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共12篇)
学校安全管理 篇1
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 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 还有经营问题。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出发, 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根本目的, 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 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策划、营谋活动。学校不但可以经营, 也应该经营。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 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 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 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 着眼于学校内部, 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 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 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 办学是开放的, 重在内外兼修, 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 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 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 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 遇到困难找市场, 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 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 校长强调对下负责,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 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 增加教育供给,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 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 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 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 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 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 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 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 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 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 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 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 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 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的束缚和限制, 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 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 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 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 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 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 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 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 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 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 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 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 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 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 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 运用市场机制, 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 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 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 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 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 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 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 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 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 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 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 学校封闭式办学, 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 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 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 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 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 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 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 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 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 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 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 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 从而削弱了它们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 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 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 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 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主体, 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 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 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 用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 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 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 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 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 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 减少盲目性, 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 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 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 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 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 形态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品的属性, 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 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 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 以教育资源为基础, 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 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 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 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 就是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 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学校资本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资本经营主要是从价值形态进行, 使学校能够突破空间限制, 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 提高学校经营效率与效益。学校资本经营是指以提高学校资本使用效益为目标,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 从不同层次上对学校资本进行运营和有效控制的一种经营活动。其运作模式主要有兼并、收购、联合、托管、租赁等模式。
学校安全管理 篇2
安全工作制度
为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特制定我校安全工作制度如下:
一、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校长主任,教师代表,法制副校长组成。小组长期研究安全工作制定详细,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教案,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学校的安全。
二、实行责任目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的机制,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员,全责学生按班由各班主任负责的机制,课间及放学后由本天值班校长负责的方法。
三、各班主任教师及各科任教师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运动安全,劳动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教学实验安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管理安全,治安安全,治安安全等教育。
四、如发生师生伤害事故,必须及时上报学校第一时间上报校长,并及时由教师护送医院治疗救治,决不允许对事故隐瞒不报或因报案不及时而延误抢救时机,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
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篇3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有经营问题。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策划、营谋活动。学校不但可以经营,也应该经营。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着眼于学校内部,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办学是开放的,重在内外兼修,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校长强调对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增加教育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束缚和限制,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运用市场机制,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封闭式办学,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从而削弱了它们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
主体,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用于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减少盲目性,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礼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形态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占古的属性,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就是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学校安全管理 篇4
一、抓师风,正师德,创良好育人环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是创建良好育人环境的保障。抓好教师的师德师风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1.校长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的规定,从严治理教育“三乱”,切实推进校务公开;严格落实廉政工作责任,强化工作纪律;切实推进正风肃纪;严格自查自纠,强化公私分明,切实克己奉公,确保全体教职工守住底线、保住名节。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细则,以人为本,依法治校。
2.突出德育首位,深入开展师生感恩教育、行为规范、“三观教育”和“生命教育”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和“阳光理事”工作。以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五自五爱五感恩”为载体,以文明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着力抓好“五小”道德实践活动、德育主题活动和“传统四节”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勤俭节约”“我心中的梦”等主题活动。
二、抓建设,谋发展,创百姓身边好学校
学校办的好不好,要看周边百姓满不满意。学校的发展建设是每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农村小学来说,怎么抓建设,怎样谋发展不是梦想天上掉馅儿饼,而是要本着简朴、人文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办好校园板报、墙报等宣传栏。在教室外墙悬挂学生书法、绘画、剪纸、手抄报等作品。在教室内办好学习园地、好少年评比栏以及名人名言等。要发动师生积极动手,栽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苗,花草。维护、修整好现有的绿化苗木。坚持每天一次大扫除,课间轮流小清理,维护好绿色、洁净的校园环境。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教职工创作激情,切实举办教职工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和学习环境。
三、抓常规,强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认真落实“四查”长效机制,确保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是教师自查,找出问题根源。要解决部分教师教学常规不落实,作风松懈的问题。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对照学校常规管理要求,进行深刻的分析检查,找出问题根源,提出整改措施,落实整改实效。确保查找问题彻底,改进措施有效。
二是值周巡查,落实教师一日常规。坚持值周行政、值周教师每天至少两次进课堂巡查制度。学校值周人员不定时进教室,进课堂,进活动场所对教学常规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教师常规落实。
三是部门检查,确保常规质量。发挥教导处、教研组的督导职能,坚持每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六认真”等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照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办法,严要求、严考核、严把关,不徇私情,不留情面,不搞形式。确保部门检查落到实处,常规管理质量有所提升。
四是领导督查,弘扬求真务实。校长每天至少进课堂督查一次,教导主任每天至少进课堂督查两次,值周领导每天至少进课堂督查两次。校长对各部门常规管理落实情况不定时抽查,发现问题将对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一并严处,确保我校常规管理工作有实效、有新起色。
四、抓安全,保稳定,促进师生和谐共进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农村学校偏僻、面大,留守儿童多,安全压力更大。一是要切实抓好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后勤、保安、值周人员要随时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排查,做好记录,及时汇报,限期整改,确保校园财产及师生人身安全。二是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严禁在学校内及校园周边摆摊设点,兜售零食。定期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规范操作,确保学生饮食安全。三是要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能力。定期聘请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安全法制讲座;长期公示学校作息时间及安全注意事项;坚持每学期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发放安全告知书;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进行安全知识宣传。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校长,管理人员要做到管精理细,既要宏观把控,又要关注细微,从细节入手,把小事做好同样是管理的境界。细化师资队伍管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和干部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长效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细化德育工作,实行全员德育目标管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日常行为习惯,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细化后勤管理,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细化安全管理,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校园的平安和谐。
参考文献
学校学校晚自习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为切实抓好晚自习安全管理,保证晚自习期间学校安全、有序,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晚自习安全管理按“谁在岗谁负责”、“一岗双责”的管理原则。人人都是各自岗位安全的直接责任人,人人都有保安全的义务。
2.晚自习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安排执行。
3.每周星期日晚自习为德育与安全教育课,全体班主任到班,全程监管班级纪律与安全,学生处负责考勤考核;星期一至星期四晚自习由教学实训处安排辅导老师驻班辅导,教学实训处落实专人负责考勤考核,保证全校各班均有老师辅导,不留管理空白。晚自习有临时或特殊安排则依照学校通知。
4.晚自习教师上课前要认真清点人数,发现学生不在课堂上时要及时跟班主任、学生处联系。上课期间,辅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若发现学生生病要及时送往医务室进行诊治,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值周干部、德育处,以便学校处理。
5.学生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室内要保持安静,不得喧哗,不得随意走动,不得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严禁同学间开玩笑、戏耍。辅导老师要加强纪律监管,杜绝学生间发生矛盾纠纷,出现安全事故。
6.学生如遇到特殊情况(如有病、迟到、早退)不能上晚自习,必须向辅导老师报告,并向班主任请假,得到学生处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活动。
7.考勤考核人员要深人到学生自习室,认真巡视,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行政值曰干部要加强督查。
8.晚自习课间休息时间学生的安全监管由晚自习辅导老师负责,辅导老师应提前到班。各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只能在教室或走廊活动,不准串班,不准出现危险的玩耍方式,不准到学校其他地方活动,严禁上天台、回宿舍。
9.晚自习上课期间,总务处要落实好水电值班管理,特别是保证正常供电。要落实人员及时检修,保证楼道安全畅通,照明、应急设施、设备完好。
10.晚自习辅导教师、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隐患要在第一时间反映到行政值日干部,及时落实整改措施。
11.晚自习下课各楼层分时段放学,由教学实训处考核。教学楼一、二楼正点放学,三、四楼推迟两分钟放学,五楼推迟四分钟放学。各楼层楼梯口由教学实训处安排专人值守,由
行政值日干部和楼梯值守考核干部负责检查考核。
12.遇到晚自习停电,辅导教师、相关工作人员要稳定学生思想,维持好上课秩序。学生集中上下楼道时遇到突然停电,楼道值守教师应立即让学生原地待命,值周人员利用好专用电筒,及时赶到楼道维持秩序,总务处落实水电工立即发电或检修。值周干部处理好后续工作,确保学生安全。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 篇6
随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学校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学校管理又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物质”。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教职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协调师生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导致混乱。学校文化还为师生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文化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深入骨髓。
第二,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学校文化就像社会道德一样,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是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学校管理首先是依靠制度,但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制度也有不合时宜需要不断完善的。那么,一旦制度失效,学校靠什么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这个力量来帮助管理学校,引导或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师生自觉为争取学校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学校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师生个体行为,这种力量没有权力的强迫、威慑和物质的利诱,而是和师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引导,使师生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师生的行为控制更为持久、更为有效。
第三,学校文化能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不在大小,有了学校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品位。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校容校貌、校歌校训、典礼仪式、文体活动以及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范都能反映和折射出学校的形象。笔者所在学校干净整洁花红柳绿;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走廊都传情;师生着装充满活力,见面相互问候。整个校园步步有景、处处育人,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了和谐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给学校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学校形象文化。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良好的学校形象是一所学校的无价之宝,是学校赢得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将文化品牌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学校的自觉选择。
让学校文化真正深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构建,使师生员工产生认同感,成为学校文化自觉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主要要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校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主体,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师生需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尊重师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师生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保障度。
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学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师生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按照学校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师生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具有古老深厚的底蕴,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的讲究科学、严谨,有的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不同学校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尽管各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个性特色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灵魂,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学校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个性化充分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才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学校的无形财富,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教育目标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
学校安全管理的职责 篇7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无权用孩子们的血来“吸取教训”, 面对在湘潭踩踏事故中8个无辜生命的远去, 我们无论受到什么惩罚, 都无怨言。
看过媒体的相关报道后, 我们不难从中感悟到一个根本的原因:管理松懈。在事发时现场为什么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当堂晚自习的辅导老师们怎么没有对下课的学生进行疏导分流?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是和学校管理层平时的严格要求与督导密不可分的。为什么事发之时会有几名调皮学生阻塞楼梯口?事发现场纪律相当混乱, 学生是一窝蜂式地涌入, 而安全教育真正到位的学校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从媒体报道出的情况看, 学校存在未进行相关的安防演练以及安防设施不到位的问题, 在这些方面, 学校管理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 新闻媒体对全国各地学校由于安全防范不到位而引发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在少数, 但仍然未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实, 学校安全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随着社会发展及学校周边环境文化氛围的改变, 安全教育工作也随之增添了更多的内容, 教育者的工作更加繁重, 更具挑战性。为了确保这两项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学校的安全保障工作要走技术装备专业化、体制思想创新化的路子。
笔者了解到,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了科学、有效、先进的技防设备保护校园安全, 各级政府也不断地加大了对学校安全设施的改造力度, 这无疑是教育的福音。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在安全工作中, 最重要的环节, 还是加强教育和管理。学校管理者在平时, 要不断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 增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现代化的安防设备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只有在管理者充分重视之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许多学校在基础设备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下平安无事, 靠的就是“加强管理、责任到位”这服“灵丹妙药”, 靠的就是领导多“谋之”的工作思路。教职工多份安全责任心, 孩子们就能多份安全的保障。所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保障安全的更为重要手段, 而师德的核心是“爱心、良心、责任心”, 如果都具备了这“三心”, 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
一人把关一处安, 众人把关稳如山。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该多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 加强学习安全知识, 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和救护技能, 才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安全工作也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安全工作。责任的体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安全工作, 要保证尽量不出事;其二, 出了事是要追究责任, 严惩不贷。这就要求, 学校的各级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整治工作。积极主动地发现、报告和处理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和各位教师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安全职责, 严格遵守师德师风和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如果是自身的行为不当或违规造成的事故, 那该承担的责任谁也推不掉。
简而言之, 防范的工作分为人防和物防。而这两者相比较, 人防不力的危害比物防不力的危害更大。在安全工作中惟有高度重视, 惟有小心谨慎, 惟有处处严加防范, 惟有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到家, 才是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学校的最佳途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事故教训是镜子, 安全经验是明灯。安
学校安全管理 篇8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学科, 而学校管理心理学则是管理心理学在学校管理领域很重要的分支。它不同于心理学、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也不是管理心理学学科内容在学校管理中单纯的应用。
学校管理心理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 经历了过去20多年时间的发展, 已经逐渐成形并逐步完善。但总体看来, 学校管理心理学还有很多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来使之走向成熟。心理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提供心理的依据和原理, 而管理学则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型, 随着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管理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发展的实践环境, 这些都促进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个体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学校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 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新颖, 等等……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挑战。学校管理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学校管理中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 为学校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增强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对于学校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环节的关键因素。
二、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于学校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学校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制度仍然是陈年老套的、跟不上时代的, 另外还有些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这对于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很大的弊端。
2.学校管理中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当前, 有不少学校都不能给教职工提供一个科学的奖惩晋升制度, 不能调动学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学校管理建设的主动性, 这些也是学校管理和建设的一个问题。
3.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不够科学化。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来说, 学校管理中人事制度也有着很深刻的意义。
4.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校园文化为依托。目前很多学校硬实力提升了不少, 但是软实力尤其是校园文化这一块始终得不到好的发展。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一) 有效激励与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有效的利用激励可以更好的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校管理的竞争平台, 激发老师更主动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良好的激励体制还能促进教师的潜能, 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和留住教师人才队伍。那么, 激励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呢?
1.利用需要理论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有可能发展高层次的需要。需要也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源泉, 学校管理者应当在一定阶段给予教师恰当的需要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比如说, 针对年轻教师主导的应是发展需要, 学校应当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进修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针对中年教师主要的是成就方面的需要, 这时候学校管理者就应当在给他们提供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 创设适当的条件引导他们向名师或者骨干教师方向发展, 满足这个阶段的教师的需要, 使他们更好地为学校做贡献。
2.参与激励。学校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动机。一方面, 学校管理者应当采纳教师提出的对学校管理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鼓励教师多提出自己对学校管理方面的看法;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应主动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 尊重教师针对自己管理工作提出的不足并择优采纳。这样, 可以使教师觉得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得到尊重和信赖, 对他们的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3.奖惩激励。奖惩激励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体制也是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奖励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工作, 同时, 通过一定的惩罚也能够减少教师的消极怠工, 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
(二) 人际关系与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 但又和企业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关系, 同事关系,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互助和合作的基础。学校领导者不仅应该在原则上行为方式上领导教职工, 同时还应对对教职工的工作负责, 教职工也应当服从学校领导的管理, 并能做到自觉执行领导决策;良好的同学关系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方面, 同学之间应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在尊重别人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那得到被尊重和被接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师生关系是教学管理中不能被忽视的一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在同学之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同时, 教师也要在同学之中建立起融洽、既严肃又轻松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该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同事关系是学校管理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同事相处中, 不应当以自我为中心, 多替别人着想, 还应当在同事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摘要: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学校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近几年, 学校管理一直是学校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而管理心理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重中之重。所以,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将之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去, 必将更好的为学校建设服务。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永鑫, 李艺敏.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孔祥勇.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平.管理组织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强化初中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篇9
新课改的深入贯彻实施, 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要求学校在管理时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初中学校管理改革, 促进学校发展。但是在学校管理中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制约学校管理效果, 管理者需要针对这些问题, 强化初中学校的管理, 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一、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滞后
初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善, 但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相对滞后, 其中缺少必要的学校督管机制, 学校在做某方面的重大事项时,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影响了对重大事情的及时解决和处理, 甚至有些事情不了了之, 缺少学校监管的机制, 在事情结束后, 缺少对事情的反馈与相应总结, 对于重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规范、不科学, 需要用到这些重要资料时, 往往临时拼凑, 导致敷衍的情况发生。学校应该加大对规章制度的监管力度, 保证制度的执行性和有效性。
2. 学校在强化师资力量方面薄弱
师资是教育的重要保障,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学校管理时, 需要加强师资的建设工作, 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初中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 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加强师资建设, 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学校管理不重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中, 没有充分地重视人文的关怀。第一, 管理中重视学校的控制和学生的约束, 轻视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培养。这导致老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自由度, 严重制约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使得整个学校管理过于死板, 这与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和新课标的改革要求相差很远, 阻碍了学校发展。第二, 在日常学校管理中, 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 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校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 强调学校校园文化, 彰显同学的个性,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塑造。
二、强化初中学校管理的措施
1. 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落实制度实施
第一, 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制, 做到各自分工和权责明确, 保证学校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建立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教师管理中要制定考勤签到制度, 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强调教师责任;强调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 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督导检查上, 鼓励教学探索创新;对于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集体, 学校应该积极地表彰, 并号召各位老师积极学习借鉴。
2. 加强“三个管理”建设, 塑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学校主要通过“三个管理”来实现“以师为本”的要求:第一, 加强“情感管理”。学校要重视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把精神的力量化作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对教师的光荣性和重要性, 积极地加以肯定和鼓励, 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树立优秀典型, 鼓励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第二, 加强“制度管理”。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充分体现民主和规范;对于制度的施行过程, 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鼓励教师树立自觉观念。第三, 加强“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吸收高素质人才, 充实教师队伍, 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施行岗位竞争制, 加强教师的再培训和知识拓展, 切实保证教师的与时俱进。
3. 构建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学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校园维护。学校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 要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在校园建设中, 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 互帮互助,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和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的植被覆盖率, 建设高水平美丽校园。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 篇10
随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学校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学校管理又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物质”。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教职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协调师生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导致混乱。学校文化还为师生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文化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深入骨髓。
第二,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学校文化就像社会道德一样,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是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学校管理首先是依靠制度,但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制度也有不合时宜需要不断完善的。那么,一旦制度失效,学校靠什么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这个力量来帮助管理学校,引导或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师生自觉为争取学校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学校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师生个体行为,这种力量没有权力的强迫、威慑和物质的利诱,而是和师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引导,使师生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师生的行为控制更为持久、更为有效。
第三,学校文化能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不在大小,有了学校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品位。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校容校貌、校歌校训、典礼仪式、文体活动以及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范都能反映和折射出学校的形象。笔者所在学校干净整洁花红柳绿;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走廊都传情;师生着装充满活力,见面相互问候。整个校园步步有景、处处育人,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了和谐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给学校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学校形象文化。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良好的学校形象是一所学校的无价之宝,是学校赢得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将文化品牌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学校的自觉选择。
让学校文化真正深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构建,使师生员工产生认同感,成为学校文化自觉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主要要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校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主体,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师生需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尊重师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师生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保障度。
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学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师生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按照学校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师生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具有古老深厚的底蕴,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的讲究科学、严谨,有的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不同学校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尽管各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个性特色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灵魂,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学校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个性化充分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才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学校的无形财富,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安全管理 篇11
一、正确定位学校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学校文化的打造非一日之功,它是学校历史的见证,是学校在成功与挫折中历练出来的永不消失的“遗传密码”。这个“密码”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或是否实施“绩效工资”等具体措施而动摇。一个学校,校长可以换了一个又一个,教师可以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是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学校文化这个“根”却能根深蒂固,愈来愈让人感受到它强大的魅力和深远的感召力。
如何正确定位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在师生心中扎根?这是学校领导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所学校,不论地处在城区还是乡村,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不论师生人数的多寡,也不论综合实力的大小,都应该能在学校历史中寻求到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气质,一种永不磨灭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的独特学校文化。所以,正确定位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在师生的心中扎根,就需要学校领导以科学衡量的方式,用睿智的眼光挖掘出学校历史中最能体现学校文化传统的灵魂———科学进取、成人成事、和谐统一的智慧之魂。这“魂”,正是学校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的“魂”。
二、树立全员教育理想,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写道:理想是伟大与平庸的分野,理想使人与众不同。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色彩斑斓。不错,教育是一个需要执著地追求理想、不断地超越自我的事业。同样,学校文化也是一个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内的全体人员树立教育理想,并将在为达到这个教育理想而奋斗不息的工作和学习中凝结出巨大的力量,提升起学校文化的卓越品位。
要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学校就应该树立起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的教育目标,通过现代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推动素质教育和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宏伟教育理想,构建起学校文化的基本品位。也就是说,全员教育理想当是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教育实情,科学分析,精确判断,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规律,探寻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树立起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追求,使学校文化的品位得以提升,形成一种高瞻远瞩又不脱离实际的文化氛围,并以此铸就学校的品牌优势,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遗传密码”———学校文化。
三、坚持独特办学思想,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
独特的办学思想一直是优秀学校和卓越学校领导追求的目标。一个学校的特色往往通过学校分析利弊、大胆探索,寻求最佳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中展现出来。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坚持独特的办学思想日益受到学校及领导的重视,也成为家长和学生择校的依据,并业已成为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改中对课程管理的放权,给学校创造了机会,也为学校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不难看到有这样的学校:生源没有国家级重点中学优越,教师教学水平也达不到省级重点中学的水准,连学校规模还达不到地区级重点中学的要求,但就是这样的学校却找准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想———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身体素质好;教师先天素质不够理想,但积极肯干,进取心强;学校规模不大,但设施齐全。基于此,学校立足农村,努力打造学校文化。通过努力,将艺体类,特别是体育类人才托举得很高很高,走出了一条让人羡慕的艺体特色之路。所以,强调独特的办学思想,就是要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用别具一格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打造出和谐的学校文化,而不受其他因素(包括绩效工资的实施等)的影响。
四、大胆追求勇于超越,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师生,也推进着学校乃至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都要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或许只是一句学校的标语,但是它饱含着育人的深情;或许只是一个老师的眼神,但是它有着无比的温存;或许只是学生一言一行,但是它是那样的自然和文明……
温家宝总理勉励青年说:“此时、此地、此身。”而对于学校、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要把握当下,从今做起。学校文化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二要立足本职,拒绝平庸。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寻求教育的智慧,追求不断发展着的学校文化,不求显赫与辉煌,但求平凡之中见真谛;三要勇于担当,奉献教育。担当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及家长、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就是“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温家宝语)的最好体现。
学校安全管理 篇12
我仔细学习研读此书, 认为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 体现了教育改革方向,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要求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努力提高政府“管”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办”学的规范性、社会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 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评价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评价作为管办评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改进政府教育管理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 中小学管理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着专业研究不深入, 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 对中小学办学实际缺乏了解, 评价人员“评”的能力有待提高等不足, 甚至出现个别评价机构追求功利性的短期目标, 评价工作背离教育根本宗旨的问题, 给教育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让各方了解中小学校教育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提升社会第三方的评价能力, 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事情。评价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评判和指引, 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特别要求客观、科学、公正。要做好评价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评什么”、“怎么评”, 即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 这是评价能否客观、科学、公正的前提。对于这些专业问题,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与说明,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书的每个章节都牢牢把握住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二, 阐述了管理评价内容方法, 系统性指导性强。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管理无大小, 处处皆管理。中小学管理是复杂、多元的, 只有从生态、立体的角度来加以审视, 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 不仅在总体构架上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考察、评价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而且每个章节都深入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内部各个环节, 使人们对中小学校管理评价能够有全方位的了解, 做到“胸中有丘壑”, 有效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评价。
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办学治校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基础, 是规范和引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对涉及中小学管理评价的具体内容, 给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处及具体相关条文, 使读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既省去了烦琐的查经寻典之苦, 又不知不觉地习得教育法律法规之要义,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 提供了大量案例, 鲜活生动可学。每个学校都是鲜活而具体的, 都有特殊的校情、学情、师情。真实的办学情境远没有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和潇洒, 任何一个管理事件背后都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 对学校的管理评价, 既要考虑共性, 也要考虑特殊性。为此,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 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既有详细的案例呈现, 也有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可以使读者在案例的剖析中加深对中小学管理的理解, 提高管理评价能力。
第四, 简洁通俗易懂, 适合不同读者阅读。为了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没有使用苦涩难懂的学术性语言和枯燥的政策性语言, 而是致力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加以阐述, 与之相关的政策解读也是言简意赅, 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尽管《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是从评价的角度呈现, 但不同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政府可以从中找到管好教育的启示, 学校可以找到依法自主办学的客观依据, 社会第三方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案例。此外, 本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 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指导自己工作的精神滋养。
【学校安全管理】推荐阅读:
学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学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11-15
学校管理-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11-23
学校安全10-07
学校安全月06-28
学校设施安全09-09
学校用电安全09-25
学校安全资料11-25
学校安全方案12-10
土主学校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办法06-04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