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无锡(精选5篇)
智慧无锡 篇1
日前, 在江苏无锡的太湖国际社区、长江国际二期社区、瑜憬湾、山语银城等百个社区开通了“智慧信息屏”, 这是由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携手市政府等单位共同打造、联网建设的社区智慧信息通道, 由此成为百万居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一大平台。
在无锡, 走进任何一家拥有智慧信息屏的社区, 迎面而来的就是智慧信息屏的便民信息, 如:附近公交车的到站时间、附近出租车空车数量、周边菜场的实时菜价、天气预报等。这一项目由无锡电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与政府机构、专业设计公司经过充分的探索和论证,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 由无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整合并提供信息资源。按照“可触摸的智慧城市”理念, 无锡电信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系统、O2O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运营模式, 通过在社区主要出入口以及部分商业中心区域安装户外高清智能LCD显示终端及触摸终端, 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使市民近距离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
据了解, 社区智慧信息屏将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充分整合无锡已有的信息和传感服务, 将有价值的信息用最直观的方式, 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完全免费推送给社区的居民;二是成为政府重要信息的定点发布渠道, 确保传达到“最后一公里”;三是拓展各项附加功能, 通过创新技术, 实现Wi Fi热点覆盖、环境监测、居民互动、自助终端、虚拟购物等实用功能, 提升信息屏的利用水平;四是采用国内先进运营模式, 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筹资金、持续发展”的建设与发展方式, 通过资源共享, 确保政府、企业、居民共赢,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展示无锡的良好形象。在未来规划中, 它还将包含电子商务平台功能, 围绕市民的日常需求开展网上在线订购、在线支付等服务, 市民可在社区智慧信息屏上完成电费、水费、煤气费、电话费等各类费用的查询、交纳, 汽车、火车、飞机票的购买等, 让市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智慧无锡 篇2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江苏省无锡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光网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无锡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1500余家数字企业使“两化融合”更进一步;“智慧工地”为全市百余个工地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首个无线行政区——“无线崇安”让百姓尽情徜徉在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当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前,有线、无线宽带网络的立体化覆盖已在无锡伞面灾现,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日趋旺盛,加速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智慧城市”建设也愈发变得迫切起来。
作为无锡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无锡电信认真执行中国电信集团、省公司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立足无锡,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无锡电信认为: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指导,进行顶层设计;各部门解放思想,打破藩篱,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中,尤其要重视社会软硬件生产企业进行平台式开放合作,建立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发展基于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电信等三家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组织者,必须确保信息传输的高速、安全。基于上述思考,无锡电信在近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构建智能管道,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基础
无锡电信积极接应“宽带中国”战略,全力打造“光网无锡”。目前,无锡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已达到1T,2015年力争达到2T,电信光纤人户已实现全市覆盖,覆盖率居江苏省首位。当前,无锡电信正着力推进100M宽带进家庭,确保了无锡在全国高速宽带人户建设的领先地位。无锡电信充分利用无锡作为全国互联网节点城市的优势地位,努力为无锡打造了最优等级的“信息高铁”。
为适应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无锡电信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下一代互联网(IPv6),无锡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下一代互联并规模化商用的城市。与此同时,无锡电信大力建设基于未来大数据处理的国际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来全面接应无锡经济转型。目前数据中心一期、二期已全面投运,吸引了淘宝网、盛大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人驻,三期云计算中心建设也即将全面启动。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无锡电信正以国内领先为目标,全力打造精品4G网络。2013年3月,中国电信将无锡列为4G建设重点城市,在投资、设备等资源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无锡电信4G以“FDD+TD”混合组网,全网计划建设5000个基站,实现全市城区和乡镇的优质覆盖。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二期工程有序开展,预计近期将提供服务。
为使民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无锡电信还积极参与并实施政企合作,联合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在无锡市政府的牵头指导下,无锡电信联合社会企业正全力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到2015年6月前将向全社会提供4万个公共免费WiFi热点。
2013年6月26日,无锡市政府与江苏电信成功签订了《共建智慧城市合作协议》,无锡电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环境、硬件设施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搭建智慧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发展水平
依托精心夯实的优质网络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无锡电信还积极联合各职能部门全面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发展水平。在执法监管方面,无锡电信与各行政执法部门合作建设工作执法平台,助力各级政府部门提升工作执法效率,如工商e通、城管移动办公、公安移动执法、环保数据监控、工地监管等;在便民服务方面,无锡电信与交通、旅游、民政等部门合作建设了便民服务平台,增强了各部门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提升了服务效率,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网上报税、感知安监、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司法社区矫正系统、救护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等;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以“政府主导、电信支撑运营、多方参与”的方式,无锡电信以“云服务”为基础,建设了教育云服务平台,目前已有410家学校接人了平台,平台出口带宽达3G,明年将达到10G。此外,无锡电信还为中小学打造了3G翼校通平台,覆盖了无锡天一、辅仁等近8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数字企业建设中,无锡电信开发应用了企业翼机通,提供门禁、考勤、消费等功能,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目前共有100多家企业使用该项业务;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无锡电信联合设计开发了诸多实用的远程监控系统,如供电变压器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变压器的状况,减少变压器的偷盗现象。路灯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管理路灯状态,达到了高效、节能等作用。电梯监控系统能确保电梯等特种设备智能化动态监管;在日常办公管理方面,无锡电信建设了如崇安区政府移动OA系统、政府公务车监控系统等内部办公管理系统,方便了各部门的办公工作,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彰显央企责任,推进民生信息化应用建设
无锡电信始终将信息惠民作为企业发展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社会责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推进民生信息化应用建设。在公共服务信息化方面,无锡电信联合社会企业在无锡全面开展了社区智慧信息屏建设。信息屏具有政府通知、实时天气、出行信息、新闻动态、便民优惠、今日菜价、社区动态、PM2.5检测等多种功能,预计两年将共计建设1000个信息屏,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社区;在家庭信息化方面,无锡电信创新整合iTV+OTT模式,通过电视屏将居民关心的时政信息、吃喝住行、健康医疗等信息进行融合发布;在推进智慧家庭建设方面,无锡电信精心开发家庭安防监控系统和家庭电器管理系统,推出了天翼看家、天翼看店等多场景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在健康信息化领域,无锡电信联合软件企业开发智慧医疗系统,推广“无线医疗箱(血压计等)”、“无线计步器”等信息项目,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此外,无锡电信依托多年积淀的号码百事通资源,通过电话、网络、APP软件的协同服务,为无锡百姓提供了如订房、订餐、订票等周到的生活信息服务;针对养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无锡电信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无锡市民政局、便民中心合作建设了居家养老平台——“虚拟养老系统”,实现了对失智老人的位置监控和救助,并可提供各项便民服务,很好地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作为无锡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无锡电信将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并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依托城市光网和无线网络资源,积极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智慧政务”、“智慧企业”、“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应用为重点,为民众提供更加先进的信息化应用,助力无锡成功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梦想。
智慧无锡 篇3
在无锡, 近年来, 无锡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策引导, 优化资源投入等举措, 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 有线、无线宽带网络的立体化覆盖已在无锡全面实现, 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地方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需求日趋旺盛, 加速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时机已经成熟, “智慧城市”建设也愈发变得迫切起来。作为无锡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无锡电信认真执行中国电信集团、省公司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立足无锡, 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构建智能管道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基础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承载, 无锡电信积极接应“宽带中国”战略, 全力打造“光网无锡”。目前, 无锡电信光纤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全国领先。在此基础上, 无锡电信提出了全光网建设目标:2015年底前实现全业务100%光接入、光资源地址覆盖率98%以上、传统程控交换设备基本完成退网。届时, 无锡将成为省内首个全光网城市, 国内首个较大全光网城市。当前, 无锡电信正着力推进100M宽带进家庭, 并于5月17日, 在无锡金马国际小区开通了全国首个千兆接入示范小区。无锡在全国高速宽带入户建设持续保持了领先地位;利用无锡作为全国互联网节点城市的优势地位, 无锡电信努力为无锡打造了最优等级的“信息高铁”。近年来, 一直在大力拓展宽带城域网出口带宽, 目前已达到2T, 并将继续使无锡的网络出口保持在全国同级城市的领先水平;为适应无锡物联网发展, 无锡电信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 (IPv6) 部署试验。2013年, 依托中国电信集团和江苏电信的政策扶持, 无锡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规模化商用的城市;无锡电信大力建设基于未来大数据处理的国际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来全面接应无锡经济转型。目前数据中心一期、二期全面投运, 吸引了淘宝网、盛大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入驻, 投资规模超前两期之和的三期云计算中心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并将于2017年底投入运营;4G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 目前, 无锡电信正以国内领先为目标, 全力打造精品4G网络。2013年3月, 中国电信将无锡列为了4G建设重点城市, 在投资、设备等资源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目前无锡电信4G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 实现了全市基本覆盖, 在城市重点区域和高铁测评质量行业和全省领先, 整个网络高速稳定, 表现优异;为使民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无锡电信还积极参与并实施政企合作, 联合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在无锡市政府的牵头指导下, 无锡电信联合社会企业正全力开展“无锡FREE免费Wi Fi热点”建设, 目前, 在无锡重点区域已开通了超1万个公共免费热点并建成了无锡首个免费wifi进企业示范项目, 为无锡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2015年5月18日, 无锡市政府与江苏电信成功签订了《共建“智慧无锡·全光网城市”战略合作协议》, 无锡电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 确保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环境、硬件设施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搭建智慧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发展水平
依托精心夯实的优质网络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 无锡电信还积极联合各职能部门全面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建设, 助力提升城市管理管理服务和发展水平。在执法监管方面, 无锡电信与各行政执法部门合作建设工作执法平台, 助力各级政府部门提升工作执法效率, 如工商e通、城管移动办公、公安移动执法、环保数据监控、工地监管等;在便民服务方面, 无锡电信与交通、旅游、民政等部门合作建设了便民服务平台, 增强了各部门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 提升了服务效率, 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网上报税、感知安监、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司法社区矫正系统、救护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等;在教育信息化领域, 以“政府主导、电信支撑运营、多方参与”的方式, 无锡电信以“云服务”为基础, 建设了教育云服务平台。此外, 无锡电信还为中小学打造了3G翼校通平台, 覆盖了无锡天一、辅仁等近8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数字企业建设中, 无锡电信开发应用了企业翼机通, 提供门禁、考勤、消费等功能, 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目前已有超100多家企业使用该项业务;在物联网应用方面, 无锡电信联合设计开发了诸多实用的远程监控系统, 如供电变压器监控系统, 能实时监控变压器的状况, 减少变压器的偷盗现象。路灯监控系统, 能实时监控管理路灯状态, 达到了高效、节能等作用。电梯监控系统, 能确保电梯等特种设备智能化动态监管;在日常办公管理方面, 无锡电信为各部门建设了如崇安区政府移动OA系统、政府公务车监控系统等内部办公管理系统, 方便了各部门的办公工作, 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彰显央企责任推进民生信息化应用建设
无锡电信始终将信息惠民作为企业发展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社会责任,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推进民生信息化应用建设。在公共服务信息化方面, 无锡电信联合社会企业在无锡全面开展了社区智慧信息屏建设, 信息屏具有政府通知、实时天气、出行信息、新闻动态、便民优惠、今日菜价、社区动态、PM2.5检测等多种功能, 两年内将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社区;在家庭信息化方面, 无锡电信创新整合i TV+OTT模式, 通过电视屏将居民关心的时政信息、吃喝住行、健康医疗等信息进行融合发布;在推进智慧家庭建设方面, 无锡电信精心开发家庭安防监控系统和家庭电器管理系统, 推出了家卫视、天翼看店等多场景应用, 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在健康信息化领域, 无锡电信联合软件企业开发智慧医疗系统, 推广“无线医疗箱 (血压计等) ”、“无线计步器”等信息项目, 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此外, 无锡电信依托多年积淀的号码百事通资源, 通过电话、网络、APP软件的协同服务, 为无锡百姓提供了如订房、订餐、订票等周到的生活信息服务;针对养老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无锡电信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与无锡市民政局、便民中心合作建设了居家养老平台—“虚拟养老系统”, 实现了对失智老人的位置监控和救助, 并可提供各项便民服务, 很好地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智慧无锡 篇4
一、无锡广电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
媒介融合是指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通过整合等方式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曾将媒介融合概念界定为“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 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1]
目前, 媒介融合主要包括四个层面, 即媒介技术的融合、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所有权的融合以及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2]在此主要从媒介技术和媒介业务等角度来看无锡广播电视台的“融合”实践。
(1) 媒介技术:“三网融合”与移动客户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为媒介融合创造了可能, 其中, 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媒介传输渠道由各自独立走向兼容互通逐渐成为现实。“三网融合”的推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在手机等移动媒体上的表现尤为明显。2012年12月, 无锡广电推出集新闻资讯、社交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移动应用客户端“无线无锡” (后升级更名为“智慧无锡”) , 通过打造全媒体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起报纸、广播、网站等跨媒体资源整合系统,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 为“智慧无锡”提供了强大的媒介技术背景支撑。在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之下, 在具有广电媒体的直播、点播资源的同时, 利用移动互联网特性, “智慧无锡”还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网络技术的民生服务, 市民通过“智慧无锡”客户端不仅能够听广播、看电视, 还能够上网浏览新闻、查询公交、了解天气状况等。
(2) 媒介业务:“智慧无锡”内容功能全覆盖。跨媒体资源共享使得“智慧无锡”的业务内容和功能形式具有多样性。内容上, 媒介生产团队通过共享平台对媒介内容进行统一集成和分销, 以图片、文字、视频相配合多媒体形式全面呈现。而功能方面, 最初的一期产品就具有14个功能模块, 后增加至包括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化阅读等方面的24个版块。值得一提的是, “无线无锡”时期, 无锡广电就已推出与电商相结合的本土服务, 包括出行、公共自行车、影院、调查、商超等模块陆续上线运营并获得受众, 在强调服务功能的同时, 又增加了自身的商业竞争力。可以看出, “智慧无锡”从开发之初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不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服务资讯类媒体产品, 更致力于打造集宣传舆论、文化信息传播、城市建设等多方面一体的综合平台。
二、城市广电媒体发展新思路
(1) 以互联网为主体, 打造全媒体平台。Web2.0时代, 互联网媒介对传统媒介来说早已不是以往媒介技术发展中的各种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简单的互补关系。无锡广电的融合实践证明, 传统媒体需转变思路, 以互联网为主体, 带动传统媒体从根本上整体向前发展。在“智慧无锡”上, 新闻版块就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等, 阅读版块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出版, 其余版块则更多包含着互联网的特性。如今, 互联网思维要求媒体须从信息传播的即时和迅速、传受者之间交流的平等和互动等特点出发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满足用户对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需求。媒介融合不是简单的业务合作或渠道结合, 而要实现各种媒介技术相结合、媒介资源相共享、媒介内容和表现形态相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媒介组织架构和信息传播体系。城市广电在转型中需打造全媒体平台, 以网络视频、语音等新媒体受众广泛接受的形式在移动新媒体领域加入广电节目, 找回传统媒体流失的部分受众。
(2) 实现UGC模式, 丰富受众互动体验。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 意为“用户生成内容”, 多见于社交网站及视频、图片分享网站等。对于信息量丰富的媒体网站来说, 加入UGC模式, 发挥其话题性、社交性等传播优势, 既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互动感, 丰富受众的使用体验, 也能够提高媒体的用户粘性, 有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智慧无锡”中的“报料”版块即通过“用户上传线索——审核——采纳”的路径, 为无锡城市广播电视的多个栏目提供了大量新闻素材, 以UGC模式在本地新闻资讯的生产和传播上充分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调查”版块则由栏目自主发布调查话题, 让受众参与互动调查, 并将结果加入到电视直播中的互动中去, 进一步增强了与新闻受众的交流与互动。
(3) 发挥地方优势, 开发本土化电子商务。相比传统广电媒体,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城市广电媒体开发满足市民需求的本地服务这一要求更易实现。近年来,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让媒体服务不再局限于天气状况、交通信息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 而是具有更加广泛的途径和范围。“智慧无锡”中的电商模块是整个应用平台中的一大亮点。“商超”版块与无锡家乐福进行合作, 与用户会员卡进行绑定, 市民去家乐福可以扫描二维码参加活动, 版块还与电视购物栏目合作, 引入团购商品。“惠购”版块推出“智慧商城”, 用户可以在线订购水果特产、生鲜食材等或本地特色或网络热卖产品, 以电商平台“有赞”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此外, “智慧无锡”还与中国建行合作, 市民绑定银行卡后, 可以在客户端中自主缴付水、电、燃气等各类费用, 进行手机话费充值等。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之处上, 结合本土化特色的电商更能够贴近市民的真实需求, 在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的同时增强地方文化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 戴元初.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对美国电视的新竞争策略的观察分析[J].新闻与写作, 2008 (2) :18.
智慧无锡 篇5
1. 人文性和校本化
教师做研究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过度的形式规范和理论崇拜而冷却的。太计较研究的规范, 夸大理论的价值, 将贬损教育实践研究的真正意义。教师研究不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建树, 而是基于校本实践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不能固守研究规范, 一定要符合教师的能力实际, 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为此, 我们在研究方向不变、研究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地超越规范, 不以研究的程式和框框束缚教师。其目的是为教师的研究松绑, 让教师心甘情愿地走进教育科研, 心情舒畅地经历教育科研, 心满意足地享受教育科研。让教师意识到教学中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真实的研究才能解决;让教师意识到只有通过研究改进实践, 才能增强专业的底气和职业的自信。如, 在研究的过程中, 将行为前移, 理论后置, 研究目的是看带给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 而不是看形成多少研究的资料和理论成果。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先说再写, 只要写出真情实感, 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归纳即可, 不必套用高深理论。这样, 教师就会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入研究, 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当教师对研究有了真实体验与收获之后, 再向理性的高度提升, 就会底气十足。如,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如何让学生快乐复习”“为什么传销能吸引那么多的人, 而我们的教学却不能吸引住学生”“如何有效布置作业”“寄宿生高效管理”“新高考模式下语数外与选修课教学”等问题。由于习惯了提问, 问题就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先是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 后来就出在口上, 因为我们忍不住相互讨论、研究。由于研究的问题是自己最需要的, 所以研究讨论不再走过场。这样的研究, 教师当然愿意参与。
2. 针对性和适应性
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教育教学经验, 但未必都能被自身敏锐地感知和他人关注。如果这样, 这些经验可能沉睡, 或因被忽略而流失。在课堂教学、年级教导会、班级教导会、学科组会议、备课组会议交流中捕捉那些隐隐约约或转瞬即逝的有价值的做法, 即“经验”, 这些教师的经验交流令其他教师欣赏、羡慕, 并引发“我有经验吗”“我有怎样的经验”的情不自禁的内心叩问。那些沉睡或潜存的经验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教师无论是朦胧或者是清晰地感知经验的存在, 都会使他们兴奋或激动, 其实, 我们人人都拥有经验。
“经验习得”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效果的细心揣摩。通过学习与研究, 并结合对身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 我们发现教师个体经验的有意识习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就是经验源于多维立体的感知通道, 具体说来, 就是经历“听———讲———行———悟”的过程。
“听”, 随时感受其他教师言传的亮点子、新方法。尤其是通过听课感受课堂的精彩细节, 在他人经验的启迪下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经验;倾听组内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建议, 听他们介绍有效教学的点子与方法,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讲”, 在与专家或同行的交流中积极发言, 尝试讲出自己教学中的想法与困惑, 以求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指点。只有多讲, 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回应, 促进教育教学经验的产生。
“行”, 实践新理念, 借鉴新方法, 创造新经验。以具体的行动诠释新理念, 以理性的思维对他人的经验进行选择与改造, 以创造的精神生成新经验。
“悟”, 悟教学实践的“术”中之“道”。多思考自身有效教育教学实践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形成对经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中肯的命名。
不少教师对经验的感知往往处于低迷的沉睡状态, 有时甚至是“零感知”。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经验无意识或不自信导致对经验的视而不见。而研究人员看课, 就能慧眼识珠, 既可以提炼出教师教学行为实践中有价值的经验, 又能揭示出经验的“术”后之“道”。在市北高中把经验的习得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中, 利用多种平台 (主题教导会、示范课、研讨课等) , 通过言语交流、文本再现、视频回放等方式亮相教师、学生经验, 引导教师从听其他教师的经验中体认自身的经验, 从讲自己的经验中丰富自身的经验, 从行动实践中生成自身的经验, 从思考与自评中感悟自身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捕捉、追问和访谈, 促进教师、学生对经验的体认、归纳、提炼和表达, 使经验有骨有肉、轮廓分明。使经验从封闭、独立的个体感知和占有走向开放, 使经验由自然的淡忘、散失转向有意识的收藏。可以说, 市北高中的很多教师的经验都是在这种习得中产生的。事实上, 以自身的体验看他人的教学, 才能真正地做到旁观者清。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同时是在激活自身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有着差异, 但正因为差异才显示个性, 才形成多种经验互生共长的自然生态。所以, 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教师、学生愿意参与的。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面临着种种新的困惑与问题, 因此, 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使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入市北高中教育科研的反思方式, 它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涌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 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解和追求。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不仅能够时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适时的总结, 同时还可以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经验, 而且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并且能够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解答面临的教育教学困惑, 从而重建自己教育生活。
我们看到, 当教师发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 考虑如何去解决这些教育问题时, 寻找教育问题或事件的解决的方式方法时……这一切均需要认真的思考与反思。因此, 思考和反思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灵魂, 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 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意味着教师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领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叙事能使发生的教育教学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 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 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3. 主动性和互动性
市北高中教育科研, 在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生求真、务实、进取的教研文化, 使市北高中教师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姿态、合作的状态。在市北高中无论哪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 同学科组的教师就会跟着着急, 帮他找原因, 给他出主意;哪位教师要上研究课或参加赛课, 大家就帮助反复磨课, 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和做法已成为常态, 这也可以说是市北高中教育科研的优势。
团队合作进取, 优化市北高中研究氛围, 为顺利开展学校科研奠定了基础。合作愿景不是自然生成的, 是培养出来的。多年前, 市北高中就实施了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的整合式评价策略,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捆绑式”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团队合作。而在开始时, 大家感到有些强制性意味, 后来尝到相互关注、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的甜头, 不仅从内心接纳这种评价, 而且教师之间的互助逐渐成为习惯。在日常交流和规范的教研活动中, 大家没有狭隘的戒备心理, 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好的做法和点子亮出来。感到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提升别人就是提升自己。互助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市北高中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因此而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学习、研究团队。如, 我校地理学科组评为无锡市首批先进教研组, 历史学科组评为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先进教研组。总之, 相互能做到敞开心扉, 以诚相待。
二、充满智慧的研究实践
1. 高定位和低落脚
教育科研的目标因对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而显高远。但在操作时并非高不可攀。如, 对经验的形成不苛求教师标新立异或人无我有, 一切经验皆源于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循着高远的精神指向而在实践的地平线“低落脚”, 是为了教师研究的坚实起步和奋力前行。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 就在于他们能有意识地主动地对经验进行自我观照和追问, 并融入理性对经验进行改造、充实、验证, 才有了经验的完型、完善和完美, 才有了实践的飞跃和著书立说的学术底气。
市北高中的教育科研不是理论先行, 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准学术化、准理性化的研究, 不以高深莫测的理论吓唬教师, 不搞思想育苗的“大棚”, 不施思想生长的“无机肥”, 而是让思想在自然的生态中萌芽和生长。还教师以自由的心态, 给教师以思想的空间与表达的机会。无论这种表达是粗浅的, 还是普通的, 都值得珍视。因为, 它们有着实践者生命的体温。
“由大到小, 由浅入深;由小到大, 深入浅出”是实现市北高中教育科研活动微型化的基本过程。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认识与实践借助于量的积累, 实现质的变化, 最终实现螺旋上升。其标志是课题研究从一个“大问题”变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 直至教师能够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通过对每个“小问题”的解决, 积少成多, 积小为大, 变量为质, 逐步实现对“大问题”的解决。近年来, 我校以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高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 从一个“大问题”变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 如, 家庭压力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学习压力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网络游戏的应对方式研究等, 通过调查研究, 对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特别是应激源、应对方式的特点有了全面认识, 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措施。针对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地图, 完成了国家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 提高学生分析地图能力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全国教育技术专家的高度评价。
市北高中很重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选题本着“实”“小”“快”的原则进行,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在许多情况下产生困惑、困难, 你要想办法解决, 这就是市北高中教师研究的课题。还有一些在教育、教学中会发现你感兴趣的问题, 这也是你可以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都很小, 研究所取的样本不大, 都是取小样本, 有的课题研究对象是几人最多不过几十人。课题研究所用的时间也很短, 有的课题一天就可完成, 最多也不过数十天, 研究结果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时间也短。由于是实践中来的问题, 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其研究是有问题指向性的, 所以研究会很快在实践中应用。
2. 宽欣赏和窄聚焦
市北高中教育科研全面关注、认可与欣赏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但在“宽欣赏”中不求大求全, 而是聚焦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某些改进和突出变化, 将优势做亮、做精、做大、做强。如此“宽欣赏、窄聚焦”带来教学经验提升的高效应和快节奏, 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的真实形成。
长期以来, 围绕课堂教学所进行的日常的听课、评课存在表面化的、形式主义的走过场, 教育科研的含金量很低等不足。近年来, 我校以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普通高中教师行动研究范式及促进机制研究”为核心, 在立足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我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效率的课堂→多元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诗意的课堂”的系列教学探究活动。对日常听课、评课进行改造、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 开展了课堂诊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课堂诊断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克服不良思维定势或思维从众的现象, 从平凡中看出奇崛, 从看似没有问题中发现和找出问题。课堂诊断的过程, 是教师历练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提升自己教学判断和教学分析能力的过程。
课堂诊断来源于教学现场、面向教学现场、为了改造教学现场。只有以现实教学情境为场域, 其诊断才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 课堂诊断进入现场, 不只是一般的“身入”, 而是要切实做到“心入”, 也要以教育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要求认真地进入。唯有如此, 现实的情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诊断和研究的对象, 成为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课堂诊断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关注和留意。只有关注和留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到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到教师教学方法或手段的使用。从教师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到由此在学生中所引起的细微的变化等。课堂诊断才是真正进入了深处, 也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教学中的那些经验与特色抑或成功之处, 那些问题与不足抑或失败所在, 往往就存在或隐匿于某些细节之中, 因此, 我们抓住了细节, 也就抓住了提升课堂诊断实效的关键和核心。
课堂诊断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市北高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诊断时, 在发现了某些经验、特色或问题、不足后, 要做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将其原有的经验、特色或问题、不足, 再进行深一层的提炼和把握, 上升到智性的层面予以观照和洞悉。唯此, 自身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才能伴随其中。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抓有效教学, 其根本在于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和支撑, 市北高中由日常的听课、评课, 走向具有教育科研实质意义的课堂诊断, 看起来只是校本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的转变, 其实, 它更是校本教育科研立场和属性的根本提升和转变, 是校本教育科研新愿景。
3. 长安排和短收获
当今, 教师工作的负担和精神的压力, 极易导致教师的精神疲软、情绪低迷。从长计划和安排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又注重当下一个又一个“短收获”, 能使教师在漫长而艰辛的职业生涯中永葆专业进取的精神和研究的激情。
让教师过一种“研究的生活”, 能增强其专业能力, 使其收获实践成果, 历练教育思想, 从而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抗倦怠、抗疲劳, 达到精神的挺拔与愉悦, 最终带来的是实践的优化, 思想的生长, 精神的强健。搞课题研究, 我们不赞成理论的强行介入, 而是追求思想的自然生长。我们通过研究优化教育教学的行动, 为思想营造植根的土壤。只有行动实践, 才能生成经验、思想, 才能“在经验处生长”。这是我们的切身感受。教师在谈经验时, 虽然没有理性表述经验的“是什么”和“为什么”,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认识与思考。由于他们真正行动了, 有感受了, 他们就能够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上说得头头是道, 这就是思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