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林论文

2024-10-12

农业园林论文(共9篇)

农业园林论文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 大学生人数不断集剧增加, 校园人群越来越大、越密集。高校校园是学生、教职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是培养高品位、高格调、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摇篮, 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地。景由心造, 心由景生, 整洁、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同时对师生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校园环境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同时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 校园景观构成与景观特点

1.1 土地的使用

是否自觉能动地保证环境, 景观的地位和系统化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生存的基础, 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必须考虑, 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结构组成, 土地利用与校园道路、生态绿化、环境保护等的关系, 景观设计师应该尽可能的介入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参与土地使用和划分的过程, 景观设计的作用不是用来修饰、涂抹校园中的剩余空间, 校园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只有合理的对校园土地进行使用, 才能促进人们在户外空间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和娱乐等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主校区总用地292.64公顷, 被市政道路划分为中心区、跃进南区、跃进北区、东区、棠东小区、茶山住宅区等几个部分。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合理规划, 把分散的校区有机地融合为一整体。

1.2 道路的组织

要重视校园道路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 在校园内要塑造顺而不穿的道路系统, 适当考虑人车分流, 在校园主要入口和道路沿线布置校园地图和路标指示牌, 尽可能通过合理的道路线型设计, 解决车流、车速、人流的交叉问题, 尽量不要人为地设置路障和减速带来解决交通问题。

1.3 校前区

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 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构成, 华南农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和市政建设的原因, 目前校前区环境比较复杂, 西南校门口为地铁站和规划中的五山文化广场, 规划中的主校门前为市政广场, 由于市政路和地下隧道的阻挡致使校前区地形比较复杂, 怎样合理地处理地形高差, 组织交通, 布置绿化分隔, 塑造一个好的校前区环境, 成为当务之急。

1.4 教学区

此区域是校园的主体部分, 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馆, 行政办公等校园建筑, 教学区的环境景观形态应该具备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特点, 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区, 景观还是以植物景观为主, 配合铺地广场, 停车等场地, 既能满足很强的使用功能, 又能体现大学校园的特色和魅力。

1.5 学生生活区

这一区域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和商店等生活设施以及部分体育活动设施, 有些大学还将学生活动中心设在这个区域内, 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存在密切的联系, 此外还与体育活动区和校园绿化景区紧密相连, 这个区域的环境景观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舒适的特点。

1.6 体育生活区

大学的体育活动场所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包括大型室外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类球场、器械运动场等, 由于大型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 又易起灰尘、噪音等影响周边校园环境, 因此该区域的环境景观形态应以绿化为主, 起到阻挡, 隔离沙尘和噪音的作用。

1.7 休闲景区

校园中通常会集中设置一处或几处高质量的景观和绿化区, 旨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 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户外活动。休闲和教学的环境空间。与此同时, 这种良好的自然景观形态对于学生的休息、自学、美育、陶冶情操和热爱自然环境都大有裨益。

1.8 树木园或苗圃

华南农业大学是拥有农林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树木园、苗圃以及温室、网室是供学生实习和教学实验用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老师、游人欣赏大自然美妙景色、获得知识的地方。

2 校园景观要素与设计手法

2.1 校园大门

校门在校园建筑小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担当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 还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作用, 它是建筑群的门面, 也是空间序列的开头, 大门设计贵在得体, 应力求朴实典雅、大方, 同时能够反映校园的文化品格。

华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山大学农学院, 有百年的建校历史, 有老中山大学红墙绿瓦的古建筑, 校门的设计应能反映历史的沉淀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由于市政路把校区分隔成几大块, 原有校门又被地铁站占用一部分, 已不适合学校的发展, 随着校园规划的发展新建一个主校门, 已成为当务之急。

学校组织了多个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目前方案还在讨论中, 其中我校林学院设计的方案较有代表性 (见图5) , 既简洁、大方, 又有历史传承、文化底蕴, 合理地组织了校园交通。

2.2 校园的道路系统

校园道路的功能主要是解决校园内部各区域以及各建筑之间的交通联系, 校园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连通, 同时也是校园消防通道, 并且是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面积比较大, 分为主校区、跃进南区、跃进北区、东区、棠东小区、茶山住宅区等, 校园道路系统比较复杂, 校园道路组织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是道路等级不明确, 老区与新区道路不协调, 人车混杂, 方向和标识性不强等。

在校园道路的组织和改造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2、鼓励自行车、步行或者其它可持续的交通方式;

3、创造一个步行为主的交通环境;

4、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

5、在道路绿化上应适当考虑特色, 可采用一路一树, 以增加可识别性。

2.3 广场与空地

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广场主要有第一教学楼前广场, 红满堂广场, 五山广场、主校门前广场的和教学楼前广场等, 其中, 第一教学楼前广场和红满堂广场以绿化为主, 是师生休闲、集会的场所, 五山广场和主校门广场和为市政广场和市民广场, 主要解决校园和城市的交通组织和联系, 教学楼前广场以铺地为主, 适当配置绿化主要起人流疏散的作用。

2.4 校园植物景观

作为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大学, 植物景观特色鲜明, 具有亚热带特色。校中心绿化率96.6%, 绿化覆盖率54%, 植物品种多样, 四季有着不同的景象, 由于绿地的保护引来了鸟儿、昆虫, 恢复了校园的生物多样性。

在校园绿化和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按照校园中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 如校园道路旁的绿化要选择易成活, 对水肥要求不高耐修剪, 抗烟尘、树干挻拔, 生长迅速的树种作为行道树, 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 要与水景协调。

2、在平面上要注意种植的疏密和轮廓线, 竖向上要注意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

3、在树木配置上, 还应兼顾速生树与长寿树, 乔木与灌木, 观叶树与观花树, 以及树木、花卉、草坪、地被的搭配。

2.5 遗址或纪念地

古老的大学校园必然拥有悠久的历史, 华南农业大学作为百年老校, 有着中山大学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一些古树名木, 是学校非常珍贵的遗产, 如毛泽东题词的景石和五座保护建筑, 还有九十周年纪念树园, 对待古老的树木, 应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 对于原有的建筑遗迹, 应以保护为主, 不做大的改动。

2.6 校园景观小品

广义讲景观小品内容很多:从亭榭、水塔到雕塑、灯具及至台阶等, 又如花架、园椅、园凳、景墙、景窗等, 它们力求体量小巧, 造型新颖, 对于美化环境提高校园景观品质有重要意义。

2.7 校园水景

校园水体作为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校园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有着七处保护水面, 还准备营造新地景观湖和水景, 在水景的处理上要注意水质的处理和雨污分流, 合理处理湖岸, 尽量采用自然驳岸, 避免生硬的水泥驳岸或挡土墙, 配以植物绿化、营造生动、自然的水景环境。

3 存在的问题与改造建议

(1) 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公园绿化模式, 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 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2) 老建筑与老校区绿化有余, 美化不足。整个校园郁郁葱葱, 但是局部地方已经对校园的使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有些教学楼前后种植的高大乔木遮挡了光线, 致使教室内光线不足、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些草坪因种植年代过久, 现已变得杂草从生, 并日趋老化。比如较多速生的乔木、灌木等由于种植年代较长, 亦已日趋老化, 生长不变, 病虫害较多, 花期变短。

(3) 老的建筑小品及雕塑、栏杆长期未经检修, 出现油漆剥落、裂缝、掉灰等现象, 影响美观和观赏效果。

(4) 景观与文化的结合不足, 能体现百年老校文化积淀的景观太少。

参考文献

[1]对目前高等院校校园绿化的几点研究.武德..刘欣玲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2) :99.

[2]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朱元恩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 (5) :38-39.

农业园林论文 篇2

种植的园林苗木或农作物都离不开肥料,但是不同的元素肥在生长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以下是钾肥在园林、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钾肥:用于园林、农业生产,它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氮、磷和其它营养元素,可促进植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调节植物的功能作用以达到发展根系,强壮枝干,提高抗旱和抗寒能力。

钾肥还可改善作物的质量,使作物增产,结合土壤、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按比例施用氮、磷、钾肥,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事项:氯化钾为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溶性肥料,不宜在对氯敏感的作物和盐碱土上施用,如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和葡萄。可作基肥和追肥,但不能作种肥(氯离子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

其中硫酸钾为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溶性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可用作基肥(深施覆土)、追肥(以集中条施和穴施为好),可用作种肥和叶面喷施(浓度为2-3%)。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篇3

关键词: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

1 观光农业型园林概述

1.1 观光农业型园林形成背景与类型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由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享受与休闲娱乐等方面, 为旅游活动创造了契机。基于这种形势下, 观光农业型园林孕育而生。此外,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发展大大缩短了都市与田园的距离, 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速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迅速发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5种: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公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场、观光茶园。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观光农业型园林形式与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1.2 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业逐渐由传统单一形式过渡到生态、观光、景观、休闲、度假等形式, 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从本质上来讲, 观光农业主要从农业结构调整角度出发, 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从而将农事活动向生态旅游方向转移, 符合生态园林绿化发展需求, 在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原则

针对观光农业型园林而言, 在其规划设计过程中, 基于把握每个景观单元特点的前提下, 必须要分析相邻景观单元之间的联系, 以达园林整体和谐与统一。由此可见, 针对规划设计而言, 对空间结构、景观廊道与斑块等方面要进行详细设计, 促使景观单元达到空间结构上的和谐统一。

2.2 景观设计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样性原则。在园区设置中, 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尽可能地丰富园区功能, 促使其与自然风景融合。二是地域性原则。在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 要以地域性为基准,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 优化人文资源配置。三是创新性原则。设计时要以时代发展需求为依据, 综合利用新技术, 完善园区功能。四是整体性原则。园区内部景观要素间要和谐统一, 设计上坚持连贯性, 材质、形式交相呼应。五是文化内涵原则。把握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科学内涵, 在设计时与乡土文化融合。六是生态美学原则。审美取向为生态美学, 综合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彰显生态园林景观。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与城乡发展息息相关,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具体而言, 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应用原有资源, 把握山水地貌特征, 以自然环境优势为基点, 减少投资, 彰显地方特色。二是适度开发原则。基于把握环境承受能力与当地社会经济能力的前提下, 进行综合开发。三是长、近期利益相协调原则。把握生态经济理论, 明确分期发展目标, 促使园区稳定发展。

3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3.1 农业观光区规划设计

针对农业观光区而言, 主要从创造优美的植被景观为落脚点, 优化植株搭配形式, 从而构成和谐的田园风光。譬如, 将花卉苗木进行集中, 可构成一望无际的花海;将草本、灌木、乔木依据一定比例进行种植, 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观。在农业观光区规划设计中, 必须要明确植物的生长习性, 禁止选择危及乡土植物生长的物种, 维护生态平衡。此外, 要重视植株配置, 基于不同环境形势, 可构成不同的景观。

3.2 农业生产区规划设计

农业生产区是农民的经济来源, 亦是游客的重要观光景点, 在设计上必须要留取原有特色, 适当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可构成植株专类园, 譬如, 梨园、桃园等。

3.3 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优化灌溉系统与排水系统对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排水工程设计, 可经由自然排水系统, 促使雨水顺着自然地势坡度排入相邻的水体内。此外, 就人工排水系统而言, 必须要设置暗管, 生活污水可经由排放管道进入排污管道系统内。

3.4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 基于科学分析前提下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维护视觉景观空间, 以交通要道部位的景观规划为设计重点, 促使游客在进出园区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园林的功能美与艺术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从经济价值、美化、医疗、教育、土地综合利用等角度出发, 增强农业的高效性, 从而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黄宝宝.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农业园林论文 篇4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青岛农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与风格

专 业 班 级平面设计1102班

学 生 姓 名向俊杰

学号20110299

联 系 方 式***

2012年11月19日

目录

1前言

2校园整体环境和布局的特点等介绍

2.1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

2.2整体规划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3因地制宜、配置合理

2.4平面绿化、空间绿化

3青岛农业大学绿化规划设计的特点

3.1打造人文空间、满足功能需求

3.2突出植物造景、强化生态效能

3.3追求环境特色、体现以人为本

4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特色

4.1校园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

4.2植物的造景与布置

4.3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

浅谈青岛农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与风格

【摘要】当前,高校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已成为高等学校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绿化美化体现现代化高校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具有不同风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校园绿化美化通过对校园固有的景观资源的充分利用,突出重点,有效整合,注入人文气氛才能塑造合理的校园绿化环境。从而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 在形成大学生完美人格,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高等学校校园环境。

【关键词】绿化规划 特点风格 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

1前言

高校校园是高校人文精神、学术研究、文化教育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1]。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资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环境优美、气质高雅、文化积淀深厚的校园更有助于优良学术氛围的形成,而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感召,能陶冶人的情操,构成一种优雅、和谐、舒适的育人氛围,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为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绿化景观建设具有清晰的整体形象;避免偏于繁琐,使校园整体环境兼具简洁易辨的美感。校园整体的绿化规划应做到主题明确,功能分区明了,空间收放得当。

2校园整体环境和布局的特点等介绍

校园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环境,高层次大型的常绿乔木;中层的小型灌木或篱笆树种,加上各色的花木点缀;底层的草皮铺地,形成高、中、底多层立体结构的绿色空间,满足师生学习、交往、娱乐休闲对空间的需求。体育活动场所的绿荫地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绿化广场可以为师生提供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图书馆周边绿地为学生营造清静的学习场所;宿舍楼周边绿地能提供学生休闲、交往的场所[2]。

2.1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坐落于青岛市区的北部,环胶州湾,校区总面积约为3427亩。校区地形呈长方形,自然地势平坦。该地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平均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2.6℃, 1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2℃,8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5.7℃,夏季盛行东南风, 冬季盛行西北风。

2.2整体规划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青岛农业大学对校园环境中的水、绿及校园本身的人文精神的梳理和提炼,学校校园园林化环境以校园现代风格的建筑为主体,以现有的绿化为基础,按照不同功能区,精心做出适应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的园林规划。

校门区:校门区体现了整个学校的形象,是人流、物流的聚散地,并起到标志的作用[4]。青岛农业大学在校门口的植物栽植上采用规划式布局,乔木采用水

杉,点缀灌木,墨水河的拱桥直通虹子广场,使前门广场整齐美观。如此在校园的入口处就可以让人领略到园林式校园的自然美与书法的浑然结合之美[4]。校门区的道路采用了一板两带式,中间是绿化带,两边车行道、人行道种植一行水杉和灌木的交错,简单整齐,管理方便,便于疏散人流。

教学区:教学区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是职工办公、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应形成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建筑周围的绿地,既要起到绿化美化作用,又要服从教学用房的功能要求[4]。在植物栽植上,多采用小乔木和低矮的花灌木,不但不会影响采光通风,而且在炎热的夏季可以为同学提供一定的荫凉。

学生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包括餐厅、宿舍和超市,具有学生集中、宿舍群集、[4]人流量大及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在保证绿地率的同时,又要适当留出

学生活动和休闲的场地。在道路和建筑周围,多选用灌木和小乔木,如旱垂柳、香樟、红枫和小叶黄杨等。生活区的道路布局形式属于自然式,弯弯曲曲的道路四通八达,直达各个宿舍、食堂等。

运动区:运动场四周种植高大乔木银杏,下层配置耐阴的花灌木紫荆,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不仅能形成绿荫遮挡夏日的阳光,还能隔绝噪音,不影响教室和宿舍同学的学习、休息。

2.3因地制宜、配置合理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校区的规划设计结合校区的自然环境,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校区内穿插着虹子湖和墨水河,水景形式有三种——河流、山瀑和驳岸。河流被多个桥划分为几段,情趣各异,形成丰富耳朵景观层次。山瀑和驳岸以周围深色景物为背景,装饰环境,创造意境。结合不同地段的地形,由姿态古拙的假山石堆砌而成,规则式驳岸以混凝土砌筑成整形岸壁,同时采用出挑式观景平台和台阶式下沉平台设置河滨亲水区。不同水岸结合水景,前后错落,别具风趣。

2.4平面绿化、空间绿化

平面绿化是指正常的地面上不整修或略作整修而栽植非攀缘植物和一种在水平方向上的绿化, 如修建草坪、花坛等,校区原来的地势就是平地,所以把平面绿化放在学校整体绿化的重要位置,大面积种植乔木和灌木,铺设草坪。空向绿化是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利用攀沿或悬垂植物形成植被的一种绿化方式。生化实验楼藤蔓就是绿化的一种形式,利用植物创建错落有致的绿化空间, 起到平面绿化所起不到的作用。

3青岛农业大学绿化规划设计的特点

从规划上讲,青岛农业大学自设计之初就一直请专人设计,后又经学校专业教授等的改良设计使其合理性、整体性、搭配性都有章可循。从种植种类上讲,青岛农业大学涵盖了北方地区园林应用的大部分树种,甚至一些南方是由树种在学校也可以找到;从数量上讲,学校绿地面积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从植物搭配上讲,学校植物搭配因经专人设计合理性非常好,如用悬铃木、白蜡、旱柳等作为行道树,再如雪松与红瑞木的搭配湖边垂柳的种植等。

3.1打造人文空间、满足功能需求

设计过程加强景观空间的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在以功能要求为基本原则的基

础上,突出校园的人文特色,营造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既满足不同分区功能的要求,又能体现特定环境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特色,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5]。

3.2突出植物造景、强化生态效能

设计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调节功能,注重植物景观和种类的多样性。设计采用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及美化环境的目的,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同时还充分利用墨水河和虹子湖两处水地规划来提升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在局部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十分注重景观的生态化处理,小水系、乔木、灌木及小山丘等多样地形的营造都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3.3追求环境特色、体现以人为本

青岛农业大学所有景观的设计均依据人的经验尺度和行为心理,以人性要求作为衡量景观设计合格与否的重要环节。同时力求结合最新设计思潮,创造具有前瞻性的符合农业大学环境氛围的特色景观,景观设计和设施设计的各个层面把人的需求作为一个主要因素来考虑。

(1)提供阴凉:结合地面铺装和坐凳,设计树阵。

(2)坐凳与台阶:在校园绿地及场地边缘、水际、树下设置大量的条石坐凳、靠椅,让喜欢看书的师生有好的场所学习和休憩。台阶和种植也是良好的坐凳。

(3)避免光滑的地面:所有铺装地面部分用凿石砖料。

(4)普适性设计:知音广场和虹子广场的设计考虑到师生的娱乐、休憩等方便。

充分利用各项原有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将新时代的农科风范融到每一处景观。特别是水、绿等自然风貌协调一致。根据不同分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力求创造内容丰富、各有特色的校园局部景观空间。总体呈现“清新自然、开放疏朗、浑然天成”的风格特色,4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特色

4.1校园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

校园绿化景观植物配置目标是达到绿化、美化、净化;实现学校春花秋叶,景观丰富多姿。

校园绿化景观系统由“点、线、面”构成,形成“点绿成景,线绿成带,片绿成林”。校园的校门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构成校园的绿“点”,校园道路(车行道)绿化、景观廊道(人行道)、湖滨驳岸等构成校园的绿“线”,由中心景观绿地、山地绿化等构成校园的绿“面”。

4.2植物的造景与布置(1)以植物造景为主。着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园林单位。有树才有园,有花才有景,植物是园林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景观要素,春华秋实,树茂花艳,生命之类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过植物景观来表现,绿色植物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肉体,使人产生满足感,安逸感,活动感和舒适感。

(2)建筑环境的植物种植。广场和大门处都设置小灌木和小乔木,使人进入校园都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广场上的草坪,用小黄杨做绿篱,把草坪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使整个前门广场面的布置气势庄严。

(3)道路植物的种植。在考虑到校园交通所需要的空间和绿化的需要,总体采用植物的有节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采用高大乔木旱垂柳,除满足其交通和遮荫功能外,更注重了与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协调, 旱柳、红枫等冠大荫浓的植物形成的林带,水杉等作为道路旁建筑的背景烘托主题。协调统一,韵律感强,简洁明快,既满足师生夏季遮荫又照顾了师生的视觉美,达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4)水景植物的种植。高校人工湖里的水是一种静态的水体,根据原有曲折岸线做池岸改造为自然式的水岸曲线,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观,周围的水景植物与之协调,湖边垂柳之间草坪相连,湖里倒影涟涟,其姿态、色彩和倒影等,强化了水体的美感。

4.3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1)住宿区建筑园林绿化。宿舍成排成列,考虑到空间的问题,在每栋搂之前栽种观赏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时使空间显得宽阔不产生拥挤感。

(2)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校园共公建筑的绿化首先是共公绿地的选择,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水平。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常用各种草本花卉创造形形色色的群体装饰图案。多布置校内道路广场,主要建筑之前的林荫道等处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对活跃环境气氛。启迪人们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4)花坛设计。花坛布置的形式和环境统一,花坛在园林中不论是作主景还是作配景,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布置在知音广场的花坛其面积与广场成一定比例,平面轮廓也要和广场的外形统一协调,并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碍人流交通和行车拐弯的需要。

(5)花境设计。学校花境以多年生花卉为主组成的带状地段。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式混合种植,以表现花卉群体的自然景观,花境,表现的主题是观赏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观赏植物自然组合的群落美,校园花境设计在道路用地上布置花境,如道路两旁种植各色的月季,并用月季组成花境,形成流线形的带状。

(6)植物的色彩布局。校园植物是高校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等。必将出现绚丽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

(7)层次。植物分层配制不仅影响高校园林景观空间感,而且是校园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学校以不同叶色的绿色度与花色,用不同高度的乔灌木层配制,形成丰富的层次。

[1]邹丕振高校校园绿化工作研究和探索[J] 后勤产业, 2011(1): 82-83

[2]卓雄标浅谈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规划与设[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9(04):422

[3]崔剑飞, 高鹏高等院校校园绿化规划设计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6): 64-67

分析农业观光型园林及其发展策略 篇5

一、农业观光型园林的概述

(一)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简述

农业观光型园林是在农业自然资源基础上, 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形成的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建立的, 集观赏、习作、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园林经营形态。

农业生态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业两相交叉的新型产业, 它结合了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 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改建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新型观光旅游景区。

农业观光型园林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 是在农业的基础上以旅游发展手段建立起来的, 适宜人们广泛参与的新型生态旅游形势。农业观光型园林在农业发展中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多功能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分类

结合农业观光园林的现状, 针对目前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局势, 我们可以把农业观光型园林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

1) 大规模景区型。大规模景区型是指规模大、面积广、园区分布范围大的具有超强吸引力的园林景观。一般来说, 大规模景区型的园林能够集结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形成多样功能、多种项目、优美景观、齐全设施、规范管理的旅游片区。

2) 休闲度假型。休闲度假型观光园林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 它的整体环境主要表现在山水相依, 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的自然休闲场所。

3) 科研科普型。科研科普型农业观光园林具有完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 它的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园林设备先进。

4) 名特果品采摘园。名特果品采摘园林主要栽种着各类传统和特优新品种的名果树种, 主要朝着观光采摘旅游活动的方向发展。

5) 田园风光型。田园风光型农业观光园林主要聚集于大都市的近郊区, 它与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呈现着一种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交错的感觉, 是一种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田园文化、生活景观。

6) 景区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园林主要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 这类园区自身的吸引力不大, 但可以与其他景区产生互补, 互相提供客源, 协同发展。

7) 农事体验型。农业体验型观光园林主要利用田舍、果品以及田园风光来吸引众多游客, “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是它特有的风格韵味, 满足了城市居民对民俗文化的体验需求。

二、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发展策略

(一) 在发展探索中逐步解决相关难题

发展农业观光型园林是在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走的创业创新之路, 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休闲的生态旅游就将顺应社会所需形成独具时代特色观光型园林。当立足全新的经济发展观提出可持续发展之际, 具有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特点的农业观光型园林就将逐步稳定健康发展起来。

(二) 发展特色园林文化, 满足当地实际所需

农业观光型园林依靠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健康朴质的生活方式, 每一种农业观光园林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风情民俗和地理环境风貌, 在统筹发展规划中必须全面发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理念, 从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做到发扬当地景观特色优势和文化特色内涵, 使各种区域性的农业观光园林别具特色。

(三) 合理定位观光消费群体

农业观光型园林的建立也是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发展农业观光园林不仅要优化园林的景观特色, 也需要站在创收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发展方向。在这过程中, 准确定位园林的服务对象, 明确园林应该满足哪类消费人群的需要是建设园林的首要前提条件。只有定位明确之后才能合理的安排和设计系列开发措施而不出现重大的失误。

(四) 强化对农业观光园林的管理与维护

农业观光型园林有游览旺季和淡季的区分, 游客集中在每年中的小长假, 比如说“五一”“十一”“春节”“暑假”“寒假”中, 此外周末和节假日游览的旅客也相对较多, 再者树木、花草开花的季节和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游人大量聚集的时间段, 科学妥善安排游人集中时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淡季的园林设施以及树木花草的维护工作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参考文献

[1]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 2011.

[2]刘佳.浅谈新型生态园林设计——农业观光园[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3]胡明辉.关于观光农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关于观光农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园林,风景观光,规划设计,协调发展

1 前言

1.1 观光农业园林的产生背景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用于休闲娱乐的费用大大提高, 为休闲时间的旅游活动创造了条件。于是, 在这种大背景下, 观光农业园林应运而生。交通工具的改善对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 因为没有完善的交通条件, 将大大地妨碍与城市有相当距离的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

1.2 观光农业园林的类型

我国的观光农业园林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发展, 兴建于全国各地。现已建成的观光农业园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主要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公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场、观光茶园等。近年来观光农业园林发展趋势良好, 观光农园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充实。

1.3 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必要性

农业高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观光农业园林的支撑,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变化, 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入, 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春种秋收, 而是向生态、景观、健康、观光、休闲、教育、度假等方向转移。观光农业园林的出现, 为人类生存和需求创造了更易适应的环境条件, 同时也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观光农业原理是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 是旅游事业朝向生态旅游发展的产物, 是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 对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具有巨大作用, 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2 观光农业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农业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观光农业园林的建设和整个城乡发展的目标息息相关, 因而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实现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因地制宜原则、适度开发原则和长期与近期利益相结合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是指尽量减少人工建设, 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重视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这样既可节省大量投资, 又能体现浓厚的地方色彩, 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适度开发原则, 一方面要在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开发的程度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要相适应;长期与近期利用相结合原则, 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 分期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明确, 谨防盲目冒进, 使园区发展稳定并持续。

2.2 景观设计原则

观光农业园林的规划设计要对景观设计进行规划, 从而创造高品质的园区环境, 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综合各方面考虑, 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地域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生态美学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

地域性原则, 是指在园区规划设计上要坚持体现地域性, 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多样性原则, 是指园区的设置要经过全面考虑, 丰富其功能, 并使之与园区内的自然风景相整合;整体性原则, 是指园区内部的各种景观要素之间要互相协调, 设计上具有连贯性, 形式、材质等相互呼应, 形成一种整体风格;创新性原则, 是指在园区规划设计时要紧跟时代步伐, 时刻关注新技术、引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 不断完善园区的功能;生态美学原则, 是指, 园区应崇尚以生态美学作为审美取向, 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形成体现生态和谐园区景观;文化内涵原则, 是指要注重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 设计与乡土文化充分结合。

2.3 协调发展原则

观光农业园林是综合性产业, 它的发展有赖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配合, 因此各个系统要协调发展。首先, 城乡要协调发展, 在规划设计中, 要时刻考虑农村的利益, 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 要以人为本, 深入分析客源市场, 仔细研究游客生理和心理需求,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3 我国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

3.1 发展现状

我国的观光农园迅速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经验之上的, 普遍兴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其多样性是与各产生背景密切相关的。例如:农业科技示范园, 是结合科技与产业在农业方面的反映, 而观光果园则主要是满足了城市人口接近自然、体验农作的需要。至今, 我国的观光农业园林分布在多省的县区, 主要出现在东南部, 以经济发达省居多。虽然在发展过程中, 我们去的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因尚处于起步阶段, 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等还不够成熟, 探索之路源远流长。

3.2 资源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 对于发展观光农业园林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 分别阐述如下。

首先,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南北包括热带、寒带等六个气候带, 东西分湿润区、干旱区等四种水质区, 各种地形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种类齐全。多样的气候和地形, 非常有利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为不同种类的观光农业园林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 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我国历史悠久, 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底蕴, 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这无疑给我国的观光农业园林发展锦上添花。漫长的历史, 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就了现代中国的各具特色的传统习俗和农作文化, 以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基础的园区必将给人以亲切、真实、淳朴的感受。最后, 市场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现代旅游已经日益转化为休闲旅游,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向往, 特别是对竞争压力日益增强的中国社会, 休闲旅游更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 因而我国的观光农业园林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3 发展意义

我国观光农业园林发展的意义的多方面的, 在美化、经济价值、教育、医疗、社会、土地综合利用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发展观光农业园林, 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 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发展观光农业园林有利于解决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高与自身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观光农业园林的认识不断提高, 已经意识到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规划、建设和使用。园区既是城市居民释放压力、亲近自然的平台, 又是乡村居民的公园和增加收入的市场, 不仅是一种双赢的产业, 而且是连接城乡人民的重要纽带, 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喆.浅谈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J].山西建筑, 2010.

浅谈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 篇7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而我国城市中有限的公共绿地,由于面积小,污染严重等原因,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紧张工作之后的放松身心和亲近自然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贴近自然,绿色清新的绿地公园。

适逢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各地市城郊和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为了突出高新农业特点,大多栽植一些优良品种果树、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也做得很好,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城镇居民很乐意到这种农业园区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适逢成熟时期,还会采摘购买一些无污染的绿色果、菜、花产品。这样农民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可促进地方商业繁荣。这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把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及园林绿化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正是观光农业,有人又称其为休闲农业。目前观光农业是世界各国农业、旅游业和园林业发展的热门话题。承载观光农业农产品产出,游人观赏,园林绿化的正是农业观光园。

2 农业观光园:一种新型的园林形式

《辞海》中对于园的解释为:“园:四周常围有恒篱,种植树木果树、花卉或蔬菜等植物和饲养展出动物的绿地”。而园林,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农业观光园作为以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绿地,虽然是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但是从本质上说,农业观光园是经过人为改造过的,种植植物,具备审美要求的游憩境域。农业观光园是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蔓延,真正朝着大地园林化目标迈进。

3 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

3.1 农业观光园中的园路设计

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园林形式,其园路设计除了遵循园林设计中关于园路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以外,由于农业观光园的独特性,其园路设计还需结合农业观光园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园林设计中的园路要主次分明。要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分布和园内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需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园林中一般应考虑:1)主路。主路要能贯穿园内的各个景区、主要风景点和活动设施,形成全园的骨架和回环。结构上必须能适应管理车辆承载的要求。主路图案的拼装全园应尽量统一、协调。2)支路。园中支路是各个分景区内部的骨架,联系着各个景点,对主路起辅助作用并与附近的景区相联系,路宽依农业观光园中游人容量、流量、功能及活动内容等因素而定。次路自然曲度大于主路,以优美舒展富于弹性的曲线构成有层次的景观。3)小径。园林中的小径是园路系统的末梢,是联系园景的捷径,最能体现艺术性的部分。它以优美婉转的曲线构图成景,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渗透、吻合,极尽自然变化之妙。

园路要随地形和景物而曲折起伏,若隐若现,“路因景曲,境因曲深”,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以丰富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增加层次景深,活跃空间气氛。也就是园路的曲折要有一定的目的,随“意”而曲,曲得其所,如:在自然式水池岸布路与宜随池而曲,略有凹凸变化;山坡路宜盘旋环绕而上;两土丘之间沿丘脚的相接线弯曲布置;为逾越石山、花丛等障景而曲;符合传统“曲径通幽”的要求而曲。

3.2 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

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1)立意明确,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做出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农业观光园中的建构筑物应该避免雷同,在不同景观区域根据景观主题,分别设计。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主体仍然为具有生命的植物,景观建(构)筑物的位置和规模不能喧宾夺主,应该为展示景观主体服务。3)顺其自然,尽量保持原有风貌。4)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农业观光园的园林空间。5)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功能性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对其外表进行适当程度的掩饰,不但可以防止对园内景观的破坏,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农业观光园中的灌溉水管,可以进行地下掩埋,裸露于地表的部分可以对其外表进行美化,如将灌溉水管的喷头设计成青蛙等动物形状,可以增加院内景观情趣。6)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另外,农业观光园中应该结合农业观光园的科普教育作用,适当设置科普知识展示牌。

3.3 农业观光园中的植物配置

1)作物配置应该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园林的生态性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园林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而园林设计本身又是一项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工作。农业观光园应该尽量符合生态学的要求,作物品种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本地抗性强的品种。在进行反季节或者跨地区作物品种的培养需要温室环境时,尽量运用太阳能或者其他可再生资源。比如需要对温室进行升温处理,可以采用植物秸秆发酵,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达到目的。另外,生态农业可以作为现代农业观光园的主打内容。2)在进行作物种植时,应该重视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注意不同作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3)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但应遵循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说,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但是农业观光园受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在植物种植形式和品种选择上可能存在品种单一,种植形式单调的情况。在作物的种植形式上,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成排成块的种植方式,采用不规则的种植方式,合理密植,留出适当空间,既能满足观赏者的近距离观赏要求,又满足自然美学要求。另外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大众。4)合理划分空间。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现代园林空间艺术,讲求植物造景,多以植物、土坡等分割和划分空间。因此植物种类要多样,配置要有一定的景深,空间大小相济,避免一览无余,并有豁然开朗之意境。但每一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乱,变化中求统一。农业观光园中的作物种植,要按照体态,颜色,落叶或常绿,品种,质地等,划分不同的观赏区,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现代园林造景讲求群落景观,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植物与其周围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

4 结语

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纳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紧扣城乡融合的关系,力争做到田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田园,同时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现有园林进一步改造、扩建或建设新的农业观光园。研究农业观光园这一新兴园林形式的园林设计,对于发展农业,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农业观光园这一综合性的产业道路上,作为园林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简要介绍了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现状,结合园林设计的普遍原理,对农业观光园中的园林设计进行了探讨,分别对农业观光园的园林形式、园路设计、景观建筑设计以及植物配置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指导园林工作者科学合理设计农业观光园。

关键词:农业观光园,园林设计,景观建筑,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李保印,周秀梅.农业观光园:21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J].中国林业,2001(8):20-22.

[2]汪晓云,王会全.农业观光园的功能设置和建设思路[J].科技园区,2003(1):35-38.

[3]赵滢,石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44-46.

农业园林论文 篇8

1 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1.1 各门课程缺乏系统, 联系不够。

现有教学体系下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内容分散, 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 每门课程只重视自我学习, 轻视了各学习阶段、各课程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相关性;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 重复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此外, 现有教学体系下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 知识面没有及时更新, 缺少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 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 园林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园林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 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园要素, 而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应用教材对新型元素的涉猎却是很有限。

1.2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风景园林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需要从具象的感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具象的实施。现有的教学体系里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核心作用认识不足, 只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地位等同于其他课程。重视艺术形式、平面构成, 轻视工程技术、植物配置等实践性非常高的课程;书本讲授时间过多, 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 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衔接不合理,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理论与实践脱节, 这些都是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

1.3 研究性教学不够。

研究性教学是指提倡“以探究为基础, 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 使学生从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我国现行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方式多以单向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重视不够, 不能很好的理解专业知识。为改变现状, 应该着手进行风景园林的教学变革, 建构风景园林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强化研究性教学环境的支撑体系,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建立恰当的对基本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3]。

1.4 农业院校课程特色不突出。

目前国内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院校, 主要以农林、建筑、综合类院校等为主。社会对农林院校园林毕业生的定位, 也是以擅长植物造景为特色。但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教育虽偏重植物造景, 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 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不够深入, 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形成了农林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的现状。

2 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2.1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加强各门课程互动与交流。

园林规划相关课程相对比较广泛, 课程的设置时间及知识掌握程度都会对后期园林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应当通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以园林规划设计这门园林骨架课程为中心, 把分散在各个学期的“点” (设计初步、艺术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 都围绕到园林规划设计这个“中心”上, 加强“点”课程向“中心”课程的引入, 强化教学内容、形式和组织上的各种关系, 使教学目标更为清晰。通过完善教学体系, 强调各门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相关性, 有效控制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阶段过渡, 让每门课程能够准确介入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当中, 提高学生后期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水平。

2.2 引入设计实例, 加强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以创造性思维方式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的最佳方法。风景园林学科与项目相关的课程, 应当尽量统一成为一个与某项目相关的专业课程群。如在进行某个社区公园项目的设计时, 这个公园施工图的内容应成为工程类课程的一部分, 效果图表现应该成为园林计算机制图课程的内容, 植物景观设计应成为植物配置课程的内容, 涉及的本专业不擅长的部分 (如建筑结构) 应联合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 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使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群的课后能接触到一个完整的项目内容。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使学生对整个项目的过程了然于心, 掌握较高的工程应用技能, 同时也提高他们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2.3 加强研究性教学方式。

风景园林教育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 能最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风景园林学科许多问题的提出, 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 而是会有多种答案。但是对于问题解答的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 使学生自然地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不拘一格, 如师生问答型、随堂讨论型、专题研讨型、拓展学习型、课题研究型等。风景园林学科可以采用专题研讨型、课题研究型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学生应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以课堂讨论或汇报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并将好的研究成果推广到社会。教师则要从思想和知识储备方面要做好研究性教学的充分准备, 做好引路人的角色[4]。

2.4 突出农业院校特色。

植物配置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头戏, 也是农林院校毕业学生立足社会的出发点。植物知识是一个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结构。为此, 作为农林院校的园林毕业生必须加强生态学、树木学、植物学等知识的学习。根据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就业现状, 建议各个学校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组织学生到现场识别植物, 对植物配置优秀的案例进行剖析, 并且进行徒手绘图, 分析优劣, 提交报告。随着社会的进步, 全民生态意识不断加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不断涌现, 学习植物群落的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 也越来越成为园林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需要, 使得园林植物配置真正成为农林院校的特色。

3 结论

风景园林学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矛盾起着特殊的作用, 其前景十分广阔。因此, 一定要深化园林学科的教学改革, 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发展, 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 2008 (1) :1-5.

[2]张清海, 章俊华.论风景园林的空间构成教学[J].2011 (7) :36-40.

[3]刘拥春, 许先升.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园林, 2010 (2) :74-77.

农业园林论文 篇9

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2009年被批准参加本科一批录取, 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一本招生的园林专业。这显示了河南农业大学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较高的办学质量, 同时也对园林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将充分发挥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和学校办学优势, 以一本招生为契机,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专业建设,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构建较为完善的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进一步提高园林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园林专业要按照“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所以,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并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科研条件,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从而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 学校紧紧围绕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和河南农大山水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两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引导他们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对于优秀项目, 学校会推荐给创业项目评审会, 由学校出资设立的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 学校还通过激发创新精神、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创业, 以培养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二、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和核心。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验实践四个部分, 努力体现课程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1. 进一步提高选修课比例,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河南农业大学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 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开设体现学科前沿的课程。同时, 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加快课程的更新步伐,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另外,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快了课程的模块化建设, 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课程选择模式, 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 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全面推行综合素质教育

在新形势下, 河南农业大学进一步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计划, 如专业教学计划、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科学研究计划和社会实践计划等。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综合化”的特点。

3. 整合现有课程, 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

确定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后, 河南农业大学采取系列化、模块化处理方法删除陈旧内容, 避免简单拼凑和低水平重复, 构建能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同时, 全面压缩理论课学时, 开设综合课程。

4. 加强实践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 河南农业大学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创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 即前三学年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 第四学年让学生集中实习。同时, 开始实行指导教师制, 保证每一名学生在上大学二年级之后都有指导教师。

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考核方法

高校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依据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确定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每门主干课程的考核方案。开始一本招生后, 园林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增强,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所以有必要采取分类指导和学分优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分类指导即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趋势实施导师指导制。学生升入大学二年级之后被分为三类:考研、就业、创业。对于考研的学生, 以考核学习方面的接受能力和科研方面的动手能力为主, 并加强实验技能的考核。对于就业的学生, 以考核职业技能为主, 改过去的一次性考试为多次考核。对于创业的学生, 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分类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增加学生创业与继续深造的机会。

学分优先即实行开放的授课方式, 实现动态的教学管理, 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学校对教学资源的设置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课程选择、考试成绩进行规范管理,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反馈, 为调整教学资源和引导学生学习提供依据。同时,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 对于提前修满总学分的学生可准予其提前毕业。

四、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就业市场要求园林人才除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 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管理职责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几年来, 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提高综合素质、开发潜能的平台。园林系曾组织了“创优杯”设计大赛、综合实习作品展、辩论赛、社会实践、体育比赛等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园林专业一本招生后, 学校将会进一步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从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来看, 园林专业毕业生除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以外, 还能从事部门管理、企业管理、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这得益于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 高校要想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必须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五、吸引优质生源, 提高师资水平, 确保园林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吸引优质生源, 河南农业大学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高园林专业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对第一志愿报考园林专业且高考分数 (原始分) 高于一本线20分的考生免除4年学费等。学校的这些政策使园林专业今年的投档上线率达到276%。

在吸引优质生源的同时, 学校还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使之与园林行业发展需求接轨。首先是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 其次是多种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年来, 学校引进了一批园林、建筑、植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 目前园林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样, 优质的生源和良好的师资队伍就确保了园林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 河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初步具备了创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合理优化的师资队伍, 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园林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上一篇:产品复杂性下一篇:台湾娱乐节目