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文化建设

2024-10-01

感恩文化建设(精选12篇)

感恩文化建设 篇1

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 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已成为高校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 加强感恩文化建设也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现实和迫切的需要。

一、感恩文化的内涵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内涵诠释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的核心就饱含感恩的内涵。孔子曰:“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更是将“仁爱”置于社会关系中, 表达了孟子寻求社会感恩良性互动, 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张。

我们在否定封建枷锁的同时还应看到, 以“忠、孝、节、义”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三纲五伦”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也不全是糟粕, 同样也饱含感恩的内涵。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的道德品质, 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 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 其感恩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忠”为报国恩, “孝”为报亲恩, “节”为报夫恩, “义”为报友恩。

(二) 当今时代高校校园感恩文化的内涵

不同时期感恩文化的内涵决定于同一时期社会对感恩的理解, 探讨当今时代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首先必须明确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的感恩的内涵。有学者提出, 所谓感恩, 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感恩, 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从学者们对感恩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从感恩互动的主客体来看, 感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勾画出了现代感恩文化的内涵范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现代社会的感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自然的亲近与保护、对集体的信赖与维护、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 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 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是社会感恩文化的重要单元, 是由一所高校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感恩文化, 除了“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界定外, 其具体内涵应包含社会感恩内涵的全部。同时,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理应成为社会感恩文化的引领者。

二、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不足

面对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 国内众多高校都加大了感恩教育的力度, 在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感恩教育系统性不足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恩教育具有普遍性、层次性、体验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感恩教育的普遍性体现在其教育内容覆盖了“社会关系的总合”的方方面面, 人身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恩情是普遍存在的。层次性体现在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从过程来看, 感恩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体验性体现在感恩教育还是一种体验性教育, 它需要受教育对象去实践和体验。长期性体现在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工作, 不是短期内通过一两个教育活动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感恩教育的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 虽然众多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了感恩所包含的方方面面, 但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不足。这种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 学校层面对各院系具体的感恩教育活动统筹规划、系统指导略显不足, 具体教育活动虽然“遍地开花”, 但比较零散, 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够, 系统性较差。其二, 感恩教育还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具体的、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几乎成为了感恩教育的全部载体, 感恩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着力点的作用在“非感恩教育主题”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体现不足。其三, 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足, 第一课堂的感恩教育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全员育人的氛围还需大力加强。

(二) 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感恩文化和校园文化乃至大学文化一样, 同样具有物态、礼态和心态三种形态。物态主要是指可视的承载文化的器物, 礼态主要是指各种礼仪、庆典、纪念活动, 心态是文化系统中的核心, 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的思想和感知方式, 是特定群体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同时, 大学文化还可以分为物质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 其中精神层面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校园感恩文化也可分为这四个层面。

用文化的三种形态和四个层面来考量目前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状况, 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感恩文化氛围不浓, 还未达到“文化”的高度。部分高校的感恩文化建设还暂时停留在感恩教育活动的层面, 物态文化和稳定的礼态文化不足, 校园感恩教育活动和感恩文化宣传、提升、凝练不够, 有利于感恩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激励不足, 学生几乎是感恩教育的唯一对象和感恩实践活动的主要引领者, 感恩还未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的道德追求, 感恩文化还远未达到精神层面的“心态”的高度。

三、加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遵循感恩教育的特点, 统筹规划, 加强感恩教育

1. 整合资源, 系统设计。

高校可以从学校层面, 根据感恩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统筹规划和协调安排全校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突出非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恩元素, 发挥两课课堂在感恩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注重两课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把感恩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贯穿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始终。

2. 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 增强教育有效性。

感恩教育具有普遍性, 与此同时, 人的道德是有层次的, 感恩道德事实上并不是道德层次中的高境界, 却是人实现道德价值的起点, 由此决定了学校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能定位过高, 要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小事抓起。另外, 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从过程来看, 感恩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感恩意识应是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因此,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应该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 善于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感恩典型事迹, 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重点, 进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

3. 全员教育, 全员参与。

在一所高校内, 感恩教育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学生, 实施者也不应仅仅是德育教师, 而应是全员教育、全员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感恩教育最好的环境, 师德教育, 乃至全体教职员工的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 也是一所大学感恩文化的基石, 同时, 也只有一所高校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感恩实践, 感恩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自觉的道德追求, 感恩才能真正成为一所高校的文化。

(二) 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 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通过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 包括景观的烘托、活动的渲染、制度的激励、精神的感召, 才能够形成充满温馨的气息、向上的舆论, 使人受益无穷。校园感恩文化的建设也应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中, 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其一, 在物质层面方面, 进一步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其二, 在活动层面, 一方面打造感恩主题教育精品活动, 另一方面, 将感恩教育融入重大传统庆典活动中, 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其三, 在制度层面, 建立和强化更明晰的感恩奖惩机制, 完善感恩制度体系。其四, 在精神层面, 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提升和凝练, 使感恩成为校园时尚和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其目标应是通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和积淀, 将感恩固化为校园文化传统, 使感恩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成为全体成员的观念定势。

参考文献

[1].张万玉.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3].黄文利.浅议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4].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8)

[5].班中考, 黄洁.论大学文化及文化传统[J].江苏高教, 2002 (3)

[6].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J].桂海论丛, 2008 (6)

[7].叶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感恩文化建设 篇2

立德修身追古圣心存感恩志方达,嘉言懿行效先贤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指导思想

以“学会感恩、幸福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引领全校师生为宗旨,以行为教育、习惯培养为主要教育形式,重视学校隐性教育因素,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我校以 “感恩”为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体系。

二、领导小组

顾问:专家、上级领导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或干事。

成员:校务行政、教工代表、家长代表、社会贤达名流代表。

三、目标任务

(一)意识形态建设

1、通过充分讨论与酝酿,让师生全过程共同参与,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全体师生的共识后构建文化核心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师生誓词等的建设。(附1)

2、制度建设与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引领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制度的人文性与自我约束性上进行着重强调,利用工会组织引领教职工对学校制度的认可,并自觉内化为自我行为准则。

3、感恩教育不能脱离教育教学这个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求师生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成最好的感恩。

(二)、校本课程开发

1、充分利用校本读物《感恩》《礼仪》编入德育课程。(每两周安排一个专题讲座。)

2、学科课堂贯穿感恩教育。(教案中要有感恩教育内容,同时要求老师心怀感恩去从事教学工作。)

3、学校传统活动固定到具体时间段,让师生有心理准备,提前有计划的安排和训练学生。

4、学校固定每月有侧重点的“感恩活动月”(三)文化氛围的营造举措: 1、宣传舆论

①充分发挥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的主阵地作用,力争创办好有特色的校报对师生进行感恩教育。(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如校报由语文组负责;升旗仪式由德育处负责等)

②通过工会活动、民主生活会、教工代表会、政治学习例会、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感恩文化内化为师生自觉思想与行为。

(工会组织是学校行政与老师理解、信任沟通的桥梁,以“老教师座谈会”、“职工活动”“倡议书”等形式为载体促成文化的形成。)

③引领师生阅读人性、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书籍。

图书室、校长室、办公室、教师个人等在固定的橱窗推荐好书;学校定期收集与检查读书笔记与读后感、阅读卡等资料。

④开发《感恩》、《礼仪》校本教材,并列入德育、入学教育课程计划。《感恩》读本成书,发放给了学生。《中学生礼仪知识读本》编缉中

⑤每期一次隆重的孝心标兵、爱卫标兵、赤子之星、校园明星、尊师标兵、师德标兵等表彰大会,渲染深厚的“感恩”氛围。

形成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建设学生成长档案袋(办法:档案由学生自己管理,学校做出要求,印发格式,在规定要求下,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收集成长中的点滴、体验成长快乐,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

⑥用规范而隆重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师生宣誓、入学教育、告别童年仪式、青年节庆祝活动、入团仪式、隆重而热烈,对学生给予教育。

(四)道德规范:

1、文明举止: ①加强礼仪教育。(以读本为载体,通过“学校感恩、礼仪讲师团”活动搞好讲座。附讲师团名单)

②加强法制、廉耻教育,增强正义感、荣辱感与敬畏法律法规的意识。(法制副校长按计划授课)

③开展敬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倡导职业操守,履行职业职责。(请优秀中老年教师讲《体验老师职业幸福》《老师职业操守》《老师从业意义》等为主题的报告,同时每年与镇政府,对本地从教十年以上或师德高尚者颁奖表彰。附表4:“常年山区工作教师奖励基金”筹建与管理方案。)

④加强重视形象教育。重视自我形象,不仅是善待自己、提升自我层次的需求,更是尊重自己与别人的需要。(照一照、脸上笑;整一整,精神长。)

2、道德行为:

①开展与家庭、社区服务共建实践活动。

(农校工作室、校外德育基地、家校社区整体对学生进行评价)

②以感恩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期初制定计划,时间、内容、主讲人进行确定,按计划落实。)③开展以“感恩、幸福、负责、守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五)校内秩序:

①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②要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

③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④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六)环境建设(附5:具体设计,附6:征求班级、建筑物、校园道路、校园景点命名的通知)

1、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①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校园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钵花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②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

2、工作学习环境:

①对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或升级。

②对各功能室实行承包到人制度,并把管理好坏与平常工作量奖进行挂钩,为教工各项文娱活动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

③开展“书香班集体”、“书香办公室”等评选活动。④定期程序化的检查评比活动。

3、人文景观建设:

①以二十孝故事与插图为主体的墙体文并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壁的宣传作用。

②在学校设置体现“感恩、惜福、读书、乐教”等内容为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匾牌。(全体师生均的参加)

③根据不同感恩侧重点月的需要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布告栏等。

④为感恩为主题的校内建筑物、路面、班级等进行命名,如惜福楼、致知楼、感恩路、平安路、孔融班、知耻班等(学校制定命名方案,在学校师生甚至离退休教师、社会贤达中征求的意见)。

(七)、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全校教职工要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由学校党支部、校委会为主要成员、师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学校是我家,文化建设有大家”的积极效果。

(八)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7-9月)起草方案、提炼核心理念、宣传发动,争取资金有计划做好校舍的维修与新建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下)

借鉴经验,制定建设方案、全面布置,并力争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补充完善制度文化,使得校园整体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发动师生对校舍、景点、区域的命名与设计意见。

第三阶段(2013上期)配套的墙体文化、环境、景点建设,如图书馆,花园,运动场、校门、走廊等建设工作。

第四阶段(2013年下期)反思整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篇3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等静态文化资源,构建感恩文化

1.打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

(1)进校门左侧的东边围墙共设置9个版块

1-3版块主题为学校情况:展示学校基本情况、发展史、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风学风及校训解读等。

4-6板块主题为感恩自然:展示家乡风土人情、热爱家乡、环境保护。

7-9板块主题为感恩社会:展示为学校发展慷慨解囊给予帮助的社会贤达人士的人物照片和主要捐赠事迹。

(2)进校门右侧的西边围墙共设置12个版块

1-6板块主题为感恩教师:以传统人物故事图画配简短文字说明。

7-12版块主题为感恩父母:以传统孝敬文化图画配简短文字说明。

2.挖掘校园古樟的历史文化

(1)挖掘古樟的历史文化故事,制作成精美展板放置古树底下。

(2)在古樟树圆形花坛的竖石板条上贴《弟子规》节选的关于感恩、孝敬、诚信等的内容。

3.教学楼道文化主题:感恩心语

(1)制作精美的学生感恩心语卡,每生一张,张贴于教学楼两层楼道。

(2)教学楼两侧楼梯,张贴感恩人物故事。

4.感恩景观石

(1)进校门左侧的东边花坛安放一个大景观石,篆刻“感恩”两个大字,突出校园文化主题。

(2)教学楼前四个小花坛安放四个小石头,分别篆刻“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共八个字。

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1.为使“感恩教育”贴近学生、落到实处,学校感恩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校——学生——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如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懂得尊重老师,认真学习;感恩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等。

感恩文化建设 篇4

近几年来, 随着义煤集团各项工作的强力推进和经济模式的跨越发展, 以感恩文化为核心的义煤企业文化精神逐步彰显出了特有的魅力和凝聚力, 义煤集团全体职工在感恩文化的感召下努力拼搏, 艰苦奋斗, 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要进一步凝聚人心, 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感恩为核心的有义煤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搞好感恩文化建设, 才能使感恩精神和感恩意识真正融入到每位职工的内心深处, 才能发挥感恩文化的巨大力量。而要做好感恩文化建设, 不是一蹴而就, 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 它是需要我们每位职工多方面、长时间的共同努力, 逐步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才能够完成的一项浩大的工程。在这里, 我想就领导干部和感恩文化建设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感恩文化建设的意义

义煤集团感恩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和主旨, 是义煤集团在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下, 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洗礼, 经过集团公司领导的长期倡导和全体职工的长期实践所形成, 并且为广大职工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是企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生活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同时, 也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建设富有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感恩企业文化, 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都知道, 现代企业的发展, 不仅要靠资本、技术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还要注重从企业的价值观入手, 建立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导向力的企业精神, 以企业文化铸造企业灵魂, 培育企业的价值体系,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著名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 企业能够久盛不衰, 就是有隐含在企业经济实力后面的文化动力, 建立起了明确的企业价值观, 以此将广大员工凝聚为一体。同时, 以企业文化精神为主导, 狠抓职工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使企业充满生机, 并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潜力, 才能做到对内增强凝聚力, 对外增强竞争力, 这是企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所在。

二、领导干部在感恩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组织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明确指出, 领导干部在企业的发展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生产的组织者, 又是发展的决策者, 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决策的执行者。同样, 领导干部在集团公司感恩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组织作用。感恩文化的建设要由集团公司的每一位领导干部来组织发动, 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 更应该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 履行好岗位职责, 并结合本单位实际, 大力宣传感恩文化, 在宣传、教育、号召群众, 将本单位的感恩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在营造一定的舆论氛围和集中广大职工群众智慧的前提下, 对本单位感恩文化建设的内容预以审定。进而, 感恩文化的贯彻实施更要通过领导来倡导和布置, 所以, 感恩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 不仅反映了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更直接地反映了领导者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因此, 我们说, 领导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组织作用。

2、率先垂范作用

作为企业的骨干, 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程, 从指导思想的确定、奋斗目标的规划、实施步骤的制定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义煤集团目前的感恩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是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每一位领导干部, 都要满怀感恩之心, 多行感恩之事, 从自我做起, 身体力行, 真抓实干,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以满腔的热情来践行感恩文化。我们必须认识到,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每一位职工的注视之下, 都在群众的监督之下, 领导干部的行为就是群众行动的风向和标杆。同时,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 领导干部就是企业的形象, 企业形象的塑造, 首先要从塑造企业领导干部的形象开始。当企业有了良好的形象时, 又会对领导的形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 我们的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身上, 都必须能时刻体现出感恩的精神和意识, 无论何时, 都要以宽广的胸怀, 带领广大职工切实践行企业的感恩文化, 在企业跨越发展中积极发挥好各自应有的作用, 只有这样, 我们的感恩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对感恩文化的认识程度

领导干部对义煤集团感恩文化认识的程度决定着对建设本单位感恩文化的态度和方式, 这必将对本单位感恩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作用。当前, 由于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煤炭企业暂时处于发展的低谷, 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要么悲观于当前的严峻形势, 要么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 对企业的感恩意识薄弱, 对特定时期感恩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足, 没有振作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与企业共患难的勇气, 没有共度难关的思想意识, 这些思想和行为直接会影响本单位职工的情绪, 使得本单位出现萎靡不振, 工作颓废的现象和苗头, 这些问题的存在, 就直接影响集团公司感恩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不利于企业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形成, 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进步。因而作为领导干部, 必须要增强对建设感恩文化的认识意识, 引导和带领职工群众积极投入到感恩文化的建设中去。领导干部的认识有多高, 自觉性就有多强。领导干部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 放眼全局, 立足重点, 从集团公司跨越发展的远景出发, 由浅入深主动地抓好感恩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感恩文化建设既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组织、发动和模范带头作用, 也离不开领导干部对感恩文化的认识程度。当感恩文化建设取得成效时, 又会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力量源泉, 使企业健康发展, 树立企业和领导的良好形象。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 既相互促进, 又和谐统一。我们在推动集团公司感恩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认真把握好领导干部和感恩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真领会集团公司的感恩文化建设的精神, 做好本职工作, 为集团公司感恩文化建设再买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摘要:感恩文化是义煤集团企业文化的主题与核心, 是义煤人集体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是一个永久不变的企业文化主题。本文浅谈了领导干部与感恩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感恩文化训练 篇5

企业感恩文化——心态篇

武汉卡耐基教育培训管理机构

依据现形势下人力资源竞争激烈之严峻

这个课程令参与者从优秀到卓越,让生命质量更完美和谐、让企业更辉煌!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际品牌课程,更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智慧之旅!集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管理学家的智慧结晶。

经过卡耐基封闭式培训,我们的员工不再觉得公司的付出是天经地意,理所当然了,更懂得感恩,更能够理解公司的决策了

 云南省医药公司总经理徐文 

员工的心态是每一家企业必须要去关注的事情,员工参与的这样的训练,最终参与者是企业。

——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卢楚其

员工参加了后,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我觉得团队之间的这种配合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加快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成效。

——武汉天毅商贸有限公司张文馨

此次方案仅供参考,因为本方案更多关注企业的成长,所以可能会根据现场做相应培训项目的调整,以保证企业学员的收获

学员感言:在卡耐基封闭式训练中,对我们都有了很大激励,人生的很多事情

明白的越早越好。我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以及怎样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和定位.我们的教练激情昂然、魅力四射、能力超群。令你更加惊喜的是,他们都很平易近人、友

附件1领导须知及课前下达文件:

★ 公司领导必须足够重视,学员培训期间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进行参与和配合★ 此次培训结果将作为本企业各岗位竟聘的参照条件 ★ 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要求进行授课

★ 开课前须把工作及生活事项转交完毕,培训期间严禁办公及琐事 ★ 培训中有特殊情况,须向组织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能离开

★学员要求:

1、参加课程学员不得迟到,导师有权决定参加者是否可以继续参与此次课程。

2、名额:每次课程均有限额,参加者如在额满后才确定出席,将列作候补名单。如遇有学员缺席或迟到,候补学员将会按名单顺序补上。

3、交通:学员自行安排前往会场。

4、住宿:费用自付,学员自行安排。

5、饮食:以课程所组成的小组为单位,AA制用餐。

6、服饰:穿着舒适型便装,同时可以自备外套,女士禁穿高跟鞋,禁戴贵重饰品入场。

7、在特训营内严禁录音、录像。

8、毕业礼:课程结束当日举办毕业庆典活动。

培训回执表 ★

我司(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 人报名参加联 系 人: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邮箱:付款金额:________________元

地点:湖北·武汉·武昌·阅马场云鹤大厦3楼

咨询电话:027-88393559传真:027-88393611

感恩文化建设 篇6

当“黄香暖席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毛主席邀请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为妈妈洗脚”、“居里夫人给自己的小学老师欧班寄去机票,请她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等一个个动人的感恩故事,出现在一堂又一堂感恩演讲中时,座下听众无不潸然泪下。这就是当今中国感恩教育的成功之处。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文化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说,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为温暖的一部分,亦是其中最有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部分。此言不谬。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还有“漂母的一饭之恩”、“钟子期的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 、“重恩义,富贵不移”等,无不体现着温暖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感恩词》更是读来朗朗上口:“让我们以至诚的心来感恩:感谢天地滋养万物,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感谢一切付出的人,感恩的心永无止尽!”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内容丰富,个性鲜明,情感强烈,极具民族特色。这种体现在感恩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段话是说,感恩始于孝也终于孝。元代的《二十四孝》记述了自上古至宋代24位孝子的故事,有虞舜“孝感动天”、老莱子“戏彩娱亲”、郯子“鹿乳奉亲”、仲由“百里负米”、曾参“啮指痛心”、闵损“芦衣顺母”、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是感恩文化的精华所在。

感恩文化,是指由感恩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思想价值体系、身体行为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制度、物质产品。就其文化层次而论,有学者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六个组成部分,即:尊祖敬宗、孝顺父母、爱悌同胞、敬畏天地、忠君爱国和尊重师友。在感恩的形式上,中华民族也有独特之处,那就是以祭祖活动作为最重要的外在展现形式。比如,清明扫墓祭祖,便是表达怀念感恩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有一个乾隆报恩的故事,既是这种感恩方式的集中体现,又是大胆突破陈腐陋规的典范。乾隆童年时代康熙还活着,并且非常喜欢他,于是康熙便安排自己的两个妃子,悫惠和惇怡负责抚育照顾他,乾隆即位后,知恩图报,对这两个奶奶非常孝顺,分别封她们为皇贵妃,并且下谕旨,为这两位皇贵妃另建园寝。在清朝,皇贵妃死后并没有单独建园寝的先例,当乾隆打算为这两位皇贵妃建园寝时,曾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认为乾隆破坏祖制,是大逆不道,但是乾隆硬是顶着压力,力排众议,不仅修改了祖制,从自己即位不久便开始修建,还给了两位贵妃死后最大的哀荣。这是当锦衣玉食已经无法完全表达乾隆的感恩之心时,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来缓解他的思亲之情。这个故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乾隆为了感恩,敢于挑战祖宗定下的规矩,打破旧的框框限制。这也给我们今天的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借鉴。

学校感恩文化的内涵及形成机制 篇7

1996年, 我在学校办学实践中提出“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校从1997年就开展感恩教育。在十几年的办学实践中, 学校不仅在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策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同时感恩也逐步衍生为一种学校文化。本文结合我校的感恩教育实践, 初步探讨学校感恩文化的内涵及形成机制, 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校的感恩文化建设, 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的感恩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学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对于学校感恩文化, 我们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并没有发现相关的明确定义, 但有关学校文化的文献资料特别丰富。虽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校文化发表的相关专著和论文不计其数, 但到目前为止, 对学校文化尚无一个确切而又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为学校内部成员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具体说来, 学校文化应该是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 是师生的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包括以师生的价值观为主导的学校精神、风气、制度、行为和环境等要素, 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办学品位和特色追求的积累与总结。

学校主体对学校文化的理论认识如何, 积极性、主动性如何, 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性, 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厚度与宽度。决策者的价值观、信念、理想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校长, 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因此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1996年, 在结合多年办学实践经验和对素质教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我提出了“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希望通过人文教育, 培养具有一定人文修养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具体来说,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 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 求真务实的精神, 爱国报国之心, 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具备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甚至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 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同时还具有自主发展、自我激励的成就动机和具备一种乐观向上, 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为了达成上述培养目标, 学校就要全方位地构建符合“人文见长”教育理念的现代学校文化体系,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校园人文氛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除了主渠道的德育渗透贯穿在学科教育全过程中之外, 也需要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 也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养份和积极因素。而感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 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非常好的载体。

关于感恩, 国内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综合各种不同观点, 我们认为感恩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 对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自然、社会和他人所抱有的一种由衷的认可和希望回报的内心状态或行为表现。感恩不仅仅包括感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国家的护卫之恩, 感老师的教导之恩, 感同学朋友及他人的帮助之恩, 还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待人做事时要学会宽容、学会关爱, 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由此看出, 感恩不仅是简单的报恩, 也不仅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和态度, 更是一种积极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自尊意识, 是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美好精神境界, 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当然, 这里所说的感恩, 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 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 不是离开原则不分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 而是一种在坚持原则、人格独立前提下的孝敬父母、尊重前辈、报答恩人、承担责任、坚守正义与人道。

基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深刻思考和对感恩的理解, 2001年9月1日, 我以“常怀感激之心”为题作了开学致辞, 提出“常怀感激之心”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感恩情怀,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高尚的道德修养, 是一种值得弘扬的人文精神。“常怀感激之心”的提出既是我校前几年实施“爱心工程”系列活动深入的自然产物和总结, 也是以后演化成学校感恩文化的基础。

2003年, 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七中人的精神和形象”的讨论, 学生自发地把“常怀感激之心”作为七中人的校园精神之一。团委和学联召开学生代表大会, 通过表决, 就此形成了决议。说明感恩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道德修养在我校不断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2005年, 出于文化立校的考虑, 学校从制度层面上设立八大校园节日 (狂欢节、体育节、感恩节、科技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艺术节) , 其中“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班主任节”是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个节日集中地营造了学校感恩文化氛围, 为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报恩搭建了平台。八大校园文化节日的确立, 是学校的感恩教育演化为学校感恩文化一个重要里程碑。

结合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以及我校感恩教育的实践, 我们认为学校感恩文化, 主要是指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通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生活于校园中的在校学生, 使学生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懂得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 感恩祖国社会, 感恩他人, 感恩自然, 学会承担责任, 学会宽容, 懂得珍爱生命等, 从而形成独特的知恩、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应是一种基于人自身需要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意味着平等与尊重、服务与回报、付出与牺牲, 是一种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日常精神, 是透过行动和机制的情怀实践和价值实现, 其核心是价值观。而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一种美德,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由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参与, 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校感恩文化在本质上是学校师生在精神层面上对感恩价值观的认同。

二、学校感恩文化形成的机制

(一) 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感恩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文化的形成跟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相关, 学校的办学理念或追求的培养目标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学校文化特色。我校倡导“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在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培养具有“平民本色, 精英气质”的学生。平民的特征多表现为艰苦朴素、勤奋刻苦、谦逊诚实、纯朴善良、知恩图报等。“精英气质”是一个人责任意识、人文精神、科学素质、个性修养的综合体现。诚如在前面所述, 为了达成上述培养目标, 学校就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学校文化。而学校感恩文化的形成既是学校落实人文办学理念的必经选择, 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创建的结果。因此, 可以说学校的人文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学校感恩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 感恩教育是学校感恩文化形成的有效载体

一个学校感恩文化的形成, 仅有人文的办学理念还不够, 还需要扎实有效的感恩教育。总结起来, 我校成功的感恩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感恩教育目标明确

我校感恩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和感恩施报的情怀, 而且还教育学生学会施恩不图报, 能用正确的感恩观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进而提升学生的感恩境界。

2. 感恩教育主要内容清晰

感恩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识恩教育、报恩教育和施恩教育。识恩教育, 即引导学生学会识恩、知恩, 主要帮助学生明了身边的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帮助和眷顾, 帮助他们走出“狭小自我”, 更好地审视自己, 发愤图强, 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和社会。报恩教育, 即引导学生知恩图报, 主要让学生知道, 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 都是报恩的表现。感恩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对一、点对点、事对事的报答上, 而应该将这份感恩之心放大到感谢整个社会, 树立自觉为他人付出的责任意识。施恩不图报教育, 主要让学生明白, 施恩不图报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 是感恩意识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 还应当抱着宽容的、慈悲的心态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 感恩教育活动途径多样

(1) 实施“爱心工程”, 培养学生的爱心。学校把培养学生的爱心作为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截至目前, 学校已开展的爱心援助活动有“情系大别山, 爱心献老区”助学活动;“用我勤劳双手, 捧出爱心一片”的勤工捐款活动;“尊老助残尽义务, 奉献爱心在社区”爱心志愿者活动等。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体验了自身价值, 也感受了施恩的愉悦和快乐。

(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1999年始至今, 我校每届新高三学生都在暑假中分成几十个小组, 从课堂走向社会, 到莘庄镇、七宝镇等街道、居委会挂职锻炼, 体会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 他们帮助社区进行专题调查研究, 服务社区居民, 在一件件具体琐碎的工作中了解社会实情、体察人生百味, 思考人生的价值, 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一份力量, 报恩于社会。

(3) 开发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了一系列感恩课程如《走近经典, 体验感恩》主题班会系列;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增加“感恩父母”、“护蛋行动”等感恩教育的专题和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父母、老师的艰辛, 从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4)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 也是感恩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学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 学校借助二期课改校本化的契机, 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隐性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提示和讲解, 从而达到在学科教育中有机地、不露痕迹地进行渗透感恩思想的目的。

(5) 在学生自主管理中实施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外, 还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学校为学生搭建充分的舞台, 将学生社团作为自主管理的组织保障, 创设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环境, 由学生会承办学校体育节、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讨论修改和奖学金制度的修订等, 在自主管理中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4. 感恩教育保障机制健全

(1) 设立专职机构———爱心教育办公室

爱心教育是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成立了爱心教育办公室和爱心帮困基金理事会专门机构, 由专人负责爱心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负责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与审核。近几年来, 学校爱心教育的范围除了帮助本校贫困家庭的学生外, 还帮助安徽金寨关庙中学、井冈山新城镇中心小学等贫困学生, 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有组织的爱心助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感恩意识, 也为爱心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 制度层面上设立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

2005年, 出于文化立校的考虑, 学校从制度层面上设立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3月份的狂欢节中, 有“感恩情怀, 与爱同行”活动板块, 有爱心跳蚤市场, 有“感恩之心饕餮宴”等内容, 让学生在狂欢减压、活跃身心的同时也不忘记感恩;5月份的“感恩节”以祖国、学校、老师、同学、亲友、大自然等为感恩对象, 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系列活动;9月份的“爱生节”, 教师们分别与各班五类困难学生结对, 走访学生家庭, 送去关爱, 以实际行动感恩社会;11月份的“班主任节”, 每班每位学生给班主任写一句话, 制成心愿礼包送给班主任;学生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上述四个节日成为校园主题文化节日中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

(3)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激励机制

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投入, 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感恩活动不仅是落实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 也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抓手。因此, 学校制定了各种德育奖励方案。

教师层面, 学校坚持每三年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七宝中学十佳德育工作者、十佳青年教师、十佳树人奖”的评选, 对获奖老师进行重奖。同时学校积极借助市、区德育室和教育局等组织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金奖班主任”评选等契机, 大力鼓励表彰德育工作成效突出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 以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学生层面, 学校每个学期末对那些班风正、班级德育工作突出、感恩教育活动积极的班级授予“三星级”班集体, 同时在学生中设置“校园十佳学生”、“金爱心个人”等奖项, 以鼓励学生的感恩行为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与品质。

5. 感恩教育实效明显

学校感恩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感恩教育, 我校的感恩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这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遵循教育规律是分不开的。在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各种感恩活动, 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每一项活动都注重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从而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

正是我校“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和连续多年感恩教育持续有效的深入开展, 感恩的意识和爱心才逐步深入每个学生和教师的心中, 感恩的行为才成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态, 感恩才逐步衍生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当然,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创新, 学校的感恩文化也会逐步注入新的内涵和生机。

摘要:在十几年办学实践中, 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感恩教育方面的经验, 并由此衍生为学校感恩文化。本文将探讨学校感恩文化的内涵及形成机制, 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感恩文化建设。

关键词:学校文化,感恩文化,内涵,机制

参考文献

[1]倪忠.试论校园文化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91.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2005, (5) :14.

感恩文化建设 篇8

大学感恩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感恩的历史沉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 并以潜移默化的“能动”方式形成的一致价值判断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大学感恩文化包括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所谓感恩文化内循环是利用校园各种载体和平台培养感恩意识, 提倡感恩行为, 经过不断积累形成感恩文化的循环, 时刻影响着师生, 它体现了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谓感恩文化外循环是社会与学校、师生“互动”中影响大学感恩文化, 经过时间沉淀, 成为大学感恩文化的一部分, 它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大学感恩文化将感恩融入大学文化予以建设, 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 以文化的传承推进师生感恩知行观的提升, 有助于强调责任意识, 注重养成教育, 增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二、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与参与

我们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及老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涵盖理、工、文、经、艺术五大类, 共发放问卷300份, 其中学生问卷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教师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100%。问卷是对师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调查。

1. 高校师生对感恩的认知。

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 98.2%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感恩意识, 说明大学师生已具备正确的感恩认知, 对于他人、学校、社会、国家的付出能够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和报恩冲动。

2. 大学师生对感恩的参与。

(1) 大学生对报恩行为的认识有偏差, 报恩方式较为单一。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会向父母表示感谢”, 86%的学生“在教师节或者在日常生活中, 向老师表达过谢意”, 78%的学生帮助过朋友, 92%的同学曾参与捐款、捐血, 84%的学生曾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或环境保护工作。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感恩行为, 他们认识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并开始身体力行感恩图报。但调查也表明:76%的学生同意向父母报恩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 54%的学生同意“现在能力所限还不能报恩”, 72%的学生同意“因害羞或者胆怯, 经常不愿表达内心感激之情”, 75%的学生同意“等功成名就后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这说明他们认为报恩只是物质上的回报, 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 (2) 大学教师对于学生报恩行为的影响略显不足, 缺乏情感引导。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教师的各项感恩行为数据都远高于学生, 感恩形式也丰富, 但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 更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学生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俗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方能信其道”。在大学生的情感调查部分显示:虽然有72%的学生与教师谈过心, 但只有41%的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 这会降低教师对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三、大学感恩文化建设思考

1. 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的建设思考。

(1) 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长期规划, 建立师生的感恩闭环。感恩教育, 不仅要开展主题活动, 还要渗透进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形成全校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 学校制定培养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制度, 针对大学的迎新季、成长季和毕业季开展感恩教育, 利用仪式教育与日常教育营造感恩氛围;另一方面, 学校总结感恩教育的阶段性特点, 针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进, 经过时间的沉淀, 形成大学感恩文化, 使之在稳定中发展, 在发展中优化。学生怀着感恩之心报答老师和学校, 学校和老师带着感恩之心教育学生, 逐步形成师生的感恩闭环。 (2) 将感恩教育与校训精神结合, 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将校训精神融入感恩文化建设, 有三种实现途径:其一, 开设校友讲堂, 将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的校友请回学校讲述校训精神以及他们与学校的故事, 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其二, 开展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其三, 推行高年级学生的“同辈导师”制度。 (3) 因人、因材、因时开展有针对性地感恩教育。实施这一策略要把握三个方面:其一, 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其二, 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有感恩认知水平;其三, 考虑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

2. 大学感恩文化外循环的建设思考。

(1) 与社会联动, 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在与社会的联动过程中, “学”与“做”同样重要。一方面, 教师可以选取国家主流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感恩事迹和人物, 比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评选作为教学资源开展讨论、演讲与采访等系列感恩教育。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加“携爱进社区”“环保节能从我做起”等志愿服务和环保行动, 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为自然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施恩、报恩。 (2) 把握时代脉搏, 创建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在互联网时代, 可从“引”、“领”两方面建设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一方面, 建设志愿服务家园和环保家园等主页, 让大学生在网络上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提供服务、保护环境, 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 教师可在大学生“扎堆”的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主页, 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身边人物, 贯彻感恩教育的理念及时撰写日志、心情或微博等, 以朴实的话语表达做人的道理,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教学效果。 (3) 同家长互动, 建立感恩教育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只有与家长联动起来, 形成合力,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首先, 利用家访、电话、家长学校、书信等方式与家长“双向沟通”———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 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其次, 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家长既是聆听者也是参与者, 可以请家长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对感恩的理解, 或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感恩行动。最后, 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感恩行为, 与家长联动教学, 共同见证学生的品德提升。

摘要:感恩教育与大学文化的融合, 形成有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 本文以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和参与调研中, 从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文化,双向沟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立德树人”系列·第三辑)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岳春峰.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孙庆珠.高校文化概论[M].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4]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 (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感恩节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篇9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 在这个国家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人, 他们也都带来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着各自民族的节日, 如欧洲后裔会在每年的12月25日 (公历) 欢度圣诞节, 华裔则会在每年的1月1日 (农历) 欢度春节,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而每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人, 在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 又有一个共同庆祝的节日——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作为美国的法定节日, 这个节日伴随着美国国家而生, 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 现如今, 感恩节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美利坚民族活态的无形文化遗产, 更是美国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 这个节日对美国人而言, 意义重大。探讨和研究感恩节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恩节, 还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入的认识美国的文化。

1. 研究现状

国外很早就对感恩节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关注感恩节文化内涵的研究, 感恩节是美国人的传统节日,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陕认为, 感恩节的文化内涵或许是我们身在其中其言不畅, 当我们体验到这一外来节日的时候, 我们忽然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有了一个全新视角的体验, 口味的一个调整或者调试得到的是一个身心的一个洗礼。杨佳丽在其《美国感恩节背后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中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感恩节的文化内涵, 不仅探讨了感恩节的历史意义, 也研究了感恩节的现实意义, 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感恩节的变迁。王崟屾在其《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中指出, 传承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习俗, 传承的是民族精神。

2. 节日的文化传承

2.1 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传统节日是人类社会各族群传承下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显性文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 节日已经成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 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有助于揭示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境况。由此可见, 节日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 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民族节日具有强化族群文化认同感的功能, 而节庆活动能够更好地增进民族情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在群体道德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节日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延续, 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能够体现出民族意识, 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构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使族群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其二, 节日是在以一种“文化再生产”的方式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节日是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发在同一时间以同种仪式来共同经历的一个盛大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 节日文化正在以“再生产”的方式不断演进,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当下, 节日正在成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人文资源;其三, 节日是民族文化历时传承和共时传播的重要媒介, 节日在形式和内容上除了在文化上具有鲜明的传承性特征外, 还在一定区域和族群内, 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维系着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而且在异文化区域传承过程中, 也能够起到强大的影响力, 即通过扩大节日文化的受众群体, 能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使节日文化内涵得以丰富。

2.2 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

节日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展现, 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这也是建设本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普遍持久且极为重要的现实途径, 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从国家层面为节日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在最初并没有固定的日期, 美国独立后, 节日的举行和庆祝都是美国各州自主决定的, 而且各州的决定常常都是临时做出的, 感恩节作为一个美国全国性节日是在南北战争期间, 由林肯总统宣布的, 直到1941年, 美国国会正式将感恩节定为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被列为法定假日在美国得以确立, 加拿大的感恩节虽然也是全国性的节日但是感恩节的日期与美国并不相同, 加拿大议会于1957年正式将感恩节定为每年的10月第二个星期一。

将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节日是民族生命意识和生活智慧的集中反映, 是历代民众继承和发展的文化样式, 节日既是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 也是生活节奏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 更是民众精神信仰、伦理关系、民俗习惯传承的文化基础。从节日活动本身来看, 它也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并注入时代的元素和内容, 现如今, 节日文化也成为了打造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美国感恩节的变迁

3.1 感恩节的起源

感恩节的由来与美国历史的发端是联系在一起的, 都是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 这些移民原是英国本土的清教徒, 因不满意于英国教会实行的宗教改革, 而遭到英王的政治镇压以及英国教会的宗教迫害, 最终逃离英国本土。事情发生在1620年9月, 一搜名为“五月花”号的船满载着102名不堪忍受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驶向了大西洋的彼岸, 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 自由地生活, 当他们到达美洲后, 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了他们一些生活必需品, 并教会他们如何狩猎、种植玉米, 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 移民们获得了丰收, 按照宗教传统习俗, 移民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 同时决定感谢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 并邀请他们一同来参加这个欢庆丰收的节日[5]。

节日举行的时间是在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 这一天的黎明, 清教徒们鸣放礼炮, 然后列队走进一个宣讲教义的屋子里, 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自己的谢意, 接着又点着篝火, 正式举行盛大宴会, 并将猎获的火鸡制成了美味佳肴来款待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 随后的两天又举行了赛跑、摔跤、跳舞等活动, 清教徒们与印第安人一起围着篝火, 边吃边聊, 载歌载舞, 一直持续了三天, 节日庆祝才结束, 节日中的很多庆祝方式都被传承下来, 至今美国民众还乐于采用传统的庆祝方式来庆祝感恩节。

3.2 感恩节的发展

感恩节自诞生之日起, 经历了漫长的额发展过程, 直到1941年, 美国国会正式将感恩节定为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被列为法定假日在美国得以确立,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感恩节。感恩节诞生后, 美国各州多是自发举行节日, 第一个全国性感恩节是在1777年, 在当时大陆会议颁布的法令中, 有一项明确规定13各殖民地要在这这一年共同庆祝感恩节, 为的是庆贺他们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击败了强大的英军。

然而, 这次庆祝之后, 各州又开始各自举行感恩节, 直到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 当时一个名为哈勒的记者决心筹办一个全国性的感恩节, 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节日让整个国家团结起来, 早日结束内战, 哈勒的这一倡议得到了林肯总统的认可, 林肯也认为一个全国性感恩节的举办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在葛底斯堡大捷后不久, 也就是1863年11月, 林肯总统正式宣布将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位感恩节, 1941年, 美国国会正式将感恩节列为法定假日, 感恩节也成为了美国民众集体欢度的盛大节日。感恩节的主旨是家庭, 每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人在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都会参与到节日庆祝中, 感受节日的氛围, 在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生活中, 感恩节更是受到了普遍欢迎, 在这一天完全可以放松下来, 与亲人团聚, 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4. 感恩节文化内涵探析

4.1 地域共性与地区差异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在风俗习惯上比较一致, 主要体现在食俗和活动上, 食俗主要是吃烤火鸡和南瓜饼。感恩节和中国的春节类似, 就是在节日的当天, 不论有多忙, 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共同享受节日的晚餐, 以美国为例, 美国人对感恩节当天的晚宴尤为重视, 他们认为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 事物必须丰盛, 火鸡和南瓜饼是必备的主食, 食物体现出了传统特色, 火鸡作为传统主菜, 会在火鸡肚子里装满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物, 都是整只烤出。餐后会做一些传统游戏, 如唱歌跳舞、各种比赛等, 其中比较具有节日特色的游戏有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等。现代美国人过感恩节, 还会以家庭为单位驱车到乡间郊游, 再或者就是乘飞机到更远处去, 人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普利茅斯港, 因为在这里能够看到仿制的“五月花”号船和移民村。此外, 美国白宫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赦免火鸡”的仪式, 例如11月26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带着他的两个女儿, 在白宫赦免了一只名叫“芝士”的火鸡, 而美国民众则会在感恩节期间进行疯狂购物, 血拼“黑色星期五”。

感恩节也存在地区性差异, 美国的感恩节与宗教有关, 缅怀清教徒前辈, 而加拿大的感恩节则是无关宗教的欢庆节日, 主要是庆祝丰收, 由于加拿大纬度较高, 谷物成熟较早, 感恩节的时间也比美国早。感恩节虽然为各国家的人所熟知,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股“感恩节热”现象, 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乐于去过感恩节, 如英法等欧洲国家, 他们几乎不过感恩节。

4.2 感恩节背后的民族文化传承

感恩节就其意义以及庆祝方式来看, 从诞生之日起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作为一个家庭节日, 无论是市镇, 还是乡村, 在感恩节这一天, 大人、小孩、老人都会回到家中, 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一节日, 即便不能回家也要向家里打电话, 分享感恩节发生的事情, 家庭团聚这一主题就是感恩节的社会意义所在。几百年来, 感恩节文化世代相传, 人们用不变的庆祝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上天的感恩之情, 感恩节的发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这充分表明在现代社会中, 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感恩, 换言之, 感恩节背后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结论

传统节日是人类社会各族群传承下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显性文化现象, 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全球化背景下,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作为美国的传统节日, 感恩节虽然经历了百年的变迁, 但是其民族文化的内涵始终没有变, 而且美国还从国家层面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人文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使得感恩节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杨家丽.美国感恩节背后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 , 2011, 10 (3) :44-45.

[2]董晶晶.从《走遍美国》透视美国的感恩文化[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3, 11 (5) :79-80.

感恩文化建设 篇10

高校是知识传承的主要场所, 也是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机构, 是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机构, 高校发展对经济、文化、政治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能够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和谐校园文化, 是和谐文化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和谐理念指导下, 实现学生、教师、校园环境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首先, 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 严谨规范,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 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精神生活, 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追求的目标是真、善、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是文化和谐的重要标志。二者是互补的, 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完善的人类活动。其次, 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各种和谐因素要求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知识, 注重同学之间平等、合作、友好的关系, 注意课堂纪律和秩序, 尊重而不是漠视教师的劳动成果, 还要注重保护校园环境、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校园建筑等;更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校园不仅仅是指校园内部的和谐, 还包括校际和谐, 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

二、高校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必要途径

1. 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意识并不是天生具备的, 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施恩的人文教育。开展感恩教育, 倡导和谐文化, 让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必修课, 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精神与道德的支撑, 从而使社会沿着健康、向上、充满爱心的方向发展。

2. 感恩教育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首先, 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和谐的和谐理念。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的人文教育。感恩, 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 对高校大学生来讲, 它不仅是一种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及责任意识, 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 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 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感恩教育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思考, 有利于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克服很多高校重视科学精神, 漠视或者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其次, 感恩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各种和谐因素的形成。 (1) 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学生心怀感激, 会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一切, 看到高校扩招确实加大了自身的就业压力, 但同时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 包括自己拥有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心怀感激, 学生可以平静、从容地应对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挑战, 而不是自暴自弃, 渐渐沉沦。心怀感激, 可以使学生实现自己身心和谐发展。 (2) 感恩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和校园环境的和谐。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感谢学校给自己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 会珍惜花草树木、建筑、图书等。心怀感激, 会让学生在践踏每一寸草坪、摘每一朵花时, 考虑到园丁的辛勤劳作。心存感激, 会使学生在随地吐每口痰、随手乱扔每一片纸屑时, 考虑到对环境的污染。 (3) 感恩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和校园环境与社会的和谐。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一位学生不仅应当向有恩之人感恩, 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升, 把感恩情怀加之于全社会。学生对社会、对政府、对党所制定的政策、所提供的学习、生活条件、所创造的良好的社会舆论、社会氛围、自由的发展环境心存感激, 并且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具体行动, 回馈社会, 为社会添砖加瓦, 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感恩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感恩教育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感恩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

1. 感恩教育要适度、不能为了感恩而感恩

我们目前确实存在着感恩意识匮乏的现象。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切忌感恩教育过分扩大化, 要注意感恩教育的度。学生不能因为感恩, 而对老师言听计从, 完全丧失了自主性和个性;教师不能因为感恩, 就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听之任之, 自由放任, 学生和教师不能因为要对管理部门感恩就盲目服从任何管理, 而不管其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 进而助长了管理部门的官僚化习气。感恩是在保持人格独立自由基础上发自内心的感恩。

2. 感恩教育要融入教学管理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 从实践方面引导学生施恩。不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 将感恩教育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 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求学的路上不忘感恩, 在成长的进步中牢记报恩。

3. 感恩教育要借助有效的载体, 注重实效性, 强调科学性, 避免形式化

当前, 感恩教育在各高校轰轰烈烈地展开, 不少高校开展了观一部感恩片、开一次感恩会、唱一首感恩歌、打一个感恩电话、写一封感恩信、捕捉一个感恩瞬间、传一颗感恩心、说出你最感动的事、评选感动大家的人物、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必要的, 开展活动时, 一定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性, 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 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避免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感恩教育不是搞活动,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真正起到实效, 发挥长期的作用。我们应当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德育体系、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断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真正使感恩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推动力。

四、结语

源头在高山之上的泉水, 才有成为大江的可能;根系在厚土之下的树木, 才有挺拔参天的希望;成长在感恩之中的青年, 才有把握未来的力量。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感恩不是一种义务, 而是一种让心灵获得满足的享受,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播一粒“感恩”种, 孕一朵“报恩”花, 结一颗“施恩”果, 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芽迸发出真正的光华, 用心, 去找一个切入点!

参考文献

[1]陈丽, 曲洪志.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7) .

[2]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

[3]李晓杰.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

[4]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 2006, (7) .

[5]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 2007, (1) .

感恩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感恩文化;儿童情趣;创建策略;理性思考;润泽生命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6-04

学校传统的感恩教育存在“小大人”现象,缺乏儿童自己的情趣。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多以成人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来取代儿童的体验,代替儿童的思考,甚至抢夺了儿童的话语权。这样的感恩教育无疑会呈现出“成人腔”、“说教式”、“单一化”的弊端,停留在浅表、低效的阶段。真正内化到思想、外化于行为的成功感恩教育是学校迫切需要的,是社会真诚呼唤的。以感恩为主题创建学校文化,无疑会成为育人的无形、强大的动力。而小学感恩文化的创建必然要基于儿童视角,用富有“儿童情趣”的感恩文化来润泽儿童的生命。

一、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重点策略

1.儿童感恩环境文化显童趣

通过环境渗透的教育往往是富有影响力的教育,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又常常是最能入脑入心的教育。学校环境中体现儿童感恩文化即是让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美的熏陶、艺术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感恩的氛围和文明的传承。

在校园文化整体的打造上,我们力争凸显感恩教育的特色,让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滋润。例如,我校的标志性景点:假山喷泉,它围绕“感恩”校园的创设,上方假山上一滴滴清亮的水滴滴落,而下方对应的泉眼里则喷涌出汩汩的泉水,其寓意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我校大门左侧的草坪上,石雕的校标即大脚丫的造型布置其中,它巧妙地阐释了学校“脚踏实地”的办学精神,告诉学生要脚踏实地,有所作为,回报社会。更具特色的是学校的主题文化墙,在楼梯、大厅、过道等区域,分别以卡车、蘑菇、书、树等激发儿童兴趣的不同造型,以百科知识、感恩小故事、儿童文学、诗词鉴赏、艺术、行为规范等为内容,让学校整体的环境文化以感恩教育为主线,使学生在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除了硬环境的创建,学校的软环境如校报期刊、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也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感恩的氛围。学生以此为平台,交流自己创作的感恩诗歌,搜集到的感恩警句、名篇、美文,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感恩故事。在校刊、网站上,在学校红领巾广播里,我们领略到学生自己创作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感恩连环画,一首首淳朴简约的感恩小诗,一篇篇充满感恩情怀的美文佳作。学生在自己创建的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氛围中,受到感恩精神的熏陶,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在班级个性化环境的布置上,结合小班化教育,各班设立了班级名片、红领巾角、阅读墙、作业展示区等专属区域,力求体现我校感恩教育特色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感恩文化的创建者。如班级名片,由各班师生共同设计,内容包括全班成员的全家福、班主任寄语、公开征集的班级座右铭等,突出了各班的特点,集“个性化、动态化、童趣化、学习化”于一体,创设的是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的是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

2.儿童感恩活动文化重童情

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感悟爱的伟大,逐步懂得关爱他人,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开展了“小我”走向“大爱”、“同心圆放大”等十个方面注重童情的感恩系列活动:一是感恩父母。有计划地开展“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如举行“感恩父母恩”主题会,体验“一日护蛋”、“今天我当家”等活动。二是感恩老师。如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撰写日记;酌情开展“我是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主动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三是感恩同学。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帮助、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如开展“牵手求学路”征文比赛、“资助困难生”、“交友结对”等活动。四是感恩“四老”。如“听爷奶讲过去的事情”主题活动,“我教婆婆打电脑”、“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五是感恩解放军。假日雏鹰小队开展走进军营活动,参加军训,体验军人纪律严明、吃苦耐劳等。六是感恩警察。“国际警察日”举办“感恩警察”画展,请交警叔叔亲临学校,现场教给学生停止、直行、左转弯等一些简单的指挥手势,让小朋友们更直观地理解交警的奉献精神。七是感恩普通劳动者。如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为普通劳动者(协警员、保洁员、保安、城市建设者等)送茶水、“争当迎青奥地铁文明引导志愿者”等活动。八是感恩大自然。如“走进世界自然遗产”、“我的动植物名片”、“爱鸟护蛙”宣传周活动等,体验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物质“营养”的同时也懂得保护环境。九是感恩祖国。如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成立“渡江班”,了解南京解放历史;再如清明祭扫雨花台烈士墓、平时“争做光荣的升旗手”等。十是感恩挫折。开展“失败是成功之母”、“错点变亮点”、“耐挫助我成长”等活动。

我们还将感恩活动与节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陶冶学生的感恩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校通过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恩惠,才能信奉我们所说的“感恩”文化,才能积淀感恩的情怀。

3.儿童感恩课程文化润童心

(1)学科渗透。道德学习的核心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这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以巨大的空间。我校十分注重在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给予学生人文的影响,使之形成强大的感恩内化力量。这体现了我校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2)社团引领。感恩校园文化的构建和生成离不开繁荣的社团文化这一环节。学校成立的环境爱好者协会、敬老社、春蕾诗社、雏鹰假日小队、小脚丫画社、红领巾广播电台、渡江班、手语社等,丰富了学校“快乐周三”的社团活动课程,实践和诠释了学校的感恩办学理念与学校文化。如“环境爱好者协会”的学生们主动去搜集废旧电池;了解电池给土壤、水质带来的危害;绘制连环画、制作环境保护小报;为社区去除牛皮癣、靓化环境等。该社的学生本着“爱我环境,护我自然,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社团宗旨,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对地球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爱护已经成为环境爱好者协会全体社员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感恩自然所赋予的一切,倾其所能予以保护和回报已经是每个环境爱好者协会成员内在的感恩品质和外化的感恩行动。

(3)读物陶冶。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注意积累学生中产生的亮点,将各项活动的成果汇编成“闪光的足迹——我的感恩生活图文集”,以校本课程读物的形式为儿童“感恩”文化添砖加瓦。读本中包括典故、古诗、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心得体会、我的感恩故事、感恩书信、歌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书画作品、演讲稿、连环画、活动剪影等。感恩读物记载着来自本校学生的感恩事迹,在学生手中传阅,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思想,滋润童心。

4.儿童感恩制度文化守童规

我们将感恩文化的创建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相结合。例如,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渡江胜利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并在校园内创设了“感恩日”活动,既丰富了节庆日活动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还优化了学校的制度建设。

儿童的感恩行为需要由他们自己制定的相应制度去引领与规范。我们引导师生参与对学校原有的“学生一日常规”、“师德基本要求”、“班级公约”等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并在这些“行为契约”的实践过程中先后建立了“感恩标兵”、“班级感恩之星”、“师德楷模”等评比制度。我们还通过少先队开展的“雏鹰争章(孝顺章、尊师章、助人章等)”激励感恩行动;通过班校“感恩之星”和“感恩标兵”的评选,通过口评、书面评价以及简表式的自评与他评,将学校的感恩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相结合,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这些做法,既使得学校感恩制度文化建设更趋完善,又为学校感恩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学生们遵守童规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5.儿童感恩精神文化铸童魂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文化是创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学校成员在思维方式、精神风范、价值观念方面的深层表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支配力量。我校的校训是“上善若水 阅江风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指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不要求回报;“阅江风范”旨在表明阅小师生以学校发展为己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积极向上,力争达到理想境界。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我校以“善行感恩”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旨在培养出一代拥感恩之心、学感恩之能、施感恩之行的新时代儿童。我校用感恩的精神文化去唤醒每位儿童的沉睡潜能,去打造每位儿童的精神支柱,使每一位生活在学校的儿童在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真善美及其生活的意义,去获取个性化的精神感受。而这里的真实体验场景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报恩池”,也可能是一次感人至深的感恩现场演讲,还可能是比赛场上竞争对手投来的赞许目光……有了学校的感恩精神文化的引领,就有了这些真实体验的场景,这样的精神体验必然包含着对体验者的道德思考,以及与他人的对话,包含着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和良知的选择。于是,儿童的感恩精神文化便应运而生,它浸润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们切身感受到“感恩”的价值,就会将其当作自己的信仰,铸就自身的灵魂。

6.儿童感恩行为文化显童真

当感恩被学生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时,就会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而显现为群体的行为,就会逐渐成为儿童感恩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最终确立新的行为准则或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基本的规范要求。而规范的行为必须在某种制度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反复磨炼、长期积淀才得以形成。

我们注重加强学生行为的建设,狠抓习惯的养成。在原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基础上与学生制定“行为细则”,约定以实践行为感恩身边的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为了激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开展了“感恩标兵”、“班级感恩之星”评比。我们在教学楼一楼大厅设立了“感恩墙”,学生生活中点滴需要感恩的事都可以以“感恩丝语”的形式出现在“感恩墙”上,学生自主管理,及时更新。感恩丝语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上的“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等。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广播站、宣传栏的舆论宣传作用,宣传孩子们自己的感恩行为故事、记录孩子们思想进步的历程。学生在感恩氛围的熏陶之下,自觉地践行感恩,以施感恩之行、学感恩之能为荣。以上这些以自我教育为主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品质风貌及感恩层次,富有童真的感恩行为文化得以不断积淀。

二、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理性思考

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策略探索,引发了我们的深刻反思:

1.由浅入深,变“老师浅灌”为“儿童自主深情体验”

回顾过去的感恩教育,仅仅靠“品社”课上教师“一言堂”、“大满灌”的单一教学手段,那种传统的“浮、浅”感恩灌输收效甚微。如今,学校的儿童感恩以感恩教育为载体,认真部署,精心安排;以“感恩”为主线,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活动,学校为他们提供感恩文化活动的舞台,给他们搭建感恩文化生成的平台,让他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他们对感恩有了更新、更真、更深、更广的认识。就这样,儿童情致与趣味在儿童感恩文化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儿童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充满童真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感恩,在自主深情的体验中,感恩素养得到了滋润、丰富和提升,进而成为生成道德认识的强大动力。

2.由小到大,从“小我谢亲”到“大爱内化导行报恩”

我校的儿童感恩文化创建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的大爱观。大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又需要感恩的滋养。但是随着信息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价值观滋长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混杂其中。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鲜明地倡导学生的感恩行动应以“报国为民、公益式”的感恩逐步取代单纯以“血缘、互惠”为基础的感恩,向着“大爱”的方向拓展,具体地表现为感恩父母、老师、同学、“四老”、解放军、警察、普通劳动者、大自然、祖国、挫折等十个方面,逐步从既有“小我谢亲”到也有“大爱内化导行报恩”。

综上所述,我校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实施策略初见成效,理性思考逐步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让小学感恩教育插上“童心”与“文化”的双翼,感恩教育才会有情有趣,才会增效果、受欢迎。换句话说,情趣才是儿童感恩文化润泽生命的沃土。

Strategy and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Gratitude Culture

WANG Jun

(Yuejianglou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15, China)

Abstract: School traditional gratitude education has such demerits as "adult accent", "didactic style", and "monotonous way", etc. It is desperately required that successful gratitude education should be truly internalized into the mind and externalized onto the behavior. Nonetheless,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school gratitude culture must be based on children's perspective.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children's gratitude culture and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s.

感恩文化建设 篇12

感恩·生命主题教育活动——感恩之心。

二、活动背景

《爱的教育》的主人公安利柯的父母是这样教育安利柯的:你应当永远怀着感恩的心情, 感谢生活的全部赐予。感谢早晨的第一道阳光, 感谢春天的每一朵花开, 感谢陌生人的每一个笑脸, 感谢前辈对你的每一次提携。你要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会永远处在一种宗教般安详明净的心态中。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 师长的教诲, 朋友的友情, 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等等。但对于社会的恩惠, 有很多人麻木不仁, 熟视无睹, 似乎这一切都理所当然, 丝毫没有感恩意识。表现在孩子们身上, 则是一些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与关爱理所当然, 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有人感慨, 现在的孩子太缺少感恩情怀了。因此, 我们特开展以“感恩之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 孩子们能懂得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做人的责任。

三、活动目标

(一) 认知目标。

通过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和关爱, 从而学会感恩, 进而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使学生明白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父母、亲人、朋友、学校和社会的恩惠。

(二) 情感目标。

使学生学会感恩, 提高素质, 做生活的强者。

(三) 能力目标。

1. 通过朗读诗歌, 表演小品和答记者问等形式, 使学生能够正视感恩的魅力, 明白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做人的责任。

2. 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书写日记, 融入自己的情感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制作出精美的感恩卡片。

3. 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讨论、表达及动手能力。

四、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 第一阶段:我准备, 我快乐。

1. 布置回家查找有关父爱母爱的诗歌。

2. 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有关父爱母爱小品和答记者问。

周三队会前进行彩排。

3. 每人制作感恩卡片的相关材料。

(二) 第二阶段:感恩的心 (主题队会) ——交流和思考。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队会,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制作好美丽的感恩贺卡, 并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三) 第三阶段:感恩从现在做起。

周三晚上, 每位同学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书写日记, 写出事件, 自己的感悟和决心并请家长签意见。周四上午, 讨论再交流。

(四) 第四阶段:美丽的感恩卡片——我分享, 我快乐。

周五下午家长会, 每位家长将从桌舱里找到孩子们为自己准备好的礼物——美丽的感恩卡片。在中队辅导员谈过“感恩”一词后, 家长们将认真阅读卡片并进行现场回信。

五、活动时间

三节课。

六、活动对象

三 (1) 班全体师生及家长。

七、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们对生活中如何去感恩关心我们的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有关感恩的话题探讨得也比较深刻, 这些就完成了活动的知识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以往我们忽视的亲人产生了喜爱之情并要用实际行动去爱他们, 完成了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们通过朗诵、表演、记问等活动充分地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面对深爱自己的父母, 我们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并借一个小小的举动和一张小小的贺卡祝福自己的父母永远健康、快乐。

八、附件

“感恩的心”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一) 活动准备。

会场布置、排练节目、准备制感恩卡材料。

(二) 活动形式。

文娱表演、答记者问、制作感恩卡。

(三) 活动时间。

一节课。

(四) 活动地点。

三楼三年 (1) 班教室。

(五) 活动对象。

三 (1) 班全体师生。

(六) 活动过程。

中队长 (郭雪凝) :请各小队报告人数。

小队长:全体起立, 稍息, 立正, 跑步到中队长面前, 敬礼, 说:“报告中队长, 第一小队应到14人, 实到14人, 报告完毕。”稍息。

中队长:敬礼, 接受你的报告。

全体立正, 跑步到中队辅导员面前, 敬礼, 说:“报告辅导员, 本中队原有57人, 实到57人, 报告完毕。”

辅导员 (马老师) :接受你的报告, 队会开始, 预祝这次队会开得圆满成功。 (掌声)

主持人 (刘悦倩) :

第一项:全体立正。

第二项:中队长 (郭雪凝) 出队旗。全体少先队员敬礼, 礼毕。

第三项: (领唱:郭雪凝) 唱队歌。请坐。

第四项:中队长讲话。 (郭雪凝) :现在我宣布三 (1) 中队“感恩的心”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第五项:节目演出开始。

主持人 (刘悦倩) :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 她的名字叫母爱。

阴雨时节, 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

傍晚时分, 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

琐碎之中, 爱在荡漾, 爱在澎湃。

主持人 (任思薇) :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 他的名字叫父爱。

像高山似大海, 他包容着一切。

多么宽容的父爱, 多么博大的襟怀。

主持人 (刘悦倩) :九年多来,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 沐浴着父母的情。让我们一起体会父母的关爱,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主持人 (任思薇) :母爱, 犹如阳光和空气, 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我们生下来就沐浴在母爱之中, 下面请全体同学齐背《游子吟》。

主持人 (刘悦倩) :是呀, 我们的成长离不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下面欣赏诗歌《致母亲》, 有请罗世玉同学。

致母亲

您不是明灯

却带给我灵魂深处的光明

您不是上帝

却赋予我多彩如梦的生命

您不是教师

却留给我朴素真诚的心灵

我不是天才

却是您殷切的希望

我不是远行者

却是您最深的牵挂

我不是顽童

却是您眼中长不大的孩子

我不够聪明

却懂得您给的每一份爱

母亲

有您的晴空

我正做着绮梦

有您的关怀

我正沐着春风

您是风平浪静的港湾

我是总要回归的风帆

你是碧波荡漾的波澜

我是依山傍水的木棉

您是巍峨挺拔的山峰

我是顺流直下的小船

主持人 (任思薇) :回首往事, 我们才幡然醒悟, 母亲做的件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深情。请欣赏诗歌朗诵《献给母亲的诗》。有请王实同学。

献给母亲的诗

母亲是一张弓,

我是弓上的箭。

您宁肯将筋骨拉断,

也要把孩儿送到人生之巅。

母亲是一座桥,

任我将您的脊梁踏弯。

不管风霜雪雨,

都把我送到理想的彼岸。

母亲是一轮明月,

我是您身边的云朵一片。

每当我读书夜半,

您常用笑脸把我陪伴。

母亲是一条小船,

风口浪尖从不回旋。

勇敢地载着儿女们,

渡过了多少激流险滩。

母亲是一座高山,

您伟岸的身躯,

立地顶天,

竭力把您的儿女举到宇宙之间。

母亲是浩瀚的大海,

我是您的浪花一点。

无论我走到哪里

永远是大海的儿男。

母亲是一部书,

这书我永远也读不完。

您是我人生的辞典,

指引我向前向前。

主持人 (刘悦倩) :父母对我们的爱看起来很平凡, 因为他们的爱就在一个个生活的细节中。下面有请易凡琪、樊雨桐带来小品表演《我爱您, 妈妈》。

主持人 (刘悦倩) :一直以来, 母爱为人们所赞颂, 父爱,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们的印象中, 父亲总是深沉的, 而父爱更是厚重而无言的。

主持人 (任思薇) :下面请欣赏王树涛的诗朗诵《父爱如山》。

父爱

父爱是大海,

我是海中船,

在父亲宽厚的胸膛里

乘风破浪。

父爱是阳光,

我是云下芽,

在父亲温暖的微笑中

蓬勃向上。

父爱是电线,

我是盏彩灯,

在父亲默默的支持下

绽放光芒。

父爱是旋律,

我是首童谣,

在父亲细心酝酿下

婉转悠扬。

父爱是本书,

读不完, 看不透;

父爱是劲竹,

饱经风霜;

父爱是长城,

连绵不断;

父爱是雪花,

晶莹透亮……

呵, 父亲!

您的爱比天高比火烈。

我虽不能

抹去您额头岁月的留痕,

但要深情地说:

“谢谢您, 父亲!”

主持人 (任思薇) :看!我们的家长、学生两个代表团已经上台了。

主持人 (刘悦倩) :有请台下的“记者”们踊跃发言。

通过答“记者”问, 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和强制安排我们生活的无奈之举, 明白了这不同形式的关爱一样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感恩。

主持人 (刘悦倩) :一张贺卡, 一片爱心。

主持人 (任思薇) :一张贺卡, 一片孝心。

(齐)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一张献给父母的贺卡。

主持人 (刘悦倩) :细数成长的岁月才发现, 我们从父母、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那里得到的太多太多了, 在父母的呵护下, 我们长大了在老师的关爱下, 也学会了很多……那就让我们用行动去回答, 去证明, 铭记恩情, 回报恩情。

主持人 (任思薇) :我觉得感谢父母的方式还有很多, 如给父母捶捶背, 洗洗脚, 泡杯茶……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今晚就有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回家后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并书写日记, 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项:辅导员讲话。

(齐) :下面有请我们的辅导员马老师讲话。

有位哲人说过,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 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 让我们永记恩情, 让感恩之心伴随我们成长!因为感恩会使我们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 它会为我们带来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

第七项:呼号。

师:请大家举起右手。准备着,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生:时刻准备着!

第八项:退队旗!全体少先队员行队礼!

最后, 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 给父母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献上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 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

让苍天知道, 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依然会珍惜

上一篇:数字艺术文化创意下一篇:现代苏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