化口语课。每次的文化口语课上学生们都显示出比平时更高涨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学生开口率也相应提高。 以此为契机, 笔者想就本篇文章简单阐述文化口语课的操作形式和实际效果, 以此能为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模式拓宽思路做一点工作。

三、教学设计实践环境分析

1.教学环境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位于韩国庆尚北道龟尾市的庆北外国语高中,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 学习能力很强, 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动力, 学校和家庭给予的学习条件也很优越。学校分为英语专业、日语专业和汉语专业。所有学生初进校面试时就开始专业报名, 英语和日语专业分别有两个班级, 汉语专业设一个班级。但是学校近年来尤其非常重视汉语教学, 要求一二年级一共四个英语班也必须修学汉语课。总体呈现出学习汉语的学生远远多于学习日语的学生这种情况。学校以外语教学为特色, 实行小班授课, 每个班平均只有25个学生。学校配有专门的汉语教室, 并配备齐全的多媒体设备。有三位本土汉语教师, 还向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申请了两位CPIK原语民教师。

2.教学对象分析

学校共有学生347人, 一二两个年级的汉语班和英语班及三年级汉语班共174人学习修学汉语口语课。一年级三个班每周四个课时, 每课时50分钟, 二年级三个班每周两个课时, 三年级一个班每周两个课时。一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16岁, 汉语水平平均为零基础。二年级平均年龄17岁, 汉语水平平均为HSK三四级。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来说很积极, 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浓厚, 学生性格开朗, 课堂气氛活跃。

四、具体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主题内容分析

此次文化口语课教学设计案例以中国的恋爱文化为主题, 原因有三:

(1) 高二口语课教材第七课《快把窗户打开》的课后文化拓展阅读材料以中韩恋爱文化对比为主题, 给予笔者以启发。

(2) 按照课程安排第七课结束时正好是11月11号前后, 是韩国的 “빼빼로데이” (巧克力棒节) , 也是中国的光棍节。两国的节日都与恋爱有密切的关系。

(3) 11月13日是韩国高考的日子, 韩国社会给考生们的应援物之一就是名为“빼빼로”的巧克力棒, 而2015年的汉语高考题目就是有关七夕节的阅读材料。这样既联系了课本内容, 又与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还通过高考题目的引入, 强化了学生对文化口语课的重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得, 一举三得。

2.教学目标

通过此次文化口语课的学习, 学生能:

(1) 积累词汇量, 学习一些有关恋爱文化的网络新语; (2) 通过多种形式的介绍, 学生知道光棍节、情人节、七夕节等中国恋爱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3) 学生能用汉语介绍“빼빼로데이”等韩国有关恋爱节日的传统习俗及由来。 (4) 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教学的重点是光棍节、情人节、七夕节等中国恋爱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学生知道一些网络用语的意思, 了解当今中国人的恋爱观念和生活潮流;通过中韩两国文化对比,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是学生能复述所学文化知识;能用汉语向别人介绍韩国的恋爱文化及其他方面的文化。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5.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 证明这样的文化口语课卓有成效。比起以课本口语对话文本为主的一般口语教学, 文化口语课的知识面辐射范围更广, 不仅能练习口语, 还能增长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另外, 以文化为切入点, 更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带入感,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汉语课堂开口率。

但是汉语文化口语课也有一定局限性, 只能在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人群中开展, 这种课型最适宜汉语中级水平的学生。另一方面, 要上好这个课, 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PPT、寻找合适的音频视频、设计活动游戏等, 教师个人的工作量太大。所以文化口语课教材与多媒体资源整理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news.qq.com/a/20151231/058072.htm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QJVWs4JD_Rl Dd Chq4Xd O1zcc6Uqrver Ji--SQCmnmk6KI8-ge5DWZ80jcarq3Q8bs FSRqul Bfi9AZl9ORMr Na

[3]石寅淑.韩国高中生汉语教学现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JRC중국어연구소.맛있는중국어level3[M].首尔:JRC북스, 2015.

[5]郭冉.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趣味性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教你恋爱八小妙招 变身恋爱达人 篇2

午餐约会最为合适。如果完美收场,意味着你们两个都想进一步接触。否则,下一步就是要说再见了。记住:约会是为了获取经验。约会是高尚之举。

2、保持好奇心

你可能对电脑游戏不是很有兴趣,你可能想听更多关于十字绣的小窍门,但是,如果你对他人的世界开放内心,保持好奇,你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收获。如果听不懂在谈论什么,那么提问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或者你要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还有,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一场成功的谈话是倾诉与倾听的完美结合。

3、不要降低你的预想

成功约会的首要因素是自信。简言之,如果你都不认为自己引人注目、富有魅力,你又怎能让别人相信呢?排除掉内心深处那些潜意识里的消极念头,忘记诸如此类的想法:“我很胖”、“我有些口吃”或者“我长得太矮了”。当然,也不要太过,那样你会自负或者傲慢。只需对自己宽容一些。

4、呼吸、放松

如果你的约会敌不过“BIGTIME”表演节目,的确令人绝望。承认这样的事实:约会使你得到满足。如果约会并不十分满意,那么就继续前行。

5、清新可人

要从内到外干净整洁,这样可以使你与任何人接近时都令人愉悦。

6、做你自己

很多人想成为另一个人---常常是比自己更聪明、更可爱、更引人注目的一个人。不要告诉别人你内心深处的秘密,或者最令你恐惧的事情。做你自己意味着不必为了身体比例不完美而烦恼。使第一次约会真正难忘的不是身材,而是内心的交流。

7、约会就是见面会

如果那人赢得你的芳心,或者反之,那么你的情人节将会非常别致了。如果没有,正确总结经验。PakenhamBeatty还说:有的爱歌唱,有的爱叹息,有的爱不语。

8、爱情何时降临

恋爱文化 篇3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早已是美式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富贵大气的唐装也成为华人最佳的身份象征。然而,中美文化的碰撞远不止如此表面化,在中美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误读和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中美两国更进一步的接触与合作。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焦点

1. 饮食文化

中国人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享誉世界的八大菜系,各色小吃更是不胜枚举,煎炒烹炸的中国菜似乎都带着几分浓浓的人情味;美国人不太讲究吃,热狗、汉堡等家常食品都是非常简单随意的,烟火味更是很少见,即使是在感恩节的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仅仅是围着一只皮糙肉厚的火鸡而已。

2. 婚丧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婚礼一定要穿大红喜服,一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传统丧礼则从头到脚的白,哀戚声与唢呐声无不道出失去亲者的痛楚。美国的婚礼穿白色的婚纱,以示纯洁与高贵;丧礼一定要穿黑色来体现庄严与肃穆,安静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尽管现代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婚庆仪式,但那宾客盈门的热闹排场还是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

3. 家庭观念

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崇尚集体主义。在中国,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被放在家庭的中间,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永久的庇护神。美国人则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美国文化的主线是人本位,人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独立是对子女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实质上代表着各自的历史积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活,铸就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鲜少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欲望,即使面对纠纷也会为对方留出三分余地,正应了一句老话:“买卖不成情义在。”而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特征和高度流动性使得他们个人表现欲望强烈,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人情关系的建立,他们的法制意识更坚定,更信任白纸黑字的书面规则。

二、《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的比较

“文化”一词来源已久,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到,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剧一向是表现各国文化最直接的窗口,琐碎的家庭生活和口语化的人物交谈,无不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欲望都市》是一部典型的肥皂剧,它讲述了在纽约这个欲望都市中发生的欲望故事,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女主角凯莉与比格长达六年的感情。无独有偶,克隆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也火热开播了,是山寨还是创新,这部名为《好想好想谈恋爱》的电视剧不得不面对被比较的命运。

《欲望都市》(Sexandthe City)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喜剧类剧集,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诸多奖项。专栏作家凯莉、公关经理萨曼莎、律师米兰达、理想主义者夏洛特是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中的四位时尚女性,她们之间的友情比金坚,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她们周旋在各式男人身边,寻找情欲和自己的真爱。

《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一部都市爱情片,谭艾琳、黎明郎、毛纳、陶春四个单身贵族亲密无间,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对爱情半信半疑,都对男人诸多挑剔。该剧2004年11月4日在国内电视台正式登台亮相,因为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噱头,再加上有“歌坛大姐大”那英担纲女主角,所以未播先热,但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无厘头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就引来观众的一片吁声。

单从内容编排上来看,这两部电视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四个都市大龄单身女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都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寻找、徘徊和迷惘。不同的是:《欲望都市》是幽默地谈性,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强调工作和生活状态,更注重精神层面对情感需求的刻画。《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坦承是翻版的《欲望都市》,并表示制作团队已经很用心挖掘原剧的精髓,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已经中国化了。

三、《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人物设置、叙述方式上几乎都照搬了美国剧集《欲望都市》。后者大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它毫无顾忌地大谈“性”话题,是一部符合美国国情的片子。顾及中国民风保守的国情,这一点在《好想好想谈恋爱》里就必须隐晦地展现,剧情的重点已由谈“性”转到了谈“情”上。如果说,全球大热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深层解读中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痕迹,那么,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在跨文化语境下,借了美国文化的壳,渲染的则是中国文化的色彩。

尽管有“山寨”美剧之嫌,《好想好想谈恋爱》新颖的剧情架构,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再加上聚焦了繁华都市中孤单女人这一特殊群体,还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欲望都市》的巨大成功更不必说了,在世界各地的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欲望潮”,引领了一轮新的流行时尚和衍生了很多周边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中引起了共鸣。二者在各自文化国度里所取得的深刻反响都不是偶然的,都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都有着两国文化理念的无形支持,因而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 爱情观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贯是含蓄而内敛的,这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不无关联,而且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爱情是物质多于精神的,而美国人的爱情是神圣而浪漫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感受。徐良火光的著作《美国人和中国人》中有一段话:“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一旦坠入情网,可以不顾一切,而中国人必须将爱情与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父母未尽的义务……”充分体现出中美文化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

论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摘要: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职业学校的教育已不再是为了应试,所以经典训练的价值在于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经典训练价值文化

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1942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

在《欲望都市》中,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人,每一集都聚在一起谈论感情和性生活,在她们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她们也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却又纠缠在情欲之中不可自拔,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在谈性。而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落寞的女人也经常聚在谭艾琳的书吧里谈论男人,在爱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但是她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共鸣的幸福,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谈情。

在展示爱情观的手法上,人物设置模式都是四个单身大龄女人,在这两个女性是绝对主角的电视剧中,走马观花般的男性角色有很多对比,而最微妙的对比还是情节的对比,在经历过与各色男人打交道之后,关于对男人秉性的感悟,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位中国叛逆女性的最终判断是:“你可以改变一个男人的发型,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秉性。”在《欲望都市》中,四位美国摩登女郎的无奈结论是:“你可以让一个男人为你做包皮手术,却改变不了他们的秉性。”可谓异曲同工,都够辛辣。

2. 女权主义

无论是在《欲望都市》还是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单身女人对男人都抱持“鸡肋”的看法,既喜欢男人又随时抛弃男人,男人仿佛成了随时有危机感的弱者,分明就是女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非在倡导女权主义,只是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把表面上特立独行的女人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希望观众看过以后,能够深入思考一下,不能一味地把情感失败的责任全推给男人。

表面上看来,这两部剧的男性角色都是以“自私”的整体形象出现的,他们都有自己坚持的所谓原则,对女性要求顺从、改变,而男人是不可改变的,同四个女主角的交往,从相互欣赏开始,到相互熟悉结束。其实,这两部剧都只是披着女权主义狼皮的羊而已,四个女主角并非高唱女性解放的绝对女权主义者,她们骨子里都是比女人还女人的,她们害怕婚姻,却又渴望婚姻,她们也有放下女强人的面具,表现软弱的一面。《好想好想谈恋爱》是符合国情的《欲望都市》,可以说,美国女人通过性解放来建立女权主义的胜利,中国的女人要的不多,她们只要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是文化的重新解读还是相互交融,两部电视剧建立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差异。《欲望都市》中的四个女人,最后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凯莉和比格纠缠了十年的爱情最终走进坟墓;当萨曼莎放开史密斯的手时,多少人扼腕叹息;米兰达嫁给了史蒂夫,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追寻多年后,得到的尽管是失败的婚姻,夏洛特追寻真爱的热情不灭。《好想好想谈恋爱》在毛纳留给3位女友的一封信中结束了,故事的中心似乎就是谭艾琳说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的是爱情,漫骂的也是爱情,如果你爱得起你就要输得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长期以来,“经典教学应该教些什么”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职业学校师生的难题。对于语文教师,这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因为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非应试,所以职校经典教学应有它的定位———首先要“见识经典一番”,一定要学经典;其次学经典要通过训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语),拓深文化素养,提高文起,爱不起就不要去爱。”多么残忍而决绝的至理名言。

四、结语

《欲望都市》和《好想好想谈恋爱》都在各自的文化形态下,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感悟,文化的差异让我们从中了解到美国人自由开放的一面,以及中国人内敛保守的一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欲望都市》以系列剧的形式,肆无忌惮地揭示了大都市里单身女人的隐私生活,穿梭于喧闹的聚会和迷离的男人堆里,换男人如换衣服般狂热;同样的剧情和格调,《好想好想谈恋爱》就相对含蓄得多,尽管也出现了很多男人,但是女主角都是抱着结婚的态度跟对方在交往,如果说,四个美国女人在选男人时更注重个人感受的话,四个中国女人显然更在意朋友和家人的看法。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前者崇尚以集体意识来规范个体行为,而后者则信奉个人主义,强烈突出自我,之所以说《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就是因为这个美国的酒瓶装的已经是中国的新酒了,不再是大量激烈的感情场面,更多的是细腻委婉的表情场景而已。这两部剧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汲取了各自的核心价值文化,就像不同根系所滋养的树苗一般,尽管都是枝繁叶茂,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绿色风情。中美文化差异缘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没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研究谁在抄袭或是模仿谁,不妨看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好想好想谈恋爱》叙述着一个中国式的《欲望都市》。

参考文献

[1]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花木兰》[J].南昌高专学报,2009,(5):57-59.

[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J].兰州学刊,2010,(1):217-220.

[3]刘璐璐,高文渊.解读《武林外传》和《老友记》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J].消费导刊,2009,(9):242.

[4]朱丽.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0):49-51.

[5]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湾:南天书局,2008.

[6]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66.

恋爱文化 篇4

在互动中掌握主动,不被牵着鼻子走

一个恋爱高手绝不会失去掌控局面的主动权,营销高手也应该抱持同样的态度。何况有时候顾客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亨利?福特认为:“如果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会想到有一种东西叫汽车”。顾客只是单个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可能很了解自己的使用情况,但是其他顾客和整个市场就不可能很有把握了。而营销者因为长期从事某个行业,信息来源更广泛,专业知识更丰富,所以专业判断会更准确。因此有时候就需要拿出这种自信和底气,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不要被某些顾客的言论所左右。

会玩一些新花样,制造情绪起伏。

恋爱过的人都知道,爱情不是一味的甜蜜,而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这样更显出短暂甜蜜的难能可贵。哪部感人的爱情片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主人公受尽磨难才有情人终成眷属,甚至还天各一方,留下永远的遗憾呢?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平淡如水的生活,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才让人感觉刺激,才让人回味无穷。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一贯保持高傲且强势的姿态,消费者为等产品发布会而彻夜排队,买产品需要提前预定,限量供应产生更热烈的追捧。ZARA最畅销的服装款式给每家店面最多两件,卖完也不会补货。既满足了顾客独占性的心理,又会促使其下次购买时更果断。SWATCH手表的很多款式属于全球限量,而且在制造完成之后将模具销毁,不但让拥有者更珍惜,而且引发了收藏的风潮,使得品牌的号召力更上一层楼。

链接:销售之王的“7种武器”

乔?吉拉德(Joe Girard)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大全销售第一的宝座,至今无人能破由他保持的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的销售纪录。以下是乔?吉拉德总结的推销7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是250定律,无论如何不要得罪任何一个顾客。每位顾客背后都站着250个人,这些人都是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乔每天都将250定律牢记在心,抱定生意至上的态度,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顾客的刁难,或是自己心绪不佳等原因而怠慢顾客。

第二种武器是名片满天飞,向每一个人推销。乔到处发名片,每次至少两张,餐馆付帐时把名片夹在帐单中,运动会时将名片大把大把地抛向空中。因为不同寻常所以更加引人注目,只要有一张落入想买车的人手中,所赚的佣金就会超过成本。乔认为,每个推销员都必须让人知道他销售什么商品,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第三种武器是建立顾客档案,了解更多的顾客信息。记下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文化背景等等信息。有了这些材料,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可以让他们高谈阔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心情舒畅之后顾客从不会让人失望。

第四种武器是猎犬计划,将顾客变成下线。在生意成交之后,他就把一叠名片和猎犬计划的说明书交给顾客。告诉顾客如果介绍人来买车,成交之后每辆车会得到25美元的酬劳。此后持续保持联系并提醒他们先前的承诺仍然有效。如果发现某位顾客影响力大,那么就会加倍努力设法发展其成为猎犬。计划的关键是要守信用,宁可错付也不要漏掉。1976年猎犬计划为乔带来了150笔生意,他付出了1400美元的猎犬费用,而收获了75000美元的佣金。

第五种武器是推销产品的味道,用体验打动顾客。乔总是鼓励顾客“闻一闻”新车的味道,让顾客坐进驾驶室,亲自触摸操作一番。如果顾客住在附近,还会建议他开车回家,让家人和朋友也来体验。根据乔的经验,凡是体验过的顾客,即使当时不买,不久后也会来买,新车的体验已让他们难以割舍。顾客直接尝试、接触、操作,吸引了他们的感官,就掌握了他们的感情。

第六种武器是诚实,诚实是推销的最佳策略,尤其是顾客事后可以查证的事。乔善于把握诚实与奉承的关系,在真诚之外,几句赞美可以使气氛变得更愉快,推销也更容易成交。

恋爱中宝贝儿 篇5

总策划:阿 宝

制片人:李晓婉

导 演:李少红

编剧:郑重 王要

摄影:曾念平

主演:周迅 陈坤 黄觉 廖凡 白雪 沈畅

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中心

北京英事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合制作

国产彩色宽银幕数字立体声电影

导演李少红阐述

我们生活的这二十年中间,精神状态像急剧变化的物质世界一样,有些被打碎了,很多改变了,如何重建?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甚至精神崩溃。我们人格的严峻处境可以从生活的各个层面中感触到。二十年前提介节约闹革命,谁能想到今天享受生活就成这个年代的口号?西方人用了两百年建立人文环境,甚至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就开始了这样的运动,我们却在在二十年完成,这种速度会给我们精神和人格带来什么影响?能和物质进步同步吗?在奔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光顾一下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想拍这部戏的初衷。

——拍摄《宝贝》前的话

《恋爱中的宝贝儿》故事简介

生在1979年的一个名叫宝贝的女孩了了从小做梦自己会飞,经常在父亲的炼钢厂和城市的上空飞翔,甚至飞进地铁。还有一件一直伴随她成长的困惑,她母亲曾经说过她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造成她对自己出生的奇思怪想。

宝贝和中国改革开放同时长大。她曾经玩耍的地方和给她很多幻想的家园不断改建,变化成面目全非的高楼大厦。飞速发展的古老城市又一次进入青春期,到年散发着热的激情。

宝贝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恋爱了,她像新时代孕育出来的一个精录,寻找着自己的心上人。有一天她偶然捡到一盘录象带。上面录着一个对生活失去信的男人的自白。根据这个线索找到了他,并想用自己的精神拯救他的灵魂。

和宝贝的邂逅确实使这个叫刘志的男人感受到爱情的浪漫,他们在一起回忆都曾经有过的梦想。刘志的精神世界里也有过会飞的经历,但他从来没有像宝贝一样飞到过地铁里。

恋爱文化 篇6

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文化层次高, 在多元文化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对潮流的、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 在恋爱观上有着与其他同龄人和其他年代大学生不一样的理解和特点。笔者对所在高校的二百余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分析了相关数据, 得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些新特点。

1. 恋爱低年级化、普遍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前, 大学一年级谈恋爱人数不足1%, 而本次调查当代大学生, 结果显示:正在谈恋爱或准备谈恋爱的人, 一年级为16.58%, 二年级为27.65%, 三年级为42.46%, 四年级为67.63%, 其中二年级为超常增长阶段, 尤以女生为甚, 达到女生总人数的50%左右。在女同学中甚至流传着:“一年级娇, 二年级俏, 三年级急的跳, 四年级没人要。”可以说, 在大学校园里, 恋爱已成了风气, 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恋爱热持续升温, 已成为一种公开的事实。而且谈恋爱的年龄提前, 年龄越小越易陷入爱河。有人形容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是“年龄小, 胆子大, 热情高, 速度快”。

2. 恋爱方式上的开放性、公开化

过去大学生谈恋爱还比较含蓄和深沉, 恋爱大多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而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已由“秘密”转向“公开”, 表达感情方式上, 不仅不怕别人知道, 而且故意张扬。有的大学生一旦谈起恋爱, 旁若无人, 过分亲昵, 无所顾忌。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卿卿我我的情侣。

3. 性观念的西方化, 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 网络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 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 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盲目的追求性解放, 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宽容态度。本次问卷调查显示, 75%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或赞同的态度。特别令人担忧的是, 不管男生还是女生, 都普遍缺乏性知识、自我保护意识。

4. 恋爱节奏的“短平快”

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 当代大学生“不求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恋爱心态较为普遍。“交往—恋爱—结婚”的传统爱情三步曲已过时, 他们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 在校时卿卿我我, 心理上、精神上互相弥补空虚, 甚至发生性行为, 到了毕业时就无牵无挂地分道扬镳。

5. 恋爱观多元化, 功利色彩渐浓

在当今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中, 独身主义、网恋、婚外恋、一夜情、婚前性行为、堕胎、离婚、单亲家庭等都让爱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恋爱不以单纯的情感吸引, 而仅仅为了功名利禄和自身利益, 受到金钱、地位、名利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校园弥漫着一股“物质风”, 拜金热日趋严重。这些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爱情功利化现象也逐渐普遍。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原因分析

1. 当代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

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18~22岁, 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 性意识增强, 渴望与异性交朋友, 恋爱欲望强烈。另外一个现实原因是, 大学生刚刚告别十余年寒窗之苦, 青春期情感在中学暂被压抑, 到大学阶段空闲时间相对较为充裕, 约束相对减少, 丰富的青春期情感在此时得以爆发, 使得高校校园成为恋爱摇篮。另一方面, 大学生很容易受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虽暂无谈恋爱的需求, 但因周围的同学谈恋爱, 孤独感、危机感、失落感就会涌现, 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在年龄、经历和文化等方面都大体相当, 还有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并且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谈恋爱很容易变成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而行动, 而没有考虑双方的志趣、性格能否相投等方面。

2. 社会文化因素

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主要以经济为导向, 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这些社会现象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和恋爱观的形成。

3. 学校教育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的旺季, 但他们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又显得很欠缺。高校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明显滞后, 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仅仅开设婚恋教育相关的课程和讲座还远远不够, 需从多方面入手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4.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环境中最重要并贯穿始终的一环。父母的文化层次、成长环境、家庭观念等不尽相同, 导致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差异较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有过高的期望, 但往往忽视对性的教育或者因害怕而避而不谈, 更谈不上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也有的家长因工作太忙, 或者父母经常吵架等, 很少或无法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缺乏家庭情感支持, 有的孩子就会通过恋爱来寻找情感支持。

三、健康恋爱心理教育对策

1. 大学生自己要培养正确的恋爱观

一是积极响应真挚的感情, 因为只有建立在信任、理解、包容和奉献基础上的爱情才能长久。恋爱双方要共同在一起长期生活, 不应过分看重对方的地位、钱财、家庭, 而应注重对方的能力、人品。在恋爱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为今后的婚姻生活打好基础。

二是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幸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 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爱情应该服从于事业, 促进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爱情作为恋爱的核心首先在于责任, 爱情是一种奉献性的精神活动。它很好地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即爱不仅是得到, 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人生活在社会中, 负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社会的责任;二是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大学生只有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才能获得高尚的爱情。

四是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恋爱关系包括自己特有的感情和义务, 它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间, 不容许第三者介入。双方要真诚相待, 既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也实事求是地对待对方。

五是在恋爱过程中, 应多一些理解、信任和宽容, 互相尊重, 共同进步。爱情是互爱的统一。相爱的双方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既不能完全依附对方, 也不能要求完全占据对方。爱很多时候意味着一种付出, 要相知、相敬、相让。

2. 社会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首先, 要增强大众传媒的对主流道德观念的传播功能。当代大学生文化知识丰富,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 同时也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电视、报纸、广播、网络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蔓延, 要加强对节目的审核、指导, 在节目中利用树立优秀模范典型, 批判“假、丑、恶”的现象,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价值观。向青少年传递纯洁性的爱情教育、家庭责任教育、性生理卫生教育、性心理教育, 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 杜绝色情文化蔓延的基础。

其次, 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弘扬爱情主旋律。全社会要以党团组织、大众传播媒介、高科技手段为依托, 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 引导公众遵守伦理准则和社会道德, 宣传在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宣传格调优雅、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批判恋爱中道德责任弱化、男女交往行为放纵等错误的恋爱观念。

最后, 要加强法制监管和惩罚力度。社会氛围的塑造, 除了社会舆论的正面烘托之外, 还必须利用法律武器, 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大学校园周围散落着很多无照经营的家庭旅馆、网吧、发廊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严重, 黑心的经营者将其营销对象定位于在校大学生, 纵容了大学生不文明恋爱行为的发生,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这类服务场所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净化大学校园的周边环境。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整顿和治理。一部分大学生常年沉迷于网络, 甚至是色情网站。对于这类网站, 国家要加大处罚力度, 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严禁门户网站插播、链接相关色情网站和信息。

3. 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除从外部利用舆论宣传净化校园环境。利用校内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展板、心理健康报及“5·25” (我爱我) 系列活动等, 宣传心理保健知识, 讨论恋爱及性心理等热点、难点问题, 防止性引诱, 预防性侵害, 谨防其他新闻媒体及社会对大学生恋爱及性问题的不良炒作和诱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网, 完善网上值班制度, 开辟情感世界、社交技巧、心灵空间、性与健康等栏目, 利用网络优势和网上交流如BBS、微信, 微博等, 了解学生真实心态,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性知识, 消除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困扰。

从内在教育着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的重点在于优化大学生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即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社会和集体应承担不同内容与程度的责任。具体做法:一是开设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 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二是为大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三是为大学生提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感受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体验。

4. 家长要做良好的榜样, 尽到自己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恋爱道德基础。父母生活的和谐是大学生对恋爱和爱情认知的道德思想源泉。父母的责任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对子女的性教育应该具有全面性。同时要讲究适宜, 即对不同年龄、不同状况的子女进行性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尤其是到青春期时, 要讲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生理变化以及怀孕的相关知识, 让子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随着对正常的情感交流方式认识的增强, 不同成长时期的孩子对自身成长和友谊有足够的心理判断能力。

总之, 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有助于他们心理发展, 走向成熟;又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良影响。爱需要品位, 爱需要思考, 爱更需要运用智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有关领导应该积极探索相关教育问题, 制订教育方案, 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恋爱问题, 形成自信、乐观、诚实、忠贞、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宽容理解以及较强的耐挫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健全、成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他们获得甜蜜的爱情, 有助于他们使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 有助于他们学业、爱情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陈志钊.“90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探索与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2 (8) .

[2]陈雪芳.大学生恋爱的“幸福悖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1) .

[3]马福全.大学生恋爱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

[4]王坚, 冷淑敏, 王勇.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 2010 (11) .

[5]王士晓.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途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 2013 (1) .

[6]蔡文娟, 王秀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1) .

[7]刘嘉宁.论高校辅导员如何面对学生恋爱问题[J].湘潮:下半月, 2012 (8) .

恋爱文化 篇7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来自社会思潮、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不同于其他青年的特点, 在恋爱中表现出自主性强、追求浪漫、态度轻率等特点。

1. 恋爱自主性强

大学生群体一般远离父母, 在学校开始集体生活, 由于脱离了家庭生活, 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少, 其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在高校里, 大学生平等权利和平等价值观念强烈, 通过调查:有76.8%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自主的能力, 不希望老师和家长干预他们的个人问题, 17.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只有5.9%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的事最好是征得老师和家长的同意。随着社会的进步, 自由恋爱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确立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当问及“大学生恋爱主要靠谁”时, 91.4%选择自己认识, 3.9%选择他人介绍, 0.4%选择父母介绍, 其他占4.3%。可见, 大学生的恋爱自主性很强, 多数大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恋爱对象。

2. 恋爱追求浪漫

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环境被人们称之为纯洁的“象牙塔”, 校园环境较之社会大环境相对单纯, 同时受到各种文学艺术的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中, 大学生群体的恋爱观也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对爱情、恋爱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由于大学生的爱情是在特殊文化环境中萌生的, 而作为爱情之果的婚姻家庭需要在学业完成之后才能实现。因此, 在对爱情的憧憬和现实的压力之间, 很多大学生选择了爱情。据调查, 有91.3%的大学生表示在恋爱中要追求轰轰烈烈的感觉, 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长远发展和最终结果, 以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恋爱充满了浓重的浪漫色彩, 遮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 使恋爱缺少必要的现实基础, 恋爱关系易破裂。

3. 恋爱态度轻率

张颖于2006年, 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各个年级共500名学生为样本, 对大学生的恋爱进行了抽样调查。当问及大学生对恋爱所持的态度时, 67%的学生持肯定态度;问及“大学生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在一起, 所以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时, 表示同意的大学生为45%。调查结果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认同谨慎的恋爱观, 他们认为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相关联, 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会把恋爱看成是大学生活的插曲, 他们恋爱只为了丰富较单调的大学生活, 暂时满足其身心的需求, 或者就是寻求新鲜和刺激的从众心理。这也表明, 大学生对于恋爱问题的态度是轻率的, 是模糊和矛盾的。

二加强当前大学生恋爱规范引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爱情观不仅受到自身性成熟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等因素的影响, 在恋爱观念、恋爱类型和恋爱方式上存在着开放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由此也引发出了很多情感问题。

1.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独立思考能力凸显, 但是看问题容易偏执;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 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成长, 对身边环境的变化、同学的看法和评价、与身边同学的关系等非常敏感。他们年轻气盛, 但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往往因为情绪的失控而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 感情上与异性交往的愿望比较强烈, 生理上对异性也有着好奇心, 但相对缺乏科学的性知识, 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也较为欠缺。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个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青年一代对这种伟大的智慧——爱, 掌握到何种程度, 而且我们全社会的美好、道德的纯净安宁都取决于它。”改革开放以来, 整个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大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果高校教育工作者仍然一成不变地将过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用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去, 其作用是可想而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 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需要。

3. 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要求举全党之力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将大学生恋爱教育纳入和谐社会中来, 是由二者的内涵和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一个人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真正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也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 在三对和谐关系中, 人自身的和谐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在和谐校园中成长更易接受和谐的观念, 形成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 最终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和发展, 随着与异性交往的增多, 恋爱现象常常在大学阶段开始出现。他们的爱情观不仅受到自身性成熟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恋爱观念、恋爱类型和恋爱方式上存在着开放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由此也引发出很多情感问题, 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及规范引导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舒敏.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29)

[2]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2)

[3]张颖.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伦理审思[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恋爱中的鲁迅 篇8

这是1926年的秋天, 鲁迅先生在《两地书》里写的情节, 每一次看到这里, 我都会被他逗乐。

然而, 可乐的事情, 才刚刚开始。听我往下说。

班里的学生女生只有五个, 大约也有漂亮的, 但先生每每不看她们, 即使是问询一些人生啊苦闷啊的问题, 每每低着头应对。这也是在信里发了誓的。许广平回信时说, 如此幼稚的信, 幸好没有别人看到。两个人均料想不到, 事情过了将八十年, 被我看到, 我看得哈哈大笑。

感情从来和年代没有任何关系的。除了关心彼此的身体, 也要把生活的四周告知对方, 先生说起身边事情时, 总是不露声色的幽默, 譬如厦门大学的展览会。大约是为了活跃学校死气沉沉的气氛吧, 学校突然决定搞一个文物展览, 听说鲁迅的柜子里放了几只古老的拓片, 便硬是拉他出来陈列, 没有办法, 鲁迅只好去了。到了现场才发现, 并没有人帮忙。孙伏园给先生搬来一张桌子, 先生便将两张拓片展开, 压在桌子上, 另外的几张呢, 先生用手展开了一下, 结果, 惹得众人观望。那组织者便要求, 先生站到桌子上去, 好举得高一些, 让更多的人看到。再后来呢, 因为摆放的其他东西需要桌子, 连同先生的那一张桌子也被没收了, 鲁迅只好一个人站在那里以手展开那一张拓片。如此陈列一个著名的作家, 实在是好笑得很。

果然, 许广平在信里笑话鲁迅, 做这种傻事情, 让风吹着, 如同雕塑, 滑天下之大稽也。可是鲁迅在接下来的信里说, 我只是说了一半, 滑稽的事情多着呢, 比起我的尴尬地站立, 更让人笑话的是, 展览会上展览的很多东西都是假的。

寂寞总让人没有主意, 在一封信里, 鲁迅赞美许广平成熟了, 而他在那样一个荒芜的岛屿上, 盛开的全是寂寞。于是, 除了到邮局等许广平的信, 便是在宿舍里发明吃的东西。但他实在不大行, 便也将失败的体验告知对方。

能分享尴尬的人, 一定是亲密的。果然, 两个人从北京开始种下的芽苗, 在厦门时已经生长得茁壮了。忙碌中, 许广平给鲁迅织了一件毛背心, 鲁迅穿在身上写信, 说暖暖的, 冬天的棉衣可省了。

《两地书》, 这是一本关于爱恋的书, 里面没有任何矫情的文字, 但它的确充满了爱。因为, 这本书里, 到处都是关于内心隐秘和艰难的分享。人世间, 能与你分享幸福的不是爱人, 能分享艰难的, 一定是。我喜欢那条1926年秋天的背心, 它把一个叫鲁迅的男人拴住。

爱情, 不过是一件毛背心的温暖。

我与学生“谈恋爱” 篇9

我对他的关注是从他对我的逆反开始的。那时, 农村的孩子都很淳朴, 对老师特别恭敬。但他不同, 对我完全是一种漠视, 从一开始就抗拒我:我叫他去办公室, 他不去;我上课他经常看课外书;我组织同学们去野炊, 他把带去的工具丢弃在山上。那时, 他们班阴盛阳衰, 在学校运动会上, 女同学单枪匹马竟然夺得了全校团体总分第一名。晚上, 我们召开庆功班会, 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不鼓掌。他的“不敬”之举还有很多。那时, 我心里那个气呀, 简直无法形容!我采取以硬碰硬的方法与他较量, 可非但没把他转变过来, 还激起了他的愤怒。我们之间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我控制不了他了!

无奈之后, 我开始冷静下来, 仔细观察他。我发现他不像其他男孩子做些无聊的事情。他喜欢看书, 这在农村学校是很难得的。我又仔细分析他的日记, 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出现在我脑中: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看的书多, 所以小小年纪就有了很多想法, 向往浪漫、自由、平等和出人头地!于是, 我开始思索教育的方法。最后, 我决定投其所好!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 在学生就寝后, 我借故把他带到学校运动场。趁着优美的月色, 我开始缓缓诉说。从天上的月亮说到我的人生理想, 完全是真情流露。他一开始是戒备地看着我, 然后变得无所适从, 最后, 他终于参与到了我的诉说中, 偶尔发表一下他幼稚的意见。这是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以后, 我经常找理由把他带到我的房间, 比如批改作业、整理班级事务。然后, 我再亲自下厨做几个小菜, 我们边吃边聊。他开始很拘谨, 后来也就习惯了。

周末时我也经常到他们家去走走。记得我第一次去他们家时, 他那个高兴啊, 就跟我当初心里的那个气一样, 无法形容!他跟父母说:“爸爸妈妈, 你们走开, 我跟谭老师玩儿。”他教我划船, 还把我带到他们家的果园里。在一棵枇杷树下, 他摘了一颗很大的枇杷送给我, 说:“谭老师, 你看, 这颗枇杷好大哟。我从来没看见过, 肯定是专门为你长的!”我把他拥入怀中, 枇杷那么大的泪珠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我们成了好朋友, 无话不谈, 心照不宣!他的学习成绩也青云直上, 成了学校的尖子生。学校老师戏称我跟他“谈恋爱”。我只是微笑!

今年春节, 他带了几个同学来给我拜年, 其中一个女同学还把男朋友带来了。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我真的很激动!我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吃饭时, 他们谈得最多的就是那时我对他们的理解与尊重。我感慨万千!

其实, 老师真的很容易满足!学生的一句问候、一个听话的举动就能让我们幸福得不知所以。

恋爱失语症 篇10

上海人民公园内,一位孤独的妈妈四顾左右,周围黑压压一片和她一样都是来相亲的父母,就是因为她家里养的是女儿,还是大龄女儿,鲜有人问津。妈妈决定主动出击,跑去跟边上的另一位妈妈搭讪,问她家的状况,子女条件和择偶要求,今天又有何收获。

不知怎的,这位孤独的妈妈逐渐聊起自家还有一位儿子,所有硬件都跟女儿差不多,有房有车留学归国跨国公司上班。她话未说完,对面的眼睛已经闪出火花来,绝对是久旱逢甘雨那种炙热的期盼。期待的氛围甚至迅速感染了周边的其他来相亲的父母,纷纷掉头来跟这位妈妈说话。问询语气之热切,眼神之期盼,让1分钟前还门庭冷落的孤独妈妈瞬间就从乙方摇身而变成甲方,腰杆子也不自觉地直了起来。

相亲语言

上海人民公园曾经是著名的小资地界,下午俯瞰一池荷花,晚上就是觥筹交错的酒吧,当代艺术馆时不时的有皮克斯25年回顾展、香奈儿纪念展等等。但不知从何时起,这里忽然成了相亲公园,每到周末,天南地北的父母们都会举着子女资料来这里“上班”,和其他怀揣同样目的的父母沟通。到后来,一些着急嫁娶的青年男女也会把自己的信息和联络方式写在纸条上挂在一面蔷薇墙上,甚至守在一旁,等着有兴趣的父母们前来查询。

最近5年,大龄男女婚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现象,成为影视节目的家常话题不说,父母为子女相亲也成为主要解决方案之一。除了上海的人民公园,杭州的万松书院也有上千父母周末在此聚会,为子女相亲。有趣的是,万松书院当年是梁山伯、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是教科书里父母拆散子女婚姻的典型反面教材,时代不同了,父母不一样啊。

通常,父母都会带着子女的性别、年纪、大致资产状况等基本资料,当然还少不了他们子女让人引以为豪的经历,比如某大学某专业毕业,某跨国公司高管,某三甲医院主治医师,历任哪些职务——往往是猎头HR们搜索人才的绝佳场地,尤其是女性的。

鉴于现在城市里剩女比剩男多,挂在人民公园单身女的简历可谓灿烂:有早早就帮18岁女儿相亲的父母,也有声称女儿“以高出北大40分考入北京某著名院校,在校期间担任联合国在华会议翻译,还出席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主持的晚宴,最后在1000多毕业生中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现在某银行税后年薪30多万元”,然后笔锋一转,此卓越女父亲又写道“小女相貌清纯可人,个性小鸟依人”。看完我都忍不住想要跑去医院做个变性手术,然后将之娶回家而甘心。

相比而言,单身男的简历就略逊一筹,但他们胜在是稀缺资源,所以家有单身男的父母往往中气比较足,就像文章开头本来要嫁女的妈妈转眼间开始“被娶儿媳”了。有1975年单身男悬挂择偶要求首先是“只选80后”,可能考虑到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后面缀一句,1978、1979年的可以考虑,条件是对方必须是211工程的名校毕业生。因为新《婚姻法》出台,一对深谋远虑的父母特地注上:有婚房,婚后可与父母同住,如需另外购置婚房,双方需按同等比例出首付,今后也需按同等比例还贷款。很典型的上海风格,合同般清晰明了。

如此的语言特点不知道是不是造成剩男剩女泛滥的主因:无论是父母和子女,都太习惯了职场的语言环境,以至于连相亲介绍都简历化、合同化,对鲜活的性格爱好却欠缺描述,更别提自我情感的表达了。在餐馆吃相亲饭时,常常见到一对像是办公室出来的青年男女相互介绍后就陷入一个小小的冷场,直到谈到彼此的工作,气氛又开始热络起来。

我也常常将相亲直接发展成采访,一顿茶饭下来,对方所处行业、公司状况及其本人岗位职责摸得一清二楚,有些甚至可以构成选题,直接编进下一篇文章。这导致的结果是,身边好友一律劝导,必须学会一套恋爱语言,或者说相亲语言,勒令我以后相亲不能谈工作或者尽量弱化工作,只准谈平日里切黄瓜拌凉菜逛菜市场和种花打扫屋子的片段,问题也聚焦在爱好、业余生活和对方家庭状况——反正不能谈工作就是了。

不过听着靠谱,但方法论却仍旧是“工作式思维”。教导这个方法的MBA单身女当时就是打着“要像找客户一样找对象”的口号,开始系统地对象搜捕工作——每天列计划要在相亲网站花多少时间,和多少人至少沟通多少时间,一周至少要相亲几次,甚至包括形象策划都照着平日里做市场包装的思路进行了一番改良。而且列表划勾,完全是一副当年找客户的劲头。好在恋爱失语症空前普遍的今天,这种工作逻辑的语言体系也算是遇到了一个知音,此女迅速退出流通市场,荣升为已婚妇女。

信息时代没信息

城市生活的便利性让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背井离乡,既然每个人都是异乡人,普通话自然是不二的选择,更丰富更生活化更符合你某个不知名本性的方言被大家放弃,而人的本来属性也随着被回避的母语而被深埋在心底。

早就有早期教育专家们研究出,人类只能用母语来表达最内在的情感,所以从小在双语环境长大的孩子(比如混血们)成年后更容易发生情感表达的障碍,甚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忧郁或自闭倾向。这是因为那些在母语学习期(0岁至3岁)被暴露在母语和外语并存的环境中的儿童,由于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学习能力,母语和外语被同时吸收,但人类的情感脑(即大脑右半球)完全不会同时用两种语言来表达情感。

我们这班外地儿童虽然没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过障碍,却在失去母语的环境里经历着情感表达的障碍。“官话”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我们作为商业组织一分子的角色,但也间接弱化了我们作为乡亲邻里、朋友亲属的温暖人际角色。加之新移民文化的冲击,大都市文化本身也在逐渐形成完善中,所以,如何谈恋爱、交朋友这一动物本能反而因为疏离的标准语言,而变成了一门需要额外学习研究的课程了。

某个号称国内最大的严肃婚恋网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中国各大城市的恋爱指数报告,这个比较虚,随报告刊发的“集结多名情感专家智慧,针对本季恋爱特点总结出”的约会宝典才是真正热点。每到情人节、七夕等节日,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的单身男女们纷纷上网搜索该宝典,以获得“七夕约会如何挑选地点、什么样的时机最适合表白、选多少钱的礼物送给对方”的指引。

另外一个妨碍现代人生活沟通的,或许就是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本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代沟通工具方便大家的同时,也把最重要的信息淹没在海量的数据里了。曾经有一位大国企的CIO感慨,“所谓信息化时代,其实就是最没信息的时代!”

恋爱男女保险利益分析 篇11

一、保险利益的定义

关于保险利益的定义, 一种说法认为所谓保险利益, 是指要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存在的一种利害关系;[1]一种说法是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存在的金钱上的利益关系。我国《保险法》没有明确予以规定, 只在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

二、保险利益的确立条件

(一) 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并被常识认可的利益, 如对保险标的的物权、请求权、保护权, 必须是依法或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享有的权利。同时, 不被常识认可的权利或利益也不具有保险利益。如对月亮提出保险的, 当然不具有保险利益。

(二) 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上已经确定的利益或者能够确定的利益。对物而言, 无论如何难以估计, 但一定有价;然而俗话说“生命无价”, 但抚养、保养生命是可以有价, 可以衡量。

(三) 保险利益必须是确定的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是已经确定或者可以确定的利益, 包括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现有利益简言之, 就是现在存在能够实际控制或承担的利益;虽然现在不能确定, 但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的利益, 即期待利益, 期待着的利益。[2]

三、保险利益原则是不断发展的

保险利益原则, 是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原则, 该原则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如2009年修改《保险法》时, 增加了“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果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自己买保险, 也可视为双方具有保险利益。”

从我国法律规定变化可知, 保险利益的内容也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在发展, 更加尊重意思自治, 这有助于发展我国保险事业及法律制度。

因此, 本条法律规定应当成为恋爱男女人寿保险的尚方宝剑, 保险公司也应当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 认可该类人群之间有利害关系, 也就有保险利益。

四、扶养、赡养、抚养、家庭成员没有法律专门定义

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 (三) 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除前款规定外,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扶养、赡养、抚养包括那些形式固定上门进行家政算不算扶养、赡养和抚养法律没有专门定义;什么是家庭成员, 包括保姆吗或以户籍记载为准呢没有明确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定义, 对家庭成员也难以理解, 其次我国现行法律对抚养、赡养或扶养的规定也是没有明确的界定, 其义是从文化用语接纳而来, 没有对此从法律上进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法律的一个漏洞。从现在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及我国老龄社会步伐的加剧的现实情况而言, 狭隘理解将不利于老龄社会、留守家庭、空巢家庭的和谐和美;或许将来会有很多的志愿者、兼职保姆履行儿女赡养义务、抚养义务, 很多老人会重新组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晚年生活。有抚养、赡养关系的未必是配偶子女孙儿孙女。俗话说:“生娘不如养娘大”, 从事抚养、扶养、赡养事务的, 不一定是有配偶、血缘关系的人。

而且“家庭成员”是相对稳定但也在不断变化中的, 比如婚姻、死亡、户口迁出迁入。如果恋爱中男女朋友有结婚成为一家人的意愿, 应属于家庭成员。

五、配偶之间利益以感情为基础

配偶 (包括恋爱对象) 健康、平安对谁都好, 现在无钱治疗的情形太多了, 买这样的保险, 也很有实际基础。

配偶之间, 扶养关系与感情相比, 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有感情双方才会长久在一起, 才会有相互扶养关系, 如果没有感情双方常常会分居、离婚等。因此配偶之间的利益是因为有感情, 而不是有扶养关系。

既然婚姻期间的配偶被视为有利益, 这些利益是恋爱之中爱情、亲情的延续和发展, 他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最基本的相同点就是爱情和亲情, 因此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关系是有利益关系。

如同婚姻关系中, 离婚中的配偶是否一定有利益关系一样, 不能一概而论。例如, 如果男女朋友已经恋爱多年, 而且双方有共同的财产利益, 如共同房产, 大额动产汽车, 共同债务等等, 或恋爱多年者, 或有结婚打算者, 应视为双方有现实的利益和预期利益。

另外, 当今恋爱中男女同居者非常多, 同居者有共同的财产, 共同生活、帮助的义务, 当然有利益关系。

六、结论

由于保险利益是发展着的, 法律规定不太明确, 如果未婚男女有结婚的意愿, 不是把恋爱当作游戏, 为了对方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将来发生意外事件时有保障, 这样的未婚男女是有保险利益的。《非诚勿扰Ⅱ》中秦奋与梁笑笑是有保险利益关系的。

摘要:现实生活中, 像《非诚勿扰Ⅱ》中秦奋与梁笑笑一样, 在谈恋爱时, 为对方购买保险的想法大有人在, 但很多保险公司又不受理这中人寿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保险公司又推出各种险种, 并简化购买手续, 如网上购买保险的, 保险公司基本不审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关系。可以推知恋爱中男女是有保险利益的。

关键词:恋爱男女,保险利益,人寿险

参考文献

[1]简荣宗.何谓“保险利益”男女朋友可否互为被保险人[EB/OL].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article_category_id=1518&article_id=24471&job_id=52496&template=article_content, 2012-10-15.

上一篇:教育示范基地论文下一篇:运动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